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ABP

2024-05-28

H-FABP(精选6篇)

H-FABP 篇1

脂肪酸结合蛋白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FABPs) 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 存在于许多细胞类型的细胞溶质中。它可以结合多种配体, 加强细胞内的脂肪酸向特定细胞器或者细胞膜的转运扩散, 不仅能结合囊泡和脂质体中的脂肪酸, 还能结合线粒体膜和脂单层中的脂肪酸, 贮存脂肪酸及其CoA酯, 保护细胞膜, 调整某些酶类的底物浓度。通过不同的方法已经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组织细胞液里分离出脂肪酸结合蛋白, 这些脂肪酸结合蛋白表现出组织细胞的特异性。

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H-FABP) 又被称为FABP3, 分子质量为15 ku, 分布非常广泛, 在多种组织中 (如肾脏、胃、大脑、睾丸、脾脏、肾上腺和胎盘等) 都有表达, 但最主要是在对脂肪酸有高度需求的组织 (如心肌、骨骼肌和泌乳的乳腺) 中的表达。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运送到β-氧化、三酰甘油和磷脂合成的部位,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 使细胞内外保持一定的浓度差, 促使细胞摄取脂肪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多水的细胞浆液中含量很高, 能承载脂肪酸并能从细胞浆到亚细胞器间便利地通行, 有转运长链脂肪酸和对脂肪酸代谢平衡调节的功能[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功能已经通过小鼠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敲除试验得以证实[2]。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肌肉组织中的浓度与组织中脂肪酸的代谢强度密切相关[3]。研究发现, 在心脏中明显高表达的基因都是和运动、运动调节、能量及保护有关的基因,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就是这种明显高表达的基因之一[4]。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缺失不能被完全补偿, 并且导致对剧烈运动的耐受性降低, 会导致老龄者局部的心肌肥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心肌细胞在舒张和收缩时, 对棕榈酸的摄取和氧化都明显减少, 在舒张时, 对葡萄糖氧化作用增加了80%。在肌细胞中,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参与脂肪酸的吸收, 并将其转移到线粒体β-氧化系统中, 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 增加脂肪酸均能提高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在医学上, 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发生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结构与性质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定位在鸡的第23号染色体、猪的第6号染色体、人的第1号染色体、小鼠的第4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结构与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其他基因一样,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已确定含有1.6 kb的上游调控区和0.2 kb的3′非转录区。不同物种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都是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外显子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 分别编码了24, 58, 34, 17个氨基酸, 但内含子在物种间的差异却很大。对猪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小鼠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比较发现, 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小鼠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非常相似, 只是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内含子要大一些, 同大鼠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相比, 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更为相似。研究发现, 猪、小鼠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5′上游调控区域有多种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它们是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肌肉和乳腺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功能相一致的。

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家畜上的研究进展

Gerbens F等[5]对荷兰大白猪、杜洛克、梅山猪等进行了PCR-PELPs分析, 发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存在, 并且发现杜洛克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型与猪肌内脂肪酸 (IMF) 含量有显著差异 (P<0.05) 。李桢等[6]利用PCR-RFLP技术对中外11个猪种共420头猪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端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杨文平应用PCR-RFLP分析方法对马身猪、山西白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5个品种及大山猪、大本猪、杜山猪、杜本猪等4个杂种猪群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 发现品种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P<0.0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肌内脂肪酸含量的确相关。黄玉海等[7]通过对猪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发育性表达差异的研究表明, 在初生仔猪肌肉组织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高水平表达而后缓慢下降。原因可能是初生仔猪生长发育迅速且主要以肌肉沉积为主, 能量需求量大, 使脂肪代谢旺盛, 从而通过某种方式增强了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高水平表达, 随着生长速度的相对下降, 脂肪代谢相对减弱, 引起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呈现下降趋势。李长龙等[8]研究了营养因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饲料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肉质性状有明显的影响, 说明营养物质可以影响DNA的复制或者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相关表型。

王启贵等[9]在鸡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第2内含子中找到了2个序列的多态位点, 其多态性与鸡腹脂重和腹脂率相关。但在对矮脚鸡的研究中, 不同基因型个体在脂带宽、肌内脂肪酸含量和体重等性状均有明显差异,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RNA水平只在屠体中有明显影响。李文娟等[10]以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鸡和AA肉鸡为研究群体, 利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56, 90, 120日龄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RNA进行定量分析, 结合肌内脂肪酸含量及屠体性状测定, 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对肌内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北京油鸡、白莱航鸡和AA肉鸡群体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酸含量及屠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张红在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内含子Ⅰ中发现了2处多态位点, 其中在P14位点上, BB基因型个体的全净膛重、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基因多态性与鸭生长和脂肪性状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可能与影响鸭脂肪性状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储冬生通过RT-PCR法和比较基因组法克隆了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 发现在心脏、肝脏、间脑、腿肌、肺脏和卵巢组织中, 填饲能明显提高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 在腹脂组织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填饲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YOU Xiaoyan等[11]对草科鸡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进行了PCR-SSCP分析, 检测到了6个单核苷酸多态 (SNP) 位点:332G→A、534G→A、783C→T、835C→T、1 198T→C和2 329C→T, 发现相关位点分别与肌纤维数目、活重、屠体重、胸肌重、腹脂重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推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影响屠宰性能和控制肉品质的主效基因。赵旭庭等[12]运用RT-PCR技术扩增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基因序列, 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该基因的组织特异表达规律。从35周龄母鸭心脏组织中首次克隆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 长度为606 bp, 包含1个402 bp的完整编码序列, 编码133个氨基酸。半定量RT-PCR试验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 在骨骼肌、脂肪、小肠、腺胃、肌胃、肺脏、间脑和肾脏组织中均有中度或微量表达, 而在肝脏、脾脏和卵巢中不表达。表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动物进化中具有高度保守性, 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 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康康研究了蒙古羊和滩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肌内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蒙古羊和滩羊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在80~200日龄生长阶段随着日龄增加而升高, 在160日龄达到最高。其中, 滩羊160日龄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80, 120日龄差异显著 (P<0.05) ;蒙古羊160日龄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80, 120, 200日龄相比差异明显。乔海云进行了滩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发现在引物P2位点, 成年滩羊中AA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的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高于BB型 (P<0.01) ;在引物P4位点上, HH型的极显著高于Hh型 (P<0.01) , 同样的HH型成年滩羊显著高于育成滩羊 (P<0.05) 。但由于屠宰样本数量偏少, 这些分析的结果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含量加以证实。乔海云等[13]以小尾寒羊、宁夏滩羊、滩寒杂交羊F1、无角陶赛特、萨福克5个绵羊群体为试验材料, 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外显子2和内含子两部分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及遗传多态性分析。对绵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2内含子的部分序列未知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检测结果发现引物2和引物4扩增产物存在多态, 共检测到4个位点的单碱基突变和1处碱基插入。

钟金城等[14]对牦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牦牛该基因及其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定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还表明, 牦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CDS序列全长为402 bp, 前体氨基酸为133个。4个外显子大小分别为73 bp、173 bp、102 bp和54 bp;3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3 460 bp、1 892 bp和1 495 bp。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序列遵循通常的基因组成规律。王卓等[15]开展了秦川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关联分析的研究, 结果在秦川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第1外显子检测到了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Y=T→C) , 其多态信息含量为0.33, 表明秦川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较大, 遗传多样性丰富。同时检测到了AA、AB和BB 3种基因型, 其中BB基因型与后腿围、胴体胸深、背膘厚、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用性状之间存在关联。邱大伟以西南地区本地黄牛及杂交牛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及遗传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第3外显子处发现多态性。

4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目前, 国内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猪和鸡上的研究上相对较深, 但多集中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多态性分析及与肌肉脂肪的关系等方面, 对于它的确切功能及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表达调控机制还不太清楚。另外, 由于群体选择特异性强、样本含量较少的局限, 也对一些研究结论产生不确定性。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首先需扩大群体规模, 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发挥联合效应, 深入了解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 以便为今后家畜育种实践的分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肌内脂肪含量与肉的风味和嫩度等有关,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 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就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家畜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等作一详细阐述,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前景, 为深入研究该基因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畜,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候选基因

H-FABP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8月龄陆川猪,由广西畜牧研究所试验猪场提供,屠宰后30 min内采集猪背最长肌的肌肉组织,迅速投入液氮,运送到实验室转移到-80℃冰箱长期保存。

1.2 主要试剂

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AMV反转录试剂盒、LA Taq DNA聚合酶、p MD18-T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DNA片段回收纯化试剂盒、质粒抽提试剂盒,购自Bio Flux公司;胰蛋白胨、酵母浸出物、琼脂粉、氯化钠,购自德国OXOID公司;感受态细胞,购自北京Transgen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NA Marker,购自东盛生物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1.3 引物的设计

参照Gen Bank已经公布的猪H-FABP基因序列(EF619344)及引物设计原则,利用Oligo7.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H-FABP_F 5'-CTGTCGTCTCTTTCTCAGCC-3',下游引物H-FABP_R:5'-GTCATGCCTCTTTCTCGTAAGT-3',拟扩增陆川猪编码区序列,扩增片段长度为438 bp。引物由华大生物工程(上海)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4 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从-80℃冰箱取出陆川猪背最长肌组织,利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提取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总RNA的纯度,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倘若不直接进行反转录,可置于-80℃保存,备用。用AMV反转录试剂盒对质量较好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 DNA。结合实验室条件,设定25μL的反转录体系,其中总RNA 3μL,无RNA酶的dd H2O 8.5μL,Mg Cl25μL,10×RT缓冲液3μL,d NTP混合物2μL,AMV反转录酶1μL,随机引物Oligo d T 2μL,RNA酶抑制剂0.5μL。反转录条件为:30℃10 min,42℃30 min,96℃5 min,5℃5 min。

1.5 PCR扩增

以反转录产物c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体系(25μL)为:LA Taq DNA聚合酶(5 U/μL)12.5μL,c DNA模板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双蒸水为8.5μL。反应体系:98℃预变性2 min;94℃变性40 s,58℃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34个循环;72℃延伸10 min;4℃终止反应。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1.6 PCR产物的纯化和克隆

用DNA片段回收纯化试剂盒回收PCR产物,将目的片段与p MD18-T载体连接,16℃连接过夜,然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再将转化后的菌液均匀地铺于含Amp的LB琼脂平板表面,于生化培养箱37℃过夜培养。次日,从平板上挑取若干个单菌落于含有氨苄西林(AMP)的LB液体培养液中振荡培养,各取菌液1μL按PCR扩增体系和程序进行PCR鉴定。

1.7 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将鉴定正确的菌液送至华大生物工程(上海)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用Meg Align软件进行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氨基酸的系统进化树构建。用Net Phos 2.0 Server软件预测陆川猪H-FABP蛋白质的磷酸化位点,用Net OGlyc 3.1 Server和Net NGlyc1.0 Server软件预测该蛋白的糖基化位点。用Ex PASy-Prot Param tool(http://web.expasy.org/cgi-bin/protparam/protparam)软件进行H-FABP氨基酸的理化参数分析,用Ex PASy-Prot Scale(http://web.expasy.org/protscale/)软件进行H-FABP蛋白的疏水性预测。用Ex PASy中的SOPMA软件预测陆川猪H-FABP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 结果

2.1 总RNA提取结果

陆川猪背最长肌提取的总RNA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可见完整的28S、18S、5S 3条带(见图1),说明提取的RNA完整性较好。

2.2 陆川猪H-FABP基因PCR扩增结果

应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在500 bp DNA Marker的400~500 bp之间获得1条特异性条带(见图2),符合预期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要求(438 bp)。

1,2.总RNA。

M.500 bp DNA Marker;1~4.PCR产物。

2.3 菌液PCR鉴定结果

见图3。

M.500 bp DNA Marker;1~3.H-FABP重组质粒的菌液PCR产物。

由图3可知,重组质粒菌液PCR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观察到在400~500 bp之间有1条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

2.4 菌液测序结果

见276页彩图4。

由276页彩图4可知,与Gen Bank已经公布的猪H-FAB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陆川猪H-FABP基因CDS区序列存在1处有义突变,在235位点由A突变为G,并引起相应氨基酸的改变,由精氨酸转变为甘氨酸。

2.5 陆川猪H-FAB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见表1。

%

此次克隆获得438 bp的序列,包含陆川猪H-FABP基因编码区的全部CDS序列402 bp。由表1可知,与Gen Bank已经公布的野猪及其他物种H-FABP基因CDS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陆川猪与野猪版纳小型猪在编码区碱基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上均最高,与斑马鱼的同源性较低。

2.6 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见图5。

由图5可知,陆川猪与野猪版纳小型猪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家牛、绵羊的关系次之,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远。

2.7 陆川猪H-FABP蛋白结构预测结果

见图6。

由图6可知:陆川猪H-FABP蛋白在113位氨基酸的分值最低(分值为1.289),其残基的疏水性最强;100位氨基酸的分值最高(分值为2.289),其残基的亲水性最强。

用Net Phos 2.0 Server软件预测该蛋白有10个磷酸化位点,包括3个Ser、6个Thr、1个Tyr。用Net OGlyc 3.1 Server和Net NGlyc1.0 Server软件预测可知,该蛋白包含4个N-糖基化位点、2个O-糖基化位点。通过分析陆川猪H-FABP氨基酸的理化参数可知,陆川猪H-FABP蛋白共有133个氨基酸,其中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Glu)的总数为16个,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Glu)的总数为18个,疏水性氨基酸45个,极性氨基酸3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4 637.6 u,理论等电点(PI)为5.67,不稳定系数为14.35,脂肪系数为84.21,平均亲水系数为0.217。

通过Ex PASy中的SOPMA软件预测陆川猪H-FABP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见276页彩图7。

由276页彩图7可知,陆川猪H-FABP成熟肽包括25.56%的α螺旋、12.03%的β转角、25.56%的无规卷曲和36.84%的延长线。

3 讨论

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影响着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方面的调控。目前,对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和候选基因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与脂肪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能为肉品质的改善提供分子理论依据,同时也能为加快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途径。H-FABP基因是目前研究发现与IMF沉积关系较为密切的候选基因之一。F.Gerbens等[7]测定了153头梅山猪杂交群体的肌内脂肪含量、H-FABP基因的多态性、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mRNA水平差异显著,阉割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差异显著,且DD型和Dd型个体肌内脂肪高于dd型;H-FABP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显著,可作为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李桢等[8]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了五指山猪、莱芜猪、香猪、民猪等11个猪种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发现所有检测猪种均有HinfⅠ-RFLP酶切位点,且只有香猪、五指山猪和大白猪在HaeⅢ-RFLP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张桂香[9]检测了皖南花猪、金华猪、荣昌猪等9个猪种H-FABP基因的变异,在第二内含子上发现一个新的Hinf*Ⅰ位点,大白猪和皖南花猪均表现为多态性。在所检测的9个猪种中,均未发现MspⅠ-RFLP位点。中国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国外引进品种猪,而地方猪种H-FABP基因在HaeⅢ-RFLP和HinfⅠ-RFLP位点的基因频率以D和h居多,以上研究结果说明H-FABP基因多态性与地方品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较高有关。

齐章旺[10]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蓝塘猪和杜洛克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在心脏、肝脏、肌肉、脂肪组织中,蓝塘猪H-FABP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杜洛克猪,认为与蓝塘猪肉质优于杜洛克猪有关。曾勇庆[11]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莱芜猪和新莱芜猪为试验对象,研究H-FABP基因mRNA表达差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体重之间,肌肉组织的表达水平均差异极显著,而在肝脏组织差异不显著;两个猪品种发育过程中H-FABP基因mRNA在肌肉的表达水平高于肝脏,两个猪种在不同发育阶段H-FABP基因mRNA的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均较大,可见H-FABP是研究猪脂肪沉积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12]。本研究对陆川猪H-FABP基因进行编码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结果表明:其与野猪版纳猪的碱基同源性最高,达到99.3%;与绵羊、家牛和人类的碱基同源性在90%以上;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低,达到41.4%。说明H-FABP基因遗传变异的潜能较大。从氨基酸的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陆川猪与野猪版纳小型猪聚为一支,最后与斑马鱼聚为一支,此进化树的拓扑结构符合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从H-FABP基因的分子水平对猪的脂肪性状进行研究,对寻找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培育肉质性状优良的新的猪品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试验成功扩增了陆川猪H-FABP基因CDS区,分析发现编码区全长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4 637.6 u,理论等电点为5.67,与野猪版纳小型猪的碱基同源性最高,与斑马鱼的同源性较低,与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相符。此序列与Gen Bank已经公布的猪H-FAB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陆川猪CDS区碱基序列在235位由A突变为G,并引起相应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甘氨酸,推测可能影响陆川猪的脂肪沉积,从而影响肉质性状。说明H-FABP基因可作为研究陆川猪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之一。

摘要:为了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与陆川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性,寻找猪脂肪沉积的主要候选基因,试验对陆川猪H-FABP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参照Gen Bank已经公布的猪H-FABP基因序列(EF619344)设计引物,扩增克隆了陆川猪H-FABP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应用DNAStar、Prot Scale等生物软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陆川猪H-FABP基因编码区全长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碱基序列在235位点由A突变为G,并引起相应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甘氨酸。其与野猪的亲缘关系最近,碱基同源性为99.3%;与人类、绵羊和家牛的碱基同源性也在90%以上。陆川猪H-FABP成熟肽包含有25.56%的α螺旋、12.03%的β转角、25.56%的无规卷曲和36.84%的延长线。说明H-FABP基因可作为研究陆川猪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之一。

关键词:陆川猪,H-FABP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

参考文献

[1]呼红梅,王继英,郭建凤,等.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关联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25(4):64﹣68.

[2]黄河.藏猪和太湖猪H-FABP基因表达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发育性变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3]GERBENS F,RETTENBERGER G,LENSTRA J A,et al.Characterization,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porcine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J].Mamm Genome,1997,8(5):328-332.

[4]SCHAAP F G,Van der VUSSE G J,GLATZ J F.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in the heart[J].Mol Cell Biochem,1998,180(1/2):43-51.

[5]GERBENS F,de KONING D J,HARDERS F L,et al.The effect of adipocyte and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s on intramuscular fat and backfat content in Meishan crossbred pigs[J].J Anim Sci,2000,78(3):552-559.

[6]王存芳.猪H-FABP和A-FABP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性状关系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2

[7]GERBENS F,VERBURG F J,Van MOERKERT H T,et al.Associations of heart and 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with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in pigs[J].J Anim Sci,2001,79:347-354.

[8]李桢,曹红鹤,储明星,等.中外11个猪种H-FABP基因PCRRFLP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3,34(4):313-317.

[9]张桂香.猪H-FABP基因分子遗传多态性及其序列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10]齐章旺.猪H-FABP和A-FABP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的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11]曾勇庆.莱芜猪肉质特性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H-FABP 篇3

1 H-FABP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定位

H-FABP基因又称FABP3, 不同物种H-FABP基因都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其间距大约为10bp, 如图1所示。外显子1包含了所2有5’未翻译序列, 并编码最初的24个氨基酸;外显子2和3分别编码59和34个氨基酸, 外显子4编码最后的16个氨基酸和3’未翻译的区域。在不同种物种之间H-FABP基因的编码区有很高同源性, 这不仅表现在所编码的氨基酸上, 还表现在其DNA序列上。在物种间外显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分别编码了24、58、34和17个氨基酸, 三个内含子的大小分别为4.2、2.5和1.5kb, 但内含子在物种间的差异却很大[4]。

不同物种间H-FABP基因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人类的H-FABP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上[5];猪的H-FABP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 拥有1.6kb的上游调控序列和0.2kb的3’非转录区, 含有4个外显子, 分别转录含有24、58、17和17个氨基酸的多态片段[6]。鼠的H-FABP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7]。鸡的H-FABP基因定位于23号染色体上, 牛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 都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2 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

Gerbens等[8]用PCR-RFLPs技术, 发现了位于5’上游区的1个多态位点Hinf I-RFLP以及位于第二内含子内的2个多态性位点Hae III-RFLP和Msp I-RFLP。张桂香等[9]运用PCR-RFLP技术研究9个猪种 (皖南花猪、二花脸猪、金华猪、小梅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荣昌猪、北京黑猪和大白猪) 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发现, 9个品种中都在5’-上游区验证了一个Hinf I-RFLP多态性位点, 而在内含子发现了一个Hae III-RFLP, 但该多态性位点只存在于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 另外还发现了一个新的多态Hinf I*酶切点, 但在所有所测猪中并没发现Msp I-RFLP。曹红鹤等[10]进一步确定了3个酶切位点 (5’-上游区Hinf I-RFLP、内含子2的Hae III-RFLP和Hinf I*-RFLP) 并对每个多态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发现, 5c-上游区Hinf I-RFLP是由于1324位的碱基发生了T到C的突变;在内含子2中, Hae III-RFLP变异酶切位点在1811位, 发生了C→G的突变引起;Hinf I*-RFLP是由于1970位发生了T到C的碱基替换。朱弘焱等[11]检测辽宁种猪 (东北荷包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 H-FABP的多态性位点发现, Hinf I和Hae III酶切点都显示多态性, 且优势基因型分别为HH和dd型, 其中分析荷包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多态性, 结果显示H和d基因的频率较高。周全勇等[12]运用PCR-RFLP技术对玉山黑猪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 在Hinf I位点上玉山黑猪H-FABP基因表现多态性, 在Hae III位点上为单一等位基因。

3 H-FABP基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 H-FABP基因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猪肌内脂肪 (intramuscular fat, IMF) 含量是猪肉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H-FABP基因作为IMF候选基因, 其遗传变异影响了猪肉肌肉脂肪含量及猪肉品质。庞卫军等[13]对西部地区主要猪种和野猪的H-FABP基因研究表明, 同一猪种的不通基因型间IMF含量存在差异, 9种基因型对IMF含量均存在影响, HH>Hh>hh, DDHH, bb>Bb>BB, Aa>AA, DD>Dd>dd, 在特定的群体中可将其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呼红梅等[16]研究发现, 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 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许云贺等[17]的研究报道, H-FABP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肌肉脂肪和大理石花纹具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Dd基因型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d基因型, Dd基因型大理石花纹显著高于DD基因型, 其中H-FABP基因表达量与肌肉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纹呈显著正相关。铬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H-FABP基因的表达量, H-FABP基因多态性和铬的交互作用对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任何一个性状都是基因和环境互作的结果, 这开辟了遗传和营养互作的新道路, 值得今后开展更多的研究。

不同H-FABP基因的基因型对猪的生长性能存在一定影响。刘剑锋等[18]对中畜黑猪1系研究发现, 在Hinf I-RFLP位点上, HH和hh 2种基因型间170日龄体重差异显著, 在其他位点上未发现生长性能间的显著差异。林万华等[19]的研究报道, 20日龄的二花脸猪H-FABP基因, HH、Hh和hh 3种基因型间体重差异显著;在不同基因型间, 每个日龄组的肌肉组织学性状值表现为差异不显著。曲亮等[20]的试验分析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结果显示只有Hinf I位点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影响显著, 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最高, 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最厚;分析3个变异位点单倍体发现, HH-DD-AA型和HH-Dd-Aa型的瘦肉率超过60%, 同时, hh-DD-AA型背膘最厚, 瘦肉率最低, 与HH-DD-AA相比, 预示H等位基因能明显提高瘦肉率等性状。为提高胴体性状, 在育种工作中可以重点选留HH型个体繁殖后代。

3.2 H-FABP基因在禽类生产中的应用

王彦等[21]通过运用PCR-RFLP技术分析鸡的H-FABP基因发现在引物1260位点处有一个C到T的单碱基突变和在2765位点处的一个A到G的单碱基突变, 产生了3种基因型:AA、AB、BB。结果在T260C位点上, 所有鸡的品种中AA基因型的IMF含量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而在不同品种中, AA和BB基因型只对封开杏花鸡和岭南黄鸡II号的IMF含量有显著影响, 对其他品种鸡的IMF含量都无显著影响。朱祥云等[22]以H-FABP为候选基因, 运用PCR-SSCP方法对6周零3个群体的北京鸭进行SNP分析发现, H-FABP基因第3内含子的第156个碱基处发生1个C到G的突变, 该突变对Z4群体胴体质量、皮脂质量、皮脂率和全净膛质量有显著影响, 因此H-FABP基因可以作为北京鸭Z4群体屠宰性能的候选基因应用于选育工作中。游小燕等[23]对鸡的H-FABP基因采用PCR-SSCP研究推测, H-FABP基因很大程度上影响鸡的屠宰性能或与控制屠宰性能的主基因连锁。H-FABP基因多态性对IMF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H-FABP基因m RNA表达水平对IMF含量也影响显著。李文娟等[24]的研究表明, 随着鸡日龄的增长, H-FABP基因m RNA表达量显著降低, 且白莱航鸡、北京油鸡和AA鸡群体的H-FAB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屠体重及IMF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屠云洁等[25]对鹿苑鸡和隐性白羽鸡H-FABP基因研究也发现H-FABP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H-FABP基因m RNA表达水平受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

3.3 H-FABP基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周国利等[26]对鲁西黄牛H-FABP基因研究表明, BB基因型对牛肉嫩度的剪切力值有较大的影响, BB型所对应的WBS值显著高于AA和AB, 而WBS值越高, 肉质性状越差。AA、AB和BB 3种基因型对大理石纹影响不显著;为了加快肉牛肉品质的遗传发展, 在育种工作中可以通过选择A等位基因或纯合子AA基因型个体作为辅助选择的依据。余刚等[27]对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研究发现, H-FABP基因外显子2的第22位存在G到C的基因突变, 造成的3种不同基因型对胴体性状的影响。其中AA型个体具有显著的脂肪沉积能力, AB型基因在胸围等性状上可能是有利基因型。曹健[28]对耗牛H-FABP基因研究得出, H-FABP突变影响甘南阉耗牛眼肌面积和胴体重。王兰萍等[29]运用PCR-SSCP技术对黄淮山羊H-FABP基因进行分析发现, 黄淮山羊只存在一个突变位点, 其中两个基因型GG和GC, GC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GG, 在背最长肌、胸肌和腿肌间, GC型个体的IMF含量同样显著高于GG。由此可以推测GC基因型可能是黄淮山羊IMF含量性状的有效标记基因型。谢一妮[30]对4个成年山羊群体进行H-FABP基因研究发现2个酶切点Hae III和Sau I共得到6种基因型, 其中B和D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 对IMF含量有一定影响。陈春华等[31]对陇东地方牛和西杂肉牛作H-FABP基因分析发现了C1006G突变位点及基因型GG/GC/CC, 其中GC和CC基因型对牛肉滴水损失有显著影响。

4 小结

在对肉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研究学者对H-FABP基因的研究热度持续高涨。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突变位点, 以及突变位点所造成的不同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对动物各种性能的影响, 包括IMF含量, 生产性能, 胴体性状, 大理石花纹, 剪切力、眼肌面积、背膘厚等。另外加上供试群体品种多样以及对供试群体的选择、样本含量的大小存在的局限性, 现今对候选基因内多态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后人前仆后继, 扩大群体规模, 联合更多的相关候选基因和DNA标记基因来进行分析, 寻求与动物生产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 以便在动物育种生产实践的标记辅助选择中发挥遗传改良作用。虽然, 分子遗传标记已经广泛用于畜禽的育种工作中, 为畜禽遗传改良带来了福音, 但对H-FABP基因的研究方法普遍是进行PCR-SSCP反应或是PCR-RFLP反应, 之后根据电泳图谱中的条带类型对所研究的试验对象进行基因分型, 然后再分析其基因型与某一性状的遗传相关性。研究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 我们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继续开展。

参考文献

[1]Veerkamp J H, Maatman RG.Cytoplasmic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their structure and genes.Prog Lipid Res.1995, 34 (1) :17~52.

[2]Veerkamp J H, van Kuppevelt TH, Maatman RG et al..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cytosolic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Prostaglanding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1993, 49 (6) :887~906.

[3]赵会静.猪H-FABP基因和CAST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4]乔海云.滩羊H-FABP基因和ADD1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肉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5]Peeters RA, Veerkamp JH, Geurts van Kessel A et al.Cloning of the cDNA encoding human skeletal-muscle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 its peptide sequence and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Biochem J.1991, 276:203~207.

[6]A J van Erp, F L Harders, F J Verburg, T H Meuwissen, J HVeerkamp and M F te Pas.Effect of genetic variants of the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 on intramuscular fat and performan-ce traits in pigs.J Animal Sci.1999, 77 (4) 846~852.

[7]F Gerbens, Bahary N., Zorich G., Pachter J E.et a1.Molecular genetic linkage maps of mouse chromosomes 4 and 6.Genomics.1991, 11 (1) :33~47.

[8]F.Gerbens at al.Characterization,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porcine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Mammalian Genome, 1997, 8 (5) :328~332

[9]张桂香, 曹红鹤, 王立贤, 等.9个猪种H-FABP基因5&apos;-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J].畜牧兽医学报, 2002, 33 (4) :340~343.

[10]曹红鹤, 张桂香, 王立贤等.猪H-FABP基因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J].遗传, 2002, 24 (2) :146~148.

[11]朱弘焱, 苏玉虹, 宋衡元, 等.辽宁种猪H-FABP和AFABP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J].畜牧与兽医, 2010, 42 (8) :15~18.

H-FABP 篇4

本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2个江苏地方山羊品种H-FABP基因的多态性,建立统计模型,分析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与不同屠体部位IMF含量的相关性,探讨H-FABP基因作为山羊肌肉脂肪沉积与肉质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120只和黄淮山羊117只集中饲养,采集颈静脉血液样本,肝素钠抗凝,-20℃保存。屠宰现场采集背最长肌、腿肌和胸肌组织样本,低温送实验室-80℃保存。

1.1.2 试剂

肝素钠、苯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等购自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琼脂糖、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CR相关试剂购自TaKaRa公司。

1.1.3 仪器

德国Eppendorf 5418台式高速离心机、5331 PCR扩增仪;美国Bio-Rad公司PowerPac HC电泳仪、电泳槽、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北京市六一仪器厂WD-9405B水平摇床。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SSCP检测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山羊血液基因组总DNA。根据绵羊H-FAB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Y157617),设计引物用以扩增部分内含子1和外显子2序列以及部分外显子3和内含子3序列。2对引物序列如下:

引物1:上游5’-TCTCACCCGCCTCTTCTC-3’和下游5’-CACGGCTCCTTCCTCAAC-3’;引物2:上游5’-TGCGGGAAATAGTGGACG-3’和下游5’- TGCGGAGGATGAAACGAA-3’,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25μl,含10×buffer 2.5μl,MgCl2 2.0μmol/L,dNTP 250μmol/L,引物各10pmol/L,Taq DNA聚合酶1U,DNA模板100ng。循环体系包括:94℃先预变性5min;94℃ 45s,56℃ 45s,72℃ 60s,35个循环后72℃延伸10min,4℃保存。

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有特异性条带后进行SSCP检测,银染显带,拍照保存。经SSCP分型后的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纯化、测序。

1.2.2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每个样品测定3次,以平均数作为肌内脂肪含量值。

1.2.3 统计分析

以POPGENE32[11]和TFPGA[12]软件统计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群体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指标,检验各品种内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依据最小二乘分析原理,运用SAS统计软件GLM程序分析群体H-FABP基因型遗传效应与IMF含量的关系。统计分析模型为:

Yij=μ+Gi+Sj+Gi*Sj+Eij

式中Yij为性状表型值,μ为群体平均值,Gi为基因型效应,Sj为性别效应,Gi*Sj是基因型与性别之间的互作效应,Eij为残差效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H-FABP基因片断的PCR-SSCP检测与测序

2对引物对样本进行PCR扩增与检测,获得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将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仅在引物1扩增的片段中检测到多态性,定义为GG和GC两种基因型(图1)。

将2种基因型的PCR产物回收测序,经与绵羊H-FAB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Y157617)比对后发现,引物1的PCR扩增片段包含H-FABP基因部分内含子1和外显子2序列,在第2外显子132bp位点处碱基发生G→C替代(图2),该突变引起外显子2氨基酸序列中第51位的脯氨酸(P)突变为精氨酸(R)。

2.2 不同山羊品种H-FABP基因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统计

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在2个山羊品种中均检测到GG和GC2种基因型,且都是GG基因型占主导,未检测到CC纯合基因型。各群体基因型经χ2适合性检验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2个群体在该基因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各群体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都是黄淮山羊高于长江三角洲白山羊(表1)。

2.3 H-FABP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与IMF含量的相关性

最小二乘法分析H-FABP两种基因型与IMF含量的相关性见表2。从表2中看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各部位肌肉IMF含量均略高于黄淮山羊;在背最长肌和腿肌中,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与IMF含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都是GC基因型高于GG基因型;胸肌的GG基因型与GC基因型之间的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注:同一列标有不同字母为平均值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性状,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是影响肉品质量和风味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13,14]。肌内脂肪含量不仅与肉的嫩度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肉品的多汁性以及风味密切相关。H-FABP基因被认为是影响动物肌肉品质的候选基因之一,对肌内脂肪的沉积起着重要的作用。

H-FABP 篇5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溶栓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 c u t 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44例, 均符合最新AMI指南的诊断标准, 至少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的动态改变。所有患者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 7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再通组30例和非再通组14例。其中, 再通组男16例、女14例, 年龄 (65.8±4.8) 岁, 胸痛持续时间 (1.0±0.8) h, 入院时H-FABP (34.18±10.56) µg/L;非再通组男8例、女6例, 年龄 (66.8±5.0) 岁, 胸痛持续时间 (1.1±0.6) h, 入院时H-FABP (33.20±12.78) µg/L。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瑞替普酶36 mg溶栓, 分两次静脉注射, 每次缓慢推注2 min以上, 两次间隔为30 min。

1.2.2 H-FABP含量检测: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溶栓后1、2、3、4、5、6、8、12、24、48 h抽取肘静脉血3 m L, 以5000 r/min离心4 min, 取上层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H-FABP检测应用荷兰Hycult Bitechmology公司的ELISA试剂盒, 酶标仪为BIO-RAD Model550。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H-FABP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入院时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H-FABP含量比较:

见图1。

3 讨论

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依据:①溶栓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②溶栓后2 h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低血压 (多见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 ,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④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提前出现 (14 h内) 。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或者以上者可以判断为再通, 不包括②和③组合。然而临床观察发现, 很多AMI患者症状不典型, 尤其在老年患者,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3, 约50%患者没有典型的AMI心电图表现。临床医师主要通过AMI患者胸痛症状缓解, 抬高的ST段回落, 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 (CK、CKMB、LDH) 峰值提前出现来判断血管是否再通, 但这些均不能较好地预测血管再通。因此, 寻找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2,3]。

Morrow等认为, 心肌梗死理想标志物应该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经济、容易检测、心肌坏死后升高迅速、稳定性高、24 h内浓度恢复正常、变异系数低, H-FABP具有以上优点。H-FABP存在于心肌胞质中, 分子量较小, 当心肌受损时, 可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被检测出来, 具有较高特异性[4]。H-FABP在心肌梗死后1.3~3 h开始升高, 8 h达高峰, 24 h可恢复正常。因此, 可以作为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Aarsten等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后4 h血浆H-FABP浓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密切相关。De Lemos等观察了58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0、90、180 min血浆H-FABP浓度, 所有患者均在溶栓后9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溶栓治疗60 min再通组H-FABP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未再通组, 再通组比溶栓前血浆H-FABP浓度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溶栓后H-FABP在再通组约3 h达高峰, 未再通组约5 h达高峰, 再通组峰值明显前移, 两组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可以作为溶栓成功的监测指标之一, H-FABP峰值提前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是否再通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具有一致性[5,6]。

注:与非再通组比较, *P<0.05

H-FABP在AMI早期诊断、判断梗死面积、监测梗死再发, 评价心肌再灌注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 如果血浆H-FABP检测能与CK-MB、c Tn I等标志物联合应用, 临床意义则更大。另外, 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 例如由于H-FABP少量存在于骨骼肌中, 当患者有严重的骨骼肌疾病时会升高, 由于H-FABP主要经肾脏清除, 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H-FABP浓度也可升高。

参考文献

[1]方卫华, 衣为民, 胡雪松.心血管疾病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14-617.

[2]杨平, 余宏伟, 魏彤.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 2012, 52 (5) :41-43.

[3]高子用, 刘厚庆, 陈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特点[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1) :1800-1802.

[4]Morrow DA, de Lemos JA, Sabatine MS, et al.The search for a biomarker of cardiac ischemia[J].Clin Chem, 2003, 49 (4) :537-539.

[5]李云鹏, 吴新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80-182.

H-FABP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HFMD患儿198例,均符合2008年卫生部HFMD诊疗指南诊断标准[3],其中男11例,女86例;年龄3个月~6岁。198名HFMD患者每天检测1次心肌功能,心肌损害判定标准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同时心电图显著异常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或心功能降低。按照检测结果将198例HFMD患儿分成两组,心肌损伤组42例,心肌正常组156例。另选择健康体检的儿童5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例,年龄6个月~6岁。排除心、肝、肾及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方法:住院的HFMD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在第6、12、18、24、30、36 h静脉采血3~5 mL,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H-FABP,试剂盒由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罗氏E-170)检测cTnI。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品,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试剂及质控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HFMD患儿cTnI检测:HFMD心肌损伤组患儿cTnI在入院的第12 h、18 h、24 h升高明显,12 h、18 h、24 h的检测值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后cTnI恢复正常,30 h、36 h的cTnI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HFMD患儿H-FABP检测:HFMD心肌损伤组患儿H-FABP在入院的第6 h、12 h、18 h升高明显,6 h、12 h、18 h的检测值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 h后H-FABP恢复正常,24 h、30 h、36 h的H-FABP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HFMD临床表现差异大,时间分布不一,在许多地区存在大规模暴发或小规模流行,若病毒导致的免疫性病理损伤较重,患儿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心肌损伤而死亡[4,5,6]。

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cTnI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各心肌酶谱[7,8]。心肌受损后cTnI通过破损细胞膜快速释放入血,3~6 h即可检测到,14~20 h达峰值。本研究发现,HFMD心肌损伤组患儿cTnI在入院的第12 h、18 h、24 h明显升高,12 h、18 h、24 h的检测值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后cTnI恢复正常,30 h、36 h的cTnI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FABP是分子量小的可溶性蛋白质,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最丰富,心肌细胞结构严重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入血。McMahon等发现[9],心肌损伤后H-FABP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更早释放入血,敏感性较高,是诊断心肌损伤一个敏感性较高的生化标记物。本研究发现,HFMD心肌损伤组患儿H-FABP入院第6 h、12 h、18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心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h后H-FABP恢复正常,24 h、30 h、36 h的H-FABP与对照组和心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FABP可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指标,且H-FABP在时效方面更早于cTnI,H-FABP总体诊断价值要优于cTnI。

H-FABP是诊断心肌损伤一个敏感性较高的生化标记物,可用于早期诊断HFMD患儿心肌损伤,联合检测血清cTnI和H-FABP可提高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率、明确疗效和监测预后。

注:P为心肌损伤组与心肌正常组的t检验统计结果;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aP<0.01。

注:P为心肌损伤组与心肌正常组的t检验统计结果;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HFMD患儿198例分为心肌损伤组(42例)和心肌正常组(156例),52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各组入院第6、12、18、24、30、36 h血清H-FABP、c Tn I。结果: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心肌损伤组c Tn I入院第12、18、24 h明显升高(P<0.05),H-FABP入院第6、12、18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H-FABP诊断HFMD患儿早期心肌损伤优于c Tn I。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Ventarola D,Bordone L,Silverberg N.Update o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J].Clin Dermatol,2015,33(3):340-346.

[2]Wang SM,Ho TS,Shen CF,et al.Entervirus71,one virus and many stories[J].Pediatr Neonatol,2008,49(4):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08.

[4]朱文丽,李金林.心肌酶检测评价小儿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4):1380-1381.

[5]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648-652.

[6]张寿斌,廖华,黄呈辉,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7]叶国钦,汤大同.论肌钙蛋白对快速检测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J].辽宁大学学报,2007,34(1):44-46.

[8]许贞贞,徐冬新,梁友方.血肌钙蛋白I检测对手足口病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79.

【H-FABP】推荐阅读:

上一篇:北京兴创投资有限公司下一篇:微波辅助提取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