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2024-06-25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共12篇)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1

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观,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贴近新时期的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建设者都在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作为专职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而教师的道德修养显得十分重要,正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本身要自重、自强、自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这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首先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中引申出来的,而教师的教育劳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较之其他职业劳动有其相对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于祖国,献身教育

这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和道德准则,自然也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和道德准则。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不仅是祖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而且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的爱国精神永为后人所传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留学回国后,不做教育部长,不当共青团书记,而终身安于“茅茨土所”“粉笔生涯”,他投身教育30年,桃李满天下,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而鞠躬尽瘁。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接受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品德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自觉学习和心灵美的主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师德传统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学好才能教好,《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也听语乎。”就是说:现学现教的知识是没有融会贯通的,自己的知识不深不广,怎样能教好学生呢?一个好的教师还要能随时解释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会教学生或教不好学生的老师,不能算是师德高尚的教师。在今天,教师更有必要勤奋学习,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量剧增,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担负培养人才的教师,要抓紧再学习、再培训,注重知识更新,并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学而不厌。对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一定要不断吸收新信息,充实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力争达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

教师除了努力学习教好书,还必须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教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高尚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重要表现。

高尚纯洁的爱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用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身心的健康。这种“教育爱”,较之“母爱”更为宽广而深厚,它带有“教育学生”的内容,更倾向于“教育的要求”,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因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会催发学生内心产生乐观的情绪,愉快的感情,积极的行动和向上的动力,也会使师生在心理上接近,在感情上融洽,在思想上共鸣,在目标上一致,使师生教学相长,亲密无间。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从仪表到内心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每一个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言行、风度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之一。

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往往反映出他的思想风貌、文化素养。教师以良好的风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这就要求教师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举止从容、端正;语言文明、规范;教态严肃、亲切、稳重;待人诚恳、礼貌。

为师要有知识,为表要有美德,知识和美德在教师身上的和谐统一,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甚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立教”做出表率,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情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开拓进取就是对工作、学习要有上进心,不能得过且过,盲无目的。只有树立进取的思想,才能具备力量之源。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要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家的持续发展,民族的兴旺发达是依靠可持续发展的人来建设,而持续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具有创新性观念的教师和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可以说,新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性的教育,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创新是新世纪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职业准则,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向传统思想和观念挑战,思考前人不曾思考过的问题,探索前人尚未涉足的领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进行实践,总结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摘要: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观,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贴近新时期的社会道德,人文精神。构建教学相长,和谐共荣的师生关系。本文以教师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为核心,对教师职业道德做了几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思考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2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教师进修校 樊静静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无可争议地成为首要焦点,其中,师德修养由于其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理顺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能通过自身的激励功能,激励广大教师自觉献身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促使教师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当前加強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优秀的教育家为培养富民强国的人才,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以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献身精神,一贯有利于人民,一生有利青年,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这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尚有待提高,这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內在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1.社会地位的现状对教师师德水平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许多教师却感到迷惘和困惑。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各方面仍较差;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教师有时并未真正受社会的尊重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中小学教师的福利也偏低,在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低落的社会地位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感情,不少优秀教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行业。除有形的流失外,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 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近年来,少数教师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在义、利面前丧失立场,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大损教师形象。2.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教师师德的影响

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缺乏这一点,说明了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但是,遗憾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更多的是看重师道之尊而忽视对学生之尊,于是任意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打骂学生等等现象屡屡出现在我们周围。这种对学生人格和自尊的不尊重,往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伤害,容易造成学生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甚至不信任社会的严重后果。这无疑与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有些教师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醉心于已有的成绩,或者骄傲自大,盲目蛮干,弄虚作假,等等。教育者这些身心素质上的缺陷,是导致师德水平不高的内在因素。

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目前,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正在形成。作为教师自身应对师徳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徳素养。1.师德的灵魂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在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献身教育事业正是体现了教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否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红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才能产生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2.师德的实质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 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而且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3.师德的核心就是关爱学生,尊重人格

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4.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最基本要求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者应该象工匠研究其加工材料的特殊性那样研究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各个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出现,更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教育模式。教师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因此,教师必须以对国家人民、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样,教师的教学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

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篇3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具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教育思想,包括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主导,它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动力。思想支配行动,没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热情,更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说,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_[作者。特别是在当前,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尽管尽心尽责,但由于观念陈旧,仍凭老经验、老眼光进行传统式教育,那也要落伍。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应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一定要积极投身教育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由重知识、重考分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转变;由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大学习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充分的培养与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二、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教育能力应包含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方面,教养能力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辅导、促进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而且需要教师在非认知方面的素质作为支撑。不同的教师采用同一份教案,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区别不仅在于执教者的知识水平。成功、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涵盖教师本人认知与非认知水平的教养、教学技能与艺术。

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具体地说,教育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师应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他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沟通文、理、工。因为一个教师从教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他的见识、学识和知识,具体说来就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应该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做到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尤其是现今,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并非只是日复一日地宣讲,而要与日俱增地学习、提高和创新,力求在学识上动态地保持对学生的领导地位。

(二)教师应掌握必备的教学程序知识。所谓教学程序知识,即如何教好课的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专业知识,不懂教学规律、方法和艺术,也不能搞好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都属于教学程序知识的范畴。比如,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并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所以,教师要过好三个基础关,即“备课关、讲课关、动手能力关”,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

(三)教师应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学基本功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首先,教师应善于表达。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中,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修养本身就是教育感化能力的体现,也是构成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教育手段如何现代,教学语言的作用也不会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交流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授,更不能给课堂教学质量带来质的变化,尤其是一些逻辑推理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表达来完成。同时,教学是双边活动,双向交流,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光接受知识,而且感受情绪。在这方面,语言具有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基本能力还包括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与反馈以及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体反映在教师的执教方面,必须做到严肃认真、严密谨慎,一方面保证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熟练运用教学的技能技巧,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避免流于一般化和简单化。同时,还要做到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组织考试考核等等,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教育能力的第三方面:教育科研能力,即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求,是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够使教师逐渐进入一种全新的角色,同时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素质。因为教育研究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再现能力,理论思维水平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卓越的研究者有可能并不是优秀的教师;但优秀的教师却必须首先是卓越的研究者。这是我们的高层目标。

(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综合素质的构建中,创新素质占重要地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对于创造性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传统观念上一提到创造性,往往视之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认为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的活动和思维,可称作“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而我

们实施的创造、创新教育,应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创新人才,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的活动。相对于“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来说,这可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个广义上的创造性。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求知欲;敬业乐业;创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等。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要实践性地教,学生要实践性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法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影响到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育特质——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

教育特质,强调的是对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从人格特质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情绪稳定,注意力强,善于内省,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教育资质,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综合修养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师德是诸多素养的灵魂,即以德立教。可以说,师德是教师修养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心中至高无上的法律。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师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学高身正、以身作则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优良教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等。

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4

关键词:教师,观念,道德,专业化

百年大计, 在于教育;教育大计, 在于教师。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 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进而最终体现在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竞争上。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1997年8月7日, 国家教委、全国教育总工会颁布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也有相关规定。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 严谨治学;三是勇于创新, 奋发进取;四是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从胡总书记的四点希望中折射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教师职业素养应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荣誉等八个因素, 这些因素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养的特定本质和规律, 同时又互相配合, 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养结构模式。下面, 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直面网络文化, 谈教师观念更新

世纪之交, 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 网络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 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受和分配的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诸多迹象表明, 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不仅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法、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 尤其是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虚拟大学、网络学院等, 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兴起。

在网络社会来临之时, 每个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无论在东部或是西部, 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革。有人说:“愿意的命运领着走, 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在网络社会大潮中, 在“e时代”这个大舞台上, 要么跳上信息平台, 要么被大潮吞没。

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1. 转变传统的学校观

“学校如果不飞速改变, 就会全面崩溃”, 学校如果不改革, 将会有新的机构来代替, 如网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传统学校的不足。事实上, 许多人已经对“传统学校理所当然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他们认为, 学校应该变成用于终身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 也许还会变成健康中心和家长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 也许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温世仁先生是台湾一位成功企业家, 也是一位趋势观察者。他本着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了《教育的未来》一书, 为台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开出药方。他认为未来社会“处处皆学校, 人人为老师”。总之, “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 而在信息时代, 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社会、网上与学校一样, 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2.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3. 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4. 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学生应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建构意义的主体, 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人, 而不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奴隶。

5. 转变传统的媒体观

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既作为感知的对象, 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6.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

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守望道德星空, 谈教师道德构建

我国教师是一支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 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师道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也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 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强化创新精神,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人的开放性是把人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 他要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一个人作为系统总是要与外物建构起互渗互化的联系, 人通过开放既从外界输入, 也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是开放的, 因此, 教师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教师应当有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 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 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广阔襟怀。没有创新型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 强化人文精神, 由“经师”向“人师”转变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从知识传授这个层面揭示了教师的基本特征。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 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 教师担当着“经师”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知识经验已满足不了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教育的许多功能、手段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所替代, 但教师的人格和“人师”精神还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通过教学的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 培植学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 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养育, 要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 对学生要多一份感情, 多一份亲切, 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尊重, 多一份人文的关怀,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引路人。

3. 强化民主精神, 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

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 人人都是平等的, 教师的“话语霸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冲击。“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已不合时宜, “以权压人”“命令主义”“强裁高压”已失去了市场。因此, 教师要从讲台这个“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真诚合作、民主互动、平等受益、共同成长。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管理者向合作者的转变, 学生才能享受到思考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等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 强化“慎独”精神, 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曾说过:“有两种事物, 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 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 必须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规范, 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他律”行为, 是由国家、社会、学校等以“约束”的方式来完成的。国家制定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职业道德准则》等法律法规, 学校制定的《教师文明用语》《教师忌语》等规章制度, 使师德素养的培育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慎独”, 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 并在独居独处之际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 要像空谷幽兰一样默默地散发清香。

教师的师德修养过程中, “慎独”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方法, 又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由,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 网民的真实身份、地位、职业将隐去, 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身正为范”, 做到自尊、自爱,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不断地自省和反思,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享受网络, 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才能自发、自觉、自愿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超越今日自我, 谈教师专业成长

1. 教师职业理想———志存高远

理想有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分。新课程的最高理想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理想信念在人们的道德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才能排除阻力和干扰, 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拿破仑说“梦想有多高, 成就有多高”, 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这证明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就发展得越充分。比如亨利·福特:“让每个家庭长四个轮子”;比尔·盖茨:“让每个家庭桌上有电脑”。

教师应有远大的理想, 要做好人生规划设计。有了崇高的理想, 还必须有执著的追求。我以为, 教师追求的幸福不在于目的的达到, 而在于无尽的追求之中。

有了理想和追求, 就不会被物欲横流的种种俗念所左右, 就能奋然前行。我们的教师要淡泊名利, 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加强社会责任感, 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伟大的称号。

2. 教师的职业精神———关爱学生

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育是爱的共鸣, 鲁迅先生说过, “教育植于爱”。

爱是什么?

爱, 是阳光、是雨露, 更是唤醒心灵的春风, 是孕育生机的沃土, 是滋润生命的绿洲。

爱是保护、是尊重、是耐心、是宽容、是理解、是期待, 是“抗生素”和“脑白金”。

爱是妈妈的手, 能量出孩子额头的温度;爱是爸爸的眼, 能赶走孩子内心蠢蠢欲动的毛毛虫;爱是课间棋盘上一次次激烈的拼杀;爱是一节节课用生命和激情演绎的历程……

爱, 到底是什么?

爱, 是滴水, 可以穿石;爱, 是璞石, 可以琢玉。

其实, 爱是人间最美好、最无私、最崇高、最真挚的情感。

———摘自2003年第10期《班主任》李淑芬《爱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爱, 既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是一种价值观, 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学生是什么人?我们认为:

(1) 学生是整体的人。新课程要回归教师的真正职责, 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尊重学生的整体人格。

(2) 学生是自主的人。我国教育一直是一种“教师中心”的教育, 在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充分的保证,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足。新课程认为,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思考判断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即“学会学习”。

(3)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重结果轻过程”, 是传统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发展评价, 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 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急功近利, 提醒教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一个正在积累经验的个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3. 教师职业知识———求广求深

要让学习支撑我们每个教师的生命, 必须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终身学习是现代教师的天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急剧加快,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 如果自身不进行知识更新, 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据有关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 只要7~14岁接受教育, 就足以应付往后的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 求学时间延伸到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把九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八十年制”的终身学习。

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在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部分取得新的突破。教师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 而且要精深, 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新课程还追求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充实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生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 越精深, 就越容易准确地把握教材, 做到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未来学等。我们要走近教育大师, 倾听圣贤的心声。教育大师如“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国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 “教育科学化之父”———赫尔巴特, 教育界的“哥白尼”———杜威, 扎根农村学校的教育院士———苏霍姆林斯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等。教师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哲学要高度, 向史学要深度, 向相关学科要宽度, 向专业学科要精度。

4. 教师职业技能———求变求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 拥有多种能力, 新课程教师必须在信息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 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是现代学生和现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 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 传递给学生, 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 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在信息时代, 教师必须是一条永不枯竭的信息长河。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构建生命课堂, 变“课本剧”为“教育诗”。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 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新课程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 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 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在实施新课程时, 特别要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 我们教师应成为道德高尚的贤者、知识渊博的智者、讲求艺术的能者、心中有爱的仁者。作为贤者, 要讲奉献;作为智者, 要讲学习;作为能者, 要讲创造;作为仁者, 要讲人和。衷心祝愿每位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的教师。

注: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湘潭市益智中学励志讲坛上的演讲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行涛, 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程正彪编著.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篇5

教师:

一、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和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比较与借鉴,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发展和改进传统师德教育模式。

3、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较大,教师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通过学习使教师学会缓解职业压力的自我心理保健的措施与对策。

4、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底线”并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通过实践篇的学习,了解认识实现教师道德素质提升必须养成的八个方面的职业道德习惯,并在实践中围绕这八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具体化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和师德修养。

6、新时期,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合作,促进对学生教育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实践篇的学习,了解教师与价值在教育学生中存在的分歧及原因,了解教师与家长合作的一些误区,掌握教师与家长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及三个方面内涵。

2、教师职业道德的两大基本功能。

3、明确“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更高”的原因。

4、我国传统师德的内涵。

5、中外师德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6、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诸多消极影响。

7、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及理论体系。

8、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与权利保护。

9、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八个职业道德习惯。

三、课程的考核要求及方式(详见附页)

1、本课程在线学习次数为40次,标准是在线浏览为合格。

2、本课程交流互动的次数为3次以上。

3、课程评价为1篇学习心得体会。标准是400字以上。

4、在线作业要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5、在线考试要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6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不正之风、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对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分析

(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各种行业间的利益差距加大,在行业待遇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剪刀差”。现在,虽然教师这种职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与某些社会热门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还是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此外,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及各方面的待遇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解除,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某些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淡化、教学科研工作消极被动,有得过且过的倾向。

2.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

任何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继续教育,中心任务,或者说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学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更不是应试的机器。即使是赋予多重任务的大学,也应以育人为中心,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育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在高校,谁主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有不少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学生身上,但同时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忘却天职。他们都很忙,忙这忙那,唯独在育人上用心不够,花精力更少。有的教师干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甩给辅导员。不少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地落到育人上,所以育人始终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

(二)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高校青年教师理应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多出成果,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一些高校教师中却出现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出现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现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这些不以为然,一些高校的校领导对此也认识不足,学校有了抄袭事件,不是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罚,让大学引以为戒,而是想办法遮掩。

高校里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危害严重,不容忽视,它不仅损害学校的名声,危害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

二、新时期我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新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要真正搞好师德建设,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纠正传统观念上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动员所有的力量,站在把师德建设看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抓师德建设;另外,高校管理者,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干部,都应该把师德建设看做是其岗位责任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强化师德建设价值认识,树立大德育观念,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真抓实做,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足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

(三)坚持诚实守信,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诚实守信,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学问。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关于“师德建设”的四个追问.人民教育,2006,05.

[2]邓丽芳.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15,01.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篇7

1 教书育人德为先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传道, 仅传学问之道, 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 不仅要授学业, 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 不仅要解共同之惑, 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应在学生面前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 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具有什么样的人格, 就是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应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一个教师不但应做师德高尚, 而且还应该以德育德, 体现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德育的深切关注和有效影响。

2 教师必须具备工作激情

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不热爱教育这块土地, 没有工作激情, 就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伟业。教育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是极其伟大的事业, 教师, 只有倾注满腔热忱, 为之而倾心, 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 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工作热情。

3 教师应进行爱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罗素曾说过:“凡是教育工作者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受教育者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教育家夏丐尊也说:“教育如果没有感情,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没有爱, 不是教师, 没有爱, 更当不好教师。教师的慈爱, 首先就是要无限忠诚和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要把教育事业视同自己的生命, 有了这种忠诚与热爱, 才能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工作才能兢兢兢业业, 废寝忘食, 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教师的慈爱更具体地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情感。要以无比的热情与慈爱去关爱呵护学生的成长, 甘当学生成长的垫基石。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是教育之魂, 师爱是教育的生命线, 师爱也是教育的润滑剂。没有爱, 便没有教育, 爱, 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爱, 可以诱发美好的行为;爱, 可以启迪美好的语言……

爱学生, 就是要为学生着想, 教好每个学生, 学生都是我们的后代, 都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培育成才。

当然, 爱不是姑息, 不是迁就, “爱”是“严”的孪生兄妹,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严”在“理”上, “爱”中有“严”, “严”中有“爱”, 学生就会顺利地健康地成长。

4 教师要有厚实的功底

博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位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 那肯定不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职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 否则难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学高为师”正是说明了教师只有“学高”, 才能“为师”, 否则就不是“师”了。所以, 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并掌握最新的前沿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加强学习是教师永不歇止的任务与责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接纳信息, 充实和完善自己,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真正胜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人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要给学生一片云彩, 教师必须拥有整个蓝天。”这个“蓝天”就是博大精深的知识和学识。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就必须具备真才实学。以多样知识为结构的文化素养。作为“授业者”, 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专业知识。大学文凭只说明学历水平, 具不具备教师的资格, 还要看肯不肯下功夫在岗位上锻炼。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 在教学中才能像常流水一般进行灌溉。如果知识贫乏, 孤陋寡闻, 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5 教师应具备善教的能力

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懂得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换一句话说, 也就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这种艺术主要表现在善于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采取策略与措施,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研究教材, 发现、挖掘教材的新意,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的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样才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6 教师要勇于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教师工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如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创新能力, 才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没有开拓创造精神, 就谈不上有效的教育。教师的创造精神, 就在于他的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时代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而不是因循守旧的教书匠。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 这是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

7 重视语言素养, 说话要有分寸

上课、谈心、开展教育活动, 一般地说, 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 因而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语言品质, 注意语言艺术, 重视语言素养, 良好的语言素养能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纽带。

不要大声和粗暴专横地斥责学生, 也不要用生硬冷漠、讽刺挖苦的话语讥讽学生, 要用真挚的话语打动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尊重、相信、爱护、关心他 (她) 的, 特别是对差生, 更要注意谈话的艺术, 以此激励学生, 达到教育的目的。具备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教师需要掌握基本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 既能自我调节, 保持心理平衡, 又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8 要求学生做到的事, 教师首先应该做到

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初探 篇8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内涵

要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个人师德指标体系, 就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内涵。要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确定高校教师、师德、评估这三个子概念。

高校教师是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从事教书育人和培养合格大学生这一专门业务的专业人员。师德, 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估是评定与估量结合。科学的估量和判断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过程就是师德评估, 它是衡量师德建设效果和把握师德导向的标尺, 是促进师德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师道德评估是人们依据一定标准, 对高校教师的行为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就是指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立一个规范的机制, 然后再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 按照一定的程序, 应用不同的方法, 评估主体对照评估标准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进行评估的一个过程。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特点

首先是客观性。高校师德评估的根本要求是在进行评估时注意评估对象的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从评估态度、评估指标到评估方法都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得出的评估结论才会是客观可靠的。

其次是导向性。师德评估重在教育引导。接受评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现问题、寻找差距的过程, 通过对评估标准的再认识, 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规范高校教师言行, 可以有效地引导高校教师提高自身师德水平。从评估到指导, 再评估再指导, 循环反复能促进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者是多元性。师德评估的多元性, 就是坚持评估内容、评估主体以及评估方法等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多元化, 指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科建设、团结协作、关爱学生、治学精神以及学术道德等都是评估的具体内容;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指不仅有学校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家长、社会成员代表和学生等, 还有作为评估对象的教师本人参与评估; 评估方式的多元化, 指把同事评估、自我评估、专家评估和学生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最后是时代性。师德有历史的继承性, 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估, 来了解人们对高校师德水平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将有助于高校教师工作的改进和提升高校师德水平。高校师德评估的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

( 一) 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内在的需求

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关怀者和引领者,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出现, 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 只有把高校师德评估放在首要位置, 才能使高校教师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 二)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研究工作的开展, 可以对教师的道德活动进行正确导引, 促使教师队伍稳定的职业精神风尚的形成, 进一步带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校纪, 进而推动高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多数高校原有的对教师的评估, 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虽然我们常说,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但是除了静态的工作, 工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动态的工作过程以及长远的工作效果是评价一位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之外, 还要考量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人格魅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能否感染学生, 能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体系, 不仅是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也是促进高校教师健康发展的根本需要。

( 三)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要途径

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心, 自身的努力与奋斗自然是离不开, 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也同样重要。正因如此, 也就要求高校教师素质不断更新, 在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在职业道德责任感的驱动下, 高校教师切实关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同时也需要扮演好学生心理医生的角色, 这样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合格的好公民。

( 四) 改善校风校纪、调节教育内外人际关系的有效条件

只有重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估, 正确指引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才能使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不断优化得到促进, 并由此使大学生养成遵纪的良好品行得到影响和带动, 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井然有序、锐意进取的文明校风校纪。而教育系统本身的开放性, 使

参考文献

[1]王清.风试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建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 (11) :131-133.

[2]岳强.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得到的几点启示[J].现代交际.2011, (11) :322.

[3]周明亮, 迟成勇.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内涵与评价机制构建[J].2011, (07) .

[4]庞明珍, 谢廷芬.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与师德建设探究[J].2011, (9) .

新时期对教师道德境界的几点思考 篇9

一、“境界”诠释概念

在中国思想史上, 最早只有“地域”、“疆界”的意思, 后来被引申为人们所处的境况, 以及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学识、技艺、智慧等所达到的水平。 “境界”一词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佛教中把境界看成是个人对佛经的理解或在佛学方面造诣的程度; 文学批评中把诗人立意的深浅高低称为境界; 艺术界把字画乐曲中的美丑、 雅俗的差别称为境界;旅游家则用境界区别山水人物的美恶。 在伦理学上, 所谓境界, 就是指人们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水平。 确切地说, 教师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 是指教师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 所达到的师德觉悟程度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水平。

二、师德境界种类简述

教师道德境界是一个集合性概念。 当我们说一个教师的道德素养达到了某种境界的时候, 不仅指他以属于该境界的教师道德要求为指导, 具有该境界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 而且指他处于这种状态的思想感情和情操。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造诣, 并能使之和谐一致, 那就意味着他实际地形成了该层次的教师道德人格。 如果仅仅偶然地在某些方面符合某种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 但不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下去, 在其他方面则或过或不吸, 那么, 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该种教师道德境界。

教师道德境界犹如阶梯, 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 无论是接受道德教育的教师, 还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教师, 都有一个师德上的起点。 这个起点, 可以被称为初始教师道德境界[2]。 教师接受道德教育, 进行道德修养, 总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和最高的目标。 这个最后的目的和最高的目标, 就可以被称为理想教师道德境界。 从教师道德的起点到最高的目标, 从初始境界到理想境界的过渡, 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 不是跳跃式的, 而是渐进的。 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漫长的, 需要道德修养者一步一步地走。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修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就提高一步, 就与理想境界的距离缩短一些。 由初始境界到理想境界之间一系列小的道德境界, 我们可以称之为中间的教师道德境界。 任何成功的教师道德修养者所走过的路程, 都是从初始教师道德境界出发, 经过一系列中间道德境界, 最后达到理想教师境界的过程。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人们的道德境界大体上有以下四个层次, 它就是:极端的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道德境界, 先公后私的社会主义道德境, 以及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3]。

处于自私自利道德境界的人, 一切行为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 他们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 就是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需要。 极端的自私自利, 是一种极为卑下的、腐朽的道德境界。 从根本上说, 它是剥削阶级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封建私有制所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道德余毒仍然存在。 而且, 这种道德观念也势必随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一同涌入。 信奉剥削阶级道德、陷入自私自利境界的人, 在各个阶层都存在, 但具有这种道德境界的教师是极少数的。 这种道德境界与崇高的教师职责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听任满足或停留于这种道德境界的教师去教书育人, 则必然会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进而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严重影响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

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道德境界。 处于这种道德境界的教师在道德实践上的行为特征, 是以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为出发点, 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辞辛劳, 遵纪守法, 勤奋执教, 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同时能适当兼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一般说来, 他们的这种行为是道德的, 但境界不高。 当公私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他们往往就会徘徊不定,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或不安心教育工作, 或滑入极端自私自利的境界。

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它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但也不难达及。 实际上, 教育战线上的多数教师具备了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 能以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为重, 凡事先为集体和人民着想, 先为他人着想, 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他们当然也避免不了要考虑个人得失, 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但总能先人后己、先公后私, 在关键时刻, 总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集体的、人民的利益。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 先公后私的“私”, 是指正当的个人利益, 而不是损人自肥之私。

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境界是先公后私道德境界的升华, 是无产阶级的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教师, 在道德实践上的行为特征, 主要是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准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 公而忘私,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的昌盛, 鞠躬尽瘁, 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这种道德境界是最高尚的。 现阶段, 能够而且已经达到这种道德境界的教师虽然只是少数先进分子, 但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朝这个理想境界进发。

三、摒弃低级的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道德的境界

在我国的教师道德生活中, 存在上述四个层次的道德境界。 这四个层次之间, 在某些情况下, 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正确认识和对待这四种不同的道德境界, 对广大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是私有制的产物, 是剥削阶级道德在现阶段的滞留, 是腐朽和落后的反映。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市场, 还会毒害人们的心灵。 因此, 教师对它必须进行批判, 把它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自觉地摆脱它对我们思想的束缚。

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的道德境界, 虽然具有一定善的价值, 但它仍属于道德境界的低层次。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这种道德境界常常会发生分化, 一部分人可能上升到更高层次, 而有的人则可能因经不起腐朽思想的诱惑而滑到更低的层次。 因此, 对这一道德境界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和对待, 使其向更高的层次转化和升华。

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是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境界, 也是我国大多数教师的道德境界。 这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 具有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通向理想道德境界的阶梯。 我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 巩固和发展这种道德境界, 并努力争取有更大进步。

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体现。 这种道德境界和理想人格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类最理想的道德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有一定难度。 当前, 要求所有教师都普遍地达到这一高度的确不切合实际。 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 否定理想的道德境界对广大教师的价值导向和激励作用。 我们应当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和认真提倡它, 使广大教师沿着社会主义的道德阶梯, 勇敢地向共产主义的道德境界攀登。

我们在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 要不断为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而努力。 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而且是广大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之所在。 人生活在世界上, 都希望获得更多幸福和欢乐, 但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绝不仅仅存在于富裕的物质生活之中, 更重要的是存在于高尚的精神生活之中[4]。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了, 他就可以更好地保持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就可以通过积极、 热情地为社会作贡献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自身的力量、内心的充实和人生的意义, 从而产生一种劳动者所特有的自豪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因此, 每位教师不论当前处于何种境界, 都应当有志气、有决心朝着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奋进, 以便在振兴祖国的征途中有所作为, 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幸福快乐。

摘要:新时期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除了要坚守师德的重要原则外, 还要坚持教师的道德修养, 并追求与提高教师道德新境界, 从而履行教师职责与义务, 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祖国教育事业的需要,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 实现自身价值与幸福。作者就教师道德的境界及追求作阐述, 与同仁交流分享。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境界

参考文献

[1]牟晓润.提高师德培养与教育的有效策略浅谈[J].黑龙江教育 (学术版) , 2010 (1) .

[2]李帮山.教师道德实践的几点思考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学术版) , 2007 (1) .

[3]李玉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道德水平[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版) , 2009 (1) .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10

一、我国职业指导及从业人员的现状

(一) 我国职业指导及从业人员的现状

1. 职业市场的现状。

在当前, 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成为就业主渠道的时候, 需要一大批专业人士, 为求职者提供服务, 包括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政策服务等。在各类人力资源市场上,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求职都存在认识误区, 如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不执行各项劳动保障政策, 职工队伍不稳定等;而部分求职者看不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不切实际地追求自己难以胜任的职业, 由此造成就业市场上“有岗无人上”和“有人无岗上”的不匹配状况。

2. 职业指导的市场需求现状。

专家认为, 职业指导是我国非常短缺的一项服务。目前, 国内需要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人员有四个来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 我国每年有近600万的下岗人员是急需就业指导,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人数会更多;二是每年超过2000万的新增劳动力, 比如2008、2009年全国分别有529、649万的大学毕业生;三是1亿多的农民工在全国的大中城市打工;四是各企业的在职职工。这中间有6千万以上的人, 面临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3. 我国职业指导人员的现状。

专业人员缺口大, 持证的更少。目前, 我国约有1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职业指导工作, 但通过“职业指导员”以上认证考试的仅2万余名, 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2000人。但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 也就是说: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而据全美职业发展协会NCDA统计, 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 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3000人。

(二) 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1.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在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尝

试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 在对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在职业院校, 虽然成立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机构,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工作, 学生缺乏关于社会分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 职业意识仍很淡薄, 职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 在已开展职业指导的学校中,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

由于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绝大部分职业院校, 职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并在学生处 (科) 或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 虽然在为学生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 沟通学校与人才市场联系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各种心理测量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很欠缺。

3. 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 很多负责

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或是半路出家的老师、或是由德育老师兼职负责指导, 他们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 缺乏有效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 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

二、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断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有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 而且还要懂得本专业理论, 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技术和方法。因此, 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素质

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素质, 它包括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职业指导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 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职业指导教师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水平, 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基础, 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 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而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因此, 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

(三) 过硬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素质是指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指导时在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水平。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它包括咨询与指导、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

(四)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品德和行为模式, 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概括起来有:思维条理清晰, 情绪稳定, 心胸开阔;能正视现实,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理解、信任、宽容、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能正确评价自己;责任心强, 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意志坚强, 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 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

身体素质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统称。身体素质是人学习、劳动能力的基础, 直接反映了人体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机制、旺盛的精力、较强的毅力、耐力和适应艰苦环境、恶劣条件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

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是搞好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国的职业指导处于起步阶段, 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良莠不齐, 有关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 要提高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必须全面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要准确认识职业指导的工作宗旨和本质。职业指导工作本质上是对求职者帮助的过程, 职业指导人员从主观上要防止、避免对服务对象产生偏见, 杜绝对学生的任何过激语言和行为。要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和深化对职业指导工作意义的认识。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树立公仆意识, 公正待人。在职业指导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辩证、客观地了解学生, 倾听他们的想法、意见, 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讲解, 体谅他们的困难,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服务。

(二) 积极参加职业指导资格认证考试, 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职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施不好, 有可能会误人前途, 所以, 一个合格的职业指导师必须经历过相当严格的筛选和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制定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并纳入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的认证。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分为4个等级, 即:职业指导员、助理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和高级职业指导师。每年进行全国统一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考试科目有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评定。基础知识包括职业态度、行为规范、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政策与法规;技能是采用案例分析题型;综合评定包括日常工作、业绩与成果、协调与管理。

(三)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指导能力

一要加强信息咨询、诊断质询和择业指导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指导教师, 必须准确判断求职者信息咨询的各种要求, 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为求职者确立咨询目标, 并系统地开展职业指导。二要加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职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职业指导教师要加强信息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信息整理与分析、信息发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并能利用网络采集劳动力市场信息, 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分析,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训练。三要掌握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素质测评是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个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人员素质测评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四要熟悉和研究职业指导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政策与法规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依据, 职业指导教师要学习和精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四)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 担负着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职责, 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首先, 应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纯洁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心理素质。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 客观公正地处理。其次,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职业指导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视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 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再次, 调节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 消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减力作用, 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 职业指导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 如不及时疏导, 不仅影响自身, 更会投射到学生的身上。

(五)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职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指导并非指单纯的职业咨询和心理诊断过程, 亦有别于“思想教育工作”和“政策咨询”。同时, 职业指导师也不同于教师和心理医生, 它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因此, 职业指导教师应深入社会和生产第一线, 通过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六)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对职业指导教师要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提高培训。各职业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 并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 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可以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 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此外, 还应积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或独立承担教改研究课题, 多出研究成果, 使之成为职业培训事业的中坚力量。

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是推动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我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规模将不断发展壮大, 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作出卓越的贡献。

摘要:由于职业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课起步较晚, 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师资的规模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应如何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论述, 旨在对加强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促进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提高,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劳社部函〔2002〕12号《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3]鲁晓红.职业"红娘"需要考证.长春晚报

[4]张小建、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应用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10

[5]张小建、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10

[6]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指导人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 8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11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角色尴尬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篇1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校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8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2%。高校青年教师既是青年又是教师,既有青年人的特点,又有作为特殊职业的教师的特点,他们应该是当代青年的楷模。他们大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模仿,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水平, 营造良好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将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失范的界定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汪茹[1],王兰英[2],文秉模[3],李春秋[4]等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是客观反映现实社会合理的发展趋向对于教师这项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要求“把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它对于社会风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导向性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高校教师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 只有高校教师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道德要求行动, 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迅速深入,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部分青年教师偏离或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观原因

1.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甚了解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道德规范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又包括教育部门、高校等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信念影响主体规范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行为主体必须了解他人对其行为存在何种期望,也就是说了解规范就是遵守规范的前提[5]。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诸如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师德文件所知甚少。没有规范的指引,青年教师对失范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不对学生进行体罚等过激行为就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将给学生带来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影响。

2.新时期青年教师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教师”这一职业逐渐失去了过去的光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跃,努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高校青年教师受此影响, 不可避免地以经济效益作为开展工作的目标和衡量工作的效果。与此同时,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等的改革与他们工作之初的期望相去甚远。因此,当大量物质需求与有限的工资收入产生矛盾,无限的时间、精力投入与有限的成果产出不成比例时,青年教师对自身、对职业产生了疑虑,道德观念开始模糊。

其次,青年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换。当青年教师由学生转变为教师,他们的语言、行为都应发生相应改变。但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人文素养较弱,教学组织能力有限,等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言行等偏差,以致产生不良影响而不自知。

(二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肯定,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落后于物质经济发展,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渗透着人们的思想, 自然也对青年教师产生影响和冲击。如果教师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具体的师德观念作为指导, 那么当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激烈冲突,青年教师容易在矛盾中失衡,出现价值取向偏差。

2.高校人事管理考核政策方式的影响

首先,目前中国高校出现了“重科研成果,轻道德建设”的趋势,在评优、评职称的规定中,过多强调科研成果,忽略教学和个人的工作态度、思想表现,这种导向对青年教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挫伤了那些有高度责任感、兢兢业业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的道德规范标准宏观化,缺乏实际操作性与度量可能性,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深入人心的效力,不能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内在能动性,压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难为内化为一种行为自觉”[6]。

其次,高校在职称评审、评选先进、出国进修等方面对青年教师有较多限制,这直接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收入难以提高,投入产出不符,个人的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于是,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职业热情消退,工作开始懈怠,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力慢慢减弱, 渐渐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

四、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的理论修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广大青年教师应切实提高师德的理论修养,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它一旦被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形成价值自觉,进而影响主体的价值判断、行为取向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内化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和必然选择”[7]。通过长期有效的理论学习,青年教师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观念,并带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引导、示范并带动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优秀学生的培养,会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豪感,获得极大的职业成就感,自然会激励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形成良性循环。

(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工作。社会上,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对先进教师事迹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同时,要努力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使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愿意投身到教师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校园里,学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学习,讲正气,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环境,端正教风学风,形成为人师表、求真务实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进行和深入。同时,学校应营造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创造更广阔的舞台,使青年教师能充分展现才能, 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让加强职业道德内化成为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8]。

(三)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与监督机制

因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师德师风就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行为,而要通过学校的相关制度加以监督。学校可制定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判,并将其纳入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考评系统中,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指标的权重,促进教师提高师德师风的自我要求。

五、结语

上一篇:心理暗示的力量下一篇:股份合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