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共享

2024-07-06

Web3.0共享(精选8篇)

Web3.0共享 篇1

一、Web3.0的特征及对资源库建设的要求

互联网发展迅速,从Web1.0升级换代到Web3.0。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孤岛联通成了地球村,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深层次的体验和更高的需求。Web1.0通过聚集、联合、搜索解决了人对于信息的需求;Web2.0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互动;而Web3.0的本质是深度参与、生命体验以及体现网民参与的价值。

Web2.0是以RSS、Blog、IM、TAG、SN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模式。Web3.0是在Web2.0核心应用的基础上,呈现出终端多样化、搜索智能化、个性定制化特征。Web3.0具有个性定制、深度体验和整合功能。RSS等技术、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将构建出聚合平台,创造出更加个性、灵敏、准确的Web搜索引擎。语义网根据内容的语义定位信息资源,是万维网的扩展和延伸,使网络服务智能化、自动化。

Web 3.0下,教学资源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终端实现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检索;教学资源库的用户可以享受个性化深度体验,实现共享共建共评。Web3.0下的网络资源具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具有专业性关联的特征,能够实现自动分类。教学资源库借助基于XML的底层数据通信,实现资源深度整合。web3.0使自动识别数字资源的出处、产生时间、可信度等属性成为可能,每个信息单元都有标准的数据结构,并能被唯一识别,教学资源更加序化,质量更可靠,版权和安全更有保障。

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涵

(一)国内外教学资源研究概况

国外大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达国家很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如美国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GEM”项目、加拿大“CANCORE”项目、欧洲的“UBP”、英国的“DISC IE”、澳大利亚的“EdNA”等。在亚洲,新加坡在1996年就推出了全国教育网络化战略。香港特区也已建设香港资讯教育城,搭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我国投入开发的CNKI工程,已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有效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除此之外,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海教育资源库,也是比较成功的大型教学资源平台。

当前国内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共性和趋势表现为: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主题分明,资源组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资源利用走向开放和共享,建设主体多元化,资源技术本体化和网格化,异构数据库互联互通,系统开发工程化、构件化,资源应用人性化,运营机制市场化,资源环境生态化。

我国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引导;内容不够丰富,存在结构性短缺,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环境缺乏序化优化;平台维护和资源建设缺乏可持续性;分散孤立,难以集中共享;缺乏多方参与、用户互动;资源建设的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

(二)功能定位和体系结构

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应坚持“功能源于需求”的原则,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专业建设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等科学合理定位。笔者以为,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实现教学资源的存储、共享、展示;实现开放互连互动,资源动态更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双重建设,将自建特色资源、馆藏图书目录、各类商业数据库以及其他网络资源聚合到一个平台上,建设个性化教学环境,结合智能搜索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化一站式信息资源平台。

在web3.0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体现“共享型”和“专业性”特征,依据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将各类教学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保管,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共享、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服务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产业发展,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实时的教学资源。不仅包含试题试卷、课件、教案、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展示,而且也可以提供网络学习和远程教学等功能。

笔者以为,Web3.0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面向服务(SOA)的分层软件体系结构,包含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见图)。数据层是有关各类教学资源的数据库,形成一个大型异构数据库群;业务逻辑层部署的是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的WEB程序,通过开放接口实现与Web3.0应用组件、其他应用程序的互联互通,并根据CELTS或SCORM标准和技术规范、数字资源分类体系,通过云计算,提供云服务;业务层通过WBDL和SOAP等中间件、基于XML的数据通信、数据库接口等方式实现海量教学资源的规范存储和高效提取;在表现层,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C、工作站、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访问网络,实现对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共评。

(三)专业教学资源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的教学资源的特征表现为:载体的多样性,纸质、电子文档、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内容的主题化,集中体现专业方向的一组课程内容或岗位群的培训材料、教学文件、教学教研成果;资源动态更新,紧随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着重反映专业发展和改革的前沿;格式规范化,资源都有比较规范的编写要求,内容完整,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案、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学术论文等等;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对规范专业教学有着促进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中,教育资源建设规范(CELTS-41),规定教育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和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在实际应用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分类可在此规范基础上适当扩展。资源类型可以增加教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学术报告、常用工具、电子图书、精品课程、科研论文、教学成果、其他资源等。也可以将专题数据库资源聚合到此平台上。在资源的结构设计上,可以考虑以专业统领课程体系或岗位群,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从专业到课程,建立两级资源库。兼顾理论与实训、校内与校外、自学与研究、社会与企业、就业与创业资源的建设。

(四)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 资源建设

包括平台之内的数字资源建设和平台之外的纸质专题文献库的建设,建立专业级、课程级资源。专业级资源围绕专业建设层面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调研报告、校企合作材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层面常见问题、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信息、就业信息、职业信息、培训资源、技能鉴定资源;课程及资源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各种资源,包括媒体素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电子图书、参考文献、常用工具、常见问题、精品课程和网络教育资源等。

2. 技术应用

建设权限明确、数据准确、流程清晰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跨平台共享,一站式资源检索;数字资源的自动编目、著录、标引;通过流媒体技术,将优质课堂视频上线;基于Web3.0下的语义网、网格技术和云计算,加强各种信息资源的处理、传递、开发、利用,尤其是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新型资源的建设。使得信息资源的序化、深度整合、共享。

3. 探索管理机制和应用模式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共建共享共评的应用模式,与web3.0组件和其他应用程序开放互联,交流互动,动态更新和多方参与评价。

三、关键问题及对策

(一)建立并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资源的生成具有不规则性,只有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才能统一资源的基本属性结构,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新和跨库检索。教学资源信息化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文件格式、信息处理过程、信息交换等多个方面。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定义了一个所有web资源都应遵循的通用核心标准,该标准涉及资源的标题、创建者、主题、标识符、类型、格式等15个方面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著录应遵循基于都柏林核心扩展的元数据标准。我国的CELTSC标准体系目前包括28个项目,分为通用规范和专用规范,其中CELTSC-40、41、42是关于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应用和系统互操作的。数字资源的编目和平台建设也应该参照这些规范执行。

(二)资源建设内外兼顾、质量并重

资源建设要避免重复,权衡结构,围绕专业需求、学生需求、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建、外购和共建。自建部分主要是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开发、校内教师积累的课件、教案、媒体素材等,以及校本教材、教学教研成果、教学视频等自主资源。外购,是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和采购更加有针对性的校外教学资源,以便丰富库藏。共建指多方参与,包括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尤其是学校的示范专业,应注重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合理建设校内与校外、理论和实训、纸质与数字、显性与隐性资源。建立资源评价机制,让学生、教师、专家共同参评,开展网上教学能力竞赛、网上教学成果展评,鼓励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三)依托先进技术建设专业资源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立体式专业资源体系。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库及云计算的思想和服务,构建自己单位或区域的“私有资源云”,并积极地与外部的“公共资源云”相连接。建设基于SOA体系结构的整合web3.0技术的构件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海量存储,自动化加工处理,实时交流互动,智能化用户体验,个性化用户定制。用户只要用PC、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即可享受深度参与的快乐。

根据元数据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探索数字资源自动著录标引和编目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实践指南,研究系统整合和互操作。科学分类组织资源,特别是媒体素材很难实现全文检索,需要探索资源组织模式和基于颜色、纹理、形状和运动等语义特征的多媒体智能检索技术。利用流媒体技术支持VOD视频点播,利用工作流技术建立资源的分类、编码、审核、发布等流程,利用web3.0成熟的应用,如RSS,为用户推送信息,个性化定制,实时报送资源更新信息。

(四)实现资源深度整合和安全共享

资源的序化整合有利于实现跨平台检索。各种专业资源可以根据属性、主题、语义特征划分知识点,同时探索资源的深度整合,比如有一组实习工厂的现场照片和加工流程图,就可以创建一个虚拟流水线或实习工厂的知识点。通过知识点将多媒体素材中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串联在一起,方便检索利用。

除了资源展示、检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当提供针对资源的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渠道,构建以校园视频点播系统、校园OA系统和教师的BLOG、SNS、QQ、facebook、微信为载体的全方位教师交流研讨的数字化环境。资源检索上支持全文检索、智能检索、提供相关度、偏好设置,人性化的友好界面,简单易操作,实时共享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交流。能使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到课堂之中,同时支持开展网络教学、自我学习、网上教案评比、网上教学能力竞赛、网上教学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内涵。

数字资源共享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知识产权、安全和可信度问题。每个资源的出处、来源、文献可信程度、公开类型(内部、预印本、公开发布)、授权标志等信息都要明确描述和标记。尊重原创,保护核心资源并设置访问权限,建立数据安全机制,防止恶意下载、黑客攻击和非法使用。

(五)实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行业职业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更新内容,增强开放性、共享性和实用性;建立资源库的使用评价办法,定期提出整改或更新的意见;加强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包括软件与硬件);按照标准上传数据,控制质量;多方参与,尽一校之力齐抓共管,持续推进;开放接口,允许用户参与制作资源,及时捕获挖掘网络资源;配置管理人员,技术支持、提供培训,提升参与者的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技术;重视资源识别和转化,纸质资源数字化,隐性资源显性化,显性资源共享化,比如教学经验、观摩感受、调研总结、学习汇报等;完善制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支撑和保障。

四、结语

构建web3.0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类资源库的建设要从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和利用等多方面入手,凸显共享和专业双重特性,致力于构建一个充当教师教学助手、学生学习工具、终身学习课堂的综合管理平台。

摘要:本文分析了web3.0的特征及对资源库建设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教学资源库的研究概况和我国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功能定位、体系结构、资源特点、结构设计、建设内容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web3.0,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刘畅.“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08(3).

[2]徐璐,曹三省等.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新科技,2008(5).

[3]罗泰晔.Web3.0初探[J].情报探索,2009(2).

[4]陶春明,黄照翠.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5).

[5]王民.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岳浩,王晓初等.基于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9).

[7]杨明.关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WEB3.0的发展与应用 篇2

【关键字】Web3.0;互联网;语义网;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49-02

O、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发展与通信的发展以及硬件设备的发展升级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通信以及硬件设备的改进;同样的,通信以及硬件设备的发展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92年WWW服务的出现代表着Web0.1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冲浪”概念的提出,Web0.5也随之到来。

Web1.0时代话语权较单一,信息发布者与阅读者之间缺乏互动甚至没有互动,使得用户只能被动的接收信息。Web1.0时代,传播是由门户网站向用户单向进行的,用户在胡来你我信息面前只是流浪者和旁观者,无法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制作和发布过程中。

Web2.0时代用户不在只是信息的接收方,而是通过博客这种个人信息发布平台以及掘客这种网站注册用户在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两种平台进行个人信息的发布。Web2.0相比Web1.0而言,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网站拥有者之间存在越来越多的互动。

然后随着Web2.0中大量用户自由发布的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很多都是未经过验证的,质量以及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使得互联网环境下发布的信息的纯净度与可信度大大降低;海量数据的到来同时还导致了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之后得到的检索结果的越来越不符合用户的需求,检索效果越来越差。伴随着Web2.0中存在的这些问题,Web3.O的概念被提出。下图1表示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Web3.0的出现

早在Web2.0的概念被媒体广泛关注之时,模糊网已经开始Web3.0的设计与实现Web3.0是建立在全球广泛互连节点(与用户)无障碍互动的概念上的.如果说Web2.0和Web1.0解决了互连网”读”与”写”的物理与逻辑层问题,Web3.0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是在这两层之上的表象层或语意层的问题。全球用户在Web3.0上可以没有语言障碍的相互沟通。

Web3.O是在Webl.0和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Web1.0与Web2.0的所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Web1.0与Web2.0到Web3.0的过渡并不是一项新的技术革新,而是在顶层思想上对互联网进行了一次新的创新,并通过思想上的创新指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Web3.0具有高度的用户自主权,用户在互联网上可以对跨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与阅读,实现完全的智能化采集操作。

2、Web3.0的关键技术与特点

2.1 Web3.0的关键技术

实现Web3.0的关键是构建一个语义网,Web2.0时代的XML、AJAX等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应用。在Web3.O中语义网将扮演着相同功能的角色。

语义网是由互联网创始人英国科学家Tim 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的会议上提出的。他对语义网的定义是:语义网是一个网络,它包含了语义信息,方便计算机通过语义对互联网中的事物进行自动处理。语义网的本质是通过具有语义信息的本体来描述互联网之中的事物信息等,而以往的Webl.0与Web2.0时代是通过文字信息来描述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通过语义网可以达到语义级的文件信息共享,使得网络服务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语义网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1)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它是整个语义Web的基础。Unicode用来对资源进行编码,而URI负责标识资源。

(2)第二层是XML+命名空间+XML Schema模式,用来对数据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描述。

(3)第三层是RDF与RDFS模式,用来对资源及其类型进行描述。

(4)第四层是本体层,是语义网中最关键的一层。

(5)第五层是逻辑层,逻辑层提供了推理的规则以及描述的手段。

(6)第六层是论证层,它通过运用一些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和求证。

(7)第七层是信任层,信任层结合数字签名为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机制以确定信任的程度。

以上七层结构中第二层、第三层与第四层是语义网的关键层。接下来的第五层、第六层与第七层是语义网的顶层结构。

对于以上所介绍的七层结构中,位于第四层的本体层是语义网的核心层,本体是对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正式的说明。本体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含义:

(1)概念化:又叫概念模型,是对互联网中的事物信息的特性或者本质进行揭示而得到的模型。

(2)明确化:对于本体所使用的概念以及对这个概念的相关说明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化的说明。

(3)形式化:对本体在计算机中的一种描述,使得计算机可以识别某种本体。

(4)共享化:本体所体现的是一种共同认知的知识,反映的是各自领域中所公认的概念的集合。

2.2 Web3.0的特点

Web3.0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个性化:Web3.O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创造信息。同时还可以给自己的信息添加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各自标签领域的专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阅读群体与用户圈。在这个群里中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进行自由的交互。

(2)检索智能化:Web2.0时代的检索大多是基于文本信息的检索,文本信息的检索存在较多的冗余,同时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或者信息的描述是不相同的,所以造成检索结果也会不同,使得不同人对检索结果都有不同的不满。Web3.0是基于语义网的,网络中所有的事物信息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语义信息。由于其本体具有上一节所介绍的形式化,所以对于同一事物信息,其语义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同一本体,所以检索结果将会更加精确有效。

(3)用户体验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中的信息展现以及表达形式有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信息展示更加美观更加有视觉冲击力。由于Web3.0的个性化,使得每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都可以进行加工,更加开放的平台使得用户的体验得到更好的优化。

(4)全民盈利化:传统的Webl.0以及Web2.0对于个人信息阅读者和个人信息发布者都只有收费,而不会进行付费。缺乏商业驱动的行为只是个人的兴趣使然,只有奠定在货币基础上的行为才会更加稳固,因此Web3.0更加注重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Web3.0中的网名既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优势信息产品的拥有者,他们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与维护过程中,最后分享产品所获得的利润。Web3.0会使互联网营销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参与者与网站共同赢利。

(5)数据整合:Web3.0对互联网中海量的数据具有良好的整合能力,不仅可以由互联网自动进行整合,用户也可以自由整合数据资源。将来开放的API将会给更多兴趣用户开发更多的应用程序,实现更多的单元组织,用户自由组织单元的聚合。

3、Web3.0的应用

Web3.O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实际应用产生。接下来就介绍几个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Web3.0的应用,并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介绍。

(1)网络通讯结合:通过互联网于通讯的融合,用户可以用所有的只能终端设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等)轻松享受更多的即时交互信息服务。Web3.0技术将各种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在移动多媒体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试点不断展开、即将实现规模化运营的背景之下,通过引入通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先进的Web3.0技术体系,未来移动多媒体业务环境下将会带动多媒体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

(2)精准营销:在Web3.0时代下,互联网中的用户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也有自己的产品(应用与信息等),每个产品都有着个性的标签。商家通过每个用户的标签个性信息即可知道用户的兴趣喜好等需求信息。进而进行精准营销。

(3)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由于Web3.O环境下的全民参与与全民创造,使得互联网信息得到了更好的分类与个性化。用户可以通过订阅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信息进行阅读。大大减少了到门户网站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去获取信息的时间与精力。

4、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进而引出Web3.0的出现。接下来对介绍了Web3.0的核心技术语义网,并对语义网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以及语义网的分层结构进行概述。介绍了语义网的七层结构,并主要对本体这样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Web3.0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因为Web3.0存在这些特点,所以在网络通讯领域、精准营销领域以及个性化信息订阅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Web3.0共享 篇3

一、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规划服务问卷设计与调研

项目组正式调查采用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方式。网络调研对象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共1156个政府网站。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和信息系统效用研究理论, 设计分类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预测试调查, 调查对象为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等地的48个地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信息中心人员。在此基础上, 采用决断值项目分析法, 运用Spss11.5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形成正式问卷。

问卷主要从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特性出发, 具体包括网站信息质量、网站交互能力及共享服务保障体系三个评价维度, 网站信息质量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数量与品质、数字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数字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准确性、可信性等;交互能力为政府网站与用户间双向交流能力、反馈系统建设等;在线处理业务功能实现程度, 保障体系包括资金投入水平、人力资源指数、组织间利益协调等。正式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调查、电话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内网服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 回收有效问卷9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8.2%;外网服务调查300个企业或公众, 回收有效问卷271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33%。

二、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规划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项目组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问卷数据, 利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效度, 通过方差分析各主要变量间关系。经过调研并对数据分析, 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及问题如下:

1.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 各市已建立了包括《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等法律法规, 确立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公开的内容和措施。截至2010年7月, 江苏政府网站建设率为92.59%, 100%的政府网站提出政务公开, 86.62%已经在网站上建立政务公开栏目, 91.49%的公务员认为本地政府非常或者较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

2.内网数字信息资源空间分布有一定片面性, 调查显示63.82%的公务员认为由于各部门本身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刚化性和条块管理的差异性等原因, 内网服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孤岛。85.11%认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在上下级政府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上下级机构间的纵向服务较好, 而在同一级别的不同政府部门及其组织机构之间的横向互联互通较弱, 造成大量数据重复采集存储, 增加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服务成本。

3.现阶段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公众获取度较为有限, 25.09%的公众经常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数字信息资源, 另有31.73%的公众很少或从未从政府网站上获取相关数字信息资源, 38.81%的公众表示不了解如何参与政府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信息供应倾向于被动式模式, 互动性及个性化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完善。64.21%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政府数字资源外网服务模式仍较为单一, 在线服务仅有20.36%的网站做到有问即答。内网调查中有68.08%的公务员认为本部门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管理主要是围绕部门管理职能进行, 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服务意识。82.29%的公众认为政府在服务方式上未从公众角度出发, 寻求最适合网上处理事务的途径。

5.数字信息服务内容及时性、实用性及便利性需要进一步改进。38.56%的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或没有更新, 59.48%的政府部门网站上动态信息更新与政府门户网是同步的, 24.83%政府部门网站上的动态信息更新速度慢于门户网, 12.42%政府部门在自身的部门网站上更新了动态信息, 而门户网站这部分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 还有3.27%网站上并没有提供动态信息。47.23%公众感觉政府数字信息管理存在不同程度混乱问题。54.98%公众提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不够便利, 虽然40.52%的政府网站建立了信息检索和网络导航, 但仅有26.14%的检索有一定的使用效果。

6.无障碍服务仍需加强。项目组选取Web XACT在线测试工具对调查政府网站进行测试, 发现政府网站达到网络无障碍三级优先级的平均合格率仅为7.19%, 能够实现使用屏幕阅读软件进行顺利访问的政府门户网站只占到调查总数的34.64%;能够照顾色盲色弱群体的对比色设置的政府门户为37.91%;52.94%的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布局逻辑不明晰的问题, 对存在智力残疾的群体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可见当前特殊人群无法从绝大多数政府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三、Web3.0环境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规划服务建议

分析调查结果可见, 当前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处于政务公开和简单性业务处理向交互式办公政府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环境转变阶段, 在Web3.0时代, 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公众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1.进一步强化政府Web3.0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改进的意愿, 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意识, 改进仅围绕政府管理职能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方式, 重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价值链, 构建以公众等服务对象利益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战略, 按照服务对象需求科学设计和规划政府数字信息资源。

2.健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尽快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服务对象为核心, 整合政府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 完善Web3.0下共享政务数字信息目录体系, 建立统一的数字信息交换模式, 确定合理的数据转换方案, 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进行整理, 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与集成。

3.建立统一标准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一站式内外网服务平台, 扭转服务对象围绕政府部门串行的工作方式, 通过电子政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 提供真正一站式服务, 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内网平台可以保证各部门的办公流程彼此相互关联, 充分利用与共享政府各部门的数字信息资源, 促进各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升级。外网服务以各级政府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为整合对象,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利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 将互联网上不同来源、格式和版本的政府信息资源有序整合, 构建方便、快捷的政府信息整合服务平台。

4.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数字信息采购制度等市场主体规范制度, 营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数字信息服务市场。对于政府纯公益性的数字信息资源, 应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 以非营利方式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政府财力有限或受益公众较少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采用同市场主体共建共用、利益共享的模式, 依据交易费用理论, 深入挖掘政府数字信息资源, 组建股份制的信息机构, 针对不同群体、行业的需求特点实施信息资源深加工, 带动信息消费, 增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逐步形成纯公益主体、制度公益主体和营利组织并存的复合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模式。

5.加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对象的参与度。Web3.0时代利用政府网站与数字信息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是改进服务的重要方式, 应加大政府网站互动宣传推广的力度, 利用电话、电子邮箱、BBS等方式鼓励服务对象参与, 加强信息服务对象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构建网络效应, 并改进服务内容和数字信息衍生品的创造, 削平政府在商业、技术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落差, 形成一个围绕一站式网站数字信息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

6.综合利用Web3.0技术, 创新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手段。应用Web3.0技术构建双向沟通新模式, 利用垂直搜索引擎与文本Agent智能挖掘技术, 结合知识工程师的分析模型配置, 实现对异构信息的准确处理和定位搜索, 通过对自动采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实现以自动化手段对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提供信息服务对象用于决策支持、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鼓励服务对象建立Blog, 利用Tag技术对政府服务平台上的各类资源进行自己的分类和标注, 形成多种分类或聚类规则, 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设计检索平台供其他用户通过Tag进行检索, 并利用Blog中使用频率高的Tag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

7.完善特殊人群的服务, 可设立残疾人科技辅助相关法规, 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评估体系中设立无障碍性标准, 组建资源中心提供评估无障碍网页, 设计网页, 如在网页中非文本元素增加文字说明、选择适宜的颜色及反差和对比色, 从满足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 提升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可及性。

8.完善建设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规范信息服务机构, 明确机构职责并授予相应职权,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水平, 并建立合理的数字信息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设计具有导向作用的绩效指标体系, 对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和实时绩效监控。技术上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 要采用多种防范、监控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制定各种应急措施, 保证服务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地市、直辖市县区、县区、乡镇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EB/OL].[2010-2-7].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郎玉林.数字信息长期保存政策的宏观思考[J].兰台世界, 2010 (4) .

Web3.0网站应用开发 篇4

1.1 什么是web3.0

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定义:Web3.0是一系列组合在一起的应用,对于个人用户来讲互联网将更具有可管理性,也意味着,互联网将由一系列的标准化Web组件拼装起来。

谷歌中国的总裁李开复定义:Web3.0将以网络化和个性化为特征。谷歌正越来越热衷于把微软的桌面软件移植到网上,例如,谷歌已开始做Web3.0概念,已推出了在线办公软件,还正在计划推在线操作系统。

1.2 Web3.0与Web1.0、Web2.0的区别

从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来看,Web1.0的特点是联合,出现了网站与网站之间的广泛链接。Web2.0的特点是互动,出现了社区、论坛、博客等等,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Web3.0的特点是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相对于Web1.0时期信息通过超级连接跳转互通。Web2.0时期信息通过程序中的标识代码在页面内容里互通.Web3.0所实现的是信息可以直接从底层数据库之间进行通讯.底层数据库具备完整的信息交换机制。

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面临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1.3 典型的国内Web3.0网站

2007年创建阔地网络(www.codyy.com)和雅蛙网(http//:www.yaawa.com),都是目前国内基于Web3.0概念的个人门户网站。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使用习惯来聚合网络信息、创造个人门户,展示了“RSS聚合+搜索定制聚合+个性化平台”的模式,在自己的个人门户就可以浏览网页和下载软件,体现高度的个性化。这两家网站为Web3.0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风向标和示范。

2 Web3.0的技术特点

Web 2.0以Blog、BBS,TAG、SNS、RSS、Wi Ki等应用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互联网阅读模式,向主动创造信息迈进,把内容制作开放给用户,实现人与人交互,共同创造内容。Web3.0则引智能搜索、智能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对现有互联网应用模式带来新的挑战。继承Web2.0,广泛采用Ajax技术,广泛采用RSS内容聚合,表现为博客大行其道,互联网上涌现大量的个人原创日志。

2.1 源数据的分析

是Web3.0的源数据分析应用于大规模关键词的搜索技术及衍生服务。新一代的标记语言如ODW、RDF、SPARQL等会在原始数据内容之上注解,使之具备“生命力”,不但可以搜索,还可以向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个实现的技术难点在于一个通用的数据标准,不过随着开放源代码计划的逐步实施和多层协议的完善,在可预见的将来,所有的网络数据都可以被不同的应用和服务所理解和执行。举个简单例子,当你在网上搜索商品时,网站会自动弹出相关性极高的相关商品,购买、评价、推介和其他很多你可能想不到的信息,这个过程包括了服务程序对商品的DNA分析(源数据的提炼、产生、归类、注释),调用客户行为信息数据库,发出搜索指令,高效率抓取数据,用友好界面呈现等等,这个过程在用户界面上和Web2.0没什么区别,但依靠后台的大规模运算,可提供非常舒服的用户经验,这就是网络DNA。

2.2 智能网络

这是一个以整个互联网为基础,聚合了所有知识的平台,开发人员甚至普通用户可以透过Web3.0的技术非常高效地抓取所需要的知识(注意是“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拼凑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比如说你要计划一个大型的时装表演活动而你又几乎是个门外汉,在Web1.0时代是在网络广告里找公关公司、设计公司承包这个项目,在Web2.0时代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自我学习一番,而在Web3.0时代可以通过很多可以彼此智能化相通的网络服务器,发出一系列的外包指令,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以用非常多的可视化工具帮助你理解业务逻辑,跟踪项目进度。所以智能化的核心是虚拟化和可视化。

2.3 虚拟现实技术

首先是继承Web2.0中应用的核心技术,如XML、SOA、AJAX等,实现了信息的推送、订阅、主动筛选。Web3.0所要使用的技术就是一些带有解析功能的数据交换协议和注解语言,使得知识共享真正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搭建商用软件,传统媒体重振雄风,有专长的人可以做个完全的自由职业者。Web3.0的核心软件技术是人工智能,模仿补充人类思维行为的软件技术,具备学习能力、界面友好、视觉化,包含了本地端的视觉化工具和远程的高性能分析工具。以后的应用不但是模块化的,而且是多线程、高度图像化、可自我治愈的,例如,网络虚拟人的出现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运用。

3 Web3.0网站的开发

3.1 Web3.0框架

相对传统软件及Web开发来讲,Web3.0引入了全新的软件开发架构及四层语义软件开发架构:数据层、语义逻辑层、业务逻辑层、业务视图层。相对传统软件开发框架做大的变化为语义逻辑层:传统软件的开发是从对业务需求开始的。而Web3.0框架下的软件开发时,从底层构建并不针对需求,而是针对语义。把传统三层框架中的业务逻辑划分了两层,一层是语义逻辑,即支撑业务逻辑的代码层。所以在传统开发思想和模式下无法实现Web3.0。Web3.0技术开发原理:针对应用分析业务涉及的语义元素、然后根据语义元素建立支撑业务的类表、然后根据类表对应数据表并开发基于数据表的语义逻辑层代码。同时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开发业务逻辑层和视图层代码。并实现缝合。Web3.0会推动计算机语言从面向对象开发,升级到面向对象的语义开发。任何一个人遵循此标准开发程序,都可以彼此替换和互联。并最终会推动产业出现新的下一代计算机开发语言。

3.2 用户在Web3.0网站的搭建个人网站的方法

Web3.0网站既是平台又是工具,给用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它所提供的各种个性化工具组件将大大的提高用户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在Web3.0时代,一切操作都将在网页上完成,这将很大程度的便利了用户的使用;在个人门户上用户可以合理的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娱乐休闲生活。

4 结束语

Web3.0跟Web2.0一样,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思想的创新,Web3.0是基于互联网应用层面的理念。在技术上是在原来Web2.0电子公告的技术原理上推进了更多的应用。Web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 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Web3.0是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技术革新丰富着互联网的表现形式,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罗泰晔.Web3.0初探[J].情报探索,2009(2).

Web3.0——互联网新时代 篇5

Intern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 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 Web的主要概念就是超文本连接, 它使得文本不再象一本书一样是固定的线性的, 而是可以从一个位置跳到另外的位置。正是这种多连接性我们才把它称为Web。

互联网发展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快速, 从1994年中国真正接入互联网开始, 平均每三至五年, 便会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大门户时代 (Web1.0) 一下子到了互动时代 (Web2.0) 。在今后五到十年内, 互联网将会产生一个全新时代, 那便是Web3.0的时代, 将改变网民的用户行为和习惯。如今, 我们已看到它的端倪。

Web2.0———尴尬中的时代

We b1.0是指用户通过浏览器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平台, 而由于它的机械化、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缺点昭示了Web2.0的必然出现。

网络用户在“以人为本”的Web2.0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信息、传播内容, 而且还提供了这些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 (Blog) 发布内容, 通过用户自发的相互链接、tag链接, 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 (SNS) 的互相链接, 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由此, 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信息组织和阅读方式过渡到以用户个人的portal (SNS) 或者个人的思想脉络 (Blog) 为线索的阅读方式。

然而伴随着大量信息的发布现有万维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计算机不能理解目前网页内容的语义:因为万维网只是文档载体, 它的目的只是供人来阅读。

2、信息无序存在

网上信息爆炸, 但是想要的信息却往往难找, 即使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查准率也比较低———因为冗余信息过多, 且各种信息之间关系天生缺乏组织, 各自为证, 所以在网上找所需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据调查很多人每周花在搜索上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万维网现在采用的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简称HTML) , 网页上的内容设计成专供人类浏览的, 而非供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 因此无法为网民提供自动处理或分析网上数据的功能。针对以上问题, Web3.0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

Web3.0———理想中的新时代

Web3.0的涵义

在2007年韩国首尔数字论坛上, Google CEO Eric Schmidt被问及在Google眼里什么是Web3.0时, 回答说“Web3.0是各种应用程序的组合”。这些应用程序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相对较小、数据以云形式存储 (即存储于互联网的真实物理设备上) 、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病毒式传播 (通过社会化网络、电子邮件等) , 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不同网站间的服务的融合和集成, 将是互联网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同时Web之父Tim Berners-lee认为Web3.0是一种语义网。

网上关于Web3.0的定义的说法有十多种, 被引用最多的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它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 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 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 用浏览器就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语义网——Web3.0实现的关键

语义网 (Semantic Web) 是现有Web的扩展, 并通过在Web中增加机器可理解的语义来更好地使机器与人之间进行互操作。以语义Web为代表的语义技术, 以其严格的逻辑理论基础和标准化的技术路径, 正逐渐成为构建未来互联网系统的一项关键性支撑技术。

Web之父Tim Berners-lee提出:“Web3.0 is something called the semantic web”, 语义网是指将全部的信息、资源、知识分散各地, 以内容的形式连接成网。Webl.0时期信息通过超链接实现跳转, Web2.0的信息通过Web程序中的标识代码实现站内互通, 而Web3.0将信息的互通进一步深度挖掘, 直接从底层数据库进行互通。Web3.0对Web2.0时期杂乱的微内容进行最小单位的继续拆分, 同时进行词义标准化、结构化, 使微信息之间可以互动, 微内容间基于语义进行连接。通过添加机器可以理解的元数据到网页, 使机器能够理解网页内容, 从而提供基于语义的检索与匹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提高机器的智能化程度, 使机器能够理解网页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相关度大大提高, 而且还可以进行自然语言的检索。在未来图片、视频、动画等的检索将会更加容易, 通过一张图片可以检索到另一张图片, 而不再依赖于发布者对于图片的注解, 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与此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检索成本, 将用户从海量的信息中解脱出来。

Web3.0的特点

誗个性为主:具有良好的个性化设置, 用户所需要的显示、色彩、像素、框架等元素均可以由用户自由设置。

誗用户体验:具有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 更好地体现用户需求, 人机交互界面友好, 具有智能化的UI界面。

誗模块定制:具有良好的模块定制功能, 单元组织自由整合, 适用于电脑、手机、PDA等多终端平台定制。

誗数据整合:具有良好的庞大数据整合能力, 可由用户自由整合数据资源。

Web3.0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的聚合以及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 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 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Web3.0在Web2.0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

Web3.0快车开往何方

网络通讯结合

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的融合, 用户可以用所有智能终端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其它智能终端) 轻松享受看得见、听得到、用得好的即时交互的信息服务, 它必然具备的特性应包括:即时性, 融合性, 互动性, 个性化及自主性。

Web3.0技术将各种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在移动多媒体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试点不断开展、即将实现规模化运营的背景之下, 通过引入通用互联网环境下先进的Web3.0技术体系, 在未来的移动多媒体业务环境中, 利用Web3.0技术已经展现出的新颖性与可用性实现“普适化的人与人、人与系统的交流”理念, 必将为新生的移动多媒体产业注入充分的活力, 带动移动多媒体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

全民互动盈利

Web3.0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既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又是信息产品的拥有者, 他们参与产品的开发维护, 最后分享产品的利润。Web3.0会使互联网营销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 参与者与网站共同利润。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华尔街青睐的最新商务模式———“众包”。“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者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以自由资源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这种商务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利用集体智慧提高执行任务的效率, 而且也帮助用户实现自己的创意或才能的价值。未来的互联网是合作、互赢、资源互补、互相促进的互联网, 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 达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变“分享统一资源”为“分享各自资源”, 与此同时实现网民的劳动价值, 达到共赢。

精准营销模式

Web3.0是个性的时代。用户更加精准, 无论是关键字聚合还是定向聚合, 它都体现了个性时代的个性需求, 使得用户行为更加贴切聚合的信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都有着某些规律, 甚至一个人关注的消息本身都存在某种潜在的关联。新一代Web3.0门户, 有了准确了解每个用户的网络行为轨迹的条件, 通过数据时效分析可以整理出一个庞大的用户行为和习惯分析来开展营销。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既体现企业与用户的对接, 又大大提高营销效果。通过庞大的数据流与精准营销模式结合, 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库营销。这虽然不是新模式, 却是Web3.0的一个亮点。

Web3.0——你我的网站

Web3.0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 搜索引擎的个性智能化, 用户不用分析和试验如何组合关键词语, 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列出, 搜索引擎就会把这些词语与用户个人的偏好和背景链接, 将适合该用户的数据结果提供出来, 更快捷地搜索信息、解决问题, 同时用户可以自由定制搜索聚合结果。互联网还可以根据一个用户的喜好, 自动聚合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类似个人门户, 每个人的IE首页都完全是按照个人关注的资讯偏好、行为习惯来进行组合的, 体现高度的个性化。

互联网提不仅提供信息服务, 还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顾问服务, Web3.0可以通过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到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用户不再需要键入关键词, 在几十页的搜索结果中苦苦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只需通过网络或智能终端提出问题, 如“我只有一千块钱, 想去内蒙古玩一个月。”互联网便能提供一套完整方案。也就是说, 在Web3.0技术环境下, 用户可以完全个性化地订制信息服务, 主导信息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并获得即时互动的用户体验。Web3.0将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 改变用户的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珍妮, 陈碧荣.全新互联网时代.万方数据.2009, 1:235-237.

[2].郭涛.Web3.0时代悄然逼近.软件工程师, 2008, 8:58-59.

[3].张鼐, 张英.Web3.0与个性化信息服务.新世纪图书馆.2009, 2:33-35.

[4].徐璐, 曹三省, 刘剑波等.面向移动多媒体的Web3.0技术.电视技术, 2008. (32) :12.

Web3.0共享 篇6

目前,国外的自媒体的发展早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色,基本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国内,一些由专业化媒体人创办的自媒体也在近两年呈井喷式增长,其中包括《罗辑思维》《晓说》“云科技”等。“自媒体”是个广泛的范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由专业化媒体人经营的,同时跨于两个以上媒介平台进行经营的,独立的小成本的媒体品牌。

1 主打知识快餐的媒体

自媒体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受众可以自己创立媒体品牌,变身为传播者自由采集信息并进行个性化制作,而信息的接受者也拥有对品牌不同程度投入方式的多重选择。因此,在个性化为标签的媒介市场里,没有轻车熟路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与样板,每一家自媒体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是不可复制、不可效仿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宏观方面窥见一些共同点以做探究。

1.1 快捷与深度的结合

在传统电视领域还沉浸在“婆媳琐事”的局面中,在新媒体各种博人眼球的八卦和谣言的挤压中,在报刊杂志还在深度报道和碎片化传播的夹缝中自我改造的时候,自媒体为那些渴求专业化知识又苦于无时间的奔波一族打开了一扇窗。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的定位是“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高晓松的《晓说》和程岑峰的”云科技”也将知识快餐做到专业化和即时化。虽然知识快餐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到底能贡献几成仍然值得商榷,但读书本身是一件私人的并带有个人品味和价值观的事,分享书籍会给人以分享价值观的愉悦并满足个人寻求志同道合者的潜在需求,早期的《百家讲坛》就将历史学习草根化甚至娱乐化了。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也意味着受众在各个传播领域对于信息质感的要求逐渐凸显,细分到节目便有了《逻辑思维》《晓说》这样知识分享类节目的市场需求。

1.2“快餐”要避免表面化

“快”是便捷,是容量的限制,而“餐”的主要要求就是美味营养,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不可调和。“罗辑思维”每天60秒的故事得来的结论一定就是准确的吗?相关的评析和挖掘是否经得起推敲与考验?这方面的把握会对订阅量和粉丝持久力产生重要影响。《罗辑思维》将别人书中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融入自己的逻辑架构,如串烧歌曲一般进行了再创造,最后在逻辑上说服观众,这样的策略会产生双重效果。一方面用来论证的故事、冷知识显得比较被动,某些名人名句也有断章取义之嫌,这种脱离了原来书本语境的话语实际上可能扭曲了当事人的观点和立场;另一方面,海绵式地吸收知识或者大量的阅读,只能保证读者有良好的信息量基础,但是并不能意味着思维能力上的提高,只有敢于独立思考,才能达到锻炼逻辑思维的目的。因此,《罗》的传播宗旨是教会受众学会独立思考,或者是让受众自我感觉在节目中进行了独立思考,与它的初衷相一致。这种定位就避免了武断和标新立异的尴尬嫌疑。知识快餐既要做得人口即化,也要防止流于“表面化”,要有自己的深层传播效果。

2 社群的利用和创新营销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曾断言,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就会带来新媒介和新信息传播机制的觉醒,通常都会导致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基本社会结构的转型。“罗辑思维”在2013年4个月内两次招募付费会员,入账会员费近千万,引得媒体同行纷纷侧目,可谓是媒体界新一轮营销革命的曙光。

2.1 社群是自媒体进行营销的基础

虚拟网络社群是在网络上进行社交行为,累积足够人数持续参与、交流、沟通与经营,如此产生情感,在网络空间中连系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社会群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元媒介形态的产生,网络社群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渠道之一,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趋势表征。正如小米手机将规模不大的社群转化为购买力一样,“罗辑思维”的营销实质也是基于互联网的社群。《罗辑思维》本身将目标受众定位于年轻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本身就更有购买力、更有激情、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罗》利用微信集结社群,并在社群之中设置出更具有凝聚力的朋友圈:会员圈。

“我们玩的不是“粉丝经济”,我们是和粉丝联合起来挣别人的钱。”罗振宇在2013年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这样说道。现在来看“罗辑思维”的新版微信的页面设置,可以看到它已经将普通的社群活动与会员待遇完全分开,除了泾渭分明的”会员服务“和“社群服务”,其中“会来事”板块是会员圈内进行求救和问答、以及进行智慧分享的集中地。会员不仅可以得到细致分划的信息,还可以在对话框里提出诉求、等待回复;可以在对话框中提交策划活动、招人投资等,这里建构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社交网络中,会员可以筹款拍电影、卖粽子、招民间高人开手艺工艺品网店等,而“罗辑思维”通过会员制度也筹到进行再运作的资金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忠实受众对品牌的依赖和黏度,它甚至在视频发布前一天在群里招人帮忙,给要出的书画海报发给粉丝挑错别字等等,可谓是开源节流。这种跨组织边界的协作在冲击人们传统印象里在组织内完成的传统工业协作。

2.2 巧妙的广告与推广

自媒体不通过其他途径来给自己做宣传与推广,一般都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多级传播或者人际中的口碑传播进行推广。“罗辑思维”提出的“一切产业皆媒体,一切内容皆广告”的理论虽然有待检验,但是我们可以窥到属于自媒体新型广告的一丝端倪。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会来事”中,会员所发起的线下活动一般都能得到相关广告商的支持,免费提供自己相匹配的产品投入使用,广告商既吸引了人气,也促进了活动,完成了既定的推广目的。此外,“罗辑思维”的一系列广告都与自身的气质想契合,比如有道云与社群投稿的结合,浑然天成。《罗辑思维》主打知识分享脱口秀,每一集的节目都有推销书目,也许下一步可以和书商合作也未尝不可。

2.3 实验性和游戏化色彩

在“罗辑思维”的营销上,团队本身也无法否认自己的行为具有实验性的试水倾向。“假如这件事做成了,就说明企业不必追求长久,随聚随散,三个月结束,做完拉倒,分钱走人。这就是一种新模式”。他们将自己的首次会员招募行为称为“霸王餐”,不承诺也不提供会员任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的保障,支付流程是先付款并确认收货然后才会给安排会员号,一系列的策略与作风都略显游戏化。虽然这种实验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好产品和好服务积累的社群信任之上的,需要提供增值服务和划定圈子才可以找到途径,但是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属于先驱行列的自媒体还都是在实践商业模式的探索:包括建立有效的消费者群体,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这部分消费者价值,并融合群体关系以构建互帮互助的社交网络等,并没有执行一条贯穿始终、有的放矢的营销方案。虽然新媒体的道路才开始,但是这样的营销实验是否可以保持住受众的持久度与忠诚度还值得反思。什么时候可以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反馈机制和承诺方案,什么时候才可以为自媒体的发展作出评估与预设。

3 结语

在以自媒体为标杆的Web3.0时代,自媒体虽然还没有形成具体明晰的传播特点和运作模式,但是,可以预见它必将冲破传统的媒体制作与营销的传统,进入到一个超越表层互动性和丰富性的新阶段。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媒体不再仅仅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民众也不再仅仅是评论者和段子制造者,广告也不再只是插播或者安放页面,专业化的信息制造者充当的角色或许更多的是沟通和协作,很多传统领域的藩篱和壁垒即将打破,自媒体或许能创造出全新生产与合作方式,但是它也必将面临这些潜力带来的各种困境,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变迁,我们也拭目以待它的进一步更新与创造。

摘要:由专业化媒体人经营的、同时跨于两个以上媒介平台进行经营的独立的,小成本的媒体品牌近两年的质量与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是,有关自媒体营销与发展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笔者从典型案例入手,对Web3.0下的自媒体营销进行探究。

Web3.0共享 篇7

从google的特点来看,Web3.0要想实现个性化筛选,需要以下三个前提条件:(1)用户长期使用该网站;(2)记录用户大量的行为习惯;(3)有较好的算法快速猜测出用户的想法。如果做到以上三个条件,那么用户的个人行为将被时刻监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习惯被收集,这有悖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那么我们将如何在基于Web3.0的互联网上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呢?

1 Web3.0的特点

究竟何为Web3.0呢?目前,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我从百度词条上查到的解释是--Web3.0只是由业内人员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审计后,同步于网络数据。从其解释上我们看以看到Web3.0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u有效聚合。是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的结合,实现多网站间信息的交互、整合。

u提供个性化的网站。网站将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提高用户的到达率和用户价值。

u数字新技术。由于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可以时限复杂程序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浏览器中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可信可控。

u普适性。由于互联网终端的多样化,用户要求在终端上实现跨屏功能,Web3.0满足了这一要求。

Web3.0时代,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经过日积月累,再经过Web3.0进行聚合,都将是我们的个人信息泄漏的源头,具体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2 当前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漏的几率也更高。当前,个人信息的泄漏主要是在信息收集、存储、处理的环节,我们要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这几个环节进行防范。虽然国内外信息保护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但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是一样的。发达国家作为互联网的首批受益者,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走在前列。从发达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来看,保护个人信息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法律法规、行业自律三个方面。

首先,法律法规界定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则和相关责任者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在国外的法律法规中,普遍定义为:与身份确定的某个自然人相关的所有个人信息,与信息的隐私性、敏感性、公开性无关。对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时,必须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数据来源合法、目的明确、完成目的后须删除的原则;管理数据的责任人有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漏的责任;在个人信息完成目的时,个人信息的主题有对信息处理结果的知情权等。如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法规定,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告知数据处理者的身份、数据处理的目的、自愿或是强制等信息。

其次,技术保障是保证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重要手段。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过程中,仅仅使用法律法规这种手段还不能保证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还需要技术手段保证对个人信息在传输中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当前普遍的做法是传输协议保证传输通道安全(如TCP/IP协议、双向认证协议、密钥协商协议等),机密技术保证个人信息数据包的安全 (如hash函数、MD5、DES、等)。俗语说:技术无国界,当前IT界所有保证通信安全的协议和加密技术都可以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当然,具体使用哪种协议和加密算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要视其安全等级来定。

第三,行业自律是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补充。

由于互联网上个人信息泄漏隐蔽性高,法律法规只能威慑一部分人,技术管理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基础上需要行业自律进行有效补充,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当前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自律组织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行业组织将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服务作用、纽带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架构,引导广大网民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个人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技术手段方面来看,我国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百度、新浪、腾讯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约谈,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开始,说明我国网民逐渐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我国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技术手段匮乏,行业自律只有靠个人自觉。从法律法规上来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少,但是内容较为分散、层级较低。我国有70余部法律法规、近200部规章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从技术上来看,我国使用国际上通用的TCP/IP网络传输协议和常用的加密方法,没有专利技术。从行业自律上来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数量增长为主的野蛮扩张阶段,行业自律还不成熟。

3 Web3.0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挑战

Web3.0的系列特性给我们更容易收集我们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其特有的聚合性和个性化特性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个人信息泄漏的危险。从google的经验来看, Web3.0时代,实现有效聚合和个性化网站的功能,需要用户长期使用该网站、记录用户大量的行为习惯和有较好的算法快速猜测出用户的想法三个前提条件。因此,Web3.0要实现预定的功能,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3.1 如何实现用户习惯的记录

Web3.0向浏览器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浏览器能够满足复杂程序才能实现的功能,并且要求其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自动调整显示的内容,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互联网资讯的功能。用户习惯的记录量成为Web3.0能否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实现程度的关键,如何实现记录用户习惯成为首要问题。

3.2 如何准确描述用户的语义

在Web1.0时代,是网站对用户的模式,是有什么用户看什么时代;而Web2.0时代,是用户为主的模式,Web客户端化,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用户需要的信息。Web3.0要求实现个性化搜索,它以用户的偏好为基础,以用户的语义为依据。如果还是以传统的关键词搜索,无法实现其个性化的要求,需要创新搜索标准,能够以用户的意图为“关键词”,以用户的习惯为前提给出搜索结果。

3.3 账户管理标准化

Web3.0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普适性,它要求在不同的终端实现跨屏功能,从当前的技术来看,使用账户管理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在账户管理中,授权给用户哪些权限,需要搜集用户的哪些个人信息、哪些人或机构有权利调用哪些个人信息,这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4 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管理机制

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管理中,数据库有谁管理,管理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主体有那些权利和义务,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处理时效等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3.5 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使用之间的矛盾

Web3.0时代,个人信息收集更见便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个人信息遭到滥用甚至恶意传播。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信息不能滥用又不能禁止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和使用中找到平衡点,做到个人信息既不被滥用也不被过分保护,使经济发展能够充分享受个人信息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4 未雨绸缪,做好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

目前,Web3.0虽然还处于概念阶段,但是Web3.0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其亮点。Web3.0技术及其应用引发了个人信息共享、传播、使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是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对Web3.0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从技术上解决个人行为习惯存储问题和语义的描述等问题

Web3.0时代,从我们接触键盘开始,我们的一切行为习惯就开始被浏览器所记录。小到习惯左手还是右手拿筷子、喜欢喝白开水还是茶水、脚的尺寸,大到买房子偏向于所在城市的哪个方位、喜欢哪个汽车品牌、当前关注哪方面的知识等,这些个人行为习惯都会被记录下来,当我们打开浏览器时就会根据用户偏好靠前显示。个人的行为习惯具体存放在本地终端还是存放在服务提供商的云平台上,亦或是存放在第三方的数据库中,这都需要根据不同要求、存贮位置不同的利弊来综合考虑。

另外,在实现个性化搜索功能时,单纯的关键词已经不能满足Web3.0的需求,需要使用高精确度的信息描述方式——语义描述。在进行语义描述时,使用键盘进行输入还是使用脑电波的输入?如果使用键盘输入,描述太少,搜索结果太繁杂, 描述太多,搜索结果太少,无法全面了解所需信息。如果使用脑电波进行输入,能够很好的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但是如何把脑电波转换成语义需要进行研究。不管使用哪种输入方式,他们各有优劣,具体要看当时技术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

4.2从法律上解决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权限问题 和责任机制

Web3.0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基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权限问题和责任问题,需要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解决。技术上实现分层分级的权限管理,当前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另外,还需要从法律法规上解决账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所涉及到的人或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可以趁此机遇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4.3从道德规范上解决技术解决不了,法律法规又顾及不到方面

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Web3.0的成熟和完善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时会出现技术解决不了,而法律法规也估计不了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从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去约束,从而实现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比如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泄漏,技术手段可以筛选出一部分进行保护,可以对使用该信息而为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主体者进行处罚,但是该信息的拥有者意识不强的问题技术手段解决不了,而法律法规也不能做出处罚,只能总道德规范上进行谴责了。诸如类似的问题都是需要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的。

5 结束语

Web3.0共享 篇8

一、Web1.0和Web2.0时代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概况

(一)传统的Web搜索

面向Web1.0静态网页的传统搜索引擎技术,是基于关键词的“存在性搜索”。搜索引擎工具既无法读解目标指令的意义,也无法对传播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信息检索过程只是再现“能指”的过程,搜索引擎扮演的是协助用户拉取目标信息的“交通指挥”。[2]例如搜索引擎的原型Archie工具,当时主要是用于查找分散在各地的FTP主机中的文件。之后,以Page Rank排序技术为基础的谷歌和建立在超链接分析技术之上的百度,其原生的搜索技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搜A得A。[3]媒介组织的人工干预是影响自然检索结果的主要因素,把关行为的主体实质上是搜索引擎所属的媒介组织。

“魏则西事件”中,魏则西在进行医疗选择时受到了百度检索反馈的影响,搜索引擎并不是客观的结果反馈,页面上部分靠前的词条位置提供给了付费公司。可见,搜索引擎(组织层面)凭借其对信息的“遮蔽”与“呈现”的权力进行着把关实践,把关机制表现为:搜索引擎在进行存在性关联和匹配的同时服从媒介组织意志和价值取向进一步筛选、过滤、加工,形成特定信息框架。

(二)Web2.0的社会化搜索

We b2.0时代,用户开始参与内容生产,社会化搜索由此发端。社会化搜索是指Web2.0网络中的用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社会化交互、协作对搜索过程进行主动控制,最终获取所需知识或信息的一种Web搜索行为。互联网环境中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依托社会化软件,显性或隐性地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协作完成内容生产。[4]例如知乎、百度知道等在线问答社区。社会化搜索的用户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搜索用户又可分为提问者、中介、答问者。[5]Web2.0时代出现的社会化搜索,用户成为了主要的“把关人”。

有学者比较了社会化搜索与传统Web搜索资源查找目的的不同,认为传统搜索引擎的目的是查找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或资源,而社会化搜索是为查找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人。[6]另一些学者则从微观的角度指出,传统搜索引擎建立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社会化搜索则是重建一种人与信息之间的映射。[7]随着数据的积淀,社交网络数据呈现的模式多态、快速产生、动态交互、碎片化、变化演绎等特点,给搜索引擎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8]整合具有大量智慧和丰富价值的社交网络数据、满足用户真实意图并提供给用户智慧解答成为了搜索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Web3.0时代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We b3.0被认为代表着“一个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9]相比于Web1.0的信息共享,Web2.0的信息共建,Web3.0强调的是知识传承以及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Web3.0颠覆了原有的搜索技术以及用户与搜索引擎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自我表述、自我展现机能的显现,使得搜索引擎不再仅仅充当再现“能指”的“信息搬运工”,通过同“用户终端”的联接,搜索引擎实现了对内容端、用户端的精准把握,建构出了更有“意义”的结果。搜索引擎的把关机制也随之变化:微观层面体现在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地位的凸显触发了新的把关行为;宏观层面则体现在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凸显,带来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把关过程的把关单元所组成的把关结构的重构。

(一)从微观层面审视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搜索引擎的独立把关主体地位凸显所触发的新的把关行为,具体表现在其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化搜索引擎人格化属性的建立,并由此开启同外部的交往和内容建构;二是其作为独立把关主体,在把关过程中形成了同用户的竞合关系。

1. 搜索引擎人格化

在传统Web搜索时期,由于基本认知能力的缺失,其并不具备成为一个行为主体的合法性,搜索引擎自身的把关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从搜索引擎原有的技术属性来看,其既是作为人脑延伸至体外调取外部信息的工具,即工具属性;又有意识形态植入后的“政治的”、“经济的”双重特征,即组织属性。而Web3.0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进了搜索引擎的第三层属性的建立,即“人格化属性”的建立。第三层属性的建立,标志着搜索引擎具备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把关主体地位开始凸显。

搜索引擎的人格化,体现在交往行为和话语建构两个方面。

首先,搜索引擎作为语言交往的主体。符号主义的人工智能研究将智能看做是与机器无异的符号操作,这一观点受到皮尔斯对于“符号”理解的影响,即符号是认知的基本元素,认知是对符号的操作。因而,搜索引擎与用户进行语言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共通的符号系统内。例如,当前i Phone搭载的语音助手Siri已能支持近20种语言,基于语音识别和后台搜索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类搜索服务。除了理解语义,当前的搜索引擎还能基于“语境”做出反馈。2016年6月,Face book推出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Deep Text”通过读解与用户交流时的文本信息,可以找到用户表面或潜在的需求,比如当Deep Text在你的会话内容中发现你需要一辆车时,Deep Text就会在后台匹配出Uber等专车信息。

其次,搜索引擎作为话语建构的主体。机器人记者进行新闻稿的写作、语音助手同用户进行会话早已非新鲜事,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提出了双轴观念(组合轴和聚合轴)便揭示了符号表意的一般规律,他认为任何符号表意和文本解释都离不开双轴关系。罗曼·雅格布森认为聚合轴可称为“选择轴”,组合轴称之为“结合轴”,前者的功能是比较与选择,后者的功能是黏合邻接。具体来看搜索引擎的表意实践,以微软公司在2014年4月推出的“必应网典”为例,通过对其检索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其常见的叙述框架依次为:词条释义、常见问题、常见关联问题解答、纵向的词条解释扩展、横向的超文本网页链接。有别于Web2.0时代的社会搜索主要由用户进行内容把关和文本建构,必应网典是由搜索工具自主编辑文本框架。网典在进行内容建构时,具有典型的双轴特征,其将词条的内容释义进行纵向的扩展是聚合轴上的选择,接入横向的超文本链接则是进行组合邻接。

2. 用户对象化

搜索引擎的人格化,还使得用户对象化。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的普及,“意味着人体、人的行为甚至思维正被常态化、数据化”,[10]用户价值标准作为搜索引擎运行的重要把关标准。移动搜索平台“神马搜索”在处理旅游、电影等服务搜索指令时,会挖掘用户的地理数据、消费数据等移动场景信息进行推演来以满足个性化的检索需求。当搜索引擎开始具备和人等同的沟通地位,人的体征、精神、意志越来越成为搜索引擎的对象,这样一来人的主体性在搜索过程当中一度降格为客体性。

3. 用户与搜索引擎存在竞合关系

We b3.0技术背景下,搜索引擎的把关能力越来越能满足用户的导向需求,但毕竟无法代替用户的自我把关,两个把关主体往往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一方面,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在协同用户锁定最佳内容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把关主体把关标准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出现争夺把关主导权的状况。

在检索过程中,用户主要通过表明对搜索引擎编码的读解立场,来强调自身的把关主体地位。参照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霸权式、协商式、抗争式),可将把关主导权的争夺分为“主导”、“协商”、“抗争”、“弃权”四种情况:“主导”,即用户和搜索引擎的把关标准趋向相同,用户处于搜索引擎设计的文本框架内;“协商”,即用户与搜索引擎把关标准的矛盾,用户通过接入更多个人数据的形式同搜索引擎协商,以争取其更贴合用户个人的把关标准,例如上文提到的向搜索引擎进一步开放个人终端的数据;“抗争”,即用户根据自身经验和背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转而自主书写结果试图影响结果再次呈现,这在维基百科在内的社会化搜索平台中较为常见;“弃权”,是指当用户的把关标准与某一搜索引擎的把关原则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用户放弃了解码或再编码的权利,终结了与某一搜索引擎的抗争,转向同其它搜索工具交互或接入到其它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例如,在魏则西事件中,当网友注意到百度采取了屏蔽负面消息的公关行为后,纷纷转向了社会化搜索平台获取信息;部分网民还会借助“翻墙”实现对境外网络内容的访问。

从传统的Web搜索时期到Web3.0时代的搜索引擎,这种编码和解码立场对立的矛盾一直客观存在,但在搜索引擎自身成为能动的主体后,其对用户把关标准的洞察愈发敏锐,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导优势进一步扩大。

(二)从宏观层面审视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从宏观层面来看,搜索引擎把关主体地位的凸显,还使得整个把关结构得以重构。在搜索引擎的策动下,用户、搜索引擎、媒介组织三个把关主体组成了一条联立的“把关链”[11]结构,并在信息把关过程中实现联动。从另一个视角出发,搜索引擎所被赋予的主体性,其本质是由于媒介组织受到其它场域的挤压,同所处的社会结构“合谋”推动搜索技术采纳与设计的结果。

1. 各个把关主体由割裂走向联动

前Web3.0时代,由于搜索引擎主体性的缺失,把关结构往往表现为用户和媒介组织两个把关主体“各自为营”。搜索引擎如“提线木偶”一般居于其间,用户借助其拉取信息,运营商则透过其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两个主体的把关行为在检索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或是双向的反馈。

We b3.0时代的技术力量打破了把关主体割裂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搜索引擎工具“人格化”使其把关地位凸显,能深度介入信息的组织和聚合;其次,用户不但参与着内容生产,还是一个可被读取的数据化终端,搜索引擎通过与用户终端的联接实现协同把关;再而,搜索引擎的价值标准不可避免的受到宏观结构影响,同时其又主动采纳着用户的价值标准,其间或是将使用情况反馈至媒介组织、或是向媒介组织提出技术改良的诉求,进而把关主体共同组成了一条“把关链”。“把关链”上的把关主体既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又存在某种“社会把关”共性,原本“各自为营”的把关主体实现了联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2. 宏观结构通过促动技术演进参与把关

“把关链”外的把关结构,是通过参与搜索引擎的技术设计与采纳,将价值观念嵌入来影响着搜索引擎的把关行为。

按照吴廷俊所提出的“技术-社会”互动论,“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技术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技术成熟期,技术原型转换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作用,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反作用;技术过时期,当技术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的时候,社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技术做出改进,否则将其淘汰。”[12]

Google在2011年引入的“深入学习框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80年代初期Geoffrey Hinton和同事们就开始进一步研究深度学习,彼时电脑还不足以处理庞大的数据,关于人工智能的普遍研究方向在于直接模拟人的行为而非模仿大脑运作。即便到了2004年,学术界仍未对他们提起兴趣,靠着少量的资金支持,Hinton创立了神经计算和自适应感知项目。此时,搜索引擎尚未得到充分的普及,已经存在的搜索引擎尚能满足人们的检索需求。Web2.0时代的到来,用户开始参与到内容共建,数据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用户的细分和新的搜索引擎运营商不断涌入市场,使得搜索引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迫使运营商进行技术革新。直到2011年谷歌谷歌开始采纳Hinton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变成Google等网络巨头依赖的技术核心。可见在产品的诞生期,技术采纳受社会决定的表现十分明显。雷蒙德·威廉斯在研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意向问题时指出,技术的采纳取决于这样一种社会需求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如果一个需求符合决策群体的需求,那么他将被摆在优先地位,迅速吸引各种资源,一种比现有设备更好的用以满足上述需求的技术应运而生。

当技术原型转化为实体产品之后,技术仍然受到社会权力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释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这里的意识形态表现为其本质属性,是技术被设计的过程中嵌入的某种价值观念,而非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中介。因各自商业特点、技术水平的差异,搜索引擎往往展现了不同的文本组织偏好,比如购物类搜索引擎倾向于引导人们购买,社交类搜索引擎引导人们发掘人际关系和话题关系。同样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苹果公司的产品原则是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而Google、Facebook等公司则开放用户数据采集以“喂养”人工智能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伴随着Web2.0向Web3.0的跨越,搜索引擎的人格化趋向,对应的是人的对象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物理到精神表征的数据化,个人隐私全面“失守”的风险已经显现。另一方面,当人们越依赖搜索引擎来关照世界,内容宰制效应便愈发明显,背后的逻辑则是搜索引擎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带来的个体知识理性的瓦解和搜索引擎“信息霸权”的实现。因而,对于技术的采纳与应用还需更为谨慎,遏制技术端“作恶”的防范和压制机制需紧跟技术的发展,同时个体免疫系统的建立也有待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 .吴晓恩.逃离电子文化的陷阱:尼尔·波兹曼媒介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CDIO实践教学下一篇:天然砂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