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发展与终结

2024-09-14

电影艺术发展与终结(共3篇)

电影艺术发展与终结 篇1

中国电影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艺术电影为运行载体, 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 与社会大众文化间存在纷繁复杂的关系。因此, 在现代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艺术电影与电影市场的结构在发展中呈现出新的趋势[1]。

一、艺术电影的缺失

根据我国当前院线汇总的官方数据统计显示,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电影到2010年9 月28 日的总票房则已经突破上亿元, 是中国文艺片票房十几年发展的新高。这对于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艺术气息薄弱情况来讲, 不愧为一剂强心针。《山楂树之恋》文艺片电影在商业发展中的成功, 充分论证了精细化艺术内容的号召力和产业价值, 这与《孔雀》上映之后的结果非常相似。尤其是在2002 年,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这部电影, 更是掀起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开始制作商业电影的热潮。随后上映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商业大片, 促使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更加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正是过分追求商业化的现象导致中国艺术电影在发展中出现了缺乏危机意识的盲目自信, 以及轻视艺术发展的问题。通过从这点进行分析, 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制作方面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2004 年在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所以这年被称之为“中国发展年”。在本年中, 整个中国艺术电影的产量首次突破了200 部, 与2003 年相比提高了60%, 这也是整个电影年中所创下的最高记录。但是, 这些记录只是盲目的向数量和盈利看齐, 在一定程度上酝酿了乐观的情绪。同时, 随着多部商业电影对艺术电影不断产生挤压,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商业电影作为一些文艺电影导演中出现创意不足和文化意识缺失的借口, 从而诱导中国电影观众逐渐靠向充满娱乐性的文化内容和媚俗的文化内容靠近。然而, 很多艺术电影中的激情与真诚逐渐被抹杀, 甚至很多粗暴的语言符号泛滥于电影市场中。

二、电影市场的结构失调

1、市场集中度低, 规模经济效益差

随着产业化改革不断发展, 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产量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电影产业的集中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电影集团在我国整个电影市场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2001 年的制作片市场份额虽达到了32%, 但随后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直到2005 年直线下降到10%。我国其他电影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生成集中度较低, 经济效益差, 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规模经济的发展。

2、企业间竞争不足, 市场结构不合理

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较低, 便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呈现出不充分的现象。虽然当前制定的发行体制打破了整个中影公司的发行独家垄断, 但是中影集团的参股及控股的电影院线的票房却只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尤其是中影集团的电影进口分公司, 垄断了我国每年20 部国外影片的进口权, 拥有较高的竞争优势[2]。

例如:当前国外电影公司更乐于选择中影作为主要合拍片的中方合作者。直到2008 年底, 我国依然有17 家国有电影制片厂尚未完成改制现象, 而更多的是由国有全资电影发行放映, 并没有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难以真正突出独立自主和自负盈亏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同时, 当前国有电影企业凭借着自身多年的经营经验, 与政府间存在纷繁复杂的联系, 所以便需要获得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当前中国的34 条电影院线在发展过程中, 其规模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明显性。同时, 在2008 年对本院的前十强的票房进行合计统计, 总票房为3115 亿元, 占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的78%, 清楚的看出整个院线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 从而形成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

三、中国电影市场和艺术电影结构协调发展的策略

1、集群化发展, 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充分释放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其具备的产业融合性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资源, 集群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但是, 中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其发展规模较小, 发展特色不突出。因此, 在中国艺术电影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不断强化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积极构建优势条件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系统完整的创意链条, 从而促使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能够较好的凸显出来。同时, 政府还应该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全面监管集群化产品和电影市场服务, 合理的将影视制作集群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起来。

2、选择市场准入条件, 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电影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共化, 便需要充分利用公共的文化力量来构建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的新格局。同时, 还应该合理分配电影审评、评片、电影专项资金及各类基金的使用,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只有让政府的、国家的资本逐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才能够取得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的向前发展。

3、秉承文化价值, 充分突出艺术电影的审美意义

为了有效改变中国艺术电影的缺失现象, 在制作艺术电影的过程中应该秉承艺术电影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电影产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因此, 在当前世俗文化和电影艺术产业的发展中, 应该秉持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在电影中塑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醒悟, 合理的将典型的中国人物呈现于电影屏幕中, 充分全面的反映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表情语调、行为准则, 以便满足现代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要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在当前中国艺术电影缺失和电影市场结构失调的背景下, 要求中国电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不断创新电影艺术, 从观念创新到体制构建、从管理到经营都需要有效结合时代发展的形式, 不断优化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发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市场:“偏心眼”的艺术[J].记者观察:上;2015 (9) :32-33.

[2]张丁心.论中国当下电影市场对电影艺术的解构趋势[J].创作与评论;2015 (12) :74-79.

[3]詹庆生.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及其反思——以《推拿》为例[J].当代电影;2015 (1) :24-28.

电影艺术发展与终结 篇2

关键词:昆曲,创新,发展,红楼梦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剧种感兴趣,究竟何为昆曲?它在我国戏剧史上有何特殊的意义?何以称为“百戏之祖”? 究竟有何魅力使得全世界都认同它?

一、昆曲的影响

昆曲迄今为止已经有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由南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演变而成。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经过魏良辅、梁辰鱼等艺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板为主,辅以笙、萧、三弦、琵琶、月琴等的伴奏乐队, 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腻,人称 “水磨腔”,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居当时诸多戏曲声腔之首。昆曲作为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它是中国戏曲发展到最辉煌时期的产物,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史上的瑰宝。“昆曲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明代以来,昆曲将歌唱、舞蹈、道白及各种技艺动作有机结合,形成一门完备,并且达到相当精致程度的综合表演艺术。它融唱、念、做、打为一体,运用手、眼、身、法、步等高超的表演技能来塑造舞台形象,载歌载舞,雅致精湛”。我国的国粹京剧就吸取了昆曲的元素,不仅如此,昆曲对徽剧、赣剧、湘剧、川剧、越剧等剧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昆曲的价值

昆曲不仅是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价值,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剧本是昆曲演唱的基础,昆曲剧本既属于文学,又属于舞台艺术。昆曲剧本的文学性极高,大多数的昆曲剧本都是由文人士大夫所作,文辞典雅华美。“昆曲表演不是对生活对象的精准摹绘,而是将生活的自然形态提炼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程式,以写意性的程式化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不在意细节的真实而追求象征的表现,赋予观众一个无边无垠的想象空间。以重神似、重意境,虚实相生为形式法则,在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突破生活自然形态的囿限而达到真与美的统一,真实地反映无限的生命世界”。

三、昆曲现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高雅如此有魅力的一种艺术,昆曲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都与原来大不相同。尤其是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信息与文化艺术的流通,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走向了多元化。在流行音乐和“快餐” 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古老的昆曲艺术跟其他的传统文化艺术一样, 走向了低谷下坡路”。

另一方面,昆曲经历了比较稳定的长期发展,在剧本、表演、 声腔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很难再有更高的突破。现在昆曲的演出大都是搬演原来的老剧目。其次,之前的剧本大都是原来的文人士大夫所作,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很难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走向了“词雅戏冷”。再次,昆曲表演技艺高度成熟,要想学好昆曲绝非易事。昆曲艺术的表演特点对演员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 演员往往从小就要开始培养,成长的周期比较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的演员往往耐不住寂寞,纷纷转到了别的行业,放弃了昆曲,这对昆曲之后的发展都是极不利的。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很值得很欣喜的事情,说明中国的古老艺术昆曲它的价值及意义得到了肯定,但是也同时意味着昆曲濒临衰亡急需要抢救和保护。自此以后全国各地昆剧院都在为昆曲的复苏传承和保护做积极的努力。

四、现代保护昆曲采取的行动

200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联合建立昆曲研究中心, 先后参与承办了迄今为止已三届的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创了当代昆曲曲学研究之风。2002年,在苏州文化部门的扶持下,苏州昆剧传习所确立固定活动场所,并成为独立法人单位,以公助民营方式恢复常规性活动。2003年,在文化部、江苏省和苏州市的共同支持下,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在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期间正式竣工开馆,迄今已抢救、保护各类昆曲珍贵文物史料3000余件,不仅地方政府为保护昆曲做了这些贡献和努力,中央领导也为昆曲保护做了相关的批示。

五、昆曲传承发展的春天:青春版《牡丹亭》

2004年,由白先勇先生总策划苏州昆剧院新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年轻靓丽的演员,华丽的舞美,典雅华丽的服装以及音乐的改编都让听众耳目一新,随着之后全国各地的巡演,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昆曲爱好者,人们对古老的艺术:昆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使得沉寂已久的昆曲开始慢慢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传承和保护昆曲的任务刻不容缓。

青春版的《牡丹亭》是昆曲史上的一大改革创新,它之所以那么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就是由于它和传统的昆曲表演不一样,演员选用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服装和道具上更符合现代的审美,白先勇先生将古典美学同21世纪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在遵从昆曲传统唱法做舞规范的前提下,将现代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古典架构中,使得昆曲舞台既具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原来的昆曲,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在保持原有昆曲美学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元素,在内容上加以改革创新。

六、昆曲的传承创新——电影版昆曲《红楼梦》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影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戏曲相比的话,电影算得上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它也是成长的最快的一种艺术。“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中国的电影艺术一开始,就与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实际上就是京剧老生谭鑫培演员主演的同名京剧片段的记录片,第一部彩色电影《生与恨》也是由戏剧演员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除此之外中国的戏曲影片还有很多,戏曲片也成为中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

浅析丹多“艺术终结”观 篇3

上世纪末,阿瑟·丹多创作了《艺术的终结》这篇文章回应艺术界的沉闷状态,后扩充成为《艺术之死》一书。该书对艺术界甚而整个文艺界带来极大冲击,引发了新一轮对于艺术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哲学本身是对艺术的剥夺,丹多的书中追述从柏拉图“宣告哲学与艺术间的某种战争状态”到尼采“理性对美的复杂的侵犯导致了悲剧与喜剧之死”所论述的关于艺术与哲学难以清楚划清界限的复杂关系。“艺术并不能使任何相关的事情发生,只是纪念、供奉、灵化并构成一座纪念碑,用来保存消逝的记忆。”

艺术不是在对自身的哲学追问中走向了终结,而是在与哲学捆绑并行的路上不堪其负。我们对艺术的看法首先应该是无功利的,但无功利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价值论基础上,那么艺术一方面在功利性之外,一方面又在哲学的维度上寻求意义。他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无价值。艺术被空置起来,咋一看是超越功利性的纯粹存在,可是仔细一想,这种纯粹性的基础是何等地空洞!一旦把艺术与附着它的那些哲学理论分开,艺术产生什么意义就不再是引人苦苦思索的哲学问题,而只是过往的经验记录了。

二.艺术的终结是叙事意义上的,不是意识形态的

要预测艺术的未来有个假定前提:艺术是否有未来?

在丹多称之为“后历史”的时期,艺术以他自己的样式继续存在,只是这种存在已经不再具有任何历史的意义。

1920年早期达达运动发明了照片拼图艺术并以这种机械的可批量生产艺术形式的出现提出“艺术死亡”。丹多认为:按他们的方式,即拼贴照片证明的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手工艺术的死亡,或者说,美的艺术或是架上绘画的死亡。丹多提出“架上绘画在今天继续堕落着,而将要取代架上绘画的艺术 (如拼贴) 得到了促进,因为他们向架上绘画的内在体制提出了挑战。”丹多提出这一观点背景在于:苏联革命时代认为架上绘画与堕落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产生联系,严重脱离生活和大众。从这个角度上来,机械艺术的适时出现满足了这种批判的需要,甚至大于本身意义,它反对把绘画看成是具有某种精神性和神秘性的思想,艺术的价值意义受到了质疑,丧失了昔日的独尊荣宠。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创造艺术品。达达运动倡导的“艺术死亡”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或是革命呐喊而非事实上的终结,这里的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强制性的艺术终结不是从艺术自身的死亡出发,而是内在于艺术观念意识的死亡。

丹多的艺术终结是在宣布自身的终结。艺术在此刻被定格,成为历史的永恒凝定。如同很多童话故事的结局“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这种幸福被恒定在天空之上,以后也许还会有怪物史莱克的幸福、野蛮女友的幸福,但这些已经无关乎王子公主了,在童话的浪漫情怀时代远逝的时候,王子公主式的幸福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一个时代把目光投向未来时,属于它本身这一时期的东西并不多,他们的命运属于艺术史,当艺术获得自身认同的哲学意义时也就走向了终结。

三.艺术在现代丧失了纯粹自我的必然性,走向了多元可能

电影技术的发明应用挑战了传统绘画艺术理念 (即真实再现的理想) 、传统宏大叙事的终结使得艺术背后强大精神价值被解构,艺术处于被质疑的地位。从日常经验主题转移开注意力的时候,诗人或艺术家将注意力投向其自身技艺的媒介,艺术史哲学就是不断屈从于媒介的抵抗。

丹多认为,现代艺术没有一个规则生产哲学上的纯粹艺术作品。现代艺术哲学使多元主义成为必要。抽象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艺术世界现在处于可能性与许可性之域。这个时代没有必然,一切都是可能。丹多把以此为标志的时代命名为“艺术的后历史时期”并以德国艺术家郝而曼.阿尔伯特的名言“一切皆可”定义这个时期的艺术。

艺术现代化来自生存背景的现代化,“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我的地盘我做主”(动感地带),这个时代是特立独行、自我、放纵的,抛弃了一切的清规戒律。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个人看法不会成为全人类的传达教条或审查。艺术在本体化自我意识中终结了,“那是艺术或那不是艺术”的论断话语不再起作用,事实比看法更有意义!艺术家获得了创作自由,也遭遇了压力——自由创作以外需要也应当有其他的原因来解释艺术,但现在找不到这样一个精神价值的支撑。“一切皆能”是唯一的真实依据,也使得艺术在现代茫然无所依。后历史的艺术精神,就是绝对自由游戏!我们不再追问永远到底有多远,这种追问在当下显得了无意义而惶恐,这个时代,我们能想多远就走多远。

参考文献

[1].阿瑟·丹多著, 欧阳英译, 艺术的终结[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2].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 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上一篇:寻路设计下一篇:背阔肌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