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繁荣

2024-11-28

持续繁荣(共6篇)

持续繁荣 篇1

近期,楼市政策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针对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地市“高烧不退”,管理层相继喊话,明确表达了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杜绝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遏制地方政府“炒地”等政策信号,而4月和5月信贷投放也大幅紧缩,意味着前期楼市持续上攻的货币“弹药”似乎也开始收紧了。同时,重点城市也开始控制地价和房价上涨。进入5月,作为楼市上涨的“新标杆”,此前热力四射、屡创新高的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量明显回落。那么,二线楼市未来将如何走呢?

一、交易火爆势头放缓,库存去化效果弱化

楼市“板块轮动”似乎开始扭转了。进入5月,此前异常火爆、3月和4月连续创单月历史成交新高的二线城市楼市,继续上攻的势头显得有些动力不足。同时,2015年楼市“国之标杆”的一线城市,经过1-4月份的“横盘”后,5月份有重整山河的迹象。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统计,5月份,29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1929万平方米。其中,一线城市新房成交372万平方米,环比上升3.0%。1-5月份,一线新房累计成交1972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0.2%。

5月份,25个代表性二线城市新房成交155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3.2%,这是典型二线楼市今年以来第一次出现成交下滑的情况;1-5月份,二线新房累计成交75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6%。作为楼市成交主力的二线城市,其销售面积占全国楼市1/3-1/2,销售上攻势头减弱,必然导致库存攀升。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虽然管南京、合肥、厦门、杭州等热点二线楼市依旧火爆,待售库存环比下降5%-15%之间,但二线城市整体的成交量在放缓,有11个二线楼市的库存在攀升。

二、土地市场“高烧不退”,房价涨幅明显扩大

5月份,尽管楼市成交有所回落,但热点开始转向土地市场。5月25日,中原地产报告显示,2016年1月-5月23日,内地一共出现152宗地王,远高于2015年全年的95宗,其中南京、苏州、合肥等二线城市成为今年地王出现最多的区域。毫无疑问,2016年将是史上最火爆的“地王年”。而且,二线城市首次成为地王的绝对主导。上述报告称,今年全国总价最高的50宗土地交易中,二线城市占比达72%,仅南京就出现13宗,而一线城市合计仅有14宗。同时,土地市场“高烧不退”的局面,已开始从长三角热点城市向内地二线城市(武汉、天津、海口、太原等)蔓延。

地王必然推高房价,这预示着新一轮房价上涨板上钉钉。5月18日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已经嗅到了房价全面上涨的气息。4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首次出现全面上涨。70城房价环比涨幅从3月的0.85%扩大至4月的1.03%,超过2013年上半年的环比涨幅峰值。其中,一线涨幅由3月的3.3%降至2.6%,结束连续5个月上涨的态势;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扩大0.24个百分点至1.2%,创2011年以来最大涨幅,合肥、厦门和南京以4%-5%的幅度领涨全国。

6月1日发布的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显示,5月百城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7%,同比上涨10.34%,这是连续10个月同环比“双涨”。而且,涨幅TOP10的城市全部为二线城市,依次为厦门、合肥、无锡、南京、廊坊、东莞、杭州、中山、南昌和珠海。毫无意味,二线城市已是房价上涨的“主角”,这10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或接近3%,其中,合肥、厦门房价涨幅接近6%。业内预测,如此下去,这两个城市今年房价上涨或将达到30%-40%,成为2016年楼市“国之标杆”。

三、管理层频繁喊话,楼市政策“风向”或变

楼市政策正在发生微妙变化。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针对今年以来,楼市过度加杠杆、房价屡创新高、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火热、投机炒作泛滥等问题,提出要关注房价过快上涨、高杠杆和泡沫风险。特别提出,“要杜绝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幻想”。结合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比3月分别下降60%和68%,M2增速降至12.8%,为2015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13%,或意味着,此前配合“去库存”而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

5月20日,中央深改组第24次会议上,管理层提出,“现阶段推出的短期调控手段,也要注意同改革目标一致起来,推动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这意味着,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出台短期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但必须要厘清其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顶层设计。对楼市而言,去库存要与新型城镇化全方位结合起来,既要刺激住房需求以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也要同步推进户籍、土地和财税等新型城镇化改革。

5月24日,新华社发表题为《楼市不能加杠杆去库存,不宜搞大刺激》的文章,针对近期重点城市地市“高烧不退”、房价快速上涨,土地财政依赖有复归迹象,强调“必须遏制地方政府‘炒地’、投机资本‘炒房’之风”;去库存不能找“接盘侠”,不能靠“打鸡血”一蹴而就。同一天,人民日报文章指出,有的省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力度不小,但放大成交量的同时也推高了价格,堆积起来的信贷泡沫更违背了“去杠杆”目标。要遵循中央深改组第24次会议提出的“短期调控与改革目标结合”的指示。以改革的方式“去库存”,就是要让商品房回归商品、而非投资品的属性,让农民工跨越户籍的门槛,进城安居乐业,推进新型城镇化。

6月2日,针对近期二线楼市房价高涨、地王此起彼伏,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树不能长到天上,房价也一样,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对那些高风险行为必须加以禁止,必须遏制“炒房”“炒地”之风。杠杆过大、房价飙升将带来一系列风险,比如导致债务上升,信用违约风险增加;城市继续分化,各类开发性资金加速向热点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萧条,更对其他实体产业形成挤压。事实上,房价快速上涨,并不是房地产去库存的初衷,去库存是要通过鼓励开发商降价,而不是鼓励开发商争当“地王”。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举措之一,就是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

四、二线楼市“被打压”的案例会增加

今年以来,政策和货币环境对二线楼市最为眷顾。首先,经过1年多的快速回升,一线楼市房价创新高,已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步。今年3月底的沪深楼市新政,开启了一线城市连续回升15个月之后的调整,需求开始向三大都市圈内的二三线城市转移。其次,重点二线城市在需求基础、人口产业集聚上的安全边际较高,受“降成本”“去库存”政策激励的利好最多。最后,“去产能”加快推进,以工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受影响较大,包括南京、苏州和天津等二线城市在内,工业增加值、国企利润的增速降至个位数、甚至零增长,地方政府希望楼市缓冲经济下滑。

因此,即便在4月之前,部分二三线城市(如苏州、南京、东莞、惠州)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如苏州、南京制定房价涨幅限制,但政策偏软,扶持楼市是二线城市楼市管理的主基调。近期,随着国家对于楼市态度的变化,楼市“供给侧”改革重心上升,住建部开始密集“约谈”热点二线城市政府,并开始制定新一轮控制方案,二线城市控制房价地价的措施在增加,如苏州限制地价上涨的“熔断”政策、南京“限地价、竞保障房配建”,并跟随苏州发布“土地限价”的政策;合肥市房管部门表态,随时将采取住房限购、限贷和限价等措施。同时,对于可能诞生地王的地块,采取“配建、自持”等控制措施。因此,预计未来二线城市调控案例会越来越多。

五、二线城市地位上升,楼市上攻趋势不改

首先,管理层认为,二线城市库存压力较大。新华社5月24日的文章指出,楼市区域性和结构分化依然是主要问题。1-4月,重点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比非重点城市高10个百分点。4月末,重点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7亿平方米,比3月末减少600万平方米,比去年末减少397万平方米;非重点城市待售面积4.6亿平方米,比3月末减少226万平方米,但比去年末增加1233万平方米,去库存压力仍大。因此,去库存仍旧是二线城市的主基调,打压性政策不会山雨欲来。

其次,2012年以来,二线城市楼市体量大、整体稳定,房价水平一直在4000-7000元之间,并不像一线城市一样快速上涨。而且,在国家城市群布局战略上,二线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产业和人口集聚潜力较大。无论从“稳增长”的需求侧角度,还是从新型城镇化的供给侧角度,二线城市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去库存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二线城市将成为主角。因此,未来除了少数楼市将实施限制性措施外,整体二线楼市依旧在政策的眷顾下。

最后,当前经济形势需要房地产行业巨大的腾挪空间。在“三期叠加”以及近期去产能加速的背景下,特别需要房地产这个腾挪空间特别大的行业,缓冲投资和经济下滑,稳定资产价格和金融秩序。刚刚发布的4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中,房地产可谓“一枝独秀”,“拿地-开工-销售-价格”全链条上攻。这要归功二线城市普涨,带动三四线回升。同时,开发投资回升也扩大至600多个三四线城市。1-4月,三四线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8%,比40个重点城市高出1个百分点。无论楼市政策,或货币政策,中期内保持宽松是大概率事件(4月信贷收紧受地方债券置换影响)。

毫无疑问,楼市当前这种演进的格局,管理层是非常乐见的。一则,2015年一线楼市异常火爆,楼市“供需错配”、楼市区域上的“资金虹吸”等问题非常严重。目前,一线城市开始回调,楼市回升开始向二三四线转移,上述问题明显缓解。二则,三四线楼市企稳,意味着此前少数城市楼市过度加杠杆、投机炒作的局面有所缓解。对于二三四线楼市,未来若出现快速回升,调控政策的应对也对相对自如、去库存政策收紧的空间很大。三则,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库存明显消化,“去库存”被夯实,全国库存第一次连续2个月下降,重点城市楼市库存周期降至6-7个月,“补库存”开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二线楼市继续回升的局面不会改变。

持续繁荣 篇2

繁荣从1908年起步

出版批评家们指出,成为德国儿童出版市场最近10年繁荣之标志的“科学幻想图书繁荣”,始于1998年。

当年7月,德语版的《哈利·波特与贤者之石》出现在德国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作为该系列书之一的第1卷本,与读者初次见面的“调子极低”,首版第一次印刷不过8000册。在德国读者的不认同甚至抵触中,仅仅投入市场的8000册最后居然没有卖完。不过,目睹了《哈利·波特》在英国火爆的考尔森出版社决定冒险继续“赌下去”。

差不多一年以后,这套以魔法少年为主人公的系列书第2卷本,首版第一次印刷25000册,顿时给“因循守旧”的德国儿童出版市场带来了冲击。接下来,考尔森出版社在第3、4、5卷本和第6卷本的首版第一次印刷的册数上,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2007年与2008年之交,《哈利·波特》系列书的第7卷本——也就是“最终卷本”,一开机就印刷了300万册,创下德国出版史上首印册数的新纪录。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利·波特》促进了德国儿童出版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德国的“科学幻想图书繁荣”。

《哈利·波特》在被拍成电影以后,对其纸介质图书的销售再次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差不多在同时。彼得·杰克逊导演的《指环王》也“闪亮登场”,使其德语版纸介质图书的销售行情直线上涨,从而把德国“科学幻想图书繁荣”推向高峰。这些成功之作,不仅自身市场效益极佳,而且还拉动了一批又一批同类图书的出版,营造出长达10年的“科学幻想图书繁荣”,这无疑在德国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幻图书成“泛滥之势”

现在,在德国书店儿童书的书架上,充满了科学幻想的图书。由于同类图书已成“泛滥之势”,对后面不断涌进来的新书,各地书店的老板叫苦不迭。在这些科学幻想图书中,虽然也有独创的优秀作品,但大多是模仿、雷同之作。内容不外乎千变万化的妖术魔法、宇宙外太空的奇人异事、豺狼当道和英雄救世、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与灾难等。内容跳不出俗套,就只好在篇幅上动脑筋,有些图书的页码甚至超过200页、300页,其厚度让许多少儿读者不敢问津。德国书店的店员普遍认为,“科学幻想图书的生产过剩。已经到了该煞车的时候”。和店员们颇有同感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认为应当“多出版一些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儿童文学图书,使孩子们既能浪漫,也能面对现实”。

德国的出版批评家们指出,“科学幻想图书繁荣”始于1998年,大约终于2008年。在2007年与2008年之交,在《哈利波特》的“最终卷本”把这个“繁荣”推向顶峰之后,科学幻想图书的销售行情开始“走下坡路了”。

下一个繁荣始于2009年

相对于出版批评家们说科学幻想图书市场呈现衰退迹象,出版商们却认为科学幻想图书市场还会继续繁荣。相对于家长们希望多一些反映现实的儿童文学书面世,孩子们却恐惧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出自逃避现实的需要,更愿意沉醉在科学幻想图书之中。于是,另外一些专家站出来“和稀泥”,他们指出,幻想之中有现实,现实之中有幻想。多数科学幻想作家创作的科学幻想图书,并非都是虚无缥缈的,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状况,也给读者以哲学的提升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即使是以现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探讨环境问题的,比如提倡同异族文化友好共存的,像T·A·巴伦的作品、西恩尼·迈·内依的作品,也被列入“科学幻想图书”之列。

持续繁荣 篇3

第一,尽量不直接挑起战争,为国内建设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从美国独立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过程中,美国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直接挑起战争,尤其是不和大国开战,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总是用其他手段予以化解。如19世纪末,当其他欧洲列强将中国瓜分殆尽后,美国也想拥有中国这一巨大市场,这时美国没有对欧洲列强发动战争,而是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让他国“利益均占”。这种主张没有直接伤害欧洲列强的利益,得到了欧洲列强的一致通过。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九国公约》仍是这种政策的继续,目的只有一个,即避免战争,少受战争之害,为国内建设创设和平的外部环境。反观英国,虽是19世纪的世界霸主,但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使其世界霸主的容颜尽失。有鉴于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既定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第二,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民主制度。纵观美国的历史,也是一个民主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但这只是美国民主建设的一个开端。19世纪中期,美国历史走到一个十字关头,当时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和北方工商业制度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非战争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通过南北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民主政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避免了国家分裂的危险。19世纪末,针对美国民众掀起的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黑幕揭发运动”,很多州通过法律,减轻了民众的负担,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同时,联邦政府还着眼于经济领域的民主化建设,开展了反对托拉斯不法行为的运动,这些措施顺应了民心,打击了邪恶势力,促进了社会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进行的一次广泛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德国、日本选择了法西斯集权统治,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其引火自焚。而美国却通过罗斯福新政,巩固并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避免了法西斯上台,促进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在二战后确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三,充分利用本国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能源和强大的国内市场。在美国崛起过程中,开展了著名的“两进运动”,鼓励民众去西部开拓,充分发掘西部土地、能源等资源,同时开辟了强大的国内市场。到19世纪中叶,美国国土已由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从而使东部本已饱和的经济有了新的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是美国崛起过程中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与美国相反,英国、法国等国在19世纪却将大量的资本投放到海外殖民地,这造成两国国内生产设备的陈旧和经济的落伍。

第四,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展开国际竞争。美国在1965年南北内战结束后,就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积极展开国际竞争。如“金元外交”“门户开放”等政策,都是推行外向型经济的典范,使其能积极抢占世界市场,发挥经济优势,逐步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也成为促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都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也是美国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

第五,积极保持本国周边环境的稳定。在20世纪以前,美国始终未对美洲国家发动战争,反而通过“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等方针团结美洲国家。在21世纪末,又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外保持一致,最终发展为包括全体美洲国家在内的区域经济组织,充分利用了周边国家的劳务、市场等资源。这正是美国经济进一步持续繁荣的潜在优势。

第六,重视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开拓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美国独立200多年来,美国政府始终重视本国科教事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投资在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平均达10%之多。21世纪末,当美国常规经济处于饱和状态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知识经济,发挥了其科教优势,同时也开拓了美国经济的新领域,使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梦境。这正是美国长久以来重视科教事业的结果。

持续繁荣 篇4

基金业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能否构建一个机制来解决?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去展望,如何才能把财富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当日的投资策略会上,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以“深远之忧”为开场白,引出他关于基金业振聋发聩的反思。

在他看来,国内基金管理业应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重要承担者,“基金业应该看得更远,看到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才能更好的认知在长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责”。

基金业未来的社会责任担当,离不开卓越的投资业绩和对行业美好成长的信仰。“用一流业绩和团队来服务投资者,成为国内最具领先性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金公司。”赵学军在会上一语道出了嘉实基金的未来使命。

据了解,嘉实基金2008年开始对投研体系进行升级转型,更关注如何将持续的卓越业绩转变为现实,逐渐把单一策略转型为“全天候多策略”投研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投资成效。

晨星数据显示,截止11月30日,上证综指今年以来下跌近14%、近一半偏股基金业绩亏损,而同期嘉实基金旗下13只偏股型基金中12只获得正收益,其中6只收益超过20%、4只收益逾10%。长期业绩数据也表明,嘉实旗下以嘉实成长收益、嘉实增长和嘉实服务增值为代表的三只基金,成立以来均在同类基金中排前三。

一家基金公司创造出持续卓越业绩的支撑因素有哪些?赵学军给出了三个维度:广度,即优秀业绩能否在所有基金中全部体现;长度,是优秀业绩所体现的持久性;背后的深度,缘于公司的投研团队与体系。

经济持续全面复苏

在展望2011年整体经济态势时,戴京焦认为国内将呈现较高增长较高通胀的状态。

“从海外市场看,虽有波澜但不改复苏趋势,内生动力的温和推动着美国经济达到潜在的增长率,欧洲经济也将稳步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将长期维持宽松货币环境,欧洲对危机国的的大规模援助可以期待。”戴京焦表示。

总体来看,2011年国内市场估值会趋于合理,盈利增速也将兑现预期。信贷总量上,市场的流动性或将由于上半年信贷的集中投放而显著改善。而明年上半年通胀继续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同时节能减排告一段落也将会使抑制需求在年初得到释放。

戴京焦认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明年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首先从出口上看,明年增速有望达到20%。“2010年出口超预期的部分推动来自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长,而2011年要看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的拉动。”

其次,消费也将保持稳定。“劳动者报酬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均有利于名义消费增速的加速。加上十二五规划将扩内需消费定为战略,将有一系列措施推动居民消费增长。”

对于投资,她认为同样不必悲观,重点去看固定资产投资三大项。“制造业投资上,中周期看正处在10年折旧周期末端,从而有望上升;对于地产投资,保障房是支撑因素;最后,基建投资也具备连续性。按照新增中长期贷款和FAI的比例大致推算,7万亿新增信贷对应20-26%的FAI增速。”

在2011年具体的经济数据预测上,她给出的是GDP增长9%,FAI20%,消费18.5%,新增贷款在7.5万亿元左右,CPI增长4%。

流动性延续宽裕

除三大经济引擎的复苏,宽裕的流动性也将有利于2011年市场。

“从宏观流动性上看,高通胀持续负利率,催生了货币活化和人民币升值两大背景,支持流动性的相对宽裕。在人民币兑美元年升值5%的假设下,预计2011年全年热钱流入1200亿美元。”

在微观层面,股票资产相对其他资产估值有较强的吸引力,且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都对资金的进一步炒作进行了限制,微观层面资金流动支持股市这个相对估值洼地。

戴京焦认为,1季度由信贷投放带来的流动性会显著改善。这一系列影响因素分别是,2011年新增信贷如7.5万亿,扣减表外转内,总量下降,银行有很强的提前房贷的冲动,同时节能减达标后反弹排影响也将体现在1季度。

此外,2011年的政策基调,是“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缓步升值”,更强调针对性和灵活性。“除了总量政策按步就班平滑下行的经济,财政未来也将更多鼓励和支持转型和结构调整”,戴京焦预计,从今年末到明年,政策调整将出现从紧、放松、再紧的过程。

不过,戴京焦强调,明年通胀的走势及变化直接影响到政策调控的松紧,对市场有着重要影响。“2011年翘尾因素为2.1%,上半年高下半年低。总体上半年高位平稳,11月单月5.1高点,未来1季度通胀呈现下降趋势。另外,政府设定全年通胀目标为4%将有助于稳定预期,给政策调整更多的空间。”

紧抓四大投资主线

针对2011年的投资线索,戴京焦在结合对经济中长期判断的基础上,指出2011年的四大结构型方向。

一是大消费。“该领域是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看好的领域,由于过往两年整体的靓丽表现,2011年将更偏重自下而上的选股和一些高速增长的子领域。”

二是新兴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她认为该主题将获得国家战略的支持,以主题形式贯穿全年。

三是大宗商品。2011年海外经济复苏、国内增长、全球长期保持宽松流动性等背景,都支撑了该主题有较多机会。

持续繁荣 篇5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性扩张,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规模不断壮大。随着毕业生规模的壮大, 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 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却有着另外一番天地, 他们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宠儿。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5月发布的《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中高职院校占到了15席。据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201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0.4%, 仅次于“985”院校;56%的毕业生3年内有过职位晋升, 高于本科毕业生的比例 (52%) 。

二、高职就业繁荣现象调研

从数字上看, 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 毕业后职位升迁速度高, 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2013年, 我们对山东地区1000个高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其中, 在就业率上, 除去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的有23人, 初次就业的有956人, 其余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全部就业, 就业率达到100%。在专业对口方面, 去除专升本的23人, 在剩余的977个毕业生中专业完全对口的只有432人, 专业相对对口的有371人, 自主创业的7人。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有167人, 数值基本上与本科生持平。从就业质量上来看, 工作半年后, 工资1500元以下的103人, 2000元以下的220人, 2500元以下的501人, 明确表示工资在2500 (含2500元) 以上的只有97人。通过以上数据, 我们不难看出, 虽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 但对口率表现一般, 就业质量较差。

三、高就业低质量的就业状况分析

课题组针对高就业低质量的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走访调查, 发现产生这个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高职毕业生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毕业后普遍存在先找个工作挣钱, 等有了好的就业机会再跳槽的观念, 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被放在了第二位。二是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 注重理论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从实践技能的方面来讲, 高职生明显强过本科生, 从理论知识储备的方面来讲, 高职生明显强过中职生。中间层面的技术和理论水平很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兼具了中职生技能和本科生理论的优势, 从而导致高职生就业相对“容易”。事实上, 在很多企业, 特别是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集体企业, 当技能型人才紧缺时, 不少高职生毕业生被当成中职生在“屈就”使用;而在本科毕业生用人成本普遍居高的环境下, 在很多研发功能要求不是很高的机电设备, 电子企业, 不少高职生则被当成本科生在“高位”而“廉价”地使用。从这两个方面,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被明显地推高。但是, 显而易见, “屈就”和“高位廉价”这两种状况都是极不正常的。

四、高就业低质量的就业状况原因反思

高就业低质量的就业状况引起教育研究者对高职教育功能与定位的反思。第一是人才的使用。毫无疑问, 毕业生如何使用高职毕业生, 学校肯定无法为企业做主, 企业拥有对毕业生的最终的使用权。企业以逐利为特征, 对他们来说, 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是其企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而我们完全不必为用人单位会糟蹋人才而担心, 企业自会量入而出, 量才而用, 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第二就是人才的定位, 不用考虑人才的使用, 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企业需求的, 只有高职院校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定位, 才能通过人才定位来引导企业的“人才使用”。第三, 那么最后剩下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应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总所周知, 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 所以必须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既不要简单地排斥甚至鄙视技能型教育, 认为是体力劳动, 没有技术含量;也不要自以为是、看不到本科理论型教育的长处, 而是应根据理实一体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对学生进行多元教育,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技术与人文融通”。让有技能发展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 鼓励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对于那些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让他们能在专业技术的道路上有长远的发展。但是不管学生是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学校都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职业岗位迁移和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能拥有和保持持久的“前进力”, 具有以职业为本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以下几点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建设院校, 自建校以来就一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经过多年的研究, 总结出来一套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 明晰定位。

明晰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各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基础上, 明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 对接行业 (企业) 岗位,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明晰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 职业调研。

职业调研分析是重构和序化教学内容, 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各专业要面向区域产业 (行业) , 广泛开展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调研, 摸清岗位能力要求,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分析职业任职要求, 将生产领域工作任务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转换为教学任务, 构建基于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3. 因材施教。

贯彻“人人成才”的职业教育思想。针对高职生源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语言感知、实境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 推进行动导向教学, 促进每一个学生成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分类开设人文、自然、社科、生活、技能等数量充足的选修课, 推行学分制,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结构多样化。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不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教育的根本吸引力来自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而满意程度从根本上讲来自于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 而反馈的优良则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其中, 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前进力”, 也就是持续发展能力, 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指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就业繁荣情况的分析, 提出高职生就业繁荣背后的忧虑——高职毕业生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制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以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率,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力,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持续繁荣 篇6

繁荣羊业专业合作社“五统一”的做法,得到了江苏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繁荣羊业专业合作社2011年度被南通市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合作社山羊基地被江苏省确定为无公害山羊产地,饲养的海门山羊为无公害产品,并注册为“苏海”、“繁荣”商标,合作社被评为江苏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1、统一指导建设棚舍。

合作社利用村组荒地,投资改造建起了占地20多亩的海门山羊养殖基地,建造办公及辅助用房400多平方米,2013年扩展到500多平方米,搭建高架养殖棚舍5000多平方米。合作社指导109户社员以及联接松散的300多非社员联系户,按照既合理利用资源,又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充分利用阳光、水源、电力、交通设施等,并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设规模养殖的羊场、羊舍。

2. 统一采购繁育种羊。

合作社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双层栅栏式货车,帮助社员采购种羊。他们还借助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传媒,捕捉市场信息,在本地和外省市采购种羊70多次、5万多只,为700多个成员和农户提供服务。在采购种羊的同时,合作社还自繁提纯复壮海门山羊,培育种羊200多头,以优惠价提供给70多个成员。

3、统一加工、配置饲料。

合作社投资10多万元,购置3台饲料粉碎机、2台搅拌机、3台喷雾消毒机;投资近10万元,购置一台可称80吨货物的地磅;投资7万多元,建造了一座可容纳20吨农产品的冷库。为社员和周边农户加工青饲料1000多吨,以较低的服务收费为广大社员和农户解决了饲料粉碎、搅拌和消毒等问题,并从饲料的粗放加工,逐步发展为科学配方、包装存储,破解了规模养羊饲料季节性不均衡及合理配方营养等问题。

4、统一搞好疫病防治。

养羊的关键是疫病防治,合作社为此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搞好技术培训。为了帮助社员掌握疫病防治等饲养技术,合作社先后组织培训讲座8期,邀请专家授课100多课时,发放培训资料1000多份,培训社员和周围农户2000多人次,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羊的技术难题。二是提供上门服务。合作社邀请市镇兽医站的兽医上门,为羊子提供周到细致的防疫治病,让合作社成员和广大养羊户吃上了“定心丸”。三是统一采购防疫药物。合作社统一采购防疫所需药物、疫苗和药械,并指导科学合理用药。这不仅降低了用药成本,还确保了用药安全。几年来,合作社从未发生过羊病流行现象。

5、统一帮助销售产品。

上一篇:幼儿体育教学下一篇:《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