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

2024-06-05

三环节(共12篇)

三环节 篇1

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也是关系到学校与教师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问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笔者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把握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与尝试, 现总结如下与大家交流。

一、课前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人生产前要备料, 农民生产前要备耕, 教师上课前要备课, 学生上课前也要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里, 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和备课工作。

在预习指导上,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指出预习范围和重点, 提出预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二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教材, 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三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边读、边思、边划、边记;四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反馈, 以便进行针对教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质量如何, 首先取决于备课质量。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原则, 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又博采众长, 体现了集体智慧。在个人备课方面, 我坚持“三读四备”制, 即:读课程标准、读教材、读考纲, 备内容、备方法、备材料、备学生。在“读”的方面, 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读教材2~3遍, 明确所授内容的知识构架, 开列知识要点清单;其次精读课程标准, 明确所授内容在本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具体要求, 做到定位准确, 把握得当;最后是要通览平时收集的素材, 结合所授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 做到以事明理, 事理结合, 实现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与要求。在“备”的方面, 一是要针对所列知识清单, 结合课程标准与考纲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搞清楚本课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掌握到什么程度, 做到学习有目标, 自我检查有尺度;二是要进一步设计教学方法, 也就是要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特别是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必须考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 借助什么手段去突破, 做到使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能够接受。在这一点上, 要切记不能耍花架子、摆花样, 搞形式主义, 应当务求实效;三是要在具体的备课当中高度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我的做法是: (1)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按照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编写预习提纲。 (2)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 认真分析学情, 准确判定哪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解决, 哪些问题学生正处于迷茫状态, 哪些问题必须由教师讲出来。这样就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确切。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首先是要做到提问准确明了;其次是要做到少而精, 以最少的提问覆盖最多的问题, 收到最高的教学效率;最后是要注意提问的价值。也就是说提问要有较强的实效性、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一定的启发性。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的梯度与难度。 (4)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 (如基础型、过关型和拔高型) 的随堂训练, 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课堂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二、课中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大胆将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此基础上与重点讲解相结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将编写好的预习提纲发给学生并在黑板上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公示;其次是要求学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完成预习提纲中的问题, 再用5分钟时间进行自测。教师在这一时间内要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以适当指导, 也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困惑, 哪些问题是个性的困难, 以便适时调整设计好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和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使教师摆脱了“满堂灌”的苦恼, 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无效劳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 课堂小结也是课中必须认真把握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构知识框架, 在微观突破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把握。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可以将所学知识纳入体系, 更是以后复习的重要依据。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堂小结当作整节课的重复叙述或完整再现, 而应该是对所授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提炼。一句话,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当慎之又慎, 精益求精。

三、课后

从时空上讲,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 更是进一步巩固所授或者所学知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重要环节。为此, 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第一, 精选习题, 巩固提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 分层次设置课后练习, 进行针对性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的吃”, 也都能“吃得饱”, 从而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 创新讲解, 规范作业。习题讲解中, 我坚持实行“小教师”制并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在讲解习题时首先让学生出示自己的答案并简要说明理由,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再由别的同学对“点评”进行点评,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是什么”, 而开始更多地思考“为什么”与“怎么样”;也不再是只简单地看重某个知识点, 而开始更多地关注推理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摆脱了“读书不求甚解”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怪圈。在批改作业上, 我的做法是一看书写、格式, 二看要点内容, 三看逻辑关系。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书写工整、格式正确、要点齐全、层次分明、逻辑关系严密, 实现规范化、条理化和科学化。第三, 课后反思, 提升自我。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 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是促进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

通过撰写教学反思记录教学得失,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 也是成就名师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

三环节 篇2

殷 华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预习设计

一.估算

22×3≈ 38×5≈ 41×6≈ 32×4≈ 二.口算

30×2=

30×20=

32×20=

32×30= 三.竖式计算

42×3=

23×4=

32×12=

56×11=

三.思考窗口2 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27×23 =

2.“美化家园”花坛大约用了多少盆花?

22×28≈

课堂教学

一、预习展示 1.估算

22×3≈ 38×5≈ 41×6≈ 32×20≈

2.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30×20= 23×20=

32×20= 10×32= 3.计算

32×12=

56×11=

4.尝试:“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怎么列式?怎么笔算? 学生列式

27×23 =

(盆)

重点交流竖式的算理及计算过程。

7

× 2 3 1 „„27×3的积 4

„„27×20的积 6 2 1

关注学生竖式的书写及进位书写的方法。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你觉得在计算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千万别忘记加上进位后的数。

强调让学生注意两点:

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②乘完后,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并与以前知识的不同,不要忘记进位的数字等。

那么如何估算呢?同学自主讨论!

22×28≈560 22×28≈660 22×28≈600(3)全班交流(29页第一个红点)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说出自己计算和估算的过程,其它小组补充完善。

三、类化练习自主练习1、2

四、限时作业

限时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先估算,再计算

18×14=

25×31=

22×48=

43×29= 44×28=

29×33=

81×12=

62×18=

集体交流,同桌交换互批。综合矫正。

五、总结

把握好讨论教学三环节 篇3

所谓的讨论,就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切磋、争论和交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调节心态、完善人格。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激情的感染力、导行的感召力,生活的适应力,而且能促使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处理得当的话其教育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讨论前的准备

刚开始时,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需要教师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指导。首先在讨论活动开始之前要精心设计好题目,力求讨论题目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紧密联系学生心理行为和生活实际。在交流讨论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但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都应该紧扣目标和主题来进行。要抓住要点、突破难点、围绕热点,既要能吸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又要能引爆新的问题突现分歧,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指向合乎规范的道德观点和生活常规。最好在活动前先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准备的过程。

讨论题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虚拟心理情景,如心理活动教材内容及相关的材料,经典两难做事等;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如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品德行为等;三是先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操作、模拟情境后再就活动内容设计讨论题。

二、讨论中的环节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把握好讨论进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班级气氛,这是讨论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会产生快乐的正面情绪,各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使之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和思想感情。

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人人参与。学生是讨论的主体,通过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大组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人人参与,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自由而彼此尊重,做到既有同又求异。讨论也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创设了条件。

第三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深度广度。要根据活动的目的,紧扣中心,抓住讨论的重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明确教材中的心理目标和行为要求。要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依据品德原理对问题进行选择、判断和推理,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认识日常的行为规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接受生活常识,适应校园生活。

三、讨论后的总结

讨论结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要善于总结,恰到好处地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地进行简要概括总结。这个结论可以采用学生讨论中水到渠成的结论,也可以是根据大家意见师生共同进行归纳。要知道,采用讨论法教学,讨论本身不是活动的目的,通过交流、体验,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落实教育目的要求才是我们的目的。讨论后的总结如果到位,其效果将更为明显。

总之,讨论法的实施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达到全员参与,而且学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交流也会比较深刻;通过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品德认知,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梅岭小学)

《夏》课堂教学设计三环节 篇4

一.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 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 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1.听读、跟读理清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1) 作者笔下的夏有什么特征? (2)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征的? (3) 作者对夏有怎样的感情?围绕这三个问题, 同学们在听读、跟读中, 通过勾画、圈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思路。

2.听读、跟读领悟情感。这篇课文篇幅不长, 但作者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的由衷赞美贯穿全文。同样我在听读与跟读、精读与赏读中让同学们来感受文本体现着的感 情。如读第三小节时, 同学们都认为读这一段应按照平缓—跳跃—欢快—充满激情的语气来读。于是在抑扬顿挫的集体朗读中, 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的音韵之美, 更是在朗读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3.深入朗读, 理解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托物言志, 前文写景其实就是为了卒章显志, 于是乎同学们在深入的朗读中, 一直贯穿着这种激情奔放情感, 本文的主旨也就了然于心。

二.赏析

能学会对文章中词语和句子进行辨析、赏析, 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梁衡《夏》 一文,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富有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这些词语或句子的赏析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赏析文中富有形象化的词语或短句, 调动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文中有许多用得精当、准确的动词、短句。如在描写棉苗、高粱 、玉米、 瓜秧时 , 分别用了 “挑”、“举”、“匍匐”这些动词, 分析时我通过情绪渲染, 辅以动作表演, 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 在理解中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瓜秧腰肢抖动的神气。文中还有很多 的短句, 它们简洁明快, 铿锵有力, 感染力强, 会使人感觉到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赏析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提高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外, 文本所具有的表达、修辞、句式的魅力同样不可小觑。《夏》 一文正是有了许多的精彩描写, 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的旋律之中。如“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汹涌的海浪, 把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喻成一艘艘的舰船,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盛、气势之烈, 充分展示了夏天热烈的色彩,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3.赏析文中富有抒情性的句子,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在文中往往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夏》 这篇文章正是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不断地为突出文章主旨推波助澜。例如“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 这时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 在天地间升腾”, 生动展示了从春到夏景物的变化, 突出了夏热烈的气势。“这时她们已经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写出了夏季农作物旺盛的长势和向着收获的终点冲刺的激情。这些句子很好地为下文“她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我却要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了蓄势, 突出了主旨。

三.比较

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理解与迁移的能力。比较时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 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夏》探究·练习三正 好可作为本节课的比较阅读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课文与这首诗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 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这篇文本的内涵。

三环节课堂达标教学反思 篇5

为响应我县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在学校举行了课堂教学达标过关初评活动,我们教研组每位教师都精心准备,并举行课多次教学研讨会,通过对初评活动的开展,加深了我们教研组对三环节教学的认识。收获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预习提纲的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环节教学强调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在提纲的设计中,我们教师精心准备,细致研讨,根据学生实际多次调整提纲,通过多次磨提纲,提纲设计更加扎实有效,在这次初评活动中,在预习的展示中,学生们在预习提纲的展示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得心应手。为三环节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环节教学改革中倡导的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小组在预习情况的反馈,语文教学中难点的解决上发挥了中坚作用,比如中彩那天那一课中,在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讨论留与还的理由时,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达到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教学难题也迎刃而解。

三、在三环节教学流程更加顺畅

随着三环节教学的深入,在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案的设计,预习的反馈,每个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的学习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对三环节的理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教师重视了朗读教学方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有的重拓展加深理解,有的重视写法在写中体会情感。百花齐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初评活动,我们教研组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在限时作业中写法的练习上学困生很难齐头并进,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在同学不能积极发言,在每个环节时间上的把握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我们教研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应做出了以下努力 :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简单明确,结合学生实际,抓好预习反馈。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在学生小组合作时,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3、教师的“教”要灵活。三环节教学要求我们要 “以学定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有的放矢,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数学整理复习课设置三环节 篇6

一、精心储备

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实践和创新的基础,这里的精心储备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精心地储备本单元知识。

在单元学习开始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每个单元的学习。在每个课时中及时提醒、激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任务,并时时与单元目标联系上,让他们在享受不断接近单元目标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接收并储备单元知识。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储备了许多知识,但是这种储备是零散的,要使这些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系统,还需要在单元整理复习课中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知识储备。这是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若没做到位,则意味着学生所学知识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活络不起来。

如果将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比作“捡珍珠”的话,那么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便是一个“串珍珠”的过程,通过“串珍珠”的方式,让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串起来,形成一串美丽、灵动的“珍珠项链”。那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就不再是散落的,而是系统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例如,在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整理与复习中,就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步骤来让学生学会“串珍珠”:1.结合目录及本单元教材第38至46页,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全部列出来,写在本子上。2.根据学习单的提示,试着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知识前后联系,巧妙地串起来。3.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本单元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完成串联过程。(图1)

二、善于挑战

这里的挑战是指让学生在完成单元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生生间互动的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

在“精心储备”环节中做足了一个单元的“粮草”储备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任我行”的自主“战场”。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感受成功的滋味,让所学知识为我所用,并深知其用。例如,在每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师生完成知识串联后,可安排一个为期一周的挑战活动,主题命名为“你追我赶”,让每一位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出1至2题自认为最有挑战性的题目,交由教师审核、编号后作为各自的挑战题。之后,同学间开始进行挑战,可以找学习程度相当的,也可以是更好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挑战活动。每挑战成功一次记一面小红旗,每挑战失败一次,则由被挑战者得一面小红旗。在这一周时间内,同学间你追我赶,一有空余时间就主动去找同学挑战,学习氛围异常浓厚、和谐,每个人潜在的竞争意识被激活了,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提升了,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经历了这样一个挑战活动后,教师适时组织分析和总结,可以出几道学生们还没涉及的习题作为补充挑战题,以附加分的形式让学生们作答。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完成挑战活动后,再来进行单元知识综合检测,让学生们接受一次更具考察性质的综合性的挑战。在为期一周的挑战活动基础上,学生们基本可以愉快并顺利地完成最后的冲刺(单元综合检测)。最后将挑战成果的战旗与单元综合检测的成绩进行综合,形成本单元的知识检测评价结果。学生们的收获将是丰富的。

两个层面的挑战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愉快地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步提升的效果。

三、晒出成果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如果整理和复习只有过程而不见结果,学生将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成效,教师也无法进一步改进。因为往往战果更能激励人前进。因而在激烈的挑战结束后,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结果,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在整理和复习中,当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完成了“你追我赶”的挑战后,一定要将每个学生的最后战果拿出来晒一晒。例如,前文所述的一周时间的挑战活动,到周五时,就可以由组长组织大家统计战果,并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布置好“挑战区”与“战果区”。在“挑战区”中粘贴、展示全班同学中出得好的挑战题,同时贴上教师为大家拍摄的精彩瞬间照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与价值;在“战果区”中粘贴全体同学的挑战情况(战旗总数)统计表,及单元综合检测评价表,展示每位同学本单元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辛勤付出后的成就感或是因为失误产生的落差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通过这一“晒”,让学生们在展示自己成绩的同时找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下次的挑战做好准备;通过这一晒,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们在不断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中顺利成长。

油田联合站能耗“三环节”评价 篇7

油气集输系统是油田生产的重要环节, 联合站是油气集输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联合站对各计量站或转油站来液进行集中处理, 包括油气水分离、原油处理 (脱水) 、原油稳定、轻油回收、天然气净化以及采出水处理和回注等。联合站具有系统庞大、设备多、能耗高、用能环节多且复杂的特点, 是油田生产的主要耗能单元。油田的节能改造, 必须对联合站用能进行科学分析。三环节法是从系统的整体用能出发, 沿着系统用能过程的三个环节逐渐深入, 既能得到对过程用能的宏观评价, 又能得到每个设备的效率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因此, 该方法适合于联合站这样复杂系统用能的分析与评价。

2 三环节理论

华贲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为基础, 从能量在过程系统中的变化规律入手, 提出了反映能量系统结构的“三环节”结构模型[1]。“三环节”把整个工艺过程中的用能[2,3,4]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三个环节, 即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环节、能量的工艺利用环节和能量的回收环节, “三环节”能量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 能量转换和传输环节

通过加热炉、锅炉、电动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设备把外界供给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通过转换或传输, 以一定的形式、数量、品位的能量提供给体系和工艺物流。该环节的评价指标是能量的转换效率:

undefined

式中 ηU——转换单元能量转换效率。

EP=EU+EB+EW+EUO (2)

(2) 能量工艺利用环节

能量利用环节即工艺系统核心, 主要由各用能单元组成。工艺过程的总用能EN和工艺过程热力学能耗ET的大小反映了能量利用环节的用能水平。由于热力学能耗ET是转化到产品中的能量, 一般是一定的, 因此工艺总用能EN则是影响利用环节用能效率的重要因素。

用能效率可用式 (3) 表示:

undefined

式中 ηT——利用环节的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平衡方程:

EU+ER=EN=ET+EO (4)

(3) 能量的回收环节

能量回收环节的功能是尽可能多地从待回收能EO和驱动能EUO中回收循环能ER和输出能EE。

其能量回收率ηR评价指标可用式 (5) 表示:

undefined

式中 ηR——回收单元的能量回收效率。

能量平衡方程

EO+EUO=ER+EE+EJ (6)

3 东辛102联合站的三环节评价

东辛采油厂采油三矿102联合站于196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 设有原油计量、脱水、稳定、化验、外输、污水处理等12个生产岗位, 担负着采油三、四矿十个采油队、十三个断块全部来液的原油脱水、污水处理、原油稳定及原油、污水外输、天然气外供任务, 设计原油脱水能力312×104 t/a, 原油稳定能力80×104 t/a, 污水处理能力3.0×104 m3/d。

3.1 东辛102联合站工艺流程

东辛102联合站工艺流程复杂, 所涉及到的设备比较多。是联合站处理中质原油一种典型的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见图2。

3.2 东辛102联合站的三环节评价

根据三环节理论, 我们把东辛102联合站的整个过程用能划分为三个环节, 即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环节、能量工艺利用环节和能量的回收环节。东辛102联合站的三环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东辛102联合站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环节。转化与传输无非是将燃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将电能转化为输送油气需要的动能或压力能, 其中燃料化学能到热能的转化由加热炉来实现;将电能转化为动能或压力能由泵机组和压缩机组来实现。因此, 只需统计各个单元子系统的加热炉燃料消耗量及相应的低位发热值, 并记录加热炉实际运行时的热效率;统计各个环节耗电设备的耗电量, 对应的泵机组或压缩机机组的效率。假定电脱水器将电能转化为电势能, 转化效率为100%。能量的转化和传输环节用能量的转化效率来评价。

机泵损失:

undefined

式中 Qdij——第j台i类设备的耗电量, kW·h;

ηdij——耗电设备的机组效率, %, 其中电脱水器转化效率为100%。

加热炉损失:

undefined

式中 Grij——第j台燃料为i的加热炉的燃料i的消耗量, kg/h;

Crij——燃料i的低位发热值, kJ/kg;

ηrij——加热炉运行热效率, %。

井排来液能:

undefined

式中 Gij——井口i采出油气水量, kg/h;

Cpij——井口i采出油气水的比热, MJ/m3·K;

tij——采出温度, ℃;

t0——基准温度, ℃, 这里选的基准温度为0℃;

ρij——井口i采出油气水的密度, kg/m3;

pij——井口i的采出压力, Pa。

输入能流:

undefined

分子能流:

Qs=Qjs+Qrs (11)

能量转换效率:

undefined

东辛102联合站的能量工艺利用环节:东辛102联合站工艺环节众多, 主要包括油气初步分离、油气输送、原油脱水、原油沉降、原油稳定等。因此工艺环节的处理相对复杂, 但采用三环节分析却避免了这一现象。只需要计算工艺环节的主要能耗、产品输出、待回收能输出、实际回收量等参数即可, 用能量利用效率来评价。

回掺能:主要是指换热器回收的油 (含有少量水) 的热量, Qhc=GhcCps (thc-t0) V+GhcCpy (thc-t0) (1-V) (13)

式中 Ghc——回掺的油水混合量, kg/h;

Cps——回掺水的比热, MJ/kg·K;

thc——回掺油水混合液的温度, ℃;

t0——基准温度, ℃, 这里是0℃;

V——油水混合液的含水量, %;

Cpy——回掺油的比热, MJ/kg·℃。

管线和设备的散热损失:包括三相分离器、沉降罐、缓冲罐、稳定塔和净化罐的散热损失。

undefined

式中 Qsbi——第i台设备、管线的散热, MJ/h。

供入能流:Qgong=Qin+Qhc-Qs (15)

利用能流:Qli=Qin+Qhc-Qs-Qsb (16)

能量的利用效率:

undefined

东辛102联合站能量的回收环节:就是换热器进行的换热, 它的评价指标是能量的回收效率, 回收的能量为回掺能。

外输原油能:

undefined

式中 Gwsyy——外输原油的流量, kg/h;

Cp——外输原油的比热, MJ/kg·K;

twsyy——外输原油的温度, ℃;

t0——基准温度, ℃, 这里是0℃;

pwsyy——外输原油的压力, MPa;

ρwsyy——外输原油的密度, kg/m3。

外输伴生气能:

undefined

式中 Gwsq——外输气的流量, kg/h;

Cwsq——外输气的比热, MJ/kg·K;

twsq——外输气的温度, ℃;

t0——基准温度, ℃, 这里是0℃;

pwsq——外输气的压力, MPa;

ρwsq——外输气的密度, kg/m3。

待回收能:Qdhs=Qli-Qwsyy-Qwsq (20)

能量回收效率:undefined

3.3 东辛102联合站的运行参数

根据东辛102联合站现场运行情况, 计算出联合站的入口参数, 见表1。联合站的出口油气水的参数如表2所示。

东辛102联合站的主要设备的耗能和散热, 如表3所示。根据联合站三环节模型, 得到东辛102联合站的三环节评价结果, 见表4。

4 结论

(1) 通过对东辛102联合站耗能三环节评价计算, 从表4可以看出东辛102联合站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能量利用率较高, 第三个环节能量回收效率仅有10.6%, 是整个联合站的薄弱环节。第一个环节可以通过改造加热炉和机泵来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罐类设备的散热是影响第二个环节能量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对罐类设备进行保温。第三个环节能量回收效率低下, 主要是因为污水没有经过循环利用。利用污水回掺和加热泵, 回收污水带走的热量, 可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

(2) 应用热力学三环节法对东辛102联合站耗能分析与评价, 与东辛102联合站的运行现状相符, 三环节法适于油田联合站工艺耗能过程的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华贲, 编著.工艺过程用能分析及综合〔M〕.北京:烃加工出版社, 1989, P.72~74.

[2]华贲.过程系统的能量综合和优化〔J〕.化工进展, 1994, (3) .

[3]戴厚良, 侯凯锋, 严.能量“三环节”理论在原油蒸馏装置扩能改造中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3 (5) .

道路运输企业机务管理三环节 篇8

前提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汽车保有量的剧增, 市场对驾驶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去通过专业驾驶学校培养驾驶员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各式各样的驾校快速培训驾驶员, 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以至于拿到驾照的驾驶员只会勉强驾驶, 对于车辆的工作原理、驾驶技巧及维护常识知之甚少, 有的驾驶员甚至不知道柴油滤清器安装在什么位置, 很难保证车辆的日常维护。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也造成了行车事故及机械事故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了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对驾驶员进行继续教育, 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水平是运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对驾驶员再教育应当注意:

★处理好培训与生产的关系

由于工资成本的因素, 各运输企业配置的驾驶员数量均不充足, 驾驶员数量有限, 就不可能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培训。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好驾驶员收车后和车辆交接待岗期间, 或者是定期召开的各种例会上, 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驾驶员进行操作技术与技能培训, 并不定期组织驾驶员进行经验交流。

★选择好技能培训的内容

由于驾驶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的经验是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 选择书本知识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重视实际操作技能, 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驾驶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 对驾驶员进行日常维护常识的培训, 使其循序渐进地掌握车辆使用技能和保养常识。为了强化培训效果, 提高驾驶员操作技能, 要对驾驶员培训后的理论知识进行考试, 考试结果与个人考评挂钩, 提高驾驶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自觉性。

★针对企业特点有的放矢

道路运输企业的驾驶员不同于一般的驾驶员, 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道路经常变化, 路面情况复杂, 而且制约因素多, 应当针对不同的运行线路, 编制线路作业指导书, 指导书中载明操作指南、日常维护内容和注意事项, 以确保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技能。

★落实好培训责任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 应安排专人负责驾驶员培训工作, 制定契合实际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提高培训授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授课人员认真做好培训。

关键加强驾驶员日常维护教育

很多驾驶员并不十分清楚:如何对车辆进行正确的日常维护, 维护保养的内容有哪些。其实, 做好汽车日常维护十分重要, 它是做好机务工作的关键。同一类型的车辆, 不同的人操作, 有的运行良好, 使用寿命很长, 有的故障频发, 使用寿命较短, 而且维修费用很大。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与驾驶员的日常维护有着密切关系, 他们最了解车辆技术状况, 是使车辆保持良好技术性能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培训, 提高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的能力, 最终目的是使车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延长车辆及机件的使用寿命, 从而做好机务管理工作, 节能降耗, 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搞好驾驶员培训的基础上, 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对驾驶员进行月度评定, 通过考评促进驾驶员提高日常维护意识。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车型和车辆营运的客观条件, 制定日常维护的标准, 将标准中应做的一些主要内容作为五星级驾驶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星级考核结果每月张榜公布。

保证提高营运车辆的维修质量

★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 车辆日趋高档化, 缓速器、冷暖空调、ABS制动系统以及各类液压、电子调节控制系统, 在车辆上的应用日趋增多, 维修人员的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 已远远跟不上车辆技术的发展。因此, 应建立、健全技术培训制度, 针对车型保有情况, 对维修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维修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水平。

★提高维修机械化程度

随着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过去的汽保设备也已不适应现在车辆维修的需要, 应根据车辆的配置, 适时增加高科技的汽保设备, 提高维修机械化程度, 从而提高车辆故障的诊断准确率, 防止错误诊断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减轻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 缩短维修工时, 提高维修质量, 降低维修成本。

★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

企业应遵循以“预防为主、强制维护、定期检测、视情修理”的维护检测原则, 按照新国标GB/T18344-2001《汽车维护、监测、诊断技术规范》和原交通部13号令的精神, 根据不同的车型、营运线路和行驶里程, 编制合理的一、二级维护计划, 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执行技术标准, 实施维护计划, 提高维护质量, 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

面对高性能的车辆配置, 越来越复杂的维修项目, 要善于思考, 善动脑筋。一味采取粗暴操作行为和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对总成部件进行拆检, 很有可能导致零部件的损伤, 还有可能使原来的故障未除, 又增加新的故障, 致使维修成本增加。要教育维修人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综合判断能力, 根据故障的现象, 系统分析故障原因, 采取规范的操作方式对机件进行解体, 通过正确的分析判断, 降低维修成本, 提高维修质量。

★把好配件的购进关

配件质量会直接影响车辆的维修质量, 选购高质量的配件, 对于提高维修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要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监督办法, 把好配件的购进关。

★制定考核奖惩制度, 促进驾驶员、维修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

搞好车辆日常维护, 保持车容车貌, 提高维修质量保持车辆技术性能, 是驾驶员、维修人员、机务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应加大考核力度, 并将考核结果与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收入相结合, 作为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各类评比活动的主要依据, 可以大大提高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其学习操作技能的自觉性。

同时, 由于技术人员负责对车辆维修全过程进行监督, 并且负责更换配件的鉴定, 应当按车辆类型、使用年限和技术状况等确定定额指标, 实行节约有奖、超额受罚的考核机制, 对技术人员进行千车公里材料消耗联动考核。

三环节 篇9

一、自主的学前预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预习不再局限于阅读教科书。在“互联网”上概念性的知识变成了可选择性的微课,微课以其短小的优势,能够把课程精华部分集中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也可以对新知识、疑问搜索,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进行自主预习。事实证明,这种预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通过“互联网”发布预习作业,同时系统自动批阅和分析系统统计共享功能又能指引老师有针对性地去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教学是知识呈现的重要环节。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后,小组合作成为课堂互动交流最有效的方式。课堂随机发起做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协助互作,各自的讨论结果汇成解题过程发送至老师文档,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部分情况公布,全班学生一同参与讨论、评析、反思,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己成了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知识的有效吸收效率。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解决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体积单位表象”的建立和“体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一般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但是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单位小的可以利用教具帮助理解,但是单位大的就比较难了,如果要把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进行比较教学就更难了。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讲解演示就容易了许多,电脑可以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而且可以出示不同情景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自如地诱导、启发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兴趣。

三、轻松的课后复习

几乎没有人只学一次就能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特别是核心知识。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后复习,能使学生不再为遗忘所困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方式保存知识。例如,通过拍照或截图方式,一键就能轻松地将老师板书、重要知识点、错题、好题等分学科保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保存,可以反复看笔记,而且永不丢失,帮助学生更完整、深入地再次理解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完新课复习时,利用多媒体将复杂、枯燥的复习题设计为学生爱玩的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由易到难设计成游戏,分为不同关卡,比如,青蛙过桥、一起游童乐园、小猴分苹果、喜洋洋羊村比赛等,设置了不同的闯关,过了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了。有较难的题目有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动脑筋,通过游戏也变得积极主动爱动脑筋了,不断地克服困难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很大时,学生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和成功。有的学生这样说:“这样的练习很有意思,我喜欢这种方式,一点都不觉得课后练习是一种负担。教师通过反馈不但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数学课后复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摘要:<正>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创新。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因其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加大了课堂容量,非常利于教师控制授课进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很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教学质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

三环节 篇10

关键词:质量三环节控制,物探,深埋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1 概述

随着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各地新建铁路的勘探工作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在其它勘探手段无法满足目前铁路跨越式建设周期要求的形势下, 物探技术以其简捷、高效等特点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对物探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物探资料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许多勘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有时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施工进程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何在物探项目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质量“三环节”控制, 对提高物探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质量“三环节”控制在物探工作的实施过程

本论述中所述的质量管理“三环节”控制主要包括三步, 即事前策划、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改进。以下对这三步进行详细说明。

2.1 事前策划, 做好技术准备

(1) 充分搜集并利用既有资料。工程物探和地质填图阶段应用物探, 二者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虽然二者的工作重点都是验证地质调查和发现隐伏的新的地质问题, 但工程物探可以利用的地质、物探资料要多一些。工程物探的困难是工程设计需要物探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高精度资料。目前1/20地质图已基本覆盖全国 (已实现数据共享) , 该图和报告可靠程度较高, 能满足物探工作需要的对工作区地层、构造等先做宏观了解的要求, 再收集本工程已做过的地质测绘和勘探试验等资料。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掌握, 对物探解释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极大的帮助。地质人员应把经过消化及现场核对过的资料概略表示在平面图及代表性洞身纵断面图上, 以方便物探人员参照使用。

(2) 现场踏勘。出工前, 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要深入了解现场工作情况, 研究相关地质资料, 为勘察现场策划做好准备工作。

(3) 在深入研究现有地质、物探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现场踏勘认真编写物探勘察纲要。

编写勘察纲要的过程是对既有资料进一步领会和消化的过程, 结合工程需要和现场地球物理特征拟定勘探重点, 有针对性的选用物探方法和测线布置、测点密度并估计工作量,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经委托方或本单位专业主管审批后执行。

2.2 事中精细控制, 保证过程质量

该阶段主要分为数据采集阶段、内业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推断阶段。

野外数据采集是物探工作现场实施的第一步, 只有采集到高质量的数据才可能为正确、可靠的解释推断提供有力保证。

2.2.1 严格野外工作布置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保证

在工作设计和测点布置时应认真考虑地形和表层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如工区影响无法避开地层影响则必须作好记录, 在测量完成之后进行校正;其次, 要保证信号有一定强度的情况采集数据, 避免或减小其他干扰信号, 尤其是测点在高阻地区。

2.2.2 在充分考虑经济限制的前提下, 保证足够的数据密度

数据密度问题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探测的分辨率都有关系。垂直密度一般取决于典型的现代化数字仪器的分辨率。水平或横向密度受地质需要和经济制约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 在普查阶段至少要在要探测的目标和背景地段上方都有足够的数据。一条测线在探测目标上的数据要占50%, 测线两端背景则各占25%, 求得响应的背景值以便于对比。测点之间最好间隔规则, 避免解释出现偏移。

2.2.3 现场地质调查和重点异常核对是提高异常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为提高物探成果的质量, 应由一名有经验的地质人员专门配合物探工作。此人的主要任务一是沿测线核对既有地质资料, 二是在物探人员初步划定的异常基础上, 在野外与物探人员探讨异常性质, 即初步确定哪些是地质异常, 哪些是性质不明异常, 哪些可能是非地质异常并加以排除, 为内业资料处理和解释推断提供帮助。现场异常核对资料应作为报告的必备附件。

2.2.4 结合勘探目的在现场取得物性参数是提高解释推断正确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物探作为地质勘察的手段, 其作用一是核对地质调查资料, 二是发现隐伏的新的地质问题, 通过物性参数确定工程所处地段岩体物性参数正常值和异常值的范围, 建立解释标准, 以达到解释推断未知地质问题的目的。

2.2.5 综合物探是提高异常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 不同原理的物探方法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各自的真“假”异常。同一种地质体可能在不同物探方法中产生相关的异常, 利用这些相关异常表现就可以确定其为真正的地质异常。

2.2.6 内业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推断阶段

(1) 数据处理和正演是反演的前提, 选择从大量已知模型的正演结果中选出方差最小的那个模型作为待求模型的解是提高反演速度和质量的关键。

资料处理包括预处理和解释处理。预处理主要是检查数据的误差和噪声, 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解释处理主要是对曲线进行的圆滑、校正以及为突出某些有用信息通过对数据组归一化、滤波、以及导数运算等特殊处理。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以及数据分散情况, 结合处理人员的经验和野外记录, 剔除那些明显错误突变点。这些点不剔除会造成反演莫名的异常及解释中的低级错误。

(2) 资料解释可分为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两部分, 必须要树立只有定性解释正确定量解释才有意义的概念。如果定性解释错了, 定量解释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所以应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及其它物探方法进行综合解释, 首先保证定性解释的正确性。

(3) 反演方法的选择对于简单成层的地质情况或者横向电阻率变化相对测网密度大的情况下, 一维解释一般够用。但实际工程勘察中地质情况大多比较复杂, 带地形的二维反演能够较好地把地形起伏纳入剖面计算, 有效地减小了地形的影响。

(4) 自动反演与人机联动相结合是提高解释成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先以平均电阻率为均匀背景做自动反演, 将反演的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再进行人机联动反演。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入已知地质条件对模型作不断修正并建立约束条件, 以减少多解。

2.3 事后总结改进, 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2.3.1 对推断结果进行复核, 强调复核的重要性

如果时间允许, 最好能换人单独进行复核, 这样不受前解释的影响, 真正起到复核的作用。地质人员引用物探必须进行成果综合分析, 必要时再一次进行现场核对。

2.3.2 地质和物探专业的密切配合是当前提高物探地质解释质量的有效措施

地质人员和物探人员都可以对物探资料做出解释, 但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地质人员主要从地质规律方面看待物探异常, 而物探人员多从物探数据的内在相关性方面去分析异常。地质的优势在于当基岩露头比较好时可以比较容易的排除非地质异常, 而在大面积覆盖的条件下, 对地形、地质复杂地区的物探异常无能为力, 或只能通过分析地质规律对异常做出粗略的是否为地质异常的推断。物探的优势恰在后者, 能发现隐伏的地质体异常。但由于目前该方法干扰因素多, 对于多种影响因素产生的非地质异常不能通过校正根本排除, 造成异常性质不清, 致使物探异常的地质推断不准, 甚至产生错误解释。此时如能通过地质和物探的密切配合, 做到优势互补, 就可以提高对物探异常解释推断的质量。

2.3.3 推行勘察现场初步验收和物探成果评审制度

实践表明, 增加验收程序是保证最后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 其具体做法应该是:

(1) 外业资料初步验收:物探项目组初步整理外业资料并把初步解释推断结果以草图的方式表示在平面、剖面图中, 地质负责人及包括物探专业在内的其他人员组成现场初验组, 对初步结果深入了解, 检查勘察纲要执行情况、物探自检和异常现场核对资料等。对重点物探异常和怀疑的地方双方联合现场核对, 必要时提出补救措施。

(2) 对物探提交的成果, 组织评审 (包括承担任务单位内部组织的评审) , 重点项目要组织行业内专家评审。这是勘察阶段对成果检查的最后一步。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和补充后提交正式报告。对未经评审的物探成果, 使用方一般不宜直接利用。

2.3.4 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 解决现场技术疑点难点

利用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采用“PDCA”的原理, 通过全员参与和集思广益, 不断总结经验, 使工程物探勘察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的可控状态。 (下转97页) (上接115页)

2.3.5 做好勘察回访和总结工作

针对已经施工的隧道进行勘察回访, 对比施工开挖情况。根据施工开挖前后的对比情况, 分析存在误差的原因, 修改或补充前期勘察资料, 并做好资料存档工作。

参考文献

[1]严良俊, 等.电磁勘探方法及其在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张兴昶, 罗延钟, 高勤云.CSAMT技术在深埋隧道岩溶探测中的应用效果[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三环节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5-1

一、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要真正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不需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点水。

笔者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同班级的学生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尤其农村工业不发达,因此在《工业的分布》这一节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就要针对学生对工业的认识从较浅薄的实例入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企业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对工业分布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分析和应用。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授课目标,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

二、创最佳的课堂环境──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1.巧设导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巧设问题,环环相扣。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形象生动。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笔者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四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获得生成性知识。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5.构建多彩课堂,兴趣和爱好是最持久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结合在学校论如何避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抓最实的课后持续发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延伸

1.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学完《中国水资源》这一内容后,学生便对家庭节水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回家挖掘家庭节水的潜能,然后学生做成家庭节水小报,相互交流。笔者可以专门利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

2.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节 篇12

1. 瞻前顾后定目标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内容环环相加、节节相连。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 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时如果基本知识未掌握好, 之后学起来就会处处碰壁, 漏洞百出。因此, 我们应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 这样才能把握好教材的重点, 做到不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

例如,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前, 我先全面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在整个小学各阶段的编排情况, 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采用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不同的学段, 而这两个学段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特征都有展现, 只是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平行四边形, 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辨认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而不需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准确定义。第二学段则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本节课如何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 防止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就是对本节课的主要思考。因为在认识四边形前刚学过测量, 而未学习“平行”, 因此, 在确定目标时我不能借助平行的概念去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 也没有对平行四边形下严格的定义,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验证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 反复推敲抓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或主要的内容,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是设计教学过程的围绕点, 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所以, 准备一节有效的数学课,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 反复推敲各知识体系, 并结合本班学情抓准教学的重点。

例如, “镜面对称”这堂课我对教材的分析:镜面对称是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先通过两幅主题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 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再通过照镜子活动, 让学生体会它的特征。整个教材安排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体验“镜面对称”的特征。“倒影”和“镜子成像”虽然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但是照镜子的活动学生更加熟悉, 更有利于学生体验镜面对称的特征, 我把学生通过照镜子活动观察、探索镜面对称现象,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倒影”的水平平面对称安排在课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风景自然的从镜子的竖直平面对称对比转化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3. 结合学情明难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 教学难点则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者都是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教学难点一般是学生难解、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大或在学习中不易形成的观念、能力或意识, 所以教师要在目标确定的同时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 分析教材并结合各种学情明确教学难点, 并设法突破难点。

例如, “秒的认识”这堂课要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1分=60秒,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实际生活中, 学生或多或少对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1分、1秒的时间观念的建立还是很薄弱的, 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学生, 对时间的意识更淡薄, 没有经常接触钟表, 不能很好的观察钟表, 所以我把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体会秒的价值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适当的教学方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途径

当一本好的剧本所有程序准备完毕, 接下来就看导演与演员如何配合演译。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因势利导、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自主探索、体验交流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自主探索就是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学习基础上, 去发现新知识, 主动的掌握知识的过程。

例如, 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体验交流的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的。“镜面对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探索镜面对称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经常遇到,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 而应是一种以生活经验出发而进行的体验性活动。整节课的数学活动主要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来观察、思考和亲身体验, 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对于本课教材最难的镜子里的钟面也是让学生自己拿着一个钟面去照照镜子, 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 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 我没有放任学生去胡乱活动,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有序活动, 在思考中探索。

2. 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突破重难点

美国华盛顿国家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 可能会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可能记住。”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所得到的知识往往印象最深, 而且亲自动手操作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特点, 难点是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亲自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感受不同的感觉, 从而轻松的得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再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的操作活动验证,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也为下面突破画平行四边形这个难点做了铺垫;在这堂课无法用平行的概念画平行四边形, 所以我结合它的特点, 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拉一拉, 经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出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整节课都是通过拉一拉、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突破重难点,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3. 合理运用、强化感知突破重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也普遍出现在课堂上。多媒体软件具有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 集声、光、色、动等特点于一体, 但利用不好也会画蛇添足。只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并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那些不易被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 促使学生思考, 强化感知, 才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例如, “秒的认识”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并加强学生的时间意识, 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一是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与肢体同时参与, 感知秒针是如何走的, 并感觉1秒有多长, 建立学生对1秒的时间观念;二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1分钟, 经过静坐1分钟与看动画片1分钟产生感官冲突, 从而建立正确的时间观;三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奥运会、地铁救人、消防员救人瞬间的视频, 让学生体会秒的应用与价值。

三、有效的练习安排是突破重难点的抓手

杜威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要命题, 就是“做中学”, 很多教育专家也提意课堂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课堂上有效的练习设计如同银行的验钞机, 能清楚的检验学生对教学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教学是否突破重难点的一种抓手。

1.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关注难点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因为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备课时, 教师在确定目标, 把握重难点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在练习安排时同样也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安排有层次, 有坡度的练习, 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中, 我精心安排了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 基础练习———每位学生应掌握的课本知识

(1) 计算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 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 这根2014年06月铁丝长多少厘米?

第二, 提高练习———把基础知识变式, 拓宽解题思路

(1) 计算下图的周长。 (单位:厘米)

(2) 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6米, 宽4米, 如果一面靠墙, 至少要用多少米篱笆?

第三, 发展练习———思维拓展练习, 体现综合运用能力

(1)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分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2)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 长是7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8厘米, 宽6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前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指导下, 也能掌握解题方法, 顺利完成练习, 重难点也就基本突破了。

2. 实验操作、围绕重点、解析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是仅靠听和看, 最多能吸收30%的知识, 如果是动手做的话, 可以达到90%以上, 儿童在孩提时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 可以终生不忘。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材料及工具, 并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

例如, 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难点时,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全班分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 (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 让学生用圆锥装沙, 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 验证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很快就有了实验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而另外两个小组都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 我顺势点拨, 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 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问题的原因, 通过再一次实验, 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 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了认识能力, 又通过解破难点, 明确了“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道理, 有类似一个小小“实验家”的体验与喜悦。

3. 预设错题、针对重点、巧破难点

“预设”是数学备课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孩子, 会生成多种不同的情况。教学时我们常遇到例题之后的对应练习学生做得很好, 但在单元结束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反映了学生对解题方法一知半解, 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结合经验, 针对以往学生常错或预测学生容易混淆的题, 针对性的练习,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 才能真正突破重难点。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上, 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已经能很好的判断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能正确的完成“平行四边形也是四边形, 但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判断题, 但学生是否真正清楚了呢?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选择题。

() 是四边形, () 是平行四边形。

【三环节】推荐阅读:

上一篇:基金定投的奥秘论文下一篇:远程联网控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