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

2024-06-20

VP(共12篇)

VP 篇1

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曾经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表示:“国语中‘有’字用法最复杂。”由此可见, “有”字用法十分复杂, 因此也吸引了许多语言大家对其进行研究。

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 “有”字作为动词的使用, 都非常普遍。在古代汉语中, “有”字的意义一般有两种:

一是表示存在或出现, 如:

(1) “克国得妃, 其有吉孰大焉!” (《国语·晋语》)

(2) “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 侮人百里。’” (《国语·周语》)

二是表示占有、拥有, 如:

(1) “彰厥有常哉。” (《尚书·皋陶谟》)

(2) “亦行有九德。” (《尚书·皋陶谟》)

现代汉语中, 保留了这两种基本意思, 但又更加丰富了“有”字的使用。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显示, “有”字共有三个义项:

一是表领有、具有, 可带“了、过”, 否定式为“没有, 没”, 如:

(1) “你有字典没?”

(2) “我思想上有过一些波动。”

说明“有”是一个非动作动词。

二是表存在, 句首限用于时间词语或处所词语, 后面为存在的主体, 有时可提到“有”字前, 否定式为“没有, 没”, 如:

(1) “有人吗?”

(2) “树上有两只小鸟。”

三是表性质、数量达到某种程度, 如:

(1) “他走了有三天了。”

(2) “这条鱼足足有5斤重。”

用法方面, 在现代汉语中, “有”字被归为准谓宾动词。其后面一般只能带名词性宾语, 很少直接与谓词性成分相结合, 偶尔可以由动词充当, 但只能是一些双音节动词或偏正结构, 其使用范围十分受限。例如, 我们可以说“有计划、有影响、有准备”“有周密的计划, 有广泛的影响, 有充分的准备”等, 却不能说“有走、有看、有反对”“有在计划, 有很影响, 有很准备”等等。

也就是说, 标准的现代汉语语法中, “有”字是动词, 却又非一般动词, 其后面只能接名词性成分或是特定的动词。诸如“我有骂过他”这类句式, 除非在“我有骂过他, 但他就是不听”这样的特殊语境中, 否则是错误的。而“有 (V) 过”的表达方式更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然而, 在当下的中国, 许多人口中的普通话却出现了“有+VP”的结构形式, 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地区, 甚至还有愈传愈广的趋势。

既然现代汉语语法中没有“有+VP”的结构形式, 那么, 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使用这种结构呢?这仅仅是一种巧合, 还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的邢福义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有没有VP”疑问句式》的文章, 虽然仅仅是对其疑问形式的部分解说, 但也足见其复杂性。因此,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追根溯源的分析, 因为每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其必然受历时和共时、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笔者通过一番查阅, 初步得出以下几个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1、属于古代汉语语法的遗留;2、受南方方言的影响;3、“有”和“没有”语法功能不对称性的影响。下面就是对以上几个理由进行的分析。

一、属于古代汉语语法的遗留

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 古代汉语语法中存在“有+VP”形式的用法, 但在许多文言作品中, 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有+VP”形式的句子。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春秋》《国语》《孟子》《荀子》等作品中就有不少, 如:

(1) “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 (《诗经·邶风·泉水》)

(2) “东门之栗, 有践家室。”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3)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诗经·豳风·七月》)

(4) “吾私有讨于午也。” (《春秋左氏传·定公十三年》)

(5) “且吾子之心有出焉, 可征讯也。” (《国语·晋语八》)

(6) “吾见亦罕矣,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7) “是又不然:血气筋力则有衰, 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 (《荀子·正论》)

中古时期, 《世说新语》中也有几处, 如:

(1) “何次道为宰相, 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

(2) “司州言气少有牾逆于螭, 便作色不夷。”

(3)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 有何功德, 而荷天下重名?’”

近古的《儿女英雄传》中, 也有此类例句, 如“只是有见于‘爱之能勿劳乎’”等等。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 根据历时方面的研究,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而来的。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延续。所以, 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 也不足为奇。如“书店有售、有说有笑、有救、有请”等, 就是古代汉语“有+VP”形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

足以可见, “有+VP”结构形式在古代汉语中还是能够找到一定数量例证的。因此, 说其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部分遗留也有一定依据。

二、受南方方言影响

我国许多南方地区的方言, 都将“有+VP”结构作为自己的方言特点。如闽语、粤语、南部吴语、云南方言等, 常常以这种结构来代替“了”表达完成之义, 来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早在1979年,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已经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了类似的句子, 其相对应的“意义的肯定形式不是一个助动词 (有) 而是 (句末接) 后缀‘了’”, 如“我有去找他”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我去找他了”。显然, 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法中, 对完成时的表示应该是句末加完成标志“了”字。书中还指出“从广州话 (以及台湾闽南话) 传入普通话的一个新用法是用‘有’作‘没有’的肯定形式。你有看见他没有?在跟南方人接触多的人中间, 已经被承认为合法, 虽然答话‘有’还是刺耳。[按:问话似以‘有没有看见他?’为较多。]”

另外, 台湾地区所说的普通话也与大陆的普通话不太一样, 其中, “有+VP”形式的特殊用法就是区别最明显的一种。在我们所谓的“台湾腔”或者“港台腔”中, 经常出现类似于“你有来过这里吗?”“他也有跟着去”这类“有+VP”结构的句式。而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 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 许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人普通话中也常常出现这种句式。台湾地区使用的是闽南方言, 许多海外华人也来自我国闽语与粤语方言区。因此, 笔者认为, 海外华语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国南方方言的影响。

随着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南北交流的不断深化, 经济优势常常会通过语言文化等其它渠道表现出来。诸如“你有告诉他没有?”这类“有+VP”结构的句子的广泛使用, 就是中国南方方言对北方普通话的一次成功“入侵”, 也是南方经济实力提高的一个有力见证。但究竟这种句式能否真正完全代替完成式“了”标记, 或是为现代汉语语法所承认, 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其实, 从历时的角度上讲, 南方方言在许多地方也直接承接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用法。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南方方言相比较北方方言,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都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原貌。因此, 我们在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 也常常会从南方方言入手。

三、“有”和“没有”语法功能不对称性的影响

在过去的现代汉语中, “没有”作为动词的时候, 与“有”相对应, 而作为副词的时候, 则一直被人们认为没有对应的成分。

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 “有”作为“没有”的肯定形式是从广东话以及台湾闽南话传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个新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语法不同, 在我国的南方方言中, “有”字所出现的语言环境与其否定形式“没有”完全相同。既然南方方言中的“没有”后面既可以跟名词成分, 也可以跟动词成分, 那么, 其“有”字后面自然也可以跟名词和动词成分。这就与现代汉语语法中“有”是动词词性, 后面只能接名词性成分起了冲突。

尽管许多人认为, 根据语言发展的对称性规律, “有”也应该具备与“没有”相对应的副词词性。但就目前为止, 普通话中的“有”与“没有”在结构上仍是不对称的, 而在许多方言中, “有”和“没有”却是相对称的。也正是这种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这种结构不对称性, 给了如今越来越强势的南方方言以可乘之机。

四、结语

“有+VP”结构形式, 即“有”字后面能否带动词成分一直都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这里的“有”是副词词性, 修饰后面的动词;而另一部分的人则认为, 这里的“有”仍然是动词词性, 只是后面加的是谓词性宾语。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这种结构使用范围的愈加广泛, 它不但没有妨碍人们的正常交际, 反而为现代汉语的语言生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使得“有”字作为副词的词性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认可。

“有+VP”结构从形式上符合了语法对称性的要求, 从意义上增加了普通话表情达意的手段。也许, 多年之后, 这种用法能为学术界所公认, 就好比“很女人”这种“程度副词+名词”的用法现在已为广泛接受一样。然而, “有+VP”形式能否最终进入现代汉语语法结构, 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等待历史的检验。

关于“有”字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所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的问题还在等着我们发掘, 等待我们解决。

摘要:“有”字句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中形式最多样、表义最丰富、用法最复杂的句式之一。尤其是“有+VP”结构形式, 更是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虽然早已对其进行研究, 但时至今日, 仍未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说法。因此, 对于此问题的研究, 仍有许多盲点与空间。本文集各家看法, 主要从古代汉语、南方方言、词语的对称性等各个角度来对“有+VP”形式进行一个比较综合的解释。

关键词:“有”,VP,方言,古代汉语,普通话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2]李霞.“有”字词性释读[J].绥化学院学报, 2010, 30 (4) .

[3]吕叔湘, 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G].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4]邢福义.“有没有VP”疑问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0, (1) .

[5]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M].里望, 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6]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第三十一//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M].里望, 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7]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M].里望, 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8]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9]祝晓宏.“有+VP”结构新探[J].语文学刊, 2004, (6) .

[10]陈叶红.从南方方言的形成看“有+VP”结构的来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3 (4) .

VP 篇2

频道总管理(VP)在频道内不超过3个。

频道总管理(VP)标识:

频道总管理(VP)权限:

注意:

A. 频道总管理(VP)的所有操作权限,进入频道后才能生效。

B. 频道总管理(VP)不具备设置全频道管理员权限。

C. 频道总管理(VP)不具备高音质频道开通。

D. 频道总管理(VP)不具备公会管理中频道安全设置。

新时期“有+VP”句式探讨 篇3

关键词:“有+VP” 成因 完成体 语法化 意义

一、引言

“有+VP”句式在普通话中被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总体来看,其语法化程度在不断地加深,从使用范围上看这一句式在逐渐被人们接受。既然“有+VP”句式已经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句式进行全面了解,以积极的态度正视该语言现象,理清这一句式在普通话中的存在形式,探讨其语用价值,预测其发展形态,并据此制定适宜的语言标准和规范,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引领全球华语健康发展,使华语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二、普通话中传统“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

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数据调查,不难发现,普通话中传统“有+VP”句式的使用既与谓词的音节有关,又与谓词的性质有关[1]:

(一)单音节谓词和“有”直接结合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对举方式成对出现。例如:

有说有笑、有问有答、有情有义、有来有往

2.存在于熟语等凝固格式中。例如:

有伤风化、有负众望、有备无患、有求必应

3.作为语素与“有”结合成词。例如:

有待、有劳、有关、有请、有限

(二)双音节谓词中名动词、名形词可以和“有” 直接结合,一般动词、形容词不能与“有”直接结合(文中带有*的例子为错误例句)。例如:

有影响 有发现 有帮助 有提高

有剥削 有危险 有困难 有意义

* 有同意 * 有反对 * 有喜欢 * 有胜利

(三)双音节谓词中的一般谓词和单音节谓词(不包括上述(一)中的三种形式),不能与“有”直接结合,只有经过指称化才能跟“和”相结合。谓词指称化的标志有两类:一类是加量词“些”“一些”“点(儿)”“几分”等;另一类是加助词“所”。例如:

有点转不过弯来

有几分不怀好意

有所思就有所得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本就存在大量的“有+VP”句式,其中提到的熟语等凝固格式更是古汉语的遗存。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新时代下流行起来的“有+VP”句式不仅有着简练的结构,丰富的内涵,统一的形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用法的束缚,有别于传统的“有+VP”句式——句中谓词无需名词化或指称化就可以充当“有”的宾语。主要表现在动词充任“有”的宾语后,本身还能再带宾语、补语、体标记;受副词修饰等。例如:

有学习做菜 有讲一回 有去过 有认真考虑

从这层意义上看,新兴句式是在传统句式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承担了更多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的新句式。

三、新时代“有+VP”句式成因探讨

根据调查显示,在闽、粤、客等南方方言以及港台普通话中,“有+VP”句式早已成为普遍的用法,学者们对它的研究较深入,它也是本文所探讨的新兴句式。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现将新时代下活跃的“有+VP”句式的成因归结如下:

1.“有+VP”句式实际并不是新现象,它在古汉语中就存在了,是历史上曾经消失的结构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复活”。[2]王国栓、马庆株(2008)在研究此问题时注意到,早在先秦汉语中,“有+VP”句式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VP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动词性短语。例如:

(1)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光杆动词)(《诗经·邶风·泉水》)

(2)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动补)(《左传·隐公元年》)

(3)王命伐之,则有献捷。(动宾)(《左传·成公二年》)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联动)(《论语·卫灵公》)

先秦以降,自汉至唐,“有+VP”句式的使用还比较多。唐以后,“有+VP”句式的使用就渐渐减少,最后走向了消失。上文中提到的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用的熟语等凝固格式也印证了该句式在古汉语中早已存在的事实。

2.“有+VP”句式的产生,受到了东南方言语法、港台普通话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上海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港台剧在全国各地热播,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和追捧(蔡瑱,2009)。剧中一些来自粤语、闽语的方言词与用法大量流行。而“有+VP”句式正是粤闽客家方言的“经验体”形式。因此,可以说“有+VP”句式的广泛应用与港台剧这一媒介所传播的东南方言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3.“有+VP”句式是受英语完成体标记影响,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新形式。

语言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总是依靠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而强大。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国际模式,促进自身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英语,受学习迁移作用的影响,普通话中需要存在一个与英语中的完成体相对应的词。非常巧合的是,英语完成体中的助动词“have/has/had”所表达的意思正是普通话“有”的意思,“have/has/had”作实意动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则不作赘述。为适应语言转换模式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有+VP”句式。例如:

(5)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publishing a book?

(你有没有想过出本书?)

Yes,I have.(是的,有想过。)

4.“有没有+VP”句式的大量应用诱发“有+VP”句的使用,是语言内部系统要素“有/没有”的对称性发展。

众所周知,汉语的时态这一语法范畴一直都处在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完成式的肯定式和否定式及疑问式的发展有不对称的现象。(李文龙,2013)

当前,“有没有+VP”句作为新兴疑问句式,已为大众普遍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也将这类问句列为规范问句。“有没有+VP”句式的大量使用也诱使“有+VP”句大量出现。我们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这一现象: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当提问方式有所不同时,肯定与否定回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都是在“V”前加入“有”帮助回答。同时也可以看出,有/没有趋向平衡的发展状态。“有+VP”句式也是语言系统自身发展带来的结果。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式的出现,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为基础,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多语言融合发展的结果。如图1:

四、“有+VP”句式发展预测

通过调查,现在“有+VP”句式的使用不仅出现在中国,也出现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语圈内。为确保华语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言语交际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对该句式进行分析定性,以科学的方法预测其发展形式,丰富语言的发展内容。因此,需要正确对待新兴“有+VP”句式与传统“有+VP”句式的关系,研究二者将如何共处在同一语言规范中。

首先需要明了“有+VP”句式中“有”的定性问题,该问题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学者们的观点众多,主要总结为四类[4]:

(一)“有”是动词。在该句式中,“有”使“VP”指称化,成为自指和转指对象,“VP”动态性的弱化又使“有”的意义强化;“有”还具有表信息焦点的功能。

(二)“有”是助动词。该句式中,“有”是助动词,肯定事件的现实性,着重强调其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已经发生或者间隔性持续。“有”的意义已经相当虚化,句法作用与助词大致相当。

(三)“有”是副词。认为“有”是副词,原因如下:

1.在“有+VP”句式中,“有”接近于“曾经”,故可归入副词;

2.“有”是和“没有”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的副词,在句中作状语,表示确认;

3.“有”是以表示情态意义为主的评注性副词,源于动词“有”的虚化,功能是对相关述题作主观评注,确认事件存在。

(四)“有”是完成体标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肯定的完成体标记有“V+了”“没+V”。随着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有”也逐渐发展为和“没(有)”相对的完成体标记肯定式的用法。

纵上所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VP”句式中的“有”经历一个跨越结构层次的“跳跃”,进入了句子的表层结构,成了句子中身份“合法”的成分,即主要起在线性序列上连接的作用,但并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的成分(崔娜,2013)。其语法意义是从动词逐渐虚化至完成体标记,这个虚化过程也就是语言系统自身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需要经历助动词、副词等各种语法意义不确定的阶段,直至完全虚化为完成体标记。虽然现在这一句式还没完全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但这恰巧从侧面表明了“有+VP”句式中“有”的发展方向——完成体标记词。如下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存在“V+了”句式,而作为肯定式完成体标记的“了”也已存在四五百年之久,并得到了语言学家的肯定。“有+VP”句式能否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取得和“V+了”句式同样的语言地位,更需要看它在当今华语交际中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现在新兴的“有+VP”句式的应用形式显然丰富于上文所列举的三种普通话中的传统句式。它具有强调、聚焦、完句等多种功能,该句式中的谓词不受音节限制,也可以是单音节谓词,而且谓词作为“有”的宾语后没有丧失其叙述性。当今普通话关于“有”的非规范用法(主要是上文提到的几种类型)都可以用这一简单句式表达。可以说是解除了交际中的无形束缚,达到了顺畅交际的作用。这就为新兴的“有+VP”句式进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规范铺平了道路,加之会话经济原则的推动,作为完成体的一种潜在的可能句式,该句式极有可能取得与“V+了”相同的语法地位。

五、结语

由于“有+VP”这一新兴句式本就存在于南方方言的众多次方言中,随着南北方交流越来越密切,普通话与方言相互吸收,加之其简捷、新鲜的话语风格,它已经从南方走向北方,从方言走向普通话,并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汉语普通话中争得了立足之地。从目前的使用现状来看,这一句式简化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正反问句的形式,同时也因结构简练,形式统一,符合英语的表达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汉语的传播乃至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中,“有+VP”句式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差异显著,在公文、学术论文以及重大正式场合中也基本不采用这一句式,但是将这一句式放在全球华语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东南亚华语圈,情况则大不相同。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华语使用国家和地区华语使用研究的深入,新兴“有+VP”句式也在这些地方流行,这必然会对普通话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分析这一话语运用现象,比较区域变体的语言特征。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对待这一现象,进而深化研究,预测发展形势,为普通话乃至华语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敏惠.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

[2]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J].南开语言学刊,2008,(2).

[3]蔡瑱.上海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79-86.

[4]李文龙.“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J].海外英语,2013(8):65-66.

[5]崔娜.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有+VP”句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4).

[6]王晓春.从“书店有售”说起——论现代汉语完成体新格式“有+V”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10):53-56.

[7]张冬红.浅谈有没有V的句法结构及语用价值[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4).

[8]陶言敏,冯建秋.也谈现代汉语中“有”的完成体用法——与石毓智先生商榷[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柯永红.论马来西亚语言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4-134.

VP 篇4

现在的问题是, 孙文的论点和例证到底靠不靠得住。如果孙文的论点和例证靠不住的话, 王森等人立论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就彻底崩塌了。

为了验证孙文的论点, 我们不妨先将它所举的例证全部照列于下:

你那里有来?这两日不见。你来怎么这般黄瘦? (《朴》81)

黑夜道场里你有来么?我有来。 (《朴》343)

我有认色了, 不拣几时要换。 (《老》143)

小人岂敢有违。 (《朴》170)

想念之心, 无日有忘。 (《朴》281)

你高官里转除的有愁甚么? (《朴》230)

关于首例, 杨联陞认为“有”表示“在”, “来”相当于“来着”, “你那里有来”意为“你在哪儿来着”。 (3) 孙文虽也注意到了杨的这一解释, 但并不认同, 而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即:“‘你那里有来’意为‘你那里来的’, 这个‘来’与后文‘你来怎么这般黄瘦’的‘来’同属动词, 不作助词‘来着’看待。……按照这种解释, ‘有+动词’相当于‘动词+了’或‘动词+的’。”

笔者认为杨释正确而孙释不妥。首先, “有”表示“在”于近代汉语中多见, 即使在《老》《朴》二书中也不乏这方面的用例。请看:

“你那里有来?”“今日是圣节日, 我在官里前

··

面, 百官礼毕后, 看捽挍来。” (《朴》, p333;捽疑为摔字之误) (4)

二人到那门首敲门道:“编修相公有么?”小厮

·

道:“我相公不在家。”“高丽来的秀才有么?”“书房

··

里坐的看文书裡。” (又, p339;裡=哩)

三处问话中的“有”均用同“在”, 其中问话“那里有来”与答话“在官里前面”、问话“有么”与答话“不在家”, “有”与“在”分别前后照应, 二者同义愈加彰显。既然这里的“你那里有来?”等句中的“有”即“在”, 孙文所举首例“你那里有来?” (还有第二例) 也应同样看待。其次, 孙文该例断句有误。“你来怎么这般黄瘦”费解, “你来”应从上, 即该例应标点为:“你那里有来?这两日不见你来, 怎么这般黄瘦?”用普通话说就是:“你在哪里来着?这两天看不见你了, 怎么这样又黄又瘦?”其中“有”用同“在”, “来”相当于助词“来着”或“了”。 (5) 孙文的一系列的误释很可能就是由错误的断句所生发出来的。

至于第二个例子, “有来”更不可能如孙文所说, 解作“动词+了”或“动词+的”即“来了”或“来的”, 因为谈话时道场已经做完, 说话人这时都不在做道场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不能用动词“来”而必须用动词“去”的。故该例正确的理解只能是:[问]“黑夜道场里你在那儿了 (或:来着) 吗?”[答]“我在那儿了 (或:来着) 。”“有”仍用同“在”、“来”仍为助词“了”或“来着”。

第三个例子, 为便于理解文意, 我们将有关的上文补引出来并注明说话人:

[牙家]你卖主自家看, 里头没有一锭儿低的。[卖主]这银子虽是看了, 真假我不识。你记认着, 久后使不得时, 我则问牙家换。[牙家]我有认色了, 不拣几时要换。 (《老》, p279;要字疑有讹误)

“我有认色了”, 孙文解作“我认了色了” (“色”指银子的成色) , 即“有+动词 (‘认’) ”相当于“动词 (‘认’) +了”。但这种解释跟上下文对接不起来, 于文意不通。原来“认色”是个近代汉语词语, 意思是可辨认的容色 (指容貌) 或成色 (指银子) , 属偏正式的名词性词语, 而非动宾式的动词性词语。如《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你两个今夜将我的头割了, 埋在西湖水边。过了数日, 待没了认色, 却将去本府告赏。” (6) “没了认色”即没有了可以辨认的容色。同样, 《老》中“有认色”即有了可以辨认成色的银子, 而不是什么“认了色”。“我有认色了, 不拣几时要换。”意即“我有了可以辨认成色的银子了, 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换。” (这当然是牙家的推脱之辞) 这样与上文也可以对接起来了。其中“有”表示领有、具有, “有认色”属“动+名”式的动宾结构。

四、五两例中的“有违”、“有忘”, 实际上已经词汇化或半词汇化。这类由“有”打头的词语, 古今汉语中并不鲜见。即以近代汉语而言, 就有“有惊”、“有烦”、“有累”等, (7) 保留在普通话中的则有“有劳”、“有请”等。胡竹安将这里的“有”视作“多含敬意”的“动词前缀”, 《汉语大词典》视为“表示客气”的“动词词头”。 (8) 总之, 此处“有”是构词元素, 而非造句单位。

末例“有愁”不为词, “有”应断上。即该例应标点为:“你高官里转除的有, 愁甚么?”《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 (元代明代卷) 即作如此标点。这句意思是说:“你转任升迁的机会是有的 (即存在着) , 不用发愁。”“有”仍表示存在的意思。这种表示存在的“有”位于句末的情形, 在《老》《朴》中并不鲜见。又如:

“店在那里?”“那西头有。” (《老》, p276)

·

综上观之, 孙文所举六例中, “有”表示领有的一例, 表示存在的三例, 充当语素的两例, 却没有一例是所谓“用于动词前, 表示动作行为的确切性或可验证性”, 即“有+动词”相当于“动词+了”或“动词+的”的。换言之, 这些句子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有+VP”句。

迄今为止, 我们还没有发现在除《老》《朴》之外的其他近代汉语文献中存在“有+VP”句式的报道。王森等也没有向我们提供除此之外的近代汉语中存有这类句式的其他证据。如此看来, 王森等所谓“有+VP”句乃“近代汉语北方话中同类格式的遗留”以及近代汉语为普通话中这类句式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依据”云云, 也就站不住脚了。

退一步讲, 在这种缺乏别的旁证材料的情况下, 就算孙文的立论和例证没有问题, 我们也还不能就贸然得出近代汉语存在“有+VP”句的结论来。道理很简单, 恰如孙文所说, 这是“由于此二书系朝鲜人所写, 能否完全、准确地反映当时实际的汉语, 似还存在一些疑问。”王森等把能否完全准确反映当时实际汉语面貌尚有“疑问”的语法现象拿来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 未免有失审慎。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赵元任先生, 曾谆谆教诲他的学生、后来也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王力先生:语言现象、语法规律“言有易, 言无难”。现在看来, 语言现象、语法规律岂止“言无难”, “言有”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掉以轻心的啊!

参考文献

①见王森、王毅、姜丽《“有没有/有/没有+VP”句》一文的“提要”和第3部分, 载《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

②见胡竹安等编《近代汉语研究》一书, 商务印书馆, 1992年。以下所引孙文语均出于此。

③见《老乞大朴通事中的语法词汇》 (1957)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

④本文所引《老乞大》《朴通事》例均据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 (元代明代卷) , 商务印书馆, 1995年。其中所加页码即为该例所在的《汇编》的页数, 例中引号、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下同。

⑥该例转引自《汉语大词典》第11卷252页,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年。

⑦见胡竹安《水浒词典》515页,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年。下引胡氏语亦出于此。

VP 篇5

PS-b-P4VP/CoSm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磁性能

用溶液相金属盐沉积法在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嵌段共聚物(PS-b-P4VP) 胶束中制备了平均直径为12 nm的PS-6-P4VP/Co、PS-b-P4VP/CoSm(nCo:nSm=3.8:1,13.0:1)、PS-b-P4VP/Sm纳米粒子.胶束溶液通过高温回流使磁性成核粒子和磁性金属原子的流动能力和扩散能力提高而获得尺寸均一的颗粒.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当只有CoCl2加入时,Co2将与多个4-乙烯基吡啶基团配位,而CoCl2和SmCl3同时加入时,由于Sm-4VP配体的屏蔽使Co2+与4-乙烯基吡啶基团的配位数减少.振动样品磁强计对上述样品磁性能的分析表明:随着Sm含量的.增加,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减少,而矫顽力增加.

作 者:贾健勇 朱儒平杨润苗 周丹 王延梅 韩艳春 JIA Jian-yong ZHU Ru-ping YANG Run-miao ZHOU Dan WANG Yan-mei HAN Yan-chun  作者单位:贾健勇,朱儒平,杨润苗,周丹,王延梅,JIA Jian-yong,ZHU Ru-ping,YANG Run-miao,ZHOU Dan,WANG Yan-mei(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合肥,230026)

韩艳春,HAN Yan-chun(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刊 名:功能高分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O631 关键词:溶液相金属盐沉积   PS-b-P4VP杂化材料   饱和磁化强度   剩余磁化强度   矫顽力  

VP 篇6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卧室里摆上一台小巧的液晶电视,早晨赖在被窝里看看新闻,或是临睡前关心一下明天的天气。基于这种需求,明基推出了一款19英寸的Q频道液晶显示器,不但可以作为电脑的显示器使用,而且也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娱乐需求。

家电化的设计风格

与其说VP1901是液晶显示器,不如说它是液晶电视。除了液晶电视所具有的视频输入和电视接收功能之外,VP1901在外观设计和易用性方面也在向家电靠拢。例如各种功能键设计在机身顶部,机身内置音箱,将复合视频和S-Video接口设计在机身侧面方便连接,在机身背后设计标准VESA壁挂孔以方便悬挂,配备了家电风格浓厚的遥控器,甚至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提手便于搬动,诸如此类。这些人性化设计的细节在显示器产品上极少能同时看到,而在家电领域则几乎成了标准配置。

符合720P高清标准

VP1901液晶显示器的标准分辨率为1440×900,符合720P(1280×720)高清标准,不但可以连接电脑播放高清视频,而且丰富的视频接口也使它与各种视频设备连接时毫无困难。VP1901具有D-Sub、HDMI、色差分量、S-Video、复合视频和RF有线电视共6种接口,能够同时连接很多设备,并通过机身右上角或遥控器上的快捷键随心所欲地切换。特别是HDMI接口的配备,使VP1901具备了和PS3、BD播放机等高清晰视频设备连接的能力,而且图像和音频可以通过一根线同时传输,极大地简化了连接的烦琐。

中规中矩的画面效果

客观地说,VP1901作为一款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液晶显示器表现不错。而作为一款液晶电视来说,TN面板的性能制约了它的表现,例如黑屏时屏幕上下各有轻微漏光、可视角度偏小等。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款值得推荐的产品,毕竟现在1366×768分辨率的小尺寸液晶电视不但种类稀少,而且售价动辄三四千元,VP1901以2000余元的价格提供了不错的显示效果和丰富的功能,用超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规格

屏幕尺寸19英寸(16∶10)

亮度300cd/m2

对比度700∶1

可视角度150/140度(水平/垂直)

反应时间5ms

标准分辨率1440×900

接口D-Sub、复合视频、色差分量、S-Video、HDMI、RF有线电视

内置音箱2W×2

优点:视频接口极为齐全,符合720P高清标准,小巧玲珑的机身内置音箱,节省居室空间。

缺点:如果能提供画面等比缩放功能会更加完美。

VP 篇7

为了了解“有+VP”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现状, 笔者从中央1 套, 山东卫视, 湖南卫视, 东方卫视, 凤凰卫视以及台湾中天综合台, 各选择了两档节目, 进行了关于“有+VP”句使用率的调查。两档节目分别属于新闻类与综艺类。关于新闻类节目的调查, 六个不同卫视的新闻类节目中, 只有《资讯快递》与《全球视野》出现过“有+VP”句。

(1) “官方似乎有在改口说……”

(1) 句是从2013 年4 月19 日的《资讯快递》中收集的语料, 发言者为《资讯快递》的主持人。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 《资讯快递》的主持人姜声扬在台湾出生并成长到十余岁。

(2) “我有提到……”

(2) 句在2013 年3 月20 日的中天台《全球视野》节目中出现, 发言者是答记者问的马英九。

关于综艺类节目的调查, 详情见表1。

与主流纸媒及新闻类节目不同的是, “有+VP”句在综艺节目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了许多。除了东方卫视的《杨澜访谈录》与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在35 分钟内没出现一例“有+VP”句外, 其他几个综艺节目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这种句式。其中在台湾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中, 35 分钟的访谈节目中出现了27 例“有+VP”句, 相较于其他访谈节目中2 例或者3 例的现象, 台湾地区的人对“有+VP”句的运用显然已经比较成熟。

与台湾的综艺节目相比, 笔者所调查的4 档大陆综艺节目的突出特点是, 在9 例“有+VP”句中, 除了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在2012 年6 月10 日的《背后的故事》中, 主动说了“有+VP”句之外, 其他8 例均为各节目所邀请的嘉宾所说。

(3) “我之前有浏览过你的微博。”——《背后的故事》的主持人

(4) “之前她有跟我说过。”——《背后的故事》的嘉宾

面对“有没有被她电到过?”这个问题, 嘉宾在《背后的故事》中回答了一句“有+VP”句的省略句。

(5) “在拍戏的时候有。”

央视2012 年6 月11 日的《艺术人生》中, 嘉宾说的“有+VP”句是以下两句:

(6) “有凶过。”

(7) “在那个时候, 有想过。”

在山东卫视2012 年6 月18 日的节目《爱情来敲门》中, 嘉宾也很自然地用到了“有+VP”句:

(8) “目前有投资一家汽车监测中心。”

(9) “之前我有炒过基金。”

(10) “我刚才看见她有举手。”

而台湾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与嘉宾都惯于使用这种句式。

⑪“最近有去小燕姐的节目吗?”——《康熙来了》的主持人

⑫“他有叫我跟你们问好。”——《康熙来了》的嘉宾

⑬“刘熏爱有拍。”——《康熙来了》的主持人

⑭“如果我有在现场。”——《康熙来了》的嘉宾

小结:本文所呈现的调查数据虽不能完全代表“有+VP”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但我们仍然能从这些直观的数据中找出一些规律。根据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推断出, 在文学语言, 即合乎语言规范的书面语与口语中, “有+VP”句的使用率近乎为零。而在日常的口语中, 北至山东、北京, 南至香港、台湾, 这种句式都是有一定的使用率的。并且通过数据可以发现, 这种句式的用法在台湾普通话中为最为成熟。

二 “有+VP”结构在闽粤地区的使用情况

“经察, ‘有+VP’结构确实存在于闽语, 粤语, 客家话与瓯语里。” (1) 因为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VP”结构是受闽语与粤语的影响, 所以这里笔者主要研究“有+VP”结构与闽粤方言的关系。

1.闽粤方言中的“有+VP”句

毋庸置疑, 粤语中有着很明确的“有+VP”结构的句式。比如:

⑮“我今日有见过佢架。” (我今天有见过他的。)

⑯“你有读书冇呢?我有读书。” (你有没有读过书啊, 我有读过。)

而闽方言中也存在着“有+VP”结构的句式。如:

⑰伊有读册。 (她看书了。)

⑱我有接着你的批。 (我收到你的信了。)

2.闽粤普通话中的“有+VP”句

如果只是因为闽粤方言中有“有+VP”句, 而断定此种句式一定被沿用到闽粤普通话中, 未免有些想当然。

根据笔者之前的调查来看, “有+VP”句在粤语区的纸媒如《羊城晚报》、《南方周末》与《大公报》中, 出现过一次;在新闻类节目中出现过一次, 综艺类节目中没有这种句式的出现。依照这些数据, 就“有+VP”的使用频率而言, 粤语区与北方方言区的差距不大, 显然看不出粤方言的“有+VP”句对粤语区普通话的影响力。为了更准确地掌握粤语区普通话的情况, 笔者挑选了4 档谈话类节目, 其中每个嘉宾都是在香港出生, 并在香港居住过15年以上。笔者将通过这四位嘉宾的言语, 对粤语区普通话中的“有+VP”句式的使用频率做一个统计。详情见表2:

在这四档节目中, 张柏芝说了1 个“有+VP”句, 内容为“也有骂过他”。吴孟达也说了1 个“有+VP”句, 内容为“明明有拍”。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 在粤方言区的普通话中, 人们对“有+VP”句的使用频率与大陆相差无几, 4 名土生土长的粤方言区人, 使用粤语区的普通话时, 对“有+VP”句的使用次数相加起来也只有2 次, 对这种句式的使用率甚至不及山东卫视综艺类节目中的嘉宾。粤方言中的“有+VP”句, 并没有对粤语区的普通话造成很大影响, 对北方方言区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再看闽方言。从笔者为研究“有+VP”句现状而做的取样调查中, 显而易见, 台湾普通话深受闽语中“有+VP”句的影响, “有+VP”句式已是台湾普通话的一个常用句式。因为近几年来两岸文化交流频繁, 网络与电视的普及面越来越广, 加之台湾的娱乐业对大陆的影响很大, 因而保留着“有+VP”句式的台湾普通话逐渐影响了现代汉语。

由此可以看出, 闽粤方言虽都有“有+VP”构式, 但就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来看, 并非闽粤方言的共同作用, 而仅是闽方言影响了现代汉语中的“有+VP”结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第四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VP-UML系统建模工具研究 篇8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Object Orient Analysis &Design, OOAD) 方法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出现了一个高潮, UML是这个高潮的产物。它不仅统一了Booch、Rumbaugh和Jacobson的表示方法, 而且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最终统一为大众所接受的标准建模语言[2]。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又称统一建模语言或标准建模语言, 是始于1997年的一个OMG标准, 它是一个支持模型化和软件系统开发的图形化语言, 为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 包括由需求分析到功能设计, 到实现及部署、配置[3]。从在1997年1月发布的UML1.0版本到之后的UML2.x版本 (最新版本为2013年9月分布的2.5) , UML本身得到了升华与发展。同时对于众多的UML工具来说,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Visual Paradigm国际集团是香港的一家主要的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 从事于提供软件、服务以及伙伴合作来实现最小风险和最大的投资回报率准确地将系统需求转变为高质量的软件解决方案, 为全球的不同的客户群提供服务。它于1990年推出的Visual Paradigm for UML是一款功能强大、跨平台、使用便捷、直观的UML建模和CASE工具, 它可以整合在其他CASE工具或者其他IDE工具中, 这种“一站购物式”的软件解决方案要远远优于常规的Model-Code-Deploy的开发进程。

2 VP-UML主要特点 (VP-UML main features)

VP-UML的功能强大、特点鲜明, 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多版本, 图形化用户界面, 协同工作, 正、逆向工程等。

2.1 灵活的定价策略

Visual Paradigm国际集团针对VP-UML用户的特点, 实行了多种版本与多种许可证相结合的策略, 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在2014年04月15日发布的Visual Paradigm11.1版本中, VP-UML的版本包括企业版 (Enterprise) 、专业 (Professional) 版、标准 (Standard) 版、模型 (Modeler) ;每种版本设定有不同的功能, 对应不同的价格。而对于许可证, 则除了具有永久使用期限的永久许可证 (Perpetual License) 、固定时间期限的订阅许可证 (Subscription) 以外, 还专门为公司或政府部门 (相同的电子邮件域名下) 有权使用的产品没有额外的费用的站点许可证制度 (Site License) , 还可以根据购买的许可证数量的多少进行一定的折扣优惠。通过这种灵活的定价策略以及提供免费的社群版 (The Community Edition) , 可以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选择空间, 满足不同的客户的需求, 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2.2 图形化用户界面

VP-UML具有直观的图形化用户界面, 这种界面具有以下功能:高级属性面板、浮动用户窗口界面、新的项目文件, 以预定义模板文件、轻松便捷使用的“新图表”对话框、灵活的缩放功能、Pallet样式工具栏、可折叠工具栏、显示工具栏按钮名称、展开成组的工具栏按钮、在工具栏内显示不同的图表类型、支持多种不同的外观样式、从已存在的工作区中导入用户首选项等。

其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强大的联想功能, 可以帮助用户尽快熟悉工具的特点和功能, 提高开发效率, 节约开发成本和培训成本。

2.3 协同工作

VP-UML可以兼容其他UML工具, 不仅可以导入/导出XML、VP项目文件格式, 还可以把用户案例模型导出到MSWord中、Erwin数据模型工程文件。

用户可以按照喜欢的方式完全激活UML环境, 同时自动创建相应的代码和模型, 便捷的安装来完成IDE集成操作, 导入已存在的VP-UML工程文件到IDE集成环境中, 还可集成Eclipse、NetBeans、IntelliJ IDEA、WebLogic Workshop、Borland JBuilder或Oracle JDeveloper等。

VP-UML的以上功能不仅可以很便捷的实现与其他项目组成员的分工协作、资源整合, 并且可以通过自建模板和自建流程的使用, 使得很多处于随机和发散状态的工作实现有序化、可跟踪化、可追溯化, 实现工作的敏捷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并为软件的多平台性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2.4 正、逆向工程

正向工程[4]可以即时从图表生成Java、C#、vb.net、PHP、Object Definition、Flash ActionScript、IDL、C++、Delphi、Perl、XSD、Python、Objective-C代码, 也可以即时逆向工程代码。可以逆向工程Java源、类或者Jar程序、C++源、.NET dll和exe文件、CORBA ID源、Ada 9x源、XML、XML大纲、JDBC数据库、Hibernate映射文件、PHP源等。

通过VP-UML的正向工程和逆向工程, 用户即能快速从UML模型到实现代码, 也可以快速从实现代码到UML模型, 提高工作效率, 实时保持需求、设计文档与代码的一致性。

3 VP-UML功能概述 (VP-UML functional overview)

VP-UML的功能齐全, 可以建立完整的UML建模、需求建模、数据库建模、商务流程建模、对象关系映射、文档生成器等, 具体介绍如下。

3.1 UML建模

利用VP-UML, 用户可以建立多种符合UML 2.x的多种模型, 包括用例建模、结构建模、行为建模、物理建模等。其中, 用例建模包括用例图、用例网格图、角色网格图;结构建模包括类图、复合结构图、对象图等;行为建模包括序列图、通信图、活动图、状态图、时序图、交互概览图;物理建模包括组件图、实施图、包图。VP-UML的帮助文档中提供了内容详实、具体生动的建模案例和说明, 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掌握UML建模原理和规则, 并合理利用UML2.x中的各种图快速建模, 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2 需求建模

VP-UML可以帮助用户捕获的SysML需求图要求, 用例建模, 文本分析, CRC卡, 并创建模拟用户界面设计。通过这些功能, 可以促使需求分析人员与客户充分交流、了解用户需求, 从而满足分析人员提取需求的精确化、全面化、一致性。

3.3 数据库建模

VP-UML可以帮助用户得出以下几种图辅助在数据库建模:

(1) 实体关系图。

(2) ORM图 (可视化对象模型和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 。

(3) 你可以既数据库表, 而且存储过程, 触发器, 在大位移视图序列和数据库。

(4) 除了从零开始画一个图, 你可以进行反向工程图从现有数据库。

(5) 除了图示, 您也可以同步的类图和实体关系图来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6) SQL生成和执行功能可用于生产和执行SQL语句立即从模型。

VP-UML的图形化界面, 使得原本非常抽象的工作变得直观、简单, 而且更加容易修改、优化。

3.4 商务流程建模

VP-UML可以帮助用户借鉴以下类型的图表来帮助业务流程建模: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事件驱动流程链图、流程图、组织图等。另外, 用户可以导出到BPEL业务流程图。

VP-UML的这项功能可以帮助用户、需求分析等人员更为详细地捕获商务流程和明确定义商务流程,

3.5 对象关系映射

VP-UML的对象关系映射可以使用户在访问一个关系对象的方法时, 通过用户自己的编码访问关系数据库VP-UML生成的对象关系映射层, 包括多种功能, 比如交易支持功能, 可插拔的缓冲层, 连接池和自定义的SQL语句等。可以提高代码的一致性, 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运行效率。

3.6 团队协作

作为一款团队协作的工具, VP-UML不仅可以执行建模协作, 还可以与下列工具无缝对接:VP团队协作服务器 (需要购买的视觉范式团队伺服器) 、CVS、Subversion、Perforce、ClearCase等。因此, VP-UML的这些功能可以增进团队的透明度, 有利于提高团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7 文档生成器

通过VP-UML的文档生成器, 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生成大众化的格式文档, 包括HTML、PDF和Word等, 有利于文档的管理和交流。

4 结论 (Conclusion)

当前, VP-UML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 最新的版本2014年4月发布了11.1版本。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中文版的有些翻译与我们通常使用的词语有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UML工具。总之, VP-UML方便、快捷的特性, 以及全面支持UML2.0等功能强大的特点, 是众多软件公司和软件从业人员选择它作为CASE工具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凌, 冯惠.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 工具的选择与采用[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1.22 (12) :1519-1522.

[2]邵维忠, 杨芙清.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36-40.

[3]谭云杰.大象—Thinking in UML (第二版) [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10-11.

VP 篇9

一、句法平面对“NP的VP”结构的探究

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 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 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NP的VP”结构的句法结构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 即句法成分以及成分组合而成的句法关系。此处主要分析内部组合项之间的结构关系, 判断结构关系后, 句法成分则可以一一对应。

(1) (她的) 诉说使大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2) (学生的) 进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

当没有“NP+的”, 整个句子在完整的语境下是可以存在的, “她的”、“学生的”等只是对“VP”起到了修饰性的作用。当没有“的”时, 整个短语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并不能在名词性短语的位置上出现。但是加上标志词“的”后, 就已经转化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在语境中出现的位置与偏正结构中的定心结构一致。在句法成分上来看, “NP的VP”结构是由“定语+中心语”这两个句法成分组合而成。

(3) 会议结束/结束会议/会议的结束

(4) 水平提高/提高水平/水平的提高

(5) 范围扩大/扩大范围/范围的扩大

以上三组短语, 结构分别可以用“N+V”、“V+N”、“N+的+V”表示。在实际运用中, 它们的语句意义都是相近的, 在语义上, N与V也都是受事与施事的关系, 但是, 在句法结构上, 它们的区别比较明显。“N+V”类型短语中, 如例 (3) 中的“会议”、例 (4) 中的“水平”、例 (5) 中的“范围”, 它们都是“结束、提高以及扩大”所陈述的对象, 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是主谓结构。“N+V”类结构, N与V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是述宾结构。第三类短语, 也就是“N+的+V”结构, 它是前两类短语中插加虚词“的”转变而来, 至于“的”在句法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按照短语切分原则中的功能原则与意义原则, 一个短语若切分下来, 直接成分能够组合, 且切分后不改变原意。

(6) 敌人的进攻

敌人 (的) 进攻

当我们没做好准备时, 敌人的进攻会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7) 杂志的发行

杂志 (的) 发行

主编要扩大杂志社的知名度, 所以他们迫切看到新杂志的发行。

(8) 队伍的前进

队伍 (的) 前进

在队伍的前进中, 出现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例句中这三个“NP的VP”结构短语, 如果对其进行切分的话, 应该分为“敌人”和“进攻”、“杂志”和“发行”、“队伍”和“前进”这两个直接成分。“的”是作为整个短语的结构助词, 当两个句子成分直接顺序组合时, 会形成一个主谓短语, 在句中通常是作谓词性成分。

在句法结构上看, “NP的VP”是一个“定心式”的偏正结构, 这类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除此之外, “NP的VP”结构基本上能进入名词的语法特征框架, 而往往不能进入谓词的语法特征框架。首先, 整个结构在句中的成分主要是作主语和宾语, 且经过考察, “NP的VP”做主语与宾语的概率是相等的。

同时, 笔者以“书的出版”为例, 对NP的VP结构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该结构不仅经常作主宾语, 而且前面可受定语、数量词修饰, 也可进入“介词+%%%%+动词”框架。但“NP的VP”结构不作谓语, 前面也不受副词修饰, 在句法功能上来看, “NP的VP”结构如表中所列, 其基本上与名词是保持一致性的, 因此我认为此结构在句法功能上应该是名词性短语, 而不是一个谓词性的短语。

二、语义平面对“NP的VP”结构的探究

S语法中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有两种, 一种是动核结构 (谓核结构) , 另一种是名核结构。由于“NP的VP”经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知道, 此结构为名核结构。

我们可以将“NP的VP”结构的语义关系分为以下三种:

1. 施事 (NP) ———动作 (VP)

(9) 我们的相识是在1920年秋季。

(10) 他的选择就必须先得到国家的同意和批准。

当“NP”是“VP”的施事时, “NP”与“VP”在语义关系上有隐含的主谓关系, 如例 (9) 、 (10) 中, 我们的相识=我们相识;他的选择=他选择。

2. 受事 (NP) ———动作 (VP)

(11) 技术的推广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12) 农民生活的改善, 主要依靠农民自己努力发展生产。

当“NP”是“VP”的受事时, NP与VP在语义关系上有隐含的动宾关系, 如例 (11) 、例 (12) 中, 技术的推广=推广技术;农民生活的改善=改善农民生活。

3. 非施事或受事 (NP) ———动作 (VP)

(13) 改革, 不是客厅里的高谈阔论。

(14) 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经济上的合作。

(15) 一个普通工人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照顾。

当“NP”非“VP”的施事或受事时, NP与VP在语义关系上只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如例 (13) , 客厅里的高谈论阔=在客厅里的高谈论阔, “NP”由方位短语构成, 表示“VP”的处所;例 (14) , 文化的交流=在文化方面交流, “NP”表示“VP”的领域;例 (15) , 这样的关怀和照顾=这种关怀和照顾的方式, 这个例句中的“NP”由代词组成, 表示的是“VP”的性状或方式。

本文主要注重对动词VP在NP的VP结构中的表现差异进行探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动词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划分。首先, 将语义特征进行划分的话, 动词可分为:动作动词、存现动词、关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以及使令动词;从是否带宾语的角度进行划分, 可分为及物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 从动词在动核结构中所联系的动元数量上来看, 又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以及三价动词。除了以上谈到的分类方式以外, 动词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 文中暂时不予详谈。

A.语义特征分类

动作动词: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

存现动词:在、有、发生、出现、具有;

关系动词: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

能愿动词: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

心理动词: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

使令动词:使、叫、让、请、要求。

根据语义特征对动词进行的分类, 经过考察发现不是每一类动词都能进入NP的VP结构中。比如, 能愿动词以及使令动词一般不进入该框架中, 存现动词一部分可进入, 而心理动词、动作动词以及趋向动词则一般可进入NP的VP结构。

因此, 在语义特征分类下, 动词进入NP的VP结构的强弱程度为:心理动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使令动词。

B.及物性分类

(16) 完毕/完成

我已经工作完毕/工作的完毕

我已经完成了工作/工作的完成

(17) 到来/来到

小明终于到来了/小明的到来

小明终于来到了学校/小明的来到

(18) 合适/适合

这件衣服很合适/衣服的合适

这件衣服很适合我/衣服的适合

通过这三组语义相近的词语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不及物动词“完毕、到来、合适”比及物动词“完成、来到、适合”更容易进入“NP的VP”结构。一般情况下, 不及物动词都能进入结构, 而及物动词则不一定。如果进入结构的及物动词, “NP的VP”结构造句使用能力也不如不及物动词, 就及物性分类下动词进入结构的强弱程度为: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

能够带宾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 其中又分为三种, 宾语为名词的名宾动词、宾语为谓词的谓宾动词以及宾语既可为名词又可以为谓词的名谓宾动词。

名宾动词:敲、砍、摇、买、修理、打扫、收割。

谓宾动词:认为、以为、主张、估计、打算、省得、觉得、值得。

名谓宾动词:得到、想象、表明、说、看见、称赞、赞成、反对。

谓宾动词进入“NP的VP”结构的能力没有名宾动词的强, 名谓宾动词次之, 按照进入该结构的强弱程度排名, 应当是:名宾动词>名谓宾动词>谓宾动词。

一价动词只能选择施事或当事;二价动词在施事和受事中只选择施事的动词占整个二价动词的60%, 只选择受事的占30%, 两者都可以选的约占4% (齐沪扬2004) 。

詹卫东 (1998) 也指出当“VP”为一价动词时, “NP”为动词的施事;当VP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时, 那么“NP”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 或者既是施事也是受事。沈家煊、王冬梅 (2000) 将“VP”限定在二价动词范围内进行考察, 结论与詹卫东给出的结论相一致。指出当结构中的“VP”为二价动词时, 可供其搭配的“NP”有两个, 为“主位”和“宾位”。在选择“NP”时, 会关注其信息度、可及度与凸显度, 前两者与后者又是相关联的, 最后的出的结论是在与二价动词搭配时, “相对凸显的NP>相对不凸显的NP”。

沈家煊、王冬梅 (2000) 对“NP”与“VP”之间的语义选择规律还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在“NP的VP”结构中, “NP”为“VP”的施事时, “VP”一般为心理动词, 当“NP”为“VP”的受事时, “VP”一般为动结式动词。

通过对一组动词的考察, 配价不同的动词因为对动词支配能力的大小不同, 在语义选择时会出现范围上的差异:

1.一价动词:如醉、醒、游泳等, 在短语中只与主语产生联系, 因此在NP的VP结构中, 一般NP只能担任VP的施事。

2.二价/三价动词:如吃、玩、爱、出版、告诉、给等, 在NP的VP结构中NP可以是VP的施事、受事以及既是施事同时也是受事。

根据语义特征分类的动词在语义选择中也有分别, 心理动词以及趋向动词一般在该结构中, NP为VP的施事, 能进入NP的VP结构的存现动词一般NP为VP的受事, 而动作动词进入结构后, NP既可以是VP的施事, 也可以是VP的受事。

三、语用平面对“NP的VP”结构的探究

“NP的VP”结构是汉语中标记已知信息的一种手段。在无标记的句子里, 一个体词性成分若是陈述性的, 就负载新信息, 若是指称性的就负载旧信息 (齐沪杨2004) 。“NP的VP”结构是指称性的, 因而负载旧信息。因此, 我们可知, “NP的VP”结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是已知信息的承载者, 且在篇章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回指特点。

(1) 他离开 (2) (他的) 离开

(3) 春天到来 (4) (春天的) 到来

(5) 提高成绩 (6) (成绩的) 提高

我们将例句中的①③⑤组与②④⑥组一一进行对比, 无论NP在原结构中是担任主语还是宾语, 在“NP的VP”结构中, “VP”都变成了焦点, 由于标志词“的”的插加, 对VP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将信息凸显出来, 这样, 在日常的交流中, 不仅可以将所表达的重点显现出来, 减轻听话者的负担, 更容易获取话语信息。

四、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三维语法, 在三个平面下建立起整个文章的框架, 将前人的观点大致进行了归类并阐述, 同时也做了自己的分析与理解。在句法平面, 阐述了句法结构与句法功能以外。“NP的VP”结构在语义平面, 笔者认为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首先笔者将结构的语义关系以及语义功能梳理了一遍。着重进行了VP在结构中所表现差异的相关探究。“NP的VP”结构语用层面分析了三个方面, 已知、强调与限定方面的作用。

本文对该结构没有完全深入全面的剖析, 还是有许多更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语义层面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挖掘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 就不同VP在结构中所表现差异而言,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去做比较, 比如语言环境或者NP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等等。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汉语语言学界历年来对“NP的VP”结构的研究成果, 其中从三维语法的角度, 详细阐述了“NP的VP”结构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的探究, 并且在语义层面中注重探寻了不同种类的动词在结构中的差异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 得出自己的见解。

VP 篇10

“在+X”这一结构中的“X”指表示处所、方位的名词及名词性词组或代词及代词性词组。汉语中表示方位、处所的介词词组语序从先秦到宋元明时期经历了一个极大的变化, 即从最初的介词词组位于中心成分之后占绝对优势, 发展为根据语义表达不同而分别占据中心成分前、后位。

“在”作介词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史记》中可以看到“在”作介词的十几个用例。张赪 (2002) [1]在研究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问题时指出, 在秦汉时期“在+处所”介词短语基本上是以居于VP之后为主, “在+处所”在VP前的用例只在少数佛经中才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介词词组的语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包括“在+处所”短语在内的介词短语大量前移, 出现了许多“在+处所”在VP前的用法, 直到唐五代的时候, 这种前移才逐渐的趋于结束。到了宋元的时候, “在+处所”位于VP前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主流用法。

上表为吴波 (2004) [2]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部著作中, “VP+在L”与“在L+VP”两种句式出现次数频率的考查。分析此表可以发现, 列出的这六部著作中创作年代最早的是《抱朴子内篇》, 成书于公元317年, 在这本书中有“VP+在L”的用例3则, 却没有“在L+VP”的用法。此外, 在《世说新语》和《百喻经》这两部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 “在L+VP”这种结构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地位, 从侧面记录、反映了当时介词词组的语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形。当然, 仅考查这六部著作是不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古时期的语言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 但是这一材料多多少少地都为张赪介词词组词序演变的观点提供了一点儿语料上的支撑。

总之, 古代汉语中“在+X”与VP组合时的语序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由“VP+在+X”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发展为“VP+在+X”和“在+X+VP”二者共存, 再到“在+X+VP”取代“VP+在+X”成为主流。

二.“在+X”与VP组合时语序的规律

在现代汉语中, “在+X+VP”与“VP+在+X”这两种语序都很常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X”与VP组合时选用哪种语序并不是随意的, “在+X+VP”与“VP+在+X”二者并不是可以无差别替换的, 请看下面几则例子。

A:在那儿打架B:*在水里掉了C:在这里住

*打架在那儿掉在水里了住在这里

A组中, “在+X+VP”可以说, 而“VP+在+X”则不能说;B组中只能采用“VP+在+X”的语序, 不能采用“在+X+VP”的语序;C组中“在+X+VP”和“VP+在+X”, 且二者表示相同的意义。那么,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在+X”只能放在VP前面?什么情况下VP又必须放在“在+X”只的前面?什么情况下“在+X”与VP的位置可以互换呢?

在本人看来, “在+X”与VP组合时, 影响其语序的规律有以下几种:

第一, 韵律规律。汉语是一种注重音韵节奏的语言, 遣词说话时讲求上口押韵, 词语的组合有一定的韵律习惯。当VP为单音节动词时, “在+X+VP”与“VP+X+在”两种语序都比较常见, 如“坐在这儿”也可以说成“在这儿坐”、“写在纸上”也可以说“在纸上写”等等;当VP为双音节词组时, 通常是将“在+X”放在VP前面, 如“在图书馆看书”、“在宿舍休息”等, 当然也有部分双音节动词放在“在+X”前后均可, 如“定居”一词, “在武汉定居”和“定居在武汉”都对, 但这种情况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的双音节动词还是位于“在+X”之后的;当VP为三音节词组时, “在+X”只能放在VP之前, 如“在操场上打篮球”、“在这里看风景”等等。然而, 我们知道言语是难以穷尽的, 以上分析的这三种情况只是尽量的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很可能在这三种情况中都会有少数例外的出现, 不排除这些例外或许是受到口语及方言的影响。

第二, 语义规律。关于“在+X”与VP组合时的语义对其分布位置的影响, 已有不少学者做过考察。吕叔湘[3]先生认为“在”指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 “在……”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在”指出生、发生、产生、居留的处所, “在……”可在动词前或后;“在”指动作到达的处所, “在……”用在动词后。俞咏梅 (1999) [4]认为时间顺序是“在+X (处所词) ”所构成的各类句式的最基本的语序制约原则。根据该原则, 他把[终点]分为前置与后置两类, 前置[终点]表示“一种有预期动向的动作的附着点”, “表达了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先时性、同时性的时序因素”, “与动词的进行体有关”, 如“在黑板上写字”;后置[终点]表示“一种已然的附着结果”, “表达了处所范畴与动词的继时性的时序因素”, “与动词的完成体有关”, 如“小猴子跳在马背上”。崔希亮 (2004) [5]认为“在+X”位置能否换位与三个因素有关:句子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句子结构本身和事件的类型。特别是从事件类型的角度, 他认为前位句 (“在十X”位于动词前) 表达的是活动事件, 后位句 (“在+X”位于动词后) 表达的是位移事件。然而, 当“在+处所”可前可后时, 两种表达方式在语义上有无差别呢?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的第三部分会展开具体论述。

第三, 结构规律。具体来说, 结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当动词V有粘着成分 (着、了、过) 时, 只能采用“在+X+VP”这种语序, 如“在山上放过羊、在河里抓过鱼、在树上掏过鸟窝”, 绝不会有人说成是“放过羊在山上、抓过鱼在河里、掏过鸟窝在树上”的; (2) 当动词V以重叠形式出现时, “在+X”也只能位于VP之前, 如“在床上躺躺”、“在纸上写写”; (3) 当VP为不能再接宾语的动宾结构时, 也只能用“在+X+VP”的语序, 如“在家听音乐”、“在展厅介绍产品”等, 而对于可以再接宾语的动宾式词语, “在+X”的位置可前可后, 如“台风在广东登陆”、“台风登陆在广东”都可以说。

三.“在+X+VP”与“VP+在+X”的比较

上文尝试着分析了“在+X”与VP组合时语序的规律, 介绍了什么情况下“在+X+VP”与“VP+在+X”两种语序都可以说, 什么情况下只能采用其中的一种。既然在某些条件下“在+X+VP”与“VP+在+X”都行得通, 那么这两种语序是可以任意替换的吗?二者有没有细微的差别呢?我们还是先看几组例子:

D:在地上跳E:在桌子上写F:在房里放东西

跳在地上写在桌子上东西放在房里

单从语义层面来看, D组的两句表义完全不同;E组的第一句与第二句表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因为“在桌子上写”本身就是一个歧义结构;F组的两句则是表义相同的, 但其强调与侧重的内容不同。这三组例子表明, “在+X+VP”与“VP+在+X”两种语序同时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它们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或是起到不同的强调作用。由于D、E两组表义不同, 我们在此就不对其做更多的比较了, 下面重点来谈谈当“在+X+VP”与“VP+在+X”表义相近时, 这两种语序又有何区别呢?

首先, 强调的内容不同。“在+X+VP”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场所”[6], 如“在桌子上放一本书”, 它强调的是“在桌子上”放而不是在抽屉里、在板凳上或其他地方放;而“VP+在+X”则更强调“物体运动到达的场所”[6]如“放一本书在桌子上”, 它叙述的的主体是“一本书”, 强调的是这本书从其他地方位移到“桌子上”。

其次, “VP+在+X”这种语序在表示意料之外的情形时, 比“在+X+VP”所传递的效果更好。试体会“一拳打在鼻子上”和“在鼻子上打一拳”、“一脚踩在水里”和“在水里踩了一脚”, 我们可以感受到前者比后者所传递的感情更富渲染力, 更容易使读者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1]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波.中古汉语介宾短语“於/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变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俞咏梅.论“在+X (处所词) ”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 1999 (1) .

[5]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D].北京大学, 2004.

VP 篇11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第十三章第六节讲“在”的时候指出:“……(B)式(坐在椅子上)在口语里的实际说法是‘坐·de椅子上’。‘坐在椅子上’固然可以分析为‘坐/在椅子上’,不过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把它分析为‘坐在/椅子上’。”可见,在如何划分“VP+在+NL”(其中VP代表动词短语,N代表处所名词,L代表方位词)一类句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应该与后面的处所成分结合,构成介词短语,表现为“VP+(在+NL)”;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应该紧贴前面的动词结构,表现为“(VP+在)+NL”。比较:

诚然,观点一的划分方式较容易为现代汉语语法所解释,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地否认后者的存在,因为在日常交际中,观点二的说法更普遍,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口语当中。朱德熙先生也指出:“因为·de很可能是‘在’的弱化形式,所以最好把‘坐在椅子上’分析为‘坐在/椅子上’,这样可以使我们对这两种相关格式的分析一致起来。”如果说停顿属于语法形式,而我们又要以语法规则为参照的话,那么B组的停顿是“不合法”的;反过来,如果说语法规则是建立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并要以此为参照,那么A组的停顿是“不合情”的。我们究竟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VP+在+NL”一类的句子又当如何划分呢?

另一方面,反观朱先生在《讲义》中的这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些结论:第一,作者也同意“坐/在椅子上”的划分方式;第二,之所以在下文的分析中把该句子划分为“坐在/椅子上”是因为要使两种相关格式的分析一致起来。也就是说,朱先生观点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存在了两种相关格式。如果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只对“VP+在+NL”构式的分析上,那么结果还会一样吗?

针对这些问题,下文拟从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扩充理论、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古汉语相关构式的划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1.层次分析

对于一个句子,我们“依次找出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的直接成分,这样一直分析到词……这样的分析过程,叫做层次分析。”层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提示句法结构的层次构造,找出直接成分,以及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1}层次切分有三条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和结构原则。

通过对AB两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只有A组的划分才是恰当的。以“杯子放在桌子上”为例,层次划分应为:

其中“放在桌子上”属于述补结构。而B组句子的划分显然违反了结构原则:

根据层次分析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层次分析的终端是词,也就是说最小的成分必须成词。而句2)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无法查到“放在”这样一个词,同样也没有“躲在”、“坐在”、“躺在”、“打在”、“停在”这些词。{2}也就是说,即使“VP在”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但在现代汉语中暂时还没上升到词的地位,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VP+在)+NL”的合理性。

2.变换分析

我们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初步证明了“VP+(在+NL)”的合理性,但层次分析毕竟只是句法结构的内部因素,那么如果用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又会怎样呢?为此,我们想到了变换分析的办法。如果语言L中存在着一个句法结构S,那么一定存在着一个与之相互联系的句法结构S`,这是“变换”的定义。这个定义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一、在一种语言中,每个句法结构都至少有一个相互联系的句法结构与之对应;二、无论是原句法结构S,还是相互联系的句法结构S`,都是存在于该语言L中的。简单来说,就是在语言L中既有结构S,也有结构S`。比较:

三组例句侧重点有所不同:

C组表示:某人/某事物 产生/发生在 某处

D组表示:某人/某物 位移到 某处

E组表示:某人/某物 存在于 某处

变换方式 :

3)NP+VP+(在+NL)NP+ (在+NL)+VP(其中NP代表名词短语,下同)

4)NP+(VP+在)+NL NP+ NL+(VP+在)

在对句子作出变换时,我们把“()”看成一个整体,因此得出上面的变换式。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看到,例3)的大部分变换都是合理的{4},而例4)所举的变换都不存在。根据逻辑学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理论,我们知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就要否定其前件。”(周祯祥 胡泽洪,2004:142)该命题表现为: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转用到我们的命题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在一种语言L中,存在着一个句法结构S,那么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相互联系的句法结构S`,因为在该语言L中,不存在哪怕一个句法结构S`,所以也就不可能存在句法结构S。反观我们的变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句法结构“NP+(VP+在)+NL”,那么就会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句法结构,如“NP+NL+(VP+在)”,现根据事实分析知道,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句法结构“NP+NL+(VP+在)”(也不存在其他相对应的句法结构),所以可推出句法结构“NP+(VP+在)+NL”也是不存在的(如下图所示)。

3.扩充及组合

3.1对于“在”的歸附问题的分析,我们还可以采用扩充法进行辨别。这种扩充,有点类似于儿童话语教学中的句子扩充:先给他一个形式最简单的句子,然后让他通过不断地添加成分,使句子扩充成一个更有文采、更有意义的句子。比如:

我买书——我买了一本书——我买了一本童话书——我花五块钱买了一本童话书——……

扩充原则有三:一、扩充后的句子的意义必须基本符合原句的意义;二、参与扩充的句法成分所含的单位在扩充后应和扩充前同级或比扩充前更高一级,(如参与扩充成分宾语“书”在扩充前是一个词,扩充成“一本书”后,就成为了一个短语{5});三、参与扩充的材料至少要成词,也可以是短语。

如问:“荔枝是在哪儿产的?”回答可以是“南方”、“在南方”、“产在南方”、“荔枝产在南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介词“在”与它前面的“VP”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反倒与其所带的处所成分NL更容易组合成更大一级语法单位。

3.2在“(VP+在)+NL”的观点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在现代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一般插在“在”的后面而非前面。如:

这是符合我们日常交际的事实的,但为什么根据事实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则在接受验证时又显得不堪一击呢?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动态助词一般还是紧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如:

5)他的心,鼓着风,张着帆,正向那绿阴蔽天的王国腾飞。

6)船长想起了那个激动地蹦跳的船员,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

7)他提起过大海,可是没说过这种大鱼腾跃的场面。

8)他赶紧穿了鞋,拿了钥匙,关上门,追了过去。

正因为动态助词反映的是事件的动态,所以理应附于“VP”结构上。显然,“(VP+在)+了”是一种例外。

对此又有人提出说:“VP+在”可以看成更大的一级VP`,这样一来不就可以带动态助词了吗?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而承认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在”已经归附于“VP”,也就是说“在”与“VP”关系非常紧密,甚至要粘合在一起了,它可以在构句时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并且作出适当的位移。但事实上,“在”与“VP”关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密切。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再次对句子进行分化。比较:如果“VP+在”能结合成更大的“VP”组合(我们把它称为VP`),并且以VP为组合的核心不变(即受相同的语意指向),那么只要VP能带宾语,VP`也应该能带同样的宾语。但根据上面的成分插入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VP+在”与“VP”并不等同。从这一角度来看“(VP+在)+了”的说法又似乎显得说服力不够了。

4.古代漢语相关构式的研究

4.1无论是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扩充法,还是通过对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的考察,我们都可以证实,在现代汉语中只存在“VP+(在+NL)”的结构。但为什么偏偏在口语中,这种“VP+在”的结构又大量存在呢?我们认为这里存在了一个音律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词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这就使得人们在习惯上以两个音节(有的以三个音节)为界作一次停顿(包括一部分四字成语的读法,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不失/时机)。这种停顿方式的命中率较高,久而久之就让使用者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一点在诗词中显得尤为突出。如: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11)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1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同上)

13)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

14)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韵文的句式一般都是二二三或二三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王力,2000:1538—1542)。试比较:“客/从远方来”和“客从/远方来”,若按前一种方式停顿,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会觉得吃力、无所适从,而依据后者的方式说出来的句子会较为匀称、平滑,不会出现骤长骤短的话语,但这样的停顿,又势必会造成部分句子的层次受损,如例9)11)12)13)14)。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本文所讨论的“VP+在“的结构。可见,这种说法并非是一个短时现象,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

4.2上面说的是语音问题,至于语法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因为时代久远,我们无法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很好地划分这类结构的层次,那么古代汉语的语法至少会给我们一点提示。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分析“着”字虚化情况时论及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加‘着’字构成一个类似使成式的结构。这时候,‘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的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例如:

长文尚小,载着(箸)车中。(世说新语·德行)

文若亦小,坐着(箸)膝前。(同上)

以绵缠女身,缚着马上,夜自送女出。(三国志·吕布传注)

“……这种‘着’字颇有‘在’字的意义(附着某处就是在于某处),但是它是连上念的,不是连下念的,所以和‘在’不同。”{6}

换言之,如果此处把“着”换成“在”就应该连下念了。因为这里只说两者意义相仿,而非用法相同,我们不能因为意义相仿就把用法也等同起来。再者,没有资料表明“在”是由“着”发展而来的,在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用法较吻合的是“于”,“‘于’的原始意义只限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包括方向等)和时间,以及表示对人的关系。”{7}

1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16)郑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代汉语中的“于+NL”明显是脱离其前面的“VP”而独立存在的,它可以整个成分移到动词的前面,成为修饰动词的状语,这种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称为“状语后置”。状语成分的前移或叫归位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能移动的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合乎语法规律的结构。对例15)16)17)稍作变换,我们就可以发现,介词“于”与前面的动词“俟”“市”“坐”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关系。

5.结论

通过对“VP+在+NL”构式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几个结论:

1.以层次分析理论为依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VP+在)+NL”的结构,因为它无法划分层次。

2.从变换分析及逻辑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NP+NL+(VP+在)”的结构,所以也不存在“NP+(VP+在)+NL”的结构。

3.通过扩充法及对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分析,我们发现介词“在”能与“NL”结合组成更大一级语法单位,与“VP”则不行。

4.古汉语研究告诉我们“VP+在+NL”与古代“VP+于+NL”构式相仿,因为古汉语中“于+NL”是一个整体,因而对应的“在+NL”也应该是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了“VP+在/+NL”的停顿方式,也存在了“VP+在+了+NL”的说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倾向于把“VP+在+NL”划分为“VP+(在+NL)”。(“在”仍为介词)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VP+在”会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结构或一个词语,到这个时候,“在”也完成了一个彻底的变化过程:从实词变为虚实相兼,再到以充任虚词为主,最后又成为只是构成音律的元素。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1}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

{2}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进行检验,那就是加上句调看是否能成句。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指出:“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比如“我!”可以作为“谁站在那里?”的回答,当然“大部分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如“打雷了。”而这里举出的所有成分都无法通过加上句调成句,因而我们不把它们归入词、短语、句子中任何一级语法单位。

{3}“小猫在桌子上跳”与原句意义不太相同,原句表示小猫跳的终点是桌子,而变换后的句子则表示桌子是小猫发出跳这个动作的处所。

{4}组3)对应的D中出现了无法变换的现象,这关涉到“在NL”的语义指向等问题,相关内容可参阅林齐倩《“NP+在NL+VP”与“在NL+NP+VP”》(2006)一文。这里不作分析。至于E组中的变换,如果直接变换句子都是不成立的,但加上动态助词“着”都能说。

{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则指出:“在汉语里,词组跟词是属于同一级别的语法单位。”

{6}{7}王力《汉语史稿》。

参考文献:

{1}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高云玲.谈“在+Np”位于动词前后的两种句式[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4)

{3}陈维昌,葛立胜.“在+X+方位词”全句修饰语的结构与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友兰.状语在句中移位作定语的情况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

{5}林齐倩.“NP+在NL+VP”与“在NL+NP+VP”[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1)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7}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8}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黄华新,张则幸.逻辑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VP 篇12

荮产品概述

克莱默电子有限公司 (Sierra) 的VP-727xl In-CTRL无缝切换器是VP-727的升级版本, 配有HDMI接口。该设备专为演示应用而设计, 可实现预览选项和输入信号间的无缝切换、特技效果、剪切和淡入淡出, 也适用于会议室、礼堂、宾馆和教堂。

荮产品特点

●新款VP-727xl In-CTRL带双倍线功能, 提供预览和节目输出通道, 可以在信号源之间实现无缝切换。VP-727xl提供八路通用输入, 每个输入为5 BNC接头。这些通用输入适用于复合视频、s-视频、分量视频、RGsB和RGBHV视频信号。VP-727xl有2个HDMI输入。预览和节目输出都可以使用3组输出接头:1个HDMI接头, 1个15-针HD接头和1组5 BNC通用输出接头。

●VP-727xl结合了克莱默高性能的K-Storm倍线技术, 用于高质量的3∶2和2∶2倍线和计算机显示信号的处理。VP-727xl使用克莱默的高质量的K-IIT画中画插入技术。VP-727xl带多高宽比调节功能, 用户可选择4∶3, 16∶9等以及用户自定义设置, 用于节目和预览输出通道。

欲悉完整的产品信息, 请访问www.kramerchina.com或www.sierravideo.com。

上海代表处电话:021-64453136/64453139

传真:021-64455934

北京办事处电话:010-65087775/65098665

传真:010-65087772

广州办事处电话:020-38841575

【VP】推荐阅读:

上一篇:艺术鉴定下一篇:母亲的2008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