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2024-09-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共12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1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背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是在“05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 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深刻变化,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等方面, 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拓展社会实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坚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要及时反映时代精神, 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解答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问题, 在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武装的同时, 精简、优化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 特别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整合课程体系, 减少课程门类。

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门类多, 课时量大, 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缺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9号) 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 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情况, 自2005级起,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以下四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Ⅰ:2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Ⅱ:4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二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Ⅲ:2学分, 形势与政策,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二学年以院定选修课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形势, 每学期初确定专题和上课人员, 两学期滚动开设, 学生原则上在二年级学完。

思想政治理论课Ⅳ:3学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劳动实践, 社会实践1学分, 劳动实践2学分。

同时开设《21世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理学》、《现代伊斯兰与国际恐怖主义》、《刑事案例分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课程。通过充实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设置,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 既克服了课程门类过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 又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育内容不变, 还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 实行专题教学,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提炼, 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专题, 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 由教师分头备课, 实行专题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 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在各自学科专业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专长和优势, 把每一个专题备精、讲透。

(四)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实效性。

1.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手段。

在信息时代, “一本教材 (教案)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普遍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 自行研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建设了网络课程,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2.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努力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 教学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 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专题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和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相结合, 注重教学中双向互动性, 全面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 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 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采取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检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进步的状况。

(五)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拓宽课外育人渠道。

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由于受人力、物力、交通、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传统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已很难组织实施,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育人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 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 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 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领域。

1. 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合作, 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策划、课题确定、具体指导等。

2. 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类的讲座。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 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 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 提供了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

3. 指导学生开展“双学” (学马列、学党章) 。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是追求政治进步、思想积极向上的, 特别是广大学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对积极靠近党组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性质、宗旨等基础知识知之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不少疑虑和困惑, 教师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 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 可以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

4. 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

思政教研室在教学计划外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 对学生改善素质,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 锻炼各种能力,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陶冶情操均有重要作用,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年指导的学生社团有“法律协会”、“朋辈社”。

5. 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 我们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 积极协助学生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与学生面谈等方式, 近年来接受学生的各类咨询近千人次。此外, 思政教研室与学工处常年合作, 思政教师在学院“学生访谈室”值班, 主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为培养一代健康人格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努力。

6. 兼做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都有兼做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的经历, 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 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创新, 其中创新性明显且意义重大的观点和做法有:

(一) 以系统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

我们认为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联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中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 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二) 以教研科研项目为支撑点。

近年来, 思政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主要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研究》、《新方案新挑战新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社会整和问题研究———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 教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 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思想品德课 (包含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曾被列为学校首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思政教研室改革以后的两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全体教师相互协作, 共同探讨, 用抓好各门课程建设来促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 构建更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四) 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面向新实际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必须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 通过教育科研,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 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 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

近年来思政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学参考用书3本, 编写校内讲义10本。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近年来马列教研室专职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10余篇论文获奖。

(五) 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具体情况, 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 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 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增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 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进一步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结构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77-191.

[2]杨宝果.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和内容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 (1) , (2) :44-51.

[3]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7-30.

[4]张雷声.教育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5) :32-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2

陈占安

[摘要」在实施新方案、开设新课程的工作中, 必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 其中包括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方法, 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理念,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等。[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改革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 我国高校从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编写了高水平的教材之后, 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来对待, 那就是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我想结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年以来所进行的长达十年的实践探索, 谈一谈关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努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号文件提出, “ 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其中谈到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是,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新的方案、新的课程、新的教材, 要求在教学管理上有新的举措、新的设计。以老办法去对付新课程,是消极的做法, 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新的管理方法, 新的管理办法能出新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 排课方式、选课方式、考试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不能完全套用老的办法, 而应该适应新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北京大学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教学中普遍实行以下八个基本做法:

1、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

这种方式是从年秋季试点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开始的, 在年以后得到全面推广。以往按照“ 方案” 开设的几门课程都采取了教学组的方式, 其中“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 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这几个教学组都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主, 又从好几个院系以至超出北大的范围选聘了多位专家、学者。由于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同时教学经验又相当丰富, 讲课富有艺术性, 再加上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人品、人格力量, 使这几门课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中我们体会到, 这种教师组合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是适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特点;二是满足了学生希望得到知名教授的指导的强烈愿望;三是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科研要求实际上也维护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四是找到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便捷途径;五是形成了老中青教师相互学习的人际关系。如今, 我们在新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中, 组成了人的教学组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组由人构成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教学组由人构成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巧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的教学组也将由近位教师构成。

2、专题讲座式的授课办法

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全都采取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其中,“ 邓小平理论课” 开设个讲座, “ 毛泽东思想概论” 课开设个讲座,“ 思想道德修养” 课开设个讲座几年来, 这种格局坚持下来了, 只是讲授内容有所调整。这些讲座的设计, 既涵盖了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又突出了当时的教学重点既尽可能避免与中学政治历史课的重复, 又力求体现大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如今新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设计了个专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设计了个专题,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设计了个专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也设计了多个专题。这种专题设计和授课方式的立意在于, 使教师的讲授内容与学生自学的教材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授与教材在基本观点上应保持一致, 但在入题的方式以及讨论问题的重点上又有所不同, 特别是不能照本宣科。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的地方就不要讲了, 尤其是不要再系统去讲了。教师讲授的着力点应是对学生的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 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 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学术层面的讨论等。教学组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 分别承担若干个专题, 要讲就讲出水平来, 要讲就讲好它。

3、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讲授无疑是主导性的教学环节。精心备课, 认真讲授,这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渠道, 讲好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也要承认,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光有课堂讲授不行, 还需要有其他的辅助性教学环节, 并使它们与课堂讲授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些辅助性教学环节播放电视专题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给学生播放的专题片有《孙中山》、《抗战》、《国庆纪事》等组织参观展览举办专题讲座举办课堂讨论安排心得体会写作,等等。安排这些环节的好处在于, 实现了理论教育、课堂教学与示范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的有机结合, 促成了学生的参与,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 任课的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制作和使用课件的能力, 绝大多数课堂都使用课件来进行教学。新的教学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使学生听讲更有条理, 思路更加清晰二是可以扩大信息量, 用课件的形式展现资料是以往板书无法比拟的三是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用课件的方式展现图片和音像资料有它特殊的便利四是可以减轻主讲教师记忆方面的压力。教师还将课件上网, 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而且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从年上半年至今, 我们挂在网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点击率, 每个学年大体上保持在万人次左右。

5、灵活宽松的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是一个需要探索的事情。经过了几种方法的试验, 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将学生的成绩四六开, 即平时含考勤、课堂讨论、心得体会或期中测验占分, 期末考试占分期末考试基本上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有的课程采取一小部分闭卷大部分开卷的办法。这种考核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因而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着重检查其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事实上, 由于开卷考试对考题有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可能从所允许带进考场的教材和笔记中直接抄出答案来, 这样无形中考试的难度倒加大了,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是既有标准答案又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说有标淮答案, 主要是指不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没有标谁答案, 是指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至少是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允许自由发挥, 提倡独立思考。因而, 我在多种场合下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 与其说是考学生, 不如说是考教师, 或者说重在教师, 因为怎样出考题, 怎样判卷子, 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教师尤其是教学水平本来不高的教师没有权力轻易地给学生不及格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平时的工作, 要千方百计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排斥、不对立,争取能够吸引学生来听课, 来参加讨论, 而不要期望用期末考试给学生不及格的成绩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困难, 同时也是一种特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__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的考核方法。

6、全年滚动的排课方式

从年秋季开始, 我们改变了以往学期排课, 即一门课只在一个学期中开设的传统做法, 代之以全年滚动排课, 即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的新办法。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 将两门学分一样的课程形成一种此多彼少的关系, 即是说, 在两门成对子的课程中, 这一门课这个学期多排几个班, 另一门课少排几个班, 下个学期相反设计。这样排课的好处在于一是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方便, 二是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条件, 三是减轻了基层教师编制上的压力。

7、学生自由选课的办法

我们从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学生自由选课办法的试验, 到年下半年已经在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全面实行。这里说的自由选课具体化为学生有“ 三个自由” 一是可以在个学期里自由选择上课时间, 二是可以自由选择课堂, 三是可以自由选择任课教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给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 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二是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毛三是为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给课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选课方式, 比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环境, 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考虑到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 北京大学在新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中采取成对开出的做法从年月开始, 同时开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两门课从年月开始, 同时开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两门课。

8、“ 四位一体” 的教学管理模式

与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和专题讲座授课办法相配套,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 四位一体” 的管理方式, 做到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主持人是由校长聘任的, 一聘两年。课程主持人要对一门课负全责。在课程主持人之下, 设若干个课堂主管教师的岗位,由中青年教师担任。通常一位主管教师管理一个班, 要对这几个班学生的学习负责。再就是专题主讲教师, 每个专题最少有两位主讲讲师, 形成一种既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的关系。最后是助教, 原则上一个班配一位助教, 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要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助教由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兼任。

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的重要性。要变做法, 首先要变理念理念不变, 寸步难行。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之所以要坚持实行上述做法, 它的背后源于以下四个理念:

1、考虑问题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式等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 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往, 我们长时期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思考问题, 认为教师执行着国家的指令, 讲的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真理, 学生必须学,不学或者学不好那是学生的问题。以往, 教学效果不好一般是上埋怨社会大环境不好, 下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 较少从教师方面找原因。考虑教学管理问题, 以往也比较多地从教师安排课程方便不方便去考虑。

其实, 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 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尽管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受到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的干扰, 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 但是平心而论, 当代大学生不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隔阂, 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指导他们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 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够真正进到学生的头脑中, 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为了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为保证学生健康成才服务,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为根本,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

几年来,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贯彻改革的精神, 打破常规, 超常运作, 组织教学组,采取专题讲座方式、实行多种教学环节, 更新教学手段, 以及进行考核方法、排课和选课方法的试验等, 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自考虑问题。采取这些新的做法, 在开始阶段增加了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和任课教师的负担, 但是它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我们就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再麻烦、再辛苦, 也是值得的。

2、课堂讲授必须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一个不容忽视的工作就是必须努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有的同志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国家行为, 照着有关文件讲就可以了, 用不着搞什么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不搞教学是不行的, 教学无疑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不搞科研, 没有科研做支撑, 教学不可能达到一种高的水平、高的层次、高的质量。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 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 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恰恰在于要对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自己的研究, 有自己的理解, 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 而且也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只有拿自己真正理解了的、自己真正有了深刻体会的东西, 去对学生进行讲授, 才能自信、自如, 学生也会从任课教师的研究成果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虽然也有告诉学生“ 是什么”的内容, 但主要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使他们懂得“ 为什么”。而且, 大学生对于“ 为什么” 的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概括。在这方面, 大学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为学生作出样子, 给予指导。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 教” ,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 学”。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在于“ 学会” , 更重要的在于“ 会学”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是启发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同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教师把讲授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更好地读书、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上。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有明确的要求, 而且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一定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单纯的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转变。我们之所以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和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其中一个目的在于减轻教师在课时上的压力, 而提高科研方面的要求。有的同志向我提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 你们北大这样做, 是不是老师讲不了整个一门课, 只会那几个专题呢我的回答是, 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教师能不能讲一门课, 而是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一门课的学习, 得到最好的教育, 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教学质量问题的。如果就一般水平的教学, 我们用不着担心, 哪位教师, 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 他们讲不了一门课我们也不用担心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按一般要求讲不了一门课。但是我们提出建设精品课程, 特别是每堂课都要具有精品的水平, 那就不好说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实际上, 我们的任课教师是在对整个课程有全局了解的基础上, 加上又有集体备课环节的情况下而承担专题讲座。我们还有一个约定, 那就是到了教师对某些专题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转岗, 让另外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 而自己去研究别的专题。这样也促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促进。

3、推进改革必须以管理改革为先行

搞活教学管理, 管理方法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 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也应该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突破口。我们的脑筋不能教条, 工作不能死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一所高校有几位教师教学水平高,有几个班次教学效果好, 而对其他教师和其他班次放任自流, 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负责, 要想办法把所有班次的教学都搞好, 这就需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 通过新的管理方式, 争取新的教学效果。毛泽东曾经指出“ 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 革命的组织形式应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 如果组织形式已经与斗争的需要不相适合时, 则应取消这个组织形式。”在当前, 应该跳出教师个体考虑问题, 应该有分工、有协作。我们应打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承包式的教学管理办法, 积极创造条件, 更多地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 以扭转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 我们不大赞成实行那种简单的“ 末位淘汰”的办法, 而应该创造一种激励教师提高的机制。我们实行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所有的教师都把自己最好的最有研究的一面亮给学生。这样, 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且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北京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中提出, 要“ 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聘制度, 建立优秀教师巡讲和示范系统, 推动教师的校际协作” ,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要实行新方案, 管理体制必须要调整。为了适应新课程开设和新学科建设的需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内部管理体制调整为“ 四所一室” 的建制。其中, “ 四所”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一室” 即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其中, 从教学管理的分工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硕士生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博士生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 , 同时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负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继续负责全校硕士生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这四个研究所都取二级学科的名称, 为的是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 提高科研要求, 使每一位教师都要下决心走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路子。

4、全部工作必须以队伍建设为基础

这里说的队伍, 指的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是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特别要看到,近年来由于一大批老教师离退休,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更加凸显, 必须抓紧抓实。我们的青年教师学位高岁以下几乎都具有博士学位、外语好、科研能力强、视野开阔, 掌握了现代科研和教育技术手段, 他们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带来新的希望。近年来, 我们把人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上来, 既严格要求他们, 又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他们,在他们当中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与此同时,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用人机制, 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的局限和教师个体劳动的惯性, 以学院现有的教师特别是知名教授为主, 同时从学院之外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 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 促使教学效果的好转。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 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支持教师的专业培训、课题申报、学术会议、社会调查、出国访问等方面的新路子。

三、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事关重大。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长远性, 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应落实新方案的需要,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主管单位, 具有自主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 世纪年代以来, 很多高校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单位被降格、肢解,有的被划归到某个学院成为二级部门, 有的则被分散到以专业课为主的不同单位。因而, 就出现了诸如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下不到主管单位,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得不到兑现等问题。如果不尽快遏制和扭转这种情况, 新方案的实施将失去体制上的保障, 我们所设定的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目标将会落空。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走着另一条路子, 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它的优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出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年月, 到如今已经是第巧个年头。在一段时间里, 一些人对我们使用这个名字有很多的议论, 有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能打多久, 有人担心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字不便同国际接轨, 有人嘲笑我们不识时务, “ 都什么年代了, 还叫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的内部也有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是, 我们没有动摇, 而是用改革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去争取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成就。巧年过来了, 我们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也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 相比来说,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一是树立一面旗帜, 一面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它贯彻的是党的指导思想,体现的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稳定一支队伍, 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为主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不能乱、不能散、不能垮。三是建设一个学科, 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专业内容的学科。这个学科现在明确下来了,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的二级学科, 这个学科的建设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 使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形成了更加合理而完善的学科布局, 给理论建设和理论工作队伍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平台,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四是开设一类课程, 一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五是培养一批人才, 一批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职业的人才。这批人才的培养和壮大, 对于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 对于加强和改进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这里讲的“ 一批” 是个大概念, 严格说来, 应该是“ 一批又一批”。从管理体制上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里的一级学院, 不仅学校给予其他各个学院的政策都能享受到, 而且由于这个学院受党政双重关心, 还能得到某些特殊的政策。特别是, 在北京大学, 学校领导把管理权下放到学院, 领导干领导的事, 主要是政治方向领导、大政方针领导。学校领导把为基层服务作为主要内容, 并责成学校教务等部门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 而对于教师的课时应该怎样定、讲课费应该定多少、类似这样一类具体问题, 学校支持学院自己提出方案, 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把领导和管理有机统一又相互区别开来的做法, 合乎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基本原理。这样做, 既使领导从日常的管理中脱出来,又极大地调动了学院基层的积极性。我们高兴地看到, 年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月南开大学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之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不那么孤单了。特别是年以来, 贯彻中央《关于繁荣__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很多高校成立起来, 到目前为止, 已经接近家, 而且还有进一步壮大的趋势。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一个新的气象。在有条件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适应了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标志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我们的学院敢于并愿意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名字, 既反映了我们的自觉, 也说明了我们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不应该藏起来, 而应该高高举起。我们不要去责怪世界上不少人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而应该像邓小平那样坚信“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3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核评价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问题。要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际的道德品质表现,就必须从创新思想政治课考核的理念、内容、标准等入手进行改革。本文反思了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的考核办法,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设想。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考核 改革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差异化教育理念的高职理工专业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XHB2015068)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重要的是为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供导向,引导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考核还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表现,必须从创新思政课考核的理念、内容、标准等入手进行改革。

一、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评价的传统做法的反思

1.考试理念落后,重理论考试,轻能力与素质

高校思政课考核受专业课考试改革的影响,大多建立了题库,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等,有标准答案或明确的要点。然而,高校思政课教材为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修订较为频繁,题库的作用不是很大。受考试内容的导向影响,思政课教师要把知识点讲全,学生要把知识点记熟,至于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等反而被忽视了,没有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很有市场,而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法则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功利化取向。有的高校规定思政课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看起来结果与过程兼顾,但两者的权重不同,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较大权重。因考核分数与评优、毕业等直接挂钩,大学生不太重视平时的学习,只关注期末考试,甚至靠考试前集中记忆,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卷面成绩,这样就使思政课的考核停留在了应试教育层面。

3.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一卷式”笔试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记忆,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足在于忽视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卷面成绩不能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状况和思想政治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践行,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但实践中却没有做或者做不到。忽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改进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考试考核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首先是树立科学的以理论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其次是考核方法多样化,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核,由注重知识转向强化实践能力,将笔试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1.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树立以能力与素质为中心的现代考核理念,由注重知识转向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

思政课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无论是笔试,还是日常行为评定,都得注重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减少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为主的客观性题目,增加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应用性的能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主观性题目。笔试主张以开卷为主,考试内容注重综合性、创新性,着力考核学生能否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题目答案不可能在课本上直接找到,不仅测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这样就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够教好学生、考好学生;学生不努力学习,就无法获得好成绩,甚至无法及格。

2.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想品质

要想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想品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元的卷面评价或论文评价,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果,不仅体现为理论知识水平,还要看大学生能否将知行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可以尝试口试的考核形式,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提问、演讲、指定命题等方式进行口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单纯地依靠笔试很难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头脑”的教育目标,也培养不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学生。大学生思想品质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多元考核中要将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至少占总成绩的一半。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体察民情,开展社会调查,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或论文,填写志愿者活动情况表。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科学评定学生的成绩。

3.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高校思政课虽为必修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实施过程性评价,把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可以促使大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严格考勤,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效果纳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包括出勤、纪律、参与课堂活动等的恰当的成绩比例,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过程性评价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约束,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的激励功能。考试考核改革后,学生上课更认真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升了。

过程性评价除了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现,比照遵守相关校纪校规情况,出台加分与扣分细则,对好人好事给予鼓励并加分,对重大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给予扣分,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不断加以强化,并内化为素质。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培养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虑,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一般占总成绩的20%~30%。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智慧和汗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也需要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解媛.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1).

[2]王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探索 篇4

一、增强责任意识,把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创新计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入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计划》就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推广、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列入今后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点。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材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紧扣当前时代特征,力求精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涵和本质,抓住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联系。要深入研究本地红色教育资源,针对地域性和学生的差异性,有效整合、科学设计,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实施因材施教。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编写教师好用,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配套系列教材,同时,要涵盖多媒体等数字化载体,充分体现科学性、教育性、可视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构架。进一步强化中国梦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我们的课堂大多数时间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由一位教师“满堂灌”,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建设新的科学理念,培育和创新适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高校应该不遗余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积极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大力开辟优质“网络思政课堂”。

教学方法的改变才能带来切切实实的效果改变。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社团、党课、团课的作用,在校园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主学习行动计划,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沙龙。积极探索由若干教师共同讲授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多言堂”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专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效果显著,专题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思想、生活、专业实际确立选题,密切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灵活掌控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能较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改革,一线奋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重点。因为一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好的教师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甚至风格迥异,却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这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单纯对“方法”的运用。因此,教师本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往往成为上好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优秀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课堂规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性,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和尊重。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使用,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有学问,不光要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成为真正的“杂家”;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真正懂学生所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甚至一切教学的真谛。因此,教师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要有真才实学,透彻掌握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基础理论,及时熟悉最前沿的形势与政策;二是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与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主体在教师,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是抓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和艺术,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有吸引力,使同学们愿意听、想听,同时理论分析透彻,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五、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证明,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不能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之外开拓创新之路。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应该是今后大力发展的方向。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在内的各种资源力量,进行全盘和整体考虑与设计,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社会调查,搜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组织相关力量对搜集的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整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并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研究还有很多工作亟待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以艺术的方式、大胆探索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质量、教学效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2013年11月6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节选[J].中国高等教育,2014,1

[2]季铁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3]孙志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与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25

[4]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5

〗“供给侧改革”新思维是中央决策层面的重大思想转变,基于经济,普适于各行业。比较“供给侧改”与“课改”,就学校和教师而言,以“供给侧”思维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是必然和应然选择。笔者所在的学校和本人在“供给侧”思维的引领下对建构校本课程作了一些实践性探索和展望。

〖关键词〗供给侧 校本课程 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要求。①接着,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②。由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供给侧改革”新思维是中央决策层面的一个重大思想转变,基于经济,普适于各行业。那么,教育“供给侧改革”我们何以可为呢?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就学校和教师而言,以“供给侧”思维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是应然和必然的双重选择。

一、“供给侧”改革与新一轮课改——我们的认识 1.“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路径

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国际背景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强劲的复苏态势难以预见;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国内背景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传统动力弱化和新动力尚未形成时期,面临下行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特征较为突出。建设要素市场、化解过剩产能、打破行业垄断和加强产权保护是推进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

2.新一轮课改的背景、路径

改革前的课程特征有: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等。③

新一轮课改要求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可行的路径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通过对“供给侧改”和“课改”的学习、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两改”是同病相怜,同药可医。“一纲一本”的课程体系,供给唯

一、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供给侧思维启示学校和教师必须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供给侧”改革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我们的思考 1.“私人定制”是供给侧课程发展的方向

经济“供给侧”改革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度。供给基于需求,“私人订制”将越来越盛行。我想,教育“供给侧”改革也是如此。学校课程的设计、供给,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也要提供“私人订制”。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南北二李”为我们“供给侧”了很好的示范。李希贵管理的北京十一学校以其堪比原子弹研究团队的师资实力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我们身边的李吉林大师烹调了“情境教育教学”的顶级大餐让学生们吸收着丰富的营养。不同的“供给”思维彰显着共同的价值引领。

2.“学生主体参与”是供给侧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笔者所任教的思品学科为例,从初一到初三的各年级在课程开发前,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想法结合起来,既尊重学生的要求又对学生不合理、不科学的要求进行价值引领。依据学情的课程开发,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课程是供给学生的,学生就应是积极主动的课程开发参与者,而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例如,我们在开发“人防知识”课程时发现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许多学生利用假期自制了简易的防毒面具。有同学利用父母在消防部门工作的便利,为学校借来了消防演习器材。有同学自制了“野外收集饮用水的方法”的专题PPT等。基于学情的供给侧课程才能真正走近、走进学生。3.“地方课程资源”是供给侧课程的源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教材的习题化,不是某一主题的网络摘抄,也不能是某个老师的信手拈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地方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是课程供给的源泉。例如:我们依据地方资源开发了“印象泰州”的周末课程。泰州市人文荟萃,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家乡,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姜堰溱潼古镇、凤城河景区、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郑板桥故居、泰兴古银杏森林公园、柳敬亭公园等等,这些景点汇集了泰州地区的文化精华,是很好的地方课程资源。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三市三区几乎都有,我们根据学生的来源地划分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发组织,花一学期的时间,利用节假日,游遍泰州。

三、“供给侧”思维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我们的实践 1.办学机制供给侧

作为地区“民校”,十八年前,通过组合国有资本、盘活集体资本和引入民间资本来共同举办一所股份制民办公助学校。此举,在“有学上”的问题解决后,有效地解决了“上好学”的新问题。扩大了地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建校之初的两个班,发展到现今的九十多个班级。我校的诞生和发展用蓬勃的活力验证着“供给侧”办学机制的正确。2.校本课程多元供给侧

作为地区“名校”,我校一直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以供给侧思维引领,扩大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现把我校部分学科、年级校本化课程略作介绍。

我校语文学科校本化课程是这样构建的:(1)打造《阅读欣赏》。初中六学期,每学期一册,每册编为14周,每周栏目为:星期一——凝望大师,星期二——好书快递,星期三——鉴赏课堂,星期四——探究天地,星期五——时文快递,周末选修。(2)开发《呵护“绿色”》。我校于2015年1月获得了“国际生态学校绿旗奖”荣誉称号,为泰州市仅有的一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保护教育项目中的最高荣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开发:①认识绿色;②诗意绿色;③观察绿色;④影像绿色。(3)引导《欣赏电影》。教师从以下几方面作引导:①回顾概括;②视听品味;③观赏描述;④研究领悟;⑤探微评论;⑥链接勾连;⑦模仿展示。

我校英语学科校本化课程是这样尝试的: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校每周三正常开展一次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一共开设有十项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科目,凸显外国语学校的特征。意图是通过教师建议和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与水平的平台。比如,写作训练。我们通过词法,句法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熟悉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能根据题目、提纲和图表,写出故事梗概和简单的应用文。要求内容贴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

我校的武术课程(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校本化是这样实践的:(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爱好武术、能做实事的老师,和具有武术基础、勤奋好学、有合作能力的学生组建成研究小组。将研究组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小组长一名,分工明确,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2)师生共同开发武术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如在开发教材的套路上,我们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套路;可以男女分开,学不同的套路,为女生创编功夫扇,为男生创编二节棍等。在实践中师生共同建立自己的武术资料库。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参与到“教武术”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质疑、辩论、归纳相结合,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3.社团活动全员供给侧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社团活动建设。学校成立了社团管理处,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为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学校根据自愿的原则要求人人参加一项或两项社团。学校外请专家、内配名师成立了五十多个社团群组。其中“开心农场”等十多个社团已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社团课程。

四、“供给侧”思维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的展望 1.进一步完善课程供给侧的机制

供给基于需求的原理再次告诉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制度层面而言,要坚持“三自主”的原则。即坚持“学校自主设置、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就内容而言,要坚持“三个一体化”的策略。即以学校为单位,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开发和一体化实施。从核心素养出发,以素质为旨归,给学生提供分层的必修课程、多元的选修课程和多彩的拓展类课程。④ 2.进一步优化课程供给侧的路径

供给侧要求我们“创造新供给”,新供给何在?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常招常新的,家长也是如此。学生家长分布社会各行各业,在各自学习工作领域内都非常专业,如果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帮助学校建设校本课程应该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如经过和家委会反复磋商、论证,可以实施“家长义教”,最终实现“一个好家长就是一门课程”的美好愿景。

就课程实施的供给方式上,可用“行政班+走班”的方式来充分保障学生的选择机会。学校可以进一步研究选课、走班教学和学分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3.进一步追求卓越的课程供给侧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搞好思政课教学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岗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坚定信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理念偏差,忽视实践教学。思政课是理论性和现实性联系很紧密的课程。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制约,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很多高校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辅助理论教学,其内容只是验证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观点,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理论脱离实际,实际运用能力差。另外,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是安排学生参加重大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史和党史,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种教育内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政治学习积极性的下降,高校需要完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3.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相对来说,公办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方面有制度保障,因此经费相对充裕,而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很少,难以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4.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条件受限制等因素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5.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科的实验实践教学相比,缺乏量化的标准,主要用直观和体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洞察力、思考力和理解力。因此,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1.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思政课是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使他们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该课程的目的。这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2.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大的方面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要求。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事政治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回到1921”为主题,通过小品、朗诵等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引导大学生坚定“立志跟党走,永远不回头”的信念。这种课堂内的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文化、艺术、时尚等载体将相对枯燥的党史生动化、直观化,力求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课堂放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示范性企业,还可以在重大纪念日设计主题突出、内容明确、参与面广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这样,教师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在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精神文明先进镇——巩义市竹林镇和全国文明村、新农村建设典范——新乡市刘庄村建立了两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上现场课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和成就,把握中国的国情和党的富民惠农政策,了解农村发展的生机和潜力。

3.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投入。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在实施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按照标准投入经费,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因此,高校要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另外,学校还要积极推动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政策,多方合作,确保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投入和支持。

4.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重点、以党团干部为支撑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同时,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老干部、道德楷模和专业人才来辅导学生。高校要制定和完善思政课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思政课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相关科研项目,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水平。

5.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成功建立,可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奋斗足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所取得伟大成就的地方,都是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理想场所,如先进人物纪念馆、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新农村建设典范等。

6.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动力。思政课是历史与当前、理论和现实、思想与政策有机统一的课程,要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就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办法。教师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对于教学成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及时宣传、表彰,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安全预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谭俊杰.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14).

[2]周亚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3]李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篇7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 是教师以研究的观念组织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 依据学科特色,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 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 从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创新”[1]。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不像以往那样搞“大包干”, 而是引进了学生“承包责任制”,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导学”能力至关重要[2], 所以教师角色要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 帮助学生自己掌握获取正确的知识与释疑的能力和方法, 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

研究性教学模式, 着眼于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社会需要的人。研究性教学模式破除了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 与学生集体研究, 共同探讨, 不仅使用“为什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观点如何”、“本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等诱导式的提问;而且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定几个研究课题, 如“请你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规划”、“德与才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恋爱观”等学生关心的话题, 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这些研究课题或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报告等, 没有现成答案, 只有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才能解决, 这无疑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 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 教研室教师承担一个模块下的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的课件制作、资料收集、备课与教学任务, 再由教研室将每位教师的专题建设成果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整合、汇编, 形成一门课的建设成果。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更符合新课改的内在精神要求。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使每个教师的专长得到了

有效利用。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均不完全统一。我校的实际情况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法学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分配专题, 使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出来,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例如, 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共八个专题进行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和婚姻、恋爱、家庭道德教育专题等, 这八个专题由教研组的老师分工协作来完成, 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 所以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组织策划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 由于任务分割, 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 教研组教师有

精力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精心设计部分课时的教学形式, 对自己承担的专题研究得越深, 容易发现问题, 这就为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奠定了基础, 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完成了许多有亮点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加强教学的理念[3], 必然会提高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造诣, 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3. 紧密结合社会热点, 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达

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少而精的目的,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集前瞻性和时代性于一体, 根据时代发展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同时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 可以打破章节具体理论的限制, 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特征。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 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教学模式, 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 以培养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体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性教学倡导“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弊端提出的[4]。很多人对此命题的解读出现了偏差, 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5]。这种提倡本没有过错, 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合作, 教师主体性同样重要, 教师主体性的迷失无疑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随着经济一体化, 学生思想认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教师的主体地位, 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的关键, 确保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 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

当然, 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同等重要,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 就教育过程而论, 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认可、内心认同与接受的程度。这就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 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 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 内心认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与“学”的主体的学生, 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所以, 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 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的功能,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四、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自“05”方案之后,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经过几年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如学生数量多、课堂过大, 加之经费、时间、场所、安全等因素, 使得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实际上, 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多, 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即便组织实践教学, 范围较为狭窄, 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再者, 实践教学涉及到设计选题、组织协调、联系实践基地、寻找经费支持、学生安全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 安全保障责任重大, 因此, 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 也不重视实践教学, 缺乏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要对症下药,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切切实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 从教师来说, 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自觉视实践教学, 对于一些阻碍实践教学的因素, 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同时有必要发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 实行传、帮、带, 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 学校可以成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副书记亲自挂帅, 院系领导主抓, 选派专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同时配备相应的5万元~10万元专项经费, 解决学生的交通费、调研费、住宿费, 指导教师的工作换算成相应的工作量来计算。最后, 实现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应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的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成绩评定标准, 健全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考核是双向的, 对学生的考核, 包括学生实践日记、实践调查论文等;对教师的考核, 包括组织是否严密、过程有否跟踪、总结是否到位等, 这样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还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或缺, 意义重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思想导航、信念支撑”的功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所以, 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在教改过程中, 我们总结出几种特色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进研究性教学[J].江苏高教, 2009, (1) :25.

[2]姜献生.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 2010, (8) :198.

[3]柴中梅, 刘月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18.

[4]王磊, 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20.

[5]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要怎么教[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3) :116.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篇8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 而不是把人作为客体来塑造。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 因而, 教学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 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 学生的成长需要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坚定正确教育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 把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期许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 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被学生接受, 直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影响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要求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 要把握理论变化而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要有主动创新精神。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 在把握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前提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大胆充实教学内容。要把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国际局势中的焦点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教学的关注中心。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 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原动力, 以锻炼学生能力为立足点, 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核心,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天地、能力培养的平台、自我教育的空间、道德升华的通道。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项目式教学、案例导学、阅读导引、实践体验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教学改革,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 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就是采用序列化主题实践项目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边做边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如参观、访问、调查、征文、辩论等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 实例导学。

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 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 并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3. 阅读导引。

阅读导引主要是通过推荐有深刻思想内涵、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学生所欢迎的相关书目和文章, 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等加强对学生阅读环节的指导, 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以此变“灌输”为“领悟”。

4. 实践体验。

如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就是设计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 让学生通过角色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 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要进行大胆改革。形式上, 可以采用笔试、面试和实践行为三合一的考核方式。内容上, 要兼顾知识、能力、品行综合考察。对于知识的考察, 应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多问“为什么”;对于能力的考察, 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多问“怎么样、怎么办”;对于品行的考察, 关键是平时表现, 它不仅包括平时课堂表现, 还包括学生的课外表现———社会活动的参与及表现、遵纪守法与道德表现、同学关系与生活态度等等。只有运用这种综合的考评方法才能真正把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的真实效果, 体现教育的育人目的。

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育人”教育。“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感染力、影响力, 教师就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理论教学, 坚信真理的力量, 努力进行学术研究,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课要达到“进脑、入心”的效果, 理论本身要具有说服力。这就必须依赖理论本身的力量———真理性的力量。教师要努力挖掘并展示理论的这种真理性力量, 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概念化的说教。只有在教学中凸显理论的真理性, 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教师要努力学习, 不断探索,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要着重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只有用研究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 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 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 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最有用的教育。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应首先要做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政治素质的主要表现。一个自身政治素质不高的人又怎么能教育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呢?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要笃信之, 践行之。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定的政治信仰, 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唯此才能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让政治课有感染力、影响力。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 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要热爱生活, 更要热爱学生。对待学生要有热情、激情和亲情。要有亲和力, 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用真诚赢得真诚, 用信任交换信任, 用心灵感动心灵, 用人格塑造人格。只有如此, 才能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敬重你。教学才能具有向心力、感召力。

总之,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主导性因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坚持“以生为本”;要加强教学研究, 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人格修养。只有做到用素质去培养素质, 用人格去塑造人格, 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导性因素。教师要通过改善自身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要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期许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人格修养, 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磊, 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2] .朱剑昌.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4

[3] .黄广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绽放异彩——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6

[4] .朱国宪.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5] .钟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9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可以不要”的课程, 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教得累, 学生60分万岁”的课程, 究其原因:

1.课程建设的缺陷。其一,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两课”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缺乏认识。其二, “两课”课程设置门类过多, 教师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理论灌输的方式, 师生交流、联系实际和学生实践少。其三, “两课”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低水平的重复, “两课”课程之间内容上有较多的交叉重叠。

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 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广泛存在针对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的缺陷。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大多数教师为青年教师,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与担当的任务相比, 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两课”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因而不能以科研引领教学, 造成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脱节。

此外, 部分高校党政部门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上缺乏充分的支持和必要的保障, 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对策

1.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 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变为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观念。其次, 要改变只注重政治理论教育的单一功能定位, 转变为以政治理论教育为核心的多种功能的结合。第三, 要转变单一的理论教学的观念, 把教学与实践和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引入课程建设的轨道。

2.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素质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和民主法制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 使之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引伸到行业层面, 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专业特点有所侧重。

当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欠缺恰恰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 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塑造创新品质。

3. 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 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课堂上, 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后, 就转向全班展开讨论, 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各种思想得以交流, 不同观点彼此碰撞, 在相互交流中, 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 探究意识得到强化, 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2) 具体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由教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选题, 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社会调查, 完成调查报告;或者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 建立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参观、访问、实践。重视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 生动、直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 在“抬头率”提升的同时, 真正使教学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 最终“入行动”的效果,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 以完善评价方式为手段, 把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以简单的考试成绩及学生出勤情况为依据, 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 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改革评价方式, 实施多元评价, 将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将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 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5.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针对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优秀教师、学术带头人严重匮乏的现象, 应采取特殊措施, 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 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骨干教师, 并从中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让其脱颖而出, 成为学术带头人, 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只有各个方面齐心共进,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文章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当努力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渠道上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邵服民.关于两课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

[2]柯水云.对高职学生“两课”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

[3]王玉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媒体,路径,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然而,当前,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之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更加鱼龙混杂,引领大学生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新媒体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过的历史进程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初衷;以何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加深,根据形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1995年,国家教改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对普通高等学校针对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的“两课”课程做了具体的规定。2004年在中共中央下发的16号文中把“两课”统一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并且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走过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改革立足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及时代要求

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断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不断推进。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及时代要求进行改革。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喜欢新奇且具有探索精神。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网络化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并且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因而,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大信息时代,必然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冲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去,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新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的时代,移动端、客户端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所引发的大数据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大数据体现人类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通过挖掘和整合有用的信息,造福人类。“互联网+”就是顺应大数据发展的产物。生活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大学生,每天都通过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终端,从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数字传媒接收到庞杂的信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大数据环境中网络信息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增长、变化速度过快、价值观多样化,导致在某些问题上有些学生还来不及认真思考就又开始接受下一轮的言论冲击,容易受到错误言论的影响。而且,网络中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借助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手段以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更加具有迷惑性。如何在其中去伪存真,需要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方法论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方法论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言,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新媒体时代,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推送要获得有效的关注,必须切合网民的兴趣点。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获得学生的青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恰当的案例、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恰当的互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所谓“恰当”,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目前,根据“05方案”,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程不同,呈现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立足学生认知需求,从最近发展区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二)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新媒体手段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推送要获得有效的关注,往往会以“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出现。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获得学生的青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在中学里,你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你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作为大学生,有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认知需求,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增长见识。网络多媒体,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快速、便捷、有趣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不能漠视新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不能将新媒体手段拒之门外,而应该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具体而言,比如,发掘微信等数字平台中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因势利导,组织辩论、小组讨论、学生微电影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打破一言堂的说教灌输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率。再如,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课,形成优秀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当然,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微课资源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

(三)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记录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以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在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必须打破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来断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构建一种动态的、注重学习过程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比如,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完成情况、作业情况、期末考试等,都应该纳入课程总评当中去,只是各个部分所占比重有所差别而已。根据教学实际经验,在实践项目中,学生个体的表现更能区分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评价中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更能体现个体差异性。

总之,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必须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新媒体下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我们认为,需要注重学生需求创新教学理念、重视新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过程记录创新评价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军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47-48.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以客观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然而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略显滞后,出现理论脱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抽象、满堂灌等诸多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存在着很多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总体是良好的,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教师当中还存在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和薄弱环节,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观点正确的教师队伍,从而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观不认同,存在不安全感

首先,职业角色认同感低。在高校中,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枯燥难懂,无论怎么改革学生也难以喜欢,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职业角色认同感非常低。

其次,懒于改变惯性。人们都习惯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惯性而产生惰性,从而阻碍变革。教师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经验等,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这使其觉得轻松和愉快,有这样的捷径可走,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教师就会抵制课程改革,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舒适地带”。

最后,信心缺乏导致无安全感。人们面对新生事物时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不安全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人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不清楚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课程体系中能得到什么,而会更加担心失去即得利益,因此也会参与课改但由于心态问题而表现出表面积极而实际消极的状态。

2.客观上能力不足

开展课程改革,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储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政治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养要求其实比一般教师要高。但是,有不少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3.高校政策支持不够,缺乏资金

学校为了响应上级政策,开展课程改革,只是要求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却没有在政策上真正给予支持。教师要进行改革,打破常规,就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如课程研究的确要花费金钱:如材料、顾问、合作、印刷、装备、参加会议、调研等都需要资金。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进行课程改革。

4.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改革,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自我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认为这门课,不能马上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即使参与培训进修,时间也较短。从整体上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还是投入不足、激励不足、力度也不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对策及建议

1.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学习是提高技能和境界的过程。思政课是内容磅礴的一门课,在研究上除了讲“专”和“深”之外,讲课的内容还要力求丰富,讲“博”和“广”。除了要研究经典的著作之外,还要涉猎各类学科和知识,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和重大事件,保障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透彻性。同时,还要注意围绕课程内容精心搜集资料,结合理论精心运用资料,运用资料来恰当地解释理论,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与比较确定哪些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增强竞争能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符合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大胆的参与。通过参加比赛活動,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也能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改善教师的职称和知识结构,使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能够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高校的实际,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历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在职等形式进修完成学业,提升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制度,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考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校内培训,各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如定期组织备课会和研讨会,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可以聘请重点大学的思政课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指导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对于一些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大胆起用、重点培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改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断层”的局面。

3.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力军,应该具备极强的综合素养,但现实状况却不近人意,目前高校的教师本身缺乏坚定的信仰,科研能力上也不去,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建议首先,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通过自我学习,比较中西文化,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对自己模棱两可的理论内容要加以强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实际中的案例引入课堂,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解决,教师如果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便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最后,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除具备专业清晰的知识结构外,还需了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学科知识,在能力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样便更快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师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倾向,高校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内容和形式上体现时代特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让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王木森.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何孟飞.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刘娟.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及核心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篇12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实施、全国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情况下, 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最大限度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显得尤为迫切。

一、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 一是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 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 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 敢于直面和正确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注重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坚持师生互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有效备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内容研究, 定期组织专家就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制度, 梳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 提出教育引导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深化细化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做到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 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规范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结合各门课程性质特点, 形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与科研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依托网络开展虚拟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 建立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更有利于社会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各高校每门课程都要有2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市党委、市教委每年评审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实践基地, 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见习、实践教学等社会实践资源, 把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计算课时, 计入学分, 并确保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市教委党委、市教委每年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精品项目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入选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奖、项目申报中优先参评。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指标, 把考核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变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跟踪, 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分数构成状况,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成绩作为大学生德育评定的重要指标, 纳入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的重要指标, 发挥考试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加强教学管理

深化改革试点。市党委、市教委每年支持高校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 深入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地位, 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教学协作。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组, 开展各门课程的集体备课、学术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依托高校, 分区域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中心, 开展校际合作交流, 鼓励名师互聘。整合全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力量, 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开展教学研究, 组织教学培训, 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开展教学督导。市党委、市教委成立教学督导组, 定期深入高校开展随堂听课调研, 进行现场指导。各高校要建立教学督导机制, 高校党政领导每学期要深入课堂听取不少于4学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六、完善保障机制

搭建交流平台。推出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走上社会讲坛、媒体讲坛, 吸引学科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每年举办教学论坛, 每年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活动, 支持高校举办高水平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优秀教师巡讲活动, 引导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资源。制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相适应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坚持每年开展“精彩一门课”、“精彩多媒体课件”、“精彩教案”、“精彩案例”等“精彩系列”征集评审活动。建立优秀课件库、实践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研究成果库、问题解析库、示范教学库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等,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只有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段创新与实践, 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孙慧.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10 (2) .

上一篇:武陵山地区下一篇:畜牧业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