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精选12篇)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1
运输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应用, 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非常密切, 研究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实践中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以及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 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明确学习必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一) 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需要
利用本课程中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可做基本理财规划:计算银行推出的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业务每期具体存取金额和收益情况;结合自己收入情况, 科学选择商业保险;贷款买房买车, 利用所学知识可以计算各种还款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还款方式包括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当期利息两种) 所偿还本金和利息构成以及偿还比, 结合自己经济实力选择合适的还款方式。诸如此类经济问题均可采用相关公式计算, 为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二) 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需要
任何行业, 在涉及发明创造、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等问题时, 为了防止决策失误, 需要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预测各备选方案所产生的经济效果, 进而在可行前提下做出科学决策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本课程的运输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不确定分析两部分为可行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部分本身即为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种类繁多的评价报表制作、评价指标计算和确定最优方案的基本方法。
(三) 满足职位晋升需要
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相互关系、谋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的交叉学科, 对未来作为工程师的工科学生而言, 其肩负的三个使命即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在经济使命下, 工程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 因其每项技术成果都会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等经济问题, 实际上产品或工艺的70%~80%成本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在社会使命下, 以发明、革新、应用为己任的工程师, 必须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技术经济学课程是现代工程师提高各类工程与技术方案的投资决策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强有力工具。该课程综合了管理、经济、财务、统计、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 能系统地帮助工科学生掌握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环境保护的经济评价和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思维方法等, 并灵活地将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产品开发、工艺设备选择等工程实践活动。孙怀玉认为:技术经济学是工科高校通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是工科高校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培养技术、经济和管理复合型人才, 更有利于职位晋升。
通过上述几方面讲解学习技术经济学知识的必要性,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增强学习兴趣, 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一) 加强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工科学生理解能力, 选择与之相适应、“繁简”结合的案例进行教学,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如在讲解两个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基本概念时, 这两个在会计账簿上不存在的成本, 对能否做出科学决策有着截然相反的引导作用:机会成本是基于资源稀缺而提出的成本概念, 在讲解时可依“时间资源”为例,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状况分析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 启发学生抓住有限学习时间, 提高效率, 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和学习深造等各种事情上多考虑机会成本, 从而做出科学的选择;而对于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无法挽回的成本, 通过课堂的小案例计算让学生了解在做决策时舍弃沉没成本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在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等内容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报表的计算制作、经济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则选择和专业适应的实际项目为例, 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巩固基本概念、增强理解应用的目的, 并为后续课程设计环节打基础。
(二) 实施多样化教学
针对具体知识点, 特别是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增设习题课, 使学生加深印象, 实现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 由教师主导, 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即“换位教学法”, 具体操作方法:预先选定部分新知识, 提前下达任务, 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 课下学习新知识, 制作幻灯片, 书写教案;随后抽取两个学时组织学生上台讲授课程, 并留出时间进行互评, 最后任课教师总结点评并进行适当补充。通过本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EXCEL工具的应用
在本课程中, 涉及很多公式诸如资金等值计算中现值 (P) 、终值 (F) 和年金 (A) 之间的换算, 财务评价中大型项目的净现值 (NPV) 、内部收益率 (IRR) 、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的计算比较复杂, 一般可以利用各类教材所附复利表进行手工计算, 但往往会受到复利表有限利率取值限制, 不但计算复杂而且精度不高;在本课程中提供Excel工具在项目评价中应用技能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案例, 通过学习应用可达到减少计算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和计算精度的目的;并且这些都可以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用到,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因“专业”施教
《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涉及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多个学科, 应用性较强, 内容涉及面广;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有限学时内无法将全部内容逐一细讲, 因此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结合专业特征来设置具体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因“专业”施教。达到此点要求, 授课教师必须精通内容、熟悉专业。
按知识结构划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简略介绍各专业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必要性、技术经济学发展简史、技术经济学应用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了解和印象;第二部分———基础篇, 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现金流量构成及其估算两部分, 介绍资金时间价值基本含义、等值换算公式和方法, 经济性评价基本要素, 重点介绍投资、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税金等几个基本要素的构成及估算方法;第三部分———理论篇, 由运输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不确定分析构成, 经济性评价方法重点突出时间型、效率型、价值型评价指标等确定性评价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评价准则和包括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风险分析的不确定性评价方法的学习;第四部分———应用篇, 介绍运输项目可行性研究 (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运输项目综合评价与决策、运输项目后评估、运输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
对交通工程专业而言, 选择教学内容时, 基础篇必须全部学习, 而且在部分内容上相对其它两个专业有所补充, 如现金流量的构成及估算中, 通过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作案例, 详细讲解在不同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成本构成和估算方法及精度要求;应用篇部分重点选择可行性研究 (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运输项目后评估和运输项目综合评价与决策三部分。
交通运输专业和物流专业理论篇部分所有内容必须学习, 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征和学生就业方向设置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在应用篇中重点选择财务评价、运输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进行讲解。
摘要: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实用性强、涉及范围广, 结合课程教学所体现专业教学目标、高等教育特点等要求, 运用“繁简”结合案例教学法、有限学时“换位教学法”, 增强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真正做到因“专业”施教, 在有限学时内实现有用知识最大传授, 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运输技术经济学,教学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隽志才.运输技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吴添祖, 虞晓芬, 龚建立, 等.技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静, 周敏.论“技术经济学”列为理工科必修课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5) .
[4]孙怀玉.再论技术经济学与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8) .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2
关键词:建筑经济;质量;策略
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三五”经济发展时期,社会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继续深入,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迅速膨胀的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丞待解决,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宏观调控措施来促进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量资本涌入建筑行业,建筑经济质量问题层次不穷,若要形成建筑行业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政府部门要做出相应的努力,行业内部人员也要从我做起,共同发现建筑经济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实现建筑行业整体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建筑行业建筑经济质量的现状
1.1建筑企业布局分散,集中力度不够
我国的建筑行业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规模较快,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带动下,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出现诸多的问题,其中布局分散,缺乏集中力度的问题不容小觑。沿海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超于内地,通过不同时期国家不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建筑行业也追随政策的步伐,在不同区域进行布局发展,同时导致了布局过于分散的局面形成,集中力度不够,自然造成了建筑经济质量的水平偏低。现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行业发展观念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利用,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整体水平偏低,不同地区的发展区域基本类似,面对现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很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整体经济质量低下。
1.2建筑企业众多,以中小型为主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建筑行业的利润巨大,使得很多资本涌入到这一领域,公平竞争,自由发展,在这个行业疯狂发展的初期,很多企业也确实尝到了市场带来的丰厚回报,但是就长远发展来看,中小企业的基础薄弱,实力不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建筑市场的大型企业独占鳌头,无论是从资本基础,技术手段,装备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比中小企业有较大的优势,然而面对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实力,使得经济质量低下,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1.3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经济质量水平难以提高。建筑行业发展初期,大多数都是采用人工式的生产形式,劳动力廉价且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日积月累形成的发展模式,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建筑企业没有把盈利投入到专业技术的提高中,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行业的发展还在重复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装备设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导致整体行业的技术水平偏低。
1.4建筑企业工作效率低下
建筑企业的员工专业水平低下是普遍存在的想象,专业水平低下加上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自然造成工作效率偏低,同时建筑企业缺少对配套设施的投入,配套设施不健全也是常态,工程施工期间,设备租赁,操作人员临时招募,没有系统的施工操作培训,设备没有及时的保养维护,同时也造成了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发生,中小企业不敢承接大型项目,小型项目竞争激烈且收益率低,自然阻碍了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方法探析 篇3
【关键词】产业;经济普查;提高;探析
一、加强选调工作,加强新技术、业务培训
1.第三次普查在选调和培训方面相比之前要困难些,如使用PDA手持电子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利用电子绘图等,需要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较年轻的人员更能胜任,但本次普查这对于普查员的微机、财务、统计知识要求是全面的,而年轻人员经验和知识掌握不够,可能也不能符合普查的要求。因此,应尽可能选调有普查经验的工作人员,先确保财务、统计方面有基础经验,再对人员进行电子信息方面的培训,以便于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有一定基础的单位也可向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调出人员进行此项工作。调查员应掌握相关统计知识,熟知各级统计指标。
2.强化业务培训做好前期普查准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应当掌握普查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法律法规,这就要求各级普查机构须对其培训,尤其是对年轻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普查员能够明确经济普查工作中所需要统计的各类指标的意义及标准,以及掌握普查的访问方式与技巧,使自身工作能够满足普查的信息质量要求。应重点培训普查员的普查技能,提高普查效率,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在进行普查培训之后,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以保证普查人员素质都能够满足普查工作的需要。
二、进行清查摸底的工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清查摸底前,各级税务部门以及民政、工商、质检等设审批及登记的部门要依照要求提交单位名录资料给经济普查机构。而普查机构要检查所提交的名录资料是否与统计局名录库数据一致,做好归集整理工作,制成清查名单,再派普查员持名单做详细清查,核对各类信息。另外,为全面覆盖所调查单位的受调查范围,应在普查前明确清查范围,框定单位地理位置,绘制单位地图。清查范围应做到地毯式覆盖,一丝不漏,绘制地图要精准,便于观看,适合普查员阅读。
三、强化宣传,使调查户尽可能配合,以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普查准备工作是宣传动员以及做政策解释,假如宣传工作未到位,调查户就可能难以接受和配合调查。因此应采用各类渠道,选择多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以取得调查户的信任與配合,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为普查提供群众基础。一些调查户在受访前认为普查与税收有关,不愿配合普查,故可以在入户登记时发给调查户宣传单,告知调查户《经济普查条例》,让调查户知晓普查结果和税收无关,并承诺为其保密,不透露商业信息,以获得调查户的支持与配合。
四、保障普查数据质量的根本途径是登记入户
登记入户作为普查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各级普查机构密切关注调查户受查状况,及时解决普查员的难题。
对行业准确分类。普查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就是行业划分,这是能够确保普查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怎样对行业的普查对象进行分类,是需要各级普查机构以及普查人员着手解决的问题。行业划分明确,可以提高普查质量;行业划分模糊,则会导致数据失真,造成普查工作的纰漏。如何准确划分普查对象的行业类别,是普查工作面临的考验。
依照普查对象的配合度差别,采用不同普查方法。调查对象分为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相对而言机关单位和列统企业普查工作较为轻松,拥有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账目,能够直接获得数据。对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首先要做好沟通交流,要化解调查户的抵触心理,使调查户明白普查的目的及意义,打消其疑虑。并且,在普查工作中应用心详解指标,对于“三无”单位要采用合理的判断以及检查推算指标的准确度。另外,要运用工资低算法以及税收资料倒推法等进行计算,如运用熟人调查法对调查户进行调查,以获知调查户的真实数据信息;运用经验推理法根据已了解的单位真实数据对其他单位的经营效益数据做出经验推断,判断出该单位的数据;运用分析比较法对处于相同的行情的调查户进行分析比较。
五、严格做好数据质量验收,提高数据质量
制定出普查工作的质量检查控制工作要求细则,明确普查要求和时间,遵循规定从严做好普查登记工作。各普查员入户过程中,要认真填写各项数据指标,严格依据目录与代码填表,保证数据真实性。审表工作中要加大督察力度,做好指导工作,定期开会汇报普查工作的进展,交流工作心得,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设立专项讨论,设法解决。
核对好普查名录库和普查已登记的调查户的数据,避免漏查错查,整理出漏查名单,及时补漏;把普查指标以及历史普查资料、其他有关部门资料做比对,找到主要差距,并分析差距,探讨问题成因;对于企业的营业利润,经营成本和收支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大对于核算增加值有关数据的审查;将各类已报普查数据进行平衡关系与逻辑关系的大数审核,使数据有理有据,符合实情,保证数据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谢佳斌,金勇进,谢邦昌.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调查数据的抽样权重问题——基于放回比例抽样的再抽样方法[J].统计研究.2009.04.
[2]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提高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质量[J].统计与咨询.2009.01.
作者简介: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
自2014年正式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以来 (授课对象主要针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 总体教学状况良好, 学生也较为支持, 但由于该课程系经济学院新开课程, 加之笔者缺乏相关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教师教学进度较慢和学生课堂理解不透、课下复习困难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前后3个学期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拟从选用优秀的教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运用多媒体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双语分离”的授课模式等方面展开对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阐述。
一、选用优秀的教材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须依托原版教材, 没有原版教材, 仅通过教师将国内统编教材先翻译成英语, 再用英语授课, 备课任务重、难度大, 一般教师难以做到。根据学院一些老师的建议, 笔者最初准备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 (微宏观) 》中的主干内容翻译成英语给学生进行讲授, 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备课难度极大, 仅翻译导论部分内容就耗时几天且效果较差, 最终放弃。
通过引入原版教材不仅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更能有效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降低授课难度。结合财经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认真对比甄别, 笔者最终选择使用罗伯特·H·弗兰克 (Fobert h.Frank) 、本·S·伯南克 (Ben S.Bernanke) 的《经济学原理 (英文版·第2版) (微观部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和安德鲁·B·亚伯、本·S·伯南克、迪安·克劳肖的《宏观经济学 (英文版·第七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作为授课教材, 上述教材定位明确、内容翔实、难度适中、体例活泼、印刷精美, 学生整体反映较好。
二、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西方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教师要用英语进行教学, 首先自己得是“英语人才”, 如果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 盲目开展双语教学, 最终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笔者在教学中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时常常“卡壳”, 即“嘴巴跟不上思维”, 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主要原因在于笔者的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双语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下, 一些学生就向笔者反映因自身英语水平不高, 特别是听力能力较差而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 他们也是“干着急没点子”。针对这种状况, 双语教师应在每章开始学习前事先把该章经常出现的专业词汇列出来, 让学生反复读、反复记, 这对学生尽可能多听懂讲课内容还是非常有效的。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使学生跟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进度,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这样不仅能使讲课更加活泼生动、减少“双语思维”过重的语言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大大节约板书时间、解决讲课进度慢的缺陷。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根据笔者的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经验, 由于双语教学的新颖性, 学生刚开始的学习兴趣较高, 学习也较为认真。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 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 学习热情也随之下降,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每学期都发现有少数学生因听不懂讲课内容而逃课。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抓好两头, 一方面要表扬认真学习的学生, 树立好的榜样, 借此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约谈学习懈怠的学生, 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其次, 勤布置作业, 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更趋连贯, 不至于学后忘前。
六、采用“双语分离”的授课模式
为达到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能力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最好使用“双语分离”的教学模式, 即不要把汉英两种语言混搅在一起进行讲解。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次课为两节课90分钟, 第一节课为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可以多用汉语把知识点讲解清楚, 让学生“入脑入心”, 为下一步的英语讲解作准备;第二节课, 由于之前的讲解, 这时可以用大段英语对知识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复习, 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钢.双语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 2016 (11) .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5
分及格。所属课程 《推动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倒计时 48:46
一、判断题(10 道)
1.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党对政府服务理念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
正确 错误 您的得分:96.67!恭喜,您通过了《推动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考试!
2.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正确 错误
3.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是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国家。()
正确 错误
4.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确 错误
5.金融危机中,大量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导致的农民工失业,引起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我国现存制度的深层问题。()
正确 错误
6.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已经过去。()
正确 错误
7.中央适当集中一定的财力,对于全国统筹,保持国家的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
正确 错误
8.重、化工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契合了经济发展一个阶段性的特征,是经济发展一个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
正确 错误
9.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倾向,与我国长期的二元结构和地域发展不平衡无关,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尚需时日。()
正确 错误
10.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改变了过去排斥资本、技术、管理的分配方式。但也出现了要素分配比重向资本倾斜,劳动报酬下降的问题,对劳动不重视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开始。
A.1978年B.1979年C.1980年D.1981年
2.《物权法》自()起施行,把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纳入了国家法律体系。
A.2007.05.1B.2007.10.1C.2008.05.1D.2008.10.1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A.都没有突破讲话的斯大林模式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都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4.(),于1989年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A.北京共识B.华盛顿共识C.华盛顿主义D.杜鲁门主义
5.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在英国伦敦外教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
A.北京道路B.中国模式C.中国的奇迹D.北京共识
6.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很高,有的达到70%-80%,这些年我国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一直在()左右。
A.40%B.50%C.60%D.70%
7.党的()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党的报告,强调中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资源对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
8.我国的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
A.第一
B.第二C.第三D.第四
9.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B.按需分配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0.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出现()的问题。
A.土地荒废B.城镇化率越来越低C.土地集约率减少D.经济倒退
三、多选题(10 道)
1.拉动宏观经济有三个最重要因素,通俗地的把它们叫作“三驾马车”,即()
A.投资B.消费C.进口D.出口
2.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有()
A.按劳分配B.按资分配C.按需分配D.按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3.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
A.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C.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D.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在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做了重要报告,提到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A.GDP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力偏高、国际贸易顺差偏大、消费力偏激的格局不可持续B.经济技术发展含量不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C.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D.传统的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5.以下属于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有()
A.钢铁B.水泥C.平板玻璃D.煤化工E.多晶硅F.风电设备
6.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成果和经验。
A.市场竞争制度的引入和普及B.人力资本产权市场的发现及市场化定价机制的逐步阐述C.出现了新的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D.对产权制度的重视、合理界定以及保护力度的加强
7.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需要做到()
A.克服单一按劳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
B.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C.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D.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8.中央政府09年11月出台的反危机的基本方略,即三大重大决策,包括()
A.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遏制经济过度下滑,使经济平稳增长。B.从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C.出台了十项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D.加快发展新能源战略,如低碳经济。
9.如今,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
A.国有经济B.私有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D.外资经济
10.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一下不属于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有()
A.钢铁产业、能源业B.新型服务业C.有色行业、石化轻工业D.重金属工业
提高经济新闻质量浅谈 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强经济新闻报道,提高经济新闻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这里,就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略呈管见。
一、深入市场 多侧面观察经济现象
经济新闻记者首要要做的一条就是深入市场——即通过采访调研,对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的重要环节、市场的基本要素,进行比较系统周密的考察、了解,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表现作较深的发掘。当然,浅层次的报道市场,报道各种市场动态的信息和气氛,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必须进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市场是经济新闻写作的一个前提。现代通讯手段能够快速提供各类信息,对此应充分利用。但是,如果轻视对市场经济运行重要环节的深入调研、体察,不掌握具体、生动、可靠的事实“细节”,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生动的“资源”,就难以奉献给读者鲜活的经济新闻。
因此,一篇经济报道要写得生动、真切,记者就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别人见过的形象,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写出鲜活的新闻。比如有这样两篇报道,内容都是介绍全国最大的佛像——乐山大佛。前一篇简单地罗列数字,说乐山大佛像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而后一篇则不同了,形容“乐山大佛有三十多层楼高,耳朵有四个人那么高,每个脚背上可以停放五辆解放牌汽车,脚大拇指甲上可摆一桌酒席”。两篇相比,后一篇显然生动胜过前一篇。前一篇数字虽然准确无误,但读后索然无味,也记不住。而后一篇通过人、楼、酒席的比喻使干巴巴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能使人产生阅读快感,印象深刻,看得明白,记得住。
假如就经济报道经济,眼界只会越来越窄。要避免这种毛病,就要开拓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经济现象,从而拓宽报道领域。为此,新闻界有识之士主张多从“人文”角度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要写人、人的观念变化,以及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举措、心态等,而各地的历史、地理、人文情况不同,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有差异。抓住差异,就抓住了有特点的经济新闻。抓住了观念性问题,可以使经济新闻具有更强的思想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它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新闻改革,分析各种新闻现象,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地融于新闻报道,提高质量,扩大品种。
二、关心社会热点 注意贴近读者
经济新闻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要使经济新闻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不能囿于老的思路和套路,不注意挖掘新的题材,不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那是拒读者于门外的做法。经济新闻是不是一定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呢?当然不是。大家都在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关心一些热点、难点、疑点,记者如能说一些读者想说的话,解答读者心存之疑虑,读者怎么会不感兴趣呢?诚然,不注意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不注意读者看得懂看不懂,这仍然是我们经济报道中的一个缺点。实践证明,经济新闻与读者愈贴近,读者愈关心,新闻的价值愈能体现出来。经济新闻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要注意挖掘重大题材并使新闻具有可读性外,还要注意贴近读者,首先要从群众角度抓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具有社会性,向广大读者提供他们应该了解、希望了解的经济信息。其次,要使经济新闻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想。第三,在写作上要注意,尽可能少堆砌数字,而用形象来说明,少用专业俗语而让读者看得明白。通俗易懂是贴近读者必要的阶梯。
例如2006年3月20日某报刊登的“给沪杭磁浮泼三瓢冷水 运营八年真能收回成本”一文,文中的一段写道:
沪杭磁浮工程预算约350亿,2008年建成后,杭州至上海的票价初定为0.65元/公里至0.75元/公里,即130元至150元。且不论这一价位是否大众,假定沪杭磁浮运营票价为150元,8年运营,一年运营365天,再以350亿元倒推,那么每天必须有79908人次乘坐沪杭磁浮。
每天近8万人次的客运量能否实现呢?据浙江媒体报道,2006年春运40天里,铁路杭州站发送232万多人次,要想沪杭磁浮运营8年收回成本,就必须将目前铁路杭州站所有客运都转移至磁浮线,而且必须每天是“春运”,所有客人都必须去上海。
在当时许多媒体为沪杭磁浮高唱赞歌,声称8年就能收回成本时,本篇文章却冷静分析,说理至深,又写得通俗易懂,不得不令人信服。
三、讲究写作技巧 力求情景交融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力。需要让作品生命力经久不衰,“情景交融”的写作风格是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些经济报道是千篇一律,措施加数字,枯燥无味。来自源头的、一线的、现场的东西少,来自汇报材料、业务通报、会议公报的东西多。而采写“情景新闻”就能克服这一弊端,使新闻“跳动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到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到沸腾的矿山,到机器轰鸣的车间,到阡陌纵横的田野,到五彩斑斓的商场。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矿藏是丰厚的,深入进去便能有所得。
写经济新闻常犯的通病在于,记者的采访思路往往随着企业领导的思路转,跳不出“问题——提高认识——举措——效果”的框子,所选择的事实大都是些物化了的事实,写出来的新闻如同工作简报一样,“见物不见人”。在一个经济事件所包含的事实中,工作过程、措施和数字固然重要,但仅仅写这些,往往是内行不解渴,外行不需要。而人的活动和透过人的活动折射出的时代内涵,是更重要的事实,而这部分事实,往往是生动的、多彩的。目前的一些经济报道恰恰把这部分事实漏掉了。
我们应当善于将经济新闻中的“人”与“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重点放到人的活动上,特别是有意识地追踪人的轨迹,表现人的实践和精神风貌。
例如2006年3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推出一篇报道,《吴仁宝和他的村支书“黄埔军校”构想》文章开头写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代表之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在思索,也在传授。除了每天对中央新农村政策进行宣讲,吴仁宝还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办一个全国万名村支书培训班。
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抓住了,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典型的问题。接着文章又写“村支书要丢掉两个包袱”、“治村三个重点”等。请看:
“现在村支书要丢掉两个包袱,发展最慢的地方,有包袱;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有,他想一直保持先进,这也是包袱”。吴仁宝说:“全国有将近70万村支书,5年里,每年请一批支书到这里来看看。到我们华西来5天,食宿统统由华西来承担。我们打算500元一个人,1万人就是500万元,5年2500万元。这个钱花得值,如果说来5万个支书,有一半回去发展了,这个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这可以看作是吴仁宝的村支书“黄埔军校”构想。
文章还有许多精彩看点,如“华西是新农村的榜样和代表,那么,为错过者讲解,为村支书培训,都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到华西学什么?”“建设新农村这条道路是否可以复制?”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经济新闻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还应当在写作技巧上下一番功夫。一是少用经济专业术语。对有些非用不可的,作者在写作中应巧妙地加以解释或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这对读者了解新闻事实,是有帮助的。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经济建设的成果,或者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出一个较重大的问题。事件是新鲜的,问题是受众急于了解的,只要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会更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思考 篇7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 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 损害广大相关者的利益。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 从哲学上说, 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条件的制约, 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 因此, 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 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 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 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 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 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 会计对经济活动 (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的反映, 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 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 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 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 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并非“真实”收益。其次, 对相同的会计事项, 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 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 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 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 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 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了困难, 例如, 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 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 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 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 因此对会计而言, 无所谓真实不真实, 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 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 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 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 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 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 经济活动经常变化, 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经济活动的情况, 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 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 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 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 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 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 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 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 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 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 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 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 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一是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二是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 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 (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 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 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 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 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会计制度, 从广义上说, 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 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 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作为一种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有不完善之处。
2.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 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 (或效用) 最大化
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 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 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 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 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 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 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 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 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 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 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 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 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问题, 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 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 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 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 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 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 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 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 出于某种特殊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 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 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 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 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 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 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 (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 , 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 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 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 (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 , 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 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 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 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 投资与投机并存中后者占的比重较大, 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 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 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 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 可能相互串通, 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 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 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 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 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 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可见, 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 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
制度经济学认为, 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 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 特别是国有企业中,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 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 可变因素太多, 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 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 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 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 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 这样, 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 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 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 造假者得好处, 不造假者反而吃亏, 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 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 “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4.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 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 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 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 代理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 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 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 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 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 以欺骗所有者, 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 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
(1) 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代理股东对企业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于大多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小, 就个别而言, 他们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并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最多只是参与决策。而在事实上将资产的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 从而形成股东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这种成本往往表现在持股比例大的董事会成员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 使中、小股东在委托之后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 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经营者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 掌握着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 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控制着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经营者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 而董事会则处于信息劣势,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由于经营者并不持有企业股份, 经营者辛勤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卓著的业绩, 但由此产生的企业利润完全归企业股东所有, 而经营者只能得到约定的报酬。这种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经营者放弃积极经营企业的努力, 经营者侵蚀企业利益, 为自己谋取福利。
(3) 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 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 但是, 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 , 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 隐瞒真实情况, 从而逃避惩罚。
(4) 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 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 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 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 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 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明晰企业产权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 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 在这里, 基本权力 (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 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 权力的让渡不足, 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 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 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 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 (甚至增加) 所有者的效用, 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 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 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 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 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 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2.加强会计规范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我们认为, 在会计改革之初, 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 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 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 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 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 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 最终使准则能为各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 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 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 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 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3.理顺各方利益关系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 即决策人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 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 (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 , 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 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 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 使利益关系清楚, 减少利益冲突, 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认为,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 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 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 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代理网络的一环, 受托于经营者, 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 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 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 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 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 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 不得擅自干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做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 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 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 加强基础工作, 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 同时, 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 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 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4.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 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 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 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以使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 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 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只允许新的谈判, 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 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 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 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 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 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 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 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 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 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非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将编, 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开田.现代会计角色论——从企业的性质看会计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J].会计研究, 1998, (2) .
[4]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 1999, (4) .
[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8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丰富的内容, 从总体上说, 它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 要妥善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 保增长关注的是短期目标, 是一种战术性措施, 而调结构关注的是长期目标, 是一种战略性措施, 既要实现保增长, 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 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 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加强税收征管和调节。
二、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2009年来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出口下滑, 我国实现“保八”基本都是靠投资拉动, 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 我国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而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也导致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缩小收入差距, 树立健康的消费文化, 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消费信贷记录, 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上涨现象, 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 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同时在产业内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 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注意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 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 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救助那些产品落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该破产就破产。同时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 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原则, 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系为纽带﹑以生产能力的重组为主要手段。
四、区域结构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发挥, 和而不同, 各尽所能, 促进效率的提升;各地区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来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应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二是推进形成功能区:功能区包括主体功能区和特殊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特殊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生态保护区﹑蓄洪地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区﹑污染防治区﹑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今后的重点看, 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繁荣农村文化,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力度, 认真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四是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巩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五是加强对进城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加强民工权益保护,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鼓励就近转移和创业, 完善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走出“国家要控制就必须搞公有制, 不搞公有制国家就不能控制”的误区。一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性调整, 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积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 积极构建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 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摘要: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的六大任务之一, 即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六个方面论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2]、张军扩, 侯永志.协调区域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M].新华出版社, 2008.
[4]、陈佳贵, 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研究 篇9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分析
1.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督促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积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
经济工作作为一个企事业单位部门工作的重心, 也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经营发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主观随意性, 防止由于“拍脑袋”决策造成国家或者是企业经济损失问题的发生。同时促使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时积极的采用集体协商以及专家咨询等方式, 实现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
2.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带动其他审计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我国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类型较多, 例如财政审计、财务审计以及投资审计等多种形式, 但是这基本上都属于个性问题的审计分析, 针对业务情况而并不是责任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进一步延伸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现分析深度, 将审计问题直接与责任人员挂钩, 因而可以带动其他审计工作的开展, 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
3.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具有较好的约束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形成对领导干部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避免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手中权力运行的普遍性与倾向性, 促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责任期内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科学合理的使用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权力, 提高依法行政以及依法管理的水平。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途径分析
1. 注重审计工作关键环节中的质量提升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首先应该重视任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关口前移, 这不仅可以缓解离任审计工作任务量, 同时也能够避免领导干部在较长任期内由于缺乏约束监督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 利用任中审计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各种问题的苗头倾向, 形成防患于未然的监督机制。其次,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应该进一步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以及实施难度大的问题, 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办法以及审计程序, 分别在审计调查、审计方案制定、实施审计工作、复核、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整改落实等方面细化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第三, 在审计工作管理上应该遵循客观公平的原则, 对主要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决策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客观的调查评价, 并及时揭示审计中出现的违纪违规以及失职问题,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真实准确, 能够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人的任期绩效。
2. 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上, 应该实现责任审计工作的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的查询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对审计资料以及各种资金数据进行分析, 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快速准确。其次,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紧密的结合起来, 综合使用多种审计技巧, 并全面收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的证据, 实现信息数据资料的共享, 避免重复审计浪费人力物力。第三, 对于审计方法, 可以综合使用实物观测与计量审计法、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查阅会议记录和走访调查审计法等几种方法, 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通过上述这些措施,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创新优化, 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3.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在工作方式上朝服务型审计方向转变
在审计工作内容上, 除了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责任人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以及效益性上进行审计之外, 同时应该重点针对其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采购、资产处置、土地出让以及股权债券分割等重大的经济事项决策过程以及实施结果进行责任审计。结合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 应该积极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结合, 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明确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的监督之外, 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服务, 积极的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分析报告, 查找审计出现问题的根源, 为被审计单位工作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国家干部管理的专项制度, 对于约束权力的执行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主体地位,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制度规定规范化、法治化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推荐我国党风廉政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企事业单位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定程序, 也是实现依法行政以及强化权力监督运行的必要措施。本文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首先概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 进而详细的论述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可行措施, 可以为相关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酿造, 2008 (8) .
[2]张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4) .
提高民生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创新,遵循规律,资源,技术,内需
2008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 导致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界首先开始震荡, 进而影响到了实体经济, 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也开始摇摇欲坠, 全世界的企业标杆———日本的丰田汽车也曝出巨亏。2009年, 危机继续横行,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如何看待这场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 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和推动经济尽快复苏, 以及在世界经济复苏前做好积极的准备等问题, 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议题。许多大学者,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家已经畅所欲言, 可谓“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我们必须看到, 在政府各层面上多多少少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清晰的认识, 进而影响着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行为;在企业层面上, 也是有冷又热, 存在着许多不定因素和发展的风险。因此, 在这发展的关键关头, 必须重新审视今天的挑战和机遇, 保持清醒和理性的头脑, 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一、突破危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在持续了多年快速发展后,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需要结构调整的时刻, 但是发展的高速度使得我们很难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进行思考, 浮躁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 今天的这场危机对于我们清醒和理性地认识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在危机之下, 经济的发展放慢了脚步, 这就给予我们机会静心思考、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压力下, 中国政府为了民生质量免遭重创, 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出台经济紧缩政策, 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增长、保民生。但必须关注的是, 各级地方政府能否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层层落实中央的要求, 并对地方经济的平稳发展和民生质量的保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因为没有切实提高民生水平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同时, 应该有信心和耐心, 政策的效果有一个滞后效应, 要学会等待和尊重发展的规律。因此, 必须关注和避免由于当前严峻的经济压力导致盲目投资和创造数字GDP的现象出现。在这个关键时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很有意义的。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大面积的经济下滑已经成为事实, 这对于多年来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我们确实是一个挑战, 但是, 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的发展, 不能为了一时间的数字好看而盲目投资。特别是对于那些为了节能环保而应该进行调整的产业结构, 必须下决心果断进行调整, 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不能为了眼前的数字又一次“心太软”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保增长、保民生是一件长远而又艰难的工作, 要有长远的眼光才可能持续发展, 这对于各级政府和官员是一次考验。不仅是党性的考验、心理素质的考验, 更是觉悟的考验和智慧的考验。用以前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来应对当前的挑战, 显然是难以行得通的。所以, 走出发展困境更需要我们创新, 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要认清形势, 做好研究, 练好内功
对于目前经济发展的走势, 各有各的判断。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还不明朗, 能否在今年年底走出谷底, 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从中国经济的前四个月数据看, 还是难以判断是否是“V”字见底。虽然有许多专家和官员都认为是经济滑坡见底了, 已经开始有经济复苏的迹象, 但还不能马上下此决断。目前为止,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已经在“V字型”底部。更何况, 现在还不能判断今后的经济走势是“V字型”、“W字型”或是“锯齿型”。如果茫然乐观, 就有可能在小波反弹后面临更大一波的经济下滑, 这样就会遭遇更大的损害。已经有不少专家在提醒我们了, 如厉以宁多次提出“复苏不会来得太快”、“经济反弹过快未必是好事”。因此, 必须静下心来, 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 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认清形势, 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和长远的发展战略, 才能避免“锯齿形”的经济震荡。
前一阵曾经挂起一股“海外抄底”的旋风, 但是风声大雨点小。其实, 雨点小不是一件坏事, 至少说明了我国的企业家们成熟了, 没有“见了风就是雨”。无论是经济实力, 还是海外经营经验, 许多方面的条件尚未成熟、缺少准备。这是一个发展战略问题, 而不是一个战术问题。更何况全球的经济形势还不明朗, 轻举妄动将会得不偿失, 当下对于企业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和练好内功。以上海汽车为例, 自从收购了韩国双龙以后, 文化冲突一直没有中断,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刻, 就难以同舟共济、共同应战。另外, 国外的法律体系和市场游戏规则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就去“抄底”, 那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三、必须关注资源、技术、需求的研究和推动
无论是在危机时期, 还是经济复苏后, 我们都必须关注民生质量的提高, 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为此, 我们必须在资源、技术和需求方面做出努力, 认真研究相关的问题, 从战略上推动这些领域的工作。
要认真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并且制定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源战略, 尤其是能源战略。这方面工作是否充分, 将关系今后国计民生的健康发展。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将新能源研究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研究之一是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意义的, 不能掉以轻心。能源战略的影响面广,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 对于民生的影响当然就很关键。如果在能源战略方面缺乏研究和充分的准备, 当全球经济复苏之时, 将会跌入经济发展的深渊。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的几大航空公司仅仅因为2008年的航油期货, 就将日常运行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赔个精光, 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教
训, 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要认真研究技术创新, 特别是创新政策和成果转化方面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前面讲到的能源战略, 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发展和支撑, 能源战略制定得再美妙也是乏力的。在赞美“中国制造”的同时, 已经感觉到一丝的痛楚, 那就是“为人做嫁衣”。《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4月20日的一则报道, 通用汽车总裁曾不无得意地表示:我们与中国企业各取所需, 中国人得到了GDP, 我们得到了利润。这个报道引发了众多热议, 更多的是对中国过分追求GDP的批评。但是, 如果我国的技术能够领先于全世界的话, 恐怕也就不需要有这些担心了。郎咸平的“非常6+1”一直在提醒我们, 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建立了信心, 但是决不能盲目乐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应该在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政府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企业创新, 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要认真研究需求的发展, 这是市场经济必须着眼研究的问题, 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危机面前, 凸显内需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是, 内需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有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原因, 也有企业方面和民众消费方面的原因。如果内需问题还是很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会缺乏动力, 而且民生质量的提高也会受到制约。所以, 要认真研究内需的问题, 特别是百姓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问题。内需不上来, 说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如果中国能够遇到一次金融危机, 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也许会是一种缘分。如果把这次危机变为我国调整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会, 并为经济复苏做好一切积极准备的话, 那么迎接我们的将是阳光灿烂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复苏不会来得太快[DB/OL].大公网, 2009-05-12.
[2]厉以宁:经济反弹过快未必是好事[N].南方都市报, 2009-05-11.
[3]上汽双龙劳资谈判再度破裂, 已损失30亿人民币[N].京华时报, 2006-08-31.
[4]双龙困境是对“海外抄底”论的讽刺[N].盖世汽车网, 2008-12-03.
[5]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企业抵御国际经济危机策略和思路研讨会:尤建新——经济复苏前准备工作中的三个要点[R].2009-05-14.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 篇11
摘要: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已成为直接掣肘县级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大力调优结构,加速提高县级建筑经济的运行质量,是县级建筑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切实抓好。
关键词:调优结构提高质量
1 必须正视现状,增强调整的紧迫感
1.1 布局趋同分散。县级建筑业起步于70年代初,当时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小打小敲,粗浅简陋。进入90年代以来,状况虽有好转,但尚未根本改变,低层次重复现象仍较严重。行业层次比较单一,自我配套,自成体系;地区层次,不仅乡镇公司和县属建筑企业布局结构相似,而且各乡镇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组织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趋同的现象,建筑生产布局分散,综合费用较高,难以形成行业特色,既削弱了建筑经济的互补性,又导致了过度的盲目竞争。
1.2 规模发展滞后。目前,县级建筑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大多属于集体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理想:“盘子”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数量少,实力弱,缺少再发展的后劲。这种结构特点,在建筑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曾发挥了“灵活、便捷”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便明显暴露出来。县级亟缺能够起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中小企业和行业发展作用的龙头企业群。
1.3 专业水平偏低。县级建筑行业小企业居多、专业水平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人才匮乏,企业资质等级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专业化水平差,“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现象普遍。现在建筑企业正朝着“以土建工程为龙头,安装与装璜为羽翼”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有许多企业仍在沿袭“一把瓦刀打天下”的格局,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1.4 效益提高不快。县级工业与民用建筑产品数量较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较少;一般性工程项目较低,高、大、难、新项目较少,同时,由于行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经营发展不快,也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已成为直接掣肘县级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大力调优结构,加速提高县级建筑经济的运行质量,是县级建筑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切实抓好。
2 必须科学决策,明确需调整的内容
2.1 调整组织结构。根据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县级建筑业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以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应按照“抓大放小”的精神,切实抓好两头,即一头抓大,抓“关键的少数”、围绕规模化,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培育大企业,发展大集团,使之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以及有总承包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多产业综合发展,业绩和信誉卓著等特点,成为全县建筑业的“龙头”。另一头是放小,放活小企业,主要是抓专业化,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资产重组,但资产重组不是一味地组“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个资产重组的过程。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集团,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劳务,促其成为“小型巨人”。通过专业化,提高建筑经济的集中度。
2.2 调整门类结构。应当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新分类标准,界定建筑业,调整建筑业的内部结构。现代建筑业应由勘察设计(包括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筑安装业(包括土木建筑业,线路、管道基础和设备安装业,建筑物和装修装饰业)和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等三大类别组成。我们必须从县级建筑业的实际出发,积极壮大勘察设计业;稳建筑、拓安装;加快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和咨询业,做到三业并举,协调前进,努力形成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
2.3 调整体制结构。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从战略上调整建筑企业布局。首先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应着眼于整体上搞活集体资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调整和完善乡镇集体所有制结构,大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建筑业的多种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运用什么形式。如企业公司制、承包、租赁、托管、托管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等都可以采用;作为资本流动的方式,联合、收购、兼并、出售、破产等也可以采用。第三,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建筑经济,具体应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可以将部分国有和集体小建筑企业,通过出售、拍卖转为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应大力支持群众新办的集体和私营建筑企业,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其脱颖而出。第四,理顺管理体制。县级建筑业由于多年的历史原因,目前仍是多头管理的状况。这种欠顺的管理体制亦应结合结构调整而妥善加以解决。
3 必须审时度势,落实调整的举措
3.1 抢抓市场,搞好调整扩份额。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调整建筑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门类和企业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亦日益密切,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不能再满足于低层次、粗放型,而应提档次、上台阶;树立敏锐的市场观念,坚持始终瞄准市场调结构,优素质,强后劲,倾力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
3.2 分类促进,加快调整壮规模。继续走“培育规模企业,承包规模工程,建立规模基地,创造规模效益”的路子,坚持扶优、扶强、扶大不动摇。对有市场潜力和特色产品的优势企业,对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企业,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继续给予积极的扶持,尽可能促使资产存量向这些企业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企业改革,对重复布点,特别是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小企业,应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搞好资产重组,以利实现企业规模大型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内涵拓展专业化,对外延伸协作化。通过优胜劣汰,产权重组,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化,使建筑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步发展。
3.3 依托科技,提高调整含“技”量。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科技含量是推进建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必须把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科技兴建步伐。强化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投入上倾斜,舆论上倡导,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优良环境。强化队伍建设。制定科技兴建、人才兴建的长远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培养一支跨世纪建筑大军。强化装备投入。立足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改造传统产品和门类,武装新兴产品和门类,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这几方面的工作,加速改变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结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如何提高旅游经济学教学质量 篇12
一、教师知识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 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 充实和发展自己, 同时对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这样一门仍在发展中的学科, 基本理论的讲授必须与旅游经济实践最新发展相结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加大知识量的储备, 这样才能将原本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内容丰富, 吸引力十足。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该校建校已有8年之久, 是三亚第一所旅游高职院校, 软硬件设施水平仍然很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瓶颈, 师资数量不足, 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质量不高, 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教师承担多门过量的教学工作, 超负荷工作, 备课的时间少, 有些教材内容不仅陈旧, 而且涵盖面很窄, 学生没有兴趣;而急需的新内容又没有及时增加, 学生不满意。学生说, 还不如自己看书,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 寻找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图书馆不成规模, 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极少, 但有些刊物还是不错的, 如旅游月刊、中国国家地理, 三亚晨报中的旅游版面等等;三亚根据自己的旅游特点, 开播了一些旅游资讯广播台, 如天涯之声, 这些广播每天都会重复播放全国、本省、及三亚市的旅游新闻, 内容涉及最新的旅游动态, 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省时间最节约成本最及时的知识获取方式。当然单是知识获取是不够的, 任课老师还应将之归类总结再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利用, 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第二, 这几年学校因各种原因, 没有给老师提供任何培训及学习的机会, 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始终得不到提高, 但不能因此就放弃了再学习的任何机会和可能性。可以考虑自费学习的方式, 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 读在职, 这种投资从长远来看是可行的。再者, 笔者认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课本内, 要走出课本, 走进实景。
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仅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常常在教学效果的提高上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 除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法外, 在课堂中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1、归类总结教学法
归类总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清晰化。如, 第一章旅游产品的构成中的旅游吸引物的分类, 把各地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分门别类, 如三亚景区可以分为人文景观 (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大小洞天等) 、自然景观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天涯海角游览区等) 、名胜古迹、城市公园广场等等;又如, 第五节旅游购物品的分类, 笔者将海南的旅游购物品详细的分成了十类, 并准确地给学生介绍各种产品的特色, 用途, 购买地点, 价位等信息。海南本身就是一个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可以很好地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举例分析教学法
实例论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实例一定要精选, 一定要明确讲授实例的目的性, 讲例题无非是为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服务的。如:课本第二、三章讲完旅游需求弹性和旅游供给弹性后, 关于E>1、E<1等这样的结论, 学生很不容易掌握, 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要如何应用。老师必须要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性质, 如何根据这些性质来判断目前的市场状况以便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作出正确的消费或生产决策。
3、类比法
我校学生整体水平偏低,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发现, 对于经济学的一些专有名词, 专用术语, 他们是“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 就算是教材上有大量的解释, 只会让他们更混乱, 处理这样的知识点就要用类比法, 举一反三。课本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市场竞争的类型与特点, 先分别从经济学的角度并辅助生活常识去介绍每个类型与特点, 如完全垄断就用电力行业作为说明, 寡头垄断就用欧佩克的市场运作打比方, 再举一反三, 同理可得, 运用到旅游领域中, 最后让学生一起思考总结并列举出旅游市场中的一些典型。
4、教与学相辅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 将不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 更多地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笔者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200多名同学做了一个调查98%同学认为, 老师应该给更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如果只顾自己讲得面面俱到, 事无巨细都给予解释, 而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本校严抓的工作重点, 老师们都努力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效果显著。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 本文就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知识更新储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邵明毅.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书育人, 2009, 02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推荐阅读: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途径10-24
提高产品质量09-14
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11-18
浅谈如何提高产品质量07-02
机械加工提高产品质量11-21
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案09-07
提高建筑经济质量07-05
对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探索的论文08-18
模具质量的提高10-10
提高蚕种质量的体会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