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2024-11-29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共12篇)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1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对会计没有任何感性认识, 要理解抽象的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基本方法, 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创新课程设置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员应具有宽广的视野, 能够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对能力要求而言, 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 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只有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上, 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未经过实践锻炼, 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 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 并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 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工作, 不是写八股文, 生搬硬套。虽说在教学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模式。如果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就用, 那么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 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采取何种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是全体教师奋斗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 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颇有成效的, 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收效甚微。知识经济时代不会是一次教育、终生享用的时代。会计职业教育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决定一个学校在教育市场上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因此, 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比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创新精神。要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问题, 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步步学习新知识, 问题的逻辑性很强,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 但必须开动脑筋, 努力思考。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不断地问问题, 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时, 有时学生齐声回答, 有时找个别思想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三、创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在于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我们把高职高专生的智能结构比做一座金字塔, 那么知识是塔基, 智力是塔身, 能力是塔顶, 而建立在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非智力 (心理) 因素之上的创造能力, 则是令人仰慕的塔顶明珠。“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 也是成功的本源。会计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其既表现为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具体会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又表现为适应社会需要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 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 创造能力在会计人才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四、创新教学实践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好会计工作, 不仅需要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就业时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例和会计实物,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目前在会计实践性教学方面尚无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 学校可以做多方面的尝试。首先, 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只是会计实验课程的任务, 各门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讲授理论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影响学生, 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 加强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 丰富会计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某一企业半年或一年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实地操作, 练习会计的整个工作流程, 将教材融会贯通, 为增强学生审核单据的能力, 要将模拟教材的原始凭证裁剪下来, 实行审单入账, 而不是审题入账。会计实验课程应分为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两个层次进行, 前者设计简单的会计实验资料, 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 后者设计复杂的会计实验资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从事会计专业教学, 必须牢固树立起职业化教育的理念,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精通业务, 掌握专业技能的行家能手。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将会计实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活动中, 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 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学以致用, 真正学好会计是会计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作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建议。

关键词:会计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娥.谈中职会计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疆教育, 2012 (23) .

[2]史勇红.中专会计专业创新教学浅谈.考试周刊, 2012 (88) .

[3]百度百科.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2

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产生创新意识。

不是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在碰到困难或挫折时,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如:多多鼓励、肯定幼儿的成绩;当他失败时,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走向成功;指导幼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等等。

二、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首先是尊重幼儿,这个尊重是建立在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在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让幼儿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进行各项活动。其次,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幼儿,幼儿因好奇做错了事,或因好心办坏了事,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宽容,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愿得以实现,其创新意识也会随之萌发。

三、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多鼓励幼儿提问题

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幼儿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与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幼儿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幼儿学习的依赖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注重创造性的组织方法,教学内容强调具有启发性,边讲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如果幼儿答得不对,不全,或答不上,教师应鼓励幼儿再思考,并做必要的提示、开导。这样,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慢慢的培养起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体问、质疑。对幼儿的提问要表现出十分喜欢的态度,这是很有效的强化,会大大增多幼儿的提问行为。对幼儿的疑问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疑问,从而在一定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幼儿进行创新活动

幼儿的创新活动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科教学中及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的场所及活动用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当幼儿碰到难题,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等,可让幼儿发表意见,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当然,幼儿进行创新活动时,教师应始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3

一、消除畏惧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由于知识水平、阅历见闻等客观条件有限,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作文成了学生发怵的作业,迫不得已写上一篇,得到的评语又往往是批评多,表扬少。时间一长,他们更开始从心理上排斥写作。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习作呢?

为了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我在指导作文题材上,让他们从写身边的小事,写点滴的感受,写随意的感受入手,使学生觉得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难,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或记叙描写,或说明介绍,都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得到提高,诉诸笔端的文字也日渐丰富多彩了。同时,每次作文我都放开要求,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情绪,写作从被动的“应付”,转向了主动的“创新”。具备自信心,我认为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二、改革作文步骤,培养创新精神

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上,以前的作文课总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课堂点评”四步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作文指导的步骤上做了一些改革。

1.出题

新颖有趣的文题,是诱发学生写作的关键。我设问题,尽量避免直接给题,多出“半题”,让学生自己补充题目后再作文,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多数作文只是给出范围和主题,不给题目,不限体裁、字数;有时只告诉学生写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连范围也不加限制。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自然人人有话可说。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

2.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我从最基本的词语训练做起,扎实学生的作文基本功。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词语训练,让同学们明白“最准确的动词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形容词也只有一个。”接下来扩展到句子练习,给出一种想象,一种情景成一种场面等,每人围绕所给内容说一句话,然后评出精彩的句子,大家共同欣赏、学习。依此类推,再由句子的训练扩展到段落的训练,由写一段一段的“小作文”,再“凑”成一篇有头有尾,有详有略,主题集中的“大作文”。经过这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写作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不少学生在作文的“定法”与“常规”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

3.批改

以往作文的批改工作,都是由教师“包干”,结果教师的“批改水平”见长,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老师批改,采用指导性的批语,多指优点,而且写在醒目的地方,即使指出缺点,也注意采用较委婉的语气,避免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另一方面,改“一家言”为“大家言”。一篇作文,采用多种形式,由多人批改,不仅要写出评语,而且要有修改痕迹。学生们分析、讨论、修改“一条龙”工作完成之后,一篇“漏洞百出”的作文修改得无懈可击。学生在修改工作中学到的东西,有时比写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还多。因为他们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远比处于“被批评者”的角度要快乐的多。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浓厚了,对写出来的东西也认真负责了。

4.评点

评点作文的工作也主要交给学生来做。可在小组内小范围评点,也可在班内大范围评点;评点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是别人的作文,有时甚至是作家作品,名著名篇;评点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单指其优点,也可单指其缺点,或者兼而有之;有时也可大胆的改动原文,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想象、联想等。好的文章往往还需要学生写出简短的“赏析”。当学生站在评论家的高度看这些作文和作品时往往能做到取长补短,学其优点,充实自己的习作。

培养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4

一、寻求来自内心深处的撞击

“求新”, 几乎人人都会说, 但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做到求新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细细思索、细细回味, 寻求内心深处的素材。这样, 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没有内容可写, 也不会写出被别人写过成千上万遍的陈词滥调了。

作文课上,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童年生活, 《童年趣事》、《我的童年》一类的题目司空见惯,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童年生活都被写完了呢?是不是再也找不到什么内容可写了呢?不, 童年是充满绮丽幻想的年代, 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年代, 在孩子们的眼中, 童年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有诉不完的乐, 有道不尽的趣, 活泼、天真、快乐、舒畅……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体验也就不同, 因此, 有多少心灵就有多少绮丽的故事, 有多少故事就会掀起多少情感的波澜, 只要指导学生用心体会, 用心寻找, 学生一定能找到有新意的题材, 再琢磨如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 这不就是一篇好文章吗?

二、抓取源于生活的美妙瞬间

瞬间, 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与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的触碰点。许多同学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不能抓取发生在生活中的美妙瞬间, 致使作文成功的机遇失之交臂。如果能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世界, 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就如同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了一扇捷径之门, 成功就会纷至沓来。

在生活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瞬间, 如:拿到试卷的瞬间、受表扬的瞬间、受批评的瞬间、上课铃声敲响的瞬间、被人误会的瞬间、足球踢出去的瞬间、看到父母辛勤劳动的瞬间……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其身体会写出不同的文章, 篇篇是生活的再现, 篇篇是美妙的旋律, 这便是瞬间产生的神奇, 作文训练达到这种地步, 谁还会愁作文千篇一律, 无内容可写呢?

三、转换学生思维的角度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许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同样, 我们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也是这样, 如果一条路走到底, 就会步入死胡同, 而在适当的时候转换思维的角度, 或许这一转之机, 你又会豁然开朗。

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要让学生的思维转向, 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如写《寻找闪光点》一题, 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平时班集体中表现好的学生身上去找, 如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如果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转换一个角度, 让他们留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 以“小”见“大”, 如找差生中的优点, 找调皮鬼的优点等, 通过这样的转向, 学生写出来的“闪光点”就不再是比比皆是, 而是新颖迭出。

四、“文章中心”求新颖

新, 是新认识、新观点、新角度、新感受、新启发、使人耳目一新。对同一题材, 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审视, 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 在指导学生根据“鼓号队的同学们天刚亮就在操场上练习吹号”这一事件进行作文时, 我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确定文章的中心。这一事件既可以反映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也可以反映鼓号队的同学刻苦训练的精神, 还可以反映鼓号队的同学这种做法影响了别人的正常休息。由于确定的中心不同, 作文就迥然不同, 很有创意。

五、“幻想”题材利创新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新课标》把“想象”和“幻想”提到很高的位置, 就是要让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学龄阶段的儿童最可贵的思想品质是爱想象、爱幻想, 而且善于想象、善于幻想。在孩子们心中, 想象中的事情仿佛就是真实的, 幻想也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因此, 我常常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和幻想作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 写《2030年的我》、《海底世界漫游记》、《喵咪奇遇记》等幻想作文, 让学生“异想天开, 想入非非”, 满足小学生爱幻想的心理需求, 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六、字句斟酌出新意

大凡有成就的文学家的作品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贾岛“月夜推敲”的故事和“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古训, 宋代诗人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修改佳话, 都充分说明了无论是古今名家, 还是中外名人, 要使文章出新意, 要使文章妙笔生辉, 只有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反复修改。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还应引导学生一字一句斟酌、推敲, 使文字的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得到确切、完美的表达, 这样才能于平淡之中见新奇。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5

论实事求是中的当代意识和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生活的变动剧烈而深刻,这要求我们要具有当代意识,要充分考虑战略发展的大趋势与我们自身发展的.关系,揭示其运行规律并为我所用.实事求是在当代更体现着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更重要的还是实践上的创新.

作 者:娄洁华 吴玲  作者单位:宿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宿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023.3 关键词:实事求是   当代意识   创新意识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学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激励学生成功,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五、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创新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对于教师来说,影响其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不能以为考而教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无疑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其实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下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大脑思考潜力。如果师生之间的氛围太过严肃,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学生则瑟缩地坐在下面听课;或是教师以“真理拥护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作为界限,用唯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不准越雷池半步,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化。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现代化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件产品都一样,谈何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的多维性、推崇评价的多元性,要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余地;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拥有创新的勇气、放下架子的胆识,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否定自己提出的意见。教师必须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自己是鼓励标新立异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必须始终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让学生来尝试,养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课堂教学的老师退居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既能注重探究结果,又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还有课堂训练不能缺少,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获取知识的记忆,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训练题时,要精炼、多形式,使学生通过精炼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一理通、百理明的目的。

三、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主动意识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靠“授之以鱼”的方法就能培养成功的,还得靠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养成遇事积极主动去解决的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充当引导者角色,敢于摒弃教学中那种强迫学生无条件接受同一“标准”,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是实验。”由此可见实验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而生物恰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新、老教材相比,练习显然少了,这并不是说新课标对学生的训练要求降低了,而是教材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增大了。另外,还可以看到,课本与生活贴的相当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体验空间。因此,新教材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只有让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真正有了体验空间,思维才不会被束缚,才会有创新意识。如“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过程,使他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提炼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营造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质疑和思维发散的空间,在课前、课堂、课后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活。

摘要: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创造”。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则要求各行各业必须涌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具这些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这无疑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8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 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查显示, 在课堂教学中, 紧张、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课堂参与积极性很低。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调整学生的思维状态,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 让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这样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放下师长的架子,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生对数学问题才肯想、敢想,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 学生难免会提出奇怪或者错误的问题, 教师不能轻易给予否定的答复, 要给予呵护和启发,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应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如在长方形面积一节, 在长10米、宽6米的房间里铺地板砖, 现在有宽各为1米、2米、5米三个种类的地板砖, 请问怎样铺设才是最合适的?显然答案不止一个, 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机会。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 自己独立思考, 保护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为以后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引导探索学习, 诱发创新灵感

新的问题总是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发现的,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绝不代替讲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尝试新的方法,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对于学生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绝对不要着急给予暗示, 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灵感, 激发自己的想象思维;对于一些困难问题, 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课本了解以后, 教师可以给予引导和指引, 不能干扰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 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尺直接量, 但是这种方法适合计算圆的周长吗?如果不适合, 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办法呢?”有的学生说, 用白布条围成圆的形状, 然后展开测量, 而有的同学则采用滚动法等,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 因势利导, 提出圆是一条封闭曲线, 能不能找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圆的周长的长短与直径保持一种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己去计算, 弄清其中的规律, 教师最后给予总结。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思考与创新, 发散思维, 便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培养思维能力, 唤起创新欲望

1. 多给学生鼓励, 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学生的求胜心理比较强烈, 当遇到困难时, 别人解决不了的自己却能解决时, 他们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 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积极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习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要合理

设计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考虑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我先让学生验证是否“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再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 这样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加强实践活动, 增强创新能力

丰富的生活阅历,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 充分挖掘内在的潜力。因此, 要想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并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应多组织学生接触贴近生活的事例, 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才能锻炼自身思考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如一些班级活动中, 需要学生们预算一下活动经费。这就需要具有深入的调查和生活经验, 了解所需物品的价格。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调查后绘制成表格, 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合理安排现有的经费, 确定最终的购买方案。这样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搬到了课堂上,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并从探究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和谐情为桥。只有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把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 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去拨动、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 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动, 一起思维, 才能使每一节课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的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的人, 而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 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感召学生。同时, 还要给学生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并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使其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比如, 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 已知∠A比∠C大10°, ∠B比2∠C小10°, 求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可以运用解方程组知识解决问题, 他们纷纷站起来口述解题思路,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使原本枯燥的数学也生动起来。

二、巧用互动,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是创新之源, 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 充分利用课堂, 通过互动,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是说, 创新没有年龄和空间的界限, 但是创新思维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 精讲多练,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拨动学生的创新之“弦”。比如, 复习函数概念时, 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归纳能力, 以及很多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论上认识不深等特点, 我选编了以下例题:已知函数作出这四个函数的图像, 并观察它们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在做题过程中, 既可以直观地掌握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教师适时的思路总结和方法归纳,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遇到问题学生一定能举一反三。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 最容易引起定向反射的是探究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 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因此, 课堂教学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答, 重点问题分组讨论结合教师点拨, 难点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细致讲解、反复练习。必要的时候, 教师要给学生“出手一试”的时间和空间。比如, 我在讲“拆添法分解因式”时, 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分解a6-b6。学生略做思考后立即回答可用平方差公式, 也可用立方差公式分解。在学生练笔的同时, 两名学生自愿用这两种方法板演。

望着学生们诧异的目光, 我抓住时机点拨讲解, 并和同学们一起验证了a4+a2b2+b4和 (a2-ab+b2) (a2+ab+b2) 有相等关系的猜测,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创新意识,探索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它研究过程工业,涵盖了化工、医药、冶金、材料、生化、食品、环境等领域的工艺过程、主要生产设备和过程开发规律,该课程是一门涉及流体传递、高等数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知识领域的专业基础课[1]。具有覆盖面广、知识交叉融合、难点多、理论抽象、数学模型复杂,计算烦琐。因此,化学反应工程历来是化工专业学生最为难学的课程之一。加上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处理好课程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1 当前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体系的层出不穷,以往的教学内容屡次遇到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显现了一些弊端。(1)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注重于教材的讲授,缺乏本学科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的补充。不同版本教材内容时有更新,但是对反应工程最新体系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往往要滞后几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又不能轻易引入课堂,这也会造成教师缺乏更新知识的动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2)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内容较多,很多术语难以理解,使得学生对课程感到枯燥乏味,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丰富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一些专有名词的印象和认识,强化本课程在化工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知识通俗易懂。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知识背景丰富,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画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图形并茂的教学环境,使反应器内肉眼不可观测的催化反应过程形象化,增强了教学的视觉效果,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程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放热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和浓度的分布,涉及了催化剂本身的宏观/微观结构、反应物/生成物的热质传递特性、表面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综合吸脱附过程等多个过程,其中有大量的模型存在,考虑到物系,参数之多更是令人眼花。单凭老师口头描述,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在大脑中构筑出相关模型和过程,而通过多媒体变化和动画演示的相互配合,教材上抽象的知识点即可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学生容易理解,也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

(2)充分利用新媒体,延伸教学空间。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我们建立了课程网络平台。一方面,任课老师可以将与该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最新催化反应研究成果和前沿资讯发布到群里,或是将一些国内外重点重大化工项目/园区建设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们进行分享。该项举措延伸了课堂教学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工程的主动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化工学科的最新进展,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起到一定的作用[3,4]。

2.2 注重创新性实践教学的作用

化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学生只有通过实验现象结合课堂知识才能更好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的专业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强化思维意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模型解决一些问题,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取得实验数据即可,这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无疑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将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纳入到实验课程当中,开设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供学生选作,例如油脂催化加氢制备生物柴油实验,钒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硫氧化评价实验,油品吸附脱硫实验。学生可以按照实验老师的布置,阅读一定的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流程,准备实验物品,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带着问题而来,去探索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造力[5,6]。

3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伴随着化工各个领域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任课教师只有不断自我充实,敢于实践探索,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化工人才。为我国双创打下良好打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涌,程易,颜彬航.化学反应工程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化工学报,2013,64(01):34-43.

[2]赵德敏,钮瑞艳,刘建林.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导向——谈《理论力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99-100.

[3]张睿.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新”途径[J].艺术科技,2015,28(01):207.

[4]秦祖赠,谢新玲,文衍宣,等.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反应工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06):44-46,88.

[5]张耀霞,曹振恒,付峰,等.《化学反应工程》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03):163-165.

注重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11

一、营造氛围,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找准教材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将教学目标定在这个结合点上,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幽默活泼,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教学调控的适时动机等等。对传统的教材深入开掘,选择独特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别有洞天之感,生发寻幽探微的冲动。第三,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充分展示教材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

二、张扬个性,激发想象

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纪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涵。因为民主的氛围能使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挣脱束缚,摆脱禁锢,身体自由舒展,心灵自由呼吸,身心就会处于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了春天!'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教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教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新的例证。所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最主要的是打破束缚学生头脑的条条框框,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让出“舞台”、让出“主角”,放下师道尊严,甚至甘愿做学生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导与主体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境界。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亦都是从无疑处生疑,无路处走路,终于破疑解难,最后产生重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至关重要。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用什么样的思维影响他。他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创新思维,便能形成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互相解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出格地想,大胆地假设。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问: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什么不直接写作《古诗为刘兰芝作》呢?这种问题,与教学没有关系,有些甚至和平时所讲相悖,但学生提出来,说明他动了脑筋,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此时,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全力点燃,去因势利导,通过查阅、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对课文的学习,又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思考,因循守旧,一切都照着所谓的固定答案,一味地强加给学生,那就会抹杀语文学习的活力,窒息学生的创造欲望。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12

母而言太长了, 景老师顺势提出问题:“在不改变滑跃起飞方式的情况下, 缩短起飞距离, 有哪些措施?”学生积极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 其中竟然就包括了目前已使用的航母助跑起飞模式!巧妙地问题设置, 准确的语言串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迈上一个又一个思维高度, 各环节过渡时, 毫无唐突之感!我的体会就是, 不知不觉中开始, 不知不觉中结束, 完全没有痕迹, 顺!听这样的课, 真是一种享受。

五、细节处理———精

场景再现:学生看舰载机起飞, 解决起飞滑行距离和起飞加速度时, 需要测量起飞加速时间, 手头没有计时器, 景老师带领学生在观测视频的同时一起数秒, 估测时间, 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物理估测问题的方法!

一节公开课, 脉络好处理, 但细节容易疏忽, 所以细节处最能彰显教师的基本功底和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真功夫, 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景老师的细节处理, 精!

六、学习过程———趣

优美的课件, 敏感的话题, 新闻录播, 视频展示, 确实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压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老师教着累, 学生学着更累。

目前, 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教法研究。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其宗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

让学生们快乐起来, 热情高涨起来。让学生分别参与讨论设计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攻克一个个设计难题, 巩固了所学规律, 掀起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高潮, 师生互动很巧妙!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 学生积极自主探究, 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去思考, 去设计, 去创造。学生学在乐中, 乐在学中, 我听课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殿堂, 和所有的听课老师一样聚精会神地欣赏!

整节课,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从岛屿主权争端问题入手, 带着高涨的爱国情怀, 研究航母舰载机, 过程中参与技术设计, 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及最终为了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始终, 所以这是一节物理结合STS问题的大课堂, 完成物理知识教学, 仅仅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 国家主权问题、国防军事问题、科技前沿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都是这节课的教育目标, 物理大课堂, 精彩尽流淌……

【责任编辑张桂英】

发展需要出发, 确立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统一协调的育人环境, 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 辅以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实现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主发展。

由于生物不列入中考科目, 学生就认为不重要, 学不学都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物教学更要保持学生对每节生物课的兴趣,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也由“苦”变成了“乐”。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的体会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学生处于能动的、自觉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进入教学活动、支配教学过程, 在教师恰当地指导下, 自觉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 要运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当学生所尊敬、喜爱的老师上课时, 学生的心情往往是愉悦的, 听课也特认真。因此, 与学生沟通情感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既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也是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通过老师自身的吸引力, 使一些本不喜欢此学科的学生也产生了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精心研究教法,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力求变化, 采取多种方式, 就连复习巩固知识也力求变化:竞答、小测、根据挂图录像、复习等。如讲植物的直根系、须根系后, 我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去拔一棵直根系的小草, 等这位同学出去后我问班里其他同学:“怎样才能一次成功?”从而让同学们知道:双子叶植物一般是直根系, 只要找网状脉的叶子即可, 一个问题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采用生动的语言, 大量巧妙的比喻也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生物。如心脏四腔结构名称:上面是房间 (心房) , 下面是坚实的地下室 (心壁很厚的心室) , 便于学生记忆。

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青少年, 通过媒体、杂志等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 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部分学生爱表现, 很希望自己能得到承认, 也希望受到重视和表扬。针对生物这门学科, 经常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 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环境保护等, 不仅能增进学生对生物学科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我也支持学生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片, 扩大眼界。由于我教的是特长班学生, 学生素质也较好, 在教学中我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当“老师”。在学习动物的六大行为的过程中, 让学生搜集整理动物界中形形色色的有趣行为, 大家来共同分析, 比老师讲效果强多了。在学习“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之前, 提前布置调查作业, 调查周边50年来环境的变化;以“民心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 使学生全面了解民心河的整治工程, 了解污染治理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好每次实验, 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如学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 用五组实验模拟验证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及温度的影响,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学生做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中, 有的学生想用白菜、黄杨、洋葱等的叶代替天竺葵做实验。对此, 不简单地否定, 要让他们自己进行尝试, 作出比较, 得出结论。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设计实验, 在不断完善中解决了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酒精等问题。再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总之, 在教学中, 不断力求创新, 努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中国人寿下一篇:都市边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