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通用12篇)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而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理性认知能力较弱,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他们,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 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 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 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利的情景和平台, 以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地理, 学的懂地理, 不断地能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时, 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 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 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进行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 (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冬夏季风的形成图) , 气候直方图 (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等,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 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 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旱涝等) 的祸首,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 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 但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我认为:厦门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区, 季风气候显著是厦门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切入点。因此, 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 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
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 为了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趣味盎然。首先,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 分析学情, 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一堂课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 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 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 引入新课, 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 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的存在,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各家的父母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影响, “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 让学生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从乡土地理入手,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 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 多看勤看,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 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 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年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 分组进行实地观察, 并查阅相关资料, 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 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厦门地理》中的厦门盛行风向示意图 (图1) , 学生就能轻松判读, 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 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
2、精心预设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促进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 才能精心预设课堂,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新知的生成。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 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图2) , 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 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温度和湿度) ?”
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较难准确的回答, 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 让学生从图中冬 (蓝色) 、夏 (红色) 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 体验蓝色是冷色调, 说明温度较低、较冷, 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 说明温度较高、较热, 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 水汽含量少, 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 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 温度较高, 容易带来降水。
接着引入近段时间寒潮 (冬季风) 频频南下, 我们虽然生活在厦门, 也时常感受到大风、降温的天气现象, 体验到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 很快明白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为进一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教师引用生活中的谚语:“一个人如果好吃懒做, 会怎么样呢?”。许多学生会说:“只能喝西北风了, 或就没有收获了”。教师追问:“西北风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可能会说:“那可是寒冷、刺骨”等答案。教师反问:“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 而不喝东南风呢?”学生立即明白了, 吹东南风舒服多了。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活跃课堂, 开拓思路, 提高能力。
3、创设生活化情景, 巧用图像化语言, 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 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 除用好教材, 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 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 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 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 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 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 从闽南 (厦门) 人喜欢喝茶, 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 (电热壶) 引入, 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 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 边迅速画出了陆上空气受热上升, 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 (图3) , 简单直观的简笔画, 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 让人过目不忘, 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相反) 的原因, 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 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转化为学习的背景, 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 达到想像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4、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尝试课堂表演, 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 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 教师如果只干巴巴的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 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 会进进退退,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 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 Point等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 不但非常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 便于学生的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 一人扮演夏季风, 一人扮演冬季风, 让他们相对站立, 伸出两手, 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 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 另一人就被推着走,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 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 形成的雨量不太大, 但是降雨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 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 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 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 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 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5、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 从我们三餐的主食 (大米) 入手, 从“水稻”字义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 (水田) , 喜欢湿热的气候, 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 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和我国农作物的耕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 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 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2010年国庆期间, 海南大暴雨的原因?即冬季风迅速南下, 抬高暖湿性质的夏季风, 形成的锋面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或冬季风大规模南下 (寒潮暴发时) , 厦门当地种植的香蕉正处于成熟时节, 遭受冻害, 造成香蕉欠收, 影响蕉农的收入。或每年3、4月间厦门阴霾 (冬季风南下带来的粉尘) 的天气等。学生通过“评说”季风气候的功过, 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基本素养。
为更好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 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 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地理, 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 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 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 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为使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教师仍需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43。
[2]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2009, 4:10。
[3]蹇广勇:《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地理教育》, 2009, 3:30。
[4]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 《教育战线》, 2009, 4:89。
[5]刘怀青:《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 《地理教育》, 2010, 1-2:19。
[6]姚宗锦:《关注生活感悟地理》, 《地理教育》, 2009, 2:30。
[7]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2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 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经验,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疆》之前,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吃过葡萄干吧?说说葡萄干的味道。当学生回答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哪里能生产葡萄干呢?为什么本地不能生产?学生当然知道葡萄干产自新疆,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只有新疆能盛产葡萄干,而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就是要选择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触特别深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张图片:本地民居建筑风格、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浙江民居建筑风格。通过联系本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说明:为什么本地传统民居屋顶不那么陡斜,而是介于陡斜与平顶之间?再如:为什么北方人冬天要取暖,要睡火炕,而南方人一年四季都睡床?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因素探究其成因。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三、引入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教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过于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如6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非常引人关注,但在刚开赛几天后,就有一股寒流席卷了南非,不仅影响了赛事,还对当地人和前去南非观赛旅游的游客造成很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南非海岸的500只小企鹅因此被冻死。说起这条新闻,学生只注意到南非有世界杯赛,没人对当地的气候感兴趣,但是当我说到寒流造成小企鹅冻死的新闻时,学生才显现出好奇。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
类似的教学还有很多,如汶川、玉树地震,南方的干旱等,每发生新事件我都会在教学中引用,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知识,这样学生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在愉快的分析、深切的感受中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增添了学习地理的自觉性。
四、关注身边地理、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探究,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而通过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其中奥秘。
记得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节时,提到了西南地区的干旱,于是我引导学生回想去年辽宁省的干旱情况,接着又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里宽甸地区发生过大洪水吗?平常年份怎样?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宽甸地区降水状况,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这样的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模得着,能具体感知和认识的事物,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材料相比,乡土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主体性;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导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理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地理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联系生活世界,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例如,我在上“大洲和大洋”一课时,首先给学生观看了在宇宙中看地球的壮观视频,学生在感慨地球美丽的同时,我引导他们在地球上寻找陆地和海洋,学生很快就回答我绿色的是陆地,蓝色的是海洋,这为我接下来开展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再如,我在上“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课时,我问学生们:“大家放假回家的时候都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呀?”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自行车,有的说私家车,有的说公共汽车,还有的调皮的學生说火车和飞机,我对他们的答案全部给予了肯定,顺理成章地引出对交通工具的归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举两得。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过程
“地震来啦!”我在上“日本”这一课的过程中,讲到日本地震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大喊了这么一句,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随之把目光聚到他身上,问了一句:“地震来了!你怎么还坐在那里呀?赶紧逃生去吧!”这个学生就问我:“老师,我要逃到哪里去?”我顺势就让班级的学生寻找答案,他们有的说赶紧躲到桌子底下,有的说赶紧往外跑……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解释:躲在桌子底下是非常不对的,我们应该躲在桌子旁边。学生非常不解,我就在黑板上简单画了“黄金三角区”的空间安全区位,学生恍然大悟。我得感谢那个调皮的学生,是他活跃了课堂气氛,把一个非常有用的生活常识“巧妙”地带进了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我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三、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结束
在课堂临近结束的时候,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举个例子,在学习完“中东”一课时,我让学生们看了几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中东战争的图片,让他们归纳中东为什么战争不断、冲突多多。联系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地总结出:石油多、水资源匮乏、宗教矛盾、领土争夺等几个关键词,准确的总结应用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又如,“河流与湖泊”一课教学结束时,我提到了我们生活的故乡——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它的水文信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简单制作一份关于治理和保护它的方案。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中去,这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最佳体现。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 2012(4).
[2]罗先军.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彰显活力的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1).
[3]梁晓霞.浅谈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学周刊,2012(1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4
地图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 其中, 长时间形成的绘画艺术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 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技能。通常情况下, 绘画艺术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轻重虚实, 活化地图。将绘画艺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其主要是利用绘画过程中线条的虚实、轻重和色彩的明亮度差异, 将部分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地图、图表画活, 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 例如:在学习《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运动》的过程中, 利用普通的挂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便可以利用绘画艺术绘制图形, 让地图更加形象生动;其二是重彩对比, 启迪思维。在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将课本地图和板图相结合进行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观察得既准确又迅速,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二、引入语言艺术, 增加课堂趣味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地理课堂中,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然而,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具有文理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这又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 因此, 将语言艺术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 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修辞是语言艺术中应用较多的一种, 其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语言能够大幅度增强语言感染力。 通常在地理课堂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包括:其一, 比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部分教学内容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进行表述, 不仅能够让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牵线易懂, 而且有利于深度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绪, 开发学生智力。 例如:在学习“我国行政区划分中主要包括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的知识点时, 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便可以将其比喻成为学校内部的年级、 班级和小组,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地层与构造》的知识点时, 其一老师可以将化石比喻成为文字、地层比喻成书页, 而整个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则可以比喻成为一部完整著作;其二, 夸张。 使用夸张句将涉及的地理知识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出来, 使语言活泼有趣。 例如:一句“整个宇宙空间中, 地球只不过就是沧海一粟”,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整个宇宙的大和地球的小;另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水的源流状况及整个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其三, 拟人。
三、整合表演艺术, 培养地理情感
(一) 引入歌舞, 激情引趣。
将歌舞引入初中地理课堂,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音乐,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 讲述俄罗斯的文化特征时, 可以播放一段相关背景音乐, 烘托课堂氛围;其次, 以歌曲导入, 唤醒情感。 例如:学习《河流》一节时,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之歌”, 以歌曲动人的旋律和气势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再次, 采取歌舞并举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我国的民族》时, 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观看少数民族歌舞, 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 涉入小品, 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表演平台, 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其中,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适合编制成课本剧的题材包括巴西热带雨林的保护问题、新城区建设、传统工业园及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策略等,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
(三) 影视播放, 创设情境。
为了将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初中地理课堂中, 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播放影视视频,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课堂体验,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但是, 老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应该切忌流于形式, 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注意视频播放的频率和音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受空间。 同时, 老师可以在播放视频之前提出相应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例如:在学习《南极洲自然环境特征》时, 老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南极洲景观的视频。 视频中呈现苍茫雪海和冰盖及冰川在雪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 这种视听结合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南极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四、结语
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 然而, 通过实践证明, 将绘画、语言和表演等艺术元素合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从而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摘要: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又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基于此, 作者以活化造型艺术, 提高读图能力为前提, 具体阐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艺术元素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元素,初中地理,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权.现代地理课堂不能忽视“三板”教学[J].地理教育, 2014 (Z1) :120-120.
初中地理之生活化教学 篇5
摘要: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将生活化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真所谓“教育即生活”,可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要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也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索地理对生活的意义,改变过去脱离生活而枯燥的理论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加课堂活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是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人与自然的开始,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今后这门学科的教学。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非常重视语、数、外的学习,而忽略地理这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初中地理理论枯燥乏味,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已不能激起学生热爱地理的热情。最后,学校考虑到升学率,会展开大批量、全方位地试题练习,导致学生机械地且没有自己思考的学习,这样既无法提高地理学科的成绩,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n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的欲望,即使听得很认真,也只能实现知识目标的掌握,而不会主动去学习、研究和探索,更别谈创新了。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上,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加鲜活的知识。
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的引入
“生活化”教学被进入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生活化”教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入和如何正确合理地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先进行与生活紧密联系情境语言描述,语言一定要生动具体,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就会对课堂知识感兴趣,愿意跟随老师思考,进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章节时,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索的欲望,如“中国是发达国家吗?为什么?”“世界上有多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位于哪些洲?发展中国家又位于哪些洲?”这些问题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地理知识。学生进行思考和互相交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指导,接下来师生共同进一步探讨教学难点,“发达国家凭借什么发达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需要经过哪些阶段?”“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发展中国家跟它们差在哪里?”以这种方法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把教学内容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而是与生活相结合。这种“生活化”教学引入,一是学生会更容易进入到课堂之中,更容易理解所学习的地理知识。二是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学生更容易进入到好的学习状态中。
(二)创建“生活化”情境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应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图像,将教学的难点变得简单易懂。地理知识的来源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宏大,它就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环境和我们美丽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创建生活化情境时,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讲到相关知识时可以以这些现象举例,让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利用教材,更多的是结合实际案例,这些案例要从我们的生活中发掘,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在讲《农业的地区分布》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北方家庭与南方家庭所在地理位置不同,那么他们的农业有什么不同来讲解。假如我们现在南方家庭中,我们平时吃的是什么?学生会积极回答是大米,教师可以总结告诉学生,根据南方的饮食我们可以知道南方的农业产品主要是稻谷;现在我们是在北方家庭了,我们平时吃的又是什么?学生会回答馒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北方农业的主要产品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后他们会根据前面的总结得出小麦这个正确答案。有趣的“生活化”教学的引入,学生不再觉得初中地理课堂无聊乏味。
(三)加强学法指导
现在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大的改变,不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素质教育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初中地理教师真正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会地理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改编成顺口溜或是喊麦的格式,不仅好记而且接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更有兴趣去背诵。地图在地理学习中也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看地图,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例如在学习七大洲分界和位置时,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头脑中产生画面,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四、总结
新课改的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这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生活化”教学的引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大改革,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实现素质教育有很大影响。将“生活化”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突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习并提升地理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又符合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针政策。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侯肖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和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5):76.[2]林海芬.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初探[J].学苑教育,2016,(06):91.作者简介: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自主学习;初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究问题,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方式,提倡初中地理课堂的自主学习。然而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所以如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提出了生活情境化教学。
一、什么是生活情境化教学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之间有机联系,并借助其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建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情境,使教材内容以生活化的状态呈现,教师与学生作为各具其生活乐趣的完整的人,以教材为中介,以强烈的意识和生活态度相互交往,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在各自主体建构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协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活化情境中共同生活、交流与对话的生活过程。
简而言之,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地理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创设出各种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日常生活模拟情境。地理教师在这种日常生活情境中教授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
二、如何创设生活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
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本。具体来讲在实际地理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对学习的地理内容进行相关目标的确定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出现严重的内容混乱,也就是说学习内容之间因为没有确定学习目标而变得没有秩序,因而学习起来思维就比较的混乱。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贴合实际,选择创设生活情境的内容。而生活情境中问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创设生活情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活中具体的个体。在生活情境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注意所描述的生活问题的广度,应该聚焦到大多数学生都关心或都了解或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去。同时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语言来描述问题。
除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要具体考虑到每个班级的同学特点和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3.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如何使生活情境创设得生动精彩,激发兴趣,这还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它课程的资源。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拥有渊博的知识,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兴趣点,并善于将其引用到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生活情境,对自主学习有何促进作用
1.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師”。良好的生活情境创设,将问题设置在具体的生活当中,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使得学生既熟悉,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长此以往,随着生活化情境的地理教学的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不断提高。
3.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消除了对教学问题的紧张感,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内部学习的动力。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搜索课本中有用的信息,联系旧的知识,同时还会激发其运用假设、推理等抽象思维,积极地对知识的建构。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出现对假设、推理出现差异时,双方通过交流、质疑、讨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有利于新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结论
总之,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如何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习惯的形成、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沿着“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初中英语课堂生活化情景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倪娟.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9.
浅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7
一、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二、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三、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8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创设“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策略 篇9
一、挖掘“生活化”的地理资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师应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 教师除了解读教材以外, 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大胆的排列组合,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 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案例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
“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如按传统的方法教学, 枯燥乏味不说, 而且空洞, 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毕竟古人的生存状态距离我们现代生活非常遥远, 学生没有感性认知。而一个活生生地理素材的出现, 令这堂课顿时充满了生活味,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0年, 笔者游玩金华武义郭洞风景区时, 被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千年的龙山古树群所折服, 不禁感慨:古树群为何能保存下来, 未被砍伐?原来此地先人立有族规:“上龙山砍柴者, 罚拔指甲;砍一小树者, 罚斩一指;砍一大树者, 罚斩一臂, 还得跪在祠堂前向祖宗请罪, 立誓永不再犯。”因而在郭洞, 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十分自觉。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一些当地景观的照片, 尤其是当地先祖规矩告示牌的照片。这样, 不必多讲, 先人“封山育林, 定期开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活生生地印在了学生脑海中。
善做有心人, 不断积累地理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个地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 各地文综高考卷中多次出现的景观照片图也印证了“生活化”地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应与时政资讯紧密结合起来。善抓既发事件, 解析热点问题, 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北斗定位系统、嫦娥飞天工程、叙利亚问题、欧债危机等热点问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问题, 可以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抢盐风波”的探究分析活动
2011年3月, 因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的全国性抢盐风波发生后, 笔者及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组织他们进行探究分析。通过活动, 学生不仅驱散了恐慌心理, 而且加深了对地理相关知识的掌握, 如洋流、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防治等,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应与家乡的时事材料有机结合, 这样学生更易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案例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教学
2012年2月14日, 《慈溪日报》有一则题为《慈星:创造世界纺机品牌传奇》的通讯提到:慈星集团2008年到2011年发展轨迹为3亿元、8.4亿元、22.7亿元、33.2亿元, 其中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翻倍增长, 2011年近50%的高速增长。而同期, 很多慈溪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增长乏力, 甚至处于破产边缘。两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学生自然有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很自然地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课题。
产品转型升级, 最高效和最避风险的路径是微笑曲线两端模式。专注实业, 慈星集团在纺织装备领域做精做强做大, 再造“设计+软件+销售服务”产业链是慈星的成功秘诀, 慈星对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学习, 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处处是地理, 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自然, 易于接受和理解一些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解释许多实际生活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 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 从而激发一种学习需求。生活经验是学生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最为可信, 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 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 使教学难点容易化解。
【案例4】“正午太阳高度”一课的引入设计
在“正午太阳高度”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买房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我们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房型、地段等各种要素。同学们能否为父母做‘参谋’, 确保所买房屋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
这种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导入学习课题方式,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三、进行“生活化”的实践训练
地理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应。比如, 在生活中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商品房的交通区位与环境质量, 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等。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与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化”的地理实践训练可与教材活动、学校社团实践活动、研究性活动相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地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 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5】“夏令营考察方案的设计”研究性学习
我校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的夏令营活动。在学习“旅游活动的设计”时, 笔者让学生分组设计夏令营的考察方案, 包括考察目的、路线规划、景点概况、费用预算等项目, 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地理操作能力。同时, 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对一些夏令营活动的设计作出改变, 使之更适应学生的需求。
四、开发“生活化”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 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 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平台, 它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生活味和乡土味。我校正在试用的地理校本课程有《慈溪乡土地理》《身边的地理实验》《天文观测》。开发“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6】《日食的变化及影响》———天文观测校本课程活动
在2009年7月22日世纪大日食发生期间, 我校成立了《日食的变化及影响》课题研究小组。事先, 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及图书馆搜集相关日食资料, 在日食发生时集体观测、记录、摄像、拍照, 事后再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这一活动每一个成员都对日食的成因、过程、种类与影响有了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课题研究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学会了自主学习, 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了解了生活中的问题和真相。
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 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 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 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 努力打通两个世界, 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 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 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 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 互动水平会提升,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 12岁到16岁正是他们求知欲与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 因此, 在这一时期进行地理教学时, 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 培养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 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观察生活, 将身边的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在建立实际生活化地理课堂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让他们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课本的知识, 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 尤其是在学习自然地理这一部分时, 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抽象难懂, 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太阳高度的一天的变化时和运动方位的变化”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内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的方位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知识, 而且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感受地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地理性强的电视节目, 如“地理中国”“探索发现”“人与自然”, 等等, 这些节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再看完这些节目后,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来发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而且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
二、加强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 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 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新学期结束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 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 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 并借此进行延伸, 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 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 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 (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 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 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 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 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 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 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 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 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 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 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一方面, 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 此时, 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 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 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 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 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 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 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 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 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 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 再将学生拉到野外, 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 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 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 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 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 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 去想象、去体验, 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既没有现成的理论, 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 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 2012, (04) .
[2]罗先军.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彰显活力的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 (01) .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情境;探究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基本理念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不是简单地汲取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强调学生用地理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地理知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地理教育,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地理教育。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思维。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积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一章前,笔者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无意当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地理资源,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品德,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运用地理知识增强生存能力
中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的生存发展有启示、有帮助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旅游活动专题,虽无法让学生周游世界,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旅行。如:假如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如准备届时穿的衣物、购买机票、准备资金)你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我国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还要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商讨应急方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仿佛全身心体验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获得的技能超越知了识本身,又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四、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
通过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地理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课题确立后,开学初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我身边的地理”的课题任务。要求:形式、内容不限,将你觉得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自然环境、天气气候、旅游、日食月食、航空航天、农业工业等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呈现。有了这个任务,学生会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习惯;学生会通过报纸、电视新闻、网络等进行资料搜集整理,提高了学生有效获取资料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做课件、办手抄报等,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布置任务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要参与的,就给予奖励。当时,有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拿着一份完成得不是很好的作文来找笔者,笔者当时就对他进行鼓励,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以后,这位学生学习变得积极,期末考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部分学生,也是课题的意义所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咨询,作品也不断上交,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 篇12
一、树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和构建“生活化”的意识和理念, 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 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将生活元素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首先要转变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 一味地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模式, 是没法适应新课改要求的。
地理是学以致用的学科,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取多元化、生活化的教学元素,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 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挖掘教材潜在的“生活化”资源
1. 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 获取地理知识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 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在讲解“热力环流图”的形成和基本原理时,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新疆冬天天冷, 室内的取暖设备, 无论是原先的暖气包还是现在的地暖, 为什么都在地表而不建在屋顶?学生很快从这个生活现象中得出:“暖空气热而轻”, 热力环流图中基本原理是“谁热谁上升”, 由此热力环流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理论基础就完成了, 再讲热力环流如何形成难度明显降低, 学生也易于接受。
2. 教师理论知识“生活化”迁移
地理属于自然科学,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地理知识息息相关, 教师如果能及时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 通过巧妙的引导,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取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它是我们手边触手可得的一些东西, 学生对学习地理就会兴趣盎然, 当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 这些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如白天为什么海风迎面而来, 而夜晚风却从背后吹来?从水资源合理利用角度如何理解新疆吐鲁番地区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工程?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如何解释汶川地震的发生?新疆为什么要实施“一黑一白一红”的发展战略?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族安定团结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这几年在教学中, 我深切感受到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事例, 我们地处新疆, 其实新疆无论从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农业特点、工业布局与趋势等, 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所以在课堂授课中, 不应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素材, 而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 结合新疆自身特点, 拿出学生触手可及的身边的地理现象,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新课导入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思维的敏感性也越强。尤其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 我们其实要做的是通过生活化的引入设计、情节设计等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 联系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 自己设计出地理问题并探究性解决, 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自己确实有用, 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 在有关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区换算中, 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 为什么是晚上的八点”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而且耳熟能详的开幕会时间, 不仅时区换算问题也得到解决, 而且日界线的问题让学生理解了:开幕会时间定于北京时间二十点, 无论是英国人, 还是美国人、非洲人, 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8月8号这一天北京奥运会开幕了!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也觉得亲切、自然, 易于接受与理解, 将理论性很强的时区换算和日界线的问题轻而易举化解于无形之中。
四、教学过程充盈“生活化”气息
教学过程只有与学生生活产生碰撞, 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要做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作为教师也要多体验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在讲工业地域的形成时, 新疆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就是很好的例子。先引导学生:“克拉玛依在新中国成立后初建时就只有一个采油一队, 就只开采原油, 原先的油都送到内地进行加工, 但交通运输极为不便, 于是就会再建什么厂?”“炼油厂。”“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从书上的理念很容易就归结出来:是由于有工业联系。接着再引导:“有了采油厂、炼油厂, 就有机修厂、发电厂等, 这应该是什么现象?”“工业的集聚现象。”后面的课程很轻松就完成了:这些工厂很自觉地会在空间上聚集起来, 这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而到现在它发展成为了人口有几十万的工业城市。选择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 教师只需要捕捉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 勾勒生活画面, 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自觉搭建探究平台, 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 学生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五、理论教学解决“生活化”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 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 打开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 在学习“洋流的形成”时,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而学生对洋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在课上我就引导学生:一盆静止不动的水, 用嘴对着水吹, 水会有什么现象, 而它又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探究其成因, 学生就领悟到一盆水是这样运动, 海洋中的水体运动也是和风密切相关的。再如, 在讲低压气旋和台风的形成时, 我先问学生:大家平时在家里的水池洗完碗后, 拔掉水池中水塞, 水是如何流动的?学生说是转着流下去的, 是旋涡状的。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做引导, 北半球的低压气旋和台风的形成和运动如何成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这样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 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 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推荐阅读:
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11-22
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07-15
生活化的初中生物课堂08-04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11-08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10-06
初中地理课堂10-24
课堂活动生活化07-08
生活化课堂资源07-29
高效课堂初中地理08-20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06-25