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精选12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可见, 党和国家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今后教育的奋斗目标。
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它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唯一不变的标准, 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这一阶段,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承担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的巨大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现代远程教育, 是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第一选择。现代远程教育超越了单向传播的新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 以及与其相连的天地网络, 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式和教育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个性化的学习形式, 使受教育的人们从传统的围墙学校扩展到全社会, 使不同阶层的人群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育以及教育内容, 以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 实现个人的知识目标。这种选择不仅可以是学历的, 也可以是非学历的;知识信息的获取可以是实时的, 也可以是非实时的。
其次,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有助于树立现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学习不仅仅是人一生中某个阶段或在学校里的事情, 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重复知识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手段, 树立创新知识的思想意识。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 全面构建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 才能最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培养具有学习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离不开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的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也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 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使得各种场所成为能及时获得信息的信息化环境, 使得人们能够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化资源创造更有利于学习的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2
学校和企业一样,举办的目的都是为了利润,都具有社会功能。
企业的利润是指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再减去收入应负担的税金后的数额。企业利润的来源是需求方。
办学依然具有利润的问题。学校的收入来源于它服务的对象,即社会(学生接受教育,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学生只是教育的对象,或者讲生物意义上的学生是“资源”——前期产品,社会意义上的人是“成品”)。学校利润的来源是需求方——社会,而非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天经地义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指教育服务于社会,全体公民的义务,而不是指单个的社会群体或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教育产业化”,其实质是模糊了社会才是教育的需求方。学生一旦成为教育的需求方,政府也就一身轻松,教育对政府而言成为一件“无本万利”的好事。
当然,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直接受益者还是社会(企业),而所有政府通过经济税收的方式,将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支付学校办学理所当然的。至于学生家长,他个人也已经承担了个人税收,在要他投入教育显然爱是不合理的。至于学生、家长需要特殊的教育,则是例外。而所谓的特殊需要一定不是社会普遍需要的东西。具有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教育需求,是国家必须承担的义务。
教育的公平,不是有任何人可以说了算的,国家政府的才是教育的举办者,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理所当然由国家承当。
传统教育“直达车”:传统教育在学生不同的年龄段,通过各类选拔,为学生确定接受教育的类型,规范学生的成长途径。传统教育“直达车”,使各个类型的教育之间彼此隔离。不论选拔的科学性如何,学生只能沿着既定的发展轨迹走。
在“直达车”上,学生只有不时被赶下车的厄运,最终只有部分人能够到达终点。而在抵达终点的学生中,大部分人怨声载道。“直达车”车式的教育不是激发人的教育,是磨灭多数人意志的教育。
近年来,一个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创新的举措是“教育立交桥”。究其实质就是“免考升学”,就是避开选拔“障碍”,就是追求“学历”。
教育必然有考试,考试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作为学生“换车”依据。现代教育“立交桥”就是为了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转换成长方向。
1、农业经济下的教育体系 农业经济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大多数资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劳动力成为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的基本途径。农业经济下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
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技术的长期停滞不前,农民仅仅依靠密集的劳动来提高农业收益,已经耗尽了已有的所有农业经济结构的要素的有利性,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并且不易破解,致使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由于农业经济是在不完全的私人土地所有制结构、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结构、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结构、半封闭的农产品市场结构下的经济形式,所以在农业经济阶段,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就中国古代教育看,除建立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系统外,还设立专科学校,培养各种能切实用的专门人才。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明、清曾设立过律学、医学、武学、阴阳学、算学、书学、画学、玄学、音乐学校、工艺学校等各种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对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法学、文艺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没有像国外一样从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更专注于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效果,这也就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下,不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研究只能成为少数人(负责技术的官员等)的专利。
在农业经济背景下的教育体制几乎是以地域为单位,以著作为内容,以入仕为目标的教育。以地域为单位,分为县、府、省和中央。以著作为内容,分为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兼有明算(算学),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以入仕为目标,分为生员(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2、手工业经济下的教育体系
在手工业经济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是以行业为单位,以技能为内容,以岗位为目标,以产品为等级的教育。我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既包括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与近代企业之间的不同。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为:从农业经济演化而来的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政府牵头的具有行业性质的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合仗制具有近代企业萌芽的某些特征;由于发达的农业经济造成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工置的身份变化比较大;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当社会步入手工业经济时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应势搭建起来。一是要固化原有的教育形式,形成阶梯式教育体系;二是要将职业教育的内容加以渗入。即形成图中左右两个部分的组合。
3、城市化教育体系
农业经济是地域的经济,手工业经济是行业经济,而城市经济应该是跨行业的地域合作经济。
城市教育是工业化、信息化的产物。城市教育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受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产业、人口、交通等诸多城市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城市教育的发展又能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其发展速度应有阶段性、梯度性。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发展目标的总体定位,城市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态的发育等都会影响城市教育的基础条件。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
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形成功能型城市。功能型城市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型城市是一些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参阅百度百科“城市”条目)
城市的基础地理、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的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是现代城市的又一标志。其中,数字化是基础。因此,城市信息化又称城市数字化。它依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包括采用各种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高科技对城市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应用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进行开发。借助于城市信息化,各种信息在城市交汇、撞击,通过信息的存储、处理、传递、转换、共享等,使得城市拥有的信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使城市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信息经济所创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参阅百度百科“信息社会”条目)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
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是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城市,即使是核心城市,也是在整个城市群中共同发展的。城市群具有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密切,表现为城市群内城市间呈现出市场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特征。随着要素流动和企业区位选择和再选择,企业总部和工厂组织结构的分离,各城市在价值链分工和产业部门组织结构分离程度的不断深化,区域范围内的产业不断进行转移,制造、生产等传统业务流程分布于二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
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表现为城市群成员之间的利益协同化。区域内城市之间由于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出现了市场一体化倾向,使得各城市之间一体化程度较其他区域更明显。
城市群与其他城市或城市区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群作为有机的城市体系,在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产业分工深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空间演化与重组,各城市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具有互补性质的城市主导产业,大都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二级城市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基于城市群的上述特征,城市群内部的教育必须基于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定位,基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制定与之相应的教育形形式。
在现代城市群中基础教育是现代城市的基石,职业教育是现代城市的标志,大学教育是城市教育的希望,继续教育是城市发展的未来。
现代教育体系建构
教育结构体系应该适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教育结构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对社会的适应,表现在不仅要适应社会当前发展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必须具有引导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教育结构体系改革虽然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但也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关系密切。
在工业化经济时代,教育体系和手工业时代不同的是继续教育的形成。继续教育作为手工业时代教育的补充,和整个教育框架平行,形成一个独立于其他教育形式,有雷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教育。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培养模式上,乃至课堂教学也是沿用了正规学校教育的形成,基本上成为第二学历教育。
现代信息经济下的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融合的。传统教育体系是学历层次下划分专业化教育,而现代教育体系则是在专业背景下的学历教育。传统教育以学历作为教育的第一指标,而现代教育的第一指标是专业,是以个体在社会中定位为出发点的教育。
4、现代教育体系
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体系而言的。它应当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开放性特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现代教育体系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扩大的机制。它应当具有严谨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五个方面教育,即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需要三项机制保障,即国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民教育教师保障机制和国民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遵循:
教育的平等、公平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适应性原则。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个性化原则。要有利于社会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成员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开放性原则。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要体现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广泛吸收各国教育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民主、科学性原则。
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公民自身发展服务的功能。
创新功能。
终身教育功能。
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功能。
实施优质教育 建设现代校园 篇3
一、理念导行,坚持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教育思考者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实践者行动的引领。“实施优质教育,建设现代校园”的理念,是学校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应运而生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有浓郁特色的教育;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优质教育”的概念,即构建“管理科学高效,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渠道畅通,办学特色突出,内涵发展为主”的模式,以“培养现代少年”为抓手,把“尚德、修艺、益智、健体”四者统一作为对学生的教育期望,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出“建设现代校园”的办学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民主、教科研氛围浓厚、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专家名师集中、教育质量上乘、环境优美舒适、教学设施一流的现代美丽校园,以此作为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走向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二、以人为本,服务型管理,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机制保障
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为把实施优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学校始终坚持“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切实把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优质服务成为实施优质教育的强大推力。
1.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体会职业幸福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优质教育的人才保障。学校坚持一心一意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坚持民主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管理事务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重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2013年7月,召开了四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完成了职称评聘改革;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充实校务公开内容,校务政务财务一律公开,创新校务公开途径,除校内开设公示栏、发给家长的通知(包括《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之外,还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公示栏目,并通过学校办公信息平台发布公示信息,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校领导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经常深入师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关注、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教职工,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听评课、“名师论坛”、“青蓝工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形式悉心指导教师成长,打造了一支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日照市优秀教师、日照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在内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让教师体会到职业荣誉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2.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践。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是开设课程的能力,课程如何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契合,是需要校长把握与思考的深层次问题,也直接关系育人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深化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创新课程实施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学校从原来的只关注教学管理转变为提升课程领导力,即学校管理层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出学校品牌特色。学校依托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实现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一是扎实推进基础型课程,注重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编写学科课程纲要和导学案。
二是大力开发拓展型课程,相继开发出基于基础课程的嵌入式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拓展性课程、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
三是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立足于日照本土文化资源,遴选出“日照人物”“日照方言”“日照古迹探秘”“太阳文化”“日照美食”“日照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日照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等100余项专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围绕假冒伪劣作研究;结合“3·22水节”,让学生研究水资源的保护与现状,增强对水资源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研究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概念,“多维互动,构建读写成长体”“师师协同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等高效课堂模式相继出台。这样,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长远发展相一致,高效课堂既减负又高质,实现了优质教育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目标。endprint
3.以学校发展为本,构建“管理共同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俗话说:“众人是圣人,家和万事兴”。构建“管理共同体”是集众人智慧、谋学校发展的创新之举。
一是学校管理共同体:强化和完善“学校—科室—年级组(教研组)”三级管理体系,调动学校所有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倡导“校荣我荣,以校为家”的观念,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归属感。
二是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学科研讨、青蓝工程、学术交流等途径,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切磋、共同发展,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学生成长共同体:优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与个性特点为学生编制学习小组,形成具有互补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小组特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密切交流、互助合作、彼此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四是家校合作共同体:优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了教育合力。“管理共同体”的创建,激发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上台阶、有特色、出实效。
三、科研兴校,创建学术校园,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动力源泉
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新营中学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积极创建学术校园,探索出“研教结合、研为教用、以研促教、以教保研”的教科研模式,先后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达标”教改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山东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教师积极心理个性品质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研究”“落实新的教学方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及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学校构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数项科研成果在省市范围内得以推广;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下,学校小微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专题研讨、教科研论文评比、名师论坛、高效课堂听评课等教科研活动也得以蓬勃开展。
另外,学校还结合地域优势与学生实际,通过研发校本课程推动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采取积极研发、严格开设、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和科学评价“五步”推进的方式,先后研发了《美丽海洋·蓝色梦想》《礼仪教程》《写字》《经典名著导读》《风景数学》《写作指导》等20余本现代少年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提升了学校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科研水平。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施优质教育的不竭动力源泉。
四、文化熏陶,以文化人,用社团建设丰富优质教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力量在于它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能动教育力量。因此,文化管理是现代校园的必备要素,以文化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开展社团建设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爱心社团成为新营中学文化建设的三大支柱。成立文学社团,创办了校报《新营之窗》与校刊《海音》,校报校刊一经出版,立即成为师生爱不释手的心爱读物,显示出文学对师生情操的熏陶作用;成立艺术社团,下设话剧团、合唱队、舞蹈队、鼓乐队、器乐队、绘画书法等项目组,2013年学校艺术社团举办了盛大的元旦文艺联欢,三场精彩演出赢得了家长代表与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庆元旦师生艺术作品展览也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广泛的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情趣;成立爱心社团,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环保小卫士、孝亲敬老等志愿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社团采用学生自主管理和兼职教师辅导的方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推动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另外,学校注重营造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校园整体布局富有现代气息,建有园林式花园四处,乔木灌木俯仰生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荷塘假山、小桥流水,校园景观优雅别致;文化长廊、宣传栏为校园文化平添风采;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文化更是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打造经典名校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丰富了优质教育的内涵。
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效课堂建设 篇4
1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视听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于一身, 其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更新速度快、交互友好、反馈及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1.1 为学科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下, 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建构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极大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2 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为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图像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短时内, 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信息, 节省了搜集资料、设计教具的精力和时间。
1.3 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或学生不熟悉的知识。这些知识, 如果仅用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幻灯片、模型等教具, 通常难以解释清楚, 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十分困难。而在现代教育技术面前, 这些困难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用图片、声音、视频形式向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 甚至可以用三维的图像进行模拟, 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难以想象的微观现象宏观化。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 (五年级下册) 时, 学生难以想象, 这时可以用电脑播放用Flash制作的展开动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正方体六个面展开成平面图的理解。
1.4 方便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可以灵活地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信息,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则可对教学实物实时展示, 不但直观、方便, 还能给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高效课堂的策略
由于各学科课程在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在具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 所采取的策略各不相同。
2.1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学科,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要起到表率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做法, 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同时, 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尽可能地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比如, 在学习Word时, 可向学生提供经典诗词、优秀文章等, 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内容进行编辑排版;在学习Excel时, 可把数学中关于统计的知识引入Excel中, 利用Excel强大的函数功能处理数据, 快速得出结果;在学习PPT时, 可以渗透美育,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这样, 既有利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又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技术, 还可以学到学科知识, 一举两得,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2 其它学科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充分利用以电脑及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去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平台, 进行探究性学习, 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 等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根据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 形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并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合成等数字化工具, 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例如, 在低段识字课中, 可以用Flash设计动画教案, 将具体事物通过动画一步步演变为象形的甲骨文、金文直至现代楷书字体。通过这样简单的设计, 就可以使小学生很容易记住生字, 而且印象会很深刻。
综上所述, 我们只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强大功能,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积极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就能使得几十年来各个学科知识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绎下, 学习变得形象直观、简单易懂, 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为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要:近年来, 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建设在重庆市潼南县如火如荼的开展, 如何在各科教学中深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效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张建武.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6) :54-57.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5
一、概述
以我院门诊大楼6楼数据中心机房为例,参考国标A类机房标准进行探讨。该大楼数据中心机房位于大楼6楼,面积200m2左右,楼层的层高为3.9米。
二、计算机机房系统工程
2.1工程设计安装标准和规范
1)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2)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要求》
3)GBJ52-82《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
4)GBJ54-83《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5)GBJ232-8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7)GBJ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8)1995《电视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
10)EBD-03-9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11)GBGB6650-86《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
12)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13)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14)浙公算59号《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减灾的通知》
2.2机房总体要求
1、机房总体要求
中心机房是信息管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通讯网络中心,为保证中心机房承担的各项任务,不间断地正常运行,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适用高效的科学技术,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因此,安全、先进、实用是计算机机房设计的总体要求。
中心机房建设必须按照国家A类机房的标准进行设计。
考虑到中心机房投资大、使用周期长,而社会业务发展快,现代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周期不长,因此中心机房建设必须尽可能采用世界上成熟的环境保障技术手段、自动化的监控技术。
机房设计要有创新的思维,充分体现其功能要求,采用新颖得体的现代化室内装饰技术体现现代数据中心的建筑特色。
2、机房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
合理分布工作空间及各类设备安装场所,缩短操作、运行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机房内设备及工作人员安全。
在具体布局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面考虑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流程,把数据从接收到处理结果输出的所有过程,尽量在一个或相邻的房间内完成。
2)各工作间的布局应使文件、资料的流动路线和工作人员的行走路线尽可能缩短。
3)计算机机房的主机房设备集中,要求较严,应采取措施确保主机房安全,并避免无关人员直接进入。
4)应根据空调的类型和送风方式确定空调系统的位置,以使机房获得最佳的空调效果为准。
5)消防钢瓶间应设在机房内的合理位置,最好不要占据机房的主要部位。
6)各机房的入口处应考虑设备的进出通道。
7)机房的净高(从高架地板板面至天花吊顶底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45M。
3、机房设备选型
机房各系统重要设备必须使用推荐的进口名牌产品或国内名牌产品。
4、机房工程主材选型
主要是指机房装饰系统及部分安装产品以优质国产标准材料、产品为主。
2.3计算机中心主要机房功能及要求
主要功能区为:
1、主机房;
2、UPS和精密空调机房;
3、消防间
4、操作间。
2.4机房主要环境技术要求
各机房的布局要求合理、方便、安全、可靠。投标商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充分考虑计算机系统的作业流程、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操作的方便程度以及环境因素,提出自己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设备的维修空间,空气调节的循环通道、操作员可视范围、工作空间,并合理安排走道,机器重量分布及未来的机器扩充空间。
技术指标:
按国家A级机房要求来确定技术指标进行机房的建设,具体如下:
1、供电系统
电压变动范围220V—5%~220V+5%
频率变化范围50HZ±0.2
波形失真率≤±5%
2、主机房环境要求
开机时:
温度夏季22℃±?冬季20℃±?变化率<5℃/h要不凝露
湿度45%---65%
停机时: 温度5℃------35℃变化率<5℃/h要不凝露
湿度40%---70%
尘埃≤10000粒/dm3
无线电干扰环境场强≤800A/M
3、照明度要求
普通照明:
机房区照度应大于等于300LUX外,办公人员工作区的照度应大于等于250LUX。
主机房应无眩光。
应急事故照明:
照度应为普通照明照度的1/10
应急疏散照明:
照度应大于等于5LUX。
4、防火要求
机房装修材料应采用难燃和非燃材料,且应能防潮、吸音、不起尘、抗静电。防火区四周应采用具有防火性能的材料,主要区域在吊顶内,静电地板下、吊顶与静电地板之间采用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系统。
5、地线系统
交流工作接地≤1Ω
交流保护地电阻≤4Ω
直流保护地电阻≤4Ω
2.5机房子系统建设内容
(1)计算机机房结构装饰系统
(2)计算机机房供配电系统(3)计算机机房PDS布线系统
(4)计算机机房静电释放系统
(5)计算机机房精密空调系统
(6)计算机机房专用新风系统
(7)计算机机房防漏水侦测系统
(8)计算机机房门禁管理系统
(9)计算机机房气体消防系统
(10)计算机机房防雷与接地系统
(11)机房设备环境监控系统
2.5.1机房装修
机房装修中的隔断、吊顶、墙壁装饰、高架地板等方面,应按照国家有关计算机机房规范,充分考虑防火、防尘、防静电、美观、灵活、舒适等因素,不留隐患地完成机房装修设计和施工。
1、吊顶装璜工程
机房区域楼板底表面必须防静电涂层处理;吊顶采用300系列条型白色铝合金带吸音纸微孔板吊顶,吊顶标高为2.7m。推荐品牌:广东新景、鹏龙、欧陆、广东莱斯顿、上海浦飞尔。
2、隔断装璜工程
一、在机房区内隔墙采用12mm铯钾防火玻璃隔断;推荐品牌:金刚、福隆、洛玻。
二、其余工作区域隔断采用原墙隔断。
三、精密空调供气区域与其他区域隔断处地板下天棚上采用双面防火石膏板封堵。
3、墙柱面工程
机房区域墙柱面采用3mm(15u)铝塑板饰面;推荐品牌:台湾吉祥、七色板。
4、地面工程 机房区域地面采用600*600*35抗静电活动地板,钢板厚度大于0.8mm,地板集中载荷要求360kg以上,标高为250mm;铺设静电地板前必须对地面防静电涂层处理,地面复30mm防火PE保温板.推荐品牌:红日、沈飞、华一。
5、门窗工程
采用有框甲级12mm铯钾防火玻璃门(1500*2400):边框采用甲级防火木边框,内嵌甲级12mm铯钾防火玻璃,用于机房内各区域通道;推荐品牌:福隆、金刚、于氏。
2.5.2配电系统
电源及配电系统是机房内机电系统的能量来源,它的稳定、可靠是机房内各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机房总配电量应留出余量,以备将来机房增加设备使用。
1、总体设计
从大楼总配电间引一路三相五线制电源到市电总配电柜,为机房精密空调、UPS、辅助电源及照明等供电,总容量设计为100KW;市电电源经UPS主机逆变整流后进入UPS专用配电柜,总容量设计为60KVUPS系统,为后端小型机、服务器等主机设备及通讯机房、弱电井设备供电。
2、UPS系统在本设计中现采用UPS主机2套并机,后备时间为8小时。
3、UPS采用在线式UPS系统,设备要符合以下参数:
1)、市电输入指标:
输入电压范围:209V-437V
输入频率范围:50HZ±5HZ
输入浪涌保护:达到IEC60664-1规定的IV类安装位置要求,即承受1.2/50us+8/20us混合波能力不低于6KV/3KA
输入功率因数:0.99
2)、UPS输出指标
输出电压谐波失真:<3%100%非线性负载,峰值因数3:1
<1%线性负载
3)、输出电压瞬变范围:<±1%。输出频率(本振频率):±0.02%
输出频率同步跟踪范围:±2.0HZ
4)、电池:
充电时间:在8小时内,可充到90%额定电池容量
5)、环境指标
工作环境温度:零度至零上40℃推荐使用温度25℃
6)、储存环境温度:零下20度至零上70度
7)、相对温度:5---95%(无冷凝)
8)、噪音:1米处,按照ISO07779标准,小于55分贝
9)、并机功能
具有并机功能,UPS电池满载后备12小时。主机推荐品牌:科士达、爱克塞9315系列、APC,电池推荐品牌:沈阳松下、红宝石ABR(6-FMJ-120AH)、德国得能(FMJ6-120AH)、德国阳光(A412/120A)。
4、照明系统
(1)、照度
主机房区照度达到300LUX以上,其余区域的照度达到250LUX以上。机房照明应无眩光。
(2)光源灯具选择
计算机房照明选用国产灯具,要求无眩光反光灯,尺寸为600*600,采用电子整流器,灯管采用进口或合资产品。
5、配电管理
5.1配置一台市电总配电柜,设计容量为100KW。采用放射状布线方式至各用电设备,该系统的供电对象为:精密空调、UPS主机、辅助电源插座、市电照明、应急照明、事故照明等。采用新型机柜式智能型配电柜,主要器件建议采用施耐德等成熟可靠产品。
5.2配置一台UPS专用配电柜,设计容量为60KW。采用放射状布线方式至各磁带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其中为机房主要设备提供电源的插座采用一个插座一个回路,一个空开控制设计,主要设备需要两套回路。采用新型机柜式智能型配电柜,内部主要器件建议采用施耐德等成熟可靠产品。
5.3机房强弱电管道桥架要求直接引至设备机柜下方.电缆用材:阻燃国产电缆。推荐品牌:中策。
全套管线用材:国标DG25KBG管、DG25KBG金属接头、DG25KBG金属软管、86型接线、分线盒、100*100mm、100*50mm镀锌金属桥架。
用户点器件用材:电源采用合资国标电源插座。
u动力配电柜
以提供绿色动力为出发点,以设备高度安全为理念,集动力配电环境多年的开发经验,设计、生产的机房智能化配电产品。提供人性化的界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1)产品严格按照国际与国内标准设计与制造;
2)安全性:缩短配电路径,增强了安全性,电气隔离措施可靠,标识分明。
3)机架式安装紧凑结构,节省空间,保护投资,前面板操作,充分体现人性化;
uUPS输出分配模块
提供UPS的输出、控制和保护
机架式设计
利用领先的技术,选配国内外知名品牌(ABB、梅兰日兰)
根据用户要求,模块尺寸、回路数量,容量配置灵活
输出回路均带LED显示灯,显示输出各回路的运行状态
智能LCD显示装置,可定制并监测UPS输出电源的各项运行参数
可选配控制功能
uPDU模块
机架式电源分配器PDU,主要应用于为各种19"(482.6mm)标准机柜和各种非标准机柜及高科技领域的电子电气设备专业配套单体电源插座模块、开关控制模块、过载保护模块等功能模块组成。
国际标准;产品严格按照国际与国内相关标准规范设计和生产;
机架式设计
高效电涌保护
过载自动保护;每个插座均具有过载自动保护功能;
阻燃抗冲击;采用铝合金材料,结构紧凑、牢固,阻燃防冲击;
单体专用插座;插座样式齐全,覆盖国际及国标系列插座标准,可根据政府行业要求选配;
安装使用方便;所有产品均可机架式安装,配置灵活,安装简单;
需提供专业的机柜配电终端解决方案,由多种标准制式的单体电源插座模块、开关控制模块、过保护模块等功能模块组成。
国标7口/总控/保险/指示灯/防浪涌/2M/单路10A输入
u不间断电源
输入输出要求:要求工频、纯在线UPS。主机自带输入、输出隔离变压器,与输入、输出电网完全隔离;带LCD、LED显示;输入电压范围(304Vac~456Vac),可适应恶劣环境;频率50/60Hz(1+5%),功率因数0.9以上,符合EN605552,频率跟踪<1Hz/s,输出电压范围220V(1+1%),频率50/60Hz(1+0.5%),功率因数0.8,频率稳定度+5%,波形失真度<2%。
面板显示:LCD:显示输入输出电压,频率,电池电压,输出功率,温度;LED:指示电池电压低,市电状态,逆变,旁路,异常
远程监控管理:UPS同时具备RS232通讯界面及RJ45接口,可进行远程监控管理。
突波保护:符合IEEE527B标准,噪声保护:符合FCC.A标准。
维修方便:主机自带手动维修旁路,维修无须停掉后端设备。
冗余并联结构:可进行独一无二不同功率UPS并机,按UPS大小自动分配负载量;
UPS工作模式:在线工作模式、手动维修不停后端设备工作模式、停电不间断电池工作模式、旁路工作模式、故障诊断模式、远程监控管理模式。
超长的保修时间:UPS主机五年质保,电池五年包换,要求提供质保或续保原厂家证明原件。
u智能管理模块:
集本地,远程监控于一体,并能提供各种输出功能(如语音拨号,设备联动等功能)
动力监控――监控动力系统的各项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
UPS监控――监控UPS设备运行的各项运行参数(如输出电压,输出电流,逆变器电压,电池电压,电流,充放电时间等等)
空调监控――监控精密空调各项运行参数及状态;
温湿度监控――监控机房内温湿度状态;
漏水监控――监控机房内如精密空调水管,消防水管等有隐患水源的漏水情况,防患于未然。
uKVM模块
KVMWH16:16PORTKVMSWITCH+15寸LCD显示器。88KEY键盘及TOUHPad鼠标,外接鼠标接口,机架式,频宽250MHZ,15PIN接口,1U规格,OSD菜单,最新数状串接技术,级联功能,配1.8米线,提供IP转换。
KVM接口转换器:八主机共用一套显示器、键盘、鼠标、机架式,频宽250Mhz,15Pin接口,OSD菜单,最新数状串联技术,级联功能,提供IP转换。
2.5.3PDS综合布线系统
机房内PDS布线采用原装进口全六类产品,达到千兆交换传输的要求。
2.5.4静电释放系统
采用两个以上独立的直流静电释放回路,从大楼总等位铜排引BVR-35mm2绝缘屏蔽电缆至机房内辅助等电位铜排(40*4),每平方米活动地板支撑脚上引一根BVR-6mm2双色导线和铜排相连。所有金属吊顶板,墙面板均用BVR-4mm2双色导线和铜排相连。机房左右两套等电位铜排通过一根BVR-25mm2绝缘屏蔽电缆相连。
2.5.5空调系统
机房采用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即恒温恒湿机组形式。室内机安装于机房内,室外机安装于十四层西阳台。要求空调采用下送上回风方式,总制冷量必须大于73.3KW,为2个压缩机系统,要求机房常年恒温:22℃±1--2℃,常年恒湿:相对湿度40%--60%。
u空调机组技术参数
总冷量/显冷量43.60/40.50 标准冷凝器配置1xDCRA50-6
室内机尺寸(阔x深),高=1940mm1847x654mm
室内机重量520kg
室外机重量1x135kg
压缩机数量2
风机数量3
风量11880m3/hr
余压50Pa(标准50Pa)
电加热功率12kW
加湿器蒸汽输出量4kg/hr
工作电流量49.0A
工作功率26.6A
过滤效率EU4(中效)
为双压缩机组,配置最先进的VRF节能系统,节能可达33%。
可选配最先进的彩色触摸式显示屏,操作更简易,更直观、功能更齐全,图形趋势曲线更清晰了解机组的运行状况及机房的温、湿度变化状况。
直接驱动的风机,每台空调设备配有三台风扇,每台风扇都有自已的马达驱动,风机风速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当需制冷时为高速,仅需除湿时为最低速,提供最高的制冷或除湿效率。
配置无级调速的室外风机。
2.5.6漏水侦测系统
对精密空调主机(漏水易发部位)处设立50mm防水墙,1个50mm地漏,采用定位式漏水感应报警系统1套进行漏水侦测,声光报警。
2.5.7新风系统 为了设备的正常工作,并给员工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机房内要求安装新风系统,目的为更换室内不新鲜空气,补充氧气。要求新风系统能够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灰尘(带初效过滤器),采用静音型双向流管道式恒温新风机,每小时换气1次以上,吊顶上安装。推荐品牌:三菱、大金、海信.2.5.8门禁系统
随着机房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要求机房应提供适应计算机设备的环境,更要求机房提供良好的安全防范措施。
机房是核心要害之所在,应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要求使用门禁。
门禁采用非接触式系统,安装于机房主入口、中心机房入口,共计3个位置。
2.5.9消防系统
国家对计算机机房的消防设施有严格完整的特殊规范,机房内应采用有管网式气体灭火系统,采用一套高压气体灭火系统,保护一个独立的区域,保护对象为:中心机房,网络机房整一个机房区域。
消防系统按无毒无害的七氟丙烷全淹没灭火方式设计,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10秒,且保证有足够的延时时间,保证当时机房内人员安全撤离。
2.5.10计算机机房防雷与接地系统
根据项目地区的雷电等级与土建设计院设计的建筑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智能化的防雷系统,并对整个智能化系统及智能化机房和智能化间进行完整的接地设计,以保证智能化系统能安全运行。具体要求为:
a、接地:所有智能化系统的接地与大楼联合接地系统连接,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所有不带电的智能化金属管,线槽,分线箱均与电气接地系统等点位连接。或采用智能化系统单独接地。
b、信号防雷:计算机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的保护:凡是从室外来的信号线,如:电信、广电进线都应安装相应的信号避雷器,对内的局域网在每个需要作防感应雷过电压数字设备的接口处都要装相应的避雷器,对网络系统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监控设备进行整体保护。
c、电源防雷:考虑一级防雷,要求保护各网络机房、智能化机房设备及计算机网络主干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所有智能化间内均需安装设备供电电源避雷。
D、安装于机房内的B+C级防雷器要求采用机架型,安装于机柜式的配电柜内部,且B级采用三相60KAC级采用40KA的防雷模块。
2.5.11机房设备环境监控
对计算机机房内的配电系统、UPS系统、空调系统、漏水控制检测、温湿度检测、门禁系统、消防系统进行集中监控。
2.5.12机房机柜及KVM系统
机柜的配置及规格要求:
1、前门为蜂窝式散热网孔门、后门为蜂窝式散热网孔双开门;
2、侧门二块;
3、螺丝、螺母50套;
4、活动轮4个;固定平衡脚4个;
5、黑纱纹;机柜尺寸为:600*1000*2025。采用的PDU为7口带总控制,带保险带液晶数字显示功能。
KVM系统:所采用的KVM为16口鼠标键盘显示器一体化高度1U可折叠;KVM要求能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2.6结束语
机房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智能化内容丰富、相关专业多、综合性强。通过以上分子系统的剖析,相信给读者以一定的宏观认识。在具体项目建设中,还是要根据每个项目的机房特点和布局进行针对性微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联合发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2008.11.12
(2)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和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编:机房工程.2007.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方式;兴趣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趣味性、交互性及网络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教学内容中。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具有文、图、声并茂等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特定的情景,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控制学习进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说,可以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如,在互联网上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内容、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合作除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外,
还有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作的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培养知识建构的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量的获取,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唯教材至上”“唯教师至上”的习惯思维,不能主动收集其他信息,而现代教育的应用可以开拓信息源,丰富学生信息量。
所以老师要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节能形式》,同学们分成了两大组分别进行探究。太阳能热水器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深入小区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及保温原理;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父母、动手解剖暖水瓶、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了暖水瓶的构造及保温原理;活动中期组织了一次交流,两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并生成了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拓展创新阶段,同学们分别对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两种常用热水器进行了对比研究;上网查找了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及收集、利用等知识,并对油田的太阳能资源及利用作了分析、调查;最后,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同学们提出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建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谈生态环境建设与现代林业教育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林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森林的减少, 地球出现的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的27.2%。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 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总体面积仍在扩大, 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实践证明, 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应走边发展边防治的路。在治理这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中林业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此探讨一下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1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城市是人类主要生存聚居场所,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2.5%。人口密集, 工厂林立, 交通繁忙等使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使人在冬季的死亡率显著增加, 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湖北江汉湖群, 素有千湖之称, 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 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植被受破坏, 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乡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使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 威胁人民的健康。
我国森林资源由于长期的重采轻造, 忽视科学技术教育, 林业科技进步在林业中的作用仅10%, 致使我国森林资源减少, 蓄积量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 林业必须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这首先取决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我国林业职工队伍素质极不适应科技兴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偏低, 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5%, 中专和高中文化的占21.7%, 初中以下占74.8%。二是技术人员少, 力量薄弱。研究生只占专门人才的0.54%, 而无学历的却占29.6%;干部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19.7%, 工人中技工占45.5%, 并且一部分人达不到现职现级技术水平。三是专业分布不合理。如森林工程、林产品加工、环境保护等专业人才数量少。另外, 数以百万计的人员技术、管理知识更缺乏。同时, 乡村爱护环境、爱树、护林教育不够, 毁林、盗木的事情时有发生。
2 生态环境与林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属于非物质生产力, 它存在和发展的规模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进入一体化的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内涵也深化了, 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化了。我国人口众多, 地大物博, 有些资源绝对量占世界第一, 但人均量很低。如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1hm2, 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0.85hm2的16%, 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到第133位。我国人均森林蓄积9.1m3, 相当于世界人均72m3的13%。这种实际情况, 决定了我国不能再靠拼资源和破环生态环境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林产品的需要。教育、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即是当前利益上彼此促进、互相支持的协作关系, 又是近期效益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关系。其根本在教育, 通过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保证环境质量。
3 建议
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 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截至1997年底, 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 总面积76.98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面积的7.64%。因此, 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另外,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 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 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绿色经济模式。提倡绿色消费, 节约物质资源。当前, 应提倡适度消费, 要减少一次性消费, 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 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8
图书馆主要职能不是本身创造文献, 也不是自身利用文献, 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把文献与读者需要联系起来, 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 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其本身不是社会生产力, 而是作为社会知识交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将日益增长的知识传播到社会利用活动之中。
人类社会已迈进21世纪, 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显得更为重要。现代图书馆与现代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现代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现代高职教育与图书馆的特征
现代高职教育是指“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宗旨的教育”。具体地讲, 现代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关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 培养现代社会需要提倡和应用的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系、内容、方式、方法等。现代教育的特征表现在:第一, 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未来人才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和个性教育;第二, 在教育时空方面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第三, 在教育地位方面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第四, 在教育过程方面, 师生关系表现为平等、民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等。
现代图书馆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为标志, 对知识信息载体进行机械化、自动化处理, 使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现代图书馆表现在:第一, 文献信息的收藏与利用是一致的, 且突出重在利用;第二, 现代图书馆呈开放型, 与社会各系统联系日趋紧密;第三, 为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服务, 注重效益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目标;第四, 收藏的知识信息载体形态呈多样性;第五, 馆际协作密切, 实现知识信息资源共享;第六,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使文献信息的储存和输出大容量、快速、准确、远程。图书馆功能数倍放大。
现代高职教育特征和现代图书馆特征, 他们各自体现了所属学科的性质、功能和发展水平, 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现代图书馆建设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构、国家制度和精神方式。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而存在的种种形式, 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 社会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 本世纪初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 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图书馆发展水平。经济越发展, 就越需要依赖图书馆的支持, 也就越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功能。现代图书馆是一个多功能的机构, 它的基本职能是收集、整理文献信息并为社会提供使用。它的社会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其中,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职能中显得尤为明显, 即使在市场经济形式下,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不能削弱, 只能加强。
现代高职教育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 它能够促进人的身心朝着全面和谐的方面高效率的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是具有经济功能, 它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二是具有文化功能, 它传递和保存, 创造和更新人类文化。三是具有政治功能, 它促进社会民主, 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民主。
现代图书馆与现代高职教育二者关系。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离不开图书馆参与, 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图书馆是学校教学三大支柱 (即师资队伍、实习实验设备、文献信息) 之一,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先导,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图书馆学又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教育学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建设又为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 促进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现代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第一,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极为丰富, 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第二, 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 各类读者都能从这里受益, 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第三, 图书馆除为读者提供知识, 还为他们提供自学的场所,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第四, 图书馆通过指导阅读, 教育青少年读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读书门径;第五, 图书馆通过开展文献检索教育, 教会读者掌握查找文献的技能, 提高文献利用率。总之, 图书馆对现代高职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是其他职能机构不能替代的。
三、加速我国图书馆现代化, 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积极发展是图书馆产生的基因, 而文化能得以代代相传, 又赖于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播。
社会的文化水平受其特定历史时代的制约,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图书馆的兴衰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 图书馆收藏文献与读者利用文献, 是图书馆活动的两个方面。读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所以, 利用文献是实现文献效益的最终途径, 发达的图书馆事业必定会促进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能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是我国生产力有大的发展。为此, 现代图书馆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 就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实训实验、科研工作服务。二是管理决策者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为此, 图书馆要利用有利条件, 为各级管理决策者及时提供决策信息。三是依法办馆, 努力加快我国图书馆的立法工作。四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财政和主管部门加大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五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更新观念、认识自我、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 为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尽职尽责。
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发展。建立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中心。21世纪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坚定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中心的信念, 成立“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心”, 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产业。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构建个性化用户动态模式, 各部门要将自己深加工过的个性化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信息服务中心;搜索、挖掘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组合, 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 并以在线和离线形势, 主动发送到用户, 实现决策支持。在现阶段可由图书馆资深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与个性化信息的质量评估, 制定出高职院校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可结合高职院校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来参与网上信息管理, 选择网上的核心检索系统, 匹配检索策略, 进行个性化资源建设;同时, 建立智能化查询接口, 充分表达用户需求, 并根据结果编好和反馈自动检索, 实现个性化服务的自动运行, 做到真正面向用户。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支撑点, 是时代转型时期所有文化机构的重要任务。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在服务方式与理念, 在合作与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1世纪的现代图书馆, 在知识服务领域会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领航员”。
参考文献
[1]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蒋永福.维护知识自由——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 2003 (6) .
大学教育质量与现代大学建设 篇9
一、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
教育质量问题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现代大学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于教育质量的认识。
1. 关于教育质量观。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认识。但是, “德智体”的内涵是什么?尤其是“德”和“智”的内涵是什么?在不同时期, 人们的认识有所侧重。譬如对于“智”, 多年以来, 一般认为主要是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但如今,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则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对于“德”, 不仅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根本的不同, 而且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中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 在对于教育质量的认识与思考中, 笔者认为当前尤其要重视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
2. 现代大学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
既然我们认为大学标准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 那么现代大学教育质量标准就也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其中, 专业标准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创造力、适应性等几个方面, 要使我们的学生达到专业上的“通”。人文标准应该包括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要使我们的学生达到人文上的“通”。
这里, 所谓教育质量的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 其核心是强调在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中要突出为人、为学两个方面。既要传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能力与技能, 又必须有道德的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做事, 又要教会学生做人, 尤其不要偏废学生为人、做人的教育和养成。
3. 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和不同培养目标, 其教育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句名言, 即“两个一百分”。它是对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而言的, 其含义是只要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就都可以得满分的评价。它的前提是“两张考卷”、两个要求。其目的是鼓励各类不同大学、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现在不仅是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层次, 而且在本科中又分出了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并且还有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之分。但是, 不管这种分类科学与否, 由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以及办学定位的不同, 我们应该在坚持专业、人文两个标准的前提下, 教育质量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与不同。
二、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步入大众化阶段,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前进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的发展模式而言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前进中所面临的八个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都是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 是要高度重视和继续认真加以解决的。其中第一个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五个是“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属于第一次现代化初期的特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际上是“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在资源环境上的反映。“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似乎不容易被人们注意到, 其实更加令人担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只热衷于赚钱, 甚至认为钱比思想、比灵魂、比道德更加重要, 如果“赚钱光荣”成为人们唯一的目标与信条, 如果为了赚钱、为了GDP就可以不顾一切, 那就会使我们的美好家园不复存在, 会使我们的后代丧失道德方向和扭曲价值取向, 其后果不堪设想。“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反映在大学, 就是过分或一味追求专业标准, 而忽视了人文标准。
2. 忽视人文标准的主要表现与结果。忽视人文标准的结果是:专业标准既没上去, 思想道德建设也急需加强。
第一, 专业标准没上去。2005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多达533万人,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发布的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的统计显示, 我国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的能力却很弱。对此,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发出“我国工程教育能力缘何世界垫底”的呼声[1]。由此联想到70年前的西南联大, 这样一所转战于穷山恶水之间的战时大学, 孕育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两院院士;也使人不禁想起钱学森先生最大的遗憾, 中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培养大师的制度。如果后者反映的是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 那么潘云鹤院士的呼声就是对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质量问题的呐喊。
第二, “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这更多地反映的是人文标准的问题, 也许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涉及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所体现的大学的缺失, 尤其表现在道德和价值观以及泛行政化倾向上。其突出表现诸如:一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学术浮躁、作弊抄袭, 对财富与权力的向往与追逐等等。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在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下功夫
建设现代大学首先要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在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下功夫, 尤其是要解决对于人文标准的忽视。
1. 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也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建设现代新大学, 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西方价值观念涌入中国, 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此引起的价值观念冲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际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越来越现实”了, 其价值目标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正在削弱。同时, 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感也在明显增长。
要真正做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 要大讲, 要宣传, 要理直气壮地捍卫我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要求管理部门和院系实实在在地去做。其次, 要重点解决好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两个问题。
2. 要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
坚持教育质量的人文标准必须从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开始。目前, 我们的道德建设正处在一种尴尬境界:一方面我们要在“保持东方文化集体行为模式的同时, 扩展公民的内心独立和自由”[3];另一方面人们, 包括我们的学生, 在开始正视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的同时, 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明显带有功利化色彩, 以致一些人在涉及“大我”, 即国家、民族时就失去自我, 而在涉及“小我”, 即自己、个人时却只剩下自我。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互动的。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实行公民教育, 作为公民的“底气”的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里, 德、德性、公德、德育就成为了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也是我们的国家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我们应该恪守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作为一所现代大学,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要做文明的合格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 起码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不作弊, 尊敬师长有礼貌, 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以引领社会风尚。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即“八荣八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 是人人应该做到的, 是应该教育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努力做到的。
3.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 坚持教育质量的人文标准。当前, 高等学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
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信仰、理想、精神文化、道德的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完整体系, 既要从“普适道德”做起, 又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所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层次递进的特点, 在守住道德底线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高层次导向。既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 又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要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倡导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价值判断, 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中华民族, 实现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真诚的服务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 要融入立德育人全过程。一是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 而且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和全部课程体系中;二是不仅要渗透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 (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 到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书育人中, 而且要成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任务和内容;三是不仅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 要人人积极参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专职队伍、基本力量, 理论水平高、知识系统, 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此外, 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专职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广大的重要力量, 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具影响力。人人参与还包括大学的各类管理、服务人员, 不仅他们的信仰、理想、精神文化、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而且他们也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责任, 特别是学生工作队伍。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员, 北京100192)
参考文献
[1]任荃.潘云鹤院士:我国工程教育能力缘何世界垫底[N].文汇报, 2007-09-2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10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形成具有共享互动的网络备课机制
备课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行为、 决策和选择,是一定思想观点的外化, 通过集体备课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教师的思想观点能够得以呈现、融合或补充,并达到提高自身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集体备课开拓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改变了单一的集体备课方式。我们在不断实践中,基于西安立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如图1),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构了以“个人中心” 为基础的网络备课系统平台。
在该系统平台上,每位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各自独立的账号。教师进行“在线备课”后可以将教学设计设为共享,向其他教师发出备课邀请,在“在线备课”这个教研工作室里进行协作备课、研讨互动、资源共享等活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个人初备、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主备定稿、教后互动、个人三备等环节生成的备课成果,可以选择是否共享于平台供其他用户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各环节中, 学生也可以参与备课的全过程,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案的完成效果,以及学生在互动区的留言掌握学情,从而更准确、更有目的地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实现在信息环境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时效性等特点的多元化集体备课。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操作策略
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环境,不仅会对学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式带来一些深刻的变化,还会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在“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支撑下, 我们构建了“自主预案—共享研讨—定案执教—反思交流—再教设计”的“三案五步”集体备课流程(如图2)。
此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文化、评价文化,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智慧教育·云平台”能为教师成长创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交流,达到最优化组合和资源最大共享,达到同备课组教师的优势和特色的整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可以说,“三案五步”备课流程是一种崭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同时, 这个平台融合学生的预习、家长的指导为一体,实现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最大限度的“集体”备课,使备课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说,“三案五步” 备课流程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备课资源开发模式。具体操作分述如下:
环节一: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由备课教师根据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课程标准对本学科、本年段的具体要求,在熟悉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写出教学方案,形成预案。这样的教学预案不同于传统的教案,它不仅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案和供学生自学预习的微课程,以及网上学习方案,还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它可以供学生课外预习、课堂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教师初步预设的网上学案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知识链接”,即为学生介绍与徐霞客相关的资料及链接、推荐阅读的书目等;第二板块为“自主学习”,即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句等;第三板块为“基础测评”,即对学生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以便更好地确定课堂上需要讲授的内容,为定案执教打好基础;第四板块为“质疑探究”,即为突破重难点做前期准备,如徐霞客在阅读大地时遇到了哪些艰险?通过背景描写对彰显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等问题能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一步步地深入探究课文;第五板块为“学习期望”,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表述自己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内容的方式,让教师在定案时,能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合理地延伸拓展。
值得说明的是,教学预案应当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它与“教案”不同,“教案”往往只是单方面反映教师“教”的意志,而未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而网上学案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要培养的能力。
环节二:分发预案,研讨交流
在个人初备完成之后,将由主备教师发起、组织协备教师参与。备课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参考资源在通过审核后设定为“共享”,并发布于平台中,其他教师登录后即可参阅。学案还发给每个学生端进行“作业预习”。
采用协作备课的方式。首先,借助研讨互动平台,由备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流程,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并发起讨论,采用即时交流的方式, 与其他协备教师一起研讨交流;其次, 根据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以及留言、 讨论等互动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情况,甚至可以邀请家长也加入到备课过程中,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再次,根据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综合同组教师研讨的要点,结合学生对本课的认知情况,重新修订预案。
仍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为例,根据最初的预案,在进行互动交流时,五年级语文组的教师们分别提出了如下修改建议:1导课部分较为繁琐,直接抓住单元主题引出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2若以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统领全文的教学,课堂的教学会更有效;3背景部分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们的互动中,在多人思维的碰撞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会发现预设教案中的很多漏洞与问题, 这为我们形成定案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二备定稿,课堂教学
在问题的基础上,主备课教师整合组内教师研讨的要点,梳理问题,再结合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以及他们讨论交流的反馈,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 形成集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定案。协备教师则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完成二次备课,从而确立教案,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电子书包的试点研究时,他将教师备课定案《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稍作调整,教学本课时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场景的描写感悟徐霞客这位“奇人”和他的“奇书”。利用电子书包的便捷性特点,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尝试阅读《徐霞客游记》原文。同时,学生在交流平台上也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在徐霞客笔下我仿佛看见了奇山、秀水,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读到《蝴蝶泉》时也让我想到了郭沫若的‘蝴蝶泉头蝴蝶树’……”“我更喜欢《游黄山日记》,特别是了解到徐霞客为了补充书籍中地理方面的空缺而执意要爬天都峰,我真为他的精神而折服……”等等。
这样的备课调整,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使他们的主动性与参与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又体现了学生分层学习、教师分类指导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环节四:个人反思,集体交流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反思分享的机会,而且让这种分享变得随时随地,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从而逐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例如,《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师以课前制定的观课主题“教学策略的选择”“资源的利用”“技术的适切性” 为重点进行集体交流研讨。一位教师说道:“在备课时,我只考虑怎么教这一课,所以选择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技术也只是用于提供一些画面。”备课组教师提出:“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跳出 ‘讲读课文’的模式,备课时既不能一厢情愿,也不能只考虑怎么教,应更多地思考‘教什么’,这似乎是目前语文课堂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经过集体研讨后,大家形成了统一认识:现代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提高其感悟运用的能力, 成为学生运用丰富学习资源、实现多样化学习的工具,从而真正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五:再教设计,主题沙龙
再教设计不仅强调一个包含重建环节的思维过程,更强调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不足,找出困惑和不解,并进行修正和完善,进而将设想重新付诸下一个课堂。网上教研工作室常常围绕 “再教”或由再教引出的本学科话题举行沙龙,让理性思考后的“再教设计” 更加精彩。
全面推进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篇11
本刊辑录了部分全国两会代表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彩语录,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赵郁:无论是在加快结构调整还是推进创新驱动过程中,我国都需要着力培养大批、各种层次职业技能的人,但目前生产制造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比较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应做到:一是我国要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尽快列入立法日程;二是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督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要引导全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观念及认识,更重要的是政府切实突破现有的劳动、人事和就业制度,在薪酬、晋升制度上根据人的能力素养、业绩贡献来衡量。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比如允许他们考公务员等。要让社会、家长、学校特别是学生的观念都要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给中职、高职的学生多一些出口和机会,这样才能为我国新形势下各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李碧影:现在教育领域重学术、轻技术的现象依然明显,似乎大家都要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才是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上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连续性,很多东西中职教了高职再教、学科交叉重复。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相对不尽如人意,我进行过调研,很多毕业生签的是临时就业合同,需要迫切改变这种状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教育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在市场上又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没有途径参与职业教育。新型的智能化设备缺少技工、技师操控,“机器换人”难以实现,严重拖了转型升级的后腿;三是职业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素质较差,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对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收入分配系数太低,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出台政策使技工与工程师、高级技工与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在公务员招聘中,职高毕业应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让全社会重视蓝领技工;职业学校要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改革方面的顾问,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教师配置等方面实行校企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高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试点尽管成效显著,但大面积推广仍力不从心,急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支持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政策逐步向全国推广起到先行试点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亚英:随着教育结构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了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课题,当前应当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完善择业准入制度。建议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不培训不得就业和上岗。应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华:我国在农业职业教育中“轻农、去农、离农”现象普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生也争相“跳农门”。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只有整合各方面资源,齐抓共管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才能更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议一是要及时调整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二是要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就业环境,让农业专业毕业生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精心编制农业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不仅依托农业专业毕业生深入农村作为,还要依托当地政府、当地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古丽努尔·买买提:企业应为指导高校实习生的员工发放一定的补贴,提高员工带徒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为实习生负责,督促实习生掌握技术要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一名学生,就要给一名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培养一批学生,就要推动一批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职业教育虽然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没有像大学本科教育那样让人称羡,但是在社会需求上不得不说这方面的学生是供不应求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日前,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一些列职业教育领域的优惠政策,例如农村中职生免费、试点职教学历升本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分量日益提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职校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我们要警惕职业院校的过度升学倾向。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过分拔高职业教育学历,可能会导致职业学校成为类似普通学校一样的升学教育,从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失去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我建议应尽快完善、修订职业教育法,清理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真正实现依法治教。政府要集中精力做好顶层设计,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市场中获得自我生存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我国教育体系中有不同类别和性质的职业教育,如职高、技校、高职、大专、应用型大学、成人教育机构等,还有职业培训学校,在办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目标、招生政策等方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前还很混乱,亟须厘清。要整合资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定职业教育合理规模,规范招生流程,扩大自主招生。要确立职业导向,坚持教育本质,建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混乱局面。
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面临三个严峻问题:办学经费不足、师资缺失、生源不好。由于生均经费不足,很多职业学校便不开设需要大量设备设施的工科专业,转而开设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另一种教育类型,其外延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单凭一个学校、一个部门抓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出色的职教人才,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础,必须具备过人的一技之长,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只靠学校是远远做不到的。学校与企业要合作,地方的产业和职业教育要融合,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经济主战场,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布局密切配套,培养出的人才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也是更有质量、更受社会欢迎的。职教新政要落地,首先要打通责任壁垒,用有效的政策黏合政府、企业和学校,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由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分工合理、协调顺畅、信息资源共享、配合紧密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职教链与产业链对接。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存在较多缺陷,表现为总量过少,比例失调,结构失衡。截至2014年底,学术型学位涵盖的12个学科门类中,包括92类506种专业,而专业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只有45种,不及学术型学位专业的1/10。我建议,应从改革现行学士学位设置入手,切实实行“专业学士”与“学术学士”学位分类设置,研究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按照该目录学科门类,设置“专业学士”学位。同时应以“专业学士”学位为统领,引导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方向,从偏重理论灌输转向注重实践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篇12
首先,要明确何为课程拓展以及研究有效课程拓展的意义与价值。
研究初期,部分教师在网络上查到许多关于拓展型课程的相关资源。经过我们认真地浏览、分析、研讨,明确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课程拓展”的有效性与“拓展型课程”有着根本区别。拓展型课程应该是独立开发的从内容到形式完全脱离现有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课外知识技能学习课程。而我们研究的是基于已有课程的有效拓展,即在正在使用的教材等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课或几节课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拓展。
新的课程标准彻底转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从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要从居高临下的组织者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
另外,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研究教材,发展教材,活用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但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不代表教与学的现代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能力。
因此,我们就是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解决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合理地活用教材,发展教材,拓宽学生视野,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根本转变,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充实,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要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课程拓展的内涵
从宏观角度来说,应该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活用教材,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研究、发展与设计,合理制作、甄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现“学与教”的根本转变,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从微观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目前发行的教材,教师一节课课堂教学内容、资源、时间与空间的拓展。通常体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我们简称为“外扩”。
二是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材,将几节课整合成为一节课,从而压缩课堂教学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却延伸到了课外,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通常体现在网络教学中。我们简称为“内缩”。
其中,知识容量拓展包含文本知识、情感体验、思维训练、技能探索等方面的扩容;时间的拓展即加大了课程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学习;空间的拓展即打开课堂界限,解缚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要明确有效课程拓展的评价标准、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1.确立有效课程拓展的评价标准要深入探讨何为“有效”,解读“有效性”。
我们这里的“有效”,离不开“有效教学”。纵观百家争鸣,普遍认为“有效教学”涵盖“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方面内容。余文森教授更是将这三方面内容细化到了极点,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果: (1) 学业成绩(表征); (2) 认知提高(学有所得: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进步、变化)(内容)。
有效用: (1) 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 (2) 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效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培养带得走的能力)(效用之二:长期用、一生用); (3) 人变得聪明(聪慧)、文明(有教养)(知识转化、内化为智力、品德)(效用之三:间接用、隐性用)。
有效率: (1) 减负增效(内涵); (2) 身心健康(前提); (3) 幸福指数(解决“苦教苦学”问题)(核心)。
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程拓展的有效性”就是要全面检测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是否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是否与预期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拓展的三维目标相一致;
二是能否有效益,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拓展的目标在质和量两方面是否与学生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三是是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拓展,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与教学投入(包括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的比值是否平衡。
以上三点,应该是教师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评价标准。
2.有效课程拓展的基本原则。
(1)课程本位原则: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以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为中心,不能脱离课程根本。课程为主,拓展为辅,不能偏离了课程教学中心。例如《观潮》一课,教参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教师播放视频潮来时的片段就要放在学生读、想之后, 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思维。
(2) 学生主体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 课程实施过程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把时间与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展示。例如一些课外资源展示, 有时间的话,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展示。
(3) 目的定位原则:教师备课要认真思考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所在。教育技术不能全部代替传统教学。教育技术的应用点要找准, 切实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例如, 认识正方体时, 实物教具更加形象直观, 就不要使用课件代替。欣赏类课文, 过于频繁使用动画, 无主次, 容易淡化文本, 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究。
. (4) 科学适用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型合理选择整合方式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等) 。
(5) 资源优选原则:教师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要去粗取精, 去繁就简, 下载的课件要结合实际进行节选。特别是一些视频资源的使用, 要根据需要适当截取。确保高效“投入”, 高效“产出”, 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
(6) 综合实践原则。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紧密联系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 数学课数与形的课程很多都应该遵循此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推荐阅读:
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分析07-07
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持词09-22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08-12
县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建设05-22
盐都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11-03
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11-12
现代教育技术07-03
现代教育05-1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