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松弛素

2024-06-03

2型松弛素(精选7篇)

2型松弛素 篇1

1 脂联素的功能

脂联素是新近鉴定和克隆出的一种新的脂肪细胞来源的蛋白,共有244个氨基酸,也被称为ACRP30,APM1,Adipo Q或GBP28,具有胶原样功能域和Clq样球状功能域。脂联素作为一种激素蛋白质,通过影响机体糖和脂肪等能量代谢过程,可能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相关联。有研究发现,脂联素能抵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的m RNA的表达,使通过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流向的萄萄糖减少,抵制肝脏糖异生及肝糖输出,同时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直接磷酸化[1];生理剂量的脂联素能促进小鼠肝和肌细胞脂肪酸的氧化及能量消耗,减低小鼠餐后血清游离脂肪酸,改善肝和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2]。虽然脂联素的功能尚未被完全了解,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它的分泌失衡与糖、脂肪代谢异常的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3~4]。

2 脂联素基因

人类脂联素基因位于染色体3q27,全长约17kb,包括3个外显子(大小从18bp到4277bp)和2个内含子(大小为0.8kb和12kb),它包含公认的启动子元件,但没有典型的TATA盒。该基因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近年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扫描研究证实人染色体3q27区域存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易感位点,而且有较大频率的基因多态性。对定位于染色体3q27区域的人脂联素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3 糖尿病的发展现状及病因探讨

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10年内增长很快,死亡率已上升至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3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逐渐西化,预计,在未来20年内,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处于上升趋势,正在形成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因而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环境因素(如饮食、肥胖等)和遗传因素是其共同致病因子,且遗传因素是环境因素起作用的基础。故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糖尿病病因,可以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4 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

一系列研究表明脂联素在血浆中以较高的水平循环,其浓度为5~30μg/m L,约占总血浆蛋白的0.01%。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如肥胖及2型糖尿病时,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在心血管疾病时脂联素水平也会下降。血浆脂联素浓度与空腹胰岛素浓度、葡萄糖耐量、餐后2h血糖浓度呈负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5~7]。Weyer等对易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高加索人和PIMA印第安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不同人种中血浆脂联素浓度降低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相关,也提示低脂联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关性强,与肥胖程度及糖耐量的相关性稍差。Hotta等[8]发现肥胖及糖尿病恒河猴的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前瞻性纵向研究显示血浆脂联素水平在肥胖早期即下降,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后进一步降低,血浆脂联素的下降和胰岛素抵抗的发展相平行。在一组韩国老年人的研究显示,低脂联素浓度可增加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9]。研究证实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性激素,脂联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直至发展为2型糖尿病。脂联素通过增加骨骼肌脂肪酸的氧化,抑制肝脏糖异生改善胰岛素抵抗。脂联素能直接刺激骨骼肌及肝脏中5’-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活化,导致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促进脂肪酸氧化、葡萄糖摄取增加[10]。脂联素还能增加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解偶联蛋白-2、3,乙酰Co A氧化酶等参与骨髂肌脂肪的氧化及能量代谢的分子的表达,使胰岛素刺激的酪氨酸磷酸化的信号分子(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活性升高,从而增加骨骼肌脂肪酸的氧化,使骨骼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11]。

5 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同2型糖尿病的关联

大量研究表明,脂联素基因某些位点的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及T2DM相关。

Hara等对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APM145位点或276位点上,G/G基因型者较T/T基因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高;276位点为G/G基因型的个体比T/T基因型个体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重要的是,前者更易患2型糖尿病,其OR比值>2;在有较高体重指数(BMI)的个体中,276位点的G等位基因和低血浆脂联素水平呈线性关系[12]。Menzaghi等进一步在高加索人中研究了APM1多态性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发现SNP45位点和SNP276位点T-G单倍体个体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非携带者;携带T-G单倍体的非糖尿病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高[13]。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发现上述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联[14~15]。

6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基因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饮食、遗传、年龄、肥胖等因素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围绕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国内外学者从各方面包括分子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遗传因素被公认为是NIDDM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脂联素作为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其基因的多态性部分调控着脂联素的表达,影响其血清脂联素水平以及糖尿病发生发展危险性。进一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糖尿病病因,研究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可以有助于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的明确,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依据。

2型松弛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8年10月—2009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入选对象依如下标准分组:2型糖尿病(T2DM)组按1997年ADA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共70例,其中无糖尿病并发症(单纯T2DM)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54.5±3.4)岁。糖尿病肾病(DN)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55.5±4.2)岁。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根据白蛋白排泄率来确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μg/min。对照组(NC)为30例健康志愿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2.5±5.3)岁。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激素、慢性肝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存在者。单纯T2DM、DN及对照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12~24h,次日晨采空腹静脉血。一部分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一部分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后,在-28℃冷冻保存,待测定空腹抵抗素。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FINS,试剂盒购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应用韩国BODITECH MEDINC免疫荧光测定仪测定HbA1c;使用日本京都TMS 1024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肾功能;使用美国Assaypro公司的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抵抗素,批内差异系数<5%,批间差异系数<14%。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并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类型不同分别进行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等,各统计结果用x±s表示。

2 结果

2.1 单纯T2DM组、DN组与NC组相关资料与血清抵抗素比较。

见表1。

2.2 血清抵抗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单纯T2DM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1);DN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T2DM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D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抵抗素是2001年美国科学家Steppan等[1]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新的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抵抗素mRNA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其他组织中也发现有抵抗素表达,如垂体、肾上腺、胃肠道等。人抵抗素mRNA含有476个碱基,其编码的蛋白质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 500,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随着对脂肪因子认识的不断加深,抵抗素与人T2DM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很多研究证明,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可能是联系抵抗素与T2DM的重要因素。随着对DM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内皮功能的改变是DM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内皮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和关键环节,甚至在糖耐量异常(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就已存在内皮功能的异常,内皮功能受损与胰岛素抵抗合并存在,二者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发现单纯T2DM患者与DN患者比较,血清抵抗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2DM和DN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抵抗素水平与T2DM及DN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通过本研究发现,血清抵抗素水平在T2DM及DN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我们以后的预防及治疗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清抵抗素水平,可减少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探讨血清中抵抗素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0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3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空腹血清中抵抗素和胰岛素水平,同时观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中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及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2型糖尿病肾病组与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相比,血清抵抗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抵抗素参与了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血清抵抗素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抵抗素,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2型松弛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 均经过颅脑CT或MR证实且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8.4±5.9)岁 ,病程2 h~3 d,平均病程 (1.4±0.8)d,糖尿病史4~16年 ,平均病史(8.2±2.4)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58例,合并血脂异常者47例 ,合并冠心病者24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

1.2 方 法

对照组:针对患者病情注射胰岛素或使用口服降糖药,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在6~8 mmol/L,使用降压药稳定患者血压,同时使用钙拮抗剂、脱水剂、血小板抑制剂、抗感染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将葛根素注射液300 mg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一疗程。

1.3 疗 效判定

以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统一评分表作为疗效评判标准。基本治愈:自觉症状完全缓解,肌力提高2级以上,肌力恢复到Ⅲ~Ⅴ级;显著进步:肌体活动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进步:肌体活动有进步,肌力提高1级;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均认为治疗有效。

1.4 统 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 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两周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9.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 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两周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 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会引起患者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失常,若病情没有有效控制,使血糖不断增高并伴随高血脂症,将导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加强, 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2]。因此 ,糖尿病患者中并发脑梗塞的概率极高。葛根素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能有效扩张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且葛根素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3],这点从该次研究中也可证实, 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正是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葛根素可清除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过多自由基,阻止糖基化的氧化过程。因此,葛根素确实适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用药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9.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偏瘫肢体肌力的恢复,并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2型松弛素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研究对象为2013年4~10月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及体检者, 共收集病例160例, 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 (63.8±9.2) 岁, 按1999年WHO DM诊断标准, T2DM患者共82例。所有对象均排除1型DM、皮质醇增多症患者及严重的DM并发症患者;急性感染期患者;严重的肾脏、肝脏、甲状腺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肥胖、腹型肥胖及超重

(1) 肥胖标准参考中国肥胖问题数据分析协作组标准:正常:BMI<24kg/m2, 超重:24kg/m2≤BMI≤28kg/m2, 肥胖BMI>28kg/m2。 (2) 腹型肥胖:腰臀比男性≥0.9, 女性≥0.85。

1.3观察指标

1.3.1体脂含量测定

以腰围 (W) 、臀围 (H) 、腰臀比 (WHR) 表示患者的局部体脂含量, 根据腰臀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NW) 、腹型肥胖但不超重组 (NW-V) 、体型正常但肥胖/超重组 (OW) 、和腹型肥胖且肥胖/超重组 (OW-V) 共4组。

1.3.2实验室指标测定

清晨, 抽取患者空腹血, 离心收集血清。以日立780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葡萄糖 (FPG) ,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Bio-Rad VariantⅡ型) 检测Hb A1c含量,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胰岛素 (FINS) 水平, 并计算IR指数HOMA-IR=FPG×FINS/22.5;酶联免疫吸附法 (Sigma, 美国) 测定内脂素含量。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非正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后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 多组比较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内脂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探讨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资料以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四组不同体型人群一般临床指标和内脂素水平比较

各组比较在腰围、腰臀比、BMI、血压 (SBP、DBP) 、TG、HDL-C、FBG、Hb A1c、FINS、ln (HOMA-IR) 、内脂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NW-V与NW组的腰围、腰臀比、SBP、Ln (TG) ;OW与NW组的腰围、BMI、SBP、Ln (TG) ;OW-V与NW组的腰围、腰臀比、BMI、SBP、DBP、Ln (TG) 、HDL-C、FBG、Hb A1c、FINS、Ln (HOMA-IR) ;OW与NW-V组腰围、腰臀比、BMI;OW/OB-V与NW-V组腰围、BMI、Ln (HOMA-IR) ;OW-V与OW组腰围、腰臀比、SBP、DBP、Ln (HOMA-IR)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W及OW-V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NW组 (P<0.05) , 见表1。

注:与NW组相比, *P<0.05;与NW-V组相比, #P<0.05;与OW组相比, ¥P<0.05

2.2不同性别T2DM患者与对照组间内脂素比较

表2显示:T2DM患者内脂素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组中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内脂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 内脂素与腰臀比, BMI、FPG, FINS, ln (HOMA-IR) , Hb A1c, TG, TC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P<0.05) , 见表3。

2.4内脂素与其他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内脂素为因变量, 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Hb A1c和ln (HOMA-IR) 是内脂素的独立相关因素 (β分别为0.318, 0.253;r2分别为0.193, 0.167;P<0.05) 。

3讨论

本研究发现, OW及OW-V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NW (P<0.05) , 其中OW-V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最高。内脂素与体脂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 血清内脂素与腰臀比、BM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与Kang YS[3]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其研究显示内脂素在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量与内脏肥胖程度相关 (r=0.763, P=0.002) 。相关动物实验[4]也显示, 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 升高水平有随体重升高而加剧的趋势。基因方面Esteghmati M[5]认为, 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内脏脂肪细胞内脂素m RNA水平有关。这些均提示内脂素与肥胖, 特别是腹型肥胖具有密切相关性。内脂素很可能是内脏脂肪组织堆积与肥胖相关性疾病间联系的中介因子。

内脂素的IR作用是学者研究的热点, 亦有争议。Rho等[6]研究结果显示内脂素与HOMA-IR间无明显相关性。Tanaka M[7]发现, 内脂素可以诱导肝脏的胰岛素受体及其底物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激活酪氨酸-PKB信号转导途径, 使胰岛素的亲和系数发生改变, 但内脂素本身未发生改变。而Chen[8]及Brema I[9]等人的研究结论却显示血浆内脂素水平与HOMR-IR具有相关关系。Chang等[10]研究亦显示脂肪组织中内脂素m RNA表达与IR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 内脂素与腰臀比, BMI、FPG, FINS, ln (HOMA-IR) , Hb A1c, TG, TC呈正相关 (P<0.05)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Hb A1c和ln (HOMA-IR) 是内脂素的独立相关因素 (P<0.05) 。故认为, 内脂素可能在糖代谢中发挥一定作用, 并可能与T2DM的发病相关。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值较小, 考虑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需今后更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超重、肥胖以及IR等在DM的发生、发展中意义重大, 本研究提示内脂素与腹型肥胖、IR等具有密切联系。另外本研究还显示, T2DM患者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内脂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 可能通过IR、腹型肥胖等因素影响糖代谢, 与T2DM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为DM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但其确切机制,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Fernandez-Real JM, Moreno JM, Chico B, et al.Circulating visfatin is associated with parameters of iron metabolism in subjects with altered glucose tolerance[J].Diabetes Care, 2013;30 (3) :616-621

[2] Sun G, Bishop J, Khalili S, et al.Serum visfatin concentrat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triacylglycerols and down-regulated by overfeeding in healthy young men[J].Am J C1inNutr, 2012;85 (2) :399-404

[3] Kang YS, Song HK, Lee MH, et al.Plasma visfatin concentrations and fat depotspecific mRNA expression in humans[J].Diabetes, 2014;54 (10) :2911-2916

[4] Sun Q, Li L, Li RZ, et al.Over expression of visfatin/PBEF/Nampt alters wholebody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lipid profile in rats[J].Ann Med, 2009;41 (4) :311-320

[5] Esteghmati M, Alamdari A, Zandieh A, et al.Serum visfatin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depend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with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independ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J].Diabetes Res C1inPract, 2011;91 (2) :154-158

[6] Rho YH, Chung CP, Solus JF, et al.Adipocytokin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2010;62 (5) :1259-1264

[7] Tanaka M, Nozaki M, Fukuhara A, et al.Visfatin is released from 3T3-LL adipocyts via a non-classical pathway[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3;359 (2) :194-201

[8] Chen MP, Chung FM, Chang DM, et al.Elevated plasma levelof visfatin/pre-B 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 in patients with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1inEndocrinolMetab, 2006;91:295-299

[9] Brema I, Hatunic M, Finucane F, et al.Plasma Visfatin is reduced after aerobic exercise in early 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Obes Metab, 2008;10 (7) :60-602

2型松弛素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2型糖尿病组: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确诊的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0~86岁,平均(67.26±8.45)岁。包括糖尿病无合并大血管病变者(A组)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52~79岁,平均(66.18±8.53)岁;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B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50~86岁,平均(69.19±8.67)岁。大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1.1.2 对照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55~78岁,平均 (65.58±6.18)岁。

1.1.3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大血管病变符合至少下列一条标准:(1)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等检查发现心肌缺血,或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后诊断冠心病;(2)头颅CT或MR检查发现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或脑梗死;(3)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等。排除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且近2周均未服用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等药物。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取一次性5 ml空针吸取吲哚美辛-EDTA·Na2液约0.2 ml,静脉取血5 ml, 4 ℃ 3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20 ℃冰箱保存。

1.2.2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1浓度,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生化指标的测定均在DELTA-7自动分析仪上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美国伯乐VARIANT分析仪上进行。

1.2.3 分别计算3组的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undefined表示。2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ET-1水平比较

血浆ET-1水平在B组浓度最高,A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在性别、年龄、BMI、SBP、DBP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G、TC、LDL-C、HbA1c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在A组与B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因素与血浆ET-1浓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

血浆ET-1水平与性别、年龄、BMI、SBP、DBP、TC、LDL-C无相关性;与HbA1c呈正相关(r=0.333,P<0.01),与TG亦呈正相关(r=0.206,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98,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A组比较,△P<0.05

3 讨论

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与损伤是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始动环节,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可通过增加血管超氧阴离子的产生与减少血管内皮舒张因子的释放导致内皮细胞功能损伤[1]。内皮功能紊乱可以引起一氧化氮活性降低,导致心脏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2]。内皮功能异常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随着血糖升高,内皮功能受损逐渐加重,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胰岛素抵抗到2型糖尿病的进程与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平行。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相当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二者的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均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3]。糖耐量受损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多种炎症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可溶性P选择素等均明显增多[4,5,6],可以通过测定这些物质的浓度变化来反映内皮功能。

ET-1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血管活性多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促进细胞增殖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Mather等[7]认为,高血糖对内皮具有损伤作用,受损的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收缩因子ET-1增多,合成血管舒张因子(PGI2)减少。汪恕萍等[8] 亦发现,血管内皮损伤在糖耐量异常状态下已经存在,随着糖尿病的进程而逐渐加重,内皮细胞损伤愈重,血浆ET-1水平愈高。糖尿病患者血浆ET-1直接作用于局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血管内压升高,并可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裂,进一步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黏附率显著增高,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9]。本试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血浆ET-1水平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识别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本试验还发现,血浆ET-1与HbA1c、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说明高TG可导致内皮损害,应重视糖尿病患者TG水平的控制。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升高HDL-C水平,可以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晓燕,钟远,胡廷军.减少血糖波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1):45-47.

[2]Desjardins F,Balligand JL.Nitric oxide-dependent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cta Clin Belg,2006,61(6):326-334.

[3]Guerci B,Bohme P,Kearney-Schwartz A,et al.Endothelialdysfunction and type 2 diabetes.Part 2:altered endothelialfunc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2001,27(4 Pt 1):436-447.

[4]Ruggeri ZM.Structur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its func-tion in platelet adhes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J].Best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01,14(2):257-279.

[5]Szegedi N,May Z,Ovary C,et al.Molecular marker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IdeggyogySz,2002,55(3/4):102-108.

[6]Tan KT,Tayebjee MH,Lynd C,et al.Platelet microparticlesand soluble P selectin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relation-ship to extent of disease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markers[J].Ann Med,2005,37(1):61-66.

[7]Mather KJ,Mirzamohammadi B,Lteif A,et al.Endothelincontributes to basal vascular tone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in huma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02,51(12):3517-3523.

[8]汪恕萍,郭立新,钱庆文.内皮素转换酶-内皮素系统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1):20-23.

2型松弛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1999年WHO推荐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Mogensen诊断DN的标准, 选择32例T2DN患者为DN组, 排除合并心、肝、肾原发病变和自身免疫疾病所致的尿蛋白异常, 并排除18岁以下、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选择无肾损伤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2例为DM组, 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近3个月未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物。DN组中, 男19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53.58±8.21) 岁。DM组中, 男1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54.31±8.19) 岁。对照组中, 男16例, 女16例;平均年龄 (52.74±9.11) 岁。3组患者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P-选择素等指标。FPG采用静脉血浆已糖激酶法测定, 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HbA1c, 禁食12h, 空腹静脉采血3~5ml, 2%EDTA抗凝, 2000r/min离心15min,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法测定血清P-选择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N组和DM组与对照组比较, FPG、HbA1c、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和P-选择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N组P-选择素显著高于DM组, 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3 讨论

T2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复杂, 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既往研究证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脏糖脂毒性等多种致病因素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同时, 高血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又可加速DN的进展。长期的高血糖易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AS) , 引起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出现肾脏损害[3];RAAS在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阻断RAAS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措施[4,5]。近年来, 关于T2DN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免疫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过程的观点被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接受[6]。在T2DN发生的慢性炎症过程中,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障碍是两个重要环节, 活化后的血小板可产生P-选择素, 与白细胞结合后诱导内皮细胞W-P小体分泌[7], 后者又可诱导内皮细胞释放P-选择素, 从而启动炎症反应[8], 并维持炎症状态, 因此P-选择素及其介导的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

P-选择素是一类Ⅰ型跨膜糖蛋白, 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P小体内, 在炎症、高糖等环境中,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被激活, 释放P-选择素。在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 P-选择素在肾小球系膜区、内皮细胞及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 参与了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Bavbek等[9]研究发现, 糖尿病有蛋白尿患者P-选择素水平高于糖尿病无蛋白尿患者及正常人, 说明高选择素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有关。P-选择素可介导细胞黏附, 促进血栓形成, 损伤内皮细胞, 使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 细胞外基质增生;同时, 血液黏度增强, 纤溶活性降低, 血流动力学异常,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闭塞, 微血栓形成, 缺血缺氧, 造成肾小球损伤, 促进T2DN的发展。

本研究显示, 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肾脏微血管并发症的单纯糖尿病患者, 虽然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或 (和) 血脂代谢紊乱, 而糖、脂代谢紊乱可以诱导内皮功能异常, 血小板活化增强, P-选择素表达增高[10], 同时两组间P-选择素的明显差异也提示检测P-选择素水平对诊断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ritchley JAJH, Zhao HL, Tomlinson B, et al.Management of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J].Chin Med J, 2002, 115 (1) :129-135.

[2] Gokulakrishnan K, Deepa R, Mohan V, et al.Soluble P-selectin and CD40L Levels in subjects with prediabetes, diabetes mellitus, and metabolic syndrome——the Chennai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Study[J].Metabolism, 2006, 55 (2) :237-242.

[3] Wellen KE, Hotamisligil GS .Inflammation stress and diabetes[J].J Clin Invest, 2005, 115 (5) :1111-1119.

[4] Shah IM, Mackay SP, Mc-Kay GA.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pproach[J].Curr Med Chem, 2009, 16 (8) :997-1016.

[5]Sarafidis PA, Bakris GL.Renin-angiotensin blockade and kidney dis-ease[J].Lancet, 2008, 372 (38) :511-512.

[6]Williams MD, Nadler JL.Inflammatory mechanism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Curr Diab Rep, 2007, 7 (3) :242-248.

[7]Dole VS, Bergmeier W, Mitchell HA, et al.Activated platelets in-duce Weibel-Palade-body secretion and leukocyte rolling in vivo:role of P-selectin[J].Blood, 2005, 106 (7) :2334-2339.

[8]Utsumi K, Kawabe M, Hirama A, et al.Effects of selective LDL a-pheresis o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ICAM-1, VCAM-1and P-se-lecti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nd receiving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J].Clin Chim Acta, 2007, 377 (1-2) :198-200.

[9]Bavbek N, Kargili A, Kaftan O, et al.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and large platelets in diabetic patients:are they markers of 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J].Clin Appl Thromb Hemost, 2007, 13 (4) :391-397.

2型松弛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正常对照组28例, 其中男12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5.8±8.0) 岁, 均为无糖尿病家族史, 且糖耐量正常的健康体检者。 (2) 糖尿病非肥胖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8.6±8.1) 岁, 均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且体重指数 (BMI) <23 kg/m2。 (3) 糖尿病肥胖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5.6±7.5) 岁, 均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且BMI≥25 kg/m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组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且未经任何降糖治疗。肥胖的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国际肥胖工作组 (IOTF) 提出的亚太地区肥胖判断标准[9], BMI<23 kg/m2为正常, 23 kg/m2≤BMI<25 kg/m2为超重, BMI≥25 kg/m2为肥胖。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对象均无糖尿病家族史, 无高血压、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继发性疾病引起的肥胖及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三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测定

专人统一工具测量身高 (H) 、体重 (W) 、腰围 (WC) 、臀围、血压, 计算BMI、腰臀围比 (WHR)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测定均为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 (日立72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 的血糖检测用全自动生化仪 (葡萄糖氧化酶法) 测空腹血糖 (FPG) 、2 h血糖 (2 h PG) 。

1.2.2 骨密度 (BMD) 、体脂成分测量

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 (DXA, GE LUNAR公司, prodigy型) 进行测量, 每日仪器性能检测及校对, 扫描数据自动分析。检查时, 去除被检者身上所有的金属物件, 取平卧位, 在室温静息状态下全身扫描测定仰卧正位全身BMD、腰椎正位 (L1~4) BMD、双侧股骨BMD和全身脂肪组织、瘦组织、骨矿盐质量等体脂成分指标。体成分百分比 (%) =脂肪或瘦组织或骨矿盐质量/体重×100%, 体重 (kg) =脂肪质量 (kg) +瘦组织质量 (kg) +骨矿盐质量 (kg) 。在对正常者进行的重复性检查显示仪器的体成分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4%和0.80%, 骨密度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6%和1.15%。

1.2.3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

hs-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德灵BNⅡ仪器及其配套试剂。

1.2.4 血清抵抗素的测定

抵抗素测定采用ELISA法, 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批内CV<1.5%, 批间<5%。

1.2.5 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通过由www.ocdem.ox.ac.uk下载的HOMA2计算器, 利用FPG与空腹胰岛素 (FINS) 计算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 (HOMA2-%B)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HOMA2-%S) 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2-IR)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指标给予对数转换, 方差不齐者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特征比较

三组舒张压 (DBP) 、TC、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非肥胖组的WHR、收缩压 (SBP) 、FPG、2h PG、LDL-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糖尿病肥胖组WC、BMI、WHR、SBP、FPG、2 h PG、HDL-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而WC、BMI、FPG均显著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糖尿病非肥胖组比较, △P<0.05, △△P<0.01;BMI:体重指数;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mm Hg=0.133 k Pa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糖尿病非肥胖组比较, △P<0.05, △△P<0.01;hs-CRP:超敏C反应蛋白;HOMA2-%B: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2-%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2-IR:胰岛素抵抗指数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糖尿病非肥胖组比较, △P<0.05, △△P<0.01;BMD:骨密度

2.2 各组血清hs-CRP、抵抗素比较

糖尿病非肥胖组hs-CRP、抵抗素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 , 糖尿病肥胖组hs-CRP、抵抗素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1) , 亦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 (P<0.01) 。见表2。

2.3 各组HOMA指数比较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肥胖组、糖尿病肥胖组HOMA2-%B分别为 (82.88±18.84) 、 (28.61±21.74) 、 (37.47±19.71) ;HOMA2-%S分别为 (153.95±30.59) 、 (118.17±72.08) 、 (94.50±39.20) ;HOMA2-IR分别为 (0.69±0.19) 、 (1.42±1.15) 、 (1.32±0.78) 。糖尿病非肥胖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糖尿病肥胖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糖尿病非肥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各组各部位骨密度、体脂成分比较

三组上肢BMD、大腿BMD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糖尿病非肥胖组大腿脂肪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肥胖组躯干BMD、全身BMD、双股BMD、上肢脂肪百分比%、大腿脂肪百分比%、躯干脂肪百分比%、全身脂肪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而躯干BMD、全身BMD、腰14BMD、双股BMD、上肢脂肪百分比%、大腿脂肪百分比%、躯干脂肪百分比%、全身脂肪百分比%与糖尿病非肥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3。

2.5 相关性分析

抵抗素与BMI、hs-CRP、HOMA2-%B、HOMA2-IR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0.252、0.563、0.225、0.667, 均P<0.05) , 而与各部位BMD无相关性。hs-CRP与腰围、BMI、HOMA2-IR、上肢脂肪百分比%、大腿脂肪百分比%、躯干脂肪百分比%、全身脂肪百分比%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0.773、0.594、0.662、0.540、0.557、0.530、0.561, 均P<0.01) , 与抵抗素、躯干BMD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0.563、0.224, 均P<0.05) 。校正年龄、血糖之后, hs-CRP仍与腰围、BMI、HOMA2-IR、抵抗素、大腿脂肪百分比%独立相关。

3 讨论

肥胖症是常见的能量代谢性疾病, 本质是体内脂肪量的绝对增加。近十年来, 脂肪细胞的分泌和代谢调节功能备受关注。现已发现, 脂肪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蛋白,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介素 (IL-6) 、瘦素、内脂素、脂联素、抵抗素等。Nicoletti等[10]研究了肥胖妇女的血管对L-精氨酸 (NO的前体) 的反应, 结果发现在减轻10%的体重后, 反应性较体重减轻前明显提高, 同时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 证实肥胖与内皮细胞功能及炎症密切相关。

人类抵抗素是由10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500的小分子蛋白, 通常以二硫键连接起来的同型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但也有研究认为, 抵抗素以三聚体和六聚体的形式存在。抵抗素多为动物实验的研究资料, 表明它有诱导胰岛素抵抗、抑制脂肪生成、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促进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它主要在动物的皮下、乳腺等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 而在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极弱, 在脑、肝、肺、肠、心脏等部位几乎无表达。PCR研究发现, 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抵抗素m RNA的表达是下肢脂肪组织的4.2倍, 这有助于理解中心性肥胖为何使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提高。然而, 抵抗素在人类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抵抗素与BMI、HOMA2-%B、HOMA2-%IR、hs-CRP均呈显著相关, 说明其可能为联系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 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抵抗素在人类的主要生理作用可能是致炎作用[11]。有研究表明, 抵抗素具有前炎性分子的特性, 可能作为促炎性反应的标志物。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现认为是一种慢性的亚临床炎症发病过程。炎症反应很可能影响血清抵抗素水平, 其能否成为调节人类抵抗素表达的诱因之一, 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而关于抵抗素与BMD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显示抵抗素并非各部位BMD的直接影响因素, 但是否研究例数过少, 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hs-CRP是已知的炎性蛋白, 它不仅与急性炎症、创伤、感染等相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 还发现CRP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血压等代谢综合征 (MS) 组分关系密切[12], 亦是很强的2型DM发病独立预测因子[13,14]。简易体脂参数如W、BMI、WC、WHR等是评估肥胖最常用的方法。BMI主要反映全身肥胖情况, 而WC、WHR主要反映腹部肥胖情况。目前有关CRP与W、BMI、WC等体脂参数的相关性强弱的观点不一致。Dixon等[15]认为CRP与BMI相关性最强, 也有学者认为CRP与反映腹部肥胖的WC相关性最强。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显示, 不论男女, WC、大腿脂肪 (反映中心型肥胖) 、胰岛素抵抗与hs-CRP的相关性最显著, 其次为BMI, 腹部肥胖是hs-CRP很强的预测因子[16,17]。以上均提示, 肥胖、内脏脂肪增多可能是hs-CRP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 hs-CRP与抵抗素有相似的变化, 亦有很强的相关性, 提示抵抗素也可能是炎症因子之一。在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中WHR高于正常人, 提示中心性肥胖可能是抵抗素、hs-CRP增高的主要原因。炎症和 (或)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启动因子。

本研究发现, 在初发的2型糖尿病早期, 抵抗素、hs-CRP均与FPG、2 h PG、血脂无明显相关, 提示在初发的糖尿病早期、肥胖症体内主要是炎性反应、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占主导地位。因此如何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对延缓肥胖症、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血清抵抗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在肥胖、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含量, 分析与骨密度 (BMD) 、体脂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病例分3组:正常对照组28例、糖尿病非肥胖组30例、糖尿病肥胖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空腹血清抵抗素, 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 双能X线骨密度仪 (DXA) 检测各部位BMD、体内脂肪百分比。通过检测空腹血糖 (FPG) 与空腹胰岛素 (FINS) , 计算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 (HOMA2-%B)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HOMA2-%S) 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2-IR) 。结果 糖尿病非肥胖组hs-CRP、抵抗素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2.34±0.75) mg/L比 (1.98±2.24) mg/L; (20.19±11.20) μg/L比 (15.59±11.10) μg/L, 均P<0.05], 糖尿病肥胖组hs-CRP[ (4.94±2.35) mg/L]、抵抗素[ (25.83±9.56) μg/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1) , 亦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 (P<0.01) 。相关分析显示:抵抗素与BMI存在负相关 (r=-0.252, P<0.05) , 与hs-CRP、HOMA2-%B、HOMA2-IR存在正相关 (r分别为0.563、0.225、0.667, 均P<0.05) , 而与各部位BMD无相关性。hs-CRP与腰围 (WC) 、体重指数 (BMI) 、HOMA2-IR、上肢脂肪百分比、大腿脂肪百分比、躯干脂肪百分比、全身脂肪百分比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0.773、0.594、0.662、0.540、0.557、0.530、0.561, 均P<0.01) , 与抵抗素、躯干BMD存在相关性 (r分别为0.563、0.224, 均P<0.05) 。校正年龄、空腹血糖等因素之后, hs-CRP仍与WC、BMI、HOMA2-IR、抵抗素和大腿脂肪百分比%独立相关。结论 抵抗素与HOMA2-%B、HOMA2-IR相关, 表明其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hs-CRP是已知的炎症因子, hs-CRP与抵抗素的紧密联系提示抵抗素也可能是炎症因子之一。中心性肥胖可能是导致CRP、抵抗素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炎症和 (或)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启动因子。

【2型松弛素】推荐阅读:

松弛风电功率09-04

企业预算编制松弛07-19

眼周皮肤松弛05-12

上一篇:人物动作模型下一篇:跟踪审计与高校建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