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投资

2024-06-10

相互投资(共6篇)

相互投资 篇1

摘要:深入推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层次, 在良好的贸易合作基础上推动双方的相互投资, 优化区域分工格局, 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资本配置效率, 有效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对自由贸易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CAFTA,中国-东盟,相互投资

经过6年建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贸易自由化程度明显提升,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在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如果说贸易合作是CAFTA建设的“先导”, 则投资合作就是CAFTA向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器”。事实上, 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 相互投资被列入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 并制定了“为中国-东盟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的发展目标。因此, 当前CAFTA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推动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

一、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回顾

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 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 (特别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 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 到2002年CAFTA正式启动建设前, 双方的相互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以东盟对华投资为主导, 中国对东盟投资规模较小

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但是大规模的对华直接投资则是在 1992年之后。据统计, 1992年之后东盟国家一年的对华投资额就超过了1979-1991年的投资额总和。1983年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只有530万美元, 1993年就达到了10.1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近200倍。1994-1998年间继续快速增长, 1998年东南亚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42.2亿美元。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1999-2000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出现负增长, 1999 年实际投资金额大幅下降, 比 1998 年下降了22%, 2000年再下降4.4%。但随着东盟国家经济从危机中逐渐恢复, 2001年的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上升, 实际投资额为29.84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4.9%。

反观同期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则难如人意。截至2001年底,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共740项, 总投资10.91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6.55亿美元。从中国对东盟年度新增直接投资来看, 占东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非常小, 而且无明显快速增长趋势, 除1998年达到近3亿美元外, 其他年份投资额基本上在1亿美元左右徘徊。

(二) 东盟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较为集中

东盟对华投资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 (其中新加坡对华投资一直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 其他五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很小。截至2001年,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 (99.1%) 来源于新、马、泰、菲、印尼五个国家, 仅新加坡一国就占了72.7%。在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过程中, 华商一直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 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约有80%的资本来自于当地华人企业, 而在1997年前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我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五国, 占投资总额的85%, 其余五国只占到了投资总额的15%。就投资主体看, 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三)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且中小型项目居多

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看,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 产品多为出口。从投资额看, 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全部在华投资的70%。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也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中小型项目, 单项投资金额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

综观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 (特别是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 , 从总量、结构和单个项目看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双方的投资占各自利用外资总量的比例都比较低。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区内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 也不利于产业集聚, 阻碍了CAFTA的整体福利水平提升。

二、2002年启动CAFTA建设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及其因素分析

(一) 2002年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

从2002年开始, 伴随着CAFTA建设正式启动, 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 比预计时间提前3年。在贸易扩张的同时, 5年来中国-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呈稳步增长态势, 其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加快。

1.投资规模稳步上升, 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速加快。

从东盟对华投资看, 除2003年投资额为29.3亿美元外, 其余年份的新增投资额均在30亿美元以上, 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从中国对东盟投资看, 尽管绝对额仍然偏低, 但投资增速已明显加快。以2003年为例, 当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就从740个猛增到857个, 总投资额从6.55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同期,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从7.7%提升到8.25%。从国别看, 以2005年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为例, 当年1-8月中国新增对越直接投资 28项, 协议金额 8 246万美元, 超过 2004年全年对越直接投资总额 (8 017万美元) 。

2.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从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看, 目前己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织、电气、矿业、医药和运输等行业, 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与此同时, 东盟也有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中国投资, 在农业技术、矿产开采、化工机电、旅游设施、金融服务等行业独资或与中国企业合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东盟秘书处、东盟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库

(二) 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态势分析, 以下因素的促进效应较为明显: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与实施。一方面为相互投资提供了制度框架, 另一方面则为相互投资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贸易合作快速发展, 增强了双方的投资互信。来自中国-东盟理事会的消息显示, 200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 025.5亿美元, 提前三年实现了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迅速增长的双边贸易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与合作, 为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对方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中国和东盟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相互投资扩张提供了动力源。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之一举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从而为扩大向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三、在CAFTA框架下推动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加速发展

(一) 完善CAFTA投资协定, 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在投资合作方面的目标和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和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 切实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为此, 协议各缔约方同意采取以下行动: (1) 通过谈判以逐步实现投资机制的自由化; (2) 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 给区域内的跨国投资提供便利, 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 (3) 提供投资保护, 包括实现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些内容的实施, 将简化投资的程序和降低投资的壁垒, 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投资自由化进程。

但是就目前而言尚需将这些相当笼统的承诺加以完善, 使之具体化以增强其实效性。在比较研究相关国际投资协定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CAFTA投资协定: (1) 市场准入:主要涉及产业开放范围及其相关安排; (2) 投资待遇; (3) 透明度规定; (4) 成员间投资的限制条件及相关要求的界定; (5) 成员间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设定; (6) 投资保护。

(二) 搭建合作平台, 促进相互投资

1.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推介功能。

投资促进推介活动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东盟十国均已在博览会期间举办多场重要的投资促进活动, 来自中国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企业也纷纷举办投资促进活动, 吸引东盟投资者。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推动下,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活动迅速升温。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博览会特殊的11国联办机制, 紧密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 将区内各国、各地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宣传作为投资推介活动的重点, 尽可能实现投资信息的经常性更新和共享, 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决策信息。

2.合力打造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是扩大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天然平台。 (1)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 简称GMS) 规划始于1992年, 合作范围包括沿湄公河流域, 即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5国和中国云南省等地区。涉及7个合作领域: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截止到2005年, 六个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领域实施了119个合作项目, 总投资额约53亿美元。 (2) 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其主旨是通过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的港口、物流合作, 促进相互投资, 大力发展临海工业, 促进泛北部湾地区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2007年, 中国和环北部湾东盟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港口合作与发展”的投资主题。各国都表现出加强交通, 特别是港口建设项目合作的迫切愿望。从环北部湾东盟国家情况看, 港口“扩容”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之一, 如越南胡志明市计划投资2.2亿美元扩建4个码头, 中国广西也在不断加快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的港口建设合作, 2007年已开工新建大型深水码头项目15个, 泊位37个, 总投资99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3.积极筹建和完善各类投资产业园区, 打造相互投资的良好载体。

如果说次区域合作是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有效平台, 那么投资产业园区则是相互投资的最终载体, 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率。早在2003年底, 为支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合作, 中国已在广西南宁市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据统计, 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至今, 入驻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企业已经达到118家, 合同投资总额近77亿元人民币, 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80个, 竣工、投产项目38个。目前, 已有泰国、印尼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国内外企业入园, 园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项目涉及电子、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级纸业、彩印包装、农副产品加工、塑料、板材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

另外, 2004年开工建设的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也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投资者投资的重要载体。目前, 签订合同落户园区的生产性项目26个, 投资总额23.3亿多元;已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项目18个, 投资总额76亿多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2007年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 则标志着产业园区作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重要载体的新发展。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下, 苏州工业园区牵头负责建设老挝2009年东南亚运动会场馆, 并开发万象市周边10平方公里土地。此外, 中国还将在东盟国家建立若干个经济贸易合作区, 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 方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唐礼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3]宫占奎, 李文韬.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 2004 (1) .

[4]李皖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 2004 (9) .

[5]刘力.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6]刘宁, 吴鹏飞.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9) .

相互投资 篇2

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一路陪伴,相互理解。——题记

最初的时候,老是和东争吵,我老是觉得东什么都不会,出门不知道牵着我的手;走在街上不知道帮我背着包儿,其实我知道男生在街上背着包儿挺难为情的,于是我买了一个男女通用的手提包;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来安慰,而是一句‘你又怎么了’。每到这个时候,心里面就有无数个想法,“这男的怎么这样啊?这不是和异性朋友走在路上的感觉吗?”女孩子真的挺矫情。

如此种种,有时候让我哭笑不得,这样的一个男孩子,我很多时候手足无措,前面那么长的路,他会不会一直什么都不会,一直不懂得迁就和理解别人呢?他不理解为什么出门要牵着女孩子的手,他不理解在街上为什么要帮女孩子背包儿,他也不理解女孩子为什么莫名的心情不好?我很承认女孩子很多时候很矫情,可是很多时候女孩子只是希望受到重视和关注。

后来,我们一起回家过年了,新年里杂七杂八的事儿窒息的让我喘不过气儿来,那个时候甚至产生了自我消失的念头,尽管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懂事并且万事都能够周全的孩子,可是新年里我也情不自禁的掉眼泪,那些杂乱的事儿就像雾霾的天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质,它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你的神经和细胞。那个时候的东也是手足无措,我跟他讲了,我说你回你们家吧,这么多的.事儿我确实也无暇顾及于你,现在只会让你更加尴尬,老实说,我也不想牵连和拖累于他。

东语气凝重地说,“我是不会离开的,我知道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我也不理解很多事儿,可是陪伴你是我应该做的,并且是在你最难过的时候……”我并没有强行他离开,一是我顾及不过来,二是我真的很感动。

新年里那些事儿一时间也解决不了,但是东一直在我的身边,从最初他看见这些事儿时候的沉默状态,慢慢地开始给我出主意,帮我分析问题,也帮助我解决问题。万事变化,东一直用行动在我身边告诉我说,我在你旁边,你什么都不用害怕。如果不是东的一直陪伴,我想我已经崩溃了。

还记得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一起吃饭,我要点一份蕃茄炒蛋,东说不要了吧,我天天吃番茄炒蛋,于是,我们真的没有吃蕃茄炒蛋;他第一次在家里给我做酸菜鱼,买的是我们平时炖汤喝的那种小鱼,鱼汤里面的菜切的只有平时我们切的四分之一大小,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怎么吃;还有第一次帮我洗衣服,衣服已经晾干了,才发现两条裤子都弄开,两件衣服完全没分开就洗了。

想想这样的东,想想那个出门不牵手,大街上不背包的的东,再想想那个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帮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东,我心里面恍然。是啊,可能他会一直不懂为什么出门要牵手,为什么大街上要帮我背包,为什么我的心情突然不好;可能,他会一直不懂为什么情人节要送玫瑰,女孩子为什么老是希望男朋友陪在身边;可是他会懂在我最痛苦的时候,陪伴我解决问题,

相互投资 篇3

关键词:住宅投资 经济增长 因果关系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在中期内GDP的指标有望保持8%的发展速度。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住宅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住宅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房地产行业已成为了有关地方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住宅投资的过快发展也不可避免地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泡沫,如果泡沫破灭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对于中国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将在第二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第三部分结合经济学理论展开分析和讨论,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对于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领先—滞后关系的争论早已有之,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出现一些利用数据进行讨论的文献。Boléat &Coles(1987)[ ]列表比较了1960—1983年英国、美国、西德、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住宅投资占GDP 的百分比与人均GDP 的年增长率,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认为住宅投资不像是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这些国家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到住宅上。Greenwood &Hercowitz(1991)[ ]观察美国1954—1989年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住宅投资与商业投资的数据,指出住宅投资引领商业投资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已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Liu et al.(2002)[ ]应用1981—2000年的全国性年度数据,郑思齐(2003)[ ]应用1981—2001年的全国性年度数据,探讨中国住宅投资与GDP之间的动态联系,都发现住宅投资的增长和波动对GDP有较大的影响,而GDP主要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来调整住宅投资的增长。但这两项研究使用的时间序列短,使用带有滞后项的复杂估计模型又使有效样本进一步缩水,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沈悦、刘洪玉(2004)[ ]使用中国1986—2002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均方差分解考察了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互动关系。他们发现,GDP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Granger因,但反之不成立;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的脉冲响应和贡献均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从以上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有关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证的检验。

三、理论分析

住宅投资作为房地产投资中的一大类,是指在新房和公寓的建造以及现有住宅的改善和维护上的支出,主要包括普通住宅、公寓、排屋、别墅等,区别于房地产投资中的商业营业用房和写字楼。住房以其使用寿命的长期性而被划分为资产,是任何财富拥有者都能够拥有的财富之一,也正因此,每年新增的住房投资仅占既有住房存量的很小比例。住房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能动的部分之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通用指标对其进行衡量。目前,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消费,经济增长仍是投资主导型的。图1 给出了1981—2010年GDP 的增长率和住宅投资的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我国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住宅投资和经济增长保持较强的相关性。另一个特点是,住宅投资的波动幅度明显比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1993年住宅投资额的增长率为58.76%,同年经济的增速为31.24%,住宅投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27.5个百分点。住宅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源”,是判断我国住宅投资增长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一)住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社会投资规模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假设一个社会仅由企业和居民两个部门所组成,总需求Y由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构成,而住宅投资HI=,则有:

说明住宅投资的变动将以它的倍数来影响产出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乘数效应。但是,投资乘数效应是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得出的理论值,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投资乘数的实际作用比其理论值要低得多。

然而,住宅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同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住宅建设活动本身、对建筑材料和设备产生的需求、入住居民的消费支出都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根据世界银行对50多个国家住房投资的研究,1美元的住房投资能够另外带动其它产业部门中2美元的产出,住房建设所提供的1个就业机会又可以在其它行业中创造2个就业机会,这种乘数效应在其它的投资活动中是较为少见的。由此可见,住房投资和住房建设对各产业部门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高效率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对住宅投资的影响

住宅是庇护遮蔽的场所、私密的空间、投资的工具,一定程度上还是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住宅不仅是一种消费品和生产要素,还是一种投资品,它和有價证券、货币资金一起构成居民持有的主要资产。作为投资品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价格像金融资产一样,会出现剧烈的波动。

住宅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确定的。需求方面,通常可以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消费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自住而购买住房所引发的需求,通常与人们的收入、财富,以及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等因素有关,住宅成本的主要部分就是住宅抵押贷款利息。投资需求是指购买房子出租,期望从租金收入中获得回报的需求,住宅的租金中大部分是对住宅所占用的资金的报酬。投机需求是指购买房子希望通过房价的变动,买卖房子,赚取差价,获取收益。如果市场存在过度的投机行为,房地产价格将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开始酝酿泡沫,而泡沫最终总是要破灭的。同时,在宏观层面上,随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整体增加,也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的GDP 在中期内仍然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较快增长,这是房地产未来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在供给方面,可以分为既有住房的供给(即存量供给)和住房投资供给(即流量供给)两部分。一般地,既有住房的供给是不变的,所以在住房价格与住房数量的二维平面图中,存量供给曲线S1垂直向上,下斜的住房需求曲线与既定的、因而垂直的住房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住房的资产价格。而住房投资是现期住房资产价格的增函数,因此在住房领域中,流量供给曲线S2是一条与普通供给曲线相似的上斜的曲线。

结合以上对住房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可以得到经济增长影响住宅投资的机制如图2: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具体而言是对既有住房存量的需求,由于存量供给曲线垂直,住房的资产价格便会上升,进而影响住宅投资。

四、结论

历史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是经济增长带动了住宅投资的增长,住宅投资并未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所谓的“住宅引领增长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长期以来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政策值得反思。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引领住宅投资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GDP的波动会引起住宅投资更加剧烈的波动,一旦GDP出现下滑趋势,将给住宅投资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出现了开发商惜售以及大量的住房被投机商所拥有而不进行使用的现象,结果导致大量欲购者无力支付。此时GDP的下滑势必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此,政府一方面应该积极支持住宅投资,但另一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以防止那些投机炒作控制大量空房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oléat,M.,and A.Coles,The Mortgage Market:Theory and Practice of Housing Finance,134—135,London:Allen&Unwin,1987

[2]Greenwood,J.,and Z.Hercowitz,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and Time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6),1188—1214

[3]Liu,H.,Y.Park,and S.Zhen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ousing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2,5(1),40—60

[4]鄭思齐. 住房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J]. 城市开发,2003,(10)

相互投资 篇4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信息披露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充分披露的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要求所有的重要财务信息都不能对投资者隐瞒, 这也是证券市场上一个大家都知道且必须遵守的原则。 该原则是随着会计信息披露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在资金供求双方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原则的出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分布。 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对称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是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特定的信息使用者; 第二种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

1.2信息披露不及时

证券市场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能够及时披露, 这也是对投资者切身利益进行相应保护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能在根本上解决潜规则交易, 保证了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会出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终于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会计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及时披露,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投资者保护的相互影响分析

2.1会计信息通过定价机制保护投资者

证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良性竞争,这是因为,上市公司会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得到很多内部消息,这时候如果有些内部人员由于不遵守规定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这将会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充足度是形成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这就使投资者有了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比如,对于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公司经营情况,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投资者对这些上市公司作出正确的判断,更加方便投资者的资本投入,使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将会非常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相反,如果会计信息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真实性,那么投资者将不能找出现金流在哪里, 这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非常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2会计信息通过治理功能保护投资者

会计信息对公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投资者的投资意向,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越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对企业内部人员有严格的约束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内部人员对外部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侵占, 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使证券市场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竞争环境。

2.3有利于激励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将会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得到体现,因此,投资者就可以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去分析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 从而去进行合理的投资,因此,企业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投资资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资的成本,将会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公司的形象也就改善了,自然就能够得到更多投资者的投资。

2.4有利于监督公司内部人的经营行为

企业内部人员之所以能够比外部人员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准确,就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这一特性,因此,企业为了降低内部人员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将会尽力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将会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从而促使更多的投资者来对企业进行投资,使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结论

相互投资 篇5

正如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强调的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首先是资本筹措,集中分散资金用于生产;其次是资源配置,通过价格机制实现有限资金有效配置;再者,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有效降低了投资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促进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繁荣,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2 817家上市公司,还有诸多公司IPO在审,其规模庞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大,但不可置否,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很不成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某种程度上,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信息的市场,从法玛的有效市场理论来看,除非强式有效市场,否则就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我国目前还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效率不高、财务舞弊、盈余造假、粉饰报表、股价操纵、一股独大等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披露透明度差,内幕交易等使投资者受损,而且已公开的信息质量不高使投资者屡屡受损, 尤其上市公司IPO之后立即变脸现象数不胜数 ;同时 ,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疑,投资信心不足,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资本市场 有效性。 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 会前主席 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 曾说 :“我们强迫那些拿了投资者钱的人讲真话 ,说出所有关于企业的真相。如果他们不这样做,我们必须不留情面地加以惩罚。学者们将此过程称为对信息不对称的校正,而我们则有一个简单的名称:投资者保护。”会计信息就是“真相”的主要组成,从决策有用观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是沟通公司和投资者及公众的桥梁,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合理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在新股发行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证监会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等,正在进行的《证券法》修订也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成立到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正式成立,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国九条”等,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不断完善,但2014年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仅为54.45分,投资者保护任重道远。

基于此, 本文旨在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基础理论出发, 对会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并针对当前问题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证券市场会计监管提出建议。

2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披露有诸多研究,相关理论也比较完善,有诸多学者对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探索, 并提出了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评价机制。

魏明海等(2007)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投资者保护功能的作用机制,是从宏观方面、市场方面、公司方面来进行的,首先,从宏观看,法律法规不同、股权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体制的特点对投资者保护和证券市场信息供给机制有重大的影响;从市场看,执行独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证券分析师等相关的信息中介机构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提供一定的质量保障;从公司看,公司治理结构及相关内部控制框架能够监督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 从而保护投资者。张宗新(2009)在采用标准普尔评分方法构建信息披露质量指标体系后, 选取我国沪深186家上市公司构筑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并实证检验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与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及价值间的相关性,以此探讨信息披露质量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也随之提高,通过价值回归达到投资者保护的目的。

谢志华、崔学刚、张宏亮等(2010)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 其中会计信息与投资者保护指标就是该指数的重要组成之一,从可靠性、相关性和信息披露3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评价, 在其2011年的评价报告中,我国上市公司在2009—2010年会计信息质量未升反降,投资者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以上述学者为代表的北京工商大学“会计 与投资者 保护”项 目组提出 会计投资 者保护指 标体系(2014),进一步改善了原有指数 ,并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该指标体系有效的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机制与评价体系已进行了诸多研究和尝试, 但是未对投资者保护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作用进行系统阐释, 基于目前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不高,投资者保护不足,对会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对于形成闭合作用机制、完善互动作用认识有一定价值,进而由此提出相关建议有现实意义。

3会计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

3.1 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机制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投资者保护问题的根源, 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目标效用函数不一致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而信息不对称加重了这一问题,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侵害了投资者利益,所以投资者保护主要面临信息问题和代理问题两个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保护作用在于其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在这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3.1.1 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价作用

从会计的决策有用观来看, 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价作用表现在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减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利于投资者对资产有效估值,形成正确的投资决策,减少错误的定价的风险,防止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投资者的预期决定的, 通常的股票定价模型就是基于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得的。具体来说,可通过3个关键链来说明:股票价格和未来股利链,未来股利和未来会计盈余链,未来会计盈余和现行会计盈余链。 1第一条链条,是威廉—戈登模型, 股价是未来股利现金流折现值; 第二条链条,未来会计盈余是影响未来股利的重要因素,对未来的股利支付能力有指示作用;第三条链条,当前的会计盈余信息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会计盈余信息的预期, 投资者利用历史资料预期未来。所以, 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传递着股票的内在价值信息,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3.1.2 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

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来看, 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表现在能降低投资决策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企业内部人即管理者进行行为约束,确保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获取相应投资回报。

财务会计信息记录和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 营活动成果, 利益相关者可以此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从而有效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会计信息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效运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对监督、评价契约执行效果有关键信息作用。

基于契约理论,首先,会计信息可以帮助薪酬契约的设计实施,形成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以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企业的控制权优化配置,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投资后基于自身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希望管理者勤勉工作, 需要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 此时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对于投资者正确地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尤为重要。为了激励管理层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工作, 必须设计合理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合约。通常用到的激励手段是设计股票期权,即给予管理者一定的剩余收益索取权, 从而实现管理层和股东的效用函数及利益目标的一致性,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及薪酬契约的设计和实施一般以净利润等会计指标和股价为核算和评价基础,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才能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其次,会计信息披露也能为高管人员的变更提供信息依据,当公司的相关会计业绩指标变差时,不称职的高管人员会被公司董事会降职或解雇, 这是会计信息在极限情况下表现其治理功能。由此可知,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治理作用,会计的治理功能对保护投资者有重要意义。

3.2 投资者保护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作用机制

会计信息披露从其定价作用和治理作用保护投资 者的利益,反过来,投资者保护的程度会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这正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企业自愿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所在。

首先, 投资者保护程度将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而影响资本市场有效程度。如果投资者未得到有效保护,部分投资者会通过集中控制权即“用脚投票”来维护自身利益,此时,公司的大股东作为内部人会与公司的中小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为了攫取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大股东有通过隐瞒不报或利润操纵、盈余管理等掠夺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动机,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随之被削弱,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降低。其次,投资者保护的程度将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如前所述,资本市场是将投资者的资金配置至企业,而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自身有信息优势,而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当投资者未受到有效保护时,会假定企业内部人有隐瞒或虚报相应会计信息的动机, 投资者会因此提高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进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降低融资成本。再次,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赋予投资者诉讼权利, 当企业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以对此提起诉讼,进而增加企业的诉讼成本并影响企业的声誉。

从会计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强化会计信息披露对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保护投资者利益非常重要,同时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也会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认为两者相互影响,会计信息披露从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保护投资者, 投资者保护程度也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企业融资成本和诉讼成本,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所以针对现状,从会计治理和会计监管谈对投资者保护的建议。

4.1 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

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投资者保护的最根本手段,企业主动发挥会计的治理功能,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在保护投资者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达到互惠双赢。

4.1.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

(1)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规范信息披露内容,防止选择性披露避重就轻,增加公司透明度,主动、准确、及时、全面地披露会计信息是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应该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根据会计信息的重要程度,确保重要信息披露充分完整。

(2)推动自愿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会计治理功能的要求,作为信号传递机制,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减轻逆向选择问题,降低融资成本,但是自愿性信息披露也应适度而为,过度的信息披露增加披露成本的同时也会使投资者因信息泛滥而忽略有用信息。

(3)改进信息披露的手段。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平台,整合证券市场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通过现代化手段,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改进信息披露方式,为投资者获取信息提供更便捷的方式。

4.1.2 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法律机制

企业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需要相应法律法规指引,尤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自主性较大,需要出台相关管理法规,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提高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程度,确保投资者关系管理健康有效进行。

4.1.3 发挥众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纽带, 企业无法与每个投资者面对面交流,所以媒体参与就尤为重要,媒体监督有公正、中立、如实的优势,且影响范围广泛,尤其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结合电视报刊等媒介,切实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非常必要。

4.2 证券市场会计监管方面

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是投资者保护的最有力手段, 会计监管具有强制性, 投资者保护的程度高低直接依赖于会计监管的力度大小。

4.2.1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严格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我国目前尽管有《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但配套的法律法规未能很好衔接,责任追究机制和补偿制度不完善,尤其民事赔偿法律法规缺乏,以致造假成本远低于所得收益,应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2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我国现在的违规处罚类型主要有公开谴责、批评、警告、立案调查、行政处罚等,公开谴责偏多,刑事民事处罚很少,且除了证监会和证交所,处罚主体还有法院、检察院、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等,政出多门,缺乏协同监管效应,威慑作用小,屡现监管盲区,应协调多方,建立多层次会计监管体系,综合法律、行政、自律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2.3 建立动态监管体系

我国的证券会计监管多为事后监管, 其滞后性往往使投资者蒙受更大损失,所以应建立动态监管体系,提高披露深度和广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监管体系,进行连续、动态性披露,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利用各种媒介配套建立信息传递快速渠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4.2.4 完善中介问责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信用评级公司、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不容忽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仅取决于自身, 还有赖于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保持独立,投行等保荐机构能否诚信履职,中介机构是外部投资者尤其中小股东及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助手, 应加强中介机构自律,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强化对其约束,加大连带责任处罚力度,坚决打击中介与上市公司的勾结行为。

摘要:投资者保护是证券监管的根本目标,会计信息以其价值相关性影响投资者决策,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监管工作的核心,证监会为此采取了诸多强化措施。同时,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愈发重要,会计治理功能对投资者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过来,投资者保护程度会进一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本文基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基础理论,对会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问题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证券市场会计监管提出建议。

相互投资 篇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发展相对低迷,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 发展空间进一步被缩小。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其规模比较小, 综合实力弱, 以及带来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导致其生存和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 我国拥有大量的中小房地产企业, 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尤其对于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其出现大规模倒闭的现象, 将会对整条产业链产生较大的影响[1]。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 谋求合作双赢, 在保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是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对合作开发中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投资方相互选择的模式进行研究, 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及策略

从外部环境来看, 政府出台的文件及法规对大企业有很大的优势, 相关政策也给中小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考验, 另外加入WTO以后, 我国市场与国际接轨, 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 竞争会更加激烈。从内部环境来看, 中小房地产企业内部人才缺乏, 更重要的是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环境来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价值。此外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单一, 战略眼光狭隘, 风险抵抗能力弱, 市场竞争力不强[2]。

在银根紧缩以及政府制定更严格的土地政策的形势下, 中小房地产企业只有通过外部资源的结合, 进行有效的重组整合, 通过降低开发成本, 进而创造更大的效益, 同时应积极开拓各种融资渠道, 在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同时加强体制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

2 房地产开发企业合作开发相关问题

2. 1 房地产合作开发概述

合作开发, 从外延上分为基本合作开发和扩大合作开发。合作开发企业依据自身现有条件由合作人中的各方提供不同的资源 ( 如建设用地使用权, 劳务、技术、资金等) , 共同开发房地产项目, 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方式称为基本合作开发。而包含所有形式 ( 如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等) 的由各合作方合作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称扩大合作开发[3]。本文仅对基本合作开发进行阐述。

2. 2 合作开发的效益分析

房地产合作开发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萎靡的投资环境, 寻求合作的原因归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为了避免商业地产占用过多的资金; 2) 降低对银行贷款依赖; 3) 通过相互合作快速提升商业地产的资产规模。很多较大型的企业联合成立了新公司, 开发商业、住宅项目。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与投资者等等, 强强联合, 发挥各自在土地储备和商业运营方面的优势, 有效的抵抗楼市风险[4]。

2. 3 房地产合作开发经营的方式和风险类型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方式主要有法人型房地产合作开发经营, 非法人型房地产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合同法律效力认定风险, 纳税风险,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舞弊风险, 连带责任风险。

3设计拥有土地的中小房地产开发商与投资方相互选择的模式

3. 1 相互选择的原则

对于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 双方信息不对称, 而且对于投资方而言, 企业资本结构和资金流的质量和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 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效率原则、风险可控原则、可操作原则[5]。

3. 2 基于博弈模型的选择分析

1)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般作为投资者会有两种策略选择: 一是不投资[N], 二是投资[Y]。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同样也有两种策略选择: 一是失信[F], 二是守信[T]。中小房地产企业存在高风险时: 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时失信收入为[I], 而守信收入[C]要大于失信收入; 当房地产企业守信时, 投资者的收益为[L], 当房地产企业失信时, 投资者收益为[L - ( I - C) ]; 假定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 守信房地产企业从社会获得的奖励为[R], 用[- R]表示投资的情况下社会给房地产企业的不守信惩罚。

中小房地产企业存在低风险时: 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时的失信收入为[I], 守信收入为[c]; 投资者在守信时的收益为[I], 失信的收益为[I - ( i - c) ]; 守信房地产企业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从社会获得的奖励为[r], 不守信时获得的社会惩罚为[- r]。如表1所示为此博弈的支付矩阵。

风险的高低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两种类型, 其情况一般只有中小房地产企业自己知道, 社会投资者并不是很了解。如图1所示, 这种情况可以视为两个静态博弈, 如何选择还需要投资者进行预测。投资者必须对图1涉及到的投资与否将要进行的博弈形成概念。

由此可知: 在守信条件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为: [ ( 1 - P) ×C]+[P×R]=[P× ( R - c) + C]。

失信条件下, 中小房地产企业可获得利润预期为: [ ( 1 - p) ×i]+[p× ( - R) ]=[i - p× ( R + i) ]。

当房地产企业守信时获得利润大于失信时的利润, 房地产企业会选择守信。而在失信利润大于守信利润时, 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会选择失信。

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商业博弈中, 参与人必须存在着一个信念, 这个信念要把各个节点上的概率分布集中在一起, 行动的局中人必须采取最优的策略, 因为该局中人在此信息上的信念和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给定的, 在这个假定中, 投资者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关系符合如图2所示的不完全信息拓展模式。

投资者和中小房地产企业合作的条件是盈利, 由上文分析可知当[I > C]时,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能够盈利, 是投资者可选择的最佳投资策略。如果选择守信行为最佳策略, 则就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子博弈。但在现实操作中, 投资者和中小房地产企业合作投资, 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因此会有是选择守信还是选择盈利的问题。有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可能会采取损失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从而就有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失信。

3. 3 总结与建议

上述模型都是采用投资者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自身成本函数和效用函数进行估算进而做出对投资者是否投资以及中小型房地产公司是否存在虚假欺骗行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知道, 当某种外界约束条件一旦发生改变, 如各种道德约束的失效等等, 中小房地产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利益, 可能由潜在的失信者进而变为真实失信人, 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小房地产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对策, 所以对于投资者, 要充分了解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相关信息, 保证投资安全。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实证的分析发现, 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的自身定位, 内因决定外因, 所以在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前提下, 作为中小企业开发商自己, 应该认清形势, 一方面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另一方面, 又不能自暴自弃,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保证自身的优势资源, 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首先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从立足于研究中小房地产寻求合作伙伴的角度, 分析了当前开发商与投资方结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同时从供应链的角度, 构建合作共赢虚拟企业的大背景下, 尝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相关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房地产企业,相互合作,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莉.房地产合作开发若干问题探讨[J].平原大学学报, 2004, 21 (4) :85-86.

[2]陈碧琼.高举品牌大旗:房地产业的必然选择[J].求是, 2005 (1) :123.

[3]杨文志.房地产联合开发实务研究[J].时代金融, 2007 (5) :98-99.

[4]叶义成.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30-85.

上一篇:个体化发育支持下一篇:读写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