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了

2024-05-11

无语了(精选7篇)

无语了 篇1

我理解她的想法,也明白为什么在我们小心翼翼地为她翻身的那一刻,除却躯体里缠绕不去的疼痛,她是显得那么的悲戚,随着嘴角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她睁开了眼睛,眼眶早已湿润。年迈的母亲拖着蹒跚的步伐笨拙地绕近,把着毛巾为她拭去眼角的泪水,她像孩童般号嚎大哭。“好了,别哭,别哭!”她感觉到母亲的手在她手里越拽越紧,她在抽泣。我们看着她的嘴唇一张一合,但是却没有说出一个字。她也从来不多说话,只有在她疼痛难耐的时候才发出短暂的痛苦呻吟声。她的眼光逐一扫过我们的脸庞,然后,转向了母亲,她紧紧地握住了母亲的手,无声落下泪来。

髋部的褥疮使她只能这样躺在病床上,瘦弱得只剩下骨头的双腿一直紧紧地蜷缩着,谁也不知道曾几何时,她也如我们一样拥有一双健硕的双腿去追逐春天绿色的气息,去聆听花园里鸟儿的高声欢叫。对于50岁出头的她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一天天地演绎着。

慈爱的母亲不离不弃的守候在她的身旁,顾不得女儿身上发出来的阵阵恶臭,也顾不上这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劳累,如一位虔诚的祈祷者,静静坐在女儿的身边。只有在她认为女儿睡着的时候才愿意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在女儿需要她的那一刻,便温情地贴近。作为护理人员的我们,深深地把这样动人的一幕幕收在眼底,为这样的一对母女感到敬佩,也感到阵阵的揪心。有人说,她除了身上的褥疮外,还有点老年痴呆。我说并不。她那双明净透澈的双眼总是无时无刻地洞察着身边的一切声响。她定定地注视着窗外,用耳朵去感受每个人的远近;她那么乖巧地配合着我们每天为她的抹洗,闭眼、抬头、举手……母女俩话语很少,也不见有哪位亲戚来探访,也不见有哪位儿孙来慰问,似乎在她们的生活里只剩下她们,互相依赖着,谁也不能缺少谁,相濡以沫,因为彼此的存在而不再感到孤独。

我明白她为什么总是在静静地流泪,这是个垂老之人,她会变成什么样?她将何去何从?她心里很清楚。她遗憾的是,在她的有生之年却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反而让母亲背负了一身的负债与操劳。她闭上了眼睛,但是没有睡,却假装睡着了。她倒宁愿母亲认为她睡着了,当我走近想为她翻身的那一刻,她依然闭着眼,摆了摆手,示意请我离去,别打扰她的母亲。我嘴翕动着,无语了,却泪眼盈盈了。一定有颗温柔的心吧,在这样一个粗糙生活了一辈子的人面前,我的任何表达都显得矫情而多余。我为她做得再多,都不及她的母亲为她付出的万分之一。而我,只有在这个触痛心扉的时刻,才会长久地在心灵的版图上记下这样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爱。

无语了 篇2

大大的眼睛,可是脸上的皮肤让人肉麻的不想接近,可她又没有自知自明,让大家躲她都来不及,对于她的`观察智商,我太无语了。唉!

“小陆!”金晨亲切地叫我过去,我不禁背后一凉,倒吸一口冷气,“还叫得这么亲呢!不如假装没听见!”我心里想着,暗暗高兴,和同学们接着嬉闹。金晨见我没过去,到自己走了过来,双手叉着腰,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天哪!我眼前一黑,恨不得立刻晕倒,她那脸上一颗颗肉麻的点点——我好想吐。“我的妈呀!又不好得罪她,先应付一下吧!”心里想着对金晨笑了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脸上的亲春痘更多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我趁她不注意溜之大吉,“总算松了口气!”心里刚想着,谁知……“小陆!”我快吐了,她怎么又跟来了呀!我转过头去,眼睛看着别处对她说:“不好意思,我要上厕所!”说着流进了厕所,“我和你一起上吧!正好现在我也尿急!”说着咧开了她那张大嘴,露出了两颗大暴牙,脸上的肉也挤在了一堆,呵呵的笑声在我耳边响着,可不知为什么这声音让我倍感别扭,微皱着双眉,“我又不好得罪她,上就上吧!”我无奈地想着,刚要进去,上课铃救了我一命,我了呵呵地笑着:“终于逃出了她的魔爪,”心中还在为下一结下课而担忧……

文本无语,细读有情 篇3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孙双金老师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章是由词语构成的,细读文本首先必须关注词语。词语总在拔节,细心的读者能听到它的轻微的声响。只有关注了词语,才能做到“语语悟其神”。

1.关注课题中的词语

课题往往是文眼。如《梅花魂》的“魂”字,画龙点睛,借助一幅梅花图,表达的则是一生恋国情;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完全可以课题中的“精彩”和“糟糕”这一对意义完全相反的词为突破口,让同学们紧紧围绕这两个词展开文本细读,从而明白“爱”的不同含义。这样一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意,因此,解读时,所有这样的地方,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否则,极有可能不得要领。当然,这是讲老师应有的细读态度,至于引导学生的细读,则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取最佳处导之,此法我名为切题深究法。

2.关注文中的关键词

课例:王崧舟:《荷花》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美?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使劲地长、不停地长、笔直地长、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地长?

生:痛痛快快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生:……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快!

名师教学《荷花》一文,单就一个“冒”字,做足文章,便把学生带到了美丽荷塘边,与荷共舞,成就了精彩的瞬间。

二、欣闻句子散发的清香

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都必须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种警觉。要抓住关键句,进行文章的探询,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1.关注关键句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内涵。

【导入】:(课件出示一幅幅严重缺水的画面):看着这些严重缺水的地方,你想起哪些词?

【学习第一自然段】师:现在,我们走进一个这样的村子,默读课文、思考,水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学习第2自然段】提问:“远水救不了近邻,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为什么呢?你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习第4-5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取水之乐?”课中的四次提问,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兼难点,集中火力,大设其问,直到攻克解决为止。这就是重问,正像《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重温“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岂不美哉?

2.关注文本中前后矛盾的句子

在文本中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发现作品与生活、与人之常情的矛盾。

《梅花魂》里,外公平日里碰都不让我碰的墨梅图,却舍得送给即将回国的我,其中的深意不值得探究吗?

《慈母情深》中,平日吝啬的母亲得知我要钱买书时,竟没理会旁人的劝阻,把钱“塞”到我的手里,这是怎样的母亲,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题目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难道没有深意吗?

如此种种,关注前后矛盾的句子,也是找到进入课文的良好切入点,循此探究,自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三、触摸符号无限的滚落

符号是表情达意的补充,是句子意思的自然延伸。但有时候,一个特定的符号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词语和句子。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第5自然段中有一段叙述:“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可以引发学生多少想象的空间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驻足流连的: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扑打,哪里是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在扑打,分明是……!这样的说话训练,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既充分挖掘了这个省略号背后蕴藏着的思想内涵,又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散落在文中的标点符号,犹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滋润了文本,赋予了文本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四、品味文本构思的精妙

文本细读,文章结构是不容小觑的“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

例如《桥》一课,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 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从“渔父”的无语看到的 篇4

这不得不从“渔父”这个特殊身份说起。古代作品中渔夫的形象十分复杂, 意蕴也很丰富。追溯起渔父的原型, 不得不提到姜子牙。当年他直钩钓鱼, 却曲线实现了“逐志”的政治宏愿。于是, 渔父从此就成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的代名词。曾经助勾践灭吴的范蠡, 功成身退, 于是乘着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 隐身为渔父, 最终没有人能找出。因为渔父这样的爱山乐水、冲淡脱俗, 以致后人不惜累笔描摹渔父安贫乐道、潇洒生活的形象。当然, 也有许多人以为渔父的“出世”仅仅是一种伎俩, 一种“终南捷径”的巧慧而已, 却不知他们背后的无奈与忧愤。

在《渔父》中, 当执著的屈原要“赴湘流”“葬鱼腹”, 渔父好言相劝:这世道如此的黑暗, 世上的人啊, 都是那么浑浊不堪, 哪里还有什么清白、正直?倒也不如随波逐流, 随世道而变。在渔父看来, 真正的圣人是能随时而变, 不被外界束缚的。只有随着世道变化而变化的人才能明哲保身, 才会远离迫害。屈原铿锵回应:不肯让洁白无瑕的身体, 蒙受外界污浊的玷染。刹那之间, 屈原洁身自好、舍生取义的高大形象倏然耸立, 其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 不随波逐流的高标精神令后世敬仰。而渔父的随波逐流、虚与委蛇的自保行为令许多读者唾弃。贬渔父褒屈原, 成了许多读者理解作品《渔父》的情感导向。

其实, 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文本的内容上看, 很难找出作者对渔父的贬低之情, 渔父的价值在于衬托了屈原的伟大形象, 而他自身, 又何尝不是被塑造成一个高蹈遁世的形象呢。

虽然关于《渔父》的作者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 但不管是屈原所写, 还是对屈原非常熟悉的楚人为礼赞屈原而写, 都免不了把渔父当作陪衬人物看待。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何在被屈原一顿抢白后, 渔父还能不愠不恼, 微笑而去?为何“鼓枻而去”时, 要高歌以清澈的沧浪江水洗头巾, 浑浊沧浪江水, 清洗自己的脚?为何最终视屈原赴死不顾, “不复与言”而去?我们尚不谈历史上有没有“渔父”这个人, 也不管屈原在临死前有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与时推移”的隐者高人, 单是其“一笑”“不言”, 就很值得读者深思。

说到隐逸之人, 我们不得不说到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庄子·渔夫》中的渔夫讲述的“本真”道理, 即使圣人孔子也自叹不如。人们常常觉得其理论“大而无当”, 认为其“乘物游心”“天道无为”的思想太过唯心与玄虚, 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背后的困顿与绝望。庄子活在乱世, 乱世的种种荒谬与黑暗是无法用笔叫板的。鲍鹏山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的解读,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能用庄重正派语言与世界对话的悲愤者, 一个跟世道比谁更无赖、更无理、更无所顾忌的无逻辑的呼告者。只是, 我们要学会从他的满纸荒唐言中看到他的一把辛酸泪, 需要从他的满脸血泪中读懂他的怪诞与孤傲、无奈与郁郁无处倾诉的悲痛。

渔父他心肠极热, 眼却很冷;他忧戚国难, 却只能在一叶扁舟之上, 高歌清风明月;他心忧苍生, 却只能居于一隅, 笑看人间沉浮。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他因言语获罪, 隐忍苟活, 受到十种凌辱中最不堪的一种, 失去被人尊重的资格, 被众人耻笑。于情于理, 遭受宫刑的司马迁都应该早早自裁, 在生与死的选择煎熬中, 他以坚韧的毅力, 伟大的人格选择活下来, 因自己的心愿没有达成, 不敢就这样离世。这种生死煎熬, 伴随了他的一生。可他这样的愤懑能与谁人说?世道浑浊, 无人理解, 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看待他时, 也是一种异样的目光。所以宁可不说, 也不要自取其辱。这恐怕就是那些被迫隐逸的渔夫们只能遇到事情时淡然而笑的缘由, 也是他们“遂去, 不复与言”的“随化”思想的外现。正是经过了愤世嫉俗的种种痛苦, 无奈之下, 才有了为固守人格自由而潇洒归去的洒脱。

正因此种种, 我以为《渔父》为屈原亲自执笔所作, “渔父”也许只是另一个外化的屈原, 一个与决绝的屈原本身撕扯的力量象征。以《渔父》为题, 更能彰显屈原在生死抉择中的纠结、挣扎与绝望。而把“史学”颠覆为“人学”的司马迁, 只是想举起屈原忠贞与爱国的精神旗帜, 所以引用《楚辞·渔父》时, 删除渔父一笑不言之片段实属主题需要。

读过《楚辞》和《史记》这样的古籍, 就会发现:历史上总有这么两类人, 诸如屈原, 诸如渔父。他们要么执着, 要么通达;要么坚守, 要么旷远;要么顽强, 要么包容……只是我们把在屈辱中艰难求生、执着光辉的屈原像火把一样高高擎举时, 请别忘了世界上另一种生命状态———保持独立人格的“渔父”的存在, 别忽视在吟啸烟霞里蕴藏的从容以及背后泣泪的无奈。

人生是一个充满玄机的禅悟之旅。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人生, 悟透了生命, 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懂得“渔父”的无语, 才能了解无语背后纷乱的时代以及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催的命运。

参考文献

无语日记50字 篇5

今天一觉睡到差不多中午时分(差不多十一点,嘻嘻),马上起来刷牙、洗脸,匆匆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字帖)。 字帖写了还不到半页,从客厅里传来:"别写了,吃饭啦!"的声音,我连忙应声回答到:"知道了,知道了。"我便大步流星走到洗手间洗完手,跑到饭桌前。哇塞!太爽了吧,妈妈居然做了我最最最最喜欢吃的----(噔蹬蹬)咸鱼,,嘻嘻(有点无语???)! 吃完饭,妈妈提议,她的朋友叫我们去她家玩!我连忙点头说好,,可是我的作业••••••回家再补吧,嘻嘻! 但结果是------我们一直玩到晚上十二点半才回家,,,,无语ing!!!

无语言的对话 篇6

【基金项目】电影《入殓师》海报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宽领域的学科研究体系,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普泛意义上的符号学研究即“符号现象及符号问题的探讨却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在西方符号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谈到语言的符号性质……”[1]本文力图在符号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视域对《入殓师》电影文本进行解读。

《入殓师》不仅作为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值得进入观众的视野,更是一部进行符号学解读的最佳电影文本,影片以高超的技巧向观众敞开一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得以在真实的人物与事件中生成自身自给自足的意义,强烈体现着日本民族的某种观念倾向与生死意识。对于研究者来说,《入殓师》所体现出来的符号学特征,大致可分为:一、符号指代与符号转化;二、符号意义生成与符号转向两个方面。

一、符号指代与符号转化

“斯多葛派哲学家开始探讨符号与意义的纠葛,他们认为自然符号与语言之间却有某种意义联系,而作为物质的符号载体,与其所意指者及其相关外界对象共同构成了‘语义三角形’”[2]在《入殓师》当中的“语义三角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两种三角形式,即实在意义上的语义三角形、形而上意义上的语义三角形。

首先,实在意义上的语义三角形即作为观者的亡者家属,作为动者的入殓师,以及作为无言语者的亡者三方面构成了电影叙事的稳固的三角形体系。其次,形而上意义上的语义三角形即作为生者的家人符号,作为超度者的入殓师符号,以及作为被尊敬对象的亡者符号。这里的形而上的意义超越了狭窄的单个个体、单个家庭的局限,上升到了生命终极意义上的生者与死者与超度者三者的生命对话形式。

通过这种双三角形的稳定的阐释方式,即使电影面临着人物较多、对白较少、背景复杂、文化差异的问题,仍然能够通过最简单的纯化人物,符号化意义的形式,将文本上升到纯粹生死思考、感性批判的层面。

在符号转化方面,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值得深思,即原本作为音乐人的小林大悟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得到一份“待遇优厚”的职业,但当职业身份被揭开时,他似乎怎么也无法接受。但经过一番心理波折与生理反应,不仅小林大悟接受了这份职业,连妻子美香也最终接受了这份让人意外的选择。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观点出发,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两个符号的置换与关联。正是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甚至相互背反,但实际在外延与内涵上都可以相通的符号,使电影的叙事进度没有受到阻碍,同时使观众的接受变得顺畅。

详细说来,第一个是“音乐”,第二个是“入殓”。即,电影文本有意味地将音乐符号的外延与内涵与入殓符号的外延与内涵进行勾连。音乐符号的外延可以是一种人类通过动作在乐器上进行的表情仪式,内涵则是人类通过外在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意念,具有抒情表意的作用,表达自我;而反观入殓,它的外延可以是作为社会个体生命的终结需要一种社会性的仪式进行表情达意,内涵则是社会层面对个体生命的情感表达与敬畏尊重,也具有抒情表意的作用,表达社会。

通过这样的勾连,电影就顺理成章的可以讲述小林大悟是怎样在看似终结的“艺术生命”后找到新的“大门”,又是怎样在社长的面前表现出他非常喜欢的好感,这种好感与其说是虚假的社交奉承,倒不如说是真实的音乐与入殓两种非常相同的气质与感觉。更重要的,也是更明显的表达是:小林大悟从小时候就结下的心结——他父亲的脸庞在自己的想象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清晰,就连在音乐中也只是无限趋近于接近而不能到达看清的彼岸。但在电影结尾,有意味的是,为父亲入殓的小林并没有直面现实中的父亲形象,而是通过记忆里的无限模糊终于又清晰的父亲的脸庞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这其实是“音乐”与“入殓”两个符号终于在本质意义上相互交织、相互等同的最终时刻。

二、符号意义生成与符号转向

“当叙述作品的叙述程式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时,作品往往会有个很光滑圆满的表面,有稳定的叙述程式,看来就像是个饱满的杏子,里面有坚实可触的内核。”[3]《入殓师》的独特表现对象——时常是无话语的,意义支离破碎的入殓人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丰富和构建,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

·外国电影评论石贤奎:无语言的对话 因此,在影片叙事中,除了表现入殓的精神旨归,最重要的是怎样生成一个意义非凡的,却又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话语系统。这方面,影片叙事体系选择了一个“局外人”的迷途进入与最终成熟,直至反省自身,成为笃定的“局内人”的线性过程。这个话语系统是自给自足的,因为它的相对封闭性,排除了非讨论中心的其它议题的介入的可能性。之后,影片能够在这个本来不为人知的符号体系中进行意义生成与意义升华。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影片中仪式化的入殓过程。影片所着力渲染表现的几个仪式化入殓过程,更是带有带入人物心理、引入仪式感的作用。

其实这个系统所敞开、指向的,不仅仅是小林大悟一人,而且可以指代形形色色的社会人士。因为在相对的封闭性空间中,影片又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即默认不了解这个话语系统的人,像以前曾经是大提琴演奏者的小林大悟一般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旨归与灵魂慰藉,只要通过这个系统的读解就能够理解死亡,亲近死亡。

电影的结尾处,小林大悟终于发现死去的父亲手中攥着一颗曾经给予自己希望的圆石头,他多年以来的怨恨与哀愁也在这颗圆石头的现身时得以消解。这个时候圆石头的符号学意义仅仅是代表父亲一代的默默的祝福与忏悔,是电影文本顺应故事发展所自然产生的。但之后小林大悟与妻子美香的一系列动作升华了这个符号的意义,使得这个符号产生了惊人的、跳跃式的三次转向。

影中小林大悟接过父亲手中的圆石头,父亲所代表的父一代祝福与忏悔的意义随之生成,之后小林大悟将它转手送给美香,圆石头的符号意义开始发生转向,变为小林大悟对妻子的祝福与爱恋;美香接过后并没有自身收藏,而是又反手再推给小林大悟,这是符号意义发生第二次转向,变为美香对小林大悟对等的祝福与对小林大悟职业的肯定;小林大悟同样的没有接过,而是继续推向美香,转向美香腹中的胎儿,此时符号的意义发生第三次转向,变为父母一代,乃至已经不在人世间的祖父一代对未来子一代的祝福与感激。这样,一块简单的圆石头道具在电影结尾,以简单的三个动作发生了三次意义裂变,在不断累积的意义中,在不断升华的概念里,电影将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深刻的意涵同时表达出来,在无言的话语中表达了深刻,在有限的动作中传递了无限。

参考文献:

[1][2]李朋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35.

真爱无语,静待花开 篇7

冰心老人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

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多年,我深切地体会到:真爱无语,静待花开。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从小就在几代人的宠爱下长大,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小皇帝。

他们的生活与我们小时侯相比是天壤之别。我们小时侯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又多。那时我们感觉到安静地坐在教室内学习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生活好几万倍。若在学校不认真学习,父母一句“不学习干脆回家种田”就吓得我们乖乖地享受学习的乐趣,立志一定要跳出农门;而在蜜罐中长大的现在的学生,只要一句“我不高兴,今天上学了”就犹如定时炸弹,吓得全家老小不得安宁。

爷爷说:“乖乖,你去上学,我买电脑给你。”

奶奶说:“乖乖,你去上学,我买手机给你。”

外公说:“乖乖,你去上学,回家就看电视。”

外婆说:“乖乖,你去上学,哪个欺负你,我去找他。”

爸妈说:“乖乖,你去上学,放假我们带你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

……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孩子任性、自私、惟我独尊、打游戏成瘾……我们老师唯一能做的是:付出真爱,静待花开。

去年我们三(5)班有一名男生,他随母亲姓,父亲是招亲的,家庭的溺爱可想而知。孩子智商很高,因为他从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上课睡觉,课后打游戏、穿名牌、谈恋爱……期中考试七门功课总分不到二百分。我为这样的孩子感到惋惜,我曾试图找他谈心。

他很不屑地说:“初中毕业,我到我爸厂里当司机,我已经会开汽车了。”

我说:“凭你的智商,哪能一辈子给人打工呢?你好好学,将来学个汽修专业,自己做老板,不是更好啊!”

他说:“我能学会吗?”

我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

一次,他生病发高烧了。他爸妈不在家,我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治疗,打了退烧针,吃了感冒药之后,他的病渐渐好了,一向与老师为敌的他,现在很愿意和我讲话了。

他说:“老师,我真不理解,你这么辛苦,从早到晚陪我们学习,就连我们这些差生你都不放弃,工资还没有打工的人多,这是何苦呢?”

我很震惊,微笑着对他说:“或许长大了,你就懂了,这是一份责任,不是钱能衡量的。你虽然基础较差,但你很聪明,学习上稍微主动些、勤奋些,中考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的。”

在我的一次次的鼓励下,他渐渐地改掉了上课睡觉的习惯,学习上也有了少许进步。

元旦文娱汇演时,我精选了一个相声节目,把初中最后一个表演机会给了他和班长,他受宠若惊。拿到相声稿后,他一有空余时间,就认真地背台词,背熟后,背给同桌听,背给舍友听,又背给我听。我夸赞了他的记忆力,他很高兴。

我又选了几个相声片段让他欣赏,他悟性很高,在背熟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表演的动作。

班长和他又利用课余时间到舞台上一遍遍地练习,直到他们都满意为止。

表演的那一刻,站在台上的他显得有点拘谨。我站在台下,给了他一个暖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一个竖起拇指的动作。他很快进入表演状态。由于台词很熟,加之恰当的肢体语言,表演非常成功。表演结束,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他开心地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表演的节目获得了全校一等奖。捧着沉甸甸的果实,他第一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此,他真的变了一个人,上课尽力参与课堂讨论,下课尽力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他终于捧回了“进步之星”的奖状。他的父母看到他的变化惊讶不已,对我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后来,他以表演相声为题材写了一篇作文《优秀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作了精心的修改,帮他向杂志社投稿。没想到,他的作文竟然发表在《创新作文》上。当他拿到样刊时,那份激动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要惊喜。他将稿费单收藏在家里,犹如宝贝似的。他学习上更加勤奋了,中考时,他竟然考出了平时双倍的分数,选了一个他喜欢的汽修专业,顺利进入职中。

前不久,他在微信上与我聊天,非常怀念在初三的那段美好时光,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关爱。他说,现在在职中,学到他喜欢的专业,如鱼得水,成绩也不错,还做学生会的宣传工作,非常开心。我鼓励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将来经过你的努力,你会是位人才的。

我真的很欣慰: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是教师的幸福吗?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每一朵花都有他开花的花期。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静静地等待花开的那一刻。

真爱无语,静待花开。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

上一篇:竞技体育构想发展下一篇:石油化工催化剂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