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2024-05-20

九零后(通用8篇)

九零后 篇1

在很多人眼里, 这代学生不像上代学生那样言听计从, 他们总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总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通常把他们叫作80后或90后, 这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 在成长过程中, 他们遇到了很多长辈们都没有遇到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尝试, 然而当这些新鲜事物的负面效果显现的时候, 他们这代人遭受的却是粗暴的教育方式, 这怎么能不激起少年的叛逆情绪呢?如果说叛逆, 恐怕那种旧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负有一定得责任。

学校教育应根据这代孩子的特点施行适合他们需要的, 适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俗话说,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代学生具有什么特点。

这代学生很有激情, 为完成好一项工作, 能够加班加点, 甚至还会动员自己的社会力量。可惜的是, 这种激情来得快, 去得更快, 有时迅速得让老师们都摸不到头脑, 大有“冰火两重天”之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增强目标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让其明确其目的, 并在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与帮助。拨正方向加油鼓劲, 教师此时不应只是观望者和评价者, 更不能挖苦打击。

这代学生能力很强, 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为擅长, 可惜团队意识稍差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加强与人合作的教育, 比如平时课堂可设置学习讨论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奖励, 个别特别个性的同学交给他特别任务, 让他组织小组办板报, 做值日, 在组织过程中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这一代, 他们敢爱敢恨, 追求个性解放, 故此纪律性稍差一些。

这一代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期, 物质条件比较优越。

这一代学生非常有闯劲, 有开拓意识,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很明显。

理解是成功领导他们的基础

尽管在老师们眼中, 他们有诸多可挑剔的缺点, 但是我们还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那就是自己的工作中不仅离不开他们, 而且还必须教育好他们。

特别是在这一代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的今天, 想在工作中回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说, 我们应该摒弃对他们的种种成见, 站在理解的角度上, 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扎实开展工作, 理性对待困难, 科学规划人生。

首先, 我们应认识到, 这一代学生是其所处年代所致, 也是其涉世未深的表现。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特点, 其实我们自己也经历过, 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 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相处。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 挫折教育又比较缺失, 因此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同时, 由于生活条件优越, 接触外界事物又较多, 特别是借助互联网之力, 敢于也善于挑战权威。因此在教育他们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宜过分强调师者为尊, 更不能在他们面前一味摆老资格。

技巧是成功教育他们的关键

理解他们的诸多特点, 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工作技巧, 则可以非常巧妙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够成功避开他们的诸多缺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 老师有许多他们工作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应从自身出发, 从工作特点出发, 挖掘一下这诸多技巧。

技巧一:以网为媒, 增强认同

他们是与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身上有很深的网络烙印, 他们可以一日无食, 但不可以一日无网。这正是我们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最佳方式, 通过心与心的交流, 让他们自发地认同你, 从而自愿与你合作。

技巧二:以心换心, 荣辱与共

由于是独生子女, 虽然有些娇气, 但也有很多苦水无处诉。比如父母离异, 比如情感问题, 这时, 我们就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他们出现差错时, 我们更是要善于揽过推功, 多替这些学生承担责任。只有荣辱与共, 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拥戴。

技巧三:以技服人, 增强“粘性”

他们敢于质疑权威, 但也佩服真才实学。在他们面前, 我们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经验, 用真本领“震”住他们, 而不是靠命令来“压”他们。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一种软实力, 能够增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粘性, 有了向心力, 战斗力也就自然会出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充实自已, 做让学生佩服的老师。

让我们怀着一颗慈爱之心, 怀着一颗奉献之心, 怀着一颗敢于接受挑战的责人之心去教育好这独特的一代, 这承担着祖国未来的一代, 真正成为80后和90后的成功教育者

九零后 篇2

八零后的孩子,每天都只有很少的作业,20分钟足以做完。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玩了,捉蛐蛐,打土仗,各种各样的游戏,再看看我们,家庭作业,父母给的任务,等等等等,那一项是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的,更别说玩了。

八零后的孩子,每天都能找别人玩,大家在一起,聊天、吃东西,干一切有趣的事情。而现在呢,住在城里的孩子一家比一家离的远,一公里,五公里,甚至十公里,试问,这么远的距离,又有谁愿意去呢?只能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样无聊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就连这些,也得是星期天的休息时间。

八零后的孩子,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他们那时的空气是多么清新,在那拥有清新空气的田野里奔跑、跳跃、休息是多么爽呀。现在要找到这么好的地方谈何容易?

八零后的孩子自由,拥有清新的空气,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自然也小,睡眠时间也多,睡眠质量自然好,每天都有好精神来迎接新课程,我们又怎样?上面说的条件,那一条达到了?我们每天能睡八个小时,就谢天谢地了。

没错,八零后的孩子也不是全都玩,他们也要干活,可他们是小孩子,父母不会给他们很多很多活,做完了就可以去玩了,爸爸天天念叨我们九零后的孩子幸福,难道每天写两个小时的作业,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玩,每天呼吸混浊的空气,每天只睡八个小时就算幸福吗?

“九零后”的印记 篇3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年满十六岁。

春雨淅沥,雨雾朦胧,用记忆的心灵撑起一把孤独的伞,蹒跚前进,看背影,不像花季少年。

——题记

一个来自九六年的孩子,来自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一个充满冒险的季节。

十六岁,花季;

十七岁,雨季。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拂过静寂的心灵;中午,当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地面,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傍晚,当风拂落叶发出片片纷飞的声音,我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哦,“九零后”。

“多愁善感是女孩的天性,哭泣不需要理由。”这是流泪的借口。

“别让你的眼泪黯淡了窗外的风景,辜负了灿烂的阳光。”这是坚强的誓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存在的价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远眺的境界。

“再为生活加点苦。”这是生活的筹码。

“梦醒,心碎。”这是生存的代价。

放飞梦想,张扬个性,挥洒自我,发挥特长,这是“九零后”生存的誓言。

不喜欢束缚,喜欢自由;不喜欢热闹,喜欢寂静;不喜欢乖巧,喜欢叛逆。这是“九零后”的生活特点。

唉,“九零后”。

看繁华世界,纷纷扰扰,九零后,幸福但辛苦,从小担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任,只想说:“九零后,真累!”

如今的我们读书不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更不是为了敲响仕途的跫音。

如今的我们对于人生有自己的见解:人生如试卷,如棋,如旅行。

如今的我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打算,不想让父母插手,不想让老师指引,不要家喻户晓,只求平凡;不要妇孺皆知,只求普通。

大学——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但上大学只是条捷径,成长的道路有千条万条,有的漫长而曲折,有的平坦而开阔。

如今的我们不喜欢读老舍,朱自清,倒喜欢明晓溪,郭敬明。

不喜欢《三国演义》《西游记》,倒喜欢《一起来看流星雨》《命中注定我爱你》。

如今的我们,不喜欢“百家讲坛”和“艺术人生”,倒喜欢“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

噢,“九零后”。

或许,如今的“九零后”只是一个背影,一本相册,或许看过之后忘了,翻过之后扔了。任凭风刮跑,雨销蚀。

到最后,背影定格,照片泛黄,或许只有当风拂过时,才能隐约记起。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九零后”蕴藏着许多故事,“九零后”的世界丰富多彩,“九零后”的心底泛起波纹,“九零后”的脸上瞥见伤痛,“九零后”走过的路也会留下芳香。

尽情地放飞自己的理想,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九零后”,书写着青春的誓言,谱写着青春的赞歌!

点评:

《青春无悔》中说,成长是憧憬与怀念的天平。“九零后”的我们,做着奇怪的梦,梦境中有我们自己幻想的白马王子的模样,有骑着单车在阳光下尽情歌唱的洒脱,还有各种各样让我们都难以诠释的故事……

被过分夸大的八零九零后管理问题 篇4

只要时代变化则差异永远存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时间仍然在延续,只要跨度足够大,那么不同时代下的人永远是有差异的。相对于60后,难道就不存在70后管理问题吗?而早在80、90后管理问题“被发现”之前,不是早就有所谓“代沟”的问题存在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0、90后员工的管理问题不是什么新的问题,就像在未来还会有00后、10后员工管理问题一样。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本身值得关注,但不值得如此夸大其词。

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与其说这是80、90后员工管理问题,不如说是时代变迁对管理提出的挑战。中国从70年代末逐步改革开放,并在80年代中期逐步加速、走向市场经济,这就造成70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与80、90后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所决定的两个时代之间的巨大的断层和差异。加上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网络革命的深入进行,都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试问,我们还能够用传统的百货商店的销售管理模式来对抗如今风起云涌的电商模式吗?而所谓的80、90后管理问题于此如出一辙。人是社会动物,其社会性取决于时代背景,表面上是80、90后员工管理问题,其实质则是时代变迁。

因此,如果对时代变迁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于时代主题、网络技术等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自然会生发出对于80、90后员工的管理之道。反之,如果过度地强调80、90后的管理问题,而忽视了对时代变迁的理解,那么则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样,当00后、10后员工成为主流的时候,我们又会重复今天的慌乱。

管理者的惊慌失措说明什么

可以说,当今的管理者在应对80、90后员工管理问题上的总体表现并不好,甚至有些惊慌失措,这才有那么多培训师纷纷开出课程和药方。但是,看了很多课程和文章给出的药方,并没有太多的新意,甚至有些老套,诸如管理者应当注重沟通、理解和包容,应当做出榜样、做有魅力的管理者,应当更加注意亲和力、人性化、注意员工情绪疏导,乃至于有人提出要公平合理、指导员工发展、给予员工信任,等等。

这些“解决方案”似乎只是重复很早之前就在反复“言说”的一些东西而已,只不过在面对80、90后员工的时候,而不得不“玩真的”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在十年前就被说滥了,但大量企业只是装点门面、说说而已,并没有准备真的在企业中贯彻。也就是说,80、90后员工管理的药方本来就在那里,管理者们早已熟视无睹,以至于连自己都不相信了。

因此,管理者的惊慌失措是各种管理理念口号化的反应,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要在实际中施行的阵痛。与其去参加那些培训,企业不如切实地反思一下,以人为本,企业真的准备切实是实施吗,真的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80、90后的管理问题应当不是什么大问题。

标签化脸谱化只是背道而驰

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目前过度地强调80、90后员工管理,存在着过分夸大的风险;更有甚者,基于80、90后员工的个性特征进行了引申,做出了诸如缺乏责任心、抗压能力差、缺乏职业规划等判断。

对于不同代际之间员工的群体个性特征进行客观分析和中性描述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向前再迈一步,对一个群体做出具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则是非常危险的一步。

这实际上是将80、90后员工标签化、脸谱化,似乎所有的80、90后员工都是如此,这种判断无疑是简单而粗暴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管理者应当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全面地选择管理方法;而不是将具体的员工抽象为80、90后的一般,透过诸如此类的标签去管理,这副有色眼镜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更会进一步人为地制造出新的管理问题。

九零后的作文 篇5

“90后”的我们有个性。可能现在“90”后的做法让家长们感到反胃,比如说爱穿“烂衣烂裤”,爱穿“偷工减料”的衣服。“90后”的心理认为:“一个洞就是穷,几个洞就是有个性”。亲爱的家长们,请你们不要一味的认为穿这些“烂衣烂裤”会败坏社会风气,其实反过来讲那也是社会的进步。

“90后”的我们很团结。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游我们的“90后”的身影。或许那些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我们不一定去过,但在我们学校也有同样的队伍――青年志愿团,不管是校内或是养老院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都会团结一致开赴“战场”。

“90后”的我们爱冒险。现在的“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了,可能父母都会为他们的孩子设计人生道路,要孩子学这学那。可又有多少孩子能“心甘情愿”去接受,其实在我们“90后”的心里明白:父母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我们能理解。“90后”的父母们,请倾听我们的心声:你们给我们安排的道路的确不错,但我们也需要自己去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只照你们的计划去做,我们会觉得有些“盗版”。“90后”始终相信邓小平的那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父母们,你们现在也许会觉得我们没有按照你们的计划是“不听话”是叛逆。我们爱冒险,爱走自己的路(正当的路),我们只有走自己才能领悟出属于自己的“真理”。

“90后”的我们不“坠落”。“90后”的我们比较开放,因为我们不在是旧时代的“封建老头”。我们能与异性相处,但我们不会坠落那万丈的深渊――早恋。在平时,与异性多聊上几句,父母就会问七问八,生怕我们早恋。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不会坠落。

九零后信访人接班记 篇6

毫无征兆的、大喊大叫的女上访者扯破了自己的衣服。

被轰得头脑发麻的郭昕目瞪口呆,之前郭昕在课堂的心理学上研究过这样的案例,但是当案例变成现实,她的专业似乎没有任何帮助。在时隔三个月后回忆这一幕,郭昕仍然记得自己手足无措的尴尬。

“我没想到他们那么激动,有时候让人害怕,我很想好好安抚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0岁的郭昕是沈阳大学的一名学生,她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专业“信访专业”。

2009年6月,沈阳大学政法学院开设信访专业,一时间成为了媒体热炒的对象,围绕着信访能否成为专业,鲜花、砖头纷纷砸来。有人赞同,认为信访工作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投入;有人反对,为其未来的市场需求担心不已。然而,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并没有阻挡信访班的进程,38名学生顺利入学。

在大一的第一个寒假里,郭昕和其他27名同学一起到沈阳市、区信访大厅实习,和信访工作第一次亲密接触。

“90后”眼里的信访

当郭昕和她的同学们接到寒假自愿参加信访实习的通知时,原有的寒假计划立即就被打破了。

“没想到第一个假期就可以真正去接触信访工作,很好奇,非常感兴趣,想看看信访到底是怎么回事。”郭昕认为信访就是和法律相关的工作,别的就不了解了。当初报专业的时候也是父母帮着选的,觉得这专业会有前途。而这样的情况在整个班占了九成之多。

同学们热情很高,参加实习的机会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全班38名同学中最后28人报名要参加此次实习,这大大超出了沈阳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唐淑凤的估计。“我原以为也就会有十几名学生愿意留下参与实习,我们联系了市信访局,陈局长听到这么多人后立即就安排了各区的信访大厅一起分别接收实习学生。”唐淑凤说。

这次实习持续20天,学生们每三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安排老师带队分配到各信访大厅中,和工作人员一起按时上班、下班,开始了他们第一次的实习生活。郭昕被分配到沈阳市信访大厅,早上8点30分,她准时和大厅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一天她被分配到登记分流,这是大厅中最先面对上访者的部门,要求了解上访者的诉求而进行分类登记,并安排到相关负责的驻厅接访室。“拆迁属于房产问题,养老保险、工资发放多为劳动保障问题,我原以为信访工作会很机械化,没想到分工这么明确和详细。”

第一次面对上访者,郭昕是很兴奋的,她发现这里前来上访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但是他们中个别突如其来的激动情绪也着实吓坏了这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第一次遇到的那个人说拆迁补偿不合理,上来就冲着我们骂骂咧咧的,我当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只是傻在那儿,工作人员赶紧把我护到后面,然后就很耐心地跟他解释这里的工作职能。我完全没想到上访人情绪会这么激动。”那一次郭昕感到很害怕,但是却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责任,“他们激动因为真的非常着急要解决问题。”

这样强烈的现实冲击也出现在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面前。负责在皇姑区信访大厅带队的丁鹏老师体会很深。她带领的四名学生在实习一开始就自愿要求被安排在信访最前线的部门,直接和上访者接触。有一天一位女上访者激动地大喊大叫,还撕毁了自己的衣服,对学生和丁鹏来说都是很大的冲击。“别说这些孩子了,我都没见过这场面,也吓坏了。我每天都要求他们写日记,那天他们的日记都写着,原来社会并不是那么美好的,还有那么多困苦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我本来还担心他们承受不了,没想到这些都让他们更成熟了。”丁鹏感慨地说。

信访班的“特立独行”

信访班一度处在风口浪尖上,无论是专业意义、课程设置还是未来需求都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唐淑凤和院里的老师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唐淑凤一度担心过招生的情况,但媒体的报道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专业,原本计划招生35人,最后招到38人,但这还远远没有满足招生需求。“可见这个专业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也陆续接到了一些企业打来的电话,说能否最后毕业给他们留几个生源,因为企事业单位也急需信访人才。这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唐淑凤说。

信访班实行导师制,每一个导师带三到五名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对未来的安排,抑或是生活琐事,导师都会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辅导,这也是信访班教学机制上的一个创新。而在课程设置上,以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作为支撑,加入了信访学概论、信访心理学、风险评估学等信访专业课。

实习实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让这些大学生们直接面对社会矛盾最为集中和激烈的信访工作,并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定。唐淑凤和院里的其他老师反复商讨了很多次。“孩子这么小,能不能承受社会现实的另一面?知道多了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人生、对工作产生不好的看法?”唐淑凤咨询了很多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最后都认为:应该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面对现实。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他们包在襁褓中保护起来,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工作,面对现实锻炼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承受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唐淑凤说。事实证明了当初的担心是多虑的。从信访大厅实习回来后,郭昕和同学们觉得所学的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目更需要学以致用。这让唐淑凤感到欣喜,“这说明我们最初打下的工作基础是牢固而可靠的。”

信访班开办以来,唐淑凤和院里接到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培训邀约。“很多企事业单位信访问题也很突出,做这方面工作的人虽然有经验,却没有时间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实际上是把经验的东西进行梳理提炼,上升到一个理性层面。我们曾经为建行、佛山市等部门的信访干部做过培训,他们反映效果很好。信访真的是一个需要专业性指导的工作。”唐淑凤感慨地说。

目前,信访班很多方面都超出了预期的发展,让唐淑凤和老师们在面对质疑时更加有了底气。沈阳市委副秘书长兼信访局局长陈国强也对信访班寄予了厚望。陈国强认为,信访专业方向是沈阳市信访工作改革的一部分。党中央国务院现在要求地市级信访部门凡事要解决,所以信访部门就必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信访天使”打通诉求渠道

“毕业来到信访大厅工作,一开始以为是政府机关,就是办公室工作,可是天天和上访人接触发现根本就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很难。”郭琳笑着说。

2008年5月,沈阳市信访大厅成立后,市民诉求专线“12345”随即开通。刚刚从沈阳大学毕业的郭琳进入诉求专线办公室工作,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起负责接听热线。

女接线员,成为信访大厅里最抢眼的风景。她们被称为“信访天使”,像郭琳这样的女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信访天使”的主体,其中还有6位原信访局在编人员,12名通过社会公开考试进来的“4050”人员。

亮丽背后的辛苦则鲜为人知。姑娘们实行白班、晚班、夜班三班倒的机制,24小时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让姑娘们吃了不少苦头。郭琳说刚工作时大家都不适应,咽炎、脸上起痘痘、生理期紊乱、耳朵疼等各种毛病都找上了身。最让大家难受的是接访时对方的态度。“一接起电话,对方就特别激动的开始骂人,真的觉得很委屈。”郭琳说,最初的时候因为适应不了这种强度,有一两个人就离开了。

“信访电话真的不好接”成为了这里每一个姑娘最感慨的心声。她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群众反映的难心事、烦心事,投诉内容多、数量大,平均每人每天要接听40多件次,工作繁忙时每人每天接听高达100多件次。

市民诉求专线是沈阳信访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前来大厅面对面接访外,电话投诉、群众来信、网络投诉、视频接访等诉求方式全部集中在这里,此外专线还负责上两级交办案件的督查督办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的空中诉求渠道。“这样做更方便群众的信访诉求,节省了他们的上访成本和时间,不出家门就把问题解决了,同时也大大缓解了走访的压力。”市民诉求专线主任高诚慧介绍说。

为了打造这个空中诉求渠道,信访大厅在硬件上投资700万,其中就包括郭琳工作中最常接触的诉讼软件系统。据高诚慧介绍,这是由信访大厅自己开发研制的诉讼软件,软件里上访者的信息和受诉员的工作情况都一目了然的登记出来。

“软件里自动生成的求助的目的有三种:建议、咨询、求助,如果是求助的话,我们将每个诉求和市民相关的问题分成38类,根据这些问题分类划分相应的主管部门,在系统中分划了117个主管部门和窗口单位。前台负责问题受理,后台通过点击,如果是求助交办马上接受问题,联系相关部门解决,能够保证方便快捷。”高诚慧说。

“赵新女士吗?我是12345热线的,我是5号,您是此前来过电话吧?我们有记录,您投诉的事情我们已经联络了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解决中,怕您着急先跟您说一下。”在后台工作的董彬彬刚刚给上访人回了电话,因为对方已经两次来电话反映问题了,小董觉得不能让人家干着急等着。诉求专线的工作分为前台和后台。当前台接到诉求热线后,通过系统中的诉求登记,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上访人的基本资料以及他要诉求的内容和性质,是否为紧急事件等都有清晰的记录,此外对这位电话上访者是初话还是重话也都能够自动识别。除了这些外,系统会直接给出上访者问题中的责任主体单位,方便后台工作人员联系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之所以对这个专线如此重视,陈国强认为就是为了防微杜渐。在他看来,上访问题特别是群体事件,就是因为由小拖大、由大拖炸的。本来一件小事,越拖越大,本来几个人的民怨,最后拖成了一个群体的民怨。“设立市民诉求专线,就是想让老百姓遇到困难时,能第一时间反映给党和政府,解决老百姓各种日常琐事、难事,提高效率。”陈国强说。

“也正是因为这里工作的庞杂,她们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再学习,才能可持续性地保持工作的精度和细度。” 高诚慧说,这些信访天使们每天早上都有早会交流业务,每周有两次培训,除了政治课外,业务课会请沈阳市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士来讲。据高诚慧介绍,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业务档案,里面包括她的工作业绩以及培训成绩。

郭琳现在渐渐适应了每天的工作强度,在接受了无数实际案例的考验后,她和同事们逐渐成为解决市民日常问题的专家。今年3月,大厅里的信访天使们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在陈国强看来,这个空中诉求平台能够化百姓诉求于“无形”,真正起到了减少上访压力的作用,成为沈阳信访工作中最有效的“减压器”。

九零后 篇7

关键词:九零后,精神文化教育,思路

1 九零后大学生特点综述

“九零后”这个名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他们在物质上更幸福, 直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生活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上大学的难度大大降低, 个性上更加独立和自信, 敢于挑战传统与权威。九零后成长在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们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题, 不仅困扰着他们的成长, 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九零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分凸显自我, 缺乏责任心

强调个性是九零后最显著的特点, 他们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乐于担任学生干部, 虽然表现活跃, 但范围有限, 多为体育、文艺活动;对于担任学生干部, 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受到关注和认可, 但往往仅限于满足自己的感受, 对职责缺少清楚的认识, 缺少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九零后看来,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远比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重要。与前几代人相比, 九零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从小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 上学后担负着沉重的课业与升学压力, 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九零后大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 上大学后更容易放任, 对自己的未来普遍缺少打算。

2.2 信仰缺失, 心理脆弱, 价值观容易动摇和扭曲

九零后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缺乏理想与信仰, 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现实、流行文化和网络虚拟世界所左右。首先, 九零后在上大学前面临比较沉重的课业负担, 大量的时间被高考大纲占用, 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明显不足;由于对生活缺少危机感, 他们很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 九零后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明显, 他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很容易超过在现实中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时间, 容易失去对现实活动的兴趣。第三, 在精神信仰方面, 九零后明显存在缺失, 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 或对自己重要的家人或朋友, 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感明显淡漠。

2.3 心态浮躁, 功利欲望心强烈

九零后大学生从小生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很早就接触到市场法则, 也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风气, 过早了解到社会的残酷让他们的观念更加现实, 显得急功近利。目前大学中作弊成风, 学风明显呈下降趋势, 势必对身为大学生主体的九零后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认为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是正常现象;面对利益, 九零后显得更加功利, 在学生干部竞选中请客拉票, 在争取利益时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已经比较普遍, 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

3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综观九零后大学生的问题, 笔者认为根源在思想意识, 缺乏信仰与理想, 精神生活内容贫乏是主要原因。精神文化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的理想途径。具体来说, 大学精神文化有如下功能:

3.1 思想引领功能

我国大学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很广, 校风、校训、学术氛围、科学精神、学习气氛、知名校友、校史等构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校园文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引领科技潮流和社会思潮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品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 精神文化教育能树立大学生求知报国、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

3.2 行为指导功能

校园生活内容与节奏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显著表现。优秀的大学拥有完善、科学、紧凑的课程设置,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能很好地充实学生的时间, 对学生规划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内容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因此, 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创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活内容与节奏, 使学生的行为方式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

4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途径

以精神文化教育解决九零后大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营造氛围, 根据其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 并注意内容的多元化, 具体途径如下:

4.1 深入了解学生, 让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 教育者应该行动起来, 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 多与他们交流, 真正关心他们的想法、生活和问题, 用温情感染学生。还应该关注九零后的兴趣所在, 多想办法与他们缩短距离, 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 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更真实, 更有价值。

4.2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 树立理想信念

九零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来自优越的生活条件, 价值观的迷失则来自复杂的社会现实。童年生活物质丰富, 家长的溺爱带来生活上的大包大揽, 九零后认为无需担忧未来, 认可“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 不能完全把精力投入学业。改变这种情况的策略如下:

4.2.1 建立危机意识, 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现实, 了解社会要求

适当的压力能够带来紧迫感与行动的动力, 应该让九零后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压力, 设想离开父母、离开校园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重新审视自己, 放弃安逸的心态。首先, 在入学教育中, 要增加就业前景和就业难度介绍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性质, 了解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现实;其次, 举办报告会或专题讲座, 由优秀的往届学生讲述求职经过、工作情况, 利用现实的榜样增加说服力;第三,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单位参观或实习, 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 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4.2.2 建立规划意识,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形成职业文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很强, 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理想的好方法。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以比赛的形式开展, 参与的学生非常有限。应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 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样列为必修课, 并且扩大比赛的规模, 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 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 让学生建立规划学习与生活的意识。

4.3 强化意志品质, 唤醒责任感

九零后大学生意志力的薄弱主要是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造成的, 培养意志品质的两个途径为:第一,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习惯;第二, 加强纪律约束, 形成严谨、严格的制度文化, 用制度的约束引导学生建立自律的意识。

关于九零后过于重视自我的缺陷, 志愿者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利用年轻人渴望参加集体活动、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服务弱势群体、义务支教、公益劳动等, 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认可, 用这份认可唤醒学生的责任感, 在对比中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以责任心的提高带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努力的积极心态。

4.4 针对学生特点, 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作为文化传播手段

传统的精神文化教育往往采用报告、讲座、动员会等单调的灌输式教育, 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就目前来看, 社会实践活动、对抗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九零后大学生的欢迎, 另外, 由于他们生活在草根明星和互联网流行的时代, 因此在活动中参考综艺节目的形式, 设立挑战环节或展示环节, 注意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宣传, 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5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

首先, 要营造优秀的学风, 让学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学习, 严格杜绝考试作弊、作业或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在理论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 当学生看到大多数人都在不停为自己的未来而忙碌时, 自己也会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并融入其中。其次, 认真归纳校风、校训、院风等高度浓缩办学理念、育人风格与目标的学校核心精神文化, 并辅以杰出校友的宣传、优秀学生的介绍进行强化, 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第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 让健康的文艺与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流。最后, 严格执行校规校纪, 对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内容进行规范, 以严明的制度与严厉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营造公正、客观、严肃的制度文化, 约束学生的坏习惯, 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易.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11 (04) .

[2]陆建军, 邬昕珏.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市场周刊 (研究版) , 2005 (09) .

九零后 篇8

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从每个班挑选了五名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从入学开始,我就是班上数学学得最好的学生,尽管我在这次考试中成绩不突出,但老师鉴于我平日的表现,依然推荐我参加区里的选拔赛。之后,我和班上另外两名同学入选区奥数学校。

我们每周末上两个小时的课,收费并不高,学习也不那么紧张,三、四、五年级“五一”、“十一”的长假依然会休息。直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即将参加“迎春杯”数学竞赛之前的几个月,父母才把我参加竞赛的计划提到家庭的日程上来,取消一切外出娱乐项目,让我全力以赴准备比赛。奥数学校每上十次课就考试,考试之后就按成绩从高到低排队,依次重新分班。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都会跑到成绩栏里找自己的名字,一班是最好的,六班是最差的,找到自己名字之后就到相应的班级上课。坐在教室里,你会发现,同学的表情形形色色,从上面班级掉到下面班级的同学一脸沮丧,脸皮薄爱面子的同学甚至偷偷抹眼泪,从下面班级挤到上面班级的同学一脸高兴。上一学期刚刚认识的同学现在又不知去了哪里,周围又是一张张陌生面孔,大家还要重新熟悉。

这种激烈的竞争在我们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确实有些惨烈,不过暂时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十次课之后的下次考试,又是一轮新的排列组合。起初我也不太适应,几轮下来,我便习惯了。竞争怕什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反正小升初、初中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哪一样也少不得竞争,早点接触是好事。有的学生,因为父母有职位和权力,一切可以不通过竞争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但那是少数。妈妈几次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我们是普通人,没有高官厚禄,没有显赫地位,妈妈能给你的只有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意志,未来的路只有依靠你自己。”

我从小就对数学充满兴趣和热情,每天放学总是先做语文、英语作业,最后困倦的时候才做数学作业,因为一看到数学题我就神清气爽来了精神。数学绝对不是无趣的数字和符号,它有丰富的哲理、紧密的结构,又要求严谨连贯的思路。几年来我一直呆在奥校最好的班级,只有一次考试失误掉到二班,爸爸风趣地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今天大踏步地撤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校的知名度渐渐大了。根据家长的要求,班级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到六年级时奥校好像已由起初的六个班,增加到十几个班了。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托关系 走后门,软磨硬泡地将自己在学校连数学课都跟不上的孩子送进奥校。个别学生上课像听天书一样,要么流着口水睡大觉,要么把学校的作业拿来做,父母却风里雨里地接送,含辛茹苦地等待,不知真相地守望着。我常想:既然孩子不喜欢为什么还要送来这里?一方面浪费社会资源,一方面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使他们对校内的数学课也产生厌烦与恐惧。这也许就是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实写照。

学校里的数学课上,老师对同样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习,以照顾大多数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接受能力快的同学难免会带有厌烦情绪。但在奥校,一个知识点只讲一次,没时间也没必要重复。按老师的话说:“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讲一次就够了。”快班和慢班讲的内容和进度也有差异。我上过几次小班课,老师提前规定自学范围要求自学,上课时学生凭借自学的实力先做题,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判完试卷再由老师讲难点。根据个人的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我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此我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我是奥数的受益者,数学竞赛真的培养了我专注、执著的性格,教会了我做事要有恒心和信心,让我学会了在体味挫折失败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几年的奥数学习,提高了我数理逻辑的推理能力,也为我对其他理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我获得了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一等奖,经过若干个重点中学的面试笔试之后,同时被几所学校录取,最后我选择了西城一所重点中学进入了数学实验班。我的同学都是数学竞赛的优胜者,既聪明顽皮又刻苦努力。事实证明,奥数班的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数学才能,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很优秀。愿我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摘自《在阳光下奔跑》 希望出版社

【九零后】推荐阅读:

上一篇: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下一篇:工模具加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