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共9篇)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 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 且实验组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依从性
慢性前列腺炎作为泌尿科的临床常见、多发疾病, 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 需要患者进行长时间、规律地用药, 导致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另外患者的年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都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患者年龄均在20~68岁之间, 平均年龄37.8岁。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60例, 其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其中包括: (1) 健康教育: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讲解, 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病情相关的的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 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健康意识, 并能够按照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来生活及治疗; (2)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另外还应该保证患者的家属能够给予其最大的支持, 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3) 休息锻炼: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养成按时锻炼的习惯, 通过适当运动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然而应该避免过量的运动[2]; (4) 性生活方面的干预:使患者和配偶对其前列腺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嘱咐患者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 患者应该每7~10d内进行一次性生活。 (5) 随访:每隔2周进行一次随访, 对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的程度进行了解, 以便于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2.2 评定标准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使用NIH-CPSI中的排尿异常、疼痛两项来进行评价。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用SF-36量表, 对患者的健康、疼痛、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对比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 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 且实验组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对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诱因的多样性以及漫长的治疗过程, 容易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治疗造成影响。对患者使用全程系统化地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排解, 在治疗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能够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3]。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后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患者优越, 说明对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亦珍.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08, 11 (16) :120-121.
[2]冯鹤媛, 胡春燕, 李丽萍, 等.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8) :5297-5299.
[3]雷芬芳, 邓翠珍, 尹小莉, 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障碍及系统化护理干预[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5 (3) :45-460.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4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6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MRI、CT、诱发电位及脑脊液检查辅助诊断确诊为MS。男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
1.2主要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9例,视力障碍2例,感觉障碍1例,排尿障碍2例,言语障碍1例,共济失调1例。
1.3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应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静脉点滴。好转3例,未治2例,死亡1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首发时多出现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患者突然遭受打击,往往心理负担重,压力大,加之交流困难,心情愈发抑郁或烦躁。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针对个体情况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耐心细致的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性质及发展,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使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树立坚强的意志,同时取得家属的最大配合。
2.2言语及视力障碍的护理言语障碍及视力障碍往往导致患者自卑,沉默寡言。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倾听,鼓励患者从单音、单字、单词开始语言训练,指导家属多进行简单的对话,创造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增强信心。视力的恢复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向患者耐心做好宣教解释工作,做好生活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如让患者收听广播,音乐等,创造轻松的环境氛围。
2.3用药护理
2.3.1了解本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名称、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2.3.2熟悉药物的副作用及其表现激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腹痛等。体型改变如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3.3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正确的服药,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不随意调整剂量,合理饮食,适当补钾、补钙等均有利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护士,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4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和膀胱功能训练。肢体无力常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或卧床不起,故早期的功能训练尤为重要。采取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对瘫痪肢体早期注意体位,行被动按摩及屈伸运动,鼓励和指导患者坚持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如穿脱衣、鞋、帽及进餐等。条件允许则尽早下床活动,遵循扶杆、拄拐站立、移动、步行等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劳逸结合,从而使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而发生残障。膀胱功能训练则是康复功能训练的另一项重要的内容。MS患者常因排尿障碍需留置尿管,应定时夹放尿管,加强尿道口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同时指导患者膀胱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教会其排尿方法,达到自行排尿的目的。
2.5饮食护理给予低脂、高蛋白、营养丰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补足身体的营养需要量,教会患者和家属按顺时针方向即肠蠕方向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2.6出院指导Ms患者的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出院后护理的延续,有效的家庭护理可减少患者的复发。出院指导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与家庭加强沟通,使其明白患者的康复效果与他们有直接关系,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及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劳累、饱食、长时间热水浴、吸烟、紧张及焦虑,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证充足睡眠。
3小结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共114例,分为56例对照组和58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2~69(37.2±10.8)岁;患者的病程为2~13(6.9±2.1)年。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1~67(36.9±10.5)岁;患者的病程为2~15(7.1±2.0)年。临床表现均存在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食欲缺乏、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1)认知干预。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卡片,内容包括了疾病的相关知识、配合治疗的方式,并将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有机结合,每次大约为30分钟,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2)行为干预。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并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过酸、过辣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但不要憋尿;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骑车和久坐;要求患者少蒸桑拿、少穿紧身裤,保持大便的规律和通畅,并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尽量获取患者家庭的支持和配偶的配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慰。利用治疗成功的病例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并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使其能够对治疗和护理都更加配合,从而保证护理的效果。
1.3评价指标将对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统计和对比。焦虑评分标准:50分及以下为无焦虑,51~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严重焦虑,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抑郁评分标准:53分及以下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严重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3]。治疗依从性包括了定期复诊、按时按量服药、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辅助检查以及就诊及时等,完全依从表示患者5项要求都完全达到;部分依从表示患者需要家属的劝说和监督;不依从表示患者会自行减药或停药,拒绝复诊和治疗。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字2和t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2。
3讨论
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症状,部分患者尿散不成条线,在尿后尿道有灼热感或不适感。患者机体会出现局部不适[4]。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复发率较高,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大部分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不高。在本次研究中,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了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模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通过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能够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患者促进健康和维护健康的能力[5]。另一方面,在护理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详细讲解,提高了患者对治疗和疾病的认识,改善了患者的认知态度,使之能够主动选择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加强疾病的防范措施,做到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由于患者提高了对治疗的信心,因此其临床症状也逐渐好转,不但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改善,而且情绪稳定且精神状态十分良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起了健康的科学的行为模式,不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体的全面康复,对其他疾病的防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08-309.
[2]黄丽佳.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5(8):213-213.
[3]余娥娟,严雷珍,刘铁梅,等.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200例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77-78.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 血小板减少 前瞻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87-01
血小板减少指的是患者血液当中的血小板计数低于了10×109/L,该症状多见于风湿免疫病、多种血液性疾病、药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以及放化疗损伤[1]。而根据血小板的减少程度,患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减少程度较轻者会出现牙龈渗血、皮肤出现瘀斑或出血点,严重者会出现脏器出血,表现为脑出血、血尿、黑便甚至呕血,因此如果不进行及时地干预,将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造成严重的影响[2]。在本次研究中,对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干预,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的前瞻性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共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20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11.6)岁。有14例患者为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46例患者为非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5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了10×109/L,其余5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10×109/L以上。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定时监测、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接受全程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路径如下:
1.2.1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预期的康复目标,并帮助患者制定达标的措施。建立患者的个人档案,保证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将健康指导的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相关内容制成卡片发放到患者的手中,内容要浅显易懂,让患者充分理解并遵循达标措施。记录患者对血小板减少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并对干预措施进行强化。
1.2.2 强化认知,做好回访。通过每日的床边坐访,结合达标措施对患者的认知进行进一步强化,了解患者的想法,并积极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的习惯。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回访联系卡,建立回访记录。对每位患者进行每周至少一次的电话回访,同时护理人员要将回访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并了解患者的疾病变化,延续健康指导。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并在患者出院时由患者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血小板具有止血的作用,能够防止外伤之后血液的丢失。如果血小板的计数在10×109/L之下,那么患者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血小板的减少看似轻微,其实病死率极高,所以需要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具有前瞻性的预见能力,如果患者无故出现皮肤瘀斑、皮肤有出血点、在轻微的碰撞后出现皮下出血、恶心呕吐、头痛、便血、呕血等表现时,应警惕是否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并及时就医[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全程护理干预,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全程护理干预当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提高了患者对血小板减少的特殊性和危险性的全面认识,强化了患者的前瞻意识。此外,护理干预中通过表格式的记录规范了干预的措施,提高了干预的针对性,并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了定期的回访,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提前发现危险征兆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前瞻性影响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琴,梁爱清,江锦芳等.无缝隙护理干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27(16):843-845.
[2] 朱晓萍,鲁闻燕,何文姬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89-1091.
[3] 罗丽.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及护理效果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02(18):238-238.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收治的96 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2 组, 分别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8 例。试验组48 例患者, 年龄28 岁~69 岁, 平均年龄 (43.59±7.28) 岁;婚姻状况:未婚19 例, 已婚29 例。参照组48 例患者, 年龄25 岁~70 岁, 平均年龄 (48.73±6.42) 岁;婚姻状况:未婚16 例, 已婚32 例。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方式, 对试验组患者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模式, 观察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
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对试验组患者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①健康知识教育:由于一些患者缺乏医学常识, 对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的认识不够, 所以会进入对疾病了解的误区。应对患者行以健康知识指导, 讲解疾病知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心理干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一般会出现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种不良情绪会致使患者精神紧张, 导致病情加重。所以, 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 防止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③认知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 纠正患者对慢性前列腺炎的错误认知,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④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并鼓励患者多参与娱乐活动, 缓解疾病带来的压力[2]。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2 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分为3 个等级, 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
治疗依从性分3 个标准, 分别为依从、较依从以及不依从。总的依从度= 依从+ 较依从/ 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的治疗依从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度为10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5.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 2 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度较高, 2 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使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度, 值得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程较长, 难以治愈, 病情极易反复, 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 患者通常会存在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并缺乏治疗依从性, 影响治疗效果。研究发现,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 对患者行心理指导、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依从性, 改善治疗效果。因此, 应将全程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应用在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治疗之中[4]。
综上所述, 利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 对患者行以全方位的细致护理, 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全程系统化护理模式在慢性前列腺炎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择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6例慢性前列腺患者, 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 分别为试验组与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 对试验组患者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明显高于参照组,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程系统化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加强和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在慢性前列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
关键词: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效果,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冯鹤媛, 胡春燕, 李莉萍, 等.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13) :1146-1148.
[2]冯鹤媛, 胡春燕, 李丽萍, 等.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8) :5297-5299.
[3]杨锦霞, 郑爱珍, 苏燕, 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 :96-98.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孕周均在30周以上、产前EPDS得分在6分以上、承诺在本院产科分娩,知情同意参与全程护理干预研究,排除不合作、有精神病史、伴有其他躯体严重性疾病、智力障碍者。将其随机分为全程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各40例。全程护理组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6.7±1.2)岁;孕周30~41周,平均孕周(35.2±1.6)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0.2)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5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6例、剖宫产14例。常规护理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5±1.3)岁;孕周30~42周,平均孕周(35.5±1.3)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0.3)次;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2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5例、剖宫产15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孕产妇接受围生期常规护理措施,在孕期进行产前指导、分娩时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出院后不进行随访护理,全程护理干预在分娩前进行健康教育,以VCD、宣传手册等方式对不同妊娠阶段的孕妇、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安排两名专职护理人员,每周三、五进行2 h孕妇保健讲座,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基础,以孕产妇为中心,以解决孕产妇保健及心理问题作为目标,与孕产妇一起正确评估其心理、行为的健康状态,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全程都要强调积极正面情绪对胎儿分娩、产后恢复的积极作用。根据孕产妇的个人喜好、性格等,结合实际情况最大程度调动起生理能动性,鼓励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围生期及产褥期。分娩时为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尊重隐私的环境,给予一对一全程陪护,详细交代分娩注意事项,倾听产妇的倾诉,对分娩中遇到的问题要以娴熟的技能进行准确处理。分娩后陪护产妇回到病房,尊重产妇的风俗习惯,叮嘱其充分休息。护理人员要再次评估产妇的身心状态,积极引导母乳喂养、产后保健,宣传育婴知识,如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沐浴、换尿布、脐部护理、产后保健等。经历分娩后,产妇比较脆弱、对别人的态度比较敏感,护理过程中家属及医护人员要对产妇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感受自我价值。出院后,护理人员继续跟踪护理,第一周探访产妇适应情况,加强育婴知识宣导,了解新生儿生长情况及产妇情绪状态。第2周手把手教会产妇如何照料新生儿,了解家庭支持情况以及夫妻关系。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产前、产后1周、产后6周时以EPDS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态,EPDS量表包含10个项目,分别涉及乐趣、心境、焦虑、自责、恐惧等,每个项目为0~4分,各项目得分之和为最终得分,EPDS得分在5分以下者为无抑郁情绪或极轻微抑郁,得分在6~9分者为轻度抑郁,得分在10分以上者为中重度抑郁。PPD发生率=轻度抑郁发生率+中重度抑郁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程护理组产后1周抑郁率为27.50%及产后6周时的抑郁发生率为15.00%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相比,(x2=5.2083,P<0.05);●与常规护理组相比,(x2=4.2667,P<0.05)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3]。产后抑郁症给产妇身体及精神上都带来沉重负担,也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有必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来预防减少其发生。关于产后抑郁医学干预的研究非常多,最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沟通、认知行为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会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4]。全程护理干预将产前护理、围生期护理以及产褥期护理整合后进行的系统护理模式,注重产妇的身心健康保护,从生理、心理、社会、疾病等当面开展预防性护理。产时产妇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因素刺激导致化学递质增多性疼痛,在全程护理中尤其要注意环境刺激及心理因素,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分娩过程,以乐观的心情等待新生儿到来[5]。同时,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也在产后抑郁症发生中存在一定作用,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胎儿性别不理想等也都可能造成产妇心理上的负担,引发抑郁症。全程护理干预可以充分调动家属及社会支持,让产妇能在更好的氛围下度过产褥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全程护理组孕妇在产后1周、产后6周时的抑郁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程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积极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前、产后1周、产后6周时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定孕妇的抑郁状态,将其随机分为全程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全程护理组产后1周抑郁率为27.50%及产后6周时的抑郁发生率为15.00%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能改善产妇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产后抑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巧玲.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效果的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13,34(23):3550.
[2]崔广宝,卢杰.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1,2(2):49.
[3]钟燕栏.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93.
[4]陈静,王玉琼.产前心理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7):1729-1730.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行CT增强扫描90例, 其中男72例, 女18例, 年龄18岁~78岁。头颅扫描10例, 腹部扫描39例, 胸部扫描20例, 双肾扫描2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高压注射泵注射, 对比剂均为碘海醇注射液;BD静脉留置针 (20号) 常规留置于右肘部粗直的血管, 2例因血管暴露不好, 留置于左肘部容易穿刺的血管。除1例因留置针软管在注药过程中出现开裂, 药物喷洒, 1例在注药过程中留置针药液外漏于皮肤外, 其余均一次成功, 且无明显的生理和心理不适。1例于检查后1个月自诉穿刺侧肘关节部疼痛, 查体后示血管较对侧略粗, 管壁略硬, 嘱其用土豆片外敷后恢复。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及家属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检查部位, 先给予整体评估和检查前的告知, 使其正确认识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
因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内的某些检查项目会产生恐惧心理, 为此对每一个需做增强扫描的患者, 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有无禁忌证 (明显的甲状腺病症患者、对碘海醇注射液有严重反应既往史者、孕妇等) ;针对其所做部位和患者进行沟通, 让其了解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检查时去除身体表面的高密度物品 (如钥匙、金属饰物等) , 并妥善保管;胸、腹部CT检查前指导患者练习屏气, 避免因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腹部增强扫描前禁食4 h~8 h, 检查前30 min喝水约500 m L, 检查前10 min喝水约200 m L;对血管暴露不佳的患者, 护士要仔细选择血管, 做到心中有数;将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逐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 使其对检查项目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签署CT增强扫描同意书, 予以必要的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检查。
2.2 检查中护理干预
当日扫描前嘱患者喝水约800 m L, 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的碘海醇注射液, 于24 h内以原形在尿液中近乎百分之百排出。再次了解有无既往史及有无用药过敏史, 对有明显过敏史、哮喘史或对碘造影剂有不良反应史者, 要特别注意;准备好抢救药物和器械, 以备应急;护士在穿刺前认真检查所用留置针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避免因用具不良产生的问题。右肘部选择粗直的血管置留置针并妥善固定, 并嘱咐患者肢体活动幅度不要过大, 确保注药过程顺利。用1 m L碘海醇注射液静脉注射观察20 min, 患者无过敏反应后方可注射;按检查要求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嘱患者听语言指示配合扫描, 不要随意变更体位, 如扫描过程中有任何不适, 及时示意, 同时随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在注药过程中, 如出现身体发热属正常反应;扫描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均应有应急措施, 对检查中任何细微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3 检查后护理干预
检查后告知患者一般无不良反应, 观察30 min后, 无不适主诉时方可离开;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碘海醇注射液通过肾脏代谢;注意监测自身反应。检查完毕后住院患者回病房后如出现过敏反应,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门诊患者, 交代其如出现头晕、皮肤瘙痒等不适时, 及时就近就医, 将所做的检查项目向接诊医生说明。检查后如穿刺部位沿血管走行处出现疼痛、肿胀, 用土豆片外敷。
3 讨论
检查前护士对每名被检查者进行综合评估, 讲解检查相关知识,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检查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充分认识CT增强扫描对自身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消除对检查的恐惧心理, 提高对检查的认知度;检查中指导患者放松心态, 摆放合适体位,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虽然碘海醇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 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对出现的情况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安全;检查后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在增强扫描中给予全程护理, 不仅消除了患者家属的恐惧心理, 而且促进了医患之间的默契配合, 本组病例除2例在注药过程中出现药液喷洒和外漏, 其余均未出现不适, 有效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 小结
CT增强扫描是目前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 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每名患者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同时做好检查前后所有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既能提高患者对检查的认知度, 使之顺利通过检查, 又能加强医患合作,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在CT增强扫描中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增强患者对检查的认知度, 提高医患配合默契度,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过检查前后及时的护理干预, 受检人员全部顺利通过检查, 未出现明显的生理和心理不良反应, 确保了诊断符合率。结论 在CT增强扫描中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可以使受检者顺利通过检查,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护理干预,全程
参考文献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分娩的高龄初产妇304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48例, 年龄35岁~43岁;孕35周~42周;对照组156例, 年龄35岁~42岁;孕36周~42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及产后专科护理, 观察组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过少) 、分娩方式 (剖宫产、阴道分娩) 、产后母子情况 (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体重) 、阴道分娩总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
1.2.1 全程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孕期护理
①健康宣教。树立以孕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组建相关的专业护理组, 将高龄初产妇列入高危门诊范畴, 定期做产前检查及培训, 通过图片、宣教资料、电视录像等各种形式对高龄孕妇进行妊娠生理、解剖、分娩程序的讲解, 必要时增加检查及专家诊治次数。指导高龄孕妇每天应保持10 h左右的睡眠, 保持心情愉快, 坚持左侧卧位休息, 以增加胎盘绒毛的血液供应并减轻子宫右旋[4], 增加子宫血流量;饮食要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和新鲜蔬果;教会自数胎动, 加强自我监护, 告知妊娠前3个月及末3个月应避免性生活。宣教妊娠异常情况的知识, 如出现阴道流血、妊娠3个月后持续呕吐、寒战、高热、腹部疼痛、头痛、头晕、胸闷、心悸、液体突然从阴道流出、胎动计数突然减少等应立即就诊, 尤其是阴道突然大量液体流出, 应嘱孕妇平卧, 由家属送往医院, 以防脐带脱垂危及胎儿生命。②心理护理。高龄初产妇由于生理变化引起妊娠并发症, 大多数都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小儿有无畸形, 担心自身健康等,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护士应根据产妇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鼓励孕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针对其需要解决问题。态度应和蔼, 尊重孕妇并给予同情。告知孕妇,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 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会影响胎儿, 应保持心情愉快、轻松。宣教有关妊娠的相关知识, 解除其针对妊娠的思想顾虑, 给孕妇提供心理支持。
1.2.1.2 分娩期护理
①一般护理。入院后提供安静无刺激的环境, 主张提供家庭式病房和家庭式分娩室, 在检查时应避免金属器械碰撞发出的声音。频繁的宫缩痛使产妇出汗, 外阴分泌物及羊水外溢等使产妇不适, 应协助洗脸、更换床单、保持会阴清洁, 允许产妇配偶或家人在分娩期间陪伴产妇, 减轻其紧张感。②导乐分娩护理。入院后应有助产士陪伴, 用温和的语言、亲切的态度认真讲解妊娠和分娩的经过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出现的问题, 对每项检查及治疗活动事先给予解释。可用音乐、图片、谈话等方法转移产妇对疼痛的注意, 也可用按摩、热敷、淋浴等方法减轻疼痛, 增加产妇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向产妇提供的信息应可信、易懂, 操作和交流应始终表现稳重和熟练的技能。遇到意外的情况应镇定, 明确向产妇表明能解决问题, 提高产妇信任度;对行剖宫产者应给予安慰, 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消除其顾虑, 真正做到“导乐”。③心理护理。医务人员和家属应态度和蔼, 并有足够的耐心, 告知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的疼痛及原因, 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的时间, 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 减轻产妇的心理障碍, 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
1.2.1.3 分娩后护理
①心理护理。产后因内分泌的因素, 易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 特别是新生儿性别和外貌不如意或有畸形等, 产妇会出现自卑、失望、情绪低落等, 或因为胎儿娩出的生理性排空而感到心理上的空虚, 或因为家人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而感到失落, 或因为现实母亲的太多责任而感到恐惧。若不及时进行心理护理, 近期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出血[5], 远期还会遗留产后抑郁症。导乐助产士应给予疏导安慰, 同时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支持, 提供婴儿喂养和护理知识, 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 与其他产妇交流, 以提高产妇自信心和自尊感, 使她们平安渡过心理矛盾冲突期。②产后认真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 重点观察产后出血情况、会阴切口情况、排尿情况,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 指导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及会阴消毒清洁, 并进行出院后喂养指导及计划生育指导、产后复查指导等。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 人们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 加之助孕技术的发展, 导致高龄妇女妊娠、分娩人群逐年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妊娠并发症也随之增长[6]。本研究对观察组高龄初产妇加强孕早期保健、全面的检查和心理咨询、孕中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晚期的定期产前监护和分娩期的导乐陪伴、产后的健康指导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总之, 在高龄初产妇的全程护理中, 护理人员给予产妇以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关照、体力上的支持, 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对控制并发症、缩短产程、确保母婴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月娣, 孙建明, 许文娟, 等.511例高龄初产妇的临床分析和处理对策[J].上海医学, 2005, 28 (7) :580-582.
[2]张建平, 祝丽琼.我国高龄孕产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0) :725.
[3]庄依亮, 张振均, 王采玉.670例高龄初产妇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3, 28 (7) :414-415.
[4]华嘉增.导乐陪伴分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5 (1) :49.
[5]戴钟英.重视高龄妇女的妊娠和分娩[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10) :723.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分娩就诊的孕妇80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6.32)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下4例,高中16例,大专以上56例,硕士4例。孕妇伴发其他疾病者25例。将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行为;观察组实施产前社区人性化护理、围生期人性化保健、院内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等。
1.2.1 产科服务模式转变
更新产科医护人员医疗服务观念,由传统的所有医护人员管理孕妇变为只有一个医生和护士针对性的负责孕妇整个的生育过程,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包括孕、产期检查、胎儿分娩等。实施人性化服务无痛分娩的新模式,其对孕妇的身体状况要非常了解,对胎儿状态和健康情况均了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2 发放孕妇孕期保健材料及指导产前体能锻炼
从饮食调整、保健服药、生活起居习惯、社会活动等产前遵医保健行为方面进行指导,同时选择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宣教和知识培训,和围生期保健一起完成,一般上门随访指导1次/2周。
1.2.3 提供“具有笔者所在医院特色”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环境
产房布置的像家庭一样,改建现有的大产房变为家庭式温馨产房,采用改进的多功能产床[1]。为产妇提供可以自由走动和活动的场所,实行助产士责任制助产,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介绍她们认识医护人员,让她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改善住院环境,创造一个充满爱心、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1.2.4 人性化心理护理
住院待产期间,心理上的焦虑和生理上的疼痛有可能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造成难产。因此要特别重视分娩镇痛中的心理护理应用。首先要对产妇进行心理教育、精神鼓励和感情支持[2]。由其充分信任的医生,医学水准高和护理服务态度良好的专科人员进行围生期人性化护理,包括:专科护士进行遵医行为的训练,由专人详细介绍正常妊娠分娩生理及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症状,同时鼓励安慰产妇使其获得信任感、依赖感,详细介绍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讲解疼痛的心理学问题,其中包括疼痛的因素,尤其是主观心理因素(如情绪、性格以及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教会孕妇在宫缩期间如何分散注意力,如何进行腹壁按摩、深呼吸以及如何屏气用力等。随着产程的进展,人性化心理护理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第一产程中,助产人员要与产妇密切接触,进行交谈,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并向她们讲述相关知识。指导其做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缓疼痛。鼓励产妇利用宫缩间歇少量多次饮水进食,以保持其体力和精力。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和颜悦色,熟练果断,给产妇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其信心,增强产妇的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在第三产程中,由于产妇情绪激动一方面要给予缩宫素加强宫缩,预防出血,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咐其不要过分激动,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3]。配合参观宣传图片和影像资料感受无痛分娩的优越性,让孕妇亲眼观看实施无痛分娩过程或无痛分娩之后的产妇以身示教,使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况接受无痛分娩。
1.2.5 出院人性化护理
包括发放温馨服务卡,出院后每周1次免费回访,方便产妇和家属有问题时随时咨询,并且设立咨询电话,经常提醒孕妇婴儿期保健及注意事项。同时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保证出院一月内举行一次产妇保健及婴儿哺喂技巧事项等指导,必要时作现场指导。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调查两组自然分娩、剖宫产率、产程用药、婴儿生存率、产妇生存质量[4,5]、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应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无痛分娩组实施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ΔP<0.01
3 讨论
3.1 传统分娩
目前住院分娩已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分娩方式。在医院分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母婴安全与健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医院生疏的环境、其他产妇的喊叫声、医疗和护理的程序化操作、害怕分娩并发症及胎儿异常等,均可影响产妇痛域。许多初产妇因为没有分娩经验和缺乏医疗常识,对即将到来的分娩感到紧张和恐惧,这些心理反应因素是相当普遍的。因为紧张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乏力,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而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6]。另外由于电子监护仪在临床上的使用,特别是功能强大的高档电脑引入到胎心音监护,如产科中央网络监护系统、胎儿远程监护系统等广泛使用,使产妇不但远离了家人的安慰和鼓励,甚至远离了医护人员的关爱和精神支持。另外,传统产房内集中待产和分娩,助产士的功能制排班和接生,使助产人员与产妇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助产人员对产妇的情况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容易造成疏漏,不利于产程的观察和处理。产房内千篇一律的清冷模式,缺乏温馨的感觉,传统的医院内分娩受到了挑战。
3.2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无痛分娩中的作用
无痛分娩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人类一直在追求怎样才能让产妇安全、无痛苦地度过分娩过程。无痛分娩是每一位产妇和胎儿的权利,产妇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也有权在此过程中受到保护与善待,无痛分娩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分娩期母儿的安全。分娩镇痛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改善胎盘血流量,降低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我国一些医院的剖宫产率高达60%以上,越来越多的产妇因为害怕分娩痛苦选择剖宫产,这种非医疗原因的剖宫产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危害都很大。笔者所在医院自无痛分娩全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观念由以病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常规医疗干预转变为严密监护、自然过程[7]。打破了分娩纯医化模式的行为对子宫活跃性及产程的影响,使得因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所致的剖宫产明显减少[8]。同时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树立医技个人形象,改革了以往产妇不了解助产师及医生的现象,增进了医患情感,提高了产科整体工作形象。另外,创建爱婴医院过程中,笔者所在医院还实行了由产妇的丈夫及家属陪伴分娩。改革现有分娩环境,实行一对一陪护和家庭陪护相结合,提高了产科质量。实践证明无痛分娩全程可保护和促进自然分娩,对产妇的心理和母婴的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9],还可降低难产率、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等[10,11]。
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用药、提高婴儿生存率,其产妇生存质量、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均有较高改善。另外还能提高助产士自身素质,无痛分娩注重人性化服务,迫使助产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文化修养,提高操作技能和与孕妇沟通的技巧,从而促进了服务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改变以往传统的护理理念变助产士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护理,变患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助产士的责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使医患共同参与分娩过程,更有效保护母婴安全和身心健康。人性化服务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分娩模式的弊端,重视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护理,加上先进的医疗技术作保障,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12],从而保证母婴安全、健康、快乐。因此,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是产科保健的一项适宜技术,是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也是一种回归自然分娩方法,符合科学规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过程中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将无痛分娩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及导乐全程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产妇舒适度及婴儿存活率提高。结论 无痛分娩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用药、提高婴儿生存率,其产妇生存质量、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产妇满意度均有较好地改善,同时能有效提高助产士自身素质,明显促进和密切护患关系。
【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推荐阅读:
全程系统护理06-03
全程护理干预模式08-29
全程优质护理干预10-03
全程干预05-26
全程监控与案件监督系统问题的工作心得09-15
全程护理06-22
全程介入护理05-14
全程护理服务06-29
全程护理模式10-05
全程护理肝胆外科护理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