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2024-06-22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精选6篇)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篇1

在缔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 需要人们不断的发现美和创造美。在高校美学教育中, 将历代思想家的光彩与睿智进行了释放, 以美学元典的人文理念为导向, 能够吸引大批学生对美学的学习和感悟。另一方面, 美学教育能够满足学子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双重需求, 目前, 美学教育面临着重大的革新, 同时, 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中国文化史、现代文学史等多种基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使美学教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需要依托于各项思维的融合, 只有如此, 才能够将美学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的整体, 从而实现美学教育资源的互补、整合以及优势对接, 继而推动美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学教育资源与视野开拓理念的相互融合

人类活跃的思维彰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我们生活空间的这个维度中, 每种事物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而美学作为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 对其定位也呈现出一定边缘性的特点, 这样我们在对待周边环境时, 就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对待, 从而通过对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相近领域资源的引进来拓展美学生存空间和阐释渠道。作为学生受教、教师施教的关键, 教材中的内容均可称为教学资源, 而其他教学内容或教学环境也可以纳入教学资源的范畴。基于此, 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 能够有效促进美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对美学教材的科学选择也成为了各项教学资源融合的前提。

基于传统的实践美学一枝独秀论, 到现代多元化的美学园地, 理论趋向的多元将美学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充分展示出来, 所衍生出的美学观念很多, 包括生存美学、修辞美学、生命美学以及超越美学等观点, 那么, 在美学教材中, 就应该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在美学教材中, 不能仅重视演绎美学原理和概念, 更要强调以科学的方式阐述美学现象与活动, 尤其是要关注当代的美学现象, 不能以晦涩而抽象的说理去阐述, 否则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在对美学教材进行选择时, 笔者认为, 应考虑教材内容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 需要融合现实环境与中西汇流。不仅如此, 美学任课教师要时刻把握美学研究的前沿信息, 融合多种思维, 博收约取, 从而有效提升美学之于现实问题的具体介入性。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过程中, 任课教师还要重视从具体审美现象衍生出的美学理论, 理论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从而实现美学审美效应的进一步发挥。

美学教育参照西方文化, 基于其发展演变的视角, 美学学科一味的参照西方文化对美学的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从某种角度来看, 美学教育资源中, 关注生态的情况以及中西文化的比重并不平衡, 这就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阐释和建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 在论述审美范畴和形态时, 要突破欧苏美学体系的限制, 在阐释美、丑与喜剧、悲剧时, 要对照西方文化, 并对比中西文化, 尤其是综合我国网络时代以及传统美学的美学现象, 要对此类范畴在不同语境下的审美指向进行阐释。另一方面, 理解审美形态时, 不能局限于对西方文化表层的含义理解的满足上, 应适当的拓展审美视野, 对多种美学资源储备加以调动, 从而实现以多样化的文化生态视角, 对审美进行阐释和理解。

由此可见, 美学教育资源的融合要基于实际, 并对各种美学资源进行详尽地占有。而实现美学教育资源与视野开拓理念的相互融合关键则是以思维融合为前提, 提出观点, 形成规律, 尤其是筛选网络时代美学资源以及梳理西方现代美学资源。与此同时, 美学教育中中西美学资源的比重也需要作出再重新调整。

二美学教育模式与学思的相互融合

学、思二者相辅相成, 具互相独立, 又相互联系, 对优化美学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限于对应教育内容的单向度的满足, 而使美学教育体制以及互动环节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通常情况下, 思的前提是学, 而思能够实现对学的检验和拓展过程。美学教育如果缺失了思维, 必定形成一潭死水的局面, 即使具有语言狂化的表面, 却无法对内质的虚无进行掩盖。为此, 只有学思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 才能够使美学教育大放异彩。

在美学教育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对其进行挖掘。与此同时, 问题的设置环节, 也要将学思互相融合理念贯穿始终, 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视野的科学拓展。学思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问题意识, 继而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美学教育不仅要追求“深入”“全面”的美学理论, 更应该强调讲述美学基本问题, 并围绕美学教育知识点, 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进行提升,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学思互相融合是为了开展美学研究性学习做铺垫。要求任课教师在美学教育过程中, 不能够一味的照本宣读, 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需要及时改进的诟病。在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把握时代的前言, 与时俱进, 积极在美学教育中融合现代先进教育元素。 例如, 在考察审美经验时, 为了对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进行认知, 首先要回顾历史中的审美经验理论;其次, 要结合人生之于美学的中西文化;最后, 对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思索, 继而实现对审美经验的动态化进行深入把握的过程。

在美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主导模式下, 教学目标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既包括美学领域或教材框架已成定论的问题, 又包括对这些问题领域的拓展, 即对未来发展的变化进行科学的探究和认知。例如, 在美学教育中探讨王昌龄《诗格》的意境, 没有必要详尽、细致的对其中“三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的过渡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 教学与研究也不能局限于诗中意境与单字词学的对应, 而是要尽可能的向意境说的应用领域进行拓展, 从而实现现代思维与意境说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 在美学教育中, 研究性学习模式就能够很好的与历史发展线索相融合。

另一方面, 在对美学理论的演变史与人类审美活动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应适当的从不同角度分析, 采取因时而异探求原则, 对其进行回味和追溯。在美学教育过程中, 有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对美学课程学习本身所特有的历史感知, 增设了写小论文环节, 要求学生自行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 并认真写作。这样一来, 学生在实践写作中, 就能够完成学与思两个教学任务, 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究当下的美学理论现象。

三美学教育路径与导学思维的相互融合

在美学教育中, 首先, 任课教师要结合审美活动, 论述美学教学原理体系和美学教学起点, 继而使学生掌握对美学原理的运用策略。在此过程中, 美学教育的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渠道将得到有机的整合, 使审美活动内蕴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 在对审美活动进行考察或欣赏文本的过程中, 要做好实践操作与理论阐释互相衔接、融合的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够充分展现美学教学的魅力;最后针对于形式多样的审美活动, 学生与教师同样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作为一名合格的审美教育工作者, 更应对学生的首创精神进行尊重, 凸显其主体地位, 从而优化教育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师生关系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而在当下新型的教育环境中, 师生关系更应突破这一 “牢笼”, 尤其是在感悟和认知社会美、自然美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更应将教育延伸到课外。笔者在实际教育中, 通常会带领学生到公园、市场亲身体验, 拉近其与美学艺术的距离。与此同时, 笔者也会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艺术馆或博物馆去欣赏其中的艺术作品, 使其能够清楚的认知社会生活与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 继而激发其对美学孜孜不倦不学的欲望。

众所周知, 美学教育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思维教学活动, 其强调的是透过具体的人生实践, 来对其中的真谛进行感知。例如, 在理解艺术时, 经历不同, 分析和欣赏艺术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对同一文本或小说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 也会由于个体不同, 呈现出较大的理解差异。为此, 任课教师可以适当的发挥自身的导向作者, 引导学生对小说文本的形象感与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效果进行对比, 并认知感知审美经验的变化规律, 从而对复杂多样化的人生审美情境进行体察, 为反美学、泛美学以及伪美学的驳斥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而推动美学回归其学科本位。

综上所述, 美学教育是一项覆盖面颇广的复杂系统工程, 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对美学教育的理论预设进行科学的调整, 从而使该学科教育对人生实践的理论诉求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 继而发挥美学教育的艺术功能与活力。在美学教育中, 各项思维的融合是非静态的过程, 而思维整合理念能够将教学的时代气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 美学教育中思维的融合还能够实现中西交叉、汇通古今的全过程, 这对美学教育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 上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美学教育的思维融合具体手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美学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铁宏.美育的熏陶——高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 2011 (1) :143.

[2]程海霞.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讨[J].求知导刊, 2015 (20) :37.

[3]苏青青.浅谈摄影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神州, 2012 (4) :107-108.

[4]陈方园.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教育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 (3) :66-67.

[5]张奠宙, 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0 (4) :1-3.

[6]霍九江.美学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4 (26) :177-178.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篇2

众所周知,音乐所使用的“材料”皆为非物质性的,因此,它天然的具有反观念性,去概念性的特点,而形象则意味着将观念表象化,因而,具备理性内涵。并且,音乐和形象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也大不一样,音符在时间流逝中相继呈现,而形象艺术则凝结在空间里,多数哲学家便是从以上两个角度出发将二者看做对立的范畴,继而将音乐看做是摆脱了视觉概念后的解放。

提出“过程哲学”的怀特海认为,视觉在任何一个情况下所提供的只是颜色不断变化的某个区域这一被动事实。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动物质实体的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在这种视野中,世界的真实存在被殉葬在视觉中,而成为图像。

而音乐可以摆脱空间与视觉的限制,人的存在音乐中成为一项永远都不能完成又永远都在追寻的无尽的事业。{1}

斯宾格勒同样发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音乐是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它的手段是位于那久已和我们整个世界并存的光的世界(视觉世界)之外的,因此,“只有音乐才能使我们离开这个(视觉)世界,粉碎光(视觉统治)的无情暴力,并使我们妄想我们即将接近心灵的最终秘密”,而“音乐对我们所具有的不可名状的美丽和真正解放的力量,正在于此”{2}。

叔本华则是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去讨论音乐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起源。他认为其他一切艺术都只是现象的摹本,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写照,因此,音乐所体现的不是世界的物理性质,而是形而上性质,对于叔本华而言,“真实的”世界是“具体化的音乐”,而图像化视野中的音响图画在任何方面都同真正音乐的创造神话的能力相对立。

尼采则将以上问题的源头追溯到了古希腊,通过酒神与日神的对立来阐发音乐与视觉的关系,他认为此二者既不是平行并列的范畴,也不是绝对的对立,具体如何,我们可以通过古希腊悲剧中另外一对重要范畴——“梦境”和“醉境”来做进一步解释。尼采认为,在梦中,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跟在现实经验中不一样的,因为在梦中,“我们通过对形象的直接领会而获得享受,一切模型都向我们说话,没有什么不重要的,多余的东西”{1}。这种梦境中呈现出的完整外观,是绝对的形式,与“无法完全理解的日常现实生活”相对立,这便使得梦境有别于生活,使这样的形式也以形象的方式,而成为了一门艺术。这样的形象独具完整与完美性,被尼采称赞为日神式艺术的代表。它光明,肃穆,更重要的是它秉承了“适度”之美。为什么需要“适度”呢?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适度”和“美”及“生存”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的对立面上去理解“醉境”与“放纵”。

尼采认为,现实和梦境必须是要有界限的,否则,作为个体的人就会陷入迷幻之中,把假象误认为现实,因此,日神必须具备某种“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造型之神的大智大慧的静穆”{2},这其实就是尼采所一再强调的“个体化原理”,这是他借用自叔本华的一个基本术语,在叔本华看来,时间和空间乃是个体化原理,唯有经由这两个基本因素,生命乃分为异时异地的、个别的有机体。而尼采则将日神精神的基础看做是“个体化原理”,他认为“个体化原理”作为人类的天性能力,拯救和治疗了日常生活的不完整缺陷,使表象以象征性形象的方式成为美,梦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它既是预言能力的,一般而言又是艺术的象征性相似物,靠了它们,人生才成为可能并值得一过”③。另一方面,“个体化原理”拯救了生存,日神精神正是为了防御原始蛮邦的纵欲与过度,所以才提出了“适度”这一原则,否则,这种过度将导致文明毁灭。尼采用古希腊神话来进一步解释这种“适度”:普罗密修斯因为以神族之爱来爱人类,所以被苍鹰啄食;奥狄普斯因为解答斯芬克斯之谜的过分聪明,所以应该陷入纷乱的罪恶旋涡。这些违反了适要求的神都深陷于生存的痛苦中。

与日神对个体化原理的维护相对应,酒神的“醉”的精神实际上是对个体化原理的摈弃。正是在“个体化原理”崩溃之巅,产生了一种狂喜的陶醉,这种醉使“主观的一切都化入混然忘我之境”,并且,通过摧毁个体,达到与“太一”的合一。尼采满怀激情地描述酒神精神:“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整个大自然的艺术能力,以太一的极乐满足为目的,在这里透过醉的颤栗显示出来了。人,这最贵重的粘土,最珍贵的大理石,在这里被捏制和雕琢,而应和着酒神的宇宙艺术家的斧凿声,响起厄琉息斯顿秘仪的呼喊:苍生啊,你们颓然倒下了吗?宇宙啊,你预感到那创造者了吗。”{4}

如此一来,酒神精神中“个体毁灭时产生的快感”和日神精神中的“个体化原理”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呢?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在本质上不同于日神,因为它具有一种强大的毁灭力量,表现为对形式的摧毁以及对个体化的摧毁。同时,酒神精神中还具有一种神秘的与宇宙自然万物合一的力量。“纵使有恐惧与怜悯之情,我们毕竟是快乐的生灵,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众生一体,我们就同这大我的创造欢欣息息相通”。尼采考察了原始的酒神祭祀密仪,在这样的集会中,山羊神“长胡子萨提尔”跳着羊怪舞,混合了情欲与残暴,这是一种危险的毁灭力量,这种原始的酒神冲动,尼采称之为“妖女淫药”,并不希望它无

限制的扩张,而日神精神始终是悲剧成型的显性因素,唯有当酒神冲动遭遇了日神的“威严迫人”时,借助日神的赋形力量和适度节制,二者才能及时和解,因此,尼采认为“只有在希腊人那里,大自然才达到它的艺术欢呼,个体化原理的崩溃才成为一种艺术现象”{5},为什么这种和解和艺术现象只发生在希腊人身上呢?因为只有希腊人才具有完美的日神精神,必须借助两者的结合才能产生希腊悲剧。

色纺科技与时尚美学的完美融合 篇3

在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看来:“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时尚、科技、环保是未来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连续举办的“华孚杯·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正是孙伟挺战略构想的具体体现。以“新色纺 新时尚”为主题的本届大赛,除了探寻时尚本源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开启色纺时尚设计的创新之旅。

双核驱动:科技时尚并行

历经3年积淀,“华孚杯·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走过了“色纺的时尚源动力”、“来自源头的梦幻”、“源创有型有色”的发展阶段,如今,大赛以“新色纺 新时尚”为主题,再度拉开色纺时尚的创新大幕。

“大赛将以华孚色纺最具设计创意的设计师产品系列为大赛指定纱线,凸显新的规则、风格和趋势。”孙伟挺说,“这预示着华孚色纺从强调趋势、色彩的阶段进入设计创意与工艺技术创新‘双核驱动’的新阶段。”

我国纺织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步伐正在悄然加速,华孚色纺基于对纺织业逐步从传统制造业向时尚产业转变这一发展趋势,率先提出了“新色纺新时尚”的品牌主张,通过引进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让创意借助技术研发从源头贯通到终端。

提及色纺纱,孙伟挺充满感情地说:“不仅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财富,同时它也是美化生活的新时尚,更重要的是色纺产品具备节水减排优势,用三分之一有色纤维可以生产百分之百的有色产品,色纺产品更具保护环境、贴近生命的含义。可以说,支持色纺产业就是支持环保事业,支持色纺产业就是支持新时尚,支持色纺产业就是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强国。”

“色纺纱一直是快时尚的幕后推动者。”孙伟挺表示,华孚色纺一直鼎力支持中国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就是要告诉业界,面料的花型不仅可以织出来,而且可以纺出来。近年来,华孚色纺开发出一系列富有线条和图案的纱线产品,将自然景象、人文物品当中的肌理要素抽象出来,艺术化地融入色纺纱线之中,产生了一种来自源头的梦幻时尚,使华孚产品在服务快时尚的同时,升级服务于高雅时尚的品质生活。

壮美蓝图:冲刺百亿目标

在华孚色纺的战略规划图上,清晰地表明:2015年,也就是到“十二五”末,将实现色纺营收、资产、市值超百亿元。

华孚色纺正处于朝着大目标快速迈进的道路上,但低迷的纺织行业环境也给其平添了阻力。中国纺织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原材料价格大幅飙升、人工成本上涨、外贸加工产业缩水以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商业变革。

“传统意义的赢利模式正在失去优势,华孚色纺不能再重复旧有方式,必须在科技与时尚的双轮驱动下,寻找新的利润点。”孙伟挺说。

孙伟挺强调,现在华孚色纺更乐于将色纺行业视为时尚创意产业,将色纺纱视为时尚创意产品,这也是除环保特性以外,色纺纱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时尚、科技特性所决定的。从时尚性看,色纺纱在同一根纱线上显现出多种颜色,色彩丰富,饱满柔和。从科技特性看,色纺纱先染后纺的生产工艺,在纤维染色、配色及多纤维混纺方面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目前,华孚色纺在创新创意方面深度发力:该公司已有45项专利申报得到受理,其中已拥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

孙伟挺表示,下一步,华孚色纺将通过建立生产基地、颠覆竞争格局、吸纳企业家人才、跃上资本运作平台以及产业转移、开发新疆等5个阶段,迅速开疆扩土,目前已经形成浙江、新疆、长江、黄淮四大板块的战略格局。

华孚色纺日前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首季实现营业收入15.08亿元,同比增长23.05%;实现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25.21%;基本每股收益0.05元。该公司预计2013年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将达到80%~110%,业绩将持续改善。

孙伟挺认为,正是这些核心竞争力的释放,帮助华孚色纺真正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实现从“纺织织造”向“时尚产业”的价值转型,而代表着思维方式进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时尚话语权落地的有形构造,恰恰是中国纺织服装摆脱“泛而不精”的形象、赢得尊重与溢价的务实路径。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篇4

一、英语习语的艺术功能

我们从习语的定义知道, 英语习语是约定俗成的短语或短句, 因此, 习语可粗略地分成短语式和句式两大类, 结构和音韵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下图:

1. 结构美

仔细观察手头里大量的英语习语, 发现有些习语结构匀称别致, 或成对或对称, 给人以均衡美的享受。体现在短语式习语上的一般是成对词, 而体现在句子式习语上的则是平行对照和反复这几种结构修辞。

(1) 成对词

这里的成对词, 指的是用and和or将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英语词连接起来, 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惯用词组, 是英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对称, 表现力强。若恰当使用, 可使语势加强, 概念更加清晰, 形象更加鲜活。例如:

Often and often经常 (同词成对利用词的重复取得特殊的音响效果) ;Part and parcel部分 (同义成对语势加强、形象突出) ;Rain and shine不论晴雨 (反义成对语义相当概括而有力) 。

这类习语利用词义上的强烈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此外, 还有主从式成对词、连体式成对词等, 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2) 平行对照

在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言单位平行并列, 以求精致匀称的形式美、铿锵有力的音韵美和既同向强调又反向映衬的意境美。此类结构常见于谚语中, 特点是句式匀称、语流顺畅、音律和谐, 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例如: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 大事糊涂;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 沉默是金;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一只耳朵进, 一只耳朵出。以上数例不仅在语义上形成对照, 在语音上也产生呼应, 有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和谐。

(3) 反复

反复多由极简短的相同词语 (多为一个词) 在匀称、紧凑的句子中的复现来构成。这种辞格使英语习语结构匀称, 层次清晰, 节奏和谐, 语势强烈, 意义突出。

A.首语反复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No pains, no gains不劳则无获;

B.尾语反复 (epiphara)

Waste not, wantnot不浪费, 不贫乏;Sow nothing, reap nothing不劳无获;

C.首尾反复

A bargain is a bargain契约总是契约;Business is business公事公办。

2. 音韵美

英语习语不仅结构匀称别致, 而且韵律优美, 节奏整齐, 读罢有种“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英语习语能经久不衰地流传于世的原因之一就在此吧。音韵美是英语习语的一大艺术特色, 主要体现在多种韵律手段的运用上, 其一就是押韵。押韵就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使语言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感。英语习语中, 押韵比比皆是, 方式多样。

(1) 头韵

头韵即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的一系列词的词音 (或重读音节) 重复同一个音 (常为辅音) 。这种音韵辞格在英语习语中的用例颇多。例如:

Fire and fury炽烈的感情;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省掉了鞭子, 惯坏了孩子;Fortune favours fools幸运惠顾愚者;Care killed the cat忧虑伤身。

(2) 脚韵

脚韵, 也称尾韵 (hryme) , 顾名思义, 一些英语习语的主要语素的尾音相同, 在成对词和谚语里较常见, 例如:

Art and part策划与参与;Fair and square正大光明的;Great boast, smal1 roast夸夸其谈, 其实枉然;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3) 倒脚韵

倒脚韵, 其押韵方式与完全脚韵恰好相反, 在英语谚语不乏其例:

Al1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Spare to speak and spare to speed不说不成事;Al1 things thrive at thrice事成于三。

(4) 多种押韵方式的兼用

在英语习语中, 两种或几种音韵手段或与其他手段往往兼而用之, 锦上添花。例如:

Fair words and foul deeds甜言蜜语, 醒凝行动;Calf love, half love:old love, cold love童年恋幼稚, 黄昏恋深沉;Touch pot, touch penny摸到酒壶, 就要摸到钱。

三、习语的艺术功能在英语艺术美学教学中的融合

1. 诵读习语, 练习语音语调, 培养英语语感

英语的谚语语言凝练, 词语搭配得体, 韵律优美和谐, 念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悦耳动听。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既是一种艺术享受, 提高审美情趣, 而且对学生的单词记忆和句子诵读等方面起了很大帮助,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英语谚语通过头韵和押韵, 可以取得音韵和谐的效果。如:

Spare the rod and spoi1 the child不打不成器;A tea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 量小易怒;as you sow you shall mow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词的重复及结构的对仗增加了音韵美, 使句子节奏特别鲜明, 韵律格外优美, 能有力地增强英语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Cal1 a spdae a spdae直言不讳。

可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适当补充诸如此类的谚语, 让学生饶口令式地操练, 曲不离口, 通过“看谁说得准又快”的游戏, 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美, 从而化苦学为乐学, 实现情感化、美感化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并培养英语的语感。

2. 优美佳句赏析

可以利用课外的兴趣活动和假日活动, 开设英语习语优美佳句赏析课, 缓和一下一直紧张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保持他们学英语的情趣。略举数例佳句: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危难中的朋友是一个避而远之的朋友。

读到这个句子我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笑, 自然想起英语中那句广为人知的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显而易见, 作者用它道出了人情的冷漠, 世态的炎凉, 这个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I think, those stories are terribly exaggerated still, where there is smoke我觉得, 这些故事言过其实。不过, 无风不起浪。

这里的where there is smoke是由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演变而成的。尽管句子只说了一半, 但语言表达更优美洗练, 含蓄深刻, 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使人感觉意犹未尽, 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3. 习语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运用

如在课堂教学上, 通过提问使学生熟悉对话内容后, 笔者在处理语言点的环节中, 就对话中一个学生早己学过的单词pain, 在黑板上写了此句:no_, nogains. (不劳则无获) , 并且提示他们要填的单词就在对话中, 随即学生展开讨论, 很快他们找到了答案 (pains) 。事实上, 学生只要了解这句英语谚语的韵律 (押韵) 美, 答案就一目了然了。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 学生看起来兴致很浓。

于是趁热打铁, 口头读了另一句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要求学生说出其含义。此句是junk food和healthy food的讨论, 说明Thealthy food is good for our health在此基础上, 笔者在黑板上又写下了以下两句:

Health is better than_健康胜于财富; (wealth) Many dishes, many_食多病多 (diseases) ;学生人多力量大 (Many heads, many ideas) , 很快顺利解决了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谚语, 让学生在文字的游戏中, 去体会语言的美, 从而化苦学为乐学, 实现情感化、美感化的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起到了穿针引线之绝妙成效。

除了以上的融合方式以外, 还可以通过运用诗歌学习的方式来架起衔接诗歌教学的桥梁。因为不难发现, 诗歌跟英语习语非常类似, 韵律优美节奏和谐, 所以通过学习习语, 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以上这些习语的教学, 学生学习英语的气氛更加浓烈了, 更加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篇5

关键词:音乐情感审美

摘要: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一、作品的情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作品的倾听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音乐教育与美学的融合 篇6

一、生态住宅设计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1. 基于“共通价值”, 在生态住宅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美学。

生态住宅设计和生态美学有着共通的基础价值, 就是“生态”。生态美学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生态美学是站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以此建立本身的价值立场和理论向度;其次生态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体都是共生共存, 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最后生态美学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生态住宅在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效的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理念, 使得生态住宅具有“生态美”。

2. 生态住宅设计中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生态住宅设计的过程本质上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不仅要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 也不能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主要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和威胁, 一直处于安全的状态当中。在生态住宅设计中, 生态安全和生态美学是统一存在的。生态美学存在的基础就是生态安全。

现代社会, 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生态住宅设计。住宅在建设生态服务、功能设施上通常都没有对生态美学进行有效的考虑, 也没有有效的融入生态美学观念, 往往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是一种冰冷的构筑物。另外, 在生态住宅设计时, 通常都缺少宏观生态风险规避方案的支撑, 只是以相关的工程措施来降低生态风险。同时也没有融入生态美学, 导致生态住宅设计缺乏了一定的活力。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住宅设计与生态美学的协调统一

1. 借鉴古代住宅协调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矛盾方法。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主要体现的是整体主义原则。生态美学在生态系统中将建筑主体和环境客体都有效的融入到其中。主体与客体通常都是相互协调, 共生共存。构建生态美学的基础主要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我国古代住宅建设中, 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住宅设计中, 对于现代生态住宅设计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古代建筑方面, 地域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站在地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 比如在黄土高原, 窑洞可以有效的处理黄土湿陷性;江南吊脚楼可以对河道洪水进行合理的防范等。我国古代住宅的建立, 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面, 并没有将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 而是在建设生态住宅时, 有效的将生态美学因素融入在其中, 从而构建成一种新的城市景观。现在的住宅设计, 在构建生态住宅时, 可以有效的借鉴古代住宅设计。比如, 在现代建筑的建设中, 首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生态改造, 适当的在建筑周围种植爬藤植物和树木, 构建绿色小区。这样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舒适性, 也节省了一定的资源。另外, 可以基于古代建筑, 将传统优秀的住宅打造成新的现代住宅。最后也可以将传统与现代造景手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构建与生态城市相合一的生态景观。

2. 站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发展生态住宅设计与生态美学存在的矛盾。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城市安全格局的限制, 城市发展和住宅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不能在同一块存在着不安全的用地上建设与发展。为了有效的发展城市现代化, 构建合理的住宅, 许多城市建设者逐渐重视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蕴含的巨大作用。因此, 有些城市科学合理的构建生态住宅, 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生态所带来的问题与风险, 这样可以有效的扩大城市安全用地范围, 扩展城市建设用地。但是在构建生态住宅的过程中, 会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建城区所构建的景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同时也会对城市景观结构造成不协调的影响。因此, 我们就需要从整体与局部出发, 构建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住宅。

在拓展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时, 可以以局部的工程措施来确保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在生态住宅设计中, 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会对城市的整体带来不协调的影响。如果只是想利用生态美学来对住宅设计的不足进行修补, 而不将其融入在城市的整体和局部的建设当中, 则具有一定的不可行性。所以, 必须要在根源上解决生态服务功能设施的过多建设。首先确保生态服务功能设施的完好无损, 其次保证生态美学没有受到一定的破坏, 从总体上设计生态住宅, 构建生态城市。

在生态住宅设计中, 在保证生态美学不会受到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影响时, 去思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需要对局部的利益进行保证时, 就需要协调和解决整体利益。因此, 在构建生态住宅建设时, 必须要实现城市整体生态美。同时也要实现城市整体生态安全, 需要站在城市整体角度去解决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的关系。比如在处理杭州西湖防洪问题时, 从整体上处理钱塘江整体防洪问题, 在建立钱塘江大堤时, 不仅解决了生态安全问题, 也融入了生态美学, 成为了旅游景点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总结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 在将住宅设计与生态美学有效的融合时, 首先要基于“共通价值”, 在生态住宅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美学;其次要站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发展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存在的矛盾, 从而实现生态住宅设计与生态美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下一篇:幼儿倾听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