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精选6篇)
《1Q84》 篇1
“暴力”在村上春树的字典里通常是指拳脚相向的流血事件, 但在他的最新小说《1Q84》中, 则更多地被诠释为周围世界强加在人们身上的一种无形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变更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既定轨道, 换句话说, 《1Q84》中的“暴力”是一种对他人意志的压迫和操控。
小说中的暴力因素首先体现在人物设置上:其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侵害, 比如遭受家庭暴力的大冢环、柳宅女主人的女儿、从“组织”逃出来的深绘里和众多集聚在避难所的妇孺;然而, 处于“暴力”漩涡中心的却是小说主人公天吾和青豆, 敏感的天性和强有力的反抗使得两人身兼暴力的接收者和施与者双重身份。当家庭和社会对小说人物实施身体和精神上的压迫时, 他们找到了“爱”这一反抗暴力的有力武器。然而, 当某种邪恶的力量开始钳制思想、扭曲人格时, 对反体制化和个人自由的追寻就成了挽救精神沦陷的有效途径。
天吾与青豆遭遇的暴力
《1Q84》的故事结构是由天吾和青豆两条线索共同搭建的,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暴力因素, 也从天吾和青豆两人分别入手。两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暴力的侵犯。在他们相识的学生时代, 天吾对青豆颇有同病相怜的亲切感和同情感。这种认同感源于天吾的父亲强迫他周日跟自己收缴NHK的费用。父亲蛮狠地剥夺了孩子的假日, 用催促、威胁户主缴纳款项的活动代替了和同龄人的自由嬉戏。而成长在宗教家庭里的青豆, 懵懵懂懂时就被卷入每周日挨家挨户的传教。类似的经历让天吾敏锐地洞察了青豆被迫扮演这种角色时所承受的心理痛苦。幸好, 两人并没有在早年的心理阴影中沉沦, 他们不约而同地强烈反抗这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暴力:天吾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向父亲发出抗议, 父亲终于妥协, 天吾顺利争取到自由支配休假的权利;青豆后来也背弃了家庭的信仰, 换来的是个人思想、行动上的完全独立, 代价则是亲生父母的永不宽恕。
天吾意识中最初被暴力击中的部分始终萦绕着母亲与一个陌生男子的身影。“母亲穿着内衣, 让不是丈夫的男人吮吸乳头的情景。还是婴儿的天吾目击这一情景时, 一定感到了畏怯。那本该属于自己的乳头, 却被别人吮吸着———被一个似乎远比自己强大的人。而且, 哪怕只是一瞬间, 自己的存在看来似乎也从母亲的脑中消失了。这从根本上威胁着柔弱的他。”[1]强力的入侵让天吾体味到母亲被剥夺的挫败感。
如上文所述, 等到天吾成长到有足够的力量反抗父亲的权威时, 他就不单单是暴力倾向的被动接受方了, 转而开始主动地解除各种各样的暴力。在一次物理课上, 天吾对被大家孤立的“证人会”少女青豆伸出援手。因为有宗教信仰, 少女在学校得不到同学的接纳, 周围环境对少女的隔膜无疑会对她的心灵施加压力, 天吾“没有深思熟虑, 也没有丝毫犹豫, 几乎像条件反射一般”, [2]及时而有效地遏制了这种暴力发展的可能性。
天吾与各种暴力短兵相接的同时, 也在不断寻求躲避暴力的方法和途径。数学是天吾逃避现实纷扰的最有力手段。“只要在那个无边无际、富于条理的领域中探索与徘徊, 他便是彻底自由的。”[3]同时, 写作也是规避外界侵袭的一条路。
躲进数字和文字的世界似乎还不彻底, 天吾还很反感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试图保持个人圈子的纯净, 总是在巧妙地避开伴有责任和义务的境遇。“他既没有留在大学里, 也没有正式就业, 连婚也不结。他找到了一份相对自由的职业, 以及一个让人满意的性伴侣, 利用充裕的闲暇时光写小说。 (中略) 没有亲密的朋友, 也没有期盼着承诺的恋人。迄今和十多位女子有过交往, 发生过性关系, 但和谁都未能长久。但他至少是自由的。”[4]不被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束缚, 这在村上本人身上也有印证, 流寓海外十多年, 也是出于躲避复杂人际关系的初衷。尽量避免规则的约束, 自由自在地生活, 既是天吾也是村上的内心向往。
如果说天吾规避暴力的有效手段是数学和写作, 那么青豆则采取了“以暴制暴”的策略。她同柳宅的女主人结成了反暴同盟, 先后杀死了虐待妻子的中产阶级商人深山和宗教组织的头目深田保。因为女儿遭受家庭暴力致死, 柳宅女主人“为一些同样受家庭暴力折磨的女性准备了一处私立的庇护所。由东京的律师牵头, 开设了一个暴力受害女性咨询室, 由志愿人员轮流接听咨询电话”, 给予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以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照料。面对自己最要好的女友大冢环的自杀, 青豆精心准备了所有工具, 计划好每一个步骤, 运用自己掌握的充分的专业知识, 逃开法律之眼, 对环的丈夫———暴力施与者给予严厉的制裁。
爱是力量和救赎
在小说的第二部里, 之前一贯以替天行道的冷血女侠面目示人的青豆, 竟然在对深田保下手的时候出现了状况———一股神奇的力量阻止了她。当她发觉深田保对自己此行的目的早已了如指掌时, 便开始犹豫和退缩———直到对方扔出了天吾作为要求青豆下手的交换条件。深田保告诉青豆, 只有杀死自己, 青豆才能救回同样进入1Q84世界的天吾的性命。经过几轮交锋, 青豆终于答应了下手。通过这样的方式, 小说的女主人公青豆最终找到并确认了“爱”———这一对暴力的救赎方式。荒寒冷漠的宇宙间, 青豆从此不再形单影只地面对周遭世界, 她和她的爱共同存在。暴力终究被爱所取代, 先于天吾一步的青豆就这样得到了灵魂的解放。
而长久以相对消极的方式应对暴力的天吾, 也在父亲弥留之际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我已经厌倦了嫌恶别人、憎恨别人的生活。厌倦了无法爱任何人的生活。我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哪怕是一个。最重要的是, 我甚至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为什么不能爱自己呢?是因为无法爱别人。一个人需要爱某个人, 并且被某个人所爱, 通过这些来学习爱自己的方法。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会爱别人的人, 不可能正确地爱自己。……也许你也是受害者之一。你大概也不知道该怎样爱自己。”[5]此后在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出现的空气蛹, 正好成全了天吾一直以来的念想———那就是确定对青豆、对爱情的寻找。至此, 两个在现实世界中被无处不在的暴力所挤压的人, 终于获得了最终和唯一的救赎。
思想暴力
柳宅女主人的收容所里有一个叫阿翼的女孩,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先驱组织的思想暴力所达到的程度。这个女孩是从父母身边逃出来的, 据柳宅女主人讲述, 在她身上发生的已经不是普通的家庭暴力———其父母纵容甚至鼓励别人强奸自己的女儿。在健康的伦理社会中, 这是一件丑陋到令人发指的事情。女性的胴体、青春洋溢的生命, 在这对父母眼里正是最拿得出手的献祭品。伦理、逻辑、理性, 此时统统服膺于强大到畸形的震慑力。“这孩子的父母就曾处于这种影响力之下, 现在依然如此。他们对这个家伙服服帖帖、惟命是从, 根本不具备自己的人格和判断力。对他们来说, 这个家伙说的话绝对正确, 因此得知要把女儿献给他时, 他们不可能违抗。他们对他的话坚信不疑, 开心地把女儿交出去, 哪怕明明知道会发生什么。”[6]俨然奥威尔《1984》中的老大哥, 他的权威性不容置疑, 是绝对的真理, 思想暴力对人精神上的说服和摧残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
奥威尔在《1984》中勾勒了一幅作者想象中的集权社会图景。故事发生在伦敦, 这里的居民分为三大类———党的圈内人物、党的外围人物和“无产者”。三类人中只有“无产者”是自由的, 因为“他们思想简单, 愚昧, 造不了反, 因此无需加以控制”。党员则永远处于“思想警察”的监视之下。“老大哥”是国家的首脑, 他无处不在, 无所不见。他通过强制安装在每一家庭、每一角落的电视荧光屏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电视荧光屏具有极高的灵敏性, 能侦查人民的内心思想, 甚至他们处于睡眠状态所作的梦。老大哥对全民思想的长期严密监控和强力主导逐渐导致人们放弃自己的独立身份, 拜倒在这个绝对权威面前。如果说奥威尔以人类高度发达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独裁社会形成的过程和最后呈现的状态, 那么村上则揭示出现代社会中自由的个体面对思想强权时存在精神沦陷的可能性。
阿翼的父母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女儿无条件献上, 就是被特殊团体灌输狭隘而病态精神的结果, 而青豆也是被某种宗教团体施以思想暴力的典型。“你的父母过去曾经是, 现在仍然是证人会的忠实信徒, 并由于你抛弃了信仰而绝不宽恕你。这件事至今依然在折磨你。”[7]
反体制化与个人自由
个人的思想被外来的力量所钳制, 紧接着就是个体自信的丧失, 从而造成对环境的依赖心理。思想暴力的种种恶果在上文已经详细论述, 这里我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应对这种思想暴力的。个体对自信的丧失有一个过程, 而主人公天吾和青豆在刚刚受到某种团体的强大力量渗透时, 就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警觉和排斥, 即对体制化倾向的自觉抵制。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 犯人老瑞德这样谈到“体制化”:起初你讨厌它 (监狱) , 然后你逐渐习惯它, 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 这就是体制化。图书管理员老布就是被体制化的典型。在监狱里关了整整五十年的老布, 在即将刑满释放时, 竟然发现自己已经和监狱的环境融为一体。因此, 他不惜用借刀杀人的手段争取延长刑期, 然而他的计划没有得逞, 出狱后的老布选择了自杀。而瑞德则是在安迪的帮助下成功地逃脱了被体制化的命运, 于是在出狱后他才能够享受健全的人生。所谓的体制化, 是一种逃避自由的天然倾向。换言之, 人们需要秩序, 需要被确定无疑的东西来规约, 这样才有安全感和满足感。但是稳定的体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会对他形成习惯性依附。久而久之, 个人的特征与痕迹就在这样的依附之下逐渐消失在集体的视野中。
人有发自内心的对安全感的需求, 甚至对暴力的渴望。丧失了某种强大力量的制约, 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飘摇在大地之上。而在小说所描写的家庭暴力中, 受到暴力侵害的一方往往沉溺在对暴力的品咂中不可自拔, 并由此产生对暴力的病态眷恋。大冢环在自杀前不久给青豆写信:“每天的生活就是地狱。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从这个地狱逃脱。因为我不知道逃离这里以后, 该去什么地方。我被关在无力感这座恐怖的牢狱里。是我自己主动钻了进来, 自己锁上了门, 把钥匙扔得远远的。这场婚姻当然是一个错误。正像你说的那样。不过最深刻的问题不在于我丈夫, 也不在于婚姻生活, 而在于我自己。我感觉到的所有痛苦, 都是我应该承受的。不能责怪任何人。”[8]暴力, 或者可称甜蜜的暴力, 已经成为大冢环生命里戒不掉的毒瘾。
相对于被体制的漩涡卷入的牺牲品们, 村上更着力描摹的就是反体制化的斗士———天吾。天吾尽可能纯净其人际网的努力、三番四次地拒绝牛河的帮助、拒绝向任何组织的靠拢, 甚至他从小到大对责任和义务的回避, 都是其追求彻底自由的有力佐证。在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判断视野中, 对独立、自由的追寻脚步是不会被体制化的强力所阻挡的。
《1Q84》展现了种种形式的暴力, 来自家庭的、社会的, 充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暴力压迫人们的心灵, 改变人们的生活, 也激起了人们对人性的、非暴力的生存状态的向往。爱情和自由是小说人物反抗环境暴力和思想暴力的两把利器。
正如村上春树以《高墙与鸡蛋》为题发表的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讲演:“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 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 你们也是。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 叫作体制 (System) 。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 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 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杀人。”[9]对反体制化和精神自由的高度追求, 正是村上小说创作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1Q84BOOK1.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384.
[2]同上, 192页.
[3]同上, 223页.
[4]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1Q84BOOK1.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319.
[5]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1Q84BOOK2.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123.
[6]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1Q84BOOK1.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305.
[7]同上, 305页.
[8]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1Q84BOOK1.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0:211.
[9]村上春树.文艺春秋, 2009.4.
《1Q84》 篇2
看完之后,我觉得心情很愉快,同时也有一点疲劳感,还有种终于看完的满足感。
这个小说就是”村上春树的世界”。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真的非常有趣。
《1Q84》里,故事是在现实世界和别的世界交错进行的陆续登场。
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呢?他是想描写男女之间纯粹的爱情的尊贵和顽强?还是想描写现实世界的无情和丑恶?
《1Q84》 篇3
为什么要停笔?老猫说,不是他要停笔,而是面对出版产业五百年来未曾有的变局,数字浪潮的冲击,“过去我所熟悉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很难再应对新时代的需求了”。老猫不再学出版,他新成立的在线据点以“内容推进实验室”为名。出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走进实体书店,新书还不是如同往常一样源源不绝堆得老高吗?畅销书不也还是照样一本接一本产出,12月出版的陶晶莹《我爱故我在》,不就宣称可以打败哈利波特吗?丹布朗的新作《失落的符号》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吗?(注:电子版同时上市,繁体中文版2010年2月推出)
但是至少已经连续六年,台湾出版业年产值年年衰退,规模从最高峰的500亿元下滑到2008年的300亿元,有七成的新书销售量不到一千册,退书率高达五成以上,但二手书店则略有成长。人们还是阅读,但阅读方式和阅读工具改变了,阅读必须重新思考再定义。2008 年7月“台湾数字出版联盟”的成立,为的就是帮助受到信息业、电信业夹杀的传统出版业者将创作内容以多元化的模式呈现和贩卖,进一步转型为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2007年亚马逊(Amazon)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第一代,正式点燃电子书热潮。2009年11月,明碁电通BenQ抢先华硕(Asus)推出能下载4000册书的电子书阅读器nReader,锁定华文市场,并自行建构藏书百万册的电子书城。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有多大呢?业者估计2013年年产值将达千亿。
一整个2009年,出版业者谈论的重点已经不是衰退,衰退为常态,更何况还有金融海啸加莫拉克风灾,出版业者问的是:传统出版还有明天吗?纸页书会消失吗?如果会消失,那是何年何月何日?是台湾数字联盟理事长何飞鹏所断言的,只剩下“最后的五年”了吗?
电影热播带动原著小说销售
传统出版或许只有五年寿命,媒体的读书版生意清淡,4月26日联合报“读书人”版正式向读者告别,中国时报易手旺旺集团,“开卷”在编辑极力争取之下得以存留,却遭缩减版面,包裹进了吃喝玩乐的周报里。仅管如此,2009年还是出现“印书像印钞票”的出版业者,说这话的是尖端出版执行长黄镇隆。尖端的《暮光》(Twilight)系列四册《暮光之城》、《暮光之城:新月》、《暮光之城:蚀》、《暮光之城:破晓》从年初的“台北国际书展”一直轰动到年尾“暮光之城”第二集电影“新月”上映,出版社宣称总销量已突破80万册。
《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吸血鬼实在太帅太深情了,影响所及,世界文学名著纷纷加入非人元素,鬼声咻咻,譬如《傲慢与偏见》摇身变成《傲慢与偏见与僵尸》,而且英国美国大卖特卖,台湾则在2010年1月出版。
《暮光之城》的畅销传奇必然会被写进出版史。出版社一开始把它包装成日本轻小说(它也确实是给青少女看的罗曼史),还把书名搞成很漫画的《吸血鬼达令》、《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猎杀》,结果两年卖不到3000套,一直到2008年底,因为“暮光之城”电影“无惧的爱”就要上片,出版社抓紧时机重新包装定位,把“吸血鬼”还原成浪漫的大众文学,并且在小说未上市前大做网络营销,后来的故事,就是“印书如印钞票”了。这给出版界的重大教训是:“准确营销”——书选对了,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要做对,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二月奥斯卡金像奖揭晓后,书市随即掀起一波电影原著小说热,原来就畅销的《Q&A》(电影《贫民百万富翁》)更上层楼,还因此带动作者另一部小说《六个嫌疑犯》。《我愿意为你朗读》(电影《为爱朗读》)从仓库搬出来重见天日,当然还必须赶紧加印。集结费滋杰罗七部经典短篇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趁热上市,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传奇小说《真爱旅程》披挂上阵,至于《纳棺夫日记》这一类题材殊冷的书,若不是电影《送行者》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要译成中文恐怕今生无缘。
《时空旅人之妻》和《姊姊的守护者》也都因为电影上映推出所谓“电影书衣版”,但它们原来就都有不错的销售量,电影并没有帮到太多的忙。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命运。电影和小说,它们有时相互加持,有时各走各的路,多数时候电影比小说强势,譬如麦家的《风声》;但也有时电影完全比不过小说,譬如《追风筝的孩子》。
60年书写风潮
2009年是国民党迁台六十年。六十年一甲子,对中国人来说,周而复始,恰恰完成一轮别具意义的循环,一切的结束,一切的开始。
出版界的1949历史热始于2009年夏初,天下杂志推出《超越六十》专刊,台大外文系荣誉教授齐邦媛回忆录《巨流河》因缘际会正好在这个时间点完成并出版,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从8月起全面席卷台湾。
《大江大海》在开卷年度好书评选会议上毫无异议第一轮就投票全数通过,显示它之于文学,之于历史,以及之于当下的台湾投下的巨大影响,乃是2009年台湾最具指标性的书。
共同回顾与省思1949年的还有中国时报主笔林博文《1949石破天惊的一年》与《1949浪淘尽英雄人物》,历史学者林桶法《1949大撤退》、刘维开《蒋中正的一九四九年:从下野到复行视事》。报导文学家张典婉采访太平轮沉船事件的生还者及其后代,写成《太平轮一九四九》。作家成英姝为父亲成汤架设部落格记述其流亡回忆,据此集结成《我曾是流亡学生》。
历时十七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文学江湖》终于在2009年付梓,书中对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描述深刻而细致,“坦白地说,内战结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经破碎,台湾三十年并未重建完成”,六十年前那一场迫使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悲剧让王鼎钧这样受伤,他的伤与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伤与痛。
《烛光盛宴》,这部台湾小说家蔡素芬九年始成的重量级小说,主角之一白泊珍即是1949年随国民党军官丈夫来台的军眷,她以眷村为基地展开食品事业,并与前来帮佣的台湾女子菊子命运交织,共同守护着一个黑暗的秘密。
大陆热与话题书
近年来,大陆的崛起确确实实牵动了台湾的阅读版块。为实用目的而阅读的财经趋势、政治解读之外,台湾读者对中国大陆出版品的兴趣明显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延伸到《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类型的历史小说/历史书写,以上二书都在2009年推出最终回。台湾著名小说家侯文咏就曾大力推荐《明朝那些事儿》。《隋乱》获得南方朔、黄国华(财经作家)、谭光磊(版权代理人)等台湾十大名家连手推荐,第一册出版后即登上诚品畅销书排行榜。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当仁不让成为2009年最热闹的出版议题。从考据张爱玲愿不愿意见到此书出版到该书的幕前幕后秘辛乃至于其文学价值的辩论,《小团圆》对照胡兰成《今生今世》当然也成了一时显学,一本《胡兰成:天地之始》硕士论文因此获得登台亮相的机会。
《小团圆》说起来并不容易阅读,不容易在于书中情节颇多颠倒错乱,以及诸多必须理解特定背景方才足以体验的阅读趣味,但它更贴近张爱玲内心的幽微处,为张学研究者开启一个藏宝箱,“张爱玲专家”普遍这样结论。不过也有“拒买、拒读、拒评”该书的张爱玲忠实读者如台大外文系教授张小虹。文学杂志、报纸副刊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烘烘报导/讨论一本书了。
同样的,村上春树当然值得等待。《1Q84》繁体中文版在11月上市,上下册厚达八百多页。一位资深编辑人指出,它非常村上风格,暴力、性、丧失感、音乐、孤独的主角及其灰暗的过去,还有双线并行的结构,有文学批评家认为,村上并没有进步,至少不能给读者带来《挪威的森林》那般的感动,但有一点却是公认的:《1Q84》是一本一打开就忍不住读下去的小说,而且必然有某些东西钻入你细微的神经。
村上春树和《1Q84》的人们 篇4
村上春树是日本小说家, 出生于日本京都市伏见区。1979年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芥川奖候补。代表作品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寻羊冒险记》、《斯普特尼克恋人》、《且听风吟》等。
二、关于《1Q84》
《1Q84》是村上春树完成《海边的卡夫卡》以来, 蛰伏了7年之久的长篇作品。截止到2010年4月22日, 《1Q84》三卷总计销量已达到267.3万册。BOOK1和BOOK2以双线平行。奇数章为“青豆”章偶数章为“天吾”章, BOOK3则分别以“牛河”章、“青豆”章、“天吾”章的次序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描述二位主人公——青豆雅美与川奈天吾在同一所小学念书, 不久之后分开, 20年之后经历种种再在东京的“1Q84”年重逢的故事情节。女主人公青豆, 表面上是健身教练, 实际上兼职着将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们的丈夫送至死亡世界的杀手, 用极其巧妙的手段先后结束了若干虐妻男人的性命, 使之在尸检的时候不漏任何蛛丝马迹的被诊断为自然死亡。之后她受命谋杀邪教头目, 而遭到邪教组织的追杀。男主人公天吾, 身为补习学校的数学老师, 同时也是一位只写过专栏而未以自己的名字正式出版作品的失意作家, 受人之托, 改写由高中女生深绘里的小说《空气蛹》, 小说因此获奖并成为畅销书, 也使深绘里变成炙手可热的人气作家。之后才发现深绘里是邪教教主的女儿。在BOOK3, 二人经历磨难重逢在1Q84, 经过种种努力, 终于重返1984年, 从此开始过着最平凡人的生活。
三、关于青豆
青豆, 女主人公, 拥有健身教练与暗杀者双重身份。父母是证人会的忠实信徒, 从事传教活动。因此, 青豆从小便成为了证人会的信徒, 周末被父母拉着沿街发动别人入会。因为另类, 在学校里备受歧视。但是, 在10岁那年, 她离家出走, 和父母彻底的断绝了关系, 脱离了“证人会”。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让年仅10岁的青豆作出如此离经叛道的重大决定?根据青豆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 就在那年, 因为天吾挺身而出, “救”出了当时身处困境的青豆, 青豆对“英雄救美”的天吾产生了感情。在1984和1Q84, 青豆是拿着尖锐的细针刺入恶男后颈的杀人不眨眼的女杀手, 是解放众多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救世主”。为了解决生理需要, 虽然在酒吧中色诱男人, 但是她却把性和爱分得十分清楚, 因为她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深藏着10岁时把她从被欺负的苦境中救出来的天吾, 这份凄美与纯情, 一直伴随着她独自生活。
青豆是孤独的, 因为曾经是证人会信徒, 所以读书的时候一直都被同学排斥。唯一的好友大冢环因不堪忍受家暴选择了自杀离她而去, 成为她走上复仇之旅的导火线;同时, 她也不是孤独的。因为在她的心里, 一直有深爱的天吾在陪着她, 陪着她度过每一个夜晚, 陪着她把罪有应得的男人送往地狱。
四、关于天吾
天吾, 男主人公, 兼任补习学校数学老师和只写过专栏而从未出过作品的失意作家。放浪形骸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抛夫弃子, 留下那个看似父亲般的男人陪他度过了童年。天吾所拥有的唯一关于母亲的记忆仅仅是:“天吾睡着的时候, 她在旁边与不是父亲的男人抱在一起亲热着。母亲脱掉了衬衫, 解开了白色的肩带, 让一个不是他父亲的男人吮着乳头。天吾在旁边熟睡着。但是同时, 天吾醒着, 看着他的母亲。”这个场面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由于母亲给天吾留下了不忠的印象, 便造成了天吾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的性格, 凡事以方便为宜, 就连选择性伴侣, 也愿意选择年长的, 不必自己去控制性事节奏;无聊的时候喜欢做漫长的数学题。因为一直被迫在星期天和在NHK做收费员的父亲挨户收费, 所以造成了天吾对父亲的敌意, 也让天吾对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青豆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所以才会在青豆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这也为在若干年后天吾发现自己的心里一直住着10岁的小青豆埋下了伏笔, 同时也为BOOK2中天吾在父亲的病床上与空气蛹中居住着10岁的小青豆的重逢和BOOK3的男女主人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埋下了伏笔。
五、关于其他人物
一部成功的作品, 只有男女主人公是不够的, 所以, 《1Q84》里面还出现了为整部作品加分的不可缺少的人物。比如: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而自杀、青豆唯一的朋友大冢环, 身份成疑、因女儿被丈夫虐待致死为契机而开始为受虐妇女们提供庇佑的有钱老妇人, 从小被亲人侵犯而对固定男伴产生恐惧的女警察亚由美, 深谙社会规则却又玩世不恭、同时为天吾背后改写深绘里人气小说《空气蛹》牵线搭桥而使天吾与邪教组织发生联系的资深编辑小松, 明知小说《空气蛹》的真实性却仍然同意由天吾改写、令人捉摸不透的前学者戒野, 以及身为邪教教主的亲生女儿同时又是把《空气蛹》这部作品奉献给世人的谜一般的美少女深绘理。
总之, 正是有了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所以才有了村上春树《1Q84》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1Q84BOOK1 4月-6月[M]施小炜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2]、村上春树1Q84BOOK1 7月-9月[M]施小炜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3]、村上春树1Q84BOOK1 10月-12月[M]施小炜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4]、林少华《1Q84》:当代“罗生门”及其意义外国文学评论No2 2010
1Q84小说读后感 篇5
你不必假装一切都很好,我们都是被损伤与被侮辱过的。书中所有的人物都一样,拥有破碎不堪的心灵和不堪回首的过去,这些伤痛与痛苦造就了现在的他们,同样我们曾经的过去也早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受过太多的伤害以至于我们的内心变得冷漠,爱渐渐丧失,怀疑只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我们早已习惯一个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墙正是我们自身的保护系统,身体为了不让我们奔溃、不让我们受伤,自动、有效地建立了这座高墙,可当墙建立起来时,我们已经出不去了。我们会渐渐丧失自我,最后,一滴爱也不会存在了。
小小人不仅同伤害施予者同在也和被害者同在。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好像是唯一能够安抚我们、懂得我们的人。它像个小丑,滑稽又卑微。然而它的力量却是最强大的,我们在它面前毫无抵抗之人。它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会干什么。我们被它抓到了,就再也逃不出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真理、渴望美,就像缺爱的孩子发疯一样去谈恋爱,同样的,我们也发疯一样去寻找爱、寻找真理、寻找美。这时候小小人就是真理、爱、美。小小人只有入口、没有出口。我们最后会毁灭了我们自己。《圣经·出埃及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摩西和上帝在一起共同制定十戒,而人们因为没了摩西就自己制造了一个金牛犊,把它当作上帝来敬拜。那个金牛犊就是小小人,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假神的原因,在我们的人性深处,我们对上帝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大到一个地步没有它我们无法存在,没有它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它人生的一切都是荒谬。我再想,假若人世间没有爱情,人类早已毁灭。在这个罪恶和扭曲的世界中,爱是人类最大的慰藉。可当今,人们的爱渐渐流逝。《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段描述末日来临前的文字:那时,国打国,民打民。只因不法的事增多,人们的爱心渐渐冷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国打国?我们周边到处是欺压与暴力是不是民打民?小悦悦事件、贪污事件、五个孩子死在垃圾桶里……等等这些,我们是不是司空见惯了?你的爱还在吗?我猛然想起耶稣的话,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
青豆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呢?在小小人的统治下,周边充满谎言、暴力、不择手段、仇恨、愤怒、伤害、侮辱、性完全像撒尿一样随便、圣洁没有了、公义没有了、良善没有了,天吾和青豆的爱是不是我们唯一的慰藉?
深绘里逃出“先驱”并用《空气蛹》与小小人对抗似乎是公义的行为,可我们看到,这只是母体产下的子体,这善也是从恶里生下的,这不是善与恶,是恶与恶。
《1Q84》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细节:在暴风雨的那个夜晚。青豆与深田,天吾与深绘里,各自完成了交换。深绘里作为聆听者起着连接的作用,而深田接受了深绘里的信息。深绘里则与天吾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把小小人转移到天吾的体内。也就是说,深绘里到最后也只是一个工具,小小人手下的工具之一,她把小小人转移到了天吾的身上。天吾成了新的小小人的代言人,新的深田。而青豆起着延续的作用,她怀的是深田的孩子,天吾的孩子,或者说是小小人的孩子。关系是如此的错乱与扭曲,小小人是如此的强大。
村上在这里用隐喻表达:小小人是不死的,并且,小小人的统领是永久的,一代接一代。这种罪恶的管辖,撒旦的统治没有人可以逃离!
可怜的牛河啊,你自称“冷酷的机器”,不是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麽?
结尾青豆与天吾逃离了1Q84的世界。然而,回去的路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说,路已经被封闭了,换句话说,他们再也逃不走了。如何逃走?天吾自身就是小小人,青豆怀着小小人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爱是真实的,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与世界中,这种爱没有拯救的力量。
两人逃出1Q84的世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青豆看到“请给老虎加油”的牌子左右颠倒了。也就是说,从1Q84里走一遭的人,回来后,曾经一切的认知都颠倒了。黑成白,土匪是好人,警察成土匪。
你在用1Q84里的世界来审视我们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世界。是不是如此?城管天天打人,强盗被称为义侠或者怪盗。法律为了钱而扭曲了公正。周边充满仇恨、嫉妒、破碎的心……你用留心呀!
这是巴纳姆和贝利的马戏团世界,是不是很好看?小丑在逗我们笑呢,可他自己笑得最开心。到底是小丑逗我们笑,还是我们逗小丑笑?
末日就在门口了,我没在危言耸听。你看看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什么是末日?不是大灾难来了,而是人心已死,爱已丧失,冷漠当道!
我耳边依然在回想耶稣基督的话,我来不是叫义人称义,乃是拯救罪人。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
《1Q84》 篇6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社会派推理小说家,1985年《放学后》赢得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秘密》荣获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120届直木奖;2005年出版的《嫌疑犯X的献身》史无前例地获得第134届直木奖、第六届推理小说大奖及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第1名;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2009年出版的《新参者》获两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1名;2012年《解忧杂货店》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该书讲述了在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松冈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
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同为日本作家,他们的出生年代十分接近,一直以来,东野圭吾擅长推理小说,村上春树以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见长,两位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这一次《解忧杂货店》与《1Q84》却不约而同地出现许多相似之处,相似中又有些许不同。
一、作品都在时空的穿越中讲述
村上春树的《1Q84》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都提到穿越。只不过,他们穿越的形式有所不同:
在村上春树的《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是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因为高速公路堵车,青豆又比较赶时间,所以无意中在高速公路上通过一架梯子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当时青豆并未发现有何不同,直到有一个夜晚,她发现天空中有两个月亮,一大一小,一个黄色,一个绿色,青豆将这个时空称之为“1Q84年”,而这一大一小一黄一绿的两个月亮也就成为1Q84年的标志。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中发生了穿越,但实际上在他的小说中真正穿越的并不是人,而是信件。通过信箱与牛奶箱传递的信件,三位罪犯得以与三十多年前的人对话,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对话的人看起来仿佛毫无关联,但实际上他们与罪犯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情节不断发展,罪犯们也一步步认识自己。
虽然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采用时空穿越的手法写作,但村上春树通过并行时空虚化了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人物关系,使他要讲述的故事变幻莫测,难以考究,尤其是“小小人”和“空气蛹”的存在就由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东野圭吾采用时空穿越的手法写作却只是通过时空的对话拷问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预知未来,那么你会怎样选择?罪犯们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要考虑:是听由命运的安排还是不顾一切去搏一搏?因为他们是知道答案的。“在《解忧杂货店》中,穿越时空的不是人而是信。”东野圭吾说,“尽管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尝试,但刚一动笔,各种故事就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出来。如今回顾写作的过程,脑海中还常常在思索面临人生转折的关头该何去何从。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这都是很好的体验。”
二、作品主题都与犯罪、人性有关
村上春树《1Q84》的故事是围绕邪教团体展开的。邪教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和关键词。这个邪教是有源头的,它的原型是村上春树早在上世纪1997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地下世界》中制造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奥姆真理教,村上春树对此曾反复提起。他在《1Q84》出版后不久接受采访时就谈到创作起因,他提到一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很早以前就想以乔治·奥威尔的未来小说为基础将不久的过去写成小说”;二是奥姆真理教制造的沙林毒气事件。当他在法院听到案件主犯林泰男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村上春树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说:“并非犯罪型人格的普普通通的人因为种种流程而犯了重罪。觉察时已经成了不知何时被剥夺性命的死囚———我设身处地想像这种仿佛一个人留在月球背面的恐怖,几年来持续思考这一状态的含义。这是这个故事的出发点。”2009年2月15日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高墙与鸡蛋》中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这正是物语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们可以在《1Q84》中读到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及对人性的拷问。我们看到《1Q84》中邪教头子因为青豆一到他面前,他就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他说的那些话不仅引起青豆,而且引起读者的思考。他说:
“有光明的地方就必然有阴影,有阴影的地方就必然有光明。不存在没有阴影的光明,也不存在没有光明的阴影。卡尔.荣格在一本书里说过这样的话:‘阴影是邪恶的存在,与我们人类是积极的存在相仿。我们于是努力成为善良、优秀而完美的人,阴影就愈加明显地表现出阴暗、邪恶、破坏性十足的意志。当人试图超越自身的容量变得完美,阴影就下了地狱变成魔鬼。因为在这个自然界里,人打算变得高于自己,与打算变得低于自己一样,是罪孽深重的事。’被叫做小小人的存在究竟是善是恶,我不知道。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定义的事物。我们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早在善恶之类还不存在的时候,早在人类的意识还处于黎明的时候。重要的是,不管他们是善还是恶,是光明还是阴影,每当他们的力量肆虐,就一定会有补偿作用产生。这一次,我成了小小人的代理人,几乎同时,我的女儿变成了类似反小小人作用的代理人的存在。就这样,平衡得到了维持。”
就连青豆都在想:“如果相信那人的话,她杀的就是一位先知。一位代言神的声音的人。”坏人并不一定就是彻头彻尾的凶狠的人,他可能是一个和善的胖子,一个仿佛灵魂被恶魔困住自己却无可奈何的软弱的人。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假象,他就是邪教头子,就是制造了多起惨剧、心狠手辣的罪魁祸首。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体现的是一场温情的犯罪,三个逃亡中的罪犯在一次次的回信中不断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所有回答都非常温馨、主流,以爱和家庭为核心。比如说,劝说运动员放弃训练陪伴得了绝症的男朋友;父亲欠了债,即使逃亡,也应该一家人在一起;父母要竭尽全力给孩子幸福。新经典文化的外国文学总编辑黎遥说:“作者用温柔的笔触抚慰人们内心中的种种烦恼,每一个情节无不让人为之动情。”评论家止庵也说《解忧杂货店》运用了超现实因素,但是用得非常克制,充分利用了误解,唤起了内心的善。最终咨询人是按照内心做出的选择,由此可见东野圭吾虽然是畅销书作家,但是他确实对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是浪矢爷爷回复的最后一封咨询信,也是东野写给所有迷茫的人的。
三、作品都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村上春树注重心理刻画历来是有名的,在《1Q84》中他仍然延续了这一写作手法,比如当青豆发现天空中有两个月亮的时候:
青豆用手捂住下半边脸,继续凝望着那两只月亮。确实,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她想。心脏的跳动加速。不是世界出了毛病,就是我自己出了毛病。是瓶子有问题呢,还是盖子有问题?
像这样的描写在《1Q84》中可谓比比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主角们的心理也不断发生变化。村上春树描写人物心理的细腻细致也非同一般:
天吾发现自己内心生出了新的泉源。并没有大量的泉水喷涌而出,更像岩石间的涓涓细流。尽管水量不多,泉水却滴落不息从无间断。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焦躁不安,只要耐心地等待它积满岩石上的凹坑即可。等到泉水积满,就可以用手掬起。剩下的便是坐在桌前,把手中的东西转换成文章的形式。于是,故事便能自然地向前推进。
这段心理描写可谓丝丝入扣,对天吾改写《空气蛹》的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腻到位的描写,把天吾的改写过程的顺畅流利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心理描写中还穿插一些哲思,使得这些心理描写的文字读来不仅贴切而且颇有深意。
同样的,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也有细腻而贴切的人物心理描写。比如说:
松冈先生不去当职业歌手吗?
很久没有人这样问他了。上一次含糊地笑着敷衍过去,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但那时的心境与现在截然不同。
父亲———他向着夜空低语。对不起,我连打个败仗都没能做到。
在《解忧杂货店》中,回答问题的几个潜逃罪犯的心理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好奇、疑惑到中间的不耐烦到最后的释然,整个心理变化过程非常清楚。他们通过解答别人的疑惑从而解答了自己的疑惑。一次出于报复心理的犯罪通过自己时空穿梭的回答有了答案。
不过,总的来说,《解忧杂货店》中的心理描写和《1Q84》比起来在细腻程度上还是稍逊一筹,这和作家们自己的写作习惯分不开。村上春树一向写作的是情感都市类小说,感情的抒发描写是他的长处;东野圭吾以前一直写的是推理类小说,他不便于过多描写人物心理以免读者失掉猜测罪犯和犯罪动机的乐趣。
总之,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同样都是来自日本的作家,他们年纪相仿,在同一时期都写出了针对现实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1Q84》在抨击邪教中进行罪犯与犯罪的反思,而《解忧杂货店》则在罪犯们的反思中探讨人生大义,这两部作品都运用穿越的情节元素,都在情节中穿插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同时不约而同地对人物都采用细腻的心理刻画,是两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1Q84[M].南海出版公司,2010.5.
[2]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M].南海出版公司,2014.5.
[3]林少华.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东亚视角[J].外国文学评论,2009.2.18.
【《1Q84》】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