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精灵伯恩斯坦(精选3篇)
音乐精灵伯恩斯坦 篇1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节奏是音乐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音乐的主体, 音乐中没有了节奏, 也就失去了旋律的意义。节奏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 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用耳朵去倾听音乐, 用动作去表现音乐旋律, 最后用节奏去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教学活动中, 音乐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教育活动, 也是对幼儿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 节奏是重要的主体。所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同时, 也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这一点也是较为重要的, 如果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毫无兴趣, 那么就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师就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那么如何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幼儿很难理解, 但是幼儿对音乐中的节奏却是很敏感的, 为了使幼儿能够很快地理解节奏, 并对节奏感兴趣, 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生活入手, 引导幼儿从自己的周围去寻找节奏, 如拍皮球的“咚咚”声;在地板上走路时发出的“哒哒”声等;并告诉幼儿有规律的声音就叫做节奏, 鼓励幼儿大胆地在自己的身边去找节奏, 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 很快就举手说出了很多的节奏:闹钟的“答”“答”“答”声;树上知了叫的“鸣鸣”声;妈妈切菜时的“当当”声等, 他们发现一种新的节奏声, 就感到很自豪。通过在身边的生活中去寻找节奏, 使他们对节奏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也更愿意参与活动。
二、对音乐的倾听
引导幼儿用耳朵去倾听音乐, 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与他们对音乐的倾听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生活在有声音的环境里, 当然节奏也是随处存在的, 所以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节奏、倾听节奏。在一节“声音”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倾听, 去了解火车开动时所发出的“咔嚓咔嚓”声;下雨时屋檐上落下的“嗒嗒”声;闹钟走动时的“滴答滴答”声;电话响起时的“铃铃”声, 并让幼儿在生活中去找节奏。在幼儿了解了节奏的基础上,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听和辩别节奏。在听音乐时, 先让幼儿初步倾听一边音乐, 然后再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打节奏 (如拍手、肩、腿等) , 了解了音乐的节奏后, 可以一边打节奏一边伴唱, 用节奏和歌词来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音乐节拍, 最后, 对音乐熟练后幼儿可以自己创编打节奏的方法, 同时加上歌曲。
三、动作表现
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节奏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一首歌曲里, 让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来表演自己的动作, 并通过动作来巩固节奏。其次, 让幼儿听音乐, 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出这首音乐的节奏 (如拍手、扭胯、摆头等动作) 。他们的动作比较随意, 做到真正的懂得用动作去表现节奏,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教,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的动作加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 一定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动作去表现节奏。幼儿身体的大肌肉运动也是表现节奏的很好方法。根据歌曲的节奏, 可以让幼儿的身体动作按难易程度来表现,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自由节奏。
比较适合于小班, 让幼儿倾听音乐自由的用身体来做有节奏的动作, 教师只需要鼓励和指导动作完全不能与音乐相协调的幼儿, 也可以让节奏感强的幼儿来带领整体幼儿做动作, 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协调的幼儿, 并要帮助他们动起来, 让他们被动地去感受音乐中的节拍与节奏。他们对节奏的主要动作是用手拍打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2. 均匀节奏。
适合中班。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做一字一动均匀的进行节奏练习。动作与节奏不要过快, 要让幼儿完全掌握音乐中的节奏。
3. 歌曲的节奏。
歌曲本身的节奏, 比前两种都要相对的难一些, 所以刚开始学习时可以选用一些节奏较为明显、简单的音乐来练习, 这样幼儿能较容易的掌握动作。如《我是一个大苹果》《小蜗牛》等音乐。
4. 双层节奏。
就是指同一首音乐中要进行两个部分来完成节奏。这种形式可以合作完成。如一部分幼儿打音乐本身的节奏, 另一部分幼儿则按教师只定的动作来均匀的打拍子。两个声部同时进行。
5. 动作表演节奏。
动作表演节奏是指幼儿所做的动作即要反映出音乐本身的节奏, 又要表现出歌词的内容。这个节奏训练适合在大班进行, 如《小鸡啄米》《我是小画家》都可以进行动作的表演练习。
四、器乐演奏
利用乐器来演奏,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 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 也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中的内容。每种乐器都有着不同的节奏形式和演奏方法, 然后将多种乐器分声部配合在乐曲中, 会使整首曲子更加饱满, 也给幼儿一种新的听觉感受,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间的相互倾听、相互配合的能力, 也能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要在教室的布置中增加音乐区, 投放的材料可以是自制的, 如露露罐里放一些石子, 能让幼儿随用随取。教师不要把对幼儿的配乐演奏想得过于难, 音乐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来表演, 而是我们利用乐器的演奏来达到对幼儿节奏练习的目的。初步操作时可以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如木块、筷子、瓶子等) 敲打着玩, 让幼儿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物品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使用方法等, 让幼儿自己操作, 并从中发现敲打乐器的方法不同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 如铃鼓能拍、能摇、能敲击鼓边;鼓棰敲击鼓面和敲击鼓边所发出的声音实截然不同的。这些发现更能使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 并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音色与节奏, 愿意积极参与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当中。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乐。首先让幼儿通过倾听去找出歌曲中的节奏, 边听边打节奏, 然后再学唱歌曲, 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 配合着节奏敲打, 幼儿兴致极浓, 并积极地投入到配乐所带来的喜悦当中。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通过声音、旋律来塑造的艺术形象, 来传达音乐中的情感和观念。因此, 从整体乐曲入手, 系统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并帮助幼儿探索、发展、体验、音乐及节奏所带来的乐趣, 更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注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感培养, 把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整个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音乐精灵伯恩斯坦 篇2
小班音乐律动《茶壶精灵》
一、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能够随音乐、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
2、提高幼儿仔细倾听的能力,体会音乐中事物的形象以及明快的节奏。
3、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情得到了愉悦。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仔细倾听的经验。
2、物质准备:《茶壶精灵》的课件、音乐、播放器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小段“无声电影”,请小朋友们观看。教师进行“无声电影”的表演,幼儿仔细观看并回答问题。
⑴师:你觉得(认为)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茶壶),为什么?
(2)师:茶壶有什么用途呢?它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模仿一下你见过的茶壶样子)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各种小茶壶的样子。我说1、2、3叮咚,大家就要摆好了!
(4)教师小结并引出第一套动作:
嘴儿长长,肚皮鼓······倒水的动作。
2、小朋友们模仿的小茶壶很可爱。今天,老师带着茶壶精灵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玩。你听····故事片段进入(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做动作,幼儿认真听故事):
⑴师:今天,妈妈不在家,家里的茶壶精灵要“大闹天宫”了。瞧。有一只茶壶已经发现妈妈走了,他把消息告诉了其他沉睡的茶壶精灵并叫醒它们:一只、两只、三只„„一群,茶壶精灵都醒了,一个学着一个的动了起来,舞蹈、游戏、转圈······
①教师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做茶壶精灵如何发现、叫醒、动起来、游戏、转圈的动作。
②师幼一起边说故事情节边做动作。
③师幼跟着音乐,一起做茶壶精灵。
(2)师:正当茶壶精灵们玩的开心,跳的认真的时候,有一只捣蛋茶壶精灵跳了出来(和其他茶壶们游戏)„„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捣蛋茶壶精灵都会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是那只捣蛋茶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谁来表演一下,启发幼儿自己动作。
①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和捣蛋茶壶玩一玩。
(4)师:“突然,传来一声:妈妈,水开了。”(茶壶精灵知道妈妈要回来了,不能让妈妈发现,他们立刻回到小炉子上,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①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知道妈妈要回来了,茶壶精灵们会怎么做呢?幼儿自己创编动作。
②教师小结并带领幼儿做结束动作。
③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和茶壶精灵们一起来游戏。
3、师幼进行完整的《茶壶精灵》律动。
⑴教师带幼儿随着音乐一起律动。
⑵幼儿自己随着音乐律动。
音乐,语文教学的精灵 篇3
一、音乐, 灵性的开场白
课堂的开始, 用音乐来导入, 可以说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开场白, 能起到创设情境、调节情绪和抛砖引玉的作用。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 随其悲而悲, 随其愤而怒, 随其忧而虑……从而进入角色, 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教学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时, 考虑到这首诗作节奏和谐, 音韵优美, 意境深邃, 语言清新朴素, 营造的是一个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园, 我就把本课的教学建立在这种诗意浪漫的氛围中, 精心选择了钢琴曲《星空》作为背景音乐, 在如梦如幻的乐声中, 让学生跟随有声语言, 缓缓导入, 从而更好地走近了诗歌, 走进了诗歌。
音乐, 对调节学生的情绪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台湾女诗人张秀亚曾言:“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 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为了让《荷叶母亲》这篇文章吟咏母爱的深情弥漫于课堂, 我选择了马斯奈的《沉思曲》, 在悠然的音乐伴奏下, 学生很快就捕捉到这首诗带给他们的第一感受: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在这些音乐的出现为学生拓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形象的空间, 烘染出一种氛围和气势, 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作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形象的心理暗示, 胜过千言万语。
在教《土地的誓言》时, 我提前在学生还在嬉戏打闹的课间就放起了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当歌声渐趋激昂时, 教室也顿由人声鼎沸转为安静沉寂, 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痛心陈词: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东三省的侵略, 从此东北肥沃的土地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 三千万同胞在长达14年的漫长岁月里饱受摧残, 许多同胞背井离乡。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有一位叫端木蕻良的东北作家, 遥想生他养他的东北故乡, 满怀着悲愤的豪情, 写下了一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歌声未尽, 学生已由插科打诨变得神情庄重、专注, 继而慷慨激昂, 悲愤难耐。
醉翁之意不在酒, 曲在此而意在彼。音乐还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这里播放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教师要讲授的文本内容。它是一个铺垫, 垫得好, 垫得巧, 可起到烘云托月之作用。曲是“百尺竿头”, 意却要“更进一步”。在学林嗣环的《口技》时, 我选择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驾一段乐曲, 一杆唢呐, 吹得整个课堂群情鹊起。这时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难能可贵。然而, 今天, 我们要来看一种, 不, 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 仅凭一张嘴, 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更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口技。 (板书课题) 一时间, 学生群情雀跃, 兴趣被“撩拨”起来, 很积极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二、音乐, 深情的演绎者
可以这样解说音乐与文字:“音乐比文字更有力;音乐和文字结婚就是王子和乞儿结婚。”王子和乞儿结婚, 好似童话故事, 但我们可以使这一美丽的童话成为我们的一种想象和现实。它是最直观、最形象、最深刻的演绎者。
在讲述配乐歌唱的“曲子词“时, 我为了直观地阐释什么是“曲子词”, 给学生放了直接用原著填词的歌曲《虞美人》和《满江红》, 以及《水调歌头》。
南唐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岳飞的“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以及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或缠绵悲伤或气贯长虹或旷达乐观, 对于什么是“曲子词”, 音乐作了最直观的演绎。
一些中学生不常见的东西, 有时也可链接相关音乐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时, 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地方的剧种有感性的了解, 我挑选了缠绵悱恻的越剧经典剧目《惜别离》, 悲凉激昂的京剧《霸王别姬》、气势雄浑的豫剧《花木兰》、委婉甜美的黄梅戏《天仙配》等, 让学生随着曲中那或凄凄婉婉或慷慨悲壮的旋律, 时而凝眉, 时而凄目, 时而扼腕, 时而顿足, 沉浸在主人公的各种际遇之中。
音乐也是最深刻的演绎者, 音乐用得好, 对主题的挖掘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后, 我准备了筷子兄弟的《父亲》,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想让你再变老啦,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 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很多学生不禁为这份沉重而真挚的父爱动容动情, 潸然泪下, 一曲对父亲的虔诚赞歌油然在心中唱起。
音乐是无形的艺术之王, 它能淋漓地表现人们深邃的思想幽微的情思。让音乐游走在语文的课堂之中, 无疑唤醒了学生的心灵, 重塑了学生的精神, 是最深情的演绎者。
三、音乐, 经典的结束语
一堂课, 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 便可有余音袅袅, 绕梁三日之功效。
学习《伟大的悲剧》时, 我选取了极具穿透力的民乐《怆》。《怆》是一首以长箫为主体的音乐, 它不同于一般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 而是一种具有浓郁悲壮美的乐曲。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之后, 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献身科学的精神有所感之时, 我出其不意地把悲怆的音乐带入课堂, 学生一下子就被音乐导入了一个新境界中———艰苦卓绝的极点攀登, 英勇无畏的献身, 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悲壮, 生的伟大与死的壮烈……带给学生极强的心灵震撼。
《愚公移山》是文言文中的经典, 在教学中, 我引进了这篇富有精神启迪意义的文章。在分析了“愚公精神”之后, 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课堂中来, 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 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 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 品品那耐人寻味的歌词, 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 有一股激情在洋溢。而这些, 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 文章才会绵长、醇香, 令人铭记在心。用音乐来结篇, 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 推波助澜, 巧留余韵, 它, 是语文课堂中最经典的结束语。
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 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联手音乐,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 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大踏步前进。
摘要:音乐与文学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真情实感,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把音乐引入课堂教学,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