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00

2024-10-03

P300(精选7篇)

P300 篇1

神经电生理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出现, 为脑的高级生理、心理活动开拓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传统的心理学方法大多是相关人员根据个体言语反应、外部行为表现, 进行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心理量表等, 只能对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做出描述和量化, 从而推断或解释人们心理活动, 有很大的主观性, 最终得到的结论也有局限性。随着学者对P300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发现其可以作为评定大脑功能的客观指标, 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1 概述

Sutton1965年开始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aleted potential) 的研究, 他通过人脑对某客体认知加工处理 (如注意、记忆、思维等) 时, 在头颅表面记录到平均叠加电位, 进而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电生理活动的改变, 对认知领域的电生理研究有了开创性的意义。

事件相关电 (ERP) 是由易受物理刺激特性影响的“外源性成分”和不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的“内源性成分”组成, 其N1、P2属外源性成分, 作为评价受试对象注意力和合作程度的可靠指标[1], N2、P3属内源性成分, 是受试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的客观反应, N2、P3波潜伏期提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识别的速度, 能客观的反映大脑认知功能和判断功能等高级思维活动, 而P3波幅代表受试对象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和资源投入的多少[2,3,4]。

2 P300的应用进展

P300电位反映了脑的功能状态, 主要作用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判断。认知是大脑对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转换、合成、编码、储存、重建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P300作为电位生理学研究认知功能的方法, P300电位作为神经电生理学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方法, 是认知功能研究的一项客观、敏感和特异性强客观指标,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 痴呆

P300作为客观判断患者智能障碍、确诊相关疾病的依据是影像学检查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很多学者及临床工作人员相继报告了应用P300检测各种疾患 (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脑肿瘤、代谢性脑病) 造成大脑皮层程度不同部位的损伤, 导致神经细胞脱失、液化坏死、萎缩, 进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其中额颞叶、边缘叶损害时明显) , P300的应用为其预后及治疗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痴呆是大脑皮层高级功能全面损害的严重智能障碍, P300则表现为潜时延长, 波幅下降, 故P300对痴呆的鉴别、疗效判断和预后方面均具有较大的意义。李长彬等对36例低智儿童进行P300电位的检查, 同时检查脑电图, 发现12例 (66%) 的儿童脑电图无改变, 而21例 (78%) 的P300却出现了潜时延长及波幅降低, 说明P300敏感性优于脑电图;赵宗彦在P300用于学生智力的研究中发现:成绩优异与较差的学生比较, P300潜伏期明显短, 波幅均较高, 故认为P300检查是一种可以帮助判断和指导学生的智力检查方法。

2.2 心理学

(1) 焦虑:进一步相互证实了焦虑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特别是注意力方面的损害比较突出, EEG和P300两顶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致性, 可作为综合评估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指标[5]。 (2) 精分诊断:EM和P300电位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儿的诊断指标之一[6]。 (3) 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神经症, 患者常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性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 .但却没有可证实的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 临床疗效往往不好。已有研究表明, 躯体化障碍患者一定的人格特征 (如明显的依赖性和不能承受挫折) , 患者的知觉认知方式敏感或扩大, 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 P300电位可以对其认知进行判断[7]。 (4) 抑郁及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评估:中国张慧杰等的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谱不同, 但与健康对照者相比, 他们的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相同的。有研究报告:存在自杀风险的抑郁患者, 大脑细胞的感受能力下降, 认知资源整合分配、投入程度降低, 并且有自杀风险的抑郁患者认知损害比无自杀观念的患者更为明显, 同时认知的损害、高级思维活动受限, 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情绪反应[8], 加重负性情绪, 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国外研究也有类似结论[9,10]。P300可为研究抑郁的不同生理心理机制提供帮助。 (5) 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 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 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 常容易伤害自己及他人。有人将P300用于检查边缘性人格障碍, 发现该类患者存在着多方面信息加工障碍, 出现ERP各波分化差, P300明显存在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降低, 提示伴有认知障碍, P300可用来评估其恢复和预后[11]。

2.3 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可因为不同程度部位的脑组织损伤, 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有研究证实颅外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相关性。脑组织损伤诱发的内源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病等, 也常伴认知功能下降, 临床上易被忽略或诊断为精神因素所致, 如能应用P300对颅脑外伤患者后期认知状况进行评价、可侧面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12]。

2.4 毒品依赖

海洛因依赖患者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性依赖情绪, 负性情绪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利用P300发现海洛因依赖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 而认知功能障碍是心理障碍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13]。

2.5 昏迷患者P300电位的改变

在浅昏迷期, 大脑仍有和深睡期相类似的事件相关电位产生, 此结果对评估非醒觉状态的脑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4]。

2.6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P300电位作为一项被量化的电生理学检查手段, 先于CT、MRI检查出阳性结果, 因而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判定疗效有一定意义[15]。

2.7 司法鉴定责中任能力鉴定

穆俊林等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责任能力P300电位的关系研究表明:认知功能下降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其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的直接因素, 也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突出特点。具有显著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电位成分中N2及P3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 P3波幅降低, 更易发生认知障碍, 造成冲动、不考虑后果, 进而酿成凶杀案件等不良后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细致的人格分析及P300电位测定, 证实此类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 可以认为判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司法鉴定责任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16]。

2.8 药物改善认知功能后评估

P300用于药物改善认知功能后评估的研究:如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春西汀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17,18]。

3 总结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 P300是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 与认知功能有肯定关系, 具有灵敏、客观等特点, 医师还可对CT或MRI检查难以发现的神经系统轻微损害, 是用以评价健康人认知功能或认知障碍患者, 并对智能障碍进展程度的监护和追踪及精神病领域的观察研究, 为治疗、预后追踪提供可靠依据。

P300 篇2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4例须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灌组30例,血透组34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开始前、6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前ESRD患者的P300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波幅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灌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血灌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血灌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300的影响较血透有显著性差异,血灌对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较血液透析好。

[关键词]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衰竭;事件相关电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398-02

中图分类号:R 741.0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8

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较为严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须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替代治疗手段来维持生命。ESR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很高,可达65%以上,常存在记忆力减退等认知能力下降。既往的研究表明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可作为评价ESR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的指标[1],但不同的血液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300的影响如何国内未见报道,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3年10月~2008年12月我院肾内科新诊断的ESRD须行维持性透析患者,符合诊断标准[2],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7.8)岁,病程1~5年,所有患者听力良好,无神经精神病疾患史,锥体束征阴性。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灌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岁~49岁,平均年龄(27±7.4)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5例,IgA肾病8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4例。血透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1岁~45岁,平均年龄(28±6.9)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1例,IgA肾病8例,多囊肾1例,梗阻性肾病4例。另取4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6.5)岁,所有志愿者听力良好,既往无神经精神病疾患史,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各组间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治疗方法 ①血灌组:费森尤思4008S血透机(德国Fresnius公司)、F6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德国Fresnius公司,表面积1.3 m2,超滤系数5.5ml•mmHg-1•h-1) ,丽珠HA130中性大孔树脂血液灌流器,碳酸氢盐透析,血液流速

200ml/min,透析液流速500ml/min,双反渗水透析水,每周行2次血液透析(4.5小时),1次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树脂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之前,待灌流器2.5~3.0h饱和后,去掉灌流器继续血液透析1.5~2.0h,低分子肝素抗凝(苏可诺2500单位/次)。②血透组:费森尤思4008S血透机(德国Fresnius公司)、F6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德国Fresnius公司,表面积1.3m2,超滤系数5.5ml•mmHg-1•h-1)进行碳酸氢盐透析,血液流速200ml/min,透析液流速500ml/min,双反渗水透析水,每周透析3次,每次4.5小时,低分子肝素抗凝(苏可诺2500单位/次)。

(2)P300检测 ①检测指标:检测对照组及ESRD组P300的潜伏期、波幅。检测血灌组和血透组治疗前、后6个月P300的潜伏期、波幅。②检测方法:在屏蔽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保持觉醒状态及注意力集中,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Neauroscrean Plus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国际10/20统一电极安置法,记录电极置于Fz点,参考电极置于一侧耳垂,前额接地,电极与皮肤间阻抗<5kΩ。受试者接受双耳听觉Oddball程序刺激,分析时间1000ms,刺激强度70dB,靶刺激发声频率2kHz,占20%;非靶刺激发声频率1kHz,占80%;两种刺激均随机出现,要求受试者对靶刺激通过按键做出反应。每例受试者均先行预试,待受试者明确方法后再进行正式检测,每例重复4轮,每轮靶刺激20次,受检者默记靶刺激结果误差>10%则作废。最后取4次P300波的潜伏期(PL)及波幅(Amp)平均值,PL及Amp测定按杨文俊介绍的方法进行[3]。计算机自动分析P300波的潜伏期及波幅。P300的异常判断参考目前所选用的标准,以正常组的+2s为潜伏期上限,以正常组的-2s为波幅下限,任一项超出正常范围均为异常。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ESRD组与对照组P300的比较 ESRD组P300的潜伏期、波幅与对照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血灌组与血透组治疗前后P300的比较 血灌组治疗6个月后潜伏期、波幅较血透组差异明显(P<0.01),见表2。

表1 ESRD组与对照组P300的变化

组 别nP300潜伏期(ms)P300波幅(μV)

对 照 组45287.6±14.38.6±1.08

ESRD组64379.5±29.76.2±0.96

t-21.46711.952

P-<0.01<0.01

表2 血灌组和血透组治疗前后P300的比较

指标n治疗前PL(ms)Amp(μV)

治疗6个月后PL(ms)Amp(μV)

血灌组30383.1±25.96.1±1.28 331.6±26.9※8.1±0.98※

血透组34374.9±27.85.9±1.14 349.6±23.7※6.9±1.05※

t-1.2210.596 2.8234.707

P->0.05>0.05 <0.01<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讨论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临床上除有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外,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很高,可达65%以上,近年的研究表明,此类患者中亦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及思维不灵活等认知能力下降。事件相关电位P300主要反映人脑的高级心理活动(包括感知、理解、记忆、判断、情感等)[4],是诱发电位中潜伏期在300 ms左右的正相诱发电位,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认知障碍的病人,既往的研究表明血透可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P300。本研究结果表明ESRD行血透治疗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既往的报告结果一致[1]。本研究还显示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透联合血灌与单纯血透治疗6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不同的透析方式治疗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透联合血灌治疗对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较单纯血透好。维持性透析患者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与贫血、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小分子尿毒症毒素(分子量<500道尔顿)潴留等因素有关,晚期与中分子(分子量500~10000道尔顿)毒素潴留即透析脑病有关[5]。血透可通过弥散原理对患者体内小分子毒素进行清除,故早期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血液透析器因膜孔较小(40~50 u),清除毒素以小分子毒素为主,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较难,中分子逐渐潴留出现透析脑病。血灌治疗ESRD患者,因采用的树脂灌流器属中性大孔树脂[6],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主要吸附中大分子物质(尤其是与蛋白结合紧密的物质),故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能有效清除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毒素,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又能清除体内中、大分子毒素。因此,血透联合血灌治疗6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波幅改善较单纯血透治疗改善明显,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可能较单纯血透好,有望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洪全,李文华,韦武合,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2003,12(2):78-8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49.

[3]杨文俊.事件相关电位[J].新医学,1999,30(5):298-301.

[4]张 卓.事件相关电位在神经精神科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1):48-52.

[5]叶任高,李幼姬,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9.

[6]余青春.血液透析与树脂灌流器联合应用治疗尿毒症脑病.中国血液净化,2004,3(7):402-403.

(收稿日期:2009-05-31 修回日期:2009-08-06)

P300 篇3

随着目标所处环境复杂性日益增加, 以及目标主动隐身与反探测能力的提高, 现有的计算机目标检测识别方法 (模板匹配、最近邻和决策树等) 遇到较多技术瓶颈, 亟待寻求新的目标探测方法。

人类长期进化的大脑对运动或者敏感目标, 会诱发出一些特殊的神经信息, 这些神经信息可通过脑电信号 (EEG) 来反映, 其中最重要的是P300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特殊诱发电位, 通过检测脑电信号中的P300电位, 可以快速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分选, 进而实现分类识别。

近些年来, 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ace, BCI) 技术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快速的研究进展。通过利用EEG等来实现人机交互, 是一种新型的人机接口方式。BCI技术在助残、康复、辅助控制、神经机器人、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军事应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利用人类的脑电波结合先进的认知处理算法, 充分利用人的智能和现有机器的智能结合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概率。

1 P300电位的形成及特点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EEG中的事件相关P300电位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 , 一般出现在刺激发生后300ms左右, 具有时域波形特征, 通常采用Oddball范式诱发。所谓Oddball范式, 是指在标准刺激 (大概率刺激) 的序列中, 偏差刺激或靶刺激 (小概率刺激) 诱发的ERP。偏差刺激或靶刺激出现的概率越小, 诱发的P300振幅越大[2]。自1965年Sutton等人发现P300电位以来, P300电位一直是ERP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Farewell和Donchin等最早将P300作为控制信号应用于BCI[3], 他们设计了基于P300的虚拟打字机, 这样可以使瘫患者通过拼写单词实现与外界交流[4]。此后基于P300的BCI研究大都建立在Farwell等的工作基础之上。例如Hoffman等[5]将呈现的矩阵改为6张生活图片, 同样通过闪烁摸一张图片来诱发P300, 6张图片包含开灯、开窗和看电视等内容。结果发现这一系统能满足患者的某些活动需要。Perez-marcos等[6]用P300电位控制机器人, 是机器人能够实时地写出受试者所注视的字符。

P300电位的波形特点是位于刺激点后约300ms出现一个正向的峰值电位, 其波形如图1所示。

事件相关电位 (ERP) 是大脑对某种事件进行信息加工时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电活动, 其中P300是一种内源性的时间相关电位, 与大脑注意力有关, 是对发生概率相对较小的外界事件或刺激的反应。P300一般出现在刺激发生后300ms左右, 它也因此而得名。

P300是一种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特殊诱发电位 (Sutbn等人1965年发现) , 主要与心理因素相关。P300即为晚成分的第3个正波, 也称为P3。经典的P300可在Oddball实验范式下出现。该范式是指当对同一感觉通路的一系列刺激由两种刺激组成时, 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大, 如85%, 通称为标准刺激或背景刺激;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小, 如15%, 称为敏感刺激或偏差刺激。由于两种刺激出现的顺序随机, 所以, 对受试者来说偏差刺激具有偶然性。当要求受试者发现偏差刺激后尽快按键或记忆其数目时, 此时偏差刺激也称为靶刺激。在偏差刺激后约300ms就可观察到P300。

P300的测量指标和其他一般诱发电位一样, 主要为潜伏期和波幅。P300的头皮分布广泛, 相对集中在中线部位 (Fz, Cz, Pz, Oz) , 如图2所示。其波幅在顶后部 (Pz) 最大, 中央顶部 (Cz) 次之, 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的时间窗, 对特征识别敏感等, 成分较大易于测量。

综上所述, P300电位的优势特点如下:

(1) P300是完全可以通过视觉刺激诱发的, 所以可以用于目标探测;

(2) P300是与注意相关的信号, 对于新异性目标的出现有较强的反应幅度。而且新异性越强幅度越高, 有利于模式识别算法对信号的处理。能够很好的保证识别准确率和识别时间。

(3) P300由于信号幅度较大, 可以避免传统ERP数据处理过程中大量的叠加平均。只需要少次叠加, 甚至单次即可实现对P300信号可靠稳定的提取。

基于P300电位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P300电位的目标探测系统进行目标的快速精准探测, 使用该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目标探测的准确率和降低虚警率。

2 基于P300电位的目标探测系统设计

2.1 系统构成

基于P300电位的目标探测系统主要由八个互相通信的主要模块构成。每个功能模块通过一些可选的过程和算法完成一部分相对独立的工作, 系统的硬件架构组成模块及关系如图3所示。

2.2 实验系统搭建

实验系统搭建的示意图如图4。

2.3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通过图像采集与处理分析模块为BCI系统提供足以诱发出P300的图像序列 (如图5所示) , 然后每次图像出现在显示器上时, 都会将该图像所对应的EEG信号打一个时间开始标签。在模式识别时, 对标签后250ms~350ms的一段数据利用训练好的SVM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7,8,9,10]进行识别。对分类识别出的P300信号, 依据时间关系, 反推追溯出引起该P300的图像, 从而达到对特定目标探测的功能。

2.4 EEG信号处理

在EEG脑电信号采集过程中, 极易受到各种伪迹噪声的干扰, 因此在预处理模块中, 要对脑电数据进行滤波, 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脑电中存在的大量噪声, 另一方面可以提取重要成分进行后续处理。这里我们采用空间变换方法[11], 去除各种伪迹干扰。

在特征提取模块中, 小波和时频谱分析[12]、相干平均、小波包分解分析、Hilbert-Huang变换、公共空间模式 (CSP) [13,14,15]方法被用于提取预处理后的EEG信号特征;最后, 在模式分类模块中, 一个SVM被训练来分类从每段EEG中提取出的特征向量。

3 目标探测系统实验测试

本实验具体过程分为训练和测试。训练过程用来得到一个分类效果较好的分类器。测试过程, 也就是对目标识别探测的过程。

实验设置:基于Oddball范式, 标准刺激为缓慢变化的沙漠背景图像和海洋图像 (如图6所示) , 偏差刺激为沙漠或海洋背景中出现飞机、坦克、军舰等图像, 刺激过程中每幅图像呈现的时间为600ms, 且偏差图像出现的概率为16.7%, P300成分采用在线单次提取方法获取, 原始信号波形图和主要特征如图7和图8所示, 其中训练时采用十五导联 (采集受试者大脑的顶部、枕部) 数据, 横坐标为样本点数目, 纵坐标为EEG信号的幅度 (μV) 。

(其中红线表示偏差刺激特征图;蓝线表示标准刺激特征图;绿色条表示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的t显著性检验量.)

在这里, 我们以目标探测率和虚警率作为衡量系统的两个标准, 这里虚警包括误警和漏警。实验选取了6名年龄25~29岁的健康男性受试者。在安静, 光照略低的室内环境中进行。首先要对受试者进行训练。实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每个测试者的测试结果为多次测试, 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 结论

P300 篇4

P300电位是Sutton于1965年首先发现的, 当一个刺激的出现对于受试者来说具有重要信息意义时, 则在潜伏期平均300ms出现一个正相认知电位。这个电位不是单一的波, 而是由若干不同的正相成分所组成的波群。它能综合反映不同的智力活动过程。P300电位中N2、P3是最早被发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 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 目前已被作为评价认知功能损害的一个客观的电生理指标。研究显示, P300电位是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与复杂的多层次心理因素有关, 是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判断、推理及智能等心理过程的电位变化反映,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 其已作为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 被应用于精神科临床和心理研究。

本文探讨抑郁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2]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中的P300电位相结合的测定效果, 以期为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在苏州市市立医院产科足月分娩并由产妇户口所在社区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产后访视的初产妇377例。调查对象年龄18~39岁, 平均 (26.70±5.08) 岁, 既往无精神病史,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能理解问卷内容, 自愿合作。

1.2 方法

采取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爱丁堡产后抑郁评分表 (EPDS) 对产妇产后抑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SDS和EPDS评分均异常的作为实验组;在评分均正常的产妇中随机选择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P300电位测定, 分析潜伏期与波幅改变。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听力正常, 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能配合完成实验。

1.2.1 抑郁自评量表 (SDS)

采用Zung等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对产妇抑郁症状进行评定。总分<41分为正常, ≥41分为有明显抑郁症状。

1.2.2 爱丁堡产后抑郁评分表 (EPDS)

EPDS总分<13分为阴性, ≥13分为阳性, 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彭涛等[3]研究发现, 该评分表对我国妇女产后抑郁症筛查的灵敏度为81.82%, 特异度为97.87%。

1.2.3 P300电位测定

以SDS和EPDS得分均异常的33人作为实验组, 在得分均正常者中选择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相匹配的健康产妇33人作为对照组进行P300电位测定。受试者需对靶刺激作按键反应, 仪器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及命中率, 每人重复测定两次, 取平均值。

电极安置按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法, 记录电极安置于Cz点, 参考电极通过并联安置于左右耳垂, 接地电极置于FPz, 电极与皮肤阻抗<5 kΩ。

以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为诱发事件, 标准刺激为500Hz、80 d B的纯音, 出现概率为0.8;偏差刺激为2 000 Hz、85 d B的纯音, 出现概率为0.2。刺激间隔 (ISI) 固定为1 s。一轮测试中两种刺激共出现200次, 要求受试者默记偏差刺激出现的次数。分析指标:P300的潜伏期、波幅。

1.2.4 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美国精神学会, 1994) 中确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1]。

1.2.5 统计学方法

将评分结果输入Excel软件, 并进行配对χ2检验;两组产妇P300电位测定结果以 (±s) 表达,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论

2.1 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见表1)

注:χ2=5.902, P<0.05

2.2 产后抑郁症确诊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症状, 两份量表得分均异常者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2.3 两组P300电位测定结果 (见表2)

本研究未发现产后抑郁症患者N1、P2潜伏期改变, 提示产后抑郁症患者早期注意定向功能正常, 患者在认知加工时, 任务刺激的主动性注意没有明显异常;而在后期刺激的持续评价、记忆更新、决策执行阶段资源动员程度存在异常 (N2、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 , 与临床上不少患者处事淡漠, 主诉“虽然知道对一些问题和环境如何反应, 就是反应不起来”相吻合。

3 讨论

3.1 PPD发生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PPD逐渐受到国际上的关注, 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因其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且受多因素影响, 与地区、种族、产妇年龄、新生儿性别、生产方式等都有很大关系, 故对其发病率的报道也有较大差异。本次调查中PPD的发病率为8.75% (33/377) 。

3.2 P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判定

P300电位是反映感知、记忆、理解、推理和情感的心理活动, 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4]。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其存在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 认知加工受损主要在后期持续评价阶段, 而不是早期自动加工阶段[5]。

N1、P2是外源性成分, 是判断患者是否积极参与实验的标志;N2、P3是内源性成分, 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中, P300电位N1、P2潜伏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受试者对于检查是充分配合的, N2、P3潜伏期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 表明其认知功能受到一定损害;P3波幅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其情感投入过少及对信息感受能力较差等。P300电位作为一种量化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手段, 有利于早期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测评, 能及早发现其认知功能损害状况, 便于早期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因此, P300电位对于判定患者病情及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3.3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由于样本数量偏少, 未对产后抑郁症的不同亚型进行分类,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样本量, 针对不同亚型进一步研究论证, 对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具体阶段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刘宏亮, 余洪俊.P300电位的原理和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21 (6) :3195.

[3]彭涛, 王联.EPDS在产后抑郁筛查中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13 (8) :18-19.

[4]郝晓莉, 吕秀芹.滕州市部分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现状与影响发病的多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05, 11 (2) :166-167.

P300 篇5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早期血管性痴呆的脑梗死患者50例, 均符合纳入标准, 男2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61.52±4.56) 岁。

入组标准: (1) 所有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MRI或者头颅CT证实。 (2) 发病时间<3个月。 (3) 符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4) Hachinski缺血评分>7分。 (5) 早期血管性痴呆的判定:精神状态检查表 (MMSE) 评分<26分;临床痴呆评定 (CDR) =1.0;日常生活能力评定>16分。 (6) 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7) 文化程度是初中到大学范围。

排除标准: (1) 阿尔茨海默病 (AD) 或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导致的痴呆。 (2) 意识障碍。 (3) 不能配合检查者。

治疗方法:所有血管性痴呆患者给予尼膜同片30 mg/次, 3次/d;银杏叶胶囊0.12 g/次, 3次/d;吡拉西坦片0.8 g/次, 3次/d;阿斯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 晚上服用。以上药物均口服半年。

P300检查方法:受试者坐在安静的检查房内, 在检查过程中避免吞咽等动作。记录电极放在前额正中发际前方 (Cz) , 前额接地线 (FPz) 。参考电极分别置于两侧耳后 (A1、A2) , 分别为Fz、Pz, 进行听觉刺激检查。通过耳机给予900 Hz的低频纯音及2 000 Hz的高频纯音刺激, 强度75 d B。受试者应该注意两种刺激中的小概率刺激, 要求受试者能够分辨这两种不同频率刺激的声响, 在靶刺激出现时, 默记次数。我们要观察的是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成分的波形、潜伏期 (ms) 和波幅 (μv) 。

认知功能评定: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初步筛查有无认知功能障碍, MMSE<26分为异常;用临床痴呆评定 (CDR) 进行痴呆筛选, CDR=0为健康, CDR=0.5为可疑痴呆, CDR=1.0为轻度痴呆, CDR=2.0为中度痴呆, CDR=3.0为中度痴呆。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定受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评定的结果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 总分>16分为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 总分≥22分提示明显功能障碍。

统计学方法: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波形分化欠佳, 波形欠规则, P300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所有患者治疗半年后复查事件相关电位P300, P300波形分化较治疗前规则, 潜伏期缩短, 波幅升高, 见表1。

讨论

最近, WHO对全球各地区1980-2009年间的147个人群进行了痴呆患病率研究, 做了一项Meta分析, 根据各项患病率研究的结果, 经过泊松随机效应模型的分析, 估计全球各地区年龄≥60岁痴呆的患病率为4.19%~8.48%[1]。而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发病率居第2位的痴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在发生血管性痴呆前表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 如果能在病变的早期发现认知功能障碍, 将有助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因此, 在临床上急需找到诊断、评价和反映治疗效果的检查和客观的指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头颅核磁共振、脑电图、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有助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2,3]。事件相关电位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高级神经电活动的基本方法。其主要成分包括外源性成分, 如P1、N1、P2和内源性成分N2、P3。P300反映的是大脑对刺激进行识别和编码后形成新的信息并储存的过程, 可以作为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评估病程、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4]。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事件相关电位能够客观、敏感地评价认知功能障碍, P300潜伏期反映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5]。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包括防治卒中、改善认知功能和控制行为和精神症状。在本研究中, 痴呆患者均给予尼膜同、银杏叶制剂、脑复康、阿司匹林等治疗, 治疗半年后复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P3波形分化与半年前比较有所好转, P3潜伏期较前缩短, 波幅较前增高, 治疗前后相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事件相关电位对于血管性痴呆早期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判断血管性痴呆早期治疗效果的客观、灵敏、特异性较强的电生理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Dementia.A public health priority[M].Geneva:WHO, 2012:14.

[2]何勤义, 李丽, 何君芳.多发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的MRI和SPECT表现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2 (2) :94.

[3]吕晓民, 吕晓萍, 吕洋, 等.脑电图诊断血管性痴呆的应用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 (6) :561.

[4]陈奕奕.事件相关电位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83-84.

P300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江苏省老年医院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

入组标准:符合DSM-Ⅳ原发性失眠患者诊断标准[3]:主诉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 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 排除由发作性睡眠, 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 生物节律紊乱以及精神、神经等躯体疾病、酒或药物引起的睡眠障碍, 病程在半年以上。最后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52例, 男30例, 女22例;年龄60~85岁, 平均 (70±2.3) 岁;小学文化及以下5例, 初中10例, 高中以上37例。对照组来自江苏省老年医院健康体检人员。既往无精神疾病、自杀、服用精神药物史。共60例, 男39例, 女21例;年龄66~89岁, 平均 (72±5.6) 岁;小学文化及以下4例, 初中16例, 高中以上40例。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P300检测:

失眠组与对照组均在安静、屏蔽的电生理室内进行检测, 室温25~28℃, 要求受试者放松, 注意力集中, 闭目。首先向受试者说明目的、要求、进行一轮预测试, 待其掌握要领后进行正式测试。采用英国牛津公司生产的Oxford型诱发电位/肌电图仪。电极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 记录电极置于Fz、Cz点, 参考电极置于A1+A2, 地线置于Fpz。试验以纯音“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刺激受试者双耳, 声强90 d B, 刺激频率0.75 Hz, 刺激波宽50 ms。靶刺激 (T) 为2000 Hz高频短音, 以20%的概率随机出现, 要求受试者记录出现次数。非靶刺激 (NT) 为1000 Hz低频短音, 以80%的概率随机出现, 两者分别迭加, 总迭加100次。

1.2.2 测量指标:

(1) 潜伏期 (ms) :即从刺激开始到各成分最大波幅值点横轴直线距离。指标有靶刺激N2 (T-N2) 、靶刺激P3 (T-P3) 潜伏期。 (2) 波幅 (μV) :即波峰到基线的垂直距离。指标有T-P3波幅, 非靶刺激P2 (NT-P2) 波幅。

1.2.3 神经心理学评估:

所有入组者均行MMSE、Mo CA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均由经过培训的2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完成, 量表评定一致性检验Kappa=0.87, P<0.05。所有测试均在安静诊室内1次完成, 耗时30 min。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 结果均以表示, 所有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后选择检验方法。神经心理学测验得分、P300潜伏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用Bonferroni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

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MMSE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Mo CA评分中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延迟回忆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2组P300检测比较

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的P300无论是T还是NT, 其诱发出的波明显低平及后移,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MMSE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痴呆筛查工具[3], 但其涵盖认知的领域较少, 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的敏感性低。Mo CA量表是由Nasreddine等编制的专用VCI筛查工具, 包括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8方面的认知评估, 共计30分。若受试者教育年限<12年者, 在测试结果上加1分。国外研究显示对MCI患者的测查选取26分为截断点时, MMSE的敏感性为0.18, 特异性为1.00;而Mo CA的敏感性为0.90, 特异性为0.87[4]。大量研究认为在判断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上Mo CA的优势高于MMSE量表[5]。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Mo CA量表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延迟回忆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MMSE量表评分亦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检测上Mo CA量表优于MMSE量表。有研究认为P30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认知功能水平, 但不具有特异性, 要提高其特异性并将其运用于临床中, 还应结合其他的检查、测验, 因此本试验采用P300检测方法, 进一步了解失眠患者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受损情况。

P300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脑认知功能常用的神经电生理方法[6], 其内源性成分只与特定的认知过程相关, 其潜伏期代表了大脑对外部刺激进行分类、编码、识别的速度, 波幅反映的则是大脑信息加工时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7]。国内外将其作为研究某些疾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其敏感性和客观性优于量表检查。P300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波幅有显著下降, 潜伏期显著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本试验证实Mo CA量表评估联合P300检测有助于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

有报道称长期失眠是非抑郁老年男性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8]。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在今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将进一步在收集病例的基础上进行随访研究, 并进行药物干预从而深入探讨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病情进展及其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Crowley K.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older adults[J].Neuropsychol Rev, 2011, 21 (1) :41-53.

[2]Crico M, Simonsick EM, Foley DJ.The impact of insomnia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J].J Ann GeriatrSoc, 2001, 49 (9) :1185-1189.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Incorporated, 1994.

[4]闵宝权, 贾建平.认知功能检查量表在老年期痴呆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0) :1938-1940.

[5]Nasreddine ZS, Phinips NA, Bedirrian V, et al.The Mont-real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essmet (MoCA) :a brief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Am Geri-atr Soc, 2005, 53 (4) :695-699.

[6]Kasten M, Bruqqemann N, Schmidt A, et al.Validity ofthe MoCA and MMSE in the detection of MCI and dementiain Parkinson diseade[J].Neurology, 2010, 75 (5) :478-479.

[7]Ogurra C, Koga Y, Shimokochi M, et al.Recent Advancesi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Research[M].Amsterdam:Elsevier, 1996:1085-1088.

P300 篇7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期,康复治疗,补阳还五汤,P300

脑梗塞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功能障碍,以前常用神经心理学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试,常受一定的物理特性因素干扰。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大脑对信息认知的过程中,通过诱发电位仪在患者头皮上搜集到的一种潜伏期电位,可反映大脑对信息刺激的判断、比较及识别,是患者知觉、感觉、思维、理解及判断等心理过程的反映[1],不受物理刺激特性的影响,在临床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可靠的监测手段。笔者在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进行干预,以观察对患者相关事件P300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5月一2015年3月在住院治疗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7—75岁,平均(64.65±5.83)岁;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6岁,平均(64.97±6.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塞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及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川芎15g,当归20g,赤芍15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2g。日一剂,水煎适量,分早晚温服,治疗后观察两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两组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改善(P<0.05),两组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经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体会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梗塞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社交能力。研究显示,脑梗塞后一周的时候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61%,发病6个月后遗留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仍有37%。因此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干预,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非常重要。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评估患者认知能力有效的指标,P300可以客观的反映大脑功能的电生理变化,观察指标有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潜伏期表示大脑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后,对信息进行分析、编码、识别的速度,而波幅表示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动员有效资源的程度[2]。研究认为,事件相关电位P300不受物理刺激的特性影响,是一项评价认知能力障碍敏感的、客观的指标[3],对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常规的精神状态量表[4]。

本次临床观察显示,单纯应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程度及波幅增高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好转(P<0.05),表明应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P300的指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在患者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程度及波幅增高的程度与单纯应用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均由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P300指标及认知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效果更加显著。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大脑皮质一氧化氮酶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部位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脑血管内皮的功能;同时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肢体的运动及听觉、视觉的参与,可促进脑神经元得到更多的运动、感觉及信息,并利用不同的神经元递质经过通路传到同一个神经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传导,可有效增强突出的传递能力,从而加快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识别的速度,并增强大脑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的程度,在临床表现为行走、平衡、肢体运动等能力的改善,而在电生理上表现为相关事件电位P300潜伏期的缩短及波幅的增高。因此,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娜,邓建中,齐进兴.神经心理测试及P300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评估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9-70.

[2]李雨峰,王芸,吴莹,等.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3):267-269.

[3]赵雅宁,安立红,窦娜,等.不同程度执行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P300、N200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6):915-917.

【P300】推荐阅读:

上一篇:技术禀赋下一篇:老年人的金融智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