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实践教学(精选12篇)
现状实践教学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高职教育应运而生, 并在近年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 高职教育仍没有缓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尽人意。本文从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 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 分析造成毕业就业难的几个原因, 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教学质量
学校办得好不好, 教育质量高不高, 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岗位成才率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随着大众教育时代到来, 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攀升,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天然地与就业市场关系紧密。所以, 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是考验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尺, 是引导高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我国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于1996年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以培养职业或职业岗位中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战略行举措对大规模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 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大局。首先,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否实现。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谋生道路之一, 只有确保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质量,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并能就业的迫切需求, 才能让人民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 高职教育承担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这是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因此,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与否, 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二)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一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要素是学生, 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顺利成为社会新的劳动力, 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能否在就业中为社会创造财富, 这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择校方向, 如果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导致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 降低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可信度, 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最终限制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高职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扩招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教育部预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611万人。如此庞大的应届毕业生队伍, 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 下岗职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以及面临国际经济危机, 2009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谓雪上加霜。但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不是人才过剩, 而是仍然不够,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人才。就业外部原因极具压力, 但内部原因起到了根本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根据用人单位反映,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操作技能不强、独立工作能力不高, 普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就业状况折射教学问题
高职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特色的形成, 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成果。但是, 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思维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 高职办学方向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脱离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失去了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 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两方面:一部分院校仍停留在高等学历教育阶段,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科课程教学, 强调全面系统的掌握学科理论, 忽视实践环节教学;而一部分院校则完全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 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技术, 既忽视了高层次专业理论教育, 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导与培养。
(二) 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却没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专业时, 没有进行相关行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查论证, 没能以人才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导致所开设专业没有特色, 甚至与普通高校雷同, 所以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 教学缺乏实践性
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准确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与先进技术及现实实践严重脱节, 教学内容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以致所培养人才不适应岗位要求。当前, 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重在理论学习, 缺乏真实、完整、连贯的实训环节, 实训条件也远不能满足人才培训目标需要, 从而难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一) 面向市场, 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 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需要, 又要具有其特色。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体制, 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通过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 院校根据这种信号进行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同时具有本院的特点, 努力创造具有本院特色的拳头专业。在专业设置时应做到: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从拓宽学生就业面出发, 设置复合型专业。
(二) 调整培养模式, 把握培养方向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个定位决定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要想培养出熟悉业务流程、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 学校务必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技能培训和鉴定, 确保毕业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培养方向上,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即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贯穿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把传授知识课堂与现实工作过程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
(三) 突出高职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重点的传统教学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突出较强的职业性。因为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制定的, 所以它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岗位及应用的要求进行设置, 才能突出专业特色, 突出高职特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 实践教学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其一具备实习实训的设备和场地, 其二是拥有成熟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能够熟练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开发与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 在校内校外建成一批规范的实训场所。同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人员担任定期培训, 并有计划地派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提升老师的操作能力。
五、结语
我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是我国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根本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应佳.邓辉.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的改革和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5) .
现状实践教学 篇2
德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 逾300中小学开设汉语课
近年来,德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目前,全德开办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数量已经超过300所,其中60余所中学将汉语提升至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哥廷根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甚至开设汉语师范专业,以着手培养本土专业汉语教师。
在德国,由中德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如今,德国境内已经开设有14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此外,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华文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学习汉语。
据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介绍,在该院学习的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一些学员虽然家离学校较远,但是学习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有位学员甚至每次开车70公里来上课。
谈到汉语推广,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深有感触:“我90年代学习汉学时,周围人常常不理解我为何要跟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家打交道,而今天,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学习汉语更倾向于被赞为明智且重要的决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希望通过这种“自体验”式渠道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可以说,今天,德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早已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上的一些报道。
培高德介绍说,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曾做过一次关于德国媒体笔下中国形象的讨论,针对一些对中国的质疑,参加讨论的听众立即作出反应并明确表示,“人们首先应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不是简单地对某一特定情况予以批判。”
尽管汉语教学在德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如想更好地在德国推进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还需在教师、教材上多下功夫。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教师方面,部分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虽然具有执教资质,但是德语水平有限,沟通能力有限。而当地一些华人教师德语虽好,但是教学法方面有所欠缺。此外,中式课堂通常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许多年轻人期待的模式是: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
教材方面,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教材过于浅显。柏林中学汉语学督柳维坚介绍,在柏林高中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综合情况有一定了解。一些学生想要了解如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环境政策等,但是找到相关教学材料并不容易。
对此,不少汉语教学专家提议,中国应多培养、派出具备较强德语能力的汉语教师,并多出版或建立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读物或网站,帮助德国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让德国汉语教学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能再上一个台阶。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学;实践;改革
法学是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641所大专院校开设法学专业,本专科法学专业在校生已达到710 173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每年近20万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教学,使得这些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能力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毕业就失业,毕业就改专业”的就业率低的问题。改变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我国法学教育现状
1.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首先,受大陆法系学院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法学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方法仍被使用,即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有限的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法。这种案例教学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通常出于方便法律概念及法律原理的讲解、法律条文的分析、法学理论的探讨等,虽然也有真实案例,但大多数都是为课堂教学而编写的。显然这种方法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是在一种虚拟环境中,在教师提供的一套固定的、简单的案例基础上决定如何适用法律或更“武断”地说是如何适用法条。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实践能力,而且给予学生独立思索的空间也很小。
其次,在我国目前法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教师课堂板书,学生课堂笔记,而多媒体、录像机的电化教学方式则很少采用。这种方法使得课堂的很多时间被浪费,教师和学生的良性沟通减少,课堂讨论被压缩,知识容量变少,教学质量变差。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问题,使学生缺少演绎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2.实践基地少,实习流于形式。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扩大招生以来,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据笔者调查,在1997年,综合性大学每个年级的法学学生最多大多为200人,实践基地为学校所在地的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而随着学生的增加和实践经费的紧张,这些基地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各学校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大多从毕业最后一年的两个学期中选择,而这个时间要么与考研时间冲突,要么与择业时间冲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中选择了后者,实习仅靠一纸证明应付了事。少数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获得的实践经验也与期望值相差甚远,有的是因为案件的周期长,学生很难跟进全程;有的是因为实习单位安排学生打字、接电话等杂事,削弱了实习的真正意义。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差。
目前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的时间是在学校,知识结构偏于理论化而缺少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当然不可能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高校注重理论研究和重视科研成果,职称评定也与科研挂钩,很多教师把业余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无暇分身于律师工作或人民陪审员工作,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兼职从事律师工作,但数量很少,没有一大批能实际从事法律实践工作并始终紧跟法律实践步伐的法学教师,实践性教学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案例教学而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将课堂使用的案例提前告知学生,组织学习小组,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前讨论与分析,每次推荐不同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保障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充分参与,在充分听取了学生意见之后,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和发现亮点为主。这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当被广泛采用,因为它不仅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还可以插入一些教学图片或教学视频(如庭审、刑侦、法鉴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授课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目前大多数法学院都配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可以使学生通过分配角色加强学生的参与感,通过提前的分组讨论重点突出案件审理过程的辩论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程序,复习诉讼法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模拟审判的过程,必然涉及到实体法中的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运用,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实体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已学的实体法知识。
另外,教学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或者“五五”普法活动等机会,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法制宣传或法律咨询,让学生了解真正的案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工作者的自豪感,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2.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注重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的设置上应考虑多层次、多类型。多层次是实习基地涵盖从基层司法机关到省级司法机关,多类型是实习基地从原来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扩展加入公安机关、法律事务所等,如清华大学法学院就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合作开设以保护消费者为主的“法律诊所”,这也是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新的尝试。同时学院也可以将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选派专家为公检法等校外基地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实现真正的双赢。
对实习基地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实效化,以防止实习走过场、形式化。目前各学校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地点,由于这些地点很多分散在外地,院系进行管理会有很多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例如,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明确要求实习单位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
3.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对法律实务的了解。
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新型的师资队伍与之相适应,也就是需要一支既有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不能满足应用型法学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案件的办理,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学生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还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目前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尚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情况下可通过聘请具有司法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来担任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者举办讲座来培养学生法律实务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法学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法律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进行法律实践的能力,通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激发自我潜在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世娟,刘永宝.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4):87~89.
[2]蒋人文.应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8(10):42~44.
[3]雷雯.中西方法学教育理念的比较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53~54.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协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之子课题“转变学生工作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加强法律系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203006。)
幼师钢琴教学现状 篇4
一、新中国幼师教育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师教育的拓展, “大跃进”至“文革”期间幼儿教师教育的挫折。“文革”结束后幼儿教师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提高, 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教育的转型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 幼师的转型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师范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师范教育结构调整的过度时期, 一直都是单一的中专层次的教学模式, 出现了几种转型。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转型是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 有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度背景下进行的。转型后的幼儿师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幼儿教师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多的是需要幼儿师范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幼儿教师教育需要革命性的改革。
二、幼师钢琴的教学的现实问题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新《纲要》”) 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对改革过程中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引发由下而上的思考:培养具备音乐综合能力, 富有创新理念的高素质音乐教师是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现状的全面了解, 并从发展幼儿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 找出当前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不适应之处, 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改良能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新发展助一臂之力。这些研究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从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2010年7月8日, 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改革创新, 培养合格全面加特长幼儿教师。《纲要》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认真落实新课改方案, 坚持使用幼师新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适当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按照《幼师学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达标方案》的要求, 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活动。重视举行综合性的文艺汇演, 以演促教, 以演促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这就需要大批优秀的音乐幼儿教师适应幼儿教学的需求, 改革传统的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 钢琴幼师就的具备弹唱的能力, 还有更高的艺术综合素质, 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篇5
现状——被人遗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这堂课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就是觉得学生不是很乐意去尝试估算,更乐意进行精算。
现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实质
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0根”一位学生说。
“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
“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
“不对,比50少。”老师说。
“30根” 。“少了”。
“38根” 。“多了”。
“35根”。
高三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 篇6
关键词:词汇教学;高考;教学建议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八级词汇要求: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教学不仅是表层的学习,更是词汇内涵的深层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词汇是高三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高三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听课调研两方面分析。
1.调查问卷。三所高中的26名高三教师和随机抽取的240名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1)高三教师词汇教学调查结果。
①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教授课本词汇100%;加大课外阅读量35%;背诵考试说明的词汇表15%;整理练习中的生词20%。
②教授新单词的方法:单词表教学法80%;语境教学法60%;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猜测40%。
③用单词表教学法而不用语境教学法的原因:更方便容易44%;学生难以理解创设的语境16%;课时多,利用语境教学费时69%;升学压力大,传统教学法较保险36%。
(2)高三学生词汇学习调查结果。
①英语单词主要来源:课本100%;阅读材料8%;词汇书10%;英文影视资料2%。
②你喜欢哪种方法:单词表教学法22%;语境教学法70%;自学6%;其他2%。
③老师用单词教学法教授新单词的频率:经常86%;很少14%。
④老师用语境教学法教授新单词的频率:经常17%;很少49%;没有34%。
⑤老师教授单词表里所有单词,你认为:好,有利于认识单词并在阅读时扫除生词障碍60%;不好,太多单词一次性学习很难记30%;无所谓10%。
⑥你如何记单词:死记硬背40%;联想语境法28%;拆分单词法30%;其他2%。
大多数高三教师词汇教学还遵循传统的授课方法,运用单词表教学法的占多数,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活动开展不够,但学生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需求很强。因此,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迫在眉睫。
2.听课调研。高三专项听课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
(1)教授记忆单词方法单一,以死记硬背为主。
(2)檢测方法单一,以听写方式为主。
(3)运用方法单一,以汉英互译、练习题中理解为主。
(4)词义学习方法单一,以提供重点词义,学生被动记忆为主。
(5)能力培养缺失,没有学习策略指导,仍以机械识记为主。
三、高考词汇命题的特点
1.每年单项填空题均有词语辨析题。
2.每年阅读理解题均有猜测词意题。
3.课标卷比全国卷词汇要求高。
四、高三词汇的教学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关注学生对词汇的学习策略指导和运用能力培养,如学习构词法拓展词汇。高考试题有大量的派生词、合成词、转化词,学生不会构词法,就会在理解上产生困难。检测词汇可采用选词填空等语言运用型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2.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复现率。挑选结构严谨的语篇增大阅读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语言输入量,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汇和提升猜词能力。
3.建立词块学习理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备课中应树立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归纳词块的意识,以词块为单位进行高频词复习,以话语片段为单位掌握和运用词汇。
4.研究高考,明确重点。分析高考试题对词汇的要求和变化,明确学习重点,提升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基础教研室)
高职财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7
关键词:财会,实践教学,高职
一、前言
随着国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兴起, 以及财务咨询服务公司普及, 目前在校内附设其他生产或服务机构较为普遍, 而在校内设立代理记账公司或财会咨询服务机构的院校则不多。在高职教育提倡工学结合,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下, 多数有“双证”的专职教师中, 只有少数真正具备“双师”素质, 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专业实践经验却相对欠缺。在财会实践教学方面, 校内实训场地有限, 虽然校内财会专业设有多个单项和综合模拟实训,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但模式过于形式单一, 学生对真实的业务操作和认识极其有限;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虽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但能找到对口专业岗位实习的学生数量有限, 因此学生的整体专业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我院财会专业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我院财经系共有教师12人, 其中副教授2人, 讲师9人, 实验师1人, 持“双证”或以上的教师为9人, 真正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为7人, 曾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为5人, 从企业引进教师5人, 在校师生比为1:37。可见我院财会专业师资结构现状与行业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我院财经专业师资结构中具备“双师型”素质比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 (1) 原有专任教师多为就读本专业毕业后直接从教, 期间他们到企业挂职机会较少。究其原因在于, 高职院校师生比原本偏低, 一旦到企业挂职锻炼, 教师空缺必定影响正常教学, 另外鉴于财会岗位的私密性、重要性和特殊性, 一般较少有企业会提供挂职锻炼机会。 (2) 从企业引进教师人数有限, 原因是应聘者除了需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以及教师职业资格外, 还受到一定的年龄限制。由于人事政策的限制, 须通过学校公开招聘考试, 才能被录用, 其中能被破格录用的高技能人才则更少。
三、我院校内财会实践教学现状
我院校内财会实践教学中, 已开设了“基础会计”、“ERP沙盘”等一体化课程, 以及多个单项和综合实训课程。这些课程大都安排在专业模拟实训或综合实训室, 有些甚至是在资源共享的实训室完成的, 学生总体反映比较满意, 学生实践效果良好。
为了真实了解本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我们对2009级和2010级两个班约100位学生, 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由于目前我院校内专业实训场地数量有限, 几乎所有单项和综合实训课程都采用模拟仿真的形式开展教学, 无法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真实的财会业务以及实务操作流程, 因此学生并没有完全真正掌握财会实操技能, 过半学生 (54%) 主张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 且大都 (63%) 把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关键寄托在“顶岗实习”, 校内实践效果欠佳 (非常满意率仅7%) 。
四、我院财会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状况
针对我院财会专业毕业班校外顶岗实习情况, 进行了顶岗实习岗位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 (见表2) 显示, 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的受访学生中39%的学生在“会计”岗位实习, 14%的学生在“出纳”岗位实习, 39%的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如收银、统计、仓库管理、财务助理等岗位实习, 占实习人数15%的学生在“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实习。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 企业能安排学生到对口专业岗位 (会计和出纳) 实习的人数只有53%, 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完全接触到真实财会业务。从学生实习企业的规模和纳税情况来看, 占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在比较小型的企业或是小规模纳税企业实习,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健全完善的财税业务制度。从实习企业的行业来看, 除少量制造业 (7%) 、商业 (25%) 、会计师事务所及财务代理公司 (32%) 外, 属于其他行业的比例为36%, 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接触到系统的会计核算制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传统的财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校内单一和综合模拟实训的教学形式, 辅以校外顶岗实习完成实践教学。通过调查, 上述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的普遍需求, 因此, 一方面应该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基地, 另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扩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适当开设校办企业。企业的财会业务完全由专业教师主导完成, 这样可以将实际的工作情境应用于现场教学, 并能无限次安排学生轮岗进行实务操作。此外, 可以充分共享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 在校内设立财会咨询服务机构, 服务于社会, 机构业务由教师主导完成, 长期分批让学生轮岗进行实务操作, 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难题, 完善了“双师型”教师素质, 又很好地弥补了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条件的不足。同时, 从教师和教学角度来看, 还应多开发一些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将企业和机构业务引进课程教学。相信上述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对提高学生的财会专业技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存花.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3) :34-37.
高职动画专业现状与实践教学初探 篇8
动画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它是艺术与科学的高度结合,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影视、漫画、游戏的原创和制作等艺术领域,又融合当今高新科技数字技术等多方面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涵盖动画、漫画、游戏、授权业等诸多行业的文化产业—————动画业,成为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急速发展的动画产业,其中潜在的市场和动画发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日益显现。于是,为充实动画人才队伍,弥补动画人才缺口,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目前,动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短期培训。在学历教育中,高职动画专业以其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契机区别于本科动画专业教育。在近年的发展中,如何建立科学严谨的动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解决教学中的突出矛盾,是摆在高职动画专业面前的首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现状及问题
动画人才的缺乏给教育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很多院校纷纷设立了动画专业,形成了动画专业吃香的局面。几年过去了,这些院校确实为动画界培养了一批人才,使我国的动画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本身三年制学制的制约下,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的矛盾日显明显。
1.1 动画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
动画的定义比较广泛,它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狭义的认识。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涵盖了网络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建筑游览、多媒体、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片头制作、影视特效、动画衍生品开发、动画衍生品授权等。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多数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都是原有的美术专业或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加上一些动画基础,并配合一些二维、三维、视频编辑软件综合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专业不够细化,对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模糊。
动画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动画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我国动画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进入动画公司的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都走向了需求量大、薪酬较高的广告、游戏、电脑、电视和出版等行业。所以,根据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是最切实可行的。
1.2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动画专业起步晚,向社会提供的动画人才还不够,特别是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又难以吸引这类专业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师资匮乏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都是从美术、油画、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具备师资、资金、设备的条件下就匆忙开设动画专业,结果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形成。
1.3 教学缺少校企合作,实践环节缺乏
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来制定具体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之设备缺乏,校内外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教学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态。尤其是内地院校以及二、三线城市的院校,受其地理位置的制约影响,当地很少有与动画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也就少之更少。校企合的缺乏,使院校缺乏相应的实践场所,学生的实践更多的停留在对一些理论内容辅导验证,对操作流程的模拟。虽然近两年,各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实践教学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设计制作都是假设的课题,沉迷于软件工具的应用,一味追求制作各种电脑特效,导致不了解企业真正需求状况而得不到有效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2 实践性教学模式建设
通过笔者对实际用人单位的走访,总结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熟练的动画制作技术以及强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便进入公司后能很快地投入工作。
2.1 创办适合自身条件的动画专业
以动画概念建立动画专业,可以确立很多办学方向。动画由艺术过渡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经历了媒体革命,如网络、移动性媒体动画、多媒体技术应用、游戏、教育软件、智力玩具、电子出版、军事及其他行业的虚拟现实等等。动画专业人才主要培养创意创作类、设计类、技术类、经营类等几大类人才,但以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设备、学生素质等状况来看,很难实现。因为好的创意需要有文学、美学的功底,需要有心理学与市场运作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师资条件等也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此,在进行动画教育定位时,高职院校应认清动画的应用范围,根据自身的性质与办学特点找准市场,根据自己的长处分类进行动画人才的培养创办适合自身发展的动画专业。
2.2 具备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任教师
受实际情况的影响,师资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为了保证教学,首先学校可以实行人才引进、人才招聘,对于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然后对现有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外出培训可以加强专业交流,避免孤军奋战,有利于学科发展。另外,可以在社会上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于这些人员是兼职,时间和排课上学校应予以照顾。针对一些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聘用兼职教师的聘用更加有利于教学。
2.3 告别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实例贯穿法
传统动画教育是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被动地参与的模式进行的。这种授课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据高职教育学制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动画教学中可以采用实例为平台,贯穿整个课程讲授基本技法的方式。比如软件类课程,大多数传统授课方式都是以介绍菜单功能为线索,单一的讲菜单、工具、特效,导致学生学完后只会做单独的特效,而不知道特效该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而以案例为主要教授内容,在案例中消化相关知识点,使学生们能够自然的接受,而非硬性地记忆。笔者在讲授Flash课程中,并没有将软件每个菜单每个功能从头讲到尾,而只是将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方法通过案例讲出来,让学生在系统的实例讲解与实际操练中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2.4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帮助教学
依据实际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师资、资金、设备都不允许自己独立的开发某个动画项目。而引入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个问题。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项目的场所、使学生完全接近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还可以使教师与企业更紧密地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不是单方面的,还能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和谐。
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实践操作中获取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根据学校的设备资源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特长状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小组,提出制作任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长在二维的做二维动画实训,特长在三维的做三维动画实训,特长在栏目包装的做栏目包装实训。每组都有实训的实际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参与任何小组的创作,只起技术指导的作用,辅导学生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难题。这种项目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对就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并锻炼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动画专业教学在引入项目过程中,应注意跟踪市场动向,把握市场需求,而不能只单一地适应某一企业或公司,或只做单一项目训练,否则学校就可能成为某个企业或公司的“外包加工厂”,不仅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其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3 结语
高职动画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合理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上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避免自己的劣势,不能盲目攀比本科院校,而应以培养技能型动画人才为主要目标。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合各个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动画人才,所以就更应该面向的更为广泛的职业岗位群———不仅仅面向专业的角色动画,还应包括广告、出版、电视、游戏、网络等等泛动画设计制作所涵盖的各个职业岗位。只有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做到课程与实践接轨,高职动画教育才能在动画领域之林培养出具备职业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文,孙立军.动画概论[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06.
[2]冯四东,付洪萍,吴荣光.高职动画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12).
[3]赵继学.高职动画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8(9).
[4]於水.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篇9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高职法律院系大都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整体上说,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为了强化高职法律的实践教学, 我们试图通过对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人员发放问卷、召开座谈等方式, 为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
一、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现状的调研
为了取得一手材料, 我们面向不同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电话或邮件沟通等形式进行调查。
(一) 对2007、2008级学生的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了15题,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有 (可以多选) :
法律专业学生是否应该参与实践教学:98%的学生选择是, 2%的学生选择否;
最喜欢、收益最大的教学形式:48%的学生选择边讲边练, 43%的学生选择实际操作, 19%的学生选择课堂讲授;
最喜欢收益最大的实践教学形式:48%的学生选择校外全真实训, 43%的学生选择校内仿真实训, 14%的学生选择课内实训;
实践教学环节锻炼了哪些方面能力:66%的学生选择实际操作能力, 24%的学生选择与人协作能力, 10%的学生选择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能否加深理论理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94%的学生选择能, 6%的学生选择否;
实践课程的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30%的学生认为好, 43%的学生认为较好, 27%的学生认为一般;
对我校指导教师的评价:51%的学生认为好, 41%的学生认为较好, 8%的学生认为一般;
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45%的学生认为好, 41%的学生认为较好, 14%的学生认为一般;
对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评价:46%的学生认为好, 48%的学生认为较好, 6%的学生认为一般。
(二) 对2006级学生的调查
2009年5月3日———5日, 5月21日———24日, 我院4位教师到我校在唐山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路南法院、丰南法院、迁西法院、乐亭检察院、遵化检察院、方圆律师事务所进行调研。调研期间, 我们设计了“2006级毕业生用人单位需求与高职教育教学定位调查问卷”。
面向学生, 我们从课程课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人才质量四个方面设计了12个题目, 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有:
理论学习与职业能力培训的课时分配:79%的学生选择4+2, 即4学期理论、2学期实践, 或是每学期都有实训;
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岗位需求的程度:51%的学生选择基本够用, 49%的学生选择需要更新, 并建议增加新案例和热点问题, 如拆迁纠纷、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处理;
教师传授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程度:71%的学生认为还好, 29%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师缺少职业经验;
教学过程的职业特色:68%的学生认为很鲜明, 32%的学生认为不明显;
教学环节的改革成效:96%的学生认为需要继续改革;
是否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91%的学生认为需要;
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87%的人认为一般, 希望学校对准就业目标, 多拿与法律相关的证书, 有针对性的加强就业指导。
(三) 用人单位情况反馈
在走访唐山实训基地的过程中, 针对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 我们设计了“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七项素质及评价表”“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实习学生满意度的调查表”, 就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设置等问题与有关领导交换了意见, 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七项素质及评价: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81%, 一般29%;
专业技能强:强35.5%, 一般31.5%, 差33%;
能较快适应工作:好28%, 一般62%, 差10%;
有专业优势有特色:有59%, 一般32%, 没有9%;
通用技能强:强45%, 一般47%, 差8%;
心理健康:健康55%, 一般36%, 差9%;
具有团队精神:具有41%, 一般37%, 差。
我们还召集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学生实习学生评价的座谈会, 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素质, 依次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强、有专业优势有特色、能较快适应工作、心理健康、具有团队精神、通用技能强。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看重专业技能, 专业优势, 能用好用;二是非专业因素, 职业道德, 通用技能和可塑性。
(四) 其他高职法律院系的调研
现阶段我国高职法律院系不多, 我们很重视横向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发现, 有的院系的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的院系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时间安排等没有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的院系没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如实践教学基地仅仅限于校内的模拟法庭, 实训课程仅局限于诉讼法;有的院系的校外实训也由校内教师指导, 兼课和兼职教师比例太小;有的院系与实践教学基地联系少, 交流不畅;更有甚者, 有些学生把校外实训看成一种形式, 到实习单位报个到就走人, 结束时再去盖章写鉴定, 实习单位碍于情面、为学生的前途考虑, 也就顺水推舟了;也有实习单位怕学生干不好工作, 只是让他们打打杂, 或是做些边缘工作, 等等, 不一而足。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现状的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从成人高校或者中专转化而来, 在筹办之初, 对高等职业教育懵懵懂懂, 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尤其的法律高职面临的难题更多, 院校定位的转型绝非改个名字, 或者设立几个看似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系部, 开设几门貌似训练职业技能的课程就了事, 而是一项可能迂回曲折、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需要长时期、全方位的投入。就国内国外高职教育的实践来看, 绝大多数集中于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型工人, 对于已经成熟的法律教育是精英教育, 培养法律科研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这样的现状, 法律高职教育如何定位、如何使技能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等问题, 大家都在思考、探索。至今, 与其他技术职业学院相比, 法律高职在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精品课的申报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可贵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 也有了一点成效。通过以上的调查, 我们认为:
(一) 收效
1. 法学实践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提升和更新。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从整体上更加注重法学知识的传授、法律规范的解释, 而对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还不够重视。目前,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法律关系和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及法律实务能力已为大多数法学专业所接受。一些法律院校以及法律专业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编制了实习计划、大纲等文件。除此以外, 还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演练等提高学生对法律实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实践教学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经过长期努力, 各高职法律院系法律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本能够做到以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 以程序锻炼为主的模拟法庭,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课程, 以增强感性认识为主的法律见习, 以融合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实习以及专题辩论和毕业论文等等。许多高校都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 对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反思
从整体上来说, 现阶段,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致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没有真正得到训练。
调查中, 95%以上的学生实习学生认为学生实习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体会是通过学生实习真正实现了从平面学习到立体学习的转化, 知道了以往所学知识有什么用和该如何用;知道了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的正确定位;知道了还有哪些知识掌握的不够, 哪些有用的知识该学没学, 那些技术在学习时是需要强化的, 哪些知识在实际中用的少而学校又耗时太多;更清楚了自己哪些素质有所欠缺。建议课程设置应加大和细化那些实际工作中用地多用处大的课程, 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而学校的学习安排没有完全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综合素质还有差距。如司法助理专业的学生认为速录水平不能达到书记员要求, 不能从容上岗, 应当在校进行强化训练;以及档案管理用处很大应增加培训;立案程序、法庭审理的特别程序应当在教学中体现等。
从座谈、访谈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顶岗学生的专业技能评价不是很高, 学生的上手能力也不是很强, 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真正顶岗。用人单位也明确指出有些在校训练没有达到实战水平, 需强化训练。
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
目前, 设有法律专业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实训方面, 仅限于在某个教学环节安排一两次模拟法庭, 关于实践教学, 既没有构建体系, 甚至连框架都没有, 更不用说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或是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流于形式, 利用率非常低。
(1) 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与高职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校外实训基地不健全, 往往是学校求助于行业, 而不是联合办学, 学院很难给企业提供帮助。普遍情况是行业采用不够, 校企结合还只是在教育部门喊得比较响。实训内容不能结合市场需要。由于校方领导不够重视或经费不足或经验不足, 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训方案, 或是即使有了较好方案但难以实施, 使实训成了一种形式。
(2) 师资队伍问题。由于许多高职院系由中等职业院校或成人高校转化而来, 存在学历偏低、双师型教师偏少的问题。有些教师虽然重视实践教学, 但苦于自己实践经验的缺乏而没有能力组织专业实践教学, 许多专业课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实践, 所以出现了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高职院系教师严重不足, 专业教师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而学院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鼓励政策, 教师很少自觉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增加实践能力, 特别是年轻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与动力更少, 自身就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至于从行业一线聘请兼课、兼职教师, 仅限于名单的传递, 由于自身工作的压力、院系的重视程度或待遇问题, 他们很少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三、我们的建议
(一) 应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 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以知识主义理论为教育学基础、以建构主义为教学论基础、以情景认知理论为心理学基础, 使之有足够的养分。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包括静态的教学模块, 也要包括动态的教学环节;既要包括校内实践, 也要包括校外实践;既包括体系自身的构建, 也包括体系的保障;既要关注学生, 也要关注教师。这些方面丝丝相扣, 不可偏废某一方面, 不能忽视细节。
(二) 以实践为导向, 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在调查中, 多数学生认为, 有些课程在实践中根本用不到, 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学。这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短、没有机会全面接触所有的法律业务, 也可能由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确实不合理所致。比如, 像证据法, 对于法律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听说因为选课的人少, 没有开此课。这对学法律的学生而言, 是个不小的损失。学生在法院、检察院的实习过程中, 多是做文字工作, 打字 (速录) 显得尤其重要。这方面在学校的强化力度远远不够。对于民法、刑法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认为应该讲得更细。
(三)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化、制度化
实训基地, 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规范化、制度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与用人单位必须保持畅通的联系。教师熟悉一线环境, 使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学习有的放矢。
教师指导要形成制度。要选拔优秀带队老师, 全程跟踪指导。带队老师实行目标管理, 负责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 疏导学生心理,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课程设置提供第一手资料。
顶岗学生要规范。教育学生要按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 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实习不能流于形式, 杜绝学生脱岗离岗现象。
摘要:法律高职实践教学被越来越重视, 但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缺点, 存在与用人单位需求脱钩的问题。为此, 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动手术, 需要规范实训基地。
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实践 篇10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国家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的调整, 中职教育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但是有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职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责任。学生总会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 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具制造、工程造价等理工科专业。而这些专业在日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 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逐渐形成对英语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加上中职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过于依赖教学大纲, 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脱离了实际, 缺少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 英语教学的模式相对单一, 没有采取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不能平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效。现在的中职课堂上, “一刀切”现象突出,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还不够明确、合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拔高的机会, 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有些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没有及时转变教学模式, 并且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 课堂上多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 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2.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 一定程度上存在综合素质偏弱、学习能力不强或理解速度较慢的情况, 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加上授课形式的单一、陈旧, 甚至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教学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部分中职院校为追求就业率, 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要求严格, 而对公共类课程 (如英语、语文等) 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也只是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 对于与该技术无关的课程重视度不够。
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1.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状况去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 做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 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电子信息、车辆工程、金属铸造等专业课程联动教授学生如何写好英文版个人简历、产品说明书、项目设计报告等, 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体现英语知识的实用性。还可将英语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联系起来, 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动画片配音、英语故事会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英语, 并学以致用。
2. 基于课本, 注重交际, 增强教学实用性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教育学生使用这门语言, 提高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种特性决定了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主动记忆单词、语法等内容。但很多学生不喜欢动脑、动嘴去记忆, 随着课程知识的不断深入, 难度的不断增加, 学生在课堂中感觉自己在听天书, 睡意朦胧。在这种环境下, 就需要教师基于课本知识, 注重交际, 转换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简化课本内容, 指出重点,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实际联动交际活动, 例如,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客观情景:在购物商场、在电影院、或在运动场等, 让学生自己自由对话,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观看一些英语电影, 然后由教师讲解影片中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如单词、表达方法等,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点有实际的感官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面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分层次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 其效果也有目共睹, 但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的中职学校尚不多见。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要正视学生的现状,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进步。分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在授课前, 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研究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结束语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篇11
(一)让学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自己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汲取新鲜事物,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把心灵的感受既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非两方面: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让人可信,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不会怕写作文了。
(二)培养观察能力,重视生活积累
文坛前辈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生活是一本大书。”作文素材到处都是,学生却不知道撷取,只知道抱怨两点一线生活的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既要用眼睛去观,还要用脑用心去察。用眼看世界,用心察百态,用脑思世事。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以便他们积累成长的财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大幅度增加写作数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作文练笔中,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通过摘抄成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通过课前一分钟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造句或通过仿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练笔等方式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妙文、美文。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构思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首先要追求结构完整,即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自然,过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层次、不紊乱。其次要力求构思的巧妙。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作家叶文玲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新鲜味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别出心裁呢?可运用彩线穿珠法、巧设悬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断组合法等巧妙的构思,还要选择自己拿手又适合表达的诸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日记、演讲稿、童话、诊断书、访谈录、起诉状等等文体,学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构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适宜。
(五)立意新颖深刻,让作文迈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主张,因此主旨一定要鲜明。其次要突破思维定势,力求创新。若能抓住细节,并从自身的独特感悟出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脑中无”,若能激活读者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给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定是立意深远、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评论,去完善。
MTI笔译教学现状与实践探索 篇12
一、MTI笔译教学现状
(一)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开设MTI的院校应有为社会输送翻译人才的使命感。应用型翻译硕士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 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翻译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占主导地位, 应用型师资尚不能满足MTI教学需求。从教学实际来看, 教授学生翻译理论相关知识, 能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让其受益终生。但从专业实际来看,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就会受限, 笔译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被弱化, 从而难以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国际背景下对专业译员的实际要求。 (二) 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 (2009) , MTI学位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必修课主要包括一些相关的基础课程, 如翻译理论、笔译实践、文学翻译、交替传译、应用文翻译等课程。选修课范围相对较广, 要求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实际, 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如笔译专题、翻译实践工作坊、科技翻译、外贸合同翻译, 法律翻译等等, 以此积极响应MTI教学的实践要求,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具体到MTI的实际教学, 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仅在表面上契合了上述培养方案的要求, 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翻译理论课程还是占了主导地位, 大多数实践课程有其名而无其实, 真正的笔译实践教学并未落到实处, 如笔译专题、翻译工作坊这一类的实践课程, 基本上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可谓换汤不换药, 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接触和了解适应国际趋势和市场发展的翻译原材料, 过多理论知识的灌输, 使学生缺乏实际的、有方向性的笔译应用技能操练, 在日后的就业岗位上也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大大削弱了翻译实践人才培养的效度。
二、MTI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要求
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定义,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有其相应的社会属性。与此同时, 学校培养的翻译专业学生, 其能力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和提升。今天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发展模式, 要求对MTI学生的培养,
应将其翻译实践能力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教学相结合, 进一步强调笔译实践能力和素。这样的能力和素养可分为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 其中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知识积累, 对于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都是必需的, 这样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历时翻译能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翻译实践的新要求, 如翻译软件运用、商务合同解读、网上信息检索等, 则可称之为共时翻译能力。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共同作用, 要求今天的MT学生在具备扎实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 更应重视自身与时俱进的翻译实践能力之培养, 在掌握双语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职业译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如相关职业知识、翻译软件使用、网上信息检索等, 能够在新的环境下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具备基本的文献编辑能力、自我翻译水平评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等能力。由于翻译, 尤其是笔译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而学生水平和能力有限, 在今天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和深入的前提下, 他们不可能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精通, 故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作为今后的翻译方向, 加强对该领域相关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学习, 真正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挑战中, 强化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笔译实践能力。
可见, 对MTI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历时能力的要求, 也包括共时能力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 也要求他们具有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特定知识和文化信息储备;既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专门领域的笔译实践能力和素养。
三、MTI笔译教学实践探索
从上面两部分的论述中可知, 我国目前MTI笔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而MTI课程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又有较高的要求, 这一矛盾使得改革传统的MTI教学模式, 从过于注重翻译理论教学转向促进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成为必要。MTI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 要实现该目标就得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师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 下面拟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以期改进我国目前的MTI笔译教学现状, 为笔译实践人才的培养尽绵薄之力。
(一) 提高MTI笔译实践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MTI教育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对应用型师资提出了较高需求, 对我国目前高校大多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教师也是一大挑战。开设有MTI的高校应引进或聘用真正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的的实践型教师, 或是着力培养本校翻译师资, 促使其尽快从研究型教师转向实践型教师。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去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来提高高校翻译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更新他们传统的笔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其翻译实践教学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自2008年起每年一届的MTI师资培训班, 其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能够保证为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从事MTI笔译教学实践的教师, 推动MTI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 为了提高师资力量, 高校也可引进校外专家, 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 或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 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这类校外专家可以是翻译公司负责人、翻译培训总监、译审、杂志社编辑、编审等专门人才。校外专家的引进可以让MTI学生全方位了解翻译行业的动态和翻译市场的需求, 熟悉翻译业务相关流程以及编辑、排版等专业知识, 是切实改善目前高教MTI教学师资、提高学生笔译实践能力、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除此之外, 比较经济而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校内和校际翻译师资互聘, 以彼之长, 补己之短。如在校内或校际聘请管理类学院的专职教师, 给MTI学生进行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传授, 提高MTI学生的基本管理能力。聘请校内或校际图书馆、学报等部门的专家, 教授学生信息检索、文献编辑、资料排版等专业知识, 在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上提高MTI学生的共时翻译能力, 从而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到国际与国内结合、专业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
(二) 提高MTI笔译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是重点。
笔译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要能够反映教师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 学生又能够通过该课程学到什么知识, 以及能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MTI课程设置应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水平。要达到这样的层次, 开设有MTI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可参照国内外MTI的相关课程设置, 结合本校实际, 开设那些在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同时, 更能培养学生笔译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笔译视野、拓宽学生今后就业渠道的课程。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下面列出部分可开设的MT笔译课程以供参考:实用翻译理论与技巧、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翻译与管理、行业与翻译市场、翻译与编辑编译、文献信息检索、术语学与翻译、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写作与技术翻译、跨文化交际、机器翻译、翻译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等。比如本地化课程的引入, 旨在通过行业之间的合作来提高翻译服务带来的的附加值。上述这些课程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 在提高学生共时翻译能力的基础上,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时翻译能力, 避免传统翻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能突出MTI笔译实践教学的重点, 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另外, MTI院校可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针对MTI课程的实践性, 可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 增加一些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笔译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 如翻译公司负责人关于翻译流程的专题讲座、计算机专业人员关于机辅翻译的相关课程、虚拟项目环境下学生进行的译稿审定、校对等翻译实践。这样的选修课程还可以包括翻译公司参观、涉外会议观摩、翻译项目的真实参与等一系列实践课程, 从而弥补MTI笔译教学实践性不强这一弱势, 突出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出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 改革MTI笔译实践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是保障。
我国目前的MTI笔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要改变这一现状, 还得从教学方法入手, 采用切实有效的的教学方法来提高笔译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MTI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应与时俱进、诸法并用, 互补短长。下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以期有效提高MTI教学效果, 促进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
首先, 课堂讲授教学, 即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一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但MTI笔译教学中理论性较强的文化与翻译、翻译概论等课程可在采用此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第二, 相关案例教学, 即将真实的翻译案例引入课堂, 这些真实案例可以是职业译者正在进行的翻译项目中的某个部分。MTI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案例中的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可有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并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互衔接, 适用于翻译工作坊、本地化实践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能切实提高MTI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笔译实践能力。
第三, 引进项目教学, 即将具体的笔译实践项目引入MTI课堂教
学。学生需要在保证项目整体性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 并能获取相应的报酬, 旨在通过真实的翻译认知语境和实践平台, 让学生熟悉翻译项目的相关流程, 如与顾客如何谈判;稿件如何分发、翻译;译前译后如何编辑、校对和排版;如何保证译稿的质量等相关问题。一定的报酬又能保障学生进行项目翻译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能利用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环境, 有效提高MTI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
第四, 相关实践教学, 即组织MTI学生去相关的翻译公司、出版机构或政府部门等进行专业实习, 积累实际的翻译经验, 提升翻译实践水平,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实践教学比上述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更能为MTI学生提供直接的、具体的笔译认知环境与实践平台, 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全球化、市场化范围日益扩大的今天, 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得变革目前MTI笔译教学中的诸多弊端, 从师资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切实提高新形势下笔译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 满足社会之需。
关键词:全球化,MTI,笔译教学,笔译实践
参考文献
[1]Kelly, Dorothy.A Handbook for Translator Trainer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5.
[2]柴明颎.2010.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 (1) :54-56.
【现状实践教学】推荐阅读:
课程实践现状08-24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07-20
砀山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实践11-18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08-31
农村乡镇养老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9-01
教学运用现状07-21
书法教学现状10-19
动画教学现状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