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2024-07-06

二战(共11篇)

二战 篇1

一、算准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

二战期间,英国空军经常派出轰炸机利用深水炸弹对德军潜艇实施打击,但轰炸效果总不理想. 为此,英军请来一些数学家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结果发现,潜艇从发现英军飞机开始下潜到深水炸弹爆炸这段时间,只下潜了7.6米,而英军飞机的深水炸弹却已下沉到21米处爆炸,对潜艇的毁伤效果非常差. 经过科学论证,英军果断调整了深水炸弹的引信,爆炸深度由21米调整到9.1米,结果轰炸效果大大提高了.

二、山本五十六“错误的五分钟”

二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一位“要么全赢,要么输个精光”的“拼命将军”. 在中途岛海战中,当日本舰队突然发现美军航空母舰时,山本五十六命令停在甲板上的飞机卸下炸弹换上鱼雷后再起飞攻击美舰,只图靠鱼雷击沉航空母舰获得最大的打击效果,而没有考虑飞机在换装鱼雷的过程中会遭遇美机攻击的后果. 因为飞机换弹的最快时间是五分钟,结果,在把炸弹换装鱼雷的五分钟内,日舰和“躺在甲板上的飞机”变成了活靶子,遭到迅速起飞的美军舰载飞机的全面屠杀. 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 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海域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战后,有些军事评论家把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原因归咎于山本五十六那“错误的五分钟”.

二战 篇2

听力

1 题型

托福听力分为两个 Section。每个 Section 由一段 3~4 分钟的校园对话( conversation )和两篇 5~7 分钟的讲座( lecture )组成。其中 lecture 一般会介绍文学概念或者理科的内容,比如对某些地理生物现象的解释。

2 经验

我认为最有效的联系托福听力的方法就是刷题,推荐 TPO 小站,我自己当时刷了十多套。其实题目量不一定要多,重在刷完题后的心得和总结出诀窍。

比如我刷题之前会简单百度一下所有的题目类型,仔细看一看是如何分析的。仔细分析了题目类型之后,再去刷一次题目,刷完之后再返回来对照一下。第一道题是对应哪个类型,错在哪里,然后把那个类型单独挑出来练习。比如句子功能题,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误解了前后的转折关系,去具体分析错因。

3 个人小技巧

我喜欢把一整段听力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听。练习的时候第一遍不一定要做题目,先完整地听一遍,问问自己整个故事的意思是否听懂了?是否能够大概复述整个故事的意思?

然后直接找出原文,去对照印象中的脉络和记住的细节是否符合原文,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短时记忆能力的好方法。

4 关于记笔记和细节题

(1)听力一!定!需!要!记!笔!记!

很多人在听听力的时候,总觉得靠记忆就可以搞定了。但有些题目会问到一些很小的细节问题,比如:会议会在哪里召开,或者某个讲座抛出了一个生词,去解释这个概念。

这个时候笔记会帮到你很多。

记笔记也有技巧,先注重记逻辑关系,然后记下整个流程图。

例如 A 和 B 见面之后解决某个问题,之后又出现了某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要注意记笔记的格式。记笔记要竖着记,比较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手移动的范围最小,而且可以一步一步跟着逻辑来,在争分夺秒的听力时间里可以给自己留下更多时间,更清楚的去思考正确的答案。

(2)当典型的细节出现时需要去记忆。

比如:名词术语解释会出现时间地点。

多刷几套题你就会发现相同的套路,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会至关重要,这时候笔记能很好的帮助你查漏补缺,不至于在思考的时候漏掉一些东西。

(3)速记。

一般来说单词是来不及全部写完的,所以要发明出一套自己的速记方法。

可以记一些开头、缩写或者使用一些符号来代替,但是要确保你之后可以看懂,也不能影响后面听的内容。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许多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的速记。那真是符号与线条齐飞,中文共英文一色。我曾经看见过外交部长王毅的速记,在极短的几分钟内,要快速口译领导人的发言,其中涉及各种术语,政策,思想等,外行人怎么看都看不懂。

发明属于自己的一套速记方法,熟练使用,将英语转化为各种符号线条,会让你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4)生词。

生词一般不会特别的难。有时候一个生词是被解释的对象,这个时候不要慌,直接跳过或是记下发音,不要因此错过后面的内容。

5 额外的练习

托福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功,平时的基础训练比较重要。

比如最简单的灌耳音,多拿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材料听一听,不强求全部听懂,主要营造英语的环境。我个人曾在香港学习一整年,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让我听力水平提高了很多。推荐 Coursera,里面有美国大学的公开课,经常去听一些英文课磨耳朵,对听力后面两个部分讲座类型的题目帮助较大。

阅读

1 教会自己如何快速阅读

我的小技巧是遇到特别难的生词和特别长的难句直接跳过。一般来说,生词不一定影响理解,也许有一些生词是文章所解释的概念和目标,其实你不一定马上要懂它,读到后面再联系上下文就会理解。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就是要挑出每个段落的主旨句和重要的转折句,有助于快速理解整篇文章。

根据英文写作的套路来看,一般第一题都是重要的主旨句,然后是具体的例子,怎样去解释这句话的。

段落的中间会出现一两个转折句,前面会跟着转折词或者从意思上有所改变,一般这句话就比较重要,要放到理解主旨中间。

2 对具体题型剖析有自己的理解

刷题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题型,揣摩作者的出题意图,就能够知道题目会有什么注意点和陷阱。然后做一套 TPO,把每套题套回原来的题型,反思错题。

3 回归原文

比如词汇理解题,单词会有很多奇怪的用法,有时出现模棱两可的选择,这个时候回归原文就可以选择出来更好的。

还有文章主旨题,读一遍的确把握了主旨,但多选题的一些选项会有细节的错误(比如时间,事情发生先后顺序不对),所以一定要回归原文,确保找到原文出处,尽量不要被具有欺骗性的答案给误导了。

4 额外的练习

刷托福练习题,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做一些快速阅读的训练。在平时的学习中,去有意的选择难度适中的文章,要求自己必须在在规定时间内看完,看懂。养成这个阅读习惯。

也可以看模拟练习题的文章或者英文报纸刊物,比如我高中订过 21 世纪报等。另外,在刷题的过程中还可以背单词,推荐欧路词典,它是可以让手机 app端 和电脑端同步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看单词。

欧路词典的好处我就不赘述了,知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

有道词典和欧路词典是一家吗?哪个更好用些?

口语

1 练习

我用的是 TPO 等模拟软件,对价联系,让自己适应做题的感觉。

建议大家用手机录音自己说的,然后再回放。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尴尬,说的不好。但是多多回放,就像照镜子一样,去总结自己说的不好的地方,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比如开头组织不好,打乱了后面的节奏呀;说的太长了,总是做不了总结呀。

去发现问题,然后针对自己的问题做有效的改善。

2 准备

建议大家在网上搜一搜官方对口语的打分和 Review。

目前的高分标准:Delivery,Language use,Topic development。

所以能不能拿到高分关键在于,能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语言运用是否合适,话题展开是否恰当。

3 题型写作

Task 1

最开始可以写好草稿再说,看自己以正常的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能说几句话,找到准备的标准。

例题:

What king of reading material, such as novels, magazines, or poetry, do you most like to read in your free time?

官方高分评价:Detail Vocabulary Pacing

答题的时候简单说一些细节,词汇稍微丰富一些,不能有太多的停顿,语速适中。

备考注意的问题:即使逻辑看上去很清楚(Firstly…),但没有任何细节,也是不行的。

我的示范:

I like to read magazines in my free time, especially those academic magazines. They contained many topics. Some of them also comes with very harsh comments from different critics. That really helps me to explain my knowledge in my major which is Economics. That’s why I prefer to read magazines in my free time.

Task 2

题目类型:和 Task 1 相似。两个人持有不同观点,你同意哪个?为什么?

解答方法: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讲两个原因,然后用小细节去支撑。

Task 3

题目类型:读一段听一段,然后总结内容。

解答方法:读的时候记笔记并且要竖着记。笔记不要太多太细,逻辑要清晰。

Task 4

题目类型:听读一个 professor 的讲课,去 illustrate 一个 topic。

解答方法:官方 Review 强调每个点都要提到,总结教授的讲课内容。

Task 5

题目类型:这个人会有两种选择,你要选择哪个并说明原因。

解答方法: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听力里的两个 solution 可以不都说明,让时间充裕一些。

Task 6

题目类型:听一个 lecture。

解答方法:要解释主旨。先说明主旨,然后列举两个 point 分别用了什么例子。

(其中 Task 5 和 Task 6 重要的是点要全,要提到 example。)

写作

1 综合写作

首先,你要背自己创立的模版。

首段尾段每一段的开头,连接的句子,总领总结的句子都是要背的。可以参照网上好的句子综合一下,然后给大牛或者老师修改,确保你背的句子没有任何错误。

注意点:

读文章的时候,不要记太详细的笔记,因为之后文章旁边还会出现。读的时候先列一个点,每个点后面只用一个关键的单词去表示,有目的地对应去记笔记。

绝对不能抄原文!要有复述能力,可以改变句子结构或者用替代的词。

不要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综合作文主要是对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的总结。

2 独立作文

(1)写作模式:

一般有两种写作模式,一边倒的,还有一种是兼顾的。

写一边倒的比较多,我个人不喜欢,一边倒要求三个理由,有时候第三个理由想不到,所以备考的后期,我写的都是两头兼顾的。

(2)写作结构:

结构上要有开头结尾,中间要有论述。

论述首先要有第一大段,一般有 A 和 B 两头,首先是 A 这头,觉得有两点比较好的优势,第一点举例子,举例子很重要; 然后说第二点。没有例子就说说理,排排逻辑。第三大段就是 B,可能也要两个理由。

如果要写兼顾类的,两头都要写理由,才会让整个文章丰富,字数也够。B 第一个理由后面可以接个数据,第二个理由可以用一个排比句,排比句可以让这一小段层层推进,气势特别强大,结构比较丰富。排比可以准备小模版。

(3)举例:

一定不要举本人的例子!

可以写名人,也可以写某公司的 CEO,不强求真实度,可以杜撰,只要强有力就行。

平时积累万能好句是非常重要的。我推荐经济学人网站,很多文章的句子非常适合托福写作。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看着模版不记时间去写,逼着自己用积累的好句和模版,就可以知道模版在什么场合可以用,怎么用,同时也加强了你的记忆。

建议用 Word 文档定期分类整理万能好句,然后带着目的去练习。我积累的小模版,其中一个就是数据,这个写作技巧是很有说服力的,考官不会在意数据真实度,并且字数也多。

(4)例子:

论点:New study of employ’s average salary in Beijing conducted by …… tracing (多少多少 people) who are (与论点相关的人,比如白领) suggest that their income ……. Such numbers will inevitably raise many worries…….

格式:一项研究+内容+结果+数据分析

写作思路:

要善于总结出万金油的理由论点。例如事物相关的:经济,效率,安全,方便,空间,耐久。又比如人物相关的:健康,成功,情感,性格,他人,经验,交流。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可以挖掘很多 topic。

最后几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汇总:

Q:口语的口音会有影响吗?

A:口音只是一个加分项。当你有其他硬伤时会保证你分数不至于太低。前段时间赵丽颖的口音问题在微博刷屏,先是大家一边倒的黑她,但在知乎上总算出现了一些我比较赞同的答案。

就像你听一个外国人讲中文,他的发音完全没问题,只是有些语调或者口音,你会去嘲笑他吗?我们在发音的时候只要保证发音准确就好了。

Q:为什么让步段要三个理由?

A:让步段会论述 A 确实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这样写是比较弱的。有时候会想不出论点,而且写作功底也显示不出来。除非你写作功底非常深。一边倒然后写三个理由,这样结构和内容会比较丰富。

Q:口语可以分享模版例子吗?

A:口语的模版可以是自己的例子,或者在阅读中积累。多看满分高分作文,多积累,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知乎也有很多优秀的关于口语的分享答案,建议大家自行搜索,我在这也学到了很多。

Q:口语积累只用黄金八十题和真题够吗?

A:我没有做过黄金 80 题,做的是 TPO,TPO 就够了,很多都是万金油的语料。我是临近考试时将 Task 1 全部打印出来,做成类似 brainstorm 的东西反复练习。

2019年6月15日托福写作考试真题及答案

综合写作

wildlife crossings 的利与弊

阅读:

观点1:动物们不会自己去使用crossing,对于动物没用

观点2:financial waste

观点3:阻碍生物的数量和繁殖能力,因为只能在一小片区域活动

听力:反驳

观点1:刚开始的几年不行,但野生动物的适应能力很强,后面几年的使用会大幅度增长

观点2:不建crossing的话,就会有动物横穿马路造成人们受伤

观点3:是roads限制了生物的活动区域,crossing是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的

独立写作

为了让员工更好的休息,在weekends和holidays,雇主不再给员工发跟工作有关的e-mail。你觉得这样的做法好还是不好。

自 2019 年 8 月 1 日起,托福?考试将以更短的考试给你更佳的考试体验。

托福考试时间将缩短至 3 小时,较之前缩短了 30 分钟,整体考试形式、题型和评分标准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它仍然是公平、可靠、备受青睐的考试,只是阅读、听力和口语部分的题目有所减少。同样,你仍然可以一次考完,不用第二天再回来继续应考。更短的考试时间也能减轻应考的疲劳程度,帮助你提升注意力及考场表现,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019年6月15日托福阅读考试真题及答案

1. The Collapse of the Maya

2. 植物传播授粉的技巧

3. 几种交通方式,canal, steamboat还有train

4. Victoria lake里的两种鱼

5. planet crater

6. 法国的国王是如何从aristorat手里夺回权力的

自 2019 年 8 月 1 日起,托福?考试将以更短的考试给你更佳的考试体验。

托福考试时间将缩短至 3 小时,较之前缩短了 30 分钟,整体考试形式、题型和评分标准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它仍然是公平、可靠、备受青睐的考试,只是阅读、听力和口语部分的题目有所减少。同样,你仍然可以一次考完,不用第二天再回来继续应考。更短的考试时间也能减轻应考的疲劳程度,帮助你提升注意力及考场表现,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推荐阅读:

托福考试报名有几种方式

2019年托福考试注册须知

老兵眼中的二战 篇3

别列茨基告诉记者,他在1945年4月时刚20岁出头,但已是某先锋营营长。虽然他在攻打柏林的激战中受了重伤,但最后还是活了下来,比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幸运得多”。

记者在别列茨基身边看到了一名满脸稚气的壮实小男孩。别列茨基自豪地介绍,这是他12岁的孙子伊戈尔。他说:“伊戈尔在莫斯科第一士官生学校学习。我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这一次正好赶上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带他乘坐‘缅怀列车’到柏林,就是希望他能亲眼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让他知道我们是如何战胜法西斯的。”

对于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年过。8旬的老兵别列茨基来说,4月1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老伴、女儿和孙子的陪同下,他身着节日盛装,一大早就赶到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白俄罗斯火车站。他们一行4人和其他200多人一起,登上了从莫斯科至柏林的“缅怀列车”。他们将沿着60年前攻克柏林的路线,重温战胜法西斯的喜悦。

“缅怀列车”是莫斯科市政府社会联络委员会专门为那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们组织的专列。2004年1月,为纪念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市)胜利解除围困 60周年,由莫斯科至圣彼得堡开通了第一列“缅怀列车”。从此,每逢与卫国战争有关的特别纪念日,总会有不少老战士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着“缅怀列车”前往伏尔加格勒、明斯克等地,在故地重游中感受那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

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员雷蒙多·里奇——

陈玉芬卢涛

“战争是整个世界的灾难。二战的战火更是燃遍欧、亚、非三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近6000万人丧生。”谈起战争,老人的声音低沉了下来。

雷蒙多·里奇是意大利一位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老兵,也是一位见证了集中营地狱般生活的老人。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页。而历史,无法改写,更不该被遗忘和回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不再犯错。”他声音浑厚,思路清晰,很难想像这是位84岁的老人。

“我是在1943年9月8日,意大利与盟军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之后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的。在那之前,我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里奇说,“当时由于意大利的投降,德国法西斯很恼火,他们占领了不少意大利城市。”

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出于对法西斯的反对,22岁的里奇和一些朋友组成首批游击队,开始了与法西斯军队的战斗。但是不久,1943年12月,里奇被捕了,法西斯分子为了从他嘴里挖出游击队的消息,并防止别人营救他,几度转移他的关押地点,最后,德国党卫军将里奇送进了奥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营。

毛特豪森集中营建于1938年7月,位于奥地利毛特豪森镇附近,主要关押重要政治犯和外籍犹太人。被送到这里的 33.5万人中,约有12,2万人被杀害。

再次谈起那段地狱般的经历,里奇的声音有些哽咽。毒气室、焚尸炉、酷刑拷问等等被无数小说和电影描述过的场景都是老人亲身经历过的。“能看到当天的日出,却无法知道能不能看到日落。”他缓缓地说着,“不少人,早晨的时候还见过,晚上就永远消失了,命如草芥呀。”

记者不忍再触动老人那痛苦的记忆,“您是什么时候知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那是我最高兴最激动的一天了,我同时也为死在集中营的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难过。”里奇讲述着他被营救的情况,“我一直相信胜利会到来,也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但当时,集中营的日子把我已折磨得不成样子,我有些绝望,以为生命快到尽头了。就在1945年5月5日,美国军队的装甲车开到集中营,把我们解救出来,告诉我们战争胜利了,我当时真有些恍如隔世。”

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瓦西里·伊万诺夫——

陈玉芬魏忠杰

“和那些曾英勇抗击日本占领者的中国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珍贵的回忆。”曾经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后来又在远东培训过中国抗联战士的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瓦西里·伊万诺夫这样对记者说。

在卫国战争期间,伊万诺夫曾转战西线和西南线战场,3次受伤,后来被调往远东方面参谋部。1945年2月至7月,他参加了对撤退至苏联境内中国东北抗联战士的理论教学,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伊万诺夫说,他那时负责为苏远东方面军88旅军官们上有关日本军队的课程。 88旅主要是由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抗联游击队员组成的特别部队。伊万诺夫给五六十名连级以上军官讲课,主要介绍苏联方面掌握的关于日军装备、军事战术等情况。

伊万诺夫为记者打开他收藏的一幅幅88旅官兵资料图片,感慨地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战士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来琢磨如何熟练使用武器、如何运用各种战术。他们很关心苏联军队和人民是如何和德军作战的,从正规军的大规模战役,到被占领区的游击战,他们问得非常详细,迫切希望从中学到用来对付日本占领军的东西。

二战中的统计学家 篇4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英国,二战前期德军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地对英国狂轰滥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 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疏密不同的弹孔分布. 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很自信地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第二件事情有关于德国坦克的,我们知道德国的坦克战在二战前期占了很多便宜,直到后来,才有苏联的坦克能和德国坦克一拼高下,所以作为德军主要战斗力的坦克信息是盟军非常希望获得的重要情报. 有很多盟军特务的任务就是窃取德军坦克总量情报,然而根据战后所获得的数据,真正可靠的情报不是来源于盟军特务,而是统计学家.

统计学家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和德军制造坦克的惯例有关,德军坦克在出厂之后按生产的先后顺序编号1,2,…,n,这是一个传统,正是因为这个传统,德军送给了盟军统计学家需要的数据. 盟军在战争中缴获了德军的一些坦克并且获取了这些坦克的编号,最后由统计学家在这些编号的基础上估算出n,也就是德军的坦克总量.

由此可见,统计学在二战期间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与统计相关的知识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的试题逐年增多. 从试题内容上看,由原来单一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样本容量、方差等,过渡到要求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考查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试题越来越新,所占分值为6~10分. 2014年中考可能会延续这一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统计呢?

1. 牢固掌握概念,并能掌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统计是与数据打交道,解题时计算较繁琐,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 要关注统计知识与方程、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会读频数分布直方图,会分析图表. 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大训练力度.

“二战”冰海沉船 篇5

1939年11月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爆发。图为前线的芬兰侦察兵和机枪手。 资料图片

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无奈转向德国。在最后一批苏军乘“约瑟夫·斯大林号”撤离芬兰前往列宁格勒的途中,因水雷爆炸引来德军的炮火,救命的“约瑟夫·斯大林号”成了“漂浮的棺材”,数千名红军士兵在波罗的海的寒流中沉浮。

1939年,欧洲大战狼烟正浓。当时被认为军事实力跟德国不相上下的社会主义苏联,趁1939年9月波兰败亡之机,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兰割让领地,芬兰政府当然不会接受苏联的要求。结果苏联单方面撕毁1932年缔结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发动了侵略芬兰的战争。1940年3月13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和平协定。芬兰割让了1/10的领土,避免了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一起被并入苏联的命运。但战火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得不到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

汉科半岛的通讯营

苏军的通讯营里20岁的报务员,萨缪尔·吉尔凯里陶博,正随驻防在列宁格勒郊外马尔德什金的部队在此休整。战前饱食终日的红军士兵们梦想的只是即将到来的复员安排,萨缪尔也希望早日离队去恢复那中断的学业。但命运却给了他另外一种安排——1940年5月2日,他接到了前往奥拉宁堡的命令并登舰启程,但后来却被告知目的地是在海上:芬兰的汉科。

汉科半岛(冈古特)是苏芬战争后苏方以“租借”方式取得的,苏联人在这里扩建了一个大型的海军基地,这个基地足以截断敌军海上力量进入芬兰湾并从海上保卫列宁格勒。

当萨缪尔达到汉科时,这座美丽的欧式风格的城市的芬兰人已被迫离开了家园。通讯营紧挨着面包厂安营扎寨,他们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开始建造防御工事。他们在这块两公里宽的狭窄峡地里完成了坚固工程,拉起了6排铁丝网。士兵们躲在战壕里整日待命,所有的机关枪、大炮都处在待发状态,无数个加以伪装的火力点散布在阵地上。

6月22日夜里,半岛上响起了警报声,探照灯的光线划破夜空。从半夜起,送往司令部的报告川流不息。清晨5点,阵地上传遍了基地司令部指挥官的命令:“同志们,准备战斗!”。在整整4个月时间里,苏芬双方在汉科战场上相互投射了约80万发炮弹和炸弹。

战争中报务员的责任就是始终要保持联络畅通,保证各个分部之间通讯线路的连接,把被炮火炸断的导线恢复完好。对萨缪尔们来说,他们要护牢自己6公里长度内的线路,即从岗位通往两个方向各3公里的线路,这是他们在漫天枪林弹雨中固定的职责。最可怕的事就是冒着炮火去爬上那高高的电线杆,所有固定电话的线路都在上面,似乎死神也在那上面等着你。有一次萨缪尔爬上电线杆去排除线路故障,和他同行的战友瓦西卡被芬兰人的地雷炸得粉身碎骨,而他之所以毫发无损全因为瓦西卡在下面挡住了上窜的弹片。

当时在整个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全线溃退,但在汉科地区的苏军驻军仍岿然不动,甚至还夺取了19个岛。然而到了秋季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苏联再继续困守这块位于芬兰境内的“飞地”已经毫无意义:在背后所依托的列宁格勒已被德军围困的情形下,汉科实际上已成了敌后区。

于是在1941年10月,汉科的驻军开始分批撤离基地。撤退的路线是十分随意而又机动的。来自喀琅施塔得要塞的运输驳船队只负责接运那些直接保障日常战斗力的若干分部人员,而这部分部队一撤走,平时受苏联火力压制的芬军阵地上和炮火便猖獗起来。芬军误认为这些运输船队是前来增援的,以为苏联人正打算再度发起攻势。

通讯营在1941年12月2日撤出了基地。他们在驻地的军舰停泊场等待着前来接应的大型涡轮电动船“约瑟夫·斯大林号”。在最后几周里,这些苏军剩余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毁掉一切哪怕是稍有价值的东西,不使落到敌人手里。成百吨的食品以及远途运来的上万桶燃料被倾倒在海里,整个海湾的水下布满了成袋的米面和成箱的罐头。而此时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数百万军民因饥饿随时可能死亡——那里每日配给的面包定量对重体力劳动者是300克,而对一般人员只有200克。

同样,日常为苏军基地服务的两百多辆载重汽车也被悉数毁灭,成堆的机器设备被弃置在机场,所有的发动机里都填充了甘油炸药。更难忘的是那些吨半卡车,他们用坦克把这些卡车一一碾碎。破坏行动是那么彻底,所有的住宅区门窗都一概不留。苏联人给汉科的芬兰人留下了可怕的景象:在面包工厂里刚出炉的新鲜面包下面竟然都布满了地雷!

漂浮的“棺材”

破坏完一切,现在该是登船离开的时候了。“约瑟夫·斯大林号”就像一座巨大的简易木板房,在三个船舱中都铺好了双层的铺板,舱室底部摆满了面粉袋子和弹药箱。有人开了一句玩笑试图让胆小的同志们放松一些:“别害怕,一旦爆炸大伙儿可以直接上天去见上帝,不用经过中转站。”

整艘驳船载下了6千多名撤退人员,直对着列宁格勒开去。后来才知道,芬兰人在他们撤走后整整三昼夜未敢进入苏军废弃的基地,他们不相信苏军已撤退了。而在峡地里芬兰人已经配置有自动的射击火力系统,足以射杀随后的零星散兵,20挺机关枪凭借自动断启电路有规律地同步开火并停火。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苏军下手切断探照灯线路,使整个前线地带的照明中断。

萨缪尔军士当时就置身于中间那个舱内。当晚海上十分平静,海水已开始结冰。战士们互相用身体取暧,挤着睡在一起。到了清晨3点,突然响起了爆炸声,冰冷的“海水”从敞开的舱口灌进来,倾泄在人们身上。触雷了!萨缪尔第一个跳上了甲板。恐惧将人们从钢铁造的舱底驱赶出来,因为呆在那里没有任何逃生的可能。然而这第一声爆炸只是即将到来的死亡发出的信号。

“斯大林号”驳船经由撤退的航道上并未彻底清扫水雷,而驳船用以进行自卫投放的“破雷卫”本是有效的排雷装备,不料却招致雷区陷阱中所有水雷一齐爆炸。这本不会危及驳船的安全,但当时船长出现了致命的失误:先是发出指令投下新的“破雷卫”并使其继续运转,而他又发出“開倒车”的指令,使船尾当即翘起,这下“斯大林号”可真的遭了灾,处于失控状态不能航行了。

驳般是沿着爱沙尼亚的海岸航行的,离海岸大约有20公里之遥。当时是个晴朗的月夜,德国人发现了海上爆炸的闪光,于是海岸炮台上的大炮们立即开火。一发炮弹落进了前舱,那里大约有600多人。船舱里的弹药立即发生爆炸,天空顿时出现了火焰形成的一片龙卷风,它像一个具有魔力的大风火轮,里面旋转着的全是人的身体躯干、船体碎片。遇难者不只是撤退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临时登船的作战部队人员。

驳船虽然已失去了船首部分,但仍未沉没,呈飘浮状态。极端的恐惧在幸存者中出现了,有的人被吓呆了,浑身颤抖地嚎叫着;还有人跳进了冰冷的海水里,必死无疑;许多人开枪自杀,枪声此起彼伏。

血!哪儿来的?处于休克中的萨缪尔·吉尔凯里陶博起初根本没察觉,他的耳朵已经被弹片削去了一大块。他的后背也在剧痛,原来是被一段断梁击中了。人们一窝蜂似地涌向舢板,其中一人为萨缪尔抢到了一个位子。那时人人自危,整个场面慌乱不堪。待到舢板被垂直地吊起来时,周围哄抢的人有40多个掉到了水里,波罗的海以其灼伤的怀抱接受了新来的牺牲品。在北半球12月的冰水里,人们得以幸存的机会只有几分钟时间。此时突然冲来的一股海浪救了命,它把萨缪尔又冲回到了蒙受灾难的这条大船的船舷边上。幸而他的手还没有完全冻僵,使他成功地抓住了船上的舷梯。为使贴在垂直墙面的不听使唤的身体向上移动,他使出了自己曾掌握的全套体操运动技巧,凭借一段颤抖不已的绳梯,这名报务员成功地又登上了“斯大林号”。

就在此时,这个被截去一段的钢铁庞然大物的正前方驶来了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拖网渔船。人们从驳船上努力向它狭窄的甲板爬去,一大串人流排列在几根从它那儿抛来的粗缆大索上。在按最大可能的数量接受完失事船人员后,它们又驶走了。海水里飘浮的全是士兵军大衣,这些都是在腾越船舷时失足落水,丢失性命的人们的遗留物。

沉船上的狂欢酒宴

“斯大林号”上留下的乘员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萨缪尔藏到该船的一处密室中,打算先找一件干衣服换上。从一个舱室里传出了悠扬的音乐声,那里坐着几个人,他们打开了留声机,并且喝起了伏特加酒。这伙人神情茫然地迎接他,问道:“决定好了再洗个海水澡?我们就这么呆下去,听着音乐死掉。”报务员萨缪尔接过了满满一杯伏特加,他们还给他找了件防水布工作服,“先换上,暖和暖和。”

萨缪尔以前从未尝过烈酒,这一喝下去就失去了知觉。当他一觉醒来时,整个舱内已空无一人。他出舱直奔甲板上,外面已是明亮而又寒冷的白昼。海上十分宁静,“斯大林号”明显地在下沉,但还在勉强飘浮着。此时在甲板上的人们已经没有了绝望感,他们甚至摆上了个狂欢酒宴。槭木制的甲板上铺满了红色的30卢布面值的钞票,看样子,是有人撬开了船上的金库。一群人用钞票打起了扑克牌,另一伙人则疯狂地撕扯钞票,还把钞票大把地抛撒到海里、空中,哈哈大笑。这些钱币被“挥霍”一空。趁火打劫的盗贼们不知从哪个船舱里搬出了奶油饼干、砂糖,还有“卡兹别克”香烟。留在船上工作的两个医生尽力帮助伤员,有些战士还帮助医生们照料受伤痛折磨的同志们。曾被挂在驳船天线上的《圣经》“启示录”画像又覆盖在牺牲的红海军战士身上。有只从尸体上断掉的胳臂又被接回到了原处,他的另一只手臂则被拉向前方,直指通向地狱之路。

近黄昏时,驳船已剧烈地倾斜并且不再运动了,这时有个人突然想到要测量一下海水深度。他找来一段电线绕在电话机零件上,再把系在线上的测深锤放下去,测出深度是18米。随后“斯大林号”便沉入海底,但没有完全沉没,所以在这个“人工岛”上所有人还能安全地呆下去,真幸运!

被俘

12月4日早晨,有两艘拖网渔船直朝“人工岛”驶来,一艘是德国人的,另一艘是芬兰人的,全都停泊在安全的遠处。翻译通过扬声话筒传达了给战俘们的新的命令:“请保持冷静,你们现已被全部解除武装,不许再做抵抗,因为你们已经置于火力控制之下。”

这些船只开始装运战俘,大约有2000多名“斯大林号”上的乘员被运送到巴尔基斯基登陆。该地位于伸向海中的防波堤上。在靠近岸边处,战俘们逐个受到了搜身检查。还没等到他们来搜身,萨缪尔就不得不将一直藏在口袋里的两枚“小香瓜”(手榴弹)扔到了海里。

夜晚,战俘们被安置在海滨火车站的地下室里。一清早,德国人就对他们逐个登记,其中的犹太人则是罪不容赦的。萨缪尔·吉尔凯里陶博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阿列克谢·米哈依洛夫,这是他朋友的名字,这个朋友当时在船舷边自杀了。

监管战俘的是匈牙利人,他们发现萨缪尔粗通德语,便没让他当苦力,因为他能和德国人交流。

日本二战后海报设计风格探析 篇6

日本在二战战败后, “西化”是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行为, 设计受到战胜国英国和美国的直接影响。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战后日本招贴设计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日本设计师融合了日本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与创作思维方式, 形成了一种传统理念与现代元素及构成手法相结合的日本招贴设计风格。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日本海报从各种西方海报设计艺术流派中广泛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有益成分:法国卡桑特尔英雄主义风格强骨霸悍的章法构成, 瑞士苏黎世派和马塞尔派冷抽象主义严谨、秩序、简约的风格, 以及波尔·兰德为代表的美国本土设计的生辣、自由与不羁等等, 这些, 都为以后日本海报设计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50年代对日本海报设计来说可谓一个转折期, 尽管在海报设计的章法结构等方面仍受制于西方, 但他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 也融会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文化因素,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同时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如强调平面性, 注重留白, 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等,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因此, 这个时期的设计既有强烈的国际语言和时代感, 又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我们从日本设计大师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佐藤晃一等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深厚的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人文精神的火花。他们在国际上设计地位的奠定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天赋及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他们注重设计中发掘日本民族最具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

二、二战后的日本著名设计大师

龟仓雄策被尊称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他注重设计语法的严谨、对印刷技术的把握, 以及强化视觉心理要素的构成。他的作品在拥有极强的现代性的同时又具有日本传统族徽式的象征性和简洁性。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强调求意、求气的同时不免流于率易, 而对西方设计理念的严谨、秩序不无心仪, 因此明确表示应以本国文化为根本的同时而兼取西洋理念。

出生于1930年的田中一光, 十分喜爱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纵横线条和简单几何图形, 同时对包豪斯发展起来的设计上的国际语汇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也很感兴趣。田中一光的设计还经常采用日本传统的绘画、戏剧场景或脸谱、书法、面具、浮世绘作为装饰动机, 把高度民族性的装饰主题融入方格网络中, 显得既理性统一又富有韵味。

佐藤晃一是继田中一光等老一辈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色渐变的隐隐约约依然清晰肯定的形体、弱化了的明暗和相对强化了的色彩, 形成了佐藤晃一作品的基本特征。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 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意味, 还提炼出了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他总是弃旧图新, 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 同时又极其简洁, 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 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三、1964年东京奥运会海报对形成“日本风格”的深远影响

东京是亚洲第一个奥运会主办国, 此时的奥运会设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64年, 由龟仓雄策负责东京奥运会平面设计项目, 包括标志、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 他在整个设计中融合了日本传统太阳初升的形态之美, 正中由金色奥运五环托起的日本国旗——太阳图案显得十分醒目, 红色的太阳与金色的奥运五环标志以及金色粗体TOKYO和印刷体1964遥相辉映。海报带有显著的地域烙印, “东京1964”字样突出了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让公众对奥运会的地点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并且从形象、色彩以及整体视觉编排上都体现出现代简约的美感, 单纯的色彩, 简洁的图形, 反映当时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 带有辨识独特性和易于大众记忆的特点。海报也取得了既有民族特征、又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效果, 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东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后, 由龟仓雄策推崇的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对日本后起设计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广告摄影飞速发展, 大大开拓了招贴表现形式的前景。霍克尼和沃霍尔等艺术家赋予了海报新的含义, 即把人体描绘成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而不仅仅表面化地表现人体。一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 海报才开始运用摄影技术记录当代运动员的完美和力量, 以解构、象征的手法展示人体, 呼吁观众要更加熟悉奥运会标识及其特性的寓意, 而不是古典美的概念。

在龟仓雄策1964年东京奥运会系列海报中, 百米运动员起跑瞬间的势态, 奥林匹克的竞赛精神被生动得定格在画面上, 从前到后, 从左到右, 屏住呼吸奋力一搏的画面, 体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生命力量, 给人强烈的震撼与共鸣。这种运用新型的摄影技术使龟仓雄策的海报真正捕捉到了人类体育竞技精神的瞬间, 因此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普遍认可。

四、结束语

20世纪50年代初绝大部分日本设计师都奉行了一个不约而同的信条——建立在民族风格基础上的这种“日本风格”的设计使日本的平面设计在国际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形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日本设计师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学习传统不是拷贝, 不是再现, 而是在精神上的继承并赋予时代的色彩。

摘要:日本真正的现代设计发展,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从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开始。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设计的一个转折期, 海报设计虽然受到了西方风格的影响, 但它并没有失去自我, 坚持强调自己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美学传统, 重视细节, 重视自然, 讲究简单、朴素, 讲究美学中精神含义的和式风格, 这个时期对于日本海报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酝酿准备阶段。

关键词:日本,二战后,海报设计,风格探析

参考文献

[1]、朱锷.视觉语言丛.书龟仓雄策[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3-15

[2]、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之父——龟仓雄策海报作品探析 (J) .中国平面设计在线[20100305]

[3]、王受之.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244-248

[4]、文艺.平面设计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76-79

二战 篇7

中国电影是伴随着中国的革命一同成长的,自古以来的“文以载道”理念和新文化运动启蒙、救亡的诉求, 使得中国电影人将电影逐渐变为了启民智、传思想的宣传工具。随着抗战的来临,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甚至是宣传战略武器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而战时的战争电影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被用于宣传抗日理念、 鼓舞民族士气、坚定人民决心和服务于征兵等国防工作的诸多方面,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作为一场实现民族独立,以抗战建国为目标的“圣战”,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必定要用大量的笔墨来书写和讴歌胜利,这是每一个饱受二战之苦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共同经历的过程。而在记录这场辉煌胜利的同时,众多国家迅速开始了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的反思,如波兰的安杰伊·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捷克斯洛伐克的闵采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 美国的《最长的一天》,前苏联的《雁南飞》等作品。 但中国二战题材影片却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抗战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持续四年之久的解放战争和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大环境使得中国电影人来不及去思考战争背后的东西,而电影则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武器一直存在着。

中国二战影片之所以与反思战争理念疏离,中国文艺理念的历史传统是重要原因。抗日战争作为一场保家卫国的神圣战争的性质,导致对它进行反思有可能在一定层面上消解其崇高性,这是一项避不开的原罪。

抗战以前苏联电影就被介绍到中国,且不仅左翼影人,右翼影人也极为赞赏,这就使得在斯大林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国电影人心中。而这一套创作原则有其重要特征:强调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强调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以革命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组成部分,着意突出真实性和历史性。[3]

这样的创作原则被普遍接受,也就等同于电影作为工具和武器的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42年,抗战还处于相持阶段时,毛泽东主席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文艺要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要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号召,并否定了超阶级“人性”的存在。电影作为文艺的一部分,更是让其工具和武器的属性被拔高了一层,“文革”时期更是将其推向极致。这使得建国以后“17年时期”直到70年代末,二战题材影片一直都缺少“反思战争意识”成长的土壤。

而部分战争题材,更是被隔离在意识形态限定的影像话语讨论范围之外。如国民党在抗战时的行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这就使得对国民党抗战的描述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直到1986年《血战台儿庄》的上映才发出了第一个声音。这使得我们失去了反思战争残酷性的重要角度——在抗战中起重要作用的、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正面战场。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在二战题材影片中加入了“战争反思”的内涵,如《紫日》、 《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但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并没得到受众的好评,许多反而受到了不少指责甚至谩骂。一方面是电影人自身对二战的认识不够准确深刻,如《鬼子来了》就有很多消解崇高的黑色幽默桥段, 同时也过多的谈及了百姓的愚昧、懦弱、贪婪的劣根性, 致使其因“立场”问题而被禁映;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心理对“战争反思式”影片的抵触。

不得不说这种抵触来源于长时间、大篇幅的讴歌和礼赞带来的意识僵化。战争及建国以后,全篇幅的讴歌、 赞扬,欢庆式的影像盛宴给了中国的电影受众一个思维定式,即战争电影就应该是英雄人物引领人民军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或为了胜利慷慨就义。 这样的影片多了,民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一般性民族战争上,造成了对二战反“法西斯” 性质的认识错位,使得民族仇恨滋生并不断高涨。

冯小宁的《紫日》是一部成功地将战争反思和抗战崇高性结合起来的影片,但“日本军人将学生兵培养成杀人者,并用中国老百姓当活靶子”的桥段更多唤起的不是观众的反法西斯共鸣,而是民族仇恨。陆川的《南京 ! 南京 !》仅仅最后“军祭”的场景就能将日本法西斯意识统治下军队的狂热彰显到极致,但主角角川一个“善良的” 日本兵形象使得陆川受到了一片指责之声。可见要在中国二战影片中加入反思理念,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理倾向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电影人应该更好地理解“铭记历史,但不要延续仇恨”这句话,以不消解崇高的方式,以对战争的残酷和被战火摧残的美好人性的展现,让法西斯的暴行深入人心。相信中国的二战影片必将在如今思维更自由的环境下,在反思二战的层面表现得更为深邃。

摘要:“二战”是中国战争片重要的题材,作为革命历史的文艺产品,它在中国电影领域占有独特的位置。本文通过对该题材片三个类型的分析及与中国二战题材影片的比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评论、思考。

二战 篇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死亡之剑就悬挂于我们头顶之上。如果战争必要夺去我们的性命, 那么观赏委拉斯凯兹、艾尔·格列柯、戈雅、凡·代·魏登作品将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幕。”战争曾经摧毁了我们的一切, 只留下惨痛的记忆和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这些更是难以算记, 它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和梦想, 还有那些数不清历代艺术珍品。本书穿过这段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欧洲的历史, 追寻西方艺术品一段令人震撼的蒙难史。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对政治运动产生过推波助澜的影响, 也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浩荡的迁徙奔波、无所顾忌的争夺和劫后余生。

我对西班牙不参加二战的解读 篇9

一、西班牙为何不参战

1936年, 佛朗哥挑起西班牙内战, 他建立的叛乱政权同年便首先得到了德、意的承认。在接下来长达三年的内战中, 佛朗哥在德、意的武力帮助下最终建立起对西班牙的法西斯统治。高中教材中这一段很明晰的史实昭示西班牙和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二战爆发直至结束, 西班牙却始终没有加入轴心国集团参加战争, 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一反常的现象呢?

1. 西班牙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

西班牙是否参战应该是取决于它的国家利益。英国前首相哈默斯顿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即“敌友定律”: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 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正是这一根本问题使西班牙在参战问题上的态度呈现明显的变化。

二战爆发前夕和初期, 西班牙是有明显参战倾向的。1939年3月, 西班牙与德、意、日三国共同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6月, 西班牙取消“中立”, 更向轴心国靠拢;同月, 西班牙不顾西欧国家的抗议出兵占领丹吉尔国际共管区;还是当月, 法国投降前夕, 佛朗哥通知德国政府, 他已做好战争准备。德国的拒绝使西班牙的利益要求落空, 没多久它的参战态度便发生了很大变化。1940年10月, 佛朗哥和希特勒在法国昂代会晤, 他暗示说西班牙将不参战, 作为这种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同年9月德国“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佛朗哥曾私下对其心腹将领表示:“只要英国还没有被征服, 除非绝对必要, 我不愿意让刚夺得的政权遭遇危险。”或许350多年前发生在英、西之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战令他对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惊恐不安。法国投降后佛朗哥曾认为德国征服英国为期不远, 因而一度参战的态度比较积极, 试图为西班牙谋取重大利益。

昂代会晤期间西班牙的表态清楚地表明其是否参战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 尽管德国曾多次鼓动西班牙参战, 西班牙只是在一份与德国的议定书中表示, 准备加入轴心国, 并且最终将参战, 问题是这里的“准备”和“最终”没有明确时间。我认为这是佛朗哥自保于德国的“拖”字诀, 观望形势决定参战与否, 同时保持和德国的“亲密关系”, 避免激怒德国。

以后随着德国在北非的失利, 随着军事力量对比越来越不利于轴心国, 西班牙也随之调整与盟国和轴心国的政策。不言而喻, 西班牙此时参战失败的可能性更高, 付出的代价更重, 我们也能理解其为何不参战。从另一角度看, 随着战局对德国逐渐不利, 西班牙不参战而遭受德国的压力甚至报复的可能性也日趋降低, 从国家利益看, 佛朗哥的这种自保策略相当成功。

2. 德国对西班牙参战影响力的变化

德国要求西班牙尽早参战, 不仅可以壮大轴心国集团实力, 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可以控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直布罗陀海峡, 切断英法和其海外殖民地尤其北非殖民地的联系。如果西班牙保持中立, 英国海军可以自由通航直布罗陀海峡进出地中海, 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扩张是个严重威胁, 所以从战略角度看德国积极要求西班牙早日参战, 但它对西班牙参战与否的影响力也是有变化的。

战争初期, 德国要求西班牙参战, 但并不急迫。希特勒为德国于二战初期在欧洲和北非的巨大胜利所陶醉, 甚至认为英国指日可下, 在这种情形下西班牙参战反而会阻碍德国利益的最大化, 也因此拒绝了西班牙的参战条件。侵略英国失利后, 尤其随着北非战事逐渐陷入困局, 德国要求西班牙参战变得急迫起来。但随着德国在战场上失利的出现和增加, 德国对西班牙参战与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降低, 再加上佛朗哥颇为高明的自保策略, 使得西班牙没有明确答应参战。随着非洲战局的日益败坏, 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德国高层有人提议干脆用军事力量逼迫西班牙参战。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提出德军进驻西班牙, 由德国直接控制住直布罗陀海峡。希特勒此时忙于苏德战争, 拒绝了这一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意见, 只同意派优秀将领隆美尔赴北非收拾残局。隆美尔最初倒是不负所托, 在北非一度扭转战局, 几陷英军于绝境, 但最终因为德、意海军没能控制地中海海权而失败, 德、意的军事力量也于1943年秋被最终逐出北非, 后面将会分析这一结果对整个二战战局的重大影响。

由上述可以看出, 德国影响西班牙参战的能力是随着战局的失利呈衰减趋势的。起初是德国动员西班牙答应参战但拒绝了西班牙参战条件;然后迫切希望西班牙参战, 但一方面, 战局的不利增加了西班牙对参战前景的疑虑, 另一方面, 随着德国侵苏战争的开展, 德国也确实不具备满足西班牙的条件和占领西班牙的实力, 苏军对德的牵制实在太强了;以后随着侵苏战争的节节失利, 西班牙更不可能参战了。

3. 英国成功力阻西班牙参战

前文已提到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 因此西班牙参战与否对英国可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在法国被占领的情况下, 英国即使不能在西欧登陆, 也可以通过击败对地中海和北非的军事力量威胁较弱的意大利, 由南欧对德国展开反攻, 这恰恰是英国在二战中的整体战争策略, 而这一战略的前提就是英国要能自由进出地中海。

时任英国驻西班牙大使的塞缪尔·霍尔担负起了力阻西班牙不参战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 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首先是经济上援助西班牙。战时西班牙一度曾出现过严重饥荒, 物资短缺, 西班牙向德国开出的参战条件便包括大量的物资和粮食。其次是尽力向佛朗哥和西班牙高层宣传英国抗德的决心和战绩。英国获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并且在以后的反德战争中尤其北非再次击败德国, 展示了坚强的抵抗决心和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霍尔配合英军的胜利, 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西班牙高层大力宣扬倒向德国的黑暗前景, 这类活动对西班牙参战态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英国甚至还玩起了“金钱外交”。199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培福德在研究丘吉尔二战时期最新解密的信件时揭开了这一秘密。丘吉尔拨出1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收买对佛朗哥有影响力的高级军官, 比如被认为是佛朗哥继承人之一的阿兰达将军 (当时担任西班牙军事学院院长) 一个人就得到了200万美元。受贿的军官们则如同英国人般, 向佛朗哥多次进言不可参战的种种理由和参战的可怕前景。我们虽不清楚“金钱外交”是否起了关键作用, 但可以肯定确实起了作用。

英国以上的种种运作没有白费心血,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 英国确实成功地阻止了西班牙加入德国阵营参战, 这对英国乃至整个二战战局影响深远。

二、西班牙未参战的影响

众所周知, 整个二战进程的宏观战区可分为三大块:远东和太平洋战场、欧洲和大西洋战场、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轴心国集团中最先崩溃的是意大利, 它就是处于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而意大利的首先投降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进一步坚信, 法西斯必定灭亡。

由于西班牙始终未能参战, 英国得以在整个战时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保住了本土和北非 (特别是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埃及) , 以及中、远东的交通顺畅, 保住了英国对德、意的海上优势。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和战斗力都偏弱, 英国成功地掌握着地中海的海权, 英、美正是通过这一优势获得北非战役的胜利, 以北非为跳板, 登陆西西里岛, 再以西西里为跳板, 登陆意大利本土, 逼迫其首先投降。

目前, 主流观点认为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而英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则认为是北非战役。我们姑且不论孰是孰非,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即西班牙是否加入轴心国参战是影响二战全局的一个重要战略因素。

最后提及的一个影响对西班牙也不知是福是祸。西班牙未参战使它和佛朗哥得以保全, 二战后德、意、日法西斯均遭到清算、惩罚, 但西班牙的法西斯统治却又延续了整整30年之久, 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才告结束。二战后的西欧, 民主化浪潮汹涌, 唯独西班牙这边风景独“好”, 好耶?坏耶?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

[2][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时代文艺出版社.

[3][法]马塞尔.博多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解放军出版社.

[4][美]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远方出版社.

普京忆二战往事 篇10

——编者

父亲被人出卖

战争爆发的时候,父亲在一家军工厂上班而无需服兵役,但他写了入党和上前线的申请书,就这样他被派往了仅有28人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别动队。

队伍被投送到德军后方完成炸桥和破坏铁路等行动。他们几乎立刻就中了埋伏——有人出卖了他们。法西斯分子在树林中不断搜索,但父亲活了下来,他在沼泽地里躲了几小时,用芦苇来呼吸。父亲还讲过,在沼泽地里他听到了德国士兵从身旁走过的脚步声,而狼狗在不断狂吠

当时正值初秋,天气已然寒冷。我记得很清楚,父亲曾对我说,别动队队长是个德裔公民。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有人从国防部送来了该别动队的档案。我在新奥加廖沃的家里珍藏着档案的副本,上面记录了小组名单、成员的姓氏和简短介绍。是的,一共28人,队长是德国人,跟我父亲说的一样。

28人上了前线,仅有4人活着回来,其他24人都牺牲了。

弹片伴父亲走完一生

后来,幸存者被派到列宁格勒郊外的部队。当时这里是德军包围的最热点地区,战斗异常激烈。父亲说,他在那里受了重伤。

当时,他和战友向德国后方出动,他们爬啊爬,结果爬进了德军的火力点,从那边走出一个健壮的男人,向他们这边看过来……父亲和战友遭到了敌方机枪射击。

当时已是隆冬时节,涅瓦河上结了冰,需要爬到河对岸寻求專业的医疗救助。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个河段被纳粹的炮火和机关枪控制,几乎没有东西可以掩护他爬到对岸。但巧合的是,父亲竟然碰到了在彼得霍夫的邻居。邻居毫不犹豫地把父亲弄到了医院,直到确认父亲做了手术。然后他说:“好了,现在你活下来了,我该去赴死了。”于是邻居又返回了前线。

父亲腿上的弹片未被取出,伴他走完了一生,从此落下了病根。要想取出小弹片,就得把骨头敲碎。感谢上帝,至少腿保住了,当时确实有截肢的可能,所幸碰上了好医生。

此后,父亲与邻居彼此失去了联系,他以为邻居已经不在了。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父亲回到家后一下哭了起来。原来他在列宁格勒的商店里偶遇了这位救命恩人。这真是百万分之一的几率。

从死神手中抢回母亲

母亲讲述了她是如何到医院探望受伤的父亲的,列宁格勒已被希特勒牢牢围困,人们忍饥挨饿。当时他们有一个3岁的孩子——我的哥哥,父亲背着医生和护士,将医院份饭偷偷交给母亲,好让她带回家喂孩子。后来父亲饿晕在病房,医务人员就不再让母亲探视。

后来我的哥哥,在幼儿园得了白喉病,最终没能活下来。父母甚至没被告知他葬在哪里。家里只剩母亲一人,当父亲拄拐出院回家时,看到卫生员正在往外抬饿死的人——包括我的母亲。但父亲觉得母亲气息尚存。他对卫生员说:“她还活着!”卫生员却回答:“路上她就会‘走’的。”父亲说,当时他举起拐杖冲向卫生员,强迫他们将母亲抬回屋内。在父亲的照料下,母亲活了下来,41岁生下我,并且一直活到了1999年,而父亲则在1998年底去世。

在俄罗斯,家家都有人在战争中丧生。这当然是灾难和悲剧。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没有因此仇恨敌人。说实话,直到今天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母亲是非常温柔善良的人。她曾说过:“怎么能去仇恨这些士兵呢?他们只是普通人,也在战争中死去。”

她的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什么呢?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只是被赶上前线罢了。”

这些话,我牢记至今。

二战 篇11

关键词:和平史观,二战教学,启情点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 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 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 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 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 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 很快就会被遗忘。 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 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 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 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 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 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 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 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 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 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 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 这一过程是灵动的, 非呆板的;是动态的, 非静止的。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 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 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 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 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 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 移开橱柜, 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 从安妮12岁开始, 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 这是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 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 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 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 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 非常遗憾的是, 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 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 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 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 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 即为《安妮日记》。 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 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 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 然而, 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 在2014年初的日本, 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 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 2014年3月, 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 “在残酷的环境下, 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 包括他自己。 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 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 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 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 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 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 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 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 残酷终将结束, 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 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 ”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 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 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 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 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 而在这5000万中, 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 “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 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 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 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 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 还是现在与将来, 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 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 当拥有和平史观后, 就能够冷静思考, 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 因此, 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 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 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 在战争中, 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 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 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 日本从未真心悔过。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 而是寄予希望, 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 这样做的原因是,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 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 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 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 因此, 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 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 放眼未来, 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 借用安妮之口,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 这个理想或者远大, 或者微小, 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 是随遇而安的。 因此, 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 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 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 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 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 走到平坦的地方, 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走到崎岖的境界, 愈是奇趣横生, 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 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 (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91)

综上所述, 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 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 从小处着手, 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 2012 (15) .

[2]胥江.中学历史教学中和平价值观的培养.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3.

上一篇:习作指导课下一篇: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