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初中(共12篇)
薄弱初中 篇1
薄弱学校的学生在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问题的解决策略。要进一步关心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差异, 关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探究性。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了解, 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 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薄弱学校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课堂语言要规范准确、简洁易懂
数学是一门对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 尤其是一些概念、定理, 一字之差, 或者字词顺序颠倒, 都可能造成表达意义的不同, 所以, 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课堂语言要简洁、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 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 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 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 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 有什么不行?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 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 不能以人为本,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 备教材 (要教什么内容, 教学重点是什么) , 而且还要以人为本, 重点是要备学生, (教到什么程度, 教学难点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教) , 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 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
三、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 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 “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讲数轴前, 先介绍温度计, 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 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四、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 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 另一方面, 也有数学原因, 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 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薄弱初中 篇2
【内容摘要】学生的音乐素质关系到学生演唱、演奏、欣赏等方面的水平。笔者对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的音乐情况现状展开调查,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熟悉、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音乐价值取向及学生音乐素质情况,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进步农村薄弱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薄弱初中 音乐情况 调查
一、题目的提出 笔者在本市各乡镇中学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学生mp3mp4很多,在校园里看到带耳机听音乐的学生也很多,但是上音乐课时,学生的态度却不端正,讲话、看课外书、一问三不知等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到底学生的音乐情况如何?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音乐教学? 本问卷从对音乐教育的熟悉、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音乐价值取向及学生音乐素质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后,感受到的是它带给我们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样了不同学校的三个年级的学生205名。初一学生70名,初二学生72名,初三学生63名。其中男生103名,女生102名,男女生的比例接近1:1,对参与调查的学生也考虑到年级、性别等方面的均衡,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2、调查内容
本调查内容分为四大块:对音乐教育的熟悉、对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对音乐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学生音乐素质情况。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
4、调查过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抽取各校三个年级共205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占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回收问卷的逐项统计,发现当前农村薄弱初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普遍的现象:
(一)对音乐教育功能的熟悉逐步进步 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深进人心,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课时安排中有严格的要求。上音乐课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以为在初中阶段开设音乐课是有必要的,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音乐知识,但也有些同学由于喜欢音乐而选择它,另外一些同学觉得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枯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习生活,把音乐当成学习中的调味剂。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具有开发智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进步自身修养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的观点也是认同的。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态度上存在某些被动因素(如:学校安排,没办法),可从总体上来看,调查对象中的大部分人以为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基础教育状况在不断进步
在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初一学生中评价“小学的音乐教育”、初二学生评价“初一与小学时的音乐教育”及初三学生评价“初二以前的音乐教育”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以前的音乐课时常被其他主课老师拿往上、或音乐课纪律不好导致音乐老师上课不是很负责等。而对于“你对现在的音乐课感到满足吗?尽大多数学生以为满足或比较满足,究其原因是:上课老师负责、能与学生主动交流、比较风趣轻松。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现在的音乐课感到不满足,原因是:课上流行歌曲教的太少、有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扰乱了课堂秩序。由此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音乐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音乐教育也在慢慢地完善。
(三)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经常听音乐,但对于“你平时常听什么类型的音
乐?”、“你聆听音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等题目时,不得不引 起我们音乐教育的深思:为什么学生聆听的都是流行歌曲?可想而知经同学推荐的多数也是流行歌曲。为何学生对世界音乐史上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却漠然处之?由于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以及他们整天捧在手里的mp4等媒体。可见,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难怪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你以为音乐有什么作用”时,他们以为流行音乐简单易唱,在他们易燥的内心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而以为音乐能对进步自身修养和培养想像力的仅占调查对象的13%和4%。
(四)学生音乐素质情况亟待进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艺术节声乐、器乐等报名情况来看,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担忧。“对音乐课上学过的歌曲,你会唱出它的旋律吗?”只有21%的学生能断断续续的进行演唱,而大部分学生清唱时,几乎对音准和节奏都没办法正确把握。同时对于“你欣赏音乐时,能听出其中的演奏乐器吗?”肯定回答的只有5%,而有31%的学生完全听不出来,通过老师的提示,基本上可以听出来的占调查人数的64%。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歌曲演唱水平和欣赏能力急需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教师要加强学生主动进步自身音乐素养,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进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意识体会作用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聪明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就是音乐。柏拉图也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所以切不可忽视音乐这门艺术对启迪人类聪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音乐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意识?首先本人以为,可以将节奏与乐调等这种有着最强烈的气力浸进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的心灵因此得到美化。
比如:一天我在第四节课上《摇篮曲》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在嘀咕肚子饿了,当时我假装没听到他们的谈话,后来我根据教学内容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播放了《雷叫电闪波尔卡》这首曲子,欣赏完后,问他们,曲子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似乎打雷下雨了,但我还是感觉情绪一直很欢快。我捉住机会赶紧说:你说的很出色,想问一下你在听的时候还一直想着肚子饿的事情吗?学生摇摇头笑了。我总结:这就是音乐的作用,所以让我们平时在聆听音乐时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别以为我们的音乐课是学校安排的,它让你们没的选择,所以很无奈。当然,这只是部分同学,我希看你们能感受到聆听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修课,它是我们同学说的学习中的调味剂,也是我们碰到困难时的最贴心帮手。那么我们就可以达成共叫——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上例子仅是代表而已,只要我们留意,强化学生的音乐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重要作用它存在于音乐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二)改善方法进步质量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进步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是普及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效性,要严守那片属于自己的田地,精心耕耘,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美妙的音乐语言吸引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唱流行歌曲也可以适当的考虑,比如内容积极向上的《隐形的翅膀》、《青花瓷》等都可以在课上供学生学习。不管老师有多么好多么高明的课堂治理手段方法,假如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纪律守则为基础,课堂治理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纪律规则给了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课堂言语,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期看,他们应做到的是什么。
(三)丰富方式形式多样 天天聆听流行歌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如何将学生的音乐欣赏类型由单一的流行音乐转为丰富多彩的古典音乐或中华民族音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就先从流行歌曲导进。笔者在执教《卡门序曲》时,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斗牛士之歌》作导进,边欣赏边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欣赏《卡门序曲》的三个主题时,用不用的要求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聆听A段时,给学生的是简单的题目:听出它的节奏是稀疏的还是密集的?然后分析情绪热烈的原因是还有一件打击乐器的渲染,从而让学生再听出打击乐器——钹;听B段时要求听出主奏乐器小提琴和长笛,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具有点缀作用的三角铁;C段的旋律出现两次,两次的力度是由弱到强变化呈现的,而且第二次出现时音高也进步了一个八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如lu和beng)来哼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然后教师小结:由于演奏乐器、音高、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使我们的情绪也发生了改变。这样就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四)以点带面逐步进步
歌曲演唱能力是反映学生音乐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一个多学期来的音乐教学和本次调查,发现学生演唱时的音准等题目急需进步。只有21%的学
生能断断续续的清唱学过的歌曲旋律,可喜的是,学生对于节奏律动性的感知能力要比对旋律的视唱能力强很多。因此我就抽取学校中音准稍微好点的学生组建了一支合唱队,让他们在系统的合唱练习中,进步他们的视唱能力、节奏感知能力以及音乐团队精神。
1、“音乐素质”与“学业学习”如何协调?进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训,肯定会占用平时的学习时间,那么如何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家长协调好排练时间,让他们也积极赞成学生参与培训,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2、“音乐素养”与“家长出钱”如何协调? 在组建乐器爱好小组的活动中,涉及到学生需要买乐器这一直接的题目,农村薄弱初中的学生家长能否同意,是学校与家长一起分担?还是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应该引起思考。
【参考书目】
[1]《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音乐课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薄弱初中 篇3
一、钻研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切实备好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唯有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备好一节课,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文体,语法,修辞方法等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由易而难地展开并融入到所设计教学重点难点中;
二是所设计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目标性内容不宜过多,一般各为一个较为适中;
三是所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标性内容,要力求简明而扼要,切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文体特点),力避含糊不清;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要力求抓住教材与学生实情的契合之处,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唯有如此。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才是真正明确的,才是有利于实施教学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
二、紧贴课标,整合三维目标
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更要科学地处理教材,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白鹭》时,对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并掌握文章的衬托比较的方法。
2初步掌握文章采用的粗线条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白鹭的美。
2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
3精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世界中的美,善于发现美,歌颂美。
教学重点:
1感受白鹭的美美在何处。
2,文章所采用的衬托比较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勾勒和大写意的写作手法。
【评价】该教师较为有效地整合了三维目标,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割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能够有效地关注学情,并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听课的整体感受而言,这堂语文课气氛较为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这与该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准确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无视学情,让该教师拿着这份教案到农村薄弱初中来上同一节课的话,便很难上出这样的效果,很有可能会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尽管时下普遍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教师在具备整合三维目标的意识的同时,却不能为了上所谓“优秀的课”刻意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而要真正地领会到设计三维目标的真谛所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努力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设置问题
“预设”,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承栽形式,应当呈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案例】前不久听了我校一位教师的一节阅读课。她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时,在做了充分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代后,让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概括故事梗概。2课文展示了那几个场面?3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4课文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整节课听下来,感觉气氛相当沉闷,基本上是学生先匆匆思考再匆匆讨论,教师再匆匆归纳。
【反思】这节课之所以上得不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该教师没有考虑到教材的实际难度,让学生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这么长的一篇小说,恐怕他们是很难读出个所以然来的。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很好,但是设置这么多的问题,恐怕他们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第三,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到位。第四,既然是整体感知,如何让学生读出文章的真意,不能仅仅靠教师的归纳,还得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自己体会出来。
【建议】首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其次,精简问题。考虑到学情可以只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2)课文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的语句体悟出小说的主题,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
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科学的处理教材的基础之上,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设置问题。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总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除此以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设置面不能过大,切合面要小。2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要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3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有必要的引导和点拨。4问题的设置不能割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悟同文本进行对话,要能够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把握住有效设置问题,即“预设”这一环节,才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成,才能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初中英语薄弱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4
一、英语学科的特点
英语这门学科素以记忆量大、语言点零散、语法较难掌握而著称。绝大多数学生在初学英语阶段兴趣盎然, 后却遇难而退、一蹶不振。究其根本原因, 是他们不能很好地记住语言点, 未能很好地掌握语法, 进而懈怠对英语的读背, 疏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终使其英语语感低下、题感不强。
二、破解对策
1.对学生来说,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戒除惰性, 勤奋好学, 重视读背, 多听多做, 循序渐进, 是学好英语之前提条件。
首先, 勤是第一要诀。勤于朗读, 勤于记忆, 勤于做题, 基本没有英语差的理由。
其次, 重视读背。笔者始终认为, 英语学科既有文科的特征, 亦有理科特征。说其具有文科特征, 是因为它有大量需要记忆的东西。因而, 勤读、苦背就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国人中, 大凡擅长英语者, 还未听闻过几人不读不背英语而成绩斐然的。李阳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 也说到“学英语, 要不要脸的大声朗读”, 其编著的著作里, 更是不乏要求背诵的东西。而大凡英语成绩差的同学, 没有几个不是不肯读背的典型。
再次, 多听是学好英语的另一途径。陈寒的《躺着学英语》曾一度风靡, 同声传译家朱彤更是以其听坏多部录音机、熟听磁带两千余盒而功底非凡。不读不背, 自然就记不得单词、语言点, 找不到语感, 那么做题又何从下手?说英语具有理科的特征, 是因为在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信息量之后, 又必须通过多做题来强化知识、检验成果、纠正谬误, 同时更重要的———训练题感。英语中零乱纷杂的知识点犹如理科的公式、定理, 量却比公式、定理大得多。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训练, 知识得不到强化, 遗忘、混淆便也是情理中的事。
最后, 循序渐进是学好英语的又一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切忌囫囵吞枣, 轻视基础训练而妄想一蹴而就。因而, 教师应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 从基础抓起。
学习英语要重点突出,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否则, 将会思路不清, 不利于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形成。
2.对于教师来说, 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 教师应处理好教材。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图文并茂, 优点在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但不利之处亦显而易见。不少同学在读背时抓不住重点, 甚至不知道哪里该读背、哪里只需作一般性学习。教师应尝试以教材编撰者的视角, 以主题为主线, 深入钻研教材, 在授课时兼顾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并适时提醒学生教材重、难点, 并按模块逐一过关。教材内容的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 以利于教学实施。
其次, 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不仅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学生打好基础, 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学生英语变差的原因就是老师授课的节奏太快, 学生跟不上, 继而形成“夹生饭”。
第三, 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关系。教学必须面向全体, 适当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在追求升学率和尖子生比例的压力下, 一些老师对这一问题处理失衡, 加之一定的偏爱优生的心理倾向, 课堂上对中等以下的学生照顾欠缺。拓展延伸也应把握梯度, 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其破解难题的勇气。
第四,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不是主宰者。既不应主宰课堂, 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不加引导和控制。要在学生主体的原则下, 设计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小组活动, 主持结果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五, 注重教学艺术, 灵活处理教学难点。三尺讲台, 艺术无穷。生动形象的比喻, 幽默诙谐的语言, 都能为学生的思维擦亮火花。特别是有些语法知识的讲解, 教师能否避开抽象的描述, 巧妙地设喻, 从而将自己内化的感悟轻松地传递给学生, 对于学生的理解与领悟影响很大。而这, 对教师的教学艺术确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最后, 梳理英语知识网络, 构建核心知识体系。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对小学直至高中的英语教材熟透于心, 并认真梳理知识网络, 理清重点, 构建核心知识体系。相当一部分教师, 在处理教材的时候, 往往遇到一个语言点便将其展开详细讲解, 而他所讲的知识又往往大面积地前后重复。构建了英语的核心知识体系,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所讲知识会有计划地循环复现。这样的复现才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深刻理解。而对于学生来说, 避免了无谓的重复也能够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 并保持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新鲜度。同样, 习题的筛选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删去经常重复的习题, 让它们有规律地呈现, 避免无益无功的重复训练。这对教师可谓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结语及期望
薄弱初中 篇5
工作方案
初中教育是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抓薄弱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相对而言,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成绩还有一定的差距,为避免学科建设中的“短板现象”,尽快提升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均衡发展,结合我校学科教学现状,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科教育品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为重点,抓好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优化学科教学过程;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以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加强对薄弱班级学科的指导和研究,努力实现学年初奋斗目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领导重视,找准症结,加大对薄弱学科治理力度。
为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实施,成立薄弱学科建设工作领导
小组,加强对薄弱学科教学的监控、督导、研究工作,组长:全应生、副组长:彭才军、成员:马国生、田明虎、杨翔朝、吴忠琼、舒小晴、郝世华、全华。领导小组联系英语、数学、物理学科的骨干教师,针对薄弱学科、薄弱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查找出制约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定细提高措施和追赶目标,并组织实施。
2.学习先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育观念,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加强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利用例会、教研会等形式,抓好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转变教育观念。
(1)改革备课方式,提高薄弱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走出备课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课
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四,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挖掘教师的合作潜力。积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备、集体备、补备”的备课模式。力求在一个组合内就学科教学与研究,薄弱学科改造、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能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心得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4)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都突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
重视单元练考。学校要求重视课堂及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总结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教师教学成绩转化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重点查找教学常规的落实、督查、反馈与矫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团队精神,学生学习的时间管理,学生学法指导及心理疏导,学生学习风气及学习规范等方面,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调整、制定下阶段整改措施和工作项目安排。
4.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第一,是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老师建立学困生档案,认真做好学困生的阶段提高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实行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5.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引领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薄弱学科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相连,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和引领是薄弱学科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薄弱学科班主任从以下方面来协调:一是开好分析会,让学生找出自已的弱科及造成的原因,如:听课、练习、兴趣等方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优秀学生做学法介绍,从英语、数学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采用家校携手的方式,引导家长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牵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
6.发挥骨干教师的效应,与骨干教师结伴同行,以学习促提高。实施“青蓝结队”工程,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借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身。
7.开展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教学方法研究,确保活动规范、实效,有特点。
第一,严格听课、评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力度,对教师进行教法指导,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扎实上课,要求向45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实效。
第二,强化教研活动,重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研究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提
高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
薄弱初中 篇6
一、开展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激发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先进理念,时至今日,这一理念更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尴尬局面。出于习惯,很多教师日常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尤其对于薄弱生,很大程度上,他们长期生活在教师有色眼镜的阴影之下,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长此以往,积重难返,最终形成了目前屡见不鲜的“双痛”场景。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此种问题,归根到底,教师必须打破长期形成的高高在上的习惯,和薄弱生换位思考,真正学会以生为本,彻底激发其被制约的主观能动性。
二、换位思考,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教师要站在薄弱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对话、沟通,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把他们真正当成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这是激发其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其实所有的薄弱生内心都渴望能够学好,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当前薄弱的局面。也正因为薄弱,他们长期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处于被教师忽视的边缘地带,内心缺乏自信,充满自卑,表现为课堂听课效果和课后作业效果差,最终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
三、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主要阵地———课堂,以生为本,重塑薄弱生的自信,这是激发其能动性的关键所在。首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用幽默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从多个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吸引薄弱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耳朵无法抵制课堂氛围的诱惑,不自觉地想要听。其次,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增加提问次数和频率,同时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量身打造,精心设计一些简单基础性的其有能力回答的,如可以从最简单的字词课文朗读等入手,同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鼓励他们勇敢卖出第一步,评价时,多采用赏识教育,发掘其闪光点,加以肯定,让他们迈过心理障碍的坎,从原来的被动回答到后来逐步自己举手主动出击。再次,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跟踪反馈,询问其是否有困惑不解之处,做到问题及时解决,哪怕重复多次,直到弄懂为止,决不放问题过夜。最后,适当提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在完成时让其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能力的肯定。
四、以生为本,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除了课堂之外,作为教学过程另外一个重要环节的课后反馈也不容忽视,以往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考虑到薄弱生的能力可否承受,长此以往,他们对课后反馈的态度可想而知,由原先的无能为力到最后不愿意甚至是深恶痛绝,养成恶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同样需要以生为本,反馈的布置要根据其能力设置,刚开始时,难度要低,量要少,保证其能独立完成,及时批改,批改时要面批,要求要严格,不过关决不罢休,让其既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又意识到不主动改变是蒙混不了的,长期下来,宽严相济,逐层递进,让薄弱生在每次课后反馈中品尝到进步的喜悦,潜移默化中养成相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主动积极,真正发挥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最终跟上集体的步伐。
只要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课、每一次课后反馈,以爱心和耐心润物于无声,必将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激发起他们本该具有却被忽视的主观能动性,摘掉薄弱的帽子,享受素质教育的阳光和雨露,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獨特青春之花。
薄弱初中 篇7
一、创新作业布置形式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业的布置, 可以针对要学习的问题, 精心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 (1) 为让学生预习新课, 布置预习性作业.例如, 阅读课本,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分式的意义; (2)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这类作业能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运用于课堂讨论, 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参与的精神. (2) 为引入新课, 选编知识衔接题.例如, 为学习中点四边形的知识, 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题组让学生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 (3) 为巩固概念, 选编知识变式题.在学习了绝对值后, 可以布置如下一组题目: (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 3.1, 0.15. (2)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5.2, 0.87, -0.2, -6.2. (3) 已知a>0, b<0, 判断a+b, a-b的符号. (4) 为纠正差错, 选编判断、选择题.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之后, 可设置如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异号两数相加, 和一定是正数;B.两数相加, 和一定为正数;C.两数相乘, 和一定大于0;D.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5) 为拓宽思路, 选编多变、多解题.如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以布置如下题目:一架飞机在两座城市之间飞行, 顺风要2.75小时, 逆风要3小时.已知风速为每小时20千米, 求静风速度及两城市之间的距离.
二、多层次作业
过去的数学课对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一刀切, 其结果是一类学生感到吃不饱, 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 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 而二类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 望而生畏, 失去学习信心.为解决这种矛盾, 可采取分层次作业, 分档处理,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逐步提高.对学生进行分组, 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依据, 分为三个大组, 依次为:A组, 反应慢, 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学习兴趣较低, 学习基础较差;B组, 反应快, 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 但潜力较大;C组, 反应快, 学习兴趣浓, 求知欲望高, 基础扎实, 整体素质较高.在布置作业时, 针对不同的组布置不同的作业, 然后在组内对各个成员的作业进行评比.比如, 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 我给A组布置数字简单的一步运算, 让他们熟悉分式加减法的性质, 通过多次训练, 熟能生巧, 然后逐渐加深难度,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对B组学生, 我将提高作业难度, 把他们的作业数字进一步反复, 由A组的一步运算扩展到两步运算, 在训练中让他们向优等生趋近.对于C组学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好, 通过预习就能完成对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再让他们进行课本作业已经意义不大, 为了让他们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我为他们设计专门的练习题, 进行分式两三步混合运算.由于所分的组的学生处于同一学习水平, 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 让组内学生进行作业比赛, 通过比赛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对于课外作业也实行分层布置, C组学生量少, 难度大, B组在务实基础的情况下布置有提高性的作业, A组以课本基础题为根本, 同时布置以前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学习新知识, 逐步提高, 最后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到发展.定期进行检测, 在检测中, 如果能力达到B组的水平就实现学生的“晋级”, 进入B组, 以此类推, B组也可以通过检测进入C组.
三、练习进课堂
著名学者布鲁纳认为:“数学中的反馈———校正过程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认知基础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课内小练习将课后部分作业或练习有机地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这样既加强了课堂训练, 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同时练习进课堂有利于分类指导学生, 在学生独立作业时, 教师可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提前做完了规定的作业, 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题去做,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实现, 也满足了优秀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作业要有评语
薄弱初中 篇8
在教学过程中, 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原因, 通过对各项调查报告的研究与总结, 笔者认为, 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 是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并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 在这一阶段,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能主动接受并喜欢英语, 这样才能为以后常规的英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想一个学生连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没有, 他怎么能跟上听力教学呢?通过整合大量的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 许多在听力方面薄弱的初中生, 都是由于他们对英语不感兴趣, 课后根本不会去花时间读英语, 可能对于需要自己动手填写的题目, 他们还能靠记忆去做一些, 但面对需要耳朵去听的听力时, 他们则束手无策了。这样长期的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了一些学生根本听不懂听力的局面。
2. 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薄弱
英语听力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环节, 听力中融合了很多知识, 需要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发音, 词汇, 语法及语感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有将这些知识掌握并能在第一时间灵活应用, 才能做好听力。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好发音, 对单词的音节、重音、重读、不完全爆破, 句子的重读、弱读, 词与词的连读, 句子的语音语调等掌握不好, 导致不能准确理解听力材料, 不能辨别一些易混淆的发音, 如shop/stop, fifteen/fifty, quite/quiet, 等等。其次, 由于听力材料的语速太快, 学生盲目地想去听清每一个单词, 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听完后只留下个别单词在脑海中。还有些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较差, 容易犯时态上的错误。现在很多初中生感觉听力很困难, 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欠缺, 词汇量较少, 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 语感教差, 从而影响了听力的学习。
3. 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对听力产生畏惧感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初中生在听力还没开始之前, 心里就开始紧张, 害怕自己听不懂材料,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整个思绪都集中在“如果听不懂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上, 无法全身心地静下来去听, 结果自然很糟糕。这种结果又会影响学生下次听力, 每一次他们都会想到自己上次的惨败, 这样就更加剧了他们的紧张和害怕感, 导致听力越来越差。
4. 传统的听力训练模式单一,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初中英语听力训练, 都是教师借助录音机播放听力磁带, 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提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他们把每一次听力都当作一次任务, 艰难地去完成。除了上述几点原因之外, 还有其他很多不利的因素在阻碍着初中生的英语听力, 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几点对策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在接下来及今后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努力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打破初中生英语听力的“瓶颈”制约, 将英语听力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下述几点对策, 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1. 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 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听力薄弱的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 英语教师应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和效率。英语教师可以采取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的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融入浓烈的英语氛围中;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一些简短的英语话剧, 培养学生表达英语的能力, 或是通过开展英语角活动, 培养学生的口语和语感, 让学生能感受到那种语境, 这样对学生的听力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切实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为了能让学生具备教好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把好基础关, 克服每一个盲点, 切实打好发音、词汇和语法基础。专门地带领学生学习音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区分一些易出错的音标, 通过音形记忆法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 通过习题训练学生的语法知识。只有牢牢把握住对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才能为听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努力打破单一的听力训练模式, 增加听力训练的途径
传统的借助录音机听磁带的训练方式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今后, 英语教师应努力增加听力训练的方法, 采取新型有效的训练模式。除让学生单纯地听磁带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 与此同时,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预感, 促使他们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可谓一举三得。正因为冲击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脑神经, 他们会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种英语氛围。除了带领学生观看英文电影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生唱英文歌, 听英文歌的方式, 去提高学生的听力, 音乐是人们都喜欢的, 借助音乐的美妙旋律更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教师在教一首英文歌之前, 可以逐句地唱给学生听, 让学生自己听出歌词, 学生未能听出来的地方, 教师再给出提示。这样, 看似是在教一首英文歌曲, 实则是在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听力。这两种方法都是增加听力训练途径的新型有效的方法。
4. 帮助学生调适心理, 做到“听前不慌”
针对学生普遍都害怕英语听力这一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有必要专门抽出时间, 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在每次听力之前, 教师都应给学生鼓励, 告诉他们, 这次听力很简单, 只要大家认真去听, 每一个同学都能听清楚。通过教师的这种不断的心理暗示, 会给学生带来听力不难这一信号, 学生就会放松心情, 带着平常心去听听力, 这样就会让他们集中思想, 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在听力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这种心理安慰之外, 笔者认为, 还可以在播放正式的听力材料之前, 先让学生听一小段舒缓的英文歌曲或者让他们听一段很简短的英文小故事。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提前进入听力状态, 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为正式的听力做好完美的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学生的英语听力环节还比较薄弱, 通过对造成这种状况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我相信,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定会早日冲出这一桎梏, 开创英语听力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谢春坤.浅谈英语听力训练教学技能[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9) .
[2]周萍.高中英语教材中听力材料的合理调整[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3) .
薄弱初中 篇9
近日, 笔者和同班的几个老师聊学生近况, 一开口, 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然后纷纷摇头叹息, 感慨难教。毋庸置疑, 他们都是班上的薄弱生和老大难。语文学科因为其特殊性, 薄弱生的数量相比理科要少很多, 但他们同样也让人挠头不已。叹息之余, 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薄弱生的出现, 到底是谁之过呢?
一、开展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激发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 孔子就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存在着差异, 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先进理念, 时至今日, 这一理念更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尴尬局面。出于习惯, 很多教师日常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 尤其对于薄弱生, 很大程度上, 他们长期生活在教师有色眼镜的阴影之下, 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长此以往, 积重难返, 最终形成了目前屡见不鲜的“双痛”场景。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解决此种问题, 归根到底, 教师必须打破长期形成的高高在上的习惯, 和薄弱生换位思考, 真正学会以生为本, 彻底激发其被制约的主观能动性。
二、换位思考, 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 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 就是要求教师要站在薄弱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尊重他们, 和他们平等对话、沟通, 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 把他们真正当成教学的主体, 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 这是激发其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其实所有的薄弱生内心都渴望能够学好, 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造成了当前薄弱的局面。也正因为薄弱, 他们长期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 处于被教师忽视的边缘地带, 内心缺乏自信, 充满自卑, 表现为课堂听课效果和课后作业效果差, 最终破罐子破摔, 形成恶性循环。
三、充分利用课堂, 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主要阵地———课堂, 以生为本, 重塑薄弱生的自信, 这是激发其能动性的关键所在。首先,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师可以用幽默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让课堂活起来, 从多个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吸引薄弱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的耳朵无法抵制课堂氛围的诱惑, 不自觉地想要听。其次, 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 增加提问次数和频率, 同时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 要量身打造, 精心设计一些简单基础性的其有能力回答的, 如可以从最简单的字词课文朗读等入手, 同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鼓励他们勇敢卖出第一步, 评价时, 多采用赏识教育, 发掘其闪光点, 加以肯定, 让他们迈过心理障碍的坎, 从原来的被动回答到后来逐步自己举手主动出击。再次, 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 要跟踪反馈, 询问其是否有困惑不解之处, 做到问题及时解决, 哪怕重复多次, 直到弄懂为止, 决不放问题过夜。最后, 适当提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 在完成时让其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能力的肯定。
四、以生为本, 激发初中语文薄弱生能动性
除了课堂之外, 作为教学过程另外一个重要环节的课后反馈也不容忽视, 以往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布置的任务, 并没有考虑到薄弱生的能力可否承受, 长此以往, 他们对课后反馈的态度可想而知, 由原先的无能为力到最后不愿意甚至是深恶痛绝, 养成恶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同样需要以生为本, 反馈的布置要根据其能力设置, 刚开始时, 难度要低, 量要少, 保证其能独立完成, 及时批改, 批改时要面批, 要求要严格, 不过关决不罢休, 让其既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又意识到不主动改变是蒙混不了的, 长期下来, 宽严相济, 逐层递进, 让薄弱生在每次课后反馈中品尝到进步的喜悦, 潜移默化中养成相对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主动积极, 真正发挥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 最终跟上集体的步伐。
只要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课、每一次课后反馈, 以爱心和耐心润物于无声, 必将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 激发起他们本该具有却被忽视的主观能动性, 摘掉薄弱的帽子, 享受素质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青春之花。■
薄弱初中 篇10
一、明确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是一项艰巨任务,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工作,需要信心、恒心和耐心。只有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为质量提升所付出精力和各项投入的回报。客观上看,初中学科质量提升因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在工作的推进中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认识不统一
部分教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看到区域初中质量提升对学校自身发展以及教师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实践意义。可能因为认识上的缺位,导致部分教师对区域初中学科质量提升表现出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广。
2.学校管理不配套
学校针对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提升的行动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配套方案,过多地寄希望于、依赖于区级层面的专业推动。客观上看,学校质量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学校自身,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如果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中失去主动性,区域初中学科质量提升推进的成效将必然降低。
3.措施执行不到位
学校或区级教研部门共同研制的质量提升举措,在教师或薄弱学科备课组执行中不到位,不能按要求落实,不能按标准达成,使得好的措施或方案实施成效降低。另外,学校在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行动中的相关举措跟进督查没有形成制度,导致执行态度不够坚决或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4.学生习惯不够好
大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教育时机错失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影响,学习习惯较为散漫,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基本能力。忽视德育的助学功能,导致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对学科学习失去正向促进作用,学生行为规范上的问题容易反复出现。
5.研究形式不丰富
学校及区级学科教研对于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研究互动缺乏整体规划,忽视对制约质量提升问题的深层次、多维度归因,导致解决质量提升的研究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匮乏,与实际脱节。由于缺乏制约质量提升相关问题的特色活动创意设计,导致教师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二、明晰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行动策略
1.切实明确教学的质量标准
根据中考英语、数学、物理考试说明,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明确相关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要求,使所有教师明确质量标准要求,了解教学内容的一般性要求和重点性要求,尤其是基于中考的基础、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
2.科学统整教学内容
根据中考质量标准和考试说明,针对校际的学情现状,根据学科三年的课程计划,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统整学科课程的内容安排,科学地简化、删减、组合与调整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基本习惯的达标教学,保证学生能够看得进,听得懂,学得会。
3.精心重组教学计划
根据重组、统整后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课时安排,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的阶段安排。
4.实施目标导向的教学
在学科教研员指导下,薄弱学科备课组能科学地统整教学内容,保证每一位教师明确重点教学内容的质量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能准确编制、清晰表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所有学生对当堂的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师能紧紧围绕编制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标教学。教学过程中,能围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低起点、密台阶、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
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情现状,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杜绝单一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尽可能地采取多样化学习资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最大限度让学生表达学习中的思考结果和存在问题,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知识掌握情况,从而让学生“小步慢走,应学尽会”。
6.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一是保证每节课课前实施诊断性评价练习。教师每节课前5分钟,针对已学内容编制诊断性练习,进行课前诊断补偿,对新学知识进行铺垫;二是加强课中反馈练习,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安排形式多样的反馈练习,加强反馈练习的当堂巡批;三是新课结束前,实施当堂形成性评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编制有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试题,进行当堂检测,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课堂达标;四是实施阶段性教学循环反馈。能根据学情针对学生日常重复性的知识与学习内容,编制基于目标的评价试卷,定期循环监测,保证教学的成效,并根据检测情况,主动改进教学。
7.规范学生的学习档案
对学生学习达标情况以及阶段性形成性测试情况进行记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录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档案进行学习过程管理。
8.有序组织校际联合的备课
针对学情基础,建议不同学校间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合理分工,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落实各类型评价试题的编制,提高备课质量,保证教学成效。建立校际定期合作备课机制,教研员加强教师的备课指导,开发学科教学同步资源,并结合备课活动,开展跟进式教研活动,组织专题研讨。
三、尝试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方法
1.充分发挥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功能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尤其是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毅力的培养,重视利用学科教学和班队会渗透学法指导,通过开展学生经验交流,相互分享成功学习的经验,并定期组织多样化的评比活动,对进步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创造条件,充分整合家校的教育合力。
2.为校际联合教研创设活动时间和空间
为了营造氛围,加强同类学校教师之间的话语交流,需要尝试以质量薄弱学科的同类学校为基础,建立校际合作教研活动基地。活动基地为学科组校际间的集体备考、学科研讨、活动竞赛提供活动保证。各学校为本校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教师共同寻找一个固定的校际合作教研时间,学科教研员每两周一次组织定期教研活动,开展系统的质量提升专题研究。
3.研制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基于提升及格率,降低低分率的目标,各学校围绕“如何解决及格率和低分率”,突出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制定达标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校内合格课、常态课以及优质课评选的基本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调控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4.联合开发同步的达标性、过关性的作业单
通过指导校际积极开发课堂达标性的作业单、课后巩固性作业纸,落实课上学习结果和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保证校际普通班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5.建立相关举措执行力的过程性督查制度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的项目学校,应结合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学科教研要求和举措,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制定配套制度,做好跟踪落实,强化学科指导建议的落实效度。
6.定期组织专题性、系列化的校际联系教研活动
基于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合理规划,精细安排,落实英语、数学、物理三门学科专题性、系列化的联合教研,增加校际教师专业发展机会,通过交流和研讨不断丰富教师专业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职业尊严感。及时汇编校际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汇编,组织特色学科活动与竞赛,为教师营造乐于工作,精于研究,乐于奉献的良好工作范围。
7.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分类辅导
为了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辅导,切实提高基础薄弱学生帮扶效果,部分学校可采取数字化学习手段,结合翻转课堂理念,尝试基于“电子书包”的分类辅导尝试,通过观看同步辅导的微视频,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尝试利用“淘题吧”进行自主作业和补偿性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水平过关。
8.尝试建立激励性奖励机制
参与初中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学校,应着手建立激励性的奖励制度,突出对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的教师的及时肯定,并大力表彰。区教育质量监控部门应推动以校际为核心的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学科研讨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校际发展平台。对有突出业绩的教师,学校和区级应给予表彰。
9.落实质量提升专题项目的经费保障
区级层面应分别为校际的各类专题研究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对本校教师在“提升及格率,降低低分率”专题项目中取得实绩的教师应给予专项奖励。
四、规范区域初中薄弱学科质量改造的措施
1.落实学校层面的保障措施
(1)加强管理服务。一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提供课程教学改进与实施的制度保障;二是协助薄弱学科备课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协调家长力量,做好配合工作;四是为薄弱学科备课组行动计划提供研讨和学习的便利;五是结合校情,独立制定本校“降差升格”实施方案,做好行动计划实施的过程性监控,督促教师落实学科教研员教学建议和措施;六是定期组织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校内研讨,总结校本化的成功经验,及时改进教学。
(2)强化资源保障。学校应能提供行动计划落实的相关硬件服务;充分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方式,部分学校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书包”以及“e学习项目”等自主学习平台的应用,丰富分层辅导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分层辅导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落实区级层面的保障措施
(1)发挥学科教研员的专业支持优势。一是协助学校做好学情分析;二是协助和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进行质量标准的和教学要求的研讨;三是指导学校做好教学内容的简化、调整;四是指导薄弱学科备课组改进学科的命题技术,加强命题过程指导,提高学校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试题的命题质量;五是加强薄弱学科深度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跟进指导。
薄弱初中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能力薄弱原因对策
《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论》中强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最基础的单词练习开始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创新写作课程模式,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写作、探究写作、合作写作的思维模式,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传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多的弊端,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这些弊端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的原因,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1.学习兴趣不浓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女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高,而大部分男生不愿意学习英语。学生们在以前学习阶段并没有接触过英语语言学习,所以在接触一个新鲜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抵触心理。所以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每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对于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写出作文模板,让学生们进行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写作模式根本不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改变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策略分析
1.合理使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引进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写作的兴趣。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人教版)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写作目标是“假如最近学校需要举办一场音乐会,你组织班里的学生建成一支乐队,里面有鼓手、号手、吉他手、钢琴手、小歌手们等,介绍一下这些人的情况。”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guitar,piano,violin,drum,sing,dance”等的图画,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记忆这些基本的单词,为写作做铺垫。图片欣赏完成之后,教师继续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吉他音乐《kiss the rain》和《to be with you》的视频片段,使学生们在音乐情境中感受到英文的魅力。图片和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整个课堂的气氛都非常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本课的单词和基本句型“Can you swim? Yes,I can./No,I can not.”进行基本的单词和句型学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本课的写作练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所讲的单词和句型来进行写,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进行请教,把一个个的基本单词串成一句句的英文句子,并且进行同伴之间的分享。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点,使学生们在高效学习单词和语法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从而促进了有效写作。
2.组织小组合作写作,提升学生合作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英语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初中英语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即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意识,在提升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同时活跃学生们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人教版)Unit 3: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写作内容是“Write about an event that you remember well,and say what you were doing at the time when you heard the news?”在进行本课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先一起学习本课的单词”barber shop, well,bathroom, silence, playground, around”等和基本语法“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过去进行时态was/were+doing”,学习结束之后,小组内部进行相互提问和听写,使每个学生都熟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学习结束之后,组长带领学生们回忆自己记忆犹新的事件,并且说说这个事件发生之时,自己在做什么。让学生们先用中文表述出来,再翻译成英文的模式。小组同学遇到不会的单词或句型,组内同学共同解决并且加深记忆,并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这种小组学习写作的教学模式,使平时不敢表达的学生们都积极融入到写作学习中,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参与度,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3.合理设置写作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的可见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英语写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人教版)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写作任务是“Ask five classmates about something they are wearing or have in their schoolbags.And write dowm them”在进行本课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黑板上展示出铅笔、钢笔、手提包、手套、眼镜、女衬衫、帽子等基本的生活用品,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观察这些生活用品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之后带领学生们学习本课的基本单词:“chopstick, blouse,leaf,widely,avoid, everyday,postman”等和基本句型“What is the painting made of It is made of…”学习之后,让学生们自己根据黑板上的模型,并且结合自己背包里面的生活用品进行英语表述,并且连成不同的句子,完成英文写作的基本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英文写作水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初中生写作能力薄弱的原因,并且及时找到解决的具体策略,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文化素养、口语表达能力、英文写作水平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莎莎.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成因及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1,(53).
[2]程香,华先发.论仿写及其对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D].华中大学,2007.
薄弱初中 篇12
男生引体向上普遍不及格
参照新版标准, 对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男生而言, 引体向上由“选测”变为“必测”, 占总评分权重的10%。引体向上将作为附加分指标计入学年总分。根据评分标准, 初一男生引体向上做4个才算及格, 从初二到高三及格标准依次增加1个, 高三及格线为9个。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公布过一组数据, “据2013年对全国范围内20多万青少年的测试, 在初中以上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中, 有一半以上的人一个都拉不上去, 甚至有很多连双手握杠都握不住, 完全吊不上去。这说明男生的上肢力量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作为本市中考体育的选测项目, 引体向上常常“爆冷”, 2011年某区6187名初三毕业生中只有9人报考该项目。“今年我调查了三个区, 选测引体向上的学生加起来不超过20名。”一位体育老师分析, 如今男生的上肢力量普遍较弱, 要得满分相对较难, 再加上现在肥胖学生比较多, 对于引体向上和单杠, 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男生上肢力量的退化, 在全国已是普遍现象。”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特级校长徐阿根介绍, 如今的体育课, 引体向上仅作为一种锻炼上肢肌肉力量的手段, 而非必修内容。因此, 新“国标”也释放出一个信号——教育部希望通过对必测项目的强制性要求, 对目前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督促。
记者发现, 新“国标”的评分标准明显高于上海中考要求, 如上海中考引体向上的满分是11个, 而对应新“国标”, 这个成绩相当于80分。
在身体素质敏感期发展上肢力量
初中以上男生发展上肢力量为何重要?徐阿根说, 各种身体素质都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 错过了就很难达到理想水平。
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十五六岁正是男生发展力量的敏感期, 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最适合, 学生的身体发育也能更匀称。这将对日后的身体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些高中, 引体向上常常乏人问津, 而延安中学却是特例。记者了解到, 该校每学期都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监测, 将引体向上作为必测项目进行跟踪。“三年前我们对新进高一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进行过摸底测试, 几乎一半的学生成绩是0次, 平均水平为1次。经过两年训练, 这一平均成绩达到了8.61次。提高最快的同学从一个也拉不起来到完成15次。”该校体育教师刘身强说。
长跑为大中学生必测项目
另一个成为必测项目的, 是耐力测试中的长跑项目。随着新版标准的公布与施行, 大中学生长跑 (男生1000米, 女生800米) 、台阶测试“二选一”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台阶测试将被取消, 统一为长跑必测, 强化学生的耐力素质。
新标准还指出, 体测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 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 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 对1分钟跳绳、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 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等加分指标进行加分, 满分为20分。
每个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 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和等级, 按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与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进行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 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 新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