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检查

2024-09-25

TCD检查(精选7篇)

TCD检查 篇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是中、老年人常见疾患之一, 是卒中重要征象。而大多数患者CT检查多无异常。TCD结合动脉彩超能较系统地了解患者颅内外血管的情况, 为临床防治脑血管病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用TCD结合动脉彩超对357例TIA患者进行检测, 探讨TCD及动脉彩超对TIA患者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TIA组病例为萍乡市人民医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经临床诊断的TIA患者357例, 其中男性201例, 女性156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 (60.2±8.6) 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259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98例。均经CT或MRI检查, 排除脑内新发病灶, 符合TIA诊断标准。从体检者中选择189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03例, 女性86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 (59.5±9.7) 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经颅多普勒检测仪 (型号:MT-1000A) , HDL-sonoCT5000彩超诊断仪。TCD常规检测大脑中、大脑前、大脑后、椎-基底动脉;颈动脉彩超检测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TCD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标准: (1) 动脉硬化:频谱形态:上升支圆钝, S2>S1, 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I、RI及S/D 3个参数均明显增高[1]。 (2) 脑血管痉挛:频谱形态正常, 血流速度增高, PI、RI、S/D等指标多正常。 (3) 脑血流减慢:颈内动脉系统平均流速<40cm/s, 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流速<20cm/s为流速减慢[2]。 (4) 颅内血管狭窄标准:平均血流速>120cm/s, 伴有涡流和血管杂音[3]。颈动脉彩超诊断血管病变的标准: (1)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膜面粗糙不光滑, 回声增强, 动脉内膜厚度 (IMT) 1.0~1.5mm, 彩色多普勒 (CDFI) 可见局部轻度充盈缺损, 无明显的湍流。 (2) 颈动脉硬化斑块:局部MT增厚>1.5mm, 突出于管腔内, 表面光滑或粗糙、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内部回声均匀或有不规则无回声、强回声, 部分强回声后方伴淡声影[4]。

2 结果

2.1

TIA患者中表现TCD异常351例, 占98.3%。脑动脉硬化168例, 占47.1%, 表现为多支血管同时受累, 颈内动脉系统多见;流速减低者72例, 占20.1%, 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减低59例, 占82%, 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 占18%;脑血狭窄者76例占21.28%, 轻度狭窄53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者8例, 其中MCA 58例、ACA 9例、PCA 6例、VA 4例。脑血管痉挛者35例占9.8%, 多为单侧性。其中MCA 19例、ACA 8例、VA 7例、PCA 1例。

2.2 TIA患者的颈动脉彩超表现

正常79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278例;异常率77.9%, 其中颈动脉内膜增厚85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93例 (表1和表2) 。

3 讨论

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 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TIA是中老年常见疾患之一, 其发病率高, 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TIA可能的发病机制: (1) 血管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和粥样硬化斑块等脱落的微栓子可造成微血栓栓塞; (2) 脑动脉硬化狭窄时可形成血流漩涡, 刺激血管发生痉挛; (3) 因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 一旦血压下降、侧支循环障碍, 即出现脑缺血症状。TCD能直接、简便、无创伤、又较客观的直接反映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对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颅外血管的病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了解颅外血管的情况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能清晰地显示颅外血管情况, 有无内膜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狭窄等详细情况, 能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有力依据。本组数据显示, 在357例TIA患者中, TCD检查发现有颅内脑血管硬化168例, 占47.1%,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说明在脑血管硬化是TIA发病的主要原因。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 戒除烟酒坚持体育锻炼对降低TIA的发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TCD检查发现, TIA患者中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1.8%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说明对TIA患者应该常规进行TCD检查, 这样可以对有血管狭窄者及早进行干预, 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另外结果显示, TIA患者中20.17%出现流速减慢, 9.8%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 说明脑血流状态的改变是亦是TIA发病的重要因素。故对反复TIA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改善血液循环及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 在357例TIA患者中颅外动脉异常率达77.86%, 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表明颅外血管的病变在TIA发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特别是在ICA、ECA起始部由于受血流应切力的影响, 容易出现内膜的损伤形成斑块, 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作为理想的窗口动脉之一, 为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 特别是对脑血管意外。提供了无创的参照[5]。因此, 颈动脉彩超与TCD检测技术联合应用于临床, 可以及时准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产生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以提高颅内、外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客观的影像学和动力学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与TCD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颅内外脑血管病变的分析价值。方法 用颈动脉彩超及TCD对357例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TIA患者的脑血管情况进行分行。结果 TIA患者颅内及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颈动脉彩超与TCD联合应用可以提高TIA患者颅内外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TCD,短暂性脑缺血

参考文献

[1]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9.

[2]Roubin GS, Yadav JS, Lyer SS, et al.Carotid stent-suppoted angioplasty:a aneurovascular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stroke[J].Am J Cardiol, 1996, 78 (1) :8-12.

[3]高山, 黄一宁, 汪波, 等.45岁以上中老年头痛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 26 (1) :40-41.

[4]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2-201.

[5]曹铁生, 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23.

TCD检查 篇2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短暂性脑缺血,TCD

为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生的概率, 在早期应该多多的对其进行干预, 预防和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内科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它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急症, 它是在发生脑梗死之前的一种征兆, 类似于马路上的红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TIA病情的原因。此次研究对315例TIA患者从各种方面进行检测,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 A)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 以下为总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TIA组病例为我医院从2008年12月到2013年3月经临床诊断的TIA患者315例, 年龄在49~79岁的范围内, 其中包括女164例, 男151例, 为了排除脑内新发病灶, 达到TIA诊断的基本要求, 全部都通过MRI或者CT来进行检查,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35例, 颈内动脉系统TIA 180例, 从正常人群中挑选10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男71例, 女35例, 年龄49~79岁。

1.2 方法

TCD常规检测大脑后、大脑中与大脑前。经颅彩超诊断仪以及多普勒检测仪。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锁骨下动脉口有颈动脉彩超来检测, 颈动脉彩超诊断血管病变的标准: (1)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膜面粗糙不光滑, 回声增强, 动脉内膜厚度 (IMT) 1.0~1.5 mm, 彩色多普勒 (CDFI) 可见局部轻度充盈缺损, 没有显著的湍流出现。 (2) 颈动脉硬化斑块:局部MT增厚大于1.5 mm, 表面不是粗糙就是光滑, 形态不规则或者规则, 在管腔内突出, 内部回声有不规则无回声或者相对均匀、部分强回声、强回声后方伴淡声影。 (3) TCD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标准:动脉硬化, 频谱形态:上升支圆钝, S1小于S2, 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下降l PI、R及S/D 3个参数全部都明显的升高。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加快, 频谱形态表现无异常, RI、PI、S/D等指标基本无异常。脑血流相对变慢:颈内动脉系统平均流速不大于4dm/s, 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流速不大于2 dm/s时为流速减慢。 (4) 颅内血管狭窄标准:平均血流速不小于12 dm/s, 带有血管杂音以及涡流[1]。

2 结果

TIA患者中表现TCD不正常的占97.2%, 有20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7例, 占18%, 脑血管狭窄者80例占17.9%, 重度狭窄者7例, 中度狭窄19例, 轻度狭窄40例, 脑动脉硬化在颈内动脉系统多见, 表现为多支血管一起工作, 占43.4%, 人数为90例, 流速减低者占20.1%, 36例, 其中60例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减低, 占82%, 其中MCA 53例、ACA 10例、PCA5例、VA 7例。脑血管痉挛者20例多为单侧性占9.4%。其中PCA 2例、MCA 9例、VA 4例、ACA 13例。

4 讨论

TIA可能的发病机制: (1) 出现脑缺血症状一般是由于血压下降、侧支循环障碍造成的。 (2) 血管硬化狭窄处的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附壁血栓等脱落的微栓子因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导致微血栓栓塞。 (3) 脑动脉硬化狭窄时可产生血流漩涡, 刺激血管发生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作的部位是颈动脉, 尤其是受血流应切力的影响的在ECA、ICA起始部, 导致TIA发生的关键因素是其硬化容易出现内膜损伤从而产生了斑块, 引起闭塞甚至管腔狭窄的状况。本研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也提供了极其有代表性的依据。判断动脉硬化内膜损伤的重要指标是增厚。而理想的窗口动脉中包括颈动脉, 这样就可以为判断脑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而颈动脉作为理想的窗口动脉之一, 为判断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无创的参照, 注意的是对脑血管意外。TIA发作时也会几分钟而已, 往往在30 min作用就基本恢复, 它是由于局灶性腩缺血引起突发暂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TIA其发病率很高, 一般情况下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疾患之一, 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关键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 在315例TIA患者中颅外动脉异常率达79.86%, 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说明颅外血管的病变在TIA发病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提前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预防措施, 所以一定要了解颅外血管的状态。TCD能直接、无创伤、简便又相对客观的直接说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 对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程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颅外血管的病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以及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观察血管是否有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狭窄以及有无内膜增厚等, 可以通过颈动脉彩超能清晰地显示颅外血管的详细情况, 能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带来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本组数据表明, 在315例TIA患者中, TCD检查发现有颅内脑血管硬化占51.1%, 161例,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的提高。戒除烟酒坚持体育锻炼、控制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的发展对降低TIA的发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以上数据已表明TIA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脑血管硬化。

参考文献

TCD检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08~2008—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50~72岁, 平均58岁, 临床诊断脑梗死3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16例, 后循环缺血7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行TCD、MRA及颅脑CT和 (或) MRI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1.2.1 TCD检查

应用理邦仪器CBS-Ⅱ型双通道TCD机对患者行TCD检查, 用2MHz探头, 从颞窗分别检测左右大脑中动脉 (MCA) 、前动脉 (ACA) 、后动脉 (PCA) , 从枕窗分别检测基底动脉 (BA) 和左右椎动脉 (VA) 的各种血流参数。TCD颅内血管狭窄诊断标准[3]: (1) 峰值流速 (Vs) >140cm/s, 平均流速 (Vm) >80cm低频成分增加, 伴涡流和血管杂音; (2) Vs>160cm/s, Vm>120cm/s, 可无明显的涡流或杂音; (3) Vs:140~160cm/s, Vm:80~120cm/s, 无明显的涡流或杂音, 但Vm较对侧同名动脉流速快20%以上。

1.2.2 MRA检查

应用西门子1.5T Magnetom, Symphony P核磁共振扫描仪, 利用三维时间飞跃技术扫描, 并以最大投射强度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 (MPI) 。根据MRA所示狭窄的信号丢失量和颅内管腔缩减程度对其狭窄进行评定[4]。

1.3 统计学处理

计算两种方法的χ2值, 并计算出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 (TCD与MRA检查结果均阳性的血管数和MRA阳性血管的总数之商) 、特异性 (TCD与MRA均阴性的血管和MRA阴性的血管总数之商) 、假阳性 (TCD阳性, 但MRA阴性的血管数与MRA阴性的血管数之商) 、假阴性 (TCD阴性, 但MRA阳性的血管数与MRA阳性的血管数之商) 。分析TCD与MRA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2 结果

58例患者颅内血管中, MRA阳性27例, 阴性31例, TCD阳性26例, 阴性32例, 以MRA为标准, TCD阳性有22例与MRA相符, 而阴性中28例与MRA相符, 假阳性3例, 假阴性5例。TCD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1.48%、90.32%、9.68%和18.52%。结果见表1。

+代表阳性结果, -代表阴性结果, χ2=0.125, P>0.05。

3 讨论

目前,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高发病之一, 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病是临床常见病因。早期诊断脑动脉狭窄, 是临床早期干预其发展为脑梗死的重要措施。TCD是通过测量颅内血管内的血流速度, 观察频谱变化来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 间接地反映血管内壁情况, 可以作为筛查颅内血管狭窄的方法之一。本文中, 观察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TCD诊断为狭窄的结果与MRA结果分别对比分析, 两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 符合统计学指标。在本组病人,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48%、90.32%, 提示TCD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与MRA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我院TCD的操作及诊断技术是成熟可信的, 完全可以作为筛选检查方法之一, 筛选出适合做DSA检查以求明确诊断或需要介入治疗患者, 并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介入前评估及术后评价与长期监测指标。 虽然TCD在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高, 但TCD也有其局限性。1) TCD检查受检查者技术的影响。2) 而且还受颞窗的限制, 有的患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多谱勒信号。3) TCD检测不能直接观察血管状况, 因而TCD有时会将高流速的代偿血管诊断为狭窄动脉, 造成血管狭窄的误诊, 而合并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狭窄后血管内压力降低的血管, 由于血流速度不增快,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漏诊。 目前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有DSA、CTA、MRA、TCD等方法。TCD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MRA的不足, 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流流速增快。对仅有血管病变尚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且CT、MRI无阳性所见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TCD无疑是筛选和早期发现病变部位的有效检测手段。 本组观察证明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因而TCD可作为常规的筛选检查。相信随着影像医学的进步, TCD的诊断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应用TCD可以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获取更加详尽、直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颅内血管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扫描仪

参考文献

[1]范常锋, 黄一宁.2711例社区居民脑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J].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1) :36-38

[2]Suh DC, Lee SH, Kim KR, et al.Pattern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stenosi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stroke;different involvement of 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al vessels[J].Am J Neuroradiol, 2003, 24 (2) :239-244

[3]黄一宁, 高山, 王莉鹃, 等.闭塞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7, 30 (2) :98-101

TCD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112例, 女88例;年龄38~74岁, 平均年龄 (52.36±6.5) 岁;其中糖尿病患者46例, 高血压患者94例, 冠心病患者53例, 风湿性心脏病7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明确诊断[4]。临床症状主要为:四肢乏力, 头晕头痛, 呕吐, 行走不稳, 肢体瘫痪等。

1.2 方法

使用COMPANl ONⅢ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诊断监护系统, 探头频率为2MHz, 对2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脑CT为对照, 分析评价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诊断的准确性。

检查时,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经枕窗或枕旁窗检查患者基底动脉 (BA) 、左侧椎动脉 (LVA) 、右侧椎动脉 (RVA) 的血流流向、音频及血流流速等血流动力指标, 同时分析其实时频谱。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表明:本组200例患者中, TCD诊断结果为无狭窄18例, 诊断准确率9.00%;轻度狭窄95例, 诊断准确率47.50%;中度狭窄74例, 诊断准确率37.00%;重度狭窄13例, 诊断准确率6.50%。患者共计600支椎基底动脉, 其中椎动脉颅内段成像优良率为97.57%, 基底动脉段优良率为98.04%, 总优良率为97.80%。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和脑CT对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182例, 91.00% (182/200) 。与脑CT检查结果相比, 有231条椎基底动脉影像显像清晰, 明确诊断后循环缺血患者104例, 总诊断准确率为52.5% (104/200) 。诊断不相同的有, 203支脑CT诊断无狭窄,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轻度狭窄;31支脑CT诊断为轻度狭窄,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中度狭窄;15支脑CT诊断为中度狭窄,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中度狭窄。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TCD多用于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检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评估脑血流储备能力等血管成像手段有较大进步, 而最重要的价值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5]。脑CT手段早已广泛在临床应用, 近年来多用于辅助诊断后循环缺血, 然而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准确率并不高, 主要因素包括观察范围受限制、脑干分辨率不高等[6]。

应用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手段更有可能实现无创检查颅底大血管血液力学状态、深入认知颅内血流的病例生理学[7]。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采用定位检查, 根据多普勒超声的脉冲发射, 并结合深度选择方式使其能在规定深度使得超声术仅发射到该部位的血管。

后循环缺血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疾病、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8]。后循环又指椎-基底动脉系统, 组成部分为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与其各级分支、椎动脉, 主要分支供应丘脑、枕叶、颞叶后部等。由于以前较缺乏临床资料与诊断方式方法, 人们普遍对后循环缺血认知不清, 多认为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瘫痪具有破坏性, 使患者病死率较高, 预后较差。然而近年来, 相关性临床研究发展迅速, 尤其是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 致使临床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认知有较大转变。新兴神经影像学手段为后循环缺血疾病病变进行较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根据。尤其是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技术, 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使得临床采用对症的治疗措施。

本研究中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诊断不相同的椎基底动脉有243支, 然而都需认为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成像更敏感。余下的239支椎基底动脉病例分级与成像, 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的差异较小, 表明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相比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强的优点 (P<0.05) 。

综上所述, 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患者方面, TCD检查诊断具有准确率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开宇, 梁守礼, 张亚杰, 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9) :78-81.

[2]张广平, 刘楠, 李慎茂.1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2) :40-42.

[3]高玉清, 龙德云, 严永兴.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 14 (5) :425-427.

[4]陈国章, 许祖梅, 李梅芳, 等.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113例CT血管成像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5) :111-113.

[5]何俐.眩晕与后循环缺血[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104, 16 (3) :171-173.

[6]杨军雄, 金立军, 于建春, 等.气街部穴位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法对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14, 34 (9) :841-845.

[7]杨翠娈.TCD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6) :89-90.

6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TCD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5±5.3)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内腔梗诊断标准,同时经MRI或CT检查均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包括糖尿病20例、20例冠心病、24例高血压。同时选择6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3±4.8)岁。两组无论是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使用探头的频率为2 MHz。患者在检查前4 d内停止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检查时取患者低头坐位或仰卧位,经颞窗、眶下窗、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前动脉、椎动脉等进行探查。对患者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舒张期血流速度等进行观察记录,对动脉指数PI进行计算。

1.3: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次研究经TCD表现血速缓慢供血不足23例,占40%,以峰值血流速度为标准,若是比健康人下限低10cm/s则为供血不足。本次研究中经TCD检查特征为双侧ACA、MCA、PCA血流频谱图形呈现对称性血速峰值下降低平波形。主要以Vs下降为主要表现,其中ACA最低能够降至32cm/s,MCA最低能够降至40cm/s。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对比见表1。

2.2研究中血速异常增高的22例患者,占34.4%。患者颅内的主要动脉均出现了多支血管或单支血管血流速度异常升高,Vs MCA达到190 cm/s,ACA达到140 cm/s,声窗明显消失,音频高尖,频谱图形出现紊流以及湍流。

3 讨论

当患者出现小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时,便会引起脑梗,占所有中风患者的30%左右,病理改变通常认为是由于血管病变而引起的,最典型的为纤维蛋白坏死、动脉粥样硬化,脂肪透明变性等。脑血流障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当患者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脑局部缺血时,对脑细胞进行大量吞噬,最终形成腔隙,其直径通常为3~18 mm,主要发病于脑深部,尤其是在基底节区。通过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TCD能对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检查,对血管供血区的障碍程度进行判断,检查出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范围。

对患者颅内主要动脉进行全面检测,发现大部分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TCD表现都为双侧血流对称性下降。因为我们认为:患者出现脑动脉硬化且官腔出现变窄情况时,将会失去弹性,小动脉则会出现血速缓慢,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以及局部脑组织缺血情况,最终形成梗死灶;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血流速度均正常[2]。

我们认为,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不会引起血流速度的变化。各种脑以外的因素,例如肿瘤、心源性以及其他来源的栓子,栓塞血管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对血管的弹性不会造成影响,患者病灶区域血管血速正常;其中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导致血液异常增快的根本原因。高血压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出现局部痉挛,使患者管腔狭窄,导致患者局部凝血,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

通过TCD检查发现,前动脉、中动脉TCD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而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变化却不太明显。通过分析认为:在脑底动脉环前半部是最容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尤其是在基底节区。由于前动脉支配,腔隙性脑梗死变化非常明显。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主要支配大脑后半球供血,因此变化并不明显。血管供血区域和梗死部位一致。

在对腔梗的诊断中,通常只采用MRI以及CT进行检查,TCD无法对小动脉梗死做出准确诊断,但Bogousslavsky报道[3],在20%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CT证实有小梗死以及内囊,同时发现有狭窄以及颈内动脉闭塞。在本次研究对64例患者进行TCD检查过程中发现,梗死灶所属供血动脉主干狭窄占80%,因此诊断中单凭CT还不行,需要对患者进一步血管造影检查,但血管造影检查并非能够作为首选,应当为患者行造影效果相似且灵敏度高的非床方法开始,TCD则是最好选择。

在对腔梗的诊断过程中,虽然MRI以及CT最为接近,但CT检查依然存在30%的假阴性,MRI则对较小的梗死无法检查。TCD虽然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能够为病理研究提供帮助,对颅内主要血管的血流动向变化进行全面了解,筛选主杆动脉硬化以及官腔较为狭窄的患者。所以,对于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无论是否有定位体征,TCD一旦发现出现脑动脉硬化情况且官腔狭窄,血流速度出现减低,需要进一步进行MRI或CT检查,患者若是阴性,则不能排出腔梗的可能,需要引起重视。但对于经MRI和CT确诊的患者则需要行TCD检查,对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制定出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分析64例腔隙性脑梗死TCD情况。方法 选取经MRI或CT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TCD检测。结果 TCD表现64例患者中23例血液缓慢供血不足,22例血速异常增高,19例血速正常。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血速异常增高的病因主要以高血压为主,TCD能够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查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TCD表现,颅内血流速度

参考文献

[1]贺声,栗克湘,张晶,等.脑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异常增高判断脑梗塞部位的临床价值:102例TCD与CT结果的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2):143-145.

[2]李锦,朱建国,李玉妹,等.降纤酶、低分子肝素与洲邦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CD改变及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13(5):52-53.

TCD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98例作为脑梗死组, 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106例、女92例, 年龄42~76岁。合并高血压87例, 合并糖尿病69例。发病后当天行头颅CT或MRI检查, 3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对照组选取本院正常体检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39~65岁;合并高血压26例, 合并糖尿病23例;均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梗死及脑出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TCD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d以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所用TCD仪器为德利凯MES-9ub型。用2 MHz探头经双侧颞窗探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颈内动脉终末段 (TCAI)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后动脉 (PCA) ;枕窗查双侧椎动脉 (VA) 颅内段、基底动脉 (BA) ;用4 MHz探头, 在锁骨上窝颈总动脉搏动处检测颈总动脉, 在下颌角水平检测颈内动脉的起始段和颈外动脉。通过颞浅动脉震颤压迫试验对颈内外动脉进行鉴别。检查按照标准TCD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每条血管的最佳信号处测量脑血管的峰值流速 (Vp) 、均值血流速 (Vm) 、舒张末期流速 (Vd) 、搏动指数 (PI) 、血管阻力指数 (RI) 及频谱形态。TCD诊断标准: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加快, 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减慢。PI范围为0.65~1.10。血管狭窄: (1) 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 (2) 有涡流及杂音的证据; (3) 狭窄近端血流速度增高, 而远端血流速度降低。当血管严重狭窄时, 狭窄远端多出现低流速低搏动。供血不足:收缩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范围最低限。血液异常率= (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加快+血液消失) /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的TCD检查结果发现病灶区血流主要表现为减慢、加快或消失。其中血流速度减慢89例, 占44.95%, 血流速度加快36例, 血流消失16例, 正常57例, 血流异常率71.21%。而对照组血流速度减慢11例, 占12.22%, 血流速度加快10例, 血流消失0例, 正常69例, 血流异常率23.33%。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 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态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患者高达700余万人, 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70%。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形成。脑梗死的确诊主要依赖于CT、磁共振、脑动脉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CT对超早期脑梗死显示不清, 多数病例发病24 h后才能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可早期显示缺血病变 (发病2 h内) 。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以发现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其中DSA是公认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但因其为有创检查, 费用昂贵, 且不能明确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以临床很少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是利用颅骨薄弱部位为检查声窗, 应用多普勒效应研究脑底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TCD可以探测到脑血流中经过的固体颗粒 (血栓、粥样斑块) , 通常以大脑中动脉作为检测微栓子的监测血管。TCD能够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 它通过检测颅内脑动脉动态的血流方向、速度、综合血流频谱、声频来比较准确的反映血管狭窄、痉挛、缺血等。本研究发现, 有梗死病灶的TCD表现主要为血流速度变慢、加快、消失, 以血流速度变慢较为多见, 且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既往的研究也指出TCD探查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的减慢或消失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特征, 脑血管闭塞主要见于大面积脑梗死, 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依据。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即使在一些患者MCA完全闭塞时在梗死部位仍能测到正向血流, 说明可能梗死区有侧支循环建立。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 同时也提示病情往往较重且预后不佳。病灶区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梗死后局部脑水肿、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扩张有关。MRI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脑动脉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但无法反映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因此通过TCD探查到脑动脉明显狭窄的特征, 特别是对侧支循环的评价,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诊断、早评估、早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TCD检查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及粗略判断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已经比较肯定, 目前国际上TCD作为对颅内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已不再需要与MRA或者DSA做对照, 其结果也不会被质疑。

总之, TCD具有无创、实用、经济、简便等优点, 可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及了解梗死灶供血情况, 对脑动脉狭窄诊断比较敏感, 可为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TCD检查 篇7

1 TCD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医疗临床检查方法, 它利用多普勒效应对血流进行探测。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超声波探查血流情况, 静止超声波探头发射的超声波到达脑血管, 遇流动红细胞后, 反射回接收器的超声波频率, 受到多普勒效应影响, 可计算出血流速度。通过脉冲指数、血流速度和高频信号及频谱图波形, 来反映脑血管血流状况。

2 实验研究

一般计算血流速度时只使用回波信号的频率信息, 而强度信息会忽略。超声传播时的反射率由不同物质材料交界面声阻抗的差异决定, 声阻抗差别越大, 则回波强度越大。因此强度信息会反映产生回波信号介质的特性。血栓是血流在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表面形成的小块, 一般情况下血栓会比周围血细胞大, 跟周边血流具有不同声阻抗, 入射声束在血液血栓交界面产生较强反射和折射。由于血栓在采样体积内会持续一段时间, 所以血栓回波信号的典型特征就体现为回波强度增加且持续一段时间。往往血栓回波信号会明显大于背景血流信号。强度信息表现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频谱图或时域信号中。此外, 在血栓流经的两个不同深度处设置采样门, 由于血栓随血液一直流动, 血栓应该在这两个采样深度都有出现, 并伴有时间方面的延迟。以上所述即为双通道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血栓的基本原理。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TCD) 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新型医疗设备。国外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 国内1988年开始陆续引进。它以声谱图和电脑处理数据结果形式来提供脑血流速度等血液动力学方面资料, 由此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医疗参考信息。现在在PC机基础上加上多普勒信号检测电路和频谱分析等, 构成功能完备的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 以满足临床需求。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PW的探头有一个换能器晶片, 同时具备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两项功能。探头不断发射短脉冲群超声波, 在脉冲发射的同时接收回波信号。

PW主要由脉冲发射、接收放大、乘法器解调、距离选通、采样保持及带通滤波等环节构成。脉冲发射输出短脉冲群后由换能器转换成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 反射回波经换能器接收后转成电信号, 经高放后送乘法器解调, 然后经低通滤波传至采样保持电路。调节采样距离即可获得不同深度处回波信号。将与之对应深度处的血流信息采样后送后面电路进一步进行处理。

3 TCD的临床应用

TCD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日趋广泛, 已成为检查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武器。其应用范围主要有:

(1) 脑血管狭窄和闭塞:TCD对各种原因, 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脑栓塞、烟雾病、脑膜炎、镰状细胞病、无脉病等造成的脑底动脉狭窄和闭塞可确定程度和范围, 了解颅内侧支循环状况, 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2) 脑血管畸形:主要诊断脑动静脉畸形, 确定供血动脉和侧支循环情况, 判定手术及介入治疗效果。

(3) 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或重度颅脑损伤后的脑血管痉挛可确定程度和范围, 为早期防治和外科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并能较准确地估计预后。

(4) 偏头痛:确定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的血管舒缩情况, 动态观察血液流速和血管杂音的变化还有助于偏头痛的分类。

(5) 判断脑死亡:结合临床和脑电图检查可快速准确地判断脑循环停止和脑死亡。

4 发展前景

未来TCD系统可能发展方向:

(1) 操作更简单, 超声波穿透颅骨的能力将增强, 检测效率更高。

(2) 血管都能自动找到, 用较高的频率超声进行三维成像, 从而使脑底动脉能在三维空间当中清晰的显示出来。

(3) 测定多级血管, 如心血管、脑血管、微小血管, 检测范围更广泛。

(4) 脑底动脉的血管横截面积可以定量测定。

(5) 更有效地抑制栓子监测时的伪差, 更自动化、更精确的栓子计数, 更好地确定栓子的大小和类型, 使用增强对比剂以便诊断。随着TCD技术与相关专业如放射性同位素、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不断的结合渗透, TCD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宽, 其研究深度也将不断提高。

5 结语

超声医学已成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学科。像TCD这类超声治疗设备虽不如超声诊断学进展快但有所发展, 尤其近年来又开始活跃, 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山, 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364-377.

[2]马爱军;潘旭东经颅多普勒与颅内压监测及相关技术[J].国外医学 (脑血管疾病分册) , 2003 (03) .

上一篇:长安汽车下一篇:学生干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