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

2024-06-01

四要(精选12篇)

四要 篇1

雨天农机作业时, 视线差, 路面滑, 为保证驾驶安全, 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 出车前检查轮胎。

遇到雨天, 磨损超标的轮胎的排水能力就会变差, 拖拉机容易产生侧滑, 从而在紧急情况下出现危险。所以提醒机手, 雨天开车之前一定要记得检查轮胎是不是磨损已经超标。

2. 道路行驶要慢行。

雨天尽量保持安全车速, 刹车时, 尽量提前100 m左右减速、轻点刹车, 使后面来车有足够的应急准备时间, 避免由于刹车过急造成碰撞或者追尾。

3. 田间道路遇积水要先探测。

当车经过有积水或者泥泞的田间道路或田间作业时, 首先应停车查看积水的深度。水深超过排气管, 容易造成拖拉机熄火;水深超过保险杠, 容易进水。不要高速过水沟、水坑, 这样会产生飞溅, 导致实际涉水深度加大, 容易造成柴油机进水。

4. 清除机具杂草要熄火。

农田作业时, 应先观察作业环境, 作业中清除农机具杂物、杂草时, 应选择适宜地点停机熄火清除。机具陷机时, 应停机熄火处理, 不可不熄火用人抬机头, 以防机器伤人。

四要 篇2

一课前小故事。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二.导入。给大家几句话,看看觉得哪句话说的比较好。

1.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2.小鱼在水里吐泡泡。小鱼在

三.授课。

刚才老师给大家做的这个小游戏就和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关系,那么我们今天学什么呢,就是学如何把话说完整。

1.说要素。那如何把话说完整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小纸

条,我们来给它们分类。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教室、小明、7点半、动物园、写作业、看动画片。

对刚才大家分类都很准确。这就是我们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法宝。下面我们更加细致的分分类。

时间:几月几号、上午下午、周几、几点钟 地点:操场、教室、公园、北京、中国 人物:名字、妈妈爸爸、你我他、事情:写作业、上班、看电视、打游戏

2.有顺序 你们在每个要素里都挑出一个词来说一句话。

刚才有的同学说的比较好,完整、通顺。但有的同学说的比较混乱。

那说明说一句话不仅要用上这四个要素,而且要有一定的“顺序”

时间,人物、地点、事情

秋季养生“四要” 篇3

饮食要增酸少辛 饮食首先应多补充水分,包括多喝开水、豆浆、牛奶、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梨、橙子、柚子、菠萝、萝卜、藕、银耳等以润燥生津;多吃百合、蜂蜜、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的清肃之性。尽量戒除烟、酒、咖啡、浓茶及煎炸食品,以免化燥伤阴。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適当吃一些,可防止积滞于肠而化火伤津导致的大便干燥。对于确有伤阴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菊花等。

此外,秋季肺功能偏旺,而辛辣食品吃得过多,不仅损伤津液,还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伤及肝气,所以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要保持空气湿润 秋季空气干燥,要注意小环境的空气湿润。比如在室内养养花草、鱼都可以改善室内的空气湿度;还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湿度。

要加强体育锻炼 秋季要早睡早起,积极参加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项目,这对预防秋燥大有好处。因为运动能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也就充盈。

猪瘟防制“四要” 篇4

1 要搞好防疫注射

防疫注射是猪瘟防制上最根本的工作,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控制猪瘟、消灭猪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控制猪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防疫注射在猪瘟防制上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猪瘟预防注射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防疫密度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抗体达不到保护滴度,加上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广泛存在,防疫注射保护期内又感染猪瘟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虽免疫抗体滴度较高亦在猪体内检出猪瘟病毒甚至发生猪瘟的小流行。猪瘟的注射密度不高,有防疫季节生猪怀孕、生病等客观原因,也有防疫人员工作不力和养殖户认识上的主观原因。生猪的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有猪只感染其它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而致免疫失败,也有因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免疫失败。猪瘟病毒不能从猪群中消失,有持续感染者存在的原因,也有其它动物短期带毒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防疫注射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落实:(1)搞好猪瘟疫苗的管理和使用:疫苗严格冷藏运输、冷冻保存,最大限度减小光、热对疫苗的影响,确保疫苗质量。疫苗当天稀释、当天用完,严禁使用前一天稀释的疫苗;稀释的疫苗应放置于冰包内,避免阳光直射和温热的环境;注射过程中规范操作,做好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每头猪一颗针头;选好注射部位,把握好进针方法,控制好注射剂量,确保充足的免疫剂量;(2)修改免疫程序:为了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延长保护抗体维持时间,消除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影响。散养户宜坚持春秋两防,常年补针,确保应免猪群密度达到100%:仔猪20日龄注射2头份,60日龄注射4~6头份,生长育肥猪注射4~6头份,母猪于配种前10 d注射4~6头份。规模场育肥猪和种公猪应于3月份和8月份分2次免疫注射4~6头份,母猪应于配种前10 d注射,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注射1头份疫苗1 h以后才能喂初乳,断乳后免疫注射2头份,育成猪70日龄免疫注射4~6头份;(3)加强免疫工作的组织:借鉴计生工作的经验,采取防疫员异地交流和大兵团作战,使防疫员干起工作来没有后顾之忧,人多力量大,防疫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将给防疫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4)提高村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村防疫员工作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是防疫工作的主力军,非常辛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工资待遇增加不多,一个防疫员的工资仅几十元,防疫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多方筹集资金,将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通过在机关、街道、交通路口、集市等地办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借助乡村组各种形式的会议发放书籍、报刊、小册子、培训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猪瘟防疫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防疫工作;(6)建立防疫工作的激励机制:由于防疫工作难度大、防疫员待遇低,要想把防疫工作搞好,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相关方面对防疫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防疫工作不得力的防疫员和阻挠防疫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防疫工作,让养殖户有兴趣、防疫员有干劲、组织者有激情。

2 要做好诊断工作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种,但它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4种类型的毒株:(1)强毒力毒株:接种猪发病且死亡,解剖可见猪瘟病变,荧光抗体实验可检出猪瘟病毒;(2)低毒力毒株:接种猪出现慢性症状,或恢复,或长期拖延而死亡,猪瘟病变不很明显,但从其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3)无毒力或免疫毒株:接种猪稍有反应或无反应,接种强毒后仍能存活(属弱毒株);(4)持续感染(免疫耐受)毒株:接种猪有猪瘟症状,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后,此期间无症状而血液中有高浓度的猪瘟病毒。现阶段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不典型、不特征,而猪瘟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猪弓形体病、猪丹毒、猪兰耳病等病有不少相似之处,再加上混合感染的存在,要从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上作出诊断就异常困难。因此,要加强基层兽医队伍的建设,通过技术培训、进修、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兽医人员的临床诊断水平;县乡动物疫控机构通过动物无规区项目、冷链项目等获得了部分实验室诊断仪器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自己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立猪瘟诊断程序,争取经费购置必需的猪瘟诊断试剂,逐步开展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3 要做好疫情监测

猪瘟的疫情监测是猪瘟防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疫情监测,可以查出猪群猪瘟保护抗体的平均水平,科学地评价猪群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防疫措施;通过疫情监测,查出猪群猪瘟的感染率和带毒率,以便采取必要的疫源消灭措施,净化猪群,清除潜在的感染源。近年来,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从事了部分猪瘟的疫情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疫情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疫情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县乡村组监测链,要配置好人员,拨给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畅通;加大技术投入,搞好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取资金支持,购买猪瘟监测试剂;开展猪瘟监测工作,以养殖场、养殖大户、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为重点,以农村广大散养户为主体,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断开创疫情监测工作的新局面。

4 要做好疫源消灭工作

疫源消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消灭猪瘟的根本性工作就是要消灭猪瘟病毒,这要从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1)防止猪瘟病毒的带入:在引进种猪和商品猪时要进行猪瘟的检疫,不引进猪瘟病猪。对种猪最好在隔离观察期间对扁桃体进行活检,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才能引进。加强市场检疫,发现猪瘟病猪要及时隔离观察,确诊病例要予以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传染;(2)猪瘟发生时疫源的消灭:猪瘟发生时,要对病猪、可疑感染猪进行隔离,确诊后予以销毁,污染的饲料、垫草、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予以烧毁,污染的场地、猪舍、用具等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3)平时猪群的净化:平时加强对猪群的检查,通过扁桃体活体采样进行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检出隐性感染、持续感染病猪和带毒猪,净化猪群;通过驱虫和环境消毒,杀灭肺丝虫及其虫卵;做好平时的灭蝇工作。通过上述综合性措施,将传染源彻底消灭,从源头上防控好猪瘟。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传染病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对联四要素 篇5

1、字数相等。

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才能形成对仗。从一字联到千字联莫不如此,最长1612字,最短2字。如果上联是五个字,下联是六个字,那就不是对联了,当然,也有故意用字数不等的联文来表达某种特殊含意,如“袁世凯千古;中华民众万年”, 据说此联是在袁世凯死时,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写的,这幅联上联比下联少了一字,乍一看不能成对,作者的意图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众。

2、词性相同。

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必须相同,才能形成对仗。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词等。有天文、地理、数字、颜色、方位等20多种。如题李香君媚香楼“媚骨不生,一掬丹心一掬血;香魂何在,半萦碧水半萦楼。”

3、结构相似。

对联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必须大体一致。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上联中语词是并列或偏正结构,下联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并列或偏正结构。如“日月”对“河山”即为并列结构相对,“明月”对“高山”即为偏正结构相对,如果用“日月”对“高山”那就错了。同理,“明月”对“高山”那就对了。

4、平仄声相对。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前两个是平声,后两个是仄声。

而古汉浯的四声是平、上(读伞)、去、入。其中只有一个平声,而有三个仄声(上、去、入),平声就是平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在《康熙字典》中有明朝真空和尚关于古四声有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它说出了古四声的大概特征。

举几个例子说明:

“东、懂、冻、独”,“平、品、聘、劈”,“朱、主、柱、足”,“夫、斧、父、福”。

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韵把它“入派三声”,即融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大部分在阳平声中(竹、木、服、福、俗、拔、插、夺……)。但入声字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声调极短,一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声合在一起,在格律诗词中起到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效果。

如果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一定要“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联格律)。且上联最后一字须用仄声,下联最后一字须用平声。

师生谈话有“四要” 篇6

一、要情绪放松

与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教师首先应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谈话可以从学生的爱好、特长等引出话题,对沉默寡言又无明显特长的学生可以拉家常,或从班里的某同学、某件事谈起,待学生的紧张情绪放松后再渐入正题。这样学生心理的“戒备”解除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谈话就会自然、和谐。

二、要机智探试

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1.投石问路。在学生谈兴正浓时,捕捉疑点,含而不露地插话,以刺激对方的反应和口气。2.激将辩白。牵住话头不放,在学生讲述不清处故意从反面设问,引起辩解,摸清底细。3.即兴引发。谈话冷场时,讲个笑话或故事重新打开对方的口,使学生在谈话中再吐露真情。不论哪种方式,都要用得巧妙、适度,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吐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三、要情理感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达理”必须“通情”。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批评。

四、要幽默渗透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幽默渗透,常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类比渗透。用一种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2.侧击渗透。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从侧面敲击一下使其注意。

3.先褒后贬。把批评的话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领导用人四要素 篇7

只有在“知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善任”,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谓“知人”, 不仅是了解下属的知识、技能、专长、能力等这些有形的东西, 还有思想、品德、精神、气质等这些无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是为了待遇, 有的人是为了地位, 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来者都是为了某种追求而来, 来者的追求不尽相同, 领导者对这些都应有所了解, 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 使人才的积极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与施展。有关领导者还应该懂得, “知人”并不仅仅是领导者个人的单方主观愿望。现在许多领导者只知道自己在为发展事业开拓业务而观察和寻求人才, 殊不知其实人才也都在不断寻求和观察领导者, 希望能找到一个欣赏和能便自己才能得到发挥的现代“伯乐”, 以便能“英雄有用武之地”, 帮助自己充分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叫做双向选择。一个成熟而精明的领导者是深知这一点的, 懂得设身处地为人才设想, 理解人才选择领导者乃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人才的领导艺术。而新提上来的年轻领导者, 则未必都能如此。如果不能知人善任, 人才即使站在面前, 甚至己经成为你的下属, 也难以留住, 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 人才最终还是决心离你而去。这是不能知人善任的常见后果。

二、扬长避 (补) 短

扬长避 (补) 短是使用人才时必须遵循的又一条重要原则, 即必须把人才安排在最能发挥其才能, 而其短处又不伤大体的岗位上工作。正如清人顾嗣协的一首诗所云:“骏马能历险, 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 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这对于使用人才的扬长避 (补) 短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诠释。即使那些奧运会冠军, 也都既有强项又有弱项, 不可能对任何比赛项目都能包揽冠军。

问题在于现在有些领导者, 总以为既然是人才就应该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 否则就不能算是人才。这是一种很天真、幼稚、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盯着人才的短处, 从而忽略了人才的长处, 这也是有些领导者容易犯的通病。古人云“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世界上绝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才也是人而不是神, 都是肉眼凡胎, 怎么能那么完美无缺呢!比如恃才自傲就往往是某些人才的通病, 他们之中常常有些人比较容易骄傲、主观、武断、任性、不拘小节、脾气古怪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恃才自傲的常见表现。所以有的缺点毛病甚至比其他人更突出。当代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名著《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 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組织。所谓‘样样皆是’, 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 其缺点也往往越明显。有高峰始有深谷。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要扬长就必须善于避短, 不善于避短就难以扬长, 就可能浪费和埋没人才。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纵容放任人才的缺点毛病, 恰恰相反, 必要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 进行热情、诚恳、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帮助, 尽可能防止其膨胀发展以至影响其长处的发挥, 但切不可生硬、过急, 鲁莽行事。

三、用人不疑

古人云:“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这就是说:既然要使用他, 就要相信他;若不相信他, 就不要使用他。这是我国古人总结的领导者使用人才的又一条重要原则。我们不难设想, 如果你既要使用他, 而又不相信他, 那是使用不好的, 他也是干不好的。你不相信人家, 你叫人家怎么干呢?这两句话后一句是“疑人不用”, 既然“不用”便无讨论的现实意义了。所以我们主要讨论前一句:“用人不疑。”而要做到用人不疑, 有关领导者首先起码要做到这样几点:相信人才能尽职尽责, 有能力完成任务;要放手让人才在其职责范围内大胆工作, 不要轻易干预他职权范围内的事务, 以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曾经犯过错误的人, 只要知错能改, 改了就好, 要鼓励他放下包袱大胆工作, 小错更不必追究;古往今来, 谗言是毁灭人才的可怕杀手, 各级领导者务必引以为戒, 保持清醒的头脑, 切不可轻信谗言而轻易动摇对人才的信任, 对个别恶意诽谤中伤人才者, 必要时还要勇于力排众议, 站出来主持公道, 为人才撑腰说话, 甚至给诽谤者以必要的惩治。

四、最佳使用

怎样才能最佳使用人才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做到以下四点:

1. 珍惜“最佳时期”。

据人才学研究就一般规律而言, 领导人才的基本成熟期为30岁左右, 最佳年龄为35~55岁, 峰值年龄为45岁左右, 而最佳起用期为30~45岁, 如果超过45岁再起用, 最佳时期便大部分已过去, 就难以充分发挥最佳时期的作用了。当然, 这是就一般规律而言, 在具体操作时, 还应因单位、层次和岗位而异, 不宜过于机械。此外, 人才起用还有个时机问题, 尽量做到领导人才“用当其时”, 防止贻误起用时机。

2. 安排“最佳岗位”。

影响领导人才“最佳使用”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容易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把人才安排在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最佳岗位上, 做到“用当其位”, 大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贡献。所谓最佳岗位主要是指:个体德才素质与群体结构要求相吻合的领导岗位;与领导人才的个人能级相适应的岗位;与人才本人的兴趣与专长相吻合的领导岗位;与上级领导所确定的成才目标相一致的领导岗位。

3. 发挥“最佳才能”。

“扬长避短”是使用各类人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主要做法是:对有关人才个体的德、才、能、绩等几个基本方面分别进行测评记分, 按其积分最高的“强项”使用;对领导人才群体成员进行类比, 来科学合理地判断和识别各成员的最佳才能是什么;科学地分析有关人才各项才能的发展趋势, 提前选择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项目, 作为选拔使用的决策依据。这就叫做“用当其能”。

4. 产生“最佳心理”。

人们的创造才能总是和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的, 而创造性思维又总是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人才的“最佳心理”, 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使用人才时, 必须充分做到“用当其愿”:尽可能做到尊重人才本人意愿;热情提倡和鼓励人才“自荐”;授予职权, 放手使用。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才产生“最佳心理”, 才能使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耕整机“四要”巧节油 篇8

在水田面积大小适宜,田间沟坑不影响作业的情况下,除开畦和打左犁外,机手应尽量使用快速挡作业,油门应增加到合适的较大位置上,让发动机转速接近或提高到额定转速。但转弯时要及时减速,以确保作业安全。

二、耕整深浅度要适中。

耕整作业时深浅度要适中,以达到耕整要求为宜。因过深会增加燃油消耗,降低工效,增加耕整成本。水田耕整深度一般是10~12cm为宜。宽度应充分利用耕整时对土壤的撕裂作用,使耕整宽度增加到24~26cm。因耕整宽度过窄,会降低工效,增加燃油消耗;过宽会在相邻犁沟间出现漏耕现象,达不到耕整要求。操作时只要让驱动轮紧靠未耕地行驶,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宽度和理想的耕作效果。

三、耕整宽度和深度要稳定。

耕整时要尽量直行,分畦也要直。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分畦位置,在另一端选准目标,集中精力作业。如果感觉到机身跑偏,应及时纠正。不规则的畸形田应仿形耕整,做到耕整柔和圆滑。耕整时,脚不要踏在农具升降踏板上,以免影响耕整深浅度的确定,造成深浅不稳定、不均匀。

四、油门要轻推轻拉。

制定策略四要素 篇9

要想判断某个理论是否适用, 经理人不妨多问几次“如果这样, 结果怎样”, 结果越接近你的目标, 你从这个理论衍生出来的策略可能就越实用。

如果你正在思考企业的发展策略, 需要提醒你的是, 直接套用教科书或其他公司的策略, 并不能确保你的成功。

管理书籍中的范例, 之所以不能硬套在每一家公司上, 是因为这些书籍大都采取同样的写作模式:根据若干成功企业的做法, 建立一个成功策略的理论框架, 然后不断以若干公司的实例为佐证, 证明该理论框架是最好的。至于那些不适用该框架的公司, 书中一般是不会列举的, 因为它们不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因此, 要想判断某个理论是否适用, 经理人不妨多问几次“如果这样, 结果怎样”, 结果越接近你的目标, 你从这个理论衍生出来的策略可能就越实用。

这里推荐四大要素, 可能对你制定策略有所帮助。

一是策略性假设。在制定策略时, 经理人首先应思考关系公司未来生死存亡的策略性假设, 也就是“如果我们采用此策略, 公司会不会反败为胜, 或是更上一层楼”。倘若答案是负面的, 你就要重新制定一个更适用的策略。策略应该是具体的, 而不是一个笼统的目标, 要经得起推敲, 就比如:投入多少资源用于新产品开发, 便能何时将新产品推出上市, 并能与同类产品一争高下, 而且在价格上占有多大优势。

二是“枢纽”与“铁锤”。“枢纽”是公司原已固有的部分, 可以发挥防御功能, 而“铁锤“则是公司未来的主力部分, 发挥的是攻击功能。公司在攻击之前, 必须考虑防御是否坚固, 否则不能贸然出击。

三是互补原则。良好的策略应该具有全面性, 例如, 如果你决定产品要卖得便宜些, 就要想办法吸引顾客多买一点, 产生互补。只顾一点不顾其余的策略, 不是好策略。

四是与众不同。例如, 当麦当劳面临业绩衰退时, 它推出了低价的超值餐。可惜未过多久, 竞争对手也陆续跟进。之后, 麦当劳又推出新的成人三明治, 结果也失败了。最后, 麦当劳针对儿童顾客, 把汉堡和看电影结合起来, 终于成功了。策略成功的关键是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策略的弹性问题。1992年, 日本马自达公司在广岛盖了一座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厂。由于当初未考虑弹性问题, 后来生产的汽车款式过时了, 也未能及时转型, 造成了产品的滞销。

作文写作四要素 篇10

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就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或恐惧心理,谈“文”色变。所以,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为此,要注意克服两个障碍: (1) 学生客观的生活单调,主观上不善于思考,思想闭塞;有时老师作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这个障碍使作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迫写,学生只好闭门造车了:写记叙文、无题材可选,只有胡编故事;写议论文,或无话可说,无理可辩,深入不下去了,只有搭空架子,或东抄西摘,扯草塞芭篓,交差了事。如此,学生视之为苦差事,枯燥乏味,何以不恐惧呢?又怎么能够写出有血有肉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为克服这个障碍,只有丰富学生生活,于是我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等。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2) 平时辅导,或批阅讲评学生作文时,把一些表述不当、结构混乱的文章当反面教材,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种作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文”如虎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兴趣!还有些语文教师对分数也太吝啬了,动不动就打不及格,这同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积累材料,丰富语言。

“鱼无水不能泳,炊无米不能食。”一篇文章看来不长,但它却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把文章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为了写好这一“点”,作者要调动自己所有的储备来支持这一“点”。“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储备丰富,就可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反之,文章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毋容置疑,丰富的写作材料、灵动的写作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写作”。因此,一方面指导学生作文决不能脱离“生活”。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写作主体的阅读面,丰富写作主体的文化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做法是: (1) 要求学生至少两人订一份语文报刊杂志,人手至少一本优秀作文书,班上集体订购《语文报》、《新作文》等; (2) 人手一个笔记本,作为材料库,主要搜集有助写作的书报材料,并不定期传阅交流。 (3) 办好教室后面的黑板报。 (4)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5) 注重“说”的训练,运用上课答问、演讲比赛、讲小故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说和写是密切联系的,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清楚。 (6) 提倡写观察日记。这样,不断地给学生“供氧”,加大信息储存,丰富写作语言,开阔知识视野,学生就不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力可辩了。

三、铸造人品,训练思维。

“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立场观点不同,思想觉悟相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将不同。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作者的人品,即思想素质,决定文章的灵魂。难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强调,做文先要做人。所以,作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对写作主体的人品铸造,即思想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就得有高远的人生境界、广阔的人生视野及对现实的洞察力;得有坚强的意志、坦荡的胸怀、民主的性格以及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教师当然应该从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品,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的认识水平,从而把教作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文章的水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象孟子所说的那样,“养吾浩然之气”,因为,教师表率对学生的理想人品的形成尤其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作文的过程,就是师生的精神共同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四、掌握技巧,总结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规律,作文也不例外。那么,总结写作规律,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无疑也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除了在讲解课文、讲评作文时,读写结合,评改结合,总结一些写作规律外,也可设专题讲座。如按写作的一般程序,可从怎样审题立意、怎样拟题、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行文、怎样修改等方面设专题讲座;如按文体,则可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见应用文的写作基本要求和写作基本技巧进行专题指导。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写作训练,以切实掌握一些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优秀作品,更是提高写作技巧素质的好方法。至于书写和标点符号这些细节,当然也不可忽视,不可想象,一篇鬼画桃符般的文章会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课堂提问四要素 篇11

一、内容要求:围绕目标,促思激趣,难度适中

课堂上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所以提问内容的设置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问题不应过于肤浅随意或漫无边际,应做到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如一位新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引入圆锥的体积后,就问学生:“看到圆锥,你能想到什么?”学生不知道教师想要问什么,有的答:“我想到了圆柱,因为都有一个圆”。还有的答:“我想到了它只有底面和高。”显然,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为“可不可以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习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呢?你觉得圆锥可能和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系?”这样的提问,围绕目标设置问题,又能触发学生联想,激活思维。

围绕目标设计问题,一方面指问题应该体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分解成哪些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这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怎样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分析思考?只有教师先认识到每一个问题在达成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预设。

二、时机要求:出示适时,及时追问,有效调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提问和追问,有效调控课堂教学。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一些数的因数,然后问学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对这些数的分类一下子就集中到因数个数上了,后来在做练习时就出现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几个概念混为一谈的现象。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根据这些数的因数情况进行分类,学生就会出现根据是否含有因数2和根据因数个数来分等两种分类方法。接着,再提出刚才的问题,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研究一个数因数的个数。这样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愿望延后设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辨析和理解知识。

此外,教学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追问和调控,如在教学三年级“简单的组合”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用连线的方法解决“5名球员相互拍手,一共要拍多少次手”这一问题,因为连线时没有注意顺序,学生少连了一条。教师就此顺势引出:“怎样连才不会出现多连或少连呢?”从而引导学生知道有顺序地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通过用问题调控衔接,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内化。

三、对象要求:面向全体,分层要求,量才适用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对象和范围应该是所有学生。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有些教师怕学困生回答不出问题耽误课堂时间而匆匆把问题交给了学优生,殊不知,这种表面的流畅其实难掩教学效果的低效。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也是我们难得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提问要敢于把问题抛给所有学生。当然,因为学生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把难一点的问题留给学习好一点的学生,把容易一些的问题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给全班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范例,可以选择“示范型学生”,为了展现学生的特长,可选择“表现型学生”。

四、方式要求:形式多样,表达准确,灵活连贯

提问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灵活选用,如直问:“你都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如看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可风趣地曲问:“直角一定是这个姿势吗?”但无论怎样问,都要求问者表达清楚无误,让人能准确理解提问者的问题指向。此外,问题还要有梯度,有层次,条理分明,体现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尤其是一些逻辑性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从易到难逐层进行。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这样设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2.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图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中心小学)

物理语言的四要素 篇12

关于概念

概念可以是物理语言的叙述对象,也可以是形成物理语言的基本字符。由此,概念一般可分为基本型和计算型。属于基本型的有:质点、重心、参考系、惯性、直线及曲线运动、电场、磁场等。计算型的概念有:位移、速度、加速度、摩擦力、合力、功、动能、常量(G, k)等。基本型的概念大多在于描述一个基本事实或是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涉及一定的物理环境。计算型的概念经常是基本型概念的展开,联系具体的物理量,可以是组成公式的基本字符,参与运算,往往具有单位,二者之关系像是电脑里的“文件夹”和“文件”,是一种结构化思维。比如直线运动就包含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具体的物理量;再如电场,围绕其展开就有电场强度、电势差等。基本型的概念具有概括性,整体性。而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计算型概念,它涉及细节,更具体,常用一个英文字符来简记,即形成物理语言的每一个“字”,其目的是把定律、定理的文字描述向公式过渡。

具体应用:拿“牛顿第一定律”来说,该节有一个要点,就是提出把运动的概念进行细分,分成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前者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后者必需要力来维持。可以推测,在伽利略之前的人们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对运动进行分类,所以老是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混淆不清,甚至自相矛盾,而伽利略用他那著名的理想实验捕捉到了唯一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匀速直线运动,把这个特殊的运动形式排除以后就会发现,其他的运动都是需要有力参与的。后来牛顿明确了力、惯性、质量等概念,再借助于加速度(由伽利略定义),进而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再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异同,以及向心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区别,都是令学生困惑的,前者要用到受力图,后者得借助运动学公式来辨析。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为了解决或阐述某个物理问题,反过来,在已建立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又去研究新的问题,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概念,这种链锁式的问题解决,形成了物理概念体系。

有关图像

简单说明:它太重要了!高中物理公式并不算多,但题型多变,特别体现在图像上。图像能够传递物理知识信息,具有交流物理意识的作用,这也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要求。物理想象不同于文学艺术中的想象,它比文学艺术中的想象更概括、更抽象。物理想象也不同于数学想象,它不仅需要空间想象,也需要对客观事物状态及发展过程的较为形象的想象。图像能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和路标,如果学生只对着问题“干想”就很难打开思路,而借助图像将拟题者设计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复原出来,就使思维有了起点,图画出来了,解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因为借助图像能产生形象思维,很容易由图像中的形象寻找到几何关系,联想到物理公式,再与记忆中有关的表象进行比较,找出已有的经验,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应用:针对大多数的物理习题来说,使用最普遍的莫过于受力图、运动过程图、电路光路图、电磁场线图等。而除了电路光路图外,其他图大都属于矢量图的范畴,也是主要的难点所在,即这些图常常被限制只能出现在二维平面中。高一阶段,学生接触较多的有受力分析图(力的示意图)和运动过程图等。比如第一章里所涉及的“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分解”等是构成受力分析图的基础。当然,以后还有诸如电场力、磁场力等新成员加入其中。对受力分析图来说,由于质点概念的引入,力的作用点往往都统一了,那么“力的三要素”中,力的方向和大小就显得更为紧要,受力图的关键就在于找好各力的方向,并判断其是恒力还是变力。虽然不同性质的力其方向找法不尽相同,但多数情况下,各力都会平行或垂直于题设情景中的某一平面或某一连线,以它们为参考是必要的,便捷的。而在“直线运动”里出现的习题往往就画个初始情景,甚至有的只给出文字叙述,这就要求学生能按照题设条件想象出被研究对象的大致运动过程,还有的可能包含多过程或多物体,更涉及讨论,隐含条件等,想象好之后就要表达在纸上,形成草图。在高中物理教材的大多数章节里,受力图和运动过程图几乎都有伴随(“恒定电流”等章节除外),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始终,是解答众多习题的法门。而就一般中学生来说,这种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谓困难重重,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教学当中要尽量督促学生动起手来。当然,还有其他诸如电场图,磁场图,电路图,实验装置图,物理现象图和一些用于记录数据的图表等,不同的图像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细节,这里不多阐述。

谈谈公式

公式是物理定律、定理、以及物理概念的抽象表达,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此外,物理定律有着令人惊讶的普适性,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曾经有人问李政道,最初接触物理学时,有什么东西给他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物理法则普适性的概念深深地打动了他。我们知道,有些公式来自于实验事实,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有的来自于推导,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教材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入它们,但由于普适性的缘故,它们可以适用于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就让出题人拥有了几乎无限的发挥空间。学生总是感觉看得懂教材,听得懂讲解,但真正考试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看到答案的时候又感慨不已:原来还是关于那些基本公式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公式能有较高的熟练度、敏感度。熟练度可以从习题练习中得到,敏感度则是经验的积累。公式其实就是文字语言的简记形式,等于是构成物理语言的“句子”,其中各字符都有相应的物理意义,大多属于计算型概念的范畴。当然,正如房子是由砖砌成的,但砖并不代表房子一样,由定律所演化出的各种公式或推导出的各类定理并非字符或概念的机械累积,而是代表着自然界的法则、宇宙的“程序”,有着客观的内部结构。

具体应用:对于公式的应用,仅在中学物理范畴,一个“F合=ma”似乎就具有无穷的潜力;一个动能定理也能得以横行无忌。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清楚定律的来龙去脉以及适用范围,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结合物理情景,牢记于心;然后抓准每个字符(即计算型概念)的物理意义,熟悉其常见的扩展形式。要给学生指出,公式里头有些字符特别活跃,易出状况,常为命题者所钟爱。比如“F合=ma”里的“F合”和“a”,再如动能定理里的“W总”和“V0”“Vt”,单摆周期公式里的“g”和“l”,向心力公式变形式“R=mv/qB”中的“R”等。它们常作为方程的扩展点,起着纽带的作用,实现方程之间的“通信”,也是解题的线索。关注这些字符,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数据处理的流程,就像是在看一组计算机程序一样,这也是平时所谓的用“解题思路”处理一些例题的时候,要尽量把题上的方程还原回原始的公式,进而让学生熟悉其常见的变化形式(这个过程也常涉及图像)。在做计算题时,牵涉到很多东西,有受力分析、过程分析、隐含条件的挖掘、变量分析、特殊量的应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题来巩固。

计算

高中物理的计算说来很基本,就无非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基本函数、数列等,要强调的是,三角函数、二次函数、数列和平面几何等数学内容渗透于物理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常常令学生忐忑不安,且多数时候还是在做字符运算,更是让人心乱如麻。所以,除了熟悉基本的数学知识外,学生能尽快从数字计算过渡到字符运算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过程尤其需要时间和精力。从物理语言角度来说,这一过程好比是在连句成“篇”,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该怎么个连法,即如何解方程。

具体应用:这里需要提示学生的是———在读完题以后,往往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已知量,特殊量和未知量等“翻译”成字符形式,公式一旦被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就形成方程,如同读文章有时要咬文嚼字一样,写方程时就应该注意哪些字符是已知,哪些未知,哪些可能会在过程中被消去,对每个“字”都要“咬准”引入下一个方程的线索,或是方程组的求解,也往往来自于这样的字符分析。字符方程组的求解看似复杂,实则简单,所谓字符的运算在多数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搬运”,比如提公因式,代入消元。很显然,在计算前做好字符分析,锁定好未知量是解决这类计算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结

【四要】推荐阅读:

上一篇:防腐保温下一篇: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