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读(共9篇)
艺术品读 篇1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不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标志性的里程碑。他融合“太巧若拙”、“见素抱朴”的美学思想于书法, 发挥到极致, “纳古法于新意之中, 生新法于古意之外”,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书体, 并缔造了一个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谈及他的书法, 尤其楷书, 开启了唐楷书风的一代先河。就笔法而言, 他以篆籀入书, 笔力剑拔弩张、苍劲浑厚, 极具实在感;就结体, 融入篆隶之势, 端正而不失韵律, 浑圆厚重、饱含张力;在境界上, 他开创了拙质无华、雄强茂朴的新气象。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在书法中表现也独显一种壮美、阳刚之气。苏轼对颜真卿楷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变法而出新意”、“书之美者, 莫如颜鲁公。”
一、颜真卿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 人格魅力造就艺术精华。
书法在东汉时期开创“文人化”, 到唐就已形成“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的理念。书法家们通过努力实践, 把人生的感悟及审美理想融入书法艺术中, 从而书法不仅是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 而逐渐成为人格魅力与内心情怀的艺术表现方式。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书, 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从书法艺术的内涵来揭示书家的才情、品格与气度。颜真卿正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功地把人格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典型。
颜真卿自幼成长于浓厚的书香氛围, 深得儒家思想的教诲与熏陶, 心灵纯静如水, 秉性忠正, 大义凛然;他一生历经四代皇帝, 忠义清廉, 正气冲宇, 却几度宦海沉浮, 直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为历代忠义之士所敬仰;他为官清廉, 刚正不阿, 在与杨炎、卢杞等朝廷奸臣的斗争中, 忠诚坦荡, 光明磊落;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 他壮怀激烈, 大震军威, 立下不朽的功绩;晚年与李希烈的争斗, 是鲁公一生最壮举的一幕, 面对敌人的威逼, 他声称“不能屈节, 当自焚”, 最终被敌人缢死狱中。鲁公的一生大部分被纠缠于宫廷错综复杂的政治争斗和艰苦卓绝的沙场征战, 他倾尽忠心于朝廷, 同时也锻就了其刚正不阿、气宇博大的品格。正因如此, 在唐朝, 颜真卿的书名实已被其忠烈、坚贞、浩然之气的品性所掩盖。
闲暇之余为守住他精神世界里的一片宁静, 更是把仅存的精力与心境放在书法艺术研究中。他潜心钻研, 历经了无数次地自我否定与完善, 这正是他对生命和书法艺术的交汇与融合。在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扬弃过程中, 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真缔, 将人生和书法溶为一炉, 在作品中激荡着生命的颂歌和人格耀眼的光辉, 彰显出雄厚宽博的独特面貌和雄强、博大的艺术境界, 在书法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史无前例的艺术丰碑。朱长文在《墨池编·续书断》中这样赞扬颜真卿:“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 ……其发于笔翰, 则刚毅雄特, 体严法备, 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 于鲁公信矣。”这也是他用一生的困顿与坚韧浇筑成的书法艺术的人生规范。
(二) 承前启后, 自成一体。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书法家, 也可以说他的楷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体之一。他自幼蒙学于母殷氏, 后学褚遂良, 再师从张旭而得笔法, 糅合篆籀笔意, 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 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作为革故鼎新的大家,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 以篆籀之笔入书, 化瘦硬为丰腴, 结体宽博而气势庞大, 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 这种风格是繁盛的社会和高尚人格的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相之交融的典范。他独创“颜体”, 与柳公权并称, 并有“颜筋柳骨”之美誉。在书法史上, 他和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一同被列为楷书四大家。诚如马宗霍所言:“纳古法于新意之中, 生新意于古法之外, 陶铸万象, 隐括众长, 与杜少陵之诗, 昌黎之文, 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 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
唐以前的楷书, 无论笔意还是结字均不同程度的保存着隶书的残余, 所以只能被称之为“真书”或“正书”。如隋朝石刻《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虽已明显有楷书用笔的风范, 但细品其间架, 仍未完全摆脱隶书结字形式。初唐时期的楷书几乎改变了隶书的结构格局, 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但在用笔的过程中却又保留了隶书中的部件, 也只能是楷书发展的不成熟阶段。直至颜真卿, 他一改以往的楷书书风, 扬弃了以往各书家的优势与不足, 而形成一门独立的书法形式语言——“颜楷”。
在艺术审美上, 颜真卿变魏晋禅意式的自然与空灵为儒家的务实与理性, 以一种不加雕琢的古朴与浑厚, 映射出其书法艺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浩然之气。他纳襟怀于书艺, 创立了一种宏博正大、以实为美的新标准, 极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美, 使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多元化。他的楷书, 向以浑厚朴拙、气势豪迈著称, 也正印证了他对大唐盛世美好前景的衷心意愿。而这种意愿和精神也在他诸多巨作中得以充分展现。用笔坚挺而遒劲, 含蓄而久远, 实属《麻姑仙坛记》;寓奇险于均衡, 境界之高深, 则推《李玄靖碑》;至于摩崖大家, 气势磅礴, 当《大唐中兴颂》最著;寓险于平、庄严肃穆, 以《颜世家庙碑》为鲁公用功深力之作;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典范。
二、谈用笔
初唐时期, 楷书的概念并未真正形成, 楷书亦被称为隶书、八分等;而中唐以后, 颜楷的出现, 标志着楷书艺术的真正成立, 而有别于隶书、八分, 丰富了汉字点画于结字的形态, 从而使楷书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颜真卿的楷书多书刻于铭石, 虽笔画敦厚拙朴, 却也遒劲有力, 有山川五岳之壮美;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 使之务实、刚正, 故笔笔皆具存在感, 字字犹如向外膨胀而有强烈体积感的实体, 更显肯定和自信。
在笔法上, 初唐各家其楷书秀丽妍美, 以瘦硬取胜, 同时加以腕力, 而突出一个“筋”字, 也正有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颜筋柳骨”之说。“筋”其义指连属, 这里是说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这样, 字才得“力透纸背”的效果, 更具强烈的实在美感。褚遂良曾论书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 使其藏锋, 画乃沉着。当其用笔, 常欲使其透过纸背, 此功成之极矣。”而颜真卿的楷书下笔稳健有力, 运笔圆润厚重, 正是对“锥画沙”、“印印泥”最精确的诠释。
他中和篆、隶书的藏锋逆入和中锋用笔, 融入楷书, 自名“屋漏痕”。其线条纯粹、富有张力, 故“合篆籀之义理, 得分隶之谨严, 放而不流, 拘而不拙, 善之至也。”沈尹默在《书法论丛》较为清楚解释 “屋漏痕” :“雨水渗入壁间, 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 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 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 留其痕于壁上。”从其解释可以看出, 这个“痕”是自然而有涩势的。行笔时, 笔毫微微震动, 意如蛇行, 腹上的每一寸鳞片都与地面相作用。这与鲁公常写大字有关, 当笔头较小, 下按时笔毫易散开, 若行笔稍加提按颤动, 笔毫会恢复原形, 从而行笔中锋。这种方法只有在颜楷中最为典型, 诸如《大唐中兴颂》, 每一用笔, 犹如墙壁自然开裂处有天然清峭的“裂纹”, 巧夺天工。落笔藏锋处, 一改王羲之式的方笔戒律, 圆浑丰腴, 被后世使用圆笔的书家奉为开创者。
朱长文在《续书谱》中赞叹颜书:“点如坠石, 画如夏云, 钩如屈金, 戈如发弩, 纵横有象, 低昂有志, 自羲献以来, 未有如公者也。”点画是形成汉字的基本, 若要字字端庄饱满, 遒劲有力, 则笔笔应得法。颜字的点画有其自身的特色。点, 浑厚、饱满, 轮廓圆润自然而朴实憨厚。横, 往往一波三折, 也有呈细腰状, 一种深沉之力萦绕其中。与横向反, 竖采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刻意粗壮坚挺, 充满极强的感染力。在《述张旭笔法十二意》中, 鲁公举“纵横有象” 、“必纵之不令邪曲”来回答求平的、直意图。笔锋在点画中行, 必然有起有伏, 起带有纵向, 伏则仍回到横意, 一纵一横穿插地行使笔毫, 形成横画, 直之亦然, 便有“横鳞”、“阵云”的活泼意趣, 也就达到了不平之平、不直而直的要求;竖笔略呈弧度, 刚柔并济, 富有弹性, 力足中锋, 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转角处外圆内方;撇画逆入而中锋用笔, 厚重而不失灵动;他的捺笔是最具特色的, 入笔轻, 逆入后上行返笔, 再中锋下行, 至尾处以隶书手法, 重按后提笔再出锋;钩法则于竖画之末, 向左下略顿, 转笔回锋, 再于左上出锋。
鲁公的字用笔横轻竖重, 笔力雄强而厚重, 主次分明, 更有其独到的“蚕头燕尾”式, 线条纯粹、富具有美感, 体态凝重自然、劲健丰腴, 笔力主次分明、气宇不凡, 且巧妙地用藏锋与中锋运笔, 结体雄强端肃, 字形也由传统的背向转为相向。尤其于晚年, 他的用笔更为雄重, 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 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 在圆润丰腴中透露出豪迈的气度。鲁公的书法可谓变法出新意, 而独铸一体。
三、谈结字
结字, 又称结体、结构, 是一个字按照文字的构成原则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笔画合理安排。这不仅要求字在静态上的均衡, 同时也要有变化, 使静动结合, 而富有灵气。字的结体, 每位书家均有其特, 他们依据各自的表现方式、审美与情感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意蕴, 这里饱含书家的功力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切感悟, 也可称之为风格。因此, 我们在欣赏某位书家作品的结字形式时, 不要单纯以平面的形式去观察, 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领悟其空间形式的内涵和韵味。
颜真卿在结字上不失法度而又不为法度所困。初唐时期的各家楷书都有左紧右舒, 左低右高的特点, 字形呈微侧之势, 以表现灵巧潇洒的风姿。而鲁公则改欹侧之态, 糅篆籀之法, 对称于左右, 字字以正面示人, 从而表现出方正端庄的体态与光明磊落的气度, 这无疑是鲁公刚正、忠烈品性的集中体现。这正是颜字区别于其他楷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颜字结体宽博, 方中呈圆而外紧内松, 以方格做媒介, 常字体充盈、点画协调分布, 使汉字的造型中宫敛放, 布白停匀, 结体更趋端严朴拙, 这使楷书一改瘦硬研美而体态丰腴浑厚, 字形架构更加雄壮雍容, 焕然一新, 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在篇章布白上, 不以疏宕秀逸为取向, 而是于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神韵, 以字形的丰腴来强化作品的气势。依据字的不同结构巧妙处理, 外密中疏、开合分明, 静中求平衡、以变化求韵律, 以构成体态丰盈、纵横端庄、大气磅礴之象。
颜真卿把一生奉献于国家, 忠烈、刚毅, 将卓越的性灵、坚强的魂魄与丰富的人生铸于一体, 将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溶为一炉, 在生命与艺术的轮回间寻求自己的方向, 以真性情演义书法艺术的真谛, 在作品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和人性的光辉, 谱写出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为后人世世代代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全新面貌, 在书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后世景仰的艺术丰碑。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3].白鹤.颜真卿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
[4].郑晓华.骆红著颜筋柳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
[5].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
[6].姚淦铭.朱长文·续书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7]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品读诗词 体悟情感 篇2
一、品读诗词,提高民族自豪感
初中教材收录的诗词都是能代表我国诗词最高成就的经典,用词巧妙,意境深远,抒情饱满,读来令人神往。诗词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及所表达的我国在各方面的所拥有的巨大成就,都令人热血沸腾,每个品读的人都会瞬间被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充满。一方面是诗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艺术成就。诗词是我国艺术形式的结晶,《诗经》更是我国浪漫主义艺术的源头,我国历朝历代在诗词领域都取得了丰盛的文学成果。如《诗经》中的一些名篇《关雎》等,还有魏晋时期曹操的名篇《观沧海》,品读这些诗词能让学生从我国诗词的成就中获得自豪感。另一方面是诗词中所描述的祖国大好河山。我国古代的许多著名诗词不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与赞美,品读这些诗词,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优美,在情感上极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如杜甫的《望岳》所描写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读到这样的豪迈之句,胸中的那种激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番水乡的优美之景,诗歌选取的意象也是选择能代表钱塘湖的小巧之物,“春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组合在一起,塑造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学生读来,心中的向往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自然溢满胸膛。
二、品读诗词,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单靠教师直接的讲解和灌输,很难打动学生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学教材包含了很多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教师如能加强对这类诗词的品读和感悟,与古代那些爱国之士形成超时空的沟通和交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肯定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城破后的一片萧条的景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在的破败,诗人心中是如此的悲伤,以致“花溅泪”“鸟惊心”。全诗句句泪,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悲伤与担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爱。学生在感悟这首诗时怎能不为杜甫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了词人早年带兵抗金时部队的整装阵容,是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与追思。表达的还是词人想为国杀敌的愿望和决心。“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词人想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是词人最大的遗憾。学生读到这里在被辛弃疾刻骨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会暗下决心在自己黑发之年要多报效国家,免得再重复辛弃疾的遗憾。
三、品读诗词,实现亲情友情教育
诗词中表现的浓浓的亲情友情是对中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古代文人创作诗词的最大目的就是抒情,亲情友情作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在诗词中的表现比比皆是。教材中有不少诗词,体现的是亲情友情,值得品鉴。选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讲述的木兰替父从军,在感受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花木兰对年迈父亲深切的关爱之情和对年幼弟弟的疼爱之情,否则,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也不会做出如此的壮举。王勃《送杜少牧之任蜀州》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诚挚的安慰。加强对这些诗词的品读,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塑造的意境之中,用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染这些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初中生,这对培养他们的浓厚的亲情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品读诗词,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是超过个人和家人范畴的更广范围的博爱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终极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对学生爱心的拓展,更是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古代诗词在人道主义精神方面建树很高。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想的还是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看透了世间真相,为百姓注定的悲惨命运哀鸣,这是对底层人民最深刻的关注和关怀。中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与感悟,在被这些大家感动的同时,自然会从小萌生人道主义的情节。
艺术品读 篇3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迁谪诗人满眼萧瑟秋景,又历别离恨事,深感无趣之际,忽闻琵琶仙乐,犹如空谷足音,令人兴致顿起。寻声暗问,弹者何人,诗人满心期待、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琵琶女欲答还休,个中复杂情感,借“欲语迟”三字传达出来:天涯沦落之人,江湖漂泊之客,自残身世,不愿与陌生人说话会面。此刻琵琶女未直接答话,而稍作延宕,既符合她内心负有千般苦,孤舟独守无人诉说还欲倾诉宣泄的心理状态,又通过呈现琵琶女的片刻矛盾、迟疑、犹豫,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探寻兴趣,故而才有“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才有“千呼万唤”。与此同时,也给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琵琶女为什么不直接答话,她“欲说还休”的迟疑神情是什么样的,她到底又因何决定以手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出来相见,这短暂的迟疑中她内心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般多样的猜测想象中,琵琶女的形象就更耐人寻味了。而这正是“延宕”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是时间的延宕,更是期待的积累;又与“琵琶半遮”的出场形成对比,构成反差。一方千呼万唤,盛情相邀;一方矛盾重重,迟疑难决。时间和人情双重延宕的二度积累,情感更强,效果更佳。故而这两句经历了千年的考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乐曲已然结束,可听众的心依旧沉浸在那还没有结束的结束感之中。这里不仅是乐曲的停顿,而且是停顿造成的心理凝聚效果:在宁静的月色下,在茫茫的寒江之上,诗人陶醉于琵琶女的演奏之中,琵琶女亦沉浸于自己演奏的余情里。此种宁静的延长感,绝对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的积聚和张力,可诗人用一幅图画将其显现出来,就让读者想象无限了。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在诗人聆听完如仙乐般的琵琶曲后,定是问了琵琶女的身世,由“沉吟”二字可见一般,曾经貌为秋娘妒、技使善才服的琵琶女,虽年长色衰,但身为商人贵妇,衣着装饰也决不随意,琵琶女也应是半老徐娘、犹存风韵的。以白居易《盐商妇》为证: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衣食无忧、才貌双全的琵琶女,为何要弹奏如此令人伤感的曲子呢?这种身份和情感的矛盾让诗人产生了疑惑,艺术之美也随之诞生了。还有一层我们不可忽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女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时间延宕,这段时间的存在让琵琶女有时间克服自己的矛盾心理,决定一吐为快,可她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她又想到怎样的如烟往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将进入读者的脑海,波荡不息。诗人疑惑的延宕、琵琶女自述身世前内心斗争呈现于外在动作的时间延宕,都给读者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艺术之魅力可见一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延宕在叹息之中完成。琵琶曲已牵动作者情思,再加上琵琶女对悲苦身世的倾诉,不知又勾起诗人对自己往事的多少回忆,一个人,独自回眸往事,已令人伤感,再加之琵琶女悲苦往事的刺激,两人互相映衬,无疑使诗人更加伤感了。基于此,才有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良久”言明延宕,“却坐”、“促弦”更是以动作完成时间延宕,暗表琵琶女内心情感之涌动:接下来又将演奏何种曲子,怎样的曲子才能安慰两个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人的苦痛心灵。最后的弹奏皆在这延宕中完成思考和积聚。
品读《论语》大智慧 篇4
《论语》主要记载了有关孔子的言语行事。孔子梳理整合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髓,开创了儒家,成为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一派。《论语》中所提出的“孝悌仁爱”“忠恕诚信”“恭宽义礼”成为深植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理念原则,中国人因此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此即朱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说:“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此即张载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无《论语》,亦无以彰事功。几千年来,儒者有关《论语》的注释,累代不绝,异说纷呈,较早关于《论语》的注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时间。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今天这个世界,《论语》对我们是否仍有价值?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论语》?如何用今天的价值观呈现穿越两千五百年的生存智慧?
艺术品读 篇5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富有艺术灵感、敢于创新的画家犹如璀璨的明星在艺术的历史长流中绽放光彩。而中国的花卉画是自然万物在画家的审美过程中得以升华的产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借一花、一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也提高了学画者对理论的把握,对技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研究恽寿平的“没骨花”对当代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本人的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恽派“没骨花”的形成
“没骨”:不用墨线勾勒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它和工笔息息相关,却有别于工笔,不是写意,却和写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它重视写生,用色技巧自成一体,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发展。
说到“没骨花”,就会提及五代徐熙和其孙徐崇嗣。徐熙画花卉,先落墨写枝叶蕊萼,后略敷色彩,称为“落墨花”,就是落墨一格的写意风格,后落墨一格经徐氏子孙徐崇嗣的改变,成为了“没骨画法”。然而在元、明两代因无人传习,逐渐淹没,随着“没骨画法”的复兴与衰败,起起落落,一直到清代初期,“没骨画”的画家可谓是凤毛麟角。恽寿平极力恢复了几乎失传的“没骨花”技法,并创造自己的“没骨花”,且进行了大胆尝试,付出了艰苦努力,让“没骨花”成为了清代花卉画的主流。
恽寿平,清初画家、诗人,别号南田。其父恽日初,是有抱负、有学问,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志士。伯父恽本初,号香山,是明代著名的山水画家。父辈的气节、学识及艺术素养,影响了恽寿平绘画的志趣和品位。恽寿平擅长山水与花卉,后以“没骨花”作为艺术的主攻方向。他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因传承并发展“没骨画法”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翻阅古今画论,大家们对恽寿平的花卉,尤其是对“没骨花”赞不绝口。
恽寿平的“没骨花”在清代初期较为呆滞、一味仿古的画风中,有一股清新之气,而从恽寿平的“没骨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给予了“没骨”崭新的模样。在恽寿平39岁时,他创作出《安石榴图》,在这幅画作中,恽寿平自题三处,第一处“辛亥秋九月,南田草衣寿平赋色,”是记录作画的时间。第二处“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余曾见宋人画一石榴,渲染且数十遍,至无笔可寻,无色可拟,庶几形神俱妙,识之于心已久,暇日在白云精舍,适友人携安石榴见饷,硕大丰丽,霜皮剥裂,殊异常品,此正叔家所谓壁拆路一一自然,因以宋人设色法图之。”第三处的题跋可以看出恽寿平作了数十幅的石榴图,记述了《安石榴图》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恽寿平“没骨”花卉已慢慢走向成熟。
二、恽派“没骨花”的艺术特色
“活色生香”也是“生香活色”,用来形容艺术形象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恽寿平的花卉画之能够脱离尘鞅,生动感人,是因为他继承前人,积累自身,进行新的创造。恽寿平可以创新和发展“没骨”画法,是因为他极为尊古和自身不断的探索。从他的一些题跋中可以知道他对当时画坛的清晰认识和自身几十年来对古人的艰苦钻研。
在明末清初之际,山水画阵容壮大,花卉画势力相对薄弱,而恽寿平选择了花卉画,并开创了新的技法。他正确吸收了黄筌和徐熙两派的技法,不仅注重写生,还力求形似传神,追求雅淡,出现了“没骨”花卉的新道路。
恽寿平的花卉,清新雅淡,形神兼备,笔触自然轻快,设色明净雅淡,令看画者赏心悦目。他追求审美意象,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作为文人画家的修炼。而恽寿平的生前好友王翚在他辞世之后为他题跋:“顾见平日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临摹,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而“生香活色”也精准的概括了恽寿平“没骨”花卉的特征,这一词被后来品评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广泛引用。当前一提到工笔花卉,就会想到正规的“十八描”、“分染”和“罩染”等一系列的技法套路。第一次学习工笔花卉时,本人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每当看到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时,就被画中洋溢的“生香活色”艺术特征而感动。
恽寿平在绘画中广泛的吸取了历代以来高超的艺术技法,并与自己的艺术创造相融合,他非常重视笔墨的运用,并且主张画作不要露出笔墨的痕迹。而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在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而是在学习古人技法以外的神韵。而这种神韵并非刻意的去表现的,是自然流露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花卉画在笔墨和用色方面,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表达出了清逸但又不浮躁,沉稳而又不郁结的艺术特色。要看重创作中艺术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抒发是恽寿平对于自己艺术主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注重感情的投入,才可以把握自然花卉间的灵气,作品才能让观画者感动。画家具备了丰富的创作热情,通过笔墨来生动的表现自然花卉的神韵,才能使画中的景物更加有灵性,使观画者产生共鸣。
恽寿平一生追求“逸”这种高雅格调,他把“逸”作为一种绘画审美的理想境界来追求。虽然恽寿平主张“不落畦径”,认为这样能到达“逸”的高度,但同时他也重视技法的累积,作画时要精心构想,落笔要谨慎,对于创新的技法,要懂得灵活的运用。《南田画跋》中有记载:“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远。”由此看出恽寿平欣赏绘画形式的简约、淡雅,反对人为的矫揉造作的画法。而且,简约雅逸的画风可以体现物体本身的天性,还原物象本色。事实上,画风笔墨的简练,不仅使鉴赏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让绘画的意蕴更加深远,鉴赏者有了生动的审美想象,那么画作就会有一种灵动的审美情趣在里面。
三、恽派“没骨花”在创作中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清人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做出这样的评价:“玲珑丹彩散天葩,刻画争传没骨花”,而这一句的前半句是说“没骨花”的艺术价值,后半句话是说“没骨花”的艺术影响。恽寿平的“没骨花”不仅重现了消失了长时间的画风,给阴霾的明末清初花卉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而且他的“没骨花”是以“雅俗共赏”把普通百姓与艺术沟通到一起的一种审美样式。
如今我们研究恽寿平的“没骨花”,其意义在于方便为了我们现在的工笔画创作提供了技法上的支持,所以在我们平时的绘画创作上,我们要讲究自然质朴的绘画技术。在恽寿平的笔下,是热情洋溢的一片有生命气息的花卉,作画者总是以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现在我们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大多以写生为主,但是我们也要注重传统与写生相结合,在创作中不断拓展可发挥的空间。在当时的条件下,恽寿平只在绘画中拓展了水与色,就在绘画史中创造出了一片全新的艺术空间。而我们现在的绘画世界中,有那么多丰富的材料供我们选择和使用,所以只要坚守艺术的重要价值,会摸索出更多的绘画技巧来丰富我们的创作。只要我们在笔墨、设色等方面要不停地尝试创新,要不同程度的去推进和突破我们原本比较老套的技法,但又不丢失对传统的承袭,创立了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绘画风格。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要做个有独立性,有独特艺术见解的绘画者;我们要重视传统,但同时又不能被传统所缚住;要看重社会对绘画的要求,但又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从传统中吸取优秀,从观察中体会所具备的神韵,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所得到的启发,认真创造好每一幅创作。
参考文献
[1]杨臣彬.恽寿平[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2]恽寿平.南田画跋[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艺术品读 篇6
一、历史追溯
敦煌悠久的历史, 生动、丰富、真实地提供了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首先是北魏、北凉、西魏时期, 一期的敦煌乐舞壁画初绽光彩, 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 兴起了具有魏晋风骨的褒衣博带的典型样式, 石窟寺也有别于印度与龟兹的塔寺窟, 是以中心柱式洞窟为主。二期所处的时期在承前启后的北周, 隋代, 这一时期时间虽短, 却是壁画艺术重要的转折时期。飞天伎乐及乐器数量骤增, 造型精美。整体色彩基调热烈, 激情洋溢, 更富生命力。三期所处的大唐是中国历史的巅峰时代也是敦煌艺术的全胜时期, 社会文化繁荣, 乐舞壁画也出现了高潮。音乐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艺术家们精工细绘。随着佛教的兴盛, 题材不断扩大, 气势恢宏, 富丽堂皇, 反映盛世大唐的昌盛气象。四期宋、西夏、元为敦煌壁画的衰落时期, 内容、题材、绘制形式都沿袭前朝, 而趋于程式化, 这一时期形式特点是洞窟的壁画以曼陀罗的形式表现。
宋以后, 西夏民族逐渐壮大, 壁画内容与色调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满壁千佛及穹顶大面积团花图案皆用绿色, 更增添了少数民族朝气蓬勃的色彩。敦煌壁画在这一时期华丽收尾, 历史将这一瑰宝凝练成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赐福于后世行者。
二、艺术探寻
敦煌艺术是显现于人视觉及触觉的实体。通过壁画真切地展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 我们通过其留下的视觉艺术, 在丰沛的色彩和细腻的形象中看到诸多的艺术形式, 如最显著的“敦煌乐舞”。敦煌宗教艺术奇特的想象性和神秘的虚幻感, 在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环窟舞动的飞天舞女, 在空中尽展优雅姿态, 自由自在地散花、奏乐、歌舞。其凌空飞舞, 通过躯体的优美摆动以及裙裤和飘带的轻逸飞扬, 如若伴着乐音起舞, 与乐融合, 不仅表现出了有韵律的飞动姿态, 又透过画面展现舞蹈背景中的天籁之声, 因而有舞有乐的缤纷, 想象奇特, 具有神秘与奇幻色彩。
轻盈的飞天造型, 展现了舞蹈的姿态;反弹琵琶等乐舞形式, 让后人亲眼看到当时的民族乐器样式。2013年推出的大型印象音乐会系列之《印象·国乐》, 在音乐表演中就复原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舞台背景也结合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 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敦煌音乐文明, 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这惟妙惟肖的造型, 精妙悦耳的音乐, 姿态万千的舞蹈想象, 使故事情景仿佛活跃我们眼前。其中包含的深厚底蕴和文化, 传递了诸多的理念和情怀。
三、精神感悟
敦煌艺术有触及人们心灵的魅力, 现实世界充满烦恼和焦虑的感性欲望, 壁画展现出回到自我的宁静愉悦世界。敦煌艺术启迪着人们对更高精神世界的期盼。未来和未知的岁月里, 人们在生活中还会有烦恼和困惑, 无论何时敦煌艺术都会令她的朝拜者感动。这些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仿佛凝聚在壁画之中, 即使岁月变迁、朝代更迭, 也不被磨灭。
我们来到敦煌, 投入佛的虚拟世界的氤氲之中, 并不需赞美佛的伟大, 而只需感受他思想历久弥新的温暖。她用未曾远去的温暖使我们找寻内心的安宁, 在心中创造真正的自我。
四、现代意义
敦煌艺术充盈着的宗教文化和精神, 至今仍有强大的张力和生命力, 对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有着诸多有益的启发。当代各类艺术领域都存在着对传统敦煌艺术的认同与转换再生。如现代乐舞《千手观音》就直接从莫高窟中的《千手眼·观音变》中获得灵感, 现代舞剧《丝路花雨》也直接从“反弹琵琶”形象和“飞天”形象中获得的灵感。这些在当代语境中转换再生的敦煌传统艺术形态种类繁多,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空间的距离被缩短, 全球文化更加融合的今天, 传承和保护敦煌文化, 传播敦煌艺术成为现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敦煌文化需要保护与传承, 如今关于敦煌艺术文化的研究愈加的成熟, 衍生出了众多的文学作品, 艺术作品。打造敦煌艺术品牌, 结合现代媒介, 增加其传播途径是需要着手进行的事情。如通过文学作品的交流和教育方式。敦煌壁画本身就记载着许多佛教故事, 如九色鹿、象护与金象等。可以敦煌壁画为素材, 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的经典文学作品, 图文并茂的讲述敦煌壁画故事, 促进敦煌文化向更大范围传播。让国内外的年轻人了解敦煌石窟的魅力。
近年来, 《大梦敦煌》《敦煌韵》等以敦煌文化为背景的歌舞剧目深受大众欢迎。敦煌乐舞依托文化传播的力量而昭显存在的价值, 以舞剧《大梦敦煌》为例, 它将敦煌文化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人格化, 作为“可移动的敦煌”, 向全国和世界宣传展示了敦煌文化和中国文化, 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1由此, 结合此类主题文化, 通过舞台剧、商演等形式, 在国内外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国演艺业产品的营销, 更是对敦煌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传播。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发更多的艺术衍生品, 敦煌作为旅游胜游客众多, 以敦煌文化为背景的艺术纪念品自身能达到宣传作用。这些艺术产品不仅被游客带回全国各地, 还可以远销海外, 在“中国热”的背景下, 这些产品因独具中国韵味特色会受到欢迎和喜爱, 潜移默化的将敦煌文化输送到全球各地, 这也使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王建疆,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2]初广志,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J].《现代传播》, 2010 (4)
艺术品读 篇7
一、电影艺术的基本核心是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作为一部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2009年81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和可喜的票房业绩, 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电影艺术的魅力和值得分析的艺术理论价值。首先它具有一个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 以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故事为核心, 在杰玛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爱、希望和信念的过程中, 把杰玛的生活经历和参加益智节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在不同的片段又有不同的生动感人的小故事, 如童年时期的杰玛为了看到自己的偶像和让偶像为自己在照片上签字而不惜跳到粪池里的故事细节也深深地打动了和感染着观众。影片中其他电影艺术语言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故事情节而服务, 同时也是表现、推动和促进故事发展的一种手段, 使这个故事凸现得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展现了它的艺术魅力, 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
所以, 对电影艺术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艺术中, 不可否认其他的艺术语言也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但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一部电影具有一个生动感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反观中国的一些所谓大投入、大导演、大制作的影片, 虽说影片中具有资金的保证和技术的支持, 但由于制作方缺少电影艺术的基本核心是具有生动故事的理念, 其出品的影片虽然说使用了大明星和动用了自己能想到的高科技技术手段, 但却不能打动观众, 感染观众, 对观众的心理和心灵, 形不成冲击的力度和达不到震撼的程度, 所以艺术成就、票房业绩, 市场反应和社会影响力不尽人意了, 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电影艺术史上, 但凡是优秀的经典的影片都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 运用电影艺术语言, 使用当时能够运用到的技术, 使这个故事讲述得完美。故此, 对电影艺术的理念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和理解, 就是其基本核心要有一个故事, 电影艺术语言是以这个故事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谈电影和制作电影, 就都是无用的,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本末倒置了。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
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综合艺术, 同时也是一个工业产品。所以电影不管是大制作、高成本也好, 小制作、低成本也罢, 都应该认认真真地按照制作产品的规律来运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大众的审美爱好, 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迎合观众的口味,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崇尚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 并且对市场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 对市场进行细化,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制作时就做到了这一点。影片中的益智节目是西方社会所熟悉的一种电视栏目, 对印度现状的描述满足了西方观众的好奇心和猎奇感, 符合了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影片中虽说对印度现实问题有放大的倾向, 如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和血腥残酷的民族冲突, 但由于表达、传播和传承印度的民族文化, 如影片中印度音乐的大量运用, 结尾处的一段看似与情节无关的歌舞片段, 其实更有力地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 符合了印度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 所以还是得到了印度的理解和认同, 受到印度观众的好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符合了自己潜意识中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也同样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制作方把影片定位为全球市场, 通过反映印度一个发展中国家里的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年轻人杰玛是如何成为富翁的过程, 来吸引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这样的一个话题和故事是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 在影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地展开, 使观众不断地意识到人生的成长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不论是富足还是贫困, 都是人生的财富, 使观众对于自己目前的处境引起思索, 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珍藏已有的人生经历, 会乐观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因此, 这部影片不仅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好评, 也在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受到关注和赞扬。
反观中国当下的一些电影, 屡屡要进行所谓“大制作, 高投入, 要去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但结果由于自己没有进行准确地细化地市场定位和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 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惨败, 就很正常不过了。但凡优秀的电影和健康的、繁荣的电影产业都非常重视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 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能够细化市场,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三、置身于社会之中、基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一部优秀的电影要置身于社会之中, 来源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基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传播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虽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英国导演执导的, 运用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模式来运作的, 但没有离开和扭曲印度的传统文化, 而是基于印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 有力地表现、传播和传承印度优秀的民族文化。
影片中命中注定、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念既符合印度的传统文化, 又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了杰玛的不懈追求和人生磨练的因, 才有最后与拉提卡完美结合之果;有了马曼之前的恶行和罪行, 观众对萨利姆把他杀死, 也感到他是自食其果、罪有应得;有了萨利姆之前的罪行, 对萨利姆后来的死, 观众也能够在心理上接受了, 表达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观念。杰玛和拉提卡两人纯洁的感情表达, 是那么的含蓄和纯真, 而没有露骨的情节, 做到了不露、不色、不煽情、不蛊惑的境界, 这符合对女人尊重和呵护的印度文化传统。影片中印度歌舞元素的使用, 更是印度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不可或缺的。影片由于尊重和基于印度文化土壤之中, 所以通过电影艺术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很好地传播和传承了印度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有启示, 警醒作用的。一些导演打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旗帜去拍摄电影, 却没有尊重和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土壤, 反而扭曲了和肢解了自身文化, 出来的作品不是曲解了文化, 就是践踏了文化, 更不要去指望能够传播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更不要说去服务社会了。故此, 一部影片要想取得艺术成就, 获得成功, 就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中, 来源于社会, 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这样的影片才能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又极大地服务于社会, 强有力地传播和传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余论
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有置身于社会之中, 立足于和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 具有跌宕起伏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尊重、引领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 运用当下高科技技术手段, 形成电影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观众的心灵形成冲击和震撼, 从而做到技术上, 艺术上、学术上的有机统一, 才能取得显著的艺术成就, 服务于社会, 有效地传播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急于要取得突破和有所作为的中国电影来说, 是到了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地认真反观自身, 反思自己的时候, 这样才会有可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才能取得所期望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金光著.艺术与社会-艺术文化研究的探讨与思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9.
[2]潘红著.艺术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8 (2007重印) .
试论品读与审美品读 篇8
1. 品读的含义。
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书的形式很多, 品读是其形式之一。“品”意思是品味, 品读是反复吟哦, 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换句话说,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 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 或铺面,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 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看出文中的精妙之处, 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 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的方法。
我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 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 我就从四方面谈一谈实施品读的途径: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 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 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 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 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 从而产生审美激情, 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得奇就是角度丰富, 视野开阔, 通过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 进行准确的审美判断, 形成独创的见解, 发别人所未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论题, 让学生进行鉴赏评析。从不同角度鉴赏, 使学生按自己的个性探讨, 一定会产生独特的启示与体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品读及其实施方法
1. 审美品读的含义。
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领会, 既是智慧的参与, 更需要情感的体验和主动地研读。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 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 设身处地, 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 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由此得知, 朗读作品时, 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 是激发审美情感,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 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确切一点说, 审美品读是一种美感熏陶式教学,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的形象和手段,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阅读的境界,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深切地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 让学生自读自悟, 悟出情感, 读出个性, 说出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品读的方法。
品读南雄崛起 篇9
2010年5月,南雄市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中央苏区县”,新一轮发展大幕徐徐拉开。
弹指一挥间。但就在将近的两年,对于南雄这座城市来说,带来了一组组迅速发展的数字:2011年,南雄市实现生产总值75.31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0%。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3亿元,同比增长21.6%……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的得来却并不简单。
新时期的南雄与其他“中央苏区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新晋”后发,南雄在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破解欠发达地区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推动南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镜头一】南雄给了我的企业第二次生命
坐在《源流》记者面前的中山市星辉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黄文枫总经理,2009年7月来南雄投资。“我刚来南雄的时候,跟南雄的领导交了底,我的企业年产值只有3000万,是个小企业。南雄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鼓励我大胆投资,不要有后顾之忧。”黄文枫说:“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企业资金链受到影响,2009年我买下厂房用地以后,流动资金十分紧张。南雄的有关部门了解我的处境后,及时向我伸出了援手,通过政府的担保公司替我的企业担保,贷款200万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可以说,没有这笔贷款,我的企业就撑不下去了。是南雄给了我的企业第二次生命!”
像黄总这样获得南雄市大力支持的公司,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还有很多。南雄市雄健担保有限公司李君相经理介绍说,凡是入园的企业,60%以上得到了南雄政府融资平台的支持。
难怪在粤北精细化工园区的大门,几个醒目的大字十分让人瞩目:“服务的高地、成本的洼地、发财的宝地”。
【镜头二】“南雄服务”擦亮招商招牌
“在南雄,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南雄服务。”南雄长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李先生动情地说,在其他地方要办一个月的手续,在南雄只要手续齐全,一天就可以办妥。
长祺公司曾经在其他地方已办了7年,2008年长祺公司的股东到南雄考察后,被南雄领导的真挚和热忱感动,毅然决定落户南雄。
黄文枫总经理还向《源流》记者讲起了一件这样的小事。他的厂房准备动工了,但是当时园区的路面工程还在紧张施工中,运输车无法通行。黄文枫向南雄招商办作了汇报,希望施工。令他没想到的是,分管招商的一位市领导知道这个消息后,亲自来到施工现场,要求施工队日夜施工,不能耽误黄文枫厂房的建设工期。结果,本来要一周的工程,一天一夜就完工了。
看着这位眼带血丝、一夜没睡的领导,黄文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像这样为企业真心实意服务的事例在园区数不胜数。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南雄市政府还主动出资为企业做好环评等工作,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开支30多万元。
很多企业家都被南雄人的真诚感动了,他们纷纷成为南雄招商的义务宣传员,到处向客户、朋友推荐南雄的招商环境,鼓动他们到南雄投资。有的企业家干脆举家迁到南雄,将南雄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镜头三】可持续发展创辉煌
2011年3月,南雄市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在韶关的首块“实验田”。
加快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一切工作中的头等大事,这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关系南雄长远发展。如何在保护自然、改善生态中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是南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协调、融合共进是南雄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是南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南雄建立了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浆纸制造、热电能源四大特色工业体系。珠玑纸业技改扩产项目、乐华陶瓷基地相继建成投产,绿洲技改扩产项目、奥威斯(龙华山)国际五星级温泉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大珠玑”旅游圈建设扎实推进,珠玑古巷和梅关古道正在创建国家4A级景区,瑶坑省委机关旧址已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珠玑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生态观光、温泉养生等五大品牌的旅游发展格局。同时,现代烟草农业、禽畜养殖、优质稻种植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并被确定为全国、全省“双料”产粮大县,打造了“金友米”、“坪田白果”、“南雄板鸭”等一批特色优质农土特品牌。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必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观念上敢于突破,在机制上勇于创新,在方法上切合实际,切实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逐步建立一套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镜头四】闪亮的文化南雄名片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南雄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它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城市建设,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让文化元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文化景观是城市面貌的标志性亮点。南雄市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三影塔广场、全民健身广场、河滨广场、雄州公园、南雄博物馆10余个标志性特色文化广场和展馆,形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群。
无论是华灯初上的夜晚,还是春光明媚的白天,在三影塔广场,都会看到众多的南雄市民在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南雄市旅游局有关官员透露,南雄依托“中国黄烟之乡”、“中国恐龙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以及“广东省文化先进市”、珠玑古巷“广府人的发祥地”的品牌优势,通过摄制大型纪录片《千年珠玑》、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编印《南雄诗苑》和举办元宵民间文艺汇演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等,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南雄市老促会朱雄会长说:“南雄可以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着重挖掘、提炼、开发和培育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树立起大文化、大旅游观念,让文化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立足于旅游项目开发,以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精品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nlc202309032353
文化,将成为南雄的另一张闪亮名片。
阳光政府
阳光照进政府,照耀权力,照暖了群众的心。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南雄市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权力阳光之路。
在《源流》记者到南雄采访的前几天,南雄市举办了一次全市拔尖人才选拔,特邀了6位“阳光使者”见证了整个选拔过程。
“公平、公正、公开,这是我对这次选拔的印象。”来自南雄乌迳镇的“阳光使者”王运林由衷地说,让公民充分享有“知情权”,政府的一切作为和掌握的一切关于公民利益的信息,都应该公诸于民。群众只有知道了、了解了,才会积极参与。
2010年5月,广东省和韶关市正式确定南雄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单位。南雄把市委决策权和执行权予以公开,并对公开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深化。延展公开范围,以“权力公开不留死角”、“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为原则,在公开市委权力的同时,把市政府权力纳入公开范围,并拓展到有行政审批权、执收执罚权的单位和18个镇(街道)。同时,积极架构与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阳光工程”相匹配的监督机制。结合权力公开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亮点创建工作,将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两代表一委员”(即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社会各阶层群众代表和专门监督机构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建监督队伍,监督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阳光操作”。这支监督队伍,肩负着将阳光照射到权力运行的每个角落的光荣使命,被誉为“阳光使者”。
南雄市雄州街道水南村村民李三人可以说是“草根阶层”。当他得知政府招募“阳光使者”的消息后,毫不犹豫第一个报名。他说:“做‘阳光使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对促进基层的廉政建设作用巨大。以前,村里面的物业出租都是村干部说了算。自从有了‘阳光使者’的监督以后,全部公开招标,租金收入大大提高。现在,村里面发生大事小事,村民都会主动邀请‘阳光使者’来调解、监督,大大减轻了村干部的压力。”
阳光意味着透明,阳光政府意味着政府的每一步运行,都要让人民看得见,经得起阳光的曝晒,经得起人民的监督。官员的压力会不会很大?
面对《源流》记者的提问,南雄市住建规划局梁书记笑了,他说:“不但没有压力,还为领导减压了。”他举例说,以前要拍卖一块地,拿着领导批条的人来了,打着亲朋好友旗号的人也来了,说情的电话络绎不绝……现在,这种情况统统不存在了,一切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所有都按规章制度办事,谁来说情也没有用。当领导的,不用再为这些事伤神,可以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执政为民,所有决策都阳光运行使全体公民受益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南雄民政局开展了“阳光低保”制度,在全市18个镇(街道)试点开展低保年审,邀请“阳光使者”一起入户调查,确定续保人选,再经过村委会、镇(街道)、民政局层层审核公示,确定最终参保续保人选,成功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的1094户2774人清退出来,约占全市低保人口的20%,同时将1274户3111人困难群众纳入低保。
“你做得好不好,让老百姓去评说。”许志新书记的话如雷贯耳,“只有阳光、民主、全面的监督,政府才有力量。问计于民,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满不满意作为办事的出发点,真心为人民办实事,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支持和信任,才能把广大群众谋发展的力量,汇成强大洪流,促进南雄跨越式发展!”
事实证明,南雄“阳光使者”监督机制的成功实践,其着力点不仅为构筑惩防体系,而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维护群众利益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去;其成功点是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探索“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契机,创新监督载体、拓展监督领域、强化监督效果,有效保障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社会管理,并达到了倾听民声、畅通民意、汇聚民智、疏解民怨,排解民忧、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效果。
幸福之城
从广州沿京珠高速公路再转入韶赣高速公路,除了享受一路畅通的快感外,更可以在满目翠绿中陶醉自然的馈赠。
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楼”跃入眼中,“收费站”三个字醒目非常,提醒着我们——南雄到了,我们进城了。
100年前的南雄,必须通过梅岭古道、跨过厚重城墙里镶嵌的城门,才意味着进城了。100年后的今天,城市门户的象征,已经由城市四面辐射的国道和高速公路上高高悬挂的城市入口指示牌把守。只是,每天川流不息的车来车往,载来归人或者过客,“进城”的感觉是否依然明显?以指示牌为界的“城里”和“城外”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有没有什么标志让大家一眼就认出并记住了南雄?
历史,在南雄市的城建史上记下了这样的镜头:2003年到2005年间,市中心多处破旧落后的建筑,伴着机器的阵阵轰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更多涌入人们脑海中的,是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企盼;青云东西路两侧,推土机往返轰鸣,奏响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等36个工程项目施工的序曲……
近年来,南雄市围绕打造“粤北门户城市”的部署,积极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以“一高一铁一国道一省道”为骨架,抓紧做好配套客货运输站场的规划与建设,加快城乡公路建设进程,着力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并突出抓好境内乌迳、珠玑、黄坑等三个中心镇建设,完善辐射功能,打造特色小城镇经济新亮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把南雄建设成为粤赣边境旅游、物流、商贸中心为发展方向定位城市。同时,以”二江四岸”为主线,突出“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山水园林城市特点,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到高起点、高品位规划,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魅力的新型工业化集聚地、商贸流通的集散地、旅游考察的汇集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福地。
进入南雄市区,站在青云桥上眺望,浈江两岸的沿江东西路、青云东西路,这里明亮的路灯、墙灯,宽阔的绿化带,别致的河滨走廊,美观统一的广告招牌等令人目不暇接。南雄市民对此感受尤深,这些年来,南雄城区变大了,变美了,变得更繁荣热闹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青云路、永康路、维新路、沿江西路出口工程、三影塔广场、博物馆、河滨公园等市政工程;修复了古城墙、跑马道和具有宋代风格的古城门楼,完成了维新路、北门街、永康路的改造工程;建成了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雄伟壮观的金叶大桥于2006年7月建成通车,建成两条高品味的商业步行街;近5000户市民在城市改造中住进了新居……如今,贯通南北走向的金叶大道“中轴线”成为一道景观,城区“北移东扩西建南绿”改造工程也展现出诱人的魅力,甚至连粤北化工精细工业园也成为城市的风景线。
nlc202309032353
信步在南雄的大街小巷,你会感受到那种祥和和欢乐的气氛。有一句话说得好,个体是幸福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安全的。因此,对“宜居城市”中“社会安全”的理解,我们更多的是立足于社会个体的幸福指数上,我们说南雄人的幸福,说南雄的社会安全,就是说南雄人在物质和精神上有一个合适的契合点。这一切,是社会生活均衡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百姓声音】
林先生(南雄本土居民,居住了20多年):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南雄的旧城区,满目荒凉的土地,崎岖难行的道路,破败的乡村公路……如今的南雄,一幢幢样式新颖的高楼林立,一条条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一盏盏崭新的路灯新颖别致,一丛丛青翠欲滴的绿化带相互点缀……
朱先生(公务员,见证了浈江河两岸的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浈江河畔,有人说,有水的地方往往不缺少灵性。城因河而秀,河因城而美。清清的浈江河水,日夜向南流,滋润着雄州城,也为这座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往每到秋冬,浈江河两岸总要被水淹,现在的河畔,高楼鳞次栉比,河堤早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公共场所。
廖小姐(江西人,来南雄10年):南雄的变化,应该是居住环境的变迁,基本上可以说是南雄的缩影。小时候就在小巷里玩耍,到处是弯弯绕绕、满是泥浆的小路,简直是个城中村落。以前城市里大部分是平房,现在经过改造都建起了高楼。要说南雄最宜居的地方,就是环境了。从南雄市的卫星照片上看,你会发现整个南雄处于一张绿网中: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农田……
印象珠玑
黄花满地缀珠玑,
广府人称是故居。
首次来到被称为“广东第一巷”南雄珠玑巷,给人更多的是感慨。走在珠玑巷内那宽宽的鹅卵石铺成的古驿道上,我似乎听得见来自祖先的脚步声和血脉深处的呼唤。而珠玑巷的魅力,也许就是让每一个来此的人,都忍不住在那些匾额和姓氏起源书上,为自己“寻根究底”。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荒蛮之地,而后来的早期居民,不少是在中原一带通过梅关古道迁移而来。他们穿越南岭,首先来到了珠玑巷。传说南宋末年,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在一场由胡妃事件导致的灾难中,从这里南迁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现在据说共有171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他们每年都回来寻根问祖。
漫步在这条1500米的鹅卵石巷子上,陪同我一起采访的南雄市老促会朱雄会长说,南雄市启动了“珠玑巷姓氏文化节”活动,同时通过深入挖掘珠玑文化内涵,编排了粤剧《魂牵珠玑巷》等一大批以珠玑文化为背景的文艺精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珠玑姓氏的厚重文化,了解珠玑民俗风情。
最初的原始农业社会中,随着大庾岭古道的开辟,珠玑巷吸纳了很多外来人定居,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旺了商业,酒肆林立,客栈繁多,珠玑巷逐渐演变为一个商业重镇,一群人依靠交通带来的优势摆脱了耕种的农业生活。随着几次珠玑居民的大举南迁,随着被别的交通要道绕过,珠玑巷的商业失去了依存的母体,成为无源之水,商业逐渐萎缩,珠玑巷的人们又恢复了农业社会的耕作。
参与编制《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江西师大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田勇认为,珠玑古巷是“全国三大著名寻根地”之一,为广府人的发祥地,是“百家姓博物馆”。珠玑文化底蕴深厚,意义深远,它包含了姓氏文化、寻根文化、古道文化乃至广府文化。“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珠玑人精神在此得到升华。“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读懂珠玑文化,认同珠玑文化。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宋会群说,南雄“大珠玑”两景区的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珠玑古巷的规划目标是将珠玑古巷建成岭南姓氏文化集中游览体验地、姓氏文化独特的世界广府人寻根问祖圣地;梅关古道的规划目标是建成国家级赏梅基地、中国最大的驿道文化体验地。“珠玑文化的传播,给南雄带来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旅游收入。”
“珠玑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寻根文化上,需要对积淀在珠玑文化里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诠释。”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基认为,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其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姓氏文化资源是南雄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之一,利用好、开发好这一文化资源,对南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雄通过珠玑巷后裔联谊会这个平台,筹资数亿元用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就是非常成功的示范。
南迁的珠玑巷人后裔不少是家学渊源,学富五车的学者,在迁移地崇义尚儒、兴学重教。如珠玑后裔,明代陈自沙、湛若水等人办学倡教,“无处不授徒,无处不讲学”,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岭南教育文化的中心。清代以来,屈大均、朱次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代表移民后裔继续致力于岭南文化教育。其产生的作用,不仅在两广、港澳,且远及海外。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为近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1925年,南雄大地上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28年,南雄农民武装暴动,在大塘上朔村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曾在南雄开展革命活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著名的“水口战役”就发生在现今南雄市的水口镇;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留守油山、梅岭一带坚持和领导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写了气势磅礴的《梅岭三章》;油山、梅岭、大塘、南亩、乌迳、珠玑等地,现存许多革命遗址和大量的红军标语、诗歌等革命文物;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曾驻南雄瑶坑村;解放战争时期,南雄又是五岭地委和北江纵队活动的主要地区。
从大革命时期起至新中国建立,南雄中共党组织活动和革命斗争从未间断,24年革命红旗不倒。在南雄这片热土上诞生的红色文化光照后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