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因特网快速普及, 互联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样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短小精干, 内容覆盖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 通过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 形式丰富、类型多样, 体现了一种现代教学思想, 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水平。
1 微课简介
对于“微课”的理解, 关键在于“微”, “微”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微课的内容数量。一段微课视频所讲授的内容只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 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方面;二是微课的内容性质。微课所讲授的内容是一门课程中非常关键或重要的部分, 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这是微课的设计原则;三是微课的过程完整性。微课的容量是“微小”的, 但微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应该是完整的。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 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式或手段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交互及教学效果的保证。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微课程模式的构建
2.1 微课程模式的分类
微课程虽然核心在“微”, 但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因此从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讲授式微课。此类微课以单独的一个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讲解, 所选知识点应该是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 (2) 答疑式微课。此微课内容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 (3) 讨论式微课。对于可扩展性知识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小规模讨论并制作成微课, 对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4) 关联式微课。此类微课主要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关联式讲解, 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脉络, 便于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 (5) 作业式微课。把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供大家互评和老师点评。
为了保证学习的系统性,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 按一定的比例对微课进行必修微课和选修微课的分类,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习的系统性, 又能保证学习的灵活性, 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2.2 微课程模式的设计
微课程不仅仅是一段教学视频, 它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扩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网络教学资源, 其教学模式主要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和课程评价系统等多个模块组成。但教师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时,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因此, 一个成功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几部分。
一.师生角色的定位。微课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收集、分析、归纳各种信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师生的角色需要发生变换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而学生是实施者。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根据教学目标, 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料,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收集、整理各种资料, 然后通过思考、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课件的元素构成。虽然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当前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 但仍然存在欠缺之处。良好的课件不仅呈现所要讲的知识点, 还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层次, 课件的制作应尽量选用框架形式, 将课件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形式应该包括文字、框架、图表, 字体的颜色和背景应形成鲜明对比, 引用的图片应清晰, 动画效果应简短、形象;对于需要强调的部分应以特别的色彩或动画进行突出。好的多媒体素材的呈现应让学生既能够对所学知识点清晰明了, 又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
三.视频内容的选取。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每个微视频都附有相应的课程说明, 包含所讲知识的背景与该视频将要解决的问题, 能够在观看视频前告知学习者清晰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从而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四.视频后期制作。内容的讲解要与画面紧密结合, 语言要清晰、准确、形象, 视频画面的窗口数量要合适, 画面切换速度要合理, 教学内容要清晰、准确、完善地呈现给学生。
3 微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化。微课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的视频化, 它仍然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应该包括讲授、讨论、答疑、扩展及作业。
二.网络化。将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与学习;微课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点击播放;每个微课后附有微作业和微测验, 可让学生在线完成和提交;完成了微作业和通过了微测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微学分;当学分积累到一定的总数的时候, 即可以获得参加毕业考试、论文答辩和/或作品报告的资格, 学分、考试、论文、作品均符合要求后即可毕业并颁发证书。
三.社会化。目前微课教学模式主要限
于学校教学, 面向对象为学生。但因其具有网络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不受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今后微课将会进入社会教育, 学习对象为社会上各行各业, 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
4 微课程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微课程模式作为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新兴的教学模式, 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今后能否成为一种长期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否改变以及微视频的制作。如果微课的制作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 即将课堂录制的完整视频切片, 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来辅助教学, 那么微课模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反而会因为失去传统教学的现场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更差。因此, 微课不能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 而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利用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微课的制作不能只由一线老师完成, 还要与微课模式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与技术开发人员建立一定时期的固定合作关系, 共同设计课程、开发平台、实施效果评估及反馈, 不断修正、完善, 使微课程教学模式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
[2]岑健林, 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4) .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2
初中化学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化学教学中的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或音频片段为主线“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微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课程是“微”的。微课程是由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组成的课程的统称。
一、微课程为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
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现在我们处理某一课教材时,先要想清楚这一课教材中,涉及几个知识点,我如何来处理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几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要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先考虑清楚。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对我们设计的微课程重新加以处理。
二、微课程通过准确简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目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大而空,目标就成了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由于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包含了另一个知识点,就需要另设一节微课讲解,所以在要求教师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求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甚至于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最好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滤过一遍。例如,教师讲授对过程中出现的化学符号、专业术语等均应清晰准确,最好用普通话表达,不要出现方言、日常上课时的口头禅(对不对呀、再看看、看这里等)或含混不清的表达,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知识准确无误;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此外,制作者还可以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
三、微课程切入课题新颖、迅速、简练
微课要求时间的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必须要仔细斟酌,所以能吸引学生。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也可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个途径,都要求入题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课题的关联紧凑。微课主要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所以,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的讲授中,教师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教学内容的主干。在罗列论据时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求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加上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微课程可以突出主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微课不可能有正常课堂教学那样大的容量,它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如果课题切入很小、很具体,上课直接按照课题要求分析探讨就行了。
例如,某一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某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某一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某一道习题的解法归类整理等。由于微课的主要功能是解惑而非授业,即微课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或者是对某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代替,所以微课不需要大而全。制作者对微课内容的设计做到思路清晰、由浅至深、逐步推进,符合普通受众的认知习惯,思维上没有大幅度跳跃。这样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化学老师的授课负担。一般一个教师教三个以上班,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三遍以上,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鲜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六、关于微课程的思考
微课程虽然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它的核心特征,即一个“微”字,融合我们以前的好做法,催生出一些好的做法来。微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单从微观技能看,微课割裂了知识情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程。
总之,“微课”是个新兴事物,我们需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虽然目前来看无法取代现有的课堂教学,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它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课”进行翻转教学活动等。让我们能一起行动起来,深入研究、认真落实,不断丰富、完善、提升微课程的教学策略。
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化学微课就是一节能够呈现某个单一主题,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里快速的了解、掌握某一知识而录制的影音视频。其特点是短、小、易传播。在正常的化学教学时间之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化学微课程就是把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每个重、难点分别制作成微课,形成一个微课体系。微课程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辅助化学教学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重、难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化学课程,许多学生在没有完全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情形下,稀里糊涂的就面临毕业,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学生升入高中后,化学学习上面临着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些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概念后,由于没有及时的消化理解,造成对化学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初、高中(必修)化学微课程制作方案。
初中化学微课程制作方案
高中化学(必修)微课程制作方案
根据方案录制了初中化学微课21节,高中化学(必修)微课22节,每节微课时长5到6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选择的下载观看,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观看的课程上,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可以反复观看、利用
制作好的微课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然后学生把微课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上,播放由学生自主控制,可以反复观看。观看的同时,也可以在线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讲解化学基本概念的微课,任何年级的化学教师都可以在课上给学生反复播放,这就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课堂需要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可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微课缺少的就是这种互动,因此微课程只能起到一种在课程外的辅助作用。
如何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有哪些作用呢?
一、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一)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三)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四)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五)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以上环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微课。
二、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一)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二)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三)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四)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三)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四)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微课对教学的作用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微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最基本的要求。经过数十载的改革与实践,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信息化社会,“微课程”的形式就是将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将学习方法和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创新型复合人才,具备一定计算机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必然趋势。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弊端
(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同时满足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发展水平的学生。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简单,希望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及技能,另外部分同学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教学内容没办法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所以,如何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是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有限的课堂时间与课程内容过多存在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课程容量也越来越大。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开展了基础应用及拓展类选修课。现有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而理论教学大多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上机实践大多在机房完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能完成多种任务,学生想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就必须在课堂外自主完成,否则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微课程”,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课后,学生可通过微视频巩固课堂知识,避免遗忘而导致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教学的不同水平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许多学校并未对教师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教师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并不都具备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所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难题。
(四)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大多数小学还是以期末测试的成绩好坏与否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课程较多等现实情况,考试成绩只能单纯反映学生对此门功课的概况,对一些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无法全面地在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即使分数相同的学生,对知识各模块的学习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且现有的考试模式,易于让学生养成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练习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
二、“微课程”的含义与应用
“微课程”起源于93年美国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及95年英国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McGrew教授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问题引入、解释说明、列举实例。Kee要求学生进行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并精炼的一分钟演讲,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总结来说,所谓的“微课程”就是指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小,主题明确地讲解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通过智能手机、Powerpoint2013以及IPAD中的软件录制,后通过Cooledit、QQ影音等软件完成后期制作,并适当地添加字幕突出学习要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微课程”这种新的教育方式逐步被采纳并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愿意接受。以国内“微课网”为代表的中小学微课程评比为微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现微课程除了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外,还为课前的情景引入,课后的总结等提供支持。
三、积极构建“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在小学的教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为更好地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微课程”的提出力主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课前制作PPT、HTML网页及拍摄“微课程”,引导学生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并思考。同时借助平台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完成课前任务。课堂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课后的复习巩固也是关键,课后的作业分享以及测试评价使学习的知识更改牢固。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来讲现可将“微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学习内容的导读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综合评价测试设计。即使设计新颖,但也暂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在其基础上提供补充并完善其不足,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及欲望。把教学的课程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整合学习资源方面更加用心,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在小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全新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2]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3]钟琦,张剑平.高师院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现状探究—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调研与结果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4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1《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期望通过灌输将知识“塞”进学生脑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收消化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按照预先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表组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问答和作业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效果。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听讲专注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教学效率低。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稍有改变,PPT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但部分算法仅靠教师讲解代码分析,缺乏动态变化的直观性效果,且多媒体授课存在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期间认知负荷重、理解困难等问题,阻碍了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2 上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流程为:①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堂上利用少量时间进行介绍,学生动手编码调试,教师巡回进行答疑指导。实验任务设计一般以课本教材为主,与现实问题结合较少,难以吸引学生兴趣;②由于学生在先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当面临数据结构多个功能函数调用的算法要求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并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课时有限,而部分的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研究分析,学生没有做到这点,造成问题堆积。
同时,由于每次实验教师仅靠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算法编码进行成绩评定,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少数学生在自身无法完成程序设计及任务调试时,就复制或“借鉴”他人的报告或代码,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态度认真,但因为细节原因调试程序失败,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自我放弃,程序设计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2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探索
2.1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又名迷你课程或微型课程,是将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分化,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对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微型系列化课程体系。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3],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程的全面系统化研究。李玉平教师组织的微课程培训、胡铁生教师倡导的微课理念、可汗学院的微教学视频等,促使微课程成为“微时代”网络化课程中崭新的一员。
目前对微课程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解读。刘明卓等[4]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余胜泉等[5]研究者定义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微课程的几个特征:信息技术成为首要的载体选择,移动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平台;微型的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情境的灵活应用等。
2.2 微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主要理论基础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激发自身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融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7]。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解新信息,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开展教学时应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设与学生契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协作平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相关教师和学习者消耗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微课程设计包括4个阶段: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
3.1 选题阶段
微课制作时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及技能起点、学习风格和态度等),从而合理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课程绪论章的知识点分析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选题时需遵循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教师要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分析筛选,如基本概念中的“数据”、“数据项”等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讲解清楚;而介绍数据结构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采用猜想与验证、迁移与类比、交流与辨析的思想来完成,无须做成微课。
通过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绪论章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表2所示。
3.2 教学设计阶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教学对象分析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内容制作充实严谨,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详尽和有趣地诠释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考。
数据结构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讲授,如队列的知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排队现象,图的遍历可以结合对当地的旅游路线设计等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而算法设计部分则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动态演示系统、Flash动画积件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化的学习体验。
3.3 课件制作阶段
微课制作方法有多种,但大都需要有良好的课件支持。制作课件的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制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精选美观大方的设计模板进行制作;文字大小适宜,方便学习者辨认阅读;每张幻灯片突出一个主题,对关键字进行精炼标示,方便学生记忆;选用合适的图片,提供直观视觉感受和体验,丰富讲述事实和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功能设置动画效果,动静结合,给予学习者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3.4 微课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
在微课视频制作之前,需要进行慎重的媒体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媒体组合。微课视频可选用PPT演示加配音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时结合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当然,拍摄时还要适度考虑艺术设计,如场景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镜头表现等。
脚本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头插法创建单链表”这节微课为例,其脚本设计和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录制、剪辑与包装后,微课已初具雏形,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观看评价后,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后将资源组合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数据结构》微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学习博客及QQ群将学习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大纲、Flash积件等)共享给学生自学,通过作业、答疑、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思维,加深理解,解决知识难点。微博、QQ群聊天及短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师生、生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温馨和人性化。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微课程既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场所。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理解不够深入的内容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上机实践也可以通过相关微课程提前学习,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程的引入必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连续统一,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摘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厚群.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李汾娟.基于微课程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教学设计[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0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李真.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98-99
微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微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我们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之后出现了在线教学,但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会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怎样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上新课,家里做作业,所有内容齐步走,只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后遇到问题怎么办呢?没办法解决就会到课外辅导班。而现在所推行的翻转课堂则是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老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由此在课堂中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此次培训中我还学到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制作微课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智能笔、IPAD和专用软件等。其中的一些方法对于我们是很适用的,而且所用工具我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现在缺乏的应该是技术。
以后当我们学会了微课并能很好制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为微课而微课呢?会不会用微课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呢?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
用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教学心得体会2
近日,受学校的委派,我们一行五人,前往苏州参加第五期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反转课堂教学实践高级研修班。现将如下心得与大家共分享。“翻转课堂”——这种能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呈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既定的思维方势。“翻转课堂”是什么,如何“翻转”,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测试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完成作业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形成新知结构的一种教学形态。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但“翻转课堂”却几乎把传统教学翻转了过来,构建了学生晚上在家依据教师制作的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既改变了学习的顺序,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实现学习的可复制性。老师不在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练。
二、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通过聆听学习胡教授的讲座,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得做好以下几点:
1、绘制知识地图。对即将进行翻转课堂制作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列出知识清单。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3、制定设计方案。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制定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分配视频时间等等。个人认为微课中应只讲重点、不讲难点,将难点留到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讨,更能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确定录制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5、组织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
三、“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翻转课堂以“学习情况研究、学习资源前置、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辅导以及总结性提升”作为课堂推进的模式,为我们重构了教学的基本流程,他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变,既让我们疑惑顿生,也让我们眼界大开。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环境和妥善安排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论,而是重在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针对的进行问题或学困生辅导。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学习者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4学习后,对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是把导学案落实到位,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完成导学案的练习题,培养整体班级学生自学的能力;二是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可以让部分学生通过不断的自学,一直往前赶超,然后通过课堂的讲解不断自我完善。三是带动后进生。每周抓一两个学科的最差生,通过课堂一些基础题的不断点名,并给以一定的奖惩措施,使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老师去哪儿啦》微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11
【课程缘起】
内心挣扎——总是担心在外出培训或者参加会议的几天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此停滞,甚至松散。可是,鞭长莫及,没有及时的作业反馈点评,就算每天都安排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会因为教师不在而大打折扣。究竟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特别重视,才能让我回来后不会因为看到各种糟糕的状况而心情沮丧呢?
眼前一亮—— 一次出差,发现当地特色:一个个精美的迪斯尼钥匙扣让我爱不释手。一心向往着迪斯尼奇幻世界的孩子们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它们吧。于是,我一口气买了十来个,想着回去送给他们。当我把这些精美的礼物拿出来时,他们的眼睛在发光——老师去哪儿啦?这么漂亮的礼物!“我想要!”“我们都想要!”我为难了,礼物该送给谁呢?最后大家讨论,一致认为:将礼物送给老师外出期间作业完成最好的同学。在经过一轮认真的评选之后,十来个孩子从我的手中激动地把礼物领回去。我听到有人失望地说:“早知道我也认真写了。”还有人说:“老师,你下次出差去哪啊?还有礼物吗?”我一阵窃喜,孩子们有了期待,这不是意外的收获吗?
【课程实施】
这种由教师独立开发的特色微课程目的在于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之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一般分成三个实施步骤——
1.老师去哪儿:学生研究
每次外出前,我一定会告知孩子们目的地是哪一座城市。外出的日子里,语文作业就是研究这个城市,可以从城市的历史、风俗、美食、特色建筑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并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2.老师在哪儿:教师研究
来到陌生的城市,我不仅忙着完成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熟悉了解这座城市,留心寻找特色礼物:或是参观学校,看看学校的纪念品;或是去当地名人的故乡,看看名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或是到当地市场,寻找特色美食,特色工艺品……我知道孩子们的心中全是满满的期待。
3.老师回哪儿:师生交流
回到学校后,我们会用一两节课进行交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研究报告与全班分享,我也一定会把这个城市的特色或者是礼物的特殊意义穿插其中。最后,大家评选出优秀奖,我才郑重地将礼物赠送给他们。
在一次次摸索中,我的认识逐渐清晰: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区别于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研究报告中语文学习的元素越来越多,巧用谜语、成语、歇后语等形式,诵读诗歌,研读名家名篇……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宽了,能力提高了。
【课程感悟】
现代教育把课程定义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经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我们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不断创生课程,为学生构建更多的学习场域,为他们提供学会学习的经历,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教育才会持久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老师去哪儿,学生的舞台就在哪儿,语文学习的天地就在哪儿。如果每一个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自己该去哪儿。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7
1“微课程”的应用的必要性及案例分析
1.1“微课程”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计算机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强制性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等不良情绪,为了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将微课程充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微课程”中的微,是微小,相对较短,具有画面片段的小视频。而这种微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甚至是MP4播放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视频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快捷,使更多老师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去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对于微视频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微视频资源的研发,二是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乐趣,不再像过去一样死板地去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滞后性的产生。微课程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重要革新。
1.2“微课程”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从部分省市开展了电子书本,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以及国外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传入国内教育界。现阶段我国有很多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使我国的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及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了“微课程”等概念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重点就是微视频,一般都是借用网络平台所展现出来,使一种将教学素材及设计、考核测试以及交流互动等内容相结合的微型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方向。在国外,主要以THDED以及可汗学院所设计的网络教学视频,而在国内主要是一些“微课网”的设计评比。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社会性交往平台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2]。
2“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2.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成三个模块:课前、课中、课后。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课前
教师在实施微课程教学策略前,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课程设计,将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到教学视频中去,同时,帮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回家以后进行自学,对知识进行预习,由于视频都是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开展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己想学知识的学习。由于每个视频的学习时间都相对较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观看,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程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它的出现为信息化学习模式的发展创作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问题,不能被微课程所控制,否则会使微视频的应用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2)课中
想要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就需要师生都有效的利用好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状态予以掌握,那么在课堂中就能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并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机练习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中时间,使学者学到更多。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层次分小组来积极探讨学习问题,便于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
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实际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取的是知识的内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的知识,一回到家就差不多忘记了一大半,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法将知识真正落实。而微课程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上课没有弄懂的知识,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视频去学习,引导他们思考微视频中是怎么引导,怎么推理,怎么结论的,通过反复地观看与探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微视频进行复习是众多学生愿意采用的方式,除了它的趣味性以外,还有它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看它,如果自己实在弄不懂,也可以请求家长帮助他一起去理解,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因此,不得不说微课程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场革新,这种全新的体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及老师们的喜爱。
2.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点分析
1)设计问题及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老师可以通过微视频、PPT、HTML网页等多种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应用任务驱动模式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及内容,而且其问题还需与知识要点有较大的紧密型,并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关联,主要设计原则包括实用性和全面性两个方面。任务设计的难度不能过大要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最好是添加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同时也可以将挑战性非常强的任务给设计出来,使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需求得到满足,而最后就是在设计任务时,不要设计一些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为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再去完成任务。
2)协助学习活动设计
为了更便于学习吸收稀释,可将课程中会用到的关键点制作成为一个小视频,并积极的讲解每个步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视频步骤来操作,同时学生还可根据不同的主题任务或者彼此的喜好和性格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从不同角度来了解问题,将认知结构重新进行构建。而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技术及方案,并针对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而在讨论及交流中有效吸收知识,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3)综合评价测试设计
教师应提供多层次且难易程度多样化的操作练习于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于学生能依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及水平来选择对应的练习,应用这些联系让自己能多找我一些模块知识点,能够及时对自己在学习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解决方法可以是找其他同学或者老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学生还可以成立一些课外科学小组,在小组上将自己困惑的问题提出来予以讨论,以此促进小组之间互相进步,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及小组评分,对每一个小组及组员进行公平的考核。
3 结束语
微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去钻研与探讨,不过教师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然而,教师在利用微课程教学时,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予以实施,将“微课程”运用得恰到好处,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不断提升,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摘要:伴随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步,尤其在教学方面。特别在计算机的学习上,我们必须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法,一方面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与乐趣。随着信息的社会化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网络媒体、社交网站的广泛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该文将对“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微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126-133.
[2]吴云,徐冠男,曲朝阳,等.基于微课的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5):122-122.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 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 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 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 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 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 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 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 然后下载, 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 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 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 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 难易得当,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 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 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 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 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 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 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 2014 (15) :152.
微课程教学模式 篇9
一、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 使教学方式得以丰富
信息技术并非是一门文化课, 其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相互结合。以往,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习惯于口头讲解, 课堂讲解内容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教材, 很少结合电脑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对于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操作电脑一窍不通。很显然, 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微课程融入到整体的课程教学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11 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该课程涉及到“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利用信纸美化邮件”等学习内容。要是教师对这些内容挨个加以讲述, 就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帮助学生弄明白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由于年纪尚小, 很少用到电子邮件, 所以对电子邮件的概念也不太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对电子邮件的知识进行学习, 然后在讲解发送电子邮件的格式和方法。相比之下, 微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学会电子邮件的内涵、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之间的区别、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二、灵活设计微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通常是事先录制好的精彩教学片断。以往, 教师的课堂讲述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 他们在课堂上会讲解所有的知识, 但是有很多讲述却较为空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把握住课程目标和其他内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和微技术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充分把握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信息微课程进行设计, 并在事先录制好微课程, 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那些精品的微课程,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4 课“我的电脑窗口”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该课程涉及到如何操作电脑窗口、电脑窗口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电脑窗口的组成等内容。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事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并在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然后将操作步骤用电脑录制软件录制成微课程课件。学生在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和讲解, 并模仿教师的方式进行操作, 从而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 课程容量较小。一般而言, 一个微课程通常为5 - 10 分钟,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 并且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以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负责讲, 学生负责听,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9 课“填充颜色”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该课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填充颜色以及如何使用“放大镜”功能, 教师应该在微课程视频中涉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教师在微课程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两幅动物园的图片: 其中一幅已经着色, 而另一幅图片没有着色。这时候, 教师给图片中的苹果涂上红色, 然后将剩下的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就会根据另一幅图片的参照主动使用对应的颜色进行着色, 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英语微课程教学研究 篇10
一、课堂设置突出主题性。
微课堂是一个具有精简性的课堂,在简短的时间内,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就需要注意课堂内容的重点,把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突出课堂的主题,从而达到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还要结合各种途径来集中表现主题和课堂内容,例如在教授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Food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Food”来进行课堂设置。在单词拓展方面,可以提及一些生活中典型的食物名词;其次,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关于“Food”的常用句子供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食物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为课堂讲解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更多途径和渠道。这些方式都是对课堂主题的体现,教师要抓住微课堂时间简短性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剔除,从而保证微课堂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
再比如七年级下册中“Pets”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板书的形式来列举出关于“Pets”的知识点,除了书本教材的重点外,教师还可以添加课外知识。比如关于“Pets”的种类,养“Pets”的小常识,怎样对待“Pets”等。这些课外知识的渗入也会加强学生对微课堂的关注,使得学生通过教材的主题能够学到更多相关的知识,这对于英语的持续性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某个主题了解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为今后英语的实际应用和对付重大考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微课堂的设置上一定要突出课堂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和拓展,在稳固教材基础的同时加强课外知识的延伸。
二、把握时间,总结归纳。
由于微课堂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这样学生才会从简短的微课中学到关键内容。例如在讲解关于when和while的语法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when和while的用法,作并列连词、时间状语和在时态用法上的区别,以及“一……就……”的句型与when和while的联系,通过这样列举方法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明白了关于when和while的语法重点,也给学生提供了规范的学习步骤。学生就可以先通过教师列举的几个大步骤来进行记忆,然后对每个步骤中的细节点进行深入了解,为自己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系统和框架。这种方式也为教师的微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把几大要点列举出来直接进入主题;且归纳的要点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从而使得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安排。
再如在讲解英语阅读课程时,教师同样也要注意到微课堂的时间限制,将阅读讲解分为几个大点来进行教课,比如段落结构、中心思想、难点词汇,每个大点就可以作为一个知识扩张点,进行扩展和深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教师教学,更能够帮助把握好课堂时间,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结合实际,凸显重点。
在微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的情况来设置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除了要展示相关的教材知识点外,还要把重点的部分额外突出讲解。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Friends”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特征,用“朋友”这个话题来设置微课程的要点,比如好朋友见面如何打招呼、怎样夸奖朋友的优秀品质、在遇到困难时怎样寻求好朋友帮助等。这些问题都与初中生的交友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受到亲切感,从而加强自己的学习进程。
再如八年级下册中的“Travelling”这篇课文,这也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情况来进行课堂设置,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活常识。教师也要结合英语教材内容来进行课堂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生活常识。在微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在两者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微课程:在线教育新模式 篇11
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也称“微课”,最早由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OML,1995年)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教授LeRoy A. 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包含概念引入、解释、举例三个环节)发端。微课程这个名词的创始人是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他认为,微课是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可以作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取得与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黎加厚、焦建利、张一春、张宝辉等学者对此也有研究。
作为一个新概念,微课程的定义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一般认为,微课程是与微型课程(Micro-lesson)、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微型内容(Micro-content)、微视频(Micro-vedio)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微课程是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讲授型、实验型、答疑型、解题型等多种类别。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学习指导单、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测验)、学生反馈(微反馈)、教师反思(微反思)等教学辅助资源。微课程具有主题明确(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内容简短(一般时长不超过10分钟,容量不超过50M)、交互性强(支持师生、生生互动)、模块化(可独立使用,也可组合)、半结构化(随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等特点。
微课程在什么背景下产生
当前,信息技术正逐渐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教育的时空关系),动摇教育的知识传播平衡(改变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并打破学校教育的唯一性,家庭和社会对学习者的影响日益显著(改变教育的组织形态)。学习由单纯的记忆为主,转变为探究式、发现式、讨论式、协作式的社会交互体验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主动,由被动的、机械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自主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产品与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微时代学习者个性化、社区化的泛在学习需求。因此,以微课程和MOOC为代表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应运而生并持续走热,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催生新的在线教育商业模式。
国外众多在线教育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国际资本对其也青睐有加,可汗学院、Coursera、Udacity、edx、2tor、Parchment、UniversityNow等纷纷获得巨额融资。根据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报告预测(2012年2月),2015年全球在线教育及其他远程教育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70亿美元。国内也积极应对这一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用阶段。同时,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在线教育,新东方、好未来、学大等线下培训巨头也越来越重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微课网、YY教育、传课网、多贝网、梯子网、猿题库、凤凰微课等纷纷亮相试水。
2012年11月,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在武汉启动。微课程作为未来教育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之一,满足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粒度精细化的要求。另外,通过设定主题词,借助新技术的语义分析功能,可以自动联结查找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资源,从而使多种类型的微课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有意义的关联和聚合。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系统可有效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使每一位学习者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发挥集体的智慧“群建共享”,最终形成一个可扩展的资源生成链条。另外,系统还可根据对学习者复杂学习行为的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并智能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
设计和开发微课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直存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资源版权关系不清晰、资源建设缺乏标准等问题。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一个慢转型的过程,微课程短时间内不会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但作为在线课程以及未来教学资源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为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向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数字教育出版企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微课程可以作为未来教育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资源,数字教育出版企业在设计和开发微课程上应注意以下三点。
1.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马云曾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圈和另一个生态圈,以及主要生态链的竞争。”在平台服务生态化、资源汇聚共享化、知识创建协同化、学习服务个性化和终身学习泛在化的背景下,“内容+平台+终端”是适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三维生态系统。传统出版企业在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清晰明确的定位,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设计和开发微课程同样需要清晰明确的定位,以便确定目标用户、开发思路、经费预算和运营模式。
2.完整系统的内容设计。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应从真实的教育情境出发,针对特定的教育问题,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根据分析情况设计选题,提供学习指导单、创设情境、引入核心概念、阐述、解释、总结和反思,并匹配学习辅助素材、工具、支架与路径,以及同步或异步指导、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等,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课程资源包”,营造真实的“微课程教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使一个个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微课,在整个系统中能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并形成有意义的关联,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
3.舒适愉悦的用户体验。良好的用户体验需要内容、技术与服务的高度融合。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整体要形式新颖,结构完整,技术规范;画面要清晰、简洁、美观;讲解要开门见山,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要精练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处细节,提高微课程的交互性与趣味性,满足用户“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学习需求。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其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开展此项工作需要专家、一线教师、教育服务商、技术人员等共同努力。相信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与现实教育情境更加契合的教学模式会不断涌现,与微时代泛在学习需求匹配的创新商业模式也会逐步显现。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探讨 篇12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的特点
1.所需时间短
微课程模式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说较短,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微课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根据小学生无法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时间设定在10~15 分钟,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注意力的集中。
2.多层次教学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虽然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同,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知识面不同以及性格也有所差异, 所以在进行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同时还要丰富其教学方法, 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 所以大部分微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多层次教学方法。
二、微课程模式的制作设计
1.微课程的设计
虽然微课程教学时间只有10~15 分钟, 但是它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相关知识的引入、讲解, 相关题目的练习以及最后评价等。从总体来说, 微课程教学并不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排斥, 相反的, 微课程模式往往会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 从而让相关教学内容更贴近教材。
2.微课程的制作
在微课程制作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课程模式, 一是概念型模式;二是操作型模式。前者主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讲述, 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 满足不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后者则注重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相关视频的制作。在这一制作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相关视频的插入, 丰富教学内容。
三、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
除了让学生自己自行下载进行观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程相关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进行游戏环节的穿插, 增加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分析, 我们发现, 现阶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 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分析, 我发现由于现阶段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我们要对微课程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水平。
【写作背景】
李志龙教师一直奋斗在农村教学的一线。自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学科以来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田勇教师也在农村从事教学工作, 微课程在学生中的实施得到了他的大力协助。
摘要:教育体系建设要以基础教育为突破口,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 从而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因此, 要不断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小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为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微课程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微课程教学组织09-15
微课程本科教学11-22
微课程教学设计07-28
微课程辅助数学教学11-15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12-10
《我爸爸》微课程教学设计05-26
体育微课程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9-26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的学习心得10-20
微课程模式11-02
微课程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