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精选7篇)
小而精 篇1
借驾培改革之东风,回归驾校本位,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增加培训班型,临沂大众驾校给出了“小而精”的转型样本。
新形势下,整个驾培行业感到阵阵“寒意”,迎合多样化、个性化学车需求已成为大势所趋,而e+计时班的推出可谓撕开了大众驾校转型的突破口。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临沂大众驾驶培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驾校”)校长张海波就率领众员工为驾校改革的事儿忙碌起来。2015年10月1日,大众驾校在全市第一个推出“e+计时班”模式,尝试“先学后付、计时收费”,犹如一记春雷,激起当地驾培市场的层层涟漪。
两个月后,驾考改革政策的“第一炮”—由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手的《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正式发布。这份被称为驾培改革史上的88号重要文件,其主导思想之一就是“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开放有序的培训新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驾考、驾培政策的倒逼以及市场竞争趋热、环境趋冷的新形势下,整个驾培行业感到的是阵阵“寒意”和压力,而推行计时培训、按学时收费、先学车后付费等模式,以迎合多样化、个性化的学车需求正成为传统驾校转型的大势所趋。在经历事关生死存亡的关头,e+计时班的推出,可谓撕开了大众驾校转型的突破口。
立足自身树品牌
大众驾校坐落于临沂市兰山区西外环路,是山东省交通厅审核通过的一级驾校,专业培训小型汽车(C1)驾驶员。目前拥有两处符合国标的现代化训练场地,自2010年筹建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场,占地20680平方米。现有优秀教练员149名,配备全新桑塔纳教练车和考试车共136台,拥有多媒体理论教室、现代化微机室、自主研发的驾驶模拟器及各种辅助教学模型等,配套服务也相当设施齐全。
张海波回忆说,大众驾校的前身是个经营状况非常糟糕的“烂摊子”,当年他硬是凭着老区人民一股执拗的劲头,从建校伊始,就树立“以人为本、诚信经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办学理念,潜心研究市场,严抓教学风气,尤其注重教练员管理和团队建设,几经波折终于开始有了起色。
短短十年间,大众驾校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临沂市AAA级驾校”、“临沂市规范化驾校”、“临沂市市民满意驾校”、“临沂市消费者满意单位”、“临沂市十佳文明驾校”,2015—2016年度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驾校联合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首批承诺遵守行业自律公约单位”、“全国自律先进驾校”……这些荣誉是对张海波及其团队辛劳付出的最好回报。
对于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成绩,不善言辞的张海波表达得很质朴:“驾校的职责就是教出合格的驾驶员,这个‘合格’不仅指驾驶技术合格,首先还有对生命的崇高敬畏,我们始终坚持‘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要让每位毕业学员尊重生命,时刻牢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实用性驾驶员,这也算是对社会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吧。”
定制模式闯新路
“2015年是我校稳步发展的一年,也是培训模式发生重大改革的一年。这个改革切入点就是以e+学车新模式为代表。”张海波总结说。
据介绍,大众驾校全新开启的“e+学车新模式”,是全市首家全面实行“一对一教学,一对一服务”培训模式的驾校,设立“精致化管理+小班化教学”的多种班型,计时模式、精致模式、自训模式三种模式并存。自2015年11月27日正式开课后,真正实现了“一人一车一客服”。学员可以先学车、满意后付费,自主选教练、自主选时间,自主约考、自主约车,享受个性化的星级服务;教练在教学中,为学员进行合理计划、科学训练、规范教学、注重质量,力求使每一位学员满意。
对此,大众驾校常务副校长李续茵表示,以前学员练车是“粗放式”,一辆车最少七八个人围着练,一上午最多能摸两把车。一名学员从上车到考试,仅科目二就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驾校“排队”学习。对很多上班族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e+计时模式就像‘私人专属订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时间可以自己把握,练习时间长而且紧凑,学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扎实的驾驶技巧。这也是在驾考新规落地后,大众驾校创新培训模式的一个反映。”
实际上,当驾校终于回归“培训”本质时,当培训新模式赋予学员更多选择监督的权利,双方关系恢复到“消费者”与“服务者”的正常关系时,如何方便学员练车、考试,就成了驾校人性化服务的必然之举。
从严教学修内功
对驾校而言,“修炼内功”无疑是提升品牌、吸引生源最有效的方法。这“内功”自然指的是教练的教学水平。
就在去年10月1日“e+计时班”模式推出后的20天,一场针对新模式的教练员脱产式再教育培训迅速在大众驾校内展开,内容包括军训、晨操、卫生、内务、车辆卫生、教案的背诵和抄写、就车讲解示范等,10月31日参加培训的全体教练员需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重新上岗。
这只是大众驾校从严教学的“冰山一角”。在驾校里,管理的规范与严谨已经细化到每一辆车上:随意打开一辆教练车,后备箱中为学员准备的水杯、水壶、马扎,教练员自需的整理箱、洗车工具等标配,按固定位置标准摆放;同时也细化到每一位教练的举手投足之间,从统一洁净的服装,到整齐列队等候学员入场训练,再到规范的教学手势,无不显示着大众驾校的教学理念。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关爱员工是我们大众驾校一直坚持的管理信条。我们的管理理念是—‘人尽其才,事尽其功;严格规范,信任激励;团结协作,共促成长’。”张海波介绍说。
李续茵也表示:“驾校特别注重教练和其他员工的素质教育与技能提升,每年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老员工的再教育培训工作都是驾校的工作重点。今年教练队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第一重点提升服务,规范教学语言;第二保证训练质量,考试合格率以科目二85%、科目三95%为目标;第三加强教学考核和研讨工作;第四改革教练员绩效考核和招生绩效;第五提高营销意识,学习营销知识。”
做精服务赢口碑
从临沂市运管处组织的学员满意度调查显示,大众驾校的满意率高达93.5%,高居全市同行业榜首,学员的考试合格率也一直保持在全市前三名。
“在临沂,大众驾校不是最大的,但我能肯定的是,大众驾校的‘人情味儿’是最浓的。”李续茵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这“人情味儿”体现在服务品质的换档升级上。“以学员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星级服务”在大众驾校不是喊口号而已,从设置e+计时班、交友班、互助班、V+贵宾班、特快班、特惠班多种班型满足学员个性需求,到教练员为学员制定个人学车计划、根据学员情况提供上门报名、理论指导、模拟测试等特需服务,再到驾校提供全程班车接送、免费医药箱、免费水果等温情服务,真正让学员学得放心、省心、舒心。
长途路训是大众驾校推出的一款特色教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已毕业学员,旨在增强学员的实际驾驶技能,提高其应对复杂道路状况的能力,在行驶过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015年成立学员俱乐部,也是大众驾校的另一服务创新,俱乐部为学员提供学前、学中、学后的各项增值服务,真正做到了“以学员为中心”。
不仅如此,大众驾校的“人情味儿”还表现在对员工幸福生活的投资上:全市同行业较高的工资待遇;每年定期组织优秀员工和家属外出旅游;历年春节校领导亲自登门给家属送感谢信和慰问金;专门成立大病救助基金,救助有困难的员工,等等。
“我们驾校的员工离职率是全市最低的,只要进了大众驾校的大门,几乎没有人主动离开。”李续茵说。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培训与管理的始终,使得大众驾校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重肯定。
创新转型在路上
今年4月1日,公安部颁布的《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39号)》(以下简称为“139号令”)和《关于机动车驾驶证自学直考试点的公告》正式实施,标志着驾考改革如期落地。
面对驾培市场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变,大众驾校显得从容而自信。“e+计时班”开设半年,五批近百位学员已顺利毕业;驾校已实现从科目一到科目三的网上约考、约车,这在临沂还是首家;同时,在培训模式和线上营销方面,大众驾校也是同行业的先行者。
据李续茵介绍说,为应对驾改,今年大众驾校还将主抓几个重点工作:一是继续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强化管理,从规章制度到管理细节;三是开始注重营销,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宣传推广。
“驾校从去年开始,越来越重视线上的营销和推广。我们曾做过调查,在报名学车的学员中,90后的年轻人占60%以上,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我们驾校上至领导下至教练都在积极主动地求变,学习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也结合互联网技术促使驾校进一步转型发展。”李续茵解释说。
除此之外,大众驾校今年将着重信息化发展,包括:改版官网,实现网上报名和网上咨询;改版驾校管理软件;增加计时约车平台,实现手机APP学员端、教练端、管理端随时随地的使用和查询;增加微信服务号;利用好电商平台,促进品牌宣传;实现OA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等等。
针对驾培市场呈现供大于求、行业竞争加剧的新局面,张海波认为:“新政策的出台倒逼行业转型,提高服务水平,加上不断涌现的‘互联网+驾校’模式试图抢市场、抢生源,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驾校要未雨绸缪才能不惧疾风暴雨。‘先学后付’仅仅是撬动我们驾培改革杠杆的支点,驾校仍需做好自我修炼和提升,才能走得踏实长远。”
上图:除了教学上的“先学后付”,大众驾校还对场地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品质
下图:统一洁净的服装、标准的教学手势都体现着大众驾校的规范严格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当驾校终于回归“培训”本质时,当培训新模式赋予学员更多选择监督的权利,双方关系恢复到“消费者”与“服务者”的正常关系时,如何方便学员练车、考试,就成了驾校人性化服务的必然之举。
大众驾校的常务副校长李续茵表示,以前学员练车是“粗放式”,一辆车最少七八个人围着练,一上午最多能摸两把车。一名学员从上车到考试,仅科目二就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驾校“排队”学习。对很多上班族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阿姨帮:走“小而精”路线 篇2
摆在阿姨帮面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阿姨从何而来?招来的阿姨直接上岗还是经过系统培训再上岗?阿姨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保证让客户满意?
据阿姨帮创始人万勇介绍:“目前阿姨帮通过三个渠道招聘阿姨,一是地推模式,也就是类似新东方刚成立所采用的贴海报模式,第二种是通过线上招聘,三是阿姨之间的互相推荐。”
阿姨帮内部员工对《创业邦》记者表示,通过阿姨之间互相推荐的方式录取的人数在招聘阿姨总数量上所占比例最大。目前阿姨帮在北京、成都、上海都已设立分部,阿姨数量也达到了数千名。
阿姨招上来之后,阿姨帮首先要做的是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万勇表示:“阿姨帮有自己的专业培训体系,新入职的阿姨都会经过一轮培训,在培训过程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使得技能专业化,服务标准化。”
另外,阿姨帮还会让阿姨统一着装,统一工具,统一礼仪,统一流程。
阿姨帮建立了阿姨数据库,记录了阿姨的年龄、擅长技能、接单状态、时间安排等详细信息。当客户有需求时,阿姨帮会立即派遣离客户最近、评价最好的阿姨提供服务。
2014年7月,阿姨帮与支付宝合作,正式开通线上支付功能,向O2O闭环又迈进了一步。通过阿姨帮平台预定钟点工、家具清洗、干洗服务,不仅能匹配到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阿姨,还能通过该平台对阿姨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付款,在阿姨帮平台上完成一站式家政服务。
阿姨帮创立于2013年8月,在创立阿姨帮之前,万勇先后在奇虎360、搜狗负责浏览器产品。他在搜狗浏览器曾是初创人员和核心开发人员,在360浏览器曾是技术副总监、产品总监,并且还亲身经历了3Q大战、3B大战。
2014年10月24日阿姨帮宣布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由祥峰投资领投,顺为基金以及策源创投跟投;顺为基金也是其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方。
随着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阿姨帮也会布局线下。其线下业务主要分两部分开展,一部分自己做,另一部分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比如小区开锁,阿姨帮自己做不了,需要选择与110联动合作。
在万勇构想中,未来的阿姨帮模型是一个社区O2O平台。这个平台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家政服务标准化,二是物流服务,三是线上虚拟家庭。
家政服务标准化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大方向,也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线下小家政公司做不了,原因一是没人才,二是没资本。这对阿姨帮是一个机遇。
阿姨上门服务除了为用户提供干洗、家具清洗、家具保养,以及未来还将提供的搬家、换锁服务外,还具有天然的物流影子。
万勇表示:“未来阿姨帮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物流公司。客户不需要自己买菜,阿姨帮你送货上门;客户干洗的衣物,不需要自取,阿姨也可帮你送货上门。”
随着上述服务不断深入,客户逐渐会在阿姨帮平台上形成一个虚拟家庭模型,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还能与邻居进行社交沟通。当客户搬家换了一个地方时,阿姨帮可以按照客户之前在平台虚拟家庭的数据记录有针对性地按之前的标准进行服务,也就是客户只是线下更换了一个家庭场景,其余都没有变化。这是未来社区O2O平台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小而精 篇3
一、选题要紧贴现实, 创意策划
要想所办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必须要有“档案”味, 具有历史厚重感, 而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就区县档案馆而言, 务必根据馆藏档案数量有限、时间跨度短等实际情况, 匠心独运, 力争选取那些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读性的经典题材, 切忌贪大求全, 面面俱到, 并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紧扣转瞬即逝的民众需求和社会热点, 对展览的主题思想进行创意性的策划。这样, 档案展览方可做到特色鲜明, 具有份量和看点,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需求。
二、选材以馆藏为主, 征集为辅
由于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普遍不长, 馆藏档案起始时期较近, 加上党政文书档案占多数, 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选材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档案, 还需放宽眼光, 辅之以对外征集资料。众所周知, 在通常情况下, 区县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借举办展览之东风, 特别是承办党委、政府下达的重大档案展览任务时, 开展征集工作则比平时顺利得多。更何况经过整合后的参展材料不仅能使一时的展览受益, 还能转化为自己的馆藏而使档案馆今后的工作长期受益, 一举双赢。
三、展板宜小型轻便, 制作精美
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 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 无力也不宜制作大型而固定的展板, 只宜制作有固定支撑结构、可独立置于地面的小型展架, 展架上再固定可随时更换内容的展板, 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方便移动且可随时更换展出内容。在制作展板内容时, 为确保档案安全及便于展览过程的管理, 既不需展出档案原件, 也不需展出档案复制件, 只需对所选用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 再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编排后, 即可送到广告公司进行制作, 再固定于展架表面即可。整个展板设计、制作可与广告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协作, 力求简洁明快, 重点突出, 色彩鲜艳, 精美大方, 以增强视觉效果。
四、展览形式宜灵活, 不宜固定
一般说来, 档案馆可根据任务和场地以及观众对象确定展览形式。既可作固定形式的传统展览, 也可作流动形式的巡回展览;既可在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出, 也可到各单位办公地点、工厂、学校、车站、商场、会场、居民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展出;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广为转载。在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区县档案馆, 还可在网络上开辟网站, 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档案展览。如此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形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功效。
五、管理可精简粗放, 以节约成本
区县档案局、馆合一的体制使得人手历来偏少, 多则十几人, 少则几人。要保证局 (馆) 所有工作的正常运转, 一般是一人身兼数职, 不到万不得已, 工作人员不能轻易离岗。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前期准备环节, 可就在馆内进行, 工作人员可兼顾本职工作;而展板外出展览期间, 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 由于展板内容无档案原件或复制件, 不涉及档案安全问题, 这就大大降低了展览过程的管理难度, 平时展览最多派两人布置和收放展板, 展览中最多留一人值守管理, 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保证局 (馆) 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 达到了精简高效的目的。
按上述思路举办展览, 所花费用应该在区县档案馆可承受范围内。由于档案展览属公益事业和文化性质, 与商业展览不同, 可与场地所有单位协商, 无须花钱租展区, 其直接费用就只有展板的设计和制作费用。一般而言, 一个1米宽、1.5米高的不锈钢展架的费用在300~400元之间, 4个展架只需1500元左右, 而且以后还可重复使用;一平方米的喷绘或写真的单价为20元左右, 一个1×1.5米的展板只需30元, 4个板只需120元;加上外出征集档案资料的交通、差旅、复制、收购等费用, 平均一次展览的费用可控制在500~1000元以内。用最多1000元的有价展板去换取无价的档案馆知名度和档案透明度, 应该是物有所值的。况且档案馆还可与展览内容相关单位进行协商, 共同承担一定的费用, 还可进一步减少成本。
“小而精”与“大而全”的优劣 篇4
1 异同
两地档案工作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相同,都对档案进行妥善保管,保存档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利用,都采用专题展览等形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一定程度开发。但香港与内地的档案工作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别。
一是管理体制差别。香港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对香港的档案工作同样适用。香港政府设有档案管理处,但是该处级别较低,人员很少,职权单一,对政府机关的档案工作没有足够的权限进行管理。同时,香港没有《档案法》,以《档案管理指引》取代《档案法》,政府档案处没有法律手段对政府其他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没有面向全港的法律规定,也使得政府档案处无法顾及香港政府以外的单位如立法会、社会团体等档案工作,更无法开展如内地正在开展的家庭档案建设等工作。此外,香港的档案工作还存在“去专业化”现象,近年来,香港政府档案处用“行政主任”来代替专业的“档案主任”来管理,使得档案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下降。相反,内地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有着严密的层级管理体制,对档案工作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有着法律保障,对档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着政策保障。
二是档案内涵定位差别。香港将档案分为档案(Records)和历史档案(Archives)。文件归档后,形成档案,档案经过专业人员鉴定有历史价值的才能成为历史档案。只有历史档案才被香港历史档案馆永久收藏,而其他被鉴定为非历史档案的档案则被制作成微缩胶片,其原件则予以销毁,仅保存其凭证作用。该方法有效精简了馆藏,使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均为精品,最大限度上消灭了重复件的保存。而内地没有按照档案生命周期的理论对档案本身予以区分,对各单位归档后的档案全盘接收,使得档案工作特别是文书档案在移交到档案馆后,存在很多的重复件。
三是档案整理方式差别。香港档案工作采用随时归档的方式,在工作开展之初即设立该工作的档案卷宗,此后,此项工作的所有资料都予以收藏而不进行取舍。每个卷宗档案排列按照倒排方式即先发生在最后,最后发生的材料放在最先的方式,使得整个事件脉络清楚、内容翔实、结构完整,档案更具有完整性,更能反映出事件发展过程。
2 收获
本次培训主办方对我们在生活、学习保障上进行了认真安排,特别是香港大学在培训课程安排、教授聘请、实地考察地点选择等方面开展大量务实工作,使我们在港期间学习生活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收获。
一是打开了认识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另一扇窗口。我们的档案工作都是按照“师傅带徒弟”方式,一辈一辈传下来,虽然我们也在开展积极的创新,但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原有的框架范围内进行。香港档案工作与内地完全不同的档案管理体制,使我们认识到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使我们对档案工作的管理理念和范式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对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把握档案本身的理念和档案工作的外延和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是香港“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由于没有档案法律法规的保障,香港档案的生存环境甚至不如内地。但是,香港的一批“档案工作者”在积极推动《档案法》立法上付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他们组成了推动档案法立法行动小组,邀请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有识之士参与,制作了宣传片,甚至印刷了“拯救档案”的不干胶贴,开展了大量的、广泛的宣传,以争取社会各界最大限度的支持。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档案工作者”并不是政府档案处的现有工作人员,纯粹是基于对档案工作热情和责任,而义务地、积极地为优化档案的生存环境鼓与呼。
三是香港档案工作更注重细节和实用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香港用不同颜色的档案封面来表示档案密级的区分,这样更有利于档案的保密工作,最大限度防止标注密级的档案信息的外泄。再如,每卷档案的目录也用不同颜色区分本卷档案中该文为收到的外来文件还是本单位自身产生的文件。对细节的关注,使香港的档案更具有了档案本身应有的原始属性,更有利于档案工作者了解和把握档案的本质,成为最大限度上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
3 反思
一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再认识。香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采用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对档案的定义上,“公共档案管理”和“凭证作用”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香港政府管理档案的范畴只限于政府在公务活动中产生的公共档案,其他法定组织的档案不在政府管理范畴。比如香港立法会有其自身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馆。从档案产生到销毁,更关注档案的实用性。目前,内地的档案管理采用“大而全”理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也存在着“越管越多”现象,存在“什么都想管好,什么又都管不到位”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档案工作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定位,找准档案工作的应该下力的核心之处。
二是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再探讨。当前,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如富士施乐全球服务亚太区业务流程服务首席顾问苏力先生所指出的,当前,我们采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较低技术水平创造出来的数字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档案的原始性,很可能使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数字化产品,因失去档案原始性而无法获得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力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数字产品处于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尴尬境地。
三是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的再思考。1996年修改后的《档案法》赋予了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权,但客观地讲,当前,我们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仍更习惯于采用行政管理方式而非法律手段来管理档案工作。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档案法》,使档案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如何深入地推动档案法律法规的实施,成功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档?仍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予以认真思考并切实推动,才能让香港同行羡慕的《档案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小而精 篇5
科大的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科大之“小”,第一表现为规模较小。1991年开学时招收了595名本科生和236名研究生,2010年,学校共有学生9,500人(包括本科生6,000人、研究生3,500人),教学人员489人。科大之“小”,第二表现为院系和学科门类较少。建校时仅设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学院,涉及文、理、工、商四大学科,下设19个系(部);2006年又新成立了霍英东研究院。科大之“精”则表现为人才之精、制度之精、经费之精和学科之精,综合体现为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准,取得了卓越的学术声誉和成就。本文从“小而精”特色发展的视角探讨科大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内地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后发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一、应对挑战:科大“小而精”特色发展的背景分析
科大的创建是香港政府应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举措。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进入第三个转型期,经济比重由制造业不断向知识密集和服务业方向转移,即使在制造业中,亦由劳动密集走向高科技、高产值的生产。为了维持(20世纪)90年代香港经济的成长及保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香港需要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去出任经理、科技人员和工程师等。[1]但香港长期以来科技发展比较薄弱,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GDP增长中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所占比重一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这一时期香港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挑战,决定了“香港不能没有一支世界级的科技队伍,因而不能不建立新渠道培养优秀人才”,[2]于是香港政府和一群有识之士决心建立一所“集中精力专攻高科技和现代企业管理,又能与同类世界级院校一争雌雄的研究型大学”,[2]科大应运而生。所以,自创建伊始,科大就肩负着为发展香港高科技、高产值产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这对科大集中力量攻占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精选领域的“小而精”发展战略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准确定位:科大“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愿景
准确定位,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的前提。科大初创者们以国际化标准定位科大,确立“着眼世界”的国际观,即立足香港、面向世界,以世界大学的主流理念和标准,包容善用各国大学优势,建设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这种既放眼世界、又立足区域和自身实际的创校理念,保证了科大的准确定位。
科大自创建起,就定位成为“亚洲的MIT”,立志成为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一样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而这两所大学最显著的特色就在于它们选择了重点发展有限学科的“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虽然学院数和学科数都远远少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但却一直保持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科大的创建者们依据自身的使命和实际条件,自建校起就放弃了大而全的发展目标,选择了“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由于资源有限,科大不可能办成一所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大学”,[2]科大“创校的一群人认为一所好的科技大学,规模不必大;我们求质求精不求量”。[2]基于对学校发展的准确定位,建校时科大原校董会主席钟士元博士明确提出科大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府,不独为香港,更为中国、亚太区——以至全世界做出贡献”。[6]2000年,科大公布《使命、理念和目标》,确定其“成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又致力于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7]在《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8]中,再次明确了这一理念,并提出将世界观、国家观和地区观相结合。由此可见,科大“小而精”特色战略的定位和目标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务实性,科大的创建者对科大自身的条件和历史使命有清晰的认识,基于自己是起步较晚的年轻学校,且肩负着为区域经济转型服务的使命,理性地选择了最切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区域性和阶段性,始终将学校的定位与国际观、国家观和地区观相结合,并考虑到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三是追求卓越,虽小但“精”,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意欲造就领袖型人才,追求为地区、国家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
三、深度实践:科大“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举措
科大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实现了科大的成功崛起。
(一)精于人才:吸引一流人才
一流的人才支撑起一流的大学。科大自建校起就奉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观,实现了科大建校时师资水平的高起点,这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的关键。正如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所言:“我们必须从高层做起。只有顶尖的人才会吸引顶尖的人。在一日千里的科学、工程和企业管理领域,你要么就是一流,要么就是不入流。”[9]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引下,科大自建校起就实现了人才的国际化,聘请了许多精英领导,包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两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四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两位加拿大院士,六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0]并在他们的号召下,从美国聘请了一批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多年来科大一直精于选人、善于留人,致力于打造精英的领导核心和教师团队。
1. 精选校长,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卓越的校长和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大非常注重校长的遴选: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科大校董会任命并公开设立校长遴选委员会,并保证委员会广泛的代表性;制定明确、公开的校长甄选标准和要求,科大的校长既要有高端的学术造诣,又要深谙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之道,且最好能用汉语交流;利用多种途径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征募候选人;制定、遵循严格的遴选程序,经过初选、面试等层层筛选,最终精选出校长人选。创校至今,科大首任校长吴家玮、前任校长朱经武,以及现任校长陈繁昌,都既是学界著名的科学家,又富有行政管理的经验和领导智慧,均能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引领科大不断前行。
2. 延聘一流师资
为吸引一流师资,科大首先突破用人的本土观念,面向世界广揽英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专设国际性教师招聘处,并且从校长、院长到系主任、教授全员都加入到挖掘人才的行列中。其次,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并加强师资管理的制度和规范化建设。科大的选人、用人机制可以概括为“三级一界”的学术评审制度,[11]这种公平、开放、完善且严格贯彻执行的人事制度,保证了科大师资队伍的高水准。此外,科大还编制了内容翔实、条例具体实用的《教员手册》,保障了师资管理的制度化。为留住一流师资,科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创设教师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营造学术自由的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其次,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设立教学促进中心,提供一流的教学支持服务,积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项目,并予以经费、制度、技术及评估资源的支持,同时培育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学创新,并设置“卓越教学服务奖”。此外,还制定一系列奖励、晋升、带薪休假制度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政策。
(二)精于制度:建立完善的制度
完善的大学管理制度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的保障。科大在创建时,就精于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坚信在完善的制度下招募最好的人,一定可以建成一所优秀的大学。科大以美国的大学制度为蓝本,考虑制度移植的可能性。科大选取在美国排名前50名左右的两所州立研究型大学,即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大学两所学校作制度参考,设计科大体制的基本构架。科大成立校董会、顾问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分别为大学的最高决策、咨询和学术管理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下设若干学术性和行政事务性专门委员会,师生通过不同委员会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各院系也根据需要下设相应的次一级委员会或组织实行学者自治。这一制度的根本,是以“教授治校”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制度。
科大教授在学术管理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务委员会设有五个院务委员会,其人员构成由学术人员占大多数,与学术和教学有关的政策和问题由教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校董会原则上不予干涉,真正实现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不干涉。正如创校校长吴家玮所说:“教授是学校的灵魂。”
科大在教师的聘任、晋升和续聘方面也建立了严格合理的系、学院和学校三级学术评审委员会制度和外部同行匿名评审制度,而且三级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全部由各级教授组成,并由委员会选择任命外部评审人员,实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保证了学术自由和学术导向。科大透明、公正的制度,“连香港廉政公署在例行检查之后,都称赞不已,说科大的制度最好,也最齐全,执法最严,也最公平”。[12]此外,科大也非常注重大学章程建设,制定《香港科技大学条例》,尤其注重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规定,对教授参与学校重要管理机构及在决策中发挥作用也有明确规定,从而保证了科大学者自治、教授治校的制度化。
(三)精于经费:开拓多元的经费来源
科大的成功崛起,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基础,在这一点上,科大在建校时就处于较高的起点,获得了以政府为主的广泛捐助。首先,香港政府为科大的创建提供了无条件的财政支持。“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庞大的一笔资金(近20亿美元)投用在创建一所大学上”。[13]此外,科大还获得香港赛马会捐助的19亿港币校园建筑资金,这使科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设备等一开始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建至今,科大一直坚持开拓广泛的经费来源,实行多元化投资渠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工商界、社会名流、校友等,至今已获得了数十个基金会、工商业机构以及个人和家族的捐助。
近年来,面对港府对大学整体拨款数额的减少,学校更加注重广泛筹资。首先,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层将筹款作为自己的责任之一,积极与不同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联系,阐明捐款的意义,制订筹款计划。其次,凭借科大自身的优势——科研领域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在政府按绩效分配的教育拨款中成功竞得研究经费,并从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获得大量研究捐助。再次,实行专人重点监管、专门机构负责的筹款策略。2003年,科大重金从国外聘请筹款人才担任新设置的“对外事务总监”一职,专门负责学校的筹款。科大还设置校友事务组,不断扩大校友网络,连结定居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名校友,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在2008-2009年政府第四期配对补助金计划中,科大共收到超过2.37亿港币的捐款。[14]此外,科大还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将资金用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关键领域,并且在校董会下设财务和审计委员会,监督理财。
(四)精于学科:精选特色优势学科和领域
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学科,科大在学科建设上突出特色、精益求精,通过建设特色和优势学科,引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科大创校初期在选择专业时,确定了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否对香港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作用,对中国有贡献;二,是否能找到、请得起该学科或者是专业的一流学者来带头;三,是否找得到足够的经费,养得起这么一组科研人员。”[2]以这些标准为依据,科大精心挑选了文、理、工、商四大学科,多年来通过聘请一流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充足的经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保证利用有限资源重点打造一流特色和优势学科,并取得了卓越成效。2010年,科大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合办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金融时报》世界排名榜上高踞榜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上位居中国地区首位;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 Symond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排名中,工程及科技类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20位;理学院生命科学类在THE排名榜上的位置,也由2009年的第70位大幅攀升至第50位,在物理科学方面,则由第62位攀至第43位。[16]科大的学科发展一直秉承“重点研究领域”理念,精心挑选并优先促进纳米科技,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电子学、无线通讯及资讯科技,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以及工商管理教育与研究五大研究领域的发展,引领大学不断追求卓越。除传统优势学科外,科大还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多门跨学科学位课程,并打破传统学术壁垒,结合各学院优势,创建跨学科环境学部,实现学科融合。科大在保持自身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创新知识和技术,突出既有优势,将学科建设推上了更高的水平。
四、经验与借鉴:科大的成功之道
科大的成功崛起是其深度实践“小而精”特色战略的必然结果。借鉴科大经验,对内地大学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准确定位
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田长霖曾经说过:“一所大学,首先要自己决定它的规格、模式”,科学定位,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前提。准确定位,并理性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是科大得以成功崛起的关键。科大“小而精”发展战略的成功,彰显出“小而精”模式的核心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和资源,在精选领域取得突破,以突出优势带动学校发展,同时也表明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并非只有“大而全”一种模式。规模大的综合性大学不一定就是世界一流的,规模小的学校也并非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并不是规模,而是质量。因此内地大学要转变办学理念,摒弃在办学上一味追求高层次、大规模和学科设置大齐全的“高、大、全”的取向,在自身发展定位问题上不攀比、不盲从,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合理、准确地定位,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将特色发挥到极致
科大的成功崛起还表明,一所大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特色,在于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能把特色发挥到极致。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经验看,也是越著名的大学,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特色发展成为我国高校的立人、立校之本,选择特色发展战略、彰显办学特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不仅是办学的重要目标,也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优势与强项。我国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实际,在科学定位中积聚优势,在积聚优势中创造特色,在特色建设中发挥极致,从而形成学校强大的生命力并在竞争中取胜。
摘要:香港科技大学是亚太地区迅速崛起的年轻大学的典范,其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这种特色战略是其应对挑战的理性选择。香港科技大学基于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精于人才、精于制度、精于经费、精于学科,做到了在正确的方向上集中资源,并将特色发挥到极致,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为年轻大学增强了信心,内地大学可合理借鉴其经验。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小而精”,成功崛起
参考文献
[1]范徐丽泰.机会与挑战—高等教育扩展计划[N].华侨日报,1990-05-14.
[2][3][4][5][15]吴家玮.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14,88,358,76.
[6]钟士元.科大开学典礼献词[EB/OL].http://column.bokee. com/87118.html.2011-03-01.
[7]HKUST.使命、理念和目标[EB/OL].http://www.ust.hk/cn/ pa/c_pa000331-190.html,2005-9/2008-12-01.
[8]HKUST.2005——2020策略发展规划[EB/OL].http:// www.ust.hk/strategy/c_1.html,2005-11/2010-12-01.
[9]崔阳.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7,1:106.
[10]胡娟.香港科技大学现象探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5:41.
[1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12]孔宪铎.东西象牙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
[13]孔宪铎.我的科大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14]HKUST.annual_report_0809[EB/OL].http://www.ust.hk/ eng/images/about/pdf/annual_report_0809.pdf,2009-12/ 2010-12-01.
小而精 篇6
一、浦项科技大学: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
目前虽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大学综合排名无疑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的世界大学排名作为一项综合性排名,较为全面地评价大学的各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得到人们较高认同和广泛使用的重要分析工具。因此,笔者选取THE世界大学排名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参考工具。
根据近两年THE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大学的排名情况和建校时间来看,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校时间都在百年以上,而在最近50年内建校且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只有3所,分别是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1971年)、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ECH,1986年)和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KUST,1991年)(见表1)。其中,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科技大学来自韩国,香港科技大学属于中国香港地区。
通过分析香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两个地区都是经济后发并实现赶超的范例,但进一步深入比较发现,这两个后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实现路径有所不同:香港是外向型、民族多样、高度国际化的国际经济体,广泛使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与香港相比,韩国则是非英语、单一民族国家,不以英语为交流语言[2]。因此,来自香港和韩国的这3所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试图用较短时间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中国后发型高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天占据的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对我国高校来说荡然无存,同时,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经验的介绍在国内也已经相当丰富,基于此,笔者主要选择韩国的大学。而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相比,浦项科技大学不但成立较晚,而且没有直属韩国科学技术部的优势,再加上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正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因此,笔者主要选择浦项科技大学作为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
二、“小而精”:浦项科技大学的理性选择与准确定位
浦项科技大学创建于1986年11月25日,1987年3月正式招生,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已跻身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之列。在2010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中,浦项科技大学是进入世界前30强的最年轻大学,也是迅速崛起的后发新兴大学的典范。
浦项科技大学的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自建校以来,浦项科技大学的规模一直很小。1987年正式开学时共招收249名本科生、91名硕士研究生和18名博士研究生;截止到2010年,共有4019人获得学士学位、5489人获得硕士学位、1331人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有全职教师249名、本科生1360人、研究生1737人[3]。由于小规模的发展模式,浦项科技大学的学科院系和专业设置也较少,只设置10个本科专业、17个研究生专业,虽以理、工学科为主,但还有一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参与本科生的教育计划。正如浦项科技大学校长白圣基(Sunggi Baik)所言:“浦项科技大学不仅在理工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人文和社会学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学科和教学计划,我们想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大学,不仅吸引理工类学生,而且也可以吸引全球任何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全球化时期,一所大学的魅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计划。”[4]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既是其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又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
1.“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是浦项科技大学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
浦项科技大学的创建是积极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而采取的理性选择。在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hang Iron and Steel Company,POSCO)的资助下,在以浦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Hogil Kim教授和POSCO首任董事长朴泰俊(Tae-Joon Park)为首的一群有识之士关心下,浦项科技大学应运而生,其初衷是在韩国创办一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为了使韩国适应工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早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韩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为未来的世界领导者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在科学和工程方面进行最尖端的研究;服务国家,为世界科学事业作贡献”[5]。作为起步较晚的年轻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对自身条件和发展使命有着清晰认识,从而有目的地采取培养少数科技精英人才和进行国际水平科学研究的理工特色教育,对学校集中力量和有限资源专注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点领域来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理性选择最切合自己的“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产生了直接影响。
2.“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是浦项科技大学基于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前提。浦项科技大学自创建之初就把自己定位成肩负韩国经济转型服务使命、促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由于资源有限,浦项科技大学认为规模不必大,不需要办成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大学,关键是“高精尖”。因此,浦项科技大学依据自身使命和实际条件,自建校起就放弃了“大而全”的发展目标,选择了重点发展有限学科的“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既立足自身实际又放眼世界的创校理念,保证了浦项科技大学的准确定位。
基于对学校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浦项科技大学建校时明确提出发展科学前沿、服务于韩国和全世界进步的办学宗旨。在2006年建校20周年时更是明确提出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2020远景目标”:第一,培养具有创新性、国际视野和领导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二,通过学术和产业间的紧密研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第三,努力在2020年之前发展成为世界前20名的研究型大学[6]。正是这种雄心壮志让浦项科技大学在短短20余年里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高水平大学。由此可见,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不但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而且充分体现了卓越理念和国际化标准的办学目标———为地区、国家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
三、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的精深实践
浦项科技大学基于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来真正贯彻和落实“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做到了在正确的方向上集中精力和资源,并将特色发挥到极致,成功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1. 延聘世界一流师资。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来支撑。浦项科技大学自建校起就奉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观,实现了师资水平的高起点,这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关键。在国际化人才观指引下,浦项科技大学极其重视师资水平,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并提供良好的人事制度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致力于打造具有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第一,突破用人的本土化观念,面向世界招揽一流师资。最值得浦项科技大学自豪的是,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它都具有世界著名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建校之初,为了弥补地理位置和非英语语言的劣势,浦项科技大学大量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韩裔科学家回国工作,以良好的设施、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归国科学家快出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全校有全职教师249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60.6%的教师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只有19.1%的教师从本国获得博士学位,从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更是低至1.9%[2]。浦项科技大学不看教师的出身与国籍、只看重能力的招聘制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第二,实施教授评估制度,加强师资管理制度建设。为了提高教授水平,浦项科技大学从2010年起引进哈佛大学的教授业绩评价制度,成为韩国第一所在教授评估标准方面实行严格规章的大学。这种严格贯彻执行的人事制度,保证了浦项科技大学师资队伍的高水准。以前,浦项科技大学没有获得终身职位的教师可以重新获得7年的任期继续担任助理教授,但在新的终身职位制下,教师们必须在7年工作时间内接受终身职位评估,没有通过评估的教师必须在一年内离开学校。在评估过程中,学校实行“同行评议”的审查制度。该审查是委托5名以上的著名学者推荐,选拔出和接受审查的教授同专业的世界排名前20名大学的教授来评估学术成果和发展潜力等。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创设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浦项科技大学不但精于选人、用人,还善于留人。为留住一流师资,学校坚持积极创设教师舒心的工作环境。如,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制定一系列奖励、晋升、带薪休假、返聘等制度;此外,还根据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国外研修和合作研究等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
2. 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
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异的教育环境,有利于精英教育的有效实施,努力突出“培养科技精英”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招生方面,浦项科技大学不仅招收韩国国内1%最优秀的学生,而且每年招收新生限制在300名左右。一方面,小规模招生直接导致入学竞争十分激烈,这种高度选择性保证了优秀生源;同时,招生不仅重视高考成绩,还非常重视面试环节,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它规模小,使得用于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在韩国名列前茅。如浦项科技大学2009年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达5508万韩元,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平均974万韩元),充裕的经费为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浦项科技大学努力突出“培养科技精英”的办学特色。其一,学校把招生、编班和课程设置联系起来,采用小班精英教学模式,2010年大约有60%的班级容量低于20人。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上课。其二,师生互动频繁。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教师来负责其学习生活,较低的师生比(1∶6.1)使得师生能够在非常密切融洽的关系中进行交流互动。其三,学校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案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的项目,而且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理工界专家培养项目”、“指导能力培养项目”等活动,促动每个学生申请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工作,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构理工特色且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环境。浦项科技大学在校园中建设了一个“诺贝尔公园”,里面不但栽种“诺贝尔树”(每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访问学校便种下一棵“诺贝尔树”),而且还独具匠心地在诺贝尔公园设置了一个“未来的韩国科学家”塑像广场[7]。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没有雕像、也没有名字的雕像台基,在这座雕像台基的前面赫然写着“未来的韩国科学家(?)”,原来这座空雕像台是为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且从浦项科技大学出身的人而设的。这种具有无限创意的精神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精选特色学科和确定重点领域。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浦项科技大学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浦项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确定重点、突出特色、精益求精,通过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引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学科发展一直秉承“重点研究领域”理念,精心挑选并优先促进工程技术、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及钢铁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发展,通过聘请一流学者、提供充足研究经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保证利用有限资源重点打造具有高水平、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并把此学科领域做到极致,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如,在2010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中,浦项科技大学的工程与技术类排在第28位、生命科学类排在第37位、物理科学排在第26位[8]。此外,在保持自身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规模小、易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研究方向上都尽量考虑各系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变革,不断将学科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
4. 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
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基础。在发展过程中,浦项科技大学通过不断争取研究经费、多渠道募集资金和接受大量捐赠来为争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重要经济保障(见表2)[3]。
注:浦项科技大学116.1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中,政府资助占67.87%,POSCO资助占23.48%,学校自筹经费占4.40%,企业资助占3.72%,其他占0.51%。
第一,POSCO的大力资助。浦项科技大学的建立、发展以及成功离不开POSCO的资助与支持。POSCO不仅在学校建立之初注入大量启动经费,更是在日常运营中也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截至2009年,POSCO为浦项科技大学投入超过1.2万亿韩元[9]。与之相呼应的是,浦项科技大学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回馈POSCO。正是这种互利合作的良好关系,为浦项科技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第二,不断增加研究经费。获得科研经费(尤其是政府科研经费)的多寡是表明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浦项科技大学2009年获得科研经费116.1百万美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助占67.87%,在这方面,浦项科技大学可以傲视韩国其他大学[3]。
第三,多渠道募集资金。浦项科技大学的创建和发展正处于韩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以服务国家、促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和使命,这种扎根社会实践的办学定位既可以从社会发展中获取广泛的研究题材,又可以及时将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和应用,进而强化浦项科技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是浦项科技大学的优势所在,正是这一优势使其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工商界、社会名流以及校友的大量捐赠和资助,为多方筹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学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共同促进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一,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评价高校科研工作,不仅要看科研的经费总额、项目数、成果数,还要看科研项目能否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科研成果能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否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浦项科技大学积极创建科研创新平台,激励企业参与创新研究,通过转化大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产学研联合研究的良性循环[10]。浦项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包括宣传科研成果、组织学术活动、教师咨询以及技术授权等,为学校在竞争中赢得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
第二,加强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科技领导者的角色,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教育和研发的能力。因此,浦项科技大学在学术、产业、研究方面都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创建地区性创新平台、知识中心,提供各种创意与企业精神的策略方案以及大量的项目,让研究人员、教育者、企业家、投资者、工业人士、政策制定者都参与进来,形成各领域人士的互动平台,从而产生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四、借鉴与启示
虽然建校仅仅20多年,年轻的浦项科技大学却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经典案例,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崛起是其深度实践“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对浦项科技大学成功之道的专题分析,可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思维借鉴和行动参考。
1. 准确的办学定位。
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前提。浦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规模的大学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这是他们基于对自身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和准确定位。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不但彰显出“小而精”模式的核心优势,而且也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并非只有“大而全”一种模式。由此可见,一所学校水平高低与学校规模大小、学科是否齐全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办学质量。大学发展史的无数事实也已经证明,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取得成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我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摒弃办学模式的“大而全”,在自身发展定位上要结合自身实际、历史传统和办学优势,科学、合理地定位,走独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 办学理念的认真贯彻与精深实践。
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表征着一所大学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后发”大学的浦项科技大学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世界瞩目的著名研究型大学,不仅归因于其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办学定位,更应归因于其与之相符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贯彻落实“小而精”理念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如凸显理工学科的特色优势、延聘世界一流师资、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生产模式等,这些策略很好地将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转变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理想追求和具体的行为实践,从而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理工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来说,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办学定位,更重要的是有扎实的行动在办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些理念。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之路中真正领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机制,尽量少走弯路。
3. 强化办学特色并发挥到极致。
一流大学不在于规模之大,也不在于学科之全,关键在于办出特色,在于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办学特色既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表现,更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和强项。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选择特色发展战略、彰显办学特色日益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活力。因此,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来说,关键是在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学科中创造特色,在特色建设中发挥极致,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是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具有“小而精”的显著特色。浦项科技大学“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战略既是其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又是基于对自身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在“小而精”特色发展战略指导下,浦项科技大学通过延聘世界一流师资、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精选特色学科和确定重点领域、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等举措进行精深实践,成功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崛起。作为“后发”大学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浦项科技大学的成功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理念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而精”,世界一流大学,后发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梁,陈瑶.后发外生型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10(02).
[2]喻恺,田原,张蕾.后发新兴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
[3]Facts&Figures[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postech/Facts&Figures,2011-04-20.
[4]黄文.探索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化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07-19(05).
[5]Founding Philosophy[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 postech/History&Philosophy/Founding Philosophy,2011-04-20.
[6]Vision 2020[EB/OL].http://www.postech.ac.kr/aboutpostech/Vision 2020,2011-04-20.
[7]Campus Attractions[EB/OL].http://www.postech.ac.kr/campus life/Campus Attractions,2011-04-21.
[8]Top 50 Engineering&Technology universitie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2012/engineering-and-IT.html,2012-03-28.
[9]周锋,蔡晖.企业与高校成功结合的产学研模式[J].中国基础科学,2010(02).
小而精 篇7
Smart fortwo
指导价:12.5万—13.6万
smart的第一特点就是尺寸小,即使在微型车里也属于袖珍的。它的长宽高分别为2695毫米、1663毫米和1555毫米,全长竟然还不到2.7米,另外转弯直径只有7米,相比之下普通小型车的转弯直径还得接近10米。所以smart特别适合在拥挤的城市中穿梭,上下班通勤什么的特别方便。而且很多驾驶技术不是很娴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这款车,不用老担心剐蹭,停车还方便,多省心!
在外形内饰设计方面,smart绝对能满足消费者对于时尚个性的追求。它采用双色车身,有超过40种不同颜色的车身面板可供选择,在路上基本不用担心会有重样的。内饰显得很有活力,做工也比老款提升了不少。各种操作面板、仪表的造型都突出了个性,与此同时又不失实用性,令人很满意。
新车的动力和之前—样,还是那台1.0L自然吸气三缸发动机,最大功率71马力,最大扭矩91牛·米。所以在动力表現上新smart没有什么进步。我們实测这款车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15.5秒,驾驶乐趣就不要太追求了。动力没变,整备质量提孔对于新车的油耗有不利影响。我们得出的油耗成绩为6.23升/百公里,比老款高了大约半升c
大众甲壳虫
指导价:19.18万—33万
甲壳虫恐怕不用做过多介绍了,一款家喻户晓的车型,在全球汽车销量上都排得上前几名的。甲壳虫这款车造型特别圆,所以好像特别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不过和老款车型那种纯圆的造型相比,现款车型已经显得健壮了一些,所以男性消费者也比较能够接受了。我觉得除了外观之外,买甲壳虫的消费者也可能带着那么点情怀。毕竟这款车的原型那当年可是保时捷老先生设计的,虽然在国内没什么历史积淀可言,但它终究是一辆经典的大众车,这个品牌在国内终究有不少粉丝。
甲壳虫采用2+2座椅布局,前排头部空间很宽敞,后排也不算很小,坐下两个成年人基本不成问题,只是头部显得有些局促。后备厢容积为310升,属于正常表现,内部空间比铰规整,可用性令人满意。
甲壳虫有1.2T、1.4T和2.0T三种发动机,预算20万元左右的话,可以买1.2T或者1.4T车型。1.2T发动机最大功率105马力,搭配7挡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实测0-100km/h加速时间为10.87秒,对动力没有太高要求的话已经够用了。1.4T车型装备的是双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60马力,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成绩为8.7秒,已经属于不错的表现。
MTNT
指导价:18.5万—33.9万元
MINI的首要卖点毫无疑问还是外形。MINI保持了多年来传承的设计元素,绝对经典,还有多种车身颜色和配件可供选择,确实很好看。这款车另外一个优势是它的市场认可度,MINI已经在国内存在多年,而且得益于多年来成功的厂家宣传,打造出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最爱,积累了不少口碑,这也是同级别其它车型难以比拟的。你开一辆MINI,无需多说,别人就知道你有个性。
现款MINI比原来的老款大了不少,增大的尺寸对于空间来说有最直接的正面帮助,这款车的车内空间比老款有明显增大,后座坐两个身高不到1.8米的成年人也不会显得很局促了。当然了,空间实用性并不是咱们此次看重的因素,它空间增大多少跟咱们这次讨论的问题压根儿就没关系!
动力方面,MINI ONE装备的是1.2T三缸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MINI的发动机现在都是模块化技术,1.5T车型的发动机型号是B38A15A,这辆1.2T的是B38A12A,二者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排量缩小了一些。这台发动机最大功率102马力,最大扭矩180牛·米,搭酉己6挡手动或者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
开过老款MINI的人应该都知道,那款车开起来并不是特别舒服,转向沉、悬架硬,但是驾驶乐趣特别丰富。现款MINI驾驶感受有了较大变化,悬架不那硬了,操控也变得轻巧了很多,舒适性比以前好,更加适合日常使用。不过也有人觉得它失2TMINI的精髓,毫无疑问这就是向市场妥协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是提升舒适性更具实际意义。
奥迪A1
指导价:19.98万—29.98万元
奥迪A1并不是那种依靠颜值来吸引消费者的车型,它的外观和内饰依然是鲜明的奥迪家族特征,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不过较为低调的外形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太招摇的样子。这款车的卖点在于品牌,奥迪在国内的认可度绝对是鲜有对手的。品质方面它做得也很好,各种做工用料都达到奥迪一贯的较高水平,完全不会因为级别低而缩水。也许它无法给你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也绝对不会失望。
至于空间,A1的表现属于正常水平,后座坐两个175左右的成年人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A1有三门版和五门版车型,我想大家都应该考虑三门版吧,平时都是一两个人用而已,五门版增强了后排实用性,可是要后排实用性的话何必买它呢?
奥迪Al全系装备的都是1.4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22马力,最大扭矩200牛·米。它是我们推荐的这几款车里标称功率最大的。我们实测这款车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10.12秒,动力表现不错。如果你对动力稍微有一点要求的话,那这款车应该更适合你。
菲亚特500
指导价:16.9877—26.18万元
菲亚特500应该说是这几款本来就比较小众的车型里最小众的一个了!它和大众甲壳虫、MINI一样,都是从历史上经典的国民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款车的前身是意大利国民车菲亚特500,对于咱们中国消费者来说很陌生,不过它的后继车126P曾经也是中国衔头很常见的一款车,所以实际上它跟咱们的关系比甲壳虫和MINI都要更近一点。当然它现在也已经不再是那种廉价车啦。
菲亚特500长3547毫米、宽1627毫米、高1497毫米,比甲壳虫、MINI还有奥迪A1都小,四个车轮分布在车身四个角,15英寸轮圈在它身上都显得挺大的了。它的车身A柱和C柱从下往上还呈现往中间收拢的角度,所以看上去就更紧凑。这辆车显得特别可爱,但又不是“娘炮”的那种感觉,反正设计得挺有水平的。
菲亚特500装备的是一台1.4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也是这几款车里唯一装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型。论爆发力的话,自然吸气确实没有涡轮增压那么猛,不过它的好处是动力输出更线性一些,毕竟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目前还难以做到特别的平顺。
驾驶感受方面,这个小家伙也显示出不愿妥协的一面,悬架不是一味的追求舒适性,而是立志要坚持硬朗作风。悬架对于路面振动的反馈比较明显,其实它可以调校得再柔软一些,让车子更舒适一些,毕竟城市道路也不是完全平坦的,长时间驾驶的话舒适性就显得一般了。
编辑点评:以上几款车其实从价格来看都不算很贵,说白了也就是普通的代步工具,只不过更加满足了时尚个性,体现了车主精致生活的态度。其实仔细想想,你真的需要一辆大空间的紧凑型车或者中型车吗?人生苦短,不妨及时行乐,过得洒脱一点,买辆精致的小车,生活可能会别有一番滋味。
【小而精】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