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刍议

2024-07-08

艺术与人生刍议(共12篇)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1

21世纪是中国绘画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历史时代, 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因素的承接、嬗变、冲突、融汇构成了波澜起伏的艺术奇观。

大家知道,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传承。即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色, 使其作品“本土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是艺术界公认的审美法则;二是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求得发展, 往往后者更为重要, 是艺术生命力体现的核心内容。为此众多艺术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并创造出许多不朽的作品, 也激励着后人为之奋斗。如果就本文“字画”而言, “传承”该艺术似乎是件易事, 但如何做到“创新”却不易办到。单独从“字画”的字面理解, 他是二种不同概念。“字”是一种符号, 是一种文化经长期演变而来的, 同时承载着人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演变的深刻涵义, 并且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画”则以独特方式, 或具象、或抽象形式表现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与反映。二者表现形式有较大差异, 很难真正融为一体, 如果说有所突破的话, “中国画”具有此功能, 通常作品表现形式是在画面中提字落款等, 这也是东方中国文化特点, 而西方西洋画是不具备这项功能的。这种以字画结合表现方式, 使得艺术家能够得到充分表现和自由发挥, 他是中国民族文化独有的审美特征。

在字画艺术区别和融合中, 除上诉阐述内容外, 还有一项特性那就是字的本身书写形式就是一幅抽象画作品。如中国文字中“火”字、“山”字、“水”字等在象形文中就形象的表达了自然界特征。本身就是一幅画的描述。因此中国汉字与抽象画联系的非常紧密。早期的甲骨文、象形文的出现便能说明这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字的演变, 中国汉字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大的演变过程, 并由象形、指事、会意及形声四种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象形:独体造字法, 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法, 用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又如指事: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区别, 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 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等。同样其他会意和形声两种也有其自身的相关内容与意义。五千年中华文字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形成的, 也与历代文人和书法家弘扬中华文化分不开的。尤其是书法家的研究与表达是他们传承着民族文化与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 现代书法艺术的审美需要传承经典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对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基础上创新才是立足于世界之本。就中国汉字书写而言, 现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古代文人书法家的临摹与沿袭, 很容易掉进“打井”的怪圈, 而真正需要艺术作品流传并进入艺术史的一定是“转折”式的创新。为此, 笔者的导师洪新发 (湖师美术学院副教授) 对美术书法作品进行了实验性探究, 在作品中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效果, 并蕴含出另类新书法美学观, 即现代版画印痕书法。

作品里面不仅让人读出许多传统书法的意味, 同时将书法美学融入了版画技法当中, 出现了仅在绘画中才会有的抑、扬、顿、挫与虚拟梦幻班的韵味特征。作品当中, 通常以自然流畅的墨韵、顿挫、收锋、摆尾、黑白分割等笔迹游弋画面, 并且流动的痕迹中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形式。既有即兴制作也有有感而发, 使得作品呈现出较强的生动性、韵律性与节奏性, 这也是书法艺术不太常见的特有审美价值。同时具有版画当中被压饰过的不确定印痕或被规定性的版画专业印痕。即:由均匀上色印刷出平、匀、薄的特性产生了整齐、干净、清晰的美;若印压不均则会出现物理起伏和自然肌理产生的强烈凹凸、晕染、融合、模糊、坚实等美感。此类书法与版画的同一性在于黑白形式居多, 若将两者结合, 就会出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并存, 精神情感与偶发自然结合,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悖论式美学。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导师以汉字起源到近代演变过程的侧面内容, 借此折射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将同一文字内容以字画一体特定审美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并为此经过许多年潜心践行与研究, 将其字画艺术巧妙融为一体, 使得字画不分家, 合二为一, 看似字又是画, 同时又区别与书法表现形式, 其视觉性感受或许称之为另类艺术更准确。作品中呈现出字跨代、画跨界的显著特点, 把抽象画艺术元素融入到书法中, 共同组建出奇特的视觉冲击效果, 而且作品中涵盖着较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如中国水墨画、版画、画像砖、拓片画、中国印等特点。在此, 洪教授为了能让该艺术形式与同仁们产生共鸣, 并将此技艺传授给我们在校大学生, 帮助我们去拓展新事物, 拓宽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也期待着在我们的艺术生涯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玉瑞作品图二放飞中国梦)

在具体的传授中, 首先要求学生艺术创作要立足于本土文化, 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以及字画中包含的书法艺术、中国画艺术、意象审美等因素。其次要熟悉工具材料性能, 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在创作作品中的功效作用。再次调动学生潜能, 将现有的专业技能巧妙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以创作带基础的方式践行艺术。并要求我们学生在字画作品创新制作中, 掌握相关书法知识, 以及字画的巧妙构成艺术。并强调该因素的把握需要灵感和艺术掌控能力, 并非一挥而就。例如:我在字画作品“放飞中国梦”和“厚德载物”的创作时, 初衷几幅字画分割太清楚, 后几幅又太模糊不清, 达不到字画一体的艺术效果。后经过导师洪教授耐心指导, 从书法的规范性, 画面的抽象美, 整体艺术的掌控, 各字间的艺术变化和整体字画最终预判效果等方面的指导和传授后, 才使我逐渐得到掌握, 并为此创作出多件艺术性较强的作品。

综上所述, 无论是书法还是艺术的未来发展, 必须吸取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营养, 找到一个切合点, 符合现代审美的实验性探索式的方式创作, 才有可能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 并且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和美学上创新。美术创作是项艰苦而玄妙的创作过程。在这过程中, 创作者要立足于本土文化, 关注前沿艺术动态, 大胆实践, 敢于创新, 依托时代审美需求, 使作品更有深度, 就定能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

(指导教师:洪新发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2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得与生活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了人,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土地,那么,哪怕再高雅,喜欢的人,也不会很多。前些年,妇联、工会,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始,宣传的是自己,发行只能摊派,个人掏腰包订阅的,一份都没有。后来,实在顶不住了,是钱赔得太多,支撑不下去了,只好走市场道路。这回行了,顺应市场,适合读者,不光外表,内文谈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乐呀,休闲啊,情啊,爱呀,三角啊,文字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人生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繁杂,文字却干净。这样以来,刊物的出路有了,编辑也不用担心下岗没饭吃了。

一般地讲,吃饭是第一位的,皇上乞丐,都离不了饭碗,至于盛饭的家伙,乃至碗里的东西,固然有别。是山珍海味,还是残汤剩羹,那是地位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差别决定的。皇上未必能够有乞丐长寿,就并不完全取决于吃了。但不管怎么说,人不吃饭,是不行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俗语,土点,却是实话,也是真理。

古往今来,国人吃饭,历来都是天大的问题。前几天,我国一位农业科学家说到这样的情形,虽然明明知道,化肥、农药超标,这样的粮食作物,对人体有害,却不敢说。不光是她,即便是换了我,也不敢。问题要全面地看,国家大,人口多,都要吃饭,产量上不去,吃饭成问题,影响小不了。如今,环保、生态,舆论开始厉害起来,她敢说破了,以为时机适宜。我以为,国人,一般老百姓,可以粗茶淡饭,但只要是没有污染,是好粮食,吃着安全,也放心,可以了。至于少数人,享受高级,别人也不会眼气。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来,只有彻底解决农作物质量与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人民的饮食卫生,确保国人身体健康。

衣服,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御寒,一个是体面。御寒,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至于体面,是文明程度在穿着上的体现。我小的时候,无冬历夏,就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袄棉裤,到了夏至,到了民谚“夏至少带棉”的时候了,我还只能穿那棉袄棉裤,脱不下去,脱了,没的穿了。早饭后,母亲让我上炕,把棉袄棉裤脱了,我只好围着棉被坐在炕里。就这样,等到中午一过,母亲把除去棉絮的袄裤洗净晾干了,坐在我的身边,粗针大线,把夹裤袄缝缀起来。太阳偏西,母亲把衣服做得了,随手扔给我,“穿上,穿上,下地,挺大个小子,光着腚眼子待在炕上,不嫌寒碜呐”!那时我虽然才五岁,可我知道,母亲是在逗我,那里边,有她的含辛茹苦,更有她对我的殷殷母爱。在我的记忆里,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除了捡哥哥旧衣服之外,就是穿三哥发的工作服,三哥在化工厂当工人,他发的工作服,一般都是厚水龙布的,冬天套棉袄可御寒,其他季节可防风防晒,很好的,我很自适。直到临近毕业,我要到集体户去了,母亲才给我买了件化学纤维布上衣,一条学生蓝裤子,脚上是一双灯心绒三紧“懒汉鞋”,就是这一身穿戴,我到学校走了一趟,几个面色姣好的女同学,全都看傻了眼,开始是认不出我,认出来后,都说我怎么就那么年轻呢?她们毕竟没把那“帅气”的意思表达出来,那时也毕竟不时尚。我心想,我怎么能不年轻呢,才十八九岁嘛。

苦处熬过来的,知道珍惜幸福,也容易满足。今天,我虽然衣服不多,但自己觉得已经不少了,每个季节,都有几套,长的短的,薄的厚的,中士的夹克休闲,西式的西服套装,脚上更是自在甚或舒适,棉鞋分薄厚,夹鞋分粗细,牌子亮的,穿在体面的场合,憨厚的,出现在工作的场所。去年,袜子竟然治了我的脚气,我把这一节,写在文章里,很多人都不信,不信有不信的道理,谁能想到,纳米技术用在制袜上,竟然有那般神奇?

如今,脚下的路是宽阔的,但马路牙子上边却不够平坦,我的脚上去,总要想到如今的有些人,干活糊弄,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大,要求、监督,以及质量的把关、验收,是不是有不少疏漏呢?其实,不光是马路牙子上边有质量问题,问题更大的是新建的楼房,几乎就是个毛坯,土建工程仅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留给了住房的人,花钱却不少,质量问题,令人疑虑。质量不说,价格却渐长,几天一个价,呈“牛”势。商品住宅日益增多,“衙门”也拉起了建“土围子”的架势,在广阔的田野上摆开了战场,大片的庄稼没了,田野里却长出了星罗棋布的`高楼,老远望去,开始我还一激灵,小日本也没再打进来呀,怎么青纱帐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那么多的炮楼子?“土地爷”羞怯地告诉我:那是“衙门”的新楼哇!我听了,倒是不再激灵,汗毛却根根竖了起来。

还说走路。人们都希望走平坦的路。可是,平坦的路虽有,但通向平坦的,往往是曲折和坎坷。也就是说,经历了坎坷与曲折,步入平坦才有可能。如果不是这样,即便走的是平坦的路,也不会觉得好,更不会感觉人间的真实滋味。

我以为,人间的真实滋味,是体尝了艰辛与苦难,经受了风霜雪雨的考验之后。做人的心得,尽在其中。这样,路究竟好不好走,怎样走才好,几乎都通晓了。至于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其中应有之意。

吃好,穿好,住好,走好,不失为人生的快事。但要懂得这些变化的根源与来历,不见得能有预见,预见前边会有什么,会遇到什么,会得到与失去什么,但不管怎样,承受能力,肯定是有的,练达也是可能的,因为毕竟对艰辛与苦难,毕竟对风霜雪雨有了体尝。

植根在老百姓生活中的艺术,不管是相声还是二人转,出路全在于老百姓是否得意。连吃饭都可以放弃的艺术,才是老百姓真正得意的。以为和老百姓相通,而多数人并不认可,虽然也是艺术,却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3

关键词:舞蹈;音乐;书法;创作相通性

音乐与舞蹈这对孪生姐妹艺术花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一方面,音乐可以激发舞者的情感与创作灵感,并对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明代乐律学家朱载育就曾在《乐律全书》中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并明确地肯定了音乐给予舞蹈编创家的个人感悟、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以及观众的审美体验的诱导与启发作用。从结合当代舞蹈作品对旋律、节奏、织体、调式与调性等音乐要素在舞蹈中运用的分析可知,音乐各表现手段对舞蹈创作中舞蹈形象的情绪、性格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其中旋律可以表达舞蹈的情感,当朝鲜族舞蹈《桔梗谣》怀旧的风琴旋律响起时,我们瞬间跨越国度置身于长白山脚下的歌舞之乡,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仿若眼前;当《卖花姑娘》凄婉动人的音乐旋律响起时,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花悲惨坎坷的命运以及种种电影片段就会再一次地重现在我们脑海之中,至今牵动人心,令人潸然泪下。节奏可以传递舞蹈的情绪,中国古典舞《醉鼓》中演员时而扫堂探海变形转,时而走丝翻身、左右开弓,时而双旋接旋子360°下桌等高难度动作正是在紧张、激烈、急促的快点节奏下展开从而才把人醉心不醉,以醉抒不醉的复杂情怀以及主人公对鼓的迷恋、对艺术的热爱更为精确地昭示了出来。织体可以反映舞蹈中的不同形象,如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笛子、板胡、二胡、三弦被分别作为主要人物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出场时的代表性音乐,[2]板胡和笛子展现喜儿纯朴可爱的鲜活个性,二胡烘托杨白劳的凄苦,刺耳锐利的三弦刻画黄世仁、穆仁智等汉奸恶霸、反面人物的阴险狡猾的丑陋人性。调式彰显的是舞蹈人物的本质,调性可以“渲染”舞蹈的基调色彩。另一方面,舞蹈可以在音乐的配合和帮助下,汲取音乐的艺术特点,强化舞蹈的表现力。自幼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的20世纪杰出编舞大师巴兰钦在舞剧中运用了交响芭蕾的音乐逻辑思维,打破了戏剧芭蕾的传统框架,开创了芭蕾史上首次将纯器乐曲进行舞蹈创作的经历。巴兰钦曾以他对音乐织体、风格、旋律、情绪的深刻理解与极深的感受力,将莫扎特、比才、门德尔松、巴赫、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转换成100多部的芭蕾作品,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他对音乐与舞蹈二者关系的准确把握,即既保持舞蹈的独立性,在安排舞蹈结构时又坚持从音乐本身的结构出发;既突破了以往的舞蹈创作手法,又强化了音乐给舞蹈带来的表现力。在他的芭蕾作品中,由于他对节奏游刃有余的把握与对韵律感的熟练掌控,音乐与舞蹈的换位总能给人自然流畅而没有丝毫斧凿痕迹的感觉,音乐在舞蹈中自然流动,舞蹈在音乐中自由行走。可见舞蹈与音乐在创作上存在相通性,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往往能为编导的舞蹈编创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舞蹈创作中,要注重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与音乐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会站在音乐的研究视角上,抓住音乐的本体特征,寻找使音乐的内在形态视觉化为舞蹈动态的结合点,假借“音乐之石”来拓宽舞蹈的创作领域,丰富舞蹈的编舞手法。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书法与舞蹈之间同样存在着强烈的通感现象,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融合与贯通,书法家可从舞蹈中悟得书法的精髓,舞蹈家可从蕴含着鲜明舞蹈审美元素的书法中得到创作灵感。例如,盛唐草圣张旭在观看完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剑器舞后,受到人体舞动中待机而动以及饱含力量与动势的生机之美的启发,将行云流水的舞步运用在了书法之中,从而草书大为长进,自创了连绵一体、狂乱中见优美、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书法与舞蹈的美学共性还可从台湾著名舞蹈艺术大师林怀民先生的创作中得到点破,系列现代舞《行草》以舞台为素色宣纸,以身着黑色舞服的舞者身体为下手之笔,通过挥洒自如、律动十足的身体极尽演绎出了书法中气的流动与书法中的留白,通过错落、富有变化的人体动作将书法家特定的情感心境表现出来。舞台上虽未见一笔一画、一豪一墨,却随处可见书法的笔情墨意与书法的气韵之美。由此可见,书法与舞蹈的相应相通不仅局限于外在形态与造型上,在内在意境的气韵、神采上也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因此书法对于舞蹈是可以借鉴的。尤其在舞蹈编创过程中,正如林怀民所言,“书法给的启示远远还没用够”,书法艺术的内涵对于舞蹈编创而言是一口可以勘测、可以深掘的井。在这里,它会帮助人们思考:编创家如何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用书法去激发舞蹈的创作思维?如何以更加丰富的肢体语言去舞动书法魅力,为舞蹈增添更多元的艺术效果?如何从书法的点线符号与运笔节奏中捕捉自然和生活中最富有线条与韵律美感的生命节奏?如何将书法结体和书法章法巧妙结合才能创造出美的空间调度、美的动作和美的艺术形象?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都将极大地促进编舞素材的开发,带动更多书法元素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综上,笔者认为舞蹈与其他藝术门类学科间存在创作相通性是有实践经验依据的,舞蹈编创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创作的“万金油”套路。在舞蹈编创中,充分利用舞蹈与诸门类艺术学科的天然共生性血缘纽带,不断尝试从艺术边缘学科视角出发,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创作整合,对舞蹈的“跨艺术门类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研究的途径可以放眼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小说、山水画、书法、建筑、瓷器等各种艺术形式均可被不拘一格地运用到舞蹈创作中来,丰富跨艺术门类学科的研究领域、内容及方法是可望又可即的。

参考文献:

[1] 张薇.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 杨洁.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D].上海戏剧学院,2010.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刍议 篇4

一、舞蹈艺术的身体审美特点分析

(一)舞蹈通过身体来塑造艺术形式。

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往往离不开人体的形态和动作,所以实质上身体也是构成舞蹈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一定的音乐节奏和韵律组织之下,舞蹈演员充分展现其富有变化的形态特征。舞蹈主要是以身体的动作、手势以及姿态来加以表达的,并且通过这一系列元素的组合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舞蹈动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这一系列的动作在音乐的带动下将情感展现出来。除了流动性之外,舞蹈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舞蹈演员通过将一系列的肢体语言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舞蹈。虽然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也会有短时间的停顿,这些停顿并不影响舞蹈的连续性,相反,这些停顿往往都是具有雕塑形式感的经典动作,对于升华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舞蹈通过身体形态来传达思想感情。

舞蹈实质上也是一种情感艺术,舞蹈艺术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活动加以模仿,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升华和再创造,所以说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它高于生活。舞蹈通过身体一系列或奔放或舒展的动作来对特定的情感加以传达,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加以体现。舞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每一个舞蹈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只要将舞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能够体会到舞蹈所要诠释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虽然在舞蹈中不存在语言的直接表白,但通过身体的形态传达了相应的思想情感,这些形态动作的表现力往往要强于语言表达,所以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描绘得更为细致和丰富。

(三)舞蹈艺术中身体的动作具有很强的节奏性。

除了身体之外,音乐也是舞蹈艺术中一个不可获缺的元素,如果缺乏了音乐这个元素,舞蹈的表现力也将大大降低。实际上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身体都是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不断变化的,所以说舞蹈艺术中的形体动作具有很强的节奏性。音乐带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而身体的动作则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说身体的动作和音乐必须要和谐,这样才能展现出完整的舞蹈艺术。

二、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身体在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巫术,所以在古代身体连接了舞蹈艺术和宗教信仰,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人类文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舞蹈艺术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舞蹈艺术依然是以人类身体作为载体,所以身体也连接了舞蹈艺术的古今。而在当代,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更为复杂,这一系列复杂元素的表达都需要依赖于身体,因此身体也是连接舞蹈艺术和观众的一个重要纽带。

(二)舞蹈艺术和身体审美都具有民族文化的要素。

我国舞蹈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其历史沉淀是非常深厚的,当前我国的舞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我国有着辽阔的土地,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在文化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发展起来的舞蹈艺术也必然具有当地的民族文化要素,而作为舞蹈载体的身体自然也就被赋予了当地的文化特征,所以说舞蹈艺术和身体审美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舞蹈是身体艺术的自然回归。

舞蹈艺术是通过身体来加以展现的,所以说舞蹈艺术实质上也是身体的艺术,表演者灵活生动地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对于身体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表演者的身体必须要符合舞蹈所要表达的艺术气质,因此舞蹈实质上也是身体艺术的自然回归。

身体是舞蹈的媒介,舞蹈借助于身体和音乐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所以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舞蹈艺术可以释放身体的自然美,同时通过身体也能够展现出舞蹈的艺术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于现实生活或人物思想进行了有效的反映。

摘要:舞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了数千年,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来表达美感和思想的,所以说身体对于舞蹈魅力的展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离不开身体,舞蹈艺术的所有精华都是通过身体来加以展现的,鉴于此,本文对舞蹈艺术和身体的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舞蹈艺术,身体,审美

参考文献

[1]陈柳.关于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36):974-975.

[2]王华茹.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J].大众文艺,2012,(13):103-104.

艺术与人生作文800字 篇5

暑假里终于有空可以静下心来拜读徐悲鸿的传记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不识天高地厚地将自己的画拿给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看,她那和蔼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鼓励我要好好努力,并将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的复印稿送给了我。那时我如获珍宝一般将其好好收藏起来。也正是那一面之交,更加肯定了我对艺术的追求。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读徐悲鸿的传记,让我看到的是他那比艺术更珍贵的,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从小因为家境贫寒,徐悲鸿就随父亲闯荡江湖以卖画为生,在这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封建统治对老百姓的压迫,他自己也受尽了折磨,但是每当看到比他生活更为困难的人,他都会尽自己的全力给予帮助。徐悲鸿凭借着自己从小打下的文学、书法、绘画的扎实的基础,帮了他的父亲不少忙,后来重返故乡后病重的父亲逼着徐悲鸿早些成家,徐悲鸿在父亲的强烈逼迫下,与那素昧平生的女子成了亲,但是他始终把他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最终妻子忧郁而死,而他们的孩子也夭折了。徐悲鸿断然决定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学习。后来又到日本和法国留学,这8年的留学生涯虽然一直都很艰辛,常常是身无分文,但是徐悲鸿凭借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在这艰苦的8年中,他画了数不清的素描与速写,创作了大量的油画和中国话,并结识了不少伟大的艺术家,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回国参加斗争,他用他一幅幅气势汹涌的国画及油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拒绝为蒋介石画像,在《广西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指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他为了宣传抗日,支援抗日战争不停的工作着,在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的当晚徐悲鸿脑溢血复发,26日不幸在北京逝世,终年58岁。徐悲鸿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一切,他曾教导他的学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正是这样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这才是艺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是当他走到了尽头,人们去追溯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留下的是无穷的财富。如今所谓的艺术家,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某些金钱上的利益,当众泼墨作画,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幅作品,试问这样的作品能展示些什么呢?作者画工的娴熟?怕是不能吧,就这样轻浮的完成了一幅画,丝毫没有价值,试问从古至今的名家名作有几幅画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的?怕是没有吧。所以作一名画家并不是像如今人们所认为的只要会图鸦就行,徐悲鸿的父亲曾对他说过要想学绘画是要先读很多书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立志、明理、增智,画画和这些知识联系更为密切。而如今自称是画家的又有几个是饱读经书的?徐悲鸿用他的一生在告诫着我们,何为艺术,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完美结合。就让我们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的时候记住徐悲鸿打那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司徒兄弟的艺术与人生 篇6

司徒乔的经历颇为传奇,他热爱艺术自学成才,用一生来追寻艺术的真谛,他的足迹遍布包括欧洲、美国、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也是在20世纪第一位去新疆写生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油画、色粉画、竹笔画等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弟弟司徒杰是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在美院学习执教了四十余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奉献了一生。筹备时间达两年之久的展览,全面立体地呈现出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情感世界。这并不是回顾展,而是一个走心、有故事、可以让观众走进美术馆流连忘返的展览。

司徒乔:含泪画下去

1926年,刚刚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的司徒乔,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那时候,他这样写道:“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度过你的一生。”

24岁的司徒乔除了信念和选择一无所有,甚至完全没有绘画的科班学历。但他一头扎进了尘世里,他画北京的黄埃和穷人,画南洋的流霞和彩羽;他画抗日救亡的《放下你的鞭子》,画受灾五省的义民和父女;他到新疆“猎画”,也为新文化出版物设计书衣。

就在这一年,司徒乔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鲁迅买下了其中的两幅作品,《五个警察一个〇》和《馒头店门前》。他还赞扬司徒乔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说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为人和天然的苦斗的古战场所惊,而自己也参加了战斗。”

鲁迅的话,似乎牵引着司徒乔,让他觉醒到一个人应该有所担当。在创作中,鲁迅的文学思想与司徒乔的艺术理想不谋而合。他曾经这样写道:“我要永远在穷困中拒绝一切利诱,我要随时随地跑进别人的呼吸里,共分他们的气息;或是醉饱了,和他们,或代他们高唱或低唱一些自然要唱的什么。”

司徒乔深入到百姓的市井生活中,用最真实的笔触画出人生,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受到疾病困扰。1946年,他深入五省灾区,三个月画出写生长卷《义民图》。完成不久就咳血不止被送进医院,他的妻子冯伊湄用这样的诗句形容这次创作:“哀黎涕泪英雄血,洒作千山红杜鹃。”

司徒乔还一直为鲁迅创办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当时的进步文人都对他的画作赞赏有加。周作人说:“一个胡同的老乞丐,在他的皱纹和须发里真仿佛藏着五千年的专制的历史。”沈从文说:“在全是凭小聪明与好运气的小鬼社会中,司徒君,独自走在自己的那条寂寞的路。”郭沫若则说:“八九年来在灾难当中,不曾把这暂难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我对着司徒先生的成就倒是引起了深刻的反省和内疚。”

在艺术世界里,司徒乔似乎忘记了自己虚弱的身体,但健康状况终究击垮了他。1958年,司徒乔旧病复发,在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长逝。过早离世的司徒乔,既未赶上艺术界的春天,又没能在学院里有所建树,似乎渐渐地就被人们甚至学界所遗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四处借来司徒乔几乎全部的重要作品,包括现藏于鲁迅博物馆、当年鲁迅买下的《五个警察一个〇》,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放下你的鞭子》、现藏于新疆美术馆的《新疆猎画记》系列,还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几经周折重现于世的《义民图》,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司徒乔个展。同时,展览引用了大量艺术评论,以及他妻子冯伊湄的记录,全面展现了他辉煌却又短暂的一生。

司徒杰:凝铸的温度

司徒杰是司徒乔的五弟,两人相差十八岁。尽管是在大哥的影响下司徒杰才走上了艺术道路,但显然他与司徒乔的经历完全不同。司徒杰17岁考入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直工作到2004年底他去世的半年前。这样投入的精神,显然也是大哥司徒乔的深刻影响。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成之后,司徒杰一边自己创作,一边在学院任教长达四十年。

在司徒杰的创作中,以20世纪50年代的《白求恩像》最为著名。同时,司徒杰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早期会议,参与了清华大学中国第一个大型《毛主席像》的创作,在那个纪念碑时代,司徒杰可谓是硕果累累。特别是传播最广的《白求恩像》,为了这件大型作品,司徒杰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白求恩像的小样,都被认为刚劲、简朴、完整、单纯。李可染曾经评价说:“我们中国人既不完全抽象,也不完全具象,而是追求‘意向’。这一系列精彩的头像真是‘意向’方式的可贵体现。”

在李可染所说的这种“意向”中,司徒杰做了更深刻的探索。西方雕塑的引入,似乎使得中国传统雕刻的气脉中断了,司徒杰试图在这中间寻求一种平衡。50年代,司徒杰开启了西方雕塑向民间、向传统学习的道路。为此,他南下广东等地搜集了大量木雕,将自己向民间学习的心得融于创作之中,提出了“意象雕塑”的创作路线。

他收藏的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流派之一。潮州木雕将雕刻与绘画、上漆、贴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尤其以饱满反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金漆木雕而著称。多层镂空的通雕技法,使得作品达到了四面通透、层层深入和内外呼应的效果。这些中国传统雕刻的高超技法,都给司徒杰以深深的震撼。

于是,他选取了一些民族题材,以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刻技法相融合的“意象雕塑”手法,创作了《门神之一》《门神之二》《蓉蓉》等作品。这些作品显然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的写意相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语言。

刍议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与原则 篇7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排艺术,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通过对电视节目编排艺术原则与艺术的探究,了解节目编排的形式,更好地确定节目编排的特点,有效地将节目内容和播放形式相互整合,提升电视节收视率,推动节目编排工作可持续发展。

1 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

电视节目主要的艺术体现,是讲究节目编排的技巧和对策。编排的艺术主要在于节目的内容,不同的节目内容确定了不同的收视群体。当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比较高时,就可以决定是否进行重播,当一些娱乐性较高、收视群体较多的节目,就可以采用重播的方式来对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

节目的艺术还体现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地布局和调整。在对节目的设置中应该根据收视群体和栏目档期进行合理规划。在一些新闻节目中,可以适当穿插纪录片,能吸引一些收视群体,并且增加新闻节目编排的观赏性,进而增加节目的收视率。

在节目编排中对节奏的控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电视节目播出后,根据主流人群来适当对节目编排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观赏性方面,综合考虑节目效果问题,分析不同节目编排的特点,把握不同的收视群体,确定好节目编排重点。对于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节目,适当采用重播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观察节目,但是如果节目编排不当,重播的次数过多,就会使观众觉得乏味,对该电视栏目造成一定的影响。

采用带入式的节目编排思想,编排人员将自身带入到观众的角色中去,了解观众的观赏需求,并且做好节目市场调查,从而确定好节目的内容安排[1]。如在电视剧播放之后,可以播放一些综艺类节目,调动观众的观赏热情,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分析不同群体中的差异性,对节目编排做出动态的调整,并且在节目编排的艺术表现上也体现出有意义、特别的电视节目,从而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展现节目编排艺术。

2 电视节目编排的原则

过去对电视节目的编排都没有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相关的媒体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电视频道内容比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这就限制了编排工作的进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媒体的增加,编排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编排观念,注重编排的形式,了解其作用,通过了解观众的实际需求,结合编排的原则去满足大众的观赏需求。如根据不同的年龄进行节目的划分,儿童喜欢看动画类节目,青少年喜欢看一些青春偶像剧和综艺类节目,家庭主妇钟爱电视购物和电视剧等[2]。通过把握不同年龄对节目不同的需求,对节目编排做出相应的调整,关注节目原则,突出节目编排的重要性。

2.1 系统性原则

采用系统性的原则,来编排电视节目。在编制的过程中注重对系统性的把握,对所要播放的节目进行系统化的编排,根据收视人群和收视高峰来确定节目的安排情况,当出现两个栏目的编排竞争比较激烈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根据观众的收视情况来确定节目的播放和重播的时间和次数,把握编制的方向,动态地进行调整[3]。如《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两档娱乐节目,两者的收视率不相上下,在周五、周六两晚不仅可以保证两者的收视率,还可以在周五人们观赏过后,有一定的期待性,从而提升栏目编排节目的收视率,保证节目编排的系统性运作。

2.2 市场调查原则

市场调查原则是节目编排工作所必须的。节目的收视率想长久地提升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收视群体,把握收视群体的整体需求,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不仅可以对节目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且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收看。电视台可以采用上街调查、调查问卷以及节目专栏的形式来对观众的收视需求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观众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统计,从而确定节目内容。

2.3 以观众为服务中心原则

在电视节目的播放中,面向的群体就是观众,因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认真提取观众的意见,及时对过时的节目进行更换,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获得良好的收视市场。确定好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设定不同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品质,良好的节目效果,影响着收视群体,将市场资源和节目资源进行整合,注重以人为本,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电视节目。

3 结语

在电视节目中加强编排原则和艺术的探究,把握编排工作的重点,调查不同的观众对节目的需求,能有效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推动节目编排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萌萌.浅议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J].管理学家,2010(9).

[2]李春颐.节目编排艺术与策略、对象及网状布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4).

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刍议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文化

大学是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 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地。大学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辐射、引领作用, 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标志性意义。

一、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所谓“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1]。为了研究艺术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之关系——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还必须研究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知识经济”的21世纪, 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 我国也把文化同政治、经济一起, 作为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和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 已经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 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可见, 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建设 (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 处于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的位置, 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早在20世纪初期,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他解释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2]而美育的核心, 则是艺术教育, 因为美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又称作“艺术哲学”, 即艺术的哲学化。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世界各国大学艺术教育与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997年5月20日, 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而非专业艺术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普及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3]2002年7月25日, 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再一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样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 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 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艺术教育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支撑, 包括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等要素。所有这些要素的形成与确立, 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与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艺术教育, 上述各种文化元素都将无法产生。我国许多大学制定的校训、校风, 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 也都离不开艺术教育这一重要路径与载体。

(二) 艺术教育促进大学文化品位的提升

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而文化品位的提升, 又成为大学知名度的核心。综观世界各名牌大学, 几乎无一不是因艺术教育而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升, 进而获得了名牌效应与品牌效应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就十分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 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5]该校还设立了电影电视系、艺术院等。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 也没有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工业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也开展了很好的艺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艺术教育使这些大学成为名牌的。

(三) 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三、大学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艺术教育, 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得到切实的落实, 并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学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以下四种:

(一) 影视文化教育

影视文化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都是新潮艺术, 电影艺术在大学得到极大普及, 北京就举办了数届大学生电影节。电视艺术也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艺术, 紧连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举办的“真人秀”、“达人秀”等节目或栏目, 更深受大学生欢迎, 成为他们心中的最爱。因此, 大学的文化建设, 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凸显影视文化教育。

(二) 戏剧文化教育

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 又是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尤其是近年来戏剧小品的流行, “小品大王”赵本山以及黄宏、宋丹丹、潘长江、巩汉林等人的出色表演, 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所以大学的文化建设, 也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化教育。

(三) 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最紧、连得最密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个人从胎儿时的音乐胎教到婴儿时的摇篮曲、幼儿时的儿歌, 到少年时的童谣, 再到青年时的恋歌、婚歌, 最后到老年时的挽歌、哀乐……几乎时时处处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所以, 大学的文化建设, 同样必须在加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 使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融为一体。

(四) 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作为人体艺术之一, 虽然只凭动作而无声音, 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后手段与最高手段。这正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艺术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交谊舞、街舞、民族舞……都在校园里闪动其闪亮的光彩。所以, 大学的文化建设, 理应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 强化舞蹈文化教育。

此外, 还有文学 (语言艺术) 、美术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实用艺术 (建筑、园林、工艺美、现代设计等) 等等, 也都是大学文化建设中所进行的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四、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 并反作用于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大学艺术教育的形式, 是内容得以落实的载体与依托, 也是保证。只有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 完美结合, 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 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教育的必要形式, 有以下三种:

(一) 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大学进行艺术教育的普遍的形式, 通过艺术欣赏,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能力, 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为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考量, 艺术的创造工程包括一度创作 (作家为主体, 文本为客体) 、二度创作 (表演者为主体, 舞台艺术或银幕、荧屏艺术为客体) 、三度创作 (欣赏者为主体, 艺术作品为客体) 。学生作为三度创作的主体, 在欣赏过程中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 这自然会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二) 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包括各种艺术形式 (戏剧、音乐、舞蹈等) 的各种活动形式 (演出、比赛等) 。

(三)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包括文学 (诗歌、小说、散文) 创作、戏剧 (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 创作、音乐创作、舞蹈创作、美术 (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 创作、曲艺 (相声、二人转等) 创作等。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858.

[2]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174.

[3][4]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7:1.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 篇9

1. 二者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才观和人生观,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和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审美活动。审美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使学生在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中, 通过学习与实践, 使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水平逐渐提高, 使学生成为懂得美、认识美、追求美, 达到一定审美标准的人才。

(2) 目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艺术教育虽然不提出具体的政治目标, 但它决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教育, 而是蕴涵着道德评价、价值导向的功能。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并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与进步。

2. 二者的联系

虽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但是就本质论,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统一的。人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 但对人的教育除了考虑社会对个人的整体要求外, 必须充分考虑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完美的人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使人格得以完善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教育也能促使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利益的心理定向。因为人在审美中所感受到的愉快, 不是一种纯生理意义上的愉快, 而是融合了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因素, 具有社会内容的愉快。它会同时作用于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平衡统一的状态。它使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又兼顾整体的有机统一。可以说, 艺术教育实际是对人的一种完整反应方式的训练, 这种反应方式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方面, 它能够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促使个体为社会整体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又使社会生活本身变得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 可以简单的表述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为艺术教育确定正确的方向, 艺术教育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和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 艺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讲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单靠语言的劝说、抚慰是不够的, 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艺术教育由于具有形象、生动、趣味等特点, 十分受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艺术教育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千姿百态:从色彩纷呈、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书法画苑, 到雄浑粗犷静穆千载的各类雕像;从天籁传音心荡神摇的钟磬丝竹, 到长袖拂天、魂牵梦绕的曼舞霓裳, 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人们留恋、感悟、升华, 艺术的恒久不变的魅力净化着人的心灵, 培养着人的思想, 完善着人格, 美化着世界, 而艺术教育正是打开这美丽的钥匙, 孕育这美丽的沃土。它有效地将艺术经验、艺术技巧、艺术规律、艺术情思注入人生, 形成完善的人格。艺术教育可以使人通过塑造心灵创造美的感性世界, 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生存、发展。可以说, 艺术教育独特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德育和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未来社会, 人才的竞争是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 在这个历史的机遇下, 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开发、培养和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在, 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在有些学校已蔚然成风, 呈现出大众化、普及性的发展态势。

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他们急需加强艺术教育来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因此, 他们对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活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艺术选修课以及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爱参与的活动。艺术教育不但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艺术追求, 也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 调整了节奏, 丰富了生活。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因此,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满足他们的学习艺术的热情, 把握教育的时机, 在艺术教育中贯穿和补充一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美的氛围中净化思想、纯洁灵魂、拓宽知识、增进健康。因此说, 用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 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

2. 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多种素质教育过程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美育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具体作用表现在:1.美育对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积极的影响作用。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 “它在引导人们对美进行感受鉴赏时, 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 教育者潜移默化地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2.美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话剧《救救她》、电影《喜盈门》、电视剧《渴望》等艺术作品, 都曾使一些犯过错误或做过错事的人心灵受到震撼而改过自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 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 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美育之所以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是因为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恰恰通过他们的活动, 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行为动力的。只有这种动力的推动, 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才能向道德行为转化。人在审美状态中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可以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这种经验一旦在内心巩固下来, 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坚定力量, 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通过美育对低级情欲的净化和对高级社会情感的强化, 有助于从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变为意志自由的培养。在个体心理中, 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将逐渐为意志选择的自由而取代, 道德的他律将日益化为个体的自律。这表明, 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进而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

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人格修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愉悦地、自觉自愿地受到思想教育

艺术教育由于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它不同于德育、智育的理论化、抽象化而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美的生动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 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 吸引人们自愿地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美的真谛, 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许多艺术作品展示了社会、人生画卷, 能启迪人们去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社会, 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商品化的今天, 一些“粗劣”的低级趣味的艺术作品, 也极容易给青少年身心和成长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影响, 它的反作用力也是潜移默化、防不胜防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抵御“良莠不分”的最好“药方”, 只有通过美的影响、美的追求, 引导人们自愿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通过美的认识和美的教育来自觉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才能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2. 艺术教育能取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人们在审美时, 不是心悦开怀, 便是忧伤悲愤, 美的事物势必激起人的一定情感。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喜怒爱憎的态度和评价, 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达到“以美养善”的目的。其实, 人们参加审美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愉悦, 而不是为了接受教育。但是, 人们长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 受美的熏陶,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完美的高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艺术教育的魅力就体现在对人的心灵深处的浸润和滋养, 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以美的规律去塑造完美人格的人。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10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导入与结课的一般方法

1. 情景创设法: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也就是通过一些相关背景的视频、音乐等工具和方法,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来引入课堂教学。

2. 悬念惊喜法:

悬念惊喜法则是比较新颖的教学导入方法的总概括,例如以提问或谜语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通过展示一些新的教学器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再或者通过游戏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悬念惊喜,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兴致更好。

3. 以旧带新法:此种以旧带新的方法区别于一般的关联法,它是利用课程内容旧知识的本体回忆,来带入新知识。

4. 关联文化引入法:

这种方法则是指除知识本体的引入外其他相关文化姊妹学科的引入,例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则通过美术课程中的图画效果来导入课堂,再或者通过语文学科的相关诗歌的朗诵来导入课堂等,皆为相关文化关联法。

5. 个性创新导入法:

是非同与一般的导入方法的导入为个性创新导入法,它是一种极具创造力又有意义的导入法,这种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

6. 直接引入法:直接引入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直接分析、讲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策略的设定,进而引入课堂。

二、课堂优质导入、结课的功能作用

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它身份独有的特殊性,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歌曲教唱学习为主、音乐欣赏为辅,那么就造成教学内容十分单一,不能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适时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良好的导入和完善的结课会使得音乐课程的学习生动有趣、富有效率。

1. 课堂优质导入的功能与作用

作为任意学科,真正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轻松从容的进入课堂,同时能够集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进入学习内容前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而作为音乐课程这门学科,一个有创造性的导入能够充分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其次拥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提示课堂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对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外,对于知识的获得以及对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把握的也有益。

再者,良好的导入能沟通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的情感和心里交流,另外也营造了一个十分积极的氛围。

2. 音乐教学课堂优质结课的功能

强化课堂学习知识:每个学生对习得的内容掌握不尽相同,那么老师的梳理与回忆,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掌握和巩固,因而有着强化作用。

整理学生的思维: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清晰性,课堂结课对着学生的思维有着良好的梳理作用。

升华课堂教学、指导课后学习:针对深化、升华是不同的概念与效果。但是对于一个优质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通过梳理、拓展、延伸使得课堂教学得到升华。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因而它能够帮助指导学生在课后的学习。

对于有一个良好、优质的音乐教学课堂的结课,犹如余音不绝、绕日三粱,它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继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优质的结课能够激发学生对在学习的渴望,对继续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得再次学习时,老师的教学更加轻松。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也十分重要,课堂导入与结课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要集思广益,拓宽渠道,虚心学习,而且要不断开拓、创新,教学艺术的体现对一个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具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提倡教师专业发展,并且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深刻认识,对教学环节中的导入和结课有深刻的认识以及做出合理有创意的安排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专业发展对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体会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导入和结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摘要:现今阶段,尤其在新课改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就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导入被逐渐重视,然而结课则在教学中多被忽略。本文便要把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和结课的方法作为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份则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与结课的原则进行分析进行探讨。具体下面笔者将浅谈一下对于导入与结课的浅显认识。

关键词:课堂导入,结课艺术,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贺婉莹.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J].重庆师范大学,

[5]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邱雪艳.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

[7]孙默.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法[M].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

[8]荣静.小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中国论文联盟,2008.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11

关键词:艺术 人生 真理

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尼采把《悲剧的诞生》“这本大胆的首次着手的任务”概括为:“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尼采将艺术视为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认为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并且强调只有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和世界时,它们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

许多艺术家都曾经讨论过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如柏拉图最早提出艺术与真理相对应的观点,他认为理念是真实的世界,是真理;经验世界不过是它的影子和模仿;艺术只能模仿经验世界的表象,无法触及其本质,与真理隔着三层。受柏拉图影响,后世哲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某种认识或模仿,并依据其认识或模仿的程度来判断艺术的价值。如黑格尔就曾说过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叔本华也说过艺术是对理念的认识和复制,但是尼采对于真理的理解以及关于价值的认识都迥然异于前人们。

对于尼采来说,只存在一个世界,他沿用了叔本华的术语称之为世界意志,但实际上是指存在于世界之中那个无意义的永恒变化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就是“真理”,即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矛盾以及无意义。但是“为了战胜这样的现实和这样的'真理',也就是说,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尼采提出以艺术来拯救人生,实现生命力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强调艺术是我们可以用来对付人生的荒谬与无意义的的不二之道。“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们就不致于毁于真理”,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揭示真理,艺术以美的面纱来遮挡可怕的真理,让人们在壮丽的幻觉中继续去热爱和追求真理,而不至于因为发现真理而就此厌世,面对人生的苦痛又不至于没有希望。因此,尼采认为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诗的梦想比真理的梦想更重要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以艺术特别是悲剧艺术对世界与人生作了审美的辩护,他对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科学理性的高度崇尚和狂热追求不置可否,认为这种科学精神是毁坏我们社会的病菌,况且科学追求的极限是人所不能达到的,当人们被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求知欲所驱使在逻辑推理中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咬住自己的尾巴时,他才能意识到若要忍受人生就需要艺术的保护和治疗。为了掌握人生的真谛,不应像科学家那样一味沉溺于理性的深渊,而应该学习艺术家,超越知识,用审美的面纱去把握世界。

在尼采看来,过于执着追求真理会导致不可知论与怀疑主义的盛行,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迷惘之中,丧失生活的渴望和热情。因此,为了活下去,我们需要以艺术为面纱来掩盖人生的真理;为了热爱生命,我们需要悲剧世界观,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客观世界的生成、变化,把人生的无常艺术化为审美的愉悦,使得个人的悲剧转化为整体的喜剧。正如尼采在书中所提到的“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人生的真相是有缺陷的、不尽如人意的,生存本身没有充足理由的,若要把悲观厌世转化为充盈的有意义的生活,也只有通过艺术才可以,因此,为人生作审美的辩护是实现人生惟一可取的选择。

此外,尼采也以古希腊的悲剧艺术为例进一步证明了艺术如何掩盖真理来拯救人生。希腊艺术的繁荣并不是传统学院派所坚持的观点即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与此相反,尼采认为恰恰是希腊人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带来了伟大辉煌的希腊文化。希腊人内心的痛苦和冲突源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世界意志的永恒痛苦和冲突,也正是因为他们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因此他们才迫切地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活以价值和意义,以痛苦为源泉创造出新的欢乐,从而继续忍受生活。

审美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看清了现实的残酷,却依然给我们理由去忍受生活,摆脱善恶感,超然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快乐。而理性的科学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它意在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谋取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需求,是一种浅溥和官能的乐观主义,其恶性发展导致现代人丧失人生价值,无家可归,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说尼采关心的是艺术,更不如说尼采关注的是如何才能使艺术作用于人生,美化人生的痛苦与无意义,让人们如同希腊人一样看清意志永恒的矛盾与冲突反而更加去热爱生活。尼采相信只有艺术才能为不圆满的人生和世界提供充足的理由,审美的世界认识和人生态度才能给人以形而上的慰藉,生命越是痛苦,反而越是快乐。艺术拯救人类,而生命也因为艺术拯救人类而得以自救。人生需要艺术的美化,就如同需要空气而得以存活一样。

参考文献

[1]尼采.悲剧的诞生,见: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12

一、动漫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公共场所里面的应用

公共场所作为一个人群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 在环境设计当中是一个比较大的选题项目。如何让其所创设的场所让更多的人易于接受是设计的核心内容。除了自身的建筑要具备的基本功能之外, 还要有更多的让人们从精神层次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在物质日渐丰富的今天, 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成为了消费者追求重要部分。动漫设计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一些巨型的影院, 往往会根据每一段时间播放的影片的类型不同, 而进行小范围的动漫主题设计。例如, 在影院播放影片《阿凡达》时, 影院根据影片《阿凡达》中神秘梦幻的场景, 在电影院入场处用动漫的手法设计出影片中梦幻的场景, 这样观众在进入影院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给观影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 在一些主题乐园中, 我们更能够直接感受到动漫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 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迪斯尼乐园。无论是建筑外形还是一些卡通人偶都是动漫设计的人物形象。当你在玩耍放松心情的时候, 除了感知到一种轻松的环境之外, 更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会让你充满欢乐和童真而流连忘返。我们可以看到, 两种设计方式结合在一起, 都起到了自身的作用并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

2、在视听语言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展示性的设计方式, 其目的是让人们感知到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因此, 如何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这种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平面二维虽然能够展现出设计的形象和内涵, 但相对于三维来讲在表现立体层次和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方面就稍显逊色。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融合音乐、视频、特效的影视语言逐渐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展示方式之一。其中动漫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就主要表现在建筑漫游动画方面。按照我们传统的制作方式, 在对一栋建筑进行展示的时候, 无非是室内和室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周边景观分别用平面图示的一种方式予以展现, 带给观众永远是平面化的内容。从感知的角度来讲, 面对这个设计作品还仅仅只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而不能融入其中。

而这种设计方式一旦与动漫设计结合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同样是这栋建筑物和景观, 运用三维制作方式和影视语言的技巧使人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 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未来的这栋建筑进行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审视:可以从任意角度、距离和精细程度观察场景;可以选择并自由切换多种运动模式, 如:行走、驾驶、飞翔等, 并可以自由控制浏览的路线。而且, 在漫游过程中, 还可以实现多种设计方案、多种环境效果的实时切换比较。能够给用户带来强烈、逼真的感官冲击, 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它呈现的是立体的、360度全方位的景象, 再配上一些相对应的音乐, 除了能够完整系统的展示建筑空间外还能够带给观众别样的享受。因此, 在视听语言方面, 动漫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动漫设计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

色彩不仅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 而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 给人带来异样的感受。动漫色彩元素属于色彩构成元素中的一个分支部分, 在动漫艺术中, 色彩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除了表现事物的物理外观, 更传达某种情绪, 塑造某种美感, 营造某种氛围。用色彩的视觉表达情绪、情感、演染意境, 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内涵。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人的个性引起人们的共鸣, 用色彩的语言给予人们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愉悦。

所以如果将动漫的色彩设计到影院、商场、游乐场、儿童房、幼儿园环境中去, 必定能在这一领域中起到特殊的设计效果。因此在将动漫元素与环境设计结合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颜色带给这个空间的影响。诸如在一些儿童活动的场所当中, 为了完美的呈现环境, 就要选用一些鲜亮活泼的颜色, 以满足儿童那种欢乐清新的心理需求。而在一些商场或者一些场所, 就要根据它要表现的氛围来选定合适的颜色。

2、造型

动漫造型因其具有夸张性和趣味性广受大众的欢迎。将卡通造型通过一系列场景的衬托能够让人产生如同进入一个别样的境界的感觉。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在一些娱乐场所, KTV、酒吧等等。例如在幼儿园的楼体造型设计中采用树形设计, 门窗位置自然的形成了树洞造型, 使儿童在进入这个环境中种被带入了童话世界中的感觉, 消除了儿童在进入一个新境中的陌生感, 拉近了在新环境中产生的距离感, 对儿童心理成长和发育起到了环境设计带来的良好作用。

另外, 我们在传递感情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有的卡通造型来表达。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童真, 这个不受年龄的限制。一个可爱、夸张的动漫形象是最能够激起人们深埋在内心深处的这份感情。因此, 动漫造型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通过动漫造型的设计可以体现不同的主题, 传达不同的意义。

动漫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独到之处和不可替代的设计元素但在现今的环境设计中, 可运用动漫元素进行表现的范围也具有它的局限性和客观性, 那么如何将动漫设计元素融合到我们的室内外设计中去, 并将将两者之间完美的融合就能够营造和创设出一种特有的氛围, 是现今环境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摘要:动漫设计是动画与漫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灵活性和趣味性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赞誉。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都是为了营造最佳的宜居环境。因此, 动漫设计在营造这种氛围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动漫元素为切入点, 探讨在环艺设计当中的应用, 为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探寻一种方式。

关键词:动漫设计,应用,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罗丹.技术与艺术的重逢—新媒体动漫的传播特质与发展态势[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2 (01) .

[3]郑轶.动漫在其它行业中的辅助性应用[J].艺海, 2011 (10) .

上一篇:农村未成年人下一篇:专家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