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实效性(通用12篇)
合作的实效性 篇1
小组合作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它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强化储存的僵局, 颠覆了教师垄断课堂整体信息源的权威, 突破了传统集体教学中, 师生单维教学的困窘, 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推崇, 为一线教师所普遍接纳、采用。
一、纪实: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追求表面的时尚, 为合作而合作,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 教师会把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 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教学中, 我们虽然看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自“热烈”地讨论着, 但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小组合作虽然分组了、讨论了, 但是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还容易养成学生不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组织, 脱离讨论主题
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自行讨论,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闲聊, 教师觉得他们讨论得很“热烈”, 实质上他们有的讨论早已脱离了主题。这种脱离主题的小组讨论, 不仅让学生无法对所说知识展开讨论, 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 看重优等生, 忽视弱势学生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看法时, 总是让每个小组中的优等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他们包揽了小组讨论的大部分成果。这些优等生在发言时, 弱势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 教师的做法无形中打压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将他们排斥在外。这让小组讨论变成了优等生的“独角戏”表演, 这也不利于优势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搭建小组合作平台, 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存在的种种误区,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学习本身的积极意义, 使合作学习变得低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这些误区,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规划好小组合作成员, 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1. 科学分组, 培养骨干。
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 须在一个完善的学习活动小组中进行。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基础上, 按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其中每个合作小组由一个优势学生、两个中层学生和一个弱势学生构成。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 可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个团体活动的良好开展都离不开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 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 数学教师要慧眼识珠, 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小组长, 使他们成长为小组中的“领头雁”。
2. 各司其职, 随机提问。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 各司其职。
3. 授之以渔, 传授技能。
学生有效的合作不仅依赖学生的责任, 还需要合作的技能。数学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交流、合作技能, 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同时培养学生表达、接纳等合作技巧。在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发言要专心, 表述自己意见的时候要紧扣中心, 同时还应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成员。对于其他同学的肯定要有诚心, 就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也要自觉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二)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高效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制造“热闹”的假象, 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高效的合作应该是教师精选的、可以具体分解的内容, 即适合小组开展的,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合作任务。
1.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 组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水平和学习的层次水平不同, 决定着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想法千差万别。由此会产生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争辩。这种争辩中常常表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思维水平, 可以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讨论, 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在引入开放问题时, 组织合作交流。开放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千差万别, 不同的学生常常从不同角度思考, 得出不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开放性习题, 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个性化思维思考。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 应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讨论。
3.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 组织学生合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解答了, 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出来。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合作的实效性 篇2
土门镇中心小学
胡华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应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形式,如何正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笔者从近期调研、推门听课中了解到,每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其中“形式”成为形式不少。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谈如下看法。
一、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刚刚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骤在一起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首先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讨论,天马行空,乱说一通。所以说,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想法之后,再与同伴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
二、老师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大家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组为了让本组成员在全班表现是捧,派出优等生发言。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听到的是他们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优等生的发言代替了小组全员意见。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了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很有必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三、老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多。
首先是小组成员分好工。最好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这个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是根据每次学习内容而有所变化。当然,能力强的学生肯定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老师在安排合作学习之前要作一个说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这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不至于没事干,无话可说。
其次是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轮流发言,必要时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个也不少!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讨论、交流、思考,这样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此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也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例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等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老师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如何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4-01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将为学生学好数学创设良好的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 “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要合理分组
每学年期初,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将学生分组,分组要科学,分组时应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能使每个成员学习机会平等,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发展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分组时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考虑,这就是组与组的关系。笔者的做法是:每组前后四人,学习情况为“一优二中一差”,选取有责任感、善于与同学沟通、有一定组织能力者为组长,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调整人员组成或更换组长。
二、要布置任务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老师应向同学布置任务,包括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这样学生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避免盲目行事,这点很重要。如学习“频率与机会”中的模拟实验一节时,给各小组布置几项任务,分别用替代物去模拟:有6个黑球代替黑袜子,2个白球代替白袜子;有用抽签的方式,在6张纸条上写“黑”,两张纸条上写“白”;有用两张扑克替代两个硬币;有用一黑一白两个球替代硬币的。之后由小组内讨论分工,谁完成哪项任务,谁模拟实验,谁做记录。探索“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时,也只是给小组布置该组探究的问题,然后由他们共同设计,分工寻找器材,分工实验操作。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才有效果。
三、充当导演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多种角色。教师设计好总体方案,布置完任务后,还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见的学生;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成为小组中的一分子。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解决,那就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提出一些问题适当抛给学生思考。
四、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来评价。笔者的做法一般是先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或课后展出小组合作成果,如收集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对策等,这样能弥补课堂上部分同学没机会发言的不足,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要适当“减负”
在设计合作方案时笔者不主张每个环节都刻意安排合作内容,确定的合作方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可操作性,以减轻学生身心压力。
合作学习的项目,强度要适宜,否则小组内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会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其他大多数同伴也会疲于应付完成任务,合作本身就无暇顾及了。
适当设置小比赛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小组同学的士气,促进合作。但过分强调竞争会导致学生只顾比赛结果、不管练习质量;对影响小组利益的同学指责、嘲讽;挑剔其他小组、责怪裁判不公等现象,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议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4
1. 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合作的内容难易要适度, 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只有提出了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投入, 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 在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情况, 在探究文本、拓展延伸、才华展示这三个环节中按顺序提出了三个问题供讨论: (1) 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2) 请同学们做小警察找找我们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 请同学们当环保小卫士,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 (标语、漫画、诗歌……) 号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这三个问题比较有针对性,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 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并有一定的梯度,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素材, 激起合作探究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 完成探究任务。因此, 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时, 我遵守“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例如, 在教学《永久的悔》这一课时, 我先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 接着就选组长和成立合作探究小组。选组长时采用学生自荐和同学推选相结合的方式。组长选定后, 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成立小组。接着我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来个竞赛, 看哪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快地完成任务。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积极讨论、认真制定探究方案, 组内分工合作, 大家动手操作, 过了没多久, 每组都制作出了用扇形图、五环图、气球图等呈现讨论结果的学习卡。通过这些非常有创意的学习卡,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深一层了解了“‘我’永久的悔是什么”, 教学效果比预期的要好。
3. 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合作规范
在小组讨论中, 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 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互相推辞, 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谁也不听谁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只有明确的分工, 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每个小组最好设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 且明确他们的职责,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发挥各自专长,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理解并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 遵守合作规则,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使小组行为变得和谐统一。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 组长应轮流做。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做组长, 这样, 使他们既锻炼了能力, 又增加了自信, 同时又防止了成绩好的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分工角色也可以转换,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4.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学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主题应多元化, 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 可以有表扬、鼓励和建议。教师首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 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 要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其次对小组的评价要注意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 还应包括对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的评价。例如, 在《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合作完成思考题, 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合作成果时, 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他们小组用的是气泡图, 并且非常详细, 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小组用的是五环图, 非常有创意, 掌声鼓励。”“老师只懂用线形图, 而同学们却能用各种各样的图来呈现。这说明同学们比老师棒, 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掌声送给我们自己。”这样, 就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大大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 提高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合作的实效性 篇5
张冬云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年来的实验研究,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间的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同时小组长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每小组由一般由四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1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1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了合作,奠定基石
要让学生对所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有所准备,在已知的基础上,谋划分工、确定职责。
三、把握时机,适当引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而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习中教师不仅只是出示带有启发性的自学思考就完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动手操作,联想”等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掌握了新知。总之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6
一、成立最佳搭配小组,以利提高学习效率
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简单地把前后四个同学组合为一个小组,由老师指定学习成绩优秀的任组长,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只能遵守教师的安排,其实这样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是有害的。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个个参与学习的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按成绩“好、中、差”搭配,按各小组成员的性别、交际能力强弱、性格活泼与内向、学习成绩优劣分类,学习小组每个组员还要用一定的标准分成数字号,但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特别是组长的选举应该是自荐、选举相结合,成立最佳搭配小组,组成实力均等的小组。只有这样组长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组员也能更好地完成共同任务,同时小组间也能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探究的效果就会更理想。
二、设计出激活学生求知欲的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紧扣教材重难点,应该整体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能够激活学生求知欲,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循序渐进,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根据“好中差”的学生的需求设计,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手中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综合利用,把每一课时设计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基础达标——巩固检测”模式的导学案,上课时发给学生,问题就摆在学生面前,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的答案,顺理成章地把学生推进自学与合作的状态。
三、进行有效调控,拓展教学的空间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师要适时监控,要密切注意各组的讨论情况。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关于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经常有错误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错误。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当出现冷场局面时,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指导合作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中存在几种学习困难生主要是:情绪低落的学生,被组员忽视的学生,厌学的学生,表现欲超强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听取分析其他组员的意见,学会获取组员的帮助,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凝聚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个人往往解决不了,这时分工合作探究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协商、不断质疑。这不仅要求组长做好组织工作,教师还要在巡视中对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再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互讨论学习、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提高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制定明确的小组评价制度,人人进步
为了调动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同学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合作学习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必须制定明确的小组评价制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有利手段。评价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当堂评价方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估分数,每堂课必须评选出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和本节课的学习之星。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以评小组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整体为主,评个性为辅;以评小组学习过程为主,评最后成绩为辅。通过鉴别评定小组学生的参与行为与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把“不求每个同学成功,但要大家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学生也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和接受的过程。总而言之要树立“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的理念,加强研究与反思,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有益于教与学的教学策略。新课改是历史潮流,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7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 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 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防止随意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 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小组成员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
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 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 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感到很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三种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建立有效的合作常规, 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 采用多样化评价和奖励方式, 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实效的最佳方法。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实效性,科学,有效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被提到了日程上来。然而从教十余年来,听课时或在自己的课堂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时候课堂上学生们小组之间讨论的热热闹闹、一派繁荣景象,可深入其中,却发现小组中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这个同学说过了一遍,那个同学又一字不落的说了一遍。亦或是小组之间各说各的,“互不干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执教者更多地关注到学困生,给学困生提供向优等生学习的机会。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科学搭配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在课堂中,我常常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四个人就近分成一个小组,有时到下一周串座了,小组成员又有了新的变动,有时这一组都是尖子生,另一组却大部分是学困生,尤其是学困生多的那一组,合作起来效果是十分欠佳的,后来我就尝试着调整班级的座位,让每一行的桌子数尽量相同,这样即便是串行了,小组成员也能保持不变动。另外我又按各小组成员的性别、交际能力强弱、性格活泼与内向、学习成绩优劣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使每个小组保证都有这三类的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为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课堂中,往往优秀生参与的多,而学困生往往充当“听众”的角色。久而久之,这部分“听众”就会在集体中落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小组活动前,教师有必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每组设立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及其它成员。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从而求出教室的面积。活动前我安排各小组组长指定测量员、记录员、以及汇报员,学生们忙得热火朝天,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对面积的认识和计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有效引导
成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要改变以往“观众”的角色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组的讨论情况。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教师应当指导合作技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记得那次的数学课上,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在深入一个小组时,发现他们小组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都能被3整除。其它小组成员就一致认为这是“标准答案”,正当他们在为自己的结论而沾沾自喜时,我适时引导:那如果是“49”呢?学生发现了矛盾,经过进一步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也知道了合作学习也要在独立动脑思考的基础上。
四、时间充足
这里所说的时间充足是指给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够用,对于某一个问题或是重难点,既然让学生们合作学习了,就是想让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与坏与合作的时间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刚进入合作讨论的状态,有时教师就要求开始反馈汇报了,组内的学生还没有说完,有的甚至在小组内还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样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是不是流于形式了呢,所以,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结论,那是最好的了。
五、积极评价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我觉得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行为中的表现、积极性及在活动中知识、情感、能力的变化。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评而互学会互评。把评价作为合作学习中一种能力的培养。把“不求每个同学成功,但要大家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合作的实效性 篇9
一、在学生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 以学生为本 ”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新知识产生的必然性, 在体验中感知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然而,部分新知的探索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难以完成新知的探索、形成、应用的全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合作内容的:已知三角形最大内角度数,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那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如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实验室。数学实验室:( 1) 画一画:已知三边a、b c( a<b<c),画三角形 。( 2) 量一量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 3) 填一填下表:
( 4) 猜想:当三边a、b、c满足什么关系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组内成员接到任务后,都积极地投入,相互配合,处于一种非常默契的状态,有的拿起圆规作图、有的进行角度度量、还有的忙着计算完成表格……规定时间内每个组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与人合作给自身学习带来的益处, 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解决开放性问题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唯一 , 多元化的答案的背后隐藏着不同逻辑推理 , 体现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的各种策略和结论 , 让每个同学都能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 案例 “ 反比例函数 ” 的开放性问题 : 师 :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在生活中一些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 例如 , 路程s ( km) 、速度v( km/h) 、时间t( h) 。 ( 1) 如果s=200 , 那么函数关系式v= 或t= ; 我们就说 ____ 是 ____ 的反比例函数 。 变式 : 如果s为常量 , 那么函数关系式v =或t = ;我们就说 ____ 是 ____ 的反比例函数 。 ( 2) 如果v为常量 , 那么是的正比例函数 。( 3) 如果t为常量 , 那么是的正比例函数 。 师 :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 。 组1 : 例如 , 质量m ,密度 ρ,体积V,m=ρV,当m为常量时 ,ρ 是V的反比例函数 ; 或V是 ρ 的反比例函数 。 当 ρ 为常量时 ,m是V的正比例函数 。 当V为常量时 ,m是 ρ 的正比例函数 。 组2:例如 , 总价 、 单价 、 数量 , 总价 = 单价 ×数量 。 当总价为常量时 , 单价是数量的反比例函数 ; 或数量是单价的反比例函数 。 当单价为常量时 , 总价是数量的正比例函数 。 当数量为常量时 , 总价是单价的正比例函数 …… 组3 : 例如 , 长方形的面积S , 长a ,宽b, S=ab。 当S为常量时 ,a是b的反比例函数 ; 或b是a的反比例函数 。 当a为常量时 ,S是b的正比例函数 。 当b为常量时 ,S是a的正比例函数 。 教师先给出一个范例引导学生怎样思考 , 如何口头表达 ,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 又培养全面考虑问题和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 , 学生进一步明晰了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 , 深化对该知识点的再认识 , 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 体验成功的快乐 。
三、在学生意见分歧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把 “ 正确答案 ” 告诉学生 , 学生有可能仍然一头 “ 雾水 ”, 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 这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在学习 “ 合并同类项 ( 2)”时 , 专门设计 了 “ 小组讨论 ” 的环节: ( 1) 求代数式其中x = 1/ 2 。 ( 2) 完成后 ,在组内交流你的方法,说一说怎样求代数式的值更简捷 ?问题提出后 ,有的同学提笔就做,直接将x= 1/ 2代入代数式,由于运算复杂 , 算了很长时间 , 甚至在运算过程中不停地涂改 ; 而有的同学却不急于动笔 , 略微思索后方才动笔 , 不一会儿就完成了 , 完成后就迫不及待地帮助未完成的其他组内成员 。 在 “ 小组讨论 ” 的环节中 , 组内的成员们都积极阐述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 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 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 通过做题时间 、 速度 、 准确率的比较 , 许多小组都得出 “ 应先代入再求值 ” 的方法更简捷 。 通过 “ 兵教兵 ” 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 在探索活动中比较求代数式值的方法 , 使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 。
合作的实效性 篇10
一、正确分组,奠定合作基础
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认知水平、性别差异等的不同,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将学生合理搭配,组成异质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别分配一定任务,由组长协调,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依据兴趣是否相同来分组,对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兴趣小组,进一步拓展探究。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实施不同形式的分组,打破固有成员配对方式,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正确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能够在合作互动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依循公平的原则,组内成员都要担任一定的工作,完成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Power Point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时,需要学生根据PPT课件制作流程确定主题—设计教学过程—收集素材—编辑演示文稿—美化与丰富演示文稿—播放与调试演示文稿—教学使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PPT课件制作流程,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科学分工。组长分配任务,不断完成规划—设计—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科学合理的分工,能让学生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正确分组奠定合作基础,科学分配任务能强化过程与方法体验。
二、明确目标,建立合作规则
明确合作目标、建立合作规则是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与目标会影响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由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展开高效动态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分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完善学生知识与技能等三个部分。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组内成员相互独立而又相对统一,每个成员担任任务的一部分,综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不能偏废成员的任何部分,成员需要出谋划策、创新思维、激发自身潜能,组长激励小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优化合作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电子邮件的使用”相关知识时,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成员,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学会申请电子邮箱、编写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查看以前的电子邮件等”。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感受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组成员完成独立的电子邮箱申请、电子邮件编写,组内成员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不懂的地方交流合作,相互探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免费电子邮件的申请地址,并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三、精选内容,保障有效合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展开对小组合作细致的组织,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指导与交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任务,针对非常简单的教学任务,可以实施学生独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应该应用于课题式任务,其教学任务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其他同学的点拨、启示,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促进。
例如,学习“画图软件”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传授了画图程序启动、窗口组成、画图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展开实例练习“画小鸡”,该实例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展开绘画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别管理色块、文字、图画、布局等相关部分,每个学生各司其职,选取一定的主题如“美丽的家园”“夏夜”“黄昏”等,广泛收集素材,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下,共同完成任务。
四、科学评价,提升合作效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科学评价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与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学生自评、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展开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知识、态度、交流互动、学习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展开积极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学生提升合作学习的兴趣,强化合作意识与技巧,提升合作效果。
浅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11
1.教师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学中,若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是一派热闹景象,同学们积极探讨,踊跃发言,看起来异常热闹,课堂上人声鼎沸,气氛浓烈。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热闹背后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操作,动脑思考,许多时候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另一部分会比较沉默。在讨论、交流时,学生也是各说各的,不能相互配合,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这样的合作学习,给人的感觉就就是搞形式、作秀,实效性不大。
2.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后,都是有小组代表发言。如此一来,教师只看到了那些代表小组发言的小组长,讲得有条有理,而那些差一点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教师没有真正的把握。因此,每个学生到底对知识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不能完全的掌握,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很好地关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有效地进行呢?
1.组建合理的小组。组建小组时结构要合理,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教师可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讨论的对象,也就是在一个组内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至少要有两名。分组时也要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学科均衡,也可以不同学科进行不同分组。
2.培养能力较强的小组长。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定期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了解反馈信息,进行前置性作业的指导,让他们在小组内树立威信,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3.小组内也要进行分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以本层次的同学为主,同层次的学生更有共同语言,更符合本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当然,两个层次的学生没有严格的界限,又可以互帮互学,如第二层次的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与第一层次的学生结对子。
4.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机与原则。小组合作必须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合作。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等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习水平较低、反应较慢的学生就完全成了听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会慢慢丧失和同学合作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小组合作可以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也可以设计在学生质疑问难中提出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上。小组合作一定不能弱化学生的独立学习,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展开小组合作,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2)要建立小组合作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有序的合作探究规则,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小组合作进行前,教师应把需要讨论、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组长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使学生带着任务,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也要引导组间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
(3)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少教师经常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而提前打断学生的讨论,这样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延伸,自然也就使小组合作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5.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作用。不少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放手给学生,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敢讲、不敢说。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一些知识,但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或不系统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有些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是非不清。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领者。要走到学生中去,检查小组合作情况,并在其中加以启发,进行评价和总结,如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偏离,还要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顺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行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有效、实效、高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作的实效性 篇12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比以前鲜活了许多.但有的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尤其是“合作学习”.笔者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 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 导致许多“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而没有实效.合作学习的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正确的合作学习目的及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认识不到位,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为了合作而“合坐”, 没有正确的合作学习目的,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且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 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不加思考, 随意提出问题, 难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
2. 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在课堂实践中, 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 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 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就被老师叫停而进行其他内容.
3.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 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 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 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 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在这种互动中, 教师主宰了一切.
4. 缺少合作方法的指导及评价方法
有的合作学习由于组织得不好, 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 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 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究其原因,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还有失偏颇, 在具体的教学中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所以无法主导和引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还出现合作学习次数过多过密等情况.
有的课堂在合作学习时, 教师让学生随波逐流, 缺少调控的手段, 更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 并让他们进行合作, 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 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 如何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
2.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 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 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采用前后位的坐法, 便于灵活地调整以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 包括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 这些角色轮流担任, 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 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 确保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3. 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开始前,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亲社会行为, 使学生愿意合作, 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给他们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 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意图、要求、方法、步骤等, 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4. 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 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选择, 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 包括教材上有些指定的合作学习内容, 也不一定真正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质、问题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不能简单随意滥用, 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的选择.
【案例1】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 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 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 相互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 七年级教材中有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
【案例2】规律性较强的定理或公式.
对于一些规律性强, 覆盖面广, 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完全平方公式”一节中, 如何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的规律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三道计算题: (1) (a+b) 2, (2) (3+x) 2, (3) (2a+x) 2.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题目的计算结果,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 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案例3】答案不唯一开放型问题
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 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因知识基础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得到不同结论, 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比如教学“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 由于展开有多种可能性, 结论容易出现分歧, 若让学生独立完成, 那就有可能会有遗漏或时间来不及, 此时就必须有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 通过小组合作, 容易得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多种情况的结论, 最后经全班小组间的互相交流, 得出共有11种情况.多进行类似操作,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案例4】在教学的难点处开展课堂合作
围绕教学难点组织合作, 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维步步深入,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
问题1:一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dm, 高AB为5dm, BC是底面直径.求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C点的最短路线.
问题2:若把问题1的条件改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dm, 高AB为5dm”, 结果又如何?
问题3:一般情况下, 当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时, 应如何选择路线才能使蚂蚁从A点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C点的路程最短.
问题1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基本上能独立完成, 当完成问题2以后有的学生发现问题2的最短线路和问题1的最短线路不一样, 此时教师可提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通过学生的讨论, 发现最短线路的选择与底面半径和高的大小关系有关, 接下来教师顺势给出问题3, 学生情绪有些高涨, 展开了激烈讨论, 通过小组汇报, 最后得到最短线路的三种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 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也比较适合于合作学习.
5. 正确引导合作学习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教授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认为:如果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得到强烈支持的教育方法.如在合作学习中提醒学生“集体为个人, 个人为集体”的合作学习理念, 把教师对学生个人行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等, 可以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6. 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一般可以以中等稍微偏下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物, 也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停止, 要精心预估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适当, 不宜过短, 也不宜过长.另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 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 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
7. 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使他们更加自我反省, 且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表现.
8. 有效调控合作过程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 常会表现出一些问题, 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调控.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讨论混乱无序时, 要耐心讲解,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 要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 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 要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有效.
9. 展示典型合作结果
合作学习结束后, 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 做到善始善终.教师要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 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发言小组的成员提问.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互争论, 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 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1 0. 科学评价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 积极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间的有效合作.评价时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合作的实效性】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05-31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06-14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09-26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0-30
合作实效11-29
校企合作有效性08-05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10-04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10-07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09-29
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