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德育

2024-08-19

体验德育(精选11篇)

体验德育 篇1

两年来,我校积极创新德育载体,打造校内“体验式”德育基地,系统建成了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教育实践、学生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字德育应用等五大中心,积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实施背景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业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然而,当前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不足、社会责任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传统德育工作手段单一、方法简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成效不明显,亟须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

体验式学习适应了时代对人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学习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西方完整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2012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指出要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淮安市在职业教育工作方面要求全面推进吃苦奉献、诚信敬业和文明守纪教育,努力培养“爱家乡、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职教劳动力品牌。

我校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德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施了“活力校园”“魅力家园”“和谐乐园”的“三园”德育模式。继续发展和升华“三园”德育模式,在校内建设突出“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和参与主动性”的“体验式”德育基地,构建“体验式”德育体系,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工作目标

(一)系统建成德育基地

以五大中心为支撑的德育基地每年承担和开展5000人次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实现师生德育体验全覆盖。

(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努力实现“三能两双”即“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身心双健、德技双馨”的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

(三)培养德育工作团队

有效整合学工、保卫、德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力量,形成一支管理有方、乐于奉献、勤于研究的智慧型德育团队。

三、工作过程

(一)科学规划设计

1. 厘清思路

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我们进行科学分析,梳理出学生在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责任担当、法纪观念、心理健康等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等五大中心,实施“体验式”德育,为重构学生人文素养,在宏观上厘清了德育思路。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侧重提升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侧重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学生文体活动中心侧重提升集体观念和参与合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侧重提升意志品质和抗压耐挫能力;数字德育应用中心侧重提升法纪观念和媒体应用能力。

2. 科学论证

学校组织项目建设人员先后到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淮安富士康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对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数字化德育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聘请10多名权威的校外德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分别对学校提出的五大中心初步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建设方案能立足实际、特色鲜明、切实可行,我们在修正完善的基础上实施建设。

(二)政行企校共建

与企业共建2600平方米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设有高空极限挑战区、真人CS、攀岩等6个区域;共建2000平方米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心,设有SYB理论教室、创业模拟实训室、学生创业园;与市体育局、文化局共建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现有124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创立了爱心公益、社会实践、兴趣爱好、文化艺术和技能创新等五大类30余个社团;共建4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有心理咨询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治疗室、情感宣泄室等功能用房;与共建数字德育应用中心,构建了“一台”(晨曦校园广播台)、“两库”(德育资料库和德育课件库)、“三站”(校德育网站、专业系网站和班级网站)体验平台。同时,共同培养了一批适应五大中心应用需要的体验教育师、创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多媒体技师。

(三)实施体验德育

1. 周密计划

整体规划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的人文素养提升培养的体验活动。每项活动,都按活动设计、申请提交、培训实施、反馈回收、总结反思五步操作。在计划安排中,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全员参与原则,每个中心开展的“体验式”活动要覆盖到全部学生;二是分层实施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按年级、专业每学期实施有针对性的体验项目,循序渐进提升素养;三是主体自我构建原则,各项“体验式”德育活动均提前制定方案,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实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2. 开展活动

两年来,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开展师生拓展训练3000多人次,为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素质拓展训练610人次;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培训在校学生780人次,下岗女工和退役士兵1225人次;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累计为市级以上各类活动服务800多人次,校内文体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8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开设讲座20余场,开展“体验式”团辅活动20余次,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次;数字德育应用中心在组织德育音视频资源、班级网站(或博客)、班歌等制作等体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达70%以上。

3. 考评反馈

五大中心根据不同特点和要求,均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考核评价制度。每次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填写反馈表和评估表,推动培训师改进训练方法,成绩评价作为培训师考核依据。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体验式”德育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负责制定项目建设的方案和计划,统筹项目建设资金,部署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学校把“体验式”德育基地的五大中心纳入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学生活动成绩纳入德育学分。

(二)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落实示范校建设相关经费制度,两年来共投入经费266.32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投入108.38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4.85万元,学校自筹投入113.09万元,保障了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及运行的顺利。同时,企业、学校还设立了创业基金、校长特别奖等,奖励在“体验式”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

(三)制度保障

在项目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坚持例会制度,并出台《中心管理制度》《中心安全管理制度》等项目管理、考核、评估等制度,保证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实施。

五、工作成效

(一)创新德育载体,增强德育亲和力

校内建成的“体验式”德育基地,为“三园”德育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德育载体,德育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德育内容增强了适应力,德育活动增强了感染力,提升了师生参与体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年来,“五大中心”共为师生提供了上百次的服务和上万人次的活动,学校整体德育活动开展率比以往提升150%,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面达到100%。素质拓展中心被评为“全国素质拓展教育优秀培训机构”,创业园成为淮安市创业孵化基地,每年都有学生获淮安市创业项目大赛奖项,2013年有1名学生以一等奖成绩取得10万元专项创业资助。

(二)提升学生素养,增强社会贡献力

“体验式”德育以学生更加易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体验中锤炼了意志,提升了素养,增强了能力。两年来,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勇于吃苦、敢于担当,年均为地方大企业服务1600人次;在创新创业创优中善于协作、敢为人先,在各类大赛中我校均取得了领先全市、全省一流的成绩(在省技能大赛中,学校获一等奖11个,二等奖23个;在创新大赛中,获全国宝钢特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获得国家专利37项;在国家、省文明风采大赛中有190多人次获奖)。学生心智得到健全发展,学校无在校生违法犯罪、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毕业生双证率达98%,就业率达9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2%,家长测评满意率达98%以上,“三能两双”的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基本达成。

(三)锻造德育团队,提升学校软实力

学校全体人员普遍强化了“体验式”德育的理念和意识,五大中心专兼职人员在日常管理、活动组织、思想教育等方面积累了经验,能够有效实施体验式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目前有1个德育名师工作室,2名省中心教研组成员,3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国家体验教育师、16名创业培训师,9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获批5项省德育课题(结题3个)、6项市德育课题(结题4个),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17余篇,完成2本省规德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凝练德育品牌,扩大办学影响力

两年来,我校“体验式”德育基地项目,在省、市级会议上多次作创新项目情况介绍和工作经验交流;国家、省、市相关媒体也多次从不同角度对我校“体验式”德育基地项目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深度的采访和宣传。“体验式”德育基地获2013年淮安市创新项目和市职教德育创新工作一等奖,“体验式”德育已凝练成为我校的德育品牌,我校也因“体验式”德育被评为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

六、体会与思考

(一)共建共享是遵循方向

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与市场接轨中更好地培养人才。随着基地的深入运行,师资培养、设备维护、激励基金等方面更需吸纳多方参与。

(二)活动设计是核心要素

活动方案的设计决定操作过程与实施成效。要更多地关注适应性,注重激励性,强化方案设计的意识和思想,不断优化活动方案,为今后学生直面职场竞争压力做好心智储备。

(三)不断创新是永恒追求

坚持创新,丰富培训方式,建设课程资源,完善评价体系,不断彰显“体验式”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以德育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办学品质的优化。

参考文献

成华,袁志钟.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30.

从体验式德育审视中小学德育困境 篇2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奉行知性德育观,但其存在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教学灌输化、德育主体边缘化、德育过程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呼唤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的内容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教学以多样的实践为形式、彰显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过程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体验式德育德育可通过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德育问题;体验式德育;体验类型;操作路径

一、体验式德育的重要性:知性德育观下中小学德育现存问题

1.德育内容知识化:

当前多数中小学把德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道德理论的灌输,认为只要学生记忆充分的道德知识,掌握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尚的道德。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内容注重浅层道德符号的机械性记忆,而缺乏对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内部意义的眷注,欠缺对蕴含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的重视,缺少对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的关注。学校德育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脱节于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内容通常显现为深奥的理论、抽象的内容、单一的准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德育内容的编排以应试为指向,“唯智主义”倾向导致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泛滥,教师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道德知识,然后凭借笔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授的“道德”。

2.德育教学灌输化: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直接德育课程展开;教学方法单调,道德教学主要依靠课堂中的讲授法;德育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重理论说教而不重活动养成。德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仅仅注重道德规范的逻辑体系;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外部灌输,而不重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往往通过说教传授道德规范,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取对德育内容的认识。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背诵,而不去践行所学的道德准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1]德育教学形式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并未紧贴学生的实际思想,德育活动不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实际体验而流于形式。当前德育教学以教师向学生单向度的信息输入为主,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有效判断和情感认同。

3.德育主体边缘化:

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教学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一言堂”式的知识传递,教师与学生被禁锢在预设的道德规范框架中,缺少道德主体的参与,缺乏对道德主体生活的关注,导致德育主体边缘化,使得道德学习成为抽象掉个人生命的异化过程。教师仅成为德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变成盛装德育知识的容器,德育异化为对道德知识体系的背诵,学生难以体会道德知识的内在价值,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在知性德育观指导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等现象。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蜕变为纯粹的主客体关系,甚至更多是权威与服从关系,教师作为思想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学生之上,表现为掌握丰富道德知识的教师教导蒙昧无知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时处于一种服从地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与旁观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缺失。

4.德育过程简单化:

知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德育过程被简化成为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讲授、教学逻辑分析将道德理论传递与灌输给学生,德育过程异化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单纯记忆与背诵。当前德育过程忽视了道德生成过程的实践性、生成性和情境性,学校为达教学方便把知识德育编排成课程,形成专门的德育理论教学,将德育简化成知识德育,知识德育又演化成课堂灌输。纯粹的知识德育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不联系社会生活就变成了僵硬抽象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相隔离,学生很难将德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导致学生仅成为拥有道德知识的人、而非具有完整道德精神的人。目前学校德育过程更多的简化为以管代教,多数教师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让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规矩矩不违规违纪,再添加些许奖惩手段,就会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行为养成。

二、体验式德育的可能性:体验德育的优势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2]。体验式德育是主体处于某道德情境中,在原有道德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产生含有价值判断的新道德观念、情感、态度、行动的体悟过程。“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3]体验式德育具有亲历性、平等性、情境性、反思性等特征。

1.体验式德育内容重视活动体验: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源泉

体验式德育内容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活动体验为感悟载体,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源头,德育应来源生活并回归生活且指导生活实践。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4]体验式德育把德育知识的讲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有机结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不再仅仅灌输道德理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融通,重视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生活意义,关注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体验式德育内容具有生成性、情景性、拓展性,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为学生预设好应形成哪些良好品质,而让学生在体验、对话中自己感悟。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虽然这是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在对道德范畴进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5]

2.体验式德育教学注重实践体验:以多样的体验实践为形式

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主张教学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在体验中把认知、情感与行动统一起来。体验式德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涵情感体验、实践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交往体验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种类繁多,道德教学课选用体验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探究法等方法;教学摈弃单向灌输为主导的教学,重活动中体验、感悟、养成。体验式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的道德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道德背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判断,成为一个自主的道德学习者。体验式教学重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与人际交往、模拟环境中体验生活,自主建构道德能力,从道德服从走向道德自主。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体验者的内心体验,注重主体在多种生活情景中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道德世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以内化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行道德实践。

3.体验式德育彰显民主师生关系:以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呈现

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6]在体验式德育中,主体与客体在体验中互为主体,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趋向主体,彰显被遮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体验的亲历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不能作为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处于交互主体的关系中。学生不是简单装载德育知识的容器,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建构者,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主体,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体验者,是在信念、情感导引下谋求自我发展的生命个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在平等的氛围里与学生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教学的创造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趋向于超越主客体,即彰显主体间性关系,师生两个主体在交谈、对话中完成教育任务,道德体验中的对话是人格平等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主从关系、正误关系,双方都是平等的体验者,只是双方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有些许差异。

4.体验式德育过程关注内化: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

体验式德育过程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实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既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其道德行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主体德性与外界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不断自我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选择道德信息、进行道德体验、影响主体道德行为的过程。正如瓦西留克所说:“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7]体验作为道德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和道德信念的稳定剂,把道德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诱发和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体验,加速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使道德行为由单一的意志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和习惯行为的统一体。德育体验模式的构建重在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内心感受,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引导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深化对道德的理解,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促进德育内化过程顺利运行。

三、体验式德育的操作性:德育体验的类型与步骤

1.德育体验的类型:

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德育体验活动应在学校、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中广泛推行,德育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

自然体验:随着都市化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变化,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渐少,体验德育应当加深学生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体验自然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体验学习,如定期让学生去森林、田野、山村、动植物园观察探索。生产劳动体验: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体验德育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农作物种植、集体做饭、捕鱼打猎、养蚕养鸡、采茶制陶等体验活动,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磨难体验:当今中小学生的忍耐磨难能力匮乏,学校、家长、社会应联合组织学生到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艰苦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坚忍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积极生活的决心,如体验古老农村生活(挑水、生火、推磨、砍柴)、开设家政课(洗衣、做饭、扫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吃苦夏令营”、举办“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志愿者活动体验:通过志愿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观念,形成集体意识、关爱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志愿者行动包括维护交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治安、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助残送暖、咨询服务、防火防灾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传统活动体验:通过建设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书法、茶艺、雕刻、国画、戏剧、古典音乐等古典文化课程,参加当地民俗中的传统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尊重古典文化的历史与传统。

2.德育体验的步骤

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创设情境,触发学习欲望:体验从获得感受开始,所以体验式德育首先要创设情境,为受教育者提供感受的场域,以触发其感受,引导其产生道德情感。在德育过程中,依据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关系,选择、创设具体的德育体验情境。通过故事叙述、环境模拟、图片再现、视频呈现、音乐烘托等方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情感。

唤醒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8]导入已创设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道德情境,利用已有的条件驱动其道德情感,捕捉多样的诱发唤醒线索,实现德育的情感共鸣与环境共鸣,唤醒内心情感体验,在个体亲身经历和同伴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感悟。

平等对话,交流道德理解:引导者与体验者共同融入某道德氛围,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氛围,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诱发道德体验,在讨论互动中获得体悟。正如米德所指“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9]在对话中,师生及生生之间可以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感想,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话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关于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

反思内化,提升道德境界:体验者和导引者在体验与对话后,进行理性思考与内察反思,最终生成自身的生态德性,以求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通过道德反思、切身体验获得的东西,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其自身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7]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8.

利用暑期活动,实践体验德育 篇3

夏令营是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夏令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大型活动, 它寓娱乐、教育于一身,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利用学生暑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一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小区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和主题夏令营活动, 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夏令营活动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了首要地位, 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为了使夏令营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 我们对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作了较周密的安排, 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注意安全, 不断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游览时我们时常提醒学生不要污损建筑物, 不攀折花木, 不随地乱扔废弃物, 教导他们遵守社会公德, 保护环境。在营地生活中, 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理、勤俭、互助的作风, 让他们自己克服生活上的困难, 自己动手去做, 走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娇生惯养的生活圈, 亲身体验生活的快乐与艰辛。

2、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 夏令营活动能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去年的青州夏令营活动中, 我们首先推出了地理摄影、青州历史地理沿革、青州城的古建筑特点、青州历代名士等讲座, 又安排了仰天山植被的野外考察, 游览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名胜古迹, 参观大型企业青州卷烟厂及青州黄楼的十里花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 从野外考察到参观车间、农业科技大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书本知识得以巩固活化。在活动中, 学生个个激情高涨, 采标本、作记录、拍照、测量……, 兴趣不减。许多学生在每天的日记中对活动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3、陶冶学生的情操

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在大自然实验室里获取真知, 在社会的大课堂上受到锻炼。在这里, 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得到发展和展现, 思想灵魂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活动中, 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同学的友谊, 集体的温暖。因此他们都由衷地感到“我长大了”、“我懂事了”。他们还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水之美, 了解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们, 深化并浓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激发他们建设好家乡的热情, 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

二、开展以“实践体验、读书感悟、关注时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关注时事

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特别的暑假, 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 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市举行。, 作为东道主的一名成员, 虽然远离上海, 但同学们都能积极关注上海世博, 关注每一个展馆。每一个同学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世博, 宣传世博, 积极参与到“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 很多同学能随口说出一个又一个上海世博会之最, 还有不少同学纷纷参加“我最喜欢的世博馆”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世博风采, 感受世博精神。

2、读一本好书

“好书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伙伴”。根据学期末的安排, 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 让学生在假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扩大学生的读书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 还组织学生在假期收看收听新闻广播, 并做好记录, 不少学生养成了记录新闻的习惯, 还有同学在记录新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管住自己, 使学生能科学地收看电视, 发挥电视的作用, 学校开展了科学看电视活动, 使电视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深入社区作调查

2010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 为了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庭、社区、农村、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让学生深入了社区, 通过看 (近几年发生在身边、社会的变化) 、听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讲生活、家庭、学校的变化) 、查 (调查身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等活动, 然后撰写一篇以“变化”为主题的文章, 以此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4、感恩, 让心灵飘香

在暑假期间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计算成长和代价, 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恩情”等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表达了要树立勤俭和节约意识的思想, 为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 学习在家庭中当一天家, 在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的过程中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

体验式德育 篇4

王乔

一、体验式德育内涵和实质

体验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体验教育已成为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验教育的实施,旨在通过有效的实践体验(包括学习体验、社会生活体 验、家庭生活体验、科技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在学习领域、社区领域及活动领域等方面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力求做到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内省感悟、思想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我们的德育才是成功,才是最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传统德育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道理式的教育,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德育是苍白的,是低效的,它不仅不能触及学生的“道德灵魂”,反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境地,很难达到德育目标。

而“体验式”德育,是指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或游戏,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胆识、情绪管理、自理能力、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首先是重点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落实班级管理的重心,营造文化浓郁、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为“多元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最大价值”打下基础;第三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力求引导班主任老师们关注异常,关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学生等,对典型学生要进行特殊关爱和个别追踪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各项教育引导活动,不忘记关爱所有学生的初衷。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也证明了经过亲身体验我们才能有效的把学到的东西悟出来。可以说,体验式教育古而有之,古今同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而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道德教育领域,体验式教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通过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力求使学生形成 “会自主、能参与、重体验、有感悟”的认知过程,做到思想认识和行动能力的和谐统一。通过各项体验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成功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验教育的开展,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体验式德育开展的途径:

1.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大型集体活动的固化,形成蓬勃发展、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一)学校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工作开展的重点活动,比如“艺术节”、“体育节”等,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师生的愉悦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三)、感恩情怀,伴我成长:培养全校师生的感恩情怀,关注环保问题,教育引导师生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2.班级“体验式德育”顺利开展,建设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班级是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各班级根据学校的活动主题设计适合班情学情的活动主题,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各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得到全面的锻炼。全新的体验式家长会活动的开展,加强家校沟通,为班级优良班风的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3.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最终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以致用”这十二字方针。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奉献的乐趣;进行军训,学生体验到了“纪律”的内涵;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科学的认知和热情;在了解社会用字的习惯活动之时,孩子们明确了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到社区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实事,享受助人为乐的滋味。

三、结语

运用体验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篇5

关键词:体验;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19-01

语文课本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善、美”的文章。它们以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启迪学生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教育,运用体验教学是比较好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等方面,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朗读是体验教学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要美,语调、节奏、动作、表情越是准确到位,越能表情达意,体验就越深刻,德育渗透的效果更好。《小巷深处》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我用朗读来引领学生去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下面是部分指导。(1)、女生一名:早知道,我是从村头……打着旋。(要求:用陈述语气,音调低,节奏缓慢,读出悲凉的氛围);(2)、女生一名:巷口摆着……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逢逢补补。(要求:陈述语气。“惟一、毒辣、竟成、早、不解、总、血汗、又忙于”重读。卖冰棍场景读出艰辛);(3)、男女生齐读:我的视线……那条深深的小巷。(要求:语速慢,读出“我”的悔悟、自责、感情回归)。又如白居易的《观刈麦》。第一句,“少”读拖长,“倍忙”读重。第二句,“覆”读重,稍长点。第三、四句稍快。第五、六句,读缓慢,“蒸、暑、灼、炎、尽、不知、但惜”重读,读出劳动的艰辛。第七八句,读出凄苦。第九—十三句,“何、余、愧、忘”读拖长而重,最后一句可以摸着胸口,读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想象情景体验,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体味文章的感情。上余光中的《乡愁》我做以下引导。(1)、简介作者;(2)、熟读诗歌;(3)、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事物(意象)来表现。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通过联想和想象。想到小时候和母亲分离到外求学,给母亲写信,那一封封的信件传达母与子的思念。坐船去国外读书,和妻子分离聚散,船票见证了作者来往两地。母亲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只有去埋葬她的地方烧香跪拜。后来作者居住台湾,海峡阻隔了大陆与台湾。随着作者年纪越大,思乡越浓。到最后作者的情感升华,从亲情、爱情上升到渴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情感。(4)、再次朗读。(5)、再次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仿写《乡愁》。学生可以想到每周都要回家,母亲做好吃的,院里、村里、小河、小桥、一草一木等都是可写的。或想到在外的人。学生就很容易的想出“乡愁是电话、短信”等。(6)、展开联想和想象画画,让学生把诗句的意思用画表达出来。画邮票,母亲头像;新娘头像……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好理解。再如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沉塘坳,南村群童……长夜沾湿何由彻”。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安得广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引导学生努力用心灵去感应。你就是杜甫,使学生与作品主人公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达到文我同一,融为一体的境界。作者做到的忧国忧民,你受到感染,你以后也能做到。

表演体验与以上的两种方法比较,难度要大。课前做周密的安排与指导,特别选角色是关键,把文章读熟悉,能记具体的台词,花时间很多。如果有条件尽量去做,能锻炼学生很多能力的。如上《选举风波》,把此文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表演效果很好。文章表达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成长经历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面临的是怎样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往前走!通过表演,一是表演学生,二是下面观看的学生都得到活生生的体验。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贾里的聪明、活泼、热情,非常负责,富有正义感,勤奋好学又自私的陈应达……达到为好的人物而欢唱,感动的场景而流泪。至今听了很多公开课,记忆犹新的是我同事用表演形式上的《陈毅市长》。没有真正的科学家的实验器具,就用化学老师的,装齐仰之的学生穿白大褂,“陈毅”的一身中山服,加上那些幽默的台词,把陈毅刚强坚毅,尊重知识分子的形象表演得很好。此法体验效果是不用说的。

浅谈体验式德育教育 篇6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 敢想敢说、求新立异, 不崇拜权威, 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他们希望拥有一切, 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 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但不懂得体谅他人。在整个青少年群体中, 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因为道德的缺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尊重父母、侮辱顶撞老师、缺少集体主义观、打架斗殴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 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传统式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而体验式德育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之中。“体验”的“体”, 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 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通过躬身践行的体验达到自我的完善。“荀子·儒效”里有:“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荀子把“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和“知”的最终目的, 只有把道德认识付诸实践, 才是对道德真正认识。

体验式德育教育含义是: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 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 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 使学生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我校是一所技工类院校, 因为学生的特殊性, 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寻求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我校在今年开展了“体验式德育教育实验班”活动, 从各系共选出10个班进行各种活动来探索体验式德育教育, 并且举办了“蓝鹰”训练营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是我对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一些认知。

一、转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模式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讲大道理, 是一种偏重知识的道德教育, 把道德和生活分开, 作为一种知识来教, 是一种知识性道德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以道德知识和各种行为规范为主体, 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对于各种道德规范都很了解, 但是付诸于行动的却很少, 出现了知行反差, 效果甚微。我们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所下的功夫很多, 每周一、周三开设专门的德育晨会并且设置了很多课题, 周四还有歌咏晨会, 以此来激励同学们的“士气”。在德育晨会上由老师进行讲解, 学生们进行讨论, 感觉效果非常好。但是在课下学生们我行我素, 说脏话、上课不认真听讲、顶撞老师、打架等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可见传统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成效并不显著。而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体验”, 在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中强化道德认知, 用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行为。在体验式德育教育的模式下把一堂堂德育课变成了游戏课、活动课。老师由原来的说教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们做为主体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用心感悟,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效果非常好。因此体验式德育教育以“学”为主,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为主体, 教师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自己体会, 所以在德育教育方面是要优于传统的德育教育。

二、改变了学生的厌学行为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而创造型人才也是各单位急需的人才。我们技工类院校主要是培养各工厂里的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学校因为生源问题, 很多学生有厌学行为, 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我们是技校生, 是高中淘汰下来的自暴自弃不愿学习,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学校专门组织了“蓝鹰”训练营, 每一批60人, 学生们轮换进行训练。培训科目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困难, 让学生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 从而增强自信心。有一个科目是“驿站传书”, 每一组20个学生, 我们不设置任何方法, 由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把信息从最后一名学生传到第一名学生。期间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学生们还是完成了任务。可见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是很强, 只不过需要我们来引导他们。所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来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要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潜能就是在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的。我们虽然在中学时学习不好, 但是通过努力我们还是会成功的。

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彼此之间缺乏沟通, 在班级里会因为地域性的原因而分成很多不同的“小圈子”。学生们之间遇到问题缺乏沟通, 不能“和平解决”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暴力”来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式德育教育, 打破了他们的小圈子,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进行交流来凝聚“集体主义”这个观念。我们班级的第一堂集体主义教育课是这样的:我把我们班级分成了8个组, 并且每组都不是“小圈子”里的人, 让他们全组都站在一张报纸上, 看哪一组所用的报纸面积更小。同学们打破了界限想了各种办法都想争这个第一。就连我们班公认的一个有“洁癖”的孩子都能和其他同学紧紧的挨在一起, 就是为了自己这一组获得成功。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让他们每一个人共同体验成功、失败, 在这种氛围下彼此敞开心扉, 建立信任, 让他们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以后我又通过了一些小游戏和活动, 使我们班的同学之间变得更加融洽了。可见只是一个小游戏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这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不能接受失败, 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他们设置各种困难和障碍, 能否及时调整心态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够拥有冷静、果断、自信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财富。

五、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不管是传统的德育教育还是体验式德育教育教师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当中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只不过教师从传统的说教变成了组织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 就如同露珠, 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心去爱护每一个学生, 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体验德育 篇7

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校“自诚”德育应运而生。所谓“自诚”德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成人”为主要目标,以“自我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为理念,以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工作为中心,探索实施“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尽全力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主成长。

一、自主管理,引领生命成长道德践行

学校是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场所,孩子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为了培养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并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得到成长,我校很多事情都请学生参与。通过“自主管理”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正视自己在学校、班集体中的角色,让每一个孩子面对学校、班集体都能自信地说:“我很重要!”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

学校成立的学生会、广播站、社团管理小组、唐仲英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等,都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反思德育的“真实含义”。学生通过“校长助理”“班主任助理”“小老师”“值日班长”等角色,体验“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秩序维护”“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体验教学管理的责任和艰辛,通过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此外,学校把“育人”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精神熏陶。如,学校社团的每一块碑石名字都是学生命名的,我校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说出他们自己心中“最美”校园的那部分。“自诚亭,是我和好朋友经常坐在一起聊天的地方”“百草园,心烦的时候我就去那里坐坐”……另外,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唐仲英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走进、走出校园,到校园、社会中去体验、去感悟。例如,在运动会期间,处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运动会上,志愿者们辛勤地为运动员们服务,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宣传的工作;操场上,他们打扫卫生,还校园一份清洁。在校外,他们去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头剪指甲、表演文艺节目;为残疾孤儿买学习用品、陪他们学习、玩耍,为他们排忧解难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净化我们周围的“小环境”,真正把“三有三讲”德育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社团活动,多元开发生命成长价值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围绕着“自诚”教育这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将社团建设从课外活动的层面,提升到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提升到教育科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

针对我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教师个性特长,着眼于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特长爱好,最大限度地挖掘家长、社区的教育资源,将社团活动纳入了“三有三讲”教育体系中,使每个孩子都倾心社团活动,在社团的浸润中成就“自诚”。如,学校的“新绿环保社”开展了“走出校园,走向社区”的环保宣传活动、参与社区联谊活动和义务清除小区的“牛皮癣”等活动;“仲英爱心社”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不少已经步入大学的“老”社员告诉学校:“参加社团,其实已经步入社会的门槛了”,还有不少同学告诉学校:“我们真的要比其他同龄人成熟,因为不少事情我们在社团里都已经经历过了”。可见,从社团走出来的孩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种变化,老师、家长能够明显地觉察到。

三、挖掘资源,注重整合生命成长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我校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挖掘德育资源,进行教育“融合”。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又能在学科的“教”中,学会“成长”。这种依托学校特色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德育”活动。

新课程的实施超越了学科“教”学的界定,更强调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育人”。因而,在实施层面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德育相联系,开发了《心印·印心》《水乡邮韵》《沐浴在阳光下》,这种有效地相互渗透和延伸,实现了不同课程的共同育人价值。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有一些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我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整合校本课程,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第四个苹果》,这些德育资源也是由学生自主开发编制的。这些资源的挖掘,突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为学校的“育人”提供了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四、家校合作,凝聚合力促进生命成长

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在2013年,我校对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3%的家长会去了解孩子最本真的需求。为了满足家长、孩子彼此之间的实际需求,我校班主任达成共识,必须重新定位家长会,迅速建立起班级家长学校,搭建起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网络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的互动性。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建立班级QQ群,个人网页,从而帮助他们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与家长实现“零距离”的及时交流,随时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而在德育创新的内容上,学校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的特点,成立了“家长致远讲堂”,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开展家长对家长,家长对学生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家长对家长的“家长讲堂”,使父母们可以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家长对学生的“致远讲堂”,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资源。如,初二 (14) 班凌逸菲家长在“致远讲堂”采取“三封信”的方式,即家长要求孩子们给父母写封“真情实意”的信,内容包括父母做过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自己最近最想对父母说的真心话,会后由班主任作为“信使”交给各自家长,达到了真实“沟通”的目的,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 篇8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符合记忆规律, 提高德育课堂实效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 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 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 我们却能记得80%。”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博士讲:“告诉我, 我会忘记;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参与, 我会理解。”在德育活动课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记忆就更为深刻。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 在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他们的个性正常健康发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目前, 中职学校的新生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劣于普通高中学生。要让这样一群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 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好的道德品质的职业劳动者,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如果中职德育课堂还是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就无法满足学生身体、心理、情感的需求, 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机会。因为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 他们的学习状态往往是消极被动的, 虽然课堂上教师讲得满头大汗, 但学生却没听进去多少, 完全没有主动性可言, 更别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活动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件和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有趣的、丰富的、有深度的体验, 将抽象知识化为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向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人的活动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当我们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时, 他们能获得直接经验与成功感,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活动, 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必须学会分工合作, 学会筛选材料, 如去图书馆查找、上网检索、进行社会调查等等, 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还要学会处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 在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教师设计活动时应注意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 提供观察、参与、表现、思考的机会,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所以,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多样, 主要有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

游戏激趣, 快乐感悟

小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体验方式, 是中职德育课堂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 强化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思考, 感悟游戏中蕴涵的道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讲《哲学与人生》有关“利己利他”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剪刀与布的游戏, 规则是:如果都出剪刀, 各得1分;如果都出布, 各得3分;如果一人出剪刀一人出布, 出剪刀得5分, 出布得0分。学生担心别人的得分比自己高, 结果双方得分都不高。另一个游戏是让全班学生用双手为教师搭出一个“人”字, 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搭“人”字, 结果到教师的角度就成了“入”字。活动过后, 学生豁然开朗, 立即明白了什么是利己利他, 什么是换位思考。又如, 在讲“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时, 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站起来, 把书本捧在手上向前伸直, 抬起左脚 (脚尽量与手平衡) , 然后保持此动作1分钟。1分钟虽不长, 但能坚持下来的却没几个。在这个体验过程中, 学生明白了:想成功, 坚持很重要, 意志很重要。再如, 在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 我让每小组分别折断一根筷子和十双筷子后谈感受, 学生都能轻易地体验到“一支竹仔易折弯, 几支竹仔断折难”的道理, 感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当然, 游戏不是为了开心而设的, 游戏后的感受分享是重要环节, 只有这个时候, 学生才会深化游戏感悟, 在分享中内化。

创设情景, 创新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些新鲜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利用对问题的探究,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 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例如, 在讲“创业准备”时, 为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假设全班学生一起开办了一家饭店, 先让学生设计饭店名字及每个包间的名字, 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 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名字, 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把名字确定下来。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饭店选址, 每小组选出一个地段, 全班讨论后把认为最合适的地址定下来。最后, 告诉学生开饭店是为了营利, 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所见, 最终达成共识:“请个好厨师”、“每周推出一个新菜式”、“服务态度好”、“有特色”等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开动脑筋, 发表看法, 课堂极其活跃, 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 还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价值观的升华。这些虚拟的“真实”, 只要做好铺垫, 营造出适宜的氛围, 学生就能做到身心投入, 获得真切体验。当然, 情境的创设, 也可以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激荡, 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还可以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它给学生生动、逼真的视觉冲击, 激发情感, 催动灵感。

剖析热点, 丰富感悟

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活跃的, 发生在课外或生活中的事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触动他们的心灵, 他们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为了充分利用生活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课前五分钟热点剖析”的教学环节, 对近期 (主要是学生身边发生的) 热点事件进行讨论, 包括自然现象、社会动态、时事新闻、经济走向等。我会根据热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利用新的时代性案例增强说服力, 赋予课堂生命力。《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今日观察》等栏目报道的事件是我经常采用的。通过热点剖析, 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与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地提高接受、认可、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力。

实践体验, 提升能力

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是真实而深刻的, 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和知识提升是发自内心的, 有关记忆和理解是难忘的。中职学生很快就要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生活。所以, 提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社会, 如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搜集信息等活动, 从社会大课堂中亲身体验, 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讲“投资理财”这一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一组到银行了解存贷款利率和手续, 一组去了解债券的种类, 寻找债券的样张 (实在找不到就上网下载图片) , 一组去了解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办理手续, 尽量找到保单样本, 一组调查除存款、债券、保险三种投资方式外的其他投资方式。又如, 在讲“保护环境”时, 我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东凤镇环境污染情况调查”。上交的作业形式可以是照片、调查报告、访谈录音、笔录资料、数据等等。最后, 用一节课让每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并尽可能张贴出来。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到社会生活中体味知识、验证知识、理解知识, 不仅能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还能提升实践能力、人际互动能力, 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 没有体验就没有自身的感悟, 就没有自身的内化, 就不会获得真知, 就不会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实践证明, 活动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升中职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要注意的是, 课堂上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情景、实践活动等体验内容要符合教学目的, 与教学内容相联, 与学生年龄特征、心智水平相协调;对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要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并建立一定的监督和奖励机制, 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25.

[2]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132-147.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211-235.

[4]刘伟英.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课型探索与实践[J].广东教育, 2012 (2) .

[5]袁少柏.职校德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J].学园:教育科研, 2011 (8) :25.

[6]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5.

体验德育 篇9

一、快乐搜索——德育从这里出发

我们现行的德育, 学生快乐吗?是什么让他们不快乐?学生的快乐在哪里……于是课题组展开了“快乐大搜索”, 利用调查问卷、座谈、有奖征答等形式, 对学生的“快乐”进行摸底调查。与此同时, 我们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 了解“孩子的快乐在哪里”。

二、细节训练——德育在这里生根

根据“快乐搜索”调查结果分析, 并从小学生德育现状出发, 我们把德育的重点牢牢锁定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光靠讲大道理是绝对不行的, 一定要从小处抓起, 进行“细节教育”。在细节教育的萌芽期, 由制定“一日常规”来细化;在细节教育的发展期, 以记诵“校园童谣”来强化;在细节教育的关键期, 用实施“专项训练”来深化。

三、活动体验——德育在这里发芽

我们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教育主题;每学期都举办争章考章活动, 例如在礼仪考章活动中, 考章合格的学生就会佩戴“礼仪章”, 开始下一阶段的“护章”行动;考章不成的学生会继续不断努力, 等等。

四、课程实施——让德育茁壮成长

我们以课题为引领, 以实验班为单位深入研究, 以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来推进“快乐德育”的实施。我校“快乐德育”实践活动丛书共4辑, 其中学生用书3辑, 分第一辑 (1、2年级) 、第二辑 (3、4年级) 、第三辑 (5、6年级) ;教师用书1本。丛书内容分学习、活动、生活三个板块, 侧重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选择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细节, 形成校本实施快乐德育的16个主题。每个主题贯穿低、中、高三个阶段, 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细节训练及道德认知的序列, 共48项主题活动。

五、快乐激励——德育在这里开花

自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 “快乐总动员”就走近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快乐卡”经历了几次改革和创新:从单色的快乐卡—彩色快乐卡—银卡、金卡—现在的“快乐积分存折”, 每个级别的办卡要求和使用, 都有很翔实的说明。经历8年的“快乐总动员”, 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机制。我们把学生在各级各类所获的激励汇总成快乐积分, 在毕业时, 按照快乐积分的高低, 95%的同学都能在大队部兑换不同级别的物质奖励, 以及一张ABCDE不同级别的“快乐少年”荣誉证书。

实施快乐德育之后, 我们崇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我校的快乐德育就是遵循这样的原理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台州市立项课题“基于细节教育的快乐德育校本实践研究”的引领下, 我们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我们的研究思路并寻找研究对策。

体验——提高德育实效性 篇10

一、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能帮助儿童实现人的社会化。它要求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通过对角色的实践体验、换位体验以及模拟体验,以获得一定社会角色的切身体验,从而明白做人和处事的基本素质、基本道理与基本规则,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辅导员、教师、校长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从而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并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通过改革学生干部制度,使人人有为集体服务的岗位,人人都能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增强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售票员、交警、法官、记者等作为扮演的角色,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了解当一名合格建设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做一天居委会主任、社区安全小卫士,体验为社区服务的快乐,增强社区意识。

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教师要不断提高辅导艺术,帮助学生选准目标、创设情境、实践体验、交流积累、提炼升华,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动情明理,学会做人。

二、实践体验

1.拓宽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愿望。基地实践教育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社会,这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能诱发学生立志成才、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设立工厂实践基地,让学生亲眼目睹工人生产一件产品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使他们懂得当一名工人不仅需要文化知识,而且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设立科研基地,学生通过参观实践等,明白了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举办基地实践教育征文、演讲等活动,是对基地教育的延伸补充,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与锻造。

2.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面貌。基地实践教育能使学生有机会提前同社会接轨,充当社会的角色,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当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具备较完备的心理素质,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长远看,我们不能把基地实践教育仅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形式,而应该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手段。例如,通过体验各种历史人物的艰难经历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特别是他们面对人生所做的积极选择,会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健康完备的心理素质,他才会有充实的人生。

3.保证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较弱。尽管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社会上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学校仍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学校在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更要保证德育的全程优化。在这一点上,基地实践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恰当地制定学生校外表现的评价与考核计划来推动假期等闲暇时间开展基地实践教育,使学生无论是在放学后,还是在假期,都有事做、有人管,从而让家长放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想象力,学校的教育连续性就得到了保障。

体验德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篇11

一、创建“体验德育”品 牌, 明确工作目标

德育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任务、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树立德育新理念”“推出德育工作新品牌”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学校领导经过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 认为学校的德育品牌要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根本, 学校德育也应该有明确定位。为此, 我们提出了创立具有我校特点, 符合时代要求的“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确立了“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科学引导、全面发展”的德育新理念。我们希望从家庭、学校、社会 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 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 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 最后内化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 我校成立了“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整套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 的舞台

成长中的孩子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为主人, 渴望成为展示才华的主角。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完善学生人格, 促其体验成功, 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

(一) “四大节”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 展示

“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四大传统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最难忘的, 我们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张扬个性、自信发挥, 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体育节里重体验, 艺术节里绽奇葩, 科技节里乐创造, 读书节里好读书。正是在这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历练中, 孩子们找到了下一个目标, 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更找到了自信心。

(二) “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体 验中创新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还需要通过各种延伸活动加以巩固、深化,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我们开展了“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1.“小目标大人生。

学校制定了“小目标促成长”计划, 用细化的标准约束孩子每天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以每周的升旗仪式为契机, 引导学生追逐梦想, 树立远大抱负, 每周一升旗仪式实行班级申报制,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主持人、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讲话等角色, 同时倡导班级和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班级文化品牌的建设等, 丰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内涵, 升旗仪式由此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2.“小社团大实践”活动。

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 通过多种社团, 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如小天使合唱团、文学社团、绘画社团以及各种体育社团等, 每班也是一个社团, 创建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 如“达人班”“孝心社团”,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功。

3.“小作业大课堂”活动。

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作业, 低年级设计养成性作业、中年级设计实践性作业、高年级设计调查作业等等。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和学校生活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中, 把学生的视野从校园拓展到社会, 在尽可能丰富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小镜头, 大视野”“我帮父母购年货”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并通过作品展评, 榜样示范, 辩论明理、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探究、创造。

4.“小案例大启迪”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时间, 结合不同的内容, 邀请校外辅导员做专题讲座, 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正能量、摒弃恶习。通过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将身边的案例与实际相结合, 用身边的小事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警醒, 引导学生在小案例中获得大启迪。

5.“小主题大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底蕴之一, 为此, 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通过开展晨读、午读、暮读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欣赏美文佳作、诵读名家名著, 以诵经典为学生成长奠基, 用读名著为学生的人生打底, 以大阅读开阔视野, 从中获取智慧人生。

这些鲜活的实情施教,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内涵,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融入生活的德育,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三) 特殊节日的传统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

传统的特殊节日是德育的切入点, 我们将学校倡导的“六感恩”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特殊节日之中。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学雷锋日”等传统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设计实施“制作感恩卡”“鲜花义卖”“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等实践活动, 将传统的说教变成触及心灵的感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如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书籍的滋养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伴的互助之恩、祖国的关怀之恩和自然的赐予之恩。

(四) “课堂生成”引领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实现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关键。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实践主体作用, 发挥课堂是德育主阵地的功能, 因此, 我们紧紧结合学校的各科教学特点, 给学生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 无论是品社学科、班队会、综合实践课, 还是语文、数学等学科都能围绕学校每次活动的主题, 坚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 扩大实践的范围, 发展实践的能力。如学校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时, 阅读课上让学生阅读感恩故事, 综合实践课开展“我是小厨师”体验活动, 美术课进行感恩卡的设计和制作, 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 数学课制作父母为我的付出统计表, 班队会上让学生讲感恩故事等, 这样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点拨升华, 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开发、自我教育,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领“体验德育”不断深化 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成就感来自学校和教师对他的肯定与激励。同时, 评价体系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我们完善各项活动的评价, 使学生对我们的体验德育的各项活动“好之”“乐之”, 也使“体验德育”持久深入, 不断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活动后的激励。每一次的主题德育活动之后, 我们都要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奖, 以此激励师生, 让师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班级里的小组评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 各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情况等, 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关爱, 互相鼓励、互相合作, 共同进步,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比学赶帮中共同进步。

三是测试中的合作提升。学校改革了考试形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采取全员参与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书面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每个小组要代表班级参加一项测试, 这样的评价形式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升了团队意识。

四是家校间的教育沟通。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致家长一封信、教育方法咨询, 班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教师通过建立博客群, 拓展家校交流的空间。

上一篇:美术欣赏课的开展下一篇:安徽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