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产业园(共11篇)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1
2006年被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元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强调文化产业对国力的重要支撑。2007年根据发展了的国内外形势,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一系列战略要求。在经由从“战略模糊阶段”到“战略清晰阶段”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战略主动阶段”: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需求,研究和制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历史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的概念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启蒙的辩证法》(1947)[1]对文化工业的否定性批判。本来是学术界在“文艺学”或“艺术批评理论”领域里讨论的问题。2O世纪7O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书中明确地将文化生产和消费与市场连接起来,揭示了文化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规律,指出文化满足市场的趣味性、精致性要求,市场发挥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广义来看,可以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事实上,在国际上很少有“文化产业”这一词汇的表述,更多的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提法。只是在内涵和外延上各国所指有相似之处。最早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是英国提出的。“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3]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创意产业是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与英国的定义相比,这里更强调个人创意和经济回报,省略了知识产权的界定。而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绕开了性质特征的具体叙述,从总体门类上进行切割。“文化产业”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哲学意义的;一是经济学意义的。前者的概念构成最早可追溯到阿多诺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是人们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后者是一种经济制度或者是新兴发展模式。其次,文化产业涵盖的内容和侧重点与文化创意产业不同。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4]。其包括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邹广文等人则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是应用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动的总和。”[5]
文化产业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即创新性、知识化和高技术化。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建立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一体的崭新关系。它强调我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二、高校文化产业及其战略地位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高级文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且是拥有高科技特征含量的文化产业资源地。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当前全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重任的高校正好集合了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极大地顺应并适应这个总体形势。高校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挖掘和拓展。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
其次,高校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经营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综观近十年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高校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库,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满足人们提升个人素质、工作技能等需求的重任。
第三,高校具有学科、品牌和产业优势,为创意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即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说,经济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文化创意的碰撞、科学方法的推动、高新技术的支撑和数字文化的融汇。
因此,创建一流高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把“文化育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积极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大环境,努力培养多学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突出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广西的文化特点,同时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文化精品创作的一流平台。要继续发挥学术影响和人才优势力量,积极开发创意产业,努力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始终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良好的党风促进学风、师风和校风建设,建设好高校的文化资源。
三、广西高校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长喜等学者认为:“传统高校的发展,主要是把理工科作为创业和创收的支柱性学科,大大地忽略了人文学科中所蕴涵的创意价值。”[6]总体看来,我区高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文化底蕴不够厚实,办学理念不够清晰;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文化、科学文化和医院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科学;对文化问题重视不够,与先进文化有所疏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的文化内涵不清晰。高校理念就是要回答高校是什么、为什么办高校的问题。对于一所高校来说,高校理念是灵魂。然而,就广西医科大学而言,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理念。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虽然有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却缺少高校自治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思想家。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对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面,缺乏对高校理念的提炼。梅贻琦先生曾改用《高校》的第一句话为“高校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来说明何谓高校。高校之道,在于精神层面上的求“善”和器物层面上的求“能”。高校之道在精神层面上,在于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探究知识的最高境界,这即是所谓的“善”。高校之道在器物层面上,在于教给学生真理的同时,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系,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求生的技能,即求“能”。在今天的社会里,高校更应该让躁动的人们在这里静下心来研究一番最纯粹的科学知识,思考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使高校真正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之一。
2.大学精神有所淡化。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先进文化并以创新为取向所形成的约束高校行为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大学精神虽不像物质、制度那样直观、可测量,但由于其精髓已浸透和附着在高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使人时刻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感染力。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在保障高校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为有效。然而,因为对文化资源建设问题的漠视,我们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是不够积极的。这表现在多方面,比如高校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高校办学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理念,办学目标功利化;高校教师的文化品位下降、学术失范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存在。这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学校的文化特色还不够鲜明。特色是一所高校优势和生命力之所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在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传统不同,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色。一所高校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自己的个性,才可办出特色保持优势。伯顿·克拉克说:“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服务与质量的特殊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政府、社会的导向,以及各种有失偏颇的评价体系加剧了“同质化”现象,不利于大学办出特色。
4.创新和创造力教育弱化。医学是一个非常需要创造力的领域,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广西医科大学的医学教育,虽然注重传授知识,有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等优长的一面,但受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忽视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明显的欠缺。扬长避短,加强创造力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这样形容过:循规蹈矩的心境几乎没有“杂草”,但这种心境没有创造力;如果你想要有创造力,你就必须照管那些“杂草”,把每根杂草都当作一株有潜在价值的新作物。创造力的心境从来都不是“纯洁”的,总长着“草”,既不囿于模仿,也不甘于追踪。正如有人打比方说,木板越多,不相同的就越多,你能制造的东西就越多。只要你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加强创造性教育,鼓励创新应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5.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开发不足。由于思想上忽视等原因,学校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缺少有效规划、前景模糊。甚至在不经意间把本来就很少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比如对教学楼外墙进行千篇一律的装修,把医科大学7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轻易地一笔勾销了!学校没有出版社,很少有高质量的著作问世;有些有市场潜力的知识产品如获奖的课件,因为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往往无法形成经济效益。
6.宏观上缺乏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学校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随意性非常大。王均认为:“主要表现为投资布局失控,资源配置模式不具有规模性、协同性,耗散化现象严重。”[7]以教育培训业为例,一所高校往往同时并存多个培训机构,规模小、层次低,业务交叉与重合现象严重,特别是各个机构分头对外运作。自相竞争、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组织、发展良莠不齐、无法形成拳头产品,不利于缔造高等学校文化教育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无形中加大了对高等学校教育品牌形象的冲击。这种耗散化、粗放式的产业资源配置手段,必然导致极其低效的经营效率。
7.高等学校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主要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级管理创新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高素质经营者,尤其需要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企业家。需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策划、包装、营销,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广告推广等方面的人才。从整体上看,从事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管理的人员大多出身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文化素质较高,但是大多数人不擅长产业经营,缺乏资本运作能力和经验,尽管文化品位很高,但却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的产业运作。
四、发展广西医科大学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面对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面临着很多机会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什么?二是你能做的是什么?不一定要做的事情你都能做。在能做的领域,也不必面面俱到。三是你能做好的是什么?对这样一个大趋势,而且扑面而来、非常急迫,就像燎原之势。各方面都说这些是我们要做的、要大力投入的。但是对于一个学校,不是文化产业当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发展,因为学校有大小,特色、优势有不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作为:
1.有所必为,发挥广西医科大学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不断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是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使命。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到工业革命,科学与人文都是它的推动力量。进入现代社会,医学院校的建立为现代文明社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保证,因为对疾病的现代认识,对人体的科学认识,即对人类的现代治疗与关爱既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其中承载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众所周知,美国医疗系统一直垄断着医学科学这一知识体系与产业,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但其辉煌的背后恰恰是一批像哈佛医学院那样的一流医学院校的强力支撑。实际上,哈佛医学院为哈佛带来的财源是不可估量的。美国医学院的众多发现又极大地影响与改变了美国乃至人类的历史。医学和医疗卫生产业是知识密集、高科技密集的学科和现代产业,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的一切重要要素。因此,广西医科大学可以而且应该为广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推进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创新,并从三个方面即内容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着手,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引进和应用高新科技,积极开发新产品,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把产业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取得明显的成效。在今后几年内,应将学校投入的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上。
2.建立先进校园文化,加强个性化教育和创造力教育
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往往需要学科的综合性环境,它包括几个大的部类:一类是人文学部,主要是文史哲等,这就是属于人文,属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的学科;再一类是社会科学学部,这就是政治、经济、法律、新闻传播等等这样一些院系。还有一大类是理科,就是数、理、化、天、地、生;还有一类是工科,现在主要搞高新技术、高端的工科;还有一大部分是医学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环境,才有条件去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提出的对人才多方面的要求。广西医科大学是单科性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和多学科综合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将来除了通过设置一些新专业以外,还应通过举办研讨班或者举办专门的专题论坛等方式营造先进和多元的校园文化。
没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人才,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无可凭依,建设一流高校也就无从谈起。文化产业大师霍金斯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创意文化特点,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对中国却始终无法归纳,因为目前的中国创意产业还缺乏个性,让我无法总结。”中国文化是极具个性的文化,中国也已成为创意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却没有很好地表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个性。这确实与我们缺乏个性的中、高等教育有关系。
3.提炼大学精神,把先进文化理念融入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广西医科大学的新建筑很多,但文化内涵突出的几乎没有。因此,特别有必要在学校建造类似古典式的“文昌塔”,使其成为我们学校文化的标志;内容是融贯中西的医学科学文化博物展览馆等,深层打造医科大学校园文化。当然,第一附属医院等附属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其文化建设也大有可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因为提炼和总结不够,我们一直不太清楚,是什么支撑了广西医科大学70多年的稳健发展?其深层原因,实际上就在于我们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医科大人所具有的“自强不息、朴实求真、讲求实效”的“精神”。广西医科大学今后的发展也将得益于学校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文化积累中孕育出来的特有人文精神的强有力的支撑。
4.创造条件、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学校的文化产业。广西医科大学应着手创建自己的出版社,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加强生命科学工程和制药工程学科建设,争取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成果。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机制,把学校的发明、发现、获奖课件、教材和名师上课音象制品等,进行产业化经营。此外,医学专家谈健康教育、示范性手术、医院管理案例集锦、制药企业的文化等方面也有待开发,打造医科大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文化产品。医学院校实际上在文化产业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享誉全球,但说到源头,手冢治虫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手冢治虫毅然决定投身漫画产业。他的漫画《铁臂阿童木》获得了巨大成功,以他为代表的青年漫画家们不倦创作,大量的漫画书和漫画杂志畅销,因而20世纪60年代成为日本漫画杂志和漫画书极为兴盛的年代。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5.发展高校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走向世界。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跳出广西”走出省门、国门寻求发展空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产业的外向性日益突出。加强并改善留学生教育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留学教育服务,可以在打造广西医科大学的文化品牌,扩大海外影响力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办学效益。目前学校留学生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基本不教中国文化等文科课程,只作简单的技术性灌输,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的。否则,我们就行之不远。
参考文献
[1]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Z].
[4]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EB/OL].中国文化产业网,2007-09-18.
[5]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陈长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带动高校文化产业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
[7]王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校文化产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0).
[8]李德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前瞻[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
[9]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篇2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3
中国的动漫产业一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数据看, 2007年, 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 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29.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6.6%, 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37.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39.9%, 是2001年的6.1倍。如果把衡量标准转为全球横比, 早在2003年, 美国文化产业的总收入就达到4000亿美元, 产值占GDP总量的18%至25%, 日本也达到了20%;而我国只占到2.6%。另一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热的不断升温, 各地开始出现泡沫的趋势。许多地区一哄而上设立“动漫园区”、“数码园区”、“游戏园区”等, 但部分园区的产出效益很低, 研发活力不强, 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更难形成国际化的竞争力。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把文化元素经过创意包装并依托科技支撑而形成的高端产业, 是一种不占用自然资源, 完全通过人文和创造性的深度结合来实现自主创新、文化增值和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是经济增长点、科技制高点和文化创新点的高度统一。
然而, 由于国内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内容、推广渠道, 以及文化体制上缺少创新、创意和创造, 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 甚至在国内也难以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日新月异的文化需求。资料显示,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10倍的数字来呈现的, 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由于缺少国际竞争力, 文化逆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国际贸易上的“经济赤字”, 而且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巨大的“话语赤字”。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 至少比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信息量多100倍以上。文化产品贸易上的巨大逆差, 阻碍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也阻碍了中国更多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话语”机会。至于在网络传播方面, 虽然我国上网用户已经过亿, 但网上95%以上是英语信息,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更是极其有限。
文化创新匮乏导致的文化传播劣势还会给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安全上的隐患。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扩张相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 却成了一个廉价的“硬件加工厂”———只出口电视机、VCD, 不出口播放的内容, 不出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当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控制已经从“硬实力”———军事、武力转移到“软实力”———经济、文化的情况下,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创新的有竞争力的文化, 也就意味着它无法也无力抵挡“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有人断言, 当前的全球竞争已经继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之后, 进入文化竞争时代, 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只有不断创新、创意和创造, 才能不断发展强壮, 才能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
“文化创意”和“创新创业”, 是当前最热门的两个词语, 一个是在全球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另一个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倡的社会发展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把更多的创意灵感转变为社会财富,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每逢一个产业的兴起总是能为创业者提供大量的机遇, 美国的西部开发时代让一大批拓荒者在处女地找到了自己的“金矿”, 工业革命的发生成就了向英美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帝国。在一个创意便能产生机遇的时代里, 一个好的点子, 也许就能成为你一生财富的源泉。
1998年,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 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 (Caves) 对创意产业给出了以下定义: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 视觉艺术 (绘画与雕刻) , 表演艺术 (戏剧, 歌剧, 音乐会, 舞蹈) , 录音制品, 电影电视, 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从深层次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 8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创业的主力军,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大学生创业至少有六成人选择了创意产业作为切入口, 开广告公司、做网络服务、做时尚杂志已经成为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创意产业门槛较低, 不需要传统产业太多的原始资本积累。然而创意暴富梦想的背后, 又有多少的人真正走向成功?“100个创业者有99个失败”, 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身上, 或许这个成功的比例还要低得多。
原因何在?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风险的产业, 创意者的创意往往源于一个点子, 一次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要把这个点子变成财富, 不是那么简单能够做到的。国家提倡创新创业, 从思想层面来说其实是要求全社会完成一次理念的转变———从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而这对于大学生来说, 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太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仍旧是浮躁的创业心态———几个年轻人晚上凑在一起聊着聊着, 头脑一热第二天就给老爸老妈打电话要钱, 说要搞什么什么。父母听到后很欣慰, 一般都会支持。但凡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不是投机取巧之人, 大学生往往更有想法, 思维更加活跃, 然而任何产业的创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往往更缺乏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踏实的创业精神。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这句话在所有领域都适用。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 一个词汇的歧义, 一个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的错误便可能带来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损失, 而在当今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眼中, 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真正成功的创业者还应该“头顶蓝天”。具备“登顶峰而一览众山小”的能力。大多数的创业者往往陶醉于自己的创意之中,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不能做到跳出自己的圈子看问题, 俯览全局, 看清自己到底身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能全方位地为自己充电, 要么提高了课堂的成绩却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么整天忙于社会实践却耽搁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在图书馆里充实自己, 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课堂笔记的死记硬背, 这样往往会导致眼界狭隘, 知识面不够完善, 对于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也无法正确判断其可行性与价值。
“头顶蓝天”的眼界与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脚踏实地”的精神也不是一日两日能够养成的。如今,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蜂起, 而无数的大学生创业者都渴望在这个产业中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大浪淘沙之后, 真正的成功者又剩下几何?成者为王, 败者寇。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 创业者更需要摒弃浮躁心态, 从细节做起, 放眼全局, 练就“头顶蓝天, 脚踏实地”的王者精神。
摘要: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的讲话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并作了精辟阐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 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新丰富和新发展。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支持和重要参与力量, 通过其传统的三大功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从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视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4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研究中心于2007年初正式成立,于2007年9月正式更名为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具有近十年动漫游戏行业从业经验的资深专家邓丽丽女士担任。
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科技部已将其列为IT领域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关部门还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游戏、动漫行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具世界影响的大学。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文研院动漫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各种人才、声望、国际联系等资源,建立一流的国际化动漫研究中心,使之成为具有研究、策划、咨询和培训功能的综合平台。
项目概况
动漫游戏研究中心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术科研、人才培训和举办大型动漫普及活动展开,同时协助研究院进行项目引进、活动承办等工作。
一、学术科研
1、从2007年5月起,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合作,编撰出版《2007中国动漫产业年报》。
2、2007年5月至今,中心配合研究院承担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白皮书”课题,负责《2007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组织编撰工作。3、2007年6月,承担了文化部“2007国家扶持动漫产业专项资金实施方案”课题的“动漫展会”和“原创动漫走出去”部分,撰写了《国家级动漫展会(原创动漫精品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和《国产动漫走出去项目实施方案》。4、2007年8月至9月,中心与民进中央委员会合作进行了苏浙沪动漫产业现状调研,邓丽丽主任带队对苏州、常州、杭州、义乌、上海等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向民进中央提交了《“苏浙沪地区动漫产业现状及政策支持”调研总结》。5、2007年12月邓丽丽研究员作为专家评委,参加2007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项目评审。
6、中心加入中国动画学会,邓丽丽主任被选为中国动画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二、人才培训 2007年7月,由中心协调,文化产业研究院与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联合主办了“2007中韩国际文化产业高层培训”,共有27位来自韩国的学员参加。
三、大型活动 1、2007年5月15日到6月12日,中心主办了大型动漫文化推广普及活动——“农夫茶2007大学生原创动漫展”。本次巡展先后在杭州、上海、合肥、北京四地龚45所高校举行,累计参与人数近20万。2、2007年12月8日,由中心协调,文化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品牌年鉴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品牌大会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北京大学张国有副校长、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时学志等到会并致辞。3、2008年1月,协助研究院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负责动漫分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本次论坛以“动漫形象国际授权与品牌营销”为主题,11位嘉宾以不同视角,结合国内外动漫产业在品牌授权领域的典型案例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中国动漫产业尽早与国际接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联系办法: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编:100871
电话:8610-62756901、***
传真:8610-62753340
邮箱:denglili@sina.com
官网: 2009年12月28日 08:39 新浪财经
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主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主题论坛将于2010年1月9日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届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学者专家将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战略理论研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皇甫晓涛和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将作为本次论坛的议程主席。皇甫晓涛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必须正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重构,以及学理、学术与原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与发展基础。这涉及到全球化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与中国跨越发展大国崛起创新基础的话语权建设问题,涉及到中国国际竞合力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涉及到全球化与全球语境超越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的经济学、文化学及其跨学科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的时代前沿重大创新问题,涉及到版权经济发展的经济原理研究与文化原理研究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5
一、日本开展文化产业推进政策的社会背景
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具有将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的策略意识。而政府开始关注与文化和知识相关的产业振兴也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战后的日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契机来自于当时充斥着整个社会的亚文化。如“太阳族”、“暴走族”、“水晶族”等各式各样的“族”以及“御宅”、“涩谷系”、“里原系”等各样的“系”。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孕育这些自发的年轻人文化和反文化的最佳时期。在战后高度消费的年代,商业的对象开始面向这些个人需求。因此,日本在如设计、时尚、休闲等诸多领域中的文化产业起初并非由国家重点支持而使其发展起来的,而是以自身生活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出很多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其前提条件是技术革新和新市场的成立。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网络宽带的发展,网络市场经济逐步扩大。而日本在战后的少子化趋势以及1947-1949年出生的人的大量退休也是背景之一。因此人们很需要一个面向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以及很期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于是日本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注重文化产品衍生市场的开发等机制做后盾,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区特色,培育国内外市场,协调政府与NGO的共同管理。以下简单介绍日本文化创造产业的战略和政策。
二、旅游立国和“日本品牌”战略
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与“日本品牌”战略密不可分。“日本品牌”战略政策当初是小泉政府在制定旅游观光政策中提出来的。2004年11月发表的“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报告书”的第二条“提高旅游革新文化的磁力”中写道:“…观光旅游与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国家的综合魅力密切相关…要有机开展产业立国、信息立国、文化立国、环境立国,让它们成为展现这个富有魅力的观光立国的国家印象…”具体的振兴策略则是“东京的时装周(JFW)”、“日本餐厅的海外普及以及推进机构(JRO)”的设立、设立有关日本食材、饮食文化的讲座和学科、传统文化(相扑、建筑、茶道)的振兴。此外还成立JAPAN商标事业促进会,聘请专家帮助促进地方商标、工艺品的发展。此外将符合亚洲年轻人的日本印象的动漫、电影、音乐等与旅游也结合起来。之后“日本品牌”这个观念超越了地域迅速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的文化产业策略当中。
三、知识产权立国和(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
知识产权立国和信息产业振兴政策也和文化创造产业密切相关。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在2007年4月召开了“有关服务产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性”的研究会中不以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品质和价格差异化为目的,而是确立以最大限度发挥包含文化在内的日本潜在能力的新品牌为目的。在各样的知识产权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日本的电影、动漫、游戏等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广受好评。日本国内也随着利用网络开展的信息文化商业活动日益高涨。这些使用不同方式开展的文化产业随着知识产权立國的战略而顺利开展。
此外,在“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的报告书中,将同时具有“文化”和“产业”的信息产业从作为“产业”的角度出发,即如何把“文化”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的角度出发,再次确立了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信息商业资源的整合、号称商业枢纽的电子市场的构建、价值链的重新构建和新商业的展开作为新的目标和方向。
四、新日本样式
“新日本样式”是日本经济产业部商务信息政策局提出来的、建议提高产品设计的附加值的策略。2005年5月10日日本设置了“新日本样式·品牌推进商谈会”,提出了“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吸纳当今社会的流行因素和机能,形成符合现代生活的日本文化品牌效应”。会上还提出了要开展6个活动,分别是:先进技术产品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活动、以开发新市场为目的的网络区域构建活动、具体的商品、(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开发活动、品牌评价机制活动、感受日本(feel Japan)活动、培育品牌领导者活动、海外宣传活动。
五、亚洲网关战略和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安倍晋三内阁提出的“亚洲网关战略”指让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的方向性,为了吸引亚洲乃至海外诸国,让日本在人力、资金、信息方面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的桥梁,同时提高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政策项目有3个:通过向海外展示日本魅力而扩大市场、强化文化产业的海外拓展竞争力、坚实文化产业基础。第一个项目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表彰致力于普及日本文化的外国人、举办国际动漫节、日本时装周、日本饮食文化的海外宣传、成立“日本创意中心(Japan creative center)”、加强海外公馆、独立法人、自治体之间的联络和协作、在成田机场的入口处展示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商品、饮食文化等。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开发优良住宅和汽车、保护国际知识产权、通过EPA提供打击盗版策略等。第三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持孩子们的创作活动(设计、绘画)、充实小中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促进短期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留学生工作的开展、开展对留学生的支援活动、增加亚洲日语海外学习的场所、加强日本语能力测试等日语教育、为亚洲各国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等。
总之日本的文化产业战略是在充分考虑到与亚洲诸国的关系后而构建起来的。在这之中除了歌舞伎等传统艺能同时也将动漫等流行文化放在了重点,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宣扬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同时在这个战略中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还积极准备适宜于各个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开花结果的土壤,努力创造出一个可以培育各个层面的人才、让这些创作者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可以享有好评的社会环境。
六、对中国的启示
2009年7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9月,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而且长期处于混乱无人管的状态,因此还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产业团体和企业虽然多,然而不够集中。2.文化产业的资源分配机制混乱。3.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素养低,人才构造欠缺合理性。4. 尚未完成文化产业连锁。5.投资、融资机制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一致。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6
关键词: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周,育人,三步曲
一、实践理念三步曲:理论———实践———理论
针对“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 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提出本次实践周活动理念三步曲:理论———实践———理论, 即实践周前期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实践周结束, 大学生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理论总结, 把实践中遇到的人际沟通问题进行提炼汇总。以理论为起点, 实践为过程, 最终回到理论的终点, 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大学生做到了知行合一。
二、实践类型三步曲:专业型实践———服务型实践——活动型实践
“专业型实践”是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服务型实践”是指奉献社会, 回报社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型实践”是指突出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 弘扬当地文化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在于培养社区文化管理人才, 实践周活动集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实践为一体, 以首期社区舞蹈骨干培训———“舞蹈进万家”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舞蹈、活动组织与策划、文化推广等知识, 服务于社区舞蹈,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繁荣社区群众文化, 使大学生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活动能力均得到提升。
三、实践指导教师三步曲:行业专家———社区居民——学校老师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承“产学研六共同”办专业的理念, 实践中实行”双师”型教学, 即学校教师和社会行业人员共同指导大学生实践。指导大学生实践的教师有来自社会行业的专家, 如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有来自其他高校的老师;还有来自50 个社区的文艺骨干。高校教师与社会行业人士共同指导大学生实践弥补校内育人的不足, 使大学生获得了校内学不到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能力。
四、大学生实践三步曲:大四就业实践———大三体验性实践———大二参与性实践
实践育人精神贯穿大学四年, 大学生实践呈阶梯式递进三步。通过实践周活动, 大四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 大四大学生担任各小组负责人, 根据社会需求, 结合自己的就业规划、创业计划, 完成活动的策划、推广工作;大三大学生做主力进行体验式实践, 完成实践周的具体组织工作;大二、大一大学生进行参与性实践, 辅助完成活动的其他任务。大学生实践三步曲, 层层帮扶, 步步递进, 互相学习, 分工明确, 各取所需。
五、实践管理三步曲: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
为期5 天的教学实践周活动参与人数多, 时间相对集中。面对如何管理这一问题,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提出了实践管理三步曲: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时间管理指严格执行考勤制度, 每天大学生和老师进行早、中、晚三次签到, 并严格执行艺术学院的“例拍”制度;目标管理指大学生团队分为五个执行小组, 分别是策划组、会务组、宣传组、课程组、后勤组, 各小组预定目标, 严格完成任务, 实现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指各小组给出三个奖项名额, 活动结束后, 小组成员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实行民主投票选出“实践周突出表现”大学生。
六、实践考核三部曲:时间考勤———实践日志——实践报告
考核评价体系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 是评价实践活动效果的唯一试金石。根据实践周动态复杂的特性,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提出了实践考核三步曲:第一, 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第二, 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第三, 普遍性和个性相统一。实践周结束后, 对大学生进行认真的考核, 除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外, 每天要求大学生写实践日志, 把实践当天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5 天的实践周结束后, 要求大学生进行实践周的总结, 书写实践报告。最后召开专业实践总结会, 把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日志、报告互相传阅学习, 并对实践周突出表现的大学生进行表彰。
七、实践效果三步曲:大学生——老师——社会
通过实践周活动, 大学生、老师、社会均受益匪浅。对于大学生来说, 从活动的角度提升了大家的活动组织、策划与推广的能力;从专业的角度锻炼了大家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把平时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了实践;从就业的角度使大学生能了解社会, 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明晰自己的就业方向。对于老师来说, 在实践中能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对于社会来说, 首期社区舞蹈骨干培训——“舞蹈进万家”活动,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舞蹈专业水平, 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艺术审美能力, 丰富了社区文化, 繁荣了群众文艺生活。
参考文献
[1]唐晓娜, 应莉, 冯笑河.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的探索[J].艺术教育, 2014 (10) .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7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有4种: (1) 政策主导型集聚模式。指“自上而下”人为培育而成的产业集聚, 它通常是政府战略规划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集聚通常强调以政府配置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由政府制定该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 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 引导和鼓励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优先、快速发展。 (2) 区位诱导型集聚模式。指创意产业的集聚源于特定的地理区位, 或靠近特殊的创意群体, 或靠近目标消费群体, 或靠近交易市场, 这种特定的地理区位促进了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在集聚发展初期一般都是由于要到区位优势的驱动自发集聚而成, 本质上属于“自下而上”产业集聚。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政府一般也会主动介入, 承担一定的管理和协调的职责, 使其发展更加规范和完善。 (3) 垂直关联型集聚模式。指在多层次产业集聚中, 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着原材料供应、成品或半成品生产和成品销售的投入产出联系的复合型产业群, 创意产业中的传媒行业尤为常见。 (4) 水平关联型集聚模式。实质上是指同一产业群体, 这种产业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聚企业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大致相同, 面对共同的市场和用户, 企业仅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避免同质竞争。
2. 太仓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太仓大学科技园是由太仓市政府主导的着重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科技园区。目前文化创意类企业和机构已有22家, 员工超过500名, 共有1人获国家千人计划, 1人获姑苏领军人才, 5人获得“522”科技领军人才奖励, 1人获得“522”文化领军人才奖励, 2人获得“522”文化重点紧缺人才奖励。园区获得苏州文化创意基地、太仓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在企业人员组成方面, 56%的员工受教育程度达到本科学历, 8%的人员达到研究生学历, 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企业员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 比例高达96%, 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要求。
这些企业都立足于自主开发主营产品, 其中带有科研性质的机构还涉及自主研发技术的转让, 初步尝试合作开发产品。大部分企业现阶段的销售仍然依赖于国内市场, 有2家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销售方式主要是直销模式和合伙销售模式, 兼有零售、批发等。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于文化艺术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表明园区在保证多样化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优势领域。经调查发现, 这类企业都很重视政府的优惠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 个别企业对自己可以享受的政策还不是非常明确。
在企业间关系的调查中显示, 66.7%的文化创意类企业与园区内其他企业没有明显的合作或竞争关系, 33.3%的企业与园区内其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主要在共用设备、合作营销、培训工人3个领域, 只有1家企业签订过信息咨询方面的合作协议。所有企业对于联合产学研和中介组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都表示支持, 期望联盟在促进资源共享、整合打造产业链、拓宽营销渠道、提供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产学研合作经历的企业占66.7%, 主要集中在人员培训、技术研发、创意思想3方面, 同时企业反映出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双方思路差异较大、科技成果产品转化率较低、合作费用太高、涉及的相关技术需要保密等。
3. 推进太仓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
(1)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波特集聚竞争理论认为, 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园区必须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
(1) 以“太仓市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影视产业集聚基地。该院将充分利用中科院计算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技术积累, 组建“影视特效应用研究”等项目。科技园应充分利用该院的技术实力, 构建影视特效后期研究、三维数字展示研究、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研究3大实验室, 建立太仓数字艺术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与园区现有22家文化创意公司整合协同发展, 并进一步集聚一批影视产业上下游的文化创意类企业, 将大科园打造成一个“影视特效后期制作”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
(2) 以“游视 (PLU) ”“麦卡”等企业、澳大利亚互动娱乐学院等培训机构为核心的游戏产业集聚基地。苏州游视是中国游戏视频的领航者, 主要从事游戏节目录制、提供竞技游戏的职业战队联赛运营与视频直播, 拥有游戏解说业界人气最高、最专业的主持人。麦卡研发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业务, 产品业务覆盖PC游戏、手机游戏等领域。科技园目前已有游戏产业相关企业6家, 准备注册入驻企业5~10家, 涉及到游戏的研发、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游戏人才的培训等领域。围绕这些企业, 科技园应进一步引进游戏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和机构特别是国际新媒体企业入驻办公, 逐步建成中国游戏产业全产业链的集聚基地。
(2) 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 吸引企业入驻。
按照《关于加快太仓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进一步优化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全市转型升级。
(1)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太仓市级财政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基础上, 科技园再设立每年1000万元专项文化基金, 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新兴媒体业等文化行业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产品。
(2) 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 依据国家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降低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文化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在此基础上, 科技园对于企业的所得税、增值税等进一步明确减免或者返还政策, 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集聚效应, 加快发展步伐。
(3) 加大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支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要求, 鼓励各类投资公司参与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 (投资公司) 、创业投资机构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文化企业开展业务。积极争取文化部在我市设立首期500万元文化创新基金, 帮助创新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中小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3) 进一步建设服务平台, 提高服务质量。
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虽然以市场为基础, 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为创意产业营造适宜发展的环境, 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园应做大、做强健雄联合研究院, 整合中科院计算所、云计算中心等资源, 联合周边科研院所和高校, 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立为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服务3D打印、工业设计快速成型中心、影视后期制作等公共技术平台。
(2) 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开发平台。科技园已与AIE、水晶石等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类培训机构达成协议, 同时与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 培养文化创意类人才。科技园需加快这些合作项目的落实, 尽快实现人才的产出。
(3)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平台。一方面, 应帮助企业申请和获得太仓市和科技园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政府扶持资金。另一方面, 园区需建立与银行以及其他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夯实园区资金供应, 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4) 完善“一站式”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在吸纳中介服务机构入园服务的同时, 加强与园外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 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 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中介、科技培训、创业投资等科技服务, 并为所有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代理、会计服务、税务服务、担保融资、房屋租赁等“一站式”“一条龙”的中介服务。
5. 总结
当前, 大学科技园应抓住太仓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 依托现有文化创意企业初步集聚的良好基础, 非常规化发展产业,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这将极大地促进太仓天镜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打造太仓产业新地标。
(编辑胡峰)
摘要:文章以太仓大学科技园为例, 分析了太仓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从而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8
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文化建设实际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产业文化建设, 二是精神文化建设。产业文化的提出,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当今世界在经历了200余年的现代科技经济发展之后, 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文化时代。这个时代到来的显著特征是, 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的“文化化”, 也就是说该国文化产业已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它的巨大价值, 综合国力因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展现出了重要的影响力。以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而言, 美国为25%, 日本为20%, 一般发达国家也都超过10%, 而我国目前则刚刚超过3%, 尚未达到5%这个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国际基本标准;另一方面, 我国的经济总量从2010年开始已列世界第二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温家宝总理报告第24页明确指出: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 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站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与实际差距的高度来领会温家宝总理报告中的这段话, 并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我国的现行体制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所以首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1月,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9年9月, 国务院又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需要文化精神
然而, 文化产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商业。先进的文化产业必须以优秀的文化精神为基础。而文化精神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尊重、继承、深化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持续发展了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 其内涵博大精深, 形式丰富多彩。相对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化而言, 有其整体上的独特性, 就其内部而言, 又有其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因此, 我们应该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认识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研究地域文化。在深刻领会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 给文化产业注入思想灵魂, 使文化产业展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采, 确保文化产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然而事实上,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迫切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和同志的足够重视。以电影、电视为例,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白克明撰文指出, 2011年, 我国拍摄电影558部, 电视剧1万多集, 但受观众好评的作品实在为数不多。有些历史题材的影视片不尊重历史事实, 有些现代生活片缺乏思想深度。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支撑点, 广大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应该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发掘历史文化内涵
至于一些旅游文化产业, 实际上更需要在尊重自然景观特色的基础上, 研究发掘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这些内涵又能充分体现民族精神。例如山东的大舜文化, 是山东人的祖先即古老的东夷民族在中华文明初始时期在全中国率先发展、开拓创新的真正代表, 是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大舜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济南的一座舜耕山庄、一条舜耕山路。同样, 儒家文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曲阜的“三孔”与“尼山”。我们应该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史的高度, 将儒家文化放在与古希腊思辨文化、古印度佛教文化、古希伯莱圣经文化的比较中, 认识其世界地位与未来价值。
我们也应该在当今发展蓝色经济的大好时期作好胶东文化的深入研究。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之间, 由于海水上涨, 胶东半岛曾经是独立的板块, 今天的潍坊、胶州湾、莱州湾是一片海洋 (考古工作者已在济南千佛山下发现了当年的海岸线化石) 。这就决定了具有七千年历史的胶东文化一开始就是独立起源的。当然在夏商周之后, 胶东文化又是开放的。由于海平面下降, 使得胶东半岛向西连接中原, 向南连接江南, 向北连接东北亚, 向东连接日、韩。秦始皇东巡不应该是简单的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而是有一种了解世界的胸怀, 开拓创新的眼光。因为在秦始皇之前,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已经提出了小九州、大九州的概念, 神话典籍《山海经》则有《海外四经》的具体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才有了后来的以胶东半岛为依托的海上丝绸, 以渤海湾为中心的“东方地中海文明”。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9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中以“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 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宗旨, 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开展广泛而丰富的科普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小觑的作用。
实际上, 科普的文化属性日益彰显。学界已经有一些学者做了相关的尝试, 认识到科普活动对科普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应用的重大意义。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优秀科普案例, 像美国探索频道和日本科幻动漫铁壁阿童木等, 往往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手段, 以实现科技成果向科普文化的转化。
然而, 目前,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很多高校在推广与应用本校的科技成果时, 没有意识到其在科普活动中的地位, 且忽略了将科技产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所能带来的教育、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事实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先进科技的推动与支持, 越来越彰显个人潜能的实现与表达, 越来越依赖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个体的沟通与互动;同时, 科普也具有越来越强的文化属性。将科普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不仅能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 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带动经济的增长, 并且对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科普文化产业的研究、科普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考察与系统分析。其中, 部分原因在于该领域探索性强、交叉性强, 还未形成固有的讨论主题与研究范式, 而科普文化产业概念虽见诸于学术期刊与政府文件, 但该产业类别的合法性也还未得到各界广泛与充分的认同。[1]
基于以上现象, 本文依托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 进行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研发的探索实践。本文从科普与文化、文化产业的关联出发, 结合高校科学基地建设与发展现状, 以阐述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的模式研究与探索, 进而尝试建立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 分别是:机器人校园行活动、机器人纪念品设计营销、夏令营表演来达到科普的目的。
2 前期市场调查
2.1 舞蹈机器人科普活动发展现状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公司和团体开始进行舞蹈机器人的应用与推广。在很多晚会节目中, 舞蹈机器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舞蹈机器人的推广与应用践行了科教兴国的方针, 不仅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更加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 更可以展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 增强民族自信。在推广与应用舞蹈机器人方面, 大型跨国公司和研究型大学走在时代的前列。国际上以日本的机器人为主, 在国内部分高校的舞蹈机器人也有一定优势。
2.2 西北工业大学舞蹈机器人基地基本情况
西北工业大学 (以下简称西工大) 为广大同学创建了专业的舞蹈机器人基地, 基地凝集了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科研开发的中坚力量, 研发团队专业性高效性突出。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前期已有数年的研究基础, 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机器人竞赛, 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团队以及较为可靠的实验体系。本文依托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 进行了基于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创新基地的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研发活动。
2.3 科普活动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科普文化产业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24个子类别和80个小类别, 与科普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1。[1]
将舞蹈机器人的推广与应用对应到科普文化产业中去, 在新闻服务方面, 可以举办的舞蹈机器人校园行活动刊登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在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方面, 可以自行设计宣传手册;在广播电视电影方面, 可以为机器人的表演设计解说词;在文化艺术服务方面, 可以在机器人校园行活动中举办高校联合的舞蹈机器人表演;在网络文化服务方面, 可以帮助本校舞蹈机器人基地进行网站建设与维护;在文化用品方面;可以自主设计并销售与舞蹈机器人相关的纪念品。
2.4 高校合作模式与大学生科普责任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展开舞蹈机器人科普方面的合作, 高校的合作交流仅仅在竞赛时得以体现。
在运用科技成果时, 高校普遍存在没有将自己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的问题。高校的科研行动并未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作用, 突出表现在中小学教育方面。
3 实践原则
在充分了解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的大背景并做了一系列相关市场调查后, 本文制定以下几项探索实践原则:
①在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
②借鉴国内外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尤其是相对成熟的机器人大赛模式, 促进高校科普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③开展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和展示活动, 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尤其是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及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共享范围;
④针对实际需求, 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 (例如科普展板、科普报纸等) , 研发生动活泼的科普文化产品 (例如纪念品、光碟、宣传片等) , 创立信誉度良好的科普活动品牌, 以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⑤尝试建立起科技界和教育界共同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新机制。期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和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之中。争取“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2]
4 科普文化产业实践模式
依据以上原则, 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模式探索实践。探索目标为:将高校科学技术的特色与科普活动品牌相结合、文化产品与教育相结合、效应与普及相结合, 在高校科普工作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各个模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服务, 共同完成高校科普文化产业探索的具体化。具体流程如图1。
4.1 科普校园行模式
4.1.1 机器人校园行品牌建立背景
以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为载体与其他高校和西安市各中小学开展互利双赢的合作。合作方式为机器人校园行系列科普活动, 与已建立舞蹈机器人相关研发基地的高校联合, 组织相关竞赛、科技讲座等。选择对舞蹈机器人有浓厚兴趣的中小学开展独特的舞蹈机器人科普宣传活动。西安市多所大学、中小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华商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 对于宣传我国高校科学技术发展、普及机器人知识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4.1.2 科普校园行活动概况
活动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中心, 联合西安众多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等共同展开。希望依托各大高校机器人基地的丰富资源在西安市各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机器人科普活动, 通过表演、讲座等形式开展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 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这个学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 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领域的教学提供帮助。
4.1.3 高校科普校园行实践
活动过程的初期, 制作科普展板、活动海报, 积极全面地进行活动宣传。机器人校园行活动于2013年12月7日在西工大附中举行, 活动反响热烈, 得到了西工大附中校领导们的高度支持, 学生们积极报名参加。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浏览展板、聆听讲座、观看表演。这一系列的机器人科普活动, 受到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参加活动的各所高校在表演之同时, 积极进行相关技术交流, 分享机器人设计制造方面的经验, 使这次活动成为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为各高校机器人基地提供了相比机器人大赛更便于深入讨论的场所。
活动成功在大学舞蹈机器人基地与中小学教育之间建立了联系。不仅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对舞蹈机器人的兴趣, 为其中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了解、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平台, 而且为大学生关心关怀中小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良好渠道。
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校园问卷调查 (问卷见附录) , 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400份。据统计, 参加活动的400名学生均表示对机器人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调查问卷反馈还得知:
①关于未来大学学校的选择, 接近45.32%的学生会将高校是否有机器人基地纳入其考虑范围;
②关于科技创新活动, 35.45%学生表示在未来学习中将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③关于科技知识服务社会, 超过72.87%的学生表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服务社会科普, 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更好地发挥所学科技知识服务社会。
4.1.4 科普校园行模式的意义
从科普活动的新趋势来看, 国内外优秀的科普案例往往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介入公众理解科学的进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本次机器人校园行科普活动通过“宣传手册”、“科普展板”、“知识讲座”、“机器人开放参观”、“自由问答”等娱乐性强的手段, 通过“科学形象”或“富含科学的形象”向种种文化产品或教育模式的“衍生”, 大大拉近了中小学生内心与科学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与此同时, 举办活动的大学生们也进行了充分的科学技术交流。
可见在此实践中, 科普与文化产业的携手共进成为现实。科普对生活的进一步深入, 就需要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 形成良好的互动。
4.2 科技夏令营表演模式
4.2.1 背景
本文开展了具有西工大特色的机器人参观与交流活动, 集合了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足球机器人基地、智能车基地、纳米小精灵等科研团队, 与西工大出色的志愿者讲解队合作, 以此为基础组织各个学校的学生到该校舞蹈机器人基地参观学习。本活动的优势在于构建了舞蹈机器人基地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桥梁, 建立了高校与中学交流沟通的另一种有效渠道, 扩大了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乃至西工大的社会影响。为以后建立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夏令营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进一步建立起高校科普文化形象。
4.2.2 活动介绍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技营旨在通过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 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西北工业大学于2013年暑假成为高校科技营西北地区的一个分营, 这为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的科普知识传播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2013年第二届高校科技营举办前, 通过积极联系舞蹈机器人基地和高校科技营负责人员, 舞蹈机器人节目得以在全国青少年高校科技营———西工大分营开营仪式上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 各中学生踊跃发言、提问, 对舞蹈机器人的科普知识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
4.2.3 活动效果
表演结束后, 青少年带队老师对这种生动的“科普课堂”表示赞赏, 有人表示会以此次活动为范本进行科普活动。这次表演取得了预期效果, 证明了具有西工大特色的舞蹈机器人科技夏令营活动是高校科普文化产业一次成功的探索实践。
4.3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
本文试图从科普工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科普文化产品出发, 给出这一类产品的具体概念, 分析并验证其功效, 根据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科普文化产品营销实践现状, 对广泛开发和推广科普文化产品进行思考。
营销模式上采用直销和网络营销两种模式, 这样不但能简化销售的过程、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 还能及时得到顾客的信息反馈。
4.3.1 科普文化产品的概念
所谓科普文化产品, 就是以文化产品为形式, 携带有知识、方法、精神和思想的科普产品。[3]
目前, 舞蹈机器人由于运输成本高, 维修费用昂贵等特点, 除了参加商业演出以及必要的比赛外, 不适合用于大规模、大范围的文化产品研发, 这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寻求一种较为便捷的方法来高效地进行舞蹈机器人的推广与应用。
本文参考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式, 决定生产一批带有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特色的周边纪念文化用品来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
4.3.2 研发特色科普文化产品的必要性
一般文化或其他文化具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 是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 往往蕴含巨大的经济潜能, 但科学含量较低。
科普文化创意产品往往包含较高的科学含量, 同时吸纳一些高校特色文化要素, 通过海报、网络、手册、工艺品等文化产业载体的形式形成科普文化产品, 在学生中广泛流通, 可以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服务于科普事业。
机器人创意产品给公众以美的享受, 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科学普及的功能。虽然实际上科学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其他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但问题的关键是把科学文化看做整个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 在设计与推广过程中结合高校文化特色, 推动科学文化、高校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有效交融, 并借此使科学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并激发人们的科研兴趣。
4.3.3 高校特色的文化产品研发与营销
2013年8月初, 项目组拟定《礼品定制计划书》, 计划书中筹划定制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礼品:钟表、夜灯、打火机。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 经过近一个月的市场调研发现, 由于钟表以及夜灯设计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需要昂贵的起模费且市场效果尚未确定, 不适合投入市场。而打火机相比之下制作工艺简单, 版图容易设计, 因此项目组在8月末决定试行生产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纪念品打火机, 并自行设计包装, 于9月初开学伊始与西工大翱翔创业项目组合作售卖第一批纪念品。在售卖期间, 项目组通过制作海报、宣传单, 社交网络以及外场等方式进行宣传。
随着校园科普活动的进行, 项目组发现, 舞蹈机器人纪念品的市场主要定位在中小学生, 这就导致了纪念品打火机的市场前景不佳。若要继续在舞蹈机器人纪念品上取得突破, 必须要重新拟定新的方案。为此, 项目组通过实际调查走访, 否定了包括面塑、铁艺、印章等方案, 最后将目光聚焦在了纪念品胸章以及书签上, 并配套制作了科普知识展板与宣传手册。
2013年11月初, 该校完成了从纪念品胸章与书签的图案设计到联系厂家加工制作再到包装宣传售卖等一系列相关事宜。考虑到舞蹈机器人文化内涵的局限性, 我们大胆的将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特色与舞蹈机器人文化相结合进行产品设计。
纪念品的销售主要通过外场与网络两种方式进行, 外场方面, 与其他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合作, 将纪念品与西工大特色纪念品一同售卖;网络方面, 通过社交网络宣传并提供短信下单送货上门服务。两种方式的结合大大提高了销售效率, 网络也很好地为舞蹈机器人进行了宣传, 一举多得。
4.3.4 科普文化产品实践的意义
科普文化产品可以起到对科普活动的促进和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两方面的效果。
一方面, 舞蹈机器人纪念品的销售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通过工作人员的大力宣传, 许多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都对舞蹈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舞蹈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同时, 科普文化产品也对公众普及了机器人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 通过生产制作舞蹈机器人周边纪念品对舞蹈机器人的推广和学校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该校与已有相应成果的创业团队合作, 设计并生产出独具舞蹈机器人特色的文化纪念品, 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更是一次积极的创新实践, 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5 未来规划
5.1 基础策略
通过举办机器人校园行活动、科技夏令营活动, 设计营销舞蹈机器人相关文化产品的探索实践, 成功建立起从西工大舞蹈机器人基地通往各处的四个桥梁。
一是西安各高校机器人基地间校际交流的桥梁;
二是该校内部各科技创新基地间交流切磋的桥梁;
三是以该校为代表的高校机器人创新基地与广大喜爱科技的中小学生间的桥梁;
四是向西工大校内各年级同学展示舞蹈机器人科技创新风采的桥梁。
四座桥梁既是交流渠道, 又是宣传渠道。通过与兄弟基地合作谋求更大的校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积极发掘潜在客户。科普文化产业的大量潜在客户集中在学校, 每个在校学生都代表了一个很大的交际圈, 首先通过在学校的免费表演吸引广大爱好科技的学生们的注意, 借助观众本人与亲朋好友的分享在他的交际圈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商业形象, 再借助媒体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 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 最终将关注转化为消费。建立起“技术研发—社会商业表演—特色科技文化产品”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5.2 扩展策略
舞蹈机器人无论在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还是高职高专都一样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但受到自身条件限制, 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关的机器人研发基地。因此, 待良好的社会口碑建立、表演模式成熟、销售稳定后, 舞蹈机器人基地将承接为其他学校承建机器人基地, 代培队员的工程。助建基地不仅能给基地带来巨大的利润收入, 还能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 是一个“低投入, 高回报”的途径。届时舞蹈机器人基地将拥有稳定收入来源, 不再依赖学校的项目拨款, 正式进行公司化运营。
6 结束语
高校科普文化产业的建立是当前将高校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代表了高校高新技术在广阔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发展不仅可以为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而且可以反作用于机器人技术的革新, 减少高校高新技术对于财政拨款的依赖。
通过西工大舞蹈机器人的应用与推广, 进行高效科普文化产业探索, 鼓励高校科技成果通过科普校园行、文化产品营销以及夏令营表演等形式服务于社会,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科普责任意识, 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有助于建立科学技术交流平台, 完善技术交流制度, 更好地促进技术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同时给其他高校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一定的指导作用, 促进高校高技术产品从竞赛导向的单一模型向“技术研发—社会商业表演—特色科技文化产品”一体化的商业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曾国屏, 古荒.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 2010, 5 (24) .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马蕾蕾.广泛开发和推广科普文化产品[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
文化产业园要“去伪存真” 篇10
文化产业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通过园区建设来促进各种产业要素、产业链环节所需资源的集聚。但从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来看,有些园区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些尚未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体上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明显,比如很多园区虽然有很好的产业定位,但其引进的企业在产品、文化上的相互关联并不大,甚至会出现一些园区不顾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企业的选择上非常随意。
还有很多文化产业园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少运营商借助于“文化产业园”的名义实施圈地,或者变成以物业为主和以休闲商业为主的地产形态,最后导致园区缺乏规模效益、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结构。此外,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往往先把园区建起来,再进行招商,将资金主要投入在园区的硬件建设上,而缺少对产业、产品、企业和文化内涵的发展规划、资金投资与产业提升。
要改善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建设滞后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改进和完善园区效益的对策角度来说,首先需要重新评估、规划和提升。总体上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如何进行改造;第二是产业进去应该如何做。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当务之急应该解决文化产业园管理人才的缺失问题,也就是说,需要能够对创意进行产业化的管理人才,包括产业园管理人才的建设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的建设;其次,文化产业园的定位要清晰,需要从内在优势和外在优势两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需要找到核心的价值元素,也就是说,需要围绕某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最后,对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应该预先考虑到相关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园区内在价值链的衔接程度,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一方面,园区需要拥有作为发展引擎的核心资源。获取到核心资源,才能够保证产业园的稳定性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从而有助于打造统一的产业链。另一方面,需要去除“伪文化产业园”。按照规划获得土地资源的文化产业园,还需要政府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许多文化产业园过于依赖政府的租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行政色彩过浓,难以与市场紧密契合,也不利于产业园自身的自主和稳健发展。
鉴于此,政府应该提高文化产业园运营主体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鼓励竞争性的民营资本进入,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园的真正主体。
此外,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园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功能提升,包括资源整合、专业能力、服务平台、产业链条、创业成长和互补性提升。其中,产业链条的提升是为了让企业相互之间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互相促进,互补性提升是为了避免入园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支点杂志2014年8月刊)
大学文化产业园 篇11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园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型文化集合体,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基本发展模式有两种, 一是先自然形成然后再由政府重点扶持;二是先由政府主导开放再有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多为第二种发展模式, 由政府先确定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后通过招商或合作等形式进行市场运作。
1 项目背景
火店镇位于商丘市夏邑县东部, 以生产加工宫灯、中国结等工艺品而著名。全镇常年从事宫灯、旗穗等工艺品加工的专业户有1500多户, 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并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宫灯等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火店镇文化产业为全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现状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但仍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 整体生产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交易、管理、信息等服务平台, 市场开拓受限;产业布局分散, 缺乏集中的文化展示场所及形象代表;生产原材料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 建设文化产业园成为突破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夏邑县火店文化产业园位于火店镇镇区北部, 沿文化路两侧分布, 总面积约64.2公顷, 是商丘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与国内其他文化产业园相比, 夏邑县火店文化产业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1) 以宫灯、旗穂等手工艺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独特鲜明, 将文化艺术与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2) 与国内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先由政府主导开发再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不同, 该产业园基于自然形成然后由政府重点扶持, 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产业基础, 其优势无可比拟; (3) 现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文化传承, 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2 规划理念
基于保护传统手工艺、弘扬文化特色、发挥产业效益、优化景观环境、带动城乡发展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经验, 提出“五个结合”的规划理念。
(1) 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纯孤立地谈论文化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能极大地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使社会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2) 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 能更直观地体现出文化的特色, 提升文化的魅力, 增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同时突出建筑形象特色, 营造文化氛围。 (3) 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要充分结合地方自然、文化、民族的特点,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与民族、民俗相融合, 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4) 产业与市场相结合。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在弘扬宣传文化的同时, 力求创造出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更突出文化的价值。 (5) 城镇建设与文化产业园相结合。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推动力, 城镇的各项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产城互动发展是城镇科学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园发展应结合火店镇镇区现状, 将镇区、新型社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园相结合。
3 功能布局和特色空间塑造
3.1 区域研究确定功能定位
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应从区域视角出发加以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文化及产业特色, 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通过分析, 规划提出打造“四区一基地”的发展目标, 即:
(1) 特色文化展示区:继承传统手工艺, 传承并展示火店镇特色文化。 (2) 特色商贸物流区:扩大特色手工艺品的市场范围, 开拓文化产品与市场更为广泛的联系渠道。 (3) “三化”协调示范区:文化产业园集生产加工、展示、商贸、物流、居住于一体, 并将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园建设相结合, 是典型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 (4) 产城联动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园建设与火店镇区建设互为促进, 推动产城联动发展。 (5) 世界知名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文化产业园使火店镇各零散分布的手工艺品生产企业集聚发展, 利于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 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 面向世界市场, 力求成为世界知名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在此基础上, 规划提出打造生产、物流、展示、信息、商贸、服务六大功能平台, 以指导文化产业园进行空间布局。
3.2 适应功能需求, 合理布局各类用地
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相适应, 并结合现状地形地貌, 突出核心区景观条件, 规划确定了“一心、两轴、多片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文化产业园文化中心, 充分利用运河景观资源, 形成以文化展厅为核心的中心景观区;“两轴”即沿文化路南北向发展轴和沿运河的东西向发展轴, 南北向发展轴是产业园的主要景观大道, 东西向发展轴是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轴线;“多片区”指结合文化产业园功能要求形成的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等多个功能片区。
3.3 体现文化
元素, 塑造特色空间文化产业园空间塑造的重点在于如何体现特色文化元素, 给人以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空间体验。火店镇的文化元素应从中国结、宫灯、旗穂等手工艺品中汲取, 通过分析研究, 规划重点运用了手工艺品中的菱形、圆形、椭圆形、线形等元素。
3.4 建筑及景观突出文化主题
3.4.1 建筑
3.4.1. 1 整体建筑风格
结合规划地块功能布局及景观需求, 规划以运河路为界, 分为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运河路以南为现代建筑风格, 运用简洁的造型和线条, 建筑材料上采用钢材、水泥、玻璃等材料, 突出时尚、现代的建筑感受;运河以北突出地方民居特色, 引入马头墙、白色墙面等徽派建筑元素, 采用灰色坡屋顶, 体现出特色民居风格。由现代风格过渡到特色民居风格, 形成鲜明对比, 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受。
3.4.1. 2 代表性建筑
文化展厅是文化产业园的代表性建筑, 应突出建筑形象。文化展厅建筑以火店手工艺品“宫灯”为原型, 进行优化设计。该建筑整体外观如圆形宫灯, 共五层, 顶部为金属材质, 中间部分为金属和玻璃相间, 运用明暗、虚实对比关系, 以金属为骨架, 玻璃透出光亮, 在夜间仿佛是一只巨大的灯笼, 照亮整个文化产业园核心区,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同时, 圆形建筑契合了现状用地地形, 具有向心力, 引人注目, 能起到突出核心建筑形象的效果。在内部空间上, 圆形空间适合作为展厅布局, 功能组织和流线设计均科学合理, 在各个方向上的观景效果极佳。
3.4.2 景观
3.4.2. 1 景观系统
规划场地景观系统由点、线、面组成。点即景观节点, 规划地块内共规划形成三个主要景观节点及多个次要景观节点。线即观赏景观节点和景观界面的景观视廊, 规划地块内共形成两条主要景观廊道和多条次要景观廊道。面即景观界面, 主要指沿路景观界面。
3.4.2. 2 景观小品
园区内的景观小品设计充分结合了特色文化元素, 如菱形的广场设计、宫灯形路灯、中国结形雕塑、红色景墙、中国结形状的铺地等, 烘托了园区的文化氛围, 给人独特的空间感受。
4 结语
文化产业园种类较多, 其功能布局和空间特色也不尽相同, 应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 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及空间特色的塑造应从分析自身的鲜明特点出发, 围绕文化特色, 突出文化主题。
(1) 提炼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的提炼应从历史传承和文化认知度两个方面出发, 分析地方文化最鲜明的特点, 抓住地方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根本。 (2) 明确功能定位。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布局需要功能定位的指导, 确定功能定位应跳出文化产业园本身, 从其在宏观区域的职能和影响力进行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 要适应于产业园现状特色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3) 将文化元素融入空间, 文化元素与空间的结合是文化产业园设计的亮点所在, 直接影响到人对文化产业园的认同感。文化元素与空间的融合可通过形体、材料、色彩、符号等手段进行表达, 通过道路、广场、铺地、小品、建筑、绿化等多个空间区域进行展示。 (4) 突出主体建筑代表形象。建筑是文化产业园展示自身形象和魅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文化产业园都应该有其代表性建筑, 成为产业园文化的代表和标志性符号。主体建筑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识别性强, 要营造出园区的独特场所感, 增强空间的向心性、整体性和可识别性。
摘要: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火店镇文化特色鲜明, 文化产业基于自然形成而后由政府重点扶持, 文章在深入分析确定火店文化产业园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对园区的布局和特色空间塑造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园,功能布局,空间
参考文献
[1]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 2005 (9) :176-184.
[2]张小军, 白艳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景观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 2013 (10) :188-189.
【大学文化产业园】推荐阅读:
大学生文化产业创业08-22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09-12
0Gqcmfn_1【校方】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05-12
大学文化08-26
大学组织文化07-07
大学先进文化07-13
开放大学文化08-06
大学制度文化08-13
大学文化个性08-30
大学学科文化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