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2024-06-13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共12篇)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1

2009年12月,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海南各个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人才, 大力加强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成为海南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双语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尝试。琼州学院2011年上学期开始在2010级市场营销本科班开始试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 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何仁伟, 余鸿.《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2) :139-142.[2]刘翌楠, 宋柳.初探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87-90.[3]张守凤, 杨宝剑.关于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5) :119-122.[4]张保胜.经济学核心课程双语教学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2 (6) :160-161.[5]郑连成, 王旭, 张弘强.经济学双语教学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51-52.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2

课程性质: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基础课 学分课时:3学分,54课时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经济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天翔副教授

授课对象: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 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占10%,作业及课堂讨论1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占80%。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否则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答疑安排:星期一下午1:30~4:30,博学搂907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采用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局部均衡分析到一般均衡分析,从流量分析到存量分析,从完全竞争分析到不完全竞争分析,从市场效率分析到市场缺陷分析等方法,运用数理方法对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进行阐述。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博弈论、一般均衡理论、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数理解释,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前沿,并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微观经济问题。课程内容:

第一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偏好与效用

1、偏好关系

2、效用函数 第三节 消费者问题 第四节 间接效用与支出

1、间接效用函数

2、支出函数

3、间接效用函数与支出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消费者需求的性质

1、相对价格与实际收入

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3、一些弹性关系

第二章 消费者理论专题

第一节 对偶性:一个细致的考察

1、支出与消费者偏好

2、凸性与单调性

3、间接效用与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 可积分性 第三节 显示性偏好 第四节 不确定性

1、偏好

2、冯·诺伊曼——摩根斯特恩效用

3、风险厌恶

第三章 厂商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 第二节 生产

1、规模报酬与可变比例 第三节 成本

第四节 生产中的对偶性 第五节 竞争性厂商

1、利润最大化

2、利润函数

第四章 局部均衡

第一节 完全竞争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

1、古诺寡头

2、伯川德寡头

3、垄断竞争 第三节 均衡与福利

1、价格与个人福利

2、竞争结果的效率

3、效率与总剩余最大化

第五章 一般均衡

第一节 交换均衡

第二节 竞争性市场体系中的均衡

1、均衡的存在性

2、效率 第三节 生产均衡

1、生产者

2、消费者

3、均衡

4、福利 第四节 核与均衡性

1、复制经济

第六章 社会选择与福利

第一节 问题的性质

第二节 社会选择与阿罗定理

1、一种图示性证明

第三节 可度量性、可比较性与一些可能性

1、罗尔斯形式

2、功利形式

3、可变的形式 第四节 公正性 第七章 博弈论

第一节 策略性决策的制定 第二节 策略式博弈

1、占优策略

2、纳什均衡

3、不完全信息 第三节 扩展式博弈

1、博弈树:一种图示的表达

2、取拿博弈的一个非正式的分析

3、扩展式博弈策略

4、策略与支付

5、完善信息博弈与逆向归纳策略

6、不完善信息博弈与子博弈完善均衡

7、序贯均衡

第八章 信息经济学

第一节 逆选择

1、信息与市场结果的效率

2、信号显示

3、信号甄别

第二节 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问题

1、对称性信息

2、非对称性信息 第三节 信息与市场绩效 第九章 拍卖与机制设计

第一节 四种标准拍卖 第二节 独立个人估价模型

1、第一价格密封投标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2、荷兰式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3、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4、英国式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5、收益比较 第三节 收益等价性定理

1、激励——兼容直销机制

2、效率

第四节 收益最大化:机制设计的一个应用

1、个人理性

2、最有销售机制

3、对最有销售机制的细致审视

4、效率、对称性及其与四个标准拍卖的比较

参考书目:

1、《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法》,詹姆斯·M·亨德森、理查德·E·匡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杰弗瑞·A·杰里、菲利普·J·瑞尼,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微观经济理论》,Andreu Ma-colell、Michael D.Whinston和Jerry R.Green,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 篇3

[摘 要]包络定理对深入学习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数学证明过程却相当抽象,很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对包络定理几何意义的说明来加深对其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包络定理来证明一些诸如谢菲尔德引理和罗尔恒等式之类的经济学定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

[关键词]包络定理;微观经济学;谢菲尔德引理;罗尔恒等式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62-02

包络定理是比较静态研究的重要数学工具,其描述的是,当函数中的某一参数发生变化时,函数最优值随之变化的规律。包络定理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尤其体现于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可以说,包络定理是学习和理解微观经济学中一些定理的一把关键钥匙,其重要性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不言而喻。不过,包络定理的数学证明过程却相当抽象,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尝试从包络定理的说明和证明出发,画图形象解释包络定理的几何意义,并通过罗尔恒等式、谢菲尔德引理的证明来加深对包络定理的理解,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

一、包络定理的说明、证明和几何意义

(一)包络定理的说明

三、结论

包络定理在经济学中应用广泛,是学好和理解微观经济学中诸如谢菲尔德引理、罗尔恒等式等的关键。包络定理也可以帮助理解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包络定理虽然抽象,但可以通过其几何意义来帮助对它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包络定理来证明一些经济学定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与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MWG.Microeconomic Theory[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浅析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 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 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 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 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 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 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 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 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生活问题, 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 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主动引导, 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 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 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 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 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 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 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 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 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 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就算是知识, 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 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 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 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 只要学生想到, 而且是力所能及的, 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 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 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 有目的性地去学习, 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 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 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 个个有所得,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 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 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 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 知识点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 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 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 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 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 因材施教, 灵活把握。

目前,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 授课对象比较多, 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 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 教考结合, 突出特色。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 考核是目的。因此, 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 2010, (7) :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 2009, (1) :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39-41.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篇5

中文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学时数: 50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是国际商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二、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机制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理论分析、演算推导、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1讲 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局限、为什么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什么是市场、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

基本要求:了解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掌握什么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重点:能够正确判断出一经济问题是属于实证问题还是规范问题。难点:实际价格、名义价格的区分。第2讲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4学时)

基本内容:市场机制、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基本要求:了解供给需求曲线、供给需求弹性、理解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的区别。重点:需求-供给模型、弹性、价格控制。

难点: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政府干预的结果——价格控制。

—1— 第3讲 消费者行为(4学时)

基本内容: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消费者选择、显示性偏好、效用、生活成本指数。

基本要求:理解偏好假设,掌握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了解显示性偏好,掌握效用的概念和生活成本指数。

重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效用理论。

难点:区分两种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第4讲 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4学时)

基本内容:个别需求、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市场需求、消费者剩余(4.1-4.4)。基本要求:了解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掌握价格消费线、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理解消费者剩余。

重点:分析价格和收入变化怎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难点:作图分析当价格发生变化时正常商品、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情况。

第5讲 生产(2学时)

基本内容; 生产的技术、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规模报酬。基本要求:了解生产函数,理解短期和长期中的生产,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和规模报酬。

重点:收益递减法则、规模报酬。

难点:两个特殊的生产函数——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和投入品完全可替代时的生产函数。

第6讲 生产成本(3学时)

基本内容:成本的测度、短期成本、长期成本、长期与短期成本曲线(7.1-7.4)。基本要求:了解成本的界定和计量,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掌握规模经济的测度。

重点:经济成本、会计成本的区分,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的区分。难点:企业的扩张路径,规模经济的测度。第7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4学时)

基本内容:完全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选择短期产量、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短期市场供给曲线、长期产量选择、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基本要求:了解竞争性市场,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竞争性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2— 重点:竞争性厂商的短期、长期供给曲线,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难点:生产者剩余和利润的区分,经济租金。第8讲 竞争性市场分析(3学时)

基本内容:政府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的影响(9.1-9.4)。

基本要求:掌握最低价格、价格支持、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重点: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难点: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第9讲 市场势力:垄断(4学时)

基本内容:垄断、垄断势力、垄断势力的来源、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10.1-10.4)。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垄断,掌握垄断势力的来源,理解垄断的社会成本。重点:垄断、垄断势力和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难点:掌握垄断势力的测定、定价原则。第10讲 有市场势力的定价(4学时)

基本内容:侵占消费者剩余、价格歧视、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11.1-11.3)。基本要求:理解价格歧视,掌握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了解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

重点: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难点: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

第11讲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学时)

基本内容: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竞争和串通、囚徒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12.1、12.2、12.4、12.5)。

基本要求:掌握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理解反应曲线、纳什均衡。重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

难点:古诺模型、斯塔克博格模型、囚徒的困境、主导厂商模型。第12讲 要素投入品市场(4学时)

基本内容:竞争性要素市场、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买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

基本要求: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买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的均衡。

重点: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出、单个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产业的劳动需求曲线、要素供给曲线、买方垄断、边际支出、卖方垄断。

难点: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经济租金。

—3— 第13讲 投资、时间与资本市场(2学时)

基本内容:存量与流量、贴现值、债券的价值、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15.1-15.4)。

基本要求:了解存量、流量,理解贴现值,掌握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重点:贴现值、永久债券、有效收益率、净现值。难点: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第14讲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2学时)

基本内容:外部性、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公共物品(18.1、18.2、18.5)。基本要求:理解外部性和无效率,掌握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了解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重点: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

难点:排污标准和排污费的比较、可转让排放许可证和回收。第15讲 期末复习(2学时)

本课程教学安排48学时,随堂测验2学时,共计50学时。

三、先修要求 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微观经济学》(第6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教学参考书:

1、《微观经济学》,曼斯菲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西方经济学》,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微观经济学》,朱善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包括两个部分:

平时成绩: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随堂测验为评分内容,占总成绩5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50%。说明:平时成绩应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成绩不应过高;期末考试由商学院组织统一命题。

—4—

撰写人:周彩艳

审核人:朱智强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6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主要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经济个体单位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高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他后续课程,比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学习。而作为一门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又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思维性和对数学分析工具的依赖性。因为这些特点部分学生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学委员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teaching in English”的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国内,并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内容繁多,课时有限

据笔者了解,除了经济学专业以外,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一般是3学分,48课时。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每一章一般包括6到9个小节。48个课时内,讲解和学习将近96节的内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课程难度较大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些理论联系紧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假设,难以理解。而且,微观经济学还包括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联系,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将其区分。再者,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大多借助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图形分析。而这些正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学分析工具,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做到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这也难怪学生会抱怨经济学比高等数学更难。

1.3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首先,由于课时有限,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层次,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OPPPS代表了这六部分的英文首字母: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目标)、P-pretest(前测)、P-Participation(参与式学习)、P—Post-test(后测)、S-Summary(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45分钟的常规堂课还是15分钟的微课堂,都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表1给出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3.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涵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框架,使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6节需求弹性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安排教学活动。

3.1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为引入

微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机械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的经济学教材每章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开篇。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弹性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商场喜欢打折促销?打折促销是否一定会提高商场的销售收入?”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解释。总之,引入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3.2明确教学目标

如前文所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种要素,符合Smart原则。在弹性这一节,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价格点弹性和弧弹性,理清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能够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了谁、在什么条件下、所学内容及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但这并不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比如“掌握需求价格点弹性”,这个教学目标就并不可测,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掌握了这一概念。但“能够计算”就较易定量评估。

3.3课前评估

在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之前,学生需要了解需求定理和弹性的一般概念。在课堂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已了解,则可以进行下一步;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打好基础。

3.4组织安排课堂活动—参与式学习

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去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互动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很难实施。既使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是否有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宁愿去问旁边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遇到问题,中国人宁愿向周围朋友打听也不愿意向权威专家提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言,则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微观经济学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学习的真正动机,在引入部分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北美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拼图学习(JAGSAWS)。这种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自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讲解自己小组学到的内容,就像玩拼图游戏,当所有小组都讲完了,学生们就学到了所有的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更倾向于对同学讲解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

3.5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制定规范的检测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弹性这一节,在后测部分,笔者准备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对谷贱伤农的分析,一个是禁毒和反毒品教育两种方式对毒品交易的影响。这两个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另外,后测也可以采取教学反馈的方式,比如在加拿大培训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通过E-class写教学反馈。

3.6总结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可能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在最后阶段,教师重申学习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反馈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解决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将会有意识的去考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问题。在引入部分尽量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BOPPPS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专注于学习目标,并努力達到学习目标。而且,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掌握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并做到学有所得。总之BOPPPS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为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宋荣.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阀门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

[2]韩燕.浅淡《微观经济学》课程学课程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71页-172页.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 篇8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 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 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量的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 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 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 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 以这本教材为例, 全书共涉及十一章, 很多章节的讲解, 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 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 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 课程内容抽象。

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 感到困难和困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 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 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 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 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 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 缺少理性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 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 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 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 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 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 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 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

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 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 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 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 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 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 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 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 比如excel, 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采集了正确的数据, 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 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 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 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 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 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 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 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 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 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 最大值与最小值, 拐点的问题等等, 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 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 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 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 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 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 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 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 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 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 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 案例与习题的运用。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 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 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 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 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 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 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 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 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 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 比如蛛网模型,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 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 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效果也未必就好, 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 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 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 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 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本文认为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扎实、完善的前期课程准备,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单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 如果教师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讲授, 恰当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总结当前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12.

[3]胡兵, 乔晶.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5.

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 篇9

关键词:教学,微观经济学,学习效果,学习效率

微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 历来备受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而近年来它的地位更是有所提升。以我们学校为例, 总结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 很多学生都准备考研, 而微观经济学在很多高校都作为一门考研时的专业考试课, 因此备受学生的关注, 自然在学习的时候也会给予更多的精力; (2) 我们学校实行导师负责制, 而导师大部分都是博士, 博士以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来指导学生, 也更加强调和鼓励学生的考研行为。

下面, 本文从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两方面来阐述笔者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微观经济学学习效果的因素

1. 教学内容繁多。

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 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 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 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 内容繁多[1], 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 (第六版) 为例, 16开的课本369页[2], 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 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因此, 按这样的进度, 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 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 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 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 假设条件太强太多, 学习中易于混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偏重于理论性学习, 因此, 假设条件非常强, 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比如说, 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 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 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在经济学的分析中, 最大的前提假设条件就是“经济人”假设, 完全排除了人的感性因素, 因此, 与现实情况也是不符的, 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从现实条件出发来考虑, 而把“经济人”假设忽略。

3. 学校对课程要求的高低程度。

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 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 课堂气氛也比较好, 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 当然, 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 可想而知, 学习效果会是如何。笔者讲授过其他作为考查课的课程, 刚开始几堂课学生学习的还比较认真, 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门课上, 因此, 期末考核时, 结果不是很理想, 一样的学生, 一样的老师, 但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学习是一环扣一环, 一步落下, 步步吃力。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 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扎实地学习每一堂课。

4. 案例更新及时与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3], 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 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本专业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 鉴于以上两方面, 一定要重视典型性案例的分析, 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如果我们一直用很多年前的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理论, 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 会和现实世界有些脱钩, 最终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强弱。

由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可知模型多,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掌握, 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 最多的是对导数的运用, 只有掌握了导数的运用,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才没有障碍。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数学基础, 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就会产生畏惧情绪, 因此, 不同的数学基础, 学习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6. 能否学以致用。

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和现实结合, 不必非要死记硬背, 而且, 只有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中, 我们才能更牢固的掌握,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能联系现实, 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老师的用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具有经济思维模式以后, 每学习一种新的理论, 就会和现实中的事件相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不是只掌握单纯的理论。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因素, 特提出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 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 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 从学校方面来看, 要合理安排每一门专业课。因为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 因此科目安排的时段合理恰当, 是很关键的。 (2) 从老师的角度看, 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偏重,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数学化一些, 使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而且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则不要求掌握得太深, 只要能把这些经济理论讲得明白透彻,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就达到了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2. 熟记假设前提。

对于每一种理论的学习, 都有它的假设条件, 如果连假设条件都搞不清楚, 自然不能进行理论分析。因此, 学习微观经济学, 就要转变观念, 既要能够在假设的前提下学习理论知识, 又要能够运行理论知识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正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 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条件都分析在内进行研究, 因此, 有了这些假设条件, 才能使得分析简化, 并且把分析结果作为现实分析的一种参照。因此, 熟记假设条件才是学习一门理论知识的前提。

3. 对学生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从现实的角度讲,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 这对于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来说, 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好好地规划, 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 即使就业, 也未必就一定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符的职业, 对于一门将来不知道对自己是否的科目, 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弱。所以鉴于这些原因, 建议学校对这门课高标准、严要求, 尽量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 我们学校是作为考试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这样, 学生必然更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而且, 从每年的考研率来看, 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还很不错。

4. 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专业理论性强, 对老师的讲授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使这门课讲得生动, 成为众多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 方法有三: (1) 穿插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分析, 使枯燥的理论在综合运用于案例,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取传统板书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4],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上作图的时间, 尽量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身心愉悦。 (3) 有些案例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 让学生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5], 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现在正被众多老师推崇并在学习的翻转课堂, 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

5. 打好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是边际函数, 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导函数, 因此, 在大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 这样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会轻松很多。其实,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发现, 学生不是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而是把导数解错。因此, 一定在踏入大学的一刻起, 就让学生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

6.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分析的基础, 没有理论何谈分析。 (2) 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每天抽出几分钟来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新闻事件, 否则我们都不了解发生了什么, 如何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接轨。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 我们学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扎实, 因此,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3) 考核方式要灵活。不能单纯运用期末考试的方法, 要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督促学生的学习, 另外期末考试也可以打破笔试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答辩或辩论的形式, 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 掌握的扎实对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甚至关乎以后的考研基础, 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就变得非常重要。当然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课, 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 也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 只有这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1]罗知.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32 (9) :88-8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王彬, 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 2011, (3) :97-99.

[4]柳治国.高校精英班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1) :130-131.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10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最优的学科。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是如何做出资源配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 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变量的个量是怎样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谓“虫瞰” (worm’s eye) 。归纳起来, 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研究个体消费者和生产厂商如何进行资源决策。而这决定了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范畴的学科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 理论过于抽象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但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前提 (“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 , 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结论时, 往往很难和现实直接联系起来, 再加上概念较多且容易混淆, 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总感觉有点空。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出来, 但是进一步的,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 结论是, 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优, 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很抽象。这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 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理解起来有困难。再比如,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等。

(二) 图形较多且复杂

经济学课程中的图形太多其复杂难懂, 无疑成为学生最大的抱怨。由于微观经济学主要以抽象和简化后的假设为前提来进行定量分析, 所以其理论的得出和变化, 可以通过平面图来形象直观的反映。但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图形来推导出来, 这就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的图形。一些能够静心琢磨的学生在课后的温习中, 可能会发现, 原来经济学中的图形是经过如此缜密的推导出来的, 收获不小。而更多的学生是只知道结果, 不知道为什么, 往往沉不下心去琢磨教材中的图形。所以, 在考试前, 很多学生都会担忧的问, 老师要考图形吗, 会考到那些图形呀?

(三) 研究方法太多

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学分析等方法论的频繁使用, 使得很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例如, 经济学中会针对每个研究问题, 先进行理论分析, 再构造数学模型, 画出直观图形, 最后再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 这对学生的高等数学部分的知识熟练运用是分不开的。但是,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前学后忘, 要他们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使用, 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

综上所述,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其具有上述理论经济学所具有的明显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感觉到吃力。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不同探索好的方法, 让学生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认识、理解微观经济学。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精髓, 找出该课程的核心思想和最基本构成要素, 从而更好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丰富, 但也很抽象难懂, 特别是要用数理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 使学生普遍感到微观经济学难学。为了更好地讲授微观经济学课, 就要针对学生的素质、专业的特点, 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具体来说, 为了更好的讲授微观经济学课程, 下面的方法应是非常好的选择。

(一)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先对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然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使用多媒体手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过程,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不仅可以节约课题时间, 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感受的更生动具体, 真正的事半功倍。

(二) 使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 那么就可以以此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进行市场营销。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 老师在讲授过程中, 应理论联系实践, 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 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 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这种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注重课后习题练习

无论怎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如果课后不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巩固, 那么随着新的名称概念和理论的出现, 学生会将对一些知识点混淆或遗忘。此外,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在严格假设下经过复杂数学缜密推导后的结果, 其结论的得出相对客观, 这也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的习题会有很多的客观计算题。所以在每章内容的讲授中或结束时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后习题, 选择一些代表性习题予以重要讲解, 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 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理论, 可以让学生课后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就微观经济学某一理论写一篇论文, 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在课程论文的题目、格式、字数等形式会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 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也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把课程论文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这也会提高学生平时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

(五) 前沿课题和课堂互动讨论相结合

老师应该阅读大量最新该领养的研究成果, 并在上课时, 根据与教材内容相关性有针对的穿插进来。由于微观经济学各家学派观点各异, 在授课时应对此予以说明, 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流派的文献。根据学生在课后对这些研究文献的阅读,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的阅读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互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微观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专业基础地位已毋庸置疑, 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目前仍令人担忧。其实,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发现、总结和因地制宜的指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总的来说, 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内容过多以及研究方法较多, 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困难。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提出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方法体会, 如使用效率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式和启发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大量课后习题演练法、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察方法以及前沿课题和互动式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2) .

[2]李鹏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08, (1) .

[3]许宏.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6) .

[4]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5) .

[5]丁娟娟, 丁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9) .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 浅析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Y00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2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 篇12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 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 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 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 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 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 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 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 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 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 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 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 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 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 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 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 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 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 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 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 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 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讲授过程中, 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 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 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 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 但整体上来说, 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 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 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 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 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 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 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 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 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 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三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 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样一来, 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 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 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 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 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 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摘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和衔接关系。但由于当前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导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各自重点知识的教学引导下, 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往往被忽略。通过对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梳理, 从而达到教学衔接的目的, 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经济学思想基础, 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真正成为经济学教学中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 2009 (9) .

[2]张守一.经济学拳击:凯恩斯VS弗里德曼[J].当代财经, 2009 (6) .

上一篇:智能优化计算论文下一篇:农机故障的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