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

2024-09-26

预付式消费(共8篇)

预付式消费 篇1

摘要:预付式消费作为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消费模式, 因缺乏配套的法律规制, 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预付式消费单靠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已无法应对, 因此对其立法须引入市场监管, 故具有经济法法域属性。结合当下国情, 由国务院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条例》, 建立预付卡的发行制度, 实行预付式消费实名登记, 明确预付式消费的监管责任机制以及对预付消费合同标准化规定, 从而有效对经营者进行监管, 使得预付式消费市场在专门法规的引导下井然有序。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消费者权益,法律规制

预付式消费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已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消费的便捷性与经营的低成本性,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经营者, 促使了我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来, 预付式消费的投诉事件逐渐增多, 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自己。而我国尚未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对预付式消费加以规制, 使得不法“商贩”有机可乘, 对消费者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损害, 所以应当提出构建预付式消费立法框架, 以进一步对预付式消费进行规制。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或是购买物品后, 再通过刷充值卡完成交易。这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 由于现行立法一直缺乏对其的专门规定, 以致我们不得不在《消法》、《合同法》中找寻适用的条条框框。但是随着预付式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急剧上升以及市场所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对预付式消费的立法迫在眉睫。对于预付式消费立法的构建主要从公私法两个角度, 由国务院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条例》, 该条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预付式消费合同, 具体规定预付合同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经营者准入制度, 详细规定预付式消费市场经营者需要具备的资质和申请进入市场程序;消费监管机制, 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责任, 权责分明, 形成透明的追责机制, 以防监管层面的混乱及责任推卸, 出现“监管真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切实从消费者视角出发, 制定包括运营保证金制度、退出或中断经营后的责任继承制度以及相关违法后果, 加大违法成本, 严厉打击不诚信商家。下面主要从预付卡发行主体、实名登记、监管制度以及预付式消费合同几个角度来明确立法应该确立的制度。

一、规范预付卡的发行制度

规范预付卡的发行制度, 先要从主体入手。从现有市场存在的预付卡种类来看, 主要有自己发行和委托第三方发行。自己发行的卡一般是涉及食品、服装、美发、健身等普通行业;而委托第三方发行一般是民营银行、商行等小型机构, 发行的多为多用途式预付卡, 跨区域消费。为维护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在现有经济体制上应以自己发行的预付卡为主。

确定发卡主体后, 就要对其发行方式加以规制, 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核准制。经营者想要发行预付卡, 就要去工商部门申请报备, 提供商家的名称、地址、注册金额、经营范围以及预付卡的用途, 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确认是否具备发卡的资格, 根据商家的现有规模划分信用等级, 并核准预付卡的发行额度。

若商家通过发卡申请审核后, 其就可以面向市场推行自己的预付卡, 这期间就有大批的预付式资金流入经营者手中, 经营者有可能对这笔丰厚的资金大肆滥用, 使消费者受损。因而, 有必要根据商家的信用等级划分, 对预付式资金进行管理。对于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的商家, 其预付资金就有必要让第三方介入收管, 只有在消费者确实享有了服务并刷卡后, 该预付卡中预存的金额才会转入商家的账户内;而对于信用等级较好的大规模商家, 可以让其自己来保管预付款, 但是对于预付款的用途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发卡人要对款项用于何种项目、预期收益如何、有何风险等情况都要一一向监管部门报备, 不得擅自更改。

发卡人可能会中途退出或出现其他情况, 应当建立发卡人的地位继承机制。当发卡机构因业务或其他问题转型、合并或是分立时, 其后成立的机构应该承受发卡人关于预付卡的一切相关义务, 这可以有效防止有些商家利用业务转型为幌子, 侵吞消费者预存的预付金额。如果继承该发卡人的地位, 就要对卡内的余额进行偿还, 如果因经营不善倒闭, 则应当启动破产程序来清偿。

关于预付卡的额度限制, 2011年的央行《意见》中已有明确的规定:“不记名的商业预付卡不得超过1000元, 记名的商业预付卡不得超过5000元”。对数额的规制, 可以有效防止当下利用预付卡内幕交易, 贪污腐败滋生的现象, 也可以遏制企业购入大量预付卡作为员工福利而逃避税收的做法。

二、建立预付卡的实名登记制度

由于当下的预付式消费多是非实名制, 预付卡可以私下随意转让, 购卡者显示为匿名, 这就为贪污行贿铺就了温床, 预付卡本就体积小而不易被察觉, 不比现金;小巧的卡身却藏匿着巨额数目, 尽管相关规定要求预付卡不得超过一定金额, 但由于购卡者的匿名性, 其可以分次进行购卡累积, 而商家对此却无法干涉, 规定上的漏洞就使得大量的预付卡成为贪污行贿的最好工具, 由于不具备实名制, 很难着手严查, 因此, 有必要建立预付卡的实名登记制度。

基于持卡人和购卡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实名登记制应当涉及购卡和消费两个方面。在购入预付卡时, 消费者应当出示有效证件, 并由商家进行联网登记, 避免出现一人多次、重复、大规模购卡等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而在持卡人使用预付卡进行消费的时候, 同样在尊重顾客隐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记录, 第一次需要先出示证件进行登记, 并在以后的每笔消费中都要采用签名的形式, 从而确定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个人, 可避免预付卡随意转让使用的现象, 有效杜绝变相受贿行贿的进行。故预付卡实名等级制度的建立离不开配套的网络技术, 当下有些商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实体店联网机制, 但基本都尚未扩大到全国领域, 消费单虽要求签名却未仔细与预付卡进行核实, 因此要加快网络技术的开发, 配套预付式消费实名登记制度的落实, 让每一笔消费都清清楚楚, 从而维护预付式消费市场秩序的稳定。

三、制定预付市场的监管制度

预付卡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陆续出现的问题, 单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侵权事件, 由于商家的盈利思想根深蒂固, 也不可能让其在面对利润化的市场面前自觉约束, 因此, 有必要引入监管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改变现在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混乱, 职责不明的局面。

对于监管的主体, 主要是以商务部为牵头人, 领导各地监管部门, 并以托管机构和工商行政部门为辅助性部门, 针对各地的消费市场状况, 制定不同的监管策略。由于预付卡市场的消费比重在不断加大, 采取这种经营模式的领域范围广, 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 会造成制度的难以落实和资源浪费。必须让有关监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 以商务部出台的法规为基准, 针对消费市场活跃, 涉及范围广的地区实行重点监管, 而对于市场份额小的预付卡地区可以实行一般监管。

对于监管的权限, 遵循各部门合理分工的原则, 避免人浮于事, 部门工作交织责任不明的现状。商务部门和各地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发卡人的资格审查, 要求申请人如实提供相关的申请资料, 并对申请进行信用等级制度的评级, 对发卡人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罚;托管机构主要负责发卡人收取的预付款的管理, 避免发卡人滥用预付款, 而工商管理部门主要是制定标准的格式文本, 使得预付式消费书面化与规范化, 并进行定期查处, 及时纠正商家的违法行为, 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

对消费市场的监管属于市场化的经济行为, 因而有必要引入行业自律监管。行业协会可以自制公约, 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原则和违反惩处力度, 避免不正当竞争, 确保预付卡市场的平稳运行, 同时行业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 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和执法成本。通过建立预付卡协会, 加强行规执行力度, 监督经营者的发卡行为, 促使其自律, 受理消费者的投诉, 调解纠纷, 给预付市场相关指导。

四、设立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标准化规定

除了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外, 关于预付式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模式, 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标准化的合同范本, 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 使得预付式消费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预付式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一旦发生纠纷, 消费者不会苦于无有利证据而陷于被动局面, 也可以预先通过书面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权利义务明确化, 有助于节约司法成本。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霸王条款侵权事件, 预付卡发行人在发行预付卡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定。第一, 不得写有“最终解释权”字样, 基于消费者本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商家在作出解释的时候应当是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第二, 不得出现“过期作废”字样。商家可以写明预付卡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但是过期后必须将卡内的余额返还给消费者。第三, 不得出现“无权退卡”字样。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权, 《预付卡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预付卡可以抵押转让等, 消费者在不愿继续接受服务的时候, 可以根据双方预先规定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但经营者无权禁止消费者退卡。

预付式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的信用, 但是由于商家规模大小不一, 信用等级也不相同, 因而有必要设立相应的保证金制度, 预防经济风险。商家在推出预付卡的时候, 需要先准备一部分保证金, 而对于规模小的需要由托管机构介入的商家, 应当由托管机构在托管的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保证金, 在商家发生信用危机或是经营不善时, 保证金就可以退还给消费者。此外, 商家也可以在行业协会开设专门的保证金账户, 在商家面临破产的时候, 消费者可以走法定程序启动这笔保证金用于清偿。

预付式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经济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而由于市场的盲目性与自我调节机制的失灵, 使得预付式消费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消费者权益无辜受损的情况增多, 所以关于对预付式消费立法的框架构建涉及的制度纷繁复杂, 并且随着市场领域的拓展需要不断更新立新的规定。如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预付式消费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 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具体问题不断完善其立法。

参考文献

[1]包哲钰, 罗彪.论预付费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西部法学评论, 2011年第2期.

[2]唐红娟.预付消费的陷阱.新经济, 2010年第9期.

[3]刘迎霜.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研究.法商研究, 2012年第2期.

[4]赵云.我国预付费消费合同法律规制探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

[5]王建文.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法律规制.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

[6]徐书杰.对加强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法律思考.金融发展研究, 2011年第10期.

[7]段宝攻.预付式消费卡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预付式消费领域问题解决策略 篇2

预付式消费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消费形式。消费者先预付现金,然后一般会取得一张消费卡,在此后的消费中享受折扣优惠,每次消费从预付款中扣除。这种消费形式广泛存在于家政,美容,健身,网吧等服务性行业,为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优惠与便利,因此为许多消费者和经营者喜爱。但在享受这种预付式消费为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同时,有些消费者的权益却在遭受着侵害。在当今预付式消费的维权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如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社会等多种手段来有效的解决这样一种消费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反思。这里,拟提出以下三种策略,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几种思路。

一 经营者预付式消费卡资质认证

作为消费者,我们往往被告知要小心谨慎,要结合店面的经营时间长短,诚信度高低,口碑好坏来综合判断这一家店是不是值得我们相信,以把大量的预付金额交付给它。但消费者的努力只是一个方面,因为现在的商家实在是太高明了,在很大的诱惑面前很少有人能保持冷静。此时应有权威机构,如工商部门站出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理智的决定。这就是我所说的预付式消费卡资质认证。

作为一种资质认证,预付式消费卡资质认证由工商局等有权机关进行。工商部门要对当地的商户,尤其是进行服务行业的商户进行认证,统计其经营信息,诚信情况,消费者投诉情况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对比判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根据一到五星的打分标准为商户评分,其中五星表示服务满意度最高,诚信度最佳。评分后这一结果将以书面形式进行保留,并要求商户必须将其放置或者悬挂于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的地方,方便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判断。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这一资质认证只针对经营满一年后的商户。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此认证的商户经营刚起步,诚信度未知,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在此商户进行预付式消费。

有些人也许会问,这样是不是会导致行政过度干涉市场经济,让商家的生意不好做呢?我想说,这一机制并不是要求经营者经营不满一年或者满一年后星级低就没有权利采取预付款消费的消费模式。这里只是请有权机关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评价的标准,让消费者在做出判断时能够更加理智,并不是限制这种消费选择的自由。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认证机制呢?原因就在于在现实消费领域中,存在太多预付消费欺诈的行为,经营者大量吸收消费者预付钱财后拍屁股走人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样一种认证机制虽然没有限制消费者做出选择的自由,但还是会给消费者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让消费者不要盲目消费或者被经营者的“甜言蜜语”所唬骗。

在进行过资质认证过后,一方面经营者有义务定期,如每年到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再认证,由工商部门决定其应该降级或者升级;另一方面,工商部门要定期进行抽样调查,以及时了解商户最新的经营状况,诚信程度等信息。

二 大额消费卡实名制度

大额消费卡实名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预付金额在一定数量以上的预付款消费。这一制度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即经营者在推出一项预付款消费卡之前,必须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当这一消费卡需预付金额达到规定时,这一消费卡必须以实名消费卡的形式进行办理。消费者以身份证信息办理这一消费卡,以有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这一制度主要是针对预付消费领域广泛存在的丢失被盗不能挂失等问题而提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消费者抱怨消费卡由于不是实名制,所以在丢失后商户不予挂失,致使大量现金白白损失,严重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但是,商户会不会专门抓住“大额”这一词语做文章呢?即专门将金额控制在规定金额以下。这样消费者的利益照样得不到保护啊。我想说的是,现在消费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想都进行实名制管理,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多留个“心眼”,记录相关卡号,同时保留每次消费后商户开具的发票等凭证,为以后的维权做好准备。

但是大额消费卡实名制就不同了。首先,“大额”的业务毕竟相对较少,便于管理也便于操作。更加重要的是,大额消费卡相当于一种“储蓄卡”,是消费者的重要非现金财产凭证,它的管理也理应想银行卡一样,实行实名制管理。这样,消费者在丢失了大额消费卡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商户不予挂失了。

三 消费卡合同制

在生活中,经营者往往会在消费卡后写明“最终解释权属于本店”的字眼,这样的霸王条款竟成为了经营者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避风港”。还有,消费卡有效期限的规定更是有了格式合同的嫌疑,消费者作为消费活动中与经营者平等的一方,却要被迫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这显然违反了商品经济平等的理念。

这样,消费卡合同制便有其产生的基础了。消费卡合同制,即要求预付消费领域的消费主体之间在进行交易时,应该对本次预付消费的期限,相关的问题进行平等的协商,在取得一致后在工商部门制作的合同范本上写明相关事项,签字后交由工商部门盖章,方可具有法律效力。

这样做有以下几大优点:第一,加入了工商部门这一第三人中立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为预付款消费进行第一道监督;第二,交易双方协商一致,有效的杜绝了霸王条款;第三,消费者在维权时又多了一项有效的法律凭证,帮助其更好的维权。

但是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做法会不会太过繁琐,凭空地增加了一个签合同的环节。我认为首先,这一合同的起草不用专门聘请律师,而是由工商管理部门统一格式制作,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只是多了一个写下协商结果,签字,盖章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繁琐,确有效地恢复了消费者在预付款消费中的平等地位;其次,这一过程会有效的规范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促进这一种消费方式的良性发展。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提出了三种规范预付费消费模式的举措,分别是经营者定期进行预付式消费的资质认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理性的判断标准,有效预防商户的欺诈行为;实行大额消费卡实名制度,为消费者大额的预付费提供像银行卡一样的保护,避免商家不挂失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损失;消费卡合同制度,既然消费卡具有了合同的性质,不如简化程序就签订一个简易合同,这一制度为消费者对抗经营者“最终解释权”的不公平提供了有效的法律维权武器,让预付款消费模式更加透明,更加公平。

不难看出,预付款式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它在活跃市场,拉动消费,优惠消费者,为经营者带来收益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可替代的独特优越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消费模式刚刚开始发展,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消费者,经营者,工商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相关司法执法部门以致全社会能够形成合力,共同规范这一消费形式的发展,共同抵制欺诈不公平的问题,让这一消费模式日益成熟,更好的造福消费者,经营者,全社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助力!

我国预付式消费卡监管策略研究 篇3

1、预付式消费卡的定义。

预付式消费卡的定义:预付式消费卡是随着商业形态、交易方式的逐渐发展而出现, 为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可以在特定期限和范围内具有购买商品或服务能力的凭证。日本称预付式消费卡为预付式证票, 认为预付式证票是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欧盟中央银行在1994年《关于预付式消费卡EMI委员会的报告》中将预付式消费卡描述为“以特种塑料板形式存在的, 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多用途支付卡”;美国称预付式消费卡为价值贮存 (stored-value cards) , 通常涵盖大多数以取代现金使用为目的、小额、经常性交易的支付卡。

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对预付式消费卡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对预付式消费卡概念也无统一认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预付式消费卡是将用款金额事先存入卡片中, 并在使用中逐笔消减金额, 无独立对应账户的支付卡。它多用于小额交易, 常见的记录体有用磁条卡制成的磁条储值卡和IC卡制成的电子钱包。 (郑祺2005) 预付式消费卡是商家发行的或商家与中介、金融机构联合发行的、用于吸引消费者在其经营场所进行购物或享受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和优惠的卡制介质。 (葛玉玲2010)

2、预付式消费卡在全国的发展趋势。

当夏, 在企业与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卡刚性需求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预付式消费卡监管与督促缺乏、学术界对预付式消费卡的相关经济与法律研究相对滞后、部分发卡企业缺乏自律的情况下, 预付式消费卡的发行在我国逐渐呈现四大需要给予关注的趋势:

——覆盖面不断扩大。预付式消费卡使用逐渐走入到人们生活的众多领域。预付式消费卡领域专家估计, 在国内收入亿元规模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当中, 预付式消费卡的渗透率已经超过95%以上, 基本覆盖了零售百货、超市、餐饮、娱乐、通信、旅游、保健、水电煤、网购等几十个行业及领域。

——发行量巨大。我国首届预付式消费卡行业高峰论坛发布的《2009年中国预付式消费卡行业报告》有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国内流通领域预付式消费卡发卡资金规模达到10925亿元, 交易笔数17.5亿次, 吸收沉淀资金约397亿元。例如北京最大的预付式消费卡发售机构资和信公司自2006年参与预付式消费卡业务以来, 截止2008年底累计发卡金额已超过100亿元, 仅2008年售卡金额就达到40亿元。而实际中流通的金额肯定还要比现在统计的数据大得多。

——增长速度极快。据有关发卡机构测算, 2011年预付式消费卡市场规模将连续保持30%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有学者指出我国预付式消费卡市场规模在5年内将以2倍于GDP增速迅速扩张, 如以此为依据, 以2010年GDP增速10.3%为基数, 则预付式消费卡2011年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0%。

——发卡机构扩展快。预付式消费卡发行主体在中国除企业自身外, 银行以及一些非金融中介机构也大规模参与其中, 出现了像斯玛特、杉德、得仕、共享、都市旅游、索迪斯、雅高等具有较大发卡规模的专业中介公司。上海某民主党派对预付式消费卡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上海仅各类专业发卡公司已经达到60余家。

二、我国目前预付式消费卡市场存在的问题

预付式消费卡的出现虽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供需平衡的客观规律, 但是预付式消费卡在中国市场中在个别地方却变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畸形儿”, 它的存在对国家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挑战人民币权威。预付式消费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充当“准货币”, 它的发行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了人民币的正常发行与流通, 可能会影响人民币的权威和形象。此外, 由于预付式消费卡先天存在灰色性, 它的发售从未得到国家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批准, 大量商业企业发放预付式消费卡所得现金收入不列入财务主账, 造成可观数量的现金游离于国家对现金的监管之外, 影响央行对货币供应量M0的检测质量, 对货币调控形成挑战。

第二, 规避财务管理监督, 引起国家税收流失。预付式消费卡的推广, 业已成为国家税收流失的一条重要渠道。参与方之一是购买预付式消费卡的单位, 因公款消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减少企业账面利润, 减少企业应当国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参与方之二是发售预付式消费卡的单位, 将发售预付式消费卡所得款项列入预收账款, 形成负债, 从而可能引起发卡企业出现账面亏损使得企业所得税大为减少;参与方之三是持卡人, 预付式消费卡是一种变相的个人收入, 而在工资单上却不会实际反映, 有效逃避个人所得税。综上所述, 预付式消费卡为购卡单位、发卡单位甚至个人等利益链提供了偷税、漏税和逃税的利益链条。

第三, 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 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发行预付式消费卡从企业角度可在一定时间内无偿吸收和占用部分社会资金, 数额巨大的其实就是变相的非法集资行为, 违反了国家金融的相关监管规定。但是现在发卡方却将发行预付式消费卡作为一种促销的有力手段和“圈钱”的方式, 甚至可以人为垄断市场。扰乱了正常市场竞争秩序, 使竞争失去了最重要的公平性。

第四:引发腐败问题, 引起职业道德滑坡。由于预付式消费卡具有不记名、可转让的无因性, 现已成为送礼的首选礼品。不少人认为“送钱是行贿, 送物太招摇, 送卡更高雅”, 特别是对拒绝收取现金贿赂的权力寻租人而言, 预付式消费卡完全可以成为其与送卡人之间“礼尚往来”的正常往来。但是, 收受预付式消费卡与收受现金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专家张铭训认为国家工作人员接受可以明确市场价值或财产性权益的预付式消费卡, 可以认定为受贿。预付预付式消费卡市场价值具有直接的可计算性可以按照预付式消费卡内预先充值的资金金额认定受贿数额。

三、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有效监管和推动发展的建议

1、在预付式消费卡发行阶段, 完善信息验证和个人征信。

发行监管是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明确发卡主体的范围、资质、条件、发行方式和程序等。考虑到当前预付式消费卡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可规定发行主体分为经营者发行和委托第三方 (商业银行、中介机构) 发行两种情况, 并对发卡人的主体资质 (应具有法人资格) 、资本金要求、使用范围、发卡总额、单张面值限额进行规定审查。

探索把预付式消费卡在未来一定流通范围内上升到信用卡使用的方式, 使预付式消费卡实名制名归实至, 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个人信用记录, 从发卡源头上完善监管。

2、预付式消费卡发展必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基石。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 应积极参照美国的管理经验:美国各州规范预付式消费卡业务的重要法律是《资金划拨法》, 用于规范为消费者提供电子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非银行机构。有16个州将预付式消费卡纳入该法律规范之下, 该法律强调资金转移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它限制发卡单位对消费者预付预付式消费卡未用金额的使用, 有些州要求发卡单位将消费者未用金额100%投资于安全的投资渠道。从我国国情出发, 可以为商业流通企业收取的消费者资金设置一个50%以上的比例, 这部分未使用余额必须托管于指定的金融机构, 投资于流动性强风险低的领域, 将资金纳入金融监管渠道。探索发卡人就未托管的未使用预付式消费卡余额强制购买购买保险的途径, 在商家持续经营产生困难时, 托管资金和保险赔偿不作为破产财产参加债权分配, 而是作为消费者预付式消费卡的担保, 优先补偿购买预付式消费卡的消费者。

3、促使银行与企业平等合作, 促进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多样化发展。

探索银行代理发行预付式消费卡的途径, 这样不但使银行作为预付式消费卡发行主体, 可以为消费者获得多用途不受限制的预付式消费卡服务, 以特殊贷记卡的形式降低持卡人可能损失的金额上限, 而且规模化优势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特别小, 业务系统难以支持发行预付式消费卡的商业企业可以委托专门从事预付式消费卡交易平台的中介公司, 负责预付式消费卡的制卡、交易认证、实时监控、余额查询等工作, 中介公司并不参与商业企业与持卡人的交易过程, 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和扩大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

4、在市场中推广第三方发卡模式, 扩大预付式消费卡影响范围。

由专业发卡公司来经营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建立以专业发卡公司为主要发卡机构的预付式消费卡市场, 并且将专业发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规定行业标准。目前市场上已存在这类的专业公司, 但数量依然较少, 规模有限, 仅在大城市开办业务。现在这类公司还尚未纳入金融机构类监管。

培养以专业发卡公司为主的预付式消费卡市场的优点有:

第一, 专业发卡公司以经营预付式消费卡业务为主营业务, 在专业人员、系统管理、资金运作、市场拓展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第二, 依靠商业企业信誉发行的预付式消费卡潜在风险远高于第三方, 由专业发卡公司发卡, 可有效降低特殊风险, 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第三, 专业发卡公司可以推动多家企业形成卡业联盟, 实现区域内一卡消费, 企业运营的业务成本也得以降低。探索专业发卡公司采用团购服务的方式, 提供给购买人优惠, 盈利从团购价与持卡人优惠差价中取得。

第四, 可以较好记录消费者行为信息, 形成个人征信及消费数据库, 可以反馈给企业进行有效营销, 促使企业能够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倾向, 制定出更加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亦可以与银行合作, 形成信用网络。

摘要:在国内, 预付式消费卡从其在市场上出现以来便饱受争议, 仅仅取缔整顿是取得不了良好效果的。只有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引入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利用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 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地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统一整合、联合发行、双向管理, 才能真正的实现对预付式消费卡的监管。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卡,发展,第三方介入

参考文献

[1]、张倩《预付卡业务监管比较研究》, 《中国信用卡》2011年1月1、张倩《预付卡业务监管比较研究》, 《中国信用卡》2011年1月

[2]、刘本燕《关于规范购物卡的法律设想》, 《企业经济》2004年第12期。2、刘本燕《关于规范购物卡的法律设想》, 《企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3]、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 《社会纵横》2008年3月3、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 《社会纵横》2008年3月

[4]、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商学院联合课题组《我国预付式消费卡规制研究》4、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商学院联合课题组《我国预付式消费卡规制研究》

[5]、葛红玲, 《商家发行预付式消费卡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年8期5、葛红玲, 《商家发行预付式消费卡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年8期

预付式消费 篇4

关键词:消费卡,预收账款,风险分析

一、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形成的企业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是近年来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研究较少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已经由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 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 在现实经济中, 赊购赊销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预收预付款项的情形, 已相对比较少见。

然而, 预收预付款项的现象在现行经济生活中, 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 还是较为广泛存在的。部分企业, 尤其是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 出于维持客户忠诚度、加强营销力度、防范资金风险等因素的考虑, 发行了大量的购物卡, 通过这种方式集中了大量的消费者预付资金。尤其是一些垄断力量比较强大的企业, 这种预收资金更是达到了很庞大的规模。发卡企业从消费者处获取了大量的商业信用, 这些商业信用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的一种融资来源。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一家成品油销售企业为例, 该企业以发行IC卡的形式, 集中了大量的客户资金。截至2010年底, 该企业IC卡预收账款的期末沉淀资金余额, 超过了该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1/10, 超过了流动资产合计规模的3倍。而同期, 该企业对全部客户的应收及预付账款余额合计, 只有预收账款余额的3%。

与此情况类似的, 还有如移动电话业务运营商、各地的公交集团、电网集团、各大商场、超市等, 其发行的各种预付费储值卡均属预收账款性质。

二、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条件及其财务后果

预付式消费卡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使用, 其发行和流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这与企业所在行业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旦发行成功, 这类预收款项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一) 预付费消费卡的使用条件

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需要达到一定条件, 才能够成功发行购物卡;尤其是, 其购物卡若要被普遍接受、发行量达到一定的规模, 则需要满足更高条件。

第一, 市场地位。预收账款余额达到一定规模, 是市场垄断力量的直接结果。经济学上对垄断程度的划分是从4个方面界定的, 即:市场中厂商个数、产品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以及进出壁垒。由于市场力量及市场占有率所致, 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直接导致了其预收款很高、应收款很低的财务效应。只有具有一定垄断力量的企业才能够以预付卡的形式集中大量的预收账款。

第二, 产品供求关系。除了市场地位以外, 产品 (商品、服务, 下同) 的供求关系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够大量发行消费卡的企业, 其产品往往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也往往具有高度的需求刚性和替代刚性, 其供求关系并不体现过剩经济的特点。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供求关系的扭曲。因此, 产品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取资源的动力也就催生了这类企业高额的预收账款。

第三, 来自企业自身的因素。主观方面, 能够成功发行消费卡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力量雄厚、发展成熟、管理先进、产品质量在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因此, 其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公众认知、服务水平程度等因素, 也支撑了广大客户的忠诚度, 维系了其预收账款余额的居高不下。

第四, 高额预收账款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战略。以发行预付费卡方式集中预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战略安排和管理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 巩固客户忠诚度, 保障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当然, 只有具有相当的垄断地位的企业, 才能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这样的战略安排。

(二) 高额预收账款的财务后果

企业发行消费卡实现了营销战略上很好的效果, 而其优良的财务效果却更加不可忽视, 这种财务效果甚至能够反作用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安排。

第一, 实现财务费用降低至零乃至为负。前述成品油销售企业, 发行IC卡第5个会计年度时, 实现了财务费用清零, 随后继续逐年下降, 至2010年底, 其财务费用降至-3 300万元。而这无疑得益于大量预收账款沉淀资金带来的利息。

第二, 基本不再需要银行贷款。由于大量预收账款沉淀资金的存在, 一部分垄断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已基本可以由预收账款沉淀资金支持。除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对外投资以外, 不再需要银行贷款。

第三, 银企关系密切程度下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从前, 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 战略合作关系十分密切, 企业依靠银行的稳定资金支持, 尤其是季节性生产经营的短期流动资金借款。同时, 银行会为企业提供诸如上门收款服务、银企直联到账信息查询服务等, 而只收取象征性的手续费用。然而, 由于有了高额预收账款, 这些企业逐渐不再需要银行贷款, 这必然导致银企关系密切程度显著下降, 银行提供表外业务服务要求更高的成本补偿。

三、预付卡预收账款成本与风险分析

由于预收账款在客观效果上是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了融资 (商业信用) , 因此本文比照短期融资活动, 在成本、稳定性、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预付卡预收账款成本构成

从发行企业的角度看, 这类筹资的成本极低, 甚至有可能为负。其具体成本构成大致如下:

1. 专项设施建设及维护费。

这个项目对于移动电话运营商来说是不存在的。但对于成品油销售企业、公交系统等单位来说, 刷卡消费是需要专门的设备来支撑其运行的, 因此这些公司在系统开发初期,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其IC卡网络建设;在其IC卡正式投入运行后, 每年依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

2. 发卡工本费、办公费。

这一部分在预收款维护费用中比例不高, 但也不能忽略不计。例如中国石化集团的加油卡, 一次性充值满500元的免除卡工本费及押金, 北京公交集团对于市政一卡通收取每张20元的押金, 承诺在退款时返还等, 因此垄断企业为此承担了一定的费用。另外, 企业向客户邮寄信函、打印单据等费用, 由于发卡量巨大, 其累计金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目。

3.银行上门收款费用。

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将这一部分列为财务费用, 可视为存款利息收入的减项。这部分金额相比存款利息来说不是很高, 但由于垄断企业销售网络庞大, 网点众多, 因此这部分费用的绝对数额也较为可观。

4. 积分换礼等回馈活动。

这部分费用在各企业预收款融资成本中, 无论绝对金额还是所占的比例都是较高的。例如, 中国石化有“油中感谢”等向IC卡用户回馈礼品的活动, 中国移动集团时常办理充值返话费、充值换手机、充值换礼品等活动, 这些支出在现销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再如, 中国石化集团针对IC卡用户在其旗下所属便利店消费时, 根据不同会员级别, 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商业折扣。然而由于在账务处理上, 企业按净价法直接确认折扣后的收入, 因此这部分费用在利润表中无法直接体现。而这部分成本是相当可观的。

5.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这是企业预收账款融资成本的负数项目。前面已经提到, 巨额的预收账款带来了巨额的银行存款利息, 其利息数额之高已足以使企业财务费用清零甚至为负。

笔者曾试图测算前述成品油销售企业IC卡预收款融资的实际总成本, 但由于缺乏配比关系, 以及涉及企业内部商业信息等缘故而未能算出。但无疑, 预收账款融资的总成本, 相对其他任何一种融资选择, 都是非常低的。

(二) 稳定性及风险分析

预付卡的低成本融资方式同时也伴随着极低的风险, 是企业优质、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 预收账款属企业的流动负债, 构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来源。预收账款理论上应当由企业的流动资产支撑其偿还。具体地,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 支撑其偿还的流动资产为库存商品。而对于服务性企业 (如移动电话运营商、公共交通公司等) , 未来支撑其预收账款偿还的是其服务。

由于稳定的市场地位、商品质量、企业信誉, 以及预收款本身的性质, 该类企业的预收账款中有相当一部分长期沉积下来, 形成了企业的“永久性流动负债”。也就是说, 越来越多的预收款沉淀资金, 长期内先后更替, 实际上不需要偿还。这一部分流动负债甚至没有确定的债权人。同样地, 市场中基本不存在所有消费者集中挤提、要求退款的风险。而从预收款发行方式和性质本身来看, 确实也不存在着客户 (消费者) 集中要求偿还的可能性。例如, 除季节性“柴油荒”等特殊情况以外, 消费者不可能集中到加油站要求购油 (即使发生了柴油荒, 消费者也基本是持卡待购, 依然可以使石油公司们的预收款保持相当规模的沉淀) ;只要企业经营没有发生特殊重大问题, 消费者也不可能集中要求退款。再如移动电话运营商, 消费者更不可能在某因素的作用下集中突击打电话;对于公交集团, 居民也不可能突击乘坐公交或地铁。因此, 预收款融资的稳定性很高, 风险程度很低, 预收款沉淀资金基本上可以由企业自主安排运用。

四、对预付卡预收账款的认识与建议

由于笔者对成品油销售行业相对比较了解, 因此本部分基于成品油销售企业来分析垄断企业的预售款问题, 阐述作者对于预付卡形式预收账款的一些认识与管理建议。

(一) 对预付卡预收账款的认识

预收账款对于这类企业来说, 是优质的资金来源。事实上, IC卡发行具有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是决策层当初始料未及的。决策层当年在制定IC卡发行战略的时候, 仅仅是从资金安全、管理规范的角度考虑, 希望能够用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传统的油票, 并取消“代管户”等形式的不规范的信用销售方式, 以规避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使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而如此优良的财务后果, 确实是管理层所没有预料到的, 更不是制定该战略时所计划的。

笔者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目前社会上对以中国石化加油卡为代表的垄断企业的预收款问题批评指责很多, 他们指出:这类企业在大量无偿占用消费者的资金。笔者认为这种指责是有失公平和客观的。

第一, IC卡预收账款是有成本的, 这些垄断企业并非“无偿”占用广大消费者的资金。前面的分析中也有指出:预付卡方式下实现销售时, 企业为回馈客户, 会给予客户数额不同的积分换礼、话费返还 (此处指移动电话运营商) 等优惠, 而这些优惠活动是在现销的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 不能单纯从财务后果来看, 就认为IC卡形式预收款是企业的融资策略。事实上, 对于企业来说, 以预收账款方式吸收资金基本上是被动的。无论企业的宣传与营销工作做得多么出色, 消费卡能否发放出去, 也要被动地取决于消费者购买与否。因此, 预收账款决不能作为筹资来源的一种备选方案加以考虑, 不能代替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对于任何企业, 包括垄断行业企业, 其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 通常的融资安排是:短期季节性生产经营流动资金,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长期专项建设项目, 可以依靠银行长期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更长期的战略性融资安排, 则考虑发行股票。因为这些融资方式, 企业可以选择, 可以主动掌握。因此, 消费卡的大量发行只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战略安排和管理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找零、降低风险、维系客户忠诚度。因此, 消费卡预收账款只是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融资效果, 它不能作为企业的一种融资选择, 既不具有什么融资意图, 更不能成为融资战略。事实上, 这些垄断行业企业无论在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上, 其融资的讨价还价能力都非常强, 很容易以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 数以亿计的流动资金借款根本无需任何抵押担保, 因此其自身也根本不需要依靠预收账款来进行融资。经营活动形成的现金流入不能代替融资意图。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对发行消费卡所收到的现金, 也是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予以列示的。

(二) 管理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了垄断企业发行消费卡的诸多好处。然而, 一方面, 优良的财务后果并不说明这些垄断企业就可以坐享其成;另一方面, 消费卡在企业外部流通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所以消费卡形成的预收款应引起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机构的重视, 加强管理和监控。

1.企业对消费卡形成预收款的内部管理

(1) 严控资金流向。企业预收账款所形成的现金, 应当全部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即用于企业主营业务, 必须严厉杜绝预收款资金挪作他用, 尤其是杜绝流入证券、期货、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

(2) 合理利用资金。资金的闲置是企业经营低效率的表现, 巨大的机会成本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各企业应当合理运用这些预收款资金, 而不是仅仅将其存入银行账户享受存款利息。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抢占市场、夺取资源均需要资金, 企业应当将这部分稳定来源的沉淀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充分发挥其作用, 避免闲置浪费。

(3) 防范风险, 巩固已有市场地位。如此巨额的预收款资金, 是来源于企业的商品质量、服务、信誉以及商品本身的替代刚性和需求刚性。为此, 企业要保持住稳定的资金来源, 就必须保持上述因素的稳定。具体如保证商品及服务质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和网点优势、维系客户关系稳定等。

(4) 拓宽IC卡消费范围, 做大做强IC卡品牌。目前, 公交市政一卡通已经可以在诸如物美、快客、和合谷、金凤成祥、味多美等店铺内消费, 交易与刷银联卡无异。于是, 有人甚至曾经大胆地提出设想:今后如果公交市政一卡通做大做强, 公交集团甚至可以专门做这项业务, 将其原本的公交业务进行外包。类似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确有发生。根据比较优势和企业边界原理, 若石油石化品牌的预付费卡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规模和社会效果, 或许该设想真的可行。

(5) 加强主动营销。即使拥有垄断地位, 但消费卡的发行实质上依然是被动的。目前中国石化加油卡基本上是个纯粹的卖方市场, 企业坐等客户上门办卡尚且财源滚滚;宣传和营销也没有实施到战略层面, 基本限于个体宣传, 广告费投入基本为零。然而,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 若要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 获取更多资源, 企业迟早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营销, 向广大银行学习, 推广自己的业务。

但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石油石化企业的主动营销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都不能改变预收款的被动性质和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属性, IC卡发行也永远不能成为企业的一种融资策略选择。

(6) 加强风险意识, 防范风险。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垄断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 也是理论界最为忽视的。部分垄断企业的管理当局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垄断企业的储值卡脱离了其原本的消费功能, 广泛用于送礼、抽奖、发放福利等, 由此产生的税务, 甚至犯罪等风险, 都是不可忽视的。预付费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货币性质, 然而这块业务目前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成为监管的真空, 那么,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 也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外部监管机构应当采取规范有力的监控

企业管理层已经意识到预付费卡外部监管问题, 然而监管当局的监管尚未延伸至此。笔者对监管机构的规范和监控措施提出两点看法:

(1)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设定发行标准。例如, 监管当局可以规定商品流通企业或服务性企业, 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可以发行预付式购物卡, 这些条件可以是企业规模 (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规模) 、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技术设备条件, 甚至市场占有率等, 以防止发卡泛滥化, 保证发卡企业对客户的兑付偿还。

(2)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在实践中, 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 通过利用自身一般纳税人资格, 抵扣进项税额等方式, 从事购物卡的倒卖行为, 从中获利。为此, 监管当局应当注重对购物卡流通环节的监管, 强化发票管理, 加强税务稽核。

总之,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从根本上巩固产品、服务质量, 加强网络建设, 对消费者提供的商业信用做到“取之有道, 用之有方”, 积极获取, 合理运用, 降低公司筹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共赢, 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基超, 刘晴.规范我国购物卡发行秩序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 2009 (1) :32~34.

[2]何琳, 廖东声.商业信用的融资成本计算[J].财会月刊, 2009 (12) :62~63.

预付款消费的法律风险防范 篇5

2009年2月, 朱小姐在上海某美容院购买了美容服务卡一张, 并预充值132000元, 同年12月, 朱小姐以做美容致使脸部过敏为由中止消费, 并起诉美容院, 要求返还服务款并赔偿经济损失20000元。法院一审认为, 朱小姐无法证明其皮肤过敏与美容院的服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驳回其诉讼请求。朱小姐不服, 提起上诉, 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美容服务卡预充值余额93796元为朱小姐尚未消费的款项, 以该款项为预期对价的美容服务合同并不因预充值行为而自动成立, 服务卡预充值额仅是消费者享受相应美容服务价格优惠的条件。除非朱小姐选定具体美容服务项目并与美容院就继续消费达成一致, 否则朱小姐有权要求返还服务卡内的剩余款项。据此, 一中院撤销原判, 改判美容院向朱小姐全额退还服务卡预充值余额93796元。

【本案分析】

法院认为, 美容服务卡预充值额仅是消费者享受相应美容服务价格优惠的条件, 对这一认定笔者认为没有问题, 但关键在于“相应”二字。消费者虽然办理了预充值消费卡, 其实只是与商家达成了一种以优惠价格享受服务的约定, 该约定尚不能构成以达成正式消费合同为目的的预约, 商家不能强制要求消费者消费具体的服务项目。从这一点来说, 一审判决确实存在问题, 况且消费者已产生皮肤过敏 (不管是什么原因) , 还强制要求消费者到该美容院消费, 不免强人所难, 此乃人之常情。

问题是, 商家与消费者对预充值办卡消费的约定中一般会将预充值额的多少与享受的折扣比例挂钩———预充值金额越多, 消费者享受的折扣越低 (价格越优惠) 。但是, 如果在朱小姐预充值132000元比她已消费的金额 (38204元) 所享受的折扣更低的情况下, 法院仍简单地判定美容院向朱小姐全额退还美容服务卡预充值余额的话, 笔者不敢苟同。道理很简单, 消费者预存10万元, 具体选定服务项目时享受预存款相应的折扣 (如二折) , 在消费1万元后要求退还预存余额, 而预存1万元并全部消费完本来只享受七折优惠价格。显而易见, 无条件支持消费者退还全部余额, 消费者从中受益了 (多得了五折优惠) , 相应地商家受损了 (少赚了五折利润) 。如此, 根据法律和生效判决文书的评价和指引, 后果可能是消费者以高额预付款套取低折扣优惠服务后要求返还余款。这很不公平, 如此重大的法律风险或将直接挑战预付款消费这种商业模式的生存空间。笔者认为, 公平的返还方法应是以消费者实际消费的金额重新计算其应享受的折扣, 由商家扣除差额部分后返还余额, 并支付消费者所返还余额的利息。当然, 如经法庭释明商家仍不主张或放弃差额的, 属于商家有权自行处分的范畴, 不存在任何问题。

【律师说法】

预付款消费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的关键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消费者在办理预付款消费卡时, 与商家之间缺少权利、义务明确和均衡的书面合同;二是还没有具体消费时, 商家就已实际占有消费者预付的钱款。对于第一点, 单个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不如商家, 如果由商家出具合同文本, 难免会出现“霸王条款”, 还是解决不了消费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问题。解决之道是,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拟制规范的合同文本, 推行使用。至于合同条款, 可由独立的专家、消费者代表、行业协会成员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对于第二点, 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从预付款中支付消费款, 不让商家提前占有消费款,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家持续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积极性。为了防止一些商家吸收预付款后因经营不善终止经营或恶意关闭门店侵占消费者预付款, 可强制推行主体准入、风险准备金等制度, 防患于未然。另外, 还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规范预付款消费的经营模式和服务行为,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这样, 法院在审理这类纠纷案件时, 不仅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不再靠推理和解释作出界定和判决, 还可避免产生矫枉过正的法律指引风险。■

预付款消费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6

一、预付款消费纠纷的形式

纵观近年来的预付款消费纠纷,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办卡后经营者不按约定标准提供商品或服务; (2) 办卡后经营者单方提高收费标准或减少商品种类、降低质量或者服务标准; (3) 办卡容易退卡难, 当消费者想要退卡时, 经营者会以各种理由拒绝; (4) 经营者还会约定预付款资金的有效期限, 期满后单方规定消费卡作废, 余款概不返还; (5) 分店关门后, 消费者只能到其他分店消费, 甚至可能遭到其他分店的拒绝; (6) 经营者卷款潜逃; (7) 更换经营者, 新经营者单方宣告预付卡作废, 余款不返还, 而消费者又找不到原来的经营者; (8) 经营者由于经营不善、违法经营等原因关门、破产等。以上这些问题均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利。

二、预付款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

1. 现行法律中缺乏预付款消费的相关条款及措施。

预付款消费问题多, 主要是由于现行法律中缺乏相关条款及措施, 预付款支付这种商业模式目前还没有完全纳入法律轨道。公开资料显示, 目前针对预付款消费的法律法规中, 在国家法律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 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但是, 对经营者发放预付款消费卡的资格、预付款资金的使用及监管等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2. 预付款消费尚存监管漏洞。

商务、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应联合起来制订相关标准, 对这类消费模式中商家与消费者双方的权利与责任进行规范, 堵住监管漏洞。

3. 发行会员卡所需的门槛太低。

发行会员卡所需的门槛太低, 几乎任何企业都能做。目前对从事预付款消费的经营者资质、发行规模、违法行为定性、处罚等未做明确规定, 商家无论大小均可发卡。一旦出现纠纷, 消费者想要维权, 就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至于维权的效果也是不尽人意。

4. 消费者自身缺乏防范意识。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 消费者自身也存在缺乏防范意识的问题。不少消费者在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预付款消费中的种种条款以及经营者的信用情况时, 就轻易决定办卡, 对自己享有的权益应如何维护、商家负有的义务如何落实并不清楚, 这样就很容易落入预付款消费的“陷阱”。消费者进行预付款消费时, 一般没有签订合同, 仅凭消费者持有的一张消费卡来说明双方具有的关系, 消费的记录也只有经营者进行书面登记或在经营者的电脑中登记, 而消费者并不掌握消费情况。消费者对商家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缺乏明确衡量标准, 对其所作的虚假承诺缺乏证据。

三、规范预付款消费的措施

1. 成立预付款托管部门。

综合各类公开资料, 不难看出, 由于监管存在漏洞, 因预付款消费引发的问题频频被曝光。预付款消费可以看做是一种融资行为, 因此银监会也应该对其加强管理。商家对预付款并没有完全的支配权, 他们不能一次性地提走全款任意支配, 这样对消费者来说风险太大;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随时退卡, 取回他们自己的资金。目前对于预付款方面的监管还很不完善, 因此应当也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由第三方负责的预付款保管机构, 可以由银行来专门负责管理。

2. 设立预付款资金托管专户。

专家吴景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制定下列具体的监管模式:企业在商业银行设立预付款资金托管专户, 由第三方负责监管, 预付款资金全额进入托管专户, 专户资金只用于购物券 (卡) 消费货款的结算以及发券 (卡) 企业无法履约时售券 (卡) 资金的偿还。具体做法是, 消费者从商家处购卡之后, 商家将售卡资金存入托管银行的指定托管账户。第三方机构确认资金到账之后, 发出使用指令, 售出的购物卡方可使用。持卡人消费时, 刷卡数据实时传送到银行, 相应货款在次日即划入商家的账户。

3. 确立预付款消费监管部门。

除了将预付款交由银行托管外, 还应当确立监管部门。应该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快捷高效的监管机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是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分行业不分种类的收预付费式经营进行统一监管。既然“预付款消费”是以消费者对商家授信为基础, 那么凡是开展这一业务的商家, 商业信用就十分重要。也就是说, 只有具备较高商业信用的商家, 才有资格开展这种业务。对商家信用的把握, 仅凭消费者建立在消费经验基础上的判断是不够的, 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有资质的信用评估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判断依据。工商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该系统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和法定代表人, 在再次进行业务活动时, 依法进行限制和锁定, 实现对严重失信企业和人员的市场禁入。一旦上了“黑名单”, 登记注册、对外投资、行政许可等方面将会变得十分困难。有些地方还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项监管台、行业自律等有益的探索。北京市昌平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针对预付费的监管, 采取了经营主体登记备案制度, 建立专项监管台账, 开展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主体承诺、工商部门消费提示“三公示”活动、推荐使用《“预付服务费式”消费合同》示范文本、建立辖区预付费消费经营主体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

4. 实行预付费式经营准入制度。

需要区分不同性质、种类和行业设定从事收预付费式经营的最低注册资本和最低保证金缴纳标准, 依据企业注册资本额和能否缴纳最低保证金确定该经营者是否能从事预付费式经营, 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得从事预付费式经营。经营预付款消费的企业应当由监管部门依照经营性质、种类、行业和规模的不同, 确定经营者应缴纳保证金的最低数额, 对符合准入条件的经营者一次性收取保证金, 以后可根据情况追加。对收取的保证金由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专门账户存储, 监管部门可从存款利息中提取最低限度的管理费。一旦发生类似“青鸟健身”这样的问题或企业破产、关闭、解散等, 用保证金和利息对持卡人先行偿付, 保证金不足的, 以托管资金偿付。一些地方为了减少预付款的风险, 已经采用了企业预付保证金的方式。企业必须一次性缴纳保证金。某些地方的行业协会制定了自律公约, 加入自律公约的企业可以悬挂交保单位公示牌, 公示牌上要明示投诉电话, 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站查询交保单位以及企业交保情况。

5. 对现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订。

进行国家层面的立法, 这样才能保证全面、有力的监管。目前正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订, 已经将预付费式经营纳入草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草案还没有出台前, 应尽快从国家层面建立制度, 由相关部委或国务院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制定成相关办法, 这样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 更好地规范相关市场秩序, 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将消费者所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

6. 消费者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消费者在办卡之前, 完全了解清楚预付款消费中的种种条款时, 对自己享有的权利应如何维护、商家负有的义务如何落实一定要清楚, 才决定办卡。 (1) 选择各类服务时, 消费者首先要理智, 对商家的口头承诺不要轻易相信, 消费额度大, 一定要有书面合同并详读合同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 确实需要大额的预先消费, 请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咨询了解商家的信誉程度和服务情况。 (3) 发生消费后, 详细填写服务次数, 必须索要相应的证据、发票、信誉卡、服务卡等, 一旦发生纠纷, 可凭证据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4) 受到类似侵害的消费者一定要及时投诉和申诉, 消协组织和有关行政部门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曝光和行政处罚。在行业自律方面, 北京市丰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针对预付款消费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主要试行了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以及“绿色通道”来缓解的办法, 设立处理消费纠纷的专门部门, 在连锁企业设立区域投诉中心, 及时妥善处理消费纠纷, 在企业醒目位置公示服务监督电话。

参考文献

[1]黄祥.电子钱、储值卡等预付款支付手段及相关法律问题[J].青年科学, 2009, (2) .

预付式消费 篇7

预付消费, 也称提前消费, 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消费金额用以消费或储值, 得以在以后的消费中比较方便的进行金额扣除, 类似整存取零的方式进行消费, 在许多情况下, 商家会给预付消费的顾客一定的优惠或附加服务。相对优惠和方便的消费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预付消费的行列之中。

二、预付消费的流行原因 (优势)

(一) 有利于商家加速资金周转, 扩大经营

商家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筹得预付金额, 获得较充足的灵活周转资金, 使得商家的经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资金的提前交付会为商家带来一定的资金收益。促进商品销售, 同时增强客户忠诚度, 稳定客源。消费者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交纳了费用, 那么后续就会进行消费, 预付消费一般需要顾客预存较多的金额, 从而使得商家的商品更容易销售出去, 而且也保证了一定的消费群体, 不会轻易的转向其他商家。

(二) 消费者消费更加便捷优惠

预付消费能够省去消费者每次出门携带较多现金不安全的困扰, 同时, 在预付消费的情况下, 商家会给与他们的会员也就是预存金额者不同程度的折扣或者优惠, 这比在一般情况下要实惠的多, 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中不仅消费更加便捷, 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的优惠。

三、预付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尽管预付消费存在着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 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各项法律规制不健全, 管理的不完善, 导致了预付消费的发展不完善, 由此引发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 经营者拿钱后携款潜逃

预付消费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经营基础上的一种消费模式,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完备的状况下, 诚信仍然是许多商家经营者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信仰。许多商家存在着恶意圈钱, 择机关门, 携款潜逃等现象, 也有商家易主时, 原商家并没有妥善处理好与新商家义务的继受问题, 而事后的继受主体不承担原有责任义务, 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消费者与经营者订立的消费合同也就无法实际履行, 合同义务主体不知去向, 也无法进行实际追偿。

(二) 经营者与消费者订立的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预付消费合同中, 往往是经营者预先拟制的, 存在很过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经营者往往只对预付消费中比较优惠的地方向消费者进行说明, 而那些霸王条款经营者往往不会对消费者进行说明, 或者即使经营者向消费者进行了说明, 但如果消费者想要订立预付消费的合同, 只能全部接受这些条款。这些霸王条款往往是对消费者及其不利的, 例如, 有的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间内进行消费, 否则过期后, 预付款中剩余的款项将不会返还消费者。

(三) 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

经营者在推销商品与服务时往往夸大其词, 用虚假的宣传吸引消费者, 而最后往往规定着“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 之后消费者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时发现实际享用的服务质量与当初的承诺有着实质的差别, 或者是经营者增加条款, 降低经营风险和责任, 使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使消费者在之后的实际消费时发觉消费选择权大大减少, 有许多服务并不享受预付款时承诺的优惠。

(四) 可能导致垄断企业的出现

前面提到预付消费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利于经营者抢占市场份额, 留住消费者。而这如果出现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本来就拥有雄厚资金以及市场基础的经营者, 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 牢牢的控制了一部分消费者,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从而使得其他商家缺乏相应的消费者而濒临倒闭, 一旦一片地区市场上同行业其他商家倒闭, 那么垄断企业诞生, 这可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权利产生一定威胁。

(五) 消费者个人信息易遭泄露

办理预付消费时, 往往需要填写个人的资料, 电话、身份证信息等个人信息, 经营者可能会因管理不善或故意泄露给他人从中牟利, 使得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受到了威胁, 但当消费者遇到信息泄露的问题时, 往往不知信息是从何处泄露的, 从而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四、预付消费的相关规制措施

(一) 实行商家准入, 报备审批制度

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预付消费的准入规则, 同时, 准则应尽可能的高, 提高准入的门槛, 限制一部分经营状况不佳, 资金不足的企业进入, 以避免以后出现种种问题。通过比照政府颁布的准则, 各经营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若符合准则, 则可以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申报, 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经营者提交的申请, 并进行实地考察, 以确定是否准许经营者可以取得进行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二) 设立保证金制度

经营者要想取得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保证金缴纳数额应根据商家实际资本以及经济状况确定, 同时实行保证金阶梯递进浮动制度, 即同阶梯电价类似, 经营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签订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若想增加权利数量, 则必须缴纳更多的保证金。工商管理部门与经营者应成立一个第三方账户, 这个账户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经营者, 将缴纳的保证金存入这个账户。若商家出现履行合同义务不力的情况, 或者出现经营者携款跑路等情况, 消费者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举报, 工商管理部门调查核实后, 可以用保证金来弥补消费者的损失。

(三) 实行政府监管, 建立黑名单制度

商家通过报备审批, 缴纳保证金, 取得可以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之后, 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 工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取得权利的商家进行监督检查, 经营者要定期向工商管理部门定期汇报预付消费情况, 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定期实地检查, 也可以进行实地突击检查, 同时也要开通信访举报, 电话举报, 网站举报等多种消费者举报方式, 接受消费者的举报。一旦商家在检查中被发现, 或者被消费者举报有履行义务不力的情况, 并且出现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应立即取消其取得的权利, 并禁止其2年内不允在再次享有这种权利。以后是否能再次享有, 则根据其在这2年期间的经营诚信情况。

(四) 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 提高维权意识

消费者在享受预付消费的服务时, 应提高防范意识。即留意商家内的一些经营变化, 比如大幅度降低新用户预付消费金额时, 要意识到可能经营者可能是在进行圈钱, 准备携款逃跑。这时, 应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反应, 以免遭受损失。消费者应进行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当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权利确实造成损害的时候, 消费者更应该通过上述方式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而不是消极不作为, 任由权利遭受损害。

虽然预付消费存在着种种弊端, 但其作为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 我们应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 以避免其弊端在消费过程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让其优点在消费过程中服务消费者。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 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方式, 预付消费以其方便优惠的消费模式, 获得了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青睐, 但由于其缺乏一定的法律规制, 使这种消费方式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预付消费概念、弊端等的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为促使预付消费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相应的规制提供一些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预付消费,消费者,经营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2]黄宗德.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及权益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11) .

[3]江灿, 陆丹彦.对国内预付式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北方经济, 2012 (4) .

预付式会员卡转让之问题研究 篇8

由于学理上并未对预付式会员卡之转让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从其性质、特征等方面可将其定义概括。笔者认为, 会员卡转让是指记录在册的会员成员将其与“会员”相联系的所有权利义务关系转让给欲申请成为会员成员的行为。

( 一) 非单纯卡的转让。转让在物权法中表现为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的流转, 在债权法中表现为债权债务的转移。本文会员卡转让并非仅指“卡”的转让, 不局限于一件物品所有权的转让, “卡”在会员权利义务关系中是作为权利义务的载体, 会员卡转让是否完成应以会员所属机构是否进行变更登记为标准, 而不能理解为“卡”这一物品的交付转移。

( 二) 非权利或义务的转让。双方办理会员卡的过程可理解为订立了一份继续性合同, 虽然转让方脱离合同关系, 但是合同并未因此而终止, 其承受人可以基于依然存在的合同继续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继续性是会员资格能够得以转让的前提, 同时也使会员资格的转让具有了实际意义。在交易完成之后, 新会员“跳入”此继续性合同当中, 在享有该会员权利的同时还应当承担会员义务, 而非将权利与义务分解开来, 二者是随着会员资格同时转移给新会员的。

( 三) 非身份权的转让。诸如高尔夫俱乐部等消费较高的场所, 对消费者的收入及身份均有要求, 因此这种俱乐部一般都有严格的人数和资质限制。此类具有“身份象征意义”的会员卡转让, 体现为会员资格带来身份利益的转让, 而非会员身份的转让。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 身份权具有明显的人身属性, 并且是不可转让的。笔者认为, 会员卡转让应当看作是身份利益的转让, 所以会员卡转让并不违背身份权的不可转让性。

二、预付式会员卡转让易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 会员卡转让易出现的问题

1. 会员卡转让的生效时间不同。不同主体之间对转让程序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一些校内健身房的次卡在转让时就没有严格的程序限制, 只需双方之间达成一致意思表示并交付即可, 无需向校健身馆申请变更登记; 但在一些大型健身中心中, 价值千元为期一年的健身卡在会员注册时对其都是实名认证的, 在转让时不但要加付几百元不等的转让手续费, 且须经经营者的事先同意且需经过在册变更登记才能生效。

2. 会员卡转让中的“一卡多卖”、“一女多嫁”。在现实交易中, 一些无良卖家会将自己的一件物品重复卖给不同的人, 由于一物多卖行为中标的物的唯一性与特定性, 这种行为必然只有一个买受人获得标的物, 而其余多个买受人权益最终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非实名注册的会员卡交易中, 很容易出现上述情形, 对多个会员卡买受人的正当利益如何保护则是一个棘手解决的问题。

3. 旧会员恶意转让。旧会员在转让会员卡时恶意隐瞒自身真实情况, 未对新会员完全真实披露会员情况。旧会员的身份问题直接关系到新会员能否取得会员身份以及取得会员身份之后能否安然行使会员权利, 将直接关系到新会员的合法利益。

( 二) 会员卡转让中特殊问题成因分析

1. 现行立法不尽完备。早在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曾联合制订了《会员卡管理实行办法》, 对发卡人的资质、发卡价款的总额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 但该办法于2007 年即被废止, 我国针对会员卡的专项立法就进入了“空窗期”, 但针对会员卡的各类纠纷, 目前可以适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

2. 行政监管授权不明确。由于法律对行政部门的授权不明, 导致会员卡消费的监管十分混乱, 各执法机关对经营者的资质和规模均无统一标准。管理部门繁多、重复执法、空白执法等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中, 工商局和消费者协会通过将不守信商家予以披露来保护消费者, 此措施并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3. 消费者警惕性偏低。在会员卡领域内, 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 仅仅依靠工作人员的介绍、店面规模等表面现象去判断经营者的资质和可信度, 消费者很难判断出商家的经营状况、企业信誉等真实情况。在新会员购买会员卡时, 应当谨慎考察旧会员的适格性和发卡者的可信度, 这些都是作为新的消费者在付费之前应当充分了解的。

会员卡消费逐步融入各个阶层社会成员的生活模式中, 相应的问题也会出现在不同领域内, 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将会员卡市场作为一项重点目标来对其进行规制和整顿。从会员申请这个“入口”, 严格统一登记制度, 防止虚假会员和不适会员的出现; 从会员转让这个“出口”处, 制定一定的公示环节, 防止一些恶意分子倒卖会员身份。这样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对于混乱的会员卡市场来说必然有所增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脱颖而出, 会员卡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迅速渗入各行各业并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模式, 其在给消费者带来优惠与方便的同时, 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欲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转让,权利,身份权益,会员

参考文献

[1]董潇.浅议预付费式消费的风险防范[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 , 2010 (07) .

[2]张成妍.预付式消费卡纠纷的法律预防与解决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9.

[3]段宝玫.预付式消费卡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2) .

上一篇: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师下一篇:企业项目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