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文化(精选11篇)
虚拟社会文化 篇1
1. 虚拟社会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对于“社会”这一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 他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因此一群人生活于一定的空间, 在这一特定空间中进行交互活动,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关系和联系, 人们依循着这些关系和联系, 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 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 我们称为“社会”。
现实社会如此, 虚拟社会亦如此。虚拟社会同样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同样是人们要生活于一定的空间并在其中从事着各种交往活动, 人同样是彼此处在联系中的。只是虚拟社会中交互作用的空间并非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 而是基于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 它“是以运用数字化符号为基础构成的, 是以0和1组合的BIT数据, 通过计算机自动的符号处理, 把信息、文字、图像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而交互作用的方式也不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而是一种以数字化符号为标志的间接的作用方式, 即由人—人的交互方式转变为人—机或者人—机—人的交互方式。作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不再是现实社会中的事实关系和联系, 而成为一种虚拟关系和联系, 这种关系和联系较之于现实社会因交互频率的增加而更加紧密, 如此更易形成虚拟社会。
2.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
(1) 人的活动场域不同。虚拟社会是以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为活动场域的, 直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计算机专家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制并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空间中;而现实社会以大自然为人们活动的场所, 人们依赖于自然, 又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环境。
(2) 事物的存在方式不同。虚拟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计算机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0”和“1”字符串的方式存在的, 即是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人是虚拟的人, 人的活动是虚拟的活动, 人所建立的关系和联系也是虚拟的关系和联系。而现实社会是以客观实在的方式存在的, 作为主体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人, 人的活动是以物质性为基础, 其社会联系和关系也是一种现实的、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关系。
(3) 体现的时空特性不同。虚拟社会是具有超时空性的, 时间上实现了即时性与瞬间性, 速度可与光速媲美, 空间上跨越了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而现实社会是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 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及其活动都是建立在时间与空间的基础之上的, 离开了时间与空间, 一切事物都将不复存在。
3.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1) 虚拟社会依赖于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现实社会, 现实社会是虚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因为从其构成要素来看, 无论是人还是互动交往所依靠的人类创造物, 都来源于现实社会, 虚拟社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 而是一个看得见、感受得到、体验得到的社会。
(2) 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与延伸。归根到底, 虚拟社会是一个人化的领域, 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所建构的各种联系和关系本身便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 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的反映。当然虚拟社会并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 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在虚拟社会中不断传播与塑造的动态过程, 因此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和超越,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压抑或满足不了的要求大都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获得释放或得到满足。
(3) 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是有一定反作用的, 人们在虚拟社会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存在方式等无形中也影响着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 从而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方式, 越来越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趋同性, 并进而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虚拟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力量, 一种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的力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 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进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 延伸了人类生存的空间, 这势必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 从而对现实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挑战。然而另一方面,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 既对立又统一, 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虚拟社会,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虚拟社会文化 篇2
关键词:3D动画;VR(虚拟现实);丝路文化
1 丝路文化简介
丝绸之路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一条道路或者路线,而是用于描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域之间的贯通古今的陆上(广阔的欧亚大陆)和海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经济以及文明交流的一片区域。除了经过陆上线路中国古代的丝绸、茶叶、陶瓷器等大量名贵物品和造纸术、火药、经典著书等科学文化知识传到非洲和欧洲等地,也经过海上区域传播到美洲等世界各个地方。所以,学术界习惯于将这些陆上与海上的交通区域合并称之为“丝绸之路”。陆上的称“陆上丝绸之路”。海上的称“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沿这些丝路区域所流传和衍生的文化以及周边产物称为“丝路文化”。“丝绸之路”这个名称表达了世界各地的人民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以及对人类未来“地球村”的希望。赫尔曼在1910年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路》进一步确立了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是以丝绸为媒介获得接触与沟通的。
2 3D虚拟动画技术简介
3D动画技术,是新时代下信息化技术部分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传媒技术手段。该技术主要通过3D动画软件来实现,3D动画软件的功能就是可以使用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来建造一个类似与真实或者完全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3D动画设计师可以按照需求来建立场景以及模型,然后采用虚拟摄像机对于模型的运动轨迹进行记录,最后按需求为模型设定规定的各种动画参数以及模型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所有的步骤完成以后就可以让计算机上的软硬件结合进行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动画画面。在这种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三维动画的精确性、真实性、无限制的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可以达到各种需要的效果,所以医学、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都有采用这种传媒技术。例如在影视广告制作方面,3D动画技术可以制作出爆炸、下雨以及虚拟场景等各种各样的近乎真实场景的效果,这项新技术可以满足导演很多大胆的想法,有时也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因此受到了众多制作人和观众的欢迎。同样,3D动画在建筑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运用,从起初的电影电视中的3D场景到现实中房地产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恢复真实场景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还原的场景也越来越真实。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可以给为通过3D动画技术还原丝绸之路原貌的展现形式带来便捷技术手段,也可以为宣扬丝路文化的媒介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向。
3 VR技术简介
VirtualReality的简称VR技术,中文是虚拟现实的意思,也称之为人工环境或者灵境技术。随着3D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软硬件的升级,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观光了旅游、酒店餐饮、博物馆展览展示,地铁、车站等各行各业的项目展示以及宣传领域。用户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人机交互就是VR技术最大的优势,将传统的被动式观看变成更真切地体验互动,“售楼宝”就是应用在房地产领域的一个电影的案例。我们的VR技术要结合3D动画技术来完成整个展示形式。我们可以结合VR技术给予人们对于丝路文化更加直观、有效的认识方式和切身体验。
4 丝路文化与3D动画技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将丝绸之路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这一点中可以得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中国的丝路文化作为丝路文化整体中极其重要的一大部分,而且中国作为丝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参与者和发源地,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利用好这个文化标签,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和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文化“走出去”战略,将丝路文化推向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丝路文化的内涵。
毋庸置疑,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著名传播学大师格雷厄姆.莫多克说过,“传播系统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所谓的数码资本主义代替了工业资本主义以后显得尤为突出”。可见现在时代背景下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于經济发展来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等大众传媒手段在文化传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力。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迅速传播信息,发布社会舆论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发展方面独领风骚。3D动画技术也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兴盛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享受3D动画视频给他们带来的视觉盛宴,3D动画师也根据观众的需求制作出越来越好的动画作品,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
在这个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欣欣向荣,而且迅速并且深刻的融入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清华大学的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媒体涌现出来,报纸相对于图书来说是新媒体,广播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又是个时间概念。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总有一种代表这个时代的新媒体。新媒体还是个发展的概念,当前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整合媒体,主要表现为数字化,互动化,宽频化,移动化和人性化。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当前时代下仍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各个点去丰富它,让它更加成熟和丰满。而3D动画技术正是丰富新媒体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新媒体传播手段更加迎合大众口味。3D动画技术给予观众的真实的体验以及效果是其他技术手段所满足不了的,我们应该大力发展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来对我们的丝路文化进行视觉还原和展示,尽最大努力给予大众最真实,最深刻,最有趣味性的视觉的感官上的体验。
5 3D动画以及VR技术与丝路文化传播的优势
随着全世界各地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显。我们的VR虚拟现实体验馆也随着3D动画技术的发展逐渐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建立起来,并且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第一,3D动画和VR技术相结合丰富了丝路文化传播方式。3D动画技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展示丝路文化,加之VR体验馆的虚拟还原丝绸之路场景,可以让受众群体接收到丰富的资源和全面的信息。它在传播丝路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这新的新媒体形式。以丝路文化成功申遗为例,相比较传统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以及录像记录手段,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真实的让大众感受到丝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而且3D动画还在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網络平台中迅速传播,我们可以借此来增强公众对于丝路文化的再关注和再传播以及提高丝路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3D动画和VR技术使丝路文化传播更具互动性。3D动画这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的发展,相比传统的媒体传播媒介的单向流动,3D动画的双向流动使得受众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以及更高的互动体验。例如,大众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丝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点,通过3D动画技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创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让大众来对于我们的动画作品来进行赏析和点评。
第三,3D动画和VR技术使丝路文化传播更具高效性。3D动画的交互性和界面的趣味性,VR技术的真实性和科技感。不仅会给大众带来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提高大众对于丝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大众最直观的信息,这样大众可以通过有趣而有效的动画视频和VR体验来最便捷,有效的了解丝路文化。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以此来提升丝路文化的影响力,达到最大效果的传播力度。
当然,文化传播中“速食化”“分众化”“零碎化”等消费特征在新时代传播媒介中也不断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突破传统以及做好传播文化手段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丝路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着重介绍,让丝路文化作品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大众。
6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方法
6.1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播需要现实的载体
从技术层面来讲,3D动画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式,VR技术依托于VR虚拟现实体验馆等形式。下面从互联网,手机媒体以及VR虚拟现实体验馆来作些阐述。
第一,微博以及微信。2009年微博作为一种信息网络平台诞生,因为它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强大的信息来源受到大众追捧。在微博里,大众可以自由的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二者之间切换角色。利用微博来传播丝路文化是一种高效率而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方式。微信APP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信息、视频等,并且支持跨通信运营商。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都安装了微信APP,它的月活跃用户达到 5亿,用户也覆盖 200 多个国家。由此可见,微信客户端的使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我们的3D动画小视频也是在微信上面广泛流传,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丝路文化3D动画作品快速的推向更广阔的范围。
第二,手机媒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手机具备了成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理想的工具。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它的便捷是其他媒体手段所达不到的,他的使用群体也是所有方式中最大的。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浏览视频的功能;这样我们的3D动画就可以在手机上播放以及传播。手机媒体还拥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最重要的是高度快捷的移动性,使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手机多媒体传播的私密性和同步性的结合,以及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高度融合等优势。从传播角度看,手机媒体拥有的这些独特优势足以使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美结合。所以我们的3D动画通过这种载体来展现和传播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第三,VR虚拟现实体验馆。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体验馆是它的一种现实载体。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虚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通过一些硬件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6.2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传播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好3D动画技术在丝路文化的传播和扩展。目前,我们的丝路文化已经借助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使用大众接受的3D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媒介和手段,通过新的包装和整合,让丝路文化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新媒体中,这样更能够促进丝路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大众使用的微信平台公众号来展示我们的丝路文化。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根据丝路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可以根据大众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也可以根据大众的建议加以完善各种丝路文化的保护及传播途径等。
我们要借助VR技术做好丝路文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之前的传统大众传媒中,信息接收者很难参与到信息发布或者近距离感受信息的环节,就缺少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我们的3D动画以及VR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空缺,我们通过动画画面自身的趣味性和VR现场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丝路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极大地调动大众参与到信息的了解和传播中,这样对于我们的丝路文化传播具有强大的效率。
7 3D动画对于丝路文化展示的重要意义
7.1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以及丝路文化越来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文物单位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丝路沿途多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也是世界文化、文物遗产集中地,地上地下之文化遗产丰富且珍贵。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很多丝绸之路上的现实场景已经退化甚至消亡,很多历史资料只能从史书或者遗迹着手考察,大众也只能从一些图片和书籍资料来了解丝路文化。运用3D动画技术以及VR技术可以再现丝绸之路场景,既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也可以让大众感受比较形象生动的丝绸之路,还可以将丝绸之路场景转移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这是一种对于文化遗址的保护方式,也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文化普及方式。
7.2 受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的推动,欧亚大陆“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收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丝路沿途成为了世界资源争夺的焦点地区。保证丝路畅通,无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还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与丝路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开发程度,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丝路文化,才可以利用丝绸之路来为我们的经济交流提供真实有效的便捷路线。三丝路沿途为多民族聚居区,对中国民族大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中国各界关注和重视。 丝路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融合在文物展览领域的象征。古代丝路,不仅是商路,同时也是体现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系统。我们运用3D动画技术来展示丝路文化也可以表现出我们对于丝路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于民族融合建设的重视。四大众传媒,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在文化传播,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3D动画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媒介,我们应该利用好这种新型的科技手段,增强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实力。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快速传播信息,编织舆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独领风骚。五3d动画技术在新媒体传播手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可以实现很多常规媒介实现不了的效果。
8 结语
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研究 篇3
1 虚拟社会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上, 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每一次工具系统革命都带来了全新的社会形态, 而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信息化革命中, 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世界———虚拟社会应运而生, 正在迅速进入传统的人类社会中。虚拟社会的“虚拟”并非指虚幻的影像式存在状态, 而是一种有别于由原子构成的现实世界的, 另一种由比特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电子社会的技术层面描述。正如在现实社会中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平台一样, 虚拟社会中的也需要有一定物理空间作为人们的活动平台, 否则虚拟社会就会无处落脚, 无法形成, 而这种物理空间就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概念是美国科幻学家吉布森在1984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新浪漫者》中提出的, 是一个由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产物, 赛博空间不仅将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互联起全世界各个角落人与人间的关系。而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 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电子空间, 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行为活动场域, 进而建构起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空间。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构成现实社会的各类基本属性在赛博空间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 虚拟社会在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了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参与主体的增多, 人与人的关系很快超越了人与机器、人与信息的关系, 成为了虚拟社会中的主导关系。社会的形成及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的实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教育、商业贸易、娱乐游戏等各类应用逐渐渗透到了网络空间的各个领域。虚拟社会己覆盖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构成了现实社会的缩影。因此, 虚拟社会是一种技术的创造物, 但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物。
2 虚拟社会的特点
2.1 虚拟性和跨地域性
在虚拟社会中, 网民之间的交流方式与现实社会并不完全一样, 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可以无需顾及现实社会交流中的许多因素, 一个人可以使用同样的虚拟身份在不同的虚拟社区中出现, 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虚拟身份出现在同一个虚拟社区之中。一般网民之间可以没有现实接触, 可以远隔千里, 也可以近在咫尺, 没有地域和国籍限制, 因此虚拟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均带有虚拟的色彩。
2.2 开放性和交互性
虚拟社会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社会, 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不同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虚拟区域间自由流动。人际交往是在不同聊天室、博客、论坛等网络空间中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而实现的, 成员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发送者, 各成员在社区中的每一次交流都强调互动, 使得虚拟社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2.3 管理自治性
虚拟社会里人们往往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等价值取向聚集在公告栏、聊天室等网络空间中交换信息、宣泄情感, 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中的成员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社区事务往往实行高度自治。正是具有这种超越空间、超越现实社会等级身份的信息交流功能, 使得权威力量对虚拟社会相对现实社会影响较小, 存在明显的管理自治性。
3 为什么要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在该领域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管理规律可能面临失灵的困境, 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势在必行。
3.1 从互联网的影响力来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报道,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 超过3亿个微博用户, 据抽样统计, 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微博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 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 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 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同时, 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柱。据有关数据统计, 在过去17年中, 互联网创造的价值已接近汽车工业100年发展所创造价值的总和。全球大约有100万个以上公司的50%以上的收入是通过网络获得的。互联网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而在网络物理基础快速膨胀的背后是互联网对社会发展产生地深层次影响, 它不仅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交往各个领域, 更为重要的在于掀起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推动了人类生存形态、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管理体制的再造。
3.2 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角度来看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使人类面临着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的巨大挑战。近年来, 虚拟社会所衍生出来的网络犯罪、网络色情、虚假信息、垃圾邮件、隐私侵犯、病毒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对虚拟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 由于上述虚拟社会问题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系统性解决, 已经对当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当前, 由于网络管理而引发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的重大影响, 正日益突出地显现出来, 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虚拟社会维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命脉, 虚拟社会需要管理, 也必须管理。虚拟社会管理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有序、道德规范、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
3.3 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来看
网络是把双刃剑, 被好人利用, 就会服务于有效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被坏人利用, 尤其被那些反华势力利用, 就会成为他们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 甚至颠覆政权的工具。此外, 网络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网络的发展, 一些网络推手、公关公司也应运而生, 他们利用网络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大肆炒作, 甚至一些人为了出名不惜博得骂名, 且引以为傲。这种思想的扭曲, 不仅影响了国人的形象, 也很容易影响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观。所以说, 虚拟社会体现了现实社会, 也影响着现实社会, 需要加强管理, 不断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 避免恶意分子利用网络制造事端、扰乱社会的目的。
4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构建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上的扩展,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扩大,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必然向互联网上延伸管理职能, 在此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包括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协作配合, 多层次、全方位地共同管理虚拟社会中的各类问题。
4.1 立法监管
首先针对虚拟社会的自身特点及现有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规范, 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理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 确定权利义务关系和工作关系, 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全体公民在维护虚拟社会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切实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
其次要严格执法, 依法办事, 既要严格要求社会公众普遍遵守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的法律规范, 更要严格要求从事虚拟社会管理的相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办事, 杜绝管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意性, 从而保障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规范有序开展, 确保人们对虚拟社会的各种合理需求得以满足, 实现与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
4.2 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与传统道德比较, 网络道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网络主体理性、信念和内心自觉来自律, 发展趋势也在于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明显变化。虚拟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 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 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
网络道德建设, 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公德教育。若要避免虚拟社会因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乌烟瘴气, 就必须由上层建筑对虚拟社会道德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价值判断的频繁交锋, 形成一个网络行为的参照系, 向大众指明应该或不应该的网络行为类型, 引导虚拟社会人应对他人利益和权利应有的尊重, 善用自己的自由, 避免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其次加强网络文明行为警示教育。在现实社会的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 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网络常见犯罪案件等, 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加强自我防范保护意识。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总量多、行为失范多的特点, 要将网络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 在中小学校开设网络文明德育课程, 教导正确的网络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虚拟社会发展考验着一个政府的控制能力, 政府应对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4.3 政府部门监管, 其他职能部门协作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 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协作, 还必须将全社会对虚拟社会管理有益的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非政府组织都纳入到综合管理参与体系中来, 共同参与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建议在中央或国务院层面成立专门负责虚拟社会管理的领导机构, 指导和协调全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交流与协作, 在理清各自职责的基础上, 明确分工, 形成合力, 逐步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虚拟社会管理通报制度、协作制度。通过政策调控、行业管理等多元化手段引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 实行自我管理和良性发展。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对虚拟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还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作用, 才能够达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 我们还应当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虚拟社会的管理, 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 发挥它们的作用, 通过它们更好地落实国家方针政策, 密切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积极倡导行业自律, 听取会员和行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愿望, 特别是在政府行政管理难以企及或者效果不佳的地方发挥出协调作用。
4.4 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
虚拟社会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技术在其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其秩序的维护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做强力支撑。首先加强网络技术研发。虚拟社会的秩序维护首先依靠的是技术屏障, 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 才能取得工作主动权。其次完善网络技术更新改造。对现行的网络安全性进行分析, 对数据库等安全性在技术上严格把关。再者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内部及各个机构之间, 利用信息技术, 以信息链、业务链代替金字塔的层级结构, 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内部结构的整合及重组、政府工作流程的再造和简化, 从而提高政府内部事务处理效率, 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流转共享及协同管理。同时通过在政府网站等全方位搭建网上官民对话平台, 政府各决策、管理部门定期通过平台与社会公众进行网上问政、联线沟通, 更好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愿望同时, 政府能更好搜集民意、获取民情, 进一步拉近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
4.5 国际合作
各国互联网彼此相联, 同时又分属不同主权范围, 这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网络安全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 不只是个别国家的国内安全问题, 也不是单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种技术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 而是一个必须通过开展长期、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合作, 包括各国政府、各种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充分合作, 才有可能解决的国际安全问题。
同时, 维护虚拟社会安全需要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逐步形成各国参与、普遍受益的网络安全格局。
5 结语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 应当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立法监管、网络道德建设、政府部门监管、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国际合作五方面的体系建设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未雨绸缪, 积极主动地开展对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营造虚拟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维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但目前的管理还不能有效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如何顺应信息社会的时代特点, 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已成为社会管理中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从虚拟社会的产生及自身特点入手, 通过剖析为什么要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 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提出了从建立健全立法监管、网络道德建设、政府部门监管、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构建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对完善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虚拟社会,综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45.
[2]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9, 17 (4) :40.
[3]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 2006, 21 (2) :77-78.
虚拟社会文化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对阿克苏地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渠道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确保舆论正确导向,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地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地区公安局、民宗局、文体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展了针对地区虚拟社会现状及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研,为地委掌握地区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加强虚拟社会常态化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网络虚拟社会现状
虚拟社会是指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虚拟社会对现实的生产不能产生帮助,但在人文服务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将逐渐展现其自己独特魅力。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数字化世界与现实生活日趋融汇交互,虚拟社会应运而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和“映射”,虚拟社会已俨然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由此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乃至社会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全地区拥有互联网用户48.46万户,较2010年底增加10.4万户,增幅为27.3%,其中:固定宽带家庭用户9.43万
(电信7.18万户,移动1.35万户,联通0.9万户);使用手机上网的户数已达到39.03万户(移动35.93万户,电信1.5万户,联通1.6万户)。全地区现有网民70余万,较2010年增加了18余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89%。全地区现有互联网站295家,其中独立域名政府网站32家,政府新闻网1家(龟兹新闻网,库车县建站),其他各类网站262家。全地区现有互联网经营单位218家,大型网吧14家,中小型网吧204家,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在不断加大。调查显示2011年上半年,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较快,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大幅下降。同时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已达20余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已达28.6%,微博已经成为当今网民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4成的网民曾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经历,网上遇到消费欺诈是网民最近半年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
二、对虚拟社会管理的措施及取得成效
(一)政策法规
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互联单位、接入单位、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的单位和所属的分支机构),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定的受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互联网企业或涉网行业应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遵守互联网信息安全协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国家文化部等十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所规定的法律法规。
(二)管理手段
1、地区公安部门积极配合国保、刑侦部门侦破各类案件,并大力开展了电子数据鉴定工作,为复杂多元化案件的定性与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提供了可靠而强有力的证据。同时积极推行网吧二代身份证实名刷卡上网制,有效的落实了安全防范措施,加大了网吧安全工作力度。运用互联网监控系统发现报送各类有害反动违法信息,积极开展网上严打整治工作,封堵删除涉及宗教狂热、涉枪、涉爆、涉毒、淫秽色情信息主页和网站,沉重打击了境内外“三股势力”和网络赌博犯罪组织。
2、通讯部门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配合司法机关,全面掌握各类网站、联网单位和互联网服务单位等基本信息,从源头上严格把控,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不良信息设臵了屏蔽和监管。
3、文体部门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深入开展网
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网络市场日常检查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查处制度,举报奖励制度和检查登记制度,积极落实网吧市场日常管理工作。严格审批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按照国家文化部等十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以后不再审批新网吧。并把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及非法网络游戏为工作重点,对阿克苏地区所有的网络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对网络游戏产品运营的内容逐一进行网上巡查,坚决查处、封堵利用互联网对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格调低俗的宣传,运营宣扬低俗、色情、赌博、暴力等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等违法网络游戏。以配合工商、公安、通信部门取缔“黑网吧”和整治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利用网吧监管平台有力的技术手段及时屏蔽和删除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同时加强虚拟社会内容的监管。
(三)行政措施
1、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形势,地委宣传部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7月下旬组织了557人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全疆网络宣传管理培训班”,提高了地区各级干部对互联网的认识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力,并组织地区公安局、民宗局、文体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展了针对虚似社会现状及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对地区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
和制定加强虚似社会常态化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今年“7.5”敏感时段与建党90周年相互叠加,并与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相互交错,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而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千方百计通过网络实施捣乱破坏活动,而境内网上维稳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断呈现出动态性变化。针对这一特点,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网上维稳措施进一步延伸到县(市)对应部门,形成了合力,全面动员,确保地区各项工作部署和各项网上维稳措施能够落实到位,贯彻全面,避免出现信息漏报,网上阵地失控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坚持不懈的落实24小时监控值班制度,对及时发现、删除境内网涉疆有害信息、负面言论,及时发现封堵境外网上涉疆有害信息、负面言论,严防网上涉疆有害信息、负面言论传播、蔓延、炒作,形成大面积网上负面舆情,未造成现实危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坚持“强化网上涉疆有害信息、负面言论的巡查处臵”的工作要求,组织、指导各县(市)全力开展了相关网上涉疆及敏感节点的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等搜集、处臵工作。并按照自治区网上安保工作措施的具体要求,即:“加强网上涉疆舆情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工作要求,互联网监控人员将每天自治区下发的“专项处臵通知”和“每日监控重点”反复细致梳理,防止出现信息遗漏和贯彻落实各项安保措施不到位现象,以此加强相关信息巡查监控力度。根据网上监控巡查“双负责制”的工作要求,组织人员对阿克苏地区的重点网站、贴吧、网络社区以及重点QQ群进行重新摸排、梳理后,将重点网站、重点贴吧,重点QQ群的监控责任落实到县(市)相关部门。
3、制定了网络市场日常检查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查处制度,举报奖励制度和检查登记制度,严格审批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并把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及非法网络游戏为工作重点,对阿克苏地区所有的网络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对网络游戏产品运营的内容逐一进行网上巡查,坚决查处、封堵利用互联网对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格调低俗的宣传,运营宣扬低俗、色情、赌博、暴力等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等违法网络游戏。联合文体、工商、公安、通信等部门取缔“黑网吧”和整治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利用网吧监管平台有力的技术手段及时屏蔽和删除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同时加强虚拟社会内容的监管。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宣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使部分人员沉迷其中,把虚拟网络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依法坚决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政治谣言、淫秽色情和侵权盗版等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是政府部门履行网络文化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技术措施。计算机监管平台顺利建成试运行正常,形成了全疆上下联网运行,实现了对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管理,明显提升了文化市场的管理效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推动网络文化市场健康,打造绿色网络服务场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突出重点,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继续以查处违法盗版出版物为重点,强化对出版物经营店的管理,防止违法音像制品、书报刊流入出版物市场。严厉打击地摊游商,加大对县城、乡镇、城郊结合部出版物市场的检查巡查的力度和频率,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4、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通信运营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全面掌握各类网站、联网单位和互联网服务单位等基本信息,从源头上严格把控,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过对自有接入内容进行彻底拨测清查,用人工拨测的方式保障业务监测的连贯性与严密性,最大限度降低系统防控的局限性。对有过违规行为、新增或业务量突然增大的业务进行重点拨测,发现虽非黄色但内容不健康的一律关停。对各运营商内部的网站及自营网站和自营业务立即开展彻底清理签订安全责任书,对检查发现网吧私服,未备案网站及从事互联网非法经营的立即进行关停,并要求在规定的要求时限内进行整改,整改审核通过后给予开通。进一步开展IDC接入全面彻底清查工作。对直接接网站和ISP接入网站进一步再次全面排查。凡是未备案的网站一律关闭,凡是虚假备案以及申报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的网站一律关闭,凡是查明涉嫌不良内容的网站一律关闭。在网吧运行过程中,由地区公安局网监科用电子设备对全地区网吧进行互联网信息监控。针对发现内容问题的网吧及时进行处理,同时配合自治区文化局、网络文化稽查中心对全疆网吧非法信息进行监控,并对问题网吧通报到当地文化部门,由文化、公安及相关的通讯等部门进行处理。并协助以上部门对网吧进行不定期检查,包括防火、信息安全、非法信息以及学生上网等非法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定期召开互联网安全工作会议。召集由网吧经营者及IDC业务经营者,要求严禁在互联网业务内容中出现不良信息,业务名称要确保与供的业务内容一致,严禁非法从事经营类网络活动,严禁未持照经营。对于各自网站内的内容立即进行自我清查,对于非法内容立即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接入合同规范。要求各接入单位严格规范接入合同,并再次重新签订合同,明确所接入用户的类型及使用用途,明确各类用户应在接入前取得ISP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许可,禁止用户擅自改变使用用途,明确用户具有及时告知变更联系方式的义务,明确用户信息安全规定的条款。
加强技术手段,提高支撑能力。目前阿克苏电信也采取了配合公安局网监科,依靠公安系统专业侦查系统,对与阿克苏所有idc机房内的主机安装先进侦测软件,采取24小时监测,对于公安系统发现非法及不健康的网站立即进行关停建立相关管理机构的沟通和联动机制。已经建立了本地安全应急小组,密切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对网络开通与关停。
(四)取得的成效
1、宣传部门成功对地区各级干部进行了互联网知识和舆论引导能力培训,有效提升了各县(市)、各部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管理水平和网上舆论掌控能力,加强了新形势下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2、文体部门利用网吧监管平台有力的技术手段及时屏蔽和删除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同时加强虚拟社会内容的监管。计算机监管平台顺利建成并试运行正常,形成了全疆上下联网运行,实现了对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管理,明显提升了文化市场的管理效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推动网络文化市场健康,打造绿色网络服务场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3、地区公安局网安部门在上半年持续不断加大案件侦办力度,1-6月份,网安支队共侦办案件91起,其中主侦案件15起,配侦案件76起,共抓获涉案人员91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案件侦破率上升727.3%,并在上半年排名中位列全疆各地州第四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利用网侦技术手段侦破了“阿克苏市管志英打印法轮功真相币专案”。第二,上半年网安支队共抓获各类网上追逃人员17 名,比2010年同期相比,上升466.7%,互联网监控工作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较大提高,2011年1-6月,共上报各类互联网信息4408条,比去年同期上升57.7%。
4、地区通信部门组成专项工作小组,采取多种措施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清理、关停地区内未备案网站612个,整改21个,终止服务2个。
三、当前对虚拟社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由互联网引发的社会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和社会管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近年来,中国的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各种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增长迅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攻击计算机与网络的犯罪日趋增多,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及从事赌博等犯罪活动仍然突出。特别是不同于
现实社会的意见表达和传播机制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一)党(政)机关、企(事)业等联网单位未落实安全审计系统,急需各级党委、政府协调
目前,互联网已在我地党政机关普遍应用,但是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状,各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不到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无法快速追查到人。
(二)互联网基础资料数据不能有效掌握
虚拟社会的管控首先离不开IP地址数据资料,联网单位或个人安装有(无)线宽带、固定IP地址、光纤接入等基础资料。目前,由于不掌握鲜活的互联网基础资料数据,一旦(下班、深夜或者节假日期间)发生紧急事件,只能被动到电信等通讯企业核查数据,而且往往因客观原因限止而贻误战机。
(三)互联网常态化管理不足
通过互联网传播各种有害信息和泄露国家秘密、网络游戏中充斥反动、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未成年人违规进入及夜间上网、经营非网络游戏等问题相当严重。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网络文化市场,而且对上网的网民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管理队伍建设,执法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目前,地区及八县一市共有10个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在编人员46人,工作对象是阿克苏地区2254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点多、线长、面广,难以适应繁杂的管理任务。
(五)网络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经费不足,技术监管措施不够完善
阿克苏地区网吧市场起步晚、投入少、规模小、基础综合实力较为落后,表现在一些城市网吧密度过大,而在基层乡镇(场)网吧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不均衡,加上专项整治工作经费不足,技术监管措施不够完善影响了网络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虚拟社会常态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监管,建立对信息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防范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联网单位(企业)工作方便,在网上发布有害信息,给单位、个人乃至更大的范围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目前急需地区党政统一发文协调,由地区网络管理部门主导,推动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审计系统,有力推动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党政、企(事)业单位内部技术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协调地区通讯(电信、移动、联通)企业,提供联网单位(个人)基础数据
首先虚拟社会的管控离不开IP地址数据资料,联网单位或个人安装有(无)线宽带、固定IP地址光纤等基础资料。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互联单位、接入单位、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的单位和所属的分支机构),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定的受理机关办理备案手
续”。各级党委、政府应协调本地通讯部门定期向地区网络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加强对阿克苏地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 成立阿克苏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制订出台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切实把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执法局成立后要本着繁荣发展文化市场为目标,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以“三情”(真情事人、激情事业、亲情事法)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建设文化强市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优化市场结构,提升服务水平
努力加强网络文化市场建设,着力培育连锁化、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网络文化市场。筹建城乡网络文化市场协调发展,优化市场结构。坚决杜绝“地下高价炒卖许可证”的现象,准许有经营能力、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进入市场。发展各县(市)网络文化市场,拓宽各县(市)网络文化企业投资渠道,对网络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管理要本着有序准入、严格监管的原则,不断推动阿克苏地区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网络文化市场所滋生的“地下高价炒卖许可证”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市场有所需求,另一方面一部分有能力提供上网服务的经营者被拒之市场外。地区文体局应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做好三件事:一是调查阿克苏地区网络文化市场分布情况,制定阿克苏地区网络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筹建规划城乡网络文化市场布局,合理配臵文化资源,改善调整市场结构。二是制定符合地区乡村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基层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围绕基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三
是本着有序准入、严格监管的原则,制定网络文化市场分级审批的条件和标准,提高文化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占有量。
(五)建立“绿色上网空间”,满足未成年人上网需求 从调查中显示:现在的中学生上网是在做两件事:一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二是看题和做题。而大部分学生上网主要是在做第一件事,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积极推动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建立“绿色”上网环境,有利于师生从网上查阅资料,同时设臵防火隔离墙等网络,使学生从网上接触不到不健康的内容,既适应了信息时代学生对上网的需求,也减少了网络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了网络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使未成年人拥有健康的上网场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加快阿克苏地区网络文化基础工程建设步伐 加快创建阿克苏电子书出版网络系统,努力实现经典原创出版物的内容网络传播和文化资源共享;开发建立阿克苏地区精美文学艺术作品及图片、重要科研成果专著、古籍和历史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出版物,为一体的网络数据库,为传承民族文化作积累,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生活,增强对网络文化建设资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确保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七)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 推动网络文化市场建设健康发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大,任务艰巨繁重。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坚持“打防并举、疏通结合、趋利避害、标本兼
治”的工作思路,突出解决违法接纳末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在每年7、8、9月份,集中开展网络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加强与各相关部门信息交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网吧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加强文化市场调研,研究地区文化市场在文化安全上的特殊性,把有限的力量集中于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对文化市场存在的抵毁党的领导的反动言论,利用文化市场进行非法组织培训等问题要高度警惕,做到一经发现,坚决查处,绝不留情。
(八)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形象好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廉政意识。建立完善执法人员岗位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测评制度,群众评议制度,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九)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点,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对虚拟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消除网络恐惧症,学会正确利用网络来构建电子政务平台,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和自身执政能力。
(十)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和电子政务建设,构建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模式,通过网络引导民众知政、议政、参政。
(十一)积极防范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
通过科学引导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网络生态使得广大网民容易受到极端言论的影响,导致网民“群体极端化”现象的出现。如果政府应急反应不及时、回复机制不完善,极有可能加剧负面舆论的传播,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危机,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虚拟社会文化 篇5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社会管理创新;定位;边界
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虚拟社会”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更加明显,社会管理创新已经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如何担负起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这是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重大、紧迫课题,也是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位
(1)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定位。依据“公权法定”的观点,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积极参与和促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紧紧结合其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并不能越权去承担过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这是检察机关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基本定位。因此,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不是主力军,而是重要的参与者。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同时,检察机关在虚拟社会管理中,还提供法治保障,参与制定社会游戏规则和行为导向、监督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等作用,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充当着保障者、、监督者等多种角色。
(2)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定位。检察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执政的法治形式。检察机关通过履行侦查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等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职能机关之一,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我国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虽然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监督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要保障和法律运行的重要一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检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讲,作为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其职能和任务最终是实现对社会秩序运行的管理。在虚拟社会中,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本职,通过履行职务犯罪侦查、预防、公诉等职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延伸法律监督触角,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网民诉求,理顺网民的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立足点
(1)立足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矛盾化解。执法办案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是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首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离开了执法办案和矛盾化解,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检察机关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用互联网络信访、电子邮箱等方便群众依法就地反映问题,利用检察官微博、网络发言人官方网站及时回应舆论热点,减少社会对抗,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表达、及时受理、及时解决。
(2)立足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新产业,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更是新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人们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新型网络犯罪活动也找到了滋生的空间。由于网络犯罪具有低成本和隐蔽性的特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趋势日益增长,更趋明显。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威慑作用,依法行使批捕、起诉等职权,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立足利用网络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检察机关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职务犯罪线索,拓宽群众参与反腐新渠道,实现司法公正。让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的“喧嚣”变成检察机关的重要“耳目”,并确立一套有效的线索筛选、甄别和启动初查、立案的程序。让群众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再“散兵游勇”乱进行投诉和信访。应发挥法治舆论的导向功能,对于重大案件以涉检网络舆情热点的方式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广大公职人员在虚拟社会中也可以受到警示教育,起到职务犯罪预防的作用。
三、检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网评队伍建设。完善检察门户网站,以检察院互联网站、网民集中的单位网站为平台,开辟以案说法、检察官说法栏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促进文明、规范上网。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规范正在办理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建立健全与新闻宣传部门沟通、网上舆情搜集、研判和分级应对、重大事件快速反应等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优势,广泛开展检察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虚拟社会舆论环境。
(2)借助现实化手段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借助现实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网上进行管理创新,依托检察职能充分利用网络这块阵地,利用门户网站、检察微博等平台,结合中央部署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和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网络预防机制,加强职务犯罪分析、警示教育、检察建议和预防调查、宣传、咨询等工作,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规范化建设。
(3)依托检察机关职权完善网络立法。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政策研究,进一步研究虚拟社会管理中的法律盲区,根据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电子证据、虚拟财产、个人隐私保护、治理网络犯罪等相关司法解释和提出立法建议,建立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网络法律体系,弥补网络空间的法律真空,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实在的法律约束机制。检察机关依托之行之有效坚决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发挥法律规则的治本功效,调控社会秩序,为依法治理网络虚拟社会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只有以法制化手段促进虚拟社会管理,优化网络生态,才能使网络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使虚拟社会才能有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检察日报,2010年2月2日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及其治理 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会兴起并逐渐成熟,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成为和现实社会形态并存的一个社会形态。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个人,也逐渐成为虚拟社会的主体,网民在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影响正日益扩散到现实社会中,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正对现实社会带来强有力的影响。
因特网这个虚拟世界在初创和原始阶段,主要是用来交流科学、军事、经济类的数据,它们是不带人类感情的。经过短暂的发展,当人类意识中的情感开始注入虚拟世界时,虚拟世界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虚拟世界中并将自己的情感汇入信息的洪流之中时,虚拟世界终于诞生了一个我们人类梦寐以求的新的人类社会——虚拟社会[1]。这个虚拟社会,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模式,改变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给社会动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虚拟社会动员即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动员延伸到了虚拟空间,网络成为社会动员信息的流动渠道和平台,网民通过虚拟符号化信息传达想法、引导受众、集聚资源、获得现实关注和行动。虚拟社会的社会动员一般是借助于网站、论坛、博客、即时聊天通讯工具等交流组织实施,也可称为互联网社会动员。如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等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与网络社会动员相关,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舆论场发酵、扩散,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行动。
2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正负效应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通讯技术,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现代生活施加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1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正面效应
2.1.1 表达民意与诉求,宣泄和减压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与当前的社会现状问题形成冲突,人们急需表达民意与诉求的渠道,网络空间便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可以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2.1.2 促进社会问题解决,保障和发展民生
在网络空间点滴网民行动可以汇聚成社会动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从中透视出社会变迁运动的迹象与脉络。杨国斌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普普通通,并不表达争取宏大政治目标的崇高愿望,但就在这些平凡的斗争背后,流淌着能量巨大的暗流[2]。网络空间为网民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工具等多种方式联系,如论坛、微博、微信等,并且实现较为稳固的联系。
2.1.3 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个性发展
在网络空间,有着相似兴趣爱好、相似利益诉求、相似行为习惯的网民聚集在一起,交流讨论,丰富了其精神生活,并且可以在网络社会动员中迅速积聚力量。在与其他网民的互动中,营造出促进个人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群体环境,网民个性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2.1.4 提高民主素养,推进民主化进程
网络社会动员中,公众参与政治活动更加灵活、便捷、可选择,以及参与活动成本低廉,使得广泛直接的民主成为可能,激发和增强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体现了言论自由,实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2.2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负面效应
2.2.1 非理性表达易引发社会冲突
在网络空间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没有国界、不分民族,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在社会动员中,一些网民群情激奋,意气用事,有不少非理性表达的声音。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3]。
2.2.2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网络社会动员,具有传播的迅速性、海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的“把关”功能会相对弱化,缺少把关导致部分信息的迅速传播,虚假新闻、小道消息、谣言也充斥其中,尤其是谣言以其特殊性和轰动性吸引眼球,在传播中不断放大,扰乱了公众情绪,增加了社会压力,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破坏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2.2.3 淡漠感情,诱发认同危机
在网络动员中,网民之间的交往采用文本语言、动画表情等,缺少面对面的交往,淡漠了个体之间的感情。网络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在线上的交流是暂时的、虚拟的,个人与电脑机器的交往是单调的,网民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新的社会孤独心理。
3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4]。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其在网络关系上也是平等的,双方互动协同合作;在具体管理上,政府更多的是对社会事务的引导,要发挥市场力量作用,调动公民社会更多的参与。
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度”的问题尤为重要,过度的社会动员会产生负面的效应,不足的社会动员不足以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而只有适度的社会动员才能充分调动民众投身到社会事业的建设中去,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表达和疏导民意,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等。而对社会动员中非理性表达引发社会冲突,人肉搜索侵犯公民权益,谣言散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等负面效应提前采用社会治理方式进行预防、引导,避免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
3.1 重视引导网路社会动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社会的社会动员既可以对社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社会动员操作不当或被少数分子利用,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有引导网络社会动员的意识,预防不良的社会动员思想侵占主流思想,及时采取措施来防范。
3.2 强化网络舆论的监测
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负面热点事件的传播,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传播影响巨大,影响到组织形象、政府形象,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十分必要。通过监测,把脉社会动员的原因、动向,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3.3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我国作为互联网使用大国之一,虽然已经初步构建了自己的网络法律体系,仍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写进法律。
3.4 加强教育提高网民素质
网民是网络空间的“主人”,网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网民的行为,主导着虚拟社会动员的方向。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手段加强宣传,通过学校的媒介素质教育等来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辨别网络社会动员的正负方向,正确运用网络。
3.5 建立动员机制主动出击
网络已成为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一个途径,网络社会动员是网民表达民意诉求的一种方式,为防止恶意社会动员的发生,政府要畅通网络渠道,主动动员民众表达诉求,建立日常的社会动员协调机制,支持积极的社会动员,改变消极应对社会动员的理念与工作方式,主动出击,成为虚拟社会中的舆论领袖。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环境下,要特别关注网络安全,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处理好网络社会动员,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治理好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趋利避害,为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保驾护航。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兴媒体不断发展,虚拟社会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动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声平台。虚拟社会中的社会动员具有推动事件的解决、表达释放民意、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正效应,也伴随着非理性表达引发社会冲突、谣言散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等负面效应,如何理性面对网络社会,深刻把握虚拟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导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良性发展,使网络社会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是政府、社会、公民必须关注和思考的。
关键词:虚拟社会,社会动员,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125.
[2]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M].邓燕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4.
[3]刘冰.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J].新闻知识,2006,(11).
虚拟社会的特征及哲学视角浅析 篇7
“从积极方面看, 网络为国家更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提高运行效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事实上, 互联网产生于美国的冷战时期, 在它发展的各阶段里, 国家都起了主导性或基础性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 网络组织的无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 完全改变了现在“权力决定信息分配”的模式, 将出现“信息决定权力分配”的模式, 从而从根本上冲击和影响了现行政治权力结构的民族国家观。”
──《网络哲学引论》
二、虚拟社会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变化, 当我们谈及因特网时, 最初对于“它”的描述是没有过多情感色彩的, 在其最初创建和原始阶段, 主要是用来交流例如科学、军事以及经济类等等的单纯数据, 尚无法构成完全意义上的“世界”。然而经历而后的数年, 短暂发展到了今天, 我们对于因特网似乎更钟情于用“他”或者“她”来指代, 当人类意识中的情感开始不断倾注于这一虚拟世界时, 这一虚拟世界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 这么一个全新意义上的人类社会——“虚拟社会” (Virtual Society) 便随之应运而生了, 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并将自己的感情汇入信息的洪流之中时。
那么, 从严格意义上说, 我们是以什么为根据来将其定义为“虚拟社会”呢?
或者可以这么说, 现实社会, 即通常意义上的人类社会, 根植于地球的伟大自然中, 以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来实现自身的产生和不断的发展。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产生, 必要条件还必须是人类的群居, 人构成社会的细胞, 只有人类的群居才能产生人类社会。依此类推, 虚拟世界的存在必先是以虚拟人的出现为前提的。当然, 这仅仅是必要条件罢了, 并不充分, 还差了一个充分条件——群居。所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以承实启虚的网络载体为依托, 聚集了一个个群体, 许许多多的群体又组成了一个个的大群体, 于是最初的虚拟社会便产生于这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群体烘托下。
三、虚拟社会的特征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地将虚拟社会归结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类型, 那接下来免不了要来看看虚拟社会的特征了, 这也是为本文接下来思路的展开作准备。因为任何政治哲学的发展本身都是根植于某一时空背景, 以当时的社会特征为基础,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而当谈及社会特征时, 又免不了受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制约, 因此需要因时制宜。
在常晋芳老师的《网络哲学引论》的“网络组织方式”部分中, 提到“虚拟社区”概念时是这样定义的:“在网络交往平台上形成和发展由一定数量人群的网络行为组成的虚拟性的网上团体, 又称‘网络共同体’”。对于, “虚拟社会”和“虚拟社区”两个概念, 同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认为虚拟社区可以视为虚拟社会的较高级阶段, 正如常老师所言, “虚拟社区是未来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与传统社区, 也就是现实层面上的社区相比, 按照《网络哲学引论》中的论述, 虚拟社区的特征是:
“1.虚拟社区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自己的依托或平台, 不一定又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与人群。 (对于这一点, 我们已经在前面对虚拟社会的定义根据的探究中详细谈过了。)
“2.虚拟社区的影响和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
“3.虚拟社区成员比较不固定, 成员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
“4.虚拟社区具有特定的目标、主题、规范和价值取向, 不同的虚拟社区的规范和价值取向非常多元化和个性化。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比如互相信任、参与、认同、开放、理性、协调等。”
如此以来, 如果说虚拟社区是虚拟社会的较高级阶段, 那么虚拟社会的较低级阶段, 或者说初级阶段是什么呢?对于我们这批切身感受其变化的人来说, 答案似乎很显然。回到文章开头关于虚拟世界的“群居”, 记得最初我们开始使用网络时, 通过E-mail进行网上的自由交流, 然而这其实不过是一种通讯方式的改变而已, 类似于交通工具的改善, 并没有任何新的构成。而真正实现群居的, 是从“公告板系统” (BBS) 和与之相似的东西的出现而开始的, 起初比较局限在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之间, 再多就是那些和电脑事业搭上点关系的“半桶水”们, 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扩散到千千万万“网民”、“网虫”们地狂热交流。较有学术涵养地说, 那可谓就是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了。
刘文富先生在著作《网络政治》中, 将这一阶段成为“原始网络社会”, 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奉共享主义, 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 思想共享, 研究成果共享, 软件共享等等”。可以说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夙愿的表达, “创建者和先行者们共同的愿望, 就是要把网络建设成一个全人类共享的资源宝库, 建设成一个人类共有的欢乐家园, 建设成一个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四、参与和协商
立足于这些对虚拟社会前后发展阶段和相关特征的分析, “政治哲学视角浅析”, 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政治哲学的角度, 解读这一社会所包含的另一层意谓。这里需要涉及一个重要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概念──协商民主,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作为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理论的反思或一种可能性的替代。”
同目前全球范围内较为适行的代议制民主相比较而言, 协商民主的不同, 或者在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性便在于, 有所区别于代议制民主的利益聚合机制和利益代表机制, 不再局限于政治代表、专家以及相关精英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商议、决策和执行, 而将整个过程的参与权扩大全社会的范围, 不仅仅是投票机会的平等而已。而我认为, 这一切可行性的实现, 恰恰是基于两点:其一, 在虚拟社会, 即互联网这一环境下, 公民对于信息的获取成本大大降低了, 同时所获取信息的实效性和丰富程度也大为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情权。其二, 公共论坛, 即BBS等的交互特征, “公民有了对公共事务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参与。因此, 这样一种立足在新的传播技术上的知情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使得公民越来越介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 极大地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多元化、多维度影响。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之“学术前沿”部分中陈剩勇、杜洁学者的《互联网公共论坛》一文, 认为虚拟社会所实现的政治哲学意义在于:首先, 虚拟社会中的政治参与集中体现了协商性民主的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其次, 虚拟社会中的公共协商极大地消解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为社会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提供了一个畅通渠道,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利益要求作出较为及时的反应, 从而得以保持一套稳定的社会政治。再次, 虚拟社会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非常规的处理问题的模式打破了循环方向, 甚至在极大程度上可能在今后发展成为主导作用之一。
摘要:互联网和虚拟社会的发展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文章从哲学角度对虚拟社会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社会,哲学
参考文献
[1] (美) 米切尔?罗斯金等著.政治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熊澄宇.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建构新对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虚拟社会文化 篇8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
网络虚拟社会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 网民之间通过信息共享、信息互换与信息交流从而产生社会互动形成的。因为网络成员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感情和社会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建立在这种网络群体交流之上的网络社区自然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 与其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 它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延伸, 并与现实社会交融共存, 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空间。虚拟社会已经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等。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
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网上与网下互动愈来愈密切, 网上因素对网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直接, 虚拟社会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 双刃剑作用更加明显。
(一) 虚拟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获取信息更为快捷。在以计算机 、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空间中, 信息发布更为随心所欲、存储量更大、传递更加迅速、传播更为广泛、成本也更加低廉。
2. 成为表达个人观点诉求的交互平台。由于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及匿名性, 任何人在网络中都能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 摆脱世俗的等级身份, 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并且承担较低的风险, 更能表达内心真实的诉求。
3. 更好满足娱乐休闲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 , 宽带连接得到普遍应用, 各种应用程序的设计应用, 为广大网民提供多元化的娱乐内容。
4. 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使消费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 自由购物”, 扩大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增加了现实社会的就业机会, 十分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了就业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 虚拟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造成信息失真。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 给我们广泛选择同时, 也带给我们选择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的匿名性, 让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彻底消弥, 每个人在知觉与不知不觉中, 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发布各类信息、发表各种言论。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网络环境不再清澈、透明和纯粹, 由此产生了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实质伤害。
2. 网络聚焦放大现实社会矛盾。与传统的信息传 播相比,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放大效应”。各种有害、虚假信息和言论一旦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就会被进一步聚焦扩大, 局部问题全局化, 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般问题政治化, 造成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
3. 网络舆论导向严重影响现实社会。互联 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一旦网络热点形成, 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 排山倒海而来, 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就此“脱颖而出”, 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若正规媒体引导不及时, 容易出现以讹传讹, 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甚至将舆论风暴演变成现实的公共危机事件。
4. 网络违法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强、辐射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近年 来网上犯罪涉及的金额愈大, 牵涉的人员愈广, 影响力也愈大。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
三、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虚拟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在该领域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管理规律可能面临失灵的困境, 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 必须深刻认识当前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虚拟社会的管理理念陈旧
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目前的管理理念还不能有效适应这一重大变化, 很多做法和思路还是依靠过去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经验。
(二) 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虚拟社会是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 但是, 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目前, 虚拟社会管理的立法层次低, 部门规章多, 现有法律资源的网上延伸不够, 网络立法还不能适应网络发展形势的需要。
(三) 虚拟社会的管理机构尚未理顺
虚拟社会管理主体涉及信息产业、公安、文化、工商、教育、通信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 但这些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各部门均有自己管理领域的规章制度, 多头管理、规则冲突、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无法凝聚合力, 出现管理空隙。
(四) 虚拟社会的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新技术层出不穷, 我们缺乏对新技术的自主研究, 使得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专用设备和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技术提升和更新, 就很难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五) 网络企业、网络用户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滞后
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和健康发展比现实社会需要更充分的条件和更良好的环境, 需要网民等每个社会成员的悉心呵护。但是, 目前一些网络运营企业、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网络企业没有认识到或者忽视网络安全工作的严峻性, 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责任, 对网络业务的控制能力普遍较弱, 极大地阻碍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上的扩展。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扩大,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必然向互联网上延伸管理职能, 在此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包括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多层次、全方位地共同管理虚拟社会中的各类问题。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一) 立法监管
针对虚拟社会的自身特点及现有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应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来理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 确定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和工作关系, 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全体公民在维护虚拟社会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 使之有法可依, 切实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法制责任。同时要依法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和频道。
(二) 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虚拟社会中的道德与传统道德有很大区别。传统道 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 而网络道德主要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全力全面净化网络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公德教育。通过价值判断的频繁交锋, 形成一个网络行为的参照系, 向大众指明那些是应该或不应该的网络行为, 引导虚拟社会人应对他人利益和权利应有的尊重, 善用自己的自由, 避免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其次要加强网络文明行为警示教育。在现实社会的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 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公开曝光网络常见的犯罪案件和违规行为, 从而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加强自我约束、自我防范, 自我保护意识。
(三) 政府部门监管, 其他职能部门协作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为此, 一是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教育、通信管理、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协作, 强化监管。二是必须将全社会对虚拟社会管理有益的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非政府组织都纳入到综合管理参与体系中来, 共同参与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三是建议在中央或国务院层面成立专门负责虚拟社会管理的领导机构, 指导和协调全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 在理清各自职责的基础上, 明确分工, 形成合力, 逐步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虚拟社会管理通报制度、协作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政策调控、行业管理等多元化手段引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 实行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的良性发展。
(四) 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
虚拟社会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因为技术在网络虚拟社会形态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所以只有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做强力支撑, 才能维护正常秩序。
首先, 要着力加强网络技术研发。要抢占技术制高点, 取得工作主动权。一是要推进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堵塞网络安全漏洞。二是要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 运用先进技术管理手段, 提高网络打击管理能力, 全面查处和清理网上有害信息、非法网站。三是要充分运用网络, 构建服务于广大网民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等联系, 建立沟通、互动的网络平台, 全面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技术水平和覆盖层面。
其次, 完善网络技术更新改造。对现行的网络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 对数据库等安全性在技术上要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个人电子身份登记制度, 强化网络安全审计措施的落实。二是要推行“网络实名制”。三是要建立与网络开发商、运 营商的技术协作机制, 使公安机关及时跟进网络信息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准确评估网络应用服务安全问题, 并在管理和打击中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再次, 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内部及各个机构之间, 利用信息技术, 以信息链、业务链代替金字塔的层级结构, 在网络上可以实现政府组织内部结构的整合与重组、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和简化, 从而提高政府内部事务处理效率, 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流转共享及协同管理。
(五) 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 虽然各国互联网分属不同的主权范围, 但又彼此相联。这就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作为 非传统安全的网络安全问题, 不只是某个国家的自身安全问题, 也不是单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种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 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要开展长期、广泛和深入的各国政府、各种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充分合作。 要积极拓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渠道,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 通过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来维护虚拟社会管理安全, 逐步形成各国参与、普遍受益的网络安全格局。
总之,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 必当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立法监管、网络道德建设、政府部门监管、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国际合作五方面的体系建设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未雨绸缪, 积极主动地开展对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营造虚拟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维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9 (4) .
[3]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 2006 (21) .
虚拟社会文化 篇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5.46亿, 互联网普及率42.1%, 较2011年提升3.8%。[1]互联网的发展既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利, 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如网络群体事件的频发, 不仅冲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也对虚拟社会管理带来极大挑战。文章将从虚拟社会管理现状和网络群体事件视角出发, 探究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新方法。
1 虚拟社会管理现状
我国“虚拟社会”内涵与网络社会概念基本重合, 是指“网民经由网络平台实施社会行为、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亚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2]而国外能与汉语语词“虚拟社会”相对应的分别是“Virtual Society”“Virtual World”“Virtual Community”, 但是研究内容与国内相似度较高的只有“Virtual Community”, 因其侧重于研究网络公共论坛及线上社会网络。[3]2011年胡锦涛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表明改善虚拟社会管理已是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然而虚拟社会具有“隐匿性”“扩散性”等特点, 一方面使现实社会的管理举措不适用虚拟社会, 另一方面虚拟社会管理自身也暴露出相当多弱点, 主要有如下表现:
首先, 虚拟社会管理的理念意识有待提高。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已初具规模, 建立了不少实名制政务微博, 例如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并认证的政府机构有1300多个, [4]但该类网站和微博存在更新缓慢、消息发布流于形式等弊病, 说明虚拟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仍有待提高。
其次, 虚拟社会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我国各级政府在管理上多采用片面“维稳”思路, 面对虚拟社会中出现的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论, 一般采用“捂、盖、删”等处理方式, 基本不使用公开事实、与网民沟通的方式, 比如2011年9月陆丰市政府将乌坎事件“屏蔽”致使我国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上普遍失语。[5]
再次, 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欠缺。据调查, 涉及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有中宣部、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安全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多家部门, 部门之间既没有明确的分工方案, 也缺乏成熟的协调机制, 易造成齐抓不管的局面;同时, 对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舆论危机, 我国亦没有建立起适宜的舆论引导与处理等机制。
最后是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2004年我国颁布了《电子签名法》,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若干意见》, 而面对虚拟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法律法规根本无法满足其管理需要, 不仅立法存在欠缺, 而且立法层次和系统性尚待提高。
2 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
“网络群体事件”的一词最早出现于2009年的《瞭望》周刊, 实际的相关研究在2003年就已出现。徐乃龙2003年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中论证了网络与群体事件的相关性。[6]国内学界对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侧重于活动空间、功能和感情色彩、客体涵盖面等, 国外的研究则关注“网络心理和网络政治等。学者郭小安和王国华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网络群体事件是指“网民基于共同利益和兴趣, 以网络空间为平台, 诱发、推动或转化具一定规模、影响和威胁的非制度化参与事件。”[7]
网络群体事件的空间虽是虚拟的“网络”, 其却有深刻的现实根源。进入转型期, 我国面临的挑战不断涌现:政界、学界腐败横行, 大学生就业难, 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对此, 人群若在现实中受到不公待遇就会从网络寻找发泄口, 网络群体事件就是其发泄形式之一。因而, 一方面网络群体事件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冲突的体现, 能起到疏导情绪、政治监督的功能, 另一方面加强对该类事件的规范与引导, 防范其过激影响也应是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3 基于网络群体事件分析虚拟社会管理对策
鉴于网络群体事件的“双重性”———建设性与破坏性, 虚拟社会管理要辩证看待自身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漏洞, 另一方面须迅速找到问题根源, 从源头进行治理。针对虚拟社会管理的弱点, 结合网络群体事件, 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将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者的理念意识与培育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相结合。据分析, 政府对网络舆论危机萌芽的不重视酿成了多数网络群体事件, 且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须充分认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虚拟社会管理者首先要确立和践行网络执政理念。在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务微博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网络舆论, 及时更新有效信息, 与网民进行互动, 赢得民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然后在以人为本、防范为先的理念上培育一支良好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的虚拟社会管理队伍。该队伍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借助网络的快捷性, 及时察民情、解民怨, 发挥结构良性网络群体事件的政治监督与纠错功能, 同时在防范为先理念指导下, 注意将结构恶性网络群体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改善虚拟社会管理方式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虚拟社会管理者将舆论简单化处理是部分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另一原因。鉴于此, 虚拟社会管理者面对舆论时, 首先要在群众路线指导下, 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民主、公正方式解决, 尤其是当政府与网民存在误解时, 可发动社会力量组成“民间辟谣团”, 及时进行沟通, 消除误解。其次网络群体事件一般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 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 如陕西表哥事件呈现了我国严峻的反腐局势, 陕西房姐事件则呈现了我国畸形发展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二是我国现有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民众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渠道不完全畅通, 虚拟社会成了人们发泄情绪、调节心理的缓冲器。[8]因此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根本在于加强现实社会的管理, 政府要加强监督、防止腐败, 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 完善民众诉求表达渠道, 维护人民合法利益。
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机制与建立分类管理、整体评估规划相结合。首先, 鉴于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解决依靠多部门的努力, 政府可创立跨部统筹机构, 不仅统筹虚拟社会的各项事宜, 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而且担负虚拟社会管理漏洞造成民众利益损失的行政责任, 实现机构的权责统一。其次, 针对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处理尚无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 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运行和管理由跨部协调部门负责。再次, 政府可借鉴网络群体事件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特点对虚拟社会实行分类管理、整体评估的规划, 例如政治类、经济类、民生类的管理与评估, 实现分类别、分步骤改善虚拟社会管理的目的。
四是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建设与建立虚拟社会监管体系相结合。我国尚没有网络群体事件的专项法律, 据相关调查, 大约33%的国家正在制定网络有关的法律, 70%的国家正在修改原有法规以适应网络的发展, [9]对此, 首先我国要加强虚拟社会立法的法理研究, 提升相关法律的适用性。学者提出的借鉴国外经验, 成立一个能深入调研、出具针对性与指导性强调研报告的网络信息政策委员会的建议[10]值得考虑。其次完善专项立法, 如网络群体事件的法律, 此时既要明确政府、民众与网站的责任, 也要注重保护各方的利益, 不能为监管而忽视权利保护, 造成法律缺位。再次, 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建立相应的虚拟社会监管体系。学者建议, 可以依据虚拟社会特性, 建立数据模型, 对关系某公共利益、点击数量超出一定限额的网贴进行跟踪关注, 同时督促有关部门着手调查, 尽早发布权威信息, 并采取有力举措解决相关问题。
4 结语
虚拟社会的管理既是其维护稳定、实现有序发展的基础, 也是社会整体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然而由于虚拟社会是由信息技术构建出来的具有“虚拟性”“复杂性”及“不稳定性”亚社会形态, 实现虚拟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路程。
摘要:虚拟社会已成为与现实社会对等存在、紧密联系的社会形态。文章从理念意识、管理方式与机制、法律建设等方面剖析虚拟社会的管理现状, 并基于网络群体事件视角探讨改善虚拟社会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虚拟社会,管理,网络群体事件
参考文献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1-15.网址: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陈积敏.虚拟社会的特征及状况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9 (5) .
[3]王薇, 汤敏佳, 杜俊飞.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2) :79-81.
[4]政府微博问政全球兴起我国1300多个机构已认证[N].新华网新闻中心.2011-2-25.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2/25/c_121122499.htm.
[5]姜胜洪.广东“乌坎事件”深层次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 2012 (5) :61.
[6]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 (6) :12.
[7]郭小安, 王国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J].情报杂志, 2012 (2) :9.
[8]胡献忠.虚拟社会管理二重性探析[J].党政论坛, 2012 (10) :35.
[9]王雪飞, 张一农, 秦军.国外互联网管理经验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 2007 (5) .
虚拟社会文化 篇10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
今年5月份,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随着时间的进展,舆论出现戏剧性变化,经过人肉搜索,女司机及家人的生活资料曝光。给其一家带来了严重的困扰。此类的事情在网络里不鲜见,所引发的关乎道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予以解决。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与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就开始了对网络道德的探讨,严耕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伦理》一书中,指出“所谓网络道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中利用网络信息所发生的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准则”[1]。蒋灵达从网络参与者的角度界定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制约上网者在网上的作为与言论的一套准则和规范”。[2]学者黄寰则认为,“网络伦理就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3](p54)吕本修在其书《网络道德问题研究》中认为“仅从规范论的角度来定义网络道德是不够的,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4](p55)后两者更是拓宽了网络道德的内涵,不仅仅是在于过去的基于现实生活的传统认知,更是加入了发展着的东西。
不管是从网络语言,还是从个人隐私等方面,不合乎道德的行为一直屡屡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网络谣传的频频发生,导致信任度的降低。比如在河南公安机关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南京警方查明网传“医生列车救助产妇被南京雨花台区法院认定为非法行医并被判决赔偿”谣言的捏造者,为河南网民尚某。长此以往,势必失信。另一方面,网络攻击行为屡见不鲜,有甚至沉迷网络,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名人在微博开骂,胡言秽语、互曝隐私,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同时色情的泛滥,青少年更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成瘤对于学生的危害更深,家长给的生活费达不到他们用于网络的费用時,自己又没有能力去赚钱,于是出现了极端的方式,抢劫杀人等等。
二、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1.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以及个人身份的虚假性
网络里人们不会受到物理空间里来自上下左右的束缚,每个人可以释放自己,不会再受到地域限制,身份限制等,不再受到来自父母友人的监督,更不会受到来自国家机器的监督,人们受到的约束力更大程度上是来自自身,人们在网络社会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影响,人们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伦理行为等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消极部分就无法避免地为伦理道德的树立和发展带来阻碍,不加引导的后果就是生成不道德行为或者是反传统伦理的思想。
2.评判标准的多元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网络道德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决定了人们的多元价值及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不违反全人类都认同的共同道德底线,这件事情的好与坏那就是见仁见智了。来源于现实的评价标准以及评判体系应用于网络时,道德问题出现了。此外,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更不能在网络社会中面面俱到,目前我国整体上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还不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立法和执法的任务将很艰巨,需要尽快制定新的因特网使用法,同时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和执法水平,以便有效地规范和约束网民的上网行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脑的迅速普及,网络道德管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种滞后性给网络道德失范留下了巨大的空隙。[5]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加大对网络色情、网络语言的整顿力度
前段时间国家为了肃清网络风气,对涉黄的网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取缔,许多众所周知的网站因为涉黄而被暂停休整,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各种彻查以及规定了一些条例,不准网络写手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诱惑性词语,更是宣布了40本禁书,因为严重涉黄对相关的作者都采取了一些制裁性措施,其中一两个写手都是网络中的名人,对于他们的小惩,可以起到积极效应。因此,国家对互联网的工作要持续下去,专门有监督小组从事这块的工作,并且要间隔时间进行检查,开通举报渠道,并对举报者予以奖励。
2.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自律
所谓自律,“指的是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约束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的遵守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简单说,就是自己约束自己。”[6]因此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再者应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长此下来你会对出现在面前的各种诱惑有一份来自于内心的克制。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网络道德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治理网络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我们应该整体塑造一种干净向上的风气,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网络新环境,网络道德问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严耕.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6.
[2]蒋灵达.试论当前时期的网络道德建设[J].北京:文教资料,2006:11.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34.
[4]吕本修.网络道德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55.
[5]龚玄.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去范以及治理[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7.
[6]王媛.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2015:3.
作者简介:
张晓晶(1987~),女,山西忻州人,扬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学。
虚拟环境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篇11
社区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公寓及其周边场所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全体公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形态的群体文化。社区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四个层面。其中, 物质文化是表层, 是社区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 包括社区的整体设计及建筑、周边环境、公共设施、室内装饰和宿舍安排等;制度文化是社区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是社区文化的中介层, 是建设好社区文化的重要保证;行为文化是社区各成员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风、舍风等, 是全体社区成员素质、个性及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包括学生的生活意识、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 是社区各成员共同的意识活动, 是社区文化的精髓[1]。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繁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维护教育秩序, 进一步拓展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虚拟社区的产生及其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虚拟社区的概念由此诞生。
所谓虚拟社区, 是指以网络为交流媒介和载体, 由特定成员以特定目的结合在一起的组织[2]。虚拟社区可表现为多种形式, 诸如QQ空间、微博、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游戏等。虚拟性、匿名性、多样性、广泛性是其最大特点。人们在这些超越地理区域、时间概念的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网上交易等, 极大的丰富了文化资源, 拓展了社会空间, 加深了信息交流, 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1 教育教学受到冲击
目前,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重, 每年不能正常毕业的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调查表明, 高校退学学生中有90%是因为沉溺于网络而导致学分不够被勒令退学的[3], 因为网络成瘾而成绩下滑者更是不计其数。尤其是近年来, 高等教育面临学风、校风普遍滑坡现象, 网络难咎其辞。
1.2 道德品质产生偏差
网络内容繁多且良莠不齐。由于社会阅历等原因, 青年学生普遍缺少辨识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真伪是非美丑往往难以看清, 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甚至反动的内容所迷惑。加上虚拟社区“人—机—人”的交往模式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和法制意识弱化, 容易形成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部分人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3 人格塑造受到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虚拟社区的组织与参与者都脱离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而匿名, 随意性较强, 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如诚信、责任等意识逐渐流失。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又拉大了现实距离, 成员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无法得到很好满足, 容易产生孤独倾向[4], 不能在真实生活中找准位置, 不少人因此变得冷漠甚至逃避现实。
2 虚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与诟病, 但我们不得不接纳虚拟社区客观存在的事实。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虚拟社区也同样如此。只要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利用, 便可以扭转局面, 充分发挥其优势力量。
2.1 转变观念, 提高虚拟社区文化的认识
当前, 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努力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以科技、文化、体育等为载体的系列活动, 如学生寝室文化节等,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 虚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则鲜有成就。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广大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虚拟社区的育人阵地作用, 思维还禁锢在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上, 即以教育者为主导, 有目的地选取部分信息加以传授, 而被教育者则处于被动接收地位。长期以来, 这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并富有成效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灌输”教育逐渐向辨识教育过渡。尤其当今信息多元化、开放化时代, 大学生更多的知识来源于网络社会而非校园, 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明显变革, 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文化传播的权威中心, 说教式方法已不再高效发挥作用。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 才能实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与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2.2 创新方法, 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虚拟社区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管与被管的关系, 而是彼此对等的成员关系, 每个成员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对等只是相对和暂时的, 一些信息新颖、反应敏捷、技巧娴熟的成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往往能够决定和控制话题的方向与深度[2]。因此, 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把握规律、抓住契机, 再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作为载体。
目前, 各高校都有关于社区建设的专门网站, 但大多仍属于说教性质, 未能很好的融入学生群体, 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要想让学生长久驻足和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 必须采取措施投其所好, 吸引他们的注意。一是增强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介的基本特征之一[5], 同时也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采取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通过启发与沟通, 在热烈的氛围中主动接受了知识与教育, 升华了情感, 例如社区制度的学习、爱国情怀的激发等。二是加强归属感。尽管网络社会具备有传统社会实体的功能, 但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区域社会。虚拟社区中人们由于相似的兴趣或爱好而形成群聚效应的同时, 也逐渐远离以班级、寝室为组织形态的现实生活。因此加强归属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如通过开展校史校情介绍、成功校友访谈等内容, 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对学习的认同感, 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才荣校的积极性。三是注重个性化。这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 学生也大多富有个性, 因此虚拟社区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等, 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尤其是对少数观念偏执的学生, 必须因势利导, 再辅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3 优化组织, 架构精锐的文化建设队伍
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工作者, 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存在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欠缺等诸多问题。要使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成效, 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教育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配备精良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协助开展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 借助网络媒体对教育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其在虚拟社区环境中的主体意识[5]。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力量, 如自律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 在知识与观念上具备青年学生的共性, 彼此容易达成共识。但又有别于普通学生, 是广大学生中的代表, 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因此, 合理利用学生自治组织, 积极推进先进文化进虚拟社区, 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文体活动, 丰富社区精神生活, 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
3 虚拟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同现实社区一样, 虚拟社区的控制也不可能仅靠一种手段就达到效果, 必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为主体, 再辅以宣传、教育等舆论导向, 即采取管理、治理相结合的方式, 方能实现对网络空间社会的综合控制。
3.1 注重法律法规宣传
法律保障是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为净化空间, 确保安全有序的网络秩序, 必须加强虚拟社区成员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当前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领域已建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在内三级法律政策体系。该体系从法律高度对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约束, 利用相关法规政策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Internet安全。尤其是《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系统的总结了网络违法犯罪的典型行为, 对于保障网络运行安全,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维持公共管理秩序, 保护公民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2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必须全面提升人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已成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加强社区内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让主旋律文化成为虚拟社区的主导文化, 在长期不断的熏陶中升华学生情感道德自律意识, 使其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操守, 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二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信息鉴别能力, 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的传播, 善于对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判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三要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 全面增强其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从而自我构筑一道信息安全的防火墙[6]。
3.3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虚拟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撑, 安全有序的虚拟环境离不开掌握有先进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理论, 具有集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网络技术工作者。一是维护系统自身的安全,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 优化系统配置, 弥补安全漏洞, 预防来自病毒、黑客等外界攻击, 迅速排除故障和安全隐患, 保障运行稳定。二是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实时捕捉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 对那些反动、有害、不健康的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堵截、筛选或删除, 对恶意煽动, 企图挑起事端等行为查明身份, 及时纠正或举报。
4 结语
虚拟社区的普及给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社区与外部现实环境并不是孤立隔绝的, 而是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延续和再现, 虚拟社区不可能完全替代现实社区, 必须坚持现实、虚拟两手抓的做法, 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只有全面了解社区文化的规律,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 找准虚拟与现实的最佳平衡点, 才能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 深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 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高校育人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网络虚拟社区的普及给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问题与挑战, 文章就虚拟社区环境中如何开展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并提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虚拟环境,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创新构建健康社区文化, 积极促进高校学风建设.2008.http://tw.jstu.edu.cn.
[2]高鸣, 成科杨.虚拟社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高教, 2006 (04) :120-122.
[3]黄李凤.虚拟社区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煤炭高等教育, 2008, 2 (36) :58-60.
[4]高杨, 廉玉佳.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高教论坛, 2008 (01) :21-23.
[5]吴勇, 陈林.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6) :69-70.
【虚拟社会文化】推荐阅读:
虚拟社会化07-07
虚拟社会支持系统11-22
虚拟企业文化建设创新11-14
虚拟语气5--虚拟语气的其它表达形式08-15
虚拟存储07-16
虚拟拆装07-17
虚拟调试10-16
形式虚拟10-18
虚拟仓库10-21
虚拟公司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