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精选12篇)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 篇1
一年一度的中考复习,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为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增强迎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本人现将自已在复习迎考中的做法和盘托出, 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考复习, 教师固然重要, 但学生的学习更加重要。因而尤其要关注学生。
1.关心学生的思想实际。
中考前夕, 有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耐挫力较差, 往往一次阶段性考试也会引起情绪波动, 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异常举动。对这部分同学常常需要进行耐挫教育和自信教育。有的学生基础差, 态度差, 对他们进行的是思想教育, 端正其学习态度, 甚至要加以监督。在和学生交流时老师一定要做到思想开明、诚实善导、表里如一、尊重学生个性。因为教师的真诚能唤起学生的真诚, 能受到学生的爱戴, 就能把老师个人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
2.关注社会热点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生命所在, 也是政治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 复习迎考时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思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更要关注时事热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引发他们去思考、探究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和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就日本的地震、核辐射灾难, 我国政府无偿援助日本物资等新闻进行讨论时,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些同学很气愤, 一些难听的话脱口而出, 一个很有个性的同学还站起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念态度——不捐。其理由十足:南京大屠杀、731部队, 日本对我国犯下的罪行等, 这些不可饶恕。于是在课堂上我和他之间就这问题展开了辩论, 我主要表达三层意思:一是天灾面前, 人类是一个整体, 同舟共济, 我们要有全球观念、忧患意识。二是大爱无疆、对生命的尊重、奉献爱心。三是我们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事, 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 而拒绝捐款只能是一种弱国心态。学生们听得入神, 学得认真, 既学习了理论, 又受到了教育。
二、关注课本
中考思品的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因此, 在复习阶段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熟悉教材内容, 掌握知识要点, 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夯实基础, 准确掌握知识和能力要求。
1.将课本知识连点成线, 形成知识链条。
例如, 在复习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时, 我们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 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为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全面协调发展?为什么要全面协调发展?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为什么要统筹兼顾?等等。
2.将课本知识连线成网, 构建知识体系。
在进行知识专题复习时,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对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例如在复习八年级“民族问题”时, 可设计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来回答) ?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角度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是什么?在民族发展方面设置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何意义?或者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意义是什么。同时和九年级的有关知识点相结合。这样既复习了课本知识, 也进行了专题归纳, 提高了综合归纳能力。
三、关注解题方法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学生答卷时从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 必须把知识点用文字表述出来, 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得分。许多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文字表述能力相当差。有的思维混乱, 答非所问;有的用语不规范, 缺乏条理;有的答题思路狭窄, 没有从多角度回答问题;还有的没有结合题目中的材料。因此, 后期复习时很有必要强化解题方法技巧的训练。
对于中考指要上面的选择题, 一般在课堂上完成, 当堂对答案, 当堂讲解错题。对于非选择题, 学生先做, 老师批改后再讲解。批改时按照中考要求来批改, 每题都标明分值, 根据答案要点批改且相应扣分。这样就促使学生根据分值答题, 能从多角度思考, 且知道失分在何处。
四、关注学科思维能力
中考命题角度多, 选材范围广, 注重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灵活多变。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在复习时可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专题讲解, 可以将专题讲解穿插在课本的复习中, 克服为讲专题而讲专题的倾向。其实中考改革是渐进的, 是稳中有变, 平时重视对不变的研究其价值大于对变的研究的价值。近年来不变的是强调学科能力, 重视学科主干知识, 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如2011年最大的热点是建党90周年, 所以在复习九年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 结合建党90周年进行专题讲解就更有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宗旨、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含义 (党的先进性所在) 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这样, 在课本复习时穿插专题讲解, 有利于学生懂得“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或“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
总而言之, 在中考复习时需要我们关注的很多, 但关注学生、关注课本、关注解题技巧训练、关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 篇2
问题分析
尽管我省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现实是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相关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经常出现的现象时学生对教材知识背诵的非常流利,考试成绩也不错,但由于背诵的目的仅限于应对考试,知识没有内化为认识、觉悟,更难以践行,结果没有达到思品课育人的目的。我一直感到难过的是,尽管平常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班级上再三强调要爱护环境,关爱自然,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上也深入学习了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该怎样做,但是我遗憾地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随手人垃圾的行为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自己的班级中,随手扔垃圾的行为不足为奇,特别是座位靠里面或靠近墙的这些隐蔽的地方,则成为扔垃圾的重灾区,值日生每天三打扫,每次要倒掉好几桶垃圾,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这种现象,在校园里经常看见处理垃圾的老大爷总是向外运出一车车满满的垃圾。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只存在于课堂上和考试时时,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哪怕就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难以很好地贯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接受了一些关于环保的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另一方面有些老师的思想中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实践性就是深入现实生活,实践性需要搞调查、开展实践活动,但囿于实际条件(如时间、课时、场地等)的限值,最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性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其实,实践性学习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就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
课标引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这种要求,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努力创建“生活化”的课堂,实现知识建构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实现已有认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从而实现启迪思考,提升觉悟,落实行动的目的。以八年级下册《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课题为例,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领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关爱自然和爱护环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师还应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各种活动等,提高他们环保道德践行的能力。解决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既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同时又要深入现实生活这个“第二课堂”,让课堂得到适度的延伸,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效果较明显。
(一)注重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情境的选择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好的情境的选取加上适切问题的提出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内化学生认识,指引学生践行。例如学习“我为环保做贡献”这一层次时,我设置的案例是“校园环境大曝光”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教室角落里散落的垃圾、校园厕所角落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校园门口:放学了,校门口拥挤的人群,拥挤的车辆,花样百出的小吃摊,挤满了买饭的学生,放学30分钟后,人去校门口空,只留下满地翻飞的垃圾:白色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筷子、泡沫饭盒、纸杯、塑料杯、喝了半瓶的饮料、八宝粥、烤面筋烤羊肉串的竹签等等,一片狼藉,紧接着卖力辛苦打扫的同学、汗流满面的老爷爷在吃力地运垃圾。为此我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你喜欢我们校园的门口吗?为什么?2.长期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危害?3.你有什么好的对策?4.身为学校一员的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能为我们的校园做些什么?小组讨论解决。对于这些场景,是学生们身边每天所见所闻的,所以感触很深,也有话可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贯穿 在课堂上,以活动来贯穿教学的环节,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最易于接受的。如“校园情景AB剧”,A组扮演关爱环境的角色,B组扮演破坏环境的角色,正反对比,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课堂小小辩论赛”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经学生分为两组,以“环境保护与你我有关,是现在的事”或“环境保护与你我无关,是将来的事”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中达成共识。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做,如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把环保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注重日常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品课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检验学生的生成,提升他们的认识。因此,我们还要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我在这一课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做了这些事情:1.每人出一份手抄报,更新教室和走廊里的黑板报;2.召开以“爱我校园美如画”的主题班会; 3.全班集思广益出一份关于爱护校园爱护班级的倡议书,并分发各班;4.向学校级部提议在全年级开展“我的校园美如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5.在周末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走上街头,特别是在公园、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做环保公益活动,可以同时向社会群众宣传环保的重要性。6.在家庭中、社区中开展“我是文明小主人”,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小事情。实践活动不是一时之举,而应该长期坚持,做到常态化。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为环保出一份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思品课如何开展探究学习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72-01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由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学思想品德探究活动课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主性;(2)互动性;(3)实践性;(4)开放性;(5)创新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开展探究教学活动的: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望的源泉,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探究性教学过程一般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教学的驱动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认知平衡,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创设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的方法较多:
1.无疑设疑。当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所学知识,其实属于似懂非懂发现不了疑点时,教师应及时设疑,把疑点抓出来,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质疑问难指点门径,这样做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更好的掌握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当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和提高其运用能力,这时教师可出变招,以变求变,在变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种方法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3.矛盾激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激起学生疑问。由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往往不尽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争论,通过争论,辩清是非,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种以矛盾激疑的方法定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实践证明,通过制造矛盾,利用学生不同理解的争论,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创造性。
二、合作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学探究后,一般问题可自行解决,对疑难问题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面对学生的疑问要采取合作探究方式让他们交流讨论,而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通过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网络协作探究。合作探究拓宽了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拓展了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形成了创造力。
三、总结实践探究成果,增强创造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因而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也不能脱离生活。当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时,思想品德教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更多的生活积累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探究更多的生活知识,使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课堂。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与空间扩展到课堂外,引导学生到社区、企业、现实生活中去探究,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探索,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创造力。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也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创造力。
通过创设质疑情境、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实践探究的三步式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树立了信心,体验了乐趣,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品课新教学方法之“闲聊” 篇4
一、润物细无声, 在“闲聊”中找到心灵的触动
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时, 我没有采用书本中的事例来教学, 我觉得书本中的事例难于触动学生的心灵。一上课, 我就跟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用上课时间跟大家聊天, 今天破个例, 咱们好好拉拉家常。”话音刚落, 学生兴奋不已。“最近, 跟爸妈相处还好吗?有烦恼吗?”顿时, 班级像炸开了锅, 学生你一句, 我一句就聊开了。5分钟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最近在父母那受的气跟全班同学说说, 有些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的烦恼, 我飞快地将关键话记在了黑板上——“铁证”。
“闲聊”了近二十分钟, 被我这个导演喊停了。显然学生们对“闲聊”还意犹未尽, 还有很多话想说。我指着黑板上学生留的“铁证”, 问:“小时候, 为什么你没有这个烦恼?今天你为什么很生气?”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反问, 学生总结出了成长也有烦恼的原因。接着, 教师又反问:“爸妈为什么老关心你, 老问你这问你那?上班的路上想着你, 下班的路上还想着你, 有时不放心还打电话问老师。省下的钱, 自己舍不得买衣服, 给你买了一件, 你却说老土!可怜天下父母心啦!”此刻, 学生的内心不再平静, 让学生体会到严也是一种爱!我紧接着又指着黑板:“刚才闲聊中老师记下几位同学的话——跟父母反着干, 对吗?”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用学生的回答, 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怎样看待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在本节课快结束时, 我看到了一位男生趴在那哭泣了起来!我问他原因。他说昨晚因上网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今天听老师讲课, 他很有感触。我顺势说:“你很幸福, 爸妈很爱你!”全班掌声雷动。
一堂课结束了, 先是看上去简单的拉家常, 而后在“闲聊”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甚至“残忍”地将学生弄哭了!我想这样的课, 才是我们思品课所需要的。
二、总把旧桃换新符, 在“闲聊”中化枯萎为鲜活
有些老师认为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小故事”……内容可谓丰富, 省却了教师寻找素材的烦恼。我认为这将大错特错!殊不知书本内容的更新具有滞后性, 书中所举事例可能早已不“新鲜”, 甚至个别地方空白。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中“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如何处理时, 我跟学生“闲聊”了时下热播的电视剧《家有儿女》, 剧中人物夏雨、夏雪、刘星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我紧接着提问:“他们属于什么样的家庭结构?”几乎所有孩子异口同声答“联合家庭”。此刻, 我补了一句“真的吗?请仔细观察书本概念!”学生们通过对概念的推敲, 涨红着脸告诉我是“核心家庭”。通过闲聊一个源自课外的例子, 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又突破了一个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 何乐而不为呢?
三、岁月催人老, 在“闲聊”中我变得和学生一样年轻
在学校生活中, 我偶尔会听到一些孩子抱怨说:“老师, 您out了!”“老师, 这都什么年代啦, 还听这歌!”思品课追求的境界是能触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连学生想什么, 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那又如何走近学生的心灵呢?
我的做法是跟学生多“闲聊”。平时多跟学生聊聊, 既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又从学生身上学会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在教授八年级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 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聊起了QQ农场, 又聊到了网络音乐, 学生们显得很兴奋。在很自然、很轻松的状态中, 教会了学生一个知识点:网络的特征。
有老师喜欢用音乐烘托课堂气氛, 我觉得很好!如我们眼中的海明威是《老人与海》的美国作家及小说, 孩子们眼中的海明威, 《老人与海》却是一个帅气的歌手及歌曲。这就是一个差距。当今, 社会飞速发展, 新事物层出不穷, 作为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那“闲聊”是一个好方法。通过“闲聊”, 我认识了不一样的世界, 找到了更多的教学素材, 有了更多的心灵共振。关键是我的心态年轻了, 我的课堂学生更喜欢了!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 篇5
一、初中思品课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学生一旦合作学习了,教师就变成了“旁观者”。
当前,很多初中思品教师在理念上存在一个误区,课堂上,只要学生一开始合作学习,教师就“靠边站”,最多在各组去巡视一下,很少有思品教师会积极加入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合作之后,就安排由各组学生发言或展示,老师要么基本不表态,要么都加以肯定,不去甄别引领。如此下来,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了。其实倡导合作学习,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调控,合作学习就将流于形式,成为低效、无序的学习。
(二)思品教师在课堂上一抛出问题,便要求学生马上合作学习。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60%以上的思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存在这一个错误认识,他们认为:“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只要我们思品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就应该合作学习了。”在众多的所谓高水平的思品公开课中,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其实,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面临的提问一般都较难,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根本就没办法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怎么合作,怎么探究?这也是合作学习的反对者们所指责的主要诟病之一。
(三)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
目前的一些初中思品课,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往往同合作学习的两种时机把握不当有关。一种是就是预设的问题太简单,根本不需要合作,学生就能够完成,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会遭到学生的冷遇;另一种是预设的问题偏难,又具有发散思维的特点,教师却不要学生合作,让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回答,其结果自然也是遭遇冷场的尴尬。
(四)学生合作学习时间太短,没有充分交流与合作。
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公开课,为了赶时间,上课教师一看时间不够了,匆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到两分钟,什么东西都没讨论出来,然后又匆匆收场。给听课的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表面化了,一点也没落到实处。试想,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怎能让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效果?
(五)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听到的只是表扬与赞美。
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为了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学习积极性,对待学生的回答或展示,就只要一味的表扬,不需要及时地纠正,哪怕是有点甜的批评也没有。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丢掉了批评的评价,是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思品课堂教学也将是一种灾难。
二、初中思品课合作学习误区的应对策略
(一)各级教育部门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合作学习的实施与推进,允许犯错,并及时纠错。
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没有与人合作的观念与习惯,凡事讲究“万事不求人”。新课程改革仅仅只推行了十来年,很难让合作学习在我们思品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这当中,需要一个不断出错纠错且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实施课改前没有预料到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用一种宽容、等待的心态来面对合作学习的实施与推进。思品课合作学习没做好,出现明显错误,我们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就不怕反对者的质疑。与之相反,反对者的质疑反而会成为合作学习实施的“助推器”。
(二)各级教育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培训,并让指导工作深入和有效。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了,合作学习在思品学科中依然暴露出不少明显误区,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培训不够或辅导落实不到位。对合作学习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不仅仅是上几节培训课就完事了,还应该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具体引领和指导教师,才能真正让合作学习落到教学的.实处。作为学校,要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所面临的难度,一定要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深入探索,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作用,让其最终高效地服务于思品教学。
(三)转变思品教师的观念,及时纠正合作学习中的误区,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1.思品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品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应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而应充当“促进者”,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外,还应充当“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某一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去,才能真正地做到“生生、师生的沟通与互动”。
2. 思品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
(1)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时间。因为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问题没有时间独立自主地思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经过独立思考却又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最有成效。
(2)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分享、交流、讨论贯穿在合作学习之中,每次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留足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坚决杜绝只用一两分钟合作学习的教学行为。
(3)要给学生提供小组间交流(即全班展示)的时间。如果没有小组间的交流,思品教师就很难掌握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小组间就无法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从而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思品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思品教师预设学生合作学习内容时,不要轻易决定,一定要考虑周全,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看看预设的问题:“难度是否偏小?是否具有发散性?是否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才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4.思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思品教师不能够一个劲儿地肯定表扬,学生有错误,中肯的评价,带点甜的批评很有必要,放任自流的评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因为学生得不到引领而出现低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初中思品课导入方法浅谈 篇6
一、创设音乐情境导入
音乐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热衷的,旋律给以美感,歌词给予感召力。用音乐感染课内情境,把师生共同带到渴求知识的意境中。根据课的内容需要,可以下载现成的歌曲、乐曲,还可以让学生演唱,或者师生一起唱。如,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中,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人生中都会存在挫折,唱出了一定要坚强面对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从而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二、选择喜闻乐见活动导入
活动的选择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学生做了这样的活动:把自己书包里的备品用2分钟时间整理,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有依赖,要学会自强、自立的道理。
三、案例导入
国内外知名人物,如明星、影星、歌星以及政坛的人物,都是学生熟知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介绍当中学生不熟知的另一面,会给学生带进急切想要了解的氛围中。如,讲授《肖像和姓名的权利》一课时,我用案例:范冰冰维护肖像权,诉两公司索赔450万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绪拉进了:要学法才会懂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欣赏图片导入
初中学生的理解、观察能力是很强的,在教学手段丰富的今天,需要的图片也很多。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使学生知识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感知、认知能力得以提高。采用这一方法很简单,需要老师掌握网络,收集各行各业各种有价值的图片,把它们分类存放,以备用。
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述几点外,常用的还有名言、警句、诗歌、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在教学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目的明确。教师设计导课语时,一定要紧紧贴近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起引领的作用。导入的方法也要直接,语言要简练,不拖泥带水,通俗易懂,一定要吸引学生的视线,牵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情趣。
2. 恰当启发。课前导入语言要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启发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引出问题,深入问题,思考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讲究艺术。语言艺术很巧妙,导入语言设计的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扣学生的心弦,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幽默的语言会给课堂增添艺术感。
初中思品课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 篇7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 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 创设情境, 引导兴趣, 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不能创设较好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新课的引入, 这样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初三《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 上课一开始, 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 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 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吃了劣质奶粉的婴儿变成“大头子”, 国家工商管理部命令全国追查劣质奶粉, 体现了国家对人民负责。再如回顾“非典”点滴, 小议社会责任,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 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上述例子说明什么?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 作为公民, 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共同营造“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等等。通过提问, 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 第一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干世界的事情, 思品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 背背知识点, 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对《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指: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应当把端着的架子放下, 把独占的讲台让出, 改掉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 通过导的艺术,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种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创造的是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建立的是民主的氛围, 是使学生乐学的环境,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观点和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使用了激情导学。例如:我在课堂上使用“请同学们思考”“请你回答”“欢迎你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信你, 你能行”。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 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肯定, 让他们看到点滴的成功;对于他们的不正确看法, 我都请他们在想一想, 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自己纠正错误, 谈出正确的看法。这样做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 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 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同时, 在这里也应注意, 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 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思品课教学理论性强, 需要丰富的课外材料去充实。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通过书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 对重点的突出、对难点的突破、对热点的联系, 往往费时费力, 使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信息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多种视听材料进行调度, 插入大量传统教学中所无法调用的录像、图片、动画等, 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生动地展现出来, 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信息量, 扩展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使抽象的理论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跃出课本, 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兴趣小组里, 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 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
另外, 也适时地开展了竞赛活动, 如“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 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 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先导, 是会学的前提。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思品课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注意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徐燕《.创设情境教学, 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湛江教育》2003年第12期)
[2]张志慧《.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创新思品课教学的六种方法 篇8
方法之一:以社区调查为契机, 引导学生思考思品课。生活离不开社区, 社区发生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社区生活, 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社区生活现象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鉴别后,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区生活之中, 从而使自己通过思品课的学习知道是什么、思考为什么和学会怎么做, 进而全面培养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手动脑能力。
方法之二:以经济生活为向导, 引导学生关注思品课。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 经济常识则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品课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 并初步了解除教材内容之外的如互联网、电信、股市、期货等一些与国家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 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可触摸的经济生活事实中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 知道生产关系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等一些十分重要而又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使之能学以致用。
方法之三:以时事教育为载体, 引导学生评论思品课。进行时事教育是思品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要像《新闻联播》中所说的“ (国与国之间领导人访问时) 就双边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谈和交换了意见, 达成了共识”一样, 就一定能够调动师生教好、学好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把焦点问题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把热点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把感兴趣的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这样,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他们会自觉地在教材中探究原因, 寻找依据, 成为时事评论员。他们在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的过程中, 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之四:以文学作品为铺垫, 引导学生“共鸣”思品课。文学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思品课若能很好地借鉴这一特点, 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可以用文学故事寓教于“用”。这类可以在道德与法律的相关内容中运用。二是可以用文学意境寓教于“变”。这类可以在心理品质教育相关内容中运用。三是可以用文学名句寓教于“思”。这类可以在心理品质教育和相关内容中运用。
方法之五:以相关艺术为依托, 引导学生“钟情”思品课。思品课除具有自身特点外, 还可以充分吸收其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 为思品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心理品质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中, 一些相关的理论术语和法律条文可以通过歌曲、寓言、漫画、摄影、笑话等这些艺术形式的通俗注解, 使深奥的变得浅显, 抽象变得形象, 既符合各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也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艺术形式, 涌起“以彼物比此物也”和“先言他物所引起咏之词也”的“艺术冲动”, 使学生重新认识“思品课的艺术”, 激发学习情绪, 进而达到钟情“艺术的思品课”,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方法之六:以学科联系为拓展, 引导学生“跳出”思品课。众所周知, 学科知识是相互渗透的。思品课要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的能力, 做到既见树木 (思品课内容) 又见森林 (整个学科知识内容) , 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克服将有机的整体变成散乱的“零件”的偏科偏废现象发生,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新观点, 得出新结论,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发展和平衡发展, 全面推进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全面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初中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篇9
一、构建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教学氛围能够变得生活化起来。传统的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注重生活化的案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知识让学生来进行一些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来对一些概念和含义来进行背诵,比如让学生来对“道德”的概念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学生被对这个概念了熟于心,学生的道德水平也不会得到提升。因此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对具体知识点的感受,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成长的烦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来来模拟自己和父母之间生活的一些小场景。比如父母早让自己而自己赖床的情景,在饭桌上父母询问自己成绩的场景,以及自己和父母之间就因为衣服颜色问题和父母吵架的场景等,这些场景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都是熟悉的,教师来对学生描述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亲切,然后教师让学生来对这些场景来进行模拟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模拟。刚开始的学生学生就是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情去参与情境模拟的,但是学生具体处于那个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去思考自己有了成长的烦恼的时候应该去如何解决,而自己和父母之间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关系来进行相处,自己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的语言是否存在问题。总之,通过模拟的过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改变,从而使得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参与
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固然是正确的,但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因此不便于经常实施,因此就需要让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将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引入进来,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增强对知识点的感受,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比较容易实施,因此就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顺境与逆境”这部分的内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观看一些感动人物的视频,比如2013年的感动人物何玥,这个12岁的小朋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脑瘤的时候,并没有绝望,而是乐观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并且将自己的器官进行捐献。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同样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自己却有这么好的条件来进行读书,而别人却早早就经历了生命的磨难,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遇到这样的人生灾难的时候应该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学生就对苦难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困难并不能够打败一个人,苦难只会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例子,学生在以后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来打败。
三、丰富课外生活,增强学生感悟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明白现实生活是怎样,而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来对自己的思想品行来改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需要有目的地来进行,这样学生在记性生活实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来进行,而不能够过于在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的意义。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保护自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周围生活的环境来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去到生活的四周来进行郊游,然后学生在郊游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大量的烟囱和被砍掉的树木,看看到到处是垃圾的街道以及被污染的河水,看到自己四周的雾霾,学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就会了解到自己周边的环境在慢慢地遭到破坏,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讲解上。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人类的行为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反思应该如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使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思想之后,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同学以及朋友来进行宣传,来使得自己周边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为改善环境质量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就会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对于环境的责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使得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重视起来,不断探究二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重视起来,不断探究二者结合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 篇10
可是,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不是单单让学生接受知识就行的, 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通过情感体验, 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光凭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 而是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形成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教学效果将会更佳。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控制、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那么, 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个体在认识活动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 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理论所积极倡导的观点。自主学习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之上的, 实施自主学习要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学”。为此, 教师要创设“心理自由”氛围, 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是指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志向等思想观念。一定的行为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有无主体参与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在传统教育理念下, 往往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教师基本上更新了教学理念, 注重对“学生为主体”的思考, 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意识。
二、让学生留意生活, 增强生活体验, 让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新课程改革中, 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显得尤为珍贵。如在教学一些内容之前先挤出时间让学生浏览报刊或校园网, 关注新闻, 关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然后结合所见所闻及感受, 学习相关内容。由于积累了生活经验, 学生能自觉地把课内理论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理论时能畅所欲言,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于课堂上的交流, 学生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 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利于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通过以上做法, 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的理论不是仅仅写在书上的要求死记硬背的理论, 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且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由于体会到学习该学科的用处, 学生由“惧学”变得“想学”“要学”。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 让学生“会学”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在于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由发言, 哪怕发言时间就一两分钟, 学生就会围绕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上台演讲, 讲一些感受最深的人或事, 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笔者在上《学会自尊》这节课时, 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人或事, 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 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 有真情实感, 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2. 引导学生设计问题主动思考, 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实践证明, 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在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实践。否则这些有价值的理念就流于课后的空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 自己解答, 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 学生就是被动者, 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思维的锤炼、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 效果显然不同。所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 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 还远远不够, 如果不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 那么, 以后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减退。所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 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 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 成为今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深化, 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 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必须注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 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身实践。具体来讲, 教师要注意呈现有思考价值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学生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这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要求, 也是实施自主学习以增强本学科教学实效的目的所在。
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扎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必须“坚持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我评价是体现学生评价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元认知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自我监控, 对自己认知和记忆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实践证明,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密切相关, 成正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 学会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 可以使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使自主学习成为人生发展的基本素养。这样扎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 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坚持学”。
合作学习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思品课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5-02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在我们思品课中表现尤甚,在思品课中,我们教学更加容易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思品课也可以上得很鲜活,因此一提到思品学科人们往往就联想到死记硬背和说教。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学生经常取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生物、物理等大赛的桂冠,但中国人至今还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近年来,教育界纷纷进行了探讨,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以及竞争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在学习中,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精神。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信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3、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思品课的教学弊端.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椐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4、合作学习在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极大地拓展知识面,同时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在教学中能让课堂更加新鲜生动。
那么思品课中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老师出示学习目标。第二步,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第三步,学生分小组讨论。第四歩,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第五步,老师精讲。第六步课堂總结和反馈练习。
下面我以教科版思品九年级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为例,说明我在思品课中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天涯若比邻》讲的是文化交流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体现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特点的图片。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书理清第十九课的结构。第二步,学生看书,分析出本课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三步,学生回答,老师精讲,并出示第十九结构和主要内容,第十九课,讲文化交流问题,分两部分内容:一,介绍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表现;二,介绍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交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提纲。第四步,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学。第五步,学生分小组讨论所学内容。第六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代表发言时,可上台将自己准备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七步,老师精讲。在本堂课,我准备这样精讲:(1)为图片配乐。出示中国传统花鸟画和西方油画《干草车》和民乐《春江花月夜》、萨克斯《回家》。让学生将画与音乐配对,目的:让学生明确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各具特点。(2)出示一系列中外服饰、建筑、绘画、雕塑图片。目的:让学生体会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表现。(3)讨论: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潮流中,中国文化的对策。这种讨论,很容易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生成,从而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同时有利于培养平等的、融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1)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适当的恰如其分的例子,才能产生更多的教学机智。(2)老师要吃透教材,要建立全书的、单元的和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3)老师要做好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问答、提问,做好生成;(4)在课堂中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形,老师可以在网络上选取一些适合的资源,利用好多媒体和班班通,来创设教学氛围,或用作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升华课本知识;(5)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分组和讨论时要注意:①心理特点、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②明确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③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思考学习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流。④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到讨论中去,对偏题和不认真小组要随时加以提醒。(6)对于直接就能在书中找到的答案,不需要讨论。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7)适当地将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在课前进行,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讨论答案。(8)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用分值或文字记录下来,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做法,当然,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真正地搞好,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老师来讲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作者简介:
王军(1970年月12月)、性别:男、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四川省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所在省市:四川省绵竹市(邮编:618200),籍贯:四川绵竹、简历:1991——2006,任教于绵竹市武都学校 2006——现在任教于绵竹侨爱道行中学 、研究方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 篇12
一、以课堂为阵地, 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首先要积极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 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 让“求是争先”校本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 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更大程度地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 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 我们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 设计了“世博会的召开,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上职业高中有前途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活动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净化网络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与海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较强的专题。我们利用视频等手段, 通过以网页为载体, 以所筛选的资料为依托, 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范围, 教师进行简捷的提示帮助或设问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有关观点, 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 (资源) 谈自己的看法, 并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校正, 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 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 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 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发学生思考, 可以说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究性较强。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 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 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条件。
三、关注现实,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
罗丹有句名言:“美, 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 教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观察去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 积极参与其中的开发, 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如“强拆问题说明了什么”“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打击索马里海盗你发现什么国际问题”等, 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思品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这也是思品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 就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 被赋予了开放的特征, 就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思品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接近学生实际, 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 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 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觉悟。
四、利用网络等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拓展思品课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影视等信息媒体外, 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大众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例如, 教师要及时收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 从这些实例中挖掘与思品教材相结合的契合点, 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思品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水平。例如, 通过网络等媒体给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视频和新闻资料, 通过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对震区人民的一系列救助、援建、献爱心等活动, 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思品观点。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学习新方法思品课10-04
思品课学习06-27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10-28
认知学习方法论文09-13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05-17
学习方法中初中政治论文05-22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10-12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10-29
大学英语学习方法论文08-12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论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