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共12篇)
阿卜杜拉 篇1
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16岁的杜拉斯在越南湄公河的轮渡上认识了一个中国富家子弟, 叫李云泰, 是中国抚顺人。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两年, 成就了一段超越国界的恋情。两年以后, 杜拉斯回到法国, 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的爱情并未结束, 他们彼此怀念终生。
一、未成年的爱
那时的杜拉斯:形体纤弱修长, 胸部平得像孩子的前胸一样, 头戴一顶男帽, 脚穿一双廉价高跟鞋。奇特而又略带一点成熟。此刻, 她一只脚踏在舷栏上, 目光望着远方, 就这样伫立成一道风景——一个许多年后一直叠印在无数人心中永不褪色的镜头。日复一日, 直到她终将也成为“他”眼中的风景。一个家道中落的白人少女, 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富家公子。从她坐上他的那辆黑色汽车, 从他哆嗦着牵她的手的时候起, 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必将有故事发生。
十五岁半的法国少女就这样走进了她中国情人的住所。
一个生活在冷酷和沉闷家庭的小女孩, 哪里知道什么是爱?她只是幻想着想爱一个陌生人, 而那个在故乡已经许下了亲事的男人知道他离开了父亲的金钱他什么也不是。他们都知道长相厮守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们对未来都轻描淡写, 没有期望和承诺。所能把握的只剩下在嘈杂的唐人街中那间小屋子里的短暂的欢娱了!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 除了做爱, 还是做爱, 什么都不多想。等青春的激情从他们身上涌过, 一切又回到了现实, 忧戚悲伤弥漫在情人之间, 她哭, 他也哭。
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迥异的爱情过程。不再是那种一见钟情, 那种先是心心相印尔后再肌肤相亲, 先有精神或情趣上的渴念、默契或沟通, 尔后才有肉体的拥吻和结合的模式。
二、畸形的爱
从一开始, 少女就对中国情人说:“我宁可让你不要爱我。”她根本不想听, 也不相信对方“你是我唯一的爱”的呓语, 她高兴他把她当做妓女、下流货。而他, 也绝不是第一次有女人, 无论在巴黎, 还是在西贡。一年半的时间, 她充当了他的秘密情妇, 经常从寄宿的学校逃学, 或夜不归宿。他的黑色轿车, 载着她从家里到学校, 从大饭店到堤岸的密室。一个是白人普通少女, 一个是中国年轻富豪, 双方似乎只是一笔“交易”。但这只是两人关系的表面, 也是少女观念的误区。在更真实的背后, 影响她和他一道进入爱的世界的障碍是:种族的差异、家庭的陈规、年龄的差距以及社会的歧视。她无法袒露出口, 说她也爱他, 至少在理念上她不承认自己已陷入了情网。她和他在一起, 只可能有一个解释, 即为了他的钱, 除此以外不会再有别的原因。而他无法离开家族和父亲的金钱, 独立和她生活, 因此, 他们终将被持久的爱所抛弃。
三.背叛的爱
杜拉斯自己又把《情人》称为“关于渡河的故事”。
渡河时刻, 和中国情人相遇, 在少女是跨出沉闷、冷酷而又破败的家庭的决定性的一步。她身体的性状其实尚未完全成熟, 早熟的意识借助服饰做了夸张——她在渴求爱, 母亲无法给予的爱。通过中国富商的儿子, 她得到了她所要的。但那其实不完全是她所企求的, 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爱。通过这个情人, 少女唤醒了自己的身体, 触发了欲念的爆发, 也导致了情感的超越, 变成了全面成熟的真正女性。
可以看到, 爱欲的郁积, 是少女现实生活中不满情绪日积月累的一种转化。而她无视一切的纵情纵欲, 显然是冲破家庭羁绊的一种排遣, 是心理焦灼的一种释放。她试图让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肉体的狂放不羁中得到舒解, 用性爱的忘情摆脱四周令人厌恶、令人压抑的事物。在她的家庭中, 长期为冷漠所统辖, 母亲、两个哥哥和她本人, 他们缄默不言, 保持独立和所谓的自尊, 孤立地承担着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他们个个桀骜不驯, 有如顽石, 互相仇视。
深入骨髓的经济上的窘困, 和骨肉血亲之间的憎恨, 就是让少女无法活下去的毁灭性力量。因此她在中国情人身上寻求爱欲的宣泄, 正是对现实中死亡阴影的回避。她渴望从中获得生命的新形式, 找到活下去的新理由。杜拉斯通过身体对爱欲的渴求, 让我们看到了少女内在的无助、惶恐、空虚、苦闷。在眼泪中,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 而这种成长总伴随着流泪和心碎。
四、宿命的爱
小说中没有出现名字的男人, 除了用“他”字来指代他以外, 好几处都称他为“堤岸那个情人”。“堤岸”, 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堤岸”既是一种阻隔, 又是一种依赖。河水和堤岸一起延伸, 悠长而曲折。河水既偎依在堤岸的怀里, 又常常冲溃堤岸。堤岸既亲热地拥抱着河水, 有竭力来束缚着河水。我们都是“堤岸的那个情人”, 我们常常在汹涌不羁的爱情面前暴露出男人的畏怯。我们不配享有强烈而永恒的爱, 然而我们毕竟渴望——
《情人》中有点宿命味道的爱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又支离破碎, 让我们欲看不忍, 欲罢不能。宿命的阴影, 笼罩着一生, 绝望的性爱, 无言的别离。读《情人》仿佛能看见她伴随一条河走去的身影, 那背影很快使人想到:像河水一样流去的示范。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深爱一个人, 到了尽头, 突然发现自己如此孤独。
参考文献
[1]戴晓燕.“杜拉斯热”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 (2) .
[2]戴明沛译.情人.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3]戴明沛译.情人.附录一:答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记者问:北京出版社, 1985
阿卜杜拉 篇2
3. 当初,您很美,但如今,我更爱您饱经风霜的容颜。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4. 他的微笑不带一丝惭愧,而且没有任何悲伤,只带着一份难以抑制的纯真。 ――杜拉斯 《直布罗陀水手》
5. 从我一见到他,我便明白我会再一次失去他。 ――杜拉斯 《直布罗陀水手》
6. 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 ――杜拉斯 《情人》
7.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她的【情人】里写道: 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 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8. 有谁知道我生命的真相。 ――杜拉斯
9. 与你年轻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杜拉斯 《情人》
10. 不久后,太阳升起来了。一只小鸟飞过平台沿着房屋的墙壁逝去。它以为屋子是空的,它离屋子很近,碰到了一只玫瑰,一只被我称作凡尔赛宫的玫瑰。它迅速抖动了一下。这是花园里唯一一朵被余光照亮的花。我听到玫瑰被小鸟飞翔时柔美的羽毛碰撞时发出的哀怨,我看着 那朵花。开 始它像是充满生机地颤抖着,渐渐地又恢复到平常的样子。 ――玛格丽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男人》
11. 太阳消失在山丘后面,河谷折射着阿尔诺河的光芒。这是一条小河,水面闪亮而平静,河湾多而舒缓,河水是绿色的,这一切给它一种睡意朦胧的野兽的姿态。它慵懒地卧在陡峭的河岸,快乐地流淌着。 ――杜拉斯 《直布罗陀水手》
12. 我们到了圣罗马诺,天色呈赤褐色。路上已经不见太阳,但有一会儿山丘顶上还能见到。从山脚到山顶,种满了橄榄树。房屋跟土地一色,很好看。没有一户的边上不矗立着柏树,这是一种甜美得腻人的景色。 ――杜拉斯 《直布罗陀水手》
13. 他说他知道她此时的感受,这种绝望,这种难受。他说这不奇怪,有时候,在夜里某一时刻,人会感到慌乱不安,说他知道人那时没着没落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中国北方的情人》
14.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杜拉斯 《情人》
15. 她相信,她知道在哪里,在这场外景里,由于他们对于彼此的欲望灵犀相对,他们才变成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中国北方的情人》
16. 我处在生与死的爱情之中。我在丢失的感情中发现了你的优点,你令我欣赏的优点。我自认为我是那个唯一的情系你生命的人。然而你在我身边生活的那段时间却使我感到无所谓。它没有使我对你有任何了解。它只是使我更接近死亡,更容易接受死亡,更期盼死亡的到来。你 就是这样在 一片温柔之情里,在一种永恒的无辜的而无法接近的诱惑之中站在我的面前的。 而你对这一切却一无所知。 ――玛格丽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男人》
17. 的确孩子们是扰人的,有孩子时你既不能睡又不能读也不能说,孩子们几乎和生活一样可怕。 ――玛格丽特・杜拉斯 《年的夏天・》
18. 再过几年,等我忘记了你, 等习惯的力量使我又有了其他的相同经历, 我会想起你,就像想起遗忘的爱情一样。 我会回忆这段经历,如同回忆可怕的遗忘一样。 我现在就知道我会那样做的。 ――杜拉斯 《广岛之恋》
19. 你仿佛集千名女子于一身 ――玛格丽特・杜拉斯 《广岛之恋》
20. “压抑的感情总会让人有扭曲的快感” ――玛格丽特・杜拉斯 《中国北方的情人》
21. 大家说盛夏开始了,这可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公园里面的玫瑰花已经开了。我不知道在它们盛开时没有人看见,而它们就那样花香四溢开了好几天以后就凋谢了。这些花从来没有让那个忘性大的女人看过,我还根本没见到它们时,它们就凋零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 男人》
22. 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不是肌肤之亲,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
23.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24.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
25. 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我漫不经心地咬了几口,但没有品尝味道,也没有注意自己在吃。活到这个年纪,长成这个模样,不是我的责任。这个模样得到认可,它就是我的模样。我欣然接受,也别无选择。我就是这个女孩,一经确定永不改变。 ――杜拉斯 《平静的生活》
26. 我遇见你,我记得你,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杜拉斯
27.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 貌相比,我 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杜拉斯 《情人》
28. 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漫漫长夜。 ――杜拉斯
29. 经历过孤独的日子,我终于喜欢上自己的无知,与它们相处我感到惬意,如同那是一炉旺火。这时就该听任火焰缓缓燃烧,不说一句话,不评论任何事。必须在无知中自我更新。 ――玛格丽特・杜拉斯
30. 若我不写小说,不是作家,那么我应该是一个妓女。 ――杜拉斯 《情人》
31. 我在世界上最爱的是你。胜过一切。胜过我所见过的一切。胜过我所读过的一切。胜过我所有的一切。胜过一切。 ――玛格丽特・杜拉斯 《萨瓦纳湾》
32. 恨之所在,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33. 你无时无刻不是我身边的那个完整的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是离我遥远还是在我近旁,你都是我的希望。 ――玛格丽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男人》
阿卜杜拉的“阿拉丁神灯” 篇3
在阿拉伯神话中,如果你拥有了“阿拉丁神灯”,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有人把“石油”就比做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手中的一盏“阿拉丁神灯”。美国《商业周刊》透露,早在今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鲍威尔就先后给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打电话,希望沙特慎重考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计划。但显然,王储决心这次不给布什留一点儿面子。4月1日,加州部分地区的油价已经涨到每加仑3.39美元,创下全美最高价格。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对欧佩克减产决定表示失望。
有评论说,沙特以原油市场投机日盛将影响油价长期稳定为由,坚持在目前高油价的情况下减少石油产量,带有一种先发制人的味道。不少观察家也感叹:沙特王储阿卜杜拉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其实,在外界看来,阿卜杜拉也许变了,但在他本人看来,曾经熟悉的盟友美国又何尝不是变得陌生了呢?无论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还是“大中东民主计划”,都是美国在沙特强烈反对下执意推出的。
就在沙特决意用“石油”说话的前几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经在用美国民主的标准要求阿卜杜拉了:“我们注意到这里的人们渴望用一种公开、民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现在却不能这样做,我们对此表示关注。”
一位阿拉伯问题评论家由此做了一个比较,如果不考虑石油减产背后的经济因素,王储倒像是过去和美国对着干的卡扎菲。这确实是个意味深长的比较,它揭示了一个让阿卜杜拉同样感到越来越陌生的阿拉伯世界。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最后关头,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阿卜杜拉王储的争吵也许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卡扎菲指责说:沙特心甘情愿地“同魔鬼为伍”,是他们带来了美国人攻打伊拉克。阿卜杜拉回应道:还不是你所说的帝国主义者帮助你上的台?对与你无关的事还是闭上你的嘴。然而,时间过去还不到一年,卡扎菲的手就和美国副国务卿、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以前反美情绪较高的几个阿拉伯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与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的伊斯兰激进组织划清界限,转而开始“塑造温和形象”。这一切与阿卜杜拉要求美军撤出在沙特的军事基地,终止与美国埃克森公司150亿美元的天然气项目谈判形成鲜明的对比。沙特作为西方国家在中东最主要支柱的地位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阿卜杜拉捍卫政教合一的政权基础,但不少中东国家虽然不满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又不得不相应做出调整。结果,到了今年又一届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即将举行的时候,阿卜杜拉倒成了因为拒绝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而宣布不出席该会的一个最扎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
为此,阿卜杜拉王储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被美国指责,另一方面还受到一些世俗政权的阿拉伯国家的“规劝”,要他对沙特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进行调整。最近,阿卜杜拉王储的几项国内政策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沙特政府宣布,同意在沙特建立第一个合法的人权组织,并决定给予妇女选举权。但在2月14日西方传统情人节那天,沙特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国民过情人节。阿卜杜拉王储表示,沙特虽然反对外国强迫下的民主改革,但并不排斥民主,而是要一步步渐进地推行民主,确保国家的稳定。
在外交方面,为了给沙特争取应对挑战的时间,阿卜杜拉王储一方面增加对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援助和对话,另一方面继续突破沙特传统的外交空间,和同是产油大国的伊朗、俄罗斯加紧了联系。
阿卜杜拉 篇4
保罗的形象
根据杜拉斯的意思,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以下简称《北方情人》) 比《情人》更接近事实和真相, 因为她曾说过“在《北方情人》里, 编造的成份比《情人》里要少。都是真的。我的小哥哥, 还有我的大哥, 这远比我们能讲述的一切要真实”。1因此, 本文主要以《北方情人》这部作品为基础来分析杜拉斯记忆中的小哥哥的形象, 以便向大家展示更接近真实的保罗。
外表:英俊, 与众不同。
杜拉斯毫不犹豫的把“英俊”这个词用在小哥哥的身上, 还不止一两次。在《北方情人》的一开篇, 杜拉斯便写道:“跳舞的人群中, 有个很年轻的英俊少年, 法国人。”2“英俊少年便是保罗, 没有说出名字的那个妹妹最疼爱的小哥”3, 之后, 又在文中不断的直接或间接的说小哥哥英俊, 如“小哥保罗也在场。他是个英俊少年, 模样像混血儿……”4;“他们说到保罗时, 他 (中国人) 觉得保罗挺俊的。”, 5而现实中杜拉斯也对别人说过“他很善良, 英俊, 温柔”6。至于“与众不同”, 文中没有直接描写, 但在以下这么一段妹妹和中国人的对话中, 我们能读出这种意味。
中国人说:“你喜欢小哥。”“喜欢。”
“胜过……世上的一切……”
“是的。”
中国人很激动:“就是那个有点……鹤立鸡群的人……”7
“鹤立鸡群”不正是“与众不同”的同义词吗?!
在《北方情人》的序言中, 杜拉斯也写道:“……还有小哥哥——那个不同于一般的孩子的形象。”8
性格:内向, 寡言, 爱笑, 聪明, 诚实, 胆怯, 孤独, 柔弱。
和所有人一样, 小哥哥的性格中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很真实。
在《北方情人》中, 有一个在中国餐厅的对话场景:大家点菜, 全家人点的都是“特别推荐”菜肴。点完菜后, 母亲出于习惯性礼节试图和中国人说说话, 大哥也说了, 之后就是沉默:
沉默。
大哥笑。唐和小哥也在笑。
中国人对大哥说:您也什么都不干, 是不?
不, 我给全家制造灾难, 这够我忙的了。大哥说。
中国人忍俊不禁, 合作崔然, 母亲也不例外, 她很高兴自己有一个如此“幽默”的儿子。保罗和唐亦然。
“要做到这样难吗……”
“这种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
中国人紧追不舍:“首先得怎样?”
“恶毒。而且完全彻底的恶毒, 您瞧……像一颗真正的钻石……”
除了母亲和中国人, 没人笑出来。
……
大哥高声对母亲说:“这家伙不赖, 他在为自己辩解呢。”9
在以上的对话中, 我们会被大哥的灰色幽默逗笑, 觉得大哥是个健谈的小伙子, 同时, 也为母亲明明不想讲话却要出于礼貌和中国人搭讪感到有些别扭。但在这些有小哥哥在场却没有他参与的对话中, 字里行间, 他给我们一个内向, 寡言的印象, 连一句出于礼节的话语都没有, 默默的。但是, 我们发现他和唐一样爱笑, “他们一个个笑得流出了眼泪, 尤其是保罗”。10
在这之后还还有不少对话场景, 母亲, 大哥, 唐, 妹妹和情人都参与了, 可小哥哥仍是一个缄口不言的听众。
在《北方情人》中, 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小哥哥笑, 但很少见到小哥哥说话, 见他主动开口的时候更少。唯有一次。那是在皮埃尔离开越南后的一次聊天中, “保罗笑了, 神情诡异, 仿佛这是一场闹剧。他说, 他问道:他父亲把账都清了?女孩望了望母亲, 正要上前吻她, 一直默不做声的母亲突然哈哈大笑。……接着所有人都笑了起来。这是一次合家狂笑。他们都很高兴, 因为小哥哥没人像他发问便主动开口了。”11这更加表现他性格中内向寡言的一面:连主动说一句不痛不痒的话都能让全家如此高兴, 可见他平时是多么的沉默寡言。
似乎“内向, 寡言”的性格中总会少不了“孤独”的陪伴。小哥哥也孤独。“中国人说, 你的小哥哥兴许是位国王呢。女孩莞尔一笑。她没回答。她发现这倒是真的, 这个小哥哥真是个亲王。他受到与众不同的束缚, 在他的寂寥宫里过着孤家寡人的日子, 离生活那么远, 孤独得仿佛一天一个新的开始”。12
同时, 小哥哥也是胆怯, 柔弱的。“他 (大哥哥) 捉住弟弟的双肩, 把他一直推到中二楼开着的窗户前, 把她像扔一条狗似的从窗口扔了出去。弟弟 (小哥哥) 爬起来, 哭喊着, 径直向前逃跑了。……他紧挨操场边的篱笆躺着, 他在哭泣, 哭得浑身颤动, 他说与其这样不如死了好……什么这样……已经说不清楚, 他忘了, 他没说那是哥哥的缘故”。13“她知道他 (小哥哥) 会躲到什么地方。她说只要他在外面, 离家远远的, 他就放心。因为她知道, 他每次逃出去后总要等她, 好和她一起回来——他怕皮埃尔会在这里等他, 再揍他一顿。”14在母亲的回忆中也有这么一段话:皮埃尔从保罗的碟子里取来了那块肉, ……然后把它吃掉了。……皮埃尔捏紧拳头, 准备朝保罗脸上打下去, 保罗哭了起来。皮埃尔大声吼:“滚出去, 马上滚出去!”15很明显, 通过这些引述我们可以一眼就看到小哥哥内心对大哥的恐惧, 它们表现出他在暴力面前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 甚至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有, 只有逃避。他是那么的柔弱和胆怯!小说中的唐就直接点出了小哥哥的胆怯,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鼓捣鼓捣汽车什么的他还真能干……但他会胆怯一辈子, 这也是真的。”16
除了爱笑, 以上我们谈到的都是小哥哥性格中的缺点, 难道他就没有别的优点吗?不, 小哥哥还聪明。在《北方情人》中, 海伦问女孩这种快速的狐步舞是谁教她的, 女孩回答“我的小哥保罗。”“你什么都是小哥教的。”“没错。”17在这“没错”中, 我们可以感到女孩是多么的以小哥哥的聪明为骄傲。而当保罗在跳舞时, “保罗的舞姿优雅得令人惊讶, 连唐也在欣赏。女孩告诉唐, 保罗从没学过跳舞。……其他人都各在一边观看保罗跳舞”。18没学过跳舞, 却可以跳舞跳得那么好, 引起大家的观赏, 我们能说保罗不聪明吗?是的, 他是聪明的。小哥哥也是诚实的——人们最重视的个人品质。《北方情人》中写道:“保罗从外面回来。母亲问他上哪儿去了。保罗说:市游泳池。这是小哥第一次说谎。”19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知小哥哥的大体形象就是这样的:外表英俊, 与众不同;性格内向, 寡言, 爱笑, 聪明, 诚实, 胆怯, 孤独, 柔弱。
保罗的以上的一些特点在杜拉斯的一些讲话中得到印证, 她曾说过:“……他那时还是个小男孩, 不善言表, 一点也不听话, 非常英俊……”20
保罗和杜拉斯的“畸形”关系
对于杜拉斯, 一般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他与她的情人们的关系上。其实, 在杜拉斯传奇的一生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往往被人忽视。它也许是最神秘、最隐晦、最骇人听闻的, 这就是她和她的“小哥哥”保罗的关系。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杜拉斯得知了小哥哥的死讯时, “她几乎不能动, 不能呼吸!她蜷作一团, 好几个月都没能恢复过来, ……她不停地和我谈她的这个哥哥……说他善良, 英俊, 温柔”, 21“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爱他会爱到这个地步, 甚至想跟随他一起死去”。22对此, 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什么程度的爱!从那以后, 小哥哥的死就常萦绕着她, 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尽管她从没有去看过保罗的坟墓, 她似乎把自己对小哥哥的爱都通过《平静的生活》的女主人公弗朗索表达出来了:弗朗索到公墓去找到死去的哥哥, “我想要抱抱哥哥空了的眼眶。想要吮吸他暴出的眼睛, 直至吮吸出哥哥的味道来。”23这是一种怎样的兄妹情谊啊!可是除了一般的兄妹情谊外, 杜拉斯和小哥哥保罗应该还有别的不一般的感情吧?
是的, 他们还是情侣关系。在《北方情人》中, 当海伦问女孩, 你爱那个中国人么。女孩回答说, “像那样……有点儿……可也许是怕爱上了他……我怕……我只愿爱保罗, 至死不渝”。24在这里, 女孩将和情人的爱情与自己对小哥哥的爱做比较告诉了我们, 在女孩心里她对小哥哥的爱是情人间的爱。另外, 书中小哥和妹妹跳舞时, “有时他们在笑, 以自己的方式笑, 调皮, 无法模仿, 谁都弄不清楚是为什么。他们一句话也不说, 只要互相看上一眼就笑”。25这是只有在情人之间才有的心照不宣!如果说从这些引述中我们还无法确定他们是情侣关系的话, 那么在杜拉斯和路斯佩罗的谈话中, 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情侣关系, 她说“经过雨水冲洗过的柔软的肌肤, 那是他 (小哥哥) , 不是情人;闷热的空气中午后的昏睡, 身体挨着身体, 一动不动, 听着彼此的心跳, 这是他, 不是情人……他把女性的秘密告诉了小哥哥, 她给他她的唇, 是唇, 不是其他什么性的部位, 而是代表性的唇”。26在写《平静的生活》时, 正是她知道小哥哥的死讯的时候, 于是她写了“哥哥”的死, 还大量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弗朗索对哥哥肉体上, 感官上和精神上的非比寻常的爱。在《北方情人》中, 还有更大胆更直白表明保罗和女孩之间的情侣关系的描写:
“从镜子里看到小哥正穿过园子。女孩用很低的声音叫他:保罗。
保罗从大河那头的小门走进浴室。他们亲了又亲。然后她脱光了衣服, 在他的身边躺下, 指给他看, 告诉他该怎样趴在她身上来。他按她说的做了。她吻了他, 然后帮他进行。……就是在那里, 他们做了爱……”。27
这是乱伦的爱情, 是没有出路的爱情, 正如她在《厚颜无耻的人》中说过的台词——“有的爱是没有出路的。”
看到这里, 我们也许会好奇地想, 现实中小哥哥和杜拉斯到底有没有这种性爱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但他们之间确实有种几近乱伦的感情, 这是杜拉斯曾经数次提到过的。她也亲自承认过。一九八O年, 杜拉斯写了《阿加莎》。这是一个乱伦的故事。兄妹在最后分别前说的话。一个男人肯定地对他妹妹说,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她是女人。妹妹也没有隐瞒她对他的这份爱情——肉体之爱, 一生之爱。他们在这世界上没有其他亲人, 但是他们因为这个秘密而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我爱您, 但正因为我无法爱您”28他要求妹妹不要根那个男人远走, 不要离开他。他们约定最后一次见面, 在他们曾经相爱的废弃别墅里回忆过去的激情, 回忆灿烂的结合。文中的阿加莎是杜拉斯的影子, “哥哥”是小哥哥的替身, “您很英俊, 只是您不愿意表现这份英俊, 从来都不愿意, 而这更为您平添了一种飘忽的童年般的优雅。”29这部小说似乎就是在写杜拉斯和小哥哥保罗的几近乱伦感情。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杜拉斯的讲话中可以证实:“如果没有我和小哥哥之间的故事, 我永远不会写《阿加莎》。阅读穆齐尔和小哥哥共同度过的少女时代促成了这个故事……如果没有我经历的一切, 没有对小哥哥这份深厚的爱情, 我就不会写这本书。”30
而杜拉斯与小哥哥保罗的“畸形”关系——几近乱伦的爱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关系的发展是基于普遍存在的“恋父情结”。恋父情结, 也称“爱烈屈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 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 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 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 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而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 则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 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 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 “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 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 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
童年时, 在那个没有多少温情的家庭里, 对于过早失去父爱的杜拉斯来说, 小哥哥保罗是她唯一可以亲近的人:他很关心小妹妹, 经常带妹妹去游泳、散步、玩耍。这样, 在年轻的杜拉斯眼里, “小哥哥”就渐渐地成了男子汉的象征, 他的形象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难免不更加高大, 成为妹妹的无可替代的情人, 这种感情最终发展成世人眼里不道德的几近乱伦的情感。
与小哥哥的这种感情一直影响着杜拉斯。这种影响不但涉及她的写作领域, 而且涉及她的感情领域:他和她的故事成了她的写作题材, 他的形象也内化到杜拉斯的心灵深处, 成了她选择恋人的重要原型, 尤其是在她60多岁的时候认识的与她相爱的20多岁的扬。对杜拉斯来说, 扬的形象和小哥哥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了。“她说她早就认识他, 他是她昔日生活的一部分。他的动作, 他慢条斯里的说话方式, 他的沉默和他过于女性化的动作, 使她本能地把他与天真无辜的小哥哥联系起来”。31于是, 杜拉斯便让扬出演了《阿加莎》中哥哥的这一角色, 并说《阿加莎》是她的第一部关于幸福的片子。是的, 是扬的爱情, 是小哥哥的爱使她感到了幸福。
终于, “小哥哥”——扬又陪伴着她, 直到她离开人世。
结论:
通过对小哥哥保罗的形象分析及对他与杜拉斯的关系的探索, 本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情人, 事实上, 杜拉斯的“亲爱的小哥哥”保罗——越南人正是这样称呼年轻的情人的——才是她真正的情人。
参考文献
[1].P691;7.P181;19.P598;20.P181;25.P181;27.P597;28.P597;29.P597;30.P578《杜拉斯传》, 2000年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 劳拉.阿德莱尔著, 袁筱一译
[2].P1;3.P1;4.P107;5.P139;6.P2;8.P2;9.P135, 136;10.P189;11.P140-142;12.P186;13.P2;14.P10;15.P14;16.P178;17.P178;18.P48;23.P43;24.P148;26.P18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2000年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 周国强译
[21].P46, 《情人》, 2004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 王道乾译
[22].P132, 《平静的生活》, 2000年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 俞佳乐译
杜拉斯经典语录 篇5
2. 你被看就不能回看。看就是一种好奇的行动,表示对什么感到兴趣,在注意什么,只要一看,那就表明你低了头了。被看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去看。看永远是污辱人的。
3. 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4. 她说,他们应该继续一如既往地生活,身处荒漠,但心里铭记着又一个吻,一句话,一道目光组成的全部爱情。
5. 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我没对你说起过的爱情,就在那儿,我在那儿永远永远地看见了一个蓝眼睛黑头发的外国小伙子,为了他,那天晚上我想在海滨酒吧间当着你的面去死。
6. 她说:忽然间在世界这片经纬密布的织物上,你面积很小的脸部有一根纬线突然变得脆弱易断了,那情形差不多等于一根手指勾住一根丝线,丝线将断未断。她说她的错乱是从那晚他熟睡时开始的,当时她发现了——同时也察觉出这张脸和世界万物的终点有所不同——他俩有着一样的归宿,那就是他俩已被双双卷走,被运动着的时间用同一种方式研烂磨碎,直到世界重新获得那根光滑的纬线。
7.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8. 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
9. 作家是难以忍受的,他杀人、做坏事。写作是自杀性的,是可怕的,可人们仍在写。
10. 我生活的故事是不存在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没有中心,没有路,没有线。有大片地方,大家都以为那里有个什么人,其实什么人也没有。
关于衰老
少年杜拉之重生 篇6
2002年11月29日深夜,一个小生命降临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南部百里基难民营。他的出生对于外人也许没有重大意义,然而“穆罕默德·杜拉”这个名字已经在两年多前传遍世界。
2000年9月30日巴以流血冲突爆发第二天,巴勒斯坦警察同以军在加沙地带南部尼茨萨利姆犹太人定居点路口交火。小杜拉的同名哥哥和父亲路过此地,不巧遭遇激战。情急之下,父亲拽着杜拉缩在路边果园墙根下的一个水泥管后,躲避右前方以军岗楼的枪弹。但是,直径80厘米、高不足1米的水泥管难以为他们遮挡疯狂的子弹。
一阵枪弹扫过来,父亲一边把儿子护在身后,一边伸出右手用希伯来语对几十米外的以军高喊:“住手!不要杀死我儿子!”又是一阵疾风般的扫射,年仅12岁的杜拉连中8弹,死在父亲怀里。
一名记者拍下了杜拉遇害的全过程,画面很快传开,世人为之震惊。为了纪念少年杜拉,阿拉伯国家联盟决定把每年10月1日定为“阿拉伯儿童日”,唤起国际社会对阿拉伯特别是巴勒斯坦儿童的关注。
提到死去的杜拉,母亲艾玛尔热泪盈眶。正是出于对爱子的怀念,父母再次以“穆罕默德·杜拉”命名新生儿。艾玛尔说,“这是杜拉生命的延续。”
从少年杜拉遇害到小杜拉出生,过去两年多,正是巴以冲突愈演愈烈的时期。以军使用的武器从子弹、催泪弹升级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F-16轰炸机和通常只在战场上使用的梅卡瓦坦克。而巴勒斯坦激进派别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100多次自杀爆炸,平均每星期一起。至今已有20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6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于冲突,其中包括330多名儿童。就在小杜拉出生的第二天,11月30日,一名16岁巴勒斯坦少年在加沙地带东部遭以军枪击致死。
虽然少年杜拉倒在以军枪口下,艾玛尔要求家里其他孩子不要朝以色列坦克投掷石块。“石头抵得过子弹吗?”艾玛尔说,“我们不能再承受无谓的牺牲。”
冲突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丧失亲人之痛。父亲贾玛尔的手被以军子弹打残,在受冲突影响、失业率高达50%的加沙找不到工作。如今,全家10口人靠国际组织每月发放的1000谢克尔(约2000多元人民币)过活。
“整个世界都在前进,只有巴勒斯坦的现状没有改变。”父亲贾玛尔说。当他把小杜拉抱在怀里时,眼里充满了疼爱。“巴勒斯坦人要抵抗,但不能牺牲更多生命了。希望国际社会能帮助我们找到出路。”
十分凑巧,小杜拉出生这一天——11月29日——正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日”。许多国家的和平人士举行游行,表达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
对于小杜拉的未来,艾玛尔说,她没有太多设想,只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益于巴勒斯坦的人”。
在临街墙壁上,有人画上了大幅杜拉肖像,以及他在父亲身后躲避以军子弹的场景,下面写着“穆罕默德·杜拉:‘阿克萨起义’烈士”。街上玩耍的孩子们说,他们很想念杜拉,也为小杜拉的降生感到高兴。小生命出生时,邻居们纷纷道贺。
肉鸡马杜拉霉素中毒的诊治 篇7
1 经过
据该养殖户介绍, 所饲养的肉鸡因计算错误服用了两倍量的马杜拉霉素, 次日早晨发现死亡600余只, 鸡群萎靡不振, 不吃料, 拉血便。到求诊时死亡数增加到1 300余只。
2 临床症状
病鸡厌食、饮水量减少、精神沉郁、羽毛松乱、脚弱不能站立、有的侧卧、扶起不挣扎且不能蹲伏、体温下降2~3℃, 粪便呈草绿色, 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
病轻的鸡无明显特征性病变, 重病鸡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 盲肠扁桃体轻度肿胀, 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肾肿大, 输尿管内充满白色尿酸盐。个别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可见条纹状的出血。
4 细菌学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取病鸡肝、脾等脏器组织涂片, 自然干燥后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发现可疑菌体。
4.2 细菌培养
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 置37℃培养24 h, 未见菌落生长。
5 治疗
两养鸡户都停喂拌有抗球王和马杜拉霉素的饲料, 并用5%葡萄糖和0.1%VC混合饮水, 交替使用肾肿解毒灵, 3 d后有所好转, 1周基本痊愈。
6 小治与讨论
6.1 通过对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 细菌学检验及治疗效果等项综合分析, 可确诊两养鸡户的鸡发病, 死亡的原因为马杜拉霉素中毒。马杜拉霉素在防治、杀灭球虫方面, 效果较好, 能直接破坏球虫体内钠钾离子的平衡, 杀死球虫, 但浓度高时会杀伤机体细胞。其使用剂量和中毒量很接近, 混饲使用剂量为5 g/t, 超过6.5 g/t就易引起中毒, 所以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 同时, 连续用药不得超过5 d。
6.2 使用马杜拉霉素防治球虫病时应特别注意, 药料一定要混合均匀。具体方法是先把药物和少量饲料在盆内混合, 再逐渐和多量饲料混匀, 最后要反复搅拌7~8次。
6.3 鸡群喂马杜拉霉素后, 其粪便不可作为其他动物的饲料, 防止其他动物中毒。
6.4 用药前, 首先弄清使用的饲料中是否已添加马杜拉霉素及其添加剂量, 避免重复用药。
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 篇8
关键词:欲望,女性写作,菲勒斯中心主义
杜拉斯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真实地言说了女性的心理体验, 书写了女性的情感欲望, 描述了女性的身体欲望, 建构了女性新的自我形象, 表达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叛逆精神。她在作品中的欲望叙事, 大胆而坦率, 常常给读者一种震惊的体验。这种震撼来自她对人性真实而深刻的剖析, 而这正是杜拉斯作品独具的魅力。正是由于这一点, 女性主义者认为杜拉斯“动摇了深受推崇的男性写作的理性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叙事”。 (1)
欲望是写作的源泉
女性在文学史上几乎一直是作为被动者存在着的, 她们被言说、被定义, 却无法表达自己。因此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发言’。女性只有自己写自己, 才能深切把握自己, 将自己从被逐出的历史当中恢复地位”。 (2) 杜拉斯在创作中对此有深深的体会, 她在和朋友的谈话中提到:“最早写作的妇女在文学上扮演了可怕的孩子的角色, 扮演了让男人开心的小丑。” (3) 因此女性作家必须写自己, “承认自己是个女人, ……是的, 过去我也未能逃脱这一点。二十岁的时候, 有人对我说:‘这简直是一个男人的作品’, 我就沾沾自喜”。 (4) 可见从对男性写作的模仿到真正地书写自我, 杜拉斯经历了一个反叛的过程。她说:“这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必须发疯才行。把自己置于书中, 并把书卖掉。布洛涅林园的妓女虽然赤身裸体, 却更知廉耻。写作还要下流。……如果你没有选择, 你就得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5) 女性书写真实的自我形象, 就是要描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要突破传统社会的种种禁忌表达出被压抑的女性的欲望和呼唤。杜拉斯读过斯宾诺莎的书, 她同意他的观点, 认为欲望是人的本质, 她给“万恶之源”的欲望给予了肯定, 并且真实地表现了女性的欲望。她坦率地说:“女人们不在欲望的地点写作, 就不会写作, 只会抄袭。” (6) 虽然杜拉斯明白在传统中并不是一切都属于写作的范围, 包括女性的欲望, 但是她却以反叛的姿态突破了这些禁区, 自由地书写女性的生命体验。
杜拉斯的作品自由地言说自我, 书写欲望。一直以来, 对性欲的描写是文学的禁区, 对女性欲望的描写更是禁区中的禁区, 即使有也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出现的。而杜拉斯却冲破了重重障碍, 揭开了遮蔽女性欲望的纱巾, 深入地表现了女性潜意识里的欲望。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 既描写女性对异性的欲望, 又描写女性对同性的欲望, 还描写被视为禁忌的乱伦之欲。杜拉斯的欲望观念带有后现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影响, 她认为欲望是人的本原性, 欲望充斥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欲望普遍存在。欲望并不缺乏它的对象, 相反, 在欲望中所缺乏的是主体。“欲望的生产和其他生产一样不仅创造出了现实世界——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产生了个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的、深刻的联系, 而且也创造出个体自身。因此, 人应该让欲望自由地流动, 顺从人自身的这种本原的自发力量, 从而使人真正摆脱异化状态”。 (7) 她以惊人的勇气描写了欲望燃烧时的状态, 在她看来欲望是烈焰、毁灭、灼热、死亡的感觉, 是生命的本能表现, 对欲望的过分压制会将人异化。正如彼得·布鲁克斯所言:“使人类的性欲特别具有人性特征的是压抑, 也就是说, 性欲的存在归结于我们的无意识的乱伦幻想。在人类的性欲里, 欲望就是侵越;而且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它的对象绝不可能给予充分的满足。” (8) 杜拉斯的作品正揭示了人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寻和在欲望中的迷失。杜拉斯认为欲望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处, 不是叫人去行动, 而是叫人去说、去想, 叫人去估计一些可能性。杜拉斯真实地展现了无意识深处欲望遭受到了社会符码 (法律、道德、社会观念) 的压制和封锁的种种状态:在《如歌的中板》中杜拉斯艺术化地描写了欲望让有夫之妇安娜·戴巴莱斯特身体发抖, 她告诉她喜欢的男人她已经死了;在《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中她展现出欲望使洛尔·瓦·斯泰因陷入迷狂, 乃至疯癫;在《情人》中杜拉斯还表现了法国少女对自己的女友海伦的欲望:“我因为对海伦·拉戈奈尔的欲望感到衰竭无力。我因为欲望燃烧无力自持。”除此之外, 杜拉斯还在几部有互文关系的作品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表现了法国少女 (杜拉斯) 对自己的小哥哥的乱伦之恋。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没有遮掩, 也不喜欢用寓言来阐述, 她大胆率性地以最接近于本能的形式来展现这种欲望, 探寻人的情感世界, 达到了相当高的心灵深度。她用充满了破坏性的, 无规范、无理性的, 感性的语言书写女性的身体欲望。在《情人》中有如此大胆的描述:“我在这声音、声音流动之中爱抚着他的肉体。大海汇集成为无限, 远远退去, 又急急卷回, 如此往复不已。我求他再来一次, 再来再来。”这种打乱了男性话语秩序的语言就是西苏所言的女性的诗意的写作。西苏说:“只有诗意的写作, 通过对文法的颠覆在语言内求取某种相对于性别法则的自由度、生命的奥秘、连续性才会出现。” (9) 杜拉斯认为欲望是女性真实体验的一部分, 对欲望的书写就是对女性自身进行认识的过程。她说:“人们听到肉体的声音, 我会说欲望的声音, 总之是内心的狂热, 听到肉体能叫得这么响, 或者能使周围的一切鸦雀无声, 过着完整的生活……如果人们没有体验过这种形式的激情, 即肉体的激情, 他们就什么也体验不到。” (10)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 强烈的欲念使得她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因无法克制而疯癫或精神瘫痪, 副领事、洛尔、中国情人等都是深受欲望折磨的形象。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 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本能的自我克制的问题, 就是学习压抑、升华和延缓各种满足——这种自我克制需要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 它实质上就是使文明成为神经衰弱的同义词。杜拉斯用她的笔真实描述了欲望经受压制之后伤痕累累、精神衰弱的样子。在杜拉斯看来, 欲望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欲望是来自内心的生命冲动, 是拉康所言的一种本体性存在, 它是所有欲望和需要的渊源和本体, 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得到解放, 备受压抑。
杜拉斯的作品深入人物心理深层, 挖掘人的情欲冲动的渊源, 真实展现属于女性生活真相一部分的内心欲望, 充分表现出女性作家对传统的男权中心话语的挑战和颠覆, 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以女性自己的身份重塑了女性真实的形象。这样一位充满“反叛”气质的女作家以女性的视角书写女性的欲望, 使女性具有了审美主体、话语主体的身份, 实际上也否定了男性话语主体的权威, 打破了女性沉默而一任男性讲述的历史定命。因此, 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充满了文化上的叛逆意识, 揭示了人性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涵, 具有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
欲望是爱情、激情和不幸
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述虽然大胆、坦率, 但是并不是简单地展示女性的身体欲望或者鼓励情欲的放纵, 而是和女性心灵世界的追求连接在一起的。她主张欲望的解放, 不应受到压抑, 而应当得到自由和解放, 但是, 她并未赞成身体的放纵、快感的一味宣泄, 在纵情中沉沦, 以及对身体欲望的低俗描写, 而是始终挖掘人性深处的秘密。作为一个体验型的作家, 杜拉斯敞开自己的领地, 真实而坦率地言说生命的本真。她的作品以个体本真的体验触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这种体验就是潜伏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无意识, 揭示出了人类情感的真实状况。
杜拉斯认为欲望和爱情、激情是等值的。“每次我有欲望, 我就有爱情。……爱情是激情, 或者什么也不是”。 (11) 不管是《情人》、《广岛之恋》、《如歌的中板》, 还是《夏日夜晚十点半》、《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等小说中, 杜拉斯叙述的都是一个个哀伤、绝望的爱情故事, 是既有欲望的书写又有情感的诗意的, 是欲与情共存的。在这些作品中爱情是和欲望和激情相连的一种内心倾向, 一种肉体的需要, 一种精神的满足。杜拉斯笔下的人物都具有这样一种爱情的倾向:即使并不清楚是否在爱, 并不晓得什么是爱, 但内心永远有一种欲望, 这欲望十分强烈, 潜伏于人的本能的深处, 在那里注视和等待着另一个人。就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苏珊, 站在连接朗镇和康镇的公路边上等待, 等待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喜欢上她的男人, 带她离开偏僻的平原;又如《厚颜无耻的人》中的莫德、《广岛之恋》中的法国女人、《情人》中的小姑娘、《恒河女子》中的洛尔……这些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在欲念中焦灼地等待, 等待一份肉体和精神结合的爱情。在这里欲望和爱情是等值的, 它们在激情中绽放, 激情要求全身心地投入, 并使生存具有意义。每一份爱情的等待和内心的欲望都是契合的, 欲望的最终目标是一份完美的充满了激情的爱情。这种疯狂的激情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它是烈焰, 又是波涛, 会摧毁一切, 又会净化一切。杜拉斯说:“在激情中, 人只是一个被动的物体而已, 因为他根本无法预料将要承受的震颤, 伟大便在于此, 疯狂, 可怕的激情。” (12) 在《情人》中, 是中国情人的爱情温暖了16岁法国少女孤独而缺乏爱的生命;在《广岛之恋》中, 与日本男人的邂逅使那个遭受爱情的打击, 对爱再也没有信心的女人重新感受到了激情。可见杜拉斯谈及的欲望就是疯狂的爱情, 既是肉体的需求又是精神的追求, 并非有欲无情的肉体的放纵和暴露。她总是在谈爱情:爱情的遥不可及, 爱情的弥足珍贵, 爱情的忧伤。一部作品就是一篇疯狂的爱情宣言, 她认为爱情是激情, 是不死的欲望, 是她笔下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她反复地叙述着爱情和欲望的变化, 叙述着一份爱情是如何持续、衰竭、欲罢不能, 又怎样被召唤。她说世界上没有一次恋爱能代替真正的爱情, 却又认为真正的、长久的、充满激情的爱情是不可能的。于是, 杜拉斯带着绝望在一部部作品中寻找充满了激情的爱情。犹如丁·贝尔沙尼在《法国现代文学史》中谈到的“不管玛格丽特·杜拉斯搬上舞台的是一个什么家务都做的女仆或一个工业家的妻子, 一个副领事, 一个年金收入者或一个‘左派’小知识妇女, 她给我们叙述的始终不是一次恋爱的故事, 而是爱情的故事”。 (13) 在这些爱情故事中杜拉斯肯定欲望的正常要求, 但是杜拉斯并不鼓励肉欲的放纵。相反, 她鄙夷那种没有爱的情欲。她说:“人人天天做爱, 解放了肉体, 但同时也杀害了它。” (14) 可见杜拉斯认为, 肉体的解放并不代表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里的真正解放。因此可以认为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叙事隐含了一定的伦理尺度, 是有道德支撑的, 而这种支撑点就是爱情。在这些作品中, 杜拉斯以她的大胆和真诚探讨了爱情和欲望的关系, 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但是, 杜拉斯也明白, 欲望在社会中要受到种种压制。正如马尔库塞认为的那样, 文明史起源于对各种欲望首先是性欲的压制。有时欲望会超越社会的道德规范, 但是欲望又和发自内心的真情连接在一起, 因此, 欲望会给人带来不幸, 深陷其中的人不得不在道德和爱情之间挣扎。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中说:“谈及欲望, 我能说的就是不幸, 欲望总是和婚姻或某种爱维系在一起, 于是, 它只能是唯一的和无法再生的, 这便是世界的不幸。” (15) 在这里欲望的正常要求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表现为激情。欲望的存在有其正当性, 但是欲望又无法突破种种禁忌和规范, 受压制的欲望给人带来的只能是不幸。在《广岛之恋》中, 法国女人和日本男人都是已经结过婚的人了, 因此他们的恋情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而法国女人多年前的那场爱情同样是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 因为她在二战中爱上了她的祖国的敌人, 她喜欢上了一个德国士兵, 因此这种不被允许的爱情最终带来了不幸的命运。但恰恰在这种无望的爱情中欲望表现得非常强烈。法国女人对日本男人说:“毁灭我吧, 按你的意象扭曲我, 让你之后的任何人再也不明白为什么有如许的欲望, 亲爱的, 我们将单独在一起。长夜漫漫永无尽头。太阳再也不会升起。”也许只有毁灭, 才能将相爱的双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不再受到社会秩序的约束。强烈的欲望使肉体的要求被扭曲、被毁灭, 让致命的激情全部释放出来。阿兰·芬基尔克劳特说:“两个情人的欲望既是拒绝在痛苦中实现欲望, 又是拒绝让纯朴的爱情占据上风。因此, 痛苦不会转变成肉体的快感, 但因接纳快乐和痛苦这两个对立物而对一种不安宁有根本的需要。” (16) 两个情人的欲望既有肉体之恋又有精神之恋, 当二者结合时, 欲望的强度便如同死亡。在死亡中, 欲望得到升华和净化。
杜拉斯的作品还探讨了欲望和婚姻之间的关系。她对现代人的婚姻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剖析。杜拉斯认为激情在婚姻中慢慢地消失, 即使是相爱的一对, 平淡的婚姻生活也会磨灭激情, 婚姻最终变成了爱情的坟墓。双方最终都会失望地发现“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爱逐渐消失的过程”。 (17) 于是在大多数人的婚姻里, 互相厌倦成了一种逃脱不掉的宿命。在杜拉斯的小说中, 主人公对激情总是特别的迷恋。在《毁灭, 她说》中, 男主人公斯泰因说:“那时我有时间跟女人过, 但是我没有跟其中一人结过婚, 虽然我也曾准备演一出婚姻喜剧, 我要接受时内心就响起了一种拒绝的叫声。不行。” (18) 斯泰因之所以拒绝婚姻是因为他害怕婚姻让爱情失去活力、失去激情。因此, 他在接受时内心充满恐惧。在《塔吉尼亚的小马》中杜拉斯通过一对曾经相爱的夫妻之口也谈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厌烦, 但是他们却无能为力。失去了激情的婚姻最终使爱情濒于死亡, 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这种厌烦, 最后彼此都受到伤害, 不得不宣告分手。在杜拉斯看来平静的婚姻生活需要不时被打破, 才能使爱情保持活力, 才能使夫妻间充满新鲜的欲望。这就如同夫妻间的吵架, 经常吵架的一对倒像是天长地久的一对。因而, 要留住爱情, 就应当想方设法阻止彼此陷入“互相厌倦”, 充满激情地开始每天的生活。但是杜拉斯却找不到建立真正长久的充满激情的婚姻的办法。因此, 她说:“这就是爱情, 是不可逃避的。就像生活, 有美好, 有困境, 也有烦恼。” (19) 杜拉斯以女性的真实体验讲述和探讨了婚姻、欲望和激情的关系, 对女性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杜拉斯的作品以女性的视角, 言说自我, 书写欲望, 控诉和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价值观。她曾多次声明她写女人就是为了写自己, 写贯穿在多少个世纪中的自己。这种独特的女性的感性写作方式, 使得她的作品和男性作家不同。长期以来,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是空洞的, 女性的声音是被压制的, 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没有属于人的正常心理欲望。她们只是男性作家笔下想象性的欲望化对象, 或是“妖魔”或是“天使”。杜拉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原了女性真实的面貌, 展现了女性的欲望, 确立了女性作为话语主体的身份, 突破了文学描写的禁区, 探索了欲望和激情、爱情、婚姻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人类真实的情感状况, 在女性写作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注释
1 约翰·雷契[英]著, 吴琼等译:《敲开智者的脑袋》,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第410页。
2 王岳川:《中国镜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73页。
3 (4) 戈蒂埃[法]著, 吴岳添译:《话多的女人》, 陈侗、王东亮编:《杜拉斯选集》 (3) , 作家出版社, 1999年版, 第40页, 第43页。
4 (5) (6) (10) (11) (14) (16) 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法]著, 徐和谨译:《杜拉斯传》, 漓江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4页, 第209页, 第87页, 第72页, 第109页, 第90页。
5 (7) 冯俊等著, 陈喜贵等译:《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第525页。
6 (8) 彼得·布鲁克斯[美]著, 朱生坚译:《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 新星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7页。
7 (9) 西苏[法]著:《美杜莎的微笑》,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137~138页。
8 (12) (15) 杜拉斯[法]著, 袁筱一、黄荭译:《外面的世界》, 漓江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86页, 第285页。
9 (13) J·贝尔沙尼[法]等著, 孙恒译:《法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第281页。
10 (17) (19) 杜拉斯[法]著, 刘云虹译:《塔吉尼亚的小马》,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9页, 第205页。
浅析杜拉斯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杜拉斯,中国女性作家,文学流派,文学特色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1996) 无疑是当代法国作家中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最具个人特色、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位作家。在她的漫长的创作生涯中,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成名代表之作横空出世, 给世界文坛一大惊喜;《琴声如诉》是奠定她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的代表作品, 使杜拉斯的名字享誉国内外;而《情人》则是她的小说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令她成为国内外读者竞相追捧的女性作家。她使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深深沉醉在她独具魅力的文字色彩中, 特别是对当代的中国女性作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杜拉斯文学特色分析——以《情人》为例
杜拉斯的作品在中国至少掀起了两次狂潮。第一次是在1985年之后的四、五年之间, 各大出版社为响应读者们的呼唤纷纷出版多种版本的《情人》;第二次发生在杜拉斯逝世 (1996年) 后的五六年间, 我国各出版社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 竞相出版杜拉斯的相关作品。随着两次狂潮的推动, 杜拉斯的作品越发的深入人心, 对我国的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人》进入中国文坛视野的时候, 中国的文学正从伤痛中走出, 向着对人性的挖掘方向发展, 于此同时, 他们也将目光投到了法国新小说的文学作品上。从本质上来说, 杜拉斯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是由于《情人》这部作品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荡, 甚至震荡了整个中国文学界。无论《情人》的题材、叙述方式和叙述内容都拥有者无人可比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 在中国当代年轻的女作家中尤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让她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别有韵味的写作新天地。
从题材上说, 杜拉斯的叙事话语是女性化、私人化、情绪化的;从体裁上说, 杜拉斯自创了自传体小说, 这给中国女作家也带来了新的写作文体参照;从创作主题上说,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内容主要讲述着永恒的爱情、揭示着女性的命运、袒露着女性心底欲望、倾诉着内心活动、直视着复杂人性;从叙事方式上说, 杜拉斯独创了对话体叙述, 令全世界的读者耳目一新。这些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大大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 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内涵, 给我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观念带来新的启示, 引导她们勇于突破传统的小说形式, 大胆尝试现代小说的各种可能。
以《情人》为例, 她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在殖民地, 一个贫穷的白人姑娘和一个富有的中国青年的绝望的爱情故事。故事很简单, 但是其中的韵味只有杜拉斯的笔触能展现。《情人》在表现手法上做到了真实与浪漫的结合, 整个故事既有意境无穷、想象丰富的浪漫朦胧, 又有让人刻骨铭心的相亲相爱和催人泪下的离别之情。玛格丽特·杜拉斯说, 《情人》这本书“大部分是由过去已经说过的话组成的”。在这部作品中, 她以第一人称来写作, 从“我”的角度来进行故事叙述和情绪铺展, 突出了故事的私人感情, 读起来仿佛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 让人深入其中, 回味无穷。
二、杜拉斯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分析
作为一名法国女性作家, 杜拉斯最主要的观察对象是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在杜拉斯的作品中, 女权主意色彩尤为突出: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视角来观察外界的事物, 观察与分析两性关系;她的文学作品尤为注重抒写内心体验, 挖掘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她的语言简洁、凝练, 篇幅通常不长。在她的意识之中, 女性的地位在感情世界中占有主导地位, 她在审视自己的时候, 充满了怜惜和自怜, 面对男权社会企图掌管一切的话语时、面对男权社会对强制定下的规范时, 她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反击。这种反击是倔强的、毫不退让的, 表达了杜拉斯潜藏在心中不屈的女权精神。尤其是在杜拉斯的作品《情人》中, 她一直都在努力的突出对方的软弱与从属地位, 描写中国情人总是“畏惧”“哭泣”“颤抖”之类的词语, 而女孩作为一个旁观者, 会是读者感觉到她对他怜悯的和居高临下的眼光。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 也随处可见自恋心理与自卑心理。而这种自恋心理又折射了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从本质上讲, 这种自恋行为与其自卑心理人格有很大关系。正是这种“自恋”与“自卑”, 再通过“自传式书写”这种叙述形式, 才让杜拉斯的文字被全世界的读者, 尤其是女性读者痴迷不已, 这个特点也成就了杜拉斯, 成就了杜拉斯的作品, 使得杜拉斯及其作品得以广为流传。
三、杜拉斯作品及风格对中国女性作家产生的影响
杜拉斯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典型的自恋式的描写, 无疑对二十世纪新小说的发展和开拓做出了新的贡献。她的文学风格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赞誉和追捧, 模仿者络绎不绝, 其中也不乏我国的女性作家。我们在纵观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不难发现一些模仿的痕迹。如安妮宝贝、林白等。
杜拉斯在写作的时候, 对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和记录, 但对于人物与事实, 她以她对哲学的透彻理解贯穿到她对作品的描述中, 从而使得不管人物是谁, 最后表达的都是自己对生命的最终感悟。因此来说, 真正对杜拉斯的模仿是建立对这种原则的学习之上的。
在我国众多的女性作家中, 有一位现代女性作家对杜拉斯的作品尤为追捧, 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就是安妮宝贝。当她在回忆自己对杜拉斯作品的喜爱时, 她说, 她为收集杜拉斯的作品为迷, 每本杜拉斯的作品必定拿来收藏和阅读, 从未因此产生过厌倦的情绪。即使有的时候会有人说“杜拉斯已经过时了, 读他的书太落俗套了”的时候, 她也从不放弃, 依然想与人交流杜拉斯的思想和作品。在阅读安妮宝贝的作品的时候, 我们不难发现, 在她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都能感受到杜拉斯的存在。在她的笔下, 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自恋、独立的女人, 虚幻, 而且一般居无定所、漂泊为生。但当我们揭开文字的面纱, 认真的审视她的作品时, 却又不得不承认, 作品中的“她”不是别人, 几乎就是安妮宝贝自己。在对作品人物现实与虚构的真假转换中, 中国的女性作家们领悟到了杜拉斯的真谛, 尤其是在描写自己的感情生活、与人交往过程甚至不伦之恋的时候, 中国女性作家也大胆的令人瞠目结舌, 这点上她是活得了与杜拉斯的共鸣。
另一个深受杜拉斯影响的中国作家是林白。在林白的作品中充满了怀旧和欲望的表达。以她的作品《一个人的战争》为例, 从体裁上看, 这部作品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体小说;从题、材上看, 林白的作品与杜拉斯相似的采用了“女性个人化写作”;从创作主体看, “欲望”是构成作品内容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点和杜拉斯相符合;从叙述主体看, 林白在作品中也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切换的艺术手法, 通过第一人称表露叙述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从叙述结构看, 记忆碎片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 彻底解构了传统叙述, 这种一反传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别样感受, 在林白的作品中, 这一点也可以显现。
通过对这些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杜拉斯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叙述方式上和情感表达上都给了中国女性作家以新的启迪, 鼓舞着她们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女性主题作品。在杜拉斯的影响下, 中国女性作家从传统的文字中解脱出来, 也从传统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勇敢的表达女性的欲望和感情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杜拉斯对中国女性的解放。
杜拉斯的文字短小、简洁, 充满了有哲理的短句, 这使杜拉斯的文章有了散文诗一样的味道, 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多读了杜拉斯的作品, 也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晦涩难懂, 甚至有些不通顺的句子。但杜拉斯自己, 却喜欢这种风格, 也许这正是她想要的。正如她在《写作》中说到的, 她想要的创作是那种虽然艰涩难懂, 或者不通, 但是会让人潸然泪下的凄美故事。这种类似梦中的吟语但是又充满真诚感情的语言使得她深受世界女性作家们的赞美和热爱。中国女性作家喜爱这种感觉, 有时甚至是近乎“毒瘾”一般的迷恋。
正是由于杜拉斯的文字如此令人迷惑又令人着迷, 她的诗般的笔调、她的前卫的文字、她的另类的故事, 都在梦幻的世界中为我们书写出一种多彩而卓尔不群的人生。在她的影响下, 世界的文学又多了许多值得深读的文学作品, 多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深入灵魂的动人篇章。她的逝去使世界文坛少了一位能撼动心灵的大师和许多令人迷幻的作品, 但是她的这种文学精神和她让人魂牵梦绕的文字, 给世界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她的文学理念也通过世界女性作家及同仁们的模仿和学习而得到了永生。
参考文献
[1]、张晨.“如同法兰西的婴粟般的诱惑”——浅论杜拉斯对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影响.美与时代.2006.9下, 84-85
[2]、宋学智许钧.简论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
[3]、宋学智许钧.《情人》的中国情结: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外语研究, 2005 (5) 68--70
[4]、张卫中.女权主义.另类生活.青春赞歌.名作欣赏, 2004, (8) .
阿卜杜拉 篇10
关键词:杜拉斯,小说,《情人》,内涵
玛格丽特 • 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曾在越南生活18 年。她的小说充满着异域风情, 而作者本人也拥有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个人生活经历。她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形式方面的研究, 主要有电影、语言、创作手法以及风格等; 二是内容的研究, 主要是从主题心理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除此之外, 杜拉斯的作品中还呈现出很多文化现实, 许多异国形象都在她的描述以及塑造下更加形象生动。《情人》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都是作家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展示, 所以《情人》也被看作杜拉斯的自传体作品。
1.作家个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寻求:始终游离在东西方之间
杜拉斯在18 岁那年就从越南回到了法国, 但是在此之前她并没有接触过法国文化, 在她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母亲讲述的“遥远的”法兰西国度。因此, 当杜拉斯回到法国的时候, 她处于一种无法融入的状态, 眼前的文明和异域生活习惯、以及她充满野性的童年格格不入。这和她自己所期待的归属感完全背离, 于是更加容易产生恐惧以及忧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法兰西文化与她之间存在明显的强烈的疏离感, 逐渐地也产生了矛盾:一方面, 杜拉斯回到法国之后, 不管是从感性情感中, 还是从现实理性上, 她更需要建立起与祖国之间的联系, 她在法兰西本应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 更容易获得文化认同感。但事实上, 她变得既不属于东方, 也无法完全融入西方,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始终摇摆不定,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始终游离着。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以及平衡, 杜拉斯通过文字更形象的表达出自己所承受的尴尬以及痛苦, 这也正是她的作品所带给读者的感受。
2.来自他者的诱惑, 也就是对东方欲望的投射及想象
“描述一个文化现实的就是形象, 在这样的描述之中, 可以对受到广泛赞同或者是得到宣传的个人或群体进行制造, 表达出或者是显示出他们所能够更好的置身在那个虚构的、意识形态的、以及文化的空间社会。”在杜拉斯笔下, 她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 不但能够将个人的体验折射出来, 而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法兰西民族以及以她为代表的殖民者对于东方的想象和心声。他们起点和依托是“中国情人”, 将东方以及东方人之间存在的想象空间建构起来, 这样的想象主要表现为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望, 所有西方人都无法抵挡财富的诱惑。第二个对欲望的想象就是情欲, 两性间存在的另一种重要诱惑就是情爱。这样的诱惑不仅仅是表现在肉体的欲望层面, 还具有非常浪漫的异域情调。在《情人》这部作品中, 所刻画的男主人就是一个年轻、富有、神秘而又性感的中国男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优雅的风度, 非常温柔, 又让人感觉很快乐。女主人公对他爱得难舍难分, 尤其是在分别的时候, 默默流泪, 一生都难以释怀。在整个情爱故事中, 作家描述的是一个女性化的东方男人, 他突破了东方人固有的保守和优雅。小说中的法国女孩只有15 岁半就顺从了这种无法适从无所顾忌的欲望, 这显然传承了西方人一贯的热情奔放。杜拉斯所创作的作品, 不但塑造了一个生于东方、长于东方的完美法国少女形象, 也塑造了一位法国人想象中的性感的浪漫的东方男人形象。她不仅仅将男女之间的特殊情爱内涵进行阐释, 还整体构建了浪漫的独特的具有异域情调的跨国恋情, 这正体现出位于东西方诱惑中的两性关系。
3.多重语境下的文化关联及其融合
在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 作者构建的语境之间存在多重关系, 主要体现在:杜拉斯的作品中依托的是越南, 根本的出发点却是法国文化, 展开的想象中主要体现的主体就是东方。然而, 建构整个作品的基础以及前提是她最善于讲述的情爱故事, 也是她一直以来未曾停止过的讲述。小说《情人》的故事叙述中, 主人公只有两个:男主人公是黄皮肤的中国男人, 女主人公是法国籍的白人少女, 但是整个故事却发生在越南, 没有选择中国, 也没有发生在法国。由此可知, 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中就很好地表现出这种多重文化关系, 同时, 还要将异国风情推向高潮。此后, 人们对杜拉斯的成功进行了反思,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理由认为, 杜拉斯创作的小说以及整个小说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反响, 是处在复杂的中法、越中和法越这样的三角关系以及尴尬的情境中, 是全球化背景下, 更加适应大环境所相互碰撞出的文化产物。
这还得益于作家独特的境遇。一个是经济贫穷以及种族优越的法国少女, 一个是拥有金钱以及身份卑微的中国男人, 双方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存在可能的现实意义。正是这样具有文化差异的东西方文化, 才使他们彼此之间更加深爱着对方。同时, 他们之间绝望的、充满欲望的东方爱情, 从侧面也体现出殖民者这样欲而不得心理。在《情人》这部作品中,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为这个中国男人着迷, 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他, 也就是她的这位“中国情人”。但是, 法国人却认为应该更加严厉地管教中国人, 中国人应该受到殖民化, 东方应该被归化以及被征服, 中国人应该被他们心甘情愿驯服着, 而事实却是相反的, 这更像是杜拉斯一家在越南的殖民者生活中所处的境遇。
综上所述, 在越南这片奇异的土地上, 男女之间欲望的刺激对象就是彼此, 尤其是实现了在中国和日本都比较难实现的, 而他们却能够以性的结合象征性实现了的文化融合。在《情人》这部作品中对于这一切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杜拉斯的童年使她深深意识到自身经历的不平凡, 让她能够更加从容, 同时又很敏感地发觉文化的差异, 也让她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另外, 正是因为她从小就受到两个存在文化差异的国家的影响, 所以在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杜拉斯的绝望感、孤独感和漂泊感, 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东方气息。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格的形成与从小生长的环境特点有着直接性的关系, 而这正好印证了杜拉斯的人格表现、她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祖基.论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情人”形象[D].兰州大学, 2007.
[2]赵红燕.杜拉斯作品的情爱叙述研究[D].江南大学, 2013.
[3]秦越.杜拉斯式的新小说:《情人》文体分析[D].大连外国语学院, 2007.
[4]潘珊, 蒋童.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变迁[J].首都外语论坛, 2007, 00:365-371.
杜拉斯的中国门徒 篇11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杜拉斯与她的中国《情人》
1980年,杜拉斯对扬·安德烈亚勾了勾手指头,“你来吧,带一瓶红酒来。”
彼时杜拉斯已经66岁,除了在写作上的贡献外,她是位剧作家,剧本《广岛之恋》是电影史上的一颗明珠,而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她曾荣获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扬·安德烈亚不过27岁。在七年前,在小城读哲学的他拜读了杜拉斯的《塔吉尼亚的小马》后,对她迷恋不已,开始给居住于圣伯努瓦街5号的杜拉斯写信。可以预见的是,抱着红酒而来的安德烈亚,很快成了杜拉斯的情人。
此时,杜拉斯已经离过婚,生过子,有过无数的情人,认为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
即便如此,杜拉斯还是为两人的爱情,写了本书《80年夏》,并带着安德烈亚招摇过市,有记者提问:“这总是您最后 一次爱情了吧?”她笑着回答:“我怎么知道呢?”
纵然安德烈亚的同性恋倾向世人皆知,但两人依旧生活在一起。安德烈亚照顾杜拉斯的饮食起居,在其写作时,“我就在客厅里,躺在铺着垫子的沙发上,窗帘被无数个夏天的太阳烤焦了,我什么也不干,就等着”。
《情人》一书,就产生于此时——杜拉斯口述,安德烈亚记录。
这本书带有自传色彩,杜拉斯幼时在印度支那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成为故事的背景。由此,她描述了一个生活在越南的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绝望的爱情。
1985年,中国翻译家王道乾将其翻译出版。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巨变中,《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让人们颇感新奇,而其“将人从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永恒的爱情”的主题,恰好让“解放思想”中的他们大为推崇。
这使杜拉斯备受推崇。
而《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更引起世界对杜拉斯的关注,在1985年到1986年,中国出现了杜拉斯作品出版高潮,光是《情人》,就有6种中译本问世。
著名翻译家董强说,杜拉斯的文字一开始有表面上的简单性,《情人》之所以畅销,很多人一看都读得懂。杜拉斯不去写大历史,代表了全新的创作观。写历史的时候,她总是切一个小块进去。比如写“二战”,她绝对不会直接揭露“二战”中德国跟法国的关系,她拿一个小故事来讲。
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杜拉斯与《情人》一直是中国出版界的“真爱”,其作品的各类版本层出不穷,甚至作家出版社还推出六卷本“走近杜拉斯书系”,从女友、情人各方面来窥探杜拉斯的生活。
女诗人翟永明描述,“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末,我的‘白夜’刚开张的时候,收藏有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文版,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
从王小波到安妮宝贝:
“身体写作”下的女权叙事
在《写作之于激情》中,作家赵玫写道:杜拉斯就是那支罂粟。开在遥远的法兰西,远远近近地诱惑着你。
杜拉斯曾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这种放荡体现在她的文本中,她在《情人》中直白的写道,“我在这声音流动之中爱抚着他的肉体。大海汇集成为无限,远远退去,又急急卷回,如此往复不已。我求他再来一次,再来再来。”
杜拉斯试图通过性爱的宣泄,剥离出爱的原欲,将爱情最原始的快乐交还给人类。作为身体写作的前辈,中国许多女作家身上,有着杜拉斯的影子。
法国文学研究者认为“林白的姿态和写作实践,让我们自觉地感觉到杜拉斯对她产生的某些影响。”作家王干曾说:在陈染的小说中,杜拉斯“像空气一样存在着一个人的影像,她像一道阳光照亮了陈染心灵的角落,像阴影一样深重包围着陈染的语言。”
在我国批评界认为,“她们借鉴杜拉斯的主要是写内心、忧伤的基调与对某一意象的突出使用,如林白用火、陈染用门等”。
赵凝曾写过一篇名为《我是一名杜拉斯中毒者》 的文章,坦陈小说《一个分成两瓣的女孩》,“是中了杜拉斯的毒之后写出的作品,杜拉斯使我理解到写作那种自由自在的状态的可贵”。
安妮宝贝在《重读杜拉斯》中,写道,“基本上是不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人。总觉得翻译过后的文字,像隔在玻璃后面的花朵,闻不到它在风中轻轻飘散的气息。但是我无法拒绝杜拉斯。她的两本情人是我喜欢的。比较偏爱的是纪应夫译的那本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简单,直接。有着钝重激烈的冲击力。视觉和想象都有。让人沉沦。”
《情人》是对卫慧影响最大的作品,棉棉的《糖》中,模仿杜拉斯式的“斑斓交错的语言”随处可见。
成都女作家洁尘专门对此进行撰文剖析。“首先,文本气息非常独特、个性鲜明。既清澈灵动,又歇斯底里。这种独特性,是别人无法模仿的,甚至是空前绝后。作为一个作家,她对文学贡献了一种文体和风格。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第二,杜拉斯的激情,贯穿了她写作的一生。在我看来,她的写作,才是真正的高级的‘身体写作’,一般作家做不到。”
王小波曾这样赞美《情人》,“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学境界。凭良心说,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年来没读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还有些别的书,这些小说对我的意义都不能和 《情人》相比。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的别的事情,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nlc202309040748
文青们的杜拉斯情结
1980年,王道乾翻译了第一篇杜拉斯的文章《琴声如诉》发表在当年《中国文艺》第二期上,杂志内配了张模糊的,杜拉斯抽烟的照片,一时间,抽着烟的女青年,成为中国人对文青定义的具象化。
而在此后三十年间,杜拉斯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她太符合文青们的喜好。
她一方面在作品中充斥大量在传统道德边缘的以身试法,一方面宣告“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写作于她不是谋生而是滂沱地宣泄,书写的最终意义如同她的抽烟酗酒,证明她清醒活着的方式。
她在《情人》中写了个无人不知的开头——“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蒋方舟评价:“一个垂垂老妇与一个青壮年的男人,这画面何等荡气回肠,以至于被全世界女文青奉为圭臬。”
文青们喜爱围巾棉裙白球鞋,而杜拉斯与此风格类似。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喜欢穿无袖坎肩,卷领套头衫,配上直筒裙与短靴,外加一副粗框眼镜。
杜拉斯以不是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女为丑,如此穿戴只因她个头太小。“这种困难,这个问题,给我的一生都打上了烙印:为了不让人家注意一个特别矮小的女人,我在着装上刻意不引人注目。为了避免人们谈到我的身高问题,我总是穿一成不变的衣服。这样他们注意到的是事实的千篇一律,而不是事实产生的原因。”
时至今日,文青从小众成为大众,不知何时起,玛格丽特·杜拉斯,米兰·昆德拉以及弗洛伊德成为文青三件宝。
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文青速成攻略》中写道,“作为卓尔不群、内外兼修的典型代表,文艺青年一定要格调至上,远离世俗,越是大众化的东西,文青越是排斥,这一点在艺术喜好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于是,在这份攻略中,杜拉斯出现在内涵修养篇的第一位,与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张爱玲并称为“文青”最钟爱的四大标志作家,给出的解释是,“哪怕你没时间阅读这些名家的作品,也一定要知道。”
这犹如中国多达13个版本的《情人》一样,是杜拉斯被过度消费的结果,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影响力。
阿卜杜拉 篇12
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1三元交互作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 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 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 相互决定, 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 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说人的期望、目标、信念等支配和指导他的行为方式, 即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人的内部因素即认知因素, 与行为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个人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方式及程度, 行为的反馈结果也会引起个人的情绪反应, 调整个体的意念和想法。个人和环境代表主体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在社会情境中, 这种相互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个人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通常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 那么在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常按照学习障碍学生的典型特点 (如低的效能感) 对学生做出反应, 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个人→环境) , 也就是说, 老师通常认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比正常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 即使他们在某方面做得很好, 对这类学生老师怀有的学业期望也比较低。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环境→个人) 。如果老师给学生相应的暗示, 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好”, 那么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对成功充满自信。
2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 这后一种学习在社会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 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或榜样) 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 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 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过程。班杜拉 (1977) 指出, 观察学习有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 (attention) 、保持过程 (retention) 、产出过程 (reproduction) 和动机过程 (motivation)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在注意过程中, 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 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动机过程。班杜拉把新反应的习得和对新反应的操作区分开来。但人们可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操作, 也可能不去操作这种反应, 这要取决于自我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3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1989) 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心”[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的含义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相信自身能够做出某种行为, 而结果期待则是相信那些行为预料会出现的结果。学生可能相信某些行为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但同时, 也可能认为他们缺乏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来源, 它们是成功经验 (Mastery experiences) 、替代性经验 (Vicarious experiences) 、言语的劝导 (Social persuasions) 和生理的唤醒水平 (Somatic and E2motional) 。成功经验是个人在以往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成功的经验会强化自我效能, 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是指人们通过和自己差不多的榜样的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比如一个学生想做某件事, 但是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而缺乏做此事的信心, 但是他看见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因素都跟他差不多的临班同学成功了, 他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言语劝导是指接受别人鼓励性的言语来加强自我效能。这里说的言语劝导必须符合实际, 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常常说服自己的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你能行”) 。最后, 生理的唤醒水平是指个体在面对某项任务的身体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自信, 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三元交互作用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 幼儿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对其影响的综合产物, 传统观念认为,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那么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发展, 外界对他的影响固然重要, 那么我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班杜拉所提出的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 外界环境不是单方面的对幼儿产生影响, 幼儿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可以这样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对幼儿提供的外在家庭资本 (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精神资本等) 、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性、放任型等) 、父母本来的气质类型等因素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这个水平, 影响一般是单方面的。实际上, 按照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家庭中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双向的、交互的。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本等 (环境) 影响幼儿本身机体 (个体) 的发展;而个体的发展情况又反作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幼儿表现出聪慧、乖巧、懂事等特点, 而这样的特点也会反作用于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更加民主。
2观察学习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观察者对于有能力、声望高的榜样给予更多关注。榜样行为的结果告知观察者榜样行为的功能性价值, 观察者试图去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的行为。学前期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对大多数儿童而言, 父母是地位较高的榜样。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社会行为、教育成就、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 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期儿童高度模仿成人, 父母是其重要的模仿榜样。那就要求我们的学前儿童父母注意自己的榜样行为。另外, 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家庭社区教育中注意选择良好的同伴交往, 在幼儿榜样的选择上是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电子产品 (电视、电脑、录像机) 、图书读物等为幼儿树立榜样, 这就是班杜拉所说的替代性学习, 如果人们必须做出每个行为, 学习才可能发生的话, 这样可以使学习的速度比原来预想的快得多, 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去经历所有的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 比如, 可以通过看电影或看书了解到被毒蛇咬了的危险性, 而不必去亲身体验被毒蛇咬了是什么感受。在提供学习产品时注意避免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作用。比如说, 以前的动画片“奥特曼”, 主人公的攻击性行为就会给幼儿提供反社会行为的榜样。
3自我效能感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观点, 自我效能的四个主要来源, 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生理的唤醒水平。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首先, 多给幼儿成功后的体验, 让幼儿多获得成功后的经验, 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不尊重幼儿的人格, 很多包办代替幼儿自己应该做的事, 总认为孩子还小, 这样对孩子的溺爱对幼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 我们互换父母多给幼儿活动的机会, 体现自己做事自己成功的感受, 让幼儿感到他自己的价值。第二, 父母给幼儿成功的榜样, 父母身体力行。第三, 多给幼儿成功性心理暗示的言语。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语, 经常挖苦孩子,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你什么也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诸如这样的言语在父母口中比比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幼儿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自尊心,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真行”、“你最棒”、“你是妈妈的骄傲”等这样的成功性暗示语言, 这样的语言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妈妈 (爸爸) 相信我, 我能够做好!第四, 家庭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精神环境, 这样的映射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平静的心理反应, 平静的心理反应使人自信, 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总之, 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注意提高保护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这样幼儿才能更加茁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Social Learn-ingTheory;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M].韦小满, 等,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78-106.
【阿卜杜拉】推荐阅读:
努尔艾力·阿卜杜热依木工作总结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