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问题

2024-10-08

企业伦理问题(共12篇)

企业伦理问题 篇1

一、企业伦理建设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无可否认, 逐利、获益是企业的显性目标, 是企业的动力所在。但这一目标是浅层次的、次生目标, 不具有自立自足性。作为社会经济组织, 其存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始终存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即为何逐利?为谁逐利?怎样逐利?这些问题才是本原意义上的、具有前提和基础重要性的、经济主体无可逃避的、必须作出回答的首要的伦理问题。事实上, 各类经济组织、经济主体都在以其具体的行为实践回答着这些问题, 只不过有些经济主体的回答显示了其在人类意识上的严重迷失, 偏离了人与社会的根本目标, 在异化自身、毁害社会的行程中走向了自我的覆灭。

正确认识企业的根本目标问题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义昭示了企业伦理建设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首先, 企业伦理建设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企业并不是一个完全自足自立的组织, 其根本目标并不是自决自立自行的。从企业自身与外部的环境关系来看, 企业生存必然是社会生存, 其行为受到所处社会与环境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政府和公众的态度、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 企业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收入来源、生产商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与这些有益的经济影响相应而来的是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或缺德的行为等等。很显然, 企业和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彼此相互影响, 其影响的结果对两者而言, 有时是消极的, 有时是积极的。正因此, 一个社会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推行和强化其基本伦理规范, 对企业的目的和其行为实践进行规范制约和积极引导。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 企业首先也应具有社会伦理责任意识。

其次, 企业伦理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社会性活动。当个人在企业中构成一定的组织从事经济活动时, 必然就面临着经济组织的整体合力问题。而企业伦理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参与和运作, 正是企业整体组织合力形成、保持和发掘的动力和源头所在。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员工的单个活力当然很重要, 但员工的单个活力并不一定就能形成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整体活力, 企业整体的组织合力与员工单个活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企业的组织合力并不等于员工单个人力资本效用的简单之和。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对企业目标持有一致的愿景, 也未对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抱有共同的关注, 那么鼓励员工个人活力的增加只会增加管理的成本, 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企业组织的整体合力。正是基于此, “一些企业明智地选择了通过组织信誉来解决伦理问题……从广义上讲, 信誉暗示着身份与责任的一致整合。此外, 信誉还具有许多性质, 并呈现出不同程度。其中, 最高层次的信誉与面对逆境和诱惑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道德原则有关”。

公司信誉是公司最重要资产之一, 该资产不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信誉就是可依靠依赖, 这是讲究道德的公司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用户那里得到的报酬。员工们为在信誉好的公司服务而感到自豪, 他们将自己的前程寄托给公司, 并相信自己会得到公司的公正对待。他们对公司的忠心换来了公司对他们的忠心。承包商和其他商家宁愿跟有诚信名声的商家打交道。信誉是持续道德的结果, 也是一种伦理的企业文化的结果。

二、企业伦理建设推进应着力的基本方面

伦理规范具有一般抽象性的特征, 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就要有具体的措施, 制度是重要的转化中介, 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企业伦理建设推进应着力的基本方面。企业伦理建设的制度化管理不是企业多方面承担的, 它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进。

(一) 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可以强化某种行为倾向, 其强大的外在约束力会迫使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 因此法律法规可以强化企业的伦理规范, 可以对企业的行为形成强约束, 有效地抑制企业的非伦理行为。

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促使企业合伦理经营的有关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推进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应当强化法制意识,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惩戒反伦理失信行为, 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承担相应责任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拒绝“失信”, 使反伦理经营者难以立足, 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加大企业失信反伦理的成本, 迫使企业的行为趋向合伦理, 为企业合伦理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加强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由多方组织共同形成的压力集团可以对企业的行为形成压力, 迫使其放弃自身的非伦理规范, 转而遵循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 从而达到监督企业行为, 抑制企业非伦理行为的目的。 (1) 媒体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威慑力强的功能和特点, 充分反映消费者的呼声, 及时揭露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非伦理行为, 对企业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 (2) 消费者监督。消费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消费者监督的最主要通过受理消费者投诉, 服务的督查, 开展专题调查, 进行产品比较试验, 组织和参与有关部门对商品和向企业反馈产品和服务质量信息, 揭露批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 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社会监督。实践证明, 这种社会监督是有效的, 而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企业伦理失范行为的严重, 消费者协会的工作需要大力加强。

(三) 建立健全企业伦理管理制度

1. 建立和完善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及培训制度

一是要高度重视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的伦理素养。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建构企业伦理的关键。企业管理层应如何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建立权威性?管理层如何形成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管理者应如何制定有利于调动多数人积极性的分配制度?这些问题应当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反复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提高企业员工伦理素养。未来企业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是企业人员素质的竞争, 这其中尤其是企业员工伦理素质的竞争。企业的人才实力和人员素质状况, 或进或退总会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表现出来。要把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来抓, 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要重视职工参与管理的作用, 鼓励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策, 激励员工以企业为家的归属感、责任感, 与企业共命运。

2. 设置企业伦理机构、配备专门负责人

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及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 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 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2000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讲到美国约有3/5, 欧洲约有1/2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 负责企业有关伦理工作, 对企业各方面和各部门的活动, 对照企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进行检查并提出改善方法。中国企业也有必要借鉴, 设置专门机构, 进行日常伦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 其专门负责人可直接与企业各层次人员进行面谈, 参与企业伦理问题讨论并提出建议;培养各层次的员工遵守正确的伦理准则;对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修改意见;对企业实施的各种伦理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向媒体、投资者、消费者、市民等说明企业的行为。当员工遇到伦理方面的问题时, 也可以以信件、电话、匿名等方式与伦理主管进行联系, 寻求解决方案。

3. 强化贯彻执行力

企业伦理建设重在执行。中国企业伦理建设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抓好“执行”环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要把伦理管理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 通过制度化手段和机制, 充分发挥伦理的约束、凝聚、协调等功能。对于每个员工而言, 要时刻把企业的伦理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通过反复的实践最终把企业的伦理理念内化为自觉的选择。

总之, 在企业伦理建设过程中, 必须把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外在他律和内在自律共同作用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美]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美]菲利普·科勒特, 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企业伦理问题 篇2

医药企业营销伦理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摘 要]医药企业所暴露出的营销伦理失范问题,如医药贿赂、虚假广告、药品质量问题、价格高导致的暴利问题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产品、诚信、价格、营销四个方面对其营销伦理失范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加强营销伦理建设是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医药企业;营销道德;利益相关者;关系营销;绿色营销 1 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医药行业的快速成长,医药企业所暴露的营销伦理失范问题已引起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了各类医疗商业贿赂案件。据国家审计署的调查,2001年以来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种折扣、回扣、赞助等约3亿元,这最终增加了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除医院外,有关医生、药品管理人员索取和收受回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6年4月,因“开颅戒毒手术”而名噪一时的广东某医院原院长涉嫌贪污50万美元;2006年12月,已经卸任一年零六个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纪委“双规”,医疗监管过程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成为众矢之的。2007年8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一个有180多个处方医生的医院,竟然有120个医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收受了103万元药品回扣。事实上,这些巨额回扣及受贿金额等最终都是由患者“负担”,他们成了药品流通链条终端的“冤大头”。每一起医药大案浮出水面,都会引起人们对医疗商业贿赂的新一轮议论与关注。无论是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还是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与销售中都存在了诸多商业回扣与贿赂问题,这导致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不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药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医药企业急功近利,漠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背离了市场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因此,重视并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不仅已成为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医药企业营销伦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开始重视伦理与文化建设,但仍有不少医药企业忽视营销伦理建设,甚至有些医药企业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企业伦理与国家法律,导致了营销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落后,药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②个别医药企业生产或经销假冒伪劣药品,坑害消费者,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危害;③药品包装的信息失真或夸大,如药品成分、功能、生产日期或有效期有虚假现象;④包装设计精巧、而药品分量不足,药品说明夸张、而药品疗效失真;⑤个别企业或销售点缺乏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有一些企业有承诺而不兑现。

(2)药品价格问题。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价格主要包括:部分药品厂商运用掠夺性价格、欺骗性价格、垄断性价格等形式进行销售。其中,掠夺性价格表现为低成本高售价,如十几元或几十元成本的药品却以上百元或数百元的价格销售;欺骗性价格主要是以虚假广告的方式宣传药品效用与成本,并采用虚假折扣手段诱导顾客购买;垄断性价格主要表现为一部分生产同类药品的厂商为实行价格联盟,以同类药品的协议价进行销售,从而避免药品市场价格的总体下降。

(3)药品促销问题。在药品促销方面,营销伦理失范的表现为:①一些医药厂商设计与播放虚假或失真广告,诱导消费者等;②个别企业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如夸大药品功效,刊登虚假病历,甚至雇用医托,欺骗患者等;③通过打折或抽奖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并积存较多的药品;④通过贿赂与回扣等方式,勾结医药有关领导与医生,导致医药厂商、医院、医生联合损害消费者利益等。

(4)药品分销问题。药品分销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①制药企业与药品经销商不恪守合约,双方合同纠纷时有发生;②营销渠道的无序或不公平竞争,导致营销渠道权利冲突现象的发生;③医药货款之间脱节所导致的纠纷等;④医药经销商或医药中介以低价进高价出,从而牟取暴利;⑤药品分销中存在非法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等,导致了医药市场的无序与混乱。加强医药企业营销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对医药企业的行为非常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社会伦理对医药企业行为约束加强。每个医药企业、每个营销经理都应坚持诚信,唤回良知,切实对消费者负起社会责任。医药企业及医药营销人员要深入理解企业伦理的内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伦理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

(1)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医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活动是医药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核心问题。医药企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我国同仁堂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就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医药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确保药品的安全,提高药品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二是确保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知悉权,包括药品的采购、促销、分销和研发等方面的成本,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三是积极处理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接受消费者的批评,协调药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四是在产品研发中,广泛调查并采纳消费者的意见,了解消费者行为变化,及时研发新产品,真正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药品。

(2)坚持以人为本。药品作为医药企业的产品,其一级客户是中间商及药房,二级客户是医院,终端客户才是患者。患者作为终端用户,因专业知识所限,很难合理、科学地选择用药。因此医生的处方权对于厂商的药品促销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医生与患者在药品信息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导致患者对药品使用量取决于医生的处方量。因此,药品厂商销售对象主要是药房及医院。正是这种利益链,导致了医药代表在向处方医生推广其药品时,往往通过赠送礼品、回扣或贿赂等方式,取得处方医生的合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患者或病人为本,通过伦理建设,唤回药品营销者和处方医生的良知,同时加强医药行业自律,坚决用法律手段惩处医疗行业的违法违纪行为,约束医药营销中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促进医药企业与医院建立良好、和谐的客户关系。

在医药企业的营销政策中,硬性任务指标分配以及以提成为主的过度激励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驱使营销人员采取“潜规则”和不法手段推销药品。这种政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另外,医药企业对于营销员的考核主要根据业绩决定去留,因此药品销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长此以往也特别不利于医药渠道及终端建设。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求药品厂商规范销售方式,合理制定销售任务、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调动医药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3)坚持诚实守信。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也指出:“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伦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药品关系人民群众的生

命健康,药企更要坚持诚实守信,杜绝“重利轻义”的商业陋习。医药企业坚持诚实守信要求:一是药品厂商及其营销代表在药品营销中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隐瞒,不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二是处处为消费者考虑,恪守营销职业道德,不贿赂处方医生及有关人员;三是充满爱心、做事讲良心、推广宣传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药企业销售网络也在发生变化,而诚信问题成为医药企业渠道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医药企业必须认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4)降低药品价格。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的特殊情况,长期以来医药企业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价格远高于成本价格。众多因素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如产品经历的流通环节过多,致使终端药品销售价格过高;医院将药品作为其利润重要来源之一等。药品价格过高使消费者深受其害,也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调整药品价格,将价值让利给消费者。另外,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同类疗效的药品品牌众多,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成为许多医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应加强价格方面的伦理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要“以良心做好药”、“做不贵的药”,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重视绿色营销。伟大的营销学家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曾说:“营销不是一场产品战,而是一场认知战。”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自然、绿色产品的偏爱和热衷,“绿色认知”将成为主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流思想。就医药企业而言,实施绿色营销是其应对激烈竞争和实现长远发展的理性选择。根据药品生命周期,选择药品营销策略,如在市场引入期,要加强宣传,成本核算中要计入产品环保成本。在市场成长期及成熟期,要培育绿色品牌,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做好基础性工作。另外,药品厂商应主动参与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重视“节能减排”,探索循环模式,从而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开展绿色营销奠定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伦理问题 篇3

关键词:MBA/EMBA;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对策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于1991年正式在中国的9所试点高校招生,2002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了30所大学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这两个教育项目在中国的开办,给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回归校园,更新知识的机会。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重新走进课堂,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然而,面对时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频发的现象,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教育努力塑造、培养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即在传授管理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具有商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一般而言,西方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大多接受过MBA/EMBA的教育,在西方的商学院中更是十分重视商业伦理教育,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在市场中,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们受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逐步形成了具有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的竞争氛围。在我国,MBA/EMBA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毕业生缺乏基本职业道德,更谈不上创办一家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尽管一些培养院校已经意识到了MBA/EMBA教育项目开设商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MBA/EMBA培养院校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仍不高。

多数MBA/EMBA培养院校已有意识地开展MBA/EMBA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但是,由于三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上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使得不少培养院校仍将培养学生的管理理论,提高学生管理技能作为MBA/EMBA培养的重点。不少培养院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不是MBA/EMBA教育的主要任务。从MBA教育的数据来看,在中国具有MBA培养资格的238所高校,只有85门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被设为必修课程,仅有58门为公共必修课,27门为专业必修课。而EMBA培养环节中,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的开课比率则更低。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的课程授课内容系统性不强。

开设该门课程的MBA/EMBA培养院校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该门课程的课程讲授内容系统性不强。培养院校根据学校的特点确定授课内容,讲授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些学校从法律的角度解读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有些学校将领导力与商业伦理联系在一起讲解,有些学校仅从商业伦理的角度解读一些基本概念等。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没有形成符合当前情况的权威教材,市面上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的书籍大多参照国外教材内容,对当今中国商业社会新形势、新特征涉及较少。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的讲授的内容大多停留在授课教师的个人理解层面。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授课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在MBA/EMBA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各培养院校并没有在该门课程的授课形式上下功夫。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商业价值观,应该将教育渗透到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授课形式,营造良好氛围。然而,在MBA/EMBA培养院校中,没有采用新颖的授课形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

针对MBA/EMBA教育中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教育出现的问题,有如下改进对策:

第一,MBA/EMBA培养院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商业道德的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

目前,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已将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纳入 MBA 培养评估体系,促使MBA/EMBA培养院校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培养院校应积极相应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号召,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商业道德的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教育贯穿整个 MBA/EMBA课程体系。培养院校可以结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具体内容,根据培养院校不同的学科特点及优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授课内容。

MBA/EMBA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授课内容应包含: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基础理论、分析方法、管理对策等。基础理论部分应该介绍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的分析工具,管理者进行伦理选择的依据。管理对策指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中所采用的符合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的行为。教材方面,中国MBA/EMBA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教材应由中国教师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结合MBA/EMBA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编写。建立我国在独特市场经济和商业环境下的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统一的规范。对于案例的撰写,应能够体现中国商业现状,抓住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第三,采用多样的授课形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院校在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课程时,除了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案例讨论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辩论赛、角色扮演、观看电影并评析、企业现场调研、移动课堂、主题讲座等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处理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问题的能力。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为社会做一些公益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培养院校应定期对所有MBA/EMBA授课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教育,从学院、教师与学生等各个层面全面渗透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

浅析调研企业伦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4

伦理指的是通常控制个人或群体行为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调研人员对他们的职业准则, 客户和被调研对象都负有责任, 他们必须坚持较高的道德标准, 以保证不会给调研在职能和信息准确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每方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道德问题的最好解决路径是相关的每一方都按诚实信用原则行事, 彼此之间搭建起互信的桥梁。

一、四方力量对调研企业伦理的影响

(一) 调研公司的伦理问题

对于调研公司, 常见的伦理问题包括:

1.侵犯主办者的保密权。偶然或必然的揭露任何调研者在调研项目中收集的客户信息, 都是对客户保密权的侵犯, 从而触及到主办方的利益。

2.侵害被访者。就营销调研中的伦理问题而言, 侵害被访者恐怕是其中最常见, 也可称的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了。对被访者权利的侵犯, 不论采用任何方式, 都可以认为是对他们的不道德对待, 或者是对他们的侵害。

(二) 调研人员的伦理问题

对访问人员而言, 应该遵从的调研道德。我们关心的是那些与调研业务有特别密切联系的道德问题。

1.扭曲调研目的。

在调研中虚假的解释, 这类调研策略是不可接受的。为了能得到被访者的支持, 对调研的目的进行歪曲或以奖品诱惑, 以此达到目的。

2.不能保护调研对象和客户的隐私权。

许多主办者都希望从调研中得到偏好自己机构所需的那些客户的名单。调研人员的责任就是保护被调研者隐私权和匿名权。但是, 为了自身的利益, 将相关信息出售。

3.传递有错结论。

在进行调研项目后, 决策者或调研人员可能得出从调研中得出的与数据不一致或数据无法保证的结论。大多数调研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同时对道德产生了威胁。

(三) 主办者的伦理问题

主办者, 在从事调研时必须遵守若干伦理或道德方面的准则和法规。在调研客户方面, 引起伦理问题的常见原因有:

1.秘而不宣的目的和公开声明的目的的结合。一个秘而不宣的目的会导致伦理问题, 使调研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严重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他们承受着微妙的压力, 必须使所设计的调研能够增强某人的地位或者支撑某项决策。

2.调研信息的滥用。滥用营销信息的常见做法是, 对统计上不显著的数据进行检验, 以这些检验的结果为依据, 制作对比广告或提出产品性能的诉求。或者销售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要求得到调研结果和调研对象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其真正意图是要将调研用于与调研初衷迥然不同并且往往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目的上, 即提高销售业绩。他们这种要求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能是合理的, 那就是访谈者特意询问过被访者是否了解更多的信息, 或者问被访者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后续推销电话访谈, 并且严格按照被访者的答复行事。

(四) 被访者的伦理问题

研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访者是否给予了愿意和知情的同意。以自身意愿参加调研项目的被调查者, 在伦理上有义务为主办者和客户公司提供诚实和真实回答。被访者可以谢绝回答不乐意回答的敏感问题, 但是提供虚假答案从道德上看是不合情理的。为了获取信赖, 调研中的被访者希望拥有保密和匿名的权利。在营销调研中, 隐私权和保密权等对道德问题有深远影响的。

当被调研人同意参与营销过程中, 一般认为他将会提供诚信的答案。诚信是被调研人的一项主要的义务。

1.隐私权的枷锁。

在营销调研中, 隐私权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被访者是否遵从调研人员的自由选择权利。一般来说, 调研人员会假定被调研者做出了知情的选择。他们应该告知被访者享有所有的权利。被访者有决定回答那些问题的权利。调研人员不应该采取“粘住不放”被访者的方式。但是, 在营销调研圈子中, 这种观点并未明确的被接受。

2.对欺骗的歪曲。

在多数情况下, 调研人员掩饰真正调研目的而形成一个错误印象。这至少表明调研人员在调研开始时就是不诚实的。假如调研无法观察或直接询问相关现象, 却还始终相信其他原因, 他们就可能为了避免可能的偏差, 向调研人撒谎或隐瞒。

二、解决我国调研企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造成我国调研企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即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治理, 因此改善调研企业道德问题也应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

(一) 调研企业外部规范对策

1.弘扬优秀传统伦理与文化, 加强调研企业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传统伦理与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这些理论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 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传统优良文化与调研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 我们要把古代优良的文化与调研企业伦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调研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调研企业道德建设还要求进一步完善该行业法律法规, 重点包括消费者权益法、经济合同法、质量法等方面的法制建设。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虽然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 但自文明社会到来, 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 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 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2.发挥新闻舆论, 加强行业协会的“行政指导”。

保证被访者和客户的维权积极性与有效性, 新闻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传播法律法规, 宣传重视道德的范例, 还能有效地揭露违反道德行为。真正做到“奖罚分明”。另外, 要加强行业协会对调研企业活动的“行政指导”, 通过诱导、鼓励、说服等各种方式, 指导企业遵循市场道德规则, 不违背道德准则;通过调查、搜集社会公众对调研企业道德形象的看法, 及时反馈给该企业, 指导企业采取措施来强化良好形象或改善不良形象。

3.增强被访者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被访者团体的建设。

我国大多数被访者维权意识薄弱, 更不知道用何种手段或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 新闻媒介应加大有关被访者权益保护的宣传, 政府也应该大力协助其开展各种提高被访者权益意识的活动, 支持其对各种损害被访者利益的行为进行调查。在加强被访者团体建设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被访者团体和新闻机构的舆论监督, 因为这两者本身也可能为了一己之利或一时之利而忽视大多数被访者的利益。因此, 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被访者的素质, 如果大多数被访者不关心自己的权利或不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那么即使有被访者团体也难以发挥作用, 新闻机构呐喊也无济于事。

(二) 企业内部规范对策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领导者个人道德素质。

个人道德哲学是指是影响营销道德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最好的领导方式是领导者身体力行, 领导者必须把有形的一面展现给员工, 如向下属展示其工作习惯、态度和处理轻重缓急的方法, 以及道德素质的高低, 领导者希望下属做到的首先必须自己先做到, 这样的领导方法才是奏效的。因此, 企业的领导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 这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氛围。

2.构建社会责任型企业文化, 塑造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 能向社会展现企业特点和整体面貌, 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加强以道德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 使正确的道德观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享价值观。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社会书里的一面旗帜, 通过塑造企业精神, 能够让企业员工树立统一的道德要求、道德标准、道德习惯、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有利于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对员工开展多层次化的道德培训和教育。

首先, 在招募方面把好第一关, 除了对员工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查外, 还应注重对员工道德水平的考查, 如是否公正、具有同情心、诚实、有责任心, 还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遵守道德的教育。这些道德水准通过情境测试来提高企业职工的道德素质是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的。其次, 对在岗的员工进行道德培训和教育。由于员工素质的差异, 每个员工对道德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道德观教育, 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最后, 应建立监督和奖惩机制, 在项目执行时, 请第三方的QC进行复核, 为避免产生“人熟是一宝”理念, 要随机更换第三方的QC, 以保证问卷的质量, 对遵循道德准则的员工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对违反道德规范的员工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

总结

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整个社会的营销道德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因此, 调研企业营销道德失衡的治理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自身、被访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系统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企业及其访问员的行为, 真正树立起社会营销观念, 进行通力协作, 做到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 才能治标治本。“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有个完美的答案。

摘要:在战火弥漫的商业环境中, 伦理问题的答案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是, 社会的伦理标准提出了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调研的恰当准则。在营销调研中通常涉及四方力量:调研公司、调研人员、主办者和被访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负有一定的责任, 同时对研究项目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当他们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 就产生了职业伦理问题。

关键词:四方力量,伦理,隐私权

参考文献

[1]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戴维阿克等.营销调研[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威廉.G.齐克芒德.商务调研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企业伦理问题 篇5

中国企业伦理建设中的血缘亲情模式分析-企业伦理模式研究之三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血缘亲情模式是当代中国众多企业伦理模式中的一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情为核心、以服从为基本规范、家庭道德高于制度理性.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不从产权上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或者在内部进行微调,血缘、亲情就会被放大或固化,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作 者:朱金瑞 Zhu Jinrui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郑州,450003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年,卷(期):“”(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企业伦理模式 血缘亲情模式 分析

简论企业伦理 篇6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是很不够的。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仅限于制定一些伦理规范,对企业伦理未做深层思考,企业文化专家有关企业伦理的著述也不多。从企业文化内在结构上看,企业伦理位居企业文化理念、精神方面的核心部位。加强企业伦理的研究和建设,有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更自觉、更主动、更深入人心,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研究工作进入新境界。这里笔者仅就企业伦理的定义、特点、功能,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企业伦理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谈一些看法。

企业伦理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在西方,伦理具有德行的意思。在中国,“伦”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指道理或规则,“伦理”合起来讲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理或规则。由此出发,对企业伦理,人们一般直观地理解为,企业在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企业内部关系和企业外部关系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对于企业伦理,国内外学者曾有多种表述,但归结起来是一个意思,即用善的标准引导企业的各种行为,企业求利行为必须遵守道德准则,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

企业伦理形成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人类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不管自觉与不自觉,企业伦理一直存在着。但是作为科学的企业伦理概念和以企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企业伦理学则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企业活动中出现了严重的行贿、受贿、垄断价值、欺诈交易、歧视员工等丑闻,公众反应强烈,要求政府进行调查。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题为《关于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的调查报告。同时,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成员普遍认为企业伦理学应该成为企业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企业伦理学讨论会,大会成果汇编成书,书名为《伦理学、自由经营和公共政策:企业中的道德问题论文集》,此后,一批企业伦理学专著陆续出版。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管理学院普遍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有申请报考MBA的学生必须写一篇企业伦理方面的文章,新生入学第一门必修课是“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开展企业伦理研究,开设伦理学课程,这是世界管理学界和管理院校早已形成的共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研究和企业伦理学学科建设已经起步,并将产生丰硕的成果。

人们把企业伦理理解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这是直观的、狭义的企业伦理定义。广义的企业伦理还应该包括企业道德意识和企业道德实践。

企业道德意识包括企业道德理念、道德精神、道德传统等内容,它内含于企业哲学之中,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伦理实体。企业要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也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本企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并且以此为指导确立生产经营中的道德规范。企业道德意识在企业伦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企业道德实践是指企业员工在道德理念的指导下践行企业道德规范。这种践行体现在企业计划、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各种活动中。没有实践,再好的道德理念只是空洞的概念,再好的道德规范不过是一纸空文。

所以,广义的企业伦理定义可这样表述:企业伦理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的总和。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都是企业家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长期倡导和培育的结果。企业伦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内贯穿在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管理等方面,对外则体现在企业产品质量、企业与客户、政府、社会的关系上。

企业伦理的基本特点是:客观性、阶段性、层次性。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伦理不是企业家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另一方面是指企业伦理受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阶段性是指企业伦理的水准由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也由企业自身发展阶段水平所决定。层次性是指企业的伦理境界参差不齐,同一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伦理境界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伦理尺度衡量所有的企业。

企业伦理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导向功能。企业伦理决定企业的价值目标。企业价值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确立的。同时企业进行的是社会性的经济活动,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对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意义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企业哲学,具体地说是来源于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对企业行为进行价值导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

二是约束功能。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准则被企业大多数员工接受后,人们自觉地按照这种准则行事,进而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避免非伦理行为的出现。

三是凝聚功能。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不是简单的齿轮,而是有感情、有心灵的活生生的人。当正确的企业伦理原则、精神融入管理后,企业会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各种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使员工感到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融合功能。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与社会融合。要实现与社会融合,企业必须遵纪守法、用正当手段获取利润、承担社会责任等,这些都属于企业伦理的基本范畴。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应该最小,这种损害绝不能超过国家法律规定范围。而环境伦理能为企业认识、解决企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提供最好的指导。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是有区别的。其一,研究起因不同。企业伦理的研究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兴起紧密相联,当人们普遍认为企业不仅负有法律责任,还必须负有社会责任时,企业伦理的研究才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如前所述,美国经济发展中,企业单一的求利行为暴露出各种矛盾和冲突,诸如环境恶化、行贿受贿、偷税漏税、垄断价值、虚假广告、雇佣歧视、不安全产品等,社会迫切需要解决这些矛盾,企业伦理的研究和企业伦理学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的兴起是与管理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是在管理学发展到以柔性管理取代刚性管理、以以人为本管理取代把人当物管理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是管理学的一次革命。其二,研究内容和范围不同。企业伦理研究的是企业存在的各种道德关系、道德矛盾,范围相对较窄,当然它也研究企业文化不研究的问题,比如,国家经济制度、企业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企业文化研究则包括企业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所有问题,其范围比企业伦理广得多。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伦理是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的,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

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析 篇7

一、当前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的失范现象

(一) 制假售假, 扰乱市场秩序

制假售假即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追逐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不惜做出违反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违法行为。制假售假行为的发生, 背离了诚信原则, 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性, 具体表现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损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知悉真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扼杀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 信誉低下, 公众形象受损;损害了其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产生信任危机, 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 劳资纠纷, 缺乏人文关怀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 办企业要靠人, 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人是万物之王, 是伟大而崇高的存在。”企业家只有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需要, 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才能调动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 在我国现阶段, 一些中小企业把员工合法权益的实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对立起来, 使员工的人生安全、最低工资、工作条件得不到基本保障, 具体体现为企业违反劳动合同, 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工伤事故频繁等, 严重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

任何一个企业, 其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些中小企业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性, 对自然采取了“非人化”的态度, 进行了涸泽而渔式的开发, 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背后, 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企业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时, 自然界就会已特有的方式惩罚企业。

二、现阶段加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 外部建设: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1、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为了弥补法律上的漏洞, 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将一些紧迫的企业伦理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刚性手段强制性地使企业遵守,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执法手段, 加大执法力度, 对不遵守企业伦理道德规范而造成不良后果和社会危害的中小企业,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对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 增加其不讲道德的成本。

2、强化社会监督, 约束企业行为。

社会监督就是通过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消费者、企业相互间等多种监督主体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 它是中小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在经营活动中稍有不慎, 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应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 约束企业的行为, 恪守企业伦理道德底线, 从而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外部市场环境。

(二) 内部建设: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伦理道德建设

1、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塑造优秀的企业伦理文化。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即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 经过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为整个员工群体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它是企业的凝聚力之所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诚信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不能以牺牲道德代价来牟取短期利益;以员工为本、以消费者为尊作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正确地处理好企业与员工、消费者、股东、政府、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有效地规范企业的合法道德行为, 防止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

2、提高管理者伦理道德素养, 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管理者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人, 在企业中扮演着倡导、引领、表率的角色。企业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素养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 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企业管理者, 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实践、内省等途径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充实和伦理道德素质的修养;此外管理者在开展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还要牢牢把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 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员工, 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自我价值, 使员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体现。

3、重视员工伦理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道德自觉性。

虽然企业行为并不等同于个人行为, 但企业行为最终将体现为个人行为, 所以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企业伦理理念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 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重要的环节。员工的伦理教育培训不应该是呆板和枯燥的, 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才能激发员工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 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增强员工对企业伦理的认识和履行伦理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雷.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J].伦理学研究, 2010, (04) .[2]陈雷.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J].伦理学研究, 2010, (04) .

企业伦理问题 篇8

(一) 财务管理与企业伦理的理论关系

伦理学是从道德意识的高度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 而管理科学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手段, 在管理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人事矛盾, 理顺沟通人际关系, 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目前, 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调节的理论不断渗透到管理科学之中, 使管理理论“伦理化”而变得更具人情味。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伦理、企业管理是统一协调关系。

(二) 财务管理与企业伦理的实践关系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财务会计的角度进行反映和控制, 这与其社会行为之间往往会产生某些冲突。前者是根据收入、成本和利润以及支付给股东的股息来计算, 而后者则表现为对职工、顾客、债权人、供货商、批发商和公众的责任, 因而就比较难以计算。如果公司从经济行为方面获取了利润, 而其社会行为造成了对后者的损害, 则公司就将对后者负有责任。反之, 则公司自身不能使其利润最大化。因此, 需要在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产生伦理的两难问题时, 使各自利益博弈均衡。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一) 财务信息造假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虚假和失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发展秩序, 直接损害国家、投资者和民众的切身利益, 毁坏了国家、民族信用资源。一些企业或为了逃税、骗税、欠税, 或为了达到扭亏为盈、得到“债转股”优惠政策、包装上市等目的, 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 巨额潜亏挂账, 人为调节利润。这已不仅是企业会计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 更是典型的伦理问题。

(二) 高管人员违规

高管人员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计人员从属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会计职业道德从属于领导权威。由于经济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管人员在委托方无法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为了追求公司和自身获利, 便会利用手中职权指使会计部门造假, 会计诚信缺失不可避免。例如, 对于流通股所占比例很小, 大股东占股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 管理层利用虚构现金股利的方法, 冲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 为企业牟取利益。对于存在监管不力、所有者缺位等原因的国有企业, 管理层要求会计人员造假, 通过调剂或隐藏利润等方法来扩大账面亏损, 然后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之后, 管理层再通过调账等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地出现, 以实现年底大量现金分红而自身获利, 甚至将低价收购的国有企业高价套现, 或者利用“内部人交易”, 将公司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当高管授意会计人员造假时, 会计人员面临“两难选择”, 如果不执行领导指令, 会受到报复或失去工作;执行作假指令, 违背道德, 却可能从单位获益。从利己角度来看, 面对“两难选择”, 会计人员一般会选择执行领导指令造假, 抛弃会计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三) 融资活动混乱

创办企业, 必须要有资本。资金充足并周转顺畅, 企业才能充满生机, 它是企业发展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而企业要不断做大, 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融资。企业融资是扩大企业资金的有效途径, 但在现实的融资活动中, 常常存在各种不道德融资行为。其实质是, 融资者利用他们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以各种欺骗的手段来进行融资, 诱骗投资者对不利于投资者或有很大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 用别人的钱财来填补自己的亏空。其表现为:企业通过会计舞弊粉饰经营业绩从银行骗取贷款, 虚报利润以骗取上市资格;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或单独或联手, 采用违法违规的内幕交易、庄家操纵市场、对敲拉升、造势做局等手段, 制造虚假的股票价格信号, 在诱骗中小投资者上套后逃逸, 以牟取暴利。

(四) 企业恶意兼并

企业兼并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追求效率效益和实施多元化战略。如果生产同种产品的两家企业合并, 就能以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获得效率效益。有些企业并购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企业是为了节约中间成本, 而多元化经营可在经济衰退时帮助公司度过难关。企业的重组或兼并有善意与恶意两种, 前者指双方自愿的合并, 后者指并非双方自愿的兼并。在企业的恶意兼并过程中, 会出现兼并与反兼并的活动。一方面, 如果企业在重组中一方不愿意被兼并, 如成为兼并目标的企业的管理层会担心, 企业被兼并后自己可能变动原有的位置, 使会采取一些行动来防止被兼并。另一方面, 兼并的一方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减轻反兼并的阻力, 促使兼并的成功。这些兼并与反兼并的手段中出现了一些在道德上有争议的财务行为, 它们可能对各种利益相关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成为是否应当在经济法规中立法禁止的议题, 也是企业重组或兼并的道德评价所要考虑的问题。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伦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 构建伦理监督机制

首先, 完善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机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执业操守起着直接的鉴定作用, 所以注册会计师行为规范直接影响鉴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应将外在的制度化约束转化为注册会计师个人内在化的约束, 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功效。其次, 建立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 发挥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 提高政府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再次, 培育和发展一批鉴定企业伦理水平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中介机构, 依据相应的规则对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信用等级评价, 并将其信用等级公开化, 以此来约束和震慑企业和会计人员。最后, 建立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 有效利用新闻媒体, 传播先进的伦理理念, 弘扬科学的伦理文化, 披露反伦理行为, 揭发不道德案例, 净化会计执业环境, 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

(二) 明确企业会计责任

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过失所造成的损失, 由企业领导全部承担, 会计人员不对董事或高管人员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公司领导要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负责。收益与风险相对称, 加大会计造假的风险, 使之与造假收益对称, 是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良策。高管人员的收益远远大于会计人员, 因此, 他们应谨慎管理会计人员的一切财务行为, 防止其进行会计舞弊, 并承担所有会计责任。会计人员则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 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为高管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三)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而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则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和有力保证。其原因在于:一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可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明确的法律界定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运作有章可循, 对于某种行为的对与错以及是否有利于整个财务管理行业的规范就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从而不至于出现对同一行为褒贬不一的现象。二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可以保障合作企业的权利。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切实保障合作企业的权利不受侵犯。三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稳定整个财务管理行业的运作秩序。企业财务管理有了明确的运作秩序和行为规范后, 就不会出现企业之间互相侵占权利、利益的现象, 这有利于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行业有序运作。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有利于尽快形成企业财务管理行业的道德规范。因为以法律保护道德的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为守德经营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 以法律手段惩处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不道德行为, 使企业与财务管理人员为不道德经营付出代价, 从而以强制手段维护企业财务管理行业的道德状况。四是优化资本运营环境。资本运营是指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 围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保值增值, 通过重组、收购、兼并、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多种途径, 进行优化配置、有效运营的高层次经营方式。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市场作为企业筹资的场所, 能反映企业的分布状况和供求关系, 决定着筹资的难易程度。因此, 为了给企业创造良好的资本运营环境,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拓与完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周喜革:《论企业伦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性》, 《西藏民族学院报》2007年第3期。

企业伦理问题 篇9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在理论准备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没有在思想上对施行市场经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遵循本应严格遵循的伦理道德, 从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非理性的、忽视伦理道德的行为。 特别是邯郸市的某些中小企业, 在经营过程中不惜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及企业相关者利益和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等为代价来换取一己私利。如果继续忽视这一系列的问题, 任其发展下去, 不仅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和完善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同时, 必将严重影响邯郸市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一、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的繁荣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实力强弱, 进而对一个国家的命运会产生重要影响。在邯郸市这样一个中小城市中, 相当一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研究结果: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创新、 减少贫困和增加就业机会等领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因为中小企具有规模小、分散化等特点,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大众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变化越来越快的背景之下, 中小企业这种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体现的也越来越明显。

二、邯郸市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企业伦理学问题

邯郸市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整体利润率不到3%, 低于全部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的6%, 近年来邯郸市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根据各地方研究报告的不完全统计, 在金融危机以后, 邯郸市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从5.7年下降到2.9年。在如此严峻的市场下, 邯郸市的中小企业无暇顾及企业伦理相关范畴的管理, 把主要经历都放在了如何才能“活下来”, 如何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欺诈为手段的营销, 房地产公司在促销卖房后卷款逃跑;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的生产管理, 河道里排出了污水, 地沟油出现在小饭馆的餐桌上。 从而导致了市场上经营过程中的不信任, 产品缺乏竞争力、库存积压严重。同时,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雾埋天”接连不断。这也使得邯郸市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的困难, 为了追求利益, 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邯郸市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建设途径

1.加强社会公正理论研究, 注重落实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平等与效率相统一

加强对邯郸市中小企业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的宣传, 将道德权利的概念在邯郸市中小企业群中得到普遍承认, 将社会公正同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原则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并在邯郸市中小企业群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罗尔斯提出代际公正的合理储备原则 (ajustsavingsprinci- ple) , 要求遵照合理储备率, 保证为子女辈储备的东西同自己有权从父辈处索取的东西在数量上保持平衡。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每一代人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从前辈人那儿获得的恩惠同对下一代人的施恩的一致。因此, 大力宣传代际公正原则, 在邯郸市人民群体中大力宣扬莫要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以吃祖宗饭, 造子孙孽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2.加强邯郸市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

邯郸市各中小企业要时刻意识到自身对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这其中首先包括的必将是对企业主的责任, 对企业主的责任具有社会意义。如果企业主的利益没有保障, 这些中小企业也必将无法生存。其次, 包括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必须对员工在经济、法律及道德方面尽到自己的应有的职责, 这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伦理责任底线。中小企业和员工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员工、社会共同进步。再次, 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 企业应树立起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优质服务为己任的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反过来, 不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也必将消失于当今社会之中。最后, 包括对社区的责任, 企业不可能存活于世外桃源之中, 它与现实邯郸市的周边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各中小企业应当尽自己所能给所在社区带来更多的益处, 例如提供就业机会、繁荣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等。同时, 企业必须避免对所在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严格禁止破坏社区环境、影响居民健康的行为发生。邯郸市中小企业到了转换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 时候了, 原有模式不再适应当今邯郸市的社会环境。邯郸市各中小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学法制, 当然也必须依靠持笃信可持续发展道德理念的新世纪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新的模式, 才能长久屹立于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德马科.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M].石毓彬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2]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企业伦理问题 篇10

关键词:消费者,电子商务,伦理问题,伦理规范

一、顾客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中的伦理问题

1. 隐私与知情权伦理问题。

隐私权是21世纪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们的根源在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信息的自由交换而导致的。隐私指的是“不能拥有他人的非出自正式文件的个人信息”。

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搜集主要的技术手段是Cookies。Cookies是当用户在因特网上浏览网站时通过第三方放置在用户计算机上的一些小文件,这些Cookies可以记录用户上网的各种信息,并通过把他们放置在用户端的计算机来找回许多信息。

Spamming(垃圾邮件、兜售信息或广告邮件)仍然是隐私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搜集的另一种形式。它是指e-mail用户收到一大堆没有用的、自动弹出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广告信息。在垃圾邮件问题上,国内互联网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隐私和知情权问题也是水泥加砖块商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不同的是在两类商务中其表现形式和范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电子商务世界中,隐私和知情权有一个明显不同的表现:由于电子商务的低成本和连通性,个人信息搜寻在电子商务中发生的频度远高于水泥加砖块商务;由于网络的高速度性和连通性,对顾客隐私的侵犯广度和深度也要比水泥加砖块商务扩大和深刻许多。

2. 弹出插件(Pop-ups)——对消费者购买自主权侵犯的伦理问题。

弹出插件(广告)是当用户进入一个网站时,自动地出现在用户服务器上的单独的窗口。弹出插件最为普遍的用途是:当用户浏览一个网站时,它对用户做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多数插件广告窗口是很容易被关掉的,而有一些要找到它的关闭功能是比较困难的。有时,从连环套中脱离的唯一出路是把各种插件广告与正在使用中的计算机一起关闭掉。

电子商务引发的最突出的道德问题是企业现在可以借助于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消费者与营销商关系的本性的。邮件广告使企业毫不费力而又低成本地向消费者发送大量的广告;插件广告的用途是,允许企业在消费者预料之外的情况下为其引导信息;Cookie、数据挖掘等技术允许企业收集消费者信息、跟踪消费者行为,从而高目标性地销售其产品。我的观点是,电子商务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能够而且真正具有的与消费者关系的类别,以及我们先前对这些关系概念和准则的理解。”

电子商务技术使企业非常容易访问消费者及其信息,而对消费者来说却很难避免这种访问。

3. 信用问题。

信用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为重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反而加剧了信用问题。第一,支付手段中的信用。由于电子商务的“无纸化”和“无址化”,对参加交易的双方提出了更高的信用要求。加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的“义理社会”价值体系正渐削弱,而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契约社会”观念还远未形成,人们信用观念的淡漠对电子商务活动中作为核心环节的支付手段问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物流配送中的信用。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相应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就不能够有效的运作和实现,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最终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这种先进的商业运作方式产生怀疑、失去信任。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良好商业伦理的培养更为重要。第三,商品品质的信用。电子商务的虚拟性特点,使交易过程虚拟化,消费者在事前无法看到商品的实样、不能够当面交易,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网络广告漫天飞,货送上门面目非”的现象。在线公司、企业不讲信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需要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4. 消费者其他权益的伦理问题。

消费者难以知悉其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只是通过网上了解商品信息,看不到商家,摸不到商品,而且,经营网站往往没有向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说明其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甚至做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对消费者关于质量、使用等问题的询问,答复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充分获得并如何保证其信息真实可靠成为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消费者退货、换货服务没有保障。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并没有实际看到商品,往往认识不清,所以,在商品送达后难免出现对商品不满意而要求退货的情况。但网上销售方则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商品出售后均以种种理由拒绝退换货。

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网络交易地位的不平等问题。网上购物中,商家往往通过格式化合同来约定买卖双方。合同由卖方制定,而消费者只能点击“同意”或“不同意”按钮,却没有质疑并修改的权利。消费者一旦选择“同意“按钮,就表示完全接受页面上约定的所有条款,实际上这样的合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中有许多条款对消费者都是不公平的,如规定对运输迟缓商家不付责任、不承担商品瑕疵担保责任等等,而精明的商家在消费者实际订购商品之前往往把这些信息置于不起眼的角落,或者消费者就根本看不到而日后若果真出现商品瑕疵,运输迟缓问题而发生纠纷,网站则推出原格式化条款进行推脱。

二、顾客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关系中的伦理规范

1. 功利主义伦理分析步骤

(1)对需要进行伦理评价的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

(2)对受该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人群范围加以划分和界定。

(3)考虑是否存在一些明显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超过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果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伦理后果,并且这种后果已经可以作出评判,那么就不必对所有可能的伦理后果进行——分析了。

(4)将该行为对直接相关人群造成的后果进行详细描述,考察每一后果可能产生的正面、负面效用及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几率。

(5)为利益因素和损害因素分配权重,需要分别考虑每一种收益或损害的数量、持续的时间、收益实现的时间、伦理行为的多产性、行为的伦理纯度,从而确定各自的重要程度。

(6)考虑当伦理准则得到普遍遵循的时候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7)对所有正面及负面效用进行加权并计算总量。

(8)考虑除“非此及彼”的选择外,是否存在其他备选方案,如果存在着其他方案,则需要对每一种方案进行如上的步骤分析。

(9)对所有备选方案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能够产生最大净收益的行为作为最终方案(如果所有方案均弊大于利,则选择产出最小损害净值的行为)。

2. 以功利论为基础的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在与顾客关系中的)伦理

在电子商务伦理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有特殊的道德准则,或者,是否电子商务应该简单地使用在水泥加砖块商务中相同的伦理准则。我们的观点是,电子商务没有一个独特的伦理原则、观念、标准和规则,然而,电子商务有一个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中特殊的关于伦理原则、观念、标准和规则的表现。水泥加砖块的商务伦理与电子商务伦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我们在功利论范式下对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伦理体系做层级分析。不同层面伦理抽象的判别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观念;道德标准和规则;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

首先,在一般性(普遍性)层面上,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观念,它说明了整个道德体系的思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以效率为核心的“功利论”与作为企业生存目标的经济责任相吻合。然而,基础的道德原则和观念是最基本的,它们太概括了以至于看清它们如何应用常常是困难的。

其次,道德标准和规则是截然不同于终极道德原则和观念的,并组成第二个伦理抽象层面,这一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总体上足以宽范围地应用,更是足以明确地提供一个理性地实践决策。它们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提供规范,并且促成一种真正生活化的行为,这种方式是基础性道德原则通常做不到的。我们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组织与消费者关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在功利论原则指导下构建如下的中间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作为这一问题的范例。表

然而,道德准则诸如“不盗窃”和“诚实的”,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通常是足够的清楚的了。有时,承担一种特殊角色或置于一种新的环境之中甚至要求比提供的道德标准和规则更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针,例如,对于一个会计人员来说;分辨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总额收入真假与否是困难的:同样地,没有清楚的指导方针,理解“不盗窃”对知识财产的应用也是困难的。因为从网络复制一个图片而不是把原图片移除,我复制它的时候我偷窃它了吗?因为这个原因,区分一般性层面和中间层面的道德抽象是有价值的,但是,一个具体的道德层面的抽象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个层面的伦理抽象是所有层面中最为具体的,在这一层面中,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功能指导特殊的人们和组织在特殊的环境中的特别行为。因为它们的特异性,它们作为要求最小化解释的实际指导方针而行使其职能。这时,我们不争论明确的界限,但是宁愿接受一个道德劝告和指令范围,一个比中间层面标准和规则更明确的道德劝告和指令范围。例如,当试着决定做什么的时候,一个商人趋于关注具体层面的伦理抽象,因为它是最常见的和实用的。然而,公众的看法是,各种道德抽象层面,例如,“道德指令”、“道德准则”、“道德原则”被认为是同义的。当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抽象合并的时候,具体层面是最常见和实用的,并支配着其他两个层面。因为,具体层面是由“劝告”和“指令”组成的,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是严谨的。

简言之,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伦理体系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一般层面的道德原则,即功利论范式;第二层级为中间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其范例如上图;第三个层面为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具体内容在下文中阐述。这三个层极的伦理抽象其存在都是必要的。

3. 消费者与企业电子商务关系中的道德劝告和指令:

(1)你不应该利用cookies等技术搜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卖给其他人。

(2)你不应该大量而无节制地向用户的e-mail发送广告信息,特别是对用户无用的信息。

(3)你不应该在网站上设置大量的插件广告而诱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侵犯其购买主动权。

(4)你应该保证其网站商品所有信息的真实、可靠。

(5)你应该保证网上消费者退货、换货的权利。

(6)你应该保证与消费者双方网络交易地位的平等性。

三、结论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顾客(消费者)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关系中的主要道德问题。我们相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都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伦理问题。我们的研究也将随之而深化,从而使这种建立在虚拟世界中的商务活动更好地实现道德自律性。

参考文献

[1]Parent,W.“Privace,Morality,and the Law”,in J.Callahan (ed.),Ethical Issue in Professional Life[M].Oxford UP,Oxford U.K. 1983.215~225

[2]Miller,S and J.Weckert.Privacy,the Workplace,and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J].2000,(28):255~263

企业“跨地”的伦理风险 篇11

我们知道,在美国,喝酒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沙特阿拉伯,喝酒被认为是违背了道德规范,甚至要被关进监狱;

诺基亚5110在中国市场推出时,其按键是白色的,这在其他国家很流行,但中国的消费者觉得白色不够高档,并且容易弄脏。后来诺基亚公司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了产业链调整:5110的按键从此变成了黑色。

……

在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企业跨地区、跨国经营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在淡化国别间“经济国界”的同时,却也使“伦理国界”更加突显。事实上,企业跨国的风险,除了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经济风险外;除了东道国政局变动、局部战争、恐怖事件等政治风险外,就长期来看,也具有文化伦理上的风险。就伦理风险的广泛意义而言,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宗教信仰以及对文化符号系统的理解等都会成为企业跨国的伦理风险,对跨国企业选择东道国的市场进入模式和长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伦理风险的具体内容有很多,我们可按企业具体经营实践和市场准入过程来谈:

首先,一个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首先将面临经营合法性的伦理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在东道国能否得到真正的认可。因为合法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允许的问题,还是一个与政府互动的关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普遍承认的问题。跨国企业合法性的伦理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对合法性认同的不同。跨国企业发现他们的世界观和东道国的世界观存在明显差异,他们试图缩小两种不同文化伦理间的差距,然而,当他们试图适应当地风俗和企业运作方式时,他们又会受到母国的攻击。这就对跨国企业自身的合法性问题造成了伦理的两难境地。二是两者的利益冲突导致对合法性的不同处理与安排。在欠发达国家,当地政府要施加各种控制措施,而跨国企业往往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效率、专业化、自由贸易和竞争优势上。所以,企业和东道国之间利益的真正或潜在的冲突,把跨国企业置于了一种“非赢”的境地当中,面对合法性危机的伦理风险。

跨国企业一进入东道国,就会遭遇与东道国企业竞争的问题。这一问题上的伦理风险主要指跨国企业与东道国公司在主体身份、经济权利、交易规则等方面是否“平等”的风险问题。我们看到,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复合体,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众多竞争对手令每一个行业都充满了残酷厮杀的味道。为了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一些跨国企业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推出低端产品去应对竞争。宝洁推出9.9元的飘柔去回击丝宝的进攻;东芝、飞利浦等高端彩电大跳水,以抗击创维、长虹等本土企业。

跨国企业进驻东道国时,不可能全部任用母国职员,往往需要任用一批东道国职员。这个现实使得跨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伦理风险,其主要指跨国企业在招聘、任用、培训、考核东道国员工时因所持的不同伦理标准和职业道德原则所产生的风险。2005年6月23日出版的英国《太阳报》爆出惊人消息,英国数家银行客户的保密数据被印度的业务中心的雇员出卖。据悉,在印度为英国和美国打工的商业尤其是金融公司服务的员工有35万人,而他们拿到的工资只有西方国家工资水平的五分之一。这个案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随着跨国企业的发展,国内腐败也超越国界成为跨国腐败。跨国腐败的风险和危害众多,不仅涉及直接的经济成本,还涉及一些间接的成本——道德败坏、愤世嫉俗、对政府和制度的道德反感等。2005年5月23日,据美国司法部官方网站,美国DPC医疗公司由于在中国巨额行贿而受到总额480万美元的罚款。同样,2004年,朗讯科技在中国的公司就因涉嫌行贿,被迫撤换4名高管进行自我了断。

另外,跨国企业在质量安全、环境问题上也存在着伦理风险。这主要是指公司在有毒气体排放、用水污染、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转移有害垃圾、导致恶性事件等环境问题上一系列不确定事件。重视防范环境伦理风险的产生是跨国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强生公司在与公司发展配套的道德体系中(其核心是一条条对顾客、雇员、社会所持道德立场的信条)专门提到:“我们必须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爱护那些我们有权使用的公共财产。”

我们认为,伦理道德上的冲突是经济利益矛盾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经济利益及其矛盾决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隐藏着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念的对立。文化、风俗、语言、态度及制度因国家而异,有时,会给跨国企业造成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语言习惯的不同,还有对不同色彩的认可程度,对管理者性别的看法等文化风俗上的差异都会导致伦理风险的产生。

此外,企业还存在广告媒体的伦理风险、政企关系的伦理风险等等。

伦理风险客观存在,需要我们的正视与重视。一般来说,按企业的主体性和东道国的环境,跨国企业伦理风险的规避有以下几种程度:风险回避、风险减弱、风险转移、风险化解等。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比如卡特皮勒、强生公司、莱克斯诺等已经制定并使用适合全球范围经营的规范。这些规范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全球战略,即以标准化的产品在各个国家市场上进行销售,使用相同的基本营销方法,比如松下公司;一是国别战略,管理人员针对不同国家对其产品和市场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联合利华公司等。这两种战略都各有优势和不足。而卡特皮勒公司则创造了一种将两种战略优点集于一身的战略。该战略准则由其委员会主席发布,题目是“全球商业行为规范”,它探讨了很多细节问题。在它的前言当中明确地说明了该准则的目的是在更广泛的伦理意义上,指导全球商业活动,其他一些公司没有提出其国际运作的综合规范,而是提出一些准则。除了由具体公司制定的公司规范之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也制定了全球规范或标准。如Caux原则、《全球报告发起》、Sullivan全球原则、OECD对跨国企业的指南等等。

公司在理念上用全球行为规范防范伦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应该把伦理风险问题考虑并纳入其高层决策系统和策略管理当中去。具体地说,就是指企业在高层决策时,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决定企业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利维-斯特劳斯公司(Levi Strauss)就在公司战略和决策中考虑到了伦理因素,认为在选择承包商和生产的国家时要特别小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是符合其价值和声誉的。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就制定了一套全球原材料指南,要求其承包商必须达到这个标准。通过把道德因素纳入决策过程,利维-斯特劳斯公司认为自己获得了重要的短期和长期的商业利益。

理查德·德乔治提出以下7项道德指南,对伦理风险的规避有很好的预警作用:跨国企业不能进行直接故意的伤害;跨国企业为东道国带来的好处应该大于其带来的坏处;跨国企业应该通过它们的活动,对东道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跨国企业应该尊重雇员的人权;跨国企业应该照章纳税;在当地文化不违反道德标准的情况下,跨国企业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并且与其保持一致,而不是违反当地文化;在制定和执行基本的、公平的制度时,跨国企业应该和当地政府保持合作(比如税务制度、健康和安全标准)。

当然,跨国公司有时也会面临不可跨越的伦理障碍时,这时应该考虑在东道国停止其经营行为。以中止行动来回避伦理风险,一是基于跨国企业本身执行的道德标准,二是服从于跨国企业的全球风险管理战略。现在,很多跨国企业已形成庞大的、一体化的国际管理风险网络,即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子公司所在国的市场、资源等风险因素,而是在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考虑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生产地点和销售区域这些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比如,几年前,由于印度在国家所有权和控制方面的立场,IBM和可口可乐就停止了其在印度的经营。Levi也曾停止过在秘鲁的原材料供应,主要是出于关心员工安全问题,后来条件改善了,Levi公司取消了中止行动。

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建设将在各个领域、各种层面、各种利益之间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同时文化因素、道德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跨地经营中面临的伦理风险,将直接影响制约着我国“入世”后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跨国、跨地区经营的风险现状,仅就国内来讲,就存在南北方、沿海与内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程度的伦理风险问题。为此,重视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的伦理风险,重视各国企业在处理伦理风险上的水平差异,重视西方跨国企业化解伦理风险的成功经验,是我国企业跨地区、跨国经营成功的根本所在,是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处,也是加强我国经济道德和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前提。

广告伦理问题研究 篇12

一、广告伦理

1. 广告伦理含义

广告伦理是广告业在从事广告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是经济伦理的一个分支。广告伦理调整的是广告主体 (包括广告主和广告商) 与广告受众之间的关系, 确立的是除广告受众以外的一切与广告活动发生关系的广告参与者的行为准则和规则。

二、当前我国广告的主要伦理问题

在广告辉煌发展的背后, 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 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的大众传播, 广告业似乎也陷入了一种经济发展与道德失范二元对立的悖论之中。就目前我国广告行业来说, 所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虚假广告

所谓虚假广告, 就是指广告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是容易引人误解的。一种是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客观事实不符, 另一种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 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

(1) 借助名人过分夸大, 隐瞒问题

(2) 文字游戏, 误导消费者

(3) 借助公益和科普为禁止商品发布广告

2. 媚俗低劣

(1) 崇洋媚外, 有损国格

(2) 刻意复古, 陈腐落后

(3) 宣扬物欲, 庸俗腐化

(4) 滥用成语, 低劣粗俗

(5) 利用女性宣扬色情, 歧视女性

(6) 街头巷尾小广告破坏环境

3. 广告新闻化

广告新闻化是指一些广告主体为增加广告的可信度, 体现广告的份量, 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广告宣传。和普通广告相比, 新闻化广告欺骗性更严重, 更容易让广告受众在不知不觉、不明不白、没有丝毫防范中上当受骗。

三、解决广告伦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下面将从广告主体、社会受众、政府机关这三个方面分别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政府机关

(1) 完善广告法律制度, 建立权威、协调、详细的法律制度体系

针对我国《广告法》虽然权威性高, 但仅限于调整商业广告的情况, 加强广告立法, 使这些诸如带有宣传色彩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等“边缘化”广告也是我国《广告法》所调整的范围。对那些目前《广告法》没有明确界定含义以及没有具体认定标准的重要概念, 作出详细具体的含义和标准的界定。如“新闻化广告”、“虚假广告”、“淫秽色情广告”等, 做到概念科学、含义清楚、范围明确, 使其内容更加具体化、详细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有操作性。

(2) 健全专职监督体系

以工商行政部门为主的专职监督机构, 应加大广告执法力度以及对不道德广告的监督。建立广告发布事前、事中、事后一套严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广告发布之前, 专职监督机构应检验广告的证明, 审查广告内容, 对广告证明不齐或广告内容不健康的广告不予发布;对多次发布不良广告、影响恶劣的媒体予以严厉的处置, 直至吊销广告经营许可证。这样, 可以使那些违法广告和不道德广告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另外, 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里, 应该设置接待、处理投诉及反馈意见的独立部门, 并且能够及时进行调查, 或向有关部门反映, 以使相关法律条文得以及时修正或作出相应制裁。设立便利可行的广告受众投诉渠道, 如设立咨询网站, 建立投诉E-mail, 开办网上曝光台等, 从而形成一股无处不有无时不有的强大监督力。还有, 专职监督机构可以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配合监督管理, 达到更佳的监督效果。如国家医药管理局配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医疗器械广告、药品广告等, 能够更好地防止此类不道德广告的产生。

(3) 加大对问题广告的处罚力度

存在伦理问题的问题广告, 对我国方方面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道德上它们破坏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等传统商业道德, 有悖社会公德, 为道德败坏提供了载体;在文化上, 它们传播了腐朽堕落, 媚俗低劣的文化, 对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在政治上, 会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严重时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在经济上, 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对这些广告的处罚力度势在必行!

2. 社会公众

(1) 健全广告社会监督体系

广告的社会监督在我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们的监督意识不强, 监督力度不够, 监督体系不完善, 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和处理, 广告行业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我国必须健全广告社会监督体系, 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监督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成立一专业的社会监督机构, 负责沟通政府与民众, 把民众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反应给政府, 以便能尽快解决。

(2) 健全新闻媒体监督体系

新闻媒体有如“人民喉舌”, 它应当为广大消费者对广告进行监督提供发表言论的园地, 也应当义不容辞地对不良广告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为健全新闻媒体监督体系, 必须健全新闻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界定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力和义务, 使新闻媒体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享有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和曝光权, 独立开展监督活动, 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树社会之正气;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捍卫正义, 抨击邪恶, 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 为人民服务;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不做违法的事和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的事, 不搞有偿新闻, 不被利益迷惑, 公平公正, 尽职尽责地搞好广告监督。新闻媒体应主动向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条件, 满足他们的需要, 使他们能利用新闻媒体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3) 加强广告伦理教育

目前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的产生大多与对伦理的教育不完善有关。广告伦理教育的滞后使广告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无从提高, 他们往往重专业技法, 轻职业道德,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直接导致了广告界对广告道德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广告业的学生往往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等方面营养不良, 甚至是携带“病毒”。成为广告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广告学的教育中基本都是把广告的制作技术及创意当作主要内容, 而对广告伦理及职业道德的有所欠缺。比如在大学的广告专业, 很少有开设与伦理有关课程的。解决目前广告业存在的问题, 势必要改革在伦理教育中存在的偏失。

3. 广告主体

广告伦理问题的解决, 关键在于广告行业的自律。如果整个行业的素质有一个质的提升, 那么目前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有明显改善。1991年1月通过了《广告行业自律规则》。但由于广告协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广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行业自律缺乏自觉性和强制性, 我国广告行业并没有达到真正自律的目的。

(1) 建全自律机制、加强自我管理

我国各类广告单位 (如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广告制作单位等) 要尽快摆脱政府权力的干预, 成为独立体。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在广告业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广告业的自律十分发达和严整, 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在美国, 管理广告的机构有若干, 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是最权威、最综合的广告管理机构, 它拥有日常监督管理权, 调查处理消费者对虚假广告的控告, 召开听证会, 调查和听取市民和广告界双方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 并拥有裁决权。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 赋予广告管理机构裁决权, 使消费者不用诉诸法律也可以解决因虚假广告而受损害的问题。

在日本, 广告专业自律机构十分健全, 遍及全国广告业每个部门和角落, 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到处都发挥着它的监督与管理作用。我国目前广告行业自律机制的清况, 有必要参照日本成功的经验, 建立关于广告主和广告发布者的自律机构, 建立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及业外人士等联合组成的自律机构以及在各类广告单位设置专业性强、水平高的广告自律机构。加强自律机构在监督、审查、仲裁方面的权力, 使其能够解决广告行业中的很多实质性问题, 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使我国广告行业组织成为独立自主的非政府组织。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这一点主要是与前面的伦理教育相区分的。在此主要是对广告从业人员而言。各级广告协会必须加强对各级广告协会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使他们培养道德意志, 树立道德信心, 坚定道德理想, 养成道德习惯, 形成道德责任。从而在承揽、监督、审查、发布广告过程中自觉抵制不道德广告的出笼。这样也可以使违反伦理的广告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总之, 要想彻底杜绝广告伦理问题, 并不是单独那个方面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几个方面在完成自我职责的同时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政府和社会大众及广告主体之间不应该是相互脱节的,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机关有责任也有义务, 对市场上出现的违反广告伦理道德的现象及时进行处理, 对广告主体及社会大众负责。社会大众作为广告的直接受众, 当发现问题时, 也应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应, 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广告主体要对政府和社会负责, 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伯红卜卫陈新欣: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 1997年第2期

上一篇:不良配伍下一篇:如何平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