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制度(共12篇)
生育保险制度 篇1
生育保险制度是指在生育事件发生期间对生育职责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障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一般包括生育津贴、医疗费用、生育补助和生育休假。另外有的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生育保险制度是指妇女因怀孕、生育而暂时停止劳动或者是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 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为生育女职工尽快恢复劳动能力, 重返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迄今为止, 在全世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包含生育保险制度的内容。
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概况
1994年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 维护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对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形式、标准等给予规范, 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妇女既要从事社会生产活动, 又要负担生育子女的重任, 建立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 可以减少女性就业障碍和缓解女性工作的压力。
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基本保险待遇主要有生育假期、医疗保健服务、生育津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生育假期是职业妇女在分娩或者流产期间依法享有的假期, 产假一般明确划分为产前和产后两段, 并根据生产过程的难度和产出婴儿的个数分为正常产产假、难产产假和多胞胎产假几种。生育医疗保健服务是通过孕期、分娩和生产后所需要的各种检查、咨询、助产、住院、护理、医药等一系列保健服务, 以保障母婴健康。生育津贴是对职业女性生育期间工资损失依法给予的现金补偿, 目的是为生育妇女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二、实施生育保险的意义
在许多发达国家, 生育在人们的观念中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 而是为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行为。生育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补偿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实施职工生育保险的过程, 实质是由企业的“自保型”生育保险转变为“社会型”的互助互济的生育保险制度, 有利于保证妇女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恢复, 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和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对平衡企业负担、保障女职工的平等就业权、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 缓解了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
生育保险实施之前, 根据计划生育政策, 女职工的生育费用由企业进行实报实销。结果一方面, 女职工较多的单位, 负担沉重。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很多女工的生育费用长期得不到落实, 致使保护女工权益成为一句空话。实行生育保险后, 生育费用由社会统筹进行, 统一由社会合理负担。这不仅使保护女工合法权益能真正落到实处, 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由于女职工过多所带来的负担过重问题。
2. 企业参加生育保险, 直接促进了女性就业和竞争上岗
实行生育保险使一些企业生育期间的产假工资不按规定发放、产期基本医疗费不能定额报销的状况得到改变, 维护了女职工合法权益, 从根本上保证了女职工生育期间的经济补偿和医疗服务, 解除了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实行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提高了人们对妇女生育社会价值的认识。由于生育费用由统筹基金中支付, 一些行业不再因经济问题而拒绝招收女职工, 从而拓宽了妇女就业岗位。
3. 实行生育保险, 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实行生育的社会保险, 生育费用社会统筹的具体办法是, 企业不论男女职工比例多少, 按照统一费率 (最高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1%) 缴纳生育保险费, 建立生育保险基金。职工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行生育费用社会统筹和社会化管理服务, 对于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 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工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生育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女性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正处于从企业统筹向社会统筹的过渡阶段, 各地的制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现行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不仅阻碍一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影响了女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育保险实施范围的局限性, 给女职工维权带来新课题
我国目前生育保险的享受对象主要还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个体企业等企业所辖的职工, 那些从事非企业个体经营、家庭保姆、钟点工、临时工等非正试工工种的女性得不到社会生育保险的保障, 占生育妇女80%以上的农村妇女离这项保险就更远了。在覆盖面小的同时, 我国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在城镇, 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对生育保险实行了系统内或企业内部统筹和管理, 大多数省区仍停留在市、地、州、县范围内统筹。
2. 影响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益
由于保险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 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保企业中, 企业负担的生育保险费与本企业育龄女职工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状况不利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和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 损害部分企业和部分妇女合法权益。女性职工少的企业, 更希望通过企业保险而少缴保险费降低企业成本, 女职工多的企业希望通过社会统筹, 来分担企业的成本。效益差的企业甚至破产的企业会放弃生育补偿严重损害妇女权益。为了规避这种风险, 有些企业尽量减少对妇女的雇佣, 甚至不雇佣。这样就出现了有些企业在招聘女性的时候, 增加一些附加条件如, 工作期间不准结婚、生育等, 使妇女的平等就业的权益受到侵害, 使劳动力市场畸形发展。
3. 原生育保险办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可操作性差
相比于养老和医疗保险, 生育保险无论从主要立法上还是从配套法规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没有法律、法规作依据的情况下, 部门立法、地立性法规做出强制措施的权限有限, 致现行生育保险规定缺乏强制力。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 整个社会对生育保险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 妇女针对生育这一事件的维权意识也还不够强, 没有给生育保险立法提供足够的促进力。《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试行阶段, 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参保范围涵盖面窄, 只限企业;对参保对象缺乏强制性措施, 面对非公有制企业较快发展而参保率很低、改制后企业退保率上升的形势显得束手无策;对违反《试行办法》的行为缺乏制约和惩治措施《试行办法》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 生育女职工的产假工资为100%, 而《试行办法》规定, 生育女职工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发。这种待遇规定的差距及生育医疗费缺乏统一规范的界定标准等都在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 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
另外, 由于生育医疗单位与生育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缺乏应有的协调, 一方面, 医疗单位生育医疗费用在持续上涨, 另一方面, 生育保险经办机构采取低水平一次性定额给付, 最终利益受损害的还是企业和生育女职工。
四、完善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对策思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必须进一步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维护现代妇女的合法权益。
1. 我国应扩大生育保险的适用范围
随着我国所有制体制的转变,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下, 劳动力市场必然发生转变, 除了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女性职工之外还出现了个体工商户、不定时工作者、家政保姆在内的妇女, 而雇主为了减轻责任和降低成本, 往往忽视其应当享有的生育权益。另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妇女尚未走上工作岗位、丧失工作岗位, 她们的生育权益未能得到重视。覆盖范围主要有城乡劳动妇女、城镇非正规职业妇女 (包括失业女职工、未就业妇女、自由职业女性、个体妇女劳动者、家政服务者以及大学结婚的生育女大学生)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这部份妇女的比重越来越大, 倘若不加以重视, 不仅是社会的不公正, 更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外男性是构成社会家庭的一部分, 与女性共同承担生育责任,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把男性也纳入生育保险的范围。妇女的生育行为保证了劳动力的再创造, 不论任何妇女的生育行为都是无差别的, 因此, 为了体现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的公平性, 应覆盖所有妇女。
2. 加快企业自保向社会统筹的过渡
在我国, 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系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隶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筹集生育保险基金, 按照社会保险“大数法则”, 通过互助互济的方式, 将发生在少数人员或单位的风险, 转移到多数人或多数单位共同分担。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可以实现生育保险的社会化, 增强基金的调剂功能, 使生育保险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在企业改制转轨的今天, 生育保险实行企业自保的形式不但加重了企业负担, 而且无法保证保障的稳定性。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加快向社会统筹过渡的步伐, 是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由雇主、个人和政府三方面分担生育保险费用的成功做法, 将生育保险统筹费用由目前的企业承担转变为三方分担, 不但要保障参保人员的利益, 也要保证企业的生存。在市县级统筹已经比较成熟的地区, 要考虑向更高一级的统筹层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生育保险的接续问题, 才能使参加生育保险的受保人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流动时也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在统筹水平提高、条件成熟时, 也可以考虑建立生育保险异地转移机制。当然, 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正处在从劳动保护向社会保险过渡的时期, 不可能一步就完全实现社会统筹,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尽快转变观念, 认识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履行其在生育保险改革的过渡阶段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3. 加强生育保险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
目前生育保险的给付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实现社会化的管理网络, 生育保险金还不能直接给付被保险人, 而是先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保险待遇拨付给企业, 由企业发放给职工本人, 这种方式极易造成生育保险待遇被克扣, 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将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与生育保险改革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根据我国的立法传统和现实状况, 生育保险在制度上作为单独险种可以继续存在, 但在管理上可以与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目前, 上海、广东等地已进行了将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管理的尝试, 即对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实行统一参保、统一征缴、统一管理, 分别确定费率。
基金分别立账, 待遇分开支付的方法, 充分利用医疗保险较成熟的推进机制和管理系统, 实现生育保险的快速发展。这种做法既提高了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程度, 又资源共享降低了成本。在费用结算时, 要按两项保险与定点医疗机构各自的需求和服务标准进行, 防止人为扩大生育保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与此同时, 建议生育保险实行社会化发放方式, 独立于单位之外, 逐步做到生育医疗费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使受保人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在监督主体上, 要将生育保险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分开;在监督手段上, 要建立生育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完善生育保险基金投资监控制度, 建立基金投资信托制度;在法律保障上, 要完善生育保险基金法律责任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在基金管理上, 要对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长期预测和分析, 确保收支平衡, 从而使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行处在国家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摘要: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是女性获得平等就业权的关键。现行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着覆盖面窄、待遇水平低、保险金未实现社会统筹、保险立法滞后等问题, 生育保险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生育保险制度 篇2
摘要:生育不仅仅是每个家庭传宗接代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延续的方式,生育保险理应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生育保险制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并通过对___市生
育保险制度的现状的调查情况,分析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困难,最后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对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和趋势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妇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妇女又承担着生育的社会责任和重担。保护妇女就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在生育子女时必要的物资条件和基础,就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育保障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育保障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育保障制度仅指生育保险制度。广义的生育保障制度应该包含生育保险制度、计划生育中的生育保障内容以及女工劳动保护制度和妇女就业保护制度中关于孕产妇的劳动保护方面的内容。本文从狭义的生育保障制度入手,分析探讨生育保险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一、生育保险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类文明的社会实践无数次雄辩地证明,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妇女与男子并驾齐驱,才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对于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健全保护妇女生育权利的生育保险制度,对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1、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安定及家庭稳定。妇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
。妇女占人口的一半,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要构建和谐社会,妇女的力量不可忽视,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妇女的发展十分关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妇女就业、再就业的观念日益更新,就业和再就业的岗位和机会增多。如果广大妇女不能实现经济上的全面发展,必将拖全社会的后腿,导致发展的不和谐、不平衡。妇女素质提高与否、妇女的作用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为妇女参与发展和妇女自身发展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更有力的支持、更强大的动力。而妇女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更能够体现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男女平等。妇女为社会承担了生育的义务,社会也应该为妇女提供相应的生育保障。妇女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天然使命,在家庭稳定、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出现始,妇女便承担了生育这个光荣而又沉重的任务。现代妇女更是承担着工作和生育的双重责任。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是切实保障女性生育期间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保护女工的权益方面也作了很多的规定,如新《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劳动法》在第二十九条还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即使在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以及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也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法律和政策法规的规定,为妇女生育权益保障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
3、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妇女就业和竞争上岗提供了保障。首先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生育费用由企业负担变为由社会共同负担,较好地弥补了因女工生育、哺育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部分损失,那种认为招女工吃亏、企业负担重的观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其次生育保险制度缓解了企业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未实行生育保险统筹前,女职工集中的纺织、商业系统,生育费用最重;负担最轻的是女职工较少的航运、建筑和电力系统。实行社会统筹后,大大减轻了单位生育费用负担的压力。再次由于实行了生育保险,就避免了生育待遇受企业经营风险影响而不能保证落实的状况。有些企业经营困难,在职职工领不到工资,但由于参加了生育保险,女职工生育时都能按时领到应有的生育保险。过去,有许多企业把怀孕、生育的女职工当成包袱,当成优化组合下岗的对象,实
行生育保险后,通过宣传落实生育保险政策,转变了观念,能够正确对待并妥善安排女职工工作。女职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一大批女工程师、女能手、女企业家。
4、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项制度肩负着及时恢复生育女职工自身劳动能力和提高中华
民族后代人口素质的双重使命,既要为保险主体提供经济保障,又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条件;既要为孕产女职工提供基本保障待遇,又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生育费用负担。生育保险制度是生育成本社会化的一剂良方,不仅有效解决了不同单位之间生育成本负担的不均衡,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且解决了女职工的后顾之忧,也必将为彻底解决就业领域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提供制度保障。从人权意义上讲,生育成本社会化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基本人权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政府善治的必然逻辑。由此可见,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体现了妇女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更是事关我国的改革发展与社会安定,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女职工生育保险贯彻落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些单位在招工时明确不要女职工。
通过对___市2000年至2004年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比较(图一)和五年间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的比较(图二),可以发现,生育保险参保率低,还存在许多问题:
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比较(图一)
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的比较(图二)
1、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偏低。从图一可以明显体现,___市现在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的人数只有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30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未给企业职工参加生育保险。按照《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2003年5月1日起宁波开始实施《宁波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该办法明显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并以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作为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基数,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生育保险费。按照《办法》规定,凡是城镇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不分性别都办职工办理生育保险。但是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只有少数企业为职工办理了生育保险。
2、用人单位对生育保险制度不重视。从___市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的比较(图二)可见,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养老保险。对于养老保险,能确保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职工要求参保的呼声较强烈,而且用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金也可以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人才。但是对于生育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却基本上不予以重视,表现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不均衡。目前参与生育保险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以女职工居多的服装类、纺织类、餐饮类等企业为主。如我们___市的情况是波导公司、罗蒙都缴纳了生育保险。但是一些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很少参保生育保险。因为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要考虑到成本列支,这种筹资机制表现为生育保险费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面对市场现实的用人单位,利益驱动机制使它们更关心伸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间,要中断劳动,离开就业岗位,使所在单位蒙受支付保险待遇、承担顶岗损失的代价。所以很多不是必须由女职工完成的岗位,用人单位都喜欢招收男性。在以男性为主的用人单位,也不会考虑为少数女职工的利益而为全体职工支付生育保险费。
3、生育保险制度出现监督缺位现象。生育保险制度已经从企业保险走向了社会保险。当前各种经济制度并存,在用人单位自觉性有待提高的前提下,需要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宁波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中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的,由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生育保险基金;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元以上2000以下罚款。”政府是大力支持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工作,从组织上加以保证,用政策进行推动。但在实际贯彻落实当中,职能部门并没有明确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基本上以用人单位自愿参保为主,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
4、企业女职工参与生育保险的意识较差。女职工对其自身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特殊权益缺乏了解。很多妇女认为生育孩子是自己个人的事情,用人单位能够给产假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考虑企业还应该为其参加生育保险,也不奢望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可以通过社会统筹予以报销。由于女职工缺乏参与保险的意识,为企业逃避执行女职工生育保险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女职工特殊权益未能受到有效保护。
三、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的建议和举措
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妇女就业,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更是构建妇女参与发展和为妇女自身发展提供更优良环境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加大生育保险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媒体应广泛宣传有关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女性的生育价值形成共识,改变那种把生育问题看成仅仅是女性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的想法,形成实行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好事的共同意识。宣传工作应深入一线开展,使广大女职工了解自身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特殊权益,使广大职工能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用人单位增强合法经营、保护职工权益的意识。
2、加强生育保险监督管理,拓展生育保险领域。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和举报专查工作,重点对劳动密集型和使用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加大检查力度,认真检查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障费缴纳情况及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的执行情况。对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领域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特别关注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的职工,保障她们在生育期间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3、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生育保障社会化程度。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和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执法、维权方面的优势,把维权与协调、宣传与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通过编印、发送女职工劳动保护宣传材料,举办现场法规咨询活动,公布三个部门的女职工维权法律咨询和投诉举报电话,通过互联网发布女职工维权状况的专项检查信息等多种方式,增强女职工主动参与意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从健全社会劳动保障新机制入手,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法人代表签订劳动和社会保障目标责任书,将生育保险工作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一样列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妇儿工委应将生育保险参保率列入“十一五”妇女发展规划之中。只有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才能推动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率的提高。
社会和谐要求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广大妇女将与男子一样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社会发展。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解决了女性生育这个社会责任的难题,从法律手段制止了招工、用工中的性别歧视,为女性就业,再就业创造了有保障的平等的社会环境。生育保险制度体现了广大女性就业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必将为引领妇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胎动” 篇3
利率浮动空间可能更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市场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央行去年6月开始打开存款浮动区间,开闸利率市场化,当然不能让各银行挟带着广大储户光着膀子冲锋陷阵。央行于2012年6月7日宣布,从6月8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以10万元一年定期存款为例,央行目前基准利率为3%,利息为3000元;而银行执行上浮10%政策,储户一年的利息收入将达到33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银行迅速划分为三个阵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建、农、中、交、邮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密集,存款资源相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攻守同盟,如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均不到10%的上限,而是在8%附近。存款资源历来稀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存款争夺较为激烈,对于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区域性银行由于业务规模扩张的冲动,也在第一时间选择了所有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激进策略。
随着揽储价格战的持续,一些银行迫于存款压力,也出现改换阵营的情况。今年,交通银行将所有期限存款利率上浮比例上调至10%。而此前,该行与四大行保持一致的存款定价策略,即一年期定存利率上浮0.25个百分点(而非上浮到顶的0.30个百分点)。另外,也有中小银行对于客户的“身家”进行区别定价。
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并有更加激烈之势。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更多的银行开始偏重于风险加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如此一来,“大而不倒”的国内商业银行也可能会出现倒闭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果存款保险制度继续缺失甚至不完善,那么,不是有些中小商业银行因为储户缺少安全感,使之存款过少而无法生存下去;就是有些胆大妄为的银行以高利吸引储户而过度投机,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弱化了市场约束。
近日国务院相关金融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进入银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储户也未必放心在这些银行存款。
可以预见的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未来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将远远大于目前。
不过,也有专家担忧,如果只是负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埋单,存款保险制度会助长后者的道德风险。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机构都有风险管控职能,比如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存款保险机构除负责赔付外,还具备对银行重组甚至监管等广泛的功能,投保银行有任何污点,存款保险机构一清二楚,同时保费也区别对待,商业银行要为违反道德运作增加更多的成本。
保障存款人权益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自身发生危机时(如兑付风险、破产等),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储户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不至于颗粒无收。
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新生事物。1929-1932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先后有近万家商业银行受冲击倒闭,存款人损失严重。1933年,美国通过《银行法》,据此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已投保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保护,目前为大多数存款账户提供10万美元全额保险,部分退休账户达到25万美元,超出限额的按比例赔付。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有数十家商业银行轰然倒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公司“兜底”,必定引发更大的恐慌。目前,在金融稳定理事会的24个成员国(地区)中,只有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国没有建立。
在我国,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老百姓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就不存在经营危机,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海南发展银行因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关闭,境内居民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后由人民银行指定工商银行保证支付。此后发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案,最后同样由央行指定其他商业银行予以救济。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机构将自身兑付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金。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一个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畴之内。并且,随保对象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但不包括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
不过,从去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而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重申,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银行业在确定存款利率方面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最终,竞争可能导致某些小型银行破产。
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有处置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也是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多可能赔付50万元
银行倒闭?绝大多数在国内银行存款的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们也从不担心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拿不回来。
现在,这种观念要换一换了。央行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什么意思呢?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根据目前透露的消息,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按照央行计划的50万元限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则最多获赔50万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获得赔付,或者像美国和中国台湾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
此外,限额保险赔付金额究竟是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还是只赔付本金,目前尚无明确信息。
杭州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一定要做好两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不能再迷信银行不会倒闭了,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当作一般企业来看待,经营得不好,一样会关门。二是储蓄方式转变,大额存款尽量分开存放,也就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万一一家银行发生风险,也不至于损失过大。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建立,哪些银行会被纳入保障范围的疑问,郭田勇认为,按照国际经验,可能会实行强制性保险原则。由于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有必要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华的法人子公司都纳入保险体系中。保险范围涵盖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代表大多数存款者利益。
此前,瑞银证券发布报告预计,目前国际上存款保险限额大多集中在人均GDP的2-5倍左右,但由于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限额设定在人均GDP的4-6倍较为合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38354元,若以此计算,存款保险限额应在15万至23万之间。但由于20万至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占到总账户的95%以上,将保险限额定在20万至30万元可保证保险涵盖的广度。
浅谈我国农村生育保险制度 篇4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的一种, 是国家通过立法, 旨在为处于孕期、分娩期及哺乳期的妇女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医疗服务, 使生育妇女能够重返劳动岗位的保险制度。在我国, 生育保险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立的, 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末, 我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亿人, 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到2010年, 人数由5408万人增加到12336万人, 增长1.3倍。
由于目前我国生育保险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 所以现在的生育保险实质上只是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然而,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生育保险却是一片空白, 这对于农村妇女是极其不公平的。
二.农村妇女生育保险建立的必要性
农村妇女是我国妇女的重大组成部分, 从农村妇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不理想的状况来分析, 农村妇女更应该享受生育保险的福祉。
(一) 农村妇女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到潮流,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产物。根据国家民政部和全国妇联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4700万留守妇女, 妇女已占中国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近年来农村务农妇女承担起农村的大部分的农业劳动, 成为农村稳定发展的“顶梁柱”, 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务农妇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 在为我国经济发展献出力量的同时, 农村妇女也应该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二) 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及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是农村家庭收入仍不理想,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更加不可观。据统计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5153.2元, 而与之相对应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4.7元, 相比之下农村还不如城镇的三分之一。在大部分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农村, 往往是更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特别是在妇女生育过程中, 女性劳动力因为生育本来就会减少整个家庭的总收入, 再加上整个生育过程又得耗费家庭大部分费用, 这样整个家庭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在家庭收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孕产妇就会减少必要的产前检查和必要的营养补充, 甚至于不住院分娩, 种种这些对于妇幼健康和生育质量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 对于农村妇女生育行为, 国家应该更予以关注和重视, 建立农村生育保险。
三.农村生育保险建立的意义
(一) 推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来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再加上我国的户籍制度, 就使得劳动者被无情地划分为两类, 即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农村妇女劳动者作为国家妇女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未能够享受生育保险这项福利制度, 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如果社会公平处理得不好, 就难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就能使农村妇女同样也得到生育权益的保障, 分散农村妇女生育的风险, 可以消除农村和城镇妇女在生育保障方面的差距, 促进社会的公平,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保障妇幼健康, 提高人口质量
在我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果, 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口素质的提高将成为我国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保证了农村妇女在生育期间得到良好的医疗检查及护理, 保障了生育的质量, 使她们能够科学健康地繁衍下一代, 这对于促进下一代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孕产妇在基本生活和必要医疗服务方面均得到有力的保障, 又必将促进农村下一代人口质量的提高。
(三) 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女性农业化”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形成。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方面有益于农村妇女身体的较好恢复, 另一方面让农村女性劳动力及早回到劳动岗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妇女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生育, 能使其身体较快恢复, 重新以妇女劳动力的身份参加社会生产与工作, 充分发挥女性劳动力的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社会救助等制度在农村的不断发展, 在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使农村形成了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社会救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保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前进, 必然要重视农村社保体系的完善。农村社保体系要不断的发展健全, 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是势在必行。然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建立农村生育保险, 则可以为尽快完善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彦丽.试论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 .
[2]桑敏.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我国生育保障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 2011.
[3]乌日图.生育保险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4]赵兴艳.常金良.师东菊.健康与人力资本之关系浅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3) .
[5]康春华.从人口素质层面完善生育保险政策[J].中国医疗保险, 2010 (7) :56-57.
生育保险制度 篇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为了使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的职工因遭受工伤事故后,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和经济上的保障,解除广大职工及项目部的后顾之忧,促使项目部改善安全生产管理,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公司承建的工程,各项目部必须为本项目部职工集体投保。
二、保险范围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项目部指派到施工现场以外从事有关活动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额按保险合同执行。
四、保险期间根据施工项目期限的长短确定。自保险公司同意承保,收取保险费并签发保险单的次日零时起到项目竣工验收合格日止。项目部因各种原因造成工程停顿,可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申请暂时中止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审核确认后,保险合同自保险公司接到书面申请的次日零时起中止。在保险合同中止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工程重新开工后,投保人可书面申请恢复保险合同效力,自保险公司确认同意后的次日零时起,合同效力恢复,但累计有效保险期间不得超过保险合同对保险期间的约定。工程提前竣工的,保险责任自行终止。
五、各项目部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将保费交到公司质量安全科,由质量安全科统一办理保险手续。
六、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必须到保险公司指定医院就医。
七、保险责任免除按保险合同规定执行。
八、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伤亡事故后,项目部应及时将事故经过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公司安全科及建设局安监站。由建设局安监站确认伤亡人员情况,并与保险公司议定给付保险金数额。
九、投保人按照下列步骤办理给付手续:
1、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明确保险责任和保险金给付办法。
2、按条款要求的时间限制,及时通知建设局安监站和保险公司理赔人员。
3、按条款要求的时间限制,及时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并向保险公司提出给付申请。
附:理赔办理程序
1、提出申请
投保人通过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在规定的日期内提供以下单证:
A、申请死亡保险金
(1)户口注销证明、死亡证明书(验尸报告)、火化证明书
(2)受益人身份证明
(3)建设局安监站的证明
(4)保险费收据
B、申请伤残保险金:
(1)伤残鉴定证明
(2)住院诊断证明
(3)被保险人身份证明
(4)建设局安监站的证明
(5)保险费收据
(6)代理人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2、填写理赔给付申请书
在理赔所需的必要单证齐全后,申领人填写理赔给付申请书一份,具体要求如下:
(1)伤残给付的申请书应由被保险人本人或授权代理人填写
(2)死亡给付的申请书应由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填写
(3)在申请书“申请人签章”栏内加盖企业单位公章。
3、立案
理赔人员接到申请书,且单证齐全后即立案办理核赔手续。一般简易案件应在15日内结案;死亡以及疑难案件应在60日结案。
4、给付
生育保险制度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责任;历史责任;隐性债务
一、引言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的责任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上,因养老保险要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来实现,国家责任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养老保险的责任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养老保险责任问题
(一)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
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为部分积累制,意味着以往数十年没有任何养老基金积累已经构成了一笔巨大的历史债务。已经离退休的职工因其没有任何积累而需要筹集足够支付其全部养老金的经费;还未退休但在旧体制下工作过的中年职工,则需要对其在改革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进行补偿,两者相加所形成的历史欠帐数难以计算。这种隐藏在代际转移支付背后的历史债务便迅速显性化,需要有合理的消化途径,否则必将危及新制度的成长。我国在处理历史债务问题上始终缺乏明确的主张和力度,仍未划定明确的偿债起点,仍然不能准确测算出偿付的额度,历史债务至今仍是一笔胡涂帐。
由于对历史债务处理不力,传统退休养老制度与正在建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实责任便无法划清。不同单位间历史负担的不平衡,造成各个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参差不齐。而且还无法满足离退休人员增长所带来的养老金需求增长的需要,只能靠用个人帐户基金来弥补缺口,进而使统帐结合型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践中因个人帐户空帐运行而变形,最终造成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偏离预定的轨道。
(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统帐结合的模式为每个职工设计一个个人帐户,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归社会统筹,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计入职工的个人帐户。它实际上是将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制度和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通过国家强制实施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达到兼顾效率与公平,自我保障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目的。在方案设计时,个人帐户就有部分“空帐”,即个人帐户上由单位代缴的部分实际上“空帐”,这部分资金仍然以现收现付的形式用于社会统筹的支出上。不过,方案设计时认为,个人缴纳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应该全额积累,即这部分是实帐。然而,该制度运行至今,不仅未达到理想的目标,把个人帐户逐步做实。反而通过社会统筹帐户向个人帐户透支的方式,把职工个人缴纳的那部分积累也都用光,个人帐户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帐”。
应当承担应有责任的政府并不承担其责任的不合理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表面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实质上是一个高标准、高负担的现收现付模式。长此以往,统帐结合的制度将蜕变成为一种计发方式,部分积累制将名存实亡。
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责任的明确
(一)明确政府责任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有的隐性契约:职工承诺出让部分劳动所得给政府,由政府集中使用和管理这笔基金;国家承诺向职工提供必要的就业、福利和保障服务。政府取得这笔基金后,必然不能任其闲置,而是投资于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部门,形成了国有积累,积累资金都转化成了国有资产。如果现收现付制保持不变,他们的养老问题可以通过下一代人的缴费来解决。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以后,隐性债务问题就显性化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之所以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核心问题是因为没有将旧体制遗留责任与新体制的建设问题分开处理,而是试图通过新体制的制度设计,逐步“消化”旧体制的遗留责任。近年来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对旧体制遗留责任问题不做特殊的处理,新体制根本不可能顺利运行。要想完成向新体制的改革和过渡,就必须付出改革的代价。旧体制的遗留责任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一是已退休职工(即“老人”)的养老金责任问题,二是改革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即“中人”)个人帐户中积欠的“空帐”如何补足的问题。三是利息以及随工资、物价增长而增加的养老金调剂金。这笔债务是政府对老职工所做的历史承诺,兑现与否事关政府信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应由政府而不是由养老保险基金来负担这种历史责任。
(二)算清隐性债务
近些年来之所以没有对旧体制遗留责任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重要原因之一是对隐性债务的大小缺乏合理的估计。我国应当尽快确定偿债对象、偿债起点、偿债标准,对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进行精算,算清隐性债务的规模。以便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合理划分责任,减少决策失误。我国的隐性债务总额虽然较大,但可以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可以分散在20~30年内陆续化解旧体制遗留责任。
(三)合理分解责任
尽管让政府单方面对转轨成本进行补偿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实践中几乎不具现实性。因此,适当进行责任分解,让各代人分担部分成本是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案,其中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首先,明确“老人”的养老金调整为与物价挂钩而不是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挂钩,我国尽量避免用临时性方法提高养老金待遇。基本目标是在保证老年人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全面控制支出水平的增长。在适当时期提高“老人”的待遇水平,但这只能依据具体经济状况确定。
其次,“中人”进入新体制后,对其个人帐户空帐的测算,应采取累计确定法。即在制度改革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工龄,结合过去不同年限的实际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指数,并给予一定的“回报率”的折算。而不应简单按照现有的待遇标准、工资水平和工龄进行折算。
最后,新制度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通过代际转移的办法,让“新人”分担部分转轨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益英.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邓大松,方晓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J].经济评论,2001,(06).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探讨 篇7
(一) 生育保险制度概念
生育保险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女性劳动者因怀孕、分娩等生育行为
而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 中断经济来源时, 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医疗保健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对生育职工给予经济、物质等方面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并且通过社会保障立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当生育女职工在生育过程中停止劳动活动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 为其提供生育津贴、产假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待遇, 确保她们仍能获得基本劳动收入并且可以享受应有的医疗保健, 为生育女职工尽快恢复劳动能力, 重返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
(二)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
1. 初创阶段 (1988年至1994年) 。
1988年9月原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 规定女职工怀孕期间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 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该办法主要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范围内实施。这个规定最初在部分地区实施, 范围逐年扩大, 成为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
2. 发展阶段 (1994年至2010年) 。
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规定生育保险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 且该办法主要在城镇企业中实施。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禁止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解除劳动合同等内容。
3. 立法及完善阶段 (2010年至现在) 。
2010年10, 我国人大颁布《社会保险法》, 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第六章对生育社会保险做出法律规范。《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制度不健全
自1994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劳部发 (1994) 504号) 颁布以来, 涉及到生育保险的立法规定很多,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迈出关键一步。但是法律条文中关于女性生育保险的规定只是寥寥几条, 太过于笼统, 其内容还有待于细化。而且相关法律虽然对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做了表述, 但过于泛泛, 关于生育保险待遇的规章还有待于在立法中细化, 尽管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中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 但未能从立法的意义上对生育保险加以完善。因此未来国家的相关部门有必要统筹规划一部针对生育保险的法律。
(二) 覆盖面窄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5月28日公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 到2012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542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537万人。全年共有353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 比上年增加88万人次。从数据分析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近年来逐渐扩大, 但是生育保险和其他保险相比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从法律规定看目前生育社会保险的覆盖人群仅限于用人单位职工, 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的职工, 而很大部分的农村妇女、乡镇企业的职工、灵活就业的城镇女性劳动者和无业或失业的城镇女性不在生育保险的范畴之内。
(三) 统筹层次低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实行县 (市) 统筹, 统筹层次明显偏低。而从西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国家看, 大部分是由国家一级统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规律是:风险的承受能力与基金的统筹层次呈正比, 统筹层次越高, 社会保险的互济性就越有保证。而我国的县 (市) 统筹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如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用人单位生育保险费征集困难, 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调剂使用, 而地方政府的财政往往也都比较困难, 没有能力对匮乏的生育保险金予以补足, 致使一些地区不能按期支付。
(四) 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女职工生育所有费用均由用人单位承担, 个人不缴费, 政府不补贴, 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应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三、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 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亟需颁布一部独立的《社会保险法》, 将五大保险进行统一规定, 其中设立专门章节对生育保险进行规定。同时由国务院制定具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以及其他行政规章来对保险法当中的生育保险的具体运作进行详细规定。各个地区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对具体实施作出更进一步的微观规定, 从而形成错落有致、高低结合的立法体系。只有将生育保险制度的制定提上日程, 通过法律形式规范生育保险制度, 才能使涉及到生育保险的行为有法可依, 更加完善,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法律上保护女性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
(二) 扩大生育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 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采取逐步扩大的原则, 首先将乡镇企业的女职工、灵活就业的城镇女性劳动者纳入到生育社会保险范围, 有条件后, 再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到生育社会保险保障范围。
(三) 适时提高统筹层次
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实现在省级统筹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国家统筹。考虑到中西部地区比较困难, 尤其在目前基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有必要建立生育社会保险中央调剂金,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区间的调剂, 保证经济负担重的地区基金的支付能力。中央调剂金的资金来源可以从各省市生育社会保险基金中筹集一部分, 但主要的应当通过变现国有资产和增加中央财政预算补贴等措施来筹集。
(四) 拓宽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无论是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 还是不断提高统筹层次, 都需要充足的生育保险基金作保障。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 生育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明显过窄。因此有必要将筹集渠道拓宽为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生育保险基金, 基础保险金所需资金由省、市、区 (县) 财政共同筹集, 并对参保人员进行补贴。受保人和雇主缴费计入个人账户, 在缴费方面, 规定实行按年缴费的方式, 设立最低的缴费标准, 最低缴费标准以上部分由参保人员根据承受能力自由选择。弹性缴费机制满足了参保人的个性需求, 增强受保人生育保障能力, 明确政府在生育社会保险方面的义务, 还符合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摘要: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对生育职工给予经济、物质等方面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并且通过社会保障立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性。当前, 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等。我国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 扩大生育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适时提高统筹层次, 拓宽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从而使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真正进入到法制化轨道, 切实保障受保人利益。
关键词:生育社会保险,法律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路双.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政策与促进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 2011 (35)
[2]孙洁, 高博.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 2011 (1)
[3]杨思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实施挑战[J].前沿, 2011 (11)
[4]邹艳辉.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大学学报, 2012 (6)
生育保险制度 篇8
一、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
生育保险制度是在生育事件发生期间对生育行为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障制度[1]。潘锦堂( 2010) 认为实现全民生育保障一是通过职工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覆盖全民,二是为“城镇灵活就业者”、“城市农民工”、“职工未就业配偶”、“在校大学生”分别设立生育保险[2]。唐钧( 2010) 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合并、建立农村地区“非缴费”的生育津贴制度3个方案[3]。梁艳华( 2012) 提出将生育医疗保险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以简化管理并确保“广覆盖”[4]。杨立雄( 2013) 认为生育风险具有可预测和暂时性的特征,与其他社会风险具有本质区别,不必单独建立保险制度[5]。康春华( 2013) 认为“险种无大小”,各险种只有功能定位,而生育保险关系家庭幸福和民族素质、国运兴衰和家运大计,事关重大[6]。
二、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模式探讨
生育作为一种涉医行为,与医疗保健的联系紧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方式,既能节省和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抑制生育医护费用的膨胀,避免医疗费用承担上的分歧和投机行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保险基金抗风险的能力。黄志明( 2012) 建议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险费的缴纳及相关法律条款纳入基本医疗保险[7]。何文炯( 2014) 认为应当确立全民生育保障权益,建立覆盖全民的生育保障体系,即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保障,提出积极创造相关条件,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改革的政策建议[8]。王东进( 2016) 强调需要研究清楚两个险种是制度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的合并实施[9]。杨燕绥则表示两个险种合并实施并非是合并为一个险种,而是合并经办,以节约管理经费和成本[10]。
三、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地方实践
绝大多数地区的生育和计划生育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进行报销,生育保险仅提供定额医疗费用补贴。温州市规定职工及其未就业配偶生育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已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生育保险基金按照定额标准予以补差。佛山市参保女职工因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住院的医疗费用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核报。
银川市2011年实行了生育保险的远端结算,根据医院级别确定按人头包干的付费标准,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剖宫产率、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和平均住院日都有所下降,但是也存在与临床路径结合不足的问题[11]。马贞玉( 2012) 针对广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按定额补偿或按实结算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探索建立单病种定额结算的管理模式[12]。
长春市将女职工围产期保健、生育医药费、独生子女奖励费、生育津贴、新生儿诊疗费和男职工护理补贴等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东莞市2009年决定整合医疗保险及生育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征缴,生育保险不再另外缴费,其结余基金划入医疗保险基金。
四、总结
理论界和各地政府对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研究和实践在发展思路上存在较大差异。进入“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重要变化,对生育保险制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应该结合人口政策调整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完善需求,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重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但是并未就两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整合路径进行明确规定。本文梳理了相关的学者观点和各地的实践情况,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两险合并实施的深入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育保险,医疗保险,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潘锦棠.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J].人口研究,2003(02).
[2]潘锦棠.生育保障全覆盖的两种设想[J].中国社会保障,2010(08).
[3]唐钧.生育保障是全民族的大事[J].中国社会保障,2010(08).
[4]梁艳华,李菲菲,王传华.将生育保险纳入医疗保险之中的可行性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9).
[5]杨立雄.可将生育保险变为生育福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3(10).
[6]康春华,何光旭.健全我国生育保险的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4(03).
[7]黄志明.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福利——建议将工伤和生育保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J].人民论坛,2012(10).
[8]何文炯,杨一心,王璐莎,徐琳.中国生育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9]王东进.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医保之魂——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6(01).
[10]北青网.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将合并实施.http://china.ynet.com/3.1/1606/01/11355531.html.
[11]葛学成,刘奇杰,尤金亮.生育保险按人头付费方式对产科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09).
生育保险制度 篇9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共济。社会保险按照大数法则, 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资金,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实行互助共济。集合社会多数人的力量, 均衡分担少数人遭遇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广、统筹层次越高、基金调剂范围越大, 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二是责任分担。社会风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个人、用人单位、国家都应承担社会保险责任。参保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因此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用, 以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国家应当作为社会保险的后盾, 承担社会保险的资金供给责任。三是国家干预和主导。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 具有强制性, 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 政府参与社会保险组织和运作, 并对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监督。
社会保险包括五个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 基本医疗保险又包含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下面, 笔者具体谈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1998年,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文件,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龙岩市于2000年9月25日出台了《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文件的通知》 (龙政〔2000〕综350号) , 于2001年1月1日在全市全面启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知》中《龙岩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为职工工资总额。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基数, 最高不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最低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龙岩市职工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 全市执行统一的政策。龙岩市长汀县职工医疗保险基本情况是:截至2016年9月30日,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2522人, 其中在职20166人、退休12356人。参保在职职工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外, 其他企业只有约5000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 与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比对, 尚有约8000人未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在缴费基数方面,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有按实际工资总额申报外, 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按照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进行申报。
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强制力不够, 导致无法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内人员和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能够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达到全员参保外, 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大部分都只能做到选择性参保, 即对工伤保险实行全员参保、生育保险只为有生育需求的女职工参保、职工医疗保险不参保或部分人员参保。作为职工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医保中心, 只是一个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事业单位, 没有对用人单位的行政执法、处罚权, 最多只能到用人单位宣传职工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 如果用人单位不愿参保也无可奈何, 最终导致:一方面, 依法应参保的部分职工未能参保;另一方面, 又增加了基金的运行压力。
(二) 基金征管措施不力, 造成未能达到应收尽收
按照规定, 职工缴费基数为职工本人月工资总额。但是, 由于缴费基数的高低除了与在职时个人账户待遇有关系外, 与参保人员享受的统筹待遇高低和退休后个人账户待遇都没有任何关系。比如, 龙岩市2015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620元, 最低缴费基数为2772元, 每月缴纳医疗保险费为277.2元, 最高缴费基数为13860元, 每月缴纳医疗保险费为1386元, 但是, 两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却是一样的。所以,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有按职工本人实际月工资总额申报缴费外, 其他参保单位基本都按最低缴费基数 (即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 进行申报缴费。一方面, 医保中心由于工作力量有限, 无法进行实地稽核;另一方面, 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认为还有些单位连参保都没有, 能够按最低缴费基数进行参保就已经很不错了。未能实现基金及时足额的征收, 也加大了基金的运行压力。
三、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建议
(一) 将缴费工资总额与企业工资成本相挂钩
即实行部门联动。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税收、认定企业工资成本时, 未完全参加社会保险“五险”的职工的工资和超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部分的工资, 不得在税前列支。这样, 就能保证企业做到应保尽保和及时足额缴费。
(二) 将缴费工资标准与医保报销比例相挂钩
生育保险制度 篇10
1.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风险事故而构建的一种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免于风险事故, 在金融体系内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它定期向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将之用于保险准备金的建立上。如果投保人万一遭受了风险事故, 那么就由保险机构或者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支持或者直接支付投保人全部或部分存款。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构成, 审慎监管处于安全网的核心地位, 主要负责控制银行风险的形成和外化;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预防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转变为清偿性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服务于存款人, 具有强大的法定性和可预见性, 能够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出现。这三者互相协调, 共同为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金融监管虽然可以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要依据市场机制来进行适度监管, 保证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活力。对于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 在不引发严重后果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它破产。而存款保险制度就保证了这类信仰在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影响;最后, 促进银行公平竞争。
2.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极大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使得存款人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只关心存款的利率是否能够让自己获得高收益, 对于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安全措施则不甚在意。所以当银行发生风险的时候, 存款人并不着急将存款取出, 这就给了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以继续吸收存款的机会。这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采用低利率的形式,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想竞争, 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风险的种子。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推进, 那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如下路径选择:
1. 立法先行, 扩大范围和种类。
近年来, 因为金融行业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所以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国际上先进的《存款保险条例》和法律框架可以给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扩大, 所有合法存款类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常常会遭遇流动性资金无法按时清偿的问题, 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阻碍。所以凡是境内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在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前提下, 都应该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只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外币存款、内部人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的种类。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的存款种类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2. 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强制性保险是指凡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越大的银行为了寻求损失最小化, 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风险较小的银行则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参与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的保障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强制所有的存款类银行都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对抗风险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取款的信心, 强化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3. 实行单一费率模式。
在能够准确鉴别银行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实行差别费率更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难以公正评价, 因此费率级差就难以确定。此外, 实行差别费率要考虑很多问题, 如差别费率在无意当中划分出了银行风险的等级, 如果公开, 就会引起公众对银行公信力的怀疑, 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 在强制投保的要求下, 差别费率就显得不够公平合理。差别费率的成本计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原因, 世界上各国存款保险改革的方向都是单一费率模式, 按照投保存款的额度和总额的固定比例来提取。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的保险费率都低于千分之一, 如德国的保险费率为0.3‰, 英国的存款费率最高为存款总额的3%, 美国的存款费率较高, 在23‰到31‰之间。所以, 我国在参考国外费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我过银行机构的破产概率, 来确定具体的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管理世界, 2001.
存款保险制度那些事儿 篇11
何为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存款人角度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更有助于加强存款人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
存款保险能赔多少 按照《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人民币50万元,本金利息均包括在内。不过,并非所有的存款都会得到赔偿。
啥时候有权要求赔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储户有权要求赔偿呢?对此,条例明确规定,在以下几种情形时,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
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機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三类情况保不了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条例只能对银行破产情况下储户的存款起到保护作用,存款丢失、理财产品亏损等情况都是“保不了”的。
首先,存款丢失的情况。很多情况下储户存款丢失都是银行“内鬼”监守自盗造成的,并非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更非银行面临破产倒闭。所以,虽然存款保险条例出台了,但对储户存款丢失案件来说并无关系。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亏损情况。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本金亏损、收益不达标、理财变保险等情况,也不属于银行经营问题,因此,这种情况下,存款条例对理财产品无法提供保障。
最后,银行代售的基金、债券、信托理财等产品出现资金亏损的情况。此类产品都是由银行代售,一旦此类产品出现兑付危机或资金亏损,存款保险条例也是保不了的。
生育保险制度 篇12
关键词:生育保险,调整,效果
1 职工生育保险新制度调整的要点
一项制度的设计, 一是要充分借签好的经验与做法。二是要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三是要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及时完善与更新, 使其不断的完善, 适应民众的需求。银川市生育保险制度设计之初, 就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 在根据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职工生育保险的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 一方面归纳总结了原有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借鉴其它省市职工生育保险先进经验, 结合我市人口相对较少,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点, 重点调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1.1 扩大参保范围, 增加受益人群
新政策将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了生育保险范围。与原政策的“企业职工”相比, 新政策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职工, 消除了制度覆盖盲区。从新政策的运行情况看, 新政策顺应了改革发展的需要, 达到了社会化管理的要求, 减轻了参保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最主要是切实维护了各类用人单位职工的生育保险合法权益。
1.2 建立市级统筹制度, 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按照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统一参保、统一缴费、统一管理和费率分别确定、基金分别列账、待遇分别支付的“三统三分”原则, 我市生育保险新政策规定, 中央和自治区驻银单位、银川市、各县 (市) 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及银川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均要依法为全体在职职工参加我市生育保险。新政策规定, 银川市生育保险实行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制度。属地化管理和市级统筹制度有效地规避了银川市生育保险原政策存在的“参保人群小, 基金总量少, 覆盖难度大”问题, 增强了生育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各类用人单位职工公平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目标。
1.3 科学预测, 合理确定生育保险缴费率
根据国家及自治区的相关规定, 我市采集了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相关数据, 并结合我市女职工生育率、难产率、计划生育手术率、生育保险次均医疗费及女职工法定产假天数等因素, 按照“以支定收, 收支平衡”的原则, 科学测算, 确定了财政全额支付工资的用人单位与其他用人单位实行分别费率的缴费原则, 即财政全额支付工资的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4%缴纳生育保险费, 其他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85%缴费。
1.4 改革生育医疗费用支付制度,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我市制定新政策过程中,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改革现行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制度, 全面引入了“按人头包干付费”机制, 并以谈判形式确定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结算标准。
2 新政策实施后的效果
2.1 参保人数的变化
银川市生育保险政策调整后, 是从2010年12月20日起开始施行的, 由于扩大了参保范围, 实施了“三统三分”原则, 参保人数得到了显著增长, 新政策实施后, 参保人数就从调整前的14.3万人增加到35万人, 增长人数达到20.7万人。
2.2 基金收支和缴费率情况
因地制宜的扩大参保范围, 结合“三统三分”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制度, 使我市的生育保险基金实现了“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的目标, 使更多的参保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得以减轻, 使更多参保职工的生育保险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也使更多职工享受到了生育保险待遇。
2.3 职工生育保险参保职工住院分娩方式的变化
人头包干付费制度的实施, 对我市职工生育保险参保职工 (以下简称“参保职工”) 住院分娩方式产生了较明显影响。住院分娩的剖宫产率由政策实施前的53.92%, 下降到36.01%, 下降了近二十个百分点, 将实施新政策后的2011年参保职工住院分娩的剖宫产率与政策实施前的2008、2009、2010年比较, 经X2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 检验水准a=0.05, 有统计学意义。
表1政策调整前后参保职工分娩方式统计表
2.4 职工生育保险参保职工住院分娩的人均医药费用的变化
2008~2011年参保职工住院分娩的人均费用呈上升趋势, 实施后, 费用明显下降。
表2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医疗服务人均费用变化统计表
3 讨论
3.1 银川市生育保险制度的调整, 是一个制度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原有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归纳总结, 同时借鉴其它省市的有益经验, 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对原有制度进行了调整, 其基本方法首先是扩大参保人群, 其次是保障待遇, 再次是制定合理的缴费率, 最后是制定合理的支付模式。
3.2 人头包干付费的支付模式, 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
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 参保职工的剖宫产率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 下降明显, 低于林小红等报道的有关地区的剖宫产率。剖宫产人均住院费用远高于按人头包干付费所支付的标准, 定点医疗机构必需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 使在剖宫产指征的采用上更趋于合理, 从面达到降低剖宫产率的作用。
3.3 人头包干付费的支付标准, 更有利于职工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就医。
在支付制度上规定, 在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参保职工个人负担700元, 市二级300元, 县二级及专科医疗机构以下的个人不负担;这一政策, 可引导部分职工主动选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分娩, 均衡医疗机构生育服务承载负担。
银川市生育保险政策的调整, 社会效益明显, 社会保险保障效益凸显, 新的付费方式上突出表现在五个有利于上:一是有利于鼓励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服务成本, 遏制过度医疗服务;二是有利于增强医务人员自觉控制医疗费用的意识, 减轻生育保险基金和参保职工的负担, 缓解职工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三是有利于分流生育医疗流向, 引导参保职工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均衡医疗机构生育服务承载负担;四是有利于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觉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五是有利于降低生育保险基金使用风险, 提高生育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在扩展保障人群、维护参保人群的合法权益、保证基金安全、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益, 也充分体现了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中发[2009]6号.[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中发[2009]6号.
[2]林小红, 牛建民, 梁志江.10年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5) :657.[2]林小红, 牛建民, 梁志江.10年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5) :657.
【生育保险制度】推荐阅读:
典型国家的生育保险制度12-09
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大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10-03
生育保险09-27
计划生育保险05-22
生育保险管理情况08-03
生育保险报销材料08-20
生育保险申请材料10-04
工伤、生育保险政策12-11
生育保险计划生育手术待遇办事指南05-30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