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2024-05-12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精选12篇)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1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 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 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 学过的就能不假思索做出来, 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我们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读题必须认真, 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 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 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 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 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 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例如, 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 求比一个数多几 (或少几) 的数的应用题时, 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 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 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 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 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 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 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 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从而避免了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

例如, 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 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 每5个同学一组, _____?

(2) 小丽做了20朵红花, 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 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

例如, 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 “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小明有28本书, 小明比小华多6本, 小华有多少本?

2. 小明有28本书, 小明比小华少6本, 小华有多少本?

3. 小明有28本书, 小华比小明多6本, 小华有多少本?

4. 小明有28本书, 小华比小明少6本, 小华有多少本?

5. 小华有28本书, 小华比小明少6本, 小明有多少本?

6. 小华有28本书, 小华比小明多6本, 小明有多少本?

7. 小华有28本书, 小明比小华多6本, 小明有多少本?

8. 小华有28本书, 小明比小华少6本, 小明有多少本?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 如果要想全对,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掌握思考分析方法, 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 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 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 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 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 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 学生要能自我评价, 对的强化, 不对的反馈纠正, 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 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 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 可以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 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 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2

摘要:应用题,之所以称之为“应用题”,重点就在于“应用”二字上,它将数学知识融入一个恰当的情境中,既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严重,多数知识都是“储藏”在脑子里,却没有消化。应用题的教学,正好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当然,是在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前提下。本文从引入恰当教具和融入生活情境两个部分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谈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略;教具;生活;氛围

一、恰当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和学具是连接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抽象的桥梁,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c及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起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效果。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具,就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思维系统,又能为学生展示实际现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摆托原本枯燥的学习气氛,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知识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教师选择应用题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那么这些使学生乐于解决的问题来自哪里呢?

1.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可能有不少老师认为教材代表着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使用教材时不敢越雷池半步。虽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多都能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方式新颖活泼,但由于地区的差异,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情况和问题,对教材进行删减、修改或增补――删减不符合现实生活和本地本校本班的内容,修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应用题,增补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从而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如我们在上“求相差数问题”时,让学生计算墙上“星星榜”上每个人得的星星的相差数;在上“连加问题”时,让学生解决“东东带了20元要买三样物品,可以怎样买?”的问题;又如在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时,则引用的例题就是来自于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日记上说“爸爸今天很高兴,昨天卖了5箱苹果,今天卖的是昨天的两倍,两倍是什么意思?爸爸今天卖了多少苹果呢?”那么,这篇数学日记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是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学生会学得非常主动、非常认真。

2.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师还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在执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内容的呈现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为主的呆板形式,采用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观察后,交流了解到的信息,通过抛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与交流的空间,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学生自己献策略,提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上完新课后,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充分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但他们年纪比较小,注意力不稳定,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从游戏入手,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总之,在实践中还应根据时间、对象等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兰英.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5.作者简介:

低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启蒙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应用题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而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基础。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有序性,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数学语言了解最简单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正确地使用基本的数量词,为以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知识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基础,它既是对所学概念,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如何打好这个基础,我在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归纳起来有如下心得。

一、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实际上从10以内的加、减法就开始了。学生刚入学,还不认识字,不可能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什么是“应用题”、“已知条件”、“问题”等,也较难理解,教师也不能教给学生这些术语,主要是结合加、减法的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教师演示和叙述的事物,都是他们生活中常遇到的计算问题,同时也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只要求学生注意看和听,按照教师的问题来回答:题里说的是什么事?先告诉了什么?后告诉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选择算法,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就行了。‘到学2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逐步出现了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应用题”、“已知条件”、“问题”等术语,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接着,再使学生先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知道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并学习应用题的解答步骤。

二、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解答应用题

1.读题和理解题意。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最初,学生识字少,独立读题有困难,可以由教师来带读,或把生字加上拼音,在教师的帮助下来读,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弄清题意。然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并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特别是涉及数学概念的术语,如“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等,要先用实物演示或画图说明。对于不熟悉的一般词语,如“其中”、“每人”等也要给以浅显的解释。

2.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简单地把某一个词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固定的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看到“比X少X”就用减等,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缘故。在每教一种运算的意义和应用,并有意识地把直观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3.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学生正确地选择了算法以后,一般都能列出式子并算出得数。这时可以着重教学生口述单位名称。学生开始解答应用题,由于生活经验少,往往不会选择量词。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事例说明牛按头计算,鱼按条计算……以后遇到学生不熟悉的量词也要及时提醒。

三、适当变换练习方式,巩固和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1.适当改换应用题的叙述方式。为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例如加法应用题,有时可以不出现“一共”两个字;有时可以换用减法应用题中常用的词语,如:“老师有一些粉笔,先用去6支,再用去5只,两次用去了多少支?”

2.适当变换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注意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联系和比较的,便于掌握其解法。如减法应用题,有时可以把问题放在已知条件的前面,如:“小明做了9朵花,还要做多少朵花就够16朵?”变换乘除法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顺序,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辨哪个数做被除数。

3.适当做一些填条件、补问题的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以后进行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出两个已知条件:“小华折了12架纸飞机,送给同学7架”,接着让学生解答。当学生说出不能解答的理由后,可马上让学生补上“还剩多少架?”的问题,再解答出来。有时提出两个已知条件,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小红有连环画16本,小苏有8本”,通过启发,学生定会找出加、减、除三种解法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提出一个已知条件,接着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再解答。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么让学生乐学,学得轻松,如何让学生在应用题这个乐园中露出天真的笑容,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将努力落实课标精神,根据学科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篇4

一、认数时要注意应用题的条件

教一年级认数时, 总要凭借实物或直观图, 引导学生去数一数这个图中有几个人, 那个图中有几只天鹅, 几艘军舰, 然后把数的共同结果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 以帮助学生认识这几个数, 学生认识一个数, 又总是在已知数的基础上加上引出的教学时, 就充分利用这种数引出的方法, 有意识按应用题的陈述顺序组织学生观察和谈话, 如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2颗珠子, 问“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这样教师问, 学生答, 尽管没有涉及应用题但都渗透了这样的思想:“第一次在计数器上拨上2颗珠子, 第二次又拨上1颗珠子, 现在计数器上共有几颗?”从而把学生的认识思路引上与应用题一样的轨道, 既让学生认识了数, 又为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计算与画图应用题要相互渗透

一年级的计算是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的, 要引导学生做加减法, 就得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 求什么问题用加减法, 即让学生初步把算理和算法联系起来, 而计算与图画应用题的相互渗透, 正是算理和算法的最早的结合。比如在教学理解2 +1 =3时, 书中用一幅拼集图, 图的意思是:原有的两个小朋友在扫地, 后来又有一个小朋友也来参加扫地, 这幅图很容易让学生看出来, 拼集图是为了引出加法 (2 +1 =3) 而安排的, 但图的本身确确实实是一幅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把看图、述图、列式计算结合起来, 既体现了算式与算理的统一, 也使学生在正式学习应用题前, 已有一个应用题结构、特征相一致的认识模式。

三、用图表示应用题, 提示结构

一年级教材中正式出现应用题之前, 安排了若干道图表示计算题, 这种题介于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叙述应用题之间, 是由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过渡, 这种图表式应用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每道题分三个字在表中, 上两栏是两个条件最后一栏是问题, 这样把简单应用题结构提示得很清楚;第二, 第一个条件用图画表示, 第二个条件是文字陈述, 这样图文结合, 从具体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三, 最后问题用括号显示, 便于学生计算填字, 也利于转化成问题, 提出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图表达应用题的这些特点, 通过典型例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这种结构特征。例如, “在教学树上有3只鸟, 又飞来6只鸟, 树上共有几只鸟?”计算这道题时, 教师就站在讲台上凭空而就是不可能达到预知效果的。所以我首先准备画了3只鸟的卡片, 第一张上只有3只鸟, 第二张注有又飞来6只, 第三张注有又飞来6只后一共有多少? 边讲述边将三张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边解边列出表格。

四、通过过渡转化, 解答用题

由于学生对图表式应用题已有认识, 所以教学文字叙述题时, 由学生原题改成图表式应用题展示出来作为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 把图表题转化为一般形式的应用题, 这样全是形式上的转化, 但两者在解答要求上是有差别的: (1) 图表式应用题一般是以括号形式提出计算要求的。 (2) 图表式应用题只需要口算得出得数, 将得数填在括号里即可, 而一般应用题, 应列出算式计算, 并写出单位名称。 (3) 图表式应用题不答, 而一般叙述应用题作答, 教学时应注意这些差别, 并进行解答应用题的严格训练。

参考文献

[1]陈颖.语言的体验性即体验式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2]刘然.体验式英语教学研究——自主性的语言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 (1) .

[3]杨通宇.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4) .

[4]范捷平.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5]杨敏, 宋云霞.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成人教育, 2010, (8) .

[6]阮文琦.体验式英语教学实践——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探.2011.

[7]黄玉华, 梁友珍.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08, (6) .

浅议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5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和抓住解答整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我们知道,找出问题和已知是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过程则是:读题、分析、解答、[列式]、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最难的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有机的结合这个程。于是,我在教学中常常会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了解解题过程中每个环节中应该达到的目的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比如我在教:“三年级一班有学生30个,二班的学生比一班多5个。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会提出:“三年级有几个班?哪个班的学生多?题中的“一共”的意思是什么?想要求“一共”得用什么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解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到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我们没说到的还有许多典型应用题。如:总价除以数量=单价,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这类应用题往往都有着极强的规律性,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在解答的时候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但如果学生能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分析和解答并把握到它的规律性,这样会更简便。

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不会一步就能简单解答。这时候,教师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和应用各种关系式子。教师自身更把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准确的定义,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速度”,“效率”,“单价”等。教学中要时常给学生举一些能让学生逐渐从判断到理解、掌握并运用到生活中的有慨念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方便、更好的解决典型应用题。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6

一、教学生学会读题

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读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分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这一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更要教会学生仔细阅读。要边读,边在重点地方用笔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还要思考题目中提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题中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如,“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大约”“降到”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搞明白。有时可以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二、教学生学会分析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要对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如,大客车有45座,小客车有23座,大客车比小客车多多少座?首先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搞清楚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一个关系式,大客车比小客车多的座位数=大客车的座位数-小客车的座位数,再把已知数与关系式中的量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很轻松地就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非常重要,这种教学方式既是打开学生解题的思路,也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更是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教会学生列式

在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进行讲算。

列式有两种:一种是列出分步算式;另一种是列出综合算式。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般列分步算式,以后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

四、教会学生说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说算理也非常重要。不仅是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如,先算什么,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算什么,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最后算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做准备。

五、教会学生答题

根据计算结果,写出答案,回答应用题所要求的问题,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有的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就只写一个数字结果就算完成的现象。其实答案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要有好的结束,这才是一件完整的事,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完整答案,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教会学生验算

在解答问题之后,必须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可以及进发现错误,保证解答的正确性。

常用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复查的方法,从算式的运算意义看选择的算法是不是符合题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有没有错误,答案是不是符合原题的问话。另一种是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把求出的得数作为已知条件,把原来的一个已知数当作要求的问题,进行计算,所得的结果和原题已知数相同,就说明这种解法和计算是正确的。

总之,应用题教学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还是高中都非常重要,而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尤为重要。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 数学应用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上好应用题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害怕应用题, 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也不是很高。那么,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决能力呢?

一、运用合作交流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合作交流法的作用,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知识面有限, 生活经验也比较有限, 教师运用合作交流法到应用题教学中来, 可以交流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数量关系, 对于进一步解答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 在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实物等为学生展示例题, 并引导学生交流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能够推出的条件等,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细致观察, 认真思考, 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运用生活联系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生活类学科,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小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真正地促进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学习除法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班级郊游这一课题出发, 全班有49 人, 每9 人坐一辆车, 问需要多少辆车, 当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算出答案是5 辆, 还剩下4 人时, 这时需要结合生活常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余下的4 人是否可以按照数学知识中的四舍五入将其舍掉呢, 当学生意识到无论余数是多少这时都不能省掉的时候, 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合作交流法和生活联系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应用题教学中来, 并让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盈盈.让数学思想“亮”出来:“四基”理念下数学广角教学策略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 2014 (17) .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8

首先我们对低年级应用题改革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教材编排特点

传统小学数学低年级主要学习11类简单应用题, 归纳起来实际上是四种类型: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和倍数关系。在新教材中已经没有“应用题”三个字, 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学”和“解决问题”。它们分布在:一年级上册:求和, 求剩余;下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 比一个数少几是多少,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乘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下册:简单的两步计算 (乘加、乘减、加减) 出现小括号,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下册:连乘, 连除, 两步计算。仔细阅读1~3年级的教材, 不难看出, 传统11类应用题在1~3年级中基本出现, 只有“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这个数”这类问题难觅踪迹。

二、学习内容的呈现特点

不同应用题的学习有相同之处, 即都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不同的是, 传统应用题的出现形式从图画应用题到图表应用题 (图文) 到全文字的应用题的过渡层次明显, 在一年级下册就出现了全文字的应用题。而新教材“用数学”基本上是采用图文相结合, 低年级更是如此。

1. 题材范围

传统教材以解题为目的的应用题必然是结构良好, 强调文字组织的严密性, 其情节虽然也源于生活, 但往往过分“高于生活”, 教材中每一道例题就是一种标准类型。而新教材中低年级应用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 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 内容的呈现

内容的标准格式变得更丰富生动, 呈现方式以“主题图”为主。新课程中小学一年级应用题基本上是图画应用题,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就能列出式子, 到了二年级出现的基本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观察图画来解决问题, 必须通过图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解题。

三、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重视提供一套标准的样板, 目标直指让学生学会解某类题这一结果。

在新课程中这一模式被打破, 出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和拓展”。应用题的教学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知识基础, 把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应用题的教学要具有开放性, 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过多地束缚学生, 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 给他们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良好的探索氛围中, 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 自由地和同学沟通, 人人动手、动脑、动口, 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建立生动的解题模型, 避免“模仿”的解题教学。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才是应用数学、回归数学。

下面是我对低年级教学应用题的几点成功做法:

1. 用线段图显示解题思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有限, 学习应用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 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 使应用题化难为易, 简单易学。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 8条黑金鱼, 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教师可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 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表示 (作图) , 黑金鱼少, 线段要怎么画?

通过作图, 原题中文字叙述的数量形象化了, 也十分直观, 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生一看就明白, 从而也能正确解题。

2. 用比较法启发解题思路

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如“10个苹果平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得几个”与“5个小朋友平分10个苹果, 每人得几个”,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文字叙述的顺序不同, 但解法一样, 说明解题不是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算法。

3. 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

低年级学生对于像“有6盒饼干, 平均每盒有2千克, 一共有多重”这样的题目, 在解题时往往举棋不定。这是因为他们看到题中有“平均”就误以为是“平均分”, 想用除法, 但最后又问“一共”, 又像是乘法或加法。为此要引导学生列举出“平均分 (除法) ”的题目, 如:18条黄瓜平均分成三堆, 每堆几条?“平均数 (加法) ”的题目, 如:黄瓜平均每堆有5条, 青瓜平均比黄瓜每堆多2条, 青瓜平均每堆有几条?“平均数 (乘法) ”的题目等。通过讨论明确“平均”在各题中的含义, 就能让学生正确选择相应的算法。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9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看到应用题, 学生立刻耷拉下了脸;一听到应用题, 教师也叹了一口气。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对应用题似乎都是一个印象: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因此失去了对应用题的信心;教师也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能用看起来最有效的的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据调查显示,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应用题问题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死板单调的学习模式, 提高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二, 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理解十分重要,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没有抓住语言表达的魅力。第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侧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没有从根本上着手解决问题, 没有发现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根本问题, 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接受一些机械化的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打压了学生对这一知识学习的兴趣, 长久执行会使学生厌恶甚至开始逃避这样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要解决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困难, 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在于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教学贴近生活, 形式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习兴趣比学习方法更重要。学生愿意学, 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应用题的过程中, 呈现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与生活有联系的东西, 不能一味地只运用纯文字形式;另一方面, 小学阶段的学生适应性还在逐渐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采用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 便于他们理解和快速掌握, 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语言技巧的运用

语言表达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能正确理解应用题, 都在于教师的表述方式。只有理解了应用题的意思, 才能更进一步进行解题。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应用题的意思, 必然会出现新旧知识断层的现象, 为之后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最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 观察学生是否能读懂题意。学生读懂题意、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在于:学会排除题目中的无用信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能够在应用题中找出数量关系。

(三) 提高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

在学习应用题中提高学生对题目结构分析的能力, 是帮助学生学习应用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据调查显示:解题困难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很难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因为他们对题目结构的分析不够彻底, 这是解题困难的学生与解题能力好的学生在对题目内容理解上最大的差距。有效的解题方法在学习应用题上十分关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 理解题目文字所表述的意义, 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这是提高自己对解题认识的一种模式。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利用一些概念化的、直观化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学生, 令学生尽可能快速地融入到我们的解题思维中来, 这样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 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学习应用题。

(四)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开放型的应用题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是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基础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按照自身的理解去做出更完整的解答。为了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可以分组进行应用题作答测试。在这种开放型应用题的学习中我们锻炼的往往是学生的开扩性、全面性思维能力。虽然对的结果只有一个, 可是解题方法却有很多。这种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五) 引导学生自编题目

让学生自编应用题, 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以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同时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创新意识, 给他们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认识问题的所在, 并把这种实际性的问题合理地转化为数学性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符合道德的思想, 多结合实际生活, 尽量让语言更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性。

(六) 扩大解决问题的空间

应用题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在解题中的自主解决能力。作为教师既要给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时间, 也要引导他怎样去发现问题, 然后怎样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这样他才会在脑子里形成一种自己的解决方式, 才会有进步, 才可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的只是一个引路者的作用, 课堂的主角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不需要整节课都是教师的口若悬河, 应当把更多精力, 放在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上。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获取的全过程里:发现——实施——解决,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七) 提高学生解题敏感度

社会在发展, 适应的能力也得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生存。作为学生就只能更好地学习, 而作为教师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只能发现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敏感度,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教师为学生单独开设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课。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 学生的应用题解题策略的学习成效会很显著;第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时时刻刻训练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 令学生理解更多有关应用题解题策略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英语情境教学,学习兴趣,应用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学习需要兴趣, 学习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长久地保持这种兴趣, 使之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采用灵活有效、富有机智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创设英语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哲学家杜威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 他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对于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 该如何创设情境, 使他们空白的心灵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怎样运用情境教学法

其实,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我搜集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材料, 结合自身的经验, 总结如下。

(一) 创设直观情境, 导入课堂。

直观情境, 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 教师要巧设开头, 先声夺人, 用最短的时间, 让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案例 (1) 3A Unit2“Nice to meet you”中的colour教学。在课开始, 屏幕上出现公园, 蓝蓝的天空, 绿绿的树, 各种颜色的花, 配着轻柔的音乐, 学生不禁感叹真漂亮啊。此时我问:“What colours can you see?”学生有的说英文, 有的说中文, 就自然而然引到所要教授的颜色单词。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悬念。

问题情境就是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的一种“不协调”。教师通过制造这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产生心理悬念, 形成“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过程。

案例 (2) 在教完3B Unit9“Shopping”的A部分后, 我与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T:Do you know why did David buy these things?

S:旅游/天变热了……

T:You have a good imagination.David will have a tour with his friend.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What would you like to buy?Please make a list.

Students make a list.

T:Would you like to buy?

Ss:Yes!

T:OK.Let’s go shopping for our vacation.

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或服装开始进行购物英文对话的操练, 一个个兴趣盎然, 各有所获。

(三) 创设故事情境, 进入角色。

小学生喜爱故事, 在观赏过程中, 能不自觉地进入故事, 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因此, 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呈现教学内容, 给学生以深刻的第一印象或者巩固之前学的知识。

案例 (3) 在教3B Unit11“Do you like...?”的第一课时, 我用了故事教学法。句型基本上是Unit 10的延伸, 难点在单词上, 我将课设计成大象老师和他的动物学生们上体育课的形式。对话内容大致如下。

Mr.Elephant:It’s summer.It’s not hot here. (They are under the trees.) Do you like swimming, Duck?

Duck:Yes, I do.

Mr.Elephant:Do you like swimming, Tortoise?

Tortoise:No, I don’t.I like jogging, jogging!

Mr.Elephant:What do you like, Tiger?

Tiger:I like running, running.What do you like, Mr Elephant?

Mr.Elephant:Haha.I like fishing, fishing!Let’s go fishing!

Duck/Tortoise/Tiger:Good idea!

在呈现故事之前, 我就跟学生们讲好规则:每一组代表一种动物, 你必须记住所代表的动物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说对的那一组得一条鱼。这样学生就带着任务学习了, 不会不认真听了。

案例 (4) 在教3B Unit 7 Where?的第三课时, 前两课时已经将书上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 于是我将第三课时设计成“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主要对话如下。

Tadpole:I can’t find my mum.Where’s she?Mum, Mum!

(Fish is coming.) Are you my mum?

Fish:No, I’m not.I’m a fish. (swim away)

Tadpole:Where’s my mum?Mum, Mum!

(Duck is coming.) Are you my mum?

Duck:No, I’m not.I’m a duck. (swim away)

Tadpole:Where’s my mum?Mum, Mum!

(Tortoise is coming.) Are you my mum?

Tortoise:No, I’m not.I’m a tortoise. (go away)

Tadpole—Frog:Where’s my mum?Mum, Mum!

(Mother frog is coming.) You look like me.Are you my mum?

Frog:Yes, I am.I’m a frog. (go away together)

我先将单词一个个新授, 用旧单词学习新单词, 接下来让学生跟着我把故事读了两遍。安排角色后, 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进行读说。在表演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兴趣盎然。

(四) 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课的途径,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参与、实践。活动情境即给活动一个情境依托, 避免了语言操练的枯燥乏味,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也能更形象地理解语言, 了解语用场所。

案例 (5) 3B Unit8“I’m hungry”的课始,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运动, 渗透left, right, jump, run的单词教授。

T:Are you thirsty?

Ss:Yes!

T:What would you like?

S1:I’d like a glass/carton/cup of...

T:Here you are.

S1:Thanks.

在活动过后, 自然地向学生询问, 学生也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五) 创设生活情境, 产生联想。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恰当地与人交流。生活情境就是不可或缺的。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能最大限度地模仿生活中的真实语用环境, 让学生再遇到实际情境可快速实现知识的迁移, 用英语与他人直接交流, 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案例 (6) 在教学3B Unit8 I’m hungry的巩固环节过后, 我向学生出示一幅幅干旱地区的场景, 紧接着出示捐款的场面。

T:Are you happy now?

Ss:Yes.

T:But the people in the arid are not happy.They have less water to drink, less food to eat.How can we do for them?

S:Give money/food.

(多媒体出示:We must save our water.Plant more trees.)

大部分学生表示要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植树造林。

综上分析, 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言语的动机, 并提供言语的材料, 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二、如何把握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 用心体验学习的内容, 在情境中交流、发展, 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 我们必须明白, 情境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因为方法再好, 重复使用过多,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会减退,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如何有机把握这一方法呢?笔者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情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角色的选择和对活动程序设计方面, 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活动情境内容加工的灵活性方面, 两者旨在全面调动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和缺乏活力的, 其刻板的程序规定与活动内容的僵化设计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简单的活动。

(二) 情境教学要体现情与境的交融。

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 “情”与“境”是两个非常宝贵的资源, 没有“情”与“境”的有机交融, 绝非真正的情境教学, 而是一种费时乏味的低智力“游戏”。

(三) 情境教学要实现学生角色的互动

英语情境教学活动必然产生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例如, 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 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 而其他人可能只是“观众”。对此, 教师应注意尽量保证情境中“角色”分配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不通,学生听不懂”的问题,由于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逆向思维,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寻求一种新式的教学策略,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令人担忧的教学状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分析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教材方面的问题

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及新的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新颖,结构也比较多样,而应用题的内容就分散地分布在各章各节中,教师教授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能集中授课,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2.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仍以国立小学为主,而这些学校中的老师大多是通过政府机构编制上岗的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教授课程的方式就显得比较传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使得他们的教学策略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3.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认为应用题很难,学不会,有些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了应用题的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新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措施

(1)制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应用题的设计和编写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想出解答应用题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这道题中,以我们学校教室为情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不同类型应用题中相同或相似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因为有些题只是换了一个情景或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在“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驶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驶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这道题和“小红从家回校上课,如果每分钟走50米,12分钟回到学校,如果每分钟多走10米,提前几分钟可以回到学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贯通之处,找到解答此类应用题的窍门。

(3)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不只有一种,可能也不是老师所讲的那一种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这道题中,就提示有两种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能找到更容易理解,更简便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印象加深,达到令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结果。

2.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在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上,要学会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想去学习应用题,指导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2)教师要在讲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掌握这一类型题的核心,并围绕着解题的核心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也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要点,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地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学会设计比较开放和新颖的应用题,通过多种情境的应用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如一些调查类,或一些实际操作的制作类应用题等,并通过分组、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总体来说,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以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来指导自己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认真分析目前应用题教学的现实情况,与时俱进,逐步改善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让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加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晏宇.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好家长,2014(39).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篇12

一、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 部分教师还未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编排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旧教材有单设一章应用题教学内容, 但是教师仍然觉得应用题教学比较难。如今, 新教材不再设有专门应用题章节, 而是把应用题分别放到例题及练习题中间, 其中不少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 条件与问题设在画面当中,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时出现在一起。因此, 相当一部分教师适应不了新教材的编排形式, 无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干脆减少应用题教学的内容。

(二) 编写结构封闭, 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仍然采取以前那种“先讲例题, 学生训练, 教师评价”的策略, 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且其不完全具备迁移能力, 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普遍觉得应用题很难学。另外, 教师为提高其教学质量, 常常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 时间一久, 学生就对数学应用题产生了厌烦乃至畏惧的心理。根据传统应用题编写的特点, 我们发现, 应用题编写需要其条件能够充足但不多余, 其答案也必须是唯一的。这种讲求完备性、结构封闭的应用题编写方式导致学生在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极易形成思维定势, 从而无法提供创新的思维方式, 不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意识。

(三)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以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单纯的数量关系来分析并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 且解答过程形式化。我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然而该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问题的实际价值、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非常陌生, 无从理解, 更别提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考、提出甚至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将实际问题简单地处理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 那么数学知识的运用也会严重脱离生活, 而学生就难以形成那种发展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有关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建议措施

(一) 设计情境问题, 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解应用题产生兴趣, 就会生出无穷的智慧, 有异常活跃的思维能力, 那么, 解题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般应用题仅从文字、数字理解则比较抽象, 仅靠口头讲解难以解释清楚, 但要是创设一种使学生了解且熟悉的思维情景, 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要求数学应用题的素材必须是学生熟悉的, 或者是感受过的, 甚至理解的, 或者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就更加亲切, 也更易理解及接受, 并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该种方式也有效脱离了以前的纯文字形式, 要图文并茂, 这样不但有利于远离以往那种纯文字的枯燥说教, 还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作铺垫。举一个例子, 用长5.32米, 宽1.42米的长方形铁皮来做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 (接头处勿略不计, 不加底面) , 做成后该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该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长方形的纸围了看看, 看如何做才能使圆柱的体积最大, 这样使得学生具备了解题思维, 解题方法自然能够产生了。

(二) 研究理解题目题意, 抓好问题关键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提议同时也是解题的核心。曾有人做过相关研究, 得出下面的结论:学习困难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其实并没有仅仅表现在解题比例方面, 而主要是在于分析和假设认知活动的能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学生相比, 缺乏对题中隐含条件及中间状态分析的能力。因而说明学习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在分析阶段的内容存在本质的差别。应用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发现应用题的解法, 即在问题和条件间找到某种联系与关系, 通过仔细分析题意, 确定题目已知条件, 挖掘探索隐含条件, 从而通过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来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因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运用可观察和可测量方法使应用题教学能够外显化, 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熟悉、理解教师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在该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 解答“将含盐5%的盐水20千克配成40%的盐水要加多少盐?”这道题时, 要明确该题特点是“水的质量”是不变的, 关键点在于“求水的质量”, 一旦“水的质量”求出, 那么别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三) 适当点拨引导、深入思考问题

部分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适当的解题策略,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归纳出不同题型的有效解题策略, 并恰到好处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学生对于部分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原因在于思维定势, 此时, 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角度, 理清思路。如下题:“市场进了4400斤土豆, 是番茄的4倍多400斤, 进了多少斤番茄?”, 不少学生思维定势, 觉得多即为“加”, 却不知道该题一道逆向思维题。此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 先按照题意写出“等量关系”, 然后考虑如何解答, 就不会容易出现错误了。部分题目比较复杂, 如果按常规方法思考则无从下手, 常常不知不觉陷入“死胡同”。这类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 全局出发、全面观察、整体把握数量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6个数平均值为7, 若将其中一个改成15, 则6个数平均值是9。问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该题读了之后, 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这6个数是哪些, 都想着试找这6个数, 显然这样是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此题主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 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数。我们先要明确改动后的这6个数, 其总和9×6=54, 而改动前的这6个数总和是7×6=42, 这样就可以做的改动后与改动前相比增加54-42=12, 那么, 哪个数在“增加12”之后变成15了呢?这样该类问题的解答就简单化了。

综上所述, 教师要重视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并认清当前应用题教学现状, 进而积极优化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得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富有成效。

上一篇:中职生物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