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2024-12-03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精选12篇)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1

现在不少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重回报,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不尊重长辈,学习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学习马虎了事,甚至放任自流……以上种种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会育人。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责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教学工作实践,对在“六个时段”进行责任教育作探讨。

一、在课前资料搜集上

小学语文课堂,是母语训练的主阵地,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课堂。在深入理解和有效阅读课文的实践中,做好课前资料搜集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小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得很少,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中表达的全国人民深切哀悼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课前搜集周总理事迹的资料上,可以搜集图片资料,也可以搜集文字资料。经过课前搜集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们有的展示周总理的图片资料,使大家看到了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有的展示周总理的文字资料,使同学们了解到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享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周总理少年时代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参加革命工作后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总理,一生为国家繁荣富强日夜操劳,为人民幸福安康鞠躬尽瘁。学生深深感悟到,要从小勤学苦读,立志做有责任的人,树立长大后为建设伟大祖国效力的坚强决心。

二、在新课导入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导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责任教育。

例如新授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多媒体出示青龙桥站旁的铜像,讲述铜像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导入,在导入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三、在巧设问题处

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强化课堂结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故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爱心与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桑娜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了感受:“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教材的发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人间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再次对学生进行了爱与责任的教育。

四、在情感共鸣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比如教完《慈母情深》,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进行讨论。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她的工作环境很差,那儿十几台缝纫机器发出来的声音震耳欲聋,周围又闷又热,半空中还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还有几只昏暗的灯泡烤着母亲的脸。但母亲为了挣钱养家,每天起早摸黑,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她从不叫苦叫累。由于母亲每天不辞辛苦地工作着,使得她过早地衰老了,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只要是我学习上需要的东西,总会尽力满足。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这次讨论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情实感,而且让学生在讨论中树立了从小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和爱社会的责任教育。

五、在教师言行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言语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地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流利、板书工整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爱心,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教师的光辉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六、在课外阅读里

吕叔湘先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发展性阅读作业要从“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学文后根据所学课文引到原著阅读中。课外的名人名篇往往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的佳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如中段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作业可这样设计:“一课”教学“一本”阅读。例如《蜜蜂》与《昆虫记》,《孔子拜师》与《论语》,《盘古开天地》与《中国神话寓言故事》,《小木偶的故事与《木偶奇遇记》,《触摸春天》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净化学生心灵,又能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渐渐学会做事做人。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责任体念。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人格得以完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新型人才。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2

作者:韦金莎

审美教育,就是人们常说的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语文科学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好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从课文内容出发,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广泛的联想。

学生认识一个事物要经过感知—重视—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对那一事物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想象与联想就是把事物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林海》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因为一提到“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海之广大,广大得几乎无边无际;海之壮美,碧波万顷的海令人心旷神怡;海之威力,狂涛怒浪蕴藏着无限的能量。用大海作比,不仅缩小了人们对在兴安岭森林在感性认识上的距离,而且也蕴含了林海那不言而喻的壮美丰姿,给读者一个充分联想的天地。在内容上,作者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要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立意美,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林海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祖国的安定兴旺、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抓住“数不尽”“四面八方”“日益密切”等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似乎看到无数良材正从大兴安岭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又问:“你对林海的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推想过去,了解现在,设想未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

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自然美的课文,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五彩池》等等,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产生与作者同样炽烈的爱,是一个复杂、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手段,一般说来是让学生入境—入情—有情三个阶段,让文与道,情与理,和谐统一。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时,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片,让学生赏心悦目,入境入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观赏桂林山水时,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即兴带领学生“上船”游漓江,这时,学生入境—入情,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如醉如痴,仿佛身临其境,并从中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学生感情受到强烈感染时,我提问:“祖国山河如此娇美,我们今天应如何做?”通过提问,让学生转情为意,化情为力,从而树雄心,立壮志,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奋斗终身,由此可见,通过有声有色的录像教学图象、实物、语言、乐曲可以帮助我们再现美的情境,增强课文中美的感染力。

三、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美的感受。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的教育关键在于对语言的分析的品味。如《海滨小城》一课作者写道:“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海滩上为什么喧闹起来了呢?透过“喧闹”一词,我们不是可以看到渔民们忙碌的场面,听到喜获丰收、满载而归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吗?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使学生获得劳动的喜悦和美的感受。在写庭院时,作者写道:“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象笼罩在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一个“热闹”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凤凰树花枝繁茂、千恣百态、轻柔艳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当然,这些只有在学生品词赏句中才能感受得到。

四、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品德。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学生是直接或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并从中逐渐自己的爱恶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如教学《苦柚》一文,后面只用了一句描写山村小镇的美景,我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的美,体会小姑娘爱家乡的情,从而理解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实地介绍柚子的缺点,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这样把景物的描写与小姑娘的行为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是美丽的家乡培育了姑娘诚实、善良、美好心灵的高尚品德,从中受到美育教育。

小学科技教育要重视科技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实践

一、开展小学科技实践的意义

小学科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的思想意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常为教师一味的灌输,这就让学生形成了定势思维,从而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切身实践的方式让其在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开展小学科技实践教学工作的意义重大。

二、如何开展小学科技实践工作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此话的意义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开展实践工作需要教师广泛开展实践比赛。因为在实践比赛当中学生不但能够通过竞争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够完善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其观察、发现、研究、分析等能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利用筷子搭桥承重”这一比赛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在搭建前应该设计搭建方案以及搭建材料,如,搭建何种桥梁以及需要运用多少支筷子等。之后利用筷子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搭建,然后分组进行试验,最终选出优胜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述优胜组是如何获胜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比赛形成创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更能够形成严密的思考能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举办类似的赛事,确保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展现其自身的科技动手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确保让每位学生的设计方案都能够成功,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技教育中关注实践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忽视。小学生正处于初步形成思维、能力的阶段。所以,在科技教学的工作中,让其树立良好的科技态度势在必行,而必要条件之一则是科技实践。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让学生融入科技的奥妙当中,从而形成学习乐趣,更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的重要性,進而为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应重视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 篇4

儿童性虐待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体接触性虐待包括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敏感部位(如女孩的乳房或外阴部、男孩的外生殖器)、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在儿童身上故意磨擦其性器官、试图与儿童性交和强行与儿童性交(包括口交、阴道性交和肛交)等;非身体接触性虐待包括侵犯者向儿童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或在儿童面前手淫或对儿童进行性挑逗等。

在小学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的主要理由如下。

1 儿童性侵犯问题的发生情况

儿童性侵犯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即使是在流行率较低的地方,也有许多受害者需要关注。国外有研究对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回顾性自我报告调查显示,有5%~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在童年期曾受到性交(口交、肛交或阴道性交或试图性交)形式的性虐待,还有3倍于此的儿童曾受到任何一种形式的性虐待。这些估计值是基于全球范围内的一些Meta分析。但这些分析有可能低估了性虐待流行率的真实情况,因为不排除低报的可能性[2]。

Pereda等[3]最近分析了涉及22个国家、65篇基于社区和学生的有关儿童性虐待发生情况的研究报告发现,大约有7.9%的男性和19.7%的女性在18岁前曾受到某种或某些形式的性虐待,指出儿童性虐待在所分析的国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国目前尚没有系统的案例数据资料,也缺少全国范围的有代表性样本的基于一般人群的儿童性侵犯问题发生情况的调查资料。目前有一些局部地区对学生的调查研究[4,5,6,7,8,9,10,11,12,13,14,15,16]。一些研究显示,男生有3.0%~15.1%曾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女生有5.8%~14.5%曾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4,5,6,7,8,9,10,11,12,13,14]。

将几项调查方法相同或比较相似的研究数据[4,6,7,8,9,10,12]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 866名女生中,16岁前有16.9%的人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非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故意向儿童暴露其性器官(12.4%);(2)侵犯者在儿童面前手淫(6.1%);(3)侵犯者对儿童进行性挑逗(6.0%)。10.9%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包括乳房或性器官(8.0%);(2)侵犯者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1.8%);(3)侵犯者在儿童身上摩擦其性器官(2.1%);(4)侵犯者用口与儿童性器官接触(0.9%);(5)侵犯者迫使儿童用口与其性器官接触(0.6%);(6)侵犯者试图与儿童性交(3.5%);(7)侵犯者强行与儿童性交(1.1%)。有21.5%的女生有过上述1项或1项以上被性侵犯经历[4,6,8,9,10,12]。

在被调查的1 789名男生中,16岁前有9.5%的人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非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故意向儿童暴露其性器官(4.9%);(2)侵犯者在儿童面前手淫(4.7%);(3)侵犯者对儿童进行性挑逗(3.5%)。6.9%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包括性器官(4.1%);(2)侵犯者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1.7%);(3)侵犯者在儿童身上摩擦其性器官(1.5%);(4)侵犯者用口与儿童性器官接触(0.6%);(5)侵犯者迫使儿童用口与其性器官接触(0.7%);(6)侵犯者试图与儿童性交(2.1%);(7)侵犯者强行与儿童性交(0.4%)。有13.0%的男生有过上述1项或1项以上被性侵犯经历[4,7,10]。

2 性侵犯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与发展

对儿童的性侵犯可导致非意愿妊娠、性传播疾病和生殖器损伤,有的甚至死亡。然而,大多数的有害影响是心理和行为上的。

有关性侵犯对受害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在我国目前有一些基于临床病例和法医学鉴定方面的报告。乔荆等[17]对136例性虐待受害儿童案例调查显示,受害儿童的身体伤害表现为外阴或肛门撕裂76 例,外阴感染69 例,怀孕54例,死亡9例。马卫东[18]对荆门市1988 年1月-1997 年7 月间发生的80例强奸幼女案资料的分析显示,处女膜破裂32例,会阴部撕裂5例,头面颈胸等处损伤76例,死亡12例。樊鹏[19]报道了95 例被奸幼女外阴损伤检验情况,外阴粘膜充血81例,舟状窝裂伤69例,会阴撕裂(住院缝合)3例;未见损伤11例(11.5%)。李玲等[20]对湖北省77个地(市)、县上报的性病疫情资料分析显示,2004年湖北省累计报告性病病例儿童患者的数量有明显的升高,8种性传播疾病15岁以下儿童242例,占总体疾病人数的1.06%。儿童感染性病有些是因为受到性虐待所致[21,22,23,24]。李德如等[22]报告,1998年1月收住院的5例男性儿童受性虐待后均感染了性传播疾病。

儿童期性虐待对受害儿童的影响不仅在当时,有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受害者的一生。对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抑郁情绪出现的频率较高[4,7,8,9,10,12],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8,9,10]、吸烟[9,12]、不健康饮酒[4,9,10]、过早性行为[4,6,8,9,10,12],较低的自尊[7,12],男生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4],女生更容易出现饮食行为问题[4]。吸烟、不健康饮酒、过早的性行为、自杀意念和抑郁情绪等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与心脏病、性传播疾病、癌症和自杀等有关,这些后果都是致死、致病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提示儿童性侵犯对受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广泛的有害影响,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学习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在人们对儿童性侵犯问题认识提高的阶段,以预防儿童性侵犯作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开始出现,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1995年Finkelhor等[26]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调查的2 000名10~16岁的儿童中,有67%参加过学校开展的预防虐待或受害教育,这其中49%参加过2次或以上。在一些长期关注儿童性虐待问题的地区,儿童性虐待案件数量已经下降。在美国,被证实的儿童性虐待案件从1992年到2003年下降了47%。在加拿大,至少在渥太华,有历史记录数据的地方,性虐待案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下降了50%。同样,英格兰记录在案的性虐待案件已经下降了68%。显示出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预防干预工作正在产生影响。在众多干预措施中,广泛地开展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可提高学生预防性侵犯的知识和技能。Rispens等[25]在1997年对16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教育项目进行Meta分析发现,预防性侵犯教育项目在教给儿童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概念和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是成功的。Finkelhor等[26]通过调查发现,在课堂上有机会练习技能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采取保护行为和使用保护策略。Gibson等[27]对825名女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2%在儿童时期接受过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在接受过教育的女生中有8%受到性侵犯,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生中有14%受到性侵犯。

4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要从小学开始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儿童性侵犯案例数据,对成年人的回顾性调查有对早期经历事件遗忘的可能性,所以,难以估计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性侵害。通过对临床和法医学的案例报告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儿童性侵犯都发生在哪个或哪些年龄阶段。

卢刚[28]对杭州市发生在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128例幼女被强奸、猥亵案件的分析显示,被害者年龄最小的为2.5岁;受害者年龄为2.5~9岁的占60.9%,10~13岁的占39.1%。樊鹏[19]对95例强奸幼女案分析显示,受害人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14岁,其中7岁以下幼女12名,占受害人总数的12.6%。马卫东[18]通过对荆门市1988 年1 月至1997 年7 月间发生的80 例强奸幼女案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岁的6人,占7.5%;6~10岁18人,占22.5%;11~13岁的56人,占70%。乔荆等[17]报告的136例儿童性虐待案例中,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18岁,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 3 岁6 例,占4. 41%;3~4岁8 例,占5.88%;5~6岁19例,占13.97%;7~13岁64例,占47.06%;14~18岁39例,占28. 67%。黄立等[29]对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 年1月至2003年12月发生的119例强奸案分析表明,受害女性123人,年龄最小5岁,最大72岁。5~10岁9人,占7.3%;11~15岁25人,占20.3%;16~20岁39人,占31.8%。魏祯祥[30]于1987年对208例性犯罪案受害者的年龄分析显示,5~9岁40例,占19.2%;10~14岁93例,占44.7%。受害者年龄以10~19岁占绝大多数。盛清平等[31]对兰州市1992-2003年406例强奸案年龄特点分析表明,受害人年龄最小的只有3 岁,最大的73 岁;3~9岁18例(4.4%),10~17岁38例(9.4%)。荣华[32]对四川省内江地区1983年至1994年12月间发生的358例强奸案受害者年龄构成分析表明,14岁及以下者116例,占全部案件的32.4%。刘海波[33]对深圳市龙岗区公安分局法医室1993 -1998 年间所检442 例性犯罪活体检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受害者年龄最小2岁零3个月,最大43岁;2~14岁儿童29例(6.6%),15~19岁173例(39.1%)。

综合分析北京、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对2 398名女生调查数据,在498名报告16岁前有被性骚扰/性侵犯经历的女生中,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年龄发生在9岁及以下的约占1/4。总的看来,有约2/5发生在11岁及以下[4,9,12]。在北京、湖北、河北、河南调查的1 145名男生(高中生和中专生)中,有120名男生报告16岁前有被性骚扰/性侵犯经历,在这120名男生中,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的年龄发生在9岁及以下的约占1/5,有约2/5发生在11岁及以下。在所有受害儿童中,11岁及以下的儿童占40%左右。香港Tang[5]对2 147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首次性虐待发生年龄小的为5岁及以下,直到17岁,平均为11岁,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首次性虐待发生年龄集中在10~14岁,男性集中在15~17岁。综上所述,基于司法案例报告和人群的流行学调查研究显示,性侵犯受害儿童年龄可以小至2岁,学前儿童和小学年龄的儿童均有发生。在学生回顾性调查中,40%左右的受害人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发生在11岁及以下。提示要尽可能早地教给儿童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等到初中才开始。与初中生相比,小学年龄的儿童更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更需要教育。有文献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也是在小学进行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要尽早让儿童知道,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是不能被他人碰或摸的,除了健康的原因(如医生看病和小年龄儿童需要家长给予清洗)。如果有人要看或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要坚决拒绝,迅速离开,并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另外,还要通过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以促进家长与儿童有关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通过教育,使性虐待事件不再被人们遮遮掩掩,不再给受害者带来羞愧感和罪恶感;及早揭露性侵犯案件,将虐待者绳之以法,使受害者得到同情;教给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使处于发育过程中的青春期儿童认识到性侵犯是错误的行为,预防青少年性犯罪。

摘要:对儿童的性侵犯不但可能导致非意愿妊娠、性传播疾病和生殖器损伤,而且对受害者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受害者的一生。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陈晶琦教授撰写的《应重视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述评了儿童性侵犯在世界各地的发生情况、性侵犯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学校开展性侵犯教育的必要性;指出目前鉴于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儿童性侵犯案例数据,相关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必须通过教育让低龄儿童知道性侵犯、拒绝性侵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5

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与自身双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与实施.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而且具有个人独特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作 者:王忆晗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08小学教育浙江台州317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行为训练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基的这句名言,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也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才能铸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习惯是在逐渐的“放纵”中形成的。同样,人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则是岁月河流中一朵朵小浪花的串缀。从学前家庭教育中的“是非”引导、“礼仪”感受、“亲情”培养,到入学后文明行为的践行、文明语言的构建,让学生从社会、家庭小环境的养成教育过渡到学校规范科学的教育过程中。诸如校园内的拾小纸屑,教室里的轻走低吟,走廊上下的礼让,操场上的嬉戏谦让,学习中的认真向上,穿戴时的整洁得体,小区内的不损花踏草,放学时的文明路队及礼貌口语等等。凡是利于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小舉小动,凡是利于道德文化构建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应帮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去形成,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及生命中的道德资本。唯有如此,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才会真正地释放出“不求个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器”的新时期的教育灵动。

二、养成教育要从成长的关键期抓起

抓住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关键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贾谊曾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北宋著名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其行为规范的养成,如同“铸铁”,它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冷却变成了大铁砣,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纠正将会付出比原计划多得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注意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小处抓起,抓早、抓细、抓牢、抓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难成习惯。这需要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均有独特的又切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训练目标。具体地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三步走,第一步:1~2年级低年级段,以“快乐童年”为主题,一切行为训练都应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并形成。我们有一支小歌曲:“小手丫,真可爱,饭前洗,睡前洗,干干净净老师夸……”训练中,坚持寓教于乐,“乐”是训练的主旋律;第二步:3~4年级中年级段,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这个阶段的主题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品质,集体意识和思想、劳动意识及习惯、文明行为、文明养成。它的达成方式多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达成训练目标;第三步:5~6年级高年级段,以“好学、会学、学有所成”为主题,核心思想是突出“学习与理想”的思想教育。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形成“会学”的技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与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种下“兴国而学”的理想种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认知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7

一、通过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这门课程“应该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这个重要的提法, 我们的教学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革新。课程改革中, 不能丢掉传统的好做法,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求实的基础上求活。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披文以入情”明确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并成功的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 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 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艺术训练促使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读一篇文章的重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积淀情感, 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品味语言, 思考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 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 从而明白这样运用语言的缘由, 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活泼生动的语言文字。教师要给孩子营造一种静静读书、静静感受的氛围, 不要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以教师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深刻感悟教材的人文内涵,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以教材中人物的高尚精神去影响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二、通过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 学习怎样读书。”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对低年级的学生要逐步改掉其阅读时语速过慢的习惯, 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 让其阅读, 不断地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体系, 在读书中不断领悟, 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 积累好词好句,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语文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预习, 这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学习的一个阶段, 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 动了天君, 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 就会做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又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会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对鼓励学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和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怎样达到最有效的预习呢?首先要“读”, 阅读课文, 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 就会记录下来, 作为上课听讲的重要内容;其次是“练”, 练就是做一些课后练习, 有效预习就是体现在练上, 课后的作业题, 做一做、练一练, 预习也变得更有效了。

三、通过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 诗歌用字精辟而富有意境, 散文句式优美而富有韵味, 记叙文描述清晰而富有深意。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 推敲字词、欣赏内涵,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字感悟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 课文《鸟的天堂》中描写到:“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文字中, “堆”字用得很生动, 它形象地描绘出了树叶的形态, “明亮”一词用得也很精彩, 把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类似这样的词语, 我们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去琢磨体会, 使他们感悟到大自然的美、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句式、段落。用优美的句式串起来的语言总是生动活泼的。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节奏美;有的句式工整, 讲究对称美。比如,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 用词传神, 句式讲究, 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 读起来来琅琅上口, 把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学习这样文章的时候, 让学生在回味其优美韵味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通过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说的是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的情景,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珍惜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获得思想的启迪。课文《麻雀》一文赞扬了一种伟大的爱, 感人肺腑;《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突出了小村庄以前的秀美与后来的毁灭, 是堂生动和深刻的环保课;《三个儿子》一课, 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对长辈的爱的教育。教师还可以创设作品情景, 唤起学生的情感,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再现, 转换角色, 将学生从“局外”引入“局内”, 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去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真情实感, 引发情感共鸣。比如, 《从现在开始》一课, 教师创设情景, 编演课本剧, 让学生扮演角色, 再现文本内容。学生在表现动物动作、神情, 描述语言中走进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 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懂得了要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8

一、音乐作品的形象化

1. 文学作品塑造音乐形象

诗与歌向来不分家, 可以用朗诵诗歌、散文的形式来塑造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和音乐形象。

例如:有表情地朗诵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朗诵能表达音乐作品内容和情绪的诗歌、词及散文;更高层次的可为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 选择合适的音乐, 进行配乐朗诵。朗诵的变化可以有:

(1) 全体、小组和单独朗诵的变化或交替进行。

(2) 女孩和男孩朗诵的变化或交替进行。

(3) 为朗诵编配适合的表演动作等等。

2. 线条表现音乐形象

线条最基本的有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四种, 一般来说, 直线可以表现雄壮、庄严, 又可以表现悲哀、哀伤;曲线既可以表现优柔和恬静, 也可以表现欢快与活泼;折线既可以表现险峻、曲折, 也可以表现雄伟、刚健;而波浪线则是最美的线条, 它可以抒发优美亲切、跌宕起伏的情绪, 也表现柔美含蓄的情感。

3. 形体表达音乐形象

用形体动作、人体及自然界的音响表演音乐节奏的形象。在欣赏音乐时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或者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正确地演绎乐曲的内涵, 还可以听音乐用形体表达动作。

4. 刻画音乐形象

即兴编创简单的音乐、文学等作品来表现音乐形象。如听音乐即兴为乐曲编创歌词, 为旋律写变奏, 为乐曲编配简单的伴奏, 并写出自己对音乐的心得体会。在欣赏音乐时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或者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正确地演绎乐曲的内涵, 还可以听音乐分角色表演形体动作。

二、音乐元素的形象化

1. 手语——用手势、手语固定音高、音阶形象, 文字——用语言、文字固定唱名、音名, 音响——用人体及自然界的音响想象音乐力度、节奏形象, 线条——用线条描绘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等形象。

例如, 形象化的唱音阶, 感高低。众所周知, 柯达伊手势法, 通过学习手势法, 形象化地描述音的特性, 学生能初步领会到演唱每一个音的不同的音高感觉, 又因为每一个音有其独特的个性, 比如“1” (do) 是最强劲最稳固的音, “2” (re) 是最活跃向上的音, “3” (mi) 又是比较平稳又平静的音, “4” (fa) 是凄凉、使人畏惧的音, “5” (sol) 是庄重又明亮的音, “6” (la) 是暗淡、悲伤的音, “7” (si) 是尖锐又敏感的音, 因而在演唱音阶时随着这样形象化的表述就能产生逐层推进、逐渐激动的感觉。其实, 这就是由音阶形成的旋律线的情绪特点。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 而力度是指高低强弱的程度, 两者都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 快、慢、强、弱记号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构成音乐演唱、演奏的千姿百态, 对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演唱或演奏中, 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三、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形象化

1. 色彩——用色彩表达情绪;用色彩、线条、图形谱及绘画的方式来勾画音乐旋律的形象。根据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用红色代表热情、欢快的情绪, 蓝色代表优美、抒情的情绪, 橙色代表活泼、跳跃的情绪, 黑色代表悲伤、凄凉的情绪等。

2. 图谱——通过图谱把复杂的音乐简化成为有音响特征的图形符号语言来理解音乐。

3. 简笔画——用一幅简单绘画来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用图谱、简笔画来表现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掌握和分析音乐要素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等) 、在作品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进行初步的音乐形象表达, 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 再根据这个图形谱边学习音乐, 边理解各种音乐要素。

四、音乐形象化教学的效果

1. 提高了师生共同面对音乐教与学的兴趣

音乐形象化教学, 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同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巧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轻松传授音乐知识, 学生怀着探究的兴趣, 主动参与学习音乐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 提高了教与学的兴趣。

2. 师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

师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自主选择学习和表现音乐的方式, 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形象化教学可使师生由个体到群体, 由个人到小组, 都可以进行实践活动, 在无拘无束、积极主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了个性、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师生摆脱了强行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

3. 充分满足师生的表现与创作欲望

由于音乐形象化可用简单的描述、简单的点线组合、简单的“诵”“画”“演”“写”“图谱”等来表达, 且能与音乐本体巧妙吻合, 融艺术性和形象性于一身, 故能很好地为体验音乐服务。其创作的能力都在师生能力范围内体现, 大大满足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4. 音乐记忆的保持与提升

重视音乐教育 培养美好心灵 篇9

一、教师情感的贯穿是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的先决条件

“要想打动别人, 首先必须打动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应善于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挚爱以情激情、以情育情,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1.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操。

这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和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不光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更是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递者。因此, 教师要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 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 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强化自己, 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音乐素养。

2.给予学生爱心鼓励。

学生还是孩子, 他们期待你的鼓励与肯定, 厌恶你的批评与指责。当学生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时, 他们就会产生愉悦、主动的情绪体验,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满善意地加以引导, 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 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 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3.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现实音乐教学中, 也有学生对它兴趣全无。教师要做到善于寓情于教,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教师也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与学生共同参与演唱、演奏、表演、创作, 在活动中领略音乐真谛, 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有效手段

音乐鲜明的节奏能使人陶醉于无穷的联想与想象之中, 丰富悦耳的和声使人体会到和谐与丰满, 美妙的音色又使人感到快意和满足, 同时也能使人置于音乐的独特境界, 在欣赏与表现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正确表达音乐情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或体验来了解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些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相似, 音乐语言的表达也很相近,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欣赏体会。例音乐呈明朗雄壮的色彩特点一般用大调表现, 呈忧郁的多用小调表现;音乐表现惊恐不安时往往节奏紧张, 句法短促, 而表现委婉柔和时则节奏和缓, 句法悠长, 这些都是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多种形式的情感体验, 可以使学生认知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 并在音乐实践中加以运用。

2.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情感的同时, 更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音乐学习, 离不开欣赏, 欣赏必须全身心投入聆听。对学生而言, 每次聆听前教师应设计不同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倾听, 聆听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聆听中体验, 在聆听中欣赏, 在聆听中提高鉴赏水平。

3.拓展音乐学习的视野。

音乐通过优美的演唱、表演、生动的音乐形象, 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促进思想情操更趋高尚。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欣赏方式, 去体验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长江之歌》一曲的歌词, 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团结就是力量》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选择和谐的教学方法, 是实现情感体验的根本保证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反馈, 和谐的教学方法最能激发调动学生情感, 以确保最佳的学习状态。

1.创设情境, 用心启迪。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学习, 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设境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 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感知理解音乐作品。

2.启发想象, 鼓励参与。

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 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当音乐之手轻轻拨动每个孩子心灵之弦时, 教师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或富有诗意的描述,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及情感体验来感知音乐, 荡舟于音乐的海洋。

3.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音乐创作需要创新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 课堂上教态还应当和蔼可亲, 严厉的教态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还要尽量采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 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及时请教。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讨论、思考,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 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智慧的结晶,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类以美的素质, 美的感染。总之, 教师必须善于以音乐为手段,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培养他们和谐统一的心灵美感!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士魁.全球化与中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季刊, 2004, (2) .

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 篇10

目前, 我国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现行的教育评价手段最具体最有形的就是考试, 而其标准就是考试的结果———考分了。这种“一试定乾坤”的考试制度, 无形中助长了“满堂灌”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的盛行, 这就不但使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与理想等在尚未意识到的时期即被扼杀, 而且还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尤其是培养出来的人才, 思维定式严重, 缺乏创新精神, 更糟糕的是教育观念陈旧, 升学试题偏航, 只考已知知识, 指挥着师生的奋斗目标, 形成了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以考分论英雄”的格局。同时, 又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 导致教育投资与待遇倾斜, 促使校方严加管理, 形成了以教师唱独角戏, 以课本为主题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加上“一试定终身”,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望子成龙的心态, 用人单位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标准录用、晋升等问题产生的条件反射, 这就更加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无暇发挥个人才能。在这样的“教学→应试→文凭→就业→晋升”的运行机制下, 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争激烈的今天, 要实施“科教兴国”, 必须革除“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努力搞好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因此, 素质教育中, 德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一个应该居于首位的因素, 它担负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 对人才的质量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原则, 不仅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也是时代的呼唤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 其中这诸多因素并不是平行的, 它们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容置疑,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首先应具备的素质, 离开了德育,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将无法实现。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开展的新技术革命, 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责任心和义务感,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向社会负责时, 才有可能萌生创新意识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很难设想一个自私自利, 对社会极不负责的人, 能为发展人类的科技事业去努力奋斗, 从而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其次, 受教育者要具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要有对遭受挫折的承受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地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另外, 新技术革命要求受教育者终身学习, 锐意进取。企望在学校里把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学到手已不可能, 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学会自学, 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中, 把德育放在首位, 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模式。领导要高度重视,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 培养四有新人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学校教育中, 一定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强化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其次, 从德育的方法上看, 必须由过去的封闭式、单一式教育改为开放式、多样式教育。要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再次, 从德育的内容上看, 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德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使其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等。德育工作要有的放矢, 应学生之需, 解学生之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另外,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当务之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处于世纪之交的教师, 要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首先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 扩大知识面, 为人师表, 以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 其中培养人的创新品质是其核心内容。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解决好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问题。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自由发展, 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赋予学生发展的权利, 包括对学校、班级、教师、课程等方面合理的选择权利, 与教师对话的权利, 自主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权利等。对教育来说, 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树立教育新观念, 重建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本来就不平等”的观念, 必须予以淘汰。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 其核心在于创新, 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目前, 我国教育中有诸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 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 发展他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的培养,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因此, 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二、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

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应充分体现具有“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特征的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思想。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多边互动关系。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方法) 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素质教育中, 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全面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 “教”因为“学”而存在, 由此确立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 并且“学”因“教”而高效, 因此确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多三鼓励”, 即多激发、多启发、多引导、多创新, 鼓励提问, 鼓励讨论 (甚至争辩) , 鼓励标新立异。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动力, 不断引发学生理解、认识和探索、表现的欲望, 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师要精心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 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 指人们在顺利完成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近年的升学考试中, 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试题已屡见不鲜。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 应注重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双基”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狠抓“双基”, 加强规范化管理, 比如简单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 必须指导和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

二、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 很难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 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慢慢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在课堂上尽量解放学生的“手、口、脑”, 让课堂活跃起来。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较强的拥有欲, 才可能激发其创新潜能, 产生创新欲望。例如, 在酸碱知识的教学中, 把PH试纸发给学生, 让他们课后测量一些常见物质的PH值。学生们分别测定了井水、矿泉水、肥皂水、醋、酱油、食用油、牙膏等常见物质的PH值。通过测量, 学生们发现不同物质的PH值不同, 同时也掌握了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有一部分学生由此还联想到饮食的搭配、一些疾病的设计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设备资源, 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充足的时间。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合作、共振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感。要善于增强学生的艺术性, 使教学活动富于美感, 还要重视信任、关心、爱护、尊重等情感因素的价值, 使师生之间富有融洽感。

另外,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个性, 恰当分层, 面向全体学生, 既使中等生、优等生充分发展, 更要注意差生的转变和提高。教学中, 要把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及身心素质培养等非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讲授要力求讲得精、准、新, 妥善处理难点讲授与培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认真指导学生研究问题, 主动辅导学生解决创造活动中的疑难问题,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 实践性教学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学校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大事。目前实践性教学仍是较薄弱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偶然进行, 随意性强。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时, 各个科目、各个部分互不关联, 安排不系统、不全面,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需从办学思想到行动方案上真正重视教学实践活动。重视教育活动首先应落实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治疗是否与某些物质的PH值有关等问题。这样, 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实验性强。同样的实验, 学生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不同, 经历的体验就不同, 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在实验的观察、操作、思考上与老师或其他学生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失败, 要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 拓宽思路。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独到的功能。例如, 让学生感知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 做H2O2在M n O2催化作用下制氧气的实验。该反应常用手去感触, 但若利用放出的热量使鸡蛋清凝固的情景, 体会到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 足以让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明确放热不仅仅是燃烧, 其他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以这些实验为启发足以使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知识, 设计新的实验, 为将来学习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鼓励在实践中探索, 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 甚至可以“逼出来”。要鼓励学生多观察, 开阔视野, 丰富想象力。比如:对附近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分析, 并提出对污水的处理方案;在家中用碘酒鉴别牛奶和豆浆;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取气体、除水垢、除铁锈;用实验证明家用煤气的燃烧产物中有水、二氧化碳等等。这些生活实践, 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总之, 化学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子长县职业教育中心)

方面的建设上。硬件方面,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配置一些基本设施, 最好还要建立一些在校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特别是种类模拟实验室, 比如, 财会专业要有模拟会计室, 营销管理要有相对应的操作间等,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 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达到亲自实践的逼真效果, 从而了解各个业务单位和岗位的动作情况, 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软件方面, 首先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没有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 很难想象学生能成为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尽量多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锻炼, 了解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最新动态需求。教学实践活动应在教学计划内有所反映, 并占一定比例,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避免盲目性、偶然性, 使之成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强化实践教学, 强调动手能力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还要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使之不断完善。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理念, 它不是一种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 这项工作的成败, 将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振兴,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重视小学音乐教育 篇11

一、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我市在开展科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分年级教育目标,并以此构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1.小学阶段教育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2.分年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年级: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促使学生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滋味,学会动脑,做事认真、仔细。

四年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之不甘落后,有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科学、适时且适度的心理辅导。

我们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集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教育创新为机制,形成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教委鼓励各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以下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10种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名为“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可与班会、队会、晨会、科教文艺课等有机结合。它主要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课”活动化。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而言,心语沙龙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常利用课余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教师会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3.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目的是为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学会调节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消除心理困惑,获得心理满足。

4.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也可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同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推而广之,心育小报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5.心理信箱

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二是可以找出一些心理教育中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心育小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提供丰富的素材。

6.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7.“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能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道有效的桥梁。一方面,在心际交流中,有些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说和做的,可以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心际”队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心际”队员也是学生中互帮互学的骨干力量。

8.“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建起的连心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心理热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9.“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是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的场所,记载着学生心理认知和感悟过程,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能摸清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思想。

10.“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除可结合每学年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写操行评语外,可以单独设置“心语赠言”卡(由教师自制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在学生生日时、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也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要把握准确。“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以上10种“模式”,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在实施心育过程中,我市倡导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教学水平,“模式”不能成为“程式”,而要产生更多的“变式”才有意义。

中学美学教育应予重视 篇12

美的存在形态主要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种。马克思告诉我们:既要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所以研究美学的目的是教育人民, 提高艺术观和审美观。

中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是改革的主力军, 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之时, 能否在良好的教育下提高这种素质是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青年, 正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所指出的那样:他们“常思将来”、“进取”、“敢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能造世界”、“如朝阳”、“如乳虎”,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但他们缺乏经验, 好冲动、不易明辨是非, 容易在客观世界中碰钉子。因此, 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 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是大有必要的。

我认为实施美学教育可有以下几方面。

一、寓美育于教学中

不光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可以进行美学教育, 其他学科教师也完全可利用体现美学修养的语言、动作影响学生。

当教师把教材中的科学家、政治思想家、文学家、英雄等介绍给学生时, 也把世上最美形象印在学生的心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也要教给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认识美。

二、寓德育于美育中

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美育会使德育工作锦上添花。

三、直接进行美学教育

为陶冶学生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可大力开展文艺活动, 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看演出, 参观美展、欣赏音乐、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美学教育, 还能增强组织性、纪律性, 使学生大脑灵活、有创建性, 又使他们的心灵寄托于美的享受:平静、和谐、纯洁、高尚。

四、每个教育工作者要学点美学知识

我们主张教育工作者都学点美学知识, 提高素质, 成为表率。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那样: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让我们怀着一颗“美”的心灵, 在广阔的教育园地, 耕耘出更美的花朵, 结出更美的果实吧!

摘要:中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是改革的主力军, 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文明程度, 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 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也是大有必要的。

上一篇:水泥灌浆机下一篇:数学中的模型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