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常见问题

2024-06-07

学习中常见问题(通用11篇)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1

摘要:学习英语,兴趣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该文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对英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时的错误和盲点的研究,制定了一些方案激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力求让读者知道如何用兴趣引导学习,达到学有所成,用有所途的目的。

关键词:盲点,兴趣,学习方法

大学是一个用英语战斗的时代。然而如今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走题海战术。而我在不否认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对英语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英语,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种艺术,有时候学习英语就像是在听音乐。也就是说要以一颗平常心加上一点创新和一点想象力来寻求英语学习的最佳方案。

听力是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一项难度大、时间长的工程。其主要问题有:1)难以跟上朗读的速度,过于认真地去听清楚每一个单词。2)对某些单词错误地掌握发音。听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如果在听力过程中遇到听不懂、听不清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东西而消化。口语是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它的任务是培养英语口头表达和交往能力。其主要问题有:1)严重的发音的放化。中国汉语环境的复杂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母语干扰。2)难以启齿的语言。很多同学对外语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不想甚至反感将英语挂在嘴边。口语的地方化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摒弃母语去学习英语,也不能带着母语的口音去学习。如果碍于面子而不敢大胆的将英语说出来的话,那么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阅读不仅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能了解很多国外民族的风俗习惯。常见的问题有:1)认为阅读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孰不知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语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熟悉并稳固语法。2)没有坚持读下去的决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没有一个艰苦的开始,就没有完美的结局。写作如今也成了学习英语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1)没有写作兴趣。2)没有写作技巧。写作是学好英语最后的落实,所以,兴趣的开发,技巧的钻研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说话的时候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很多错误,而落实到笔上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原来都忽略了。

那么,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掌握英语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真正的需要,这种需要会让你产生掌握英语的欲望。需要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克思需要阅读英语,所以在六个月内可以阅读英语文章,用英语交流。出国留学的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在外企上班的人员必须掌握英语,有了这些需要,就会拥有学习的动力。总之这种需要必须非常迫切,非常强烈,驱动你克服学习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其次,能够高效的利用时间,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可行性的计划。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室,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但是结果却不同,主要差别就是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是不同的。所以,学习英语的人,高效的利用了时间可以得满分,反之,那么就会得零分。英语学习中讲究学习方法是绝对必要的,同样是努力学习,有的人学习可以事半功倍,有的人会事倍功半。因此,每个学习者都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行性的计划对掌握英语具有关键性作用,好的学习计划首先要有时间的合理安排,其次是学习内容的合理安排。好的计划要有详尽的内容安排,学习哪些单词,学习哪些句子,以及文章,抄写几遍,背诵几遍,达到什么样效果,这些是必须要有的内容。再次,提高兴趣。尽量用英语多交流,如果运用得不好,那就用汉语加英语,因为在汉语加英语的交流中,学生会因此感到快乐,长此以往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慢慢地养成了。还有可以在休闲中寻找学习兴趣。多听英文歌曲,以此为动力,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然,每个人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这就要求要有创新思维。成功的秘诀是“创造”,而创造要靠创造性思维。用创造的理念、创造的方法解决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有的人喜欢听力,但是笔上功夫相对较弱,那么我们就可以制定边听边写的学习方法。听的材料也不一定就是教程上的内容,一些著名的英文歌曲也是可以的,这样就能学习放松两不误,学习效率也高。有的人喜欢阅读,但是口语水平较弱,那么就制定出大声朗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样,阅读和口语就能共同进步了。

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得出了相对比较合适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真正的需要加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也就是说要根据自身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同娱乐相结合,变枯燥为乐趣,这样在英语学习中就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参考文献

[1]程小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范谊.英语学习方法指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玉玺,陈锐.学会创造性思维——让自己不同凡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2

具有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是现在人才必备的品质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以老师为核心,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让他们在轻松学习英语的环境中使用英语、爱上英语。笔者将从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两方面进行阐述。

1.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

目前,尽管全国各地小学大多数已经开始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理解不深,导致在实际课堂中出现大量问题。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划分不合理

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小组划分通常分为以下两种模式:座位划分和学生自主划分。在划分座位时,班主任都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但并未考虑学生个体在英语课上的表现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好,可是英语不一定是他的强项;或者有的同学平时很腼腆,但在英语上却很有自信。有时候教师会采用自主划分小组的模式,认为学生自主选择搭档和伙伴是比较合理的。在伙伴选择时,教师并没有给出选择对象的方法和原则,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平常玩得比较好的同学作为合作对象。事实上,这样的划分算不上是真正的民主,反而放任了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合作效率大打折扣。

1.2合作方式单一,任务问题设置简单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思维局限,不够开放,操作不够大胆,设置的问题也没有探究性可言。在教学课堂中,采用让两个同学一起表演对话,几人一组做简单的游戏等简单的合作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式教学。也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1.3合作课堂组织管理混乱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存在权威性,学生对老师存在恐惧心理。因此,课堂秩序容易管理。然而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观点,学生之间互评互学,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导致学生乱成一锅粥的情形。

1.4合作评价缺失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做任何事都渴望得到长辈的认同和表扬。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也是如此。可见,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传统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perfect!verygood!这些评价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及时给出评价,导致学生只顾完成本组任务而忘记倾听其他组的探讨结果。又或者有些学生直接将问题扔给成绩好的成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合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2.1科学划分小组

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学生愿意承担的小组职责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交自己愿意承担的职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合理地分配到各组中,确保学生都能获得自己喜欢的任务。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再者,小组划分的合理也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秩序的维护。

2.2丰富小组合作方式

在选择小组合作方式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出发,设置丰富多彩的合作方式。例如,小组合作表演、成员比拼、小组调查队、小组创新比拼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小组活动延伸到课外,鼓励小组成员随时随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3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

由于小学生活泼爱动的天性,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来帮助自己管理课堂:明确合作任务,精确到个人。这样在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负责的同学,让每个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合理安排学生讨论时间,给予学生足够但又紧凑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快节奏中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学生都参加合作而不是闲聊乱侃。

2.4注重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停下手中的任务,认真思考,并对小组做出评价和建议。同时,教师在小组展示过后,应给予一定的补充评价,对于优秀的小组教师要给予奖励。对于小组内部评价,可以采取投票记名的方式选出表现好的学生。这样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就会积极地参加小组活动了。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定语从句,辨析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分属印欧和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 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单词和词组方面, 语法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语法学习中遇到困难非常大的往往就是汉语中没有的语法, 因为它们是完全陌生的, 如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和非谓语动词, 这类语法在汉语中没有, 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会遇到困难, 那么理解其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那些虽在汉语语法中存在但用法区别较大的, 因为这些语法容易混淆导致不容易理解和记忆, 如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就属于这一种, 虽然在汉语中存在这些语法, 但和英语中的使用出入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语法学习, 所以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那么,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呢?

1 抵触学习心理

很多中国学生一看见定语从句就觉得烦, 老师一讲定语从句就觉得听不懂, 从心里就产生出一种抵触心理,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遇到困难就逃避, 不愿意解决问题, 迎难而上;此外也有教师的原因, 在讲述定语从句时方法过于死板, 照本宣科,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生听着没有兴趣;英语定语从句与汉语定语的用法相似而又有区别致使学生觉得定语从句太过混乱, 所以越学越觉得没有信心, 也就放弃了对定语从句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虽然定语从句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和辨析, 而且普遍学生们都认为在三大从句中, 定语从句相比较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是最难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笔者觉得定语从句是三大从句中最为容易的, 因为至少它的引导词是最少的, 而且彼此之间的区分十分明显, 且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最少的, 但这自然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 但无论怎样定语从句都是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语法现象, 所以必须要克服心理影响,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从实际的考题出发, 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出发, 提醒学生在理解定语从句时应该以句子实际表达意思为主, 不可拘泥于形式, 同时适当加入游戏环节, 增强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导词的辨析

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遇到引导词选择错误的情况, 很难分清引导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其实在定语从句中每个引导词的使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 无论是在从句中的成分还是先行词指的是什么都有明确的要求, 所以只要弄清楚这两点就可以选对先行词了。下面笔者举几个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说明。

2.1 错误的使用“what”

例1:Tom was absent, _____made the teacher angry.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很多学生都会在横线处误以为用“what”, 因为从句缺少主语而“what”可以在从句中作主语,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因为“what”一词不能用在定语从句中, 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有9个, 其中关系代词6个, 关系副词3个, 分别是“which, that, who, whom, whose, as, when, where, why”, 并没有“what”一词, 错误选择的学生是受到了名词性从句的影响, 因为在名词性从句中从句缺少主语或宾语而是事物的时候就会使用“what”来引导。所以要提醒学生的是定语从句中没有“what”, 此句中从句缺少主语且引导词代替的并非是人, 同时又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所以应该用的词是“which”。

2.2“which”和“that”的使用区别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无法区分“which”和“that”, 很多时候就是靠语感或者是运气, 基础稍好点或语感较好的学生都会总结出“which”和“that”两词同时出现时就选“that”, 但有时出题者也就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出题, 所以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其实学生可以记住只能用that而不能用which的情况:

1) 先行词为不定代词all, much, little, none, one, 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 (除something外) 。

2) 先行词被all, every, no, some, any, little, much修饰时。

3) 当先行词被序数词或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

4) 先行词为两个及两个以上且有人有物时。

5) 先行词被the only, the last, the way修饰时。

6) 特殊疑问句句首疑问词是which, 为避免重复时。

7) 引导的从句为there be句型时。

8) 引导词在从句中作表语时。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要记住只用that不用which的情况不是很难, 但确实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才能把这8种情况记住, 一旦记忆出现错误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区别这两个词呢?其实是有的, 我们刚才一直谈论的是只用that不用which的情况, 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看看只用which不用that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1) 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 即逗号后面。

2) 在介词后面时。

不难看出, 这样就只需要记住2点注意事项, 这要远远少于之前的8种情况, 更加容易记忆, 做题的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记住以上10种情况, 那么准确率就会是百分之百了。

3 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在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觉得限制性定语从句要比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要容易,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定语从句的讲解中先讲限制性定语从句, 而且也是主要讲解的部分, 学生也觉得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使用更为接近汉语的定语的使用, 其实不然, 笔者的观点和多数的学生想法正好相反, 笔者认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更为容易:

1) 先行词从9个变成8个。本来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有9个, 6个关系代词3个关系副词, 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只有8个先行词可以选用, 因为非限中不能使用that, 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提及, 所以在非限中不用区分which和that。

2) 关系代词不可省。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可以省略, 所以在做题时要注意关系代词在从句中是否作宾语, 以便看其是否可以省略, 而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关系代词是不能省的, 这样记起来更省力。

3) 所修饰部分无限制。之所以叫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就是因为该种从句所修饰的部分既可以是之前所提的一个词也可以修饰整个主句, 作用十分强大, 而限制性定语从句只能修饰先行词前的一个词, 有一定的限制性。

4 定语从句的翻译

很多学生在作定语从句的翻译题时或理解定语从句时, 经常会出现句中每个词语都认识可就是无法把句子的意思翻译正确或通顺, 不是翻译的啰嗦就是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例2:What’s the time you usually go to work?

有的学生会翻译成“你通常去上班的时间是什么?”看起来怪怪的, 这样的译文读起来非常不通顺, 其实这句话我们应该翻译为“你通常什么时候去上班。”虽然译文有些微调, 但明显翻译的更加顺畅。所以当我们在翻译定语从句时要忠于原文的文意, 立足于让受众能够理解文意的这一目的。保有原文的句式固然是好事, 但必须要在保证原文文意的基础上, 使翻译更为通顺、合理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追求句式相似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3:After living in Pairs for fifty years he returned to thesmall town where he grew up as a child.

(误) 在巴黎住了五十年之后, 他回到了小镇子哪里他成长像个孩子。

(正) 在巴黎生活了五十年之后, 他回到了曾经幼年时居住的小镇子。

例4:She let the goat leave her garden, which was eatingher favorite flowers.

(误) 她把山羊从她花园撵走, 它正在吃她最心爱的花。

(正) 她把山羊从她花园撵走, 因为它正在吃她最心爱的花。

例5:The government maintains enormous armies which areused for the peace of this region.

(误) 政府维持了庞大的部队, 这是保持地区的和平。

(正) 政府维持了庞大的部队, 其目的是保持地区的和平。

例4和例5这两个例子是明显带有状语意义的定语从句, 正确的译文很好的把这两句话从句与主句的逻辑关系指明了。

通常我们会把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兼有状语从句职能的定语从句, 由于定语从句的种类不同、特点各异, 所以在翻译时, 方法和技巧都存在着不同之处, 常见的翻译方法有前置法、后置法、溶合法和状语译法, 但无论是哪种翻译方法, 都必须遵循基于原文的文意和逻辑, 表述准确、顺畅, 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 要把定语从句融入语境来翻译, 灵活运用形合和意合, 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吻合。

5 总结

本文课题的研究, 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法中定语从句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特别是对一些含有定语从句考点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帮助英语教师逐步改进定语从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从而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质量。

当然除了以上的几点问题之外, 学生在定语从句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问题, 但只要学生抱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同时再有教师不断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及教师重点和难点的剖析, 任何看似复杂的语法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道真.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薄冰, 赵德鑫.英语语法手册 (薄冰修订) [M].5版.商务印书馆, 2008.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篇4

李老师: 您好!非常抱歉,占用您的休息时间.我是2011级科学教育系科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叫林丽.这学期您上的现代教育技术让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一些学习和应用的软件的应用,我顿时后悔为什么没选修你的选修课,悔啊…我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可以请您帮我看一下吗?可能对您来说有些简单,但还是麻烦您了.问题一:挖图问题,当我一张图片只想要一部分时,我应该怎么把它挖出来?用什么软件? 应该怎么做?

比如这张图,我只要人物的话,问题二:对于ppt的制作,我觉得我每次做出来都很单一,没什么创新,你可以看一下我在教师口语做的一个ppt.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问题三:那些三维立体效果怎么做出来的?您今天给我们看那个flash动画,是怎么把地球做成立体效果的呢?

问题四:我想在我的课件中,插入flash动画,可是我暂时什么都不懂,下了个flash还要收费,有不收费的吗?

问题五:对于word字体问题,当我弄好材料是很漂亮的字体,为什么拿去打印还是宋体?我很郁闷

问题六:我想自己画一个在动的设计(在电脑上),该怎么做?像flash可以自己画自己的构思吗? Ps:今天的小作业,您看看,呵呵…辛苦了哦!

老师,辛苦您了,如果您忙的话,就不用麻烦你了,我自己先研究一下,真心的感谢您,您每次认真的上课,专心的备课,我们才能学到这么多的知识,谢谢您!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感谢您!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5

一、常见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形式上是小组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气氛很是活跃,可有许多同学却在讨论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这和合作学习的本质貌合神离了。

(二)教条主义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条的使用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无选择性,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哪怕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缺乏指导

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去,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导致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目标模糊,小组的自评、反思、总结意识差,学生的互助观淡薄,荣誉感不强。

(四)时机把握不当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内容出发,在合作学习中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刚把任务布置下去,还没有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内容有实质性的讨论,就已经结束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2.要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最后,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二)合理搭配组内成员

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好进行混合编组,即在实施合作学习中,应当尽量保证组内学生各具特色。这样,便于小组内取长补短,小组间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三)把握时机,鼓励合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确定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在合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积极动脑,人人参与,共同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四)正确地指导和评价学生

1.加强小组人员分工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时,要对学生的角色进行明确分工,让他们在学习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学习要保证小组成员人人参与,让每位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2.加强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教材,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学法的交流,也可专题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也可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3.正确地评价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合作学习后,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意识。特别是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他们往往更加缺乏自信,哪怕老师的一个轻视的眼神,就能熄灭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所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细心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让其感觉我也能行,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勇气。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不应伴随任何心理负担的。学生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环境的熏陶。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的场所,只有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创设各种数学情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过程中,同学生共同质疑解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放松、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只有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实践证明,课堂内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6

一、初中科学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调查

二、初中科学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的分析对策

问题一: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 他们有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平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中有优等生、后进生、中等生, 组内具有异质性。而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使各组之间具有同质性,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组间同质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组内异质往往使学生不能友好相处。

对策: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 让学生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荣辱与共, 息息相关”的思想意识, 并不以他人的失败为前提, 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能够帮助别人取得成功, 各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等观念。因此, 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 “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这块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游戏的教学方式:一位学生扮演食物, 另外11位学生分别扮演每个消化器官, 这样就需要小组同学之间友好合作, 各角色才能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完成表演, 如果小组同学不能友好相处, 根本无法完成游戏。

问题二: 课堂喧哗。合作学习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声, 噪声太大, 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 小组内无法进行正常讨论。这是因为合作学习要求所有教学动态因素 (指教师和学生 ) 都应当保持互动 , 特别是合作性互动造成的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 。

对策: (1) 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 使合作环境保持安静, 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小声讨论。 (2) 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 如铃声、手势、哨声等。 (3) 可以用小组加分, 对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例如:在《蜗牛》教学中, 初一学生使用放大镜特别兴奋, 彼此之间总想抢着玩, 高声叫着夺来夺去。我们试用“哪一组同学能安静地、轮流学会使用放大镜, 课余时间可以继续使用放大镜”, 学生各组之间就彼此竞争着上进。

问题三:小组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往往习惯单独做他们的作业单, 而且认为只要他们做完了就行了, 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同伴是否同样理解学习内容。没有充分利用合作的优势, 各自为政, 经常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对策: (1) 减少小组的作业单的数量,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期间, 每组只发一份作业单;例如:探究蜗牛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时, 每小组只发一份实验探究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各自为政, 从而不得不在一起合作, 充分利用活动时间完成任务。 (2) 对一些答案较为简短的问题, 可以采用使用一面写有问题、另一面写有答案的抽认卡。让每组学生把答对的抽认卡放在一起, 把没能答对的放在一起, 学生再对没能答对的进行练习, 直至把这些问题答对为止, 然后, 就整套抽认卡上的问题进行练习, 直至每个学生都能百分之百地答对为止。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参与度,层次性,评价,主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组为形式, 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特别巧妙的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学习,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进行相互讨论切磋, 相互纠正检查, 无拘无束的分享彼此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 发现了不少问题, 同时也累积了些许经验。

问题一:分组不合理

教师仅按座次就近简单组合, 组内学生活动不活跃 (缺少领头雁) , 组间竞争不激烈 (优生聚群, 轻而易举, 获胜的总是这一群;学困生扎堆, 即使努力, 落后的总是这一堆) , 大大地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经验:在划分小组时, 教师应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组织纪律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如此分组, 既可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又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例如, 我班有四十八名学生, 把他们分成八个小组, 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性别、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但又互补, 便于他们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小组内成员分工, 分别设有组长、检查员、纠错员、记录员、记分员、总结汇报员等, 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因为各小组又是同质的, 使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问题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与研究,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自由发言或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学生, 其他的学生不是漫不经心, 就是只作忠实听众, 长此以往, 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

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学生间相互信任, 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果出现成员之间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 我认为首先应该给予肯定, 说明他们都认真, 至少思考了, 都积极的参与了。只是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 更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和探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描述自己的观点时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 要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概念进行讨论, 要进行角色转换, 摒弃自我中心, 整合不同观点等。

问题三:活动内容缺乏层次性

活动内容较难, 小组活动会出现冷场或混乱, 导致学困生或中等生无所事事, 在一旁观望, 成绩好的学生也趁机闲聊。活动内容过于简单, 则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

经验:小组合作学习要针对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难易编排, 一般从理解为主的问答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的表达活动, 然后, 进行具有真实意义的交流活动。同时, 也要注意学习的连贯性, 即一连串活动形成一个序列。因为后面部分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前面部分活动的完成。

问题四:活动评价欠科学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只重视对整个小组评价, 对个体的评价相对较少, 教师只把小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评价形式单一。

经验:在评价过程中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同时, 我们还应奖励积极参与活动和超越自我的学生个体, 尤其是超越自我的学生个体,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再有, 评价时不能只重视学习结果, 应该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样可以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增加竞争性。

问题五:活动中教师的“导”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教师分配完小组活动的任务后就很少甚至完全不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 而是袖手旁观。

经验:小组合作过程中, 学生时常会遇到困扰, 这时教师应及时地做适当的提醒和点拨。教师不是局外人, 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学生有问题向你质疑时, 你就是小组成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 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对学生大胆的质疑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争持不下时教师又是调解员, 当学生冷场时, 教师就是拉拉队员, 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索, 在竞争中明理, 在合作中发展。

问题六:合作学习受课型限制

有些教师只限于在新授课的探讨学习时运用小组合作, 复习课则不用。他以为, 新授课趣味性强, 学生感到新鲜、好奇, 合作学习效果可能不错, 但运用于复习课, 担心学生会感到比较乏味, 失去合作的兴趣。

经验:复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效果更为明显。首先, 教师指出复习课的目标, 各小组由组长分工, 然后,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各小组成员按分工进行合作, 有的编问题, 有的找答案, 有的做记录, 每个组每个人都在紧张有序的活动, 并由提问人给对方判分, 其中, 提问人有权选择对方成员, 不可换人, 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掌握并巩固了基本知识。

问题七:小组合作运用不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高, 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

经验:合作学习要注意主次轻重。不强求每节课都用, 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 要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 在阅读课中, 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则不宜合作交流学习, 而有些问题需要学生归纳, 或答案隐藏在课本中、或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时, 就很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这既能培养学生横向发展思维的能力, 也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 在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合作中, 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 相互学习, 从而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 这样合作学习会使学生对重点、难点把握得更加透彻。

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篇8

新课改指出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试验、推理等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表现之一是不适合探究的问题而让学生探究。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 那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花时间探究。 没有探究的需要而探究, 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 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表现之二是教师对探究过强的暗示。 在学生探究过程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是引导, 而是暗示, 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 比如在笔者听的一节统计与概率课中, 教师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记录超市购物的种类和价钱, 教师在学生尝试记录的时候在黑板上添加了一个三行三列的表格, 以便学生交流时备用。 但学生交流反馈的结果是:全班学生都按教师的表格记录物品的种类和价钱, 而没有自己探究。

表现之三是教师缺乏引导, 学生出现放任自流的探究。 教师布置好探究的任务后, 不再搭理学生, 教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 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不管对错, 一律大加赞赏, 即使错了, 也是“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

表现之四是学生按图索骥式的探究[1]。 即学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2.探究的神化

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人为拔高, 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一种情况表现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屑一顾, 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 课堂上即使出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也是草草了事, 急于收场。

低年级孩子有时没有探究能力,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很难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 可能会明白, 但用语言表达不出来, 探究对他们不具实效性。 (教师3)

另一种情况表现为过于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 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丧失。

3.探究式学习过犹不及

有的教师随心所欲地联系自然学科, 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 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做讨论却忽略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有的布置作业热衷于让学生花大量时间上网采集资料, 去街头做社会调查, 但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思、记等训练却大量减少。 其实,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许多内容和知识是无法亲身体验的, 不能因为强调直接经验而一味让学生去感悟、 去探究。 实际上许多间接经验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的。 探究性学习, 只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而已, 而不是一种有形的、固定的模式。

4.把探究等同于讨论

在访谈中, 笔者发现教师对探究的含义不甚明了。

利用他的旧知识得出新知识的结论, 具体含义不知。 (教师1)

探究学习基本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研究研究。 低年级不适用, 孩子知识不广泛, 知道不多, 一些东西探究不了。 (教师2)

就是研究, 学生讨论。 (教师4)

学生大家一起来讨论, 探索。 (教师5)

正如前面所述, 许多教师认为合作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 得不偿失, 而有些教师又认为探究就是讨论,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讨论, 自然也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 因此这种教学形式在平时上课中用得不多。

参考文献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9

1 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1) 医学英语词汇通常包含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缩写词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如:acquired (取得的、得到的) , benign (慈祥的、有益健康的) ;半专业词汇如:conception (妊娠、受孕、观念、概念) , resident (住院医师、居民) ;缩写词汇如:AIDS (艾滋病) ,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OT (旧结核菌素) ;专业词汇如:keratitis (角膜炎) , mastectomy (乳房切除术) 。专业词汇一般比普通词汇要长。医学英语常用的构词法有派生、合成、转化、缩略。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 在医学英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中, 希腊语、拉丁语的词素占有极高的比率[1], 2/3以上的词汇都源于拉丁语、希腊语。而希腊语词素拥有丰富的词缀, 在医学英语词汇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这些词缀与不同的词干组合, 能衍生无数新词。在医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如果能够牢固掌握并熟记前缀、简单后缀、复合后缀, 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2) 医学词汇的意义比较稳定, 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较为少见。

(3) 医学英语词汇不具有感情色彩。

(4) 医学英语很少使用具有夸张、比喻含义的词汇, 因为医学论著注重事实和逻辑, 需要科学性和严肃性。

(5) 医学英语不太注重词形的悦目, 语音的悦耳。在医学英语文献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词:lymphadenopathy (淋巴结病) , glomerulonephritis (肾小球性肾炎) , osteomalacia (骨软化) [2]。这些词既难看又难听, 但它们能表达确切的专业意义, 这就使医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不适合朗读, 更不适合吟诵。

(6) 医学英语较少使用短语动词, 更多地使用所谓“规范”的书面语动词, 常常用单个动词。因为单个动词词义较确切, 不像短语动词往往不止一种含义。单个动词较为“正规”, 适于在书面语中使用。再者, 单个动词简洁, 用起来方便。如用evaporate而不用to turn…into vapor, 用observe来表示look at。

(7) 医学英语中大量使用动词或名词的派生词。许多描述各种现象、物质特征、数量、大小、程度、性质、状态等的形容词大多是由动词式名词派生而成, 例如:名词加-ic, -ious, -al;动词加-ing, -ive, -able等。

2 医学英语句型特点

(1) 医学英语句型表述较多地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陈述句常见于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科普文章、医学文摘、技术函件等文献中, 而祈使句多见于实验报告、指导书等文体中[3]。

(2) 多用长句。长句主要是使用很多非谓语动词、It句型和从句进行表述。其中, 非谓语动词的穿插使用既清楚正确地反映了前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主从复合句结构, 使句子显得精练;由于医学英语只注重客观事实、实验结果或有关理论, 而不注重个人的态度和情感, 所以It句型在医学英语中被大量使用, 且多为定语从句。

(3) 多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完成时态, 因为科技文献要表明的是一个客观的实验过程、真理性的研究结论或结果, 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4) 被动语态也是医学英语的特点之一。由于在很多情况下被动结构比主动结构更简短, 更能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对象, 因此, 在医学文章中作者会有意地使用被动语态, 以突出文章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但并不排除主动语态。

3 常见问题

3.1 学习方法不正确

由于长期受到“词语→句子→语法→翻译”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学生把医学英语的学习简化为“医学英语词汇+英语基础知识”, 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 大多数学生简单地认为医学英语学习就是记忆医学词汇, 或是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对医学英语句子和篇章结构、文体风格及相应的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的把握。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致使学生缺乏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3.2 词汇量有限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随着阅读量的加大, 词汇量不足成了制约学生医学英语理解能力的最大障碍。

3.3 专业知识缺乏

医学英语由于专业性较强, 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 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 所以在学习医学英语的过程中, 要完全接受和正确理解医学英语相关内容有一定困难。

3.4 理解错误

医学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较大差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原文的词义、词序照抄照搬, 机械性理解, 易出现理解错误现象。

3.4.1 词义

如: (1) The hospital need to keep a medical record for every patient.经常有人把这句话误译成“医院需要为每个病人保存医疗记录”。 (2) He has got acute renal failure.有人把这句话误译为“他得了急性肾功能失败”。以上两个例句的译文都不好理解。学生如果在字典上查到的释义解释不通某个单词, 就应考虑其是否在医学方面有特定的含义。如例句 (1) 中把“a medical record”具体化, 应转译成“病历”, 这句话就应该翻译为“医院需要为每个病人保存病历”。例句 (2) 中将“failure”转译为“衰竭”, 这句话就应翻译为“他得了急性肾功能衰竭”。

3.4.2 词序

由于时间状语、定语的错译及不注意个别词的意思引起的语序错乱。如:The framework of bones and cartilage that protects our organs and allows us to move is called the skeletal system.误:这个支架有骨和软骨, 保护我们的器官和使我们活动叫做骨骼系统。正:由骨和软骨组成的, 用来保护我们的器官并使我们活动的支架叫做骨骼系统。很明显, 在错误的理解中, 没有发现bones and cartilage和that protects our organs and allows us to move为两个后置定语。

3.5 缺乏理解技巧和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在学习医学英语的过程中,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很多学生还在用指读、音读的方式, 或者遇到一些生僻的医学专业词汇便立即查词典来了解词义, 或者对大段复杂句子用学过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生搬硬套[4]。这些都使学生对医学英语的理解速度大大降低。

学习医学英语、学好医学英语,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专业和时代的需要。掌握医学英语的特点, 避免学习中的一些错误, 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摘要:要学好医学英语, 必须了解医学英语的特点, 从而在学习中克服障碍。本文从词汇、句型特点及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入手, 对医学英语进行分析, 以期对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学英语,特点,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春慧.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及习得策略[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0 (2) :51-53.

[2]陈维益.英汉医学新词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3]赵红军.用词及常见句型翻译技巧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6 (6) :49-50.

合作学习中问题行为的处置策略 篇10

一、合作学习中问题行为的典型表现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有如下典型表现:

1.“合”而不“作”。部分学生参与在活动中,在与大家合作,但有时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故意发出一些喧闹声,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2.不“合”不“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出现在部分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身上。不敢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唯恐出现问题让人取笑。顾自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同组同学在沟通、交流、合作。另一种情况刚好与前一种相反,“行为过度”,出现在个别调皮的学生身上,为“好玩”,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故意捣乱,影响、干扰合作活动。

3.“作”而不“合”。表面看起来各成员都参与了活动,甚至交流表达得不亦乐乎,热热闹闹地,气氛活跃的,但实际上呈现一种无序的甚至混乱的状态,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各顾各的。

二、问题行为的处置策略

影响合作学习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工不合理、合作时间不充分、内容不合适、教师准备不充分、个别学生的偶发或突发事件、环境创设等等均是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不管哪种原因,对教师来说,要紧的是面对出现的影响合作学习的不良行为,如何临场处置。

1.合理干预,将喧闹声变成和谐音符

合作学习专家斯莱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听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这样的状态是每个教师所孜孜追求的。但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自制能力弱,又好奇心、好胜性强,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活动中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甚至发出较大的喧闹声。尽管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一定是学生故意为之,但多少影响会合作学习的成效。

这时,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有时教师皱着眉头,用严厉、不满的目光注视这位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学生,让该生意识到老师已注意到他的不良行为。或者走近那位学生,不露声色地在他身旁停留二、三秒钟或轻轻干脆用手指放在嘴边发出“嘘”声,暗示他保持安静。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我认识并改正错误,集中注意力。既不耽搁授课时间,又制止了不良行为,保证了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2.因势利导,化故意捣乱为意外精彩

个别调皮的学生在课堂合作中会作出一些调皮的举动。我知道学生的“调皮捣蛋”大多数情况下是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好玩”使然,并无恶意。有时教师采用“冷处理”起不了作用。教师尽量因势利导,说不定能将故意捣乱生成意外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要求,也是一种挑战。

3.巧妙鼓励,增强信心中逐步大胆

“不合作”的学生,除了行为过度这一类,还有一类刚好相反,行动不足,即不积极参加合作学习活动,自顾自的,似乎游离在小组之外的。这类学生大多是因为自信不足,比较自卑而不敢参加活动的性格内向的这类学生。对这类学生,我办法是给予积极鼓励,让他(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比如,在一次“What are you doing now ?”句型合作学习活动中,大家都在热烈的对话、交流。突然陈志城同学跑来“打报告”:“宣老师,东东同学不和我们合作,他自己顾自在画画呢。” (下转第80页)(上接第69页)说起东东,给人印象深刻,很内向,胆小,平时很少讲话,只要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立马就满脸通红。我知道这种胆小实际上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平时我注意提供机会促使他锻炼大胆的精神。我走过去时,他马上收起笔停止了画画,似乎有点胆怯地地看着我。我满脸微笑、语气平和地问他:“What are you doing now?”或许是他没能听懂我的问话,还是因为胆怯,他没有回答。我转向其他同学问到:“Who can help him ?”马上有学生举手说:“He is drawing .”我让他跟着我说出:“Im drawing.”他轻声地跟我说了一遍。我再让他大声点,他又加大了声音。我满意地点点头,并说“You are great”。我看到他的画真画得不错,于是我拿起他的画一边展示给大家看,一边说:“He draws very well,Great!How beautiful the picture is!”东东感受到被表扬了,尽管因难为情而脸变红,但脸上的微笑让人感觉到他因受到鼓励而心理暖暖地。我问其他学生:What is he doing now?学生回答:He is smiling.我接着又问东东:What are you doing now?这时东东大声地回答出:I am smiling.我带头鼓起掌来,继续赞扬:“He draws very hard.I`m sure his dream will come true.We must learn from him.”课堂响起热烈的掌声。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与不爱交流的学生对话中,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从中不断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以增强其学习信心。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温暖的微笑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4.随机应变,意外中生成教育契机

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行为,除了学生因素引发的,还有一类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考虑不周到,准备不充分,使合作学习受阻或没法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如果能随机应变,将不利因素转化成教学资源,不但弥补因准备不足产生的问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这位教师的教学案例给我们有益启示。如教学“What is your mother do?”一课时,辅助运用事先准备的与本课有关职业的图片,如singer,writer,artist,actor,actress,reporter等。在教学练习了这一介绍从事什么职业的句型后,我组织学生们分组操练。起先各组在顺利进行中,但接连不断有学生来问我,“公务员怎么说啊?”“出纳呢?”“我爸做生意的,总不能回答是教师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很快镇定下来,脑子快速思索着。我有了主意,何不乘机让孩子们回家去查找呢,索性来一个职业大搜罗。“好!”听了我的建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天教室里传出了孩子们兴奋而响亮地介绍:My father is a office worker,My mother is a famer,My father is a manager……受影响的合作学习活动变成了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不但让学生们巩固了所学的句型,还丰富了英语词汇。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尽管上述所呈现与分析的典型表现和处置对策,仅仅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与概括的,不一定完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如何将“未知”的课堂变成“美丽的图景”是每一位教师要探索与研究的。

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11

1 词法“陷阱”

试想下,当我们阅读一个句子时,我们并不去考虑组成这个句子的单词中单个字母的含义,而是会把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确,字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而是我们将字母组成单词,然后给单词赋予一定的意义。对于C语言编写程序,也是一样的道理。

“符号”是程序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作用相当于一个句子中的单词。如下将讨论符号以及符号间的一些常见问题。

1.1“=”不同于“==”

在C语言中,符号“=”为赋值运算符,符号“==”为比较运算符。一般的,赋值运算相对于比较运算出现得更频繁,以此字符数较少的“=”被赋予了赋值运算的含义。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往往本意想用作比较运算,却可能无意中误写成赋值运算。如示例1:

执行程序时会发现即使输入a,b的值不相同,输出结果仍然是“a,b相等”。此问题的原因就在于if中的条件误将赋值运算符“==”写成了比较运算符“=”。

1.2“x<y<z”与“x<y&&y<z”

在c语言中关系运算符号与数学中接触到的比较符号,从使用方式和能够都很相似,所以误将两者完全等价。

如示例2:

执行程序时,输入“1 2 3”或“3 2 1”,没有输出结果。此问题在于对“a>b>c”关系运算符应用的误解。比如:输入“1 2 3”,分析“if(c>b>a)”的结果,由于关系符“>”的结合性自左向右,即“3>2”比较的结果为“真”。在C语言关系运算中,以“1”代表“真”,以“0”代表“假”,所以最终比较的是“1>1”,自然运算结果为“假”,也就不会出现预期的输出“c最大”。因此,正确代码应将三段条件结构依次修改为:if(a>b&&a>c)、if(b>a&&b>c)、if(c>b&&c>a)。

1.3 scanf()函数的几点注意问题

1.3.1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要求不符

因C语言规定:如果在“格式控制”字符串中除了格式说明以外还有其它字符则在输入数据时应输入与这些字符相同的字符。

比如:scanf("%d,%d",&a,&b);

输入时,如果用空格作两个数据间的分隔符输入: 4 5,则不合法。

合法的输入形式应是: 4,5

再如:scanf("a=%d,b=%d",&a,&b);

正确的输入形式应是:a=3,b=4

1.3.2输入数据中的空格和回车

scanf()函数,在用“%c”格式声明输入字符时,有不同于其他格式类型需注意的地方。字符格式类型中,空格符、转义字符都作为有效字符;而对于数值型数据,空格符、回车键、Tab键或非法数值字符均认为数值字符输入的终止符。

如下示例3:

执行时输入“f”,结果没有等输入(y/n)就显示结果如下图1。

不难发现字符变量ms得到的字符为“回车”,即输入“f”后用户敲入的“回车键”。如何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规避编译器误将回车键作为字符存储至字符变量ms中,可以使用scanf("n%c",&ms);

方法二:在两次输入语句中间加入清除缓冲流的语句,fflush(stdin);

改进后,正确执行结果如图2。

1.4 字符与字符串

C语言中,单引号和双引号含义迥异,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把两者弄混,编译器并不会检测报错,从而在运行时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

用单引号引起来的一个字符实际上代表一个整数,整数值对应该字符在编译器采用字符集中的序列集。用双引号引起来的字符串,代表着一个指向无名数组起始字符的指针,该数组被双引号之间的字符以及一个空字符’’初始化。具体不同,如下示例5:

运行结果如下图3,如果语句换成printf('n');虽编译时没有异常,但运行时应用程序错误,具体问题如图4。

2 语法“陷阱”

要理解一个C程序,仅仅理解组成该程序的符号是不够的。初学者还必须理解这些符号是如何组成表达式、语句和程序的,有时候这些定义和直觉相悖,容易引起混淆。下面就讨论一些容易产生问题的语法结构。

2.1 语句结束符:分号的使用

在C程序中如果不小心多写了一个分号可能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这实际上产生一个空语句。但是也有重要的例外,在if或者while子句之后需要紧跟一条语句时,如果此时多加了一个分号,就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示例6:

程序运行结果没有输出。但如果if(x>2)条件后面加上分号,则输出“x>2”。同样的道理,如下,正常输出结果为“543”;而如果while子句后加上分号,此程序变成了“死循环”。示例7:

2.2 switch语句

C语言的switch语句控制流能够依次通过并执行各个case部分,这一点是C语言的不同之处。如下分析有无“break”语句的效果,示例8:

程序运行结果为:red。如果将程序中三个“break”全部删除,程序运行结果为:redblueyellow。原因是C语言中的switch语句在执行了控制流程中的第一个之后,会自然而然地顺序执行下去,直到最后一个case语句。

实际中,C语言中switch语句的这种特性,既是它的优点,又是它的一大弱点。说到弱点是因为初学者很容易遗漏各个case后面的break语句,造成难以理解的程序结果。说到优势是因为当程序员有意的略去一个break语句,则可以实现多个分支共同作用处理,重要的是看程序员如何应用。

2.3 else“悬挂”引发的问题

此问题是大多数初学者很容易弄错,而且并非C语言独有,其他语言也会让程序员们常常失误。在应用多支路的程序设计中, 往往会用到if的嵌套结构,常常容易出现错误。

如实现如下的分段函数。程序代码示例9:

如上代码在执行测试时会发现实际输出结果与编程者的愿望相去甚远。原因在于C语言中有这样的规则,else总是与同一对括号内最近的缺少对于else部分的if结合匹配。也就是说,并不单单是x<0时y=-5,还包括x=0时y=-5。

故该问题用添加括号的办法,改为正确程序部分代码如下:

此时,else并没有同离它更近的第二个if匹配,而是与第一个if结合,因为第二个if已经被括号“封闭”起来了,构成了if的嵌套结构。

3 语义“陷阱”

3.1整数溢出

C语言提供的数据类型有许多,其中整型数据提供了三种不同长度的类别:short int、int和long int。不管是哪种数据类型都有一个固定的长度,它能存储的最大值是一个固定的整数,当尝试去存储一个大于这个固定最大值时,将会导致整数溢出.

例如:求满足条件1+2+3+…+n≤32767的最大整数n,如下实例10:

乍看该程序时无错误,但事实上,上列程序中的while循环是一个无限循环,原因在于int型数的表示范围为-32768到+32767, 当累加和sum超过32767时,便向高位进位,而对int型数而言,最高位表示符号,故sum超过32767后便得到一个负数,while条件当然满足,从而形成无限循环。解决此类问题是将数据容量升高,sum定义为long int型。

3.2求值顺序

可能说起求值顺序,许多人能联想到运算符的优先级问题,但其实这不是一回事。运算符优先级是诸如:a+b*c等同于a+(b*c);而求值顺序是诸如:if(n!=0&&x/n>y),此时即使n=0时,也不会出现“0作为除数”的错误。原因就是因为当n=0时,n!=0的表达式为0,不会再运算到后面的表达式。

C语言中某些运算符总是以一种已知的、规定的顺序来对其操作数进行求值,而另外一些则不是这样的。再如:a<b&&c<d;C语言中a<b应该首先被求值,如果a小于b,则进一步对c<d判断,最终得到表达式的值;但是如果a大于b,则表达式结果肯定为假, 也无须对后面的继续求值。这也就是常说的“运算符短路原则”。

C语言中只有四个运算符(&&、||、?: 、,)存在规定的求值顺序。逻辑运算符“&&”和“||”首先对左操作数求值,只在需要时才对右侧操作数求值。运算符“?:”是三元运算符,在a?b:c中,首先对操作数a进行判断,再确定求b还是c。如:1>2?3:4,由于1>2结果为假,则最终表达式值为4。而逗号运算符,首先对左侧操作数求值,然后该值被“丢弃”,再对右侧操作数求值。如:a=1,2,3;最终a的值为3。

4 总结

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应用性实例,针对初学者在学习C语言时易犯的错误,分类讨论后给予错误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想熟练掌握C语言,需要学生们不断地总结分析,大量的上机实践,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程序设计经验。

摘要:C语言是编程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并且具备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征。由于C语言的编译系统对语法的检查不如其他语言那么严格,因此C语言对使用者的要求比较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类列举出C语言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对初学者给予借鉴。

上一篇: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下一篇:水泥基灌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