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2024-06-06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通用9篇)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高热患儿,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对照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实施治疗, 治疗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实施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91.00%、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有效率6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高热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开展治疗比对乙酰氨基酚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有效率更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高热,临床疗效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症状, 以肛温38.5℃以下为低热, 超过39℃为高热。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反应。但是学龄前儿童对于发热反应比较敏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长时间的高热可能会导致惊厥、癫痫的发生, 易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1]。该文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儿, 探究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高热患儿,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性53例, 女性47例, 年龄范围0.5~11岁, 平均年龄 (6.84±1.22) 岁, 病程1~2 d, 平均病程 (1.39±0.17) d, 发烧原因:2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肺炎、15例支气管炎、12例扁条体炎、9例急性肠炎、5例水痘、12例其他;对照组男性51例, 女性49例年龄0.4~11岁, 平均年龄 (6.72±1.31) 岁;病程1~2 d, 平均病程 (1.41±0.13) d, 发烧原因:2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肺炎、16例支气管炎、11例扁条体炎、10例急性肠炎、7例水痘、11例其他。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3]: (1) 所有患儿肛温均超过38.5℃; (2) 从发病起均未使用任何退烧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排除标准: (1) 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过敏者; (2) 精神病患者及严重智力障碍者; (3) 家长拒绝参加实验者; (4)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者。通过与家属进行沟通, 自愿接受该药物实验,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布洛芬混悬液, 国药准字H10970354) ;对照组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 国药准字H31022309) 。两组药量均按一下标准服用:3岁以下, 体重12~14 kg, 3 m L/次, 3~4次/d;4~6岁, 体重16~20 kg, 5 m L/次, 3~4次/d;7~9岁, 体重22~26 kg, 8 m L/次, 3~4次/d;10~12岁, 体重28~32 kg, 10 m L/次, 3~4次/d。2组患儿均在餐后服药, 5 d为1个疗程。

1.3 评判标准

在治疗前后进行测量体温并记录测量结果, 同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疗效评判标准:治疗显效表现为体温下降2℃以上, 或者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有效表现为体温下降2℃以内, 或者体温稍微高于正常体温;治疗无效表现为体温下降0.5℃以下, 或者体温没有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 (±s) 、计数资料用[n (%) ], 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0%,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9.00%,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表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治疗组出现了2例恶心呕吐、2例大量出汗、1例过敏性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出现了6例恶心呕吐、5例大量出汗、4例过敏性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布洛芬同时还具备镇痛的作用, 它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 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生成, 从而达到解热镇痛作用。然而, 布洛芬混悬液虽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但仍有部分患儿用药后有多汗、恶心反应, 故在应用时应注意及时补水, 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6,7,8,9]。

通过该实验结果发现, 治疗组的有效率91.00%、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有效率6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与舒航[10]的研究结果布洛芬混悬液有效率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 对乙酰氨基酚有效率7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十分相似。这提示我们, 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效果明显好于对乙酰基酚, 然而, 这二者均对肝肾功能有所影响, 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药品时应慎重。

综上所述, 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高热治疗中效果显著, 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类儿童退烧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健.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8 (1) :28-29.

[2]叶泽忠, 张宁.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 :101-102.

[3]钱月芳, 黄小荣.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治疗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0) :214.

[4]杨月明, 田春华, 魏晶, 等.儿童退热类化学药安全性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 2014, 11 (9) :554-556.

[5]周艳平.对比分析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在治疗小儿发热时的疗效[J].北方药学, 2015, 12 (9) :66.

[6]周进科, 朱发绪, 卢学军.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4A) :93-92.

[7]彭文君.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0) :69.

[8]田慧娟.小儿高热的中医病机及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环球中医药, 2015, 8 (S1) :233.

[9]旷剑星.布洛芬混悬液对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 6 (2C) :48.

[10]舒航.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5, 12 (3) :82.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2

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布洛芬20毫克,辅料为:预胶化淀粉、黄原胶、甘油、蔗糖、无水柠檬酸、苯甲酸钠、吐温80、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纯水。

【性状】

本品为橙色混悬液,味甜,有调味剂的芳香。

【功能主治】

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规格】

100ml/瓶

【用法用量】

口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见下表: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 次数 1-3 10-5 4 若持续疼痛或发热, 4-6 16-1 5 可间隔4-6小时重 7-9 22-7 8 复用药一次,24小时10-12 28-32 0 不超过4次。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2.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肤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

【禁忌】

1.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2.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2.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3.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4.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溃疡。2.本品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3.本品与地高辛、甲氨蝶呤、口服降血糖药物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4.本品与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也降低后者的降压效果。5.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

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

【贮存】

遮光、密闭保存。

【包装】

液体药用塑料瓶装、每瓶100毫升,每盒1瓶。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WS-341(X-311)-(1)

【批准文号】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3

关键词: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血液学;血液生化;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85979+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262-04

磺胺氯吡嗪属于磺胺类广谱抗菌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引起的鸡球虫病和特定的细菌性疾病。二甲氧苄啶为兽医专用抗菌增效剂,内服吸收很少,含DVD的复方制剂主用于防治禽、兔球虫病及畜禽肠道感染[1]。本试验所用的复方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临床拟用于治疗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引起的鸡球虫病,推荐的给药方案为1 L水加入本品1~2 mL,连用3~5 d。笔者参照美国FDA《新兽药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南》(Guideline No 33中禽的毒性研究内容,结合该药物拟推荐的临床使用剂量设计并进行了本次试验,以提供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在鸡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数据,了解该产品对拟用靶动物的安全性。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品

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含量200%+40%,规格为200 mL,由中牧南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仪器与试剂

121仪器及其他

OLYMPUS Au27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物显微镜,离心机;其他器具有血细胞计数板、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等。

122试剂试验中所用试剂主要有瑞士染液、结晶紫染液、中性红染液等。

13试验动物及饲养地点

1日龄黄羽肉鸡100羽,购自中国家禽研究所孵化场,每天由专人定时喂料不含任何药物的全价日粮(中国家禽研究所提供,自由饮食。育雏及试验期间如需保温则采用油汀或白炽灯保温。

14试验动物入选和剔除标准

入选的15日龄鸡在试验前1 d必须经兽医检查确认为临床健康。试验前处于濒死的鸡以及生病或受伤的鸡不得作为试验动物用于本次试验。

15方法

151试验分组与给药方案

试验前1 d从100羽饲养至14日龄的雏鸡中选择40羽健康雏鸡,称重后按体质量进行均衡随机分组,共分4组,每组10羽鸡(公母兼有。试验鸡采用翅号和笼号进行标记识别。

根据该药物拟推荐的临床给药剂量,自15日龄起各组鸡分别按推荐应用水平的倍数,即0、1、3、5倍的最大推荐剂量进行自由饮水给药。试验持续期为药物推荐使用的最长持续时间,共计5 d。具体给药方案:对照组0 mg/kg、最大推荐剂量组300 mg/kg、3倍最大推荐剂量组900 mg/kg和5倍最大推荐剂量组1 500 mg/kg,连用5 d。

152安全性试验评价指标

1521临床观察

试验期间每天对试验动物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观察,描述靶动物对药物有毒剂量产生的反应。具体观察项目取决于药物的已知特性和受试家禽的种类:(1与药物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增重和饲料转化,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各测定1次;(3其他不良反应。

1522大体病理学检查

对试验中死亡的所有鸡都要剖检,对与药物毒性、疾病或其他原因有关的死亡率通过可接受的诊断技术加以确认,并记录死亡日期,对疑似与药物相关的大体损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523临床病理学检查(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检查[3-4]

在试验结束时对每组试验鸡颈动脉放血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液生化学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检测的参数有:(1血常规参数。包括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数量、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异嗜性粒细胞数量、单核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含量、异嗜性粒细胞含量、单核细胞含量、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嗜碱性粒细胞含量。(2血液生化学参数。包括白蛋白含量、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白球比值、直接胆红素含量、总胆红素含量、间接胆红素含量、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乳酸脱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葡萄糖含量、尿素氮含量、肌酐含量、钙含量、磷含量、钾含量、钠含量、氯含量。

1524组织病理学检查

试验结束时每组试验鸡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对肝脏、肾脏、脾脏和肺等组织进行常规检查,根据出现的毒性情况决定是否对其他组织进行检查。如果与不给药的对照组相比,来自较高剂量试验组鸡的组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则较低浓度剂量组的鸡组织则不必进行组织学检查。

1525数据统计分析

用SPSS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增质量、料肉比(饲料利用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等各項指标的显著性差异[5]。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临床观察

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推荐剂量组和3倍推荐剂量组中的所有试验动物健康状况良好,饮水和采食均正常。5倍剂量组中有个别鸡在给药3 d时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蓬乱等现象;其他各试验组鸡在试验期间未观察到任何临床症状。试验期间各组动物均无死亡。

22增质量与饲料利用率

试验结束时各组平均增质量及饲料利用率结果分别见表1与表2。统计学分析结果(表1表明,推荐剂量、3倍推荐剂量组鸡平均增质量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平均增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5倍推荐剂量组与对照组和其他用药剂量组相比,平均增质量显著下降(P<005。[FL]

nlc202309041119

[F(W8][HT6H][J][WTH]表1试验结束时各组鸡的平均增质量(n=20[WTB][HTSS][STB]

[HJ5][BG(!][BHDFG3,W15,W30,W15W]组别[B(][BHDWG12,W30W]體质量(g[BHDWG12,W15。2W][XXSX2-SX292]试验前(15日龄试验后(21日龄[BW]平均增质量(g

[BHDG12,W15Q1,W15。3W]对照组(0 mg/kg20390±105738700±2348a18310±1838a

[BHDW]推荐剂量组(300 mg/kg20010±102737330±2152a17320±1581a

3倍推荐剂量组(900 mg/kg19300±153636200±2722b16900±1612a

5倍推荐剂量组(1 500 mg/kg20060±166734150±3363c1409±1954b[HJ][BGF]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F]

[FL(22]与对照组相比,推荐剂量组和3倍推荐剂量组的料肉比变化不明显,但5倍推荐剂量组料肉比增高,表明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溶液在使用剂量过高时会降低饲料的利用率,这与其对增质量的影响一致(表2。

[F(W7][HT6H][J]表2试验结束时各组试验鸡的料肉比[HTSS][STB]

[HJ5][BG(!][BHDFG3,W14,W5。3W]组别消耗饲料量(g增质量(g料肉比

[BHDG12,W14Q0,W5。3W]对照组(0 mg/kg4 16081 831227

[BHDW]推荐剂量组(300 mg/kg3 79091 732219

3倍推荐剂量组(900 mg/kg3 56501 690211

5倍推荐剂量组(1 500 mg/kg3 54661 409252[HJ][BG)F][F)]

23血液学参数

[JP2]由表3可见,随着剂量增加,3倍推荐剂量组和5倍推荐剂量组的一些血液学指标显示出增加或减少的趋势。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推荐剂量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005;3倍推荐剂量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005,单核[JP3]细胞数量有所减少(P<005;5倍推荐剂量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饱和单核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4血液生化学参数

试验结束时血液生化学检测结果分别见表4。

25病理学检查

试验试验结束后分别将每组鸡扑杀,所有剂量组经肉眼观察均未发现任何异常或可疑病变。对5倍推荐剂量组内的所有鸡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结果表明,所有鸡的肝、脾、肺和肾均未发现显微病理学变化(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所采集的数据包括体质量、健康状况、食欲情况以[FL]

[F(W13][HT6H][J][WTH]表3试验结束时各组试验鸡的血液学指标(n=10[WTB][HTSS][STB]

[HJ5][BG(!][BHDFG3,W72。8W]组别红细胞数量(万个/μL血红蛋白含量(g/L白细胞数量(万个/μL淋巴细胞数量(万个/μL异嗜性粒细胞数量(万个/μL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万个/μL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万个/μL

[BHDG12,W72Q0,W72。7W]对照组23610±2141a8740±1197a3300±0330a0893±0100a2280±0230a0055±0007a0019±0002a

[BHDW]推荐剂量组23750±1060a8390±672a3410±0524a0920±0148a2370±0362a0065±0012b0022±0003c

3倍推荐剂量组22950±2232a8270±819a3400±0457a0940±0135a2350±0317a0066±0010c0022±0003c

5倍推荐剂组23730±2579a8320±791a3300±0283a0840±0097a2300±0211a0072±0006c0021±0002b

及血液学、临床生化学等参数。推荐剂量组、3倍推荐剂量组的试验鸡健康状况、食欲情况以及可能的毒性反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部分血液学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正常范围内;少数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可能和仪器分析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推荐剂量和3倍推荐剂量组的增质量未受显著影响,饲料利用率也未显著改变。

5倍推荐剂量组在用药3 d后个别鸡出现轻度临床不耐受现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蓬乱等现象。

[F(W12][TPSS11tif;S+3mm][F]

但试验结束时这些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表现出适应现象,且病理剖检未见相关组织呈现明显病理变化,但部分临床血液学、生化参数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碱性粒细胞数量、葡萄糖含量、谷丙转氨酶活性、Na含量和Cl含量等检测指标与未用药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鉴于本试验在较热的季节进行,试验期间鸡的饮水量增加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试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CM(24]本试验结果表明,南京中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磺[CM)]

[F(W11][TPSS44tif][F]

[F(W12][TPSS33tif][F]

[F(W13][TPSS55tif][F]

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至少以3倍最大推荐剂量对鸡连续给药5 d,并未观察到对鸡有毒性作用和死亡现象发生,鸡精神状况良好,食欲和粪便正常。说明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至少以3倍最大推荐剂量对靶动物鸡连续饮水给药5 d是安全的。

综合本次试验结果,建议在使用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混悬液饮水给药时,连续用药不得超过5 d,炎热季节可适当降低混饮药物的浓度。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

[1][(#]李湘鸣 SPSS软件应用指导:常用医学生物统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HJ]

[F(W14][TPSS66tif][F]

[F(W14][TPSS77tif][F]

[F(W12][TPSS88tif][F]

[HT8][2][(#]王俊东,刘宗平 兽医临床诊断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王捍东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习指导[M] 扬州:扬州大学农学院,1998

[4]陈杖榴 兽医药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37-23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委员会 兽药使用指南:化学药品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46-147[HJ][FL]

[HT5”SS〗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42卷第12期

[SQ5]

[HT6F][JP3]赵卫红,於叶兵,王资生,等 不同脂肪源饵料对日本沼虾抗氧化机能及肝胰腺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266-271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4120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 所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 用药前腋窝测温39~40 ℃, 随机分为2组, 布洛芬混悬液组为观察组, 对乙酰氨基酚组为对照组, 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 女27例, 中位年龄 (8±3) 岁, 给药前体温 (39.4±1.0) ℃;对照组男30例, 女25例, 中位年龄 (8±4) 岁, 给药前体温 (39.3±0.9) ℃。2组间性别、年龄分布、给药前患儿的体温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布洛芬混悬液 (每ml含布洛芬20 mg) 剂量为每次5~10 mg/kg, 如持续发热, 可每6~8 h给药1次, <4次/d;对乙酰氨基酚, 剂量每次10~20 mg/kg, 如持续发热, 可每4 h给药1次, <6次/d。观察期间均不采取其他退热方法或退热药。用药前和首次用药后0.5、1、2、4、6、8 h各测体温1次, 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显效:用药后6 h内体温下降>1~2 ℃;有效:用药后6 h内体温下降0.5~1 ℃;无效:用药后6 h内体温未下降或下降<0.5 ℃或仍上升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退热疗效比较

55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的发热患儿中, 显效50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100%;55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发热患儿中, 显效49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退热起效、维持时间比较

2组患儿服药后1~2h内的退热效果基本相同, 但对照组自用药后4 h体温呈回升趋势, 而实验组在服药后4h退热效果仍较佳且能维持6~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2组均未见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皮疹、大汗淋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儿童支气管炎患儿当体温>38℃时, 应采用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治疗。布洛芬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解热镇痛药, 是环氧化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缓解前列腺素聚集引起的炎性反应、发热及疼痛[2]。布洛芬还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发挥其降高热的作用[3]。布洛芬吸收迅速、完全, 口服生物利用度80%, 99%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半衰期1~2h。对乙酰氨基酚属苯胺类解热镇痛药, 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而发挥其退热、镇痛作用。本结果显示, 布洛芬较对乙酰氨基酚有更长的退热时间及较强的退热作用:退热时间长, 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尤其是夜间;退热强度高, 更适用于高热儿童, 布洛芬混悬液可以口服给药, 从而减少患儿对肌内注射的恐惧感。本结果证明, 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对胃肠道不良反应极少, 结合其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作用, 故认为在儿童高热时可首选布洛芬混悬液作解热镇痛药。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发热,气管炎,儿童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74.

[2]董舒.布洛芬混悬液口服与安乃近滴鼻对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 2003, 9 (3) :50-51.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 所有患儿均发热。男98例, 女82例;年龄7个月~6岁;腋温39℃~41.5℃。其中伴有咽痛或头痛70例, 血常规改变18例 (血小板或白细胞减少) 。将18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男50例, 女40例;年龄 (1.18±0.25) 岁;伴头痛7例, 伴咽痛20例, 伴血常规改变7例;体温 (39.6±0.32) ℃。对照组男48例, 女42例;年龄 (1.21±0.29) 岁;伴头痛5例, 伴咽痛15例, 伴血常规改变7例;体温 (39.7±0.35) ℃。2组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0.5ml/kg (0.02g/ml) 口服, 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混悬剂1.0ml/kg (0.01g/ml) 口服治疗。于首次用药后定时记录患儿体温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有无多汗、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用药后体温下降1℃, 计3分;有效:患儿用药后4h体温下降0.5℃~1.0℃, 计2分;无效:患儿用药后4h体温下降<0.5℃、下降后回升或未下降, 计1分。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退热评分为 (28.5±0.12) 分低于对照组的 (2.63±0.38) 分, 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9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体温

治疗前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体温均低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试验组多汗80例, 轻度皮疹4例, 轻度恶心10例, 退热后发生血常规改变16例;对照组多汗18例, 轻度皮疹20例, 呕吐3例, 退热后发生血常规改变6例。2组不良反应均于停药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 个别患儿在持续高热情况下出现惊厥, 因此控制小儿高热是儿科医师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布洛芬混悬液是常用于临床治疗的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物, 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 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等细胞因子释放, 降低白三烯水平和机体的代谢率[2,3]。本结果表明, 布洛芬混悬液相对对乙酰氨基酚而言在退热速度和持续退热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对伴有咽痛症状的患儿疗效更好。布洛芬混悬液的使用能保证患儿体内具有持续较高的血药浓度和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曲线下面积保证其退热的高时效性, 表明布洛芬混悬液较对乙酰氨基酚而言具有更强的退热效果和更长的退热实效。较长的退热持续时间能有效减少给药的重复次数, 较强的退热强度更适用于高热症状患儿。本结果表明, 布洛芬混悬液具有退热作用强、持续时间长、退热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和口服方便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贺健.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 :28-29.

[2] 谭礼洪.布洛芬混悬液在儿童发热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24:83-84.

铝镁加混悬液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8例患者中, 男100例, 女28例, 年龄24~80岁, 平均 (53.73±14.08) 岁。所以患者经内镜及活检确诊为良性活动性溃疡, 其中, 胃溃疡62例, 十二指肠溃疡56例, 复合型溃疡6例, 降部溃疡4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嗳气、泛酸、腹胀等症状, 同时均感染幽门螺杆菌 (Hp) , 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实验两项均为阳性。排除卓-艾氏综合征、食管糜烂及溃疡、胃癌及其他消化道疾病及对青霉素和泮托拉唑钠过敏、心、肝、肾等功能障碍和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患者随机被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58例, 经检验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疼痛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钠 (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60 mg次, 2次/d, 连用4周, 同时服用阿莫西林1g, 克拉霉素0.5g, 两种药均为每日2次, 治疗Hp感染, 持续1周;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铝镁加混悬液 (扬州一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5g/次, 3次/d, 连用4周。两组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止血、纠正电解质平衡等相关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胃镜标准[2]: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下观察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瘢痕期或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胃镜观察溃疡面积缩小≥50%; (3) 无效:症状无变化, 胃镜观察溃疡面积不变或缩小<50%。愈合率=治愈率+好转率。腹痛改善情况为临床观察指标, 标准腹痛消失率包括患者腹痛完全消失的比率、腹痛缓解率、其严重程度评分减少但未完全消失的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 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第1周腹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相比, 实验组第2天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第4天和第7天后没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注:*与实验组相比χ2=5.41, P=0.02

2.2 两组胃镜复查情况

结果显示2周后两组患者的镜下溃疡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P=0.03) , 到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 (P=0.11) , 表明通过服用铝镁加混悬液后实验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病情, 见表2。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根治的疾病, 但临床上常因药物配伍不合理导致了对疗效的影响, 致使消化性溃疡久治不愈, 从而使病程延长甚至发生恶性病变。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多因素损害的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原因, 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3,4]。此外临床仍有相当一部分在原位或邻近部位复发, 胃酸和Hp及异常的组织结构因素[5]被认为是导致溃疡复发的原因。

正常的胃黏膜通过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胃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脂蛋白层、胃黏膜血流及细胞的更新来抵御各种物理和化学损伤。许多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的发生, 如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某些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法是在传统的抑制酸、中和酸、保护并促进溃疡面愈合、调节胃动力等基础上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采用二联或三联用药, 甚至四联用药。国外应用的抗酸药已从单一式的化合物转向铝镁复合物或铝镁铋复合物, 以提高制酸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铝镁加混悬液是其中的一种。铝镁加混悬液为白色黏稠混悬液, 主要成分为铝镁加, 其化学名称为十四羟基碳酸铝镁水合物, 是一种黏膜保护剂, 能覆盖消化道与黏膜蛋白的结合, 增强黏膜屏障, 防止致病因子对胃黏膜的侵害, 维护消化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因其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 不但能中和胃酸, 还能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而不影响消化功能, 同时还能吸附大量胆酸, 结合后的胆汁酸等进入肠内碱性环境时又可被释放而不影响其肝肠循环, 口服利用度好, 避免像其他黏膜保护剂咀嚼带来的不适[6,7]。同时铝镁加混悬液没有胃酸反跳和便秘的副作用和不影响消化功能, 在国外已广泛运用。故本次我们在临床上使用了铝镁加混悬液四联方案与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本组实验用铝镁加混悬液四联方案与对照组比较, 可使溃疡患者的胃组织形态结构恢复更好, 显著提高了临床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这与杨波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

综上所述, 铝镁加混悬液中和胃酸及保护黏膜作用强大, 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消化性溃疡患者腹痛等症状, 明显缩短治愈时间,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铝镁加混悬液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将128例确诊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 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钠等综合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铝镁加混悬液 (1.5g/次, 3次/d) 连用4周。2周后和4周后, 观察镜下治愈率。结果 实验组第2天腹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第4天和第7天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胃镜复查结果显示实验组2周后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通过服用铝镁加混悬液后实验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病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铝镁加,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Soll AH.Peptic ulcer and its complications[M]//Feldman M, Schars-chmidt BF, Sleisenger MH.Sleisenger&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and liver disease.6thed.Beijing:Science press, 2001, 620-678.

[2]林巧嫦.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 2011, 18 (1) :38-39.

[3]高国英, 苗国芬.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114-143.

[4]陈庭富.奥美拉唑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3) :3524-3525.

[5]Tarnawski A, Stachura J, Wieeiam JK, et al.Quaeity of gastric uecerheaeing;a hen emerging concept[J].Cein Gastroenterroe, 1991, 13 (Suppl) :S42.

[6]梅海信, 张振华.铝镁加混悬液辅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9) :95-96.

[7]谈小明, 朱向前, 陈劲頻.莫沙必利及铝镁加混悬液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 (11) :1998-2000.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7

为了将甘草总黄酮提取物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本试验将其制成了混悬液, 并对该制剂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 以期为临床应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1.1 药物

甘草总黄酮混悬液, 由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动物医学学院药理毒理学教研室研制, 该制剂是由甘草总黄酮提取物、氢化蓖麻油、单硬脂酸甘油脂、维生素E油及大豆油制成的深棕色混悬液, 甘草总黄酮混悬液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不得少于30 mg/m L。

1.2 试验动物

清洁级昆明小白鼠, 体重为18~22 g, 雌雄各半;清洁级SD大鼠, 体重为130~150 g, 雌雄各半。试验动物均购自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3 主要仪器

血液分析仪 (型号为poc H-100V) , 购自日本西斯美康公司;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Vet Test) , 美国爱德士公司生产;切片机 (型号为RM2255) 、包埋机 (型号为EG1150H) , 德国徕卡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5]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给小白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甘草总黄酮混悬液未测出半数致死量 (LD50) , 因此进行了最大给药量试验, 以评价甘草总黄酮混悬液的急性毒性。

取20只小白鼠, 雌雄各半, 腹腔注射甘草总黄酮混悬液, 24 h内给药3次, 按体重0.03 m L/g。在给药后1周内, 连续观察和记录小白鼠的精神状况、行为、饮水、食欲及死亡等情况。

2.2 长期毒性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6]进行长期急性毒性试验。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 即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高、中、低剂量组SD大鼠分别按体重腹腔注射甘草总黄酮混悬液1.5, 0.75, 0.375 m L/kg, 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每天给药1次, 连续给药35 d (共5周) 。给药结束后次日, 每组取10只大鼠 (雌雄各半) 处死取血, 检测血液生理、生化学指标, 并进行病理剖检和组织学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以x±SD表示,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增重和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3.1 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

甘草总黄酮混悬液的最大给药量为4.5 g/kg时仍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说明该药物对小白鼠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

3.2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3.2.1 一般情况

试验期间各组大鼠活动正常, 毛发光润, 摄食、饮水和粪尿均正常, 未发现中毒症状, 未出现死亡。经统计学分析, 各剂量组大鼠的生长发育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甘草总黄酮混悬液对大鼠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各组大鼠增重情况见表1。

3.2.2 对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经统计学分析, 甘草总黄酮混悬液各剂量组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说明甘草总黄酮混悬液对血液、肝功能和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3.2.3 病理剖检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给药结束后, 剖检大鼠, 肉眼未发现任何异常和可疑病变。取甘草总黄酮混悬液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脏、脾脏、肝脏、肾脏、睾丸及子宫组织进行病理学组织切片检查, 结果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4 讨论

中草药主要来源于动植物, 具有天然性、无抗药性和残留性[7]。但中草药成分较复杂, 也决定了中药、天然药物制剂, 包括活性成分或组分、配伍后产生的新成分、体内代谢物、制备过程中的杂质、辅料及制剂的理化性质 (如p H值、渗透压等) 等均可能是产生给药部位毒性或溶血性反应的因素。因此, 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和程度、安全剂量或浓度、安全范围、临床研究监测指标、解毒或解救措施等, 应进行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局部应用的毒性试验。

本研究从安全用药方面考虑, 对甘草总黄酮混悬液进行了毒理学研究, 以便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结果表明, 甘草总黄酮混悬液对小白鼠无急性毒性作用, 临床用药安全可靠;甘草总黄酮混悬液对大鼠体重、摄食、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组织学观察心脏、脾脏、肝脏、肾脏、睾丸 (♂) 及子宫 (♀) 等组织亦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摘要:为了确定甘草总黄酮混悬液的毒性, 试验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甘草总黄酮混悬液的最大给药量为4.5 g/kg时未出现任何毒性;连续35 d腹腔注射甘草总黄酮混悬液, 高剂量组大鼠的临床症状、体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高剂量大鼠心脏、脾脏、肝脏、肾脏、睾丸 (♂) 及子宫 (♀) 等组织亦未发现异常的病理学变化。说明甘草总黄酮混悬液毒性低。

关键词:甘草总黄酮混悬液,急性毒性,最大给药量,长期毒性,临床症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学观察

参考文献

[1]WANG X, ZHANG H, CHEN L, et al.Liquorice, a unique guide drug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review of its role in drug interactions[J].J Ethnopharmacol, 2013, 150 (3) :781-790.

[2]王慧.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 2010, 12 (9) :347-350.

[3]张佳莹, 魏苗苗, 初晓, 等.甘草黄酮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J].中国农业学报, 2012, 28 (8) :56-62.

[4]邱家章, 邓旭明, 罗永煌.甘草查尔酮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J].中国兽医学报, 2012, 32 (8) :1194-1198.

[5]李建华.中药类急性毒性技术法与LD50值的分级[J].中草药, 1994, 25 (7) :388-389.

[6]黄芳华.中药新药申报材料中长期毒性试验的常见问题[J].中国新药杂志, 2004, 13 (7) :661-663.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8

生白附子混悬液制备:白附子鲜品购于黑龙江省五常市, 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生药实验室鉴定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去须、洗净、切成约2mm的厚片, 经60℃烘干粉碎, 过80目筛, 临用时以双蒸馏水溶解成不同浓度 (按倍比稀释法) 。动物:昆明种小鼠, (20±2.0) g, 雌雄各半, 共102只, 购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 首先以生白附子的最大可溶浓度60g/dl给4只小鼠 (雌雄各半) 灌胃 (灌胃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 , 每只鼠每日1ml (剂量30000mg/kg·d-1) , 分两次灌胃, 间隔8小时。观察小鼠的情况。结果:小鼠第1次给药后即出现烦躁不安、不欲饮食等中毒症状, 第2天全部死亡, 证明生白附子混悬液经口途径给药具有毒副作用。 (2) 取12只小鼠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3组, 每组4只 (雌雄各半) , 按50mg/kg·d-1、500mg/kg·d-1、5000mg/kg·d-1剂量, 每日给药1次, 每次每只小鼠0.5ml。结果:7日后前两组没有小鼠死亡, 状态尚佳, 第3组小鼠死亡3只。 (3) 取16只小鼠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4组, 每组4只 (雌雄各半) , 按1250mg/kg·d-1、2500mg/kg·d-1、5000mg/kg·d-1、10000mg/kg·d-1剂量, 每日给药1次, 每次每只小鼠0.5ml。结果:7日后第1组小鼠没有死亡, 状态尚佳。第2组小鼠死亡1只, 余下3只状态不佳。第3组死亡3只, 另1只状态不佳。第4组4只小鼠全部死亡。 (4) 取70只小鼠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7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 按1∶0.7的比例剂量递减 (最高剂量组为10000mg/kg·d-1) , 每日给药1次, 每次每只小鼠0.5ml。给药前每只小鼠仔细称重, 并经断尾取血做白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 实验完毕后各小鼠再仔细称重并做白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 (状态不佳小鼠随时做白细胞检查, 实验中途死亡小鼠即时称重) 。根据小鼠的死亡情况, 按照孙氏综合法计算得出白附子的LD50为3430.0mg/kg, 可信区间 (L95) 为2695.3~4164.7mg/kg。

给药后观察小鼠反应情况, 静伏少动, 食欲减少, 出现皮毛松散、紫绀、腹部膨大且随药物浓度增加以上现象越来越明显。濒死时出现呼吸频率减慢, 张口呼吸, 鼻翼煽动等中毒症状。各组小鼠解剖后, 心、肝、肺、脾、肾等器官的肉眼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 胃、肠胀气明显, 部分肠管液化粘连, 个别小鼠腹部皮肤呈淡绿色。体重及白细胞计数见表1。

t检验;给药前后比较*P<0.05;与1~5组比较△P<0.05

3 讨论

白附子,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止痛之功效。历代本草记载白附子有毒、有大毒、有小毒、无毒等情况不一[1]。其炮制品, 水煎剂、冷浸剂、温浸剂的急性毒性已有学者报道[2]。而生品混悬液尚无毒性报道。笔者对生白附子的混悬液经口途径给药的急性毒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表明:生白附子混悬液经口给药具有毒性作用, 且随给药剂量的增大和给药时间的延长其毒性明显增大。其半数致死量为3430.0mg/kg。可信区间为:2695.3~4164.7mg/kg。主要致死原因初步认为是消化道毒副作用, 以胃肠胀气为主要表现。这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9.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篇9

关键词:肉芽,鼓膜炎,曲安奈德

我科自2002~2009年共治疗32例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 女24例, 年龄17~55岁, 平均36.6岁, 病程3个月~2年, 平均8个月。患者发病后都有按慢性外耳道炎或慢性中耳炎接受治疗的病史。

1.2 临床检查

全部患者耳廓及外耳道无畸形, 外耳道可见皮肤潮红, 粗糙, 有稀或粘稠的脓性分泌物, 深部鼓膜小区域性慢性充血, 一般在前下或后下象限鼓膜表面有散在或成簇状细小颗粒状肉芽, 肉芽表面有少许脓液, 部分鼓膜因外层已经遭到损伤而格外菲薄近穿孔, 将分泌物清洁干净后用鼓气耳镜检查可见肉芽随着鼓膜活动。颞骨高分辨率CT提示鼓室及乳突正常。

1.3 治疗方法

一旦查明患者的鼓膜没有穿孔, 分泌物来自鼓膜的炎症所致, 就按慢性肉芽性鼓膜炎予治疗。先采用3%过氧化氢液完全清理耳部的分泌物, 过大的肉芽可在鼓膜麻醉剂的麻醉下采用中耳息肉钳予切除, 小的肉芽可直接息肉钳切除, 切除后采用50%三氯醋酸液烧灼肉芽基底部, 在此要非常注意, 严格控制药物的量和范围;第二步操作是:无菌纱条 (没有毛头, 约2cm×2cm大小) 上略蘸曲安奈德混悬液, 要求不湿不干, 置放在鼓膜炎症部位, 然后依次压入干的无菌纱条填塞外而道。上述操作一般3d或1周1次, 操作以后不必服用抗生素, 嘱患者注意患耳免受水渍或滴药, 拒绝随意的挖耳行为, 门诊随访直至病愈。

1.4 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时间为3周~2个月。随访病例6个月~3年, 无复发病例。

2 讨论

慢性肉芽性鼓膜炎临床不多见, 肉芽增生性病变一般局限于鼓膜的表皮层, 纤维层可受到波及[1]。临床症状虽然表现多较轻, 也没有造成大的听力下降后果, 但该病应当引起医生们的足够重视。若对患者不进行仔细的检查, 或医生询问病史不到位, 就很有可能诊断为一般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滴药是不起作用的, 没有效果同时浪费了患者的大量时间来就医, 患者可为这一普通的小病拖延1年或更长的时间是常有的事情。再一个是医生们寻找到有确实效果和疗效的方法不多, 采用的也不多, 故会使小病成了疑难杂症。外耳道深在的环境是不利于鼓膜创面愈合的, 有炎症就会有渗出, 渗出物的存在更利于肉芽的存在, 这是一般医生治疗鼓膜炎不见效果的根本所在。康桂智[2]报道采用甘草酊滴耳的方法治疗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指出现代研究发现,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能显著增强和延长可的松作用。一般认为其有效成份为甘草次酸, 小剂量使用能起到ACTH作用。我们在治疗慢性肉芽性鼓膜炎的过程中, 也应用到了激素的作用, 采用的是曲安奈德混悬液。该药是一种强效局部用糖皮质激素, 作用时间长是本药的优点, 将药物置放在无菌纱条上, 既可以发挥药物的作用, 同时避免因液体的滞留而给肉芽带来死灰复燃的机会。

慢性肉芽性鼓膜炎既然是慢性疾病, 自然有不易快速去除的顽固病灶根源, 同时也存在患者不会短时间克服陋习的客观因素, 故治疗期间要有耐心, 使用三氯醋酸液烧灼肉芽, 药液不可过多, 深度要恰到好处, 防止让已经过于菲薄的鼓膜发生穿孔的情况。复诊的过程就是要让复燃的肉芽被再次压制和清除, 医生应具备治愈的信心和彻底性的负责态度, 才可使该病有望获得最终康复。本病治疗方法简单, 不需要特殊器械, 风险不大, 易于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菊兰, 蔡华成.耳内镜下诊治慢性肉芽性鼓膜炎临床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7, 15 (4) :324.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推荐阅读:

上一篇:真实作文下一篇:可复用测试用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