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练笔(通用4篇)
巧设练笔 篇1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胜枚举。作者在创作时, 对于文章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都细细推敲, 反复斟酌。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 而且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教师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 为学生写作抓“典型”、挖“泉眼”、触“心动”、促“手动”,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实现读写双赢。
一、词语意象妙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现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与写的过程才比较轻松。”教学时词语为基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潜心涵咏体悟, 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 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 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 让我们用心地去看, 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 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 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 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 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 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生甲: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 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 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 即使他说“对不起”, 摊主也不肯放过他, 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乙: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 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 虽然说了“对不起”, 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学习言语, 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语文世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 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 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坎坷”一词的练笔, 王老师以“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为诱导, 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 让学生对词语产生“物与神游”的对接, 情发于衷, 赋予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 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心灵的生活的体验。
二、模仿迁移竞芳菲
“夫述者相效, 自古而然”。看来仿效他人作品,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 我们应以此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理解其包含的哲理, 领会写作方法, 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 或掌握句式, 或巩固修辞, 或感受语言风格,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仿写”从形式上, 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而在内容上应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 从而达到“纳新”之效果。
1. 巧仿句, 文心飞扬润心扉。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句,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 进行仿写, 让学生以教材为启发原型, 仿其构思, 摹其技巧, 学其语言, 把已有的经验“重组”、“转换”, 活用他人的写法, 用来构思自己的文章, 逐步“内化”, 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 可让学生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 围绕总起句写几个排比句来写一处景物;教学《匆匆》一文时, 文中有个排比句式写出了时间流逝快的特点, 读起来富有个性, 我就要求学生仿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洗菜的时候, 日子从我洗菜的手指缝中无声溜走;爬山的时候, 日子从两只脚底之下悄悄溜走;写字的时候, 日子从“沙沙”的写字声中溜走。
2. 妙模段, 内化语言拓视野。
读写结合, 在重视词的运用、句的模仿的同时, 还要从段着眼。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掌握写作方法。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 可模仿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来写一段话, 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翠鸟》第一段是关于翠鸟外形描写,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是一个读写训练绝妙结合点。全段围绕“鲜艳”这个中心词, 先总写, 再从头部、背部、腹部一一描写。从结构上看, 是一个总分段式;从叙述顺序上看, 是从头—背—腹, 从前到后展开;从表现手法上看, 运用了比喻的写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理解了这个片段后, 再布置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小动物, 用总分段式写一个片段。学生通过学习迁移, 能逐渐习得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像这样, 以课文经典句、段为练笔的“切入点”,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 而且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 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思维, 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教师经常做有心的“栽花者”, 日积月累, 学生习作就会“姹紫嫣红竞芳菲”。
三、插图生发更增色
课文插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有直观理解、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多重功能, 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材料。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 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 有些插图所描绘的内容课文中已作了细致的描绘, 而有些插图却只是一笔带过, 有很大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我们可以以图为切入口, 化画为话, 把静态无声的画通过想像这一翅膀, 化成生动而又灵性的精彩片断。
《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 画面上景色迷人, 人物生动, 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情景, 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 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孩子们有童话的底色, 有童年的共鸣, 因此就会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燕子专列》一文中, 插图上画的是贝蒂在皑皑白雪间寻找冻僵的小燕子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天下来, 她一个人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这句话作了描写。学习后, 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把画上的内容, 如当时的天气、环境, 贝蒂发现小燕子时的神态、捧起燕子时的系列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绘文章中的插图, 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贝蒂对燕子的关爱, 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 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角色转换巧移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 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 变换叙述角度, 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植根于文本, 想象于文外, 既有利于引发学生写作兴趣, 又可活化文本内容,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新型玻璃》,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作用进行自我介绍。这一情境的创设,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文本语言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 迸射出个性光芒。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 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 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 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 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 使室内保持温暖……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 我会不遗余力地为你效劳。”学习了《索溪峪的“野”》、《美丽的小兴安岭》、《九寨沟》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 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学习了古诗, 可以让学生改写。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 这鲜活灵动的语言, 源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与文本中“吸纳”的语言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既有“仿”的痕迹, 更显“创”的内容, 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 绝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 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
五、情景喷发燃激情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 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 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情感上的共鸣, 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此时, “趁热打铁”, 如剑在手, 不动也难了。这种情感稍纵即逝, 一旦动笔记下, 会烙印脑中, 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 我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 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 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 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紧扣“致谢”, 我创设情境, 拨动学生情弦:“在温暖的车厢中, 假如你是一只燕子, 会怎样致谢?来年你又会怎样做呢?”
由于有浓郁的教学氛围作铺垫, 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质的飞跃, 此时, 我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此情此景的感悟, 学生再也按捺不住:“列车缓缓启动了, 我在温暖的车厢里叫个不停, 望着周围的同伴, 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不尽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朋友们, 是你们在冰天雪地中, 顶风冒雪, 寻找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是你们用温暖的双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谢谢, 充满爱心的人们!再见了, 亲爱的朋友!再见了, 温馨的城市!来年, 我们又会相会在春暖花开时!”
就这样, 捕捉情感的喷发点, 及时练笔, 将情感积淀下来。这样的习作, 既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 又训练了习作能力, 真是一举两得, 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
六、空白着墨闹春意
“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 在字里行间留下各种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形成一个个磁场, 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 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如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课文第四段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描写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最后是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再想想盘古的身体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席话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各抒己见,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不已。有一位学生如是描述:盘古的头发, 变成片片茂密的森林;他的眼泪, 变成条条磅礴的瀑布;他的鼻子, 变成巍巍群山;他的牙齿, 变成颗颗璀璨的星星。这样的补白, 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听到骂声, 鞭打声, 小孩的哭声, 吵嚷声, 狗叫声。”在教学时, 我依据这段文字给学生播放一组音响,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通过刚才的音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甲:我看见小扬科蜷缩在院子中, 就像一只被捉的小鸟, 周围人们肆意咒骂, 连小狗也对他狂吠不停。
生乙: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 狠狠地用鞭子抽, 他遍体鳞伤, 哀号不已。
此时, 无需老师多讲, 学生既深刻体会到小扬科的悲惨遭遇, 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 教师要因势利导, 进行练笔实践,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 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 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放飞生命的灵性。
七、结尾续写奇接木
“言虽尽, 意未穷”, 不少课文的结尾会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给学生一个想象与创新的空间, 捕捉情感蓄积点,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完全迸发, 表达的欲望完全点燃, 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看到孩子的“编剧”才能。
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后, 让学生续写下文, 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个性化创作。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水汩汩地向上涌, 干裂的土地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水份, 面庞又变得很滋润;大树爷爷咕咚咕咚地喝着水, 挺直了身子。一阵风吹过, 花儿露出甜甜的笑脸, 翩翩起舞;树爷爷发出爽朗的笑声;大地又披上绿色霓裳, 重新恢复生机盎然的景象……”
如《坐井观天》一文, 井底之蛙最后是否听从小鸟劝告跳出井口?跳出后, 它又会看见什么?学生们个个思维活跃, 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无拘无束地倾吐。经过片刻的写作, 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带上一颗慧心, 巧妙挖掘训练“泉眼”, 先让学生“心动”, 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 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 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 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只要我们巧用文本、活用文本, 定能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 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定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 让练笔成为课堂上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巧设练笔 篇2
巧设小练笔化解非语文化现象例谈
语文课堂上要多读、多写、多品,以体现出一堂语文课的语文味.但是在读、写、品的.过程中,仍要防止一些非语文化的趋向,以避免语文味的淡化.利用小练笔,来化解非语文化现象.
作 者:陆忠正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324022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练笔 非语文化 语文味巧设小练笔 演绎大精彩 篇3
一、练在文本留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讲究“留白”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捕捉文本中的“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将相和》时,学到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文中省略了廉颇如何请罪,蔺相如如何对待。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想象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样的练笔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易于接受,把廉颇、蔺相如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得生动形象。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令他们情不自禁对两人产生了无比敬佩之情。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人物的品质,还训练了其抓住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
二、练在文本精彩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朱自清的《匆匆》一课,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我们的日子是怎么过去的?同学们有的说:“游戏时,日子从笑声中滑过。”有的说:“唱歌时,日子从歌声中飞过。”有的说:“踢球时,日子从脚尖上跳过。”有的说:“弹琴时,日子从琴键中跃过。”还有的说:“写作业时,日子从笔尖上溜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又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一组句式工整、内容相关、结构一致的排比句:“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将作者与山中“好友”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练习仿写:你会怎样跟山中的其它朋友打招呼?孩子们一听兴趣就来了,有的写:“你好,美丽的野花!你绽开动人的笑脸,是要把大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吗?”有的写:“你好,可爱的小鸟,你唱了一曲又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们吗?”有的写:“你好,漂亮的蝴蝶,你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是想和我比美吗……”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兴味盎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再创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感悟,还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何乐而不为呢?
三、练在文本延伸处
教材中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如文言文语言凝练,我们不妨施展拳脚,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如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内心进行理解感悟,想象伯牙来到子期的墓前,目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有的学生写道:子期啊子期!你怎么这么早就离我而去?你是我人生中唯一的知己啊!我的琴声只有你明白,我的心思你都能理解。有你的陪伴,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啊!如今你我阴阳相隔,再难相见,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义?说完,高高举起手中的琴向石头上摔去,然后趴在子期的墓前失声痛哭起来……通过练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伯牙子期这对知音的情深意重。
语文教学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演绎。在阅读教学中,看似简单的“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只要我们创设更多的读写空间,寻觅最佳的结合点巧妙地进行“小练笔”,那笔尖的滑动,必将演绎语文课堂的大精彩。(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巧设英语小练笔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篇4
一、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写作一直被视为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当中最难提高的技能。因此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关键还要从基础抓起。目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造句;2错误百出, 语不成句;3书写不规范, 格式不正确;4内容单调乏味5上下文衔接过渡不自然, 谋篇布局不尽合理等。在考试中作文得分率普遍偏低。上述问题的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系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 其根源还在于在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忽视了或不够重视英语, 从而使学生写作训练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英语写作教与学的探究
1.狠抓语言知识, 奠定写作基础。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词汇, 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词汇就像砖瓦, 语法就像砂浆, 词汇和语法结合起来就能筑起“高楼大厦“。以牛津译林版模块一教材为例, 在教学词汇时, 不能让学生只记住单词和短语的拼写记忆, 还应该让学生体会理解词汇的内涵, 比较全面地尽可能多地扩大和掌握词汇。
对句型的教学, 坚持汉译英练习, 能帮助学生熟悉和运用教材每单元的重点短语、重点语法。特别是牢记巩固五种基本句型, 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大有裨益。
英语语法知识在写作表达中不当运用, 是大部分学生的主要问题,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有关语法方面的应用能力, 这样就能避免过多的语法错误, 也就不会受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写出中文式的英文句子了。
2.狠抓“仿写”训练, 形成写作思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包括母语学习。学习英语, “仿写”是写作入门最基本、最有效的训练形式。我在指导形式仿写时主要按下列步骤进行:
A.仿写句型。通过仿写的训练, 可使学生注意到英汉文在句型结构和语序上的差别, 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思维习惯, 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B.仿写英语文体结构。新编教材更注重英语的实用性, 出现在教材中的有些是应用文体, 如书信、电子邮件、推荐信、学生成绩报告单、广告、海报、门票等, 这些文体都有特定的形式, 与中文是有差别的, 通过多次仿写训练学生才能熟悉掌握。
C . 仿写课文的写作思路及内容。学生积累的词汇、语法, 句型等基本语言材料都非常有限, 在写作训练中还谈不上发挥和创新, 因此对课文的仿写是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牛津译林版在编写上有独到的妙处。如果我们能在学生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题材、思路和内容, 学生就不会对同类题材感到有难度, 就会慢慢掌握审题、列提纲等写作技巧, 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灵活地应用英语去描述新事物, 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三、抓作文批改, 学会自我评价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英文作文评价反馈通常程式化、简单化, 一个分数或字母等级便成了教师终结性定论, 详细改又耗时, 所以作文的评语千篇一律, 不易激励学生努力提高作文水平的动机和兴趣。我在平时的批改作文中, 一定认真指导学生修改和自我评价, 这是写作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一篇文章写好了, 我要求学生:1自己修改。2同桌互改。3四人小组讨论修改。4利用幻灯集体修改, 或朗读修改等。修改什么?主要是:1内容是否符合要求。2格式是否正确。3大小写、标点是否正确。4有无单词拼写和句型语法错误。这有利于培养他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能力和品质。
四、抓写作策略, 掌握写作方法
1.仔细审题, 确保时态正确, 要点完整, 审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审题中, 学生首先要注意体裁和时态的关系。英语的表达对时态的要求颇为严格。通常人物介绍、学习爱好、生活题材用现在时态, 看图作文、日记用过去时态, 通知、邀请函、指路等用将来时态。要教会学生三审, 即审中文, 英文和图表。
2.列提纲。列出要点是组织材料的重要方法。例如看图作文, 需要仔细观察, 反复思考, 合理想象才能捕捉要领。可按图片罗列出英语短语, 确立文章的要点, 确立文章的中心。
3.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在写作中鼓励学生用多种句型表达方式。1如倒装句, 用来承上启下, 描述物体的方位。2从句的应用, 如when, if , because等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及宾语从句等复合句。3It's+adj+for sb.to do sth.4感叹句的应用。如写“我的宠物”, 最后一句“How lovely it is!”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4.注重学生的阅读质量。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英语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 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鼓励学生阅读时记下好的词、句, 汲取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