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2024-05-29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1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为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下, 数学史走进了新课程。

一、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

数学史在展示数学知识的原始背景、直观基础、思维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高斯10岁计算1+2+3+…… +100=?的故事,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愿望, 而且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具有简单、和谐、有序等特点。要注意寻找内在规律,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效率的问题, 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是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在数学史走进新课程后, 把数学史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不但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求和的思想方法等有深刻理解, 掌握得牢固灵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数学史节还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体会到了解题的乐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中不仅仅是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还包含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

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数学家欧拉则通过分析, 发现岛与河岸的大小和形状对问题的解决是无关紧要的, 可将陆地面积化为零, 桥的宽度化为零, 把陆地变为点, 桥变为线, 这样就将原来提出的问题与“一笔划”联系了起来, 即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古希腊代数始祖丢番图的年龄之谜。根据其墓志铭上的六句话, 可以通过列一次方程来解答. 这样可知他活了84岁, 33岁结婚, 38岁得子。 在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此导入,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及一次方程的解析步骤。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并且和课本知识密切联系, 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史中还有一些年轻数学家成材的故事, 在课堂上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 很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史是一部记载人类, 特别是数以千计的数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 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数学家。

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的生平经历, 他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很多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时, 还在沙盘上研究他的几何图形, 当他发现罗马士兵时, 只说了一句“:走开, 不要动我的图!”就被敌人刺死了。就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仍心系自己的数学问题, 为的是不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

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 就想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又是如何执着追求的故事, 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故事可以给学生以激励的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想要成材的欲望, 进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万物皆数”即世界万物只能表示为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 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时, 该派成员哲学家希帕苏斯, 根据勾股定理,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的.对于当时只有整数和分数概念的古希腊人来说, 这就意味着,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竟然不能用任何“数”表示出来!正因为希帕苏斯的这一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他因而成为“叛逆者”而被葬身大海, 但把希帕苏斯丢进大海并不能阻止无理数的到来。

1966年,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 成功取得了 (1+2) 的最佳结果。这个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 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

伽利略、哥白尼坚持反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 身受教会迫害等等。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代代的数学家敢于对既定的、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 运用创造性思维挣脱旧框框的束缚, 因此数学史上产生一次又次的飞跃。这些数学史料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敢于质疑, 勇于追求真理而不断创新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和矗立世界之巅的古代文明, 连美国史学家纳贝尔也承认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在中国, 数学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能比拟的。但有许多人仍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 (1261年) 著《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记载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表, 比欧洲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作的类似表格早300多年。

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 (429—500年) 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 π 的两个分数表达式, 他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算出了精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 即3.1415926<π<301415927, 并且把这项世界记录保持了近千年。

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数学文献———即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成书的《周髀算经》, 这约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500年。

近代华罗庚教授发起的优选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科学实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数学史上还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如:刘徽、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还有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果, 如: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原理、割圆术等。

通过这些中国数学家和著名的数学成果的介绍, 宣传我国古代科技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的辉煌成就, 大力颂扬为祖国、为人类科学进步, 勇于攀登、艰苦创业的中国数学家的事迹,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2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我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二)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

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只要合理利用、下载使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数学;合作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基础知识与智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抓好学生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课堂,更新教育观念,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内容学懂、学实、学好、学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乏味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如小学六年级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做圆柱、圆锥的学具,并设置如下习题:①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求高?②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多少倍?③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分米,圆锥的高是多少?④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教师就可抓住时机给予点拔,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圆锥、圆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合作交流

让赏识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4

一赏识孩子, 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孩子来说, 一味地强制灌输, 是不可取的。在课堂上,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上课经常开小差, 课后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应付“交差”, 但反应很敏捷, 对于我每次提出的数学问题, 都能回答得较快, 而且正确率较高。于是我便抓住这样的时机对他进行表扬。渐渐地, 这个孩子变了, 作业工整了,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此我对他进行了及时的表扬, 同学们也都为他送上热烈的掌声。他笑得更灿烂了, 还开心地说:“谢谢老师, 谢谢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 他的自信心提高了, 他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还慢慢地地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 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赏识孩子,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蕴藏无限潜能的宝藏, 潜能发挥出多少关键在于教学者能给他们创造出多少展示的机会。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欣赏孩子, 给予他们肯定。班里有个学生很聪明, 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更别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开始我就关注他, 发现该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于是决定让他担任所在小组的数学学习组长, 每天负责该组的数学作业收发。他没有想到我会对他委以重任, 一段时间后, 该生的数学作业变得工整起来, 也能按时完成, 课堂上认真地听讲, 而且积极回答问题。一次在班级数学学习总结上我对他给予了及时的表扬, 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他不仅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其他学科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给了他动力, 让他把潜在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出来。

三赏识孩子, 因人而异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 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了解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 包括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 切记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 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秀的学生, 要注意褒贬结合, 鼓励他们发扬长处, 认识不足, 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进步。对于落后的孩子, 他们也有优点,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有耐心和爱心, 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已证明,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落后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补短扬长; (2) 鼓励建功立业; (3) 教师要当好导演; (4) 注重首次成功。赏识是不需要条件的, 持赏识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要用平等、无私的平常心, 才能真正赏识我们面对的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赏识孩子, 需要尊重和耐心

马斯洛指出, 尊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 那么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 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 他们只有被教师尊重, 才可能懂得自尊, 并可能尊重他人。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语言, 当学生有错批评教育时,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换一种方式, 如走近他, 敲敲桌子, 摸摸他的头, 或送去一个责备的目光, 他会心存感激, 也有内疚, 不伤孩子自尊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 或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不充分时, 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 或置之不理, 而应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引导、悉心的呵护, 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 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 发展自己的思维, 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5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游戏活动;探究活动;小组合作

高效数学课堂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场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多种活动来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组织游戏活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游戏活动的组织是构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知识,强化学生的认识,更为了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在基本的知识点讲授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的活动。比如,我是“锐角三角形”,我的最大特点是三个角都小于90°;我是“直角三角形”,我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角是直角;我是“等腰三角形”,我最大的特点是三个边中有两个边是相等的……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给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而且学生还能在自我介绍中明确三角形的分类,强化学生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来组织游戏活动,要鼓励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二、组织探究活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探究活动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知识利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1)回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2)什么是异分母分数?

(3)一个蛋糕,妈妈吃了■,爸爸吃了■,思考:还剩下多少?

(4)我们如何对异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着进行解答,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问题解答能力,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组织小组合作,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下的有效数学教学活动之一,也是加强生生交流、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一线数学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相互沟通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确保数学课堂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实现高效。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中的“梯形面积公式”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操作,通过对梯形圖片进行折叠、移动、拼接等活动来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如:

一个加工厂运来一批钢管,把它堆成梯形状,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14根,从上往下数共有9层。这批钢管共有多少根?

这是一道生活情境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和掌握题干中的相关内容,进而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做出相应贡献。最后,选择一名小组成员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彩英.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2]张诚.用新理念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篇7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展开生命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适时适地地进行渗透,下面以实际例子解释说明。例如,在讲解“左右”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左右方位的同时,可以把左右作为契合点,确定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即走路需要靠右。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和知识,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操场上进行实操。集合后,让大家感受左右方向,然后结合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相互碰撞,甚至会出现更多的意外,通过小小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左右的邻居、同桌,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在做数学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应该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日程生活中应该做到待人认真,做事负责。

二、联系实际生活,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规律是比较有特点的,假若只是单独地给他们将一些大道理,往往效果达不到预期。数学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学加减计算时,可以引入“小小超市”情景,让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计算能力,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如果在购买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这会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是唯一的个体。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因此在教学中和日程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良好、愉悦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和健康成长。例如,在讲概率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抛硬币,首先讨论和确定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活跃起来尝试和探索最佳的抛硬币方法,展开想象力尝试各种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有的还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认知获得更多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动脑思考和实践探究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让他们了解生命需要探索,不断去完善和追求自己理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契合点,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和思考,设定合适的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如在公交车上从第一站到第二站,上车的有多少人,下车的有多少乘客,发车后车上的乘客共有多少?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上下车人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上下车教育学生应该遵守规定:前门上、后门下,尊老爱幼,尊重他人。这样学生们懂得了在公交车上的秩序,也就避免了很多威胁生命的事故或者纠纷,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有懂得了德育美德的重要性。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具有两大明显特点,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一个习惯是比较简单的,但困难的是如何坚持这个良好的习惯。在训练时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待人做事都要有责任感,面对错误应该及时改正,面对困难勇于面对。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该是循序渐进。在做练习或者是作业时,我会常常提醒学生题目是否抄写正确、步骤计算是不是正确等等,学生会在提醒下进行检查,把错误及时改正过来,在下一次的计算中就会有意识地再去检查一遍,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但是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实际中两者的结合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去思考和创新,挖掘数学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契合点,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促进学科内容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机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彭正.生命教育.青岛出版社,2014.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8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材内容在可读性的基础上,充满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 向学生讲解1700多年前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开始用十进分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中国古代数学史,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观. 又如教师 在讲解“年、月 、日”数学知识时 ,教材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判断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和澳门回归的时间是否为闰年,学生在寻求答案的时候可以了解我国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以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蕴含的文化价值,就可以在满足小学生探索欲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其数学水平.

2. 注重小学数学的文化属性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很多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只是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和定理,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尽如人意.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的文化属性,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认识到数学所独有的文化属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夜晚的月亮、家庭的餐桌、公园的摩天轮和奥运五环标志等,让学生认识和欣赏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并让学生讨论圆形在生活中的用处, 以及圆在生活中创造的美景. 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对圆的文化属性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之处.

数学的文化内涵体现在数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用心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从心底爱上数学.

3. 提升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改善数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以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至关重要.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是在数学知识讲解方面,还是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修养,担负起为人师表的责任.

以“轴对称图形”的讲解为例 ,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 的时候,可以运用诗歌一般的语言加以描述:“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春天的鲜花、夏天的骄阳、秋天的枫叶和冬天的白雪,无处不隐藏着轴对称图形的身影,可以说对称就是美,对称创造了世界的美……”教师利用饱含激情的语言, 为学生展开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又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中尽情徜徉.

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重新认识数学,从而为改善数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合理开展和利用数学活动 ,充分融入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形式活泼的数学活动, 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如数字接龙和数学智力活动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合理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陈述和数学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实施素质教育,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良性竞争环境中体会数学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数学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包括静态的数学概念,而且包括动态的数学实践和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对数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9

一、电子书包助力营造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一直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3]。

电子书包中拥有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有助于数学教学的情景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导入。在《认识平均数》一课中,教师使用图像移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身高130 cm的小孩儿渡过平均水深0.8 m的河时,是否会面临危险。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动图展示激发了学生进行即时思考,调动了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提问之后会抽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体现教师心理的一定倾向性,例如会抽取成绩好的或者是积极举手的同学。使用电子书包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师生平等,生生一致的公平学习环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回答问题和自由提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下放到每一位学生手持的电子书包中,再收集学生的答案。这将有效杜绝学生的思维偷懒,每个学生都需要对题目做出回答,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活跃度。使用电子书包将有助于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平等沟通交流,有助于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二、电子书包助力设计创新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施教者(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达到对受教者进行传授客观性知识、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引导正确的价值实现和激发积极情感体验的教育活动。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计的创新教学活动将积极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书包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丰富、生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改变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其形象而有趣;课堂的实时互动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准确快捷。在《东南西北》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书包强大的游戏功能,设计了方位图片拖拽游戏,学生点击正确的图片并拖拽至正确的方位处放置即为游戏挑战成功,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边玩边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电子书包助力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发现创新契机,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4]。

电子书包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图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呈现形式,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生动创新,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形象化的外部刺激,调动了学习者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了利于学生思考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在《观察物体》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拍摄功能探索玩具熊猫从各个方位的视角图片,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的含义。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设计拍摄活动,学生自己通过拍摄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从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是否一样。这个过程不仅刺激了学生形成提出问题——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拍摄的照片对比,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也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四、电子书包助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一种敢于追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善于发现的眼光、敏感的洞察能力、大胆地想象并求证、新颖的认知结构以及源源不断的灵感[4]。

图形计算器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学生任何大胆的设想,将课堂变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富有趣味的游戏。使用电子书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电子书包对于答题情况提供多样的数据统计,在学生答题正确时,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给予学生鼓励,发放大红花表彰。而对于答错的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以及给予一定的线索提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电子书包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通过同一个正方形或是长方形来进行大小比较。在探索大小的过程中,有学生采用了圆形填充的方式进行比较,班里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圆形填充图形间有空余的现象,测量结果不能反映实际大小的比较。利用电子书包不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同时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也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入。

五、电子书包助力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着手,结合创新活动,让学生边思考边探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书包进入数学课堂,不仅帮助学生实时参与课堂互动,同时保障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的把控,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测。教师利用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将不规则图形作为题目发给每一位学生,看似一个空间问题,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离不开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在策略选取的过程中又离不开对比、分析、决策,在结果呈现的过程中为了让别人能看懂并理解自己的方法更离不开数学符号和数学表达。同时,电子书包中强大的图形计算功能为学生一题多解提供了技术支持,激发学生求异精神,在解题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完成作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间的作业情况对比也可以促进相互交流,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培养学生采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当下,小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曾有专家学者通过4年的实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得出,电子书包是当下教师和学生使用最广泛的沟通工具。电子书包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为教师营造创新教学氛围、设计创新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于电子书包强大的功能、工具、资源、平台,将助力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16-21.

[2]Christina Brodersen,Bent.G.Christensen.eBagthe digital school bag[J].Computer User in Education,2004.

[3]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5(29):159.

[4]覃启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4):92-93.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10

一、注重童趣, 激活热情与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首先需要分析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 关注童趣, 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切入, 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如“游乐园”般吸引学生, 激活热情与兴趣。

如游戏与故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将游戏与故事搬入数学课堂, 打破呆板枯燥的说教, 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如即便是枯燥的数学算式, 稍加变动, 也可编为趣味小故事,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参与。比如, 11+25=?创编趣味故事:今天天气晴朗, 兔妈妈便带着可爱的小兔们一起去拔胡萝卜, 看到妈妈拔出了红红的大萝卜, 小兔们真高兴, 也动手拔萝卜, 拔得好起劲啊。小灰兔拔了11个胡萝卜, 小白兔拔了25个萝卜, 此时兔妈妈遇到难题了, 它要算出小兔们总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小朋友, 你们可以帮忙吗?这样, 学生会更主动地参与课堂, 踊跃举手。

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故事, 相互解答,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顺口溜、儿歌、口诀等形式, 是学生所喜欢的, 富有童趣, 读来琅琅上口, 而且浅显易懂, 可将抽象复杂知识简单化、概括化, 让学生更快速地记忆知识。如教学大于号与小于号的用法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可编写口诀:大于号、小于号, 开口朝着大数笑。这样,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 不会用错大于号、小于号。另外, 教学新知后, 在总结归纳环节, 教师可编写有关顺口溜、口诀等, 帮助学生更牢固的记忆知识要点。如“连续退位的减法”口诀:看到0, 向前走, 看看哪一位上有。借走了往后走, 0上有点看作9。再如, 用顺口溜总结归纳“分数乘除法”:分数乘法易学懂, 分子母子分别乘, 算式意义要搞清, 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 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母子打颠倒, 进行计算离不了。

二、亲身体验, 促进自学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能低估孩子们, 认为他们缺乏学习能力, 事无巨细, 代替了学生思索与操作。实际上, 小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 喜欢探索。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信任学生, 变化课堂学习形式, 适当放手, 让同学们自主学习, 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亲身体验, 自主发现知识, 并且有自我展示与表现的机会, 感受成功的喜悦, 既增强学习信心, 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当然, 教师也不能高估同学们, 毕竟小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水平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准备, 给同学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 从旁调控、指导, 让学生更有序、更有效地自主学习, 而不是以教师思维来看待问题, 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们, 影响学生自主发展。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当同学们构建空间观念后, 再借助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活动, 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形成概念, 把握长方体的特点。而后借助研究长方体的方法探究正方体, 交流讨论, 完成有关表格, 发掘规律。再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呈现一个多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 想想如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小组讨论, 在草稿纸上动手画画。而后交流汇报。教师汇总学生所想的方法, 并补充填补的方法。这样, 引导学生画图、小组讨论, 引发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欲望, 动手操作, 于图形上作分割线, 通过移动、添补等方法, 将多边形向基本图形转化, 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不同解决方法, 教师都需要予以肯定, 让学生彰显个性, 而不是追求思维一致性。同时,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同学们充分表达个人看法, 学会倾听他人观点,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书育人, 兼顾知识与德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 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如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由某种程度上看, 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而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更是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数学知识教育, 也需要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以知识为载体, 将思想教育化为春风细雨, 潜入学生心田,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自信心;兴趣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国家的基础教育也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是一大助力。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所获益。只有当学生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激发自己的学习意识,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化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去思考和沟通,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教育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还不够好,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重点关注他们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基于正常的基础教育而又高于基础教育的,我们除了通过普通的学科教育学生,例如数学、语文等,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优点不同,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专长,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为主,不断地培养和给予帮助。总的来说,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三点:(1)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即数学、语文等基础科目的学习;(2)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全面发展;(3)对学生的整体教育;(4)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下的必然产物,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息息相关。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奠定了学生整个小学时期的素质基础。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和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中学生个性和自信心的培养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擅长的东西也不一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授的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去分析和寻找适宜的教学方式。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注意力普遍不够集中,学习东西不太专心。但是小学生对于游戏等方式很喜爱,这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这样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需要老师进行因材施教,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素质都不相同,数学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当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积极地去解决,有的甚至一知半解,对所学内容更是谈不上掌握,这必然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为了实现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应时刻注意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三、素质教育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重要前提,愉快的氛围会帮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中。首先,老师要改变旧模式下老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要让学生变成课堂中的主体,老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好的氛围才能帮助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多列举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寓教于乐。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认识负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对负数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负数进行最简单的认识,只要将负数的定义和日常生活相结合,那么了解起来就不再抽象。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学习,就会更牢固地掌握负数的定义。

将负数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从而知道负数的读法,负数的意义,负数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禤宏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经济市场,2007.

[2]吕欣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12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 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二、关注个体,重塑自信,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数学教师对一节小学数学课应该考虑的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课的学科特点。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是否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愿意主动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我认为, 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上多下功夫。学生的自信,主要来源于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具体帮助,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形成。我的做法是,了解我的学生,针对我的学生设计数学活动。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实践活动课,我都会让不同学习程度学生有事可做,学有所得。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教学活动,我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以只做自己会做的一种解,解答正确;一部分学生至少要做两种解,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并且汇报解题思路,解答时先算什么,从哪里入手; 还有一部分学生必须做两种以上的解,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汇报做不同解时的思考方法,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做,教师的备课设计可能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却能够保障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机会体验、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素质,逐渐缩短了和那些数学思维敏捷的同伴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一次次小小的成效,我体会到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三、培养兴趣,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 提倡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学数学,还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寻找规律,获取技能, 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何能使学习成为快乐的活动呢?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乐学”的气氛,尽量借助一些事物、图片、课件,创新情景,使单调、抽象数学学科课堂精彩纷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做除法,便能马上断定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验证了几个分数后,觉得老师讲的话千真万确,感到十分好奇、有趣,这样便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兴趣产生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数学的演示、操作,进而求证,而且不厌其烦。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途径来实现的。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上一篇:地下室超长裂缝防治下一篇:承包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