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敌

2024-05-13

假想敌(通用12篇)

假想敌 篇1

汉语拼音被称为学生识字的“拐杖”, 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 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面对抽象的表音符号, 刚入学的儿童根本无法保持一堂课的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让儿童积极愉快地渡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学习关呢?从儿童爱幻想, 爱童话的特点出发, 我选取了一个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小熊维尼, 作为假想角色和学生一起学拼音。在第一节拼音课上, 我就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小朋友, 那就是小熊维尼, 我们将和维尼一起踏上拼音之旅!”

一、对接生活, 和维尼一起认名字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 这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 要想记得准、记得牢, 是有难度的。只有经常接触, 经常训练, 才能熟能生巧。那么, 营造一个学习拼音的大环境, 就显得尤为重要。

拼音与生活对接, 从认识孩子的名字开始。我告诉孩子们, 维尼想要认识每个孩子的名字。于是我们班每天都安排3个孩子来介绍自己的名字, 并带着同学拼读自己的名字。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名字的声母及韵母写在卡纸上, 并贴上自己的照片做成“小名片”。尽管有的拼音还没有教过, 但并不影响孩子学习的热情, 反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介绍完之后, 孩子就将自己的“小名片”贴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这样课间、午间, 只要有空, 许多孩子就会围着那些小名片, 认真地拼读着, 比谁拼得多, 比谁拼得准, 不会拼的, 也会照着照片找到卡片的主人, 让同伴再教教自己。就这样, 随着一张张“小名片”上墙, 孩子在认识同学的同时, 也轻松地拼读了许多的音节, 热情高涨, 乐此不疲。

在认识了拼音名片之后, 维尼又带领孩子们给教室中的每一样物品贴上拼音名字。常用的物品, 贴上拼音标签, 让学生觉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拼音字母是那么有趣。贴满“拼音名字”的教室, 如同一个“拼音的世界”, 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拼音的生活大环境。

二、玩、学并举, 和维尼一起做课间游戏

一年级的孩子好动、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就要求老师在课间能安排生动有趣的课间游戏进行调节。以往总是一些拍拍手, 读读儿歌之类的, 旨在让孩子动动身体, 调节情绪。自从维尼来到我们班, 到了课间时, 我就安排了“维尼告诉你”这个短短五分钟的系列课间小游戏。

在这个系列小游戏中, 会根据当天拼音的学习内容, 借维尼的口, 带领孩子在 玩中巩固, 在学中游 戏。如, 学习了“b、p、m、f”, 我就安排了“ 认识维尼 一家人”的 课间游戏, 出示了“bàbɑ、māmɑ、pópo”等音节词, 让学生试着拼读, 只要读对了, 就会奖励维尼家人的图片, 和维尼一起 分享家庭 的温馨; 学习了“ɑnɡ、enɡ、inɡ、onɡ”这四个后鼻韵母后, 我就安排了“和维尼一起做运动”的课间游戏, 出示了“tiào chánɡshénɡ、wǎnɡxiǎo yú、duìduìpènɡ”等音节词。读读拼音词, 做做动作, 体验了不同 游戏活动 的有趣; 学习了“ɑn、en、in”, 可以安排“和维尼一起认颜色”的课间活动, 感受“xuěbái、wūhēi、yín huī”的五彩斑斓……短短5分钟, 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中玩。既巩固了所学的拼音, 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 让学生更精神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可谓一举数得。

三、活学妙记, 和维尼一起种“拼音树”

苏教版语文课本的第55页有3张表格, 分别是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以往老师总是要求学生牢记这三张表, 做到能给指定的拼音字母分类。学生往往是一遍遍地读, 一遍遍地背。这种死记硬背, 往往是苦了学生, 苦了家长, 也苦了老师。

自从有了维尼, 在开学的第一天, 我就在教室的空白墙壁上, 贴了三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大树的枝叶很繁茂, 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我告诉孩子们这三棵树分别是“韵母树”“声母树”“整体音节树”,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和维尼一起种树啦!”每当学完了拼音字母, 相应的大树上就会贴上不同颜色的水果。最有意思的是, 这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水果”是可以随意摘下的。我们可以一遍遍地玩“读字母、摘水果”的游戏, 也可以玩“种水果、归归类”的游戏。在一次次的游戏中, 学生和维尼一起不知不觉地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 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有了维尼这个假想的伙伴, 拼音教学如同行进在童话之中。优化汉语拼音教学, 才能将拼音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我们的拼音教学会更有效, 更受儿童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曾小青, 张同福.浅谈汉语拼音教学[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1 (03) .

[2]李晓燕.拼音教学如何使学生乐学[J].教育革新, 2010 (09) .

假想敌 篇2

如果你正忙着和办公室里的“假想敌”较劲,就要调试下心态了!美国心理学家杰森•道格拉斯说,80%的敌对情绪其实都能被克服。一旦有敌对情绪,会不由自主把对方的缺点扩大,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扮演“无辜者”角色;而对方也很快意识到你的情绪变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换位思维,同样做出和你相同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迅速树立新敌人。于是,办公室的格局开始泾渭分明。所以,要学会聪明的化解职场中的“假想敌“。

化解5类“假想敌”:

1. 小团体成员

在办公室里拉帮结派不是新鲜事,两个山头意见不合闹纠纷,也是“办公室政治”的常见现象。因此你很容易把另一团体成员看作自己的绊脚石。职业心理学家说,公司里小团体最初形成时,很少用利益划分敌友,这种特征在女性中尤其多见,女人会因兴趣相投、爱好一致产生共鸣走到一起,并认同小团体的立场,从而对另一团体产生敌意。

如果你也参与了这样的小团体,就要知道,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伙伴,只有永远的利益,参与小团体并与另一小团体为敌,本身就是办公室大忌。原惠普公司CEO卡莉•费奥瑞娜说:“聪明的职场女性不屑于拉帮结派。”建议你在团体中保持中立,尽量少发表过激言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另一个团体成员很快会发现,你并非真心与他为敌,只不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由于你并未明确“倒戈”,本集团成员也不会与你反目成仇,

在这场团体战中,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态度中立的人!

2. 贪财好利者

办公室里总有这样的人,他把贪心写在脸上,吃回扣、揩公家油是常有的事,还可能会抢夺本该属于你的销售利润。这样的人的确危险,在他眼里,利益高于一切。有人工作为体现价值,有人工作为追求梦想,而他工作的唯一目的是赚钱。身为旁观者,如果你对这样的人心生反感,任何人都能理解。但他针对的对象是永恒利益,并不是有可能向其提供利益的你。

和这种贪财好利的人打交道,的确有难度。但只要你掌握融情秘笈,一样可以与他和平相处!在确保自己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试着向他提供一些行业方便,比如有意透露几个不重要的客户名单或帮他搞定一个棘手case。对贪财好利者来说,单打独斗是常有的工作模式,因为大部分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如果你对他表示友好,哪怕帮助甚微,只要有利可得,他也不会忘记,甚至会把你视为知己。另外,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多半是“工作狂”,是老板眼里敬业的好员工,他希望听到你对他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肯定,只要发挥你心思细腻的特点,观察他最得意的地方,比如工作态度、办事效率等,那怕是不经意的一句赞扬,就能表明你的非敌对立场,迅速与其化敌为友。但要注意,贪财好利的人不能深交,即使作为表面上的朋友,也不要和他有任何经济往来,免得以后吃亏。

3. 办公室里的“大姐大”

假想敌情结 篇3

情感顾问:梦晓

电台情感热线知名主持人“她比你先到”已是既定事实。面对他的前女友。是苦苦纠结,假想为对手,还是选择熟视无睹,享受当下?

怎样调教撒谎男?

Q准老公经常为玩网络游戏对我说谎。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说痴迷玩游戏、说慌的男人不能要。这样的男人要如何去调教才好?悠悠,温州

你深想一下他贪玩时说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怕烦。怕你知道真实情况后唠叨争吵;二是怕你生气。说了实情惹你不高兴。娱乐本身并不是坏事,坏就坏在没有把握好“度”,你再想一下,对你而言“玩”和“撒谎”哪个性质更恶劣?毋庸置疑,应该是撒谎。为玩而撒谎。真的是因小失大,但起码也说明他还是在意你的感受。因此你若想调教这样的男人就要学会欲擒故纵法,给他玩的时间,但是双方设好时间底线。当他玩得晕头忘记底线时不要轻易发火责备,而要婉转表示自己的难过和谅解。用你的态度促使他自己反省以达到下次自我约束的效果,一段时间后相信他会长大。

他为什么不主动找我?

Q我很喜欢他。喜欢他的霸道和仗义。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见面,每次都很开心,但没过多久他就不再主动联系我。我现在变得很神经质。总在想他是不是有了女朋友。每天都渴望接到他的电话-但总失望。我该怎么办?Emma,长沙

两个人相遇相识,从陌生到熟悉,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发展成很多种,或是熟人、或是好友、或是情侣。从你的描述中我没有看到他和你发展成为情侣的表征,因为即使是相熟,也可能会见面聊天,相谈甚欢。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和了解对方的过程,至于未来彼此是什么关系,则取决于双方的了解和态度。我不敢断定你是否误读了对方传递的信息,但起码可以肯定你并没有了解清楚对方对你究竟是什么感受。在你的感情天平上,我能够明白你已经倾向于情侣关系。但他究竟把你划在了熟人、好友、情侣哪个范围里?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可以决定的事情。两情相悦的爱情是需要表白的。不妨主动和他表明你的心意,看看他给你什么答案。

他是不是想前女友了?

Q我把男朋友和他前女友用过的床上用品给扔了。其实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可是他却非常生气,冲我发火。他说生气是因为我不会过日子,可我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因为怀念前女友的物品而生气。Judy,上海

其实你较劲的不是那几件旧床单,而是旧床单上曾经躺过的人。你将那个已经消失的人硬生生地拉回来,充当眼前的假想敌,一方面不能容忍对方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相信她真的消失,寻找一切可能证明她还“健在”的痕迹。你心里的那团说不清理还乱的假想敌情结,就像是不断和自己尾巴抗衡的小猫,状态是认真的、斗争是艰苦的、过程是漫长的、结果是无用的。其实对于男性而言,他们不太会将一些旧物和感情联系在一起,如果真的有所牵系,恐怕他早就收藏起来或者另外寄放了。因此,“收编”了他们的女孩子,要聪明地学会熟视无睹一些状况,比如手机中没有删除的短信、屋子里透露着过去信息的物品……即便是不舒服也要不露痕迹选择合适的时机清除,而万万不可理直气壮地兴师问罪,以免适得其反,勾起他对前任的回忆。

不再爱他要离吗?

Q3年前我和初恋的大学同学结了婚。可是生活方式的差异让我一度产生厌恶和他继续相处下去的念头,但正当我在考虑分手的时候意外怀孕……现在我发觉越来越无法与他相处,甚至不想让他碰我。我该离婚吗?晓冰,威海

“穿越小说”——人生的假想曲 篇4

现在的穿越小说百分之九十是写女性穿越, 女性受欢迎的原因很多, 但是归纳起来也逃不出三个方面:智慧、家世、容貌。穿越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也逃不出这三个方面的假设。

一、年龄的假设

关于穿越小说的这种补偿心理研究的论文很多, 但是很遗憾很少有人注意到穿越小说中主人公的年龄假设问题, 笔者窃以为年龄的问题才是穿越小说最重要的人生假想要素, 穿越小说中大多数的人有着尊贵的地位和姣好的容貌,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穿越小说的女主并没有那么幸运, 如《花褪残红青杏小》里的司杏就是一个父母双亡的乞丐,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不论哪部小说中, 女配角容貌和身份与女主相当甚至在其之上的大有人在, 不管容貌地位如何, 最终让女主脱颖而出的始终是她们的智慧, 而智慧本身就是年龄的竞争, 一个三岁的孩童若会100以上的加减法大家都会觉得他简直是神童, 而一个没受过任何教育的卖菜农民即使算得比那孩童快和准, 人们也觉得不足为奇。穿越小说里的年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

1、女主在穿越前一般都超过二十五岁, 这一年龄很多时候都

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年龄, 而穿越后一般就变成了婴儿、六七岁、十三四岁, 总之没有超过二十岁的。穿越过去的主人公都带着前世的记忆, 也就是说她们是十几岁甚至更小却有着二十几岁成年人的智商, 这就使得她们能够在处理事情时更加冷静、机智, 相对于古代那些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影响下长大的女子, 她们浑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具有知性美, 这种难得的气质在古代的女子中可谓鹤立鸡群, 让她们能够脱颖而出, 成为吸引众人眼球的焦点。

2、穿越小说青睐于穿往古代而不是未来, 不管是真实朝代还

是架空历史, 文中的主人公相对于古人来说那真是“千年老妖”, 心理年龄远远超过骨龄, 知识和智慧都是古人难以想象的。因此她们能够随时吟出让人佩服的诗词 (其实是借用前人的作品) , 因为熟悉历史所以处理事情和人际交往时能够带有预见性从而趋利避害。

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资质平平, 没有特别能吸引人的才能, 长期受到忽视和压抑, 快到而立之年, 爱情和事业还颇为坎坷, 只能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到小说中去实现她们的“才女梦”。

二、身份的假设

即使文明发展到今天, 我们也会出现“富二代”、“官二代”等不公平现象, 虽然只是少数, 但是这种“拼爹”的现象对于大多数顶着生活中各种压力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他们既痛恨特权又向往特权, 讨厌别人用特权压着自己却想着自己拥有压制别人的权利。此外, 虽然古人有“英雄莫问出处”的说法, 但是中国人对于高贵的出身有着特殊的情结, 无论王侯还是将相即使胡编乱造也要给自己找一个有名的祖宗, 以便提高自己的声望, 即使文学作品中赞美的美人也要给她一个好的出身, 例如《诗经·卫风·硕人》在介绍庄姜首先交代的就是她的家世, “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思。”也许我们的处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但是我们的出身是没法选择的, 因此, 拥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个梦。“梦的实质是欲望的满足, 伪装是其表现形式。梦是一个 (受压制或者被压制的) 欲望的 (伪装的) 满足。”这个梦就在穿越小说中很好的呈现出来了——大多数穿越小说的主人公穿越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没什么家世背景, 但是穿越过去后大多数成了公主小姐, 这种设置能充分的满足“女屌丝”的“贵族梦”:

1、作为贵族小姐, 不用为生计发愁, 不用工作不用看老板脸

色, 天天考虑吃什么玩什么怎么打扮得漂亮, 尤其是有父兄宠着的女人, 《薄荷荼靡梨花白》里的云想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无聊的大家闺秀生活不能满足她的需要, 于是做饭烧了厨房, 射箭射掉猪的一只耳朵, 让哥哥在猪身上作画, 怒骂和讹诈潘世子……人生真可谓春风得意。

2、作为贵族小姐, 她周围的人也是社会精英, 男朋友自然也

是人中龙凤, 于是女主的唯一苦恼就是怎么样从众多的尊贵且帅气的男人中挑一个能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实现自己“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的愿望, 围在女主周围的男性通常都是有着尊贵无比的身份, 精致绝美的容貌,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对女主痴心专情, 似乎不论女主最后跟谁在一起都是佳偶天成, “一生一代一双人”, 让别人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

网络写手侯开说:“现在的女性自我意识很强, 而她们面对的工作、爱情压力比十几、二十年前大很多, 需要被肯定、被表扬、被娇宠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作为贵族小姐的女主总能让人看到她们非凡的才能、闯了祸总有人善后, 一直处在被肯定、被表扬、被娇宠的状态, 这不正是作者“补偿心理”的作用吗?

三、容貌的假设

穿越小说按穿越方式可分为“身穿”和“魂穿” (包括重生、幻化等形式) 两种, 身穿是指主人公身体整个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魂穿是指主人公灵魂离开肉体穿越到另一个时空, 在另一个时空占有其他人的身体。笔者随机抽查了53篇穿越题材的小说, 发现其中只有9篇是“身穿”,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穿越题材的小说只有约17%的小说是主人公自己整个穿越过去的, 写手们之所以如此亲睐魂穿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穿越过去后的容貌总是倾国倾城。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起因, 就是它的创造者, 即作者。”穿越小说就是作者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完美遐想, 里面带有很多作者自己的影子, 穿越前的女主很多都是白领或者大学生, 二十多岁, 拼命的工作或者学习, 感情不太顺利, 这都像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然而这种在现代社会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女性穿越后就成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对象, 家世可以给女性提供接触优秀男子的机会, 智慧可以给女性带来心心相印的爱情, 而美貌则是吸引男子的资本。不论是在哪个时代美貌始终是女子的资本之一。穿越小说之所以会分成身穿和魂穿两种, 就在于有的女子对自己本身的容貌很满意, 她们自信自己能让人惊艳, 因此她们选择身穿, 而更多的女子对于自己的容貌没那么满意和自信, 于是她们选择魂穿到一副更好的皮囊里去。无论怎样, 穿越小说的女主都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这正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想象。

总而言之, 穿越小说的兴起和流行体现着现代知识女性对于现实生活中自己状况的不满, 是她们“心理补偿”作用的结果, 体现着女性对于美貌与智慧并存、个人与家族共荣的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摘要:穿越小说, 观其内容不过是一种人生的假想, 究其原因乃是由于这种假想满足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需要。这种人生的假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年龄的假设、对身份的假设、对容貌的假设。

关键词:穿越小说,人生假想,女性,补偿心理

参考文献

[1]陶春军.“穿越小说”《梦回大清》的历史想象与心理补偿[J].名作欣赏, 2009 (3) :49.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出版社, 2008:39.

[3]严军.成人的童话梦——网络穿越小说文化心理浅析[J].文学评论, 29.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赏析 篇5

有女长成,为人父者把未来的四个女婿当成了“假想敌”,展开了“爱的战争”。其中没有烈火硝烟,有的只是父爱和乐趣。

读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之后,我们发现写惯了乡愁忧思的余光中,原来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笔墨。本来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寻常事,到了作者笔下却用一种喜剧心态来写,在轻松中让我们体会到为人父者的细腻柔情,令人耳目一新。假想敌当然并非真的敌人,是“我”想象出来的,作为未来的女婿,这四个“假想敌”要掳掠走四个女儿,“我”“舍不得。文章开头就摆出了严峻的形势。在时间的魔杖下,四个女儿转眼成了“少女”、“小妇人”,对假想敌出现的担心也就变成了现实。最初没按纳许所言去做,错失战机;继而滩头阵地失守,寇入深矣;稍做反省,才知道寇入久矣;沙场先是信箱然后电话,当敌人进城,占了沙发一角,败局已难扭转。“我”之“舍不得”主要是出于父爱,出于留恋往昔习惯了的美好生活。为人父者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虽故作旷达但终究放心不下,人种、省籍、学识、相貌等择婿条件不也正是爱心的表达?这真是一场关于父爱的精彩演绎。

本文以幽默风趣为基调,比喻联翩而至,语言笑料不断,以谐寄意,以趣诱人。作者又以“战斗”作为基本比喻,全文贯穿,用作战的严肃来说儿女细事的家常更显出文字的谐谑之美。语言口语化,改造运用成语、典故,令人读来意趣盎然,回味无穷。

假想敌的力量 篇6

那时我刚刚步入职场,对公司财务部的一个男同事颇有好感,可惜人家对我没啥感觉,因为谁都知道他在暗恋黄帧。黄帧弹得一手好古琴,在公司年会上一曲成名,被誉为公司的“第一古典美人”。

各方面来衡量比较,我似乎都不是黄帧的对手,但我不甘心光芒被她掩盖。既然做不了朋友,那就做敌人吧。

在别人看电影逛街的时候,我在音乐学院开设的补习班里从头开始,参加有难度的箫艺培训。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到高级班,我花了十个月时间。

年终晚会前我主動找到黄帧合作,我们俩排了一曲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我们很是下了点本钱,专门去省剧院租了古装,她是古代仕女打扮,我则是反串的书生扮相。登场便是一阵轰动,苦练的曲目更是毫无错漏。

第二天,每个看到我的人都跟我打招呼,说真没想到我还有这么深藏不露的一手绝活,都快要抢下公司第一美女的风头了。除了在公司声名鹊起外,我就这样开始有了追求者。

在与第一个假想敌的对决中获益匪浅后,我将这种四面树敌的做法延伸到了更多的领域。

我们公司是做贵金属和珠宝销售的,个人亲和力和影响力就成了工作业绩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这偏偏是我比较欠缺的,我的性格比较硬,哪怕挤出笑容也不如别的女同事那般温柔可亲。在业绩上,我给自己找的假想敌是葛丹。她是一个温柔似水的女人,同样是工装套裙,穿在她身上就有一种我们望尘莫及的风韵。而且,她对于男顾客杀伤力无穷,露齿一笑再加上温言细语,有购买计划的十有八九会开单付款,让我们眼热不已。

我最后选择的,是跟她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走女人路线,那我就走男人婆风格。我申请将自己的工装套裙换成了工装裤,头发剪短成李宇春风格,耳环也换成了耳钉,再戴上一副方大同式的镜框,乍看上去就像个帅气的假小子。

效果立竿见影,比起葛丹对男顾客的“杀伤力”,我对于女顾客的销售业绩旋即就有了大幅提升。我这才感觉到当中性成为一种存在时,竟然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那种中年妇女,对我这种假小子的造型竟然青睐有加——我暗自猜测,可能恰恰因为葛丹太有女人味,所以会使得同性顾客下意识地抵触和反感,跟我比起来,再没女人味的女顾客都要比我像女人,此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之后,照顾我的生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树敌太多会累吗?我想说明的是,假想敌不是用来惦记的,而是用来战胜的。比方说在我用箫艺吸引了男友后,黄帧就已经不再是我的敌人了,而当我通过走中性销售路线成为明星员工后,葛丹这个假想敌的影子也就被我抹去了。她们激发了我的自我成功,我已经胜出了,还有什么必要放不下呢?

假想敌 篇7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同样, 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 一个假想的空间, 学生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假想成作者, 体会作品的精彩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彩, 每一点精彩都值得细读体验玩味。同时, 每一篇课文, 都是作者“移情”之下的杰作, 是情动于中, 然后行之于言, 所以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作者, 反移情来重新安排文章的情节结构或者主人公的生活命运, 是分析文章本身魅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执教外国小说《丹柯》一课时, 我就设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 丹柯一片好心, 族人不但不理解反而埋怨指责甚至要求处死他, 接下来, 你会如何安排丹柯的命运?学生小组讨论后, 主人公丹柯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 摘录两点如下:

学生甲说:如果我是作者, 我会安排丹柯首先作心理的挣扎, 他想放弃又想坚持, 但最后他坚持继续向前。他说, 后退回去已不可能, 我们只有往前走, 才有一线希望, 请大家相信我, 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这片森林的。族人在无奈之下, 也别无他法, 最后只得拿出勇气向前向前。

学生乙说:如果我是作者, 我会安排丹柯先走自己的路, 既然得不到族人的信任, 不如先与族人“分道扬镳”, 等找到确切的出路再来也不迟。于是丹柯独自一人, 凭着勇气与智慧走出了森林, 在做好记号后, 他毅然决然地折回去, 寻找他的族人, 最后他顺利地完成了带领族人走出困境的艰巨任务。

通过这样的体验分析,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然后再把学生理想的安排与高尔基的《丹柯》原文对比。“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 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 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给人们照亮道路, 自己领头向前奔去。”原文的浪漫主义手法与英雄的悲壮死去让学生们读了非常震撼, 哪一种更能突出英雄的伟大, 优劣一看便知。丹柯的死, 恰恰成就了作品的伟大, 使作品获得了一种悲剧美、崇高美,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假想成文章中的主要角色, 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一篇文章,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其中的主要人物, 正如在娱乐圈我们记住的是影视明星, 在体育界我们记住的是体育明星一样。没有了主要人物, 一切将变得荒芜。而如何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方法是多样的。让同学把自己假想成文章中的主人公, 体验其经历, 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最有意思的办法。

执教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时,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如果你去参加平生的第一场宴会或者舞会,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精心打扮, 盛装出席却没有人注意你或者邀请你, 你会是什么心情?这时, 当一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王子向你举杯或者请你跳舞, 你会说“我等你好久了”这样的话吗?通过这样的提问, 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娜塔莎第一次参加舞会时的激动、焦急不安、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以及天真直率的性格。

在解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素芭》中素芭与帕勒达帕之间的感情时, 依照教材中分析, 帕勒达帕对素芭是没有感情的, 对于她的远嫁是冷漠的。但我让学生们进行情境对话, 进行假想换位分析, 结果却与权威论断迥然不同。

“‘喂, 素, 我听说, 你有了未婚夫, 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 他又凝视水面。”我们的学生认为, 帕勒达帕十分尊敬素芭, 亲热地称呼她为“素”, 这已经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 而刻意掩饰的“我们”之语言和“凝视”之表情, 正印证了泰戈尔“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的诗句。这种解读可谓是深入人心、人性, 不可谓不深刻。

再如, 在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时, 就完全可以多角度假设:如果你是清兵卫, 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 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 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三、假设成执教者, 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让学生模拟老师上课, 角色转换, 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 也是时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 篇幅短小, 且通篇几乎是白描的手法, 学生不难看懂, 但要挖掘浅显文字后的深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 学生也能粗略读懂, 可是深奥的地方, 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 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为此, 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然后让各组推举一位代言人来为大家上课。结果学生热情高涨, 准备很充分, 内容异彩纷呈, 精彩无限。有个学生是这样教的:首先, 他提问说, 如果是电影, 在本文开头, 你认为会把镜头定格在哪里?从而引出“半张纸”;第二, 他在整理半张纸上的内容时, 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整理事件本身, 让另一名学生概括出发生各事件时的心情, 最后让一名同学, 按照纵坐标表心情, 横坐标表事件, 画出主人公房客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从而体会“半张纸”上的悲喜人生;第三, 他让一位会画画的同学, 画了半张纸在黑板上, 然后请几位同学利用有限的空间, 写出最能概括从小学到现在的人生有效信息, 从而体会斯特林堡高超的写作技巧, 即: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留白, 以小见大等。

四、假设成局外人或者别的角色, 去解疑释惑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非入乎其内, 不能理解主人公的哀乐, 非出乎其外, 不足以看清事情真相。站在山外看庐山, 也许别有一番风景。

在执教西班牙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 对于母亲的儿子, 也就是文中被打死的人究竟是不是小偷, 绝对是个有难度的问题。非学无以致疑, 非假设无以解惑, 于疑窦处细读体验, 是深入文本的突破口之一。为此, 我这样设计:如果你是警察, 你能证明母亲的儿子不是小偷吗?

结果, 学生从文本中精心查找, 找到的证据确实很充分: (1) 从母亲对儿子的叙述和了解来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 他很听我的话”, 知子莫如母, 母亲的叙述当然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 (2) 从儿子死时的症状来看, “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 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 一条普通的裤子, 腰中没有系皮带, 而是系着一根麻绳, 光着脚”, 鼻子被打得粉碎, 说明他是正面被打着的, 而如果他在撬临街门的话, 应是背面被打中才是, 这种分析俨然有福尔摩斯侦探的味道; (3) 从神父的尴尬表情及语言来看。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这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非常听话的、善于为家庭考虑的饥寒交迫的过路人。学生思维的缜密, 对文本解读的深刻, 令我拍案叫绝。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如果你是晋武帝司马炎, 你会觉得李密的陈情是“忠臣不事二主”的借口吗?你会最终同意李密“愿乞终养”的请求吗?如果你是医生, 你能给祥林嫂找出病因, 开出药方吗?如果你是导演, 你将如何来执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爱情戏……

一切的分析体验, 必须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 不然就是隔空的爱, 不痛不痒, 抑或显得矫情。所以在教学中, 巧借假想型问题,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才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才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和文章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假想防卫之相关法律问题解析 篇8

一、假想防卫的基本概念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 把实际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以为存在, 因而错误的对他人采取防卫措施, 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二、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

1.不法侵害事实根本不存在, 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在现实情况下, 这种不法侵害并未出现, 而只是行为人根据某些现实因素而主观推测出来的某种不法侵害。这不是表明它不具有现实性, 只是没有客观实在性, 因为这种想象中的侵害是行为人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自行推测出来的, 但由于行为人产生了认识错误, 或者是行为人根本无法进行预见而产生了认识错误。因为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 当然也无须实施防卫行为。

2.行为人是出于防卫的意识, 实施防卫行为。因为产生了主观上的不法侵害, 所以行为人基于这种不法侵害而产生了防卫的意图, 这种防卫的意图应该同正当防卫的防卫目的正当性相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假象防卫, 它的防卫目的也是为了能使国家、集体、本人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人身财产利益免遭不法侵害。如果它的主观上是有其他恶意意图加害对方, 那么连假想防卫也不能成立, 只能按故意犯罪来处理。

3.行为人防卫行为造成了无辜者的损害。因为事实上不法侵害并未出现, 只是行为人自己主观臆断出来的。而行为人基于这种不法侵害做出防卫行为, 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 正因为如此, 假想防卫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行为人并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行为人虽然误认不法侵害存在并且实施了错误的防卫行为, 但并未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 则假想防卫不能成立, 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三、假想防卫的法理分析

正当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具有不法侵害的存在, 我国刑法虽然没有对假想防卫做出明确的立法规定,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却经常发生, 有时候客观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 但防卫人却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 因而对其想象中的不法侵害人实施“防卫”行为, 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这就是假想防卫的情形。假想防卫的实施由于并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 并且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后果, 因此, 其缺乏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不属于正当防卫, 如果构成犯罪, 应当按照刑法规定定罪处罚。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 有学者根据假想防卫人的假想前提的不同, 将假想防卫分为三种类型。[1]

1.无侵害前提的假想防卫。就是对侵害行为的有无发生错误地假想防卫。这种情况是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 防卫人出于对侵害行为的认识错误, 而采取防卫行为, 使他人受到损害。例如, 小丽是纺织工人, 加班至深夜, 在回家路上经过一段无人区, 看见前面有一黑影匆忙而来, 误认为是欲行不轨的坏人, 捡起地上的一块大砖扔过去, 造成对面来人轻伤, 实际上来人是想问路的迷路人。

2.无不法侵害前提的假想防卫。就是对侵害行为性质认识错误的假想防卫。防卫人把外表看去似乎是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 而实际是在实施正当的措施, 误认为是不法侵害行为, 而对其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他人损害。例如, 丁某在回家途中, 见一男子追赶一女子, 以为是男子想侮辱女子, 便上前制止。该男子以为丁某与该女子是同伙, 便与丁某纠缠在一起, 丁某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管打向该男子, 致该男子轻伤。其实, 该男子正在追赶的女子是偷了男子钱包的小偷。

3.对象错误的假想防卫。就是对侵害对象认识的错误, 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的, 防卫第三者则是加害于防卫对象之外的第三人, 因此防卫第三人不符合正当防卫构成要件, 不能以正当防卫论。例如, 王某与张某发生口角, 遂互相持械动手打起来, 王某被张某打伤, 准备夺门而逃, 在门口正好遇到张某的哥哥从外面办事回来, 王某以为张某的哥哥是伙同张某一起收拾自己的, 便一刀将张某的哥哥刺伤。

四、假想防卫的处理

刑法对假想防卫没有具体的规定, 在处理的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假想防卫”不等于“正当防卫”, 通常视情节按犯罪或意外事件处理。因此, 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但可以构成过失犯罪, 或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在假想防卫的场合, 首先应排除构成故意犯罪 (第14条) 的可能性, 因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就假想防卫而言, 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 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 他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 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 显然不具备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 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 而应当以过失犯罪论处。因为假想防卫者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 有时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这虽然是由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造成的, 有可原谅宽恕的一面, 但多数情况下, 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 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 并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 只是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 才使本来可以避免的严重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犯罪的过失, 一般应以过失犯罪论处。

在某些情况下, 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产生存在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属于不可避免。主观上没有罪过, 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对此, 应当视为意外事件, 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 不是犯罪。”对于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可以避免, 应结合行为人自身的认知条件, 参考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水平以及案发当时具体的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综合判断分析, 力求准确。

综上所述, 假想防卫是一种关于行为性质的事实错误, 应排除故意犯罪的成立。行为人对其所造成的社会的结果, 有可能负过失责任, 也可能不负刑事责任。至于究竟如何处理, 关键要看行为人误认为不法侵害存在这种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是否可以避免。当这种错误不可避免时, 就属于意外事件, 不负刑事责任;当这种错误本来可以避免, 只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才未避免, 以至造成严重危害结果时, 一般以过失犯罪论处。

参考文献

假想敌 篇9

一直以来, 我们从艺术作品和儿童文学的许多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儿童假想”现象的影子, 尤其在一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作品中, 经常有小主人公与想象中的伙伴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安慰, 有的甚至是和家乡伙伴做游戏。现实生活中孩子也经常有拿玩具熊和小兔子当玩伴的现象, 这些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着重大影响。社会学家就这一现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20世纪早期和中期以前, 人们只注重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 而且比较零散, 更多的是描述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20世纪末, 人们对家乡伙伴现象的知识的认知逐渐加强, 研究对象也从局部的个别明显现象转向了众多正常儿童, 而这种局势的转变自然离不开父母与儿童的密切配合。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面前, 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也大大加强。

二、“假想伙伴”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教育意义

(一) 假想伙伴对其自主意识培养的辅助

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人对于“儿童假想”现象的认知很少, 认为孩子出现假想伙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害, 这种恐慌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怀疑孩子是否出现了问题, 担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负面影响等。但随着对这一现象的逐渐认识和相关研究表明, 这种假想伙伴现象是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而大人应该接受这一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的假想伙伴当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邀请其参加家庭活动。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也让他的个人家庭价值得以体现, 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 假想伙伴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国策“计划生育”的实施, 现代大多数年轻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 另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很多孩子都没有可以交往的同龄朋友。而在这一时刻, 假想伙伴充当起了这一角色。大多数孩子在和假想伙伴在一起时就没有了孤独感, 假想伙伴不仅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 而且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与假想伙伴的交往, 同样可以让孩子学习并拥有交往的能力, 也让孩子可以站在伙伴对立面上进行思考。比如一个拿泰迪熊作为假想伙伴的孩子, 在生活中受了委屈而难以排遣这种情绪的时候, 大人可以拿泰迪熊来安慰孩子, 告诉孩子:“你的朋友在这呢, 如果你难过了, 你的朋友就会同样难过。”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伙伴的存在而放下很大一部分怨气。

(三) 假想伙伴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正作用

如果某一天你看到你的孩子抱着一只小白兔自言自语时, 请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因为很有可能她在给“她”讲故事呢。很多孩子喜欢听妈妈讲故事, 而在一个故事孩子自己能讲下来的时候, 他就会抱着自己的假想伙伴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假想伙伴讲故事, 这种现象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母性的体现, 也是孩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 更是对孩子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考验。

三、如何让假想伙伴作为正能量存在

(一) 假想伙伴通常会起到心理暗示作用

在孩子对假想伙伴产生依赖之后, 我们可以利用这中关系让假想伙伴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的正作用。比如, 当孩子不愿意听话不吃饭的时候, 大人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好朋友小白正在旁边看着你呢, 你怎么可以不吃饭让他在旁边笑话呢?小白喜欢身体健康的朋友的, 不吃饭的孩子就长不高, 也没力量去和它玩。”在这种情况下, 大人可以示意一个眼神, 让孩子看看在旁边的小兔子, 而这时这个假想的伙伴就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心理暗示作用, 好像是真的在看着他的样子, 于是便很听话地拿起筷子吃饭了。而这种心理暗示作用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中, 让孩子有一个一直在他旁边, 鼓励他做一个完美、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好朋友”。

(二) 假想伙伴的模范作用

假想伙伴作为辅助教育的一把利器, 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我们可以运用孩子对假想伙伴的依赖, 促使假想伙伴对孩子产生正能量的作用。比如晓明的假想伙伴是一个只小鸭子, 每天无论在干什么事情几乎总是捏在手里。当他不想洗澡时, 我们可以和他说:“你看看小鸭子, 是不是每天都在水里游来游去啊, 他是不是很爱干净啊, 它每天都洗澡, 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你也一样要爱干净喔!不然, 他说你臭臭, 不想和你玩。”适时运用假想玩伴作为楷模, 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宝宝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 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 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伤, 而直白的指责孩子会让其自尊心受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责任放置在孩子很关心的一个假想伙伴身上, 以“指桑骂槐”的方法对孩子的过错做纠正。比如, 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爸爸很喜欢的一个茶杯 (这类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 我们发现后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小白 (孩子的假想伙伴, 一只兔子) 打翻了茶杯?”这时候孩子多半会说是的, 于是我们可以批评小白在不该追逐的地方奔跑是不合适的, 这样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 也让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只要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运用得当,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如何做好由假想伙伴到真朋友的转变

现代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家乡伙伴, 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生活中缺少可以对话、玩耍的玩伴, 为此, 家人或教师要设法为宝宝开发真实的友伴关系。当宝宝接触到年龄相近的小伙伴时, 他对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会随之降低, 而这个过程当然离不开大人的配合。家长可以在其他小朋友来家做客吃饭的时候, 告诉孩子“因为板凳不够, 是不是可以让小白 (假想伙伴) 去床上躺一会, 不然你最好的朋友微微就没地方坐了”。孩子这个时候当然会担当一个主人翁的角色, 主动让座给真实的朋友, 而在吃饭的过程中, 假想伙伴很快就被忘记在另外一个房间了。在以后的生活中, 只要大人多给孩子和真实朋友接触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范围的扩大, 假想伙伴就会很自然地消失了。

正确地认识假想伙伴这一现象, 并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其作为孩子培养的正能量存在, 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 也是教师的责任。作为大人, 我们应该多和孩子交流, 认真对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对于个别假想伙伴比较奇特的时候,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并解决它。

参考文献

[1]蒋秋蓉.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 (9) .

假想敌 篇10

幼儿期是指3~7岁的儿童, 这正是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游戏作为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埃里克森[1]将儿童的这一成长阶段命名为“游戏期”, 认为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 在儿童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并进一步认为个体未来在社会中经济上、工作上取得的成就, 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皮亚杰[2]将这一成长阶段更为形象地命名为“象征性游戏阶段”, 即指幼儿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或者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同化于自我, 通过这种游戏达到自我开展和实现;并进一步指出幼儿的独自象征性游戏在5-6岁间的发展, 呈上升趋势, 即6岁时独自象征性游戏显著多于5岁时所占的比例。以上两派学者的观点形成了以下两点共识:一是游戏在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观点得到了一些理论的支持, 例如客体关系理论学家Klein[3]指出, 假想伙伴的存在对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超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Winnicott[4]假想伙伴为实现从自我中心向客观现实的认知发展阶段过渡搭建桥梁, 客观上缓解了儿童在发展过程当中的阵痛。

关于假想伙伴最常用的定义取自Svendsen[5], 即假想伙伴是指在与他人对话和直接游戏的一段时间内, 儿童命名和指向一个看不见的角色。后来假想伙伴的定义得到了扩大, 包括了与拟人化的物体进行玩耍。假想伙伴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不可见的、无外部实物依托的幻想伴从;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被个体赋予拟人化特征的客观实物 (如:木偶人) 。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 儿童中出现假想伙伴的概率大约为13%~65%。

自我意识萌芽于婴儿期, 到幼儿期 (3~6、7岁, 相当于学前期)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幼儿要实现自我意志、自我价值感, 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自我意识 (Self-awareness)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韩进之等[6]研究证明5-6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这与苏联的研究结果一致。Borke、Donaldson等研究证实, 3.5~5岁90%的儿童在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也容易让儿童理解时, 儿童能正确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显示了非自我中心。结合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并且为了进一步适应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现状, 本文采用Schoeneman等[7]于1981年对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划分理论。该理论将幼儿的自我意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自我意识, 即成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的观察就可以搜集到的有关幼儿自我意识的信息;另一类是内部自我意识, 即成人只有在被告知的情况下, 才能够搜集到有关幼儿自我意识的信息。由于外部自我意识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该理论中内部自我意识被认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

本文以幼儿园大班 (5~6岁) 的儿童作为研究被试, 探讨有无假想伙伴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假设如下:有假想伙伴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更好。具体表现为:a、有假想伙伴的儿童与没有假想同伴的儿童相比, 更倾向于将自我意识归于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人;b、有假想伙伴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将显著高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一假想伙伴调查研究

(一) 被试

福州市某重点幼儿园大班儿童34名, 其中平均年龄M=66个月, SD=1.26, 其中男19名, 女15名, 5岁组15名 (男8名, 女7名) , 6岁组19名 (男11名, 女8名) 。

(二) 研究程序

采用“双向访谈法”, 一方面采用儿童访谈问卷对儿童进行访谈, 了解儿童有无假想伙伴状况及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儿童假想伙伴的问卷调查, 以确认儿童是否真的存在假想伙伴现象。只有经过儿童和家长双方的确认, 假想伙伴才真实的存在。

(三) 数据结果

1. 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性别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34名儿童中有14名儿童 (41.2%) 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 具体表现为:其中有7名男孩 (占50%) 、7名女孩 (占50%) 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但是对假想伙伴出现的频率在不同被试性别上的分布进行X2检验, 结果表明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本身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X2=0.012, df=1, p>0.05。

2. 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年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在5岁组有6名儿童 (占42.9%) 、6岁组有8名儿童 (57.1%) 占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但是对假想伙伴出现的频率在不同被试年龄组上的分布进行X2检验, 结果表明假想伙伴在儿童自身年龄组上没有显著差异, X2=0.003, df=1, p>0.05。

3. 假想伙伴特征的情况

表3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儿童假想伙伴的特征。

第一, 假想伙伴的性别特征。男孩有3名 (占21.4%) 、女孩有3名 (占21.4%) 认为假想伙伴的性别与自己的性别相同。男孩有2名 (占14.3%) 、女孩有3名 (占21.4%) 认为假想伙伴的性别与自己的性别相反。另有2名男孩 (占14.3%) 和1名女孩 (占7.2%) 认为他们的假想伙伴在性别上既是男的又是女的, 这表明在5~6岁这一年龄阶段上, 有部分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 这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

第二, 假想伙伴的数量特征。男孩有6名 (占42.9%) 、女孩有6名 (占42.9%) 认为自己只拥有1个假想伙伴, 男性儿童和女性儿童中各有一名儿童认为自己拥有多个假想伙伴。

第三, 假想伙伴的类型特征。男孩有5名 (占35.7%) 、女孩有7名 (占50%) 认为他/她的假想伙伴类型为拟人化的;其中只有2名男性儿童 (占14.3%) 认为他的假想伙伴类型是虚构的。

第四, 假想伙伴的年龄特征。男孩有2名 (占14.3%) 、女孩有4名 (占28.6%) 认为其假想伙伴的年龄比自己小;男孩有2名 (占14.3%) 、女孩有2名 (占14.3%) 认为其假想伙伴的年龄比自己大;男孩有2名 (占14.3%) 、女孩有1名 (占7.1%) 认为其假想伙伴的年龄大小未知;其中只有1名男性儿童认为假想伙伴的年龄与他一样大。总体而言, 女孩更倾向于拥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假想伙伴。

以上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成长阶段, 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的性别、年龄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在后面的研究中排除了儿童的性别和年龄因素。

研究二自我意识研究

(一) 被试

同上研究一被试。

(二) 研究材料

相同大小的白色卡片三张、铅笔三支、不同大小的箱子三个。

(三) 研究工具

采用Mitchelletal's (2009) 编制的自我意识问卷[8]。该量表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包括6个维度, 其中每个维度各包括2个项目。采用Likert 3点自评式计分方法, 即从“完全不知道”至“知道的最多”。

(四)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因素被试间研究设计。自变量为有无假想同伴, 因变量为自我意识水平。每个被试都参与测验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游戏, 并且完成相应的儿童自我意识测验。

(五) 研究程序

先做同等难度水平练习研究, 在确保被试理解后, 开始正式研究。在儿童和家长的项目中, 向被试呈现“生病、做梦和饥饿”的研究情景;在儿童和老师的项目中, 向被试呈现“思考、玩耍和生气”的研究情景。之后要求被试将写有相应名字的卡片分别投进被试所认为最合适的盒子内 (不同的卡片可以同时投进同一个盒子里) 。其中被投进最小的盒子中的卡片得1分, 意味着卡片上的人物什么都不知道;被投进中等的盒子中的卡片得2分, 意味着卡片上的人物知道一点点;被投进最大的盒子中的卡片得3分, 意味着卡片上的人物知道得最多。研究结束后, 由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编码和计分。每个项目得分为0~6分。得分越高意味着内部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六) 研究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1. 对儿童和成人自我意识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本研究没有对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和成人自我意识总分进行比较, 是因为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无假想伙伴儿童将自我意识归于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能力, 对自我意识得分的每个维度单独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儿童的这种自我意识水平, 因此没有对总分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 在“生病、开心、做梦和思考”四个维度上, 儿童将内部自我意识归于自己的得分显著高于归于成人的得分。

2. 对有无假想同伴对自我意识的影响进行协方差分析。

以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 有无假想同伴作为自变量, 自我意识成人得分、儿童得分作为因变量, 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A:被试更多的将内部自我意识归于成人。

B:被试更多的将内部自我意识归于被试自己。

表5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生病”、“开心”、“做梦”维度上将更多的内部自我意识归于儿童自己;没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饥饿”、“生气”维度上更多的将内部自我意识归于成人。

三、讨论

(一) 儿童假想伙伴现象状况

第一, 在本次研究中, 34名被试儿童中共有14人出现了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 占到总人数的41.2%。这说明假想伙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5~6岁儿童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应当引起国内学者, 特别是学前教育方面研究专家相应的重视。究竟为何5~6岁儿童出现假想伙伴的比例如此之高呢?认知学派的学者皮亚杰将这一时期儿童所处的阶段命名为“象征性游戏阶段”, 即儿童幼儿通过以物代物, 以人代人, 以假想的情景和行为方式将现实同化于自我, 通过这种游戏达到自我的开展和欲望的实现。而假想伙伴玩耍作为象征性游戏的一种, 是幼儿晚期最复杂的游戏形式之一, 可能正是这一游戏阶段催生的产物。

第二, 在出现假想伙伴的儿童中, 绝大多数儿童的假想伙伴类型为拟人化的客观实物, 只有少数儿童 (在出现假想伙伴的14名儿童中只有2名) 的假想伙伴类型为幻想伴从。这种现象,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本年龄阶段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局限, 5~6岁儿童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2~7岁) , 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因此出现的假想伙伴类型更多的是对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的拟人化的客观实物, 而不是完全无客观实物依托的幻想伙伴。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的儿童故事和影视节目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国内大多数少儿节目和书籍涉及的“伙伴”为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的物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儿童的假想伙伴形式。有关于假想伙伴的类型是否会因为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还有待研究者未来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另外, 假想伙伴的出现在性别上、年龄上的分布都不显著, 这提醒我们, 在未来相类似的研究过程中, 为了避免研究过程的繁琐, 可以在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 将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排除在外。

(二) 假想伙伴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第一, 有假想同伴的儿童更多的内部自我意识归于儿童自己而不是成人。原因可能是, 假想伙伴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助于儿童将对外部刺激的注意转向维持幻想性个体人格内部过程, 补偿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社会技巧和机会, 并释放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它使儿童在和假想伙伴进行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明了原本难以理解的负向情绪, 为儿童提供一个锻炼如何体验自己内部感受和状态的演习平台。[9]因此, 拥有假想同伴, 儿童能够在和假想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知识是特殊的, 这将促使儿童对事实有着更强的洞察力, 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是自己内部自我意识的主导者。

第二、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具有更高的内部自我意识。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将假想伙伴当作其真实的朋友, 与之平等的相处, 在儿童意识到自身的一些局限时, 假想伙伴为儿童提供一个暂时的情感宣泄的窗口, 并且让儿童表达出一些在其他情况下不能表达出的冲动:儿童与假想伙伴进行协商, 假想伙伴会反过来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行为控制, 对儿童起到安慰和指导作用。[10]因此, 假想伙伴为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状态和知识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练习, 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结论

假想伙伴作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不仅从伙伴的角度起到了安慰和指导的作用, 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练习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从儿童游戏发展的角度, 执行着自我的功能, 在儿童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 假想伙伴正是通过游戏和伙伴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使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显著高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程利国.发展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3]Bruce R.Klein.A Child's Imaginary Compaion:A Transitional Self.Human Sciences Press, 1985:272~282.

[4]Winnicott DM, jefferson RN.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the use of growth-fostering relationships on self-concept in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gear up[J], Adolescence, 2006, 41 (2) :111~125.

[5]Taylor M, Cartwright B.S, Carlson S.M.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1993.29 (2) :276~285.

[6]韩进之.我国学前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 3) :34~41.

[7]Schoeneman, T.J.Reports of the sources of self-knowledg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1, 49, 285~293.

[8]Mitchelletal, P.Teucher, U.Bennett, M.Zeigler, F.&Wyton, R.Do children start out thinking they don't know their own minds?Mind and Language, 2009, 24, 328~346.

[9]傅锐, 李丹.儿童的假想伙伴:理论与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 2010, 33 (1) :78~82.

幸福生活的假想敌 篇11

从未因需要随波逐流而做什么,这是我持之以恒的原则。 艾玛·奥巴赫

58岁的艾玛·奥巴赫出身富有家庭,拥有牛津大学中文学位的她,远离都市隐居乡野,在威尔士自建泥屋,度过了13年的躬耕生活,陪伴她的只有7只鸡、3只山羊、两匹马与两只猫。在别人看来艰苦而孤独的岁月,她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田园牧歌。生活中这样的“传奇”并不鲜见,都归于日益不堪忍受的生活工作压力爆发,而他们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比生活中的传奇更多的是艳羡。也许我们有时并不认同他们的选择,但一定佩服他们追求自我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内心的声音总是那么微小而容易动摇,在一百次信誓旦旦的“要做自己”的宏愿外,总会有一百零一次的欲言又止、瞻前顾后。情感的天平,总是在两种指向间摇摆——一边是“我们要幸福”,一边是“要竞争在社会金字塔上获得好位置”,一边感性而自我,一边理性而社会。

也正因如此,旅行成了更易于实现的选择,去追寻自我愉悦的满足——在一个感染力太过强大的社会里,个体的声音轻易被淹没,除了享受社会力量的“偶发空缺”,还能要求什么呢?可是有没有想过,这天平看似沉重的另一端,只是一个假想敌?如果我也放下名校学历去种田,会不会成为同窗的笑柄?如果我也放下高薪职位去支教,会不会成为同事的话题?

会,一定会有人这样说。可人们总是健忘的,那些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就会淡漠远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尚且漫长的人生。年轻的时候最美好的生活总是在他方,到年老了才知道,经营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社会从来就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在意过你,而你一直在意别人如何看你。

忘记假想敌吧,甚至不曾存在什么天平。声音只有一种,那就是自己的,微小,但清晰的声音。它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活得更自得。

如果我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要让路。

没有谁能真正告诉你适合穿Prada还是粗布衣,比起“回头是岸”这样的忠告,我倒是宁愿建议姑娘们不要轻易回头——其实,忍受不了平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重出江湖;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你也可以随时退庙堂而隐江湖。制造生活的意义永远在你于征途之上的“初心”与“自省”。

无法重启的滑动门

每一个投身职场一年后的姑娘,在和我讲起她们的生活时,都会语气严肃地告诫:“你要知道工作后的休假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显然对于懒觉和长假的向往已经一扫当初她们畅想晋升时代新女性时的鸡血状态——大概这就是每个人都需在真正试味生活后,才能判定自己究竟合不合适穿PRADA。当然,面对姑娘们的抱怨,倾听者们都习惯反问,那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你的人生放一个长假,远离贷款、账单和税额,重回旧时的田园牧歌,你愿意吗?

若是姑娘们认真去想这个问题,估计十有八九还是会放弃安逸,这便是新时代女性的纠结,去做叱咤职场的女魔头还是远离尘嚣的艾玛·奥巴赫这个问题贯穿于人生,在尘世繁嚣与田园无聊时这些困惑都会不断在大脑里刷屏。尼古拉斯·凯奇在《The Family Man》里因为自己的轻狂而被惩罚去体验自己曾经放弃的居家生活:他一觉醒来时发现旧爱成为妻子,但法拉利、顶级公寓却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郊区乏味的平庸生活。和赚人眼泪的其他大团圆电影并无不同,挥金如土的浪子最终会在被眼泪沾湿的纸巾里彻悟人生。生命里最终要的,不是“Choose Money” 而是 “Choose Us”。戏外观影的我们,无论是在40岁时怀念初恋或是留恋职场,都难有机会再开启一扇滑动门。

在成功学泛滥的这个时代里去谈田园牧歌或者身为女子“最初的幸福”,都好像只是心灵鸡汤的一味佐料。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的决定并不由自己的愿望控制,而现实社会对人心的驱使又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当流传在坊间的“新男女屌丝标准”传阅到自己手里时,你会发现金钱、地位、权力俨然已成为衡量生命质量的唯一标准。浸淫在物欲里谈精神,多少有点空想主义。所以违背自己的初衷冲进激流里肉搏,这是时代语境对青年人的召唤——何况那些从小学开始就如影相随的竞争法则更是推波助澜。

其实如莎拉·杰西卡·帕克那样事业家庭两不误,同时还能成功解决丈夫外遇的楷模不是没有,在广阔的地球上或许还能抓出一大把。这些模范绝不是在小学课堂上或者初入社会前就被上帝启示她们究竟该要什么,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是所有现代女性两手都抓的,只不过在人生征途上,多数人走着走着便不自觉地丢了一样或者两样,直到走出很远才倏然觉醒,可惜回头已成徒劳。

书店里成功学既然能大行其道,那幸福学也不会自甘寂寞地不去分一杯羹。既然有人教你“三十岁前别结婚”那就有人告诉你“做淡定的女人”最美丽。此外,层出不穷的人生策略还有诸如“二十岁拥有一切”“一个人也能幸福”……当然,能给别人建议的著述者自当有个人的诀窍:精明的华裔女市长告诉你事业的高低决定了家庭的质量,而卡耐基爷爷则是苦口婆心地劝解你幸福与否只能靠女人自己不断修炼。只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途径难道真的仅需表面的女权主义或者男本位思想就能解决吗?我想,若不是由心彻悟乾坤的信徒,纵使被念再多的经也白搭。

假想敌 篇12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GDP剧增形势后, 经济已经开始进入疲软期, 经济出现了低迷状态, 外企大面积撤资, 致使我国失业率大幅度升高。长期以往, 我国经济将不负重担。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科技强国万众创新”的想法, 该想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失业的问题, 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可以使我国更快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更快的向世界输出我国的科技产品, 从而巩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本文意在通过论述现阶段的经济现状需要由大学生创业作为中国创业的中流砥柱, 从而呼吁社会重视大学生创业的地位, 并通过提出一个公司模型来扶植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1 中国创业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的地位不断变化, 同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位也正在由原来的轻工业、制造业向科技研发产业迈进, 所以现阶段需要加快国内企业的转型, 以此巩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更好的克服“卢梭陷阱”。

要想让中国的科技产业崛起, 首先应该解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步的问题。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使得我国一直以服务业与轻工业为经济市场中的主要产业, 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 国民过于注重职业发展而缺少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致使大部分的新型产业处于外企科学技术的牵制之下。

中国要走科技兴国的道路, 就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创业, 中国才能摆脱其他国家的科技牵制, 达到自强的目的。现阶段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中国自主创业的重要性, 李克强总理大胆提出“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双创口号, 并亲自进入中国创业基地中关村进行实地考察与问候, 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创业热潮。

2 中国创业现况 (以中关村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成为解决就业的途径之一。2015年一开年, 全民创业就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在支持创业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 很多地区的人们都纷纷加入了创业大军的队伍, 其中以中关村的创业氛围最为浓烈。

2.1 中关村创业热潮

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创业大军的主要根据地, 一直以来被定位为“中国的硅谷”。后因国家之后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创业市场, 加上中国之前的创业、投资环境欠发达, 中关村的品牌创造过于艰难, 使得中关村几乎成了仿冒假货的基地。在2011年前后, 中关村开始成为汇集创业、骗局、机会、盗版诸多标签的庞然大物, 积累了大量的诚信问题。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创业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强, 中关村一摆原来假冒伪劣的形象, 重新摆正定位到了创业型科技发展园区。

李克强总理提出全民创业的经济战略后,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关村的创业热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然而这波创业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 虽然创业大街正在尝试构建完整的创投链条以提供更多服务, 但在越来越多的寻梦者面前, 创业大街的容量显得非常有限, 而随着越来越多创业者的涌入, 曾经浓厚的极客精神也逐渐被浮躁所稀释。大部分创业者们来到了这座充满创业能量的“梦工厂”之后, 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块蛋糕。其实, 不仅是中关村, 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创业园里, 创业者们的梦想都想得到投资者的温柔相待, 但事与愿违, 创业者们最后成为了那一条条大街上的游荡者。

2.2 中国创业存在的弊端

第一, 竞争力低。中国的大部分市场和资源掌控在国有企业手里, 对于创业者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 存在市场后入的劣势, 竞争能力先天处于劣势, 导致了创业者因市场能动力低下而难以存活。第二, 热情难以维持。大部分创业者多已从学校毕业, 开始接受来自家庭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创业初期的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证, 这样的窘迫和痛苦会让大部分的创业者无奈放弃。加上创业者大多是单独创业, 一开始就缺少企业应该有的顶层构架, 整体功能存在瑕疵, 面对很多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多方面的进行处理。第三, 融资能力弱。创业者的初始创业基金大多是自己的存款或父母的支持等, 资金少, 压力大, 让创业者在做决策时思虑过多, 最终导致决策力度不强或错失时机而创业失败。第四, 融资困难。虽然我国存在一些风险投资者, 但其对所投资的项目条件比较苛刻, 且投资资金的程序繁琐, 让很多创业公司向投资者寻求融资相当困难。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尤为普遍。第五, 管理者能力变弱。在创业期间, 企业管理者会因企业事务繁忙, 很少去正确的全面的了解经济市场的走向, 让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壮大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变弱, 特别是创业期的企业需要精心的呵护时, 也是最考验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的时候, 一旦企业管理者能力不强, 企业就很容易走向灭亡。第六, 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很多创业期的企业在受到外来危机冲击的时候, 很容易因抵抗不住冲击而结束。创业期的企业大多数没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很难面对外来危机的侵蚀。

3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

上述对于中国创业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创业在现行形势下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要想重塑中国创业现状, 需要扶植一批中国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

3.1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优势

3.1.1 各色人才集聚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各类人才的集中地, 相较于已脱离大学的创业者来说, 人才配对优势明显, 且校内的交际合作更简易。

3.1.2 经济负担较轻

普通社会创业者一般都面临着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经济压力, 但对一个大学生来说, 这些经济压力的顾虑较少。创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如果创业者难以抵抗家庭、生活的经济压力, 很容易出现为了维系生活而放弃创业。

3.1.3 试错成本低

多数大学生即使创业失败, 但因年龄和身份的原因, 所付出的成本往往低于普通创业者, 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做出的决策更为果断, 更敢于冒险。

3.2 政策支持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 颁布了很多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例如, 大学生可将自己的寝室作为公司的注册地址, 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的利率明显低于其他人等, 这些政策都表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前景的看好。对比现行国外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亦能充分说明国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非常重视。英国实施的青年创业计划中, 学校通过与商业企业联合举行办课外活动的方法, 让学生积累职场经验, 并由企业提供培训的场地、职位, 以帮助学生取得工作经验。

3.3 降低就业压力

大学生如果进行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同时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 有效的降低了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 不仅提升了大学生本身的职业技能, 还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效率与弹性, 从而能有效的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3.4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创业对中国创业的发展极其重要, 但就现行大学生创业现状来看, 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很多人也因此不看好大学生创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 大学生创业环境就很难得到优化。

3.4.1 意愿和动力不足

在当前就业难创业更难的社会氛围中, 青年人对创业普遍出现畏难情绪, 缺乏创业欲望、风投意识、进取意识和成就意识。且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不想让子女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

3.4.2 知识经验欠缺

在年轻的创业者心目中, 更多的是那些令人仰慕的成功案例, 心态较理想化, 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心理, 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以理想化的思维模式融入到现实创业环境中, 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 对相关行业及市场行情缺乏谨慎地审视和充分地了解, 不具备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必备知识, 忽视了创业项目的准确定位而进行盲目创业。

3.4.3 政策不系统

目前我国创业政策的出发点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 仅为了促进社会就业才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解燃眉之急, 没有很好地解决创业的原动力问题, 这与国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身创业的原动力存在明显的不同, 导致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并非为大学生创业量身打造,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受益范围。

3.4.4 创业教育不完善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一是创业教育只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之间进行, 并未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创业教育没有在全国高校普及, 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中创业教育还是比较缺乏;三是虽然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十多年了, 但是创业教育观念仍然落后, 没有理性地对待创业教育, 在认知、落实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4 公司模式的构想初衷

虽然大学生创业比普通创业者拥有更好的先天条件, 但往往失败率很高, 这是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环境来帮助和扶植大学生创业者成长。尽管现在政府加大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增强初创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但依旧是僧多粥少, 资源有限, 且分布不均,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笔者对现行中国创业市场进行分析后, 结合国外经验, 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扶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公司框架构想, 以求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改善大学生现行创业环境的目的。

5 公司的构建原理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资源和团队的整体配合, 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大学生创业者大多缺乏管理、沟通等方面能力的培训和实践, 且缺少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持续的资金动力, 很多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资金问题。中国目前的投资市场还处于欠发达状态, 大部分投资公司对于投资都比较谨慎, 特别是对大学生这类创业经验不足的群体。因此想要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就必须对项目进行充分的梳理与规划, 让投资人看到明显的投资前景, 如果有足够强大的引荐机构进行诚信保证, 更能吸引到投资人。而这些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 单凭大学生创业者的力量很难做到。

借鉴经典的PEST企业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和Tim mons模型,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行为、政局稳定状况、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社会舆论等创业外部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公司通过模式来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可控条件, 以做到最大程度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6 模拟公司结构介绍

6.1 公司所需支持

①该公司将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可以出让公司股份给学校的方式或为学校提供创业服务的形式建立合作关系, 为公司提供宣传通道以及公司运营方面的支持;②与相关投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可以为其提供创业项目路演平台, 建立合作共赢、共享的关系。投资公司为本公司提供专业人员支持以及公司资本的支持。

6.2 引进客户资源

公司通过学校渠道引进大学生客户,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公司与合作学校创业办进行沟通, 在学校官网创业版块加入本公司的网址, 并允许公司在学校进行对本公司的宣传, 例如在学校开办的创业指导课上进行宣传, 建议学生进入公司网站寻找创业灵感等。

公司通过投资公司引进企业孵化的专业培训人员以及天使投资人, 实施方法如下:

公司对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专业人士咨询培训。此类专业人员因为需要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性, 所以主要从投资公司方面进行引进, 小部分资源从学校的专业教授渠道获取, 公司可外聘或自行提供等。对于部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 公司会在线下活动中开办路演环节, 邀请天使投资人选择投资项目并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对投资人有意向的项目公司可以作为桥梁促成投资方与项目方的合作。

6.3 项目引进后公司的扶持功能

项目引进公司后, 公司会, 根据规模和资金分类成A级项目以及B级项目。①A级项目。一些规模较小的创业, 资金需求量较小, 主要是进行简单的产品营销, 运行模式相对单一, 例如开一家水果店。针对此类项目, 本公司会将其列为A级, 公司对本级项目主要进行的辅助是营销模式的策划、销售场地的设计等。

资金的解决方式:第一, 通过申请创业贷款。第二, 通过学校申请创业资金。公司可为其提供申请手续方面的帮助与支持。第三, 通过向受益人或者学校内部学生进行众筹。例如在学校开一间水果店, 公司会为此项目制定众筹计划, 然后在校内外进行众筹宣传, 以求短时间内解决资金问题。

②B级项目。此类项目一般为规模较大的创业, 资金需求量较大, 公司运行模式、商业模式比较复杂。针对此类项目, 本公司会将其列为B级, 公司会对本级项目的运行模式、商业模式进行设计、梳理, 专利的申请, 顶层的设计, 以及为项目上市提供初期营养。

对于资金缺乏情况的解决:第一, 在项目基本成熟之时, 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第二, 公司会定期举行线下活动, 主要是进行项目交流, 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企业意识培养, 其次就是提供项目路演机会, 并请天使投资人亲自到场。当天使投资人看好路演活动中的项目, 本公司会向投资人引荐该项目, 创造投资者与创业者沟通的桥梁。

公司对于项目的辅助都会收取项目一定的股权作为公司的劳动报酬, 例如小型项目公司劳动报酬用会作为项目的加盟费或出资额, 其主要考虑项目刚创立无资金支持, 而股权模式受益虽然不能看见实际收益, 但潜在的收益巨大。并且公司为了保证所支持项目的市场占有力度 (A级的项目为周围市场营销能力) , 会制定相关项目的排除制度 (具体为公司关于类似项目排除的保证协议) , 以充分保证所服务创业者客户的利益。

6.4 公司其他辅助环节

6.4.1 宣传活动

公司的宣传活动包括公司对于本公司的宣传活动、公司对于引进项目的众筹的宣传、公司对于合作公司的广告宣传, 活动随公司不断的运行跟进更新。

6.4.2 搭建桥梁

公司作为桥梁为创业者和投资者进一步提供沟通桥梁, 得到投资人资金支持前, 公司负责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提供持续帮助和提供建议, 尽可能将项目实际化和明确化, 让投资看到其潜在前景, 为投资者监督项目进程。

6.4.3 企业领导能力培训班

此类活动主要包括项目产品营销思路的培训、国家最新项目政策的透析以及项目之间的交流活动和运行优质的项目的运行思路分享, 还有一些项目商业模式梳理沙龙、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企业意识培养课程、项目路演环节以及天使投资人对于项目的见解及后续的投资签约活动。

6.4.4 公司季 (年) 度论坛峰会

此活动主要为了促进公司所支持的所有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交流, 以及对公司在上一季度所有项目进行业绩评估和运行模式总结汇总。在项目交流的同时, 可以促进推动项目之间的合作, 形成小项目与大项目相互支持, 大项目之间相互合作, 达到集群上市的目标, 联合博弈, 创造共赢。对于业绩好的项目及运行模式先进的项目进行奖励, 并邀请其负责人进行企业经营经验宣讲, 为其他项目创业者提供实践经验。

6.5 公司续航可能性

笔者所构想出的公司模型作为一个理论上的创业设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业不仅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 更离不开的是社会环境的辅助。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史较短, 尚有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 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发展, 本公司模式的提出能够较为完善的解决现阶段大学生创业可预料的不利环境。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环境涉及多个维度的多方面因素, 本公司完善其必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等主体的多方参与和共同支持,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辅助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型机构。

7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 中国亟需一条更加有前景更加有建设意义的道路来保障中国的经济发展, 而创业所带来的也将是一个国家摆脱其他科技大国科技之牵制的唯一道路, 中国创业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笔者综上所论可得, 中国创业市场的发展就是需要发展创业核心主力———大学生群体, 只有不断的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 中国才可能稳固创业之环境, 真正的发展科学之技术, 提升国家综合之国力。而笔者所构建的牵手模拟公司, 初衷即是改善现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真正意义上去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岩, 田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时空, 2014 (13) .

[2]李建成, 卢春艳.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4 (27) .

[3]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Z].2012.

【假想敌】推荐阅读:

假想游戏人生的醒来作文07-02

上一篇:家庭督导员下一篇:三网融合的安全问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