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策略

2024-09-26

概念教学策略(共12篇)

概念教学策略 篇1

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生物概念, 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 学生背的过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如何教比教什么显得更为重要。新型的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某个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的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实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趣”入手, 引导学生自行获得概念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以问引思, 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 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教师提问的技巧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 情境中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 针对高中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 生物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从何而来? (食物中的有机物) (2) 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外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 (燃烧途径) (3) 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是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的? (呼吸作用) (4) 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结果相同但条件以及过程不同) (5) 呼吸作用类似燃烧, 为何我们没有感觉到有机物的燃烧呢? (呼吸作用的释能是分步进行的) 通过课前师生对问题的讨论, 不仅可以让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而且自然引出有氧呼吸的相关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心情来学习,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 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 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 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比那种以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 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特征, 但概念处于高级的水平, 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故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建立概念体系, 是牢固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概念时, 首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了解概念的文字表述及逻辑关系, 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对概念认知的科学性、准确性。这方面的做法有: (1) 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2)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明辨概念的异同和适用范围。例如, 极体和极核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加以区分和理解。

其次, 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许多概念不是孤立的, 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常常是学生产生混淆的因素, 其主要类型有: (1) 相邻概念关系, 如根、茎、叶; (2) 相反概念关系, 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3) 从属概念关系, 如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脂类与类脂; (4) 并列概念关系, 如叶绿体与线粒体, 等等。当头脑中形成了这些概念的多种联系, 就建立了概念体系。概念体系一旦建立, 将会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 更有利于选择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区分概念。如辨析“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时, 就不会无从下手, 而是运用相反概念关系来处理之。

三、强化记忆, 科学记忆, 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记住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 高质量地记住概念是运用概念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前提, 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表现。为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记忆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 促使其在记忆时舍得花时间、主动花时间, 增强记忆训练的自觉性;其次要指导学生科学记忆, 以提高记忆的质量。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记忆、图形记忆、尝试回忆记忆、联想辐射记忆、对比记忆等进行科学记忆。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的识记能力。如在“脂类与类脂”的教学中, 通过对内涵和外延的分析, 使学生理解它们, 然后绘出关系图 (如上图) , 让学生观察此图和其中的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再记忆, 这样不但记忆效果好、质量高, 而且有利于识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 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

知识迁移能力简言之就是在变化了的情境和背景中再认、再现相关知识, 并作出科学准确的提取、阐述和应用的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是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辨析的准确性、运用的灵活性。为此在教学中, 特别是复习课中, 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如投影、课件等, 将易错、易混的概念以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 使之从“甲背景”移至“乙背景”、由“文”变成“图”, 等等, 训练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把握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如提出以下问题:“将发育过程中均出现囊状结构的两个生物的相关结构制成片并观察, 发现A生物的a结构的细胞有的染色体数目是2N, 有的是3N, B生物的b结构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 则AB两生物的囊状结构分别叫什么名称?”这个问题就是将常在“形态结构”习题中考查的知识迁移到了“显微结构和细胞分裂”的新情境中进行考查的典型例子 (答案:a结构是被子植物的胚珠, 其珠被和受精极核发育过程中细胞均进行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 故其染色体数目可能出现2N、3N, 因而其囊状结构是胚囊;b结构的染色体数目是2N, 故其是囊胚) 。又如“疏松透气的土壤常有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 其有什么道理?”这个问题, 就是运用“主动运输”这一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得出结论的问题 (答案:植物吸收矿质离子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其要消耗ATP, 而ATP的产生与呼吸作用有关, 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根细胞有氧呼吸旺盛, 产生的ATP多, 从而有利于对矿质养料的吸收)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辨析及在新情境中再认、再现概念的能力, 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概念教学策略 篇2

在我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感觉“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例子”或“合适的情境”进行引入,能够让学生构建抽象的概念。我以《体积与容积》一课来说说,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果我们不结合生活实际,他们是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

我是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设置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够喝到瓶中的水?”引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再问学生“在我们身边,哪些事物也占了空间?”通过学生思考意识“书包占了教室的空间”“铅笔占了笔盒空间”等物体都是占了空间的。最后,我用一个魔方和可爱的小公仔进行比较“谁占空间比较大?”让学生感受物体不仅仅占了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再加上鲜活的例子。学生就能够通过表象特征去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形成概念。学生认知概念后,还要及时强化,让他们在小组内或同桌间,通过拿物体让对方说出”什么是它的体积”。

2.切实地概括是概念形成的前提

以《分数的再认识》为例说一说:通过看图,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说说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用1/4表示;

(2)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用3/4表示;

(3)把全部蝴蝶平均分成5组,取其中的3组,用3/5表示;

我们把一张纸,4个苹果,或5组蝴蝶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即单位“1”。综上所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意义;引入方法

实践证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缺乏准确的理解,那么之后的物理学习就无从说起。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物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物理概念,从而使其正确理解相应的物理公式、物理定律、物理原理等,进而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最终促进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此,笔者从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物理概念的引入方法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实质上是以大量的观察及实验作为基础的,主要是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积极分析、认真比较、概括归纳而形成。由此可见,物理概念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并且要多个概念联系起来,方能形成相应的物理规律及公式。毫无疑问,如果物理概念掌握不清,学生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也不可能由此而构建物理模型,具备清晰的物理思维,更说不上学以致用。如此,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概念教学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需广大物理教师积极探索。

二、物理概念的引入方法

1.实验引入法

物理原本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许多物理概念就是通过实验而来的,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验来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如,进行弹力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弹力的概念:拉橡皮筋弹出小纸球;拉弓使箭射出去;演示弹簧装置等等。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弹力的概念。

2.类比引入法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引入方法中,类比引入法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就是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而来的。由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积极采用类比引入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如,通过电势能类比重力势能引入电势能的概念;通过电流类比水流引入电流概念;通过电压类比水压引入电压概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

3.推理引入法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物理概念基本都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其实新的物理概念并非“全新”,而是与旧知识、旧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旧概念推理引入新概念。因而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采用推理引入法,切实引导学生通过旧概念引入新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新概念。如,进行动能的概念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从而在此基础上推理出动能的概念。这样,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更能掌握动能的相关概念。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物理概念教学,力求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物理概念,从而引导他们积极、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在掌握相关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永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9).

[2]叶永忠.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1).

[3]杜丽娜.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J].教育创新学刊,2013(5).

概念讲解的教学策略 篇4

一、讲清定义, 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定义所反映的只是最本质的属性, 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定义, 还包括许多性质、定理、推论等.而概念的外延也不仅仅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区别开来.讲清楚定义后, 就要讲清此概念所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 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比如,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它的性质却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的判定则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此外, 教师还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外延, 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同时讲解数学概念时还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 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总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保证讲的全面, 又要保证用词准确.

二、注重概念的连贯性, 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初步的,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从纵向上看, 许多的概念都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 认识的逐步深入, 而愈加完善.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师不仅要熟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 还要了解后续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给学生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 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教师不能就概念论概念, 而是在讲解完概念的基本含义后, 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圆的认识, 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 但是当时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在几何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五年级再认识圆时, 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 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还要求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

发展概念的方式很多, 除了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外, 还可讲述一些数学史的东西, 将概念的产生过程、发现此概念的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与概念有关的逸闻趣事, 筛选一些讲给学生, 这样就能使单纯的概念讲解增添了人文氛围, 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 更在情感上都有所得.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概念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三、抽象的概念要回到具体直观的情境中

学生在获得抽象概念后还要回到具体的、直观的情境中, 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而如果教师在讲清概念之后不使概念具体化, 就会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概念.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正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过程例如, 教学“乘法的含义”后,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 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巩固概念的效果

在讲清概念的含义, 突破难点以后, 要及时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要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 并通过不断地运用概念,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 他们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 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似, 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 这就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 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比与比例, 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偶数与合数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 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 弄清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问法, 步步追问, 比如针对“质数与互质数”教师就可以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互质数?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互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教师也可直接呈现出几组数, 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后从中选择.

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 不仅在于他是否能明确地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定义, 更主要的是在于他能否正确地灵活运用, 尤其是与其他概念混在一起时的综合应用当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有充分的理解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这是我们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其实,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

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5

摘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概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策略,选择联系实际建立科学概念、通过实验形成科学概念、发掘或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运用概念的变式和再现、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比或网络化等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准确领会、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概念;有效建构;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建立科学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源于自然和实际,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多数概念是对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现象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实际,正确建立科学概念。

惯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要让七年级学生正确建立惯性概念,必须联系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比如跑到100米终点后,为什么一时停不下来;坐在车厢里的人当车子向左转弯时,人却向右倾;车子启动时,放在车厢里的物体往往会向后滑;为什么载重大卡车比小轿车启动难,刹车也难。只有结合这样一些生活实例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惯性概念。

以初中学生的“学力”是很难理解“功”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但是,以机械功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做功的特点:哪个过程哪个力做了功,哪个过程哪个力是不做功的,从而引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来加深学生对于“做功”概念的理解。

种群概念的建立虽然难度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实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是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例才能使学生理解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概念的教学是离不开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概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正确运用概念。

二、发掘或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除了内涵、外延外,每个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即能唤起学习者独特的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反应及心理认同感。概念的心理意义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意义学习。例如“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这两个概念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两个概念。像这类具有心理意义的概念在初中科学中是比较多的,如受精、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遗传与变异、健康等。

但也有些概念心理意义不明显,甚至对有些同学而言几乎为零。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拉近概念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讲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时,对胚和胚乳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可赋予这样的心理意义:“我们每天都吃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是稻谷种子的哪个部分?大家是否观察过,有些米粒其一端缺了一小块,这掉下的一小块又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吃的是胚乳部分,这个掉下去的小块就是胚,稻谷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胚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分别长成叶、茎和根。”经过这样的教学,“胚”和“胚乳”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两个概念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心理认同感很快增强,这时意义学习也发生了。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电流概念的建构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如先通过学生较熟悉的“水流”的形成的原因分析,从而类推到“电流”的形成,并对电流形成的原因作微观的“电荷运动”动画模拟,通过电荷的“不规则运动”和“定向移动”来建构电流的形成。但如果通过视频或实际演示,以一群学生的“无规则运动”和“在统一口令下向同一方向有序运动”来建构电流这一概念,学生的印象则更为深刻,因为这样的建构过程赋予了科学概念更多的心理意义。

三、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日常生活概念即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一般从直观出发,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弥散性的特点。日常生活概念虽然往往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有时往往也会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异同,然后以日常概念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如“鸟”的日常概念是“会飞的动物”,因此学生就会产生“鸵鸟不是鸟,蝙蝠是鸟”这样的错误观念,应指出“会飞”不是鸟的本质属性,鸟的本质属性是“有翼有羽毛,能进行双重呼吸,膀胱退化”等,帮助学生形成“鸟”的`科学概念。饱和溶液的日常概念是“浓度很高的溶液”,因此自然会产生“饱和溶液是浓溶液,稀溶液不是饱和溶液”这样的错误认识。教师应指出溶液的浓与稀是人们通常对溶液浓度的一种粗略描述法,并通过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熟石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尽管浓度很低,却已经饱和;一定温度下将大量的蔗糖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尽管浓度已很高,却仍未饱和。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四、运用概念的变式和再现

(一)运用概念变式

是指对同一个概念从多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概念,避免学生对概念的孤立、机械的记忆。如“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也可表述为“是由一定区域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所有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各种生物组成”,还可以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又如对于磁场方向的表述,也可以采用概念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运用概念再现

是指学生对所学概念重新回忆表述的过程。概念的再现其实是概念的再学习过程,能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概念再现。

陈述性复述。是指学生对新概念进行完整准确复述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对新概念的熟悉程度,促进对新概念的记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通过不断的复述还能进一步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复述在学生概念习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意义性表述。是指学生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概念的过程。表述的清晰与完整程度,除了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如“若某类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则该类原子总称为某种元素”,此外还可表述为“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等等。通过意义表述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史朝、孙宏安《科学教育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浅析 篇6

1明确纲要,提高认识,善用物理方法学习物理概念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教是为了不教”,就是通过“教”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再通过自主学习,去了解、认识更多的知识和事物;让“会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物理概念的教学同样需要贯彻这样的思想。物理学科有着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应该突出“物理方法”这一实际要求。

不同的概念可能源于相同的思想方法基础,有着共同的思维本质。我们发现许多物理概念建立过程具有相通的地方。例如:“密度,是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等于质量与体积之比”;“压强,是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功率,是单位时间所做的功,等于功与时间的之比”。同样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重力常数”、“比热容”等也是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的。在同学学习了“速度”、“密度”之后对“比热容”、“功率”等概念的学习时,由于具备了之前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就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理解也要加深刻、到位。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探究方法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最终的目的不仅是掌握概念本身,而且还要努力通过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HJ1。15mm]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具备在遇到新概念、新事物时,能够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它。学生在学习一些概念时很难将这些概念认识到位、理解透彻,在解决相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也最多,也就成为教学中很难突破的教学难点。这也就成为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地方。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探究方法学习物理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学习。首先,让学生猜想“把橡皮泥放入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都是“将沉入水底”,请出一名同学,给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一块直接放入水中,结果验证了学生的判断,再让这名同学将另一块橡皮泥捏成碗状,再一次放到水上,然而橡皮泥并没沉入水底而是漂浮在水面。再做补充实验:将乒乓球压人水中,放开手,乒乓球迅速向上浮起。这样,所有学生能观察到浮力的真实存在。紧跟着,让学生在乒乓球迅速向上浮起现象的基础上猜想浮力的方向,再用已经准备好的(用透明胶布、细线将乒乓球和水槽底部连接好)装置,加入水(乒乓球没入水中),把水槽正立側放,让学生观察,体会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然后,请几位学生(最好是选择学习基础较差、平时又不喜欢动手的男女)将排球压入(装有适量水的桶里)水里,感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对浮力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还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物理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习这些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概念来说,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随着探究的层层推进,始终牵引着学生思想,学习变得不再那么的枯燥,吸引着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对学生学习这样的概念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又如学习“压强”、“比热容”、“摩擦力”等概念时采用探究式学习,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理解物理概念

3。1借助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概念

概念教学策略 篇7

一、优化概念的传递方式

概念图的构建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有着很多的优越性,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能够优化概念的传递方式。初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们接触到的很多核心概念都是相互关联的, 新的概念往往是在学过的概念上生发出来的, 这也体现了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于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具备清晰的思路, 对概念的含义、特征与关联有非常明确的理解与认识。概念图的呈现则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通过将相关联的核心概念以概念图的形式归结到一起后, 这不仅很直观地让这些概念共同得以呈现, 同时, 概念间的联系、差异以及各自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这能让学生对每一个独立概念在理解上都更为准确, 同时, 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概念间的联系。这极大地优化了这些核心概念的传递方式。

以基因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 通过概念图的呈现, 从中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基因 (遗传因子) 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是DNA (脱氧核糖核酸) 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若要使用概念内涵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图中呈现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取出甲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掉细胞核的乙羊卵细胞融合形成胚胎, 再把胚胎植入丙羊子宫内, 最终从丙羊体内娩出的就是多利羊。这种方式给学生以概念的直观表现, 学生更容易接受, 并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其内涵。概念图的教学极大的化解了传统的概念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非常有效的优化了概念的传递方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为准确, 也深化了他们对于概念间的关联的认识。

二、更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概念图的运用过程中还能够很好地更正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这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在过往的课程学习中, 学生很容易存在一些对核心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或者将类似的概念弄混淆, 于是形成了各种错误的前概念。这种错误的认知如果一直存在, 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会构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概念图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 通过图表的呈现能够让概念的异同实现很清晰的比照, 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自己过往在概念理解上的一些偏差, 进而更好地更正这些错误的前概念。

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绘制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图, 从图中发现学生错误的或者不科学的前概念, 随后指出并纠正, 再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 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知识, 同时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概念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也就轻而易举。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概念图的比照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得以呈现, 这将会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进而给予他们有效的引导, 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

概念图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生物学概念体系的构建,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夯实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当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足够丰富以后, 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的绘制, 进而将相关联的概念一同呈现出来。这不仅能够实现概念间的比照, 也能够很好地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 进而深化大家对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

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进行系统归类, 使之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系统网络中去。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新习得的概念, 而且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绘制概念图是概念系统化的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 以图解的形式把两个以上的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连结起来, 从而反映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 可以完善认知结构。例如, 学完“人的生殖”一章后, 可以让学生将相关概念制成概念图, 使习得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概念体系的构建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架构, 能够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更为牢固。

概念教学策略 篇8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 重要概念的概述

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 (或概念术语) 、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 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实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 当人们对同样的术语有着同样的内涵认定时, 使用概念术语的交流就变得快捷和流畅。[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在修订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传递”, 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具体列出了50条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概念。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标准》中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 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

(二) 概念图的概述

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儿童是否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大讨论[4], 直到1984年诺瓦克等人才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及其相关理论。此后, 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工具[5], 通过由若干概念名词串联为命题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而将某一范围内不同层次的概念整合成知识网络。

如图1所示, “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名词通过彼此间可形成命题的连接词相连, 介绍了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状态, 形成了如“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自身或读物呼吸”等生物学命题。

二、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重要概念教学

1.运用概念图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准确把握学习重点。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和骨架,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在每一节新课中都会根据学习目标强调教学重点, 而运用概念策略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有的放矢。例如, 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3]是重要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关于“泌尿系统”的重要概念进行整体把握, 教师可以运用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 强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而且为废物和多余水 (即尿液) 的排除过程作了铺垫。利用此概念图能够凸显出这一重要概念,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题性, 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 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传递重要概念时, 会用相互配合的两种方式进行授课。第一, 将重要概念名词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加强学生的记忆。第二, 将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 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优化其传递方式, 教师可将重要概念分解为若干概念, 分别呈现在不同的学习环节, 使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例如, 在讲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 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3]这一重要概念时, 教师可利用图3所示的概念图, 将其细化为以下两组概念。第一, 人体的生殖系统有两性之分, 各自包含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第二, 人类通过生殖过程产生新的个体, 它包括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在学生学习不同的具体概念时, 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小概念图作为重要概念的传递支架, 使其变得丰富、立体, 在优化传递过程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策略构建基于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完善科学概念体系。《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事实上, 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 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3]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 为了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进行系统归类, 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应的概念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新概念, 而且有助于其掌握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而完善科学的概念体系。例如, 在“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 教师可以以“植物体”为例, 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 把“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名词通过一定的关系连结起来, 形成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题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此图可以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包括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 和生物个体”等重要概念, 使新习得的知识系统化, 成为结构鲜明、内容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 概念图以其“能够充分显示众多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的知识网络”的特征, 越来越受到科学学科教师的欢迎。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可融入概念图策略, 作为一种直观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在准确把握学习重、难点的同时,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知识网络, 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 利用概念图策略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学习, 在众多重要概念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习得生物学重要概念, 而且能够拓展其学习技能,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重要概念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和骨架。在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 协助学生习得重要概念是生物教师的中心任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重要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概念图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在概念教学实践中引入概念图策略, 能够为重要概念的建构提供便利。

关键词:重要概念,概念图,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颖之, 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 2010, 6 (1) .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 2011, 27 (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徐洪林, 康长运, 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 2003, (3) .

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刍议 篇9

一、抓住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师驾驭课堂时, 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中, 概念的引入是生物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任何一个新概念的提出, 都应是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引出来的, 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回顾引入, 实验回顾引入;寓言引入;多媒体图象观察引入以及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利用事例让学生在感性的层面上引入等多种引入方法。认知概念的形成过程则是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概念形成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本质属性, 鼓励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猜想, 去探索、去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从而获得新概念, 并扩展新概念。生物概念的形成必须是准确的, 不然会形成一个错误的知识。生物概念又是生物的普遍性而不是个别生物的属性,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总结、归纳、深入的挖掘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最后再加以适当的巩固练习。这样既消除学生的厌倦死记硬背的陋习, 又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概念解题的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服务于生物学概念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这些媒体的承载能力高, 其中多媒体课件有取众之长的优势, 它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 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 有极灵活的交互功能, 还有助于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 思维、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 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和素养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重要的、复合型的概念内涵丰富、前后知识联系广泛、具有高度地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特点的生物概念的学习。教学时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去思考讨论, 在情景之中去体验和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 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水平,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依据事物空间分布、形成条件、因子构成以及意义等具体内容, 找出构成因子, 综合分析各因子与主导因子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则比较简洁、直观、有效。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离不开教师。有的教师把上课要说的话录制下来作为配音, 跟随课件播放。上课时, 教师操作计算机, 学生随屏幕显示学习, 一节课看不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 在讲台上讲几句话。其实,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 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 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 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 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三、加强知识的训练, 形成知识网络

科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越是基本的概念, 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 不是说可以不去注意一般的知识, 相反, 而是要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 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 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以纲带目, 以点带面, 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 就为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有些知识前后联系不紧密, 有些新知识跨越程度比较大, 学生不容易掌握, 成为知识的难点。对于这些新知识, 怎样使前面的学习能为后面学习作准备, 怎样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使迁移能顺利地进行呢?这就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 架起联系的桥梁。这种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 也就是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 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渗透。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点滴 篇10

概念的呈现是随教学进度展开的, 通常以黑体字标识, 应为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旦涉及时, 就要抓住时机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 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到出现类比概念时, 应把握契机,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又从中解决了难点问题。具体实施中, 要从概念的针对性、概念间的独立性和相对性等方面进行比较。比如“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在学习过程中, 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子”指的是“种子”, 即种子是它们的共性, “裸、被”即为它们的个性, 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概括而加以区分;再如“极核和极体”, 在学习到减数分裂时, 就要将这组概念区分清楚, 可以通过设问由学生归纳:“两种概念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生物?通过什么过程而产生?作用是什么?”类似的还有“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囊胚和胚囊”“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等。

知识的巩固, 是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 除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注重易混淆概念的比较外, 在章节知识小结的过程中, 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总结复习。具体实施可以随单元复习进行, 或采用专题复习形式进行, 以达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 抓住概念的实质及概念间的联系进行比较

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 要记住概念词的区别很容易, 但这仅仅是记住它们的外壳, 要真正掌握和准确应用概念, 重要的是要对概念内容、意义进行分析, 理顺、畅通理解思路, 夯实基础, 全面记忆, 严格其应用范围, 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彼此具较大相关性的类比概念, 要找出这种关系, 或顾名思义, 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关键在于理解“促”的效应;或存在包含 (全包含、一定包含) 关系, 如“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基因突变和突变”等都是前者全包含在后者中, 而“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则是一定包含关系, 这种包含关系的概念, 还可以用图示形象地表示出来, 这也是近年习题中常常会出现的一种基本判断;还有一种情况,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出区别要点,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之印象深刻, 如“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 弄清“反”的含义——指新陈代谢的类型, “自生和自养”中弄清“生”的含义—— 指生活方式, “养”的含义——指同化作用类型等。

三、关注概念的实用性进行区分

概念的教学一定要以丰富的事例为基础, 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正确地表述。生物学知识本身就与日常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有很多的联系及相关性。因此在相关概念的教学中, 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这样既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 又避免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的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比如:通过打预防针防止传染病的实例, 分清“抗原和抗体”哪个是外源性的哪个是内生性的, 哪个先来哪个后到, 并做到正确表述;通过观察自身的手臂和试着把脉, 区分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 在分布和血流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生活中对动物血管颜色的观察, 领会“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特点——是否含氧丰富和对应的颜色, 再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两组概念的结构层次区别——前者属于器官, 后者属于组织;还可以进一步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联系这两组概念, 从而真正理解“动脉和动脉血、静脉和静脉血”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帮助学生在概念应用中加深理解, 使之掌握, 而不是简单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概念加以理解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教材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客体, 它作为教学的物化形态, 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来求得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也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位老师,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促进生物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 特别是对于电化教学设施欠缺、模型及挂图缺乏的边远农村学校而言, 充分关注教材尤为重要, 即便是条件好的学校, 受教学内容、课时、班级人数等的限制, 并非课本以外的教学手段都适用、有效。有些教学内容的学习无需借助其他手段, 直接在教材中落实既简单明了, 又切实有效。对易混淆概念的教学也适用。如“性状和相对性状”这对概念就可以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举例, 最后归纳出, “性状”是一个概称, 而“相对性状”概念的要点是: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 一个“不同”——不同表现形式。类似的还有利用课本图文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里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等。

五、注重利用图表形式表达概念内涵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三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84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概念的教学方面,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就要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深刻认知,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丰富感知,唤醒概念认识

学生获得新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科学教学中,在学习概念时,由于学生眼界不开阔,社会生活经验较浅,很难对一些科学知识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结合这个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感性材料,这样一来,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被唤醒,进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认识矿物的性质》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矿物的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存在了一定困难。结合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多角度观察,丰富学生感知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矿物质的性质时,教师主要鼓励学生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细致观察矿物。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为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要从实际出发,能够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教学,就可以化无趣为有趣,进而起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分析比较,促进概念形成

在科学教学中,在一些概念的获取上,由于学生有一些科学概念之间比较相似,学生很难区分与比较,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加以区分与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并且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通过表象看本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浮”,以及要想使物体浮起来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对比的方式来完成。在具体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了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等实验用品,让学生把这些物品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下沉或者上浮,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在学生一次次添加水或改变物体大小形状的观察比较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条件,而且对“浮”这一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概念的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学生所学知识,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深化实践,学会运用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学习一些概念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形成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掌握领会概念的具体要义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更为扎实,还可以使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形成条件以及利用增大、减小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常见的拔河现象引入,让学生说一说在拔河比赛时,为什么选用绳子作为拔河用品,以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力较大,什么情况下摩擦力较小等相关知识。为了深化学生所学,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在光滑的地板上增大摩擦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获得了对摩擦力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只有在学生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并学着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么,学生对概念的把握也更趋成熟,从而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奠定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在概念的教学方面,教师要真正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活化概念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典型练习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但化学概念是经过抽象化而获得的, 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较差, 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就需在教学中借助实验, 以准确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复理解, 在讨论中分析概念的内涵, 从而掌握概念。

一、借助实验, 形象生动地了解概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验, 学生能从直观的现象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借助实验, 概念可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具有积极作用。

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为例。区别这两个概念, 关键是要看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但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 如果直接进行描述, 或是直接从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引入, 学生会感觉到迷茫。教学中教师不妨从生活实际选择两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实验来进行引导, 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如教学中教师顺手拿起一支粉笔折断, 然后再划一根火柴,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实验, 并提问“粉笔被折断了, 除了形状改变外, 还有什么改变了, 什么没有改变。”“在火柴燃烧的过程中, 火柴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什么发生变化了?”“两个现象之间有什么异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 总结, 不难得出粉笔折断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 而火柴燃烧后变成了灰烬, 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就明朗了, 区别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 教师要尽量以直观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分子”这一概念的学习中,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 教学中教师可准备一瓶花露水, 将其喷到身上后在教室内走一圈, 然后以问题“老师将花露水喷到身上后走了一圈, 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闻到花露水的香味的”来进行引导, 接着以“花儿为什么会变红”的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引导, 演示步骤: (1) 向盛有少量浓氨水的小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 溶液变红; (2) 将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无色酚酞试液, 放在盛浓氨水的瓶口, 过一会儿白花变红; (3) 将另一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浓氨水, 放在盛酚酞的瓶口, 白花不变色。演示后设置问题“第一朵花并没有与氨水接触, 为什么会变红?第二朵花为什么没有变红?”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用幻灯片来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由此, 分子的概念就深入学生的脑海中, 直观形象中具体可感, 利于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二、抓住关键,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因此, 在化学概念中就会有关键词, 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对关键词的把握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以“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习为例,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H2, O2等, 其中关键词是“同种元素”“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CO2, KMnO4等, 其中关键词是“不同种元素”“纯净物”。从关键词不难看出, 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纯净物, 那么, 它们的区别就看是不是同一种元素。但这里需要注意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是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的关键, 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这里可以举氧气和臭氧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还需注意关键词“组成”, 组成并不代表一定是, 因此当学生学习了这两个概念后, 教师还可通过反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如“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和“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在对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有“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之说, 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反复理解,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来辅导学生进行辨析, 在辨析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 在异同中掌握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 很多概念有相同之处, 同时也有不同之处。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找到异同, 在对异同的分析中正确理解概念。在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表格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填写, 然后对比分析。如对“混合物”和“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对比即可做成下表:

在对比中需注意, 对概念的定义要从关键词上进行辨析, 在举例时要尽量从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同时, 对相互联系的方面也要进行辨析。如分子和原子的相互联系性就在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原子。

四、注重练习, 在典型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字面上理解概念, 学生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是抽象的理解, 很多时候感觉是懂了, 而一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又不知所措, 其实这是学生还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表现。在化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概念, 还需要借助大量的练习来进行辅助。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 但提倡通过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

在利用练习来辅助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考虑从生活现象出发进行设问, 如在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 问题就可设置为“ (1)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2) 糖块放在水里, 会逐渐消失, 而水却有了甜味, 这是为什么? (3) 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4) 敞口容器里的水, 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 为什么?”诸如此类。

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如在对“化合反应”的概念学习后, 教师以问题“将糖水放入水中搅拌成糖水是化合反应吗?为什么?”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合反应要保证是化学变化, 但上述实验过程是物理变化, 自然不能算是化合反应。再以手机锂电池为例,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Li+MnO2==LiMnO2, 通过化学反应结合概念来进行判断。

总而言之,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概念的学习是基础, 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这也是难点, 教学中教师要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采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尤其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更要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的本位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概念, 从而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利明.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创新教育, 2009 (23) .

[2]高春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教书育人, 2012 (16) .

上一篇:游戏化的幼儿教育下一篇:特高压GIS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