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

2024-09-28

金属学与热处理(精选12篇)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1

摘要:金属学与热处理是材料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因此结合专业的特点, 对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进行改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金属学与热处理,专业基础,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 金属材料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使用最广泛的材料,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是研究金属材料及其强化方法的课程, 是冶金、材料、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专业覆盖面非常广。涉及金属学、热处理、材料学3大教学板块, 是一门理论、实践兼重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1 课程介绍

兰州工业学院是一所服务面向甘肃省制造业、以工科为主的大学, 《金属学与热处理》是兰州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课程内容基础性强, 它能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 (包括物理化学课程等) , 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测试、加工和应用等课程, 因此它是承接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的重要环节, 而且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多, 因此非常重要。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理论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熟悉材料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材料 (金属材料为主) 、选用毛坯及分析毛坯结构工艺性及选用合适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为后续部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解决材料的生产、加工等问题打下比较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1,2,3,4,5,6,7]。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学时有限

本课程共64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54学时, 实验10学时。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包括金属学原理及热处理原理两大部分。其中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及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利用这条主线主要介绍晶体学基础、金属凝固理论、相图知识、金属塑性变形与断裂、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的基本理论。而金属热处理以金属学为基础, 重点研究固态相变的规律性, 研究金属或合金热处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以及热处理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内容较多, 知识点琐碎繁杂, 56个理论学时讲授13个章节的所有内容, 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通常不易抓住重点, 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 对本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

2.2 教材内容较多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崔忠圻和覃耀春主编的《金属学与热处理》 (第2版) , 与同类教材相比, 该教材非常好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涵盖了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曾被评为95国优教材, 现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但是该教材出版较早, 虽然几年来经过多次再版, 但是很多材料领域的最新科技进步的前沿知识没有反映出来, 教材缺乏活力和生动性, 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缺乏学习兴趣。

3 教学改革

为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理清教学脉络

在教材内容较多, 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让学生理清全书的结构脉络, 抓住重点和难点, 才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在讲绪论时, 就向学生介绍这门课是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 以材料科学研究的四大要素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为主线讲解, 使学生在看似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中寻找到其内在、本质的规律。这门课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一个关系: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两张图:Fe-Fe3C相图 (成分、组织) 、C曲线 (制备、加工) ;三种材料:钢、铸铁、有色金属, 四种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在“成分———组织———性能”这条主线中, 成分决定组织, 组织决定性能, 性能体现组织, 组织体现成分。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条主线之间与各个章节之间的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

3.1.1 成分

钢的成分主要是由钢的冶炼过程决定的, 钢的成分主要是由Fe、C、Si、Mn、P、S、合金等元素组成、其中Fe和C元素是最基本的两大元素, 所以我们要先学习Fe-C合金, 在学习Fe-C合金之前, 要先学习二元合金, 如果有时要特殊考虑其它某些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必须学习多元合金相图来分析问题, 在多元合金相图中, 三元相图是最简单的一种, 但与二元相图比较, 三元相图的类型多而复杂。

3.1.2 组织结构

冶炼好的成分合格的钢水要经过凝固形成固态的铸坯, 因此必须学习金属的结晶过程, 金属结晶后形成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影响到金属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铸坯或铸锭一般要加工成型材后才可使用, 因此要学习塑性变形的知识, 型材的深加工由于加工硬化而变得困难, 应当学习回复和再结晶处理。

金属与合金的熔炼及结晶、冷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以及后续的热处理工艺过程中都存在扩散现象, 因此要深入了解这些过程, 就必须掌握有关扩散的知识。

3.1.3 性能

为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 就必须掌握其性能, 并了解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影响金属材料性能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外因是材料的加工工艺, 主要是指热处理和塑性变形, 如图1所示。尤其是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它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来达到改善其性能的目的。而某些金属或合金不能用热处理强化, 只能采用塑性变形加工来强化性能。

老师在第一堂课讲绪论时就把课程的结构脉络讲清楚, 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上课前精心设计, 剔除陈旧的教学内容, 引入和补充前沿知识。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跟上科技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要随时关注金属学与热处理方面的最新进展, 将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上网去查阅相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在课上将查阅的新资料讲给老师和同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补充进课堂中。例如“硅钢轧制过程中气氛控制的化学热力学实验及理论研究”这个项目中, 就把“金属学与热处理”和之前学的“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到一起, 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什么叫硅钢, 硅钢有什么用途, 硅钢的生产工艺, 硅钢生产的热处理气氛的控制, 以及用热力学原理来解释。通过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3.3 针对不同专业合理组织教学

教学中, 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 讲授时有所侧重, 有所删减, 比如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和冶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 可以设置不同的讲课学时来讲授。无论多课时课程还是少课时课程, 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统一要求, 保持了课程系统性。而有些知识可以有所侧重, 如对冶金工程和焊接工程专业, 以相图和结晶为重点, 扩散知识必须讲;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分为铸造和模具两个方向, 铸造方向以相图和结晶为重点, 模具方向以形变再结晶为重点, 扩散知识可略讲。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各专业的实际需要。

3.4 科学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金属学与热处理》内容庞杂抽象, 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点难掌控。一方面全程采取多媒体教学,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图片、视频, 图声并茂, 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为避免学生记笔记难、无暇听课等多媒体教学的短处, 在尚未实现教学资源上网的阶段, 及时将电子版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 学生提前获得课件后, 课堂上更专心于听课、思考和理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后复习效果, 又便于鼓励其自学。曾经担心学生获得课件后会不听课,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和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教学思路上尽可能从现象出发, 繁杂的理论分析之后, 回到实际应用, 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提问, 鼓励同学积极、踊跃提出问题;同时,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 加强习题课, 并辅以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课后与同学及时交流, 强化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使同学及时消化与巩固所学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6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材料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更是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基础实验与大综合性实验也都围绕这“成分———组织———性能”这条主线进行开设, 从而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达到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训练目的, 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可以按照这条主线设置以下几个实验项目, 如图2所示:

1) 金属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利用金属直读光谱仪和氢氧氮分析仪测定金属材料的成分。

2) 金相组织分析实验:包括对各种典型金属材料进行试样的制备与组织观察。

3) 金属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利用万能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计测定各种力学性能指标。

在课下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到实验室, 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动手操作。还可以举办金相大赛, 通过金相技能竞赛, 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加深同学们对本专业金相知识的了解及热爱,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也使大家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实际。

4 结论

总之, 金属学与热处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以上改革方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接轨, 将枯燥难懂的理论内容变得鲜活起来, 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这是我们每个专业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每堂课之前都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于景媛.《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 12 (4) :183-185.

[2]姚永红.《金属学与热处理》学习方法浅析[J].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4, 3 (5) :222.

[3]王海燕.关于“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7 (5) :31-33.

[4]何代华.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14, (3) :5-6.

[5]程光辉.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初步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0 (4) :86-88.

[6]王豫.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 18 (4) :106-107.

[7]王明光.《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冶金.2013, 33 (5) :60-62.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2

1、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相变重结晶退火: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2)再结晶退火:临界温度以下(3)连续退火和等温退火(4)正火

2、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C3以上,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和热加工缺陷,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性能。

(2)加热温度:AC3以上20~30℃

退火保温时间:工件透烧时间、组织转变所需时间(钢材化学成分、工件形状和尺寸、加热设备类型、装炉量以及装炉方式)冷却速度:缓慢,保证奥氏体在Ar1温度以下不大的过冷条件下进行P转变(避免硬度过高)(3)等温退火:奥氏体化后很快降至稍低于Ar1温度等温一段时间,可缩短退火时间

3、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至AC1~AC3或AC1~Accm之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组织:仅是P发生相变重结晶转变为A,基本上不改变先共析F或Fe3C形态和分布(2)优点:加热温度低,工艺周期短,消耗热量少,成本低,生产率高

4、球化退火: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不完全退火)(1)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2)加熱溫度:AC1以上20~30℃,随炉加热 保温时间:不能太长(2~4 h)

冷却方式:炉冷,或在Ar1以下20℃左右进行长时间等温处理

(3)关键:使A中保留大量未溶碳化物质点,造成A中碳浓度分布不均匀性(4)一次球化退火

等温球化退火(广泛应用)往复球化退火

5、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将钢锭、铸件或锻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

(1)目的:消除晶内偏析,使成分均匀化

(2)实质:使钢中各元素的原子在A中充分扩散——温度高时间长(3)退火加热温度:AC3或Accm以上150~300℃ 保温时间:根据钢件最大截面积厚度计算

(4)组织:A晶粒十分粗大→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细化晶粒、消除过热缺陷(5)缺点:生产周期长,热能消耗大,设备寿命短,生产成本高,工件烧损严重

6、去应力退火:(精加工或淬火之前)将工件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1)目的: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以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余内应力,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2)退火加热温度:宽泛,根据具体情况而定(500~650℃)保温时间:根据工件的截面尺寸或装炉量

冷却速度:保温后缓慢冷却,200~300℃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7、再结晶退火(中间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后,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新的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余内应力的热处理工艺(1)退火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与金属化学成分和冷变形量有关)(2)一般钢材650~700℃,1~3 h,空冷

(3)临界变形度→正火或完全退火代替再结晶退火 正火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P类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加热温度与时间:与完全退火相同(AC3或Accm以上30~50℃)冷却速度:较快亚共析钢正火组织析出的F较少,P较多且间距小 转变温度:较低过共析钢正火可抑制先共析网状渗碳体的析出 冷却方式:工件从炉中取出后空冷,大件可采用鼓风或喷雾等方式(2)实质:完全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3)适用对象:碳素钢及低、中合金钢

(4)应用: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钢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增加材料脆性,降低强度,降低零件疲劳寿命);提高普通结构件的机械性能 淬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cm以上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淬火速度的速度冷却,使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实质:奥氏体化后进行马氏体转变(或贝氏体转变)(2)组织:马氏体(或下贝氏体),少量残余A及未溶的第二相(3)特点:提高工件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结构钢:淬火和高温回火(调制),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韧性配合 弹簧钢:淬火和中温回火,获得很好的弹性极限

工具钢、轴承钢:淬火和低温回火,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2、淬火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1)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冷缩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快速冷却时工件截面上温差造成的 快速冷却,表层先冷中心后冷,表层冷却快中心冷却慢

冷却初期,表层冷却快、温度低、收缩量大,表层产生拉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 冷却后期,心部体积继续收缩,表层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

(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差造成的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与钢在M转变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工件尺寸、钢的导热性、A的屈服强度,钢的含碳质量分数、M的比热容及钢的淬透性有关

淬火初期,表层发生M转变体积膨胀,表层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拉应力 继续冷却,心部发生M转变体积膨胀,表层产生拉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 组织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与热应力恰好相反

3、淬火加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方式、选择介质

(1)加热温度:根据钢的临界点确定,以得到均匀细小的A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M组织 亚共析钢:AC3+(30~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C1+(30~50℃)

低合金钢:根据临界点AC1或AC3、合金元素的作用确定,AC1或AC3+(50~100℃)(2)过热:工件在淬火加热时。由于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造成A晶粒粗大的缺陷 进行一次细化晶粒的退火或正火,然后按工艺规程进行淬火

(3)过烧:工件在淬火加热时,温度过高,使A晶界发生氧化或者出现局部融化

(4)氧化:淬火加热时工件和加热介质相互作用,使工件尺寸减小、表面粗糙度降低、影响淬火冷却速度

(5)脱碳:工件在加热过程中,钢中的C与炉中O2、H2O、CO2及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含碳气体逸出钢外,是工件表面含碳质量分数降低的过程 盐浴加热、保护气氛加热、真空加热或装箱加热

淬火冷却: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适当的淬火介质(水、油)淬火方法

(1)单液淬火法:将加热至A状态的工件,淬入某种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至介质温度的淬火方法

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在M转变区冷却速度较快,易产生加大的组织应力,增大工件变形、开裂的倾向

(2)双液淬火法:将加热至A状态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较强的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至接近Ms的温度(避免过冷A发生P和B的转变),然后再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介质中继续冷却,使过冷A在缓慢冷却条件下转变成M 水-油双液淬火法:中、高碳钢工件和合金钢制大型工件 油-空气双液淬火法:合金钢工件

(3)分级淬火法:将加热至A状态的工件先淬入高于Ms的热浴中停留一定时间,待工件各部分与热浴温度一致后,取出空冷至室温,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完成M抓变的淬火方法(4)等温淬火法:将加热至A状态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盐浴中等温,保持足够长时间,使之转变成下B,然后取出空冷的淬火方法

4、钢的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是钢的固有属性(1)淬透层深度:由表面至半M区的深度

(2)影响因素:钢的临界冷却速度,过冷A的稳定性

(3)淬硬性:钢淬火后形成M组织所达到的硬度→取决于M中含碳质量分数(4)测定方法:末端淬火法(端淬法);端淬曲线;,d的单位为mm 回火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至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目的: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2)回火温度: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150~250℃,淬火高碳钢和淬火合金钢→回火M(强度、硬度、耐磨性)中温回火:350~500℃,各种弹簧零件和热锻模具→回火T(弹性极限)

高温回火:500~650℃,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回火S(综合力学性能)

(3)回火保温时间:保证工件各部分温度均匀和组织转变充分进行,降低或消除内应力(4)回火后的冷却:空冷;高温回火后油冷或水冷(抑制回火脆性)

2、回火转变:

(1)M中碳的偏聚→金相方法不可见,电阻法和内耗法可测得(2)M的分解:回火温度越高,M的碳浓度越低,c越小、a越大;回火时间影响小 回火M:高碳钢在350℃以下回火时,M分解成α相和弥散ε--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易腐蚀,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组织

(3)残余A的转变:残余A与过冷A无本质区别;P与B两种转变之间有稳定区 残余A向B转变速率加快,而向P转变速度减慢

回火M或下B:淬火碳钢在200~300℃回火时,残余A分解成α相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4)碳化物的转变:回火时间延长,碳化物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回火T:由针状α相和其它无共格联系的细小颗粒与片状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5)Fe3C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再结晶 回火S:F与粗粒状Fe3C的机械混合物

3、淬火钢回火时的机械性能变化:

(1)硬度:回火温度升高,硬度下降(弥散强化引起硬度小幅上升)

合金元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高温回火时弥散强化使钢的硬度显著上升(二次硬化)(2)强度和韧性:强度指标ζb和ζs不断下降,塑性指标δ、ψ不断上升

4、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区间内回火,可能出现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1)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所有钢中都会出现(不可逆回火脆性)

M分解时沿M条或片的边界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晶界的断裂强度 合金元素一般不能抑制,但Si、Mn等可提高脆化温度 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

(2)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合金结构钢(可逆回火脆性)

如何上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 篇3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机械类课程的基础。来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工作极为向往。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渴望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一、重视绪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兴趣教学是最行之有效的。因为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真正实现寓学于乐。因此,绪论作为本学科的第一堂课,一定要充分准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打消其“学了没用”的念头;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对这门课有个大致的了解;再次,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最后,介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发展历史。

笔者在网上下载了《故宫奇航》,片中展现了很多我国非常珍贵的青铜器,并用动画的形式简单介绍了青铜的由来,其中还介绍了秦始皇陵铜车马,让学生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热处理。在播放这个视频的时候,所有学生都认真观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内容庞杂、名词概念多、理论性强,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及工艺学等,综合性很强。二是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且有些相关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灵活性较大,受各种现实条件制约,所以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相关理论的系统性强,结构严密,前后内容密切相关。要想学好这门课,不但要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与总结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模式,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针对本堂课内容列举学生所了解的生产或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讲课过程中,联系举例,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去思考,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抽象概念

课堂教学时,教师自身要深刻、准确地理解授课内容,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阐述。通过形象而生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满好奇,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硬度对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时,可引用生活中“切肉”的实例来讲解。冻得很结实的肉,硬度很高,切起来很费劲;完全解冻的肉,硬度低,但韧性大,也不好切;只有处于半冷冻状态的肉硬度及韧性适中,最好切。这时再讲解“材料具有适当硬度和一定脆性,其切削加工性能较好”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静止的状态,对于一些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也会觉得缺乏趣味。如运用多媒体设备,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奥氏体的形成过程、金属结晶的过程等一些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现象,还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各种热处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工人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安排金相实验,笔者就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组织的金相照片,并播放制备金相试样的操作过程。在讲授“钢的火花鉴别”这一节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教学视频,让他们真正观察到不同材料的火花有何不同。

总之,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去自觉地探求新的知识,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可以学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

参考文献:

[1]毛爱祥.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兴趣教学[J].教育研究,2009(9).

[2]吴恒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1(11).

[3]陈志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4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阐述金属及合金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及合金的相图与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以及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它是一门概念抽象且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学科,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概念多、微观知识点多;讲不易抓住切入点,学难得其要领。因此教师要对《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进行改革,以便为学生专业培养技能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1.《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培养,依据教材,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按部就班地传授教学内容,在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欠缺很多。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在《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的是“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死,学生难以参与教学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课堂信息量太小,脱离不开具体的概念术语,学生很难形成一种宏观上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另外,实验课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改革方法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有许多基础知识的术语和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工艺方法多。对这些内容单纯采用讲授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图声并茂,既能对视觉产生冲击,又能刺激听觉。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交互灵活、图形形象直观等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可采用较少的文字、较多的图像和动画直观地展示各种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内容,把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主动获取,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金属的晶体结构”时,涉及晶体空间结构,由于学生对晶体的很多抽象的空间结构等立体概念感到无从想象,难以理解,颇为困惑,教师要及时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可以将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表现出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运用。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平时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离不开网络资源,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与外界的交流,无不是以网络为媒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未能理解的难点和课外遇到的问题。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很方便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即使是非工作时间,即使在家中,也可以很及时快捷地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同时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另外教师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的变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另外要重视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非常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加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实验内容可以由原来单一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综合性过渡。例如热处理操作及组织和性能分析实验,教师给出若干零件的技术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选材,制定热处理工艺,实施热处理操作,观察显微组织和测定性能。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产加工工艺过程,意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2.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依靠教师,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学习,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为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3. 结语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要,在《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坚持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彦岗,赵海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76.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总结 篇5

机械专业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总结

李永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类技工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理论科目,也是专业入门课,由于该课程的专业特点和所处的教学位置,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很大,并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不得其法,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因此,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注重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架通往新知识的桥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具有全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必然对他有陌生感。由于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学生习惯了文化课的教学方法,必然产生学习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实际上,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学中重视这一联系,对新学科的学习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在介绍“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做过“力的测量”的实验,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为什么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就会损坏弹簧秤呢?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一 1 定的难度,有的同学认为弹簧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的极限,大多数学生则陷入苦苦的思索中。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紧接着提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金属的机械性能”一节中寻找答案。这样就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到了一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本学科的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筑起通往新知识领域的桥梁,使学生对这些本来陌生的东西产生亲切感,进而克服畏难情绪,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到达知识彼岸。实践和理论均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记忆。同时,通过揭示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可以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其次,要注重研究本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编织知识的网络。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内容庞杂,名词、术语、符号繁多,容易混淆,不容易记忆,理论抽象又难于理解,试验因器材昂贵而无力开设,因而教与学的难度均很大,稍有松懈,学生就会回到机械记忆、生吞活剥的老路上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我要根据系统思想的整体性、相关性和有序性的原则和学科2 特点,从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研究知识间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序的进行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把这些知识逐一纳入知识系统之中,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比如“钢的热处理”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钢的表面热处理。这“四把火”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相互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每一把“火”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组织变化等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干扰,加热的温度范围、保温时间的长短、冷却的速度的快慢等工艺过程直接决定着热处理材料的组织变化,而组织变化又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决定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在讲授每一把“火”的时候,要始终抓住“工艺——目的——组织——性能——作用”这样一条线,从而建立起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使其条理化,以便做到纲举目张。在这一章节学习完以后,再将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针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横向比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如果说前面所述的抓住一条线为知识主线的话,那么后面的横向比较和总结将会形成知识的横线,这样的纵横交错自然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从而加深 3 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织网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最后到大海中“捕鱼”提供了极其有效的工具。

再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理论教学的成败也取决于生产实践。因此,要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把理论教学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应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加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为目的的技能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的、具体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课堂知识,提高人才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

例如,我在完成热处理教学后,计划布置学生编制一个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把自己的工艺过程同实际的,以及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由于各种原因,各同学间所用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可能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因此,要鼓励学生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这样的过程改变了学生只在课堂里学习的单一封闭的学习环境,创造出能完整系统的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立体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与用的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不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总体目标。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6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的性能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从生产实践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了解金属材料的应用及零件设计的合理选材,初步掌握正确运用热处理工艺合理安排零件工艺路线的方法。由于课程涉及的术语多、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的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搞好新课引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由于金属材料的种类繁多,性能又干变万化,課程涉及的术语和概念多而抽象,所以学生幸学习起来有难度,若一开课就从金属材料的结构、结晶、性能讲起,学生将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开课后首先是让同学带着问题参观造船厂的船体车间、机加工车间,五金机械厂的锻造、淬火一回火、模具车间,力学实验室等。了解产品名称、采用原料加工方法、采用设备技术要点等。参观过程请专门的负责人给具体讲解,同学做好记录。回校后每人发一表格认真填好。填写好表格以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每个同学都可以对这次参观提出问题,每次学生都是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参观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能够及时提出来,如:锻造好的零件为什么还要进行加热处理?为什么加热的大炉内有火焰喷出来?为什么同的材料加工方法不一样?等等。老师就同学的每一个问题都适当给以分析和把握。课堂气氛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参观、讨论分析,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了解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重要性和主动参与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在讲解金属的性能时,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比如为了理解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就取来一细钢丝用手给它加力使其弯曲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使同学们充分认识这两种变形的区别在于当载荷去除时变形是否能够恢复;金属的结晶与结构采用的是塑料模具,晶胞、晶体、合金的组织构造都采用模具来讲解非常逼真,并能清楚地根据合金的组织构造模型分析为什么铁碳合金组织中的铁素体一奥氏体一渗碳体的含碳量逐渐增多的原因,力学性能不同的原因;曲线图的讲解一般用大挂图和大挂板,分析曲线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铁碳合金相图就是采用大挂板,合金相图的各个特性点、特性线用不同颜色的小灯泡指示,可用电源开关控制各种颜色的灯的开与关,特征非常明显,学生学习起来既觉新鲜又易懂;学习钢的热处理方法时,为了增强同学的感性认识,就用酒精灯加热一细钢丝的两端,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分别放在盐水和空气中冷却,让学生观察钢丝两端性能的差别,学会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学习钢的牌号及用途时,就把准备好的各种小零件带到课堂上,说明它们的名称、用途及用钢的牌号,记忆很深刻。

三、重点突出,抓住关键知识点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是按照材料的成分一组织一性能一用途这一主线来讲的。重点内容有两方面,一是铁碳合金相图,二是钢的热处理方式及应用。铁碳合金相图是一切机械加工的灵魂和依据。钢的热处理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艺程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铁碳合金相图利用可接通电源大挂板,采用讲解、分组讨论、在叙述中抢答、学生主动参与等方式进行教和学。钢的热处理这部分内容是教师先讲,然后学生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总结,作业用一张1号图纸把热处理的内容呈现出来,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加热温度范围是以图的形式表现的,退火和表面热处理包括几种形式。大作业之后,用小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依照大作业的内容学着自己分析某些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热处理工序的具体内容,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好的理论基础。

四、及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走进课堂

由于金属材料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用途广泛,只凭我们课堂上讲的那些基础知识,也就是根据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相图来进行选材,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中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进人生产单位以后,有很多新产品的制造,生产正常维修,特别是单件产品的加工就存在要正确选材的问题,这不仅要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经验的积累,所以就及时聘请工厂的师傅走进课堂,具体讲解生产中如何来选材,生产中的加工技巧,生产中对人的素质要求。课堂上同学听得都很投人,并且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总结,看一看和我们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我们还没接触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应该具备的技术素质和品德素质。

五、短期实习,帮助知识的消化

课程基本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实习,地点是五金机械厂的热处理车间。在这两个周的实习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1.熟悉企业的概貌。2.认识生产设备。3.是熟悉车间加工的产品品种。4.熟悉生产中采用的原材料的型号。5.了解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控制措施。6.了解企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7.根据所学知识找出生产中的先进之处和不足之处。以上几个方面要形成日记,形成报告,记录要详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 篇7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能确保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此, 笔者会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小故事、新闻事件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讲到“过冷度”这一内容时, 许多学生都无法理解为何冷却速度快了, 实际结晶温度反而降低呢?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 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我们进行百米赛跑时, 快速跑过终点后的我们必须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若我们慢速或步行到终点, 则能刚好在终点立即停下来, 所以说, 奔跑速度越快, 到终点就越难停下来。于过冷度而言, 则是冷却速度越快, 过冷度越大。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情境,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过冷度的实质, 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到好奇和充满激情,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 金属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热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时, 要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我们常说“恨铁不成钢”“趁热打铁”“铁棒磨成针”等谚语, 这些谚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属材料的特性, 因此, 在讲课时笔者会适当引入这些谚语的背景和实质, 深入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效果,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将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3. 运用多媒体手段, 提升教学成效。

由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特殊性,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金属形象, 笔者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除了可以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且富有动感的画面信息,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提升学习效果。如讲到纯金属结晶、低碳钢的拉伸过程、疲劳破坏等难以在教学中实现的操作过程,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短片, 让学生全面了解此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4. 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依赖教材教学内容, 而应积极探索一套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际中, 笔者先从金属材料的结构成分来讲解知识, 让学生明白何种金属是何种成分和结构, 为接下来的教学垫定基础;其次再深入讲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向学生介绍这种金属材料的制作工艺特点和热处理特点;最后, 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将金属材料的工艺特性在实际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充分展现金属材料的实用材料。通过这样的完整系统教学模式, 不仅能突出重点难点, 还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和理论逻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总之, 要想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成效,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 将各章重点难点总结整合, 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同时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任务驱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 强化试验技能的全面培训,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浅析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探究[J].科学中国人, 2014 (20) .

[2]何人葵.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2) .

[3]谢珊.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

[4]沈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4) .

[5]展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 2012 (23) .

[6]李格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探讨[J].职业, 2010 (27)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初探 篇8

1 培养兴趣, 记性思维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涉及到专业术语, 材料成份结构及工艺原理等知识, 与机械专业相应的课程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中心, 有准备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分解,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尤为重要。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份, 一旦激发出来,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 直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中, 照本宣科, 逐个分析会使学生厌烦, 不妨放映灾难片《泰坦尼克号》沉没片段加以解说, 泰坦尼克号是堪称当时世界最大、最豪华的、设计最先进的游轮, 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 但与冰山相撞后, 在三个小时后沉没。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悲剧, 也是近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科学家对该游轮的残骸进行分析认为:该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泰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 经不起振动, 含磷量高, 韧性差, 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让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兴奋, 而这种心态下是教学所需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青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东西的物理特性, 而要看重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即学生对自己熟悉和相关的课题内容产生兴趣,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利用悬念这一“催化剂”, 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前预习, 提出重点理头绪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确定听课重点, 而且有利于课堂提问有的放矢。例如在讲金属的结晶这部分时, 将重点内容“结晶的基本概念和过冷度对结晶的重要性”提出。通过预习, 学生对这部分的名词概念及术语 (如结晶、过冷度、结晶潜热、生核率等) 有了初步的印象。上课时, 学生对这些概念及术语能很自然地接受, 对重点内容也能很快掌握。这样“散”与“杂”就会变成有条有理, 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抓住要领, 将庞杂的内容结构化

由于该课程名词概念多, 较为抽象和分散, 而且这些名词概念又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部分, 如果这部分内容没掌握好, 要学好后续应用部分是非常困难的。授课时, 首先从教学目的着手, 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然后抓住其要领, 并用关键词“结晶、热处理、晶体组织结构和金属材料的性能”表示。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合理选用材料 (这里主要指金属材料) , 要做到合理选材, 就必须了解材料的性能, 而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它的化学成份和晶体组织结构, 不同成份的材料性能显然是不同的, 而相同成份的材料性能也可能相差很大, 如石墨和金刚石, 这是由于材料的晶体组织结构不同造成的。而影响晶体结构的因素又有结晶过程、热处理和外界其他因素。因此, 要了解某种材料的性能, 首先要从结晶过程开始, 分析其结晶后得到的晶体组织结构, 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和各种加工后组织结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后根据晶体组织结构分析其性能特点。

4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优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贮存信息量大, 画面丰富, 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制作课件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采用计算机去展示本课程中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变化过程, 将过去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通过形象的图形、动态动画演示给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工艺的理解更加深刻, 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具有知识新、内容多、更新快的特点。如果继续使用“书本+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 必然会带来“教”与“学”之间的一系列矛盾, 出现“内容越来越多、课时恶性膨胀、教师辛苦万千、学生晕头转向”的被动局面。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可充分利用用多媒体教学, 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 能把分隔的、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 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 较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 教师演示更加机动灵活迅速方便, 从而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结晶的过程使得多数同学难于理解。但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演示,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晶体结晶变化的全过程。并且还可以通过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晶体结构、面心 (体心) 立方结构中的间隙、晶体中的位错运动等金属的基本知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 教师能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其空间结构及运动方式, 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在讲授“钢的淬火和回火”这部分内容时, 把淬火和回火操作过程的录像剪辑成5分钟左右的片段插入课件, 再以45钢为例, 分别经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 并分别测试其硬度值。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实验, 还可以达到完善的实验效果。比如教材中有关金相组织的实验, 要求在显微镜下完成。采用多媒体教学便可将显微镜下的情况通过电视屏幕全程演示。在教学课堂中增加了趣味与生动,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

5 善于归纳总结, 加深记忆

总结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是加深学生记忆的有效办法。对于一些分散、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系统地进行归纳,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增强记忆。例如, 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用途等内容都分散在各章节。特别是各种材料的牌号容易混淆, 学完以后, 学生会感觉内容杂乱, 难以接受。对此, 教师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 并采用列表的方式, 将各种金属材料从牌号、性能、用途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比较它们的异同, 使学生一目了然, 轻松掌握, 以便正确、合理地选材。又如, 热处理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等内容学完后, 可以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 从工艺、目的、组织、性能、作用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和总结,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结语

总之, 在教学中, 针对课程中的某些疑难内容、概念, 要尽可能采用有趣、直观、多样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一旦激发出来就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学到有用的知识, 真正实现寓学于乐。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基础课, 它涉及的专业术语多、理论深、内容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 对现代技术工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素质也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燕玲.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兴趣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8) .

[2]刘振武, 姜建华, 徐观明.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 (二) ——对中职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4) .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9

本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学基础知识、金属的性能、钢的热处理、金属材料等内容。其中金属学基础知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它主要介绍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及其结晶过程;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识读和应用。如果这部分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 那么学生对金属的性能这部分知识就会难以理解, 而对钢的热处理和常用的金属材料知识就会更难理解和掌握。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重点, 它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 由于这部分知识的内容较为抽象, 没有具体的教学实验和教具, 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下面就这一难点的突破, 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研究分析, 突破难点

金属学基础知识主要有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铁碳合金的组织”“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识读、应用”等几个知识点较难理解和掌握, 而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很难讲清讲透的情况。其实, 在这个难点的处理上, 我们只要仔细地深入分析, 找出知识贯穿点, 就很容易找到突破口。我们可以给学生列出下列关系式进行分析:

成分 (组成) →温度→决定组织→组织决定性能

这个式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 材料的选用是由材料力学性能来确定的, 材料力学性能是由材料内部的组织来确定的, 而内部组织的转变则是由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 并且材料的化学成分是由碳、铁和一些微量元素组成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碳的含量, 它决定了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含碳量越高, 钢材的强度、硬度越高, 而塑性、韧性则会降低?因为含碳量的大小改变了材料的内部组织, 组织变化必然引起力学性能的变化;为什么同一成分的钢材加热到相同的温度, 而采用不同冷却方式, 得到的力学性能却不同?因为温度变化改变钢材内部组织而引起力学性能变化。显然, 问题的关键就是钢材内部组织, 因此, 钢材内部组织就是难点的突破口。只要了解了铁碳合金内部组织的定义、性能、变化原因, 那么学生识读和应用铁碳合金相图就会非常容易。

二、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教材中许多概念介绍较为抽象。例如:固溶体的概念, 书上的定义是“一种组元的原子溶入到另一组元的晶格中所形成的均匀固相”, 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 例如:糖溶于水中, 当水结成冰时, 糖仍被留在冰中。这种在固态下溶解有其他元素的组织叫做“固溶体”。当纯铁加热到熔化温度变为液态时, 碳元素就可以溶解进去;当凝固成固态时, 碳元素仍被留在铁中而形成了碳在铁中的“固溶体”。又因为纯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现象, 存在α-Fe和γ-Fe两种晶格, 因为二者对碳元素的溶解能力不同, 所以就形成了两种固溶体, 分别叫做“铁素体”和“奥氏体”, 是铁碳合金基本组织中的两个组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并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分析铁碳合金相图时, 我们也可以先将图中标注的铁碳合金组织化繁为简,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讲解铁碳合金组织的定义。通过对合金组织的分析, 让学生掌握了铁碳合金组织的概念、性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铁碳合金组织是如何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转变的, 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方法上, 教师可以用“金属同素异构转变”这个知识点作为突破口。我们知道, 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 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 称为同素异构转变。由于金属晶格存在随温度改变而发生晶格变化的特性, 导致金属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以铁碳合金组织为例, 铁碳合金组织是由基体纯铁和碳组成, 温度变化使基体纯铁晶格发生转变, 不同晶格的基体和不同含量的碳结合, 就会出现不同的铁碳合金组织, 这就是铁碳合金组织会随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清楚这点后, 再对照铁碳合金相图就会一目了然。温度、含碳量、材料组织、力学性能等, 在图中就能分析得清清楚楚。例如:温度为600℃, 含碳量为4.6%的铁碳合金的组织是莱氏体+渗碳体, 其力学性能是硬而脆。而含碳量为0.45%的铁碳合金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 其力学性能是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 且有良好的塑性、韧性。

三、总结归纳, 加深记忆

前面我们将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作了具体的分析讲解,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还可以将金属的基础知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归纳总结为:

1. 金属的晶体结构是由原子有序有规则的排列所形成的, 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 便组成了不同类型的晶格: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2. 纯铁组织中不同类型晶格对碳元素的溶解能力不同, 形成不同类型的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3.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由于各自的含碳量不同, 则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就不同, 组织之间会随温度改变而发生相互转变。如:含碳量为0.77%的钢, 在800℃时的组织是奥氏体, 而在室温下组织转变为珠光体。转变的原因是由于铁碳合金的基体铁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4. 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状态、组织随温度变化的图形。图中明确表示铁碳合金组织的变化, 主要受含碳量和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5. 铁碳合金相图主要应用在材料的选用和热加工工艺路线的制订两个方面。教学难点的突破,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得当, 正确引导。除了将难点讲清讲透, 化难为易, 最后还应善于总结归纳, 找出重点,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10

一、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也非常广, 教师可以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介绍钢的热处理时, 可以首先播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武侠小说中武器制作的片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将坯料放在炉中加热, 再进行锻打, 还要将其浸入水中, 反复进行?学生会随着教师设置的情境从武侠小说逐渐进入到课程的学习任务中,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老师也可在这个时候适时的引入关于金属热处理的概念、方法及热处理后金属材料组织性能的转变的讲解。又如在介绍“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这一内容前,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的多个弹簧秤, 让学生进行称重实验, 同时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 为什么利用弹簧秤称重时, 称较轻的物品时弹簧秤可以正常使用较长时间, 但在称较重的物品时弹簧秤可能很快被损坏, 无法正常使用呢?通过学生们的讨论, 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的学习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被动学生转变成为主动探究。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乃至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不同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 通过小组协作、师生互动等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大学城空间课程的推出, 教师可将平时上课所用的教学PPT、教学讲义、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通过自主观看老师上传空间的资料反复学习, 利用空间, 教师还可在网上对学生实现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指导,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翻转课堂等概念的普及, 微课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微课是将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通过精心构思, 录制成一个个5-8分钟, 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 上传至网上,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 可重复使用, 利用率高, 能较好地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很好地提供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可以作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

比如“钢的热处理”中介绍的是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钢的表面热处理等内容。这“四把火”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 每一把“火”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组织变化等内容特别容易混淆, 而这些因素在热处理工艺过程中对于材料的组织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这“四把火”, 可将每把“火”在实际中的应用视频及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组织变化等内容制作成微课, 上传到网上, 让学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观看, 通过多次反复,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这部分内容, 同时让学生对于热处理的工艺流程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根据教学要求,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教学情境;2.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如PPT课件制作技术、录屏、视频制作编辑等软件的使用;3.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发展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定期分批安排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内培外引”, 形成竞争机制,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 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 各有千秋。教学实践证明,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秀霞.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兴趣教学法[J].教学探索, 2015 (1) :81-82.

[2]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

[3]李贞祥.教学中情境故事的有效采用[J].专业建设, 2014 (12) :85-87.

[4]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11

关键词: 技工院校 金属材料 热处理 教学技巧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学科中最难学一门课程,这是因为该课程概念繁多抽象、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中职院校的学生思维习惯差,具有自卑、学习基础差等特点,在生产实践方面更是白纸一张,学习起来常常感到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削弱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激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必须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内容加以改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趣味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前导入会让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进入一种美妙境界中。曾有教育家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对你所教的知识感到有趣。巧妙地开讲,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揣期待迫切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殷切盼望新课的到来。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将不再是负担,而是学生对知识执着的追求。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概念繁杂抽象、实践性强的课程。从我国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是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尚小,没有任何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相关的知识储备,生产实践更是白纸一张,学起来难免感到吃力困难。但教师有趣的引导,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第一堂课授课时,就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教学内容。万事开头,有了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大半。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开篇绪论是对本课程的一个导入。绪论课就好比打擂中开场的锣鼓,锣鼓敲得怎样,直接影响后面内容的讲授。因此,讲好绪论就显得尤为重要。绪论内容不仅仅是对一门课程的简介与介绍,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和引导。譬如有的学生爱好武侠小说,其中有绝世武功,如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也有许多宝剑,如倚天屠龙剑、干将莫邪剑。其中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却依然锋利无比、寒光闪烁、削铁如泥,其剑表层纹饰清晰精美,尾部刻有11个间隔为0.2mm的同心圆,这是现代车削加工技术也很难实现的,它的生产制造过程仍是一个谜。讲到这里,教师可将其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成分、材料铸造及防锈处理等专业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其学习产生兴趣。

二、举例具体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的课堂演示,可将一些深奥晦涩的问题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载荷分类一节时,如果采用讲授法将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但是如果通过围绕概念举例,用学生生活实际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则会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讲静载荷时,教师可就课桌上文具盒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讲冲击载荷时,可就乒乓球对球台的冲击力进行分析;讲交变载荷时,则可在黑板上对自行车轮转动时辐条受力情况进行绘图分析。通过这几种不同载荷的演示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载荷对物体所达到的不同破坏效果,从而为下面与力学性能有关的概念讲解做好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简单的演示实验,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近几年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也愈发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投影仪、幻灯机等现代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能把各种材料再现出来,并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都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幻灯片功能,创设直观语言交际情境;运用录音设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播放功能创设逼真言语交际情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将抽象的课堂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享受一场奢华的盛宴。

例如在教学“钢的热处理”一节时,由于淬火、正火、回火、退火等热处理操作工艺受仪器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现场操作演戏。课堂上如若单凭几张挂图、几个应用案例分析,很难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如果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播放功能,将热处理操作工艺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与感受,了解与掌握热处理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此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教学知识。

总而言之,金属材料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刚毕业的初中生而言,难免深奥晦涩,如果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往往会感到吃力困难,但是如果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浅析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4,20:217-218.

[2]兰娟.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研究[J].有色金属文摘,2015,02:79+81.

[3]王芝玲.技工院校焊接加工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体化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2015,20:90-91.

金属学与热处理 篇12

一、确立起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不问收获, 但问耕耘

职校部分学生素质较低, 上课纪律较差, 注意力不集中, 这给职校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面对难以调教的学生, 老师感到头痛。许多家长对学生没有多高的要求, 认为让孩子走上社会年龄太小, 放在家里又不放心, 还不如放到职校让老师看着。种种因素导致职校教师尤其是理论老师在工作中几乎没有成就感, 严重缺乏职教工作热情。一般认为, 成就感是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做一件事情时, 为自己所做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当你有很大的渴望去完成某件事情, 而它又让你很兴奋, 让你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的时候, 你做到了, 那种欣慰, 兴奋, 就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 工作就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之,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长期缺乏成就感, 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扎根职业教育的教师, 在成就感方面, 不妨多一点大度, 不问收获, 但问耕耘。因为, 对成就感的淡泊, 也是一种成就。当一个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 就应当确立起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应该确立起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信念。

二、目标要求不要太高, 循序渐进, 各个击破

目标定得太高, 学生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 将要实现的高目标分解为多项低要求的多个小项目。要求降低了, 每次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自信, 目标定得太高, 要求太严, 容易破坏他们学习的兴趣。对难点较多、难度较大的课题, 可设计若干台阶,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爬上去, 最后使难点得以解决。采取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各个击破、分散难点的办法来解决。

例如, 铁碳合金部分是整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好, 那么学生对前面所讲的金属性能的知识只会一知半解, 而后面部分钢的热处理和常用的金属材料的知识就会没办法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内容较为抽象, 没有具体实验和教具可以演示, 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将目标降低, 先让学生了解铁碳合金组织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转变的。清楚这点后, 我们再对照看铁碳合金相图就一目了然。然后说明铁碳合金组织是由基体纯铁和碳组成, 温度变化使基体纯铁晶格发生转变, 不同晶格的基体和不同含量的碳组合, 就会出现不同的铁碳合金组织, 这就是铁碳合金组织会随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再联系温度、含碳量、材料组织、力学性能等, 在图中就能分析得很清楚。

三、借用英语教学方法, 领读, 强化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有许多名词和概念, 组织如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 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淬火, 以及各种材料的牌号等, 如果仅仅是老师讲, 很难让我们这些学生记得住, 久而久之, 越来越没有兴趣, 越来越听不懂。我在教学过程中, 借用英语教学单词的方法, 领读, 让学生跟读, 学生觉得自己是在主动学习, 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多读几遍, 再讲的时候, 学生就听得进去了。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集小成为大成, 老师教学也会越来越有信心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 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 教师声情并茂的领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产生成功感,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寻找合适的课堂提问方法, 提高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 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回答问题, 使提问更有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 我在教学实践中, 十分重视提问技巧, 尤其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的问题, 大家一起回答。重点的概念, 一个一个的问答。难点采用一段一段学生回答的方式, 缩小范围, 可以使这部分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把问题搞懂。

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讲解

讲解时, 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 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 或以形象的比喻方法进行讲解。我在教学中, 常常将有关的知识与当前热门的影视联系起来, 甚至可以与游戏联系。比如, 我联系到古代的兵器, 很多学生来了精神, 喊出了干将莫邪剑。我就讲有关的故事给他们听。莫邪是春秋时代吴国人, 干将之妻。吴王阖闾命令干将铸剑, 可是铁汁不下, 于是莫邪问干将:“铁汁不下, 怎么办?”干将回答说:“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 铁汁不下, 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 很快就成功了。”莫邪听到, 立即窜入火中;接着铁汁流出, 于是便铸成了两把利剑, 雄的叫“干将”, 雌的叫“莫邪”。现在的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将相关故事与专业知识教学联系到一起, 学生都很有兴趣的听我讲解专业知识。

六、分层次教学, 对个别好的学生重点辅导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 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对学习认真, 积极思考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多讲知识, 讲得深入一些, 让他们的知识先富起来, 带动大家一起学习。

七、结束语

对于职校中技学生, 老师要多一些爱心, 多一些耐心, 还要多用一些心, 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教育他们,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设计策略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3) :74.

上一篇:快速作文传统作文教学下一篇:云南师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