异常学生

2024-10-23

异常学生(精选12篇)

异常学生 篇1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政治的进步, 许多外来文化侵入到我国, 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对于心智相对不成熟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受到不好的文化的诱惑, 对思想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腐蚀, 这也是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之一;从内部来说,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给学校以及学生都加大了难度, 有些学生因为难以承受这些压力而选择放弃或者走向更可怕的道路, 甚至是自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 对他们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心理障碍就是导致他们退学的罪魁祸首。现在我国的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 针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 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一、“异常学生”的主要症状

(一) 抑郁心理。这种心理在学生群体中很常见。部分学生在进入更高等的学校之后, 经常会感到情绪低落和消沉、打不起精神, 对学习感到烦躁, 有的会脾气暴躁, 有的会悲观厌学, 久而久之, 就对自己形成一个枷锁, 挣脱不出这种低沉的气压。在大学阶段, 有的学生会因为学校的级别相差太大而产生心理落差, 同样是在读书, 自己却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郁闷”, 况且高校的时间相对自由, 也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终日沉迷于游戏当中不能自拔, 从而造成心理异常, 不仅对学习和日常生活来说是很大的障碍, 也影响了与他人的交往。

(二) 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的表现, 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后产生的一种落差感, 认为自己比不上对方、不如对方的心理。这一心理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学习阶段中都会产生, 例如将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比, 将自己的零花钱与他人相比, 将自己的证书数量与他人相比等等。其主要表现就是:经常否定自己, 抱怨自己、不喜欢自己。大学有“985”名校与“211”名校, 在面对职业选择时, 他们的优势往往大于普通大学, 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高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学生, 一些以往具有优越感的学生可能在这个大团体中被掩盖过去, 从而一蹶不振, 消沉在自卑之中。

(三) 焦躁心理。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各种不能确定结果的事情发生后而产生的紧张、不安、忐忑的复杂情绪, 对于学生来说, 一般都是在重大考试、期末考试、找工作、交友方面遇到挫折时, 由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应对问题处理能力弱, 控制力不强, 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躁动、忐忑不安的反应, 不论心理还是生理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 他们经常对未来感到迷茫, 课余时间不能充实安排自身, 而且在大学生数量激增的今天, 明知道要去做什么却又懒得去做, 更增加了自身的焦虑和躁动, 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四) 孤独心理。在学生的升学或者转学的过程中, 总会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 他们就会开始渴望有新朋友的到来, 并且去尝试着进行人际的交往, 并试图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也为以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而做准备。但是在新环境下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都是远离了自己的亲朋好友, 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参与集体生活, 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障碍, 再加上有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 不爱表达自己的意愿, 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讲话, 欠缺一些交往能力, 时间一长, 孤独的心理就蔓延开来, 有心事也没人诉说, 造成心理疾病;有的学生恰恰相反,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独来独往;还有些学生是不敢和异性进行交流, 只得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交进行交流, 过于重视这种方式会丧失在现实中交流的能力。

二、加强“异常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 制定一个心理异常的测定标准。要对异常学生进行恰当的管理就要先对他的问题进行合适的分析, 所以要设定一个相关的标准, 来判断其是哪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表现标准, 即自己表现出不同于外界环境的行为, 这就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看:心理活动和外界是否一致?心理活动的内部是否协调?心理活动频率是否稳定?假如这几点有异常, 很可能就表明他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维度标准, 即异常心理的发作频率?异常心理持续的时间长短?异常心理发生的后果是否严重?这三点的不同程度就表明了他的心理异常程度。

(二) 加强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只有在人性的光辉和重视个体性、注重学生的感受下才可称作真正的教育, 只有这种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将学生引向光明大道。在学生由于校园环境或者生活环境受到变化表现出不适应的心理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能够真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与关怀。在课堂当中并不是一直要冷冰冰地教课, 还要不时穿插进人文的知识, 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也融入进课堂当中,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 避免因心理异常而发生悲剧。

(三)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下去。学校里基本都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工作实施起来简单, 但是一定要严格落实。“异常学生”除了心理上有障碍之外, 还包括有不良嗜好的学生, 例如:抽烟、打架、酗酒等, 学校一定要帮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 可以通过查宿等方式来监督他们, 当发现有这些情况时, 要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四)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教育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学校中的相关人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大家都是平等的, 做到和谐相处,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还可以在校园中举办趣味运动会, 让学生们都敞开心扉, 一起运动, 享受团体的乐趣。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旧问题被解决, 但又有一些新问题滋生出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成为现在备受关注的焦点, 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都成为他们一步步走向“黑暗”的加速器,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不能放弃对“异常学生”的管理, 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外界的努力之下, 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改变,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适当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拒绝那些不良的心理, 拒绝攀比, 课余的时候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自己的情操, 可以参加社团或者志愿者活动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总之, 这个问题不容小觑, 一定要坚定住自己的信念。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也在不断进步, 人们的心理意识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尤其是以当今大学生为主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思维呈多元化的趋势不断蔓延, 在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交友学习、求职择业、自我的约束、恋爱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尤其最近这些年, 部分高校还发生过学生因自己心理异常而伤害他人性命的严重事件, 这就为社会和教育部门都敲响了一个警钟, 相关部门要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彻底的检查, 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导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异常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费琦.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个案分析及处置对策[J].学园, 2014, 26

[2]张文贤.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5

[3]廖晅.春风化雨, 点亮心灯——对心理异常学生辅导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 2014, 1

[4]曾红卒.高职院校体质指数异常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异常学生 篇2

在经历了系列的“富士康事件”,“大学生跳楼”事件,中学生“黑丝网袜”事件,小学生离家出走,厌学等事件后,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些焦点事件的背后,映射的是复杂的环境背景,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当事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异常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使人判断意识出现偏差,价值观出现失衡。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应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在诸多学校活动中,中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已十分突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者,我们应该敏感的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要防患于未然,减低恶性事件的发生。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首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然后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对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智力开发,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同时,应特别关注集体活动中涌现出的“异常生”,他们可能会特别优秀,也可能会差得要命,可能会自信满满,也可能会自卑胆怯。实践证明,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极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非正常变化,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淡化学生的异常心理,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班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就中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及矫正对策作粗浅阐述。

一、中学生异常心理主要表现

1、自主自私,排斥他人。

这类孩子家庭因素特殊,或在某一方面很优秀,与同学相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处境与心理感受,与他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陌生人等)的关系冷漠,经常发生冲突。曾有一个学生在班集体60多个同学中与近半数人闹矛盾,轻者口角之争,重者动拳动脚,将自己立于孤立地位而苦恼之极。

2、对管理者过分依赖,自理能力较差。

某学期开学,宿舍楼形成了“壮观”景象,楼道里站满了等待的学生,宿舍内家长们在笤帚飞,抹布舞,孩子们要做的就是“净身进门”。诸如学习需要督促,吃饭、洗衣要父母帮助,甚至连交书费、整理物品都要别人帮忙完成的者大有人在。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师长,自理能力较差。

3、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这类学生经不起批评,耐挫能力较差,因家长、老师批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事情时有发生,与家长、老师关系紧张的情况更不足为奇。

4、自卑焦虑,胆小怕事。

自卑的学生往往会学习情绪紧张,经事太少,拒绝锻炼机会,遇事就不知所措。

5、孩童心理过重。

一些中学生的外形在家长、老师、同学看来接近成年人标准,但心理年龄非常小,言谈举止仍像是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小孩一样幼稚,属于“长不大的孩子”类型。

二、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第一、淡化学生的“优秀”心理

班集体活动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特长生”,如:超常的数学演算能力,写作天赋,运动健儿,音乐天才等。在一贯的期望成才的心理态势中,教师、家长会给予更多的夸奖,同学们会给予更多的掌声,各种奖励也会随之而来。此时,学生的特长往往会变成炫耀性表演。在特长生光环的照耀下,学生会形成“我异于常人,我极其优秀”的异常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把自己摆在较高位置,忽略他人感受。这时教师应在肯定的基础上,适时给学生浇点冷水,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告诉学生:“天才”的道路每一步都会洒满汗水,任何一个成才的人,都不会把眼前的成绩看作“最好”,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更好”等待他们去完成。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别人因为我的存在感到很幸福”的观点,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距离最好、距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这段距离是需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缩短的。这样,教师有效的淡化了学生的优势心理,使其为自己的“最好”制定奋斗目标,并为之去努力奋斗。

第二、淡化学生的“自卑”心理

在班集体活动中,与特长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那些暂差生,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在班级体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反映迟钝,成绩糟糕,甚至洋相百出,他们因此招来的不仅仅会有议论批评甚至指责嘲笑,这常常会引起一种心理固化,让学生产生“我真笨,我永远也做不好”的自卑心理,这种过早的对自我表层的固化认识,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扭转“从小看大”的错误心理,同时要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告诉学生积极看待自己的弱点,不灰心,不懦弱,不气馁,不悲观。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班学生小强,高中入学时信心百倍,参与了班级、学校的多次干部竞选,遗憾的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失败次数多了,小强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每次都比别人差,他觉得身边很多人都在嘲笑他,学习做事一直都提不起兴趣。老师观察到小强的心理波动后,首先告诉小强“我不希望看到你总是一帆风顺!”看到小强的诧异表情,老师耐心引导:每个人都是潜能无限的,可能在某一阶段自己逊人一筹,但只要总结经验,做好归因,刻苦努力,终有一天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看来,暂时的失败又有什么不好呢?老师还告诉小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当经过努力始终也无法突破时,我们就要灵活处理,“山不过来,我就绕过去”,寻找下一个奋斗目标。这个案例中老师用“事物反推法”“目标转移法”的方式有效化解了小强心中的自卑心理,小强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包袱,自信满满的投入到了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班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着名人物成才的故事:如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老师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少不了他,他因此招来许多嘲笑;拿破仑读小学时不能正确拼写,语言不通顺,字也写得很糟,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没出息;发明大王爱迪生更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而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这些在小学或中学阶段曾被认为是平庸之辈,不堪造就之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都成为了影响世界科技和历史进程的世界名人。这些实例,会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有效淡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做人的自尊心,坚信“我能行,我能做,我能做得好!”

第三、淡化学生的“依附”心理

这种依附心理多体现于班级中的中间生和暂差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生更属于特殊人群,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化”最容易使老师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因而,在各种集体活动中,“中间生”和“暂差生”会因为不受重视而产生消极的“跟着走”的依附心理,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成绩,多多运用表扬的武器,告诉学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收获比成功更可贵!”教师用成功以外的“成长”“收获”等观点帮助学生寻找自我,战胜自我,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一向不到的引导作用。曾有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增加“衡量的尺子”,也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中间生”和“暂差生”也许距离“优秀”仅仅一步之遥,教师适时增加评价的尺子,会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理。如:助人为乐,品质优秀的学生可被评为“德育标兵”;作业认真可评为“作业标兵”;还有“礼仪标兵”“劳动能手”等。由于教师评价尺子的增加,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参加集体活动时,他们不会再是角落里的附属品,而是活动的中坚力量。这些“中间生”的进步会对班集体各项活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班集体德育建设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淡化学生的“专一”心理

这种“专一”心理也是特长生的极大弊端。很多学生常常会因为在某项集体活动中表现突出而被定为“特长生”,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专一”心理。如:语文成绩突出却忽略了数学;爱好文艺却忽略了文化课;文化课成绩突出却忽略了体、美均衡发展。这种发展阶段的专一心理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无疑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成才。众所周知:达芬奇是着名的画家,同时他又涉及数学,天文、社会等多门科学领域;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他的文学作品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冯骥才是着名文学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脍炙人口,而他的绘画作品也堪称达到艺术顶峰;杨振宇教授在《美和物理学》的学术报告中,综合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研究理论,深刻阐述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的研究目标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这些人所以称为“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中的贡献突出,还因为他们的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这些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极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专一”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教师在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汲取方方面面知识营养的机会,鼓励他们广泛接触、涉足多个学科领域,注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样有效淡化学生的“专一”心理,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异常学生 篇3

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 教育对策 学生心理异常 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 教育工作者

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祥见华政《“问题少年”谁之过》),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在不少单亲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的心理在悄然变化着,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据调查,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已达学生总数的9.1%,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经我校课题组老师的认真调查分析,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孤僻、任性、自卑与敏感。

二、逆反、撒谎、好斗和报复。

三、意志薄弱,成绩下降,厌学、逃学。

四、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破罐破摔。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有效的教育对策是:

一、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全面情况,方能做到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目前,我校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确定了27个典型家庭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个人都有老师帮扶,并设置了“个案追踪”记录本,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为单亲家庭学生寻找家的感觉,是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措施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地充满幸福温馨的家,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了一份亲情,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家庭和睦,有人关心照顾自己。学校和老师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家长确实扶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家长无力监护孩子时,老师也应该努力为单亲家庭学生寻找一个“家”,让他们跟健全家庭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我班单亲家庭学生刘某某的父亲无力监护孩子,又加上打麻将输光了钱,不要孩子来上学了。我去找刘某某的父亲,他避而不见,后来找到刘某某的姨娘说明情况,她很同情孩子,经反复交涉,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抚养起来。刘某某又重新来上学了,她显得身心愉快,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这一切,缘于她找回了“家”的感觉。

单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教师除了做监护人的工作外,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集体大家庭也是十分必要的。我教过的上届学生,班集体中有12个单亲家庭学生,班主任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为了带好这个班,我充分发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学习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学习的能动性有了,成绩自然提高了。期末考试,班集体的总平均分从年级末位上升到年级第二名,第二学期又上升到年级第一名,后几学期一直名列年级的前茅。我去单亲家庭学生童家家访,她母亲高兴地说:“真是奇怪,我的孩子在家呆不住,老喜欢呆在学校。”

“我想有个家,有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当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一首流行歌曲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也道出了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渴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为单亲家庭学生重新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三、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学生,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对单亲家庭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学生?首先要在全面了解 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学生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粗暴,必须以理智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显示生活真理,促其清醒地认识自身错误,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念。

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最要紧地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从一下三方面帮助他们。

第一,帮助单亲家庭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和这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前文提到的童某,父母离她而去后,她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不但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她的作文也被选中,登在《航天城少儿报》上。

第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教师要设多方设法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死亡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

第三,激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磨练其坚强的意志。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的心理,导致自由散漫,厌学、逃学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激发他们的自尊心,磨练坚强的意志。自尊心“是人类许多高尚品格的人性的顶峰”(苏霍姆林斯基语),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同时也是人们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内部动力。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从心底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是完全严等的。有了自信,才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再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分析自由散漫的危害、自暴自弃的后果。还应该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告诉他们:家庭的不幸也许是坏事,勇敢的孩子正好磨练自己的意志。意志磨练对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的成功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说意志都比较坚强。在我国历史上,匡衡家贫如洗,凿壁借光,后来成就事业;范仲淹二岁丧父,母亲因贫困而改嫁,他在破庙读书成长;在国外,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二岁丧母,9岁丧父;大名鼎鼎的高尔基幼年流落街头,上的是“社会大学”……如果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严格约束自己,和班集体一起遵守共同的规则,和社会一起遵守共同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大学生异常心态的正确引导 篇4

一、大学生异常心态表现

大学生异常心态是指大学生因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的相互影响, 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 常常出现以下异常心态表现:

1、心无目标, 觉得前途渺茫。

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 一方面给更多的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就业的压力。一些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对学校不满意、专业不对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原因, 进入大学以后, 表现为学习不努力, 理想肤浅、模糊, 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正确的奋斗方向, 不知道将来干什么?或者, 有些大学生也向往和憧憬未来, 即使有暂时的目标, 也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 时而动摇不定, 自觉性不够, 遇到困难就退缩, 总是抱怨, 不找自身原因, 心无目标, 觉得前途渺茫。

2、眼高手低, 浮躁厌学。

一些大学生因起点低、基础差, 学习感到吃力, 因成绩落后而失去信心, 对学习没兴趣, 整天无所事事, 上课无精打采, 产生一种厌学心态;有些学生在中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经历了“头悬梁, 锥刺股”的高考阶段, 一进入大学就万事大吉, 得过且过, 没有及时调整心态, 产生浮躁心态;还有些学生认为, 当时高考录取的学校和专业是家长或者他人决定的, 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产生眼高手低、浮躁厌学心态。

3、思想消极, 片面看待不良社会风气。

一些大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如“金钱万能, 读书无用, 经商之道, 走后门”等等。思想消极, 片面看待这些不良社会风气, 往往放大了这些社会的阴暗面, 看不到社会进步的主流, 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 把社会看成一团漆黑, 产生一种逆反、仇视的心态。

4、不懂得回报, 出现啃老思想。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些独生子女, 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迫切, 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优质的条件以满足孩子需求。出现父母千方百计为儿女无私奉献, 而儿女把这作为一种依赖, 只顾自己享受父母提供的条件, 不懂得回报, 如少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花费, 往往超过父母能够承受的能力等等,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便出现了一些人“啃老”的思想, 对个人发展没有明确目标。

二、出现异常心态表现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由于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无竞争环境, 认为给自己找工作、安排生活等等是父母的责任, 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 主体意识不强。另外, 自身习惯的原因, 学习缺乏主动性, 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出现目标模糊、浮躁厌学的情况。

2、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给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过分依赖的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父母给子女物质条件越来越好, 子女的优越性越来越强, 这样, 造成子女缺乏吃苦拼搏的精神, 造成了子女的自我学习动力不足。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的出现, 使一些大学生们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放大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如看到有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 而个别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一些好处, 大学生在接受社会选择时, 一些不公平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聘率低等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心态失衡,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出现找工作是求人而不是求自己等不良心态。

4、传统旧观念的影响。

在过去工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文官社会”现象存在, 读书主要是为了做官。而现代社会, 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务人员招录实行逢进必考, 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 报考人数增多, 每次录取率低, 使一些大学生感到失望。另外, 受传统读书目的的影响, 一些从农村出来上大学的学生, 目的是抱着跳出农门、吃皇粮, 进事业单位, 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 实现不了自己的想法, 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不良心态。

5、高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大学毕业国家按计划分配工作。而扩招以后, 大学作为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业需要双向选择, 这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随着增大。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大学生自主择业, 而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时难以就业, 产生了失望的心态。

6、社会责任感缺乏。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要求大学生们更多思考社会需要我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而一些大学生始终考虑我想要做什么?要社会满足自己, 认为我既然是一个社会人, 社会有责任满足我的愿望, 而把个人对社会所尽的义务缺乏考虑。加上在正确引导上的不足, 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的不良心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对异常心态的正确引导

1、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是一个网络, 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络时空中的一个点, 要支撑这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就必须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公民, 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 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假如全社会的人都以自我为主, 不为社会尽义务, 那么谁去做具体工作?所以, 要教育大学生在进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时, 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

2、正确看待社会的心态教育。

怎样看待社会是一个大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学生看待社会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不能把社会的不良风气过于放大。社会绝对是主流占上风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 我们看到在社会经历每一次重大的转折和自然人为灾害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员干部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冲到一线, 想人民之想、急人民之急。

3、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感恩。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 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 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大学生对老师的培养和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 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 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 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大学生对社会应存有感恩之情。在享受社会给提供的权利时, 应积极为社会尽义务。应感恩社会, 把爱心献给社会。

4、换位思考教育。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误会产生, 大学生亦是如此, 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 等等。教育大学生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多从别人的感受出发, 不能只顾自己,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面对问题, 大学生不应该是逃避问题, 而是解决问题。树立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学会换位思考, 还要要树立一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必须做到理解、体谅、宽容。

5、感化教育。

现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等, 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眼前的压力,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践证明, 以良好的心态规划好自己职业生涯, 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且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 成为社会尊重的人。这方面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 心存责任的大学生洪战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就担负起养育妹妹的责任, 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没有把自己的妹妹推向社会, 同时在贫困中求学, 不但完成了大学学习, 还尽到了一份社会责任。徐本禹同样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在他大学毕业时, 本可以选择到繁华的都市就业, 但为了感恩, 为了给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优质教育, 他志愿来到贫困的山乡支教, 无怨无悔,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别人问他这样做为了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来自山村, 从小生长在山村, 党和人民培养我上了大学, 我觉得我最应该感恩社会, 贫困山区需要大学生, 而我更应该回报社会, 到贫困山村支教。实践证明, 我这种选择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化学生, 消除异常心态, 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是新时期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异常心态的正确引导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 对大学生的异常心态进行正确引导,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 对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异常心态的分析, 提出解决大学生异常心态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点的观点, 是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对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异常学生 篇5

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费用大,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通过对几起自杀和他杀事件的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极端行为往往并不因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而这些问题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

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

异常学生 篇6

关键词:心理异常 发现 应对

在高校中,一部分学生由于遭遇现实、社会方面的矛盾和刺激,或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或家族遗传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它们不仅给学生本人带来极大痛苦,更容易转化为突发事件的诱因,辅导员应给予足够重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四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辅导员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成长中遇到的困境,包括心理方面的困境。

1 心理异常的含义及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在高校生中,常见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人格及行为偏离、神经症、精神病。由于目前高考体检时对心理异常的检验并不系统完整,甚至缺失,学生的异常心理往往难以被发现。相对而言,精神病更为隐蔽、罕见,但对学生本人造成的痛苦和对他人造成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忽视。精神病发病时,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一定程度或完全丧失自知力、难以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心理异常。当前我国高校生中常见的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最高,症状最复杂、严重。在病情不发作时,患者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通常表现为联想散乱、思维混乱、情感迷乱、行为错乱、出现幻觉幻听等,早期表现为懒散、淡漠、自语、猜疑、孤僻、恐惧不安、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等。

下面,笔者将通过一起疑似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异常案例,分析高职辅导员如何发现和应对学生心理异常。

2 案例简介

李某,女,大一学生。2013年12月,李某以大爷出车祸为理由向辅导员请假,准假期限到后,该生又以牙疼为由想再次续假,辅导员没有批准。辅导员感到此事另有隐情,拨通了该生母亲的电话,家长对于学生的请假理由也是含糊其辞。辅导员告知该生和家长,学生行为已违反学校规定,并督促李某尽快返校。周二,李某终于返校并向辅导员诉说了长久以来的苦衷。从高中以来,她就间或出现不受意志支配的哭闹不止、不断踹墙等行为;独处时,常感到背后有人张牙舞爪,十分恐惧,高中班主任曾建议家长带她去医院治疗,但是由于家住农村,家庭封建迷信思想浓厚,家长非但没有带李某去看心理医生或是医院的精神科,反而找了很多所谓大仙“治疗”,直到现在情况也尚未好转。此外,李某家境比较贫寒,和寝室同学相处得也不太融洽,叠加性的压力源使其萌生了休学的打算,但是家长还想让她继续念书,李某感到很为难。根据经验,辅导员认为该症状疑似精神分裂,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在安抚了学生的情绪之后,辅导员再次拨通家长的电话。这时,家长才跟辅导员吐露了实情,内容与李某所述基本吻合。辅导员建议家长带学生到正规医院问诊,不能再耽误,家长表示接受。然而,第二天,家長却改变了态度,说“李某的亲戚去找大仙看了,说李某没事”,想让学生继续读书。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结合学生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耐心地给家长讲解了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及罹患心理疾病却忽视科学治疗的严重后果,但家长仍旧坚持让学生继续读书。鉴于家长态度出现逆转,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埋下隐患,辅导员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给上级领导部门。上级领导闻听此事,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切实可行指导意见。1月2日,辅导员再次与学生家长沟通,阐明利害,耐心劝说,家长这才转变态度,决定马上带李某接受系统、正规的治疗,不再逼迫孩子上学。

3 辅导员如何发现与应对学生心理异常

笔者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及总结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所获经验,就如何及早发现与合理应对学生心理异常提出六点建议。

3.1 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异常现象 作为辅导员,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而心理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发展的结果,对此既不能漠视,也不能歧视。许多时期均属于心理问题频发期,辅导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每年9月新生报到期、考试前后、实习期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期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如亲朋好友去世、一些负面的家庭事件等。某些人群也属于心理问题多发人群,他们往往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如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气质类型属于内向、不稳定的学生等。同时,辅导员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的效果过于自信,针对类似案例中李某这样的心理异常症状明显,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质量的学生,到正规医院接受系统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3.2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积极利用在岗位业务培训中学到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细微线索发现问题。和躯体疾病一样,心理异常的及早发现,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帮助。通过本案例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辅导员应重视旷寝等违纪行为的出现,摸清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有效途径。查寝本身是了解学生动态及去向的必要手段,对于旷寝的学生要及时联系,了解旷寝原因,对当事人及时开展思想工作,找到隐藏在违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疏通心理矛盾。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合理利用心理咨询技术,正确认识沟通中遇到的阻抗,努力稳定学生情绪,逐步解除其心理防御,对症状较轻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也可缓和病情。

3.3 多方面收集信息 辅导员不但要从学生本人身上了解情况,而且要从其家长和同学那里收集有关信息。要重视家长的力量,家长与学生长期生活,出于爱护学生的心理,可以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信息。而且学生尽管成年,但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学生能否接受治疗往往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因此,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必须及时同家长沟通。沟通前,要认真梳理事件脉络,发现事件疑点,争取家长帮助来弄清原因,不能得过且过。对于有所隐瞒的家长,要使其意识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担负的重要责任,使家长发自内心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要注重沟通技巧,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身处地,理解家长的难处。同学之间朝夕相处,通过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也可以了解到客观真实的情况。

3.4 加强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调查 从学生入学起,辅导员就要抓住学校统一开展心理普查的契机,认真分析测验结果,特别是要尽快掌握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异常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案例中学生李某并未在学校组织的心理普查测量中发现问题,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中提高注意力,努力做到及时发现这类潜在的出现严重心理异常的学生。发现后要及时上报,引起上级重视,共同研究处理对策。平时,要注意发动学生,尤其是班干部的力量,关注疑似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其病情加重、陷入困境。学生实习阶段,长时间不在辅导员身边,辅导员应通过实习单位的联系人了解学生近况,警惕有过心理异常的学生症状再次发作,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3.5 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本案例中,从给李某打的第一次电话到李某退学离开学校,辅导员及时、仔细地做好每一次跟学生和家长的谈话记录,目的是为以后查阅研究提供条件。

3.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类活动启发学生,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共识,使其融入校园文化长期传承。应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节目,邀请有关专家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形式,师生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跃民.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3)106-109.

[2]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107-110.

[3]肖重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责探析[J].学理论,2009(23)202-203.

快速认定心理异常学生的方法研究 篇7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国内出现精神异常者也逐年增加,导致精神病医院人满为患,亚健康人群更是多之又多。这种情况在高校也十分常见,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更为突出。

如何快速判别心理问题学生十分困难,为了让管理者快速得到准确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分析其是否有精神异常。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实现用简单的表达式来即时预测。从而使得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精准疏导和精神治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缺少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打电话、发短信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很多学生还对此心理辅导有抵触情绪,若没有及时疏导,会导致很严重后果发生。本研究就是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下简称SCL-90表)进行测试,以此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动态跟踪,预测判断,做到及时疏导处理。

2研究思路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用来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测量表。本研究就是以SCL-90表作为测试题。SCL-90表共有90道题,试题内容主要涵盖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10个方面,每道题共有5个可选项,每个选项都是以“无、轻度、中度、重度、严重”作为选择项答案。测试者依照自己具体情况如实回答即可。经过近三年努力,共收集了合格答卷1888份SCL-90表实测数据,以此为实验样本,进行如下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SCL-90表数据,进行清洗,踢去一些错误信息或有空格情况的数据。形成excel电子表格文档。

第二步:把90道试题依照内容不同分别划分为10个方面。分别对这10个方面进行统计,这10个方面分别用F1, F2,…,F10作标记,分别表示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 抑郁状况、焦虑情况、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项内容。

第三步:针对此表格统计数据进行第一次按权值合并取平均值。从严重程度来分析,人为赋予其权,从无到严重分别记权为1到5。即若选“无”为1,选“严重”加权值为5。获得其平均值,作为F值,结果如表1所示。

第四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来进行分析。通过降低维度,找到主要成分,形成Q表达式。

第五步:通过此公式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与否。

3实验结果

以此数据作为样本,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环境下, 进行降低维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相关矩阵,如下表2所示。从而得到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得出了主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通过观测表4,显示在各个变量上的权重,可以得到表达式Q。

通过对表4成分矩阵得知,获得了一个主成分,可以通过此为主成分,建立Q表达式,表示如下:

Q=F1*0.744+ F2*0.654+ F3*0.705+ F4*0.815+ F5*0.849+F6*0.602+ F7*0.598+ F8*0.707+ F9*0.823+ F10*0.727,通过此表达式Q对1888人的实际数据测定,计算出某学生的心理状况,最低值为9.00432,最高值为41.7192。高值为异常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因素(F1)、抑郁状况(F4)、焦虑情况(F5)、精神病性(F9) 因素影响。即一个人存在抑郁或者焦虑加上患有精神病性问题必然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得出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得知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就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Q值的平均值简称Q均值,Q均值高于3以上的表示问题严重,在2至3之间表示心理问题较严重,1.5至2之间表示较轻,1.5以下为正常。实践表明,此结论与实际更接近。

4结果分析

其他方法测试结果与此结果的平均值相对比,得到如下数据,见表5。阳性项目均值与Q均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对F1--F10各项进行了加权平均,使得有了一些修正,使得结论更为精确。

5总结

及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本论文就是基于此问题之上,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快速疏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给高职学院的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个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其各项指标参数,利用此结果作为其权值,得到一个作用表达式Q,计算出其均值,利用均值大小区间判定其是否为异常者。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很直接。能够简单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锦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心理测验误差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37-39.

[2]王璇.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大学生心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1(2):35-38.

[3]王茂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高职关键能力衔接指标构建中的应用[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4-47.

[4]李录平.新形势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3(231):193-196.

[5]王学志,魏继华,武立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44-45.

[6]许晓旭,许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自尊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2).

[7]刘路.心理健康量表在体质研究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26-127.

异常学生 篇8

案例:某高职院校大二学生, 来自离异家庭, 家境不富裕, 高中成绩优异但高考发挥失常被高职院校录取。大一时同学们普遍反映此学生沉默寡言, 独来独往不喜与人交流, 偶尔会抱怨学校、专业不如意, 但没有什么异常举动。自大二开始表现出异常:逃课在宿舍, 行事神秘, 起居时间异于其他同学, 与同宿舍其他同学矛盾渐生。当同宿舍同学将问题报给辅导员后, 该同学将其他同学赶出宿舍, 自己反锁在宿舍内, 不让室友入内居住。老师及同学想与之沟通, 她置之不理。问题发生后学校及时联系其父母, 可是其母亲表示孩子是在学校出的问题理应由学校负责, 拒绝到学校与孩子见面。为此, 学校又专门发出家长告知书告知该学生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可是该生家长置之不理。

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很具有讨论和研究的价值, 在此学生身上体现出很多当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 对高考成绩期望值过高, 进入高职院校心理落差太大

很多高中生被教师和家长灌输一种观念:只有考进好大学才能有好前途。教师和家长的初衷是鞭策学生好好学习, 但一部分学生却理解成没有考入好大学就是人生的失败, 认为考入高职院校是一件丢人的事。因此开始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成功与否与学历无关而是与能力有关。作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拥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更容易得到认可并获得成功。

2. 心理困惑未得到及时疏导, 引发心理障碍

近几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但大部分人能够通过自我排解、同学沟通等方式自主处理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悲观的学生来说自主的心理调节往往都是朝不良方向发展。特别在注重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 更加考验学生的协作能力, 而对于内向、悲观的学生很难融入这样的学习环境, 也往往导致学习能力及成绩的落后, 日积月累下形成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 不良家庭、问题父母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方式是否正常

在案例中, 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学生, 同时也看到了问题父母、问题家庭。在得知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行为异常后, 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会在第一时间积极解决问题, 但在案例中这位家长却不肯来学校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不良的家庭环境, 如家庭暴力、父母间经常性吵架、父母酗酒或吸毒等不和谐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非常容易影响大学生心理, 导致行为的异常。如有些家长对自己子女过分冷漠、严厉或过分保护等都会影响子女的行为方式。

当然, 导致高职高专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很多, 笔者不能一一解释, 本文主要针对案例解决如何处理行为异常的高职院校学生事件。

二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处置对策

笔者认为行为异常学生问题应该从事后解决和事前预防两个层面来解决。

事后的解决通常是无奈之举, 目的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 降低事件中学校可能承担的风险。

1. 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问题的事后处理

出现学生行为异常事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 并且往往具有突发性, 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解决对于恢复正常的学校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 学校对行为异常学生处理的正常的程序: (1) 及时与家长联系, 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后, 领导及教师最担心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 包括行为异常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其周边学生的人身安全。在维护人身安全方面最基本的是保持异常行为学生的情绪稳定, 而最能发挥此作用的就是家长。因此, 第一时间通知家长, 让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 由家长将行为异常学生送医院治疗。这里就涉及对行为异常学生谁有权利将其送医院的问题。精神卫生法 (草案) 第二十四条规定: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第二十六条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 其监护人、近亲属、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予以制止, 其监护人、近亲属并应当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 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由此可见, 由家长送医治疗比较妥当, 学校强制送医会存在很多风险。

如果家长在得到学校的通知后能够将其送医治疗, 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学校也不用因学生的过激行为而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现实中总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导致不能按正常程序处理问题。

第二, 家长拒绝合作时学校的处理方式。如本文案例中提到的家长就拒绝到校与学生沟通, 拒绝带孩子接受治疗。这无疑让高职院校陷入两难境地:家长事后否认接到学校通知, 认为学校未及时制止行为异常学生导致严重后果, 高职院校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劝退行为异常学生, 学生及家长拒绝承认有精神问题, 高职院校有可能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如何使学校降低或规避承担责任?

公证送达家长告知书, 规避风险。在本文案例中, 学校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处置方式以电话及家长告知书方式告知家长都很好。但是针对本案例中的家长来说, 学院采取前两种方式可能存在风险:家长事后拒绝承认收到通知, 以此为由要求学校赔偿。遇到此种情况, 最有效的方式是公证送达家长告知书。首先, 家长告知书中需要明确说明学生的情况, 并告知家长因家长原因未及时送学生就医, 学校不承担责任。其次学校召集快递人员及公证人员送达家长告知书, 也就是所谓的“公证送达”。具体的做法是学校指定快递人员送达家长告知书时, 同时邀请公证处两名公证人员对家长告知书进行公证, 快递人员送达后将有家长签字的回执由公证处进行公证, 学校留作证据。这种送达方式就比一般的送达方式更加严谨, 效力更高。但更加保险的方式是由学校派专人和接受委托的两名公证人员一起送达, 即使发生当事人拒签情形, 只要有公证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作证即为送达。不过第二种方式成本会很高, 采取第一种方式完全可以解决证据效力的问题。

劝退行为异常学生。一般情形下, 学校不愿劝退学生, 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完大学教育。但是, 像本案例中的学生家长不配合送医, 学院是可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退学处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 应予退学: (一) 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 (含休学) 未完成学业的;…… (三) 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 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 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在本案例中, 学院并未采取劝退的方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无权劝退。以精神疾病问题劝退学生很有可能会引发纠纷, 但在该生满足第一款、第四款规定时, 学校劝退学生引发纠纷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2. 高职院校行为异常学生问题的事前处理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异常行为往往会有前兆, 因此事前的引导和预防可以更好地挽救学生。笔者认为事前处理应该秉承三大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化原则和多级监测原则。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是国内外心理教育的两种方式。国外强调心理咨询辅导, 国内强调教育过程引导。国外高校大多认为心理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采用一对一或面对面的个别心理咨询方式, 或者开展主题明确具体、针对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国内高校则强调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与心理讲座、编写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材、组织模拟心理训练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等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

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国内普遍实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合中国国情, 但是针对性较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纳国外的心理咨询辅导则可以解决个别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

第二, 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化原则。一般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会有新生入学教育, 其中包含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通常采用的是1966年日本编制的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简称UPI。UPI主要以新生的精神状况加以调查, 了解他们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或者疾病。这项工作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有效,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没有专门机构来分析新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形成心理档案。众所周知,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档案包含成绩记录、政治、品德鉴定等内容, 但就是没有心理档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势在必行。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首先有利于更加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 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其次,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最后为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 心理健康多级监测原则。行为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预防行为异常需从心理预防出发。在高职院校中, 往往实行辅导员与班主任两级管理制, 这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心理监测。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注重技能, 因此在学制内会有很多实训课程, 通常实训会以小组组织方式开展活动及考核。这种学习小组的方式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及监督, 一旦其中有同学出现异常情况时, 其他同学可以在第一时间上报老师, 便于教师及时处置。笔者认为多级监测需要体系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朱爱胜、崔景贵.中外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7)

异常学生 篇9

一、大学生异常行为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异常行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上,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和考试,思维混乱甚至出现脱离现实的妄想等现象。二是生理上,不能按照正常的生活习惯学习生活,如失眠早醒,饮食上有时数餐不吃,间或又暴饮暴食,不加选择地乱吃东西。三是情绪上,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或情绪高涨、过于激动等。四是在人际交往上和过去的习惯完全不同,前后判若两人,业余时间的安排以及个人嗜好等方面也出现突然的变化。五是精神症状上,出现妄想、幻觉,常说错话或做出常人认为异常的事情。六是个性特征上,个性特征发生明显的改变,原来性格上的某些缺点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更加突出,如原来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独处,原来彬彬有礼的人变得粗暴,原来言词坦然的人变得疑虑重重等。

二、影响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现代社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心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样,面对社会竞争,也会使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冲突和困惑,甚至导致异常行为的产生。

对大学生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

1. 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自身人格特征缺陷、自我认知缺乏、自我评价偏差及耐挫力弱等。一是自身人格特征缺陷会导致异常行为,如有些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他们遇事后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易于冲动,不顾及后果,出现异常行为,严重的可能导致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二是自我认知的缺乏与自我评价偏差导致异常行为。大学生正处于进入社会的前期阶段,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有些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使得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割裂自己同外界的联系,把全部的思维都聚焦在自我的困境中,导致个体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而情绪失控,出现异常行为。三是个人应对挫折能力差也会导致异常行为。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肤浅,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应对挫折能力差导致他们丧失斗志和勇气,无力应对挫折,自我封闭,从而出现异常行为。[1]

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管教方式及家庭经济状况。一是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 有些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导致子女耐挫力较弱,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2]一遇到困难与挫折,不知所措,导致异常行为。二是受父母管教方式的影响。有些父母对子女比较放任,管束的较少,致使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人际关系紧张,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管教方式不当,容易出现自私、偏激等异常行为。三是受家庭经济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业与经济压力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使得有些特困生成为了衍生心理困难学生的特殊群体,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异常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3.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过程、学校文化环境及校园人际关系等。一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重视专业教育,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更不重视社会实践。一些学生只重视学习,看重学习成绩,不喜欢或不愿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3]导致异常行为产生。二是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受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当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现象,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喜欢追星、追逐时髦、流连于花前月下等,厌学、弃学,但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又不得不学,产生心理困惑或矛盾,导致异常行为。三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良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4]导致异常行为产生。一些小的生活矛盾就可能产生敌对情绪与报复心理,严重的可能导致伤人事件的发生。

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竞争、价值观多元、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影响等。一是现代社会处于创新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社会竞争,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有一些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产生异常行为。二是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实用化、功利化,追求享受、崇尚实用的人逐渐增多,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异常行为。三是受理想与现实差异的影响,大学生对前途充满着憧憬,对友谊和爱情充满着纯真的渴望。然而,现实社会很复杂,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需要和愿望不能得到及时满足,极易诱发异常行为的产生。

三、对大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心理干预,是指运用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全面发展的观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矫正行为,重构人格,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异常行为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否则,他们就会走向极端,出现消极厌世、自暴自弃等情绪,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暴力伤害他人等行为,给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

1. 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及时对学生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心理干预,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与评价自我,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 促进大学生积极融入集体

对于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有效的干预机制,使这些大学生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康人格,矫正异常行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使他们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健康成长。

3. 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异常行为有可能干扰一个宿舍或全班学生,也有可能诱发更多学生产生类似的异常行为。一旦形成了异常行为,轻度的还比较容易化解,可以依靠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逐步减轻心理负压,从而恢复常态; 但如果是中度或重度的异常行为,不仅医疗时间长,疗效慢,而且还要有心理专家的辅导。中度或重度的异常行为几乎无法正常维持学业,自己不能学有所成,反而需要家人的照顾、社会的帮助。因此,对异常行为学生的心理干预,能使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

4.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大学生如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就会慢慢养成稳定的、相对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人格完整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心理健康者往往会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人格要素没有明显的缺陷和偏差,人格构成也相对稳定。这样的大学生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将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四、大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防止异常行为的发生。一是通过学习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遇到挫折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如对正确目标的追求,要矢志不移,努力克服困难,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对于所追求的目标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实现时,可调整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循序渐进,最终获得成功。二是通过学习及生活磨炼,逐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困难和矛盾,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避免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产生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的心理,避免异常行为现象的发生。

2. 正确认识情绪问题,学会合理地调控情绪

大学生的异常行为有些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因此,要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需要正确地认识情绪问题并学会合理地调控情绪。情绪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欢快、兴奋、愉悦的情绪能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则会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之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降低人的免疫力,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惑时,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应及时进行调适。一是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要正视情绪产生的原因,接受这种情绪,并让其适当地表达出来。二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长期压抑情绪有害于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异常行为产生。三是转移注意力。当出现消极情绪时,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如去听听音乐、去看场电影等,以消除情绪的负面影响。

3. 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努力塑造健康人格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保持行为正常。大学生能否正确地、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行为有密切关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既不要过高评价自己,趾高气扬,也不要过低评价自己,自卑、悲观。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勇于接纳他人的评价。其次,要适时与他人进行比较,即在获得成就、荣誉时,与更有成就的人进行比较; 当失败、失意时,可与面临更大困难的人进行比较,从而避免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第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努力塑造健康人格。而要塑造健康人格,则需要加强意志的磨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检查和修正自己的性格特点,逐步使自己的人格健康完善。[5]

4.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人际冲突、同学关系紧张,易导致离群独处,产生异常行为。要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则需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灵活运用交往技巧,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交往,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而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首先要着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相互帮助的心理健康班级环境,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其次,辅导员应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异常行为。第三,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站、网站等宣传媒体,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有关研究发现,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所以,我们要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顺利健康成长。

5. 建立异常行为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

做好大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干预工作的前提,是需要对异常行为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需要对异常行为学生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异常行为学生档案。目前,排查异常行为学生的具体措施与方法主要有: 一是每年的10月至11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根据普查数据建立异常学生心理档案。二是通过学生基本信息采集所掌握的情况,或通过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社团等,进行局部排查,建立异常行为学生档案。三是通过学校“三级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即班级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解和观察,对行为异常的同学,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辅导员向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馈。四是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经常性地接触、谈话进行观察和分析。五是通过新生宿舍导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行为动向。在排查了解学生异常行为的基础上,分类建立异常行为学生档案,对异常行为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心理困境,矫正其异常行为。例如,对学习适应不良、学习动机缺乏、学习过度焦虑等学习异常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导致学习异常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自我调适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建立社会帮扶体系

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的方式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预防学生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形式应多样、内容应丰富,以预防为主。高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要保证机构、编制、经费、设备到位。要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兼职心理咨询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强心理咨询宣传,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识,引导学生有接受心理咨询的要求。

社会帮扶体系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获得他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或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异常行为的发生。对于大学生来讲,其社会帮扶体系主要是家庭、学校、同学和朋友。因此,大学生异常行为发生时,要以宿舍成员为主成立帮扶小组,通过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 若发生严重异常行为,则成立以班干部为主的学生帮扶小组,在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与行为发展的同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寻求家长的支持帮助,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参与。在帮扶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尽量减少刺激引发心理危机,避免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7. 发挥宿舍导师作用,探索异常行为干预新模式

在实行新生宿舍导师制的高校,要发挥宿舍导师的作用,将宿舍导师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宿舍导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宿舍导师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以创新异常行为干预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新生宿舍导师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存在着必然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角度入手,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7]减少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

8. 建立立体干预机制,确保干预工作科学规范

首先,要建立预警干预机制,一是要建立起学校、家庭、专业人士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 二是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积极应对异常行为的发生。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专业咨询人员、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引导疏通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迅速反应,制定应对方案,妥善处理。干预者要善于捕捉各种危险信号,采取必要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同时,学校与家庭要加强联系、沟通,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与家庭成员一起做好异常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有些家庭对异常行为认知少,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向家长讲清学生的异常情况,提出干预建议,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使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预防异常行为的进一步恶化。其次,要建立心理干预的评估机制,使心理干预工作科学规范。大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干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干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效果如何。为使干预工作不流于形式,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估监督机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与监督工作:是否建立健全了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干预机构; 干预工作在运作协调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干预人员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 干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干预技术是否适应干预事件。评估不是目的,评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评估的同时还应对各单位的干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建议。[8]

异常学生 篇10

一、正确认识“差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和差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既要关心“优生”,也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很多例子表明,“优生”只要老师一指点,“优生”便立竿见影,进步较为明显;“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也能从感情上也容易接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性格、素质都与他人不同。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耳边风”,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们,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他们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

二、如何来管理一些行为异常的学生

那么如何来管理这些学生呢?本人就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谈下如何帮助行为异常学生。让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在学校好好学习。

我校由学校领导亲自抓,学工处负责主管,全体班主任一起参与开设了一个新颖的教育“差生”的特色班——励志班,这个班的组建形成,花了一定的精力,工作方法不断更新,遵循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

每周定期上一堂课,由班主任将本班有过“处理决定”的学生每星期三集中在一个教室。由学校领导带头和班主任一起上课,精心备课,从多方面进行讲解分析,开设了“爱国主义”、“校纪校规”、“文明礼仪”、“法制”、“为人之道”、“心理教育”等课程。课后学生写心得体会,自查不足,改进不良行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奋斗目标。并将每个学生分配到每个中层干部,让每个学生有专门的德育导师。德育导师的任务是:每周和被辅导的学生见面,谈谈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谈谈人生理想。

针对他们中还有不少对于法律知识的不了解,不定期的请司法、关工会、派出所、心理专家、优秀班主任对励志班的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提前为违法行为敲响警钟。让他们知道以后到了社会上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知道人生的大好青春不能在牢狱中度过。

通过学校的每个月的主题月活动,来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关怀。比如开展感恩为主题的演讲,并要求他们向父母、老师或者曾经关爱过的人表示感恩,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责任,懂得感恩。

对于在励志班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推荐进入学生会或班级管理阶层,使其明事理,辩是非,改变其不良的想法,发挥其作用,体味自身价值。

经过努力13中专班李*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前打架,吸烟并受过处分,经过在励志班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班级干部,顺利毕业,现任外资企业的一个管理层领导。

12中专班的陶*,初中时经常旷课,迷恋网吧,夜不归宿,甚至打母亲,家长难管,班主任头痛,经过励志班的学习转变为一个守纪、认真上课的好学生,现被中国远洋数据有限公司录用,家长为此送了锦旗以示感谢。

下面是励志班学生转化情况表:

阿基米德说过:“给一个支点,我会撬起一个地球”。其实对于教育来说,给一个学生一点阳光,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我校励志班的开设,促进了班风、校风建设,降低了学生重复违纪率,得到了社会认同,家长的认可。有家长说:“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这是对我们学校最大的鼓励。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校学生违纪现象少了,违纪的学生能很快认识到错误并转变过来。励志班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在体会中写道:“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和看世界的眼法,特别感谢励志班让我学会了做人”。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了信心,坚信:只要我们能以“博爱”的雨露去滋润暂差生的心灵,枯木一定有逢春发芽之时。

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重大,我们在不停地探索,不断提高“暂差生”的思想素质,经过我们的精心培育,辛勤浇灌,一定会茁壮成长,我们的职校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白带异常病因多 篇1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带呈奶酪或豆腐渣样;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红肿并附有白色伪膜,去除该膜后基底部出现糜烂或浅表溃疡;严重者小阴唇高度水肿,外阴明显瘙痒;部分患者排尿时有烧灼感,伴尿频、尿痛及性交痛;也有少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白带真菌镜检找到孢子及假菌丝即可确诊。

阴道毛滴虫病

白带增多,为黄绿色或乳白色泡沫状白带,有臭味,自觉外阴、阴道剧痒,有蚁走感,间有烧灼及疼痛感,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阴道及宫颈黏膜呈草莓状外观。白带直接镜检(湿片法、悬滴法)或培养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

女性淋病

白带增多,表现为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有异味。尿道感染则出现尿频、尿痛及排尿烧灼感,尿道口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宫颈感染则表现为宫颈红肿糜烂、触痛;前庭大腺感染则表现为腺开口部红肿、疼痛,重者可形成脓肿。部分患者伴外阴瘙痒,据统计60%以上女性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她们是重要的传染源,应积极给予治疗。淋球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由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不少女性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因白带增多,色黄或带血性,有异味,伴外阴瘙痒就诊。子宫是主要感染部位,宫颈水肿、潮红、糜烂,表面有肥大性滤泡是该病特有的外观。沙眼衣原体感染依据病史和衣原体抗原检测可确诊;支原体感染依据病史及培养出“油煎蛋”状菌落可确诊。

细菌性阴道病

白带量多,呈灰白色稀薄、均质、面糊样改变,无脓性分泌物,有特殊的令人恶心的烂鱼虾腥臭味,性交时或性交后臭味加重;阴道炎症不明显,因而称为阴道病而不叫阴道炎。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阴道灼热感。

老年性阴道炎

异常学生 篇12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的扩招、竞争的日益激烈、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再加上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情绪发展不稳定,这些因素夹杂起来使大学生承受着内外双重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1. 1 在环境适应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刚迈进大学校门,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而且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离开熟悉的父母、老师和生活环境。大部分新生还没有做好准备来适应新的环境,也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导致在入学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适应困难、焦虑不安、孤独感等状况,若达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会产生食欲缺乏、心情烦躁、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神经衰弱。

1. 2 在学习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对当前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是因为承受了十几年的考试压力,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有的则是临时抱佛脚、得过且过的心态。再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和高中截然不同,都会造成大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困难,主要体现为没有掌握学习策略、考前焦虑、学习效率低下等,出现情绪烦躁、思维迟钝、头痛失眠、成绩下降等现象,同时也有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业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1. 3 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的失调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沟通不良、社交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助等都是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情况。如: 有的同学因过于自卑而不敢和外界交往,孤独封闭; 有的同学虽然主动去交往,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偏见误解或过分的苛求,或是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以致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被他人接受。

1. 4 在求职择业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前,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会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担心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发挥自身特长,担心工作能否胜任,等等。此外,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而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对自己全盘否定。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2 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

2. 1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性情绪,以异常的情绪低落为特点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忧虑,唉声叹气、对人感情淡漠,悲观绝望,缺乏生活勇气和热情,有自卑感,思维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话语减少。在自我认识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缺乏信心。

2. 2 焦虑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通常情况下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心情低落,甚至痛苦以至于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或失调。

2. 3 自卑

自卑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是一种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如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经验尚浅,在遇到挫折很容易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我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特点等。当大学生在某个方面所遇到的实际状况与自我期望值不相符时,往往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分析

3. 1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语习惯和关系氛围对成员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个性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尤为明显,而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同时,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常来说,父母如果过度保护和控制子女,往往会造成他们的被动、依赖、胆怯等不良的心理倾向; 另外,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意见产生巨大分歧,也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伤害,产生焦虑、抑郁的消极心理。

此外,当家庭结构发生异常,如果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对学生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其心理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来说,贫困家庭的学生常感到压力较大,对学业和前途充满焦虑,同时因生活习惯、生活质量与同学有差别而感到自卑,有的过于敏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 2 学校因素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或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校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些学校成立了相关机构,安排了有关教师和咨询工作人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专业的师资队伍人数不足、整体质量不够高。目前总体来说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大部分主要是思想政工干部,专职的心理教师还比较少,大部分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所以从整体而言,辅导效果仍不太理想。

3. 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置身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对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双重考验。由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致使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膨胀的信息量,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具备高等知识的人群,大学生们往往最能深刻地体会到时代的变化和冲击。又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通常处于半成熟的阶段,在面对变化和冲击时,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4 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防治对策

4. 1 构建 “人文关怀” 教育体系

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构筑 “人文关怀”教育体系,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在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诱发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以关爱弱势群体为重点,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 以任课教师为基本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关怀教育; 以辅导员老师为主、班主任为辅,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关怀教育,使他们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怀,避免产生无助、焦虑的心理。

4. 2 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 1) 内省法。即运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例如,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为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并借助模范人物的言行来督促自己,自我调适。

( 2) 情境转移法。就个体而言,心理异常往往是由于不良刺激或不良环境的熏陶,使一些人无意识地受到不良心理的影响,久而久之产生异常心理现象。因此,改变环境、隔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可通过与正直开朗的人结交朋友,多接触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听音乐、旅游或体育运动等,对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4. 3 建立立体管理模式

( 1) 建立动态心理测评系统,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尽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并主动干预,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可建立动态心理测评系统: 一是普查,利用当前主流的心理测试问卷( 如UPI和SDS) ,在新生入校后一个月内对其进行心理测试; 二是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按院系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使管理者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然于胸; 三是反馈,各二级学院每个月需及时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反馈每个月本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关注的对象,并对有心理异常现象的学生进行专业咨询。

( 2) 建立 “学校- 二级学院- 班级”的层级覆盖系统。第一级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组成,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测试以及二级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的业务培训; 第二级是各学院的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这一级人员每天在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情况十分了解,可以对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日常监督; 第三级是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视为学生的 “朋辈心理互助”,能有效地发挥她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的作用。作为心理委员,她们每天与班上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能及时充分了解到各班同学的异常心理表现。通过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能使辅导员及时捕捉到学生个体异常变化情况,及时将需要关注的个体纳入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康力.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构想[J].药学教育,2002(1):31-33.

[2]宫凯.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4):420-421.

上一篇:采集及自动化系统下一篇:冷库:无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